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㈠深化文化内涵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正逐步由满足“观光休闲”向享受“文化洗礼”方向转变,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和强力支撑,二者紧密结合,必定会实现互利双赢、共同繁荣。因此,要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冲动”,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已经成为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因此,必须注重用文化的理念提升旅游业,深度挖掘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㈡文化旅游的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现代旅游非常强调参与性,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一般观赏,更多地祈求融入旅游地的人文环境中,深度体验地域文化的“真、趣、味”。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是旅游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窗口,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形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接受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㈢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具有唯一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独具魅力的文化差异,在旅游客源竞争中将处于优势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排它性”竞争能力,易于创造特色和名牌效应。可通过极具特色的文化,推出一系列人无我有的旅游文化活动,以独特的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去吸引外地游客,提高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
二、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山川秀美、民风淳朴,这些都是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基础。
㈠“古文化”遗存底蕴厚重。的人类居住活动历史悠久,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民族民俗文物,历史文物及革命文物极为丰富。据初步统计,仅散存在民间的各类有征集收藏价值的文物近3万件,其中国家级文物17件,标本文物62件。汉土疆界碑、百顺桥碑、兴文塔、乃见天日坊、青龙寺碉堡、白溢寨土司帅府遗址、湘鄂西边区五县党代会会址、中国工农红四军军部旧址、渔洋关市苏维埃政府旧址、晚清渔洋关古民居建筑群被纳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文化的无价之宝。
㈡“生态文化”蕴涵丰厚。由山得名,森林覆盖率高达81%,位居全省县市区之首,被认定为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境内国家4a级风景区柴埠溪大峡谷风景区以“幽峡百里、奇峰三千”而美名远扬;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3万余亩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原始生态令人神往,被称为“中国鸽子花的故乡”、“珍稀动植物基因库”,是世界“人与生物圈计划”组织保护地之一,即将成为华南虎野外放养地;白溢古寨的高山绝壁、土司遗迹、“世界之谜”暑天冰穴,给人无限神秘和向往,是国际洞穴联合会考察研究基地;名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茶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丰富多彩。巍巍山,不仅养育了这方水土的居民,而且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些正是都市人的向往和追求。
㈢“民俗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歌谣、故事、传说、谚语原汁原味,充满机趣与智慧。“国宝”刘德培被授予中国民间文艺首届“山花奖”终身成就奖,位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首;竹枝词堪称文苑里的一朵奇葩,绚丽多姿;南曲、吹锣鼓、满堂音是久负盛名的“曲坛三枝花”;堪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堂戏、柳子戏、傩戏、皮影戏既原始古朴,又极富表现力。此外,民间唐祭、南曲、撒叶儿荷、打溜子、薅草锣鼓先后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南曲、薅草锣鼓、打溜子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农民艺人简柏元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珍贵的民俗文化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传承。
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对策措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推动力,旅游业提质增效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靠的就是不断增强文化内涵。旅游业的兴盛繁荣,关键在于将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㈠科学制定旅游文化发展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 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进一步深化对旅游形势的认识,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把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将打造成国内外知名,集旅游观光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在规划时,对已建成的旅游景点,要注重文物资料搜集,丰富文化内容;对在建或拟建的旅游景点,要深挖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对列入规划的民间文化资源,要出台保护政策,严禁破坏原有风貌,鼓励恢复原有风格。
㈡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发展旅游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对待,逐步健全机制,完善保护体系。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对全县造诣较高的民间老艺人进行奖励和资助,使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大力宣传优秀民间艺人的事迹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先进典型,举办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展示活动,在全县营造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三是鼓励支持教育部门把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知识编成乡土教材,将民间文化艺术欣赏和技艺训练引入中小学课堂,让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㈢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把各类文化资源与旅游产品开发有机整合,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大力发展“农家乐”,挖掘、整理传统饮食文化,推出一批乡土菜肴;继续抓好民居改造工程,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风情小镇、风情村和风情街道,鼓励发展农民家庭旅馆,开发富有特色的采摘、垂钓、耕种等农事体验项目;对风景区内古树名木生活习性、生长规律、生存条件和功能作用精深研究,合力打造生态文化教育长廊;将民间艺人请进景区,举办文艺表演,集中展示木雕、竹编、刺绣、制茶等民间手工艺,满足游客体验生活、体验文化和求知求乐的愿望。
篇2
一、生态旅游的特点
一是保护性。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保护性是它区别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生态旅游保护性的实质是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二是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和提高游客热爱和保护大自然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三是普及性。在我国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不仅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普及,也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普及。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的。因此,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工、学生等都可以成为生态旅游者。
二、**生态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一)资源现状
**县位于**省东南部,是**市的西大门,区域面积2000平方公里,人口*万人。**历史悠久,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立县,原名乐安、永安。北宋景德四年(10**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下诏改名为**,意为“仙人居住的地方”。现在的**已成为华东地区闻名的生态旅游县,并享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中国工艺品之都”、“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根据2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县有林地面积236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113万亩),山高林密,全县森林覆盖率77.2%,林木蓄积量400万立方米,居**省前列。由于森林效应,加上市县域内基本没有污染企业,整体空气质量等级很高。水质优良,溪流清澈见底,饮用水断面水质达到I级标准。此外,**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淡竹景区,清山绿水,十分苍翠;景区内的俞坑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是省内乃至全国少有似的原始林沟谷常绿阔叶林保护区之一,有25种国家重点保护树种和近百种珍禽异兽,百年以上的古树有几千棵;朱砂坑原始林区是保持自然状态最长的林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林相完整,根据初步调查,有种子植物近千种,从而有“森林王国”美誉。**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又为境内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保障,**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区,还拥有两处省级文化保护区、一处市级风景名胜区和十大县级风景名胜区,这些都使得**境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展现出十分优异的生态环境资源质量。
**旅游资源门类齐全,既是观光揽胜、回归自然的好去处,又是体验民俗、寻文访古的好地方,更是休闲度假、养生保健的天然氧吧,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明显优势。
(二)发展现状和优势
近几年,**生态旅游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和**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一发展目标,以“生态**、休闲胜地”作为主题品牌,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20**年,全县各景区共接待游客215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达2160万元,旅游经济总收入达9.2亿元。**旅游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一是旅游产业的框架初步形成。共有7个景区(点)对游客开放;旅行社已发展到12家,旅游星级标准饭店15家,规模较大的旅游商品企业6家,农家乐示范村16个,直接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近4000人,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基本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目前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些具有潜力和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正在积极地筹划、建设和逐步开放之中,旅游整体实力不断壮大。
二是基础设施正逐步改善。交通方面,今年称得上是**交通的“翻身年”。台金高速公路**东段于20**年底建成通车,**告别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目前,**有台金、诸永两条高速公路,一条35省道干线和乡村康庄工程、乡道硬化等多项主要工程在建,道路总长700多公里,计划总投资75亿元,是**有史以来交通建设投资最多的时期。高速公路修通后,**的区位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县坚持“拓东—改中—扩西”的总要求,继续拉开城市框架,加快县域中心城市建设。目前,作为城市主干道的西二路、西三路已完成了路基工程,计划于今年完工。西门片区拆迁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此外,还扎实推进官路镇220千伏安洲输变电工程和县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项目,为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崛起夯实基础、提供保障。
