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信息化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利信息化调查报告

篇1

>> 信息化带动文化体制改革 卫生执法机构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浅论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信息化建设模式 关于在医疗体制改革背景下如何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探索 以信息化推动我国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与策略研究 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会计信息化与中国CPA考试改革 信息化背景下的考试方式改革 信息化与教学模式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 就业体制改革 在招录体制改革背景下公安教学体制改革的思考 体制改革应当拒绝“泛化思维” 城市的政治化与城市体制改革 医疗体制改革应防止过度市场化 收购“大众”:文化体制改革的再度“资本化” 水管体制改革与水利管理现代化 行政体制改革法治化研究 高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考试改革探索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平台的公安院校信息化考试改革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刘文平,叶惠文,郑德庆,杜炫杰.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调查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8,(3):40-43.

[4]叶惠文,杜炫杰,李丽萍.华南师范大学《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效果调查分析告[J].计算机教育,2009,(12):154-158

篇2

关键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79-01

档案信息化源于现代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档案信息化推动档案管理的深刻变革。加快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人事档案具有真实性、全面性、现实性、动态性、流动性和保密性等特点,有很高的保存价值和使用价值。本调查报告所称的人事档案,专指各类人才的档案,包括党政干部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档案。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人事档案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完善人才流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获得进步。

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信息化应用探讨

(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的网络技术可行性分析

1、档案管理在网络技术上的支持。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网络标准、网络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以及网络操作平台的出现证明网络的应用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使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及时管理。

2、档案管理在网络实践上的可行性。网络计算在我国有了很多工作性应用,并且在企事业单位中网络取得了一定的绩效。比如在我国网络技术也已经在生物医药、铁路运输、电子政务、资源勘探以及农、林、水利、航空、金融等行业得到应用。另外,目前我国的人才机构大部分已经拥有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设施,其原有的内部技术为网络应用提供了实践上的可能。

(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在网络技术中分析

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网络技术。在过去的网络管理中,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虽然有了一定的成绩效果,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各个部门的应用软件系统在数据库、平台、接口等各方面千差万别,相对孤立的应用软件体系无法适应需整体协作的管理运作体系,隔离的档案网络形成了档案资源流通的障碍,造成个管理部门档案资源开发分散、综合利用共享程度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而网络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建立适合本地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

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加大档案信息化的力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同档案管理的社会化是息息相关、互相促进的。当前人事档案管理中经常出现“死档”、“弃档”的现象问题,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滞后于社会进步,说明了人事档案应当以资源形态进入信息领域,通过信息技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体现人事档案的使用价值。我们一定要抓住正在构建“数字浙江”、“数字杭州”的有利时机,加快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步伐,尽快把每个人的基础信息制成电子文档,每人一个代码,做到只要在内部互联网上输入个人代码,就能够查阅到可以公开的相关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创造条件,同全国各地联网,形成覆盖全国追踪性极强的个人电子档案网络,从根本上克服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神秘化、分散化、低效化等弊端。

三、确保流动人员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

在工作中为了保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促进各企事业单位人才合理流动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必须加强对其的管理,认真做到以下几点。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营造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氛围要加强领导,广泛宣传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政策规定,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建立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水平。完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政策法规一是对过去不合时宜,制约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政策加以完善,建立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杜绝各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加强对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力度,规范对人才中介机构的管理,不准民营和合资人才中介机构从事人事和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事调动业务,促进我国人才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

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未来规化

近几年,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正逐步走向信息化、标准化、社会化,而网格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化、开放化,并逐步进入实际生产应用阶段。将网格技术应用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它不仅能弥补不足而带来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档案的查阅、异地更新以及单位、部门间的互动,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环境和广阔的前景,为其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对促成新的管理模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单位:通化市精神病医院

参考文献:

[1]闰静.网格技术应用于档案工作的设想[J].湖北档案,2005(2).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the BT project, and how to make a target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how to make a system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how to make a pilot and refine it with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 and how to guide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practical project combine with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ory.

关键词: BT项目;难点和特点;质量管理

Key words: The build and transfer project;difficulties and characteristics;quality assurance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064-02

0 引言

BT模式做为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逐步地在各地区推广和普及。

浙江省基础建设投资集团作为浙江省省内从事BT投资建设的龙头企业,随着BT模式的快速发展,承建了越来越多的民生公建项目,同时随着工程进度的推进,工程质量的管理矛盾也日益突出。

1 BT项目管理的难点与特点

1.1 我国BT工程建设管理尚不健全、不规范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针对BT管理模式的法律法规。BT项目承办人兼顾投资人及项目管理者,甚至施工承包人多重身份,打乱了传统的甲方、乙方的合作秩序。项目管理、施工控制、监理监管,如何有效发挥等问题都未明确和规范。管理模式和管理秩序不健全、不规范,不统一,给全面的质量管理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2 BT项目社会效益大,工程质量要求高 往往引入BT模式的基础建设项目都是当地一些涉及民生的项目和工程,社会影响大。工程的质量深受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尤其是老百姓的高度关注,因此工程质量要求高,成了BT项目的一大特点。

1.3 集团承接BT项目分布散,专业领域不同、规模大小不一,管理效率低 集团公司承接的BT项目分布全省各个市县和地区;项目涉及房建、公路桥梁及水利等各个专业领域;项目规模大小不一;人员配备不同,管理水平的差异,及区域特点的差异造成管理资源分散,不利于质量管理的效率的提高。

2 BT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

2.1 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BT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要求: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的架构体系。建立由公司副总牵头领导,工程管理部组建“质量管理指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BT项目部成立质量管理责任制为主体的“质量管理小组”实行分项目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

2.2 质量管理指导小组 质量管理指导小组主要负责制订质量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协调和指导BT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指导和处理重大质量事故,并定期对项目部进行检查、考核,监督项目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2.3 各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组 BT项目部根据公司质量管理要求成立质量管理工作组。各BT项目质量管理工作还是基于现行的监理—施工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虽然体系中明确了质量管理工作组的人员组成及专业要求,鉴于实际各项目部参与日常管理人员的配比和专业分工,要实现全满员,全专业设置是不现实的。因此为了保证各项目部质量管理工作能有效开展,其实质就是借助参建各方的质量管理资源,进行各BT项目工程质量的强化管理。

2.4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详见图1)

3 精化质量管理流程及推广

3.1 质量管理流程的完善 为响应从严把控、精确化、高标准的质量管理的要求,积极引入精益化的质量管理理论,着重加强事前控制:包括对人员资质和管理能力的评估、施工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材料设备进场及施工样板的评审和验收等,同时还积极收编了与之配套的各种质量管理台账如:《图纸会审纪要》、《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内部审批表》等;规范和丰富事中、事后控制内容,并编制各专业,比如:房建、市政等质量验收操作指导手册。

3.2 质量管理流程的简化 总结了公司旧有质量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开展的经验,积极征询,尤其是参与一线管理的项目部人员的意见:保留质量管理制度的原设计初衷:精益化的要求,各种管理理论;简化各种管理流程及管理台账,比如将事中控制的《质量管理台账》与进度管理中《项目管理日志》相整合,减少重复工作。将《工程材料、设备进场验收单》合并入《项目巡查记录表》中,利用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管理台账进行控制。将质量管理台账设计中的“八表三单”简化为“四表一单”,利于质量管理工作在项目部中的推广和实施。

3.3 结合信息化管理理论开展质量管理 在质量管理工作试点中,公司选中了某安置房建设项目,该项目也是实施工地信息化管理的重点项目。通过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发现了两起材料不合格事件,一起柱模板炸膜并私自处理事件,一起构造柱连同框架一同浇筑事件。由于安置房项目深受安置拆迁当事人的关注,在几起质量事件中,相关当事人也都在较早的时间发现了有关问题。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监控,让项目部管理人员及时收集到第一手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及时的进行通报和处理,有效的进行了危机管控,不仅保证了工程的质量,而且使事态不致扩大化,减少了负面的社会影响,也树立起了集团公司对工程质量负责的良好口碑。

4 质量事故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在质量管理工作试点的实施过程中,恰巧在另一安置房项目发生了较大面积的高层混凝土浇筑缺陷的质量事故,并由此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一度使工程处于停顿状态而无法恢复。

根据项目部上报的情况,依据质量管理制度的要求,首先组建了质量事故处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了笔者在内的一干人等)奔赴现场。

