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法规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资产管理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有资产管理法规

篇1

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由谁管理、如何管理以及按照什么原则管理等问题,导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

在宏观管理层面上,有些地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部门是财政部门,而有些地区则是国资部门。与此同时,部分地方省、市(地)、县三级之间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宏观管理部门也存在类似问题。这种不平等的机构设置不利于资产的宏观管理。在中观管理方面,在省级,大部门省级设有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本级行政机关的部分国有资产管理,在省级以下,许多地方设有事务管理局,特别是在县级,绝大部分都没有设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另外,一些机关事务管理局本身只能管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而大量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国有资产无法管理。在微观管理方面,许多单位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或专职资产管理人。

(二)管理职责不清和职能交*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不清,职能交*的现象极为普遍。具体表现在:财政部门和国资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资产具体占有事业单位的管理权限不清;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与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资产管理权限不清;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具体占有使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权限不清。

(三)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

一些事业单位业务上实行“条条管理”,而财务又实行“块块管理”,这种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脱节造成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导致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此外,一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还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资金管理和财物管理相脱节现象,部分地区资金管理属于财政部门,而财物管理属于国资部门,而国资部门与财政部门在业务上是相对独立的,从而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约束手段,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由财政部门主导的管理体制。由财政部门负责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既是国际惯例,也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科学管理原则,惟财权与事权有机结合,才能多办事、办好事。由财政部门负责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并不意味着财政部门要事无巨细地进行实地的具体管理,它在整个管理链条上,应当起的是统领的作用,其职责应当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协助立法机构制订、修改、完善相关的管理法律、法案,比如《国有资产管理法》,依照法律规定,制定相关的具体政策、规章制度。二是结合预算管理,把好国有资产初始配置关和期间均衡调剂关,要制订必要的使用定额、使用目标、使用考核指标体系,既约束自身的管理行为,又管束各单位的管理行为,真正使国有资产用得其所、用出绩效,实现物尽其用。三是做好资产处置的规划、审核、批复与国有资产收益的入库工作,统筹组织共享资产的使用运作工作、协助做好国有资产的政府采购、价值评估、公开拍卖工作等等。同时,在财政部门主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同时,强化以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察为主的的各种形式的监督,审计部门每年必须递交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的专题报告。

(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法制化管理,维护公共权力的严肃性、权威性。目前,中国现有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等全国性法规,大多是在原有管理体制下制定的部门法规,管理手段较为落后,约束力不强,难以适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同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必须以法制化管理为前提和基础,法律管理手段是行政管理与市场管理的制度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将行政监管、市场监管与法律监管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保证公共权力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因此,必须加快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法制化建设,完善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立法工作,建立与完善中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外部监督。为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能够有效被利用,我们有必要在实施有效的内部监督基础上,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外部监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提供的用途一般属于公益,也就是说,所提供的特定服务是不收取费用的,或者所收取的费用往往不足以收回投资甚至不能够覆盖运营成本。由于事业单位资产基本上属于特定用途,那么资产管理包括资产的形成、使用、维护、处置等,就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使得非专业人员在事后难以分析和判断。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审计部门和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可考虑建立一批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服务的中介机构(这些机构的工作也要接受监督)。这些机构可以是在资本市场上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也可以是大学和其它研究机构中的财经类专家。我们必须在资金上和声誉上对那些致力于监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专业人员进行激励,激发他们(包括大学、专业金融服务机构、评级公司、投资银行和新闻机构中的专家和专业分析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致力于对行业动态和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提供有关公司管理方面的评价信息。

参考文献:

1、刘忠俊:《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石磊:《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探析》,《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2期。

3、张栽红:《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思考》,《商业会计》,2005年第4期。

4、范恒山:《关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第1期。

篇2

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角度看,基本沿袭“国家统一所有、各级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和使用”的三级管理模式。高校国有资产所有权名义上属国家,实际上由各高校占有、使用和处置,各级政府监管不到位。高校内部对资产的管理一般由后勤部门、电教部门、图书馆、各院系等多头分管,管理方法僵化落后,各部门的职责、权利如何分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及要求也无法律依据,责任落实不到位,资产管好管坏一个样,导致各部门没法有效管理资产,常见有利益就争,遇到问题就踢皮球的现象。责、权、利脱节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根本性缺陷,最终导致高校资产管理的一系列棘手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使用效率低下。现行的管理方法和体制已不能适应高校资产管理的需要。

目前的相关制度法规对高校的资产管理目标设置较模糊,也没有建立有效的资产评价指标体系。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笼统设置了3个目标:一是维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三是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高校资产不仅包括国有资产,还包括非国有资产,以上资产管理目标设置不全面,忽略了高校逐年增加的非国有资产的管理。而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目标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缺乏具体的考核依据,使得资产管理目标的实现不具备可操作性。高校资产管理一再强调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但要求大都体现在文字条款之中,缺乏具体的考核指标,大部分高校对于校内的国有资产管理的考核是参照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考核指标进行,而对于非国有资产管理的考核则无统一标准,这显然不科学、不合理。

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体系由外部监督体系和内部监督体系构成;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的监督体系同样包括了内部和外部监督体系。从实际情况看,外部监督不利,由各级政府组成的外部监督体系并未能起到监督作用,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管停留在走形式和走过场的层面;内部监督较混乱,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各部门各自为政,对资产的监督管理只关心数量,忽视质量和效率的监督管理。