三是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大。近几年来,旅游管理部门开展了多种方式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通过在主要城市散发宣传资料,投放广告,举办大型旅游活动,参加旅游交易会等定期项目和邀请影视剧组前来拍摄等不定期项目的开展,有力拓宽了客源市场。目前**的知名度已经得快速提高,旅游客源市场稳定,新兴客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四是生态旅游建设已初见成效。景区开发保护方面,在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始终把景区的资源保护工作放首位,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正确处理好景区资源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在景区建设材料的选用方面,尽选用石料、木林等原生态材料。目前,围绕“生态旅游”建设,神**、景星岩等景区都进行了标识标牌更换,建造了生态停车场、景区污水生态化处理工程等项目。品牌建设方面,神**景区获得“省级环境教育基地”称号,淡竹原始森林景区获得“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神**山庄和竺梅度假村被授予绿色饭店称号。各类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个,面积11.6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31个,**绿色农产品19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8个,基地1万亩。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到目前为止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知之者甚少,生态旅游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当地群众与游客这方面理念与要求差距甚远。
二是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景区和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私企成份比重大的开发项目。在旅游开发和经营当中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是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建立。资金短缺一直是我县旅游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也是我且生态旅游建设的一个难题,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今后要加强投入。
三、**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一)加强旅游环保宣传工作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首先,在开发经营上,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其次,在市场方面,真正意义上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因此,风景旅游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加强旅游科普工作,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和旅游活动其他各方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旅游行为。目前可以采取的有效方法是配合新闻媒体搞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景区内增添有特色的宣传生态环保知识的标志牌、印发宣传小册、开展义务环保活动等。
(二)理顺管理体制,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合作
生态旅游建设不是风景旅游管理单个部门任务,而是关系我县今后发展的全局大事,它涉及到环保、林业、交通等多个部门,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促进**生态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各级旅游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联合协调工作机制,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建设,积极推动生态旅游,进一步加快有关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工作,要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建设旅游交通网络。旅游区的可进入性,是以旅游交通为先决条件的,而旅游交通可分为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服务设施,是旅游者进入旅游区的第一形象,也是旅游消费者的一种基本需求,是评价旅游区和进行旅游开发的基本要素之一。**公路交通要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将重点景区道路纳入全县公路交通网络建设,重点要把**风景名胜区交通环线和城镇与主要景区的连接线尽快列入建设规划,并按规划要求抓紧落实资金进行建设,以此来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景区开发。
二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能源方面,重点加快220KV安洲输变电工程、110KV下各输变电工程、110KV城中输变电工程、110KV横溪输变电工程建设,同时加快150KV**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进一步拓展小水电及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其它应在文化体育、环境整治和保护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保障。
三是加快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在保证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下加快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在县城和白塔等旅游重地建设大型综合物流区,加大高档宾馆饭店的引资力度,加快神**旅游度假区和**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项目建设,推进农家乐休闲项目的开发,这些项目的建成将大力促进**的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
四是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县城作为**旅游的游客集散中心,要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资,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为县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
(四)促进品牌建设
一是要建设精品景区。要进一步加大重点景区景点建设力度,加快老景区的改造和挖掘,不断提高景区景点档次。农家乐的发展的基础在于项目开发、建设和经营的规范化,亮点在于打造有特色、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
二是加速品牌建设。重点是**县申报“全国生态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淡竹原始森林景区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杨梅果园创建“全国工农业示范点”。通过品牌建设提高**生态旅游发展的吸引力。
三要以**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加快相关基础设施的改造,完善城市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为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打造多样化生态旅游项目
以已经开发的神**、淡竹原始森林等生态旅游区为基础加快其它项目开发。
一是建设以下岸水库为主要旅游地的“亲水生态旅游区”,充分利用水库4.6平方公里的水资源和水库附近的安岭乡特色高山蔬菜和小吃以及今后建成的抽水蓄能电站,建立“品高山蔬菜、观中山树林、摘低山水果、玩水上项目、钓水下游鱼”这样一个生态格局。
二是开发淡竹原始森林周边的森林生态旅游,开展森林探险游和动植物科普游。
三是开展休闲养身游,利用现在的农家乐发展较好的形式,选择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区域和农民积极性比较高的地方作为重点培育,做好休闲文章。
四是培育几个有影响力的农场生态体念基地,并配套建设生态农庄、生态饭店和生态旅馆,目的是供应自己生产、加工的植物类食品,旅馆的建筑材料可部分地利用再生原料,房间内设施基本以原生态的材料为主,产生废水、粪便可直接用于浇灌农作物,形成良性循环。
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品牌;数字化
一、调研目的
为支持山东省蓝黄两区经济战略发展的需要,蓝黄经济研究中心相关院所研究人员于2013年6月20、21日对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双王城生态经济区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品牌价值,在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建设上提供建议。同时收集、积累资料,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做基础准备。
二、调研对象概况
林海生态博览园位于中国著名蔬菜之乡寿光市西北部,濒临渤海莱州湾,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省级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景区依托场内丰富的水、森林资源及多种经营的成果,是一处集林果水产种植养殖、盐碱地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旅游园区。
双王城生态经济区位于寿光西北部,总规划面积193平方公里。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中。该区生态优势明显,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正在建设的洰淀湖生态旅游区和双王城林海湿地休闲度假区已初具规模,部分景点已进入收尾阶段。
三、景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
(1)现有景区发展态势良好,游览内容不断丰富
双王城林海生态园区景色优美,活动项目众多,能很好的满足游客观景、体验的需要。温泉开发、宁国寺重建以及即将开幕的2013年第六届山东寿光荷花节期间还有摄影大赛、钓鱼比赛、庄户剧团演出等活动,将吸引海内外众多游客的到来。随着景区游览内容的不短丰富,园区的吸引力也将不短加强。
(2)新建景区进展顺利
2011年12月,寿光市抢抓“蓝黄”两区开发建设机遇,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寿光十分之一的面积,设立了193平方公里的双王城生态经济区,按照“生态、文明、旅游、文化”的发展定位,加快建设高端生态区和精品旅游区,全力打造蓝黄开发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截至目前,区内已有总投资38亿元的23个重点生态项目落户并动工建设,整个新区发展框架已初步形成。
(3)生态环境良好,实现生态和旅游的双丰收
景区在规划建设时期就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保护为基础进行适度开发,景区内设置了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回收站,并配有专业人员进行环境监测。抵制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环境保护政策的项目,对开发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准确评估,促进区域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保持生态平衡,在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双王城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提升了寿光产业结构
寿光产业主要以农业(蔬菜产业)、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为主,这些行业的发展体现寿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同时,也或多或少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双王城生态经济区建设以生态作为中心,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旅游、林业以及新能源产业,不仅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寿光环境质量,还为其他工业产业发展提供能源,促进了寿光经济发展和转型,提升了其产业结构。
2、存在问题
(1)部分旅游内容重复,一定程度会产生内部竞争
林海生态博览园和双王城生态经济区都主打生态牌,积极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内部竞争。如林海生态博览园的天然湿地和巨淀湖湿地公园旅游内容重复,游客有可能只选择其一作为旅游目的地,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旅游的协同发展效应。
(2)部分景点管理不到位,旅游环境较差
从实地调研来看,旅游景点道路两旁的树木(如杏树、桃树、桑树等)管理跟不上;荷塘区内的水面杂物较多,木栈道的两旁防护绳索松动或断裂,失去了防护作用;有些景点的铁质设施生锈腐烂,等等。可以看出,林海生态博览园在管理水平上有待加强,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从而提高其满意度。
(3)旅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通过调查,景区在规划建设中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维。但是,许多景区缺乏有吸引力的景观,同时园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如果缺乏突出的特色和个性,缺乏强有力的品牌竞争力
将难以打响寿光旅游品牌。因此,双王城林海生态园区要深刻的分析和挖掘市场的特点和需求,进一步提炼和打造旅游品牌的精髓和个性,从而提升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四、相关建议
1、协同发展 以旧带新,以新促旧
双王城生态园区和林海生态博览园要进行资源整合,以原景区带动新景区的发展,以新景区促进原景区的提升,景区内要突出各自独特性,创设不同的旅游品牌,在整体运作上发挥联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设立统一管理部门,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运作效率。
2、突出特色,避免同质竞争
双王城生态经济区和林海博览园都是以生态旅游为出发点,但各自的旅游内容又有所不同。林海要突出自己的果蔬采摘体验游、拜佛祈福游,温泉休闲游等旅游项目;双王城生态区要主打“盐业文化、湿地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化品牌,避免定位雷同,产生同质竞争。
3、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到旅游项目内容众多,景区较大,游客以二日游为主,景区及周边地区要加快高档酒店的建造,增建超市、邮局、银行、移动营业厅等场所,满足游客的多钟需要,同时也能有效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考虑到与周边环境的一致性,避免对环境和谐造成破坏。
4、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设数字化景区
随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景区的建设要跟上科技的发展,用科技来强化景区的建设。可以借鉴国内外景区的先进经验,在门禁票务系统,景区电子商务平台,景区数字监控系统,景区协同办公系统等方面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景区的数字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路晶,郭叶东,李川,董林.对北京门头沟宗教旅游景区及周边的调研报告[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1).
