关于农村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20 17:0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农村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

篇1

 

一、“留守儿童”给教育教学带来困惑

 

(一)“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现象

 

“留守儿童”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一个敏感话题。由于农村的条件限制,农村小学的学生不管从视野到认知都与城里学生有着一定的差距。这是因为他们所处地理位置偏僻,教学资源匮乏,课外书籍少,文化氛围不够浓重等因素造成的。

 

又由于农村所处的环境的限制,学生的胆识胆量也比城里的学生小,上课怕羞不敢大胆回答问题,怕回答错误挨老师的批评,所以课堂上总是静悄悄的,偶尔老师想活跃一下气氛,讲个笑话学生都不会开怀笑一下的,都是互相瞧瞧低头憋着不笑出声来,老师所讲的知识到底学会了没有,很难从学生的神情上判断出来,这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农村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时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这种趋势所带来的影响是各方面的。在有子女的农民工中,只有很少的农民工是把子女带到城市上学,而绝大多数的是把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叔、伯、姨等,这就产生了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行为习惯、自觉性等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1.性格缺失。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的缺少父母关爱,他们的成长可以说是在信马由缰的环境中成长,身心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几乎享受不到正规的家庭教育,时间久了就养成了他们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不良心理。尤其在别人面前,永远显得不够自信。

 

2.学习成绩及学习习惯较差。

 

隔代监护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不够重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以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一旦学习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就会使“留守儿童”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久而久之这类孩子心里埋下了不够重视学习的阴影。这就严重影响了这些“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更令人担忧。

 

他们普遍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大多在祖辈或其他人的监护下成长,没有直接受到父母更多的好的家庭教育和行为引导,学习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学生,行为上,会不自觉的做出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根据我辖区的几所农村学校情况表明,大约有25%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不写作业,说脏话骂人,不讲卫生,有的还喜欢小偷小摸,成为全校有名的头痛生,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家庭的正确引导,使他们在学习上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能有效的巩固和提高,学习目标不明确,时间一长就有厌学情绪,学习成绩怎么会提高?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学习习惯较好的只占10%左右,中等偏下和较差者占到65%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令人担忧,行为习惯更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呼吁大家都去关注、调查和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

 

二、学生流转给农村教育教学带来困惑

 

我所在的小学距县城比较近,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家长,有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总认为县城的学校办学水平高,设施齐全,现代教育理念新。因此就想方设法地托人找关系把孩子转到县城去上学,城里学校也愿意要好学生,因为当下教育现象是考核与绩效挂钩的盛行时代,这些好学生能为老师创造利益,为学校赢来很好的声誉,学校当然愿意要。所以一旦有机会,家长会不遗余力的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里学校去上学。剩下那些走不了的或无意识走的,都是行为习惯差,家长不重视的,有问题的“学困生”,这些学生就成为农村学校的主力学生。

 

学校一旦都成为这样的学生,再会搞教育的校长,再会上课的教师,也不会把学校办成特色学校。常常听到老师抱怨最多的一句话,我们农村学校成了特殊的学校了。就是这样的特殊,教师们也没有放弃那个学生,为了教育好这些学生,教师们无不埋头苦干,使着浑身的解数。虽然和城里教师同样都是在尽心尽力的进行教育教学,甚至付出的还要多,但同等的付出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不是教师的水平有限,而是有力施展不开。最后还要收到上级部门的考核扣分,不高的工资,每学期都要被虎视眈眈的威胁一次。

 

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给农村教育的困惑

 

近几年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的配备,场地的设施虽然在不断的完善提高,不断地改进,但比起城里学校来说,还显得非常滞后,像目前正在倡导的新的教学技术还是没办法应用,如电子白板,微课制作,反转课堂等,业务学习时都有所了解,都不是些陌生的名词,但学校没有这些设施,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县上举办的优质课比赛,微课制作大赛时候,我们的农村教师就显得束手无策,即使勉强去参赛,还要提前去城里的学校请教城里学校的老师帮助来完成,参赛的结果最多拿个鼓励奖回来了。说实在的,这样资源匮乏,跟不上形势的落后学校,真的不会吸引年轻教师来农村学校任教,更不会吸引那些稍微有所发展的学生来上学。

 

关于目前农村教育、农村教师、农村学生出现的一些困惑,都是因环境因素、经济条件、信息闭塞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并不是哪个领导、哪个校长、哪个教师能解决的,它的发展和改变需要一个过程。现在提出来,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得到解决的。面包会有的,未来是美好的。

篇2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教育技术能力 网络平台

一、背景

为了加快基础教育全面发展,2001年我国全面启动了面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近几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同时,为了缩短城乡在教育教学资源环境各方面的巨大差距.由国家和地方筹资百亿元全面开展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3—20O7年,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初步实现了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共享优质资源.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具备。

如何迅速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利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落实资源建设与应用“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研”的要求,使广大教师掌握新课程理念和运用优质教育资源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实现农村工程应用效益,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

随着农村中小学校的“四配套”工程落实到位,以及“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的全面展开,苏北地区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日臻成熟。苏北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如何,能否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需要,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苏北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调查

笔者以苏北某小学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该小学拥有公用机房3个,约80台计算机.每个班级都匹配了多媒体计算机。可接人互联网,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对象均为各学科任课老师。共发放问卷81份,回收81份.有效问卷8l份,由于得到同行教师的大力支持,调查工作组织良好,回收率、有效率均达到100%。问卷采用微软的Exe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比例均为百分比。

(一)调查对象分析。

参与调查的教师来自笔者就职的苏北某村小,共有教职工81名,在校学生数1256人在所调查的对象中.教龄最长的为28年,最短的3W。平均教龄为12年,教龄在10年之内的占了48%,在1l一20年之间的占4l%:在学历方面,以中专和专科为主,共73人,占总人数的90%;在职称方面,小学高级占6%,一级34%,二级11%,没有填写的4%,中学一级l%,二级21%,三级2%;所涉及的科目有小学语文、数学、历史、自然、幼教及初级中学数学。

(二)调查方法。

笔者将拟研究的问题编制成调查问卷,以当面作答的方式供调查对象填答。本次问卷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及其应用态度.把握其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同时,为了弥补问卷调查所获信息的不足,搜集有关态度、情感、知觉或事实性材料.观察受访者的诚挚性与态度.由此判断受访者问卷调查部分回答的真实性,对部分调查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反馈。

