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项目;实训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5-0061-03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对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来讲,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随着网络化、智慧化社会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和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的开展,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近年来,高职课程的改革,注重课堂与职业应用、工作过程的无缝接轨,也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必须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用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满足社会的需要、专业的需要及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计算机应用能力层次性分析

如表1所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计算机基本操作、基本应用能力,这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层次,由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组确定能力培养目标。第二层次是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该层次以第一层次的能力为基础,各专业培养的着重点不同,由各专业的培养方案给出能力培养目标。第三层次,是计算机应用的拓展能力的培养,由各学生根据自身现实情况,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老师及专业老师的引导下,确立计算机应用能力拓展目标。

二、“1+X+Y”模式的引入

如表2所示,首先,对于各专业都要开设的计算机必修课“1”阶段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能力。一要通过Office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文档编排、电子表格处理和演示文稿制作能力:二要通过计算机维护的学习,培养学生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简单维护的能力:三要通过网络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网络信息检索、网络安全维护的能力;四要通过常用工具软件的学习.让学生能应付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简单图片、音乐、视频处理。

其次,针对各专业设置“x”个模块。在对各专业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如Excel财务高级应用模块、电子商务网站制作模块、Photoshop平面设计模块、C语言程序设计模块等。计算机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对教授这些专业性应用模块时,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这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专业教师在重新教授这些软件时,则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一个应用软件分两个阶段.并由两个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教学.既可以减轻学生在第二阶段的学习压力,又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并熟练掌握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对那些没有开设计算机后续课程的专业,学生则拓展了视野。增加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第三,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满足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拓展能力的需要。主要针对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有更高要求的学生来开设。如,商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对专业图形图像处理有兴趣,工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对Excel财务高级应用有兴趣,这些学生的需求可以通过这些选修课程的开设来满足。学校现在弱化了对计算机考试的要求,但很多学生还是比较重视计算机职业证书的获得,选修课也可以把职业证书考试培训的内容作为课程内容。

三、“I+X+Y”模式的实施

1.“I+X+Y”模式设计的思路

(1)首先,找准“1+X+Y”中各部分内容选择的依据和原则。这是支撑“1+x+Y”的关键。为此要做好两个调研.一是企业调研,了解他们对大学应具备的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要求;二是专业调研,了解各专业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要求。

(2)其次,在计算机公共模块内容的设置上,应突出计算机技能和计算机素质的培养,减少可操作性差、抽象的内容。通过关键技能的强化和培训,能应对企业的一般计算机维护和应用,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应对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3)再次,对于“x”所涉及的若干模块,应力求做好和专业的衔接。这是计算机公共课受到各专业认可的关键。为此,应针对各专业做调查,由专业出具应具备的专业应用技能并开出若干模块由专业自由选择。

2.以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项目为主线.组织各层次模块教学内容

课程项目是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组织教学内容的.是技能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课程项目的教学内容是来自于企业实际项目与任务,以生动具体的职业情境为背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如图1所示.在“I+X+Y”的教学模式中,根据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的技能点,分别设计课程项目。各模块项目突出企业信息化和专业应用中常用的核心、基本技能,将来自于企业的实际应用项目,通过整理重构,形成课程项目。组织课程内容。这样的课程组织方式,以任务和目标为驱动,激发学生自主性,增强师生互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学生通过求解答案的过程去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3.在公共基础模块项目设计中仍然要坚持“专业导向”原则

在“l+x+Y”的教学模式中,为了做好基础和专业的衔接,在公共基础模块中仍然要坚持“专业导向”的原则。公共基础模块中对能兼顾专业应用的技能点.应该分专业分别设计课程项目,如表3所示。这才能较好地体现项目课程与工作实际结合的特点。

4.实训教学法应用

实训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其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教学采用来自真实工作项目的实际案例,教学过程理论结合实践,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有所提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中,以课程项目为基本授课单位.在此基础上辅以阶段性实训式教学和综合性实训式教学来强化技能的训练,如图2所示。这些阶段性实训项目、综合性实训项目来自于学生专业应用的实际,通常需要学生分组协作完成,需要经历专业调研、资料查找、规划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过程,在此既锻炼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与专业相结合的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注重了学生个性.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