依据工作流程,首先开始调查取证。根据各种资料及存证的分析和研究,基本得出质量事故的原因:振捣不到位,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在钢筋较密的部位,发生离析,骨料分离,跑浆严重,形成空洞,导致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然后,小组成员组织了设计方、监理方及施工方四方会议研究质量缺陷修补技术方案。包括:分层振捣、添加微膨胀剂、水泥注浆法补强、加强修复后的养护等技术措施。最后,形成了《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报告》和《处罚意见》。分别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拆迁指挥部、质检站及村民代表附送相关函件,并采取了一些危机管控的解释工作,重拾了各方对工程实施的信心。为后续复工和赶工营造了必备的条件,也检验了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事故处理中的有效性。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所有参与人员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管理体系,整体改观了集团BT项目的质量管理现状,也及时对工程建设中的质量事故进行了处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做为一种新体系的初步探索,还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

①集团承建的BT项目范围涉及房建、公路、桥涵及水利各专业领域,希望通过一种体系一次性地涵盖所有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不现实的,还应结合各个专业和项目的特点,分专业、分项目进行充实和改进。

②集团承建的BT项目多,分布区域广,因此只通过集团至上而下的直线管理,显然管理效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加强各BT项目内部管理关系的进一步梳理,发挥各部门、各参建单位的优势,积极地参与到BT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中来。

③危机管控的意识和措施仍需完善和加强。工程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在当下,社会各界对切身利益相关项目的工程质量是非常关注的。若出现了工程质量事故不加及时的处置,会延误处理质量事故的最佳时机,错失减少损失的机会,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关注,将事故上升到事件的高度,甚至影响到工程的继续实施。因此加强对危机管控的研究也是今后质量管理方面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湘生,编著.《深圳地铁5号线BT模式建设管理研究与实践》(2011-06人民交通出版社).

篇4

农机化研究

(1)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武晓华

(3)玉树州农业机械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拉青加

(4)对现代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思考与实践分析 曲小明 周平 田淑荟

(6)农业机械化和可持续发展 龚春生

(7)制约农机化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 韩义

(9)乡镇基层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探讨 麻覃郁

(10)阻碍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及发展的原因分析 周平 曲小明 田淑荟

(12)当前山区农村农机安全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办法 王新明

(13)对于黄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汪来贵

(15)驻马店市农机推广工作调查与对策 卢浩慧

(16)原平市农机安全监理现状及对策 杨永明 樊子平 李小华

(18)农机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陈修奎 丛日霞

(19)景洪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庆兰

(21)创新服务对南县农机安全监理的推动作用研究 涂淬轶

(24)新形势下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对策 王云平

(26)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农机监理宣传工作 沈修祥

(28)农机服各产业化发展道路探究 纪志勇

(30)烟叶中耕培土及机械化作业技术分析 殷寿安 林选知 区焕财 毛文菊 冯筱骁 董哲 张汝坤

(33)关于提高丘陵山区水稻机收率的探讨 任宏生 粟大庆

设计与研究

(35)基于at89c51的云台控制解码器设计 金鑫

(38)ether cat总线在数控系统中的应用 丁琳娜

(41)基于can总线的汽车温度测试硬件系统设计 赵亚攀 刘文岭 徐云杰

(44)pcb双面板手工焊接缺陷研究 王昌宝

(46)基于fpga的实时多任务系统的设计 尧征 黄乡生 黄威 郑振峰

(47)基于plc和变频器的恒压供水系统的设计 王华 金赛赛

(49)数控车床的编程与操作探索 李凤初

(51)水轮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辨识研究 靳永卫

(53)用fpga实现串口通信的设计 郑振峰 汤彬 周显恩 商国旭 黄威

(55)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在水轮机调节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 毛学志

(57)丽水市公共空间座椅设计的调查分析 金豪 戴庆敏

(59)小直径深孔加工的改进方法 李松林 陈志军

(60)基于cae分析的注射模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 唐光胤 刘波 魏伟

(62)农业机械环保节能设计的探讨分析 田金云

(63)鸡蛋自动分级生产线中检

测装置的设计探讨 李斌

(65)太阳能杀虫灯的设计与应用 李正鹏 罗倩倩

(66)开关电源稳定性和控制环路补偿研究 金花

(68)加油站火灾预防方法研究 黄野

(69)齿轮失效的因素及影响分析 高强

(71)柔性制造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探究 张波 段兰兰

(72)数控车间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 王勇

(74)钢制承压设备焊接材料与标准 王琳

(76)液压密封新技术研究 张兴友

(77)施密特触发器在蓄电池充放电控制器中的应用 罗倩倩 李正鹏

(79)网页设计中的色彩搭配 李爱国

(80)英语口语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李宏洋

(82)cad/cam技术的具体应用 章芳芳

(86)高速切削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运用 刘海波

(88)数控线切割加工中工件表面质量的改善 贺柳操

(90)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智能饮水机控制系统 郭毅飞 董峰

(94)msp430单片机无线水表的设计 顾拥军

(97)solid works与ansys对齿轮接触疲劳寿命有限元分析 姜广美

(99)一种用于水下激光成像的光学系统设计 王四林 陈志凌

(101)基于例题分析和解答的微分方程数值研究 田卫章 纵珊侠

(103)基于小波变换的突变信号的检测 余倩

(105)数控车床薄壁件的加工工艺分析 施加祥

(107)车门玻璃升降器理论研究综述 杨琳

(109)机械产品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及发展趋势 阎文

(111)数控技术对机械制造业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曹环军 刘海英

(112)测量制冷压缩机活塞销孔轴线对活塞轴线垂直度检具的设计 周勇

(114)连杆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及专用夹具设计 王青云

(115)变压器差动保护问题的思考 隋淼

(116)膨胀气体驱动双蜗杆机构做功的研究 任勇

(118)中原地区传统农具设计之美 娄婧婧 唐立华

机电技术

(121)小型喷油泵的检修及调试 何放平

(123)北京现代伊兰特轿车变速器故障检修 乔国春 王佳

(124)大型起重机控制中如何应用变频器和plc 周志勇

(126)啤酒厂离心泵的使用及维护探讨 刘勋

(127)收割机切割器中的常见问题及维护措施 王春兰

(129)喷灌机的选购、使用与保养 周守春 刘书利 赵振芳 王晓峰

(130)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车床程序屏蔽的使用方法 王建 裘敏浩

(132)汽车发动机异响故障的诊断 杨建洲

 

; (133)机电一体化的选型设计及设备维护 赵永德

(135)汽油机常见故障及控制措施 宋飞

(136)起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及排除方法 王峰

(138)农用拖拉机及配套机具维修保养 李凤春

(139)300mw机组dcs双dpu离线的故障分析 苏轶岚

(141)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续亚强

三农问题研究

(143)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田长路

(145)保护性耕作技术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意义 邹响文 巩佰森 周贵阳

(146)格球山农场精准农业装备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薛占林 潘维华

(148)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 陶舒笑

(149)吕梁山区柳林县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秀娥

(151)榆树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张利英 赵振芳 王晓峰

(153)农村赶集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对策分析 陶俊

(155)当前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问题探点 莫燕 蒋伟 汪鹏 曹蕾

(158)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贺怡

(159)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加强农产品生产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曹云玲

探索思考

(161)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措施分析 高安丽

(162)构建和谐社会——伦理与法律的融合途径 郑苗

(164)遗产类景区游客满意度与门票价格容忍度关系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 刘红霞

(166)南昌市锦峰大酒店发展战略研究 吴磊

(168)论智能交通的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 林董希

(169)从换届选举看农村民主政治的未来——以迁安市彭店子乡徐家沟村为例 高立晓 徐田

(171)关于泰州市推进社会全面转型的调查与思考 许倬恺

(172)基于pest分析的衡水营销环境及策略探析 王景妍

(174)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初探——以湖南省娄底市为例 刘新逢

(177)企业节约电能措施的应用 李毅 冷鑫宁 孙海滨 赖治东

(179)湖南巨灾保险中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融合问题探讨 王剑

(181)物联网与物联网技术 范有福

(183)铜仁市事业单位效能建设思考 舒婧 张毅

(185)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左远

文化与教育

(186)基于改革创新的高校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教学探析 陈静 付松林

(188)汽车使用与保养教学工艺标准研究 吴常红 董大伟

(189)关于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模式创新的一些思考 蔡泽能

(191)服务于专业教学需求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

学改革探讨 陈培

(192)结合实践教育和校企合作优势——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 黄正

(194)《电装实习》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何勇

(196)多媒体辅助教学如何优化《汽车机械基础》课堂 闫瑞雪 王

(197)提高《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方法研究 张晴

(199)《普通机械加工》课程的改革与开发 张显

(201)职业教育投入现状及结构优化的对策研究——以泰州地区为例 张中兰 蔡成浩

(203)高职辅导员工作效能提高——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徐丽君

(205)提高汽车驾驶教练员教练质量途径探析 李伟 王建华

(207)湖南高校增设安全生产监测监控技术专业的可行陛研究——以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夏旭 赵宇