调查结果表明:在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水平上。能够熟练使用Word和Exeel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54%和38%.仍有24%和28%的教师不会使用以上两个软件。仅有l4%的教师制作过课件,44%的教师不会制作课件,掌握软、硬件安装技能的人数不过17%。在网上,教师们经常查找的教学资源为优秀教学设计(37人)、典型课例(36人)、文本备课资料(26人)、教学软件(23人)、教育理论著作(9人)。有44%的教师从未使用过课件教学,认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占59%。在使用网络课件进行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只有l8%赞同单一模式,82%的教师支持混合模式,即支持教师讲解和在线学习相结合,或在线指导与在线学习相结合。有7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对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很有用,而实际自觉运用的人数却只占总人数的31%调查结果还表明:70%以上的教师认为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有很大的用处,他们对培训的内容要求比较强烈的依次是:技术与理论相结合(51%),范例与方法相结合(31%),技术(10%),理念(8%)。78%的教师对通过网络培训教育技术充满信心,71%的教师认为运用网络学习可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访谈结果反馈。

1.通过访谈得知,多数教师表示支持多媒体教学,认为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原先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被替代为充满生趣的动画和投影,化无声为有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有些教师反映小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课的积极性越来越差甚至有个别学生逃课的现象。

3.谈话调查中有二三位老教师对多媒体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他们认为上课时用上电器就是多媒体教学,就是放个录音,将小黑板的内容投射到屏幕上,换汤不换药

四、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对所收集的数据.经过系统统计和深入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们大都持肯定态度。教师主动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有明显提高,这为进一步开展教育技术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学校硬件设施是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物质基础,尽管全国信息化建设硬件环境有了大幅改善,但苏北农村地区的总体硬件水平还是偏低。大部分教师对所处的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并不满意。

(三)一线教师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希望能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许多教师能够坚持自学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四)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缺乏足够的理解,难以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并进行教学设计。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积极性不够高,原因主要是缺乏信心和整合的技术,有太多的顾虑和沉重的工作负担与心理压力。培训中应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整合技术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

(六)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现行的培训体制和评价制度需要改进,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更加有层次,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应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不是短期培训可以完成的。

五、促进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策略

(一)因地制宜加强学校教育技术硬件环境建设。

硬件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实现的基础.是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物质保障,农村学校的经费比较紧张,仅靠学校的力量难以达到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学校应当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完善学校设备。总之,应当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案.加强学校硬件环境建设。

(二)加大资源库建设的力度,提高自身资源开发平。

教学资源是影响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性工作.所以应充分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农村小学一方面要积极筹资金,引进适合实际需要的优秀教学资源。加强教育资库建设,尽快实现教师间,学校间教育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需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教研力度,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整合,开发适合本地区教学实践的教学资源.并以此促进学校教育技术的开展…。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养。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是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可靠保证,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应成为中小学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学校和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采取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在培训内容上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师院校也要把对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作为未来师资队伍的重要内容。

(四)更新观念.内化教育技术应用理念。

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教师观念守旧,方法落后,在接受新的信息时和追求探索时有较强的惰性.不能摆脱原有的思维方式,加之信息闭塞,资源匮乏.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已走进课堂,全面影响和冲击着教师的旧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要主动更新观念,用内化了的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参与教育改革,改变过去片面强调重知识教学的模式,建立以开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让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五)构筑教育技术网络培训与交流平台。

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涉及范围广.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需要不同的学习资源。限于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素材、案例等丰富的培训资源无法在短期内为每个教师所获得。通过构筑网络支持与交流平台.大量的培训资源可借助平台得以共享,从而大大提高资源的丰富程度…;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弥补集中式培训时问短的缺点。培训结束后,教师和学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长期的交流。解决学员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巩固培训成果,提供持续的跟进式支持.促进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持续发展。

篇3

关于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小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变革的需要,儿童成长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在童年时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2)扩充学生的阅读时间。(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5)寻求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实效的策略、途径。希望用课外阅读让学生夯实文化底蕴,铸造完美人格,提升生命境界,打好人生底色。同时也希望借此课题的研究,打造研究型教师,促进我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调查研究法

进行小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行动研究法

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编演课本剧,专题辩论,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等多种形式,拓展课内学习空间。结合每年的读书节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地课外阅读、背诵优秀诗文活动。组织参观、访问、办手抄报、剪贴本、开故事会、经典诵读、图书义卖、作家进校园等实践活动,开创课外学习空间。

3.经验总结法

以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为依据,根据研究过程中原始的事实材料,总结研究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指导策略、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课外阅读活动。

三、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抓基础

1、调查摸底

在课题实施前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包括对学生阅读意识的调查、阅

读的材料的调查、阅读的目的的调查、阅读方法的调查。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分析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慵懒行为、敷衍行为、偏食行为、功利行为、盲从行为、浮躁行为等几个方面。表现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可依,缺乏指导,课外阅读兴趣就会逐渐降低。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一直在课堂教材、精读的框架上下功夫,实际上,很多大家和名家的成才经历都证明,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是进行这项课题研究的根本依据。

2、落实分工

课题组成员各自职责如下:

序号姓名职务职责分工

1马宏语文教研员具体指导实施、组织学习培训

2张国香校长全面主持课题工作

3胡俊副校长研究、设计活动方案,制定计划措施制度,组织开题结题,进行阶段总结。 4盛厚祥教导处副主任具体落实活动,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5杨玉翠教研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6党国琴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7赵晓兰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8杨阚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9丁美霞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10陈春琴年级组长开展实验,进行实践研究,反馈信息,撰写论文案例。

3、科学制定课题方案,隆重开题。

为了使课题方案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实践操作,课题组查找了有关课题的文献资料,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反复研究,带领课题组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反思自身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为了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学生学习现状,促进课题实验扎实有效地开展,找出需要探索研究解决的问题,最后撰写出了课题实施方案,并制定出具体研究措施与研究方法。

xx年x月,我们请来凤凰母语研究所徐晓华主任、区教研员马宏老师为我们进行了隆重的开题仪式。徐主任对我校课题研究的思路、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校本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细心地指导。要求课题组紧紧围绕核心,扎实深入,求真务实地开展研究,力争研出成果,创出特色来,提升课题的推广价值。本次开题会提高了实验教师对课题工作的认识,更新理念,激发研究欲望。

4、后勤保障有力。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学校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实验课题组每学期一定的课题津贴,并拨出专项资金全力支持教师外出参加课题培训,还购买了与课题相关的书籍,充分体现了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研究阶段抓落实

1.氛围倡读。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激励师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我校首先积极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校园里,营造书香校园 创建学校品牌的愿景激励着我们,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伴我成长的口号鼓舞着我们,读书长廊里一本本经典读物吸引着我们,图书馆里阵阵书香陶醉着我们,学校网站上307条书香专栏新闻记录着我们的足迹师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享受着阅读。