良好的制度需要有效的执行,在高校资产管理的操作执行层面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影响更直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高校落实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而且这也是造成高校资产流失及浪费等问题的直接原因。在执行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同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样,“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高校资产管理的执行中同样存在。在现有的规章制度下,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只注重制定政策,出台管理办法,并没有将这些政策和办法真正落到实处,致使制度本身的控制作用、监督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校对资产的监管力度不够,资产管理粗放,责任人落实不到位,资产长期不清查,久而久之则账有物亡;资产变卖、报废不按国家规定程序进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高校资产配置重数量,轻质量和效益。在近几年高校急剧扩张的同时,带来了资产购置等项目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大,导致项目投资重复、低效、浪费现象严重,资产配置极不科学。有的高校甚至不计后果从银行高额贷款盲目上项目,如超标、重复兴建豪华的体育训练中心、健身房、文娱活动中心、办公楼等,其目的并非实际需要而是“政绩”需要。这样的场馆在建成后每年的绝大多数时间又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极大的资产和资金浪费,而高校作为国有资产的使用者,并不承担资产的经济效益责任。高校内部各个院系也存在资产的重置、闲置与浪费现象。由于高校缺乏对资产的统一规划与管理,没有建立完整有效且操作性强的投资效益评价体系,各部门的资源配置不能统筹兼顾,在片面强调硬件建设的理由下,导致学校各院系、部门之间相互攀比,不断要求增加仪器设备购置和教学实验用房的配置,无限制地扩大固定资产拥有量,而实际使用率不高,重复购置及浪费现象严重,对部分闲置资产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进行部门间的调剂。

高校的资产管理一般不设统一的归口单位,通常是各自为政,账实分管,从表面上看各部门都在管理各自的资产,实际上没有一个部门统筹。如设备或教务部门管理教学仪器设备,总务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学校财务部门负责学校投入经费及资产的价值核算;资产的增减变动由相关部门统计后报送财务部门,再由财务部门根据统计数据对全校资产进行会计核算,财务部门管账但不直接管理实物资产,相关部门管理实物资产但账目不清,这种管理模式缺乏协调沟通机能,管账与管物相脱节,导致会计核算不实,账实不相符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资产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管理者也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学校资产状况,难以发现管理漏洞。

在处置闲置资产和淘汰设备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法规规定的程序执行,由于资产管理监督不力,资产处置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如,处置资产未经评估或评估价过低,有的甚至随意报废尚有相当使用价值的设备,导致高校资产流失。

高校的财务工作相比企业较简单,因而财会人员的技能与素质要求相对较低,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财务工作已变得相对复杂,现行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制度已经跟不上学校的发展和需求,财务部门对资产的管理只发挥了核算功能,监督和控制功能并没有发挥,这也是导致资产管理的诸多漏洞与弊端的主要原因。由于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核算信息无法准确、如实反映现有资产价值。

如何管好、用好高校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实现资产的使用效率,关键在于制度层面的建设。科学完善的法规体系是高校资产管理有效进行的前提和保障;而在操作层面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落实资产管理的各项法规及制度。

健全的高校资产管理法规体系是实现高校资产管理法制化的制度保障,能明确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规范资产管理制度和方式,为高校资产的合理使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产的保全等提供法律依据。健全的法律体系应具体包括包括资产评估管理、资产产权管理、资产日常管理、资产经营管理、资产投资与收益管理以及高校资产管理中的若干特殊问题等方面内容;为确保高校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使用的有效性等方面而建立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新的高校资产管理法规以及修订现行法规体系,以期形成科学完善的高校资产管理法规体系。

高校资产管理急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外部监管体系,包括严密的监管组织结构,现代化的监管手段以及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监管方式的机制。外部监管体系建立可借鉴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方法,除了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管,还应由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和资信评估鉴定机构等外部组织力量,评价和审查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遵守国家法律,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和专业技术要求的行为;针对目前高校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资产管理体制,应建立资产的统筹管理部门作为内部监管体系的监控主体,以校内全部资产为监控对象,确定资产的监控目标,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采用科学合理的监控方式与管理措施,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资产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应根据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促使高校规范行为,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实现资产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资产流失。

高校资产管理目标的确定应建立在将资产进行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在对资产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方面,高校资产应按用途分为经营用资产、非经营用资产等类别。不同用途的资产管理目标不同,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构成也不相同。经营用资产应该以“保值增值”为管理目标,评价指标可参照企业资产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而非经营用资产属于教学科研管理的用途,其管理目标应为资产的“保全保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围绕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具备完整法律法规保障的前提下,接下来应该是采用科学的方法,严格按程序办事,使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包括明确各部门及各责任人的职责范围,日常存量资产的管理方法及增量资产的管理等。在日常资产管理中,健全各项资产的账卡记录,及时对账并及时将数据变动情况告知财务;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单位资产的现状、数量、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资产的档案资料是否完整等进清查盘点,以查明账实是否相符;对账实不相符的情况,应及时填报盘盈盘亏明细表,查明原因并落实赔偿责任。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清产核资,核实学校的资产数量及资产状况,界定资产的权属关系,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止资产流失。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率,为今后资产的申购提供依据。对重置与闲置资产应加强监管,要认识到资产重置与闲置是一种严重的浪费现象,应按照资产的处置程序评估并及时处置。

篇3

归纳起来,对于国有资产归属与管理目前主要有两种提法:一是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统一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二是社会上有人提出的分级所有,授权经营;三是十六大明确的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履行出资人职责。

“分级管理”的提法是针对当时国有资产管理状况提出的,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表明这种提法缺乏可操作性,管理的涵义和范围也比较模糊,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出资人到位的问题,更无法明确权、责、利。

“分级所有”的提法是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试图改变政府直接经营管理国有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现状,彻底廓清各级政府管辖范围内国有资产的边界,以避免政府的随意、短期行为。这种方式涉及修改宪法等一系列法规,理论认识也不尽一致,具体操作也相当复杂,既不利于中央集中体制的巩固和政令、法规的统一,而且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一旦面对各个利益部门,反而会引起一些争论和认识上的混乱。

“分级产权”的提法,实际上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法律规定和管理实际上都是与现实相符的。“分级产权”的表述不仅结束了“分级管理”还是“分级所有”的争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权理论的重大发展,而且有利于做到分权合理、集中有度、责权明确,有利于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体制创新

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就为国有资产管理创新明确了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

首先,在体制框架上,确立了要与建立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相联系,即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坚持国家统一所有的基础上,政府分级行使出资人职责,委托专门机构管理经营,探索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

坚持国家统一所有。一是明确最终所有权归国家。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员,归国家统一所有。二是在于各级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营运和监督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法律和法规,这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政府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必要时有权统一配置资源。