[2]胡磊,董莉莉.论我国数字旅游之发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篇4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的范文一: 十堰市自实施 千企进千村 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 精准扶贫工程以来,众多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继深入到定点扶贫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那么,贫困村的现状如何、扶贫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精准扶贫、又有哪些保障措施?近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专程到郧阳商会常务副会长、湖北子胥湖集团公司董事长周伟定点联系的扶贫村 郧县城关镇桃花沟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与现状
桃花沟村位于郧县城关镇西部,与郧县最边缘的大柳乡相邻,版土面积8.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10户,1806人,其中,丹江库区移民235户,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旱地2050亩,水田650亩,林地1400亩。20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60元。根据国家贫困标准 (20XX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统计,该村现有贫困户232户,96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3.5%。
有史以来,桃花沟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单农民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返乡较多,是该村贫困现状的集中体现.
扶贫目标及对策
针对桃花沟村贫困现状,子胥湖集团公司扶贫工作专班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并与村两委会多次商讨,初步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2020年前,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桃花沟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扶贫目标
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包户扶贫的方式,利用子胥湖集团产业带动优势,力争通过6年的奋斗,形成以桃子产业为主的观光、休闲、采摘生态旅游园区,实现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桃园1000亩以上)、农民增收(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生态改善、村容靓丽、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到2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扶贫对策
一是完成村主干道的公路扩宽、硬化。
力争在20xx年前投资600万元完成郧庙路至村万头猪场的6.5公里道路扩宽、硬化,达到路石宽8米,水泥路面宽6米的要求,并搞好路间及排水沟建设和绿化带建设,形成桃花大道景观带。
二是改善土地生产条件。
20XX-2018年通过对桃花沟进行水、田、路、渠的综合治理(面积450亩),形成耕地园田化、梯田化;新修河堤石岸 6000米,改挖河道400米;修建机耕路28条2400米、田间作业道36条4500米;维修库塘8口、引水堰渠4000米。
三是建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
计划从20xx年开始,投资2600万元,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种猪繁育场,专门繁育子胥湖土黑猪(年繁育10000头以上),为贫困户和养殖大户提供优质种猪仔,对贫困户实行先赊后还的办法,扶持贫困户发展养猪业然后,由子胥湖集团公司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并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和基地农户实现产业化经营力争到2018年形成万头养殖规模。
四是建设千亩生态桃园。
计划20XX-20xx年投资200万元,建成1000亩生态桃园,引进最新的水蜜桃、油桃和大樱桃品种。桃园内套种草莓或花草,实行立体种植,配套建设一批观光景点,培植 春赏桃花、夏摘桃果 的桃文化观光园。
农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的范文二: 为深入细致了解扶贫村现状,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5月16日,我们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XX镇XX村开展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召开村干部、村小组长座谈会,走访农户了解贫困现状,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村共有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347户,1318人,其中贫困农户71户328人,低保户44户70人。全村耕地面积1159亩,人均耕地0.88亩,农业生产主要以从事水稻种植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空心村现象严重;其村主干道交通已有改善,但村内道路大多还没有硬化,影响出行;没有公共休闲场所,村前屋后到处是大片垃圾,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影响居住环境和村民生活水平;农田田园化程度低,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山塘水库蓄水量小,水坡水渠经年未修,严重影响农田灌溉。
三是务农人员素质较差。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该村从事种农事生产的务农人都是老人,且初中以下和文盲、半文盲占相当比率,思想封闭、安于现状,只能选择劳动力程度不高的水稻等农作物,依靠仅有的土地和国家的扶助政策生活。村级组织缺乏能力组织村民合力发展,大量劳动力外流,造成特色产业难以规模和产业化。外出务工人员由于技能水平低,就业途径少,门路窄等原因,收入水平也不高。
四是致贫因素多。主要是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技术等致贫,但该村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病、因残致贫返贫。因病因残造成劳动力的丧失或要承担巨额的医药费用,大多数家庭入不敷出,形成疾病和贫穷的恶性循环,因病致贫已成为农村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五是扶贫对象的确定存在漏洞。从反馈的情况看,大多数已建卡的贫困户都有住房,甚至是近几年才建的新房,条件尚可。但有些家庭确实有困难,确实贫困的农户并没有确定为扶贫户。
二、扶贫工作思路及对策
篇5
1.都市农业升级奠定产业基础。都市农业是处于都市群影响范围内的农业生存发展方式,是与都市的经济、生态、社会融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业(齐永忠、于战平,2006)。199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成立了都市农业扶持小组,1996年又成立了全球都市农业基金,广泛开展全球都市农业的研究与推广工作。1999年,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为人类和地球彻底改造城市》调研报告指出,现代化农业技术与设施的应用使美国、日本、法国和荷兰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城市建立起“都市农庄”。发达国家的“都市农庄”面积在1978年至1998年20年间平均递增12%,产值由5000万美元增至75亿美元(吴方卫,2008)。都市农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时都市农业的生态景观、高新科技和农耕文化等形成了丰富的旅游吸引物。
2.城市化进程催生休闲旅游需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预测,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为55%~60%,2050年前后将达到70%左右,届时我国将完成城市化进程。然而,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人口拥挤、交通堵塞、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负效应。随着收入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为了体验“高质量生活”,寻求回归自然、身心放松的享受而产生休闲旅游需求(Maccannell,1999)。因此,城市周边的农业自然风光、乡村气息、民俗文化等对都市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居民休闲旅游需求为都市农业旅游创造了客源市场。
3.城乡统筹提供政策环境支撑。我国长期的实践证明,完整的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应是将农村和城市共同纳人工业化和城市化框架之中,形成城乡互补、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协调格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都市农业旅游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城郊与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协调城乡和谐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城乡统筹的新途径。
二、都市农业旅游的概念辨析
1.农业旅游、旅游农业与都市农业旅游。农业旅游是以大农业资源和农村特色为依托,寓科研、观赏、娱乐、文化、购物、度假于一体的特殊的旅游活动(程道品、梅虎,2004)。国家旅游局定义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点,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旅游产品、旅游设施、周边环境的可进入性和发展后劲等数十个指标。都市农业旅游是农业旅游或旅游农业在特定城郊区域的表现形态,是农业旅游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的特殊形式。
2.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与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农业”英语原词是“RecreationalAgriculture”或“LeisureAgriculture”,2000年7月台湾农业主管机构在其实施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中定义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休闲农业是以充分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郭焕成、刘盛和,1999)。“Agritourism”在我国台湾被译为“休闲农业”,在大陆休闲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习惯译为“观光农业”(成升魁,2005;毛帅,2008)。可见,“观光农业”是“休闲农业”的一种简单形式,“休闲农业”的内涵更丰富。都市农业旅游与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都是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提升和旅游需求结构优化的客观需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区别在起源地区和术语称谓两方面。
3.乡村旅游与都市农业旅游。世界旅游组织对“乡村旅游”界定为“旅游者在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特点所在”。乡村旅游是基于农业的包括生态旅游、教育旅游、文化旅游及民俗旅游等多层面的旅游活动(Bramwell与Lane,1993),具有旅游企业规模小、区域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等农村区域特征(Frechtling等,2005)。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为城市居民,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作为旅游吸引物(姚素英,1997)。从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旅游发达地区并不集中于乡村,而是分布在城市郊区,都市农业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地域界限较为模糊;而乡村旅游目的地则是远离城市的传统农村地区。此外,都市农业旅游是广义的乡村旅游的一种,都市农业旅游吸引物以都市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是城郊农村中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部分;而乡村旅游吸引物则是以传统村落的建筑风光、文化风俗、生活风情为主。