2.专家领读。

三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特级教师孙景华、陈树明、省小学语文教研员李亮、市教研室汪笑梅主任、市小学语文教研员芮琼老师、全国儿童阅读

推广人余耀、《科学大众》、《少年文艺》杂志社等专家来校指导引领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创建书香校园。在市教研员芮老师的积极推荐下,我们有幸参加了市教研室、市文明办组织的南京市乡村阅读联盟校,在联盟校的活动中,我们得到了省市教育专家、省少儿出版社等专家的指导,同时与兄弟学校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3.书源保读。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读书资源匮乏,学生课外读物常常得不到保证,学校开源节流充实图书馆的藏书,同时积极向市区技装办申请复本:配备市区教育局、教研室推进的经典读物,我们坚持每年12套经典读物,每套55本,全校分年段漂流,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从书源上保证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工作的激情感动了南京市文明办的领导,他们为我们赠送了图书;我们读书的热情感动了西善桥街道的领导,他们为我们设立了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每年6万的基金保证了学生、教师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4.教师范读。

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学生的阅读。教师读书沙龙、读书演讲、美文诵读、故事讲述等活动,学校组织教师外出观摩中国儿童阅读论坛、参加亲近母语研讨活动,先后赴扬州市书香校园东关小学、无锡市书香校园育红小学、南京市首届金陵书香校园禄口小学观摩书香校园建设,提高了教师的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为学校书香校园的建设注入了鲜活的生机。

5. 课题研读。

近几年来,我校积极申报了《营造书香校园 创建学校品牌》、《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能力的研究》、《科学认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等课题的研究,努力用教育科研提升我们研究的层次,用教育科研穿起我们实践的主线,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6.课程促读。

语文团队的教师们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南京市教研室推荐的课外读物开发编写了校本课程《书香》,以此作为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载体,同时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阅读的窗户。

7.课堂导读。

为了让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校每周从校本课时中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教师们利用阅读指导课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经典读物、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一节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教会孩子们阅读的方法、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我们不仅指导西小的孩子,还积极参加南京市教研室发起的蒲公英书香田园行志愿行动,语文团队的老师们定期到六合马集小学开展蒲公英书香田园行志愿活动:课外阅读指导课、一对一结对指导孩子们读书、给孩子们赠送经典读书。我们的老师被马集的纯朴的孩子们称作飞翔的蒲公英。

8.晨诵午读。

为了保证孩子们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课外阅读,我们的教师坚持每天组织学生晨诵午读。每天清晨,朗朗的读书声;每天中午专注的阅读,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保证了学生每天40分钟的阅读时间。

9.活动品读。

在我们西小孩子们每年最盼望的节日就是儿童节和读书节,因为在读书节里,孩子们可以开展班级读书会,可以爱心义卖图书,可以参加书香夏令营,可以加入春蕾文学社,可以表演童话剧、课本剧、可以观看经典童话剧,可以美文诵读,可以获得书香班级、书香小明星的殊荣,可以与作家零距离。孩子们在读书节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0.国学诵读。

国学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让学生走进国学,品味经典,我们成立了国学书院,

邀请北京育灵童国学院专家来校为全校教师、学生、家长开展国学专题讲座;组织领导、教师赴南师大、北京大学参加国学研讨活动,为每个班配备了国学电子课堂,组织师生开展国学诵读表演,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师生徜徉在国学的殿堂,品味着国学的魅力。

11.亲子共读。

为了营造和谐的家庭读书氛围,我校成立了家长学堂,邀请专家作主题讲座,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学校图书馆为家长和部分社区居民办理借书证,坚持开展亲子共读知识竞赛、书香家庭评选,促进家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总结阶段重分析

三年的研究,我们的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显着成效。

1.学生成长。

(1)、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有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掌握了多种自主阅读方法,这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产生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在学生读完之后,他们的收获,他们的情感又能在阅读小组中与同龄人交流,他们的自我学习价值得以体现,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的再次阅读。再加上我们经常组织开展故事会,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有趣的活动,所以,这一课题的开展使得学生的自主阅读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中也形成了人人都阅读,人人都乐读的良好氛围。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课内外的巩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如: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品词评句的习惯;善于联系的习惯;想象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终身学习都大有好处。

(3)、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掌握了许多自主阅读的方法。如:选读法、精读法、速读法、摘录批注法等几种读书方法;查--定--找--释--分--结--疑七步预习法;将阅读与讲述、画图画、表演、思考、比较、写作相结合的读书方法;会记眉批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会写读后感。运用这些读书方法,学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在课题研究中,三个班级被评为南京市书香班级,小书虫志愿服务岗获区志愿者行动服务岗。一名学生被评为阅读小天使,四名学生被评为金陵读书小明星。学生习作在各类杂志、报纸上发表,因为读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多名学生获全国创新发明大赛一等奖,全国百名好少年、江苏省金钥匙大赛一等奖,南京市百名优秀小公民等荣誉称号。

2.教师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将教育的眼界从课内引向课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在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每年均有近百篇的教师科研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雨花电视台、江苏科技报、金陵晚报、家教周刊、南京教研网、江苏教育网等媒体分别多次对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以及教师的论文进行了报道和发表。我们教师的研究论文分别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南京教育》等等教育刊物登载。学校教科室多次在市区受到表彰,教师也多次受到市区教科所(室)的表彰并且获得教科研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3.学校成长。

三年来,在创建书香校园的路上,我们实践着,收获着,学校被评为:南京市首届金

陵书香校园 江苏省小学语文实验工作先进集体;语文团队获南京市语文先进教研组;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生作文竞赛优秀组织奖;语文团队获大家语文博客网网络教研优秀团队;《书香》校本课程获南京市二等奖;20xx年获区读书节优秀组织奖。

四、研究工作的反思

三年多的研究,我们品尝了收获和成功,特别是学生的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备尝了探究的艰辛。尽管我们时刻在思考,不断在努力,但研究并非完美,我们认为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改进:

1.完善《书香》校本课程。

(1)拟定《书香》课程目标;

(2)精选《书香》推荐篇目;

(3)编写《书香》教师用书;

(4)提高《书香》课堂实效;

(5)完善《书香》评价体系。

篇4

【关键词】现状;教育管理;努力刻苦;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效率;目的

高中阶段是每个人最美好的人生阶段,充满朝气与活力,对人生的规划也能进行简单的理性思考。农村高中生是一个很特殊的高中生群体,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文化课基础很差,学习几乎没有任何动力,同时由于他们的家境也大都不是很好,对未来的前途感到很迷茫与无望。下面是我对农村高中生的现状以及教育管理的思考。