分级行使出资人职责。通过逐级授权,明确管理国有资产的范围,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行使出资人职责,负责所辖国有资产的管理、收益和处置等。这与现行体制的区别在于,不再由国务院统一行使全部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地方政府将明确享有所投资企业的产权和产权收益。

委托专门机构管理经营。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与行使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分设。各级政府成立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代表政府统一管理国有资产。由国资委授权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作为国有资产营运主体,具体行使所投资企业的出资人职责。

其次,在管理机构上,明确要求在“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这是对多年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总结和提高,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首创得出的科学结论。新建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受政府委托统一管理国有资产的特殊法定机构,代表政府专门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以资本为纽带,理顺出资关系,进行产权管理。它不是政府行政机关的组成部分,不纳入政府序列,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资局。

管理创新

明确了由分散管理到统一管理。针对多个部门分割管理,分别行使出资人职能的现实问题,要求进行统一的管理,构建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集中行使出资人职能。国资委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国有资产营运战略方针、结构调整方向和投资发展规划,编制国有资产经营预算;选派和更换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董事、监事和财务总监;考核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营运业绩,决定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设立、分立并、变更等重大事项。

明确了管理层次。国家国资委受国务院委托,对中央直接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国务院授权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委托地方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责。地方政府只设省、市(地)两级,这比较切合实际,若管理机构层次过多,会减低管理的有效性。

国资委对国有资产营运主体行使出资人职责,通过授权明确国有资产营运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国有资产营运主体主要是从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中进行选择,可以是国有控股公司、投资公司、集团总公司、资产经营公司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也可根据需要新建,但不能是行政性的翻牌公司。国有资产营运主体按照投资份额依法对全资、控股及参股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责,对所投资企业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享有资本收益、重大决策和选聘经营管理者等权利,但是并不介入企业的日常经营。

明确了管理的范围。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围绕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这个主线,强调要对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部门进行分类管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这样,一方面通过对国有经济行业和领域的划分,妥善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权责问题,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另一方面通过成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着重解决部门多头管理中“人人负责、但又人人都不负责”的问题,从而落实管理资产的责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篇4

【关键词】 军队资产 管理

一、军队国有资产的特点

1、军队资产的规模和结构受国家财政分配状况的制约。军事资产管理的结果是“生产战斗力”、是公共安全产品。这种产品不能直接由市场价格来量度,其价值运动必须由政府财政机制来配置。军队国有资产的规模受国家财政制约。军费在军队内部进行再分配,分为生活性经费、维持性经费和发展性经费,其中,维持性经费的一部分和发展性经费的绝大部分形成军队国有资产的流量和存量。当国家财政分配给军队的军费充足时,就会加大军队国有资产的流量和存量;相反,则会减少军队国有资产的流量和存量。国家财政通过军费支出不仅制约军队资产的规模,同时还制约军队资产的结构。

2、军队资产所有权主体具有复合性。我军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主体既是国家,又是军队,这种主体是复合主体。从绝对意义的角度来说,国家有权对军队的资产进行调配和处置,所以其绝对主体是国家。从相对意义的角度说,中央军事委员会代表国家行使军队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拥有从军事斗争需要出发配置军事资产的指挥权、使用权、管理权和保密权。这些都是由军事斗争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3、军队资产使用的军事目的性。军队资产的军事性质是由其直接军事目的所决定的。国有资产运营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并取得最大的收益。因此,生产领域的国有资产具有“增值”的特点,随着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国有资产的价值会不断地增加,社会财富也会不断积累。在军事领域,国有资产运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平、战时的各种军事需要。因此,军事领域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不具有“增值”性,且直接用于军事需要。经营性国有资产虽具有“增值”性,但资产运营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军事需要。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同时又是个消费集团,从总体上讲,军队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不是为生产经营服务,而是为军事活动服务。军队的军事需要包括和平时期的军事需要和战争时期的军事需要。军队资产管理的目的就是提供国防公共安全,就是要生成战斗力。军队资产的使用及管理只有突出了防务和安全的军事目的性,军队各级才能在如何出战斗力上下功夫。

二、目前我军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1、制订了相应的法规,但仍需完善。虽然1994年7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联合颁发了《中国人民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随后总部又先后下发了军队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财产清查、资产评估、资产处置、资产报告、实物资产计价核算管理等30多个法规制度文件。2004年6月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联合颁发了《军队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使得军队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部队资产管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得以缓解。但是军队资产管理的组织机制尚不健全,如统揽军队资产管理的总纲――《军队资产管理条例》尚未出台,相关层次配套的规章制度也不全面,军以下单位还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同时军队资产管理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军队资产管理运行机制应该是依据业务流程形成的闭环模式,在闭环上留有与地方发生交易往来的接口。目前在封闭的环上还有缺失的环节,接口还不太通畅。

2、管理人员观念意识淡薄。从近几年军队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来看,“重钱轻物”、“重用轻管”的思想观念仍然比较突出,管理的目标仍然停留在保证经费不超支、会计核算合理合法等浅显层面上。而对实物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够,监管措施不力。特别是一些公私通的实物资产,有的长期由个人保管使用,久而久之,公私难分,责任不明,使许多实物资产长期游离于单位资产管理范围之外。又因各级宣传力度不够,未能把资产的管理真正纳入单位党委的议事日程,作为单位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来抓,造成财产物资购置的主观性、管理的放任性、使用的无序性、处置的随意性等问题的普遍存在。

3、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一是管理混乱,利用率低。一些部门、单位相互攀比,不顾实际工作需要,随意添置高档次现代化办公设备或盲目搞大型重复建设,加上资产管理措施不利、手段单一,造成自然损耗比较严重,少数资产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难以发挥其经济和军事效益。二是财产账实不符,账外资产量过大。部分资产购置时缺少原始记载,账务管理不落实,该入账的不入账,而且平时管理不够严格,保管使用人员的多次更换,导致大部分资产的管理游离于单位管理之外。同时部分上级业务部门配发的军用物资,其供应品种繁多,供应时间跨度大,市场上也无同类物资参考,业务部门也难以提供参考价位,给价位确认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三是财产流失严重。有相当部分单位盘亏、报废、非常损失及呆坏账长期挂账,不进行处理,甚至根本就没有按规定处理的意识。有的单位对毁损待报废或闲置的资产,处理的随意性很强,甚至无偿处理或低价甩卖给关系单位、私人,给军队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三、加强军队资产管理的对策