4.生态旅游与都市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的定义大多围绕自然环境环保的核心内涵。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定义生态旅游为“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主要通过对环境的保护,达到使当地的生态和人口得以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旅游是旅游可持续思想在特定自然区域的具体运用和实践(卢云亭,1999)。城市郊区森林公园、观光农园等的生态旅游属于都市农业旅游,其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以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的都市农业旅游,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均衡发展,其本质上是生态旅游。综上所述,都市农业旅游及其相关概念在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需求和旅游效益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市农业旅游可定义为:在城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范围内,以现代都市农业的生产和生态景观、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为旅游资源,以观光农园、农业科技园、农业主题公园、农业会展、农事节庆活动、民俗旅游村、综合度假村等为旅游吸引物,以满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并实现都市农业观光休闲、示范推广、科普教育等功能拓展,产生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新型复合旅游产业。
三、都市农业旅游的理论视角
1.都市农业旅游的综合影响。都市农业旅游创造了更高的经营利润,提高了农业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含量(Bowen,1996),成为农村地区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Derec,2000)。都市农业旅游对环境不仅只产生负面影响,其发展也可引导环境质量的改善;而发展农业旅游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Loumou等,2000)。都市农业旅游对农民家庭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并衍生社会文化后果(Frederick,1993),建立基于社区的伙伴关系可提升都市农业旅游社会价值(MacDonald、Jolliffe,2003)。因此,发展都市农业旅游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形成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增长点;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者的落后观念;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生活空间质量(张艳芳,1999)。
2.都市农业旅游与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旅游是在拓展都市农业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构成了城市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文君,2005)。都市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包括物理、事理和人理三大要素(张蓓、刘人怀,2009);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构建包括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社会经济条件三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评估都市农业旅游效益(魏敏,2004);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都市农业旅游“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仿真(张蓓,2011)。
3.都市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都市农业旅游可实现“旅游扶贫”,其投资小、见效快、关联带动性强,发展农业旅游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就业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大量实证数据表明,都市农业旅游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并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李周、操建华等,2004)。加快我国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及缩小城乡差别(丁忠明等,2000)。
四、都市农业旅游的实践探索
1.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态势。国外都市农业旅游起步早,发展快,目前具有相当规模。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户从事农业旅游,超过5800多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休闲旅游,占全国旅游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我国都市农业旅游起步较晚,1991年上海举办“南汇桃花节”掀开了我国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序幕,自此都市农业旅游率先在上海、北京、成都等大城市兴起。据国家旅游局在“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上介绍,2008年我国内地旅游业总收入达1540亿美元,其中有400亿美元是都市农业旅游的收入。
2.都市农业旅游的经验借鉴。国外都市农业旅游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少学者研究国外都市农业旅游的政策制度及其现实意义:研究国外政府以及协会或其他非政府组织在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区域结构调整、社区变革和合作机制中的作用(詹玲等,2009);从旅游内容、组织保障、财政支持、土地管制、集群经营模式等方面概括国外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经验(林源源,2009);归纳出政府扶持型、非政府组织型等六种国外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典型模式(张蓓等,2011)。
3.都市农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农业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及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是都市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的影响因素,可选择都市农业型、人文景观型、地形地貌型、科技先导型、动植物品种示范推广型及农业博览会型等开发模式(刘华楠,1998)。都市农业旅游区位选择包括城市近郊区、风景名胜区周边的农业地域、旅游资源独特的贫困地区等(毛勇,2007),应着力从聚落景观、田园风光和观光旅游专类园三个方面建设都市农业旅游景观(郭春华、李宏彬,2005)。
4.都市农业旅游的规划个案。陈文君(2005)结合广州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了北部山区森林观光度假区、中部城区农业商贸休闲区、城郊田园体验休闲区、南部海滨观光休闲区等都市农业旅游开局,探讨了设施农业旅游、园艺农业旅游、体验参与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农业旅游、农业博物馆旅游等类型。熊伟、康刚(2005)从总体规划、管理体系、优惠政策等方面探讨了重庆都市农业旅游的开发策略。蔡庆丽(2005)就南宁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旅游空间格局和配置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在南宁市的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发展观光农园、体验农园、科教农园、产品农园和休闲农园的战略构想。
五、简评与展望
总体而言,现有文献对都市农业旅游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基本反映了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然而,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表面化的探讨,尚未形成规范严谨的理论研究框架,实证研究也明显不足,这无疑为后续研究留下了较大的拓展空间。
1.进行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尽管近年来国内农业旅游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加,然而,相对于我国现代化农业的迅速发展和旅游产业的蓬勃增长,现有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因此,需要构建规范的理论研究框架并统一概念术语,拓展都市农业旅游研究的视野,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系统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
2.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都市农业旅游产生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其对于促进农业功能拓展与产业升级,农村资源保护与环境建设,农民福利改善与文化提升有重要影响。应继续加强都市农业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文化效益评估、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等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关注如农村妇女对于农业旅游发展的贡献、社区居民对农业旅游发展感知、农业旅游利益主体关系协调等问题。
篇6
个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一)
市自实施千企进千村、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以来,众多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继深入到定点扶贫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那么,贫困村的现状如何、扶贫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精准扶贫、又有哪些保障措施?近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专程到商会常务副会长、集团公司董事长定点联系的扶贫村县镇xx村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xx村位于城关镇西部,与县最边缘的乡相邻,版土面积8.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10户,1806人,其中,区移民 235户,耕地面积2700亩,其中,旱地2050亩,水田650亩,林地1400亩。xx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60元。根据国家贫困标准(xx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统计,该村现有贫困户232户,96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3.5%。
有史以来,xx村始终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门路单一、农民观念落后、因灾、因病返乡较多,是该村贫困现状的集中体现。