农村高中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努力刻苦型

这一部分学生约占班级的三分之一,并以女生居多。他们在初中的时候,由于部分科目不是很好,特别是女生,由于理科不是很好,所以他们在中考时没能进入到重点高中。他们虽然进入的是农村普通高中,但在校纪律性特别强,穿着简洁大方,学习也非常勤奋,课前积极做好老师布置的预习工作,上课用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后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他们还能主动做些课外资料。但是由于他们基础较差,灵活运用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他们的学习效果一直不是很好。即便这样,他们依然努力学习,对自己不放弃。

二、丧失信心型

这一部分学生不是很多,每个班级里都有几个,主要是一些有严重拖腿科目的学生,他们某个或某些科目特别薄弱,如英语或数学,而且也影响了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信心。这一方面,男生表现的更为强烈,他们大都是英语学科不好,甚至达到一窍不通的地步,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三、自暴自弃型

这一部分的学生在农村高中还是占有相大的比例的。他们基础很差,又不愿意用功学习,甚至都不想学习,他们来校多多少少是带着混个毕业证书的目的。所以他们的心思几乎都不会用在学习上,他们攀比着穿名牌服饰,留着招摇的发型,以为这样可以张扬他们的个性。他们会经常上课迟到,课堂上会睡觉,看课外书,甚至偷偷摸摸玩手机。在课堂之外更是无所事事,有的同学偷着在厕所或宿舍里抽烟,有的同学夜间偷偷出去上网,也有的同学谈恋爱打发自认为无聊的青春时光,甚至还有同学聚众打架斗殴。

针对当前的农村高中生的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地管理

一、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管理

(一)在行为举止方面

教师在工作期间,衣着应整洁大方干净;言语应亲切柔和,尤其是不能辱骂学生;举止要符合教师的师德规范,如:中午不能饮酒,不在课堂上抽烟,接打手机等。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之高中生完全有了判断能力,只有教师对自己的平日言行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

(二)在师德师风方面

教师应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视他们如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与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教师不能参与赌博,传销等有损师风的行为;不能向学生散布不健康的言论;不能向学生强行推销教学辅助用书,不能向学生收取一分钱费用。学生永远会尊敬道德品德高尚的老师。

(三)在教育教学方面

教师要获得学生的尊敬,赢得学生的敬仰,最主要就是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相互活动中。教师需要在课前备课上,课堂教学上,课后辅导上花时间、投精力、下功夫。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上要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接受能力,设计好教案,挖掘好知识的重难点与深度和广度,教师尤其要注重自身的业务学习,除了研究本学科的教材外,还要学习其他的学科知识,一个老师只有博学才能驾御课堂,才能吸引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善于思考,善于创新,既要注重好成绩的学生提升,也要注重中等生的稳定和学困生的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调动每个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他们想学习、要学习。教师在课后也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延续,改好每本作业,批好每张卷子。

二、其次,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一)在学生生活方面

首先,学校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家庭困难和情感困惑,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家庭式的温暖和家长式的关怀;其次,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有严格的要求,如,不准穿奇装艳服,不准染发,不准夜间上网,不准课堂上玩手机,不准抽烟喝酒等,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的生活行为时,学校既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帮其改正,也要对其进行适当惩罚,以便对本人和其他同学起警示作用。再次,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文体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思想教育,让他们能礼貌待人,关注集体,为人真诚,虚心学习。

(二)在学生学习方面

首先,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应该有严格的要求,如:上课不允许迟到早退,课堂上不允许玩手机、看课外书、睡觉,课间不允许进入宿舍等,只有对学生最起码的行为进行规范才能让他们在校园里安分守纪;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如何根据自身实际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堂上,如何记笔记,如何掌握各种课型的教学要点,在课后,怎样做好复习工作;再次,学校和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如,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增加一些学习任务,提高文化成绩,让他们今后能有信心面对高考;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降低文化课的学习要求,适当增加一些社会常识的学习,如种植、养殖等,以便让他们高中毕业以后,能很快融入社会。

篇5

关键词:农村;冠心病;健康教育;保定市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19-0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真正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首先就要对农民的健康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农民人口在我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村居民的健康因素是衡量一个国家现阶段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农村居民对冠心病的健康教育知识,不但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减轻社会经济压力,节约社会资源。因此,加强冠心病早期教育,使冠心病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深入到农民生活中,可以促进农村医疗的建设和发展,另外对于促进农村的社会和谐稳定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保定地区的相关调查发现,农民对于冠心病健康教育知识存在着认识不足、健康宣教手段少、农村医护信息资源不足等情况,只有加强在农村的医疗宣传,改善农村冠心病人的自我防护意识及环境,才能改善农村医疗现状,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2010年2月28日至2011年3月1日,就诊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门诊的保定地区年满16岁以上在家务农者,共入选6577人,其中男性3120人,占47.4%,女性3457人,占52.6%。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新的年龄分段,16—44岁1771人,占26.9%,45—59岁2071人,占31.4%,60岁以上2735人,占41.7%。文化程度:高中30例,中学2000例,小学3256例,文盲1291例。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报纸、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河北省疾控中心等收集查阅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访谈法。通过走访和电话采访的方式与疾病控制中心,农村医护人员与研究专家交流、了解保定地区农村冠心病发病情况及预防保健知识普及情况。

3.问卷调查法。问卷设计参考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编委会制定(刘江生执笔)的“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CQQ)。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所设问题均由专家论证,符合效度检验要求。自2010年2月28日至2011年3月1日,共向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农村冠心病患者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4558份,回收率94.4%,其中有效问卷4320份,有效率94.7%。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新的年龄分段,16—44岁1020人,占23.6%,45—59岁1320人,占30.5%,60岁以上1980人,占45.8%。

4.统计学分析。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运用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农民对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对于心肌梗死的九种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腹部肥胖、心理社会压力高、摄水果蔬菜少、饮酒、规律的体力活动少)进行调查发现,我国近20年生活方式的巨变,导致危险因素迅速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正在趋于年轻化,40岁左右的中年人成为高发人群。心血管的危险因素除了尽早干预,还要综合干预。要早期控制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三高: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生活方式的干预应从儿童做起,包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培养孩子热爱运动的习惯等。

(二)农民对冠心病健康的认识需求程度调查与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农村经济条件有了改善,在解决初期的温饱问题后,农民逐渐把关注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提上了日程。

