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产价值评估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森林资产价值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191-02
一、抵押处置物资产的形成
森林资源资产抵押处置物资产是指借款人(森林资源资产所有人或授权人)以其合法的森林资源资产做抵押资产提供贷款偿还的担保后,由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当借款人不按期偿还或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有权依法以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资产折价或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从而实现抵押权的资产。
目前,各银行利用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可接受的抵押主要是林木、林业用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经济植物等。这些抵押资产具有不可分割性、不可移动性、再生性、效益的多样性、保值增值等重要特征,是一种安全系数较高的担保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但这种安全性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忽视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资产的宜毁灭、长周期、不能快速变现、变现价值低或根本无法变现时,就会带来信贷风险,造成信贷资金损失。因此,确保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资产的变现能力、价值的合理性,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道重要屏障。这就要求信贷员和森林资源资产价格评估人员在利用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评估过程中要做到“三注意”。
1.森林资源资产是否存在瑕疵。森林资源资产应当具有独立性、流通变现性。以不合法或不适宜的森林资源资产为担保发放贷款,会引起森林资源资产无法变现,使银行遭受经济损失。比如,森林资源资产证由于办证时的缺陷,与其他产权共用(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独立变现能力不强,抵押时又不够谨慎,未将相邻的产权一并抵押,一旦产生风险,就会造成处置困难。信贷评估人员应具有这种鉴别能力,拒绝此类产权抵押。
2.森林资源资产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如果森林资源资产因自身原因(如林种确定不合理等)利用受限,没有使用价值,丧失了变现能力,这将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比如,购买的森林资源资产因某种原因,造成无法实际使用,时间较长,但是由于周边森林资源资产价格不断上升,经评估给出了高价,作为抵押物从银行取得了贷款,但由于借款人还款能力出现困难,无法到期偿还贷款,而抵押物估值明显偏高,有价无市,变现困难,就有可能形成问题资产。因此,对于因森林资源资产自身问题长期利用受限,无实用价值的森林资源资产不接受贷款申请。最常见的是国家重点公益林、特用林(国防林)、景观资产。
3.森林资源资产是否具有变现能力。森林资源资产的担保能力体现在其未来的变现能力上,而实际的评估工作中,可能会出现评估人员不自觉地忽视对森林资源资产变现能力的评估。比如缺乏实地调查了解,纸上谈兵,轻信借款人一面之词,忽视了森林资源资产变现能力,一旦借款人丧失第一还款来源,而森林资源资产变现周期很长或变现金额很难弥补不足,就会使银行遭受损失。
在个人森林资源资产贷款发展中,银行应当选择与一至两家资质良好的评估公司合作,要求评估人员在评估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遵守职业道德,不能迎合委托方的不正当要求,搞虚假评估。同时,信贷人员应陪同评估人员一同前往现场,了解森林资源资产的位置、周边环境,核实森林资源资产的实际林分用途(林种)、林分起源、林分结构、树种组成、林龄结构、林相和林分质量等情况,从森林资源资产地段等外观要素以及内在质量和变现能力综合考虑,对森林资源资产进行全方位、客观合理的评估,从而保证森林资源资产估值质量,防范森林资源资产信贷风险。
二、清算价格法基本理念
1.基本思路。清算价格法是以清算价格为标准来估算森林资产抵押物处置价值的一种方法。是根据借款人清算对资产可变现的价值,评定重估确定所需评估的资产价值的方法。所谓清算价格,是指借款人由于破产或其他原因,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将森林抵押资产变现,在借款人清算之日预期出卖森林资产可收回的快速变现价格。主要根据抵押森林资产因子状况,运用现行市价法估算其正常价值,再根据处置情况和变现要求,乘以一个变现率,最后确定评估价格。在原理上基本与现行市价法相同,所不同的是清算价格低于现行市场价格。这是因为借款人急于将森林资产拍卖、出售。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清算价格法不能算为一种基本的评估方法,只能算是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现行市价法的具体应用。
2.应用前提。以具有法律效力的破产处理文件或抵押协议合同及其他有效文件为依据;森林资产以整体或拆零在市场上可以,而且必须快速出售变现;所卖收入足以补偿因出售森林资产的附加支出总额。
3.适用范围。破产或无偿还能力是指借款人因经营不善造成严重亏损、资不抵债时,借款人应依法宣告破产,当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法院以其全部财产依法清偿其所欠的债务,不足部分不再清偿。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进行融资,用自己特定的森林资源资产为担保向对方保证履行合同义务的担保形式。提供资产的一方为抵押人,接受抵押财产的一方为抵押权人。抵押人不履行合同时,抵押人有权利将抵押财产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变卖,从变卖抵押物价款中优先获得赔偿。清理是指经营不善导致严重亏损,已临近破产的边缘或因其他原因将无法继续经营下去,为弄清楚财产现状,对财产进行清点、整理和查核,为经营决策(破产清算活继续经营)提供依据,以及因资产损毁、报废而进行清理、拆除等的经济行为。
4.价值因素。如果借款人完全丧失森林资产的处置权,无法讨价还价,占有主动权的买方必然会尽力压低价格,以从中获益;如果借款人尚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则森林资产的价格就有可能高些。森林资产的拍卖时限越短,森林资产的清算价格就可能越低;反之,若拍卖的时限较长,森林资产的价格就可能高些。与被拍卖森林资产相同或类似的森林资产的现行市价越高,被拍卖森林资产的清算价格通常也会高些;反之,被拍卖森林资产的价格就会低些。若森林资产与破产借款人的其他资产一起整体拍卖,其拍卖值可能会高于包括森林资产在内的个单项资产变现价值之和。
三、清算价格法程序
进行市场调查,搜集与被评估资产或类似资产清算拍卖的价格资料。
分析、验证价格资料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逐项对比分析评估与参照物的差异及其程度,包括实物差异、市场条件、时间差异和区域差异等。
根据差异程度及其他影响因素,估算被评估资产的价值,最后得出评估结果。
根据市场调查计算出结果,对清算价格进行评估。
四、清算价格法方法
严格地说,按照国际惯例,资产评估方法有三种方法: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现行市价法。清算价格法不称之为一种独立的评估方法。在中国由于《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第91号令)规定清算价格法是一种独立的评估方法,才使业内普遍认为它也是国际通行的评估方法之一。
目前,对于清算价格的确定方法,从理论上还难以找到十分有效的依据,但在实践上仍有一些方法可用。笔者认为,森林资产评估清算价格的方法主要是现行市价。
首先,根据被评估森林资产的具体情况及所获得的资料,选择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和现行市价法中的一种方法确定被评估森林资产的价格;然后根据快速变现原则确定一个变现率,再用评估价格乘以变现率,所得结果即被评估森林资产的清算价格。
五、清算价格法实例
某拍卖公司将抵押的一某信用社森林资产拍卖出售。该森林资产承包使用年限为50年,到评估基准日已使用15年,剩35年。林分质量状况良好,年生长率3.95%。试评估该森林资产的清算价格。
1.确定重置成本全价。经核查估算,现森林资产的当前价值为15万元(可以利用原评估值调整,但必须是净值),年利率为7.05%(银行当前利率6.05%,上调10%)。根据提供清单显示,此林地流转时缴纳5%的转让金,则被评估森林资产的重置成本全价:
B=150000+[150 000/(1+3.95%+7.05%)]*5%=156 756.76元
2.确定森林资产的变现率。被评估森林资产的价值变现是依据承包时间确定,林分因子质量与年限关系密切,故使用年限法确定变现率。根据抵押协议,该资产使用年限50年,已使用年15年,则该资产的变现率为:
C=(1-n/N)*100%=(1-15/50)*100%=70%
3.确定被评估森林资产在公平市场下的评估值。根据核查,被评估森林资产的管护较好,功能性和经济性损耗很小,可忽略不计,故在公平市场条件下,该森林资产的评估值为:
P=B*C=156 756.76*70%=109 729.73元
4.确定折扣率。森林资产的价值变现应由抵押本息总价值和保留底价确定该森林资产的折扣率。
该评估森林资产抵押贷款本息金为100 000.00元,拍卖保留底价为40 000.00元。则该森林资产的折扣率为:
D=(1-m/M)*100%=(1-40 000/100 000)*100%=60%
5.确定被评估森林资产的清算价格。被评估森林资产清算价格=P*D=109 729.73*60%=65 837.85元。
篇2
关键词:混交林;树种组成比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评估方法;评估模型
中图分类号:S7252;F31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168(2012)06-0055-04
收稿日期:2012-07-11
作者简介:杨超本(1967-),男,云南双柏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及森林资源评估。
1混交林分
11林分结构特点
混交林是南方林区常见的森林植被类型,在现实林分中占有相当的比重。除人工营造纯林外,一个小班中往往有2个以上或多个树种同时存在。在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一个树种(组)蓄积量(已郁闭但未达起测径阶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株数)的65%以上的乔木林地即为纯林,反之,若一个树种(组)蓄积量(已郁闭但未达起测径阶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株数)不到65%的乔木林地则为混交林。所以,树种组成多样、林分结构复杂、各树种年龄差异大是混交林分的主要特点。
12树种组成比例的确定
在混交林分中,各组成树种均占有一定的蓄积量。按照森林资源调查相关规定,以“十分法”确定各树种蓄积比例,如:某一树种蓄积占林分总蓄积的3%~5%时以“+”表示,小于3%时以“-”表示,超过5%则按1成计算。如:某一混交林分树种组成为8云2栎+阔,表示在评估林分中,云南松为优势树种,其蓄积量占总蓄积量的80%;栎类为次要树种,蓄积占总蓄积的20%;伴生阔叶树种蓄积量占总蓄积3%~5%。由于混交林林分中各组成树种均有一定数量的蓄积,因此,评估混交林分资源资产时,根据混交林分结构特点准确测定各组成树种的蓄积量是一项很关键的技术工作。
2评估技术思路
为了提供准确的资源资产清单,在实际评估工作中,必须对混交林分各树种进行清查。所以,在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时,一个独立的评估小班中,只要有2个以上乔木树种,无论各树种所占比例大小,都应视为混交林。因混交林分中不同树种的经济价值不同,各组成树种年龄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不同混交林分评估方法也不一致。为确保混交林分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在对混交林分森林资源资产进行评估时,应根据各组成树种的蓄积量确定树种组成比例系数之后,根据各树种龄级结构,采用表1中相对应的评估模型评估混交林分资源资产价值,各组成树种资源资产评估价值之和即为待评估混交林分资源资产总价值。
林 业 调 查 规 划第37卷第6期杨超本,邓光华:混交林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研究
3混交林分资源资产评估
31资产核查
在接到评估委托申请后,根据被评估单位提供的资源资产清单对拟评估的混交林分进行资产核查。首先要清查和核定待评估林分面积(以“S”表示),并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待评估小班林分进行调查,取得待评估林分单位蓄积(m3/hm2)、林分总蓄积(M)等相关基础数据资料。最后,根据林分总蓄积量及各组成树种蓄积量确定树种组成比例系数。
32资源资产价值评估
321确定各组成树种龄组结构
在拟评估的混交林分中根据各树种蓄积所占比重的大小,分别确定一个主要树种和一个次要树种,并调查林分各组成树种年龄、龄组,将主要树种、次要树种按年龄分别划分为幼龄组、中龄组、近熟龄组及成过熟龄组。采用与龄组对应的评估方法、评估模型即可评估资源资产价值。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在现实混交林分中,将对应产生如表1所示的16种混交林分评估模型。