5.建立配套的考核方法

(1)老师考核和学生相互考核相结合。对于个人完成项目,由老师根据完成情况给出评价。对于分组完成的项目,老师可组织一个汇报会,由各组派出代表汇报项目完成情况,各组进行评比。每个同学须对除自己组以外的其他各组打分,同时需对同组内其他成员打分。通过平均,算出每个组的得分及每个成员的得分,每个同学在这个项目的得分即为组得分和个人得分的加权。这样的考核方式,可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避免个别学生搭顺风车情况的存在。

(2)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相结合。课程开展初期,向学生介绍和本课程挂钩的职业技能证书情况,学生考出职业技能证书的可替代课程考试。课程结束,考出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该课程视为通过,有免考资格;未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者按照课程考核方案获得课程成绩。

篇2

【摘 要】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初中阶段学习的必修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目前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教学思想观念、教师知识结构、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提出初中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问题与对策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航天航空等各个领域,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带来方便。21世纪以来,在努力实现“信息化要成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的目标下,计算机信息技术被纳入初中教育教学阶段,在帮助学生查阅数据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抽象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因素,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存在着差距,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不相适应。

1.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在高中升学考试和初中会考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内容不属于考试范围。在学校、教师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家长、学生提升学习成绩的迫切形势下,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课时被大力削减,增加语文、数学、英语等必考科目学习课时,长期形成了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初中教育教学模式。同时,学校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计算机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计算机软硬件陈旧落后、计算机专职教师在计算机教师所占比列小,且同时承担着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忽略了初中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思想”致使计算机教师缺乏教学热情,学生缺乏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难以适应计算机更新的速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所用教材的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采用的教材不能满足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不断更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计算机在家庭的广泛应用以及小学普遍开设计算机课程,超前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计算机的现象普遍。而在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教材和教学大纲更新速度缓慢,一些引入教学资料中的内容远离当前实际生活,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现代感,即使采用新教材,但由于教师知识结构、考试侧重点不同、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教师很少将更新的教材内容加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来。

1.3重理论轻操作,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计算机信息技术整个课程体系是由理论和操作两部分构成。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课本教授与试卷考查,对于上机操作进行文字输入、文字排版、收发邮件、查阅资料等方面的考查力度明显不够。在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将教材上所罗列的知识点进行简单讲解,忽略了计算机本身的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学生心中教条化、抽象化的影响。在上机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具体实践操作次数少,打字速度缓慢,文字排版、数据处理等常用技巧操作不熟练,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需求和期待,严重打击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2.增强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对策

2.1更新观念,正确处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和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理念已不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仅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更是高阶段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基础。通过对计算机word、excel等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有利于理解具有一定深度与难度的计算机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设备进行语文、英语、数学等课程的学习,为学生适应并积极融入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提供必要准备。

2.2关注学生,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是直接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其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开展情况。在日常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深入挖掘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材的实用性、伸展性以及教法的新颖性,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教材选择,从源头上保障教材质量,以适应计算机内容不断更新的内容;定期组织计算机教师知识培训,充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设备,进行远程教育网上学习,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体系,适应学生学习的不同需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保障课时的前提下,加强理论知识与上机实践操作的结合,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排版、收发邮件、查阅资料等实用性技术;针对初中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上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应不断满足学生知识需求和兴趣动机,保持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新鲜感,对于基础差点的学生,鼓励向基础好的学生请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方法。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极大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多媒体开展教学,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生吸收知识效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充分展现出计算机学科的趣味性;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上级实践操作阶段,计算机教师少讲多练,强调学生动手动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各种各样富有情趣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

3.结语

初中阶段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丰富充实初中学习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家长、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学校应加强计算机软硬件更新方面资金投资力度,教师应重视自身知识结构优化,形成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熟练操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静.多媒体应用与初中计算机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5):118-119.