二、扶贫目标及对策
针对xx村贫困现状,子胥湖集团公司扶贫工作专班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并与村两委会多次商讨,初步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2020年前,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xx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扶贫目标
采取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包户扶贫的方式,利用子胥湖集团产业带动优势,力争通过6年的奋斗,形成以桃子产业为主的观光、休闲、采摘生态旅游园区,实现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桃园1000亩以上)、农民增收(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生态改善、村容靓丽、村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到2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2、扶贫对策
一是完成村主干道的公路扩宽、硬化。力争在2015年前投资600万元完成郧庙路至村万头猪场的6.5公里道路扩宽、硬化,达到路石宽8米,水泥路面宽6米的要求,并搞好路间及排水沟建设和绿化带建设,形成桃花大道景观带。
二是改善土地生产条件。xx-2018年通过对xx进行水、田、路、渠的综合治理(面积450亩),形成耕地园田化、梯田化;新修河堤石岸6000米,改挖河道400米;修建机耕路28条2400米、田间作业道36条4500米;维修库塘8口、引水堰渠4000米。
三是建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计划从2015年开始,投资2600万元,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种猪繁育场,专门繁育子胥湖土黑猪(年繁育10000头以上),为贫困户和养殖大户提供优质种猪仔,对贫困户实行先赊后还的办法,扶持贫困户发展养猪业。然后,由子胥湖集团公司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并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和基地农户实现产业化经营。力争到2018年形成万头养殖规模。
四是建设千亩生态桃园。计划xx-2016年投资200万元,建成1000亩生态桃园,引进最新的水蜜桃、油桃和大樱桃品种。桃园内套种草莓或花草,实行立体种植,配套建设一批观光景点,培植春赏桃花、夏摘桃果的桃文化观光园。
五是建设大型沼气发酵罐并扶持农户发展沼气池。利用沼气发电供农户照明和养殖场供热,利用沼渣生产有机肥供生态果园、生态茶园及农作物,沼液直接用于农作物施肥,实现农产品的有机化。到2020年,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农户庭院绿化和景观化,实现庭院靓化。
六是建设独具风格的乡村农居。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施工的办法,对现有农户庭院进行改造升级,把居住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农户和土坯房、干打垒房屋进行搬迁和重建,达到整齐划一、特色明显、出行方便、环境优美的要求。
七是整合项目,建设xx村综合服务大楼。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在2016年投资500万元启动建设集办公室、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游客接待中心、村文化活动广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奠定基础。
八是发展旅游服务业。修建打造休闲旅游景点,建设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休闲农庄,配套发展餐饮业,计划新发展农家乐12家,使全村的农家乐达到20家,从业人员100人以上,年营业额达到600万元以上。
三、保障措施及建议
1、保障措施
为确保扶贫对策和目标的落实,尽快改变xx的贫困现状,必须强化以下三项保障措施:
第一,成立专业合作社。分别成立桃子产业合作社和养殖产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彻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第二,实行土地流转。把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企业流转,农民通过培训到企业打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打工收入和企业分红,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落实工作责任。子胥湖集团公司成立以董事长挂帅的扶贫工作专班,全面负责xx村扶贫工作,同时下设多个工作部门和子公司,具体负责单项工作。其中,项目部负责扶贫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工程部负责有关工程的施工和管理;财务部负责扶贫项目资金的争取和足额支付;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产业扶贫的实施; 润景园林公司负责观光景点建设和全村绿化工作。公司按照计划进度,逐年逐项进行检查考核。
2、几点建议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精准扶贫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做到心中有目标、工作有计划、行动有措施、考核有内容。
二是为扶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助推扶贫攻坚,用政策调动企业扶贫的积极性,并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同时,要积极协调金融、扶贫和房产等部门为扶贫融资予以大力支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更多的提供一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专项资金拨付。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和压力,又能确保扶贫目标的实现。
三是在项目上给予支持。项目扶贫、项目拉动,是农村扶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在各贫困村争取项目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使他们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拉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四是建好班子,提升农民素质。贫困村能否脱贫,村支部、村委会和村民的素质是关键。必须把那些有开拓精神、有经济头脑、善于为百姓办事、敢于负责担当的能人选拔进村两委班子,建设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同时,要抓住要害,突出重点,加强对村民的专业技术培训,达到扶志(志气)、扶知(知识)、扶智 (智慧)的有机统一,为农村实现整体脱贫奠定基础。
个人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二)
根据市扶贫办的要求,我镇对2016年的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领导重视。镇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强化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镇长为副组长,农业办、财政所、民政科、经管站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工作督导检查。抽调人员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特别是要组织机关包村干部进村入户,在每个村成立3-5人的工作班子,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
2、组织培训。我镇按贫困发生率4.5%的比例进行识别,我镇的贫困人口数为3377人,将贫困人口规模分解到行政村。召开了扶贫开发精准识别专题会议,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把贫困户识别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具体方法等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把培训重点放在镇包村机关干部、村干部两级,确保有一支工作队伍、每个村都有明白人,确保精准识别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3、农户申请。把精准识别的相关政策宣传到每个行政村和每个农户,确保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向各村宣传贫困村申请条件和工作流程。广泛组织发动农户自愿申请,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识别范围。各行政村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村级组织充分讨论基础上,自愿提出申请,报镇人民政府审核,形成贫困村初选名单。
4、入户调查。农户提出申请后,由镇机关包村干部会同村委会开展入户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剔除,筛选出贫困户初选名单。
5、民主评议。对贫困户初选名单,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留有详细的会议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发言记录、评选过程等内容。最后,根据评议结果,经村两委集体研究,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驻村第一书记(或包村干部)核实签字后,确定贫困户入选名单。
6、公示公告。先将入选名单在贫困户所在的行政村进行第一次公示(公示期为7天);经公示无异议后,报镇人民政府审核,确定出全镇贫困户名单,并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公示期为7天);第二次公示无异议后,汇总后报市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办公室复审,复审后进行公告(公告期为5天)。
7、建档立卡。由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对已确定的贫困户填写贫困户登记表,并录入贫困户信息库。
二、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过程中,我们虽然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全镇有83个行政村,在贫困户登记表的收取过程中,存在部分户主只填写了户主信息,没有填写家庭成员信息,最后统计的贫困户人口数为3278人,导致与市扶贫办下达的贫困户人口数3377人少99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主要做好以下两点:
篇7
一、农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xx街道办事处辖3个管理区、17个行政村、6500多农户、农业人口23061人,总耕地面积1391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56元。
2、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①耕地、淡水、生物资源相对匮乏。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事业的蓬勃发展,先后有20余家项目在**建成投产,鹅庄管理区全部规划为市开发区,所辖土地主要用于工业项目发展;神洲生态乐园、济南鲍德冶金石灰石有限公司、**煤矿矸石热电厂等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也占用了较多的土地资源,使辖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相对紧张,发展现代农业的空间相对狭小。②农业基础薄弱。xx一直是传统的工业强镇,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承包、粗放经营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农产品附加值低,现代农业基础比较薄弱。③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当地村民普遍存在重工商、轻农耕的思想,有个别村的个别户甚至存在土地撂荒现象,发展现代农业的思想阻力较大。