农民对冠心病健康知识的需求程度会直接决定参与健康宣教的态度。16—44岁的农民大部分自认为身体状况好,同时家庭生活压力较大,往往容易忽视出现的冠心病早期症状。调查发现,只有9.3%的居民认为很需要普及冠心病健康知识。60岁以上农民是冠心病的高发人群,由于年龄问题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并且多数人有了较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对冠心病知识的需求较高,其中31.6%的居民认为很需要冠心病的健康教育知识。

(三)农民对冠心病患者参加运动锻炼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民的业余时间逐渐增多,业余活动内容逐渐丰富。但是,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是否参加运动锻炼存在不同观点。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脏康复运动疗法可使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运动能改善心肌血供,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减少冠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松弛愉快的运动还可显著降低交感张力,减少儿茶酚胺的释放,提高心率变异性,降低心律失常的易感性,从而避免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慢跑、散步由于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另外不受时间限制,运动量很容易控制,深受农民喜爱,成为各年龄段农村居民参与最多的冠心病锻炼项目。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年轻人选择乒乓球、台球、羽毛球的较多一些,而老年人选择慢跑、散步、家务劳动等的锻炼方式多一些。经调查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宜选择动作比较缓慢、柔和的有氧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家务劳动、健美操及慢速游泳等。步行最为简便、安全,可作为首选的运动方式。

通过课题组调查发现44岁以下的农村冠心病患者从不参加运动锻炼的占64.2%, 45—59岁以下的农民从不参加运动锻炼的占56.8%,60岁以上的农民从不参加运动锻炼的占46.7%。

三、结论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冠心病早期干预,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村宣传橱窗等载体宣传冠心病的科普知识,传播心脏病文化信息,村文体活动中心应订阅健康报刊,购买常见慢性病科普书籍。开展到农村的义诊、宣传,进行现场知识培训,直接与农村患者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发展长期的过程,生活方式的干预应从儿童做起,包括培养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积极培养热爱体育运动的习惯。农村人民冠心病发病率高,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相关冠心病知识缺乏,获得途径少有关。因此,应充分发挥基层医护人员的作用,强化相关培训,以基层卫生宣传教育为基础,选择适宜的健康教育途径,开展宣传工作。

(二)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定期的健康体检,建立冠心病患者院外健康手册,统一联网管理,带动保定地区农民卫生条件的快速发展

利用下乡或定期开展健康大体检等活动,向保定地区农村冠心病患者普及健康知识,敦促其接受治疗及检查,使冠心病患者能有得到及时救治,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并指导其院外用药。建立农村冠心病患者院外健康管理手册,并实行联网管理。为提高对基础全科医师的临床技能要求,可统一院外冠心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指南,使全科医师对冠心病患者的院外管理有章可循,提高农村冠心病患者的防病治病意识,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三)充分利用农村现有场地,增加基础医护人员培训及技术支持

农基础医护人员应定期参加冠心病专业培训,培养复合型保健人才,注重对健康指导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指导农民改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进行相关一级预防措施,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从而帮助农村冠心病患者提高主动保健的依从性。

总之,防治冠心病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积极开展一级预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冠心病的院外管理,才能取得冠心病更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江生.我国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及现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8,17(5):417-427.

[2] 孙月芬.运动锻炼对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作用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79-80.

篇6

【关键词】 农村英语教学 基础差 氛围少 条件落后 师资薄弱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00-01

对于我国现阶段学英语教学来说,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一直是当代教育中的难点问题。作为一名基层学校英语教育工作者,这一点我感触颇深。目前对于大部分农村中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比较难,不会读,发音不准,更谈不上口语对话等。这一系列因素导致许多学生成绩差。分析其原因,基本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方面:本身对英语学习不够重视;教师方面:教育教学方法陈旧,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许多同学和老师不重视日常英语口语对话练习,等等一些列问题导致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比较薄弱。下面笔者浅谈一下自己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1 农村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差

众所周知,由于教育意识薄弱,农村学生英语学习起点低,基础差.在城市中,由于家长的重视,学生从幼儿时期就接触英语,而农村学生基本上是进入初中才真正接触英语.虽然英语科目已经列入小学课表,但是没有专门的英语教师,一些教师甚至占用英语课,或者担任英语教学的教师简单把英语课文一翻译了之.可想而知英语课形同虚设,等升入初中再学习现行的教材,学生们就显得力不从心,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信心。

对于这方面的问题,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切实落实小学的英语教学工作,从真正意义上把英语课开起来,其次,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师也应因人而异,在初一阶段教学进度不宜过快,把基础扎牢,同时注意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

2 农村英语教学中英语学习环境氛围太少

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才是英语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重点。英语听说读写看似简简单单四个字,却是互相影响.对于听说能力的提高,除了课堂上有限的学习之外,课堂外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改变学生的认识,不要把课下用英语交流当作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英语教师要善于鼓励同学之间在课堂内外多进行英语交流,对于城市学生,他们除了可利用电视,电脑外,还可以在业余时间去公园,商场,车站等可能会碰见外国人的公共场所直接与说英语的外国人对话。然而农村学生不具备这些便利条件.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脑,很多农村家庭也很难为孩子购买有助于英语学习的碟片,更没机会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这样就造成学无以致用的局面,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

作为一名农村英语教育工作者,在上述情形下,应当尽量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在课堂打造一定的英语口语练习氛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情景交际法,给学生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们相互间用英语口语自由练习;在学校成立英语角和多举行一些英语口语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总之,教师应该在有限的条件下尽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机会。

3 农村英语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根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农村中小学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其中受过英语专业教育的所占比例不及百分之三十,特别是中小学.然而许多基层英语教育工作者,工作中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并不断学习,加强自身英语水平建设,但是面对教学中英语教材的难度更新不断加大,使其中一些教师感觉到英语教学难以控制.而新课程也对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课堂教学之中要’拒绝汉语,使用英语”,一些老师因为没受过专业培训和方言影响,导致发音不准,语调不对,英语单词读音不正确,是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近几年来,一些英语专业毕业的高校学生又很少愿意去农村任教,这种情况也加剧了农村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还需要当地教育部门加大支持力度,让更多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接受专业的系统化的培训,同时在师资力量调配方面慎重考虑,在提高待遇同时,更应该把一批优秀的英语教师实行合理的教育力量分配,使各个学校之中都有一些优秀英语教育工作者,这样无形之中加大了每个学校的英语教育力量 ,在各位英语教师交流和学习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农村教育师资力量。

4 农村英语教育条件落后

在现代化英语教学之中,多媒体已经普及,而农村英语教学面面临的问题是,多媒体英语教学覆盖的面积很少,一些农村学校即使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只起一种形式作用,在捉襟见肘的多媒体教育资源下,面对众多班级和学生,多媒体教学设备也起不到到实质性的作用,另一个问题是,由于适应了原始的英语教育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无法普及,一些教师无法及时上网,对课件制作学习也不重视,导致了一部分教师不愿意去多媒体教室上课。因为现代化的多媒体英语教学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学生的听力与口语能力难以提高,也减少了学习兴趣,这也增加了农村英语教学难度.