1、建全制度,完善机制。一是完善实物资产核算体系。为了巩固财产清查登记工作成果,应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核算办法,对国有资产的购买、交付使用、报废等管理制定具体详尽的措施,防止已登记入账的资产流失。尽快实现军队实物资产的计价核算管理与现行经费核算办法相衔接,切实做到管钱与管物相统一,以适应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需要。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激励机制。为全面系统地掌握和分析实物资产的质量、使用状况和管理水平,必须建立一套科学适用并具有军队特色的实物资产考核指标体系。三是健全资产管理法规体系。近年来,我军结合国家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颁布了一些相关法规,初步构建了资产管理法规框架,但对照军队国有资户管理实际需求,法规化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如尽快出台《国防资产法》、《资产评评估法》等,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权利和义务,并对清查登记制度、责任管理制度、申报制度、报告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进行统一和规范。

2、创新管理技术。知识与技术的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不仅仅带动了物质生产的发展,也推动了管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国有资产不仅是货币价值的表现,更多的意味着知识的积淀。知识经济是无形的资产,而不是以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信息、技术等无形资产在军事经济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因此,我们进行军队国有资产管理,治理军队资产流失,不能再使用过去的老办法和陈旧落后的手段,要用创新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科学的管理。首先要充分利用和开发部队现有的电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把各级部队和单位的资产数据统一输入保存,并及时更新,方便查证和管理。其次充分利用现行新的军队会计制度、核算方法和计算机设备,开发军队国有资产会计管理软件,加强国有资产的价值管理。最后要充分利用知识经济所产生的知识力量,加大对军队无形资产的管理、保护力度。

3、提高管理意识,加强监管。物资管理是经费管理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存在形式不同,但管理价值和管理目标是一致的。针对“重钱轻物”、“重钱轻管”这一军队实物资产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要求树立一个观念:管物就是管钱,只管钱不管物是片面的,也不可能真正管得住钱。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政治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对优秀的事迹与人员进行通报和奖励,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意义,提高广大官兵的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同时还要加强军队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一是要建立财务监管制度。对处置资产取得的收入和资产损失所获的赔偿要设置明细科目按资产使用部门进行明细核算,方便日后对资产的处置实施明细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过渡账号、挪用截留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对处置后需要重新购置的,应用收益冲减资产购置预算金额,减少预算金额的投入;对处置后无需重新购置的,可将收入作为资产购置基金,用以弥补其他资产购置经费的不足。二是要建立目标管理制度。每年在完成一定收益基数的前提下,可以按一定比例提成资金作为资产管理奖励,督促使用单位自觉加强资产的日常管控与维护。三是要建立监督检查制度。上级业务部门每半年对一次账,纪检审计部门定期不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和审计,确保收益资金流向合理。

【参考文献】

[1] 朱连清、杨东国:军队资产管理论纲[M].海潮出版社,2002.

[2] 王军、汤波:军队资产管理工作方法探讨[J].管理与效益,2001(9).

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2006年以来,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市政府108号令)和《周口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市政府1号令),开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研究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等方面管理。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周口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如何深入持久地贯彻落实一系列办法,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是周口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周口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5年5月,周口市机构改革成立周口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当时,市委市政府考虑到周口市市属企业国有资产存量较少的实际情况,把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和人员一并划入了新成立的市国资委,当时,市国资委既管企业国有资产,又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新机构组建到正常办公,已到年底。但是,2006年5月,财政部就出台了35.36号令,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是财政部门,这样,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不理顺,以致产生以下突出问题。

(一)多头管理,分工不明

由于职能不理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的部门很多,有国资部门、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审计部门等,他们都有对国有资产监督的责任,但由于旧体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很深,惯性很强,导致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形成大家都管又都不管的状况。

(二)只重形式,忽视效果

具体表现为重管理权力的归属,轻监督责任的落实,重预算的编审,轻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结合,从而造成资产清查年年搞,搞来搞去老一套,前清后乱,流于形式。

(三)审计监督不力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审计监督体系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县(市)级行政事业单位一般不是审计重点,因而被审计部门忽视,国家审计顾不上,社会审计忙不上,内部审计跟不上(一般无内审人员),这样行政事业单位就形成了审计“真空”地带,即使审计也是走过场,对发现的问题,主管财政部门不追,社会审计无权处理,导致只查不改,不了了之。

(四)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有章不循,有法不依

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执行不力或部门之间配合不够,尤其是与财务管理脱节,因而造成不良的后果。一是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会计账上资产的存量情况,财会人员对资产实际使用情况也不甚了解;二是资产的处理没有严格的审批、划拨、借用、变卖、核销,所得收入不入账或设立账外账;三是拍卖资产未有资产评估的中介单位进行评估,擅自定价;四是对于无偿调入或捐赠的资产未纳入单位资产管理的范畴,形成账外资产等。这样不仅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而且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难以分清责任,不可避免地造成财产损失。

(五)管理意识不强,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

长期以来,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投入大部分为财政拨款,使不少单位对资产的使用和管理缺乏责任感,一般只重视经费的争取和使用,而忽视财产的合理配置,一方面不断向财政申请增加投入,投资兴建或购置资产,而且标准越来越高,对一些尚能使用的资产提前更新,使原有资产处于闲置状态;另一方面对已购的资产管理不到位,较长时间不清查、不盘点,导致家底不清、账实不符,不仅容易造成资产流失,也使财政监管部门不能真实掌握国有资产存量的情况,增加了监督管理的难度。

(六)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效益低下

目前许多单位资产统计和管理还是手工方式,即使一些部门、单位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也由于其采用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统一,数据无法分析利用,不能适应资产动态化管理的需要。

二、理顺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力度

为了理顺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2008年3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市国资委履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划归市财政局,人员、编制一并划回,成立周口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出台《周口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市政府1号令),明确财政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彻底理顺了周口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职能得到理顺,成立了专司机构,市政府又出台了管理办法。市财政局准备以政府1号令为依托,从基础管理人手,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力度。