322不同混交林分类型评估方法
对照表1中不同的混交林分类型,依据评估林分总蓄积(M)、各组成树种比例系数(f1、f2),按照《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相关规定,将对应产生如表2所示的16种评估模型。
。
1)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指按当地现行的工价、物价及生产水平重新营造一块与被评估森林资源、资产相类似的林木所需的成本费用,以作为被评估资源资产的评估值。此法适用于幼龄林分评估,计算公式为:
En=K×∑ni=nCi·(1+p)n-i+1
式中:K为林分质量调整系数;Ci为第i年的以现行工价及生产水平为标准的生产成本;P为投资收益率(一般为10%)。
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在对Ci进行测算时,只能采用基准日的物价指数,而不能采用年均数和综合物价指数。林分质量调整系数K由保存率调整系数K1和林分平均高调整系数K2来确定,在实际评估中K= K1×K2。
当保存率r>85%时,K1=1;当保存率r≤85%时,K1=r。
K2=现实林分平均高/标准林分平均高。
2)收获现值法
收获现值法是采用当地的收获表预测的被评估森林资产在主伐或收益时的折现值,扣除评估后到主伐期间所支出的营林生产成本折现值的差额,以作为被评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值的一种方法。在实际操作时,主要针对中龄林、近熟龄林分的评估,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林分质量调整系数;U为主伐年龄;n为林分年龄;
Au为参照林分u年主伐时的纯收入;Da、Db为参照林分第a、b年的间伐单纯收入;P为投资收益率(一般取10%);Ci为评估后到主伐期间的营林生产成本。
在实际评估时,林分质量调整系数K是影响评估准确度的主要因素,应作如下确定:
K=mn/mu
式中:mn、mu分别为评估林分第n年、第u年时的每公顷蓄积量。
3)现行市价法
现行市价法是将被评估森林资源资产一次性皆伐后所得木材的市场销售总收入扣除木材经营过程所消耗的成本及应得的利润后,以剩余部分作为林木资产评估价值的一种方法。此法主要适用于成熟林及过熟龄林分的评估,其计算公式为:
En=W-C-F
式中:W为木材销售总收入;C为木材生产经营成本;F为木材生产经营利润。在实际评估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准确确定待评估资产的各树种出材率。
(2)合理确定木材平均价格。
(3)合理确定相关税费。
(4)合理确定木材生产成本。
(5)合理确定木材生产的利润。
4结论与讨论
混交林中分布有多种树种,林分结构较为复杂,在南方林区大量存在,并占有很大的面积比重,在实际评估中应体现混交林分的结构特点,而不能采取与纯林相同的评估方法。混交林分评估的关键是要准确测定混交林分总蓄积量及各组成树种的蓄积量,并合理确定树种组成比例系数,确定一个主要树种和一个次要树种(这是与同龄林分评估的不同点),最后根据各组成树种的年龄、龄组的不同,科学合理地选择评估方法及评估模型。
根据实践经验,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混交林分有3个或3个以上的组成树种,如8云2栎+旱、9云1栎-桤等混交林分类型,对于由3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混交林分,由于树种类型多、树种年龄及林分结构差异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评估方法也较为复杂,但评估技术原理与2个树种的混交林分类似,只是评估计算过程相对繁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宜尽量简化、合并,参照2个树种的混交林分评估方法即可。
参考文献:
[1]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S]
篇3
生物资产普遍存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活动之中,是生产主体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生物资产种类繁多,受自然环境及自身生长发育规律的影响,其价值是不断变化的,这就使得生物资产评估比较困难。生物资产的特殊性导致理论研究者和专业评估人员对于其价值评估的认知与实践远落后于其他类别的资产。除部分林业资产评估准则外,国内外评估准则中对其它类别的生物资产涉及很少。随着我国农业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农业产权交易活动的日益增多,提供可靠的价值信息可以推动生物资产的有效管理,促进生物资产的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保证生物资产的顺畅交易和流转。如何准确地评估生物资产的价值,是当前资产评估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对完善农业资产评估理论,促进农村金融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于生物资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领域,涉及生物资产评估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成果有:国外方面,Edward Philips(1963)研究了农业生产部门的收益与生物资产自然增值的关系。Harden Stuart(2000)提出对农业资产中的生物资产进行评估的必要性,并深入分析了资产评估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关系。Ratnayake(2010)等学者提出生物资产的价值在不能可靠确认的前提下,应该尽量选择公允价值,其中关键要素就是要合理地确定折现率。Charles Elad(2011)提出提出在对生物资产进行价值确认时,如何确定与风险相称的未来净现金流量和选择合适的折现率,是一个值得继续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何梦园等(2006)分析了生物资产的特征及其价值评估的影响因素;赵丽洪等(2007)对生物资产评估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与评价;高立宁(2008)深入探讨了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生物资产评估,并给出相关建议;张红霞(2009)研究了基于AHP法的生物资产评估,并结合案例对该方法进行了检验;范文娟(2010)研究了不同种类生物资产的评估方法,提出生物经济模型法并对其精确性进行验证。上述研究都不同程度涉及生物资产评估问题,但都没有从评估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研究生物资产评估问题。本文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重点探讨基于评估体系构建下的生物资产评估问题。
二、生物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生物资产评估目的 资产评估的目的会影响最终的评估结果。资产评估的一般目的是在涉及 “交易行为”和“产权变动”时,提供资产在特定条件下的的公允价值。作为价值判断和提供资产合理价值的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公允价值应该成为资产评估的基本目的或目标(姜楠,2004) 。生物资产评估指依据特定目的,评估人员根据生物生长发育和市场经济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依据法定标准和程序对生物资产的现时价格进行评定和估算的过程,通过发挥生物资产评估的鉴证功能、管理功能、咨询服务功能,为生物资产交易的公平合理提供保障和技术支持。生物资产业务种类繁多,性质各不相同,一部分通过市场交易进行资源配置(如奶牛、肉鸡),一部分作为公共物品由政府进行管理(如防风固沙林),因此,生物资产评估目的也是不同的。生物资产的评估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于会计、审计活动。涉农企业或农业类上市公司在对生物资产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时,如何提供相关、可靠、有用的资产价值信息,是当前会计实务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些审计、验资等中介机构在参与一些农业企业的业务时,也对生物资产合理性的价值信息表现出强烈的需求。(2)服务于产权交易。近年来,农产品、农业资产交易市场发展迅速,涉及生物资产的业务较多。当生物资产所有权转让时(如承包、租赁、出售等产权安排方式),因供需方对资产交易价格期望不同,为确保交易过程的顺利,并保证公平,需要对生物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3)服务于农业保险。目前,我国多个省份都在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部分农作物和家畜已经纳入其覆盖范围。当农户对农作物或家畜投保时,为合理确定所有者应缴纳的保费,需合理地评估生物资产的价值;发生损失时,参保方和承保方期望对受损失资产的价值进行科学评估以确定合理的保险额和理赔额。(4)服务于纳税处理。在对生物资产进行纳税处理时,需明确资产的纳税依据,即纳税人所持有的生物资产的价值量。为确保纳税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合理确定生物资产的价值量。
(二)生物资产内涵及分类 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IAS41)赋予生物资产的定义是“活的动物或植物”,如肉羊、能繁母猪、经济作物、人工养殖的鱼、虾等,生物资产是涉农企业和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中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说法,指出生物资产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有生命的(即活的)动物和植物。根据资产的定义,生物资产是指企业或单位拥有的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生物资产是由企业或单位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或单位拥有或者控制、预期给企业或单位带来经济利益的活的资源。自然界之中有许多无产权归属的生物资源是不能认定为生物资产的;(2)生物资产的成本及其为企业或单位提供的未来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3)生物资产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信息质量,其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而且是真实和可验证的。生物资产品种繁多,形态各异,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1)按照生命科学中生物资源的基本类型,生物资产可以分为植物资产、动物资产以及微生物资产;(2)按照生物资源是否成熟,生物资产可以分为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3)按照不同的经营目的和性质,生物资产可以分为经营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4)按照不同的生物的生长周期,生物资产可分为多年生生物资产和一年生生物资产;(5)按照不同的农产品产出状况,生物资产可以分为产出多次完成的生物资产和产出一次完成的生物资产;(6)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规定,生物资产可以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由于进行生物资产评估主要目的就是要提供公允价值,因此本文对生物资产评估体系展开论述时,分类依据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
(三)生物资产的特殊性 影响生物资产价值的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生物资产的生长发育规律方面,生物资产的评估比一般资产的评估更为复杂,生物资产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转化”与自然增殖、减殖的功能。生物资产与非生物资产的本质区别在于:生物资产可以自然增殖及通过人工繁育而增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不再增加或者逐渐降低;生物资产的价值通过人类劳动及自身发育共同形成,其价值形成的过程很大程度受自然因素的影响。(2)功能多样性。农业生产活动的多功能性也决定了生物资产的功能也是具有多样性的,例如林业资产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同时还有很强的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3)周期性和季节性。生物资产的生命周期长短不一,如肉鸡的出栏时间只有45-90天,而林业资产的生命周期长达几十年、上百年;生物资产还有很强的季节性,如农作物资产的播种收获期较为集中,奶牛在夏季的产奶量会下降。(4)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消耗性生物资产,如肉牛、蔬菜,只能利用一次,价值一次性地转移,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生产性生物资产,如奶牛、果树,可以多次利用,逐步转移价值,形成长期资产,具有非流动性。通常情况下,生物资产的流动性和非流动性还可以相互转化。(5)整体性和地域性。整体性体现在森林资产和农作物资产是与土地不可分割的,渔业资产依赖于养殖水体。地域性体现在同一类型的生物资产生长在不同的地区,其数量和质量都会有显著的差异。(6)风险性。农业属于高风险产业,由于农业活动对自然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自然条件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农业灾害,农业灾害会影响到存续期间的生物资产,使得生物资产的预期收益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7)非标准性。外部环境和自身发育的规律导致了生物资产的个体差异显著,例如同一种类的生物资产,其质量、大小有很大差别,而不像工业企业的资产那样具有同质性。(8)后续支出高。生物资产在“存活阶段”需连续不断地对其投入才能维持存活状态,如禽畜和渔业资产,必须按时投放饲料,以及定期投入医药管理费用。
