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终立: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左晓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网络安全战略是一个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顶层设计。“早在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就要求,中央网信小组要发挥集中统一领导作用,制定实施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网络安全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制定并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战略,明确保障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重点领域的网络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制定并公开《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就是落实上述要求。”
近年来,网络安全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安全运行、政治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社会和各国都在探索如何加强对网络安全问题的治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7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都制定和更新了网络安全战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不断加大网络安全领域的立法。左晓栋提到:“出台《网络安全法》,可以补上我国参与国际网络安全治理的短板。从国际看,制定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也是通行做法。这次我们国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相当于补上了这一个缺憾。”
发达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方面早有行动,欧美、日本、韩国在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保护等方面立法比较早,而我国的《网络安全法》相对滞后,针对此现象,谢永江谈到:“我们国家的立法思路可能是成熟一部、完善一部,颁布一部。我们国家网络安全方面的立法在2000年后,是国务院和各部委出台的,这可能是执法的需要,网络技术变化很快,如果总是求全责备,可能就很难出台。可以先出台,再不断完善。立法的思维和模式要转变,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快速发展的特性。通过法治手段实现对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迅速推进和加强网络立法工作,是当前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任务。就互联网立法而言,我国应当采取专门立法的模式,不宜制定一部大而全的‘互联网管理法’。”
《网络安全法》制定的根本目标,马民虎总结说:“《网络安全法》遵循网络运行和网络社会自身的发展规律、特点,从维护网络安全、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出发,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现阶段互联网治理的指导思想,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网络安全法》的出台,意义深远。对外能够在国际合作竞争中,为保障国家和国民利益争取更多主动权;对内能够完善网络安全的法律制度,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的保护水平。
正如左晓栋总结所言:“制定《网络安全法》是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举措,它的出台意义重大。”他认为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作为我国首部网络空间管理基本法,是网络安全法制体系的重要基础;二是为我国维护网络提供了最主要的法律依据;三是明确提出了有关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和重要领域安全规划等问题的法律要求;四是成为网络参与者普遍遵守的法律准则和依据。
内容:“举旗”与“指路”
《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网络安全的基本法,确立了我国网络安全的基本法律框架。左晓栋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这一论述:一是明确了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维护网络安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二是规定了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重大指导思想、理念;三是将成熟的政策规定和措施上升为法律,为政府部门的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体现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要求;四是建立了国家网络安全的一系列基本制度,这些基本制度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特点,是推动工作、夯实能力、防范重大风险所必需。
谢永江强调,《网络安全法》一方面总结并完善了现有的制度,也填补了网络安全领域的一些空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强了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在等保的基础上强化了对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另外《网络安全法》完善了网络信息、个人信息的保护,理顺了网络的监管机制,将网信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做了明确规定,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强化了法律责任,以前因为没有人大层面的法律,相关的法律处罚比较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与《网络安全法》有着怎样的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网络安全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基本制度,相关主体在网络空间安全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则从政策层面对外宣示了我国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基本目标、原则和任务。法律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战略则会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更新。”谢永江如是说。
二者的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谢永江指出:“一方面,我们国家已成为网络发展大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正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对信息化需求日益增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加深,越是依赖就越需要安全的网络环境,必须将网络安全与发展同步。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另一方面,网络入侵、网络攻击、倒卖个人信息等情况不容乐观,这些都在客观上促成了安全立法颁布,为网络空间、国家安全、企业安全还有个人安全提供更多的保护。国际上,一些网络霸权国家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实现对别国的网络监听、监视,严重威胁了我国的网络空间安全,出台《网络安全法》和《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除了要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另一方面也是要促进、推动我同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的发展。”