(一)加大市政府1号令的宣传力度,尽快制定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在规范统一管理上下功夫

在电视台、周口日报设立专栏,宣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让社会各界和行政事业单位广泛了解,提高依法管理和自觉遵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的自觉性。

围绕《周口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我们还将着手制定《周口市财政局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工作规程》、《周口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管理办法》、《周口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周口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益)收缴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一整套统一、规范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法规体系,使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抓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在重点管理上下功夫

1 抓好资产配置环节的管理

资产配置环节是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资金管理与资产管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资金管理是价值形态的管理,资产管理是实物形态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由财政资金转化为实物形态形成的,财政资金的分配,离不开对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产的掌握,单位资产的使用管理,也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优化资产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资产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资产配置环节,要严格根据财政部35、36号令和《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管理办法》(省政府108号令)的规定,按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有规定配置标准的资产,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配备;对没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严控制、合理配备。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行政事业单位购置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必须由本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后,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报财政部门审批。经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各单位方可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未经批准,不得列入部门预算,也不得列入单位经费支出。对资产占用超标的单位,可考虑采取收费、单位间调剂、少拨运行维护费用等方法,真正把资产存量盘活。市财政局准备下半年制定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标准,试编明年资产购置预算。

2 抓好资产使用环节的管理

在资产使用环节,重点是保障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财政部门应督促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和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切实将资产管理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资产使用责任制,对资产的存量、增减变动、分布等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登记,建立账、簿、卡,定期、不定期与财务部门核对账目;对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逐台(件)建立技术档案;对各类实物资产分门别类地建立完善的保管、领用、交还制度,适时进行实物点验,切实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卡相符。对造成资产损坏、丢失和浪费的,追究责任,区别情况做出处理。同时,大力倡导修旧利废,减少浪费,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完好率。

为了更好地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市财政局下发《关于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专管员制度的通知》(周财资[2008]5号),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专管员制度。采取单位推荐,财政部门培训、考试,核发资产专管员聘书,明确资产专管员职责,同资产专管员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切实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目前,市直246个行政事业单位全部明确了资产专管员,县市区也在推广这一制度。

3 抓好资产出租、出借和处置环节的管理

一是严格履行国有资产处置和对外出租、出借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和对外出租、出借;二是严格规定资产处置必须由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进行审核鉴定,提出意见,按审批权限报送审批;三是资产处置和对外出租、出借要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资产的出售与置换要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四是资产处置和对外出租、出借要由财政部门集中统一进行。扶沟县从1995年起,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汽车、房屋和税务、工商部门的抵税、罚没物品等由财政局国资股集中统一处置,每年两次,迄今为止处置资产总额达300多万元。沈丘县财政局通过公开竞价转让国有资产,实现增值1572.9万元,增值率为179.35%,有效防止了资产处置过程中的部门化和暗箱操作。近期,我们对市财政局和市教委等部门原办公楼的处置,从履行审批、产权归属调查、资产清查、资产评估、处置方式、处置收入收缴等各环节,严格履行程序,为市直单位资产处置起到了示范作用。

4 抓好资产有偿使用和处置收入环节的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包括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有偿使用收入两部分,它们是政府非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这两部分收入的管理,有助于维护政府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和有偿使用收入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要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上缴财政国有资产收益专户或国库,支出按照政府履行职能需要由财政统一安排。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将按照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进行管理,要严格论证和审批管理。既要严格控制经营行为,又要搞好资产运营,保证资产有效使用和保值增值。市政府1号令明确市级设置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收益专户,今年4月,市财政局下发《关于规范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和处置收入专户收缴的通知》(周财资[2009]5号)文件,规范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有效约束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入随意支出的行为,目前,市级国有资产收益专户累计并实现收入3000多万元。

5 抓好资产信息化管理

按照资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市财政局从自身抓起,开展了市财政局固定资产登记与信息化管理工作,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到单位、到房间、到人员”,建立完善、规范的固定资产实物台账、价值台账和信息化管理库,做到鼠标轻轻一点,资产状况清清楚楚。通过财政部门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总结出成熟经验,然后,推广到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起一个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资产管理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全市行政事业资产从人口到出口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促进资产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资产管理的共享、共用。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034-01

1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不强,资产疏于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大部分国有资产属无偿调拨、捐赠或由财政安排资金购置,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不进行成本核算,国有资产使用长期缺乏成本和绩效观念,造成有关责任人对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意识淡薄,重货币资金、轻实物资产,重资产增量、轻资产存量。

(2)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在资产清查中发现,有的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有的单位虽然有管理制度,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以致于有些单位之间国有资产随意划拨,手续不完备;不少单位没有确定专人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定期盘查制度,账外资产、有账无物现象仍然存在,缺少一套完整的验收、保管、使用国有资产管理措施。

(3)核算与管理脱节,导致帐实不符。首先多数单位虽进行了资产的总账、明细账核算,但未建立资产卡片管理,缺少固定资产管理台账。其次资产核算不及时。有些赠与的资产,因种种原因,不能办理过户手续,导致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不能及时进行账务处理。还有个别单位建造的办公楼、实行房产制度改革前建造的职工宿舍楼等,已使用多年,但因未实施竣工决算审计等原因,该项工程支出仍挂在“在建工程”和往来账户中,导致账物脱节、资产存量不清。

(4)忽视过程监控,造成资产流失。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财务部门只管财务核算,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专职管理人员,使用部门无管理制度、无专人管理、财产登记不全。单位向各部门安排、配置了固定资产以后,对使用情况不闻不问,资产清查流于形式,导致一些隐形资产流失,如照相机等。

(5)资产配置不均衡,使用效益不高。部门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和资产合理流动机制,导致了尚能使用的资产处于闲置状态,跨部门调拨资产很难实现,出现了资产重复配置,闲置浪费与资产短缺并存的现象,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2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亟待采取的有效措施

针对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从完善制度、清产核资入手,不断加强对国有资产全过程监督管理,提升国有资产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1)健全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国有资产管理长期以来都是财务管理中较为薄弱、容易忽视的地方。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人认真监督管理,根本原因就是观念淡簿。一方面大力宣传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加强资产管理和财务人员国资法规政策的学习培训和业务交流,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健全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各自的职责,规定各部门配备专人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把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