3、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①道路畅通,交通方便。辖区内309国道横穿东西,244省道纵贯南北,驻地位于垛庄、曹范等乡镇出入市区的交通要道,即将建成通车的济莱高速路横穿**南部山区并且开有路口,明埠路、埠翟路、埠旭路以及各条乡村路网相连,交通十分方便,为人流、物流的集散创造了条件。②距中心城区近,工商业基础雄厚。**位于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内,距离明水中心城区10分钟车程,容易在信息、技术、市场、理念等方面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影响;**工商业较为发达,驻地工商个体户达到600多家,从业人员7000多人,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③招商引资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契机。济南植物园于去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园,其规模和植物物种数在全省都位于前列,为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提供了良机;银鹭食品项目近期在**开工建设,为开发种植粮食作物,加快小杂粮、蔬菜、果树等基地建设创造了条件。④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地下企业”到“地上企业”的转变和由“黑色产业”到“绿色产业”的转变,逐渐摆脱了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开创了生态旅游、机械加工、商品物流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了25以上的增幅,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按照强项提升、弱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原则,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全力开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垛庄水库低压灌溉工程效能,维护好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逐渐扩大水浇地面积,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在巴漏河沿岸各村建设提水站,并修建一系列的蓄水方塘,做好雨季蓄水,计划5年内扩大水浇地面积6000亩,使水浇地总面积达到12870亩,占耕地面积的62。进行科学施肥测土施肥试验,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程,多施用有机肥,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单位土壤的产出率,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民增收工程。以产业调整为动力,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依托银鹭集团,发展订单农业2000亩。大力扶持培植金燕肉鸡深加工项目,形成年加工肉鸡10万只的规模。打造品牌农业,培育一批富有**特色的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做大做强牛羊肉、小杂粮批发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每年新增规模养殖户10户;每年递增奶牛10头以上,争取到2016年,奶牛养殖量达到200头的规模;建设标准化蛋鸡养殖场一处,达到每年产蛋量700吨的规模。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户在庭院中种植花卉、食用菌或从事小型加工业;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篇8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关于做好20__年区委常委会重点调研审议课题的通知》要求,局领导亲自挂帅,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课题认真开展调研工作。调研组在20天的调研工作中,深入一线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达标检查和达标数据核实工作,同时,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了解各项创模指标完成情况和工作进展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调研组以此为依据,对我区创模工作进行了系统分析,就我区如何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创模工作步伐,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一、我区创模工作进展情况
区委、区政府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模工作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于20__年正式提出了创建环保模范城区的奋斗目标,计划20__年完成创建工作。我区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更佳,不求形式,但求实效”的创模工作理念,把社会经济指标与环境建设指标相结合,把环境质量指标与环境管理指标相结合,用创建环保模范城区的工作,带动和促进全区各项工作的健康、稳定、快速开展,成效显著。
(一)三项工作,夯实创模工作基础
创模目标提出后,区政府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规划,分解责任目标,部署具体工作,主要抓了三项工作:一是进一步统一和深化对创模工作的认识。创模工作启动之初,区政府先行制定出工作草案,分发到各有关部门讨论,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补充完善意见,经过反复几次讨论研究,报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最终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在工作方案形成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在充分酝酿过程中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分工、达成了共识,为创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强化创模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将全区创模工作纳入区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区领导与区属相关委办局、乡镇、办事处领导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并明确要求区属各部门立足自身实际,确定自己在创模工作中的位置和角色,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创模活动中来。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为了使创模工作有章可循,我们在原有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定期工作通报制度、检查验收制度、目标考核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20余项制度和规定,有效地保障了全区创模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提高了全区上下对创模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建,人人争为创模做贡献的良好氛围,全区创模工作快速发展。
(二)重点推进,扎扎实实做好创模工作
我区把创模工作以政府目标形式确定下来,并向全区提出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的创模工作总体要求,全区齐心合力向着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目标稳步迈进。
1、强力推进,齐心协力抓创建
为进一步明确责任,提高创模工作整体水平,我区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细化了部门责任分工,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按照细化后的责任分工,相关部门成为了创模工作的第一责任单位,包标落实,按标推进。同时,各部门工作相互支援,形成合力,共解难题,通过定期联席会议整合推进情况并查摆难点问题,通过联合踏查和现场会等途径集中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排除障碍,极大地提高了创模工作效率,从而形成了创模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环保、城建、教育、公安等10余个责任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
2、突出重点,扎扎实实抓好区域环境整治
(1)以创模为基础,加快生态城区建设步伐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并举,以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加快生态城区的建设步伐。
一是开展经济示范区试点工作。我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红旗满族乡循环经济示范区试点建设工作。通过示范区建设,合理整合资源,使该区域内种植、养殖、加工能有序循环起来,延长产业链,拉动农业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双赢”。目前,示范区5区7链的循环经济运作模式已初具规模。
二是积极创建生态城区。几年来,我区不断加快生态城区建设步伐,全区建成了省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1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1处,有机食品基地2处,全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已达到7万亩。
三是城区绿化和管理工作成果显著。启动环城生态圈林带建设工程,有效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两年来,林带共种植各类树木45000棵,新增绿化面积近20万平方米。加大城区园林绿化力度,成片辟绿,缺空补绿,提高园林绿化 设计水平,实施城区中心部位提档升级,建成了一批具有__特色的景观绿地和广场,以“百家姓”生态园林为依托,增加树木品种,丰富姓氏文化内涵,整合周边资源,完善服务功能,将其建成集生产性、经营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生态特色园林。加强城区绿化管理工作,维修、油饰绿地栅栏,保持绿化设施经常完好。对公共绿地内杂物进行及时清理,加强庭院内绿地管理,做到树木无枯死,花草无缺空断苗。
(2)以创模为目标,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以水、气、声治理为重点,以环境专项整治为载体,一些重点、难点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区创模工作得以扎实推进。
一是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区管工业企业中全面开展了清洁生产工作,在13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全区污水设施运行率达9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7.3上,城市生活污染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二是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近两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全区限期更新改造锅炉、除尘器111台套,拔掉烟囱30余根;改用清洁能源锅炉、茶炉、大灶598台;限期治理灰堆、煤堆、物料堆等扬尘“三堆”81处;消减烟尘、扬尘、粉尘1400万吨,全区烟控区面积达100,废气排放达标率达90以上。20__年,全区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04天。
三是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区通过开展扰民噪声专项整治行动,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将区域声环境质量控制在了较好水平。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级为55.7分贝,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声级为68分贝,全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了82.2(以上数据均超过了创模规定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安静小区”创建活动,目前,全区已建成省、市级安静小区20余个,有效净化了区域生活环境。
(3)以创模为载体,大力弘扬环境文化