左晓栋认为,《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具有对外、对内两方面的作用,对外是“举旗”、“划线”,即宣示中国对网络空间安全的基本立场和主张,明确中国在网络空间的重大利益;对内是“指路”,是指导国家网络安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即指导今后若干年网络安全工作的开展。“《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工作的战略任务是坚定捍卫网络空间、坚决维护国家安全、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打击网络恐怖和违法犯罪、完善网络治理体系、夯实网络安全基础、提升网络空间防护能力、强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等9个方面。”
《网络安全法》针对当前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规定了网络安全的定位和目标、管理体制机制、主要制度、监督管理等基本问题,对于打造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将发挥积极作用。左晓栋说:“总体上讲,有利于依法S护网络空间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具体而言,其为各方参与互联网上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准则,对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安全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
左晓栋指出,《网络安全法》从三个方面对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做了规定,对打造清朗网络空间意义重大:第一是对用户(个人和组织)而言,应该对使用网络的行为负责;第二是对网络运营者而言,对违法信息有删除义务;第三个是对主管部门而言,可以要求运营者删除违法信息,并对境外违法信息予以封堵。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防御措施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影响因素以及网络安全的特征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的因素多种多样。计算机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误操作而引起的安全隐患更是数不胜数。例如由于网络安全设置不科学存在漏洞,为及时对漏洞进行修复,或者是系统优化不及时等都会加剧安全问题的威胁。此外,在实践中,由于客户所接网络存在安全漏洞也是导致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产生的关键原因。例如,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到较多的软件,而这些软件则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漏洞,如果在应用过程中,不法分子一旦利用这些软件漏洞,则客户的隐私信息极易被窃取。此外,计算机网络本身的不安全性,这也是网络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也反映在人为攻击中,例如,黑客攻击引起的计算机网络不安全现象,攻击有主动和被动两种类型。各种形式的针对相应利益的攻击,信息盗窃和篡改信息等,都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产生影响。这是主动攻击。被动攻击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篡改计算机信息以获得相应的好处。最常见的一种是信息泄漏。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特征体现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系统化方面。网络安全系统是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基础,并且在不断变化的网络模式下不断更新和完善,网络安全的多元化特征也得到体现。计算机表现内容的多样性,可以确保在技术方向上完善网络安全性,系统中使用了更多的多模式系统和技术来应对这种多样化的特性。此外,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的特征也从复杂性方面清楚地呈现出来,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客户端的种类繁多,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威胁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网络安全的复杂性进一步加深。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防御措施实施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发展有其实际需求,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可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随着计算机系统的不断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并在大屯锡矿的生产、经营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序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水平,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的整体安全,并有助于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整体管理质量水平。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措施实施我认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措施的实施应结合大屯锡矿的实际工作需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强关注:第一,加强计算机网络的物理防御水平。在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工作时,必须更加注意物理层的防御。物理层的网络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在防御过程中,有必要加强中央机房的安全管理,确保各种硬件设备的安全,提高网络的整体安全水平。大屯锡矿的中央计算机室是大屯锡矿网络的核心,根据现有管理规定,计算机管理员应注意机房的通风和干燥,避免光照,采取适当的防火措施,并配置精密空调以调节室温、湿度,通过UPS调节电源。在物理层面上做好安全管理可以对提高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起到积极作用。其次,STP生成树协议用于将交换机形成为环形网络。此操作可以避免LAN中的单点故障和网络环回,从而提高网络可用性。第二,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从技术层面上防止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更为重要,这也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相对简单的方法。防火墙技术的使用在确保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序的安全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内部和外部网络之间建立安全网关,从而可以帮助监视网络数据信息,通信量和数据源的传输,实施记录以帮助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第三,加强AD域的管理工作。大屯锡矿作为云锡股份公司的二级单位,严格遵守公司的计算机加域管理,认真做好加域计算机各项基本信息的采集,做好相应的台账,对所有加入AD域的计算机安全集中管理,统一安全策略。第四,在日常的工作中,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要求相关人员不得将与机密信息相关的办公自动化设备连接到Internet或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不得在机密计算机上安装从外网中下载的软件,不得在机密计算机上使用无线网卡,鼠标,键盘和其他无线设备,并且不要卸载未经授权的安全计算机防病毒软件,主机监视或审核软件等,不得使用非机密的办公室自动化设备来处理机密信息,并且打印机、扫描仪和其他涉密计算机间不使用无线连接。第五,加强网络安全的宣传力度。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我作为一名大屯锡矿的计算机管理员,应该对每一名职工做好网络安全的宣传工作,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
三、结语
总之,在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全。这就需要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及时有效地应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并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使用率。只有加强这些基本层别的安全性,我们才能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镝,张尼,王笑帝.“沃互联”统一认证方案研究与应用[J].信息通信技术,2016(6):25.