(209)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中几种职业意识与习惯的培养 易忠奇

(2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周兴 黄佳

(214)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的模式探索 薛小红

(215)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以印江土家苗族自治县为例 周源

(218)二手车鉴定与评估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魏炜

(219)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创新浅析 秦艳

(221)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协调机制初探 甘丹

(223)运用音乐教育提升高职学生素质 白纯

(225)工程力学课程中引入计算机辅助分析的探讨 胡玮军

(227)高职院校新生防灾应急知识需求状况调查报告 彭友良

(229)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形式设计探索 瞿岳荣 吴建国

(232)汽车专业教学改革亟需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王于松

(233)多媒体技术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应用 刘京丹

(236)数控实践教学现存的问题 周志斌 朱莉

(238)刍议标准的文体和语言 周春光

生物与生态

(239)安化县动物疫病的防治策略 黄宇 彭太平

(240)废水中悬浮物与cod的关系研究 赖志斌

(243)关于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思考 王卫东

(245)元胡的栽培技术 郑细銮

(247)桧柏嫩枝扦插育苗技术 梁新文

(248)鱼肉中硝基苯残留量检测 郭军 赵全东 刘铁钢

(250)水稻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郑剑波

工程与建筑

(252)用最低费用加快法求解成本一工期优化 薛俊锋

(254)有限元方法在桁架结构分析中应用 张晓东

(256)掺合超细尾矿粉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孔桂云

&

nbsp; (257)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策略研究 孙炳灿

(259)财政补助沼气工程项目管理 吴素鹏 倪胜娟

(260)节能环保背景下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技术分析 王玲 韩霞

(262)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维护及发展趋势 邱庆均

篇5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心化”;原因分析;治理策略

[作者简介]李枝秀(1976―),女,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江西南昌 330031)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愁符号的保护与传承研究”(14YS09)

一、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传承了较长的历史沿革,至今仍为人们提供服务的,以农业文明特有的环境与资源条件为空间基础,以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为主体形态。以农耕社会的生活观念、价值尺度、民俗风习、文化心理、审美态度等为人文精神的村落聚落形态。[1]可见,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凝聚着丰富的艺术结晶,是乡愁符号的寄托地,是人们离不开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生活、历史、文化、科学及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的迅速推进等原因,传统村落的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造成常住人口大量减少,出现“人走村空”的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 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等的整体空心化,不少传统村落呈现出颓败荒凉的景象,传统村落的数量亦急剧下降。据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田野调查显示,在长江、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总数2004年为9707个,到2010年锐减至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2]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需多管齐下,多方努力。重视分析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原因所在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理策略,使传统村落“人旺村兴”是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所在。

二、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原因分析

传统村落“空心化”主要是指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打工经商,传统村落主要由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乃至无人居住的现象。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我国大陆城镇人口达690793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51.27%,首次超过农村。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包括大量的传统村落呈现空壳化趋势。传统村落中的人口涌向城市,使得不少传统村落被空置或遗弃。同时,由于道路交通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增多和信息网络覆盖面的扩大等原因,传统村落趋于边缘化,其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传承与保护的制约性因素。

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的出现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村落的转型撤并、农民的异地脱贫以及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城市二元体制日渐松动等因素造成,概括起来,主要为三大力量驱动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一为土地,户籍管理的驱动力。尽管我国的土地制度在不断完善,但在城乡实行的仍为二元土地制,城乡土地在产权用途,市场等方面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农村土地仍存在产权主体不明确,新建房屋宅基地审批制度不健全,村庄土地规划不完善,耕地资源价值被低估,导致占用耕地建房等耕地非农用途转移严重,宅基地超标占地,一户多宅现象等突出;而对闲置宅基地的处理制度与违规滥用乱占调控等法规手段滞后,这些农村土地管理改革上的漏洞助推了农村土地空心化的蔓延。[3]从户籍制度来看,一方面,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乡村人口不断涌入城镇。但由于户口和福利待遇,就学和就业机会直接挂钩,进城农民难以在制度上获得生存保障。因此守住农村旧宅基地成为理性选择,“两栖占地”,农村住宅“季节性闲置”现象普遍。[4]

二为城镇化外援吸引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1.2%的速度递增,农村人口以年均1千多万的规模涌入城镇,成为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方式。[5]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最大的原因在于在城里打工收入远远高于务农收入。大多数传统村落位置偏僻,经济落后,就业门路少,辛辛苦苦种田一年,还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挣得多,即便以苗族风情闻名中外的贵州省雷山县的西江苗寨,外出打工仍是挣钱的主要门路。正如一位当地人所说:“如果一定说西江富裕了,老百姓的生活好了,那应该归功于打工。”[6]

三为村庄自身离心力。说白了,就是传统村落留不住人,缺乏吸引力。如前所述,传统村落大多位置偏僻,交通不方便,生活不方便,生活条件差,就业门路少,缺少文化娱乐设施,教育卫生条件差是不少传统村落的现实写照。在城镇化,信息化飞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外来文化向农村渗透的力度愈来愈强,传统村落中的人口尤其青壮年人已越来越向往现代化城镇生活,传统村落慢节奏生活方式的吸引力日渐衰弱。

三、传统村落“空心化”治理策略

传统村落“空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城镇化背景下,资源有效配置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有助于传统村落人口质量的提升,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但传统村落“空心化”也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源流失、人才资源不足;资产流失,农业产业空洞化;农业资源浪费;农村人口结构失调等一系列消极影响。[7]对传统村落而言,“空心化”还导致村落建筑无人居住修缮乃至倒塌,使传统手工业、地理地标、民间文学、民间戏曲等具有文化特质产品的平台也不复存在。从传统村落的传承与保护角度而言,原住民与其居住的村落是一个整体,他们是村落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村落文化的传承者,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传承传统村落特有的民俗、信仰、技艺、人文环境等文化遗产;也只有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因而只有留下原住民,才是真正留住了传统村落的传承发展之根。为此,必须从制度、基础设施、就业等宏观,微观层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理策略。让传统村落的原始民“留得住、富得起、心得定”,从而有效地担当起传统村落传承与保护的责任。

第一,宏观政策机制的创新。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农村面临着农业农户规模小、农民自组织能力差、农业基础脆弱、发展能力差等现实困境。对此,一要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经营方式来建设现代农业;二要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农村制度。通过改革户籍制度,使城乡人员流动规模有序,促进城乡互动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救助和以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这种保障制度让农民过上温饱的日子,不能让农民富足。对于传统村落的原住民,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或政策扶持,让他们可以不离乡就可以过上较为富足的生活。

第二,微观发展力度的加大。要留住传统村落的原住民,除了在宏观政策方面加以创新外,还应在满足原住民的生活、精神需求,改善其生活、生产条件等微观发展层面加大力度。一要加大传统村落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着力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为传统村落原住民的增收致富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二要加大传统村落的居住、环境改造力度。传统村落由于年代久远,年久失修,不少古民居成为危房,加之污水排放,垃圾处理设施的滞后等因素,造成传统村落中的原住民要么迁出村落,要么拆掉旧房盖新房,对古建筑不维修,任其荒芜破败。为此,必须着力解决原住民传统建筑中生活不方便的问题。要在保持传统村落整体布局不变的情况下,改善内部的基础生活设施和外部的生活、卫生条件,满足村民的现代化生活需求。三要拓宽传统村落原住民的就业渠道。传统村落的文化延续是种活态的传承,失去了原住民,活态传承终归为一句空话。为此,必须把传统村落的传承与保护与原住民的脱贫致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加大对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拓宽传统村落原住民的就业渠道。既要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吸引原住民在当地就业,也要积极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瞄准市场需求,结合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成立农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总之,就是要让原住民在原住地有业就,能致富。只有保存好传统村落的传承土壤、传统村落的物质与文化要求才能在原住民的积极参与中得以维护。