我区借助全民环境教育、“绿色家园”创建等途径,让群众切实参与到创模活动中来,使他们亲自感受到创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积极开展全民环境教育活动,在全区127个社区开办环保讲座,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国家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参与公众达10余万人,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和好评。省市新闻媒体对我区开展全民环境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积极开展“绿色家园”创建活动,几年来,我区共创建“绿色学校”、“绿色单位”、“绿色企业”及“绿色社区”百余个。这些活动,不仅把群众的环境要求引导到了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上来,而且有效地弘扬了环境文化。
二、创模工作存在的问题
国家创建环保模范城区考核指标共计29项,其中考核区级政府指标共有17项,不考核区政府指标共有7项,暂无法统计或未上报项目共有5项。在我区承担的17项指标中,截至20__年末,我区已完成了其中的15项指标,还有两项指标尚未完成。详细情况请见附件:《__区创建环保模范城区考核指标分解及工作进展情况表》。
(一)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尚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此项指标国家规定标准为〉35,我区现达到标准为32.35。到20__年,我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可达到33.35,但仍无法达到35的国家创模标准。其原因是由于,我区现有可绿化面积只有全区总面积的33.35,可绿化面积不足所致。
(二)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指标任务尚未完成。此项为20__年国家新增考核指标,从国家到省、市均为明确考核标准。现在我区已针对该项指标任务开展了辖区城乡结合部综合环境调查摸底、污染源排查及整治规划制定等基础工作,待考核指标确定后,在制定整治规划,按要求组织推进实施。
三、下一步我区创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并有效运作创模工作机制。贯彻执行相关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坚持每季组织召开创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协调解决创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完善通报制度,每个创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信息员,定期向《创模简报》供稿,汇报工作进展;加强督办制度,“区创模办”组织有关部门定期检查责任单位工作进度,对进度缓慢的单位下发督办通知,并将有关情况报送创模领导小组;建立监督机制,邀请区人大、政协对创模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监督。
(二)加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重点加强对城区居民区内及周边、城乡结合部的整治和美化工作。进一步提高区域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治理水平,同时,加大联合执法工作力度,集中整治扰民污染源,对规模小、污染重、景观差的小企业坚决予以关停。逐步减少城区内的烟囱数量,规范宣传广告牌,加强绿化建设。从而,切实提高公众环境满意率。
篇9
为推动我局管护区经济发展,壮大经济总量,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8月5日-8月15日,林业局组成调研考察团,赴绥芬河、牡丹江、伊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嫩江等地,就对俄贸易、招商引资、旅游文化和黑木耳种植、白酒酿造、北药等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调研。考察组走一路,看一路;交流一路,思考一路,开阔了视野,学习了经验,启发了思路。
一、绥芬河考察体会
8月7日,在石局长的率领下,考察组一行参观考察了森雅木业公司生产加工车间,边合区木材交易中心和万泰木业产业园区;参加了第六届中国绥芬档口国际口岸博览会,出席了第二届中俄可持续林业产业发展(对接)论坛。8月8日,专程考察了绥芬河中俄木材加工运输集散中心。考察团一行一路参观,带着问题与商户探讨,带着真诚与客商交流,绥芬河一行可谓收获良多:
绥芬河启示:顺应市场,把物流优势转化为产业集成优势。抓产业、谋项目的思路,要随着市场需求适当调整,市场是工作的导向。要转变靠一种资源吃老本的思路,就要把市场研究透,把产品做精,把优势做强。绥芬河是俄材进口的重要陆路口岸。前些年,依托这一优势,绥芬河口岸依托进口俄材过货运输,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但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发展,以前那种“倒圆卖圆”的过货方式和“运输者”的角色,已无法适应国内木材加工行业发展,或者说,圆木材倒卖的方式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力已无法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面对这种形势,近几年,绥芬河调整了产业结构,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合作等方式,健全完善了政府服务职能,建立了俄材加工集散中心,建立国林木业产业园和万泰木业产业园,将进口“圆木”就地加工成“方材板材”或直接进口板材,一方面,通过收取园区服务费用,增加了财税收入。另一方面,园区木材加工企业,不只生产初级产品,而是生产家具配件和套件,提高了工艺水准。绥芬河口岸的物流优势,逐步转化为木材加工全产业链的产业集成优势。
绥芬河口岸有其人文的、地域的乃至政策性的特殊性,做为大兴安岭的林业企业,无法复制其发展模式,但其及时顺应市场发展方向、适时调整产业布局的工作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但综合分析当前绥芬河木材加工行业,除去行业入门的规则,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亦需认真研究与对待。一方面是资金投入,行业门槛较高。技术性人员组织上,行业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是地方保护主义壁垒突破较难。
二、绥阳黑木耳大市场概况
8月8日,参观考察了绥阳黑木耳交易市场。在考察中,考察组详细了解了木耳市场的经营管理方式、产品种类及包装式样、走货价格及走货量等等信息。经初步了解,绥阳木耳大市场属招商引资企业。该公司自己生产菌包的,并大量收购耳农的木耳及山野菜产品,经过初选后分级后进行批发销售。经初步了解,该批发市场的木耳批发售价平均在20-30元。该市场的门市房屋分区域划片,黄金区域年租金5万元-10万元,一般区域1.5-3万元。
绥阳有感:产品集中,“二手倒卖”也能大有作为。绥阳木耳大市场,是招商外资成功的典范,一方面依托东宁木耳产区的原料优势(俄罗斯进口桦木原料,成口较低)。同时,借助招商落户企业资金、技术优势,所以该地木耳产业可以做大。同时也造成当地木耳产量大、售价低的客观现实。而且,在木耳大量上市期间,前端批发售价下浮波动较大,木耳市场定价受控于中间商。剖析这个现象,大兴安岭地产木耳在绥阳的口碑良好,售价偏高,存在当地耳商在大兴安岭收购质量较好的木耳,与当地木耳混合后,再评级销售的可能性。因此,这种混搭后的方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3、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考察概况
双峰林场考察体会:双峰一行,考察团一行深感振憾。特别是在与大海林林业局主要领导座谈期间,交流中进行了信息与思路分享,宾主双方谈发展、谈理念,不枉此行:一是一个小林场的“弹丸之地”,已然成为举世闻名的雪乡,这里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经验。一是专注雪乡旅游,围绕雪字做实基础设施。二是工作有延续性。雪乡的成功,不是一届领导、一批干部职工一夜之间干起来的,而几任领导都在围绕雪乡旅游做工作,才有了今天雪乡的成功。三是妥善的应对公关危机。面对自媒体的负面信息。大海林林业局主动公关,自我剖析并果断处置,有效避免了事态扩大。在危机处理上,体现了全局意识和整体意识。四是旅游后服务意识强。围绕旅游大主题,引导和带领职工从事种、养、服务行业,特别是危机公关事件后,建立了洗消中心,逐步完善旅游产业链上的盲点。
4、伊春考察概况
伊春林区是这次考察的重点,伊春一行,根据先前发函联
系,重点考察了乌马河、桃山、美溪和带岭四个(区)林业局。
乌马河见闻:在乌马河,重点考察了西岭森林生态旅游度假
区、伊佳旭润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美江木艺有限责任公司、汇源佳伊饮品有限公司等地。参观考察过可谓眼界大开,西岭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建立了别墅度假区,家庭式的布局设计,旅游旺季入住率100%。温泉区与别墅度假区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理念,使景区与休闲区整体划一;美江木艺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北沉香木制工艺品加工,工艺水准较高,据了解,手工艺人日均工资达到400-600元。工艺品远销海内外。伊佳旭润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汇源佳伊饮品有限公司就乌马河区招商引资企业。在园区内,宽敞明亮、设备先进的厂房,给考察组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考察组一行详细了解了饮品生产的流程,并与厂家就产品开发、销售交流了意见。
桃山考察见闻:重点考察了桃山国际狩猎场、桃源湖温泉渡
假区和玉石加工厂。通过考察了解,狩猎场的审批权限已下放到省级,这无疑为我们下一步规划旅游产业增强了信心;桃源湖是一座人工围堰形成的湖泊,夕阳斜下,晚霞映照湖面,游人三五成群,在湖堤岸边散步,在湖面上划船荡漾,累了,湖边就是温泉休闲区,泡泡温泉,洗去一天的疲惫。这种依湖建景的格局,为我们航空水源地项目提升了良好的参考。
美溪考察见闻:在美溪考察了缓岭棚室木耳项目、北域时代森林绿色时代果饮项目、雪貂养殖基地和回龙湾国家森林公园。在缓岭考察棚室木耳项目时,考察组发现了一种现象,即当地棚室吊袋木耳的产品远高于我局的吊袋产量,除去菌包略大于我局的菌包外,一路思考,差别应该体现在原料配比和液态菌的质量上;伊春伊润服饰集团有限公司于2013年6月投资建设,主要生产以貂皮、狐狸皮、貉子皮等为原材料的毛皮服饰制品,当年产品即投放市场,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在美溪区兰新、对青山经营所共建设了53栋水貂养殖棚舍,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养殖13000只商品貂,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发展格局。我局地处大兴安岭腹地,气候上与伊春相比,年平均气温略低,从环境上看,具备养殖雪貂的条件,只要管理得当,雪貂项目值得认真研究。
带岭考察见闻:在带岭林业局考察了两家饮品公司和一个菌包生产基地项目。其中,带岭的菌包生产基地,是伊春伊林集团与个人共同投资兴建的大型液态菌生产基地,基地占地数万平方米,设施全部采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项目建成后,可日产菌包2000万袋。带岭这种招商引资的规模,项目落地的效率,值得肯定。
8月13日至14日,考察组一行还考察了哈尔滨双城许氏大酱车间、齐齐哈尔碾子山区食全酒美酒业公司和嫩江县赤芍种植基地。
考察后启示:
一路考察,一路学习,更重要的是,考察组一路思考与探讨,学习到了经验。林区人相似的工作环境与经历,也让考察组与当地的同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过这次考察,考察组一行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在全面深化国有林区改革中,抓产业,闯市场,在市场中寻找发展方向,是林业企业未来必走之路。通过这次考察学习,我们也得到了几点启示:
(一)要先看自己有什么,再去找市场。我局现有的优势产品矿泉水、原生面、煤炭、纯粮酒、黑木耳,怎么让这些优势产品打开市场,应该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做产业干事业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认准一件事,一个项目,就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一路所参观考察的成功项目,无一不是在坚守中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的成功,就是一届班子接着一届班子的努力,才有了雪乡的成功。我局当前以六大产业布局和各管护区的产业项目,正需要我们干部职工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把小事儿做成实事、把实事做成大事。
篇10
关键词: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根河市