针对这种情况,广大农村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网上学习,在有限的多媒体教育资源情况下,不断加强和延伸自己的教学技能,利用一系列手段来加强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譬如,可利用实物,自制图片或表情及动作表演等一切可利用的辅助手段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与积极性,以更好地完成英语教育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不但需要教育部门与学校,教师共同努力,逐步解决,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学英语建设,不断完善,缩小地域差距,作为一名基层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技能,常与学生进行英语口语沟通和交流,不断从自身做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们坚信,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育事业也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贫困农村小学;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然观察;访谈

随着这十几年的新课程改革的进程结束,中国的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甚至突出了某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之一就是农村教育,特别是贫困农村教育,因为这个问题并没有因为新课改而改变多少,这在贫苦地区体现得很明显。

一、问题提出

2013年2月25日-6月28日,我在重庆市奉节县长安土家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分校之一的川前村小进行顶岗支教实习。在整个实习期间,我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记录,之后对教师、部分学生极其家长进行了访谈调查,发现了很多问题,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整个中国贫困农村小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性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我的调研指向了中国贫困农村小学生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现状,但是中国的贫困农村何其多啊!所以我决定“一斑窥豹”,决定透过重庆市奉节县长安土家族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分校――川前村小,进行调查,力图找到折射出的普遍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1.参与观察法与自然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1]观察的时间长达4个月,贯穿与小学生一学期从起始到完结的整个过程的观察。在每个班随机抽5名学生进行观察。

观察按照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所研究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前者观察者不同程度地参与被试的活动,从内部观察并记录背时的行为表现和活动过程;后者正好相反。观察按照观察者是否对被试进行控可以分为实验观察和自然观察。前者观察者对周围条件、观察环境、观察对象等观察变量走出一定的控制,采用标准化手段进行观察;后者则对观察对象不加控制,在完全自然环境下精心地进行观察。

由于川前村小的规模很小,学生人数在一百人上下,而作为学校代课支教的教师之一,我直接参与到了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从内部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而为了让学生们的行为不受限,发现更多的问题,而且学校的条件不适合标准规范的试验观察。综合学校的综合情况,我确定采用参与观察和自然观察。我观察的对象分为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观察角度包括教授科目、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创新性、体罚等含侮辱性质的教学现象、辅导情况、备课情况、反思情况;学生观察角度主要是课堂行为表现。

2.非结构型访谈法

访谈法是指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讨论而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2]访谈法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谈天”或者一般的交谈,他有特定的科学目的,并有严格的设计和编制原则。访谈法可以获得直接、真实可靠的信息和资料,而且克服了调查问卷回收率低的问题,不收书名语言文字的限制,对于文盲或文化程度低的调查对象也合适。

我采取的是非结构性访谈。相对于结构性访谈,非定向性访谈只要求访谈过程围绕一定的调查主题,按照粗略的访谈提纲进行,适合个别或个体访谈。它的好处是更全面地深入地收集资料,灵活性强,调查者的创造性较大。

(二)访谈过程

1.访谈提纲的设计思路

第一,“两个维度”的确定。访谈提纲的设计,是基于四个月的观察后得到的结果进行的。观察的结果为访谈问题的设计提供依据,而之后确定了访谈提纲的“两个维度”――学校教育维度和家庭教育维度。因为农村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其局限性不仅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中,而且能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两者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二,“三个主体”的确定。确定了维度之后,每个维度下则有他们的主体,比如学校教育的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而家庭教育的主体就有学生和家长,所以我之后就确定了“三个主体”――教师、学生、家长。

第三,访谈问题以及顺序的确定。在“学校教育”维度的教师部分主要涉及教师的教授科目、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流动情况(校际间支教、交流、脱产读书、在编不在岗、借调等情况;教师替换频率)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教学创新性(是否和如何鼓励学生创新思考)、体罚等含侮辱性质的教学现象、教育培训的频率、效率和感受、对于课堂教学教学方式和平时行为方式的重要性以及二者的关系的认知、对于学生课业负担的看法。这一维度的学生部分则包括创新思维(对创新的认识;如何创新;对于创新的态度、对于周围同学和教师以及整个学校的情感态度、对于学习负担的感受、学业负担的具体体现以及产生原因、减负的最好方式、对学习价值的态度、人际关系、对学习负担的感受和归因、对于考试成绩的归因、对于如何减负的看法、对于教师更替的感知。在“家庭教育”维度的学生部分则涉及与父母的关系、对于家人外出打工情况的了解程度以及感想、与父母联系的频率、是否会主动与家人谈心、家长体罚等家庭暴力现象。家长部分则包括家长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关心孩子的程度(与家联系的次数)、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外出务工给孩子带来影响的看法、是否和如何督促孩子学习、道德教育的次数和方式、对学校教学的满意度、对学校的了解程度、对孩子人际关系的了解程度、孩子在家学习时间和对学业负担的看法、对于减负的看法。

2.确定访谈对象

我先随机在学校里随机抽取了20名小学生,对他们和他们的家长进行了访谈。而且全校除了我之外的9名教师都是我的访谈对象。

篇8

论文关键词: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

 

建设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素质优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保教质量的关键。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农村初中的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更是力不从心,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瓶颈。那么农村初中教师的现状怎样呢?怎样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业务素质呢?