[2]刘瑞红,王利勤.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桎梏及应对策略[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6(20):94.
篇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计算机网络应用迅速普及。伴随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更加关注,如何保证网络通信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制定并实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策略以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正
常工作秩序,防范计算机犯罪,预防计算机安全事故,有效保证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
二、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现状
(一)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概述
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和通信网络两部分组成,其中计算机是通信网络的终端或信源,通信网络提供数据传输和交换的必要手段,最终实现保存在计算机中的资源共享。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是指根据网络特性通过相应的安全技术和措施防止计算机通信网络中的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数据等遭到破坏更改、泄露,防止非特权用户窃取服务,确保网络正常运行。从网络的运行环节来分,网络安全有设备安全、数据传输安全、用户识别安全等几个方面。
(二)目前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研究现状及动向
1.国外研究现状及动向。国外对信息网络安全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的力度大,积累多,应用广。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的网络安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计算机保密模型”的基础上,制定了“可信计算机系统安全评估准则”(tcsec),其后又制定了关于网络系统数据库方面和系列安全解释,形成了安全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准则。安全协议作为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其形式化方法分析始于80年代初,目前有基于状态机、模态逻辑和代数工具的三种分析方法,但仍有局限性和漏洞,处于发展的提高阶段。作为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密码学,近年来空前活跃,美、欧、亚各洲举行的密码学和信息安全学术会议频繁。1976年美国学者提出的公开密钥密码体制,克服了网络信息系统密钥管理的困难,同时解决了数字签名问题,它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而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已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目前正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它带动了论证理论、密钥管理等研究,由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不断提高,各种密码算法面临着新的密码体制,如量子密码、dna密码、混沌理论等密码新技术正处于探索之中。
2.国内研究现状及动向。我国信息网络安全研究历经了通信保密、数据保护两个阶段,正在进入网络信息安全研究阶段,现已开发研制出防火墙、安全路由器、安全网关、黑客入侵检测、系统脆弱性扫描软件等。目前其研究动向主要从安全体系结构、安全协议、现代密码理论、信息分析和监控以及信息安全系统等方面提出系统的、完整的和协同的解决信息网络安全的方案。
三、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存在的原因
(一)系统自身的问题
由于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系统在设计时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开发、和资源共享以及远程管理,总是留有“窗口”或是“后门”,这就使得计算机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由于其系统自身的不完善导致了安全隐患。系统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的开放性: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广域性设计使得数据的保密难度加大,其中还包括网络自身的布线以及通信质量而引起的安全问题。
2.软件的漏洞:通信协议和通信软件系统不完善,给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入侵留下了隐患。如果在使用通信网络的过程中,没有必要的安全等级鉴别和防护措施,便使得攻击者可以利用上述软件的漏洞直接侵入网络系统,破坏或窃取通信信息。
3.脆弱的tcp/ip服务:因特网的基石是tcp/ip协议,该协议在设计上力求实效而没有考虑安全因素,因为那样将增大代码量,从而降低了tcp/ip的运行效率,所以说tcp/i本身在设计上就有许多安全隐患。很多基于tcp/ip的应用服务如www服务、电子邮件服务、ftp服务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安全问题这很容易被一些对tcp/ip十分了解的人所利用。
(二)网络传输信道上的安全隐患