[2]任彦平.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浅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

篇3

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使其能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好,日后想要继续升学的学生则应当更深入地进行教学,教会其更多的计算机信息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在设计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时候,也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内容。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会使用办公工具,熟悉Windows系统的操作等内容。

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

程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在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还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软件层出不穷,学生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软件应用方法,为使其在社会中能够应对各式各样的计算机软件,学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则必须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其能够自己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自主地去研究和探索。为此,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环境,从而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困境。

三、结束语

篇4

一、巧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感染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全面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是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巧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要精心分析教学目标,将目标巧妙地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之中,使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实践。从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着手,为自主探索学习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一旦有了参与问题的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也充满好奇,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

二、转变传统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以前是没知识寸步难行,现在是不懂计算机寸步难行。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教学任务,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

三、灵活创新教学,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计算机教学也要讲究灵活教学、鼓励创新,这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生的创造性是一个重要的特征,而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只要贯彻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极其丰富的,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潜能。如果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也都按同一模板去做,那么就不会出现有特色的作品,还谈何自我欣赏与自我满足?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会被削弱,所谓的求异思想也会荡然无存。所以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开拓其思维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明确教师角色,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率。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学生学习任务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这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篇5

一、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各种先进的教育科技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新和逐步完善。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在多数学校积极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的活动,即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师执行教学。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摸索,在电化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本人对计算机辅助教育教学有了一些初浅的看法和认识。在学习、活动中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活动气氛,创设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各方面潜能。通过计算机的实践运用可以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文化情境,充分调动每一个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增强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在妙趣横生的新型环境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在优势。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孩子们进行形象生动的演示,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识记能力,正因为有了正确的依据、原则的指导,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通过动态的形象、优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婉转的歌唱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等等内容把孩子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的最有效途径,其中融合了浓浓的情谊,美好的向往,更是情谊、趣味、知识相融合相统一的完美结合体,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出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情景,很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各种兴趣,这样会得到很好效果,而且非常便于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成功识记。实施教学时,教师随时可以切换到活动所需的界面,调出有用信息,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好点着图片对同学们讲说,其生动程度和实践效果是过去无法企及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形象生动的演示,比较容易被孩子们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很好的识记效果。所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辅助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二、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好的课件设计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但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存在着一些不足,需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因地制宜地适时改进。对小学生来说,如何有效激发兴趣是至关重要的,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为孩子们创设生活化情境,以趣味性极强的动态视听感觉、多彩的画面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安排的一切学习活动往往是他们乐于学习的主要动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们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的需要而引发的,而计算机的有效运用正好能使这些因素得到进一步优化,往往最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各种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给孩子们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如果学生实践时缺乏可操作性,那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更可怕的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实践练习,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信息技术实践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每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一名优秀的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调节能力,其随机应变的能力,往往就表现在善于正确处理一些随机、突发事件上。应变能力,是一种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随时调整个人行为的能力。一个人的应变能力,是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一个人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善于从表面“平静”中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地作出机智果断的应变。一个具有应变能力的人,不因循守旧,善于从实践中总结规律,对已取得的成绩,不满足,不陶醉,能透过成绩找差距、挖隐患。自身应变能力高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果断、准确,而不是紧张和莽撞从事,在发现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法、方式难以实现时,能够急中生智,临场作出新的方案,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应变能力可通过加强实践来逐步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本身就是增强应变能力的过程。教育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做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鼓励,注意改变那些不好的习惯,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基础知识 能力

一般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已非什么新颖的教学论题。但是,由于高职的教育是就业的教育,而就业是要技能的,且国家把高职教育定为培养操作型、应用的人才。于是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孰重孰轻又常常成为高职教育讨论的课题。对此,笔者仅就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浅谈自己的看法。

1、基础知识的过分强调与忽视

计算机学科毕竟是一门科学技术,客观上具有基础性和发展趋势的关系。因此,强调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给学生予坚实的基础,因为基础性可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本质的认识。计算机技术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因此,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更要求学生要打好基础,在课堂上较系统地讲授基本概念,反复演示基本原理,就是设计学生练习,也多是围绕概念、原理来进行,以利于今后学生在就业岗位上能不断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有的认为高职教育是培养操作型、应用的人才,因此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应用的技能。只要学生能掌握了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即算达到教学目的。在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缺少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对于专业技能的操作和应用难以理解和接受。例如我们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上机实训中,在进行账套操作时,由于部分学生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上机实训就有困难。

其实,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基础知识主要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是计算机学科规律性的知识,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在以后能运用共性规律解习某些实际问题.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能力则为某一具体操作的关键部分,主要靠反复练习训练来掌握。知识是掌握技能的基础,而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可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起点。因此,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当把握社会发展、时代需求和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要求,力求坚持两者的和谐统一。