第三,积极探索保护新路。在宏观机制的创新,微观发展力度的加大的基础上,还应积极探索政府、媒体、企业和古村落原住民多方协作的传承与保护的新路。一是政府部门对传统村落要进行细致的调查筛选,等级分类,明晰产权归属和责任主体。城乡发展部门要按照“生产空间制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思路对古村落进行规划保护。二是宣传部门要加大对传统村落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的浓厚氛围。三是传统村落的开发企业要严格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按照规划进行保护和利用,突出传统村的特色,实现聚落保存,古屋重生,闲置空间的有效利用。四是要激发传统村落原住民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他们积极投身到传统村落的历史记忆、地方方言、乡规民约、祖训家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地方戏曲、手工制作、乡间小吃、传统习俗等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当中去。[8]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应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方针,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但人是最为根本的因素。传统村落的“空心化”现象使其传承与保护失去了根。为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千方百计,想方设法留住原住民,破解传统村落“空心化”难题。让传统村落与原住民在相互的看护与守望中得以保护传承,并在这种传承保护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再不保护就悔之莫及了─长三角“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报告[N].光明日报,2015-02-27(05).

[2]方莉,董亮,李慧.失却乡愁.我们情何以堪─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N].光明日报,2014-01-09(1).

[3][4]王国刚,刘彦随,王介勇.中国农村空心化 进机理与调控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1).

[5]卢向虎,朱淑芳,张正河.中国农村人口城乡迁移规模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6]侯仰军.传统村落要留下原住民[N].光明日报,2015-01-21(10).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Abstract:Asanewapproachtobusinessmanagement,e-businessprovesveryadvantageousintermsofscopeexpanding,improvingcompetitiveness,enhancingsupplychaineffciency,promotingprofit,etc.ThepaperproposesthattheSMEsinGuangxishouldmakethemostoftheresourceandregionaladvantagestobuildsomethird-partye-businessplatformsforthedevelopmantandinnovationofthelocale-businessapplication.

Keywords:SMEs;thrid-partye-business;strategy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政府、行业都十分关注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商务模式及企业经营方法,对企业扩大经营、提高竞争力、改善供应链、发现商机、增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营造企业电子商务良好发展环境,发挥广西中小企业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弥补广西中小企业先天不足,构建适合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是促进广西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现实的必由之路。

一、广西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底,广西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约占全广西企业总数95%,提供约89%的城镇就业岗位,创造的价值占广西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创造的税收占广西税收总额的43%以上。广西中小企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已经成为广西国民经济增长主要来源和就业主渠道。

目前,广西中小企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他经济成分特别是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格局。以工业为例,2005年,广西中小型工业企业中,国有、集体、其他经济分别占总户数的37.38%、10.54%和52.08%,其增加值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25.87%、3.88%和70.75%,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迅速。

第二,行业门类较齐全,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2005年,广西工业中小企业行业分布涉及33个行业大类,其中大多以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主要涉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工艺美术等其他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煤炭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等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南宁市为例,2005年67家中型企业中,除了浮法玻璃、胜利科技、皇氏生物、明阳生化四家企业外,剩下的63家企业均属于传统行业或劳动密集型行业。

第三,广西中小企业呈“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极点,主要交通干道为轴”分布状态。以工业为例,广西的中小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南宁市、桂林市和柳州市,这三个市的中小企业占广西中小企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7.18%、16.69%和14.41%,三者占全广西的48.28%;其次是玉林市、百色市、梧州市,分别为9.49%、6.68%、6.36%,三者占全广西的22.53%;最后才是河池市、钦州市等市。工业中小企业相对集中分布在以南北走向为主的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也有部分农产品加工的中小企业分布于广西境内的其它县城。

第四,广西中小企业对外部经营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作为欠发达地区,广西中小企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地区。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环境看,企业技术水平偏低、赢利能力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人才短缺等方面是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力的共性问题。广西中小企业与发达地区企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比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更强。

二、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组织的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统计,截止到2006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上网计算机总数约为5450万台。域名总数约为2950500个,其中广西域名数为27121个,占全部域名的0.9%,在全国排名19位;中国网站总数约为788400个,其中广西网站总数约为8619个,占全部的1.1%,在全国排名15位。从域名和网站拥有量看,其排名在全国位于中偏下水平,但在西部地区则位于相对靠前水平。

近年来,广西借助国家西南大通道建设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三会一节”平台,大力推行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十五期间,广西信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5.2%,比九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高出10.2个百分点。2005年,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共有企业127家,其中制造企业32家,软件企业95家,年销售收入共计38.3亿元,出货值近5亿元。在产业布局上,形成了桂林市以通信产品为主,北海市以新型电子元器件、计算机网络产品为主,南宁市以应用软件产品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了广西食糖网、林化网和中越贸易经济信息网、中国东盟信息网、广西企业商务网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商务网站。十一五期间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将重点实施“139”工程,即贯通一条以桂林至北海的高速公路为主轴产业带,建设北海、南宁、桂林为主的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包括中国-东盟区域性中心城市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工程、软件产业工程等信息化与电子商务重点工程。

广西大型企业由于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等先天优势,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稳步前进,据调查,有半数以上已经注册了与自己企业名称相关的CN主域名,并建立了相应网站,如上海通用五菱、柳钢、柳工、玉柴机器、桂林三金、平果铝等知名企业。但是,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由于缺乏诸多先天条件,或者先天条件的成本较高,所以电子商务的发展比较薄弱和盲目,据权威资料统计,截至2005年10月,广西10多万家中小企业只有8600多家会使用互联网,不及总数的一成,其中接通互联网络开展电子商务网上贸易的企业只有区区1000多家,占总数的1.1%。

总体来看,广西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主体为极少部分大型企业或公司,中小型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严重不足。随着《电子签名法》的实施、《电子支付指引》的颁布,以及诸多法律法规的完善,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已经不是制约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毋庸置疑,电子商务对于企业的发展大有裨益,关键是广大中小企业如何结合自身条件,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理性地分析目前中小企业所处的环境,采用更为有效的方式切入电子商务。

三、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模式

2005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给予高度重视,文件要求“支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提高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重要性的认识,扶持服务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解决中小企业在投资、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高商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这是国家把电子商务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是指导我国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纲领性文件。我国的中小企业特点是数量大、行业广、历史短、相对离散独立和动态交易,这些特点促进了中小企业对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电子商务的渴求,从而催生了我国特有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一大批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比较典型的有阿里巴巴、慧聪网、全搜网、全球制造网等。

第三方电子商务是指由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企业供需市场信息对接及增值服务的电子商务运作方式,是企业间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于企业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它是电子商务专业化的一种表现形式[1]。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根据其提供服务的内容不同,可以划分为信息服务型和增值服务型。信息服务型主要是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信息集成平台,通过电子虚拟市场买卖双方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交易对象,并进行在线洽谈,了解详细的产品与企业信息和具体的交易条件,比如国内比较著名的阿里巴巴,不仅提供免费的供应信息和求购信息,还提供了“贸易通”免费的商务沟通软件,帮助会员轻松找到客户,随时洽谈业务。增值服务型主要是在信息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全面的配合交易的服务,如客户资信调查、市场推介、电子合同、订舱、报关、报检、投保、结汇等,这方面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当属阿里巴巴和中国商品出口网,阿里巴巴推出的“欧美买家服务计划”和“中国供应商”计划,极大地提高了国内优秀供应商的成交率。

国内的资深电子商务专家和学者认为:以信息为主的第一代电子商务模式总体已渐显疲态,第二代电子商务模式将以业务为基础,将传统行业的核心业务与互联网技术融合起来。伴随着国内物流、支付、信用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企业开拓市场、降低成本的需要,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已经进入到务实发展阶段,作为企业交易的平台模式,第三方电子商务正处于市场的上升期和成熟期,可以为中小企业切入电子商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包括企业应用环节和企业配套服务环节两个方面,企业应用环节包括企业经营活动所涉及的采购、生产组织、销售、售后服务、新产品或服务开发等;企业配套服务环节包括支持企业网络环境构建所需的硬、软件、系统集成技术、支付、安全、物流、咨询及中介服务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商务搜索、网络营销、网上洽谈、网上采购、售后服务等服务[2]。