一、农村初中教师的现状

1、教师学历达标,但实际素质偏低

农村教师的构成是高校分配的大中专师范和非师范的毕业生及民办转正的教师,由于近年来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进修学习,农村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达80%以上。尽管他们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但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高,制约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骨干教师缺乏

由于存在着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教师流动频繁。有能力的教师工作两三年调入城市,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教师就被条件优越的学校挖走,导致学校市区级骨干非常稀少。无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青年教师成长缓慢、中老年教师知识陈旧,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来,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同,生源大量流失。

3、教育观念滞后,课改意识不强

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交流不畅,交通不便,文化氛围滞后,对新生事物接受慢,不求进取,固步自封。传统的教学方式教育管理论文,注入式、满堂灌、一言堂根深蒂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还占一定地位,这些成为当前课改的瓶颈,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4、年龄老化,竞争意识不强,工作无紧迫感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编制的限制,不能及时补充年轻教师;二是农村学校条件艰苦,教师待遇偏低,留不住年轻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大多处于职业倦怠期,工作力不从心,缺乏竞争意识,工作得过且过,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导致学校无办学活力。

二、对策与建议

提高教育质量,靠的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当务之急。

1、 加强师德教育,树立责任感

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学校领导要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本校的实际,提出具体要求,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列入教师岗位考核中核心期刊。在教师中形成热爱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勤奋工作的氛围,为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树立新观念,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个人的观念是文化的积淀,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支配导向的作用。教育观念决定教育模式,教育模式决定教育产品,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因此必须把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贯穿课程改革全过程,引领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认清课程改革初中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堂教学中最为显著的特征。

3、改善教师生活环境,把政府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为了稳定提高农村教师队伍必须把政府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第一,对学校的评价,及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一刀切,要有农村的评价标准。第二,农村教师或到农村工作的城市教师在评聘和晋职上,不受指标的限制。第三,要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津贴的标准要达到稳定农村师资队伍吸引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的目的。第四,城市新聘用的教师和晋职的教师必须在农村学校工作一定时间才可聘用和晋职。

4、提高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质量

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管理论文,如何搞好校本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仅仅靠学校自身培训远远达不到效果。第一,必须由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专家对学校进行诊断分析,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期讲座培训,跟踪测试纳入教师个人考核中。第二,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与市内优秀学校教师手拉手活动,定期相互听评课,开展教科研活动,并纳入双方学校考核中。第三,有计划的安排教师个人自学内容,定期检查学习笔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教师队伍素质才能稳步提高。

5、以教科研为载体,着力培养骨干教师

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指导和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紧密围绕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精选教育科研课题,通过对课程的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提高,聚合了一批人,带动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推出了一批人,是一条快速高效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骨干教师的很好途径。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个主题将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去探索,去开辟新途径。

篇9

(一)财政体制调整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投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财政体制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结构。截止2010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变化为51∶49,地方尤其是基层县乡的财政收入困难,与之相伴随的却是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单靠县乡财政许多地区已难负义务教育经费之重,有的贫困地区县乡全部财政收入还不足抵教师工资。[3]2001年农村义务教育收归入县管后,农村教师工资统一由地方财政发放,由于财政实力差异及相关政策存在漏洞,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财政收支方面互相推诿、责权不分,教师工资政策常常无法充分兑现[4]。另外,不管是地方自筹经费还是中央统一拨款,为顾及校际平衡在使用上类似撒胡椒面,从效果来看也是广种薄收、浪费资源。

(二)新“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抬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教育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面临着困境。随着物价不断上涨,办学成本也水涨船高,许多农村学校将不断提高的办学成本转嫁给了农村家庭。在国家现行的招考制度下,农村学生由于学习条件的限制很难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大多数农村学生无法通过在农村学校的学习与城镇学生一较高低,其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比例较城镇学生低,再加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农村家庭就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算起了让孩子上学的成本,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抬头。

二、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探索

针对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做了调研和论证,得出了大量成果,但是农村教育问题始终似顽疾困扰着教育政策层和教育学术界。笔者认为,以往对于农村教育的关注和问题解决思路过于僵化和单一,都是就农村谈教育而不是将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合二为一,从教育总体入手解决作为局部的农村教育问题。这不仅定式化地将农村教育圈定在农村范围内,而且人为地将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二元对立,不利于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和我国教育的大发展。农村教育发展的正确途径是城镇化,农村教育的未来不在农村,而在城镇。

(一)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趋势2000年10月11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先提出我国要走一条符合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所谓城镇化就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要素不断转化为城镇要素的“量化”过程及城镇要素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同化”过程的有机统一。作为城镇化的要素之一,教育在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使广大农村居民精神层面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当然也包括教育资源的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但是从现在所取得的成效来看,以往对农村教育的修修补补式扶持和支援,对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全面发展收效甚微,当务之急是要积极反思并对农村教育模式进行彻底的变革,使农村教育向城镇化迈进。城镇化是农村居民进城,农村教育城镇化也就是农村居民进城接受教育。伴随着城市的外扩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农村居民已经脱离了耕地而涌进城镇,实现了个人身份的城镇化,可见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离农”的过程,这种生活状态的“离农”可以被人所接受,为何教育的“离农”就被视为“雷区”?农村居民进城并不难,这在空间上进行位移就可以实现,而要使他们真正融入城镇生活,并被城镇居民所接纳却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其捷径就是教育。要真正使农村融入城镇、城镇接纳农村,就应该尽量拉近教育起跑时的距离、减少农村教育的负担,如相关政策设置和研究仍然就农村谈农村教育,农村与城市只能是渐行渐远,难以平衡发展。“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和农村教育政策已经走入了死胡同,摆脱教育发展的思想桎梏,进行农村教育的城镇化应该成为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摆脱农村教育困境的趋势。

(二)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动因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正以较高速度推进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2013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城镇优越条件和机遇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农村居民对于优质生活水平的渴望和对农村生活水平现状的不满之间的矛盾成为其迁移的源动力。农村学生向城镇流动也正是基于对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及对农村教育现状和前景的不满之间的结果。一方面,农村学生希望借助优质的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进入城镇就学才能在事实上拉近与城镇学生的差距,才能在一个相对一致的高度来跨过中考、高考这两道门槛,才可能实现命运轨迹的改变。据调查,30年来,进入大学深造的农村学生同比下降50%,且现在多就读于非重点的地方院校。基于这一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城乡教育的二元分化不仅体现在教育过程中而且直接影响了教育的结果,城乡教育差距大,尤其是农村初中、高中教育落后导致农村学生在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路上越来越艰难,农村学生为上大学改变未来的人生轨迹来到城镇读书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农村家长来说,只要条件允许,宁可让孩子到城里的二、三流学校就读,也不愿在村里的学校就读。事实上,在我国大多数农村的一流学校不管是硬件还是师资都无法和城镇学校相提并论。离农进城、尽早让孩子分享到城镇教育资源是当今大多数农村家长的目标,而通过子女进城接受教育来改变“世世为农”的身份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

(三)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尝试2008年,山东省平原县让全县农村初中学生全部进城读书,这在全国范围内是一个创举。平原县一步到位地实现农村教育的城镇化,主要考虑到从1999年到2004年,平原县乡镇中学教师外流人数高达123人。优秀教师外流导致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下滑,课程的多样性难以保障,接近一半学校无法开设英语、美术、音乐、计算机等课程。每年都有一两千初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离农入城读中学。部分地区向乡镇派遣支教教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通过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使之得以改善,则无法一步到位,而且战线拉得过长。鉴于以上情况,平原县毅然采取“初中进城”的措施,扩大城区初中办学规模,在原有的三所初中基础上,又新建一所初中、扩建一所初中,以容纳全县全部转入城区就读的1.8万名农村初中生,彻底实现了农村初中生“离农进城”。山东平原县在教育城镇化的探索上可谓是大胆创新,并被推广为“平原模式”。此外,关于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探索在我国绝非仅此一例,江苏、浙江、山东、四川、重庆的许多地方近年都已着手开始实验性的探索。