2、单一能力的培养无科学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在高职各专业中的一门公共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认识信息的本质和重要性,逐步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获取、使用、交换和共享信息,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因为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已成为劳动者能力素质必须具备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信息意识。如有的学生原来已学会Flash和网页制作,转入自己的专业学习后,就难以做到承前启后,知识连贯。可以推测,以后在从事自己专业工作,使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技术手段或进行一些信息处理也就无能为力了。

尽管说高职的教育是就业的教育,是培养操作型、应用型的人才,但并非是短期计算机培训班的性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仍然应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掌握基础知识,掌握本学科的认知规律。

3、基础知识与能力应为相辅相成关系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以“能力本位”,根据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遵循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基本特点,在讲授计算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实用操作技能的教学原则。理论讲授“够用”,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精讲多练,对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多的内容进行删除及必要的“削枝强干”,要求学生会应用。

(1)教学模式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选用当今使用比较广泛的应用(系统)软件和较新的技术知识,还充分考虑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基础知识和应用实际紧密结合,还充分考虑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增强Internet应用知识和使用方法。

(2)教学方法方面。结合教育部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以及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标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标准。

(3)知识结构方面。讲授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本原理知识,理论知识(计算机构成、网络基础)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而比较偏重对某些软件(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浏览器)的实际操作。

(4)技术能力方面。学会使用操作系统(程序),并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学会使用一些应用软件来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包括使用wps或是word字处理程序进行中、英文的输入、编辑、排版等;会使用FoxBASE或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等等。在这些教学中处理好重点、难点内容,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5)能力培养方面。要充分体现信息时代的特点:具有信息方面的基本能力素质,即具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不断获取计算机新知识和形成新技能的自我学习的意识;具有 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云廷,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中国教育改革,2004(8)

篇7

 

21世纪让人们进入多元化生活,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时代正在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及生活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四级阶梯”理论下,已逐渐成为学生们所能广泛接受的新教学模式,如何将计算机信息课程与教学有效的相结合,成为国家教育部门和相关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四级阶梯”理论概念

 

“四级阶梯”理论的教学模式是指对一门课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针对不同的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且逐阶向上的形式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教学方法,进而在最大程度上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科研结合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以及强化自身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在“四级阶梯”理论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和实用技术教学。教学的程度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逐阶向上,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占据不同阶梯的体系中,但主要的教学主体不发生任何改变,从不同的教学角度对学生进行具有理论水平的讲授,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四级阶梯”理念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国内众高校中,此种教学模式避免以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讲授形式,摒弃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进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一)知识面广,理论复杂

 

众所周知,计算机信息课程是一门注重理论和实践双重标准且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更是一门学科大集合,集中交叉的学科,主要是由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进行有效的相互融合、密切结合而成的重要信息操作学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面较广泛、知识众多,不仅涉及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还对网络通信技术的知识有所涉及,正因如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就显得更加复杂、难懂。

 

(二)应用广泛、实用性很强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们在获得巨量信息的同时,同样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作用更加体现的面面俱到、淋漓尽致,尤其是在“组网”、“用网”、“管网”的技术方面,只有通过熟练操作和亲身体验才能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

 

(三)技术更新快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发展,更成为全球更新、换代最为迅速的主流技术之一。由于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这在很大程度上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进度的掌控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已经被国内所普及。在如此大好形势下,国民已基本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当前阶段,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进度进行有效地安排与控制,进而建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可以运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知识进行计算机操作并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的进度,在重点难点方面,可以进行反复观看,并通过各种计算机信息技术向同学和教师寻求有效帮助。

 

(二)有利于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

 

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国内众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流程方面都是遵循着“教师讲授——学生作业”的形式。然而,这种老旧、单一的讲授方式以及讲授的内容都不能被学生充分掌握和理解,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则是将讲授和学习的主体进行位置调换,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完成,而学生的疑问和难题可以留给教师,教师再给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解答,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改革传统教学流程,而且还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创新。

 

四、“四级阶梯”理论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具体实现

 

(一)第一阶梯:理论教学

 

当前阶段,计算机网络信息课程已成为计算机信息技术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一般情况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分为64~72学时左右,经过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后,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教学课时缩减至48~54课时,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却依然保留原有的教学内容,反而所涉及的理论内容更加繁多,这更是一种从量变向质变发生实质性变化的体现。再加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品类更多、功能更全面的科学设备和科学技术被投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并消化所掌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点知识。