(四)生物资产的价值理论 生物资产价值理论分为3个方面:价值类型、价值形成和价值变动规律。(1)生物资产价值类型。生物资产评估首先应该明确价值类型,价值类型是对评估结果价值属性的抽象与归纳,贯穿于整个资产评估的过程,不同的价值类型都应该予以明确的定义。《国际评估准则》规定:“专业评估人员应避免使用不明确的价值概念,对涉及到的特定价值类型应予以明确阐述。”关于价值类型,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将价值类型划分为重置成本、现行市价、清算价格和收益现值,这是根据估价标准划分的;另一种是根据《国际评估准则》将价值类型划分为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这是根据评估进行的条件和评估结果的适用范围而划分的,生物资产评估会分别考虑以上两种观点。(2)生物资产价值的形成。根据资产的定义,生物资产的价值是未来经济利益的体现,反映了资产的获利能力,持有生物资产就是为了获取这种价值。生物资产一般具有自生性和可再生性,若管理得当,其价值实质上是“持续经营价值”。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观点,生物资产的价值为凝结在其资产实体中人类的一般劳动。生物资产与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与其他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部门更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是交织进行的,例如果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水果的产量和品质是与土地的肥沃度、光照、水分补给等因素有很强的关联性的。另外,良好的耕作制度、科学的饲养方式和优良的管理都可以提高生物资产的产量和农产品的品质。(3)生物资产的价值变动规律。由于生物资产具有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生物资产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并且生物资产价值的变动是双向的,表现为正向的增加和反向的减少。生物资产价值的增加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生物资产单位市场价格的变动导致的增值,另一种情形是具有再生能力的生物资产由于本身生理机能而发生的增殖,即生物资产数量和个体形态的变动导致的增殖,如犊牛、小鸡、树苗的长大与成熟,新生犊牛、仔猪等等导致的价值增加。生物资产价值的减少也有两种情况,一是生物资产单位市场价格发生变动,导致生物资产减值,另一种情形是生物资产发生个体死亡、生产机能衰退等生物资产数量减少导致生物资产价值的减少。因此,引起价值变动的因素主要为两个,即生物资产自然因素(形态变化与个体数量)和市场因素(生物资产单位市场价格),被称为“双因素”(张心灵,2008)。
(五)生物资产评估的特点 生物资产的特殊性和资产评估的基本原则,决定了生物资产评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依赖于生物学理论。生物资产的类别不同,生命周期也各不相同;同一种类的资产,不同生长阶段的价值差异也很大;生物资产的价值很大程度会受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饲养管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依靠生物技术手段来保证评估的科学性。例如在研究奶牛价值的变动规律时,可以将该品种奶牛的泌乳曲线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生物技术检测手段的应用往往会增加评估成本。(2)以合理分类为前提。生物资产品种多,功能各异,价值不能简单地汇总相加;使用和存续时间长短不一,也不能笼统地加以评估;即便是同一类别的生物资产,其生产能力也会存在差异。因此,生物资产评估必须以合理分类为前提,如评估奶牛价值时,可分为成熟奶牛和后备奶牛(犊牛和育成奶牛),分别评估其价值。(3)考虑无形损耗。无形损耗包括经济性贬值和功能性贬值两个方面。前者体现在: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资产或者农产品市场低迷,而使生物资产发生经济性贬值,如“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使得原奶需求量下降,价格降低,进而影响到奶牛的价值;后者指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和生物机能的退化导致评估对象功能的下降,使得生物资产的价值降低,如由于培育管理技术的落后导致果树产量的下降,使得果树的价值下降。(4)评估工作量较大。由于生物资产在农业生产部门和单位的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流动性强,种类繁杂,定性和定量难度大,因此,生物资产评估是农业生产部门和单位资产评估的重点与难点,应认真对待。(5)使用的评估方法全面。生物资产可选择的评估方法较多,不同类别的生物资产或同一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资产使用的评估方法是不同的。
(六)生物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 资产评估方法是连接资产评估理论与评估实务的纽带。在众多评估方法之中,得到国际权威认可的是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三种方法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由于资产类型的多样性和价值构成的复杂性,国内外学者还提出一些新的评估方法,如条件价值法、德尔菲法和实物期权法等。目前,国内外对生物资产评估的研究较少,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不足,特殊方法的研究与开发时机还不够成熟,因此,应重视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三种方法在生物资产评估中的应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三种评估方法的认知是肤浅和片面的,即只停留在对字面含义理解的阶段:如市场法就是在有成熟交易市场的前提下,通过参照物的对比或者直接询价等手段获得评估对象的价值,运用成本指标的评估方法就是成本法,涉及收益指标的方法就是收益法。事实上,上述评估方法之间是存在交集的,如重置成本法中的重置成本,可以通过市场询价获得,也可以通过参照物的对比获得。姜楠(2004)曾指出: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评估方法,更确切地应该称为评估的技术思路或技术路线。在进行评估活动前,应该分析三种评估思路的适用性,选择实现技术路线的操作方法,明确各流程的操作细节,同时还要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指标和经济参数,并对指标和经济参数进行量化。
例如在奶牛养殖企业中,一头品种优良的奶牛,有效经济年限大约为8年,分为犊牛期、青年期、产奶初期、产奶高峰期、产奶下降期和淘汰期几个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性状和特点,应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在犊牛期和青年期,奶牛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通常依据成本法的思路进行估价:首先应该对畜牧业生物资产进行分类(可依据品种、外表体征、养殖时间、获取途径等标准);然后对牲畜和家禽进行成本分析,具体包括获取成本、饲料或饲草费用、医药费、职工薪酬、房屋设备折旧、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修理费用、费用分摊及其他费用等;完成成本分析之后,将发生的成本费用按照牲畜和家禽的类别和比例进行分配,即可得到不同类别畜牧业生物资产的重置成本。在泌乳期,奶牛属于生产性生物资产,通常应该按照收益法进行估价:评估时采用的收益现值模型为: ,评估过程的关键在于:量化每期的收益值Rt、奶牛的剩余泌乳寿命t以及与奶牛养殖风险相匹配的折现率。奶牛进入淘汰期之后,一般是育肥后作为肉牛直接出售,进入肉类产品市场,可以借助肉牛的市场报价来确定价值。
(七)生物资产评估环境 资产评估环境是资产评估的重要外部因素,与资产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切联系,决定着资产评估发展水平的高低。资产评估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资产业务的市场环境,例如在进行以生物资产产权交易为目的的评估活动时,可以将公开市场上的价格信息作为一项重要参考;第二,资产评估行业的市场环境,例如在整个评估行业,规模大而且具有生物资产评估经验的事务所越多,越利于整个市场中生物资产评估水平的提高。法律环境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关于资产评估的法律法规,能对其进行有效约束,使资产评估活动更加规范。制度环境方面,生物资产的产权制度对生物资产的定价有很大影响,明晰的产权制度可以提高资产评估的效率,良好的资产评估行业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规范评估人员的执业行为,降低评估过程中出现风险的概率。充分了解资产评估的外部环境对于提高生物资产评估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生物资产的评估目的、内涵与分类、资产的特殊性、价值理论、资产评估的特点、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评估环境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生物资产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公允价值。为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生物资产应分为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个类别。生物资产最显著的特点是其“生物转化”与自然增殖、减殖的功能,该特殊性使得生物资产的价值不仅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资产的评估过程依赖于生物学理论,还要以合理分类为前提,并且要考虑无形损耗的影响。在选择评估方法时,优先考虑的是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这三种传统的方法,其中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指标和经济参数,并对指标和经济参数进行量化是整个评估过程的难点。同时还应考虑市场、法律、制度等宏微观环境,以此作为资产评估的一个重要依据。整个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生物资产的评估体系。
[本文系内蒙古自然基金项目“农业类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研究”(编号:2012MS1010),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何梦园、马慧:《生物资产的界定与评估》,《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年第5期。
[2]高立宁:《生物资产评估理论研究》,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篇4
关键词:林业转轨环境会计核算工作改进
前言
专业会计制度便于从行业内部会计核算的特点出发,构建相应的核算举措。比如我国近几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就颇具代表性。在林业系统中,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保护林业生态,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改造林业系统,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重丰收。在此背景下,会计核算工作值得关注。
一、当前林业转轨环境的特点
我国对林业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原先林业产品是经营的主要目标,砍伐林业木材满足生产需要成为集中的表现。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人们开始将林业的产业职能重视起来,相关的林业政策也有所转变,新型林业环境得到塑造,取代了传统的粗放型林业管理。