据统计,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其中,东北地区35个,占29.7%,林业资源型城市18座,占51.4%。根河市是典型的林业资源型城市,地处大兴安岭腹地,是联系大兴安岭南北与东西的枢纽城市。根河市是一座因林而建、因林而兴的典型纯国有林区城市,森林覆盖率为87.2%,林业人口12万人,占总人口的72.8%。但该市接续产业发展乏力,资源型城市积累的问题在这里比较集中,失业、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保障明显不足等问题比较严重,加之生态环境的约束,城市的发展步履维艰。根河市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集中了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及作为国家“限制开发区”的众多矛盾,问题十分典型。研究根河城市转型问题,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根河市城市发展现状
根河市是纯国有林区,是典型的资源城市。市内驻有大兴安岭森林集团所属的五大森工公司和板业集团,森工企业历史欠账多、负担重,下岗分流人员比重大,社会保障体系脆弱。1998年国家对大兴安岭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天保工程”的实施,使根河市木材采伐量大幅削减,木材采伐量由1998年的184.3万立方米削减为2007年的86.7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企业原材料供应不足,企业效益下降甚至亏损,直接导致大批林业工人下岗或转岗,给林区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困难。林区就业也趋于停滞状态,大量人员失业。2007年,全市享受低保人口2.17万人(占总人口的13.2%)。其中,林业人口占60%,这还不包括已买断工龄超过五年而应享受低保的5000多林业工人。据呼伦贝尔市市政协调研组2006年的调研报告,林区百户职工家庭中,温饱线以上的有39户,达不到温饱线的有61户。
(一)主导产业“断裂”,经济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根河市一直把主要力量用在林木资源的开发上,其它产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根河市现有的主要产业为矿产开发、旅游业、特色种植、养殖业,但由于基础设施比较差,配套能力不强,主体功能区政策及环境治理水平与资金的缺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弱等一系列因素,使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经过50多年的采伐,森林资源蓄积量大幅度减少。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建立在原木采伐基础上的经济体系面临着资源供给的严重制约。五个森工公司产值平均下降7.06%,以林业经济为主体的地方经济增速下滑,1998~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7%,远低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资源依赖型经济的衰退,对根河市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水平低
根河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自身积累能力差,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能力低下。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严重依赖资源开采,经济结构单一,特别是实施“天保工程”后,地方财政非常困难,积累能力差,致使政府无力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缺口不断加大,2007年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而财政支出达4亿元以上,更无力达到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等财政兜底的要求。给、排水设施建设落后,大多数居民不能安全饮水。根河市区给水工程现有供水能力为1.5万立方米/日,用水户数为3300户,用水人口为2.85万人,用水普及率为36%。市区排水设施趋于空白,没有完整的污水排放系统。大量污水未经处理,势必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三)体制性矛盾突出
根河市因林设市,是典型的“林业挺进——以场定居——地方政府跟进”的模式,形成林(林业)地(地方政府)两套系统并存的状况,地区资源难以整合。一方面,林场归部门所有,各城镇处于地方政府与林业管理部门两层皮的状态,形成地方政府与林业企业分割的局面。另一方面,在林业企业内部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现象十分突出,巨大的社会负担使企业难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改革和发展。国有林区的体制是一大难题,林权是矛盾的焦点。林业企业不仅拥有城市绝大多数的人口,而且拥有绝大部分的林地空间。这样,一方面地方政府没有林权,也就没有土地使用权,也没有林地之下矿物资源的探矿采矿权,地方政府可以使用的自然资源非常有限,地方经济发展是无米之炊,因此十分乏力。另一方面,企业“办社会”的负担极其沉重。
二、根河市城市转型的基础和困境
(一)城市转型的基础
根河市产业资源丰富,替代产业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一是矿产资源丰富,处于得耳布尔与大兴安岭两大成矿带交错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二是根河市大陆性寒温带湿润气候具有“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的特点,独具特色的冷资源使特色种植、养殖业资源丰富,在发展狐、貂、獭兔、驯鹿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和以野生浆果蓝莓、卜留克、食用菌、山野菜、中草药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方面具有较强的潜力,并且根河市特色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根河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貂、狐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基地(主要分布在金河镇、阿龙山镇)和以食用菌栽培为主的特色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好里堡镇、满归镇)。三是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汗玛自然保护区、奥科里堆山、根河断桥碧波山风景区、鹿鸣山风景区、伊克萨玛风光、第二北极村满归、潮查原始森林景观区等诸多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风情、森工文化等构成了引人注目的人文景观。近几年,根河市旅游业发展较好,根河市已成为呼伦贝尔市旅游资源的核心地带。四是木材精深加工潜力仍较大。尽管自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根河市木材采伐量锐减,但至今仍保持了86.7万立方米的采伐量,全市森林覆盖率为87.2%,活立木蓄积量15272万立方米,人均占有林木922立方米,未来可利用林业资源的稀有性、独特性等比较优势,发展木材的深加工、细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二)城市转型困境
根河市城市转型面临以下困境:一是根河市本身没有能力支付转型的社会成本。城市转型的社会成本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即岗位创造成本、隐性失业显性化成本、社会救济成本、人力资本投入及制度节约成本。而根河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自身积累能力差,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地方财政非常困难,根河市每年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而财政支出要达4亿元以上。财政收入中,剔除用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支出,能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投入很少,根河市自身脆弱的经济供给能力无法满足城市转型社会成本的需求。二是地理条件上的比较劣势。根河市处于边缘区位,与内蒙古经济中心城市距离较远,而且也不在东北区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内,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同时,也难以接受发达地区流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属于市场的边缘地区。交通条件较差、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推动力量不足,给资源型城市转型造成一定困难。三是体制难以逾越。由于根河市与多数资源型城市相似,企业体制仍然是政企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企业机构臃肿,冗员负担沉重,与地方政府常常发生矛盾,发展无序,无法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顺利转型。
三、根河市实现城市转型的战略
根河市的城市转型要遵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借鉴生态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同时充分挖掘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在制度创新、重点产业选择、空间管制模式、生态移民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制定城市转型战略:
(一)制度创新战略
根河市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集中了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功能重要地区及作为国家“限制开发区域”的众多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长期的,所以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可在根河市进行下列制度建设的试点:第一,进行国有林区的林权试点改革,培育林权市场,完成对国有林业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发挥政府的职能,最终在体制上实现转轨,在发展方式上实现从粗放到科学发展的根本性转变。第二,建立针对资源开发(利用)企业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制定进入林权市场的门槛,通过征收资源税、生态恢复准备金等制度使企业切实承担起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第三,探索建立地区之间的“生态交易”制度,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向生态功能区投资,换取本地“生态(或土地)份额”,同时实现对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服务”提供补偿。
(二)培育接续产业战略
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做支撑,经济发展就成为无本之木,要解决根河市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必须以产业发展作为支撑。强化绿色接续产业开发,提高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加强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开发力度,为人口向中心城镇迁移提供保障。在接续产业选择上要秉持生态经济的理念,坚持生态、环境和经济等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在开发过程中通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技术手段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并使当地居民在产业开发中得到实惠。依据根河市的现状,重点培育旅游业、有色金属采选业、特色种植和养殖业、林产加工等接续产业,发展木材深加工、细加工,提升木材加工业的质量和效益,形成以开发和转化当地丰富生态资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型产业体系,加快根河市经济转型的步伐。
(三)借助外力战略
落实国家提出的“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社会经济转型的根本条件之一。在自身积极努力的同时,争取国家、省给予的财政转移支付。积极争取生态补偿和生态援助等外部推动。依托根河市的实际情况,以资源型城市转型、生态补偿、生态经济援助、限制开发区域等名义,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扶持。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并在宣传方式上进行创新,吸引域外资本支持根河市的经济转型和生态经济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