 

(二)第二阶梯:实验教学

 

实际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第二阶梯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就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执行能力,只有通过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之所在。

 

(三)第三阶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试验教学相对较为独立,其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手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和解剖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实际操作的运用程度,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主体设计,以此满足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的需求。

 

五、结束语

 

目前,对于“四级阶梯”的教育模式给予的定义较为广泛,依然无法形成较为系统化的应用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因此,只有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分阶梯、分步骤进行讲授和学习,才能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从而为国家提供更多的专业化的计算机人才。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内容 适切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53-01

自我国在2006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后,我国高校就将原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但随着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高校计算机基础的“零起点教学”模式就已经不再适用。本文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进行简单介绍,并对我国现阶段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展开分析。

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

自我国教育发展改革委员会将计算机基础作为高校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基础课程后,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正式纳入到高校计算机教学课程中。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板块,但由于计算机专业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三大板块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划分成四个模块,分别是微机实用软件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系统与微机原理以及算法与数据结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开放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文化基础两大模块,但是由于现阶段的初中信息课程教学内容当中也包含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内容,因此结合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些问题:

1.1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跟不上信息课程发展的脚步

前面我们说过,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基础内容上就已经有所涉猎,只是在知识点上的侧重不同。将两者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偏向于实用性,而计算机基础则更关注的是技术性,甚至在部分知识点的要求上比初中信息课程教学要求还低。现阶段部分学校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上就已经有网页设计的初步内容,但是在计算机基础中则只包括了网络的基本使用方法,教学内容只是单一的学习学术知识,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1.2 教学方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致

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采用的基本都是CAI辅助教学或者是联机大屏幕投影直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基本都是将讲课与练习相结合,与初中教学当中的多样性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手段较为落后[1]。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其专业性特点,使得计算机基础很难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高校的计算机教师绝大部分对于计算机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更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应用,使得计算机基础在传授内容时仍然停留在单纯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层面上,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与计算机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

2 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适切性,我们对某校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针对计算机的每种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设计了四个选项,分别是掌握、基本掌握、有所了解、完全不了解[2],表1是对学生们文化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表,表2是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需求情况的调查表: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应用理论的知识理论基本掌握,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录入并对控制面板进行设置,会用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利用PPT进行简单的幻灯片操作等。但是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组成、网络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程序设计方面则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应当重视在这些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全面发展。

从表2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情况与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网络知识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应当结合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的内容对某些应用技术进行重点关注。

3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顺应时展的需求,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也应当不断进行变革,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对现有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加强对计算机基础之间文化、技术和应用三大板块之间的研究,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临床医学;研究生;信息能力;效果评价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培训效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及临床指导教师小组访谈方式,调查参加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的155名研究生、未参加培训的79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信息技术认识程度及相关工作能力。结果 与未培训者相比,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对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认识和相关工作能力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χ2=14.67~17.03,p<0.01);98%以上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结论 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对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临床医学;研究生;信息能力;效果评价

capability of applying computer information in post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an assessment of training result hou ying, wang yanqing, lan kuixu, et al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ult of training on a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in post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methods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group visit were carried out to survey the clinical performance, knowledg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rrelated work ability in 155 postgraduates who had been trained and 79 who did not join the training cours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untrained, the knowledge on computer information and work ability of the trained were much superior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m (χ2=14.67-17.03,p<0.01). more than 98% of the students regarded the computertraining course as a must. conclusion the training on applying computer in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ostgrautes in clinical medicine to raise their clinical ability.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 information knowledge; appraisal of effectiveness

医院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医生的工作模式从传统的经验决策走向与病人已知存在的客观科学依据相结合的医疗决策,这就对临床医生及时获得准确的医学信息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从而对作为未来医生的临床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当代医学生的必备能力。当前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现状与临床工作对医学生计算机信息能力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这种差距愈发明显。近年来,我们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了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本文对经过系统培训和未经过培训的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指导教师进行访谈,用人单位回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院进入临床实习的2005级、2006级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问卷调查,其中经过系统培训者155人,男78人,女77人;未经过系统培训者79人,男42人,女37人。两组研究生年龄主要分布在25~30岁,专业主要分布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主要采用入院强化信息能力重要性意识教育、系统整体理论知识讲座、医生工作站等临床实际应用操作训练、临床教师教学实践指导及工作运用等系统化以网络运用为主的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