最初木材被视为关系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材料,对木材的随意砍伐缺少量的控制,但此后自然环境的恶化如沙尘天气、洪水袭击、珍稀树种的减少使人们产生危机感,政府立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林业生产重新定位――它不仅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组成部分,在创造产品价值的同时,林业生产同样是一项公益事业。为此,政府先后实施一系列防护林建设工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东北防护林、长江黄河上游移防治水土流失为主的林区。集约式造林使林业建设的类型不断细分,更加贴近市场和环境的需求。关注生态平衡、服务林业生产和经营的长远发展是当前转轨环境的突出特征。
二、林业转轨环境下会计核算工作改进的必要性
基于当前林业转轨的环境特点,会计核算工作也需要有所改进。这是因为林业环境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当林业建设向生态型方向迈进时,需要通过会计核算体现资产价值的变化,以便配合林业转轨的评估。
(一) 在会计核算体系方面
会计核算体系决定着林业系统内部需要对哪些会计指标进行核算,并综合得出当前的林业资产价值总额。在林业转轨环境的作用下,当前的林业生产已经由最初的木材产品经营转为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但是会计核算体系却没有变化,仍然以木材产品的价值作为核算的主要内容,森林资源的变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并没有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当中。它的弊端在于成本核算只注重经济成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生态成本、社会成本却被忽略,进而在收益方面也是以经济收益为衡量依据,消耗的森林资源产生的生态影响、社会影响根本没有计入成本,很多利润都是虚增。所以一些林业经营者还是将目光放在木材产品的市场价值上,导致生态建设受到阻碍,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威胁到林业的生存发展。
(二) 在会计核算制度方面
我国林业系统使用的会计核算制度是综合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会计制度,以及基建会计制度而设计的,它的特点在于多种核算方法并存。在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不同的会计要素,而且转型时期还会有集体、股份制、合资等性质的林场加入,以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无法适应转型环境下的会计核算要求。目前我国尚未推出针对林业经济、林业生产的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由此出现林业生态建设方向和实际会计核算制度之间的矛盾――国家既需要林业生产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为主导,而会计制度方面又缺乏统一的计量模式要求和信息披露要求。
(三)在会计核算的人员方面
在林业系统中从事会计核算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人不具备会计专业学历、资质认证,缺少森林生态的管理理念,不能以前瞻性的目光探索会计核算工作改革的途径,会计核算多聚焦在“现金流”。而且工作人员对现代会计核算的方法应用不足,核算工作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传统阶段,没有引进信息化、电算化等新型管理方法。在林业转轨环境下,如果人员队伍建设不能与时俱进发展,会计核算工作的改革进程将会更加漫长。
三、林业转轨环境下会计核算工作改进的举措
针对以上问题,林业系统会计核算工作的改进应着力实施以下举措:
(一) 构建新型林业系统会计核算体系
考虑到林业生产经营在经济、生态、社会领域的不同影响,信息会计核算体系中对投入和产出的核算应从经济、生态、社会三个层面实施,按照生态林业理论的指导,细分不同的成本和收益核算标准,尤其要将长期的、隐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核算的重点,对成本的核算,不仅要分析投入的经济成本,还要从未来的前瞻性角度分析消耗的自然环境成本。比如从林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衡量,资产价值不能单纯以现有的木材产品能够换回少市场价值作为标准,而是要考虑到未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如果未来生态环境因此而得到显著改善,就是一种资产增值的间接表现。这并不是忽视林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性,相反,只有立足长远,保护林业生态系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可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为经济效益提供稳定的保障。为此,林业系统应以森林资源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政府必须对林业会计核算予以指导和规范,划分商品林和公益林的属性,区别对待。商品林以提供木材产品为经营目标,但会计核算仍然要体现经济成本以外的生态和社会消耗成本;公益林具有非盈利的性质,应以体现生态服务功能为经营目标,集中计量生态和社会层面的投入产出。
(二) 制定统一的林业系统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对行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计量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新会计准则》中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从而使房地产等行业的收益和成本呈现动态的变化,更符合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林业系统会计制度的改革也可加以参考,创建生态价值计量模式,从制度上规范投入和产出核算的科学方法,将全局性、长远性、公益性作为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目标。林业系统会计核算体系的健全需要依赖于计量模式的约束,如果森林资源价值的计量不能以动态的生态发展为主导,势必还会导致会计核算只顾眼前利益。所以只有从会计制度上率先统一行业内部的计量模式,其他的会计核算要素与方法才便于统一。政府应尽快成立专项小组,组织林业系统和会计系统的专业人员共同探讨行业会计制度的发展对策,使林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改进有章可循。
(三)打造林业系统会计核算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
在会计核算体系和制度改进的同时,各地林业系统还应聘请具备专业学历背景和经验的高素质会计人员参与到会计核算工作的改革中来,构建专业人才队伍。专业人才一方面可以加速改革进程,应用先进的思想理念制定规范地方会计核算工作的举措,并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专业人才还有助于协助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将会计核算的信息显示到信息平台,便于政府部门时刻监督会计核算工作的改革进展和森林资源的建设情况。林业系统还可尝试应用绩效评估的方法推动会计核算工作的改革,比如结合生态系统指标考察地区森林资源建设,引导工作人员将林业生态环境问题重视起来,真正将无形价值、隐性价值的核算有效执行。
四、总结
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积极推进林业系统会计核算工作的改进,对于保护林业资产,实现科学计量不仅是必要的,更是迫切的。相信在上述举措的应用下,林业系统内部的会计核算工作将会迈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蔡炯,田翠香,高岚.刍议林业会计存在的问题及生物资产准则在林业会计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09;23
篇5
【关键词】林业 会计 电算化 控制
一、电算化系统下内部会计控制与手工系统的区别
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手工系统中,主要以书面形式为主,现在会计电算化利用计算机进行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把需要交易的信息直接输入计算机,交易具有必备的各种凭证,原来的手工交易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减少了必要的核对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文件、现在储存在磁性介质上,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执行主体不同。手工系统下内控的主体为人,而电算化系统下的控制主体为人与计算机两个方面。
控制的对象不同。在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的核算及处理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控制的重点由原来为会计处理程序及会计工作的相容性等对人的控制,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电算化系统中,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一样,会计业务形成的文件及记录均记录在磁性介质上,控制对象以人与计算机二者为主。
二、会计电算化下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林业会计核算的重心不明确。有些会计电算化以“木材利用为中心”进行,没有把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因此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缺陷是明显的第一森林资源消耗的价值没有计入木材成本。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收益部分只计量货币收益,忽视了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林业生产者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林业生产对社会的损害后果无偿负担。这种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核算科目设置不完备。林业核算分类缺乏针对性,很多核算制度过于陈旧,核算不是根据不同种类林木资产的经营特点进行会计核算,只统一设置一个,按“制造成本法”计算资产的累计培育成本。这样造成对于已郁闭成林消耗性林木资产难以明确生产性,或消耗性特点的林木资产的实际成本,在“消耗性林木资产”科目进行核算,对于已郁闭成林的公益林的实际成本在“公益林”科目进行核算。缺乏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目前,许多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缺乏;而系统的维护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熟悉,但对会计业务不够了解,使得在系统运行中的故障不能及时分析、排除。
财务软件有被修改的风险。而现在许多单位缺乏操作的记录功能,出现问题后不便于追究责任。
制度建设不明确。有些林业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管理人员重视不够而徒有虚名,没有真正执行。林木资产成本入账界限不明确,会计处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财务成本范围除了造林、抚育和管护费用,相关的护林防火费、病虫害防治费、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就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造成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营林投入的生产成本对象不明确,减少了林场林木资产价值,同时也就减少了当期利润。林业的内部审计独立性比较差,没有及时纠正内控制度的缺陷,缺少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审计规定。
三、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建设