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与功能日益成熟和完善,可提供众多高质量的服务,包括全面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标准化、一站式的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企业应用服务,并动态更新平台的不断升级;提供交易全过程服务,提供信息搜索、匹配、接洽、履约、支付和征税等交易全过程;提供公共应用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应用服务、技术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可提供基于短信网址技术的无线电子商务应用服务。所有环节构成完整的中小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与交易平台。

四、广西中小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利用广西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创新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建立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为广西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优质和增值的电子商务服务,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通力合作,使广西中小企业能够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一)制定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远景规划

电子商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长远规划,要站在全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科学规划,从网络基础设施、物流配送、信用环境、网络支付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进行整体规划,制定《广西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确定广西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措施保障。在制定规划时应注意与广西中小企业特点、广西区位优势、国家和广西“十一五”规划相结合,为促进广西经济建设服务。1.结合广西中小企业特点

如前所述,广西中小企业数量庞大、成分复杂。据前分析统计数据显示,广西目前有10多万家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质制品、食品加工、普通机械制造、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广西中小企业形成历史并不长,大多处于分散作业状态,没有形成明显的“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格局,没有与大型企业形成配套的、稳定的交易关系,大部分中小企业游离于大企业,动态型的机会交易是广西中小企业的主流交易形态。因此,中小企业急需的是通过网络手段寻找交易对家,发现新的商机。在规划中,应基于这种实现构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增强平台的商务信息量;同时,应鼓励广西大中型骨干企业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利用其品牌优势,开展网上交易与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开展和运用电子商务。通过协调发展和相互合作,使大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深度合作,形成信息资源共享,业务优化,以提高中小企业经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2.结合广西资源与区位优势

广西地处在我国大陆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点,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西南乃至西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联结粤港澳与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特别是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及大湄公河次经济区合作中,广西将成为连接中国西南、华南、中南和东盟大市场的枢纽,在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战略作用。广西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广西水利资源开发量居全国第8位,是全国优先开发的三大水电建设基地之一;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广西高岭土、滑石、膨润土等非金属矿储量均居全国前列,石灰岩分布广泛,储量大、质地好,可建成中国南方最大的水泥基地;是世界10大产糖区之一;中草药4623多种,在全国排第2位;有名闻天下的桂林风景旅游区等景点。

广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将使广西成为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届时广西的中小企业和国内外中小企业将利用其优势在八桂大地上发展壮大,在规划广西电子商务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和利用这种区位及资源优势,建立区域及行业电子商务公共平台,从而为广西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与配套服务。

3.结合广西“十一五”规划

为更好地推动广西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总体目标实现,广西“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提出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新要求。规划要求加快工业信息化进程,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抓好数字认证体系建设;抓好中国-东盟博览、中越经济信息、广西食糖网等重点网站建设;完善广西互联网公共平台,加快政府各部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南宁”、柳州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示范城市建设;扩大信息技术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合作。

广西“十一五”规划中关于信息化规划强调:以信息化推动广西工业化进程,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改进企业经营方式、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规划中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中越经济信息、广西食糖网等重点网站,以此为依据,广西第三方电子商务应服务于广西重点产业如粮业、中草药及旅游业、机械制造业和中国东盟贸易的对外贸易业,利用广西地缘优势,与越南交易密切等特点提升为中越贸易服务的中越经济信息网,增强其交易和服务功能。

(二)建立促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生态机制

1.政府引导

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服务作用,除了要组织力量制定《广西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外,还应从组织机构、投资、环境建设、税收优惠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助力。要大力推动柳钢、柳工、五菱及玉柴、广西食糖等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进一步实施,优化其供应链,利用大型骨干企业品牌效应和聚集作用,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运用电子商务。

2.企业主导

企业是电子商务的主体,政府要运用调节职能和市场杠杆的功能促进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企业要根据地区特点、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特点,因地制宜,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电子商务。首先可以利用已有的成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信息,发现商机;其次,运用信息技术改进业务流程,结合企业业务,将部分业务移植到网上进行,优化流程。最后,利用电子商务创新业务模式,将产品或服务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转移。

“十一五”期间,广西将依托区位及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水电、汽车、制糖、医药、食品、建材、机械、造纸、石化等产业集群。产业群的建设是广大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建立服务于相应产业群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3.科研院校参与

电子商务涉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企业管理等,发展速度一日千里,单凭企业参与,研发力量有限。应充分利用广西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研究电子商务新模式及相关技术,走“产、学、研、政”相结合的电子商务建设之路。可利用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广西计算中心、广西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广西生产力促进中心、南博网、广西德意数码公司等研究机构在电子商务领域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开发出适合广西企业应用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模式,特别是服务模式一定要有前瞻性和地方特色,这样才能使广西电子商务应用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三)建设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工程

结合广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按照“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科研院校参与”原则,建立若干第三方电子商务示范工程,以引导广西电子商务事业有序而健康地向前发展。

以柳州工业群为基础,建设广西桂中机械制造业电子商务网;以玉林中药材批发市场为基础建立八桂药材交易网;以桂林旅游业为基地完善广西旅游网功能,提高其服务质量;扩展广西食糖网功能,使其更适合满足中小企业交易用;提高林化网功能,服务于林产品中小企业;以南方控股为核心创建广西食品交易网等措施。建立和健全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或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工程。通过扶持若干电子商务示范工程,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达到以点连线,以线成面,全面推进广西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四)创新中小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1.外引内培

引进成熟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平台经过几年的沉淀已经具有了相对成熟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国内也不乏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中国出口商品网和众多面向行业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作为中小企业,独立拓展电子商务业务,无论从现实条件还是纯粹的经营管理科学角度都是不明智的。应以较小的成本加入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一方面会提高企业的电子商务意识,更重要的是在电子商务起始阶段少走弯路,享受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和增值服务,提高企业发展市场的机会,随着国际化的加深,带动企业管理的提升。增育本地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扶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加大力度培植企业研发能力,创建广西电子商务品牌,依托广西中小企业和相关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公司(如广西计算中心、广西德意数码公司等),开发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2.业务外包

一方面,第三方电子商务本身是依赖广大中小企业而存在的,作为初级阶段的信息服务已经相对成熟,随着广大中小企业参与程度的加深,单纯的信息服务已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开发更加高端的服务;另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严重滞后,解决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市场运营层面的电子商务成本[3],但是电子商务的真正发展是需要两者的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鉴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最积极的解决办法是中小企业及时提出服务需求,比如签订电子合同、客户关系管理、销售信息统计分析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根据企业需求开发纵深的服务,将企业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在满足企业需要的同时也促进了第三方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实现双赢的目的。

3.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模式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企业经营运作现代化方式,出现的历史并不长,运用过程出现不少问题,如网上虚假信息、网络安全问题、恶意欺诈问题等。很多企业和个人还对它缺乏了解,加上互联网安全问题及社会诚信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还有不少企业和个人对电子商务持怀疑态度。国家、政府正出台许多措施逐渐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作为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服务提供方还可以采取“网上信息、交易服务与网下咨询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既在其业务所及区域内设置若干业务代表,提供咨询相关服务,以解除人们对电子商务的神秘感,增加其可信度。

4.加大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

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的建设及实施过程中,除了认识问题外,还存在人才问题。要利用广西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优势,结合广西经济建设发展及企业特点,培养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能力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人员电子商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建立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机构,开展诸如电子商务师执业资格认证系统培训等,使广大的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

广西中小企业要赶上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无缝链接,就必须储备具有新经济知识和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并安置在企业决策、生产、销售和企业市场运营的相关环节,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手段,辅佐企业的市场运营。当企业管理模式进入到业务外包阶段,更需要相关人才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良好的沟通和整合。

参考文献:

[1]彭欣.第三方电子商务的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44-46.