(2)全面清产核资,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数据库。首先进行一次全面清产核资。要求各单位对国有资产进行一次彻头彻尾的清查,全面掌握单位每项国有资产的真实信息,彻底摸清“家底”,建立一套完整、全面的国有资产管理基础数据库。其次,对国有资产进行科学管理。由于国有资产金额大、类别、品种多,有些国有资产还经常变动,单一的手工记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需要,建议各单位利用微机、专业的国有资产核算管理软件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使国有资产核算与管理步入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3)强化资产清查,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实行国有资产定期盘点制度。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国有资产应进行定期清查。要求每年至少盘点一次,认真核对资产的数量、使用状况及完好程度等重要信息资料,以保证国有资产的账实相符。将资产清查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在每年至少一次的资产清查工作中,对发现的账实不符(盘盈或盘亏)等问题,严格按规定办理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4)注重全过程监控,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有效。加强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监控,就是一要严格购置审批程序,加强预算管理,确保国有资产配置科学、合理;二要健全保管制度,加强验收、领用控制,做到手续完备;三要规范日常核算,健全国有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保证账、卡、物相符;四要建立使用人责任制度,明确使用责任,确保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五要加强处置管理(包括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实行公开竞拍,收入及时上缴财政专户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有效。

(5)规范资产配置,合理配置资源。行政事业单位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是国家财政以资本性支出投入和单位利用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等形式形成的,属国家所有。因此,财政部门要把好资产配置的“入口”关,积极探索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标准化配置制度,实现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孙天刚,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财政,2009,(16).

篇7

一、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和成效

一是健全了资产管理体系。从组织机构看,我县成立了国资委、国资局和新益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形成了国资委、国资局、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三级管理运营体系。从政策制度看,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我县国有资产管理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证。从信息网络看,国资局已建立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数据库,并与省、市实现了联网运行,全县一级预算单位也都建立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资产处置的网上申报。

二是摸清了资产管理家底。近几年来,我县先后开展了三次清产核资工作,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查,共查明全县192家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产总额为96135.59万元,负债总额为3__3.77万元,国有资产总额为64991.82万元,土地占用面积2095322.79㎡,房屋建筑面积5753060.14㎡,汽车423辆。其中县直资产总额87005.54万元,负债总额22117.41万元,国有资产总额64888.13万元,土地占用面积1986567.51㎡,房屋建筑面积5398709.15㎡,汽车388辆;乡镇资产总额9129.97万元,负债总额9026.36万元,国有资产总额103.61万元,土地占用面积108755.28㎡,房屋建筑面积353610.99㎡,汽车35辆。全县22家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9811万元,固定资产净值7392万元。

三是改革了资产管理模式。到底,县直93家部门预算单位全部移交了资产,将资产权属进行了过户,国资局共接管非经营性资产土地102宗,房屋229栋;接管经营性资产包括门面138个、鱼池1930.6亩(其中精养鱼池1330.6亩),经济实体10个;接管3家单位资产(基建)负债166.6万元。

四是规范了资产经营行为。成立了新益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将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委托新益公司经营,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按照“截时截标、价格优先、价高者得”的原则,在交易大厅进行公开竞价,实行阳光操作,有效规范了产权交易行为,实现了资产收益的最大化。

二、影响和制约国有资产管理的突出问题

一是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没有有效对接。去年9月份县财政局下发了《关于规范财政内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程序的通知》,明确了财政局内部各业务科室在资产管理中的职责,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在配置、购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的操作程序。但目前该文件没有落实到位,导致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还没有实现对接。

二是资产运营规模较小,投融资能力不强。在国资监管“三层架构”中,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国资运营主体担负着对国有资产进行统一运营的职责,但目前我县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由于没有专职人员,加之城司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职能,导致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职能展开不够,特别是对如何通过资产运营来推进经营城市和城市建设研究不够,资产运营的规模较小,盘活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还远未达到。目前,冶金局、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几个开发项目进展缓慢,资产产权交易额还不足国有资产的十分之一,净收益很少,特别是在办公资源的配置和开发方面还没有启动,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大。

三是资产配置不合理,单位之间苦乐不均。同是行政事业单位,有的单位人均办公面积几十方米,而有的单位长期蜗居在旧办公楼,缺少相应配套设施,对外开展工作较为不便;有的单位地处城区繁华地段,占有较多的优良资产,每年仅门面出租出入就达十几万元,而有的单位所处位置偏僻,占有的资产较少,根本无经营收入可言,造成单位之间在办公条件、职工福利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四是乡镇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不严。目前,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触角还没有有效延伸到乡镇,乡镇的一些单位“重钱轻物、重购轻管”,没有建立健全资产核算和管理制度,资产账实不符,家底不清;一些单位资产盲目购置,随意处置,浪费严重;一些单位资产出租暗箱操作,经营收益流失严重;一些单位资产收益体外循环,使用效益低下。

三、推动我县资产管理创新发展的对策措施

针对目前我县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国有资产管理要遵循“政府统筹规划、财政精细管理、单位有效使用”的原则,按照“三统一”(统一监管、分类实施,统一配置、分步到位,统一处置、规范操作);“两集中”(资产产权向出资人集中、资产收益向财政专户集中);“一盘活”(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思路,着力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1、扩大舆论宣传,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要创新发展,首先必须在思想认识上有新的提高、在舆论宣传上有新的氛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宣传力度,掀起新一轮宣传学习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的,在全县上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真正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深入人心。