管理控制:林业管理控制是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会计系统涉及的管理和控制。组织机构设置。林业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需要对原来的会计机构做相应的调整,必须对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设立基本的会计工作岗位和电算化会计的管理,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会计岗位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和经营目标,,制定岗位职责制度,确保实现不相容职务的职权分离。内部控制的主要是抓住关键之点,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要由几个人经手到底,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并对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一台计算机都只做其应该做的事情。
日常管理。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建立防火、防雷击的技术管理制度,做好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甄别、拒纳不完整的经济业务。要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可靠。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可靠性控制。林业企业为了保证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编号、收发、保管工作等。
建立安全管理控制制度。为了防止电算化会计系统遭到非法侵害,需建立安全控制制度。通过上机记录制度,对岗位人员授予负责工作的授权制度,严格执行防范病毒管理制度,禁止在计算机上玩游戏,安装杀毒软件、采用网络防火墙制度等。内部审计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通过内部审计,实现日常性、全过程的控制及监督,建立内部监督的组织机构,还可以考虑定期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借助外部中介机构的力量以便更好地查漏补缺。
强化风险意识。从严格意义上讲,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实质就是法律问题。林业会计电算化除了安全问题以外,还涉及经济纠纷,因此需要完善相关法律中的有关安全规定,重视林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减少会计电算化风险而导致的林业企业经济损失。面对电算化系统下的各种风险,必须建立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目前,有关电脑系统的舞弊案件时有发生,而且涉及的金额及损失往往比手工系统大得多,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了电算化系统下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为此,企业的相关领导及广大财会人员都应强化风险意识。
加强和完善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建议。核算方法的控制。林业会计核算除了计量其产品经济成本外还要计算森林资源的生态、社会功能价值成本的损失。公益林要以无形的生态、社会功能服务于社会,对森林资源资产进行价值评估,针对不同性质的森林资源确定年投入的由生产成本,结转累计以实际购入价格为记账基础。森林资源资产发生的后期费用应对其成本进行核算并按实际成本追加入账。对自然资源使用的成本,利用成本核算资源的补偿价值和保护费用来计算。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完善我国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强调林业客观环境与林业财会实践的统一性。
确定成本核算对象。对成本核算对象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明确林木资产成本核算对象及核算范围,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从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目的与要求出发,实行小班地块核算,才能为科学管理提供客观的依据,实现森林资源的价值量与实物量管理的有效衔接,提高核算的精确度可检验性。
篇6
1.1林农资金来源中以自有资金为主,贷款需求巨大据调研,林农的资金中以自有资金为主,占65.28%,其次是亲朋借款占13.36%,信贷的比例只有11.31%。有55.56%的林农认为获得信贷资金难度巨大。有81.90%的林农迫切需求得到林业贷款。据统计,目前河南省的林业贷款需求大致150亿元,需求巨大。
1.2林权抵押贷款取得新突破,但总体规模较小截至2011年底,18个地市中仅有14个地市开展了此项业务。林业贷款起数312起,抵押面积共2.3万hm2,贷款金额共14亿元,抵押年限平均为3.24年。与福建相比,2006年福建的林权抵押贷款已经到达30.67亿元,可见河南省的林权抵押贷款数量较小。据测算,林农的贷款需求约为150亿元,目前,仅仅满足了不到1/10的需求,因此林业金融服务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按照林权抵押贷款的金额排序,信阳最多,是8.9亿元,其次是三门峡,为3.2亿元;以下依次为:驻马店1.6亿、南阳3483.5千万、郑州市3450千万。
从河南省林权抵押贷款的贷款金额分布区间看,贷款金额较低,主要集中100万元以下,共占67.63%,其中:在10万~100万之间,占33.01%;10万元以下的占34.62%。贷款较大的,比如1亿元以上的有3笔,1000万~1亿元的贷款有15笔,占4.81%;100万~1000万的有83笔,占26.60%。从贷款金额排名前十的林权抵押贷款来看,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或者农业发展银行)的有5笔,占50%,可见政策性银行的贷款一般金额比较大;农行的有两笔,建行有一笔,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一笔。
贷款额度偏少,林权抵押贷款的抵押率一般在森林资产评估值40%~60%之间,河南省平均为53.29%。用材林中的幼林以及竹林、经济林抵押率更低,贷款额度偏少。从林权抵押贷款的提供主体—金融机构构成情况看,信用社是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共有123起,占到39.55%,其次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有113起,占36.33%,第三是商业银行,占16.08%,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贷款公司、投资公司等)占6.75的份额。其他(例如个人)形式有极少的案例,占1.29%。
2河南省林业保险服务现状
2.1林业保险服务刚刚起步,林农求之若渴
河南省曾于20世纪80年代探索过林业保险,案例是驻马店地区薄山林场。但是之后的20年间,由于种种原因,森林保险工作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直到近两年集体林权改革开展之后,森林保险才重新被纳入议事日程。
2.2林农对林业保险有巨大需求
根据调研,98%的林农或者林企表示希望参加林业保险,但是多数人不知道怎么参加。部分林业大县,例如桐柏县、内乡县等,林业部门曾积极联系林业保险业务,但是由于牵扯方面过多,时机不成熟等原因至今没有办成一例林业保险。
2.3刚刚搭建林业保险管理的组织框架
目前,河南省林业工作站决定新设“政策性森林保险服务科”,具体负责森林保险启动前期准备工作及实施后日常管理工作。并于2011年底拟定好《河南省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方案》和《2012年森林保险预算》,该方案包括:计划投保范围、财政保费补贴比例、保险费用省级财政补贴预算、保险内容及运作方式。
3河南林业金融保险服务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国家对林业金融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森林保险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从总体上看,森林保险的经营是亏损的,但并不排除个别年份有盈余。目前,国家在政策上对森林保险缺乏足够的扶持,政府也没有制定出完整的鼓励林业保险的措施。一方面,对于森林保险的财政补贴数额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且还迟迟不能到位。另一方面,对保险公司的政策不够优惠。虽然国家免除了营业税,然而有节余的年份仍要上缴所得税,在税收政策上体现不出商业性保险与政策性保险的区别,对林险的扶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常把商业保险公司开办的林险业务看作是保险公司自己的事,盈亏与其无关。因此对林险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强。面对亏多挣少的森林保险业务,大大挫伤了商业保险公司的热情。
3.2林业金融保险具体实施细则的法律法规缺失
虽然国家出台了《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河南省于2009年年底也出台了相应的法规。但是各个地市、县级单位绝大多数没有出台相应更为细致的法规,因此,林权抵押缺少具体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作支撑。个别地方政府虽在各自范围内制定了有关抵押贷款的管理办法,但在借款人条件及借款用途、抵押物等方面的规定各有差异,并不统一,或宽或严,不科学合理。而且这些规定大多停留在政策层面,尚未上升至法律法规,较大的影响了林权抵押贷款存在的稳定性和实际效力。此外,各个金融机构的配合也很不到位。目前,仅有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出台了《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林权抵押贷款细则》,但是商业银行和信用社没有出台相关的细则。
3.3林业要素交易市场发育滞后
由于河南省启动林改较晚,林业要素交易市场发育比较滞后,现在只有30多个县建立了林权服务中心,全省80个县市中只有32个县市成立了林业产权交易中心,而有专门林业评估资质的林业要素交易市场就更少,也缺乏规范性,银行放贷无据,直接影响了林权抵押贷款的操作。尤其是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极度缺乏,严重影响了林业金融服务健康发展。各地现有的森林资源评估中心至今没有国家认定的专业评估师,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没有规范的标准可循,或者由于地点不同、林木的品质优劣不一、年限相差甚多,加之评估市场的不完善,造成林木评估的不准确或者缺失。导致不少农村的林农投融资困难,严重影响了林农的积极性。
3.4林业金融担保机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各地在担保机制的建立方面做了尝试,但各担保单位的资金总量偏少,与中小额融资的需求相比,担保实力明显不足。办理担保手续可能涉及资产评估、担保物登记、担保合同签订等众多环节,目前河南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未能完全确立,部分政府部门职能转换缓慢,还无法承担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服务功能,使抵押品登记困难,甚至无法办理登记,这些繁杂的法律手续和高额的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村经济主体办理担保手续的难度,增加了林业抵押担保贷款的成本,成为农村信贷融资担保发展不可忽视的障碍。
3.5林权抵押贷款发放主体的结构不合理
从现状可知,目前林权贷款的第一发放主体是农信社,且处于起步阶段,贷款门槛高、林权抵押贷款数额小成本高的特点,手续繁琐、机制不够灵活;专门发放政策性贷款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或者国家发展银行,是国家支持林业产业的重点金融机构,目前农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它倾向于向大企业放贷,而没有真的把林业的中小企业和林业合作社重视起来,而农信社的贷款数额普遍较低,这样就造成了无法有效满足林农需求的困境。商业银行虽然网点多、资金雄厚,但是却不愿积极涉足林业贷款业务。
4提高河南省林业金融保险服务能力的主要对策
4.1加快出台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及操作细则
加强法制建设,加快林权改革配套改革的政策法规制订和落实,要在《担保法》和《物权法》中明确林权证是“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财产”,将林权证抵押权纳入法律保护范围内,真正使林权抵押贷款做到有法可依,纳入法制轨道。抓紧研究制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林权抵押贷款政策。不断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的管理办法和规程。各金融机构要根据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特点和开展情况,建立适合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的信贷管理制度,明确贷款条件,规范操作流程,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办理贷款效率。
4.2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