篇7

2008年BIAD传煤《建筑创作》杂志社主要建筑学术与文化活动回眸

1月

1月15日,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主办了“第三届建筑师与建筑传媒新年论坛暨中国建筑图书奖”评选启动活动。目的在于梳理中国建筑科技文化艺术出版现状,向世界展示中国建筑图书出版精品;提高建筑师及业内外人士对建筑文化的关注度,鼓励建筑评论,搭建读者、编者和出版社之间的平台扩大优秀建筑著作的社会认知度,依托公众对建筑文化的热爱与参与,培养青少年建筑学兴趣及审美能力。通过宣传中国建筑图书,展示中国建筑学术与文化,在建筑师,公众与建筑图书之间架起桥梁。

2月

2月29日北京机场T3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建筑创作》于2月在国内率先推出百页篇幅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专辑”,并在T3航站楼投入使用当天赠与有关各方嘉宾,此举广受业内外好评。

3月

《建筑创作》与《中国建设报》联合发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筑设计发展论坛征文”,旨在总结过去30年中国社会的震撼、铭记感动,品评事件、探索新路,并启动《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的编撰。

4月

4月23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3个“世界读书日”,《建筑创作》在这一天与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于国家图书馆文津厅联合推出了“第一届中国建筑图书奖颁奖暨奥林匹克场馆建筑文化展开幕式”。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出席活动。同时载有第1届~第29届奥运场馆建筑文化图景的展览更使“4.23”阅读主题彰显奥运理念。

4月30日,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和《建筑创作》杂志社共同发起的“红十字天使计划――博爱卫生站”设计方案竞赛在京揭晓评选结果并举行了颁奖典礼。此次公益活动得到了各个设计机构及高校建筑学院的大力支持,共有6项设计方案荣获特等奖。颁奖活动结束后,《建筑创作》还制作完成了《灾后重建设计方案作品集》。

5月

5月9日,“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颁奖典礼在深圳华夏艺术中心隆重举行。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等建筑界知名人士出席了颁奖典礼。此活动自2007年1月18日在“建筑中国”主题系列活动组委会的倡导下,在团中央中青国际(香港)有限公司、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以及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协助下正式启动。2008年3月2日经由海内外著名华人建筑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进行评选,最终评出了10位获奖建筑师。组委会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国际性传播,提高华人建筑师的知名度,为华人建筑师与国际间的合作提供更广泛的机会和交流平台。

“5・12”汶川地震后,《建筑创作》投入到有关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中,5月24日《建筑创作》与北京院BIAD和中央美院共同推出了《痕迹・艺术》展。此后,还联合北京减灾协会共同为灾区制作了《用艺术抚慰心灵》一书,该书旨在用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及防灾科学的知识和实例抚慰一个个需要关爱的心灵,百名艺术、建筑、传媒人士在书中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该书还被赠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10 000册,作为奉献给灾区进行灾后文化重建的礼物。

6月

6月20日,由《建筑创作》与淄博路意砖雕艺术研究院共同策划、历时3年编研的《中国古代体育诗歌选》举办了首发式。该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全国文联等多方肯定,被认为是一部在人文奥运的挖掘上非常有深度和具有广泛意义的体育诗文集。在日后举行的“中国古明创造展”上该书被赠与北京奥组委副主席陈至立等领导,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88岁的萨马兰奇先生。

7月

7月,为纪念北京申奥成功7周年,同时又适逢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建筑创作》特别推出《建筑创作典藏版》,以此铭记中国建筑师关于奥林匹克的百年梦想。

6月29日~7月3日国际建协(UIA)第23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于在意大利都灵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为“演变中的建筑”,包括中国建筑师在内的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建筑学人及建筑师出席了这一盛会。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派出专访团抵达都灵大会现场,向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宣传《建筑创作》杂志并见证了UIA60周年的历史时刻。

7月11日

为纪念第三个“世界文化遗产日”,《建筑创作》杂志社在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隆重举行了《义县奉国寺》一书的首发式。该书是继《蓟县独乐寺》之后《建筑创作》杂志社推出的又一有关中国古建筑学术研究重要成果。它的出版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好评。他们认为《建筑创作》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合作的这本书不仅为传统古建筑作了全景式的总结与挖掘,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辽代木构建筑总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序幕。

8月

8月中旬,《建筑创作》考察组一行在5・12汶川地震百日纪念之时,来到四川汶川地区进行实地探访。

8月30日,由北京东城区东四街道办事处,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庆祝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圆满成功暨《奥林匹克在东四》新书首发式”在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举行。该书是继《胡同里的故事》、《东四名人胜迹》之后,BIAD传媒与东四街道办事处共同奉献给大众的一份厚礼。

9月

9月25日,在《建筑创作》承办下,北京院(BIAD)在延庆妫河举办了“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园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创意使生活更美好:人与艺术、山水、空间”。来自艺术界、建筑界和创意产业的著名学者、艺术家,建筑师在一起共同商讨建筑创意产业园未来的前景。

10月

10月初推出单霁翔先生的第三部专著《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10月17日,为庆祝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59周年同时也为欢迎来京参加“中日韩建筑师交流会”的嘉宾,BIAD特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交响音乐会。与此同时,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推出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2008奥运建筑设计作品集》和《BIAD的奥林匹克建筑之梦》邮票纪念版,此外还与香港凤凰卫视合作推出了72分钟电视纪录片《北京奥运建筑记忆》及其电视文学脚本。这种“四位一体”的多维传播方式在

行业内颇具影响力,堪称是BIAD人用作品见证城市发展、诠释精彩奥运建筑的典范之作。

10月23日,《建筑创作》一行在社长张宇的带领下,随胡越大师参加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建筑节。在此期间,应西班牙著名建筑师里卡多・波菲先生的邀请,《建筑创作》一行还访问了里卡多・波菲建筑事务所,并参观了其最新作品巴塞罗那机场、W巴塞罗那海湾酒店等项目。

11月

11月26日~27日,受邀参加了在西安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的“西安2008绿色城市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座谈会”。本次会议由西安市规划局主办,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作为协办单位之一同时也是本次会议的特邀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座谈会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统筹城乡建设,发展新农村经济,创建绿色生态城市。包括张锦秋大师在内的海峡两岸200多位建筑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此次座谈会。

11月末,由本刊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参与策划编撰的《2008奥运・城市》、《2008奥运建筑》两书正式出版。

12月

12月12日《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一书进行深度加工。12月19日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喻萍一行来到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调研。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张宇和主编金磊在座谈会上向喻萍处长汇报了《建筑创作》杂志社近年来的工作概况。喻萍处长非常肯定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近年来的工作,并对《建筑创作》杂志社即将公司化的体制改革表示赞赏,她希望今后双方能够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

(何 蕊)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2008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宁成功召开

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和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联合主办、南宁市规划局,南宁市建设委员会,南宁市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院和勘测院承办的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2008[南宁]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22~23日在南宁市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南宁市人民政府市长黄方方、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长、全国政协香港特别行政区委员潘祖尧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厅长宋继东,南宁市市委副书记覃孟征、南宁市副市长周家斌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

此次研讨会以“建筑未来”为主题,来自英国的建筑师、畅销书《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作者Charles Jencks先生在主题演讲《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的建筑界》中讲述了当今世界建筑界主要的革新派别:爱尔兰建筑评论家、世界竞赛――埃及大博物馆设计获奖人、美国注册建筑师彭士佛先生(Shih-Fu Peng)向会议介绍了埃及大博物馆的设计构思和过程,加拿大专题研究数码建筑设计的青年建筑师、世华建协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加籍委员陈寿恒先生向与会者介绍了数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最新应用和数字工具的发展与建筑设计进步的互动作用;新加坡规划与城市研究机构主席、世华建协第一届理事郑庆顺先生(Tay Kheng Soon)讲述了可持续城市化进程与设计理念的革新问题,韩国著名思想分析家、哲学家韩太东(Hart TaiDong)教授以84岁高龄风尘仆仆来到南宁以多国语言与诙谐的语调讲述了人们建筑认知体系的一些瑕疵,并以北京奥运场馆为例做了生动的说明,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所长夏铸九教授(Hsia,Chu-Joe)生动地称全球都会区域中的建筑为建筑的好莱坞,讲述了全球信息化的技术革新使网络社会崛起,带给建筑创作革命性的变化。与主讲人的学术论述相呼应,各路学者龙斌,庞波,张应鹏。吴伟、郑光磊、王桂博、黄健、张健、赵小钧、张辉、黄金弟、顾涛、赵墉、尹彤(女)、刘纲等15位知名设计师,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员与地方专业人员30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世华建协(WACA)召开了2008(第五次)会员年会,第二届第一次理事会议和第二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会议确定了协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会议召开之际,世华建协(WACA)为了表达对南宁市人民筹办会议的支持,特意制作寓意深刻的雕塑――“卧牛载斗”赠送给南宁市,作为协会与南宁市友好合作的见证。雕塑上部为两个中国传统木结构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之重构,下部为一形似卧牛的天然整石,整个雕塑寓意世界华人建筑师承继中华建筑文化,力求天人合一,与世界和谐,开拓进取,生生不息的精神。雕塑坐落在南宁市内最大的生态广场南湖公园内的名树博览园,11月22日,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员和南宁市有关领导共同为该雕塑揭幕并在雕塑周围种植“未来之树”。