三、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思路与对策

(一)打破政策壁垒《教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这一政策本意是保障每个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益,而许多地方主管部门却将其误读,把这一保障性政策理解为限制性政策,将关注点落在“就近”上,这就使农村学生在农村上学成为顺理成章的事,进而被限定在农村接受教育,农村教育只能农村办,农村学生只能在农村就学,最后形成了“出身为农,世世为农”的农村教育思维定式。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步骤应该是“先变观念,再改思路”,而“变观念”的基础就是打破政策壁垒、拆除城乡分教的樊篱,不仅要完全跨过政策门槛,让农村学生进城读书,而且在有条件、有资源时可以鼓励借鉴“平原模式”推行农村教育城镇化。在政策层面上,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法规文件,政策先行,打破因户籍而造成的农村学生“就近入学”的限制,努力给农村学生创造进城读书条件,给农村学生进城上学以正当的合法权益。进而转变观念,逐渐在社会中形成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天经地义、农村学生不仅拥有接受教育的权益而且有选择到哪里接受教育的权益,保障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和农村教育城镇化。

(二)改变教育投资结构近年来,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并无根本改善,原因正在于教育投入的“平均主义”,四面开花,平均投放。由于村落分布的分散性特点,就农村谈农村教育始终逃不出撒胡椒面式的投资怪圈,吃力不讨好。细算下来,每年国家下拨和地方筹措的农村教育经费累加起来实然不少,与其把这笔钱分散到各个农村学校来修修补补,不如逐渐撤销农村学校,集中资金在县(区)、镇投资修建一个具备一定规模、具有真正办学实力的教育园区,集中配置现代化教学设备,使每个农村学生都能享受到全县(区)的教育资源,同时使全县(区)的教育投入实现价值最大化。如,可效仿“平原模式”对农村学生变“堵”为“送”,对支教教师变“送”为“请”,对教育经费变“撒”为“聚”,一改以往低头向下的行为方式,把学校修在城镇,把学生送进城镇,把教师请到城镇,把钱花在城镇。做到农村学校购置不起的设备城镇购,农村学生享受不到的教学资源城镇供,农村教师被拖欠的工资城镇发,城镇要充分发挥聚合功能,集中资源办大事,使农村教育得以实现根本性的改善。

篇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给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更为严格的要求,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强盛兴衰有着决定性作用。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是我国教育长期的口号和长远的目标。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力还不雄厚,这必然会影响教育的发展。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村人口的比例大也会对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因此农村教育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行农村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我国现行农村教育有很多积极的因素正激励着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

1、调查概述

1.1、调查目的

农村基础教育在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次走基层调研的目的在于实地了解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其中的问题找到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

1.2、调查对象:4所乡级中心学校、6所村级学校。

1.3、调查方法:在本次的调查活动中,通过实地观察法、文献法、和访谈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①实地观察法:利用假期时间分别对10所学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了解,在观察过程中收集了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一些资料。

②文献法:在调查的过程中,认真阅读和分析了部分学校相关资料,还阅读了国内对农村基础教育研究,以更好的服务于本次调查活动。

③访谈法:调查中和学校的老师、学生家长、孩子们进行了交谈,向他们详细的了解了各学校的相关事宜,同时向他们请教关于学校未来发展的意见和看法。

2.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查,农村教育状况虽然得到显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总的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师资队伍问题严重

根据调查发现,一是大多数农村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他们文化水品低,专业知识缺乏,知识储备不足,学历低,许多教师未受过严格的教师培训,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微机、音乐、美术、劳动、科学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四是教师素质普遍不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

2.2、留守生增加,隔代抚养兴起

在这次的调查中,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大多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婆婆抚养。于是并出现了大量的“留守生”和“家长”。由于子女和家长长期的分离,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影响,尤其是亲情缺失和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子女的这一群体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创伤,性格也变得较为孤僻,学习成绩下降。

隔代抚养兴起的最大的缺点是:老人力不从心。这主要在于上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并且年老多病,通常都不能有效辅导孩子的功课。还有就是老年人往往更容易纵容、溺爱孩子,管教不严,这使得孩子不良学习和行为习惯较为突出;再加上与长辈的沟通不足,使得老年人不易了解孩子的内心思想,不易察觉孩子的不良思想苗头,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管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3.3、农村学生人数减少,招生困难

近年我国农村人数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人口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就拿伍通小学而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只有8个孩子,而今年一年级因为人数太少根本无法开班授课;二是由于农村人口城镇化的迅速和进城务工子女以及部分农民的先致富,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城区的小学去就读。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为了中学可以在城里就读很多已经转学,就拿我们村来所,好多家里经济条件好的都在县城租房子带孩子上学,这样不但使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搁置,也造成本镇初级中学生源的断层。

2.4、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

破旧房、危房较多,校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除了柏家镇中心小学和龙江完全小学两所中心小学以外,各村小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旧房、危房存在。虽然现在这几所村小学都不在是之前的土胚房,但是房屋的建筑质量很低,例如伍通小学下大雨还存在漏雨的状态,门窗也部分破损。

3、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教育水平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和素质,要使得教师的整体水平提高,一是国家必须要提高教师的待遇,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待遇,这样才能缩减城乡教师工资水平的差距,才能留住优秀教师继续在农村任教;二是应该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部门、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通过学习、培训等途径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索质,建立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三是积极吸引大学生到农村任教,提高乡村教师师资水平。

3.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思想意识

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发展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要让父母认识到对于孩子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其实父母也是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老师。

3.3、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完善教育基础设施的关键在于教育经费短缺,建议采取以下方式来解决:一是通过中央加大投入、地区配套供给、多渠道筹措等方式来筹集。二是鼓励社会办学。可以充分吸收和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和号召更多的人去关心、关注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社会力量办学不仅可以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国家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民营及各种民间组织和个人资助农村基础教育。据悉,桂花小学一切办学设备都是某企业全部捐助的。

除此之外,国家应该设立农村基础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校舍改造、教学设施配置,同时要不断扩大校园绿化和校园建设,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安静、安全的学习环境。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农村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教师、家长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