根据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印发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抓紧制定河南省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增加森林资产评估技术规范的可操作性,对评估工作的管辖、评估项目的立项、评估结果的审批等作出规定。鼓励林业大县尽快构建比较健全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要依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的要求,本着独立、真实、公正、科学、可行的原则,对林木资产作实地测算,同时进行必要的市场价格调研、询证和比较、分析,对委估资产在当时所表现的市场价值作出的公允反映,为集体林的采伐权流转转让(招、拍、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有效防止集体森林资源资产流失,实现森林资源流转效益的最大化,促使森林资源流转运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加快组建专业化林业资产评估中介组织,搭建流转平台。
4.3加强国家对政策性林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积极探索政策性林业保险制度,马上启动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火灾、病灾、冻灾等自然灾害保险制度,扩大财政补贴力度,扩大保险范围,增加赔付额度,真正起到降低林业经营风险的作用。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森林资源保险风险基金,降低保险费率,实现保险业和林业的双赢。按照低保费、低保额、保成本的原则,在考虑林业生产经营者和保险公司双方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保险的费率和保额。要以林权抵押贷款人为主要对象,逐步带动农户参与投保。地方政府要大力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在林产品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多环节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保险服务。
4.4加强金融机构与林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
加强林业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整合与共享。推进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建设,逐步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林区的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加快林权证登记、抵押、林木采伐等信息的电子化管理进程,将上述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方便金融机构查询及贷款管理。各级林业部门要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林权抵押贷款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协助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进行林业专业知识培训、开展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对林业企业的融资及财务培训,协助林业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满足银行贷款条件。
4.5积极创新拓宽林权抵押贷款方式
积极发展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方式。重点支持规模型、特色型、科技型林业,主要是支持“公司+基地+林农”等以产权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模式,支持生产、加工、销售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模式,支持科研、示范、推广相结合的高效益产业化基地模式。重点支持具备区域资源优势、产品特色明显、市场占有率高、规模大、竞争力强、效益好,在林业经济中起联系市场和林农的纽带作用的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林业龙头企业。重点支持林产品基地建设,从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出发,选择有潜力的生产基地,支持其向生产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系列化方向发展,通过“公司+基地+林农”方式,发展订单林业。
4.6积极探索林业保险补贴和信贷政策的融合
篇7
(一)矿区取得支出
矿区取得支出是指为了取得一个矿区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包括未探明和已探明)而发生的购买、租赁支出,包括探矿权价款、采矿权价款、土地使用权、签字费、租赁定金、购买支出、咨询顾问费、审计费以及与获得矿区有关的其他支出。
(二)钻井勘探支出的资本化处理
根据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规定,钻井勘探支出在完井后,应分别以下情况处理:(1)确定该井发现了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应将钻探该井的支出结转为井及相关设施成本。(2)确定未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应将钻探该井的支出扣除净残值后计入当期损益。(3)完井时无法确定是否发现了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应暂时资本化,但暂时资本化时间不应超过1年。(4)完井1年后仍无法确定是否发现了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应将暂时资本化的支出全部计入当期损益,除非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该井已发现足够数量的储量,但要确定是否属于探明经济可采储量,还需实施进一步的勘探活动;进一步的勘探活动已在实施中或已有明确计划并即将实施。其中“,已有明确计划”是指企业已在其内部管理活动中通过了该计划的实施,例如已拨付资金、已制定出明确的时间表或实施计划并对所涉及人员进行了传达。(5)直接归属于发现了探明经济可采出量的有效井段的钻井勘探支出结转为井及相关设施;无效井段支出计入当期损益。
(三)弃置义务的处理
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13号———或有事项》,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井及相关设施原价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井及相关设施以外的油气储存、集输、加工和销售等设施,企业可参照井及相关设施的弃置义务进行处理。在计入井及相关设施原价并确认为预计负债时,企业应在油气资产的使用寿命内,采用实际利率法确定各期间应负担的利息费用。企业应在油气资产的使用寿命内的每一资产负债表日对弃置义务和预计负债进行复核。如必要,企业应对其进行调整,使之反映当前最合理的估计。
(四)油气资产折耗、减值及转让
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产量法或年限平均法对井及相关设施和矿区权益计提折耗。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中涉及的资产主要有矿区权益(包括探明矿区权益和未探明矿区权益)、井及相关设施、辅助设备及设施,进行减值处理。根据油气准则,企业应将转让所得与矿区权益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自然资源会计核算的特点
(一)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一项重要原则,运用广泛,可防止抬高资产和收益,压低负债和费用,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中谨慎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一是计提减值准备,准则规定对于探明矿区权益的减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对于未探明矿区权益,应当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同时《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所规 定,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这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的规定主要是从我国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相一致,考虑到我国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转回来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屡屡发生,为遏制这种不良现象而采取的一种反制措施。但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会计核算的油气资产并不能反映出市场的真实价值。二是计提预计负债。企业在矿区内废弃井及相关设施的活动,受《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约束,有时还可能受与所在地利益相关方达成协议的约束,例如在废弃时必须拆移、清理设施、恢复生态环境等。因为资产的弃置义务与油气开发活动直接相关,企业应计提预计负债。
(二)勘探支出采用了成果法
对油气勘探支出的会计处理,国际上有成果法和完全成本法两种。两种方法的主要差异如表1所示。采用成果法对钻井勘探支出进行资本化,是以矿区为成本归集和计算中心,只有与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相关的钻井勘探支出才能资本化;与发现探明经济可采储量不直接相关的支出,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强调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采用全部成本法对钻井勘探支出进行资本化,强调权责发生制原则,油气勘探成功与否,其已发生的成本都应资本化,以准确反映获得探明储量所花费的代价。
(三)产量法更符合自然资源价值损耗的特点
产量法,又称单位产量法。该方法认为,油气资产的服务潜力随着使用程度而减退,特定矿区所发生的资本化成本与发现并开发该矿区的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密切相关,每一产量单位应当承担相同比例的成本。按照产量法对油气资产计提折耗时,对矿区权益以探明经济可采储量为基础计提折耗,对井及相关设施以探明已开发经济可采储量为基础计提折耗。因此,油气资产按照产量法计提折耗比较符合该类资产价值损耗的特点。年限平均法是将资本化支出均衡地分摊到各会计期间。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油气资产折耗额相等。如果各期间油气产量相对比较稳定,按照年限平均法与按照产量法计提的油气资产折耗并无显著差异。
三、思考与建议
(一)统计和会计均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础手段
目前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会计核算,遵循“资产—负债=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对自然资源进行产权界定和相关资产、负债、净资产等会计要素的价值量核算问题。例如,石油天然气准则规定油气资产计量采用成果法,而成果法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对于油气储量价值不予确认,但要求披露拥有国内和国外的油气储量年初、年末数据。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也规定企业应计提预计负债,这从另一个角度为计量某一类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提供了的依据。二是统计核算,具体又分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和联合国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研究》,同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年中文本)中新增加了附属账户———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目前自然资源统计和信息披露范围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草地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再生资源和环境统计等九大类别。以SNA为基础,延伸和扩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一条比较可行的方法。而我国以SEEA基本结构为蓝本来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责表的条件还不成熟。一方面该账户体系仅包括金融负债,并没有环境负债概念;另一方面SEEA在我国还是一个全新的核算体系,而SNA在我国已经推行十余年,有比较好的工作基础。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最终目的是,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经济管理,定期评估核算自然资源资产的变动情况,综合反映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资产的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而对环境保护乃至整体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事实上,从会计和统计两个维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能更好地为最终目标服务。