(世华建协秘书处供稿)

“2008北京奥运工程照明论坛”在京召开

由中国照明电器协会主办的“2008北京奥运工程照明论坛”于12月6日在北京国二招召开,来自全国的电气工程师及电器厂家代表逾三百人参加了论坛。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名誉理事长步正发及2008北京奥运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技术部部长丁建明分别致辞。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2008年奥运工程回顾总结与展望”。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理事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洪元颐以“2008北京奥运照明建设”为题总结了照明设计行业及电器企业藉奥运工程的契机取得的长足进步。2006年奥运中心区确定照明全部采用国内设备,在明确要求不能仿照其他国家的产品的同时还对技术和艺术上都提出了创新要求。经过奥运工程的检验,国内照明技术水平在光源,灯具,控制、供给的电源这四大方面无一漏缺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奥运工程对照明技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0余万套自主创新自主生产的中国照明设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对此都有巨大的贡献和收获。

(刘江峰 文图)

第十五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开幕

12月10日,由北京市规划委主办,北京市2008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市交通委,市园林绿化局,市环保局、新奥集团,世奥森林公园、市城雕办协办以及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第十五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在市规划展览馆开幕。北京市副市长陈刚等市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展览以奥运工程规划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总结以及后奥运城市规划展望为主题,为市民提供了一次了解奥运规划建设,参与首都规划建设的机会。到2009年

1月10日前,该展览都将免费对公众开放。

在展览现场,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赵知敬告诉记者,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每年举办一次,这届展览集中展示的是奥运工程中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园林绿化,环境整治方案,汇集了首都城建行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成果。展览分为7个展区,有奥运场馆布局展区,交通展区、园林绿化展区,城市雕塑展区等。《建筑创作》杂志社作为承制参与部门之一,与新奥集团、北京风景园林研究中心,北京水利设计研究院、市政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了奥运中心区的编辑设计与布展工作。

(何蕊 文 陈鹤 图)

第二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在京举行

12月6日,第二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在京举行。峰会上了《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公布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活力城市、典范企业,动力工程和优秀农民工评选结果。

本次峰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办,数百名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国内外专业人士受邀参加了本届峰会。

(林 娜)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领导来本刊调研

2008年12月19日,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喻萍一行来到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调研。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B1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张宇和主编金磊在座谈会上向喻萍处长汇报了《建筑创作》杂志社近年来的工作概况。

张宇首先介绍了BIAD自成立以来的总体概况。他说:“BIAD长期以来秉承‘建筑服务社会’的企业理念,以‘高完成度’的要求对待每一项承接的工程项目。多年来BIAD不断在‘建筑创作’领域努力钻研探索,设计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并且始终将‘中国最卓越的建筑设计机构’作为企业自身的奋斗目标。除此之外,BIAD还以《建筑创作》杂志社为窗口,致力于建筑学术与文化的建设与传播。近20年来,《建筑创作》杂志社积极聚合国内外建筑师,为增强建筑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说《建筑创作》已成为一本在全国颇有影响力专业期刊。此外,《建筑创作》杂志社广泛地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拉近了建筑界与文化界、文物界和艺术界的关系,推动了建筑文化的发展。2009年,在BIAD的大力支持下还将对《建筑创作》杂志社实行改制,使之成为一家涉及多领域的建筑文化传媒公司。因此,在外来的发展中,《建筑创作》杂志社特别期待能够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加强沟通,在相关领域得到行业主管单位的关心和支持。”

主编金磊向新闻出版局的领导作了题为“专业化传播――为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品牌”的工作汇报。他说:“20年来《建筑创作》依托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搭建的广阔平台和BIAD强大的专业实力和品牌信誉,由半年刊,季刊发展为月刊,并逐步扩大发行量,走上了快捷的建筑学术及建筑文化传播之路。特别是在2004年快速崛起后,《建筑创作》通过改版进一步形成了。原创性‘和’个性化’两大突出特点。杂志内容不断丰富,栏目扩展到十余个,容量达每期200页。精美的原创建筑摄影图片帮助本刊在建筑摄影领域逐渐确立了权威地位。在2008年的发展中,《建筑创作》杂志社继续向着传媒公司的方向迈进,并按照BIAD集团公司的方向不断调整对外宣传视角。通过杂志及各类活动在国内外建筑业界宣传BIAD设计品牌、大力传播行业内具有卓越影响力的作品和人物。副刊《建筑师茶座》更是以加强与院内外建筑师的沟通,为建筑师们搭建交流平台为宗旨,不但为广大建筑师赢得了话语权,还使之成为行业内颇受认可的品牌。”随后,金磊通过期刊、图书、学术交流活动等一系列工作展示了《建筑创作》杂志社在2008年取得的工作成果,并希望在今后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建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使《建筑创作》成为能代表北京乃至中国的卓越建筑设计学刊,尽快走向世界。

喻萍处长将此行的感受总结为“两个感动”。一是为此行受到《建筑创作》杂志社全体成员如此隆重而热烈的欢迎而感动,二是《建筑创作》杂志社在这些年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绩令人感动。得知《建筑创作》杂志社2009年将进行企业化改革,喻萍对此非常欣喜,她说:“目前北京的市属期刊大致分为企业类型、事业类型,以及存在于企事业单位中的编辑部三种类型。《建筑创作》杂志社目前属于第三种形式,应该说这种形式在体制改革上是最困难的,因为较为安逸的工作环境使得工作人员不愿突破旧有的形式。所以BIAD大力推进《建筑创作》杂志社成立传媒公司的这种魄力十分令人赞赏,这不仅能加大改革的步伐,还能更加有力地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她最后表示,对于《建筑创作》杂志社今后在期刊发展的道路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将尽自己的努力予以帮助,希望双方共同为北京市的期刊行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何蕊 文 刘锦标 图)

改革30年上海优秀建筑奖评选结果公布

2008年12月22日,改革开放30年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获奖项目名单公布,并召开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颁奖暨发展论坛。令人意外的是,“平阳新村四街坊”,“曲阳居民区”、“新福康里”等老百姓的居住建筑,与金茂大厦,东方明珠,东海大桥这些申城标志性建筑“平起平坐”;“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与“陆家嘴中心区规划”同获规划类金奖。

改革开放30年上海的城市建设成果是辉煌的,上海的交通住房环境整治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令上海市民欢欣鼓舞,也令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瞩目。今天发起和举办这次活动就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舒展情怀的平台,来歌颂改革开放30年辉煌的建设成果。改革开放30年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获奖项目一共164项。

金奖共30项。其中公共建筑12项,金茂大厦,上海大剧院,浦东国际机场1、2期,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体育场,上海博物馆,上海商城,上海光源工程,上海图书馆,上海新天地,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铁路上海南站主站屋,居住建筑4项上海万里城古北新区,万科郎润园,“平阳新村四街坊”;园林景观3项,上海延中绿地,大观园,东方绿洲。同时,上海市民可在此次评选出的建设成果金奖中,投票选出10个“市民最喜爱”奖。

评选委员会成员之一的上海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拿着这份最终的榜单与自己当初的投票结果作了一番对

比后露出欣慰的笑容:“我希望下次类似的评选,有更多民居建筑能获奖。记得最初提供给评委的榜单里,有很多高级酒店,现在看来,大部分酒店都被‘挑’掉了。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城市是给人居住的,建筑不完全是表面的外观,它是和人的生活最相关的,应该体现对民生的重视。我感到惊喜的是,此次评选并不局限于最近30年内建造的实体建筑,像衡山路、山阴路等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规划保护也参与进来,充分体现了对历史和对传统的尊重。”

中科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在发言中感慨地说:“从1978年到2007年,上海建造了6亿多m2的建筑,其中大概1.4亿m2左右是公共建筑,这种状况极大地改变了城市。上海的城市绿化覆盖率从1978年的8.2%增加到2007年的37.6%。原来的人民广场现在也变成了一个重要绿地。从我们原来手法的单一,创作思想的保守到创造性的发挥,在筹备世博会的过程中,中国建筑师正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主导力量,上海正在建设世界性城市,全面综合地实行城市更新。”