2、层层严格把关,进一步提高配置效率。将资产管理工作与预算管理、政府采购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把关,规范操作,促进资产配置效率的提高。一是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结合部门单位承担的工作职责,认真研究制定公正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细化资产购置预算,通过严格的资产预算管理,防止资产购量的随意性,杜绝超编制、超标准配置现象,实现资产公平、合理配置。二是推进资产管理与政府采购相对接。行政事业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必须通过政府采购的渠道进行购置。完成采购后,要及时进行帐务处理,办理资产占有登记。未经审批的资产配置,政府采购部门不予受理采购业务,国库系统不予办理支付业务,也不纳入部门预算。三是推进财政与其他职能部门相联动。由政府出面,组织发改、公安、建设、 国土、房产、工商等职能部门联合下文,配合国资部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建立联动机制,堵塞管理漏洞。行政事业单位兴建办公用房,由发改和国资部门共同审核,确定建设等级、建筑面积和投资规模等;行政事业单位办理车辆入户上牌手续,办理土地、房屋转让、划拨、对外捐赠、报废、报损和担保手续,公安、建设、房产、国土部门必须凭国资部门资产处置批复予以办理;行政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兴办企业等经济实体,工商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事业单位办理对外投资或兴办企业经济实体,工商部门要凭国资部门相关批复方可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篇8

事业单位/固有资产/对策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的是国有资产中,使用、占有和管理的各环节,因为种种原因所造成的损耗与流失。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来看,流失的含义可以定义为:事业单位在科研、财务及行政等管理中,对国有资产的使用者、占有者和所有者权益上的侵犯。

(一)国有资产的观念浅薄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是我们对国有资产的认识与管理,没有重视到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际上关注和了解企业国有资产中管理的漏洞和流失的人很多,但关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漏洞和流失的人却不多。也许是收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事业单位不重视资产的管理,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国有资产的闲置及重置的问题很严重

因为重复购置资产和构建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事业单位的资产大批的闲置,利用率很低。而且从各个事业单位之间来看,现在应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部门,专门负责资产的优化配置和调剂,避免资产造成不必要的流失。

(三)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不顺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我国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分工不明等问题越来越明显,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没有特意设立,相关部门对于国有资产管理和员工的职责没有明确,没有详细的国有资产管理计划。

(四)缺乏有效的监管,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我国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不到位,还没有制定出一套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国有资产的完整体系,没办法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外部审计监督不容易落实,缺少一个机制来对事业单位拨款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核监督,而且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国有资产使用情况的体系制度也不完善。

二、提高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对策

(一)加大对预算的管理,有效购置国有资产

有效的对国有资产进行购置及加大对预算的管理,能够有效的从源头遏制事业单位”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减少财政资金的浪费。鼓励各单位根据单位的实际需要和市场状况按需申报资产购置,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该单位的国有资产存量进行仔细分析,然后再确定是否批复,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维修、保养和处置进行必要的长期的跟踪问效,削减盲目购置国有资产的事业单位下一财年的购置经费预算,迫使事业单位谨慎申报国有资产购置预算,确保科学、有序、合理的编制事业单位采购预算,减少国有资产购置的随意性。

(二)完善管理体制,营造一个良好的资产运行环境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站在本质属性的角度看,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单位只是资产的使用者,并不是所有者。政府公共财产的监督管理部门是各级的财政部,同时也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部门。按照部门的职责,事业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国有资产实行全面的管理,属于次宏观地位。所以,要组建一个由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及各个事业单位组成的三级管理体制机构。

(三)更新管理的方法,提升管理的效益

首先是构建一套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全面展现信息一体化的整体效能,使“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事业单位”相互之间的信息畅通,服务于宏观决策、科学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持。其次是要构建一个监督机制,使财政和主管部门相互结合的双重管理制度建立在宏观的层面上。

事业单位里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政策要求非常高的,复杂而又多层次的大工程,是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环节,增强和规范化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预防国有资产的流失,是推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证。各级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单位都要有思想上的转变,完善体制机构,不断探索,努力创新,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快速不如规范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路线,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展现出最大的功能。

(四)强化监管,保护国有资产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坚决查处违法处置国有资产的现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一方面,要强化外部监督,尽快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提供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加大对违法违纪的处罚力度,保障国家法律的威慑力,财政、审计、国资等 部门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外部审计,对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处置管理、收入管理进行严格的财务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督问效。另一方面,要强化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内部监督机制,成立内部监督部门,建立岗位的责任分离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考评和责任约束,防范单位内部人员违法违规处置、侵吞国有资产,防止资产的流失,保护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童嵩,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07)

[2]霍晓军.浅议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行政事业资产和与财务,2014 ( 04).

篇9

关键词:技工类院校 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技工类院校开展教学实训等各项工作的必要基础是有效的资产管理,资产管理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加强资产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合理、有效地配置校内资源,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加强和完善技工类院校的资产管理,对于防止技工类院校资产流失,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产使用中的经济效益,加快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落后,经营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普遍存在重钱轻物和重购置、轻管理的陈旧资产管理观念。因为对资产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资产的重复购置、盲目购置、闲置与随意处置、账物不符、浪费等现象严重。由于缺乏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也就没有完善的保值增值管理制度。因对无形资产缺乏管理,严重地损害了学校的合法权益。

2.管理制度不健全,立法不完善

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的法规大多是以暂行办法、管理办法等形式颁布的,例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办法》等。这些法规没有涵盖事业单位的全部资产,只涉及国有资产的管理;没有涉及增量资产,只涉及存量资产的管理。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滞后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对全部资产的监督管理,无法为遏制技工类院校资产的流失、低效率使用等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3.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体制落后

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的模式为“国家统一所有、各级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和使用”的三级管理模式。技工类院校的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学校享有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院校资产归口管理模式缺乏协调沟通机制,管账与管物相脱节。在管理上存在以下弊端:资产的购买与使用分离,导致使用部门对资产的维护、保管不能做到尽心尽责,资产的毁坏和丢失情况严重;资产的购买与核算分离,资产的变动一般由资产管理部门掌握,导致财务部门核算的数据不可靠;学校内部的资产管理由多头分管,部门间的职责、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界定,导致各部门不能有效地管理资产。

4.资产清查管理工作不及时,资产利用率低

技工类院校没有完善的评价制度和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无法对资产使用的效益实施科学考评。因内部资源共享的意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导致院校资产大量重购。有些学校的资产清查不到位,固定资产盘点没有按规定进行,且多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资产管理部门的清查结果没有按规定程序及时进行财务处理。