(二)扩展自然资源的会计核算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指出,石油天然气以外的采掘业企业的勘探和评价活动参照油气准则执行,其他活动应该按照相关准则进行处理。需要指出的是,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提出,油气资产属于递耗资产。递耗资产是指通过开采、采伐、利用而逐渐耗竭,以致无法恢复或难以恢复、更新或按照原样重置的自然资源,如矿藏等。所以这里核算的是耗竭性资源即不可再生的资源。可再生资源是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事实上,还有大量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存在。有些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性受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在合理开发利用的情况下,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甚至不断增长;在开发利用不合理的条件下,其可再生的过程会受阻,使蕴藏量不断减少,以至耗竭。因而,今后还要扩展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会计核算。
(三)丰富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会计计量属性或特征的选择,是会计计量中最富争议的问题之一,对最终财务报表信息也有较大的影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指出,可供选择的会计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而在自然资源会计核算中,油气资产计量很多情况下选用历史成本,究其原因主要是成本资料易搜集,尤其是在缺乏完善的资源资产市场情况下,更显其优越性,但它没有考虑市场供求关系,只考虑投入而未考虑自然资源的产出,这与价值不太相符。因此,丰富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完善资源资产市场,客观公正的反应供求关系和资源状况。此外,加强环境资源的会计核算工作,逐步解决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方面的核算和入账问题。
(四)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协调机制
篇8
关键词:资源环境 审计 审计方法 研究综述
问题的提出
资源环境审计的综合性、交叉性,要求常规的绩效审计、财政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方法要与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过程和治理紧密联系起来。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仍以财务收支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为主,审计人员的知识背景多以财务会计为主导,因此资源环境审计时仍较多地选择座谈、调查、分析性复核等传统的审计方法,这导致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的资源环境审计项目仍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层面,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较为单一,而且实践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影响审计报告质量。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方法进行了新的归纳,列举了类方法,传统审计方法在资源环境审计取证方面是适用的,但除运用一般常规审计方法外,还要扩大现有审计技术方法的覆盖面,引入相关学科的方法,这些专业不仅限于环境方面,还包括法学、工程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因此资源环境审计必须改进原有的审计方法。
随着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不断推进发展,《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强化对资源环境审计经验和案例的总结提炼,推动资源环境审计实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推广运用,促进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到“加强审计机关内部资源环境审计相关资源的整合,积极构建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有机结合的多元工作格局,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与方法”。我国理论界对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笔者搜集整理了国内有关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论文,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对我国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研究的现状和内容进行简要地介绍和评价,以期对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有所帮助。
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内涵及现状
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现已有基本统一的定义:“即指审计人员检查和分析资源环境审计对象,收集资源环境审计证据,对照资源环境审计依据,据以编写资源环境审计报告,做出资源环境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陈建等,2008;杨宏伟,2011)。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步晚、发展缓、操作上又缺乏有效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致使资源环境审计方法呈现以下特点:
(一)资源环境审计方法偏定性
我国目前资源环境审计的具体实践仍以合规性审计为主,资源环境审计方法较多地选择检查、观察、座谈、调查等传统的审计方法。如检查用于开发、保护资源环境的各种设施、设备数量上是否满足要求、运转是否良好;观察被审计单位从事资源环境工作的人员的业务活动或执行的程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都是将合规性作为现阶段资源环境审计的重点,揭示和反映存在的问题,促使被审计单位在制度执行和法规政策上进行改善。资源环境审计方法上对环境费用效益、环境经济评价等定量分析在实践中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资源环境审计方法重财审
我国目前的资源环境审计仍以财务审计为目标,资源环境审计方法主要从会计角度对环保项目的计划和目标执行,环保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合法性等方面进行审计,以确保环保资金的合法合理使用,减少投入方损失。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缺乏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缺乏包括大气、水、土地、草原、矿藏、森林等环境资源要素的全面审计。
(三)资源环境审计方法欠综合
我国先后开展了对天然林保护资金审计、三河三湖审计调查、青藏铁路等重大环境保护项目和重点环境保护区域的审计,但资源环境审计方法较为单一,仅从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规定标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及时上交各种费用等单一层次审计。在资源环境损失项目中,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会造成农业及渔业损失、人体健康损失、河流及地下水损失等,涉及资源环境审计方法有人力资本法、资产价值法、调查评价法等,资源环境的审计通常要运用多种审计方法,相互补充,以达到查明经济活动和经济资料的准确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资源环境审计的程序
资源环境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完成阶段。
(一)审计计划阶段
这是整个审计过程的起点,马雪(2003)提出“资源环境审计人员可采用检查、观察、查询、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获取有关的证据资料”;高翔、侯玲(2011)认为“在计划阶段,运用访谈法,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确定审计重点,为制订审计计划服务”。该阶段资源环境审计应做以下工作:组成审计小组;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有关环保的内部控制制度;编制审计计划以确定技术、区域和时间范围等。
(二)审计实施阶段
资源环境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
1.符合性测试。确定有关环保的内控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能否有效处理控制环境风险,并评价控制风险以制订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在符合性测试中,资源环境审计人员还应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切实遵守了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
符合性测试一般通用程序为检查记录和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罗恩·布莱克(1999)在《资源环境审计的新篇章》中指出“现有的审计方法,包括审阅、验证、复算、观察、问询、分析等同样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辛金国、邢小玲(2002)在《试论资源环境审计》中指出,“常规的审计方法如观察、函证、检查等”。福州市审计局资源环境审计课题组(2002)指出“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的一种类型,因此常规审计方法对资源环境审计同样适用,如审计检查法,包括资料检查法、实物检查法等;审计调查法包括查询法、观察法、专题调查法”。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02)提出“常规的审计方法同样适用于环境绩效审计,包括审阅、核对、查询、观察、鉴定、分析性复核等”。高翔、侯玲(2011)指出“资源环境审计常用的方法有审阅法、访谈法、观察法、调查法、重新执行。在实施阶段,运用面询法,收集相关的、充分的审计证据,为最终做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建议提供重要的证据支持”。
2.实质性测试。对内控差、控制风险高的区域,资源环境审计人员应执行更多的实质性程序,以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在实质性测试中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解决,即成本效益分析和环境价值的量化。鉴于资源环境审计方法在已有的研究成果阐述很多,本节就环境费用效益分析和环境的经济评价方法进行归类整理:
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主要由以下几种:
经济净现值法(ENPV)。经济净现值是反映环境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净贡献的绝对指标。张燕和陈进(2003)、陈建和刘颖(2008)、杨宏伟和张敏(2011)分别对经济净现值法作出一致表示,它是用社会贴现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收益折算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其方程式为:,其中, DENPV为经济净现值,单位为万元;is为社会折现率。当经济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时(DENPV≥0),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经济内部利润率法(EIRR)。经济内部利润率是反映环境项目对国民经济贡献的相对指标。黄渝祥和邢爱芳(1995)、张燕和陈进(2003)、陈建和刘颖(2008)、杨宏伟和张敏(2011)以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效益现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表示经济内部收益率,其表达式为:,其中,AEIRR为经济内部收益率;B为年效益,单位为万元;C为年费用,单位为万元;n为计算期,单位为年;t为计算期各年序号,基准点的序号为零。当工程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社会折现率(AEIRR≥is)时,即一般情况下,经济内部利润率大于或等于社会贴现率的项目认为是合理的。
效益费用比法。效益费用比是总效益与总费用之比,张燕和陈进(2003)、陈建和刘颖(2008)、杨宏伟和张敏(2011)分析经济效益费用比通过项目效益现值与费用现值之比表示,其表达式为:,其中,MEBCR为经济效益费用比;Bt为第t年的效益,单位为万元;Ct为第t年的费用,单位为万元。当经济效益费用比大于或等于1时(MEBCR≥1),说明社会得到的效益大于或等于该项目支出的费用,项目是可以接受的。
高前善(2006)提出“生态效率指标恰是企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与财务业绩的关系,是企业环境业绩指标和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生态效率指标是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一个有效的、重要的、客观的审计评价标准,并表示:生态效率=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指标”。何德炬、方金武(2008)在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中提出,“ 环保污染治理费用的经济效益等于环保效益指标与污染控制费用之比,当比值大于等于1时,可认为项目的环保治理方案在经济技术上是可行的,否则不可行”。
环境经济评价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市场价值法。市场价值法的前提假设:市场价格反映整个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配置状况的价格,能代表竞争手段平衡的真实价格,是一种使用实际市场价格对环境质量变动进行测算的办法,其主要方法有:生产率变动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等。
薛小荣(1998)提出“环境价值的量化可采用环境经济学中的项目构成法,即按生态资源所能创造收益的不同方面的价值分项加总计算”。其公式为:,其中,Si表示某种单位项目数量;Pi表示各项目的单位价值量:S表示生态资源的总价值量。
王菊、房春生、刘殊、于连生(2000)认为“在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价值核算时,应兼顾各生态环境因素在环境总体中的相对重要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生态环境资源总价值为:C=D∑fiW(Wi1Wi2),其中,C为生态环境资源总价值,fi为第i项生态环境因素价值,Wi1为第i项生态环境因素在环境总体中的价值权重,反映该生态环境资源与其他环境资源相比,影响的时间长短、范围大小、破坏程度轻重等因素。Wi2为其它因素对第i项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权重,反映各生态环境资源彼此的相互影响;W为权重系数,是Wi1与Wi2之间的函数关系,D为与总价值有关的参数调整变量”。
卫立冬和苏晓彬(2004)、何德炬和方金武(2008)在评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工农业等生产力的损失时,采用方法为:Li=∑PiRi,其中,Li为环境污染或破坏造成产品损失的价值;P为i种产品市场价值;Ri为i种产品污染或生态破坏减少的产量。
替代市场法。在现实中,存在一些不能运用市场价格直接来衡量的物品,如清新的空气、赏心悦目的环境等,但可以通过受这些环境物品影响的其他替代物或补充物的市场价格和数量来间接衡量。
周(2008)论述“当分析研究的对象本身没有市场价格来直接衡量时,可以用能够代替的物品的市场价格来衡量。在环境经济评价中,很多环境质量商品是没有现成的市场价格来衡量的,如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是很难用市场价格来计量的,这就需要能够用代替的物品的市场价格来衡量这些环境质量商品的价值。替代市场法的具体方法主要有:资产价值法、旅行费用法、防护支出法等”。
李忠魁、宋如华、杨茂瑞、白秀萍(2003)认为“分析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不会导致商品和劳务产出量的变化,却有可能影响商品其它替代物或补充物和劳务的市场价格;因此,可以利用市场信息间接估计生态环境条件变化的产生价值和效益”。
调查评价法。在缺乏市场价格数据时,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来评估他们的支付意愿,以求得效益或需求信息,这种方法就是调查评价法。包括: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和德尔菲法等。
周(2008)提出“在既无直接市场,又无间接的替代市场的情况下,人们只能主观地创造假想的市场来衡量环境质量及其变动的价值,这种进行环境经济评价的方法就是假想市场法。假想市场法的具体方法代表为意愿调查法,也称之为条件价值评估法。意愿调查法包括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等”。
李忠魁、宋如华、杨茂瑞、白秀萍(2003)认为“在缺乏价格数据时,可以通过向专家或环境的使用者进行调查,估价环境资源价值或保护措施的效益。在评价洪水对农田、水利设施、水库所造成的损失时采用此方法,即对环境破坏的受害者进行调查,以获得人们对该环境的支付愿望”。
调查评价法的基础是个人对各种环境质量改变确定的假想的价值。调查者用这些假想的数据量度人们同意受环境质量恶化所需赔偿数或个人为了避免同样恶化的支付意愿,从而赋予这一环境质量变化一个价值,可用于公有资源或不可分物品,例如空气和水的质量。
(三)审计完成阶段
根据被审计单位环保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审计结论,编制审计报告。资源环境审计人员还应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的审查,针对其管理及控制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出具整改意见书,并关注改进建议的执行情况。高翔、侯玲(2011)指出“在报告阶段,运用面询法,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有关情况,以便更好地执行审计意见和建议”。汤孟飞(2011)认为“分析性复核法的应用在审计报告阶段,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整体复核,形成或支持审计结论”。
结论
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选用要与资源环境审计内容相结合,不同的资源环境审计内容对应不同的资源环境审计方法。更多的情况是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才能做好资源环境审计。例如,市场价值法适用于因水资源短缺、废弃物占地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计量;适用于对人身危害重大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污染的计量;适应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治理费用的计量;适用于出现噪音污染需要安装消音或隔音装置的计量。替代市场法适用于宅地周边的森林、草坪等绿色效益的计量。调查评价法适用于评价如洪水对农田、水利设施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资源环境审计项目中,要尽可能与资源环境审计内容相结合,增强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资源环境审计方法不断创新发展,而资源环境审计却还在传统的方式上缓慢前进,要推进现代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广泛运用,关键要破解人、制度和协调的难题。现代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对审计人员在技术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审计人员的水平直接决定是否恰当使用资源环境审计方法,体现审计报告中资源环境审计的效果和效益,需要在原有财务、会计、审计类人才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和引进环保类、工程类、地理类等专门人才,充实审计队伍。同时,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建设、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整理出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使用准则和操作手册,使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精确化,为资源环境审计方法的应用打好理论基础和操作规范。最后,资源环境审计在我国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这就要求不仅仅审计部门要做好本职,也需要环保、住建和发改等部门的联合协调机制,形成合力推动资源环境审计实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推广运用,使资源环境审计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国审计署.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R].2008
2.中国审计署.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R].2011
3.陈建,刘颖.费用效益分析法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经济,2008(1)
4.杨宏伟,张敏.费用效益分析法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6)
5.马雪.我国环境审计若干问题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3
6.高翔,侯玲.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浅谈[J].中国内部审计,2011(7)
7.罗恩·布莱克.环境审计的新篇章[J].审计研究资料,1999
8.辛金国,邢小玲.试论环境报告的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4)
9.福州市审计局环境审计课题组.论环境审计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目标[J].审计研究资料,2002(3)
10.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开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构想[J].浙江审计,2002(11)
11.张燕,陈进.水环境保护工程的经济评价方法[J].水利经济,2003(5)
12.陈建,刘颖.费用效益分析法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经济,2008(1)
13.杨宏伟,张敏.费用效益分析法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6)
14.黄渝祥,邢爱芳.工程经济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15.高前善.生态效率—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J].经济论坛,2006(7)
16.何德炬,方金武.市场价值法在环境经济效益分析中的应用[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17.薛小荣.论经济持续发展与环境审计.陕西经贸学院学报,1998(5)
18.王菊,房春生,刘殊,于连生.生态环境影响价值核算[J].环境科学动态,2000(4)
19.卫立冬,苏晓彬.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的估算方法研究[J].衡水师专学报(综合版),2004(2)
20.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J].中华建设,2008(11)
21.李忠魁,宋如华,杨茂瑞,白秀萍.流域治理效益的环境经济学分析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3)
22.汤孟飞.环境绩效审计应用方法研究[J].财会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