这次的评选活动是一项历史阶段性的社会公益活动,目的是形象直观地宣传30年来与广大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上海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表彰为上海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广大建设者和设计者。通过这次评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上海的城市建设更好地保护和彰显上海的城市个性促进在若干年以后涌现出更富科技元素。更具人文关怀,具有一流的建筑特色。激发了上海市城市建设者投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建设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热情。

(林娜)

2008酒店建筑,室内与灯光设计论坛在京召开

2008年12月19日,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阿拉丁照明网联手打造的“2008酒店建筑、室内与灯光设计论坛”在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报告厅隆重举行,着力探讨了酒店建筑,室内与灯光的关系和下一步酒店设计的新方向和新形态。

本次论坛的主讲嘉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所长金卫钧,中国著名艺术家,2008北京奥运会焰火核心创作团队之一马文,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灯光工作室总照明设计师郑见伟分别从建筑、艺术,室内、灯光的角度对酒店设计做了精彩阐述,点线面四位一体将酒店设计的精髓进行了糅合。会议现场气氛热烈,到会听众高达400多人,成为历届会议之最。综观本次论坛,呈现五大特色强强组合、资源共享;阵容强大,嘉宾云集;精彩对话,互动性强,引爆现场,座无虚席,画卷签名,诊断未来。

(张 燕)

设计机构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获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奖

2008年11月14日,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IStructE)2008结构大奖各奖项评选结果在伦敦揭晓,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次参评项目“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获教育与医疗项目类优秀奖。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工程师王启文博士,作为该项目的结构专业负责人和学会资深会员,应邀赴伦敦参加了颁奖典礼。

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在国际结构工程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总部设在伦敦,现有会员23 000人,分别来自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从1968年开始,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每年举办年度结构大奖评选活动,以表彰结构设计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并展示引领世界建筑行业发展的项目。设立的奖项共分12个大类,包括:文物遗迹建筑、文物遗迹基础设施,人行桥、交通建筑。商业建筑,教育与医疗建筑、住宅建筑,艺术与娱乐建筑、体育休闲建筑、工业建筑、可持续发展和小项目。每类项目中设一个优胜奖(Winner)和一个优秀奖(Commendation)。在各类项目的优胜奖中再评出一个年度综合大奖。结构奖的评选由学会下属结构奖评审委员会负责进行,委员会成员包括大学教授,科研机构学者和国际著名设计顾问公司的资深专家。今年的评委会主席由世界著名的伦敦帝国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主任David Nethercot教授担任。

共有来自欧洲,北美和亚洲的80多个项目参评,其中,著名的项目有:北京的水立方、伦敦希思罗T5航站楼,德国洛克维茨峡谷的公路桥、欧洲之星高速铁路伦敦车站等。其中,年度综合大奖被奥雅纳公司(ARUP)设计的伦敦希思罗T5航站楼夺得。我院“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获教育与医疗建筑类结构设计优秀奖。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是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科院设计所与RMJM香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完成的。该项目获奖并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是项目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也是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次跨出国门,参加建筑工程设计领域国际大奖的角逐。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连续五年获ENR“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称号

2008年11月27日,由《建筑时报》和表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McGraw Hill Construction)联合主办的“应对危机赢得先机”研讨会暨2008ENR/《建筑时报》“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颁证盛典在上海隆重举行。中国中元再度荣膺2008年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这已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连续五年上榜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企业名单。

连续五年入榜并保持较好名次,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这些年业绩和实力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业界对我公司发展潜力的认可,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相信这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拓市场,做优做强,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化工程公司稳步前进。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崔总建筑师在韩国釜山领取“殷墟博物馆”项目亚建协金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总建筑师于2008年10月27日~2008年11月1日在韩国釜山参加由亚洲建筑师协会主办,韩国注册建筑师协会承办的第13届建筑师大会。2007-2008年度建筑奖颁奖仪式也在本次会议举行,崔代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领取“殷墟博物馆”项目亚建协金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航院中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津基地规划设计项目

由中航院设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津基地规划项目,经过专家评审一举中标。该项目基地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占地1034亩;以神舟创新大厦主楼为景观中心,以卫星发射轨迹

为主要骨架,对整个园区进行景观组织,并使其景观元素向外发散,整个园区景观组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方案“巡天”内涵的构图来源于卫星发射轨迹,建筑群体规划体现出的“空间站单元对接”的理念,符合航天五院分区发展的管理模式,极具航天企业的文化特色。

(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云南省建筑设计协会八届三次理事会在丽江召开

2008年11月20日~23日,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主办,云南省建筑设计协会,云南省设计院共同承办的2008年学术年会在云南丽江召开,来自全国的各大设计机构和院校的80多名代表。分会理事,学会会员以及我省的设计单位代表围绕年会主题“可持续发展与建筑师执业能力”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和热烈的互动讨论,并就学会工作和“汶川地震影响”等议题进行讨论。11月20日,云南省建筑设计协会在丽江还召开了协会八届三次理事会,会议中李光熙理事长作了协会理事会工作报告,云南省设计院等单位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会议决定明年举办第二届《云南卡瓦格博优秀建筑创作奖》评选活动。

(云南省设计院)

海外资讯

建在树上的餐厅

这是新西兰正在建设的一家餐厅,曲线的使用营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氛围,建筑物的形状就像是什么植物的水晶袍子。使用了菠萝,白杨及红木材等材料。走过地上36m的步道就可以进入其中。

(周有芒编译)

居住单元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变换的建筑

终于有一座不可思议的建筑出现在了迪拜以外的地方。这座名为“Sky Village”的积木形状的建筑将建于丹麦哥本哈根的郊外,是一座多功能复合大厦,内有公寓,酒店,商场、写字间等,并还设有空中庭园。

该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结构。积木形状建筑的四角是居住单元,可以建筑物的轴心为中心变动位置,即谁也无法清楚地判断建筑物的结构,因为该建筑物的外观会经常变化。建筑物最下面的地上部分,由于必须确保广场面积的缘故,因此设计得比较纤细,而上部则逐渐膨胀起来。这种设计确实让人有一种不稳定的担心,只能期望基础工程足够坚实牢固。

(周有芒编译)

由10层螺旋楼梯和扶梯合围成的百货商店

由荷兰著名建筑师集团“UNStudio”设计的台湾百货商店“Star Place”于前不久竣工。该建筑极为讲究的设计性体现在由螺旋状楼梯和扶梯合围成的10层高的共享中庭,外立面闪闪发光的像云纹绸一样的圆点花纹。

(周有芒编译)

英国的地方法院

Denton Corker Marshall事务所在英国伯明翰设计的地方法院获得了规划许可。伯明翰地方法院(Birmingham MagistratesCourt)共13层楼,面积约20600m2,包括24个法庭以及附属设施,如为员工,法官,证人,辩护人、律师和公众提供的住所。24个法庭设于一至六层,每层有4个法庭。顶部的四层是行政和法院住所所在地。这些空间都围绕着中间的一个中庭展开,形成富有活力和互动的工作环境。

设计者Barrie Marshall说:“这座建筑用一个简单的银色曲线金属‘礼服’封闭起来,表层有一系列不规则的水平细缝和切口,让阳光照进审判室和公共咨询处。在位于法庭的楼层上,咨询和休息室设于半透明的白色玻璃盒内,并悬垂于弯曲的表层外,反射出内部格局的直线型产生更为复杂的外部形状。我们希望使之有个性和特征,因此创造了一个雕塑版的外形,并采用穿孔和切口的形式,使其在周围的商业和住宅建筑中间更加具有亲和力。”

这座新的建筑靠近市中心,将成为Masshouse总体规划中的地标。新建筑计划于2009年年底开始施工。

(许松华编译)

维也纳经贸大举的图书馆和学习中心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在国际设计竞赛中战胜了其它几家国际公司,赢得了设计维也纳经贸大学的图书馆和学习中心(LLC)。

由Coop Himmelb(1)au公司WolfPrix领导的评委会选择了由哈迪德设计的解构主义建筑,并位于由BUSorchitecture公司设计的新校园总体规划的中心区。

扎哈・哈迪德的设计表现出建筑外部的直线线条向内时分开,形成弯曲和流动的走向,构成自由形状的内部“通道”,可以作为中心公共广场。其他的设施位于一个单体中,但也进行了划分,形成围合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