1.2.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相关问题调查。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的认识以及临床工作能力。调查采用不记名自填调查表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5.90%。并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临床指导教师6名,采用小组访谈的方法,客观评价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培训效果,同时对7家用人单位进行回访。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及ppms 1.5[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明显提高

培训后,分别有92.26%、85.81%、84.52%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够熟练使用医生工作站、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及其他数字化医疗设备;有92.90%的同学认为通过系统培训能更快地掌握医学信息技术,从而提高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知识整合能力;认为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后有利于明确临床诊断、缩短临床诊断治疗时间的同学分别占93.55%、94.19%;认为通过系统教育,掌握该项技术后能够给病人提供更方便、快捷和连续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学生分别占97.42%和96.13%。

2.2 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认识充分、相关工作能力大幅提升

参加系统培训的医学研究生掌握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者达94.83%,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同学对所在医院的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只是一般了解者占78.48%,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14.67,p<0.01)。系统培训的同学对数字化医院整体认识比较全面的占92.25%;而未培训者仅占72.15%,有近1/3的学生对数字化医院整体认识模糊或不全面,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7.03,p<0.01)。在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医学知识获取速度方面参加培训同学高于未参加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途径

通过对未参加系统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途径的调查显示,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学生中67.09%的人主要靠网络、图书馆资源和相关计算机类书籍等途径学习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其中88.16%的同学认为这种途径不能全面有效地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另有15.19%的同学则是通过向科内带教教师学习该技术,但其中只有19.75%的同学认为能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17.73%的人没有任何学习途径。通过对临床指导教师访谈,教师普遍认为,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能提高医学研究生对医学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掌握并应用该技术,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4 用人单位回访结果

7家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评价良好,尤其是在计算机信息能力方面,一致表示能很快熟练应用所在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源,对临床和科研工作帮助极大。

3 讨 论

目前,国内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育仅涉及基础知识和操作,甚至有些院校还没有开展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2],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已远远跟不上医院的现代化发展速度。医学研究生在学习和实习期间忙于临床工作和论文写作,很少接触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造成了医院的硬件设施非常先进,但学生的应用能力却较低下,使医院的硬件设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交流能力[3]。我们结合临床实际及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教育现状,建立了以信息获取与信息利用为主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调查结果表明,98%以上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90%以上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系统教育效果明显。经过培训的同学无论对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的整体认识,还是临床工作能力都较未培训者有明显的提高,95%以上参加调查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对医学知识获取速度有帮助,培训是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说明了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有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院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认识,可提高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和临床知识的整合能力、临床诊治能力和效率,简化了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软件应用模块的作用,提高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研究生临床诊治水平,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连续的医疗服务,提高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2932.

篇10

如今,中国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市场环境恶劣。大学生很多,现在也有很多找不到工作的,更何况像我们这种连高中都没有考上的人就更难找到工作了吧!因此,我们应该认清现实,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要知道,一份科学的职业人生规划在其成长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效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的精彩让我不断地渴望“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求知、探索,实践、起步,成就、发展,收获、享受,漫漫人生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想和经历,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得到收获的欢欣,有的却废然而返。

我学习的专业是电子商务,以后找工作,基本就是以在电商专业范围中的工作。因此,我就更应该学习专业知识,争做一个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管理、法律和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具有具有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方法改善企业管理方法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电子商务高级的专门人才。

这种专业主要学习的知识有很多,比如:基础知识、经济数学、英语、经济法、经济写作等知识;商业企业经营与管理理论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电子商务概论;计算机网络与网络营销知识;市场营销知识。

我觉得只要我努力做到确立的目标,学习好各种知识,掌握好各种技术,上述人生职业规划可行的机会是很大的。如果毕业后找不到一些电子商务有关的工作,到时我会根据市场的供需的情况而再次决定适合我的工作。不管周围环境及自己人生某一阶段出现何样的变化都应该善于发现其中的各种机遇并驾驭这些机遇。

计划固然好,但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更要持之以恒。人生贵在坚持嘛。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遭遇问题,要求有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