5.资产核算不规范,资产及其效益反映不真实

首先,会计预算管理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粗放。其次,已投入使用的资产不能及时结转或不能完全结转固定资产,在“在建工程”和“其他应收款”项目上长期挂账。究其原因,一是部分项目没有经过批准,没有项目建设计划,手续不健全,无法结转资产入账;二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超计划、超预算,致使部分资产不能入账;三是由于核算不规范,部分费用没有进行合理的摊销,形成挂账。最后,资产出租、出借收入没有纳入学校预算管理,这是技工类院校目前资产使用中比较普遍的问题。

6.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目标不明确

当前,技工类院校的资产管理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有效的资产评价指标体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仅设置了三个目标:一是维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三是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以上资产管理目标忽略了技工类院校逐年增加的非国有资产。因缺乏有效的资产评价指标体系,资产管理的目标考核没有可操作性。大部分技工类院校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考核是参照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考核指标进行的,非国有资产管理的考核没有统一标准。

二、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1.增强资产经营管理意识,转变资产管理观念

要高度重视资产管理。技工类院校领导要增强资产管理的意识,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出发点,以提高资产效益为目的,切实提高教学实训水平,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要着力解决资产的重置与闲置。严格资产申购审批制度, 加强对资产使用效率的评估,避免资产重置与闲置,重视资产监管工作及对预防腐败的重要意义。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力度。强化无形资产的产权保护意识,建立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规范无形资产管理。

2.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法规体系

健全的资产管理法规体系能明确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使资产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完善的资产管理法律体系应包括资产评估管理、资产产权管理、资产日常管理、资产经营管理、资产投资与收益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它能为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使用的有效性提供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

3.加强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集中管理与分权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是技工类院校资产管理的最佳模式,为此要建立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齐抓共管的二级归口管理模式,明确各部门的权利与职责,提高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要建立资产管理的责任机制与制约机制,实施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做到职责明确,责任清晰。要对资产管理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相应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与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4.齐抓共管,实施全程动态管理

资产管理部门要建立学校资产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制度,通过定期分析,强化内部管控。财务部门要改善会计核算方法,实施全程动态管理。审计、监察等部门各司其职,把确保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工作的总目标。各部门间的统计数据、统计报表要做到资源共享,以便更全面、更详实地反映资产信息。

5.坚持资产清查盘点制度

对资产进行实地盘点,要根据资产盘盈、盘亏情况,如实填报盘盈、盘亏明细表,还要附加盘盈、盘亏情况的分析说明,便于落实相关部门的赔偿责任。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对于摸清学校资产状况,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防止资产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6.强化资产管理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技工类院校的资产按照用途可以分为经营用资产和非经营用资产,应建立不同的考评指标体系。经营用资产的评价指标可参照企业资产管理,重点考评保值增值;非经营用资产的评价指标应该以资产的使用效率为重,重点考评保全保值。

7.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

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能真实反应资产的使用状态,便于各部门调剂余缺,切实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它能增加资产管理信息的透明度,便于监督管理,相关部门可以同步掌握资产动态,做到账实相符、信息共享。

8.牢固树立资产运作的经营理念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清查管理

在我国,作为党和政府发挥质证能力的保障力量,行政事业单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国有资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产生关键影响,不仅能保证其工作职能的有效发挥,而且有利于其公共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实现。因此,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对其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近年来,我国全面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通过半年的清查工作,使我们基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趋于规范。同时,笔者作为财务人员也受益非浅,从工作中发现和总结了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拟对其作出以下探讨。

一、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资产清查的重要意义

强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力度,可促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规范与完善。通过强化资产清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保证公共财政职权的有效履行,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减轻事业单位的运行压力,提升运行水平,促进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资产清查工作的实施,可对政府财务资产情况进行全面反映,进而为综合财务报告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强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力度,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全面掌握,进一步促进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还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得以有效规范,促进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节约资产的同时,为预算编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还能进一步促进国有资产数据库的管理与规范,通过对国有资产的动态化管理,对存量资产产生盘活作用,进而提升资产的实际使用效率。

二、资产清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未充分认识到资产清查和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清查工作不积极组织,缺乏人力保证,资产清查工作责任不明确。清查工作不全面,只对固定资产清理,忽视往来款项的清理工作。

资产管理制度滞后,资产管理职责不清。制度不完善,没有明确的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缺乏有效监管机制。资产管理工作缺乏制度保障,严重会导致国资产毁损流失。

资产管理日常基础工作不规范,资产管理不严,重购置,轻管理。体现在以个几个方面:一是资产购置时账务处理只列支支出,不增加固定资产;二是国有资产领用发出环节缺乏严格登记审批制度,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三是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未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认证,未按相关的程序审核审批;四是对于报废、破损、变价处理固定资产不按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相关规定审批,无视资产处置的程序而是随意处置;五是没有建立定期盘点制度,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资产登记台账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反映国有资产真实状况,资产信息失真、账实不符。

三、强化清查、加强资产管理工作的措施

提高意识,高度重视,做好资产清查和资产管理工作,加强资产管理的执行力度。行政事业单位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其单位职能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做好资产清查工作的后续工作,及时查漏补缺,提出整改措施,形成总结报告,推动本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认真落实资产管理职责,避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不当和浪费。

完善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建立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权限范围和相关责任,落实资产管理责任,把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将资产管理制度与单位绩效考核制度结合,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健全定期清查机制,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采取预算约束、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走制度化、经常化轨道,确保资产完整。

加强资产全过程监控,进一步促进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对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监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购置审批的具体流程加以规范,强化预算控制与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科学配置;第二,完善财务核算制度,对国有资产各项账目资料进一步明确,账目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记录,保证账、卡、物三者完全相符;第三,加强验收、领用、出租出借控制,做到手续完备,程序合规;第四,规范固定资产处置行为,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从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上全过程监控,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有效。

加强培训,提高人员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除加强资产管理知识培训外,还应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培训,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确保相关岗位人员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更好地胜任资产管理工作。

加大信息系统建设,实行资产信息化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大背景之下,行政事业单位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国有资产呈现出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应进一步加大信息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资产信息化管理,实现网络操作化管理,将资产管理流程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实现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保护国有资产安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