网络在传输信道上设计不完善,没有必要的疲敝措施,这也会给计算机通信网络留下安全隐患。因为如果传输信道没有相应的电磁屏蔽措施,那么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将会向外产生电磁辐射,专门设备是可以接收到。
(三)人为因素
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的计算机内部管理人员、利用合法身份进入网络,进行有目的破坏的人员、恶意窃取、篡改和损坏数据的网络黑客以及网上犯罪人员对网络的非法使用及破坏等对网络构成了极大威胁。
(四)其他因素
此外,诸如安全防范技术、可靠性问题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安全立法的疏忽,以及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以及意外事故的损害等也是威胁网络通信安全的重要因素。
四、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防护策略
针对以上提出的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我们从计算机系统、人员方面、网络安全策略和安全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防护策略。
(一)提高系统自身性能
计算机系统在研发设计时不能只考虑实效,而应该把通信安全因素考虑进去。网络系统在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数据的保密难度,完善通信协议和通信软件系统,减少软件系统漏洞。使用通信网络的过程中,制定必要的安全等级鉴别和防护措施,防止攻击者利用软件的漏洞直接侵人网络系统,破坏或窃取通信信息。
(二)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发挥人在网络安全上的作用
要认识到计算机通信网安全的重要性,广泛开展网络安全研究,加强技术交流和研究,掌握新技术,确保在较高层次上处干主动。人员是网络安全管理的关键之一,人员不可靠,再好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手段也是枉然,故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管理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加大网络管理人才的保留,加强各部门协作,加大高级网络技术人员的培养和选拔,使他们具有丰富的网络技术知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从而达到有效的防护网设。
(三)制定并认真贯彻实施网络安全策略
安全策略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为保证提供一定级别的安全保护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应该从法规政策、管理、技术三个层次制定相应的策略,实现以下“五不”的目的:
1.使用访问控制机制如身份鉴别,利用用户口令和密码等鉴别式达到网络系统权限分级,鉴别真伪,访问地址限制,如果对方是无权用户或是权限被限用户,则连接过程就会被终止或是部分访问地址被屏蔽,达到网络分级机制的效果。阻止非授权用户进人网络,即“进不来”,从而保证网络系统的可用性。
2.使用授权机制,利用网络管理方式向终端或是终端用户发放访问许可证书,防止非授权用户使用网络和网络资源。实现对用户的权限控制,即不该拿走的“拿不走”,同时结合内容审计机制,实现对网络资源及信息的可控性。
3.使用加密机制,使未授权用户 “看不懂”,保证数据不会在设备上或传输过程中被非法窃取,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或进程,从而实现信息的保密性。
4.使用数据完整性鉴别机制,优化数据检查核对方式,保证只有得到允许的人才能修改数据,而其它人“改不了”,防止数据字段的篡改、删除、插入、重复、遗漏等结果出现,从而确保信息的完整性。
转贴于
5.使用审计、监控、防抵赖等安全机制,使得攻击者、破坏者、抵赖者“走不脱”,并进一步对网络出现的安全问题提供调查依据和手段,实现信息安全的可审查性。
(四)提高网络安全技术
1.防火墙。计算机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无边界性、自由性,因而要想实现网络的安全,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把被保护的网络从开放的、无边界的网络环境中独立出来,使之成为可管理的、可控制的、安全的网络,实现这一目标最基本的分隔手段就是防火墙。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门槛,它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入、出一个网络的权限,并迫使所有连接都经过这样检查,因此它具有通过鉴别、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来实现对网络的安全保护。防火墙技术一般包括数据包过滤技术,应用网关和技术三大类。
2.密码技术。密码技术的基本思想是伪装信息,密码技术由明文、密文、算法和密钥构成。其中密钥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涉及到密钥的产生、检验、分配、传递、保存、使用、消钥的全过程。
密码类型基本有3种,即移位密码、代替密码和乘积密码。移位密码是一种通过改变明码中每个字符或代码的相对位置获得的密码;代替密码是一种用其它字符或代码代替明码字符后获得的密码;乘积密码则是一种通过混合代替方法使明码变成难以破译的密码。在实际加密过程中,一般不单独使用一种密码,而是将上述3种密码经过多次变换迭代生成。
3.用户识别技术。为了使网络具有是否允许用户存取数据的判别能力,避免出现非法传送、复制或篡改数据等不安全现象,网络需要采用识别技术。常用的识别方法有口令、唯一标识符、标记识别等。
4.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又称为ids,作用在于:识别针对网络的入侵行为,并及时给出报警或采取安全措施以御敌于国门之外,它在计算机网络中是非常有效的安全技术。目前计算机网络大都是基于单一的tcp/ip协议,其入侵行为的模式有一定规律可循,而通信网络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种类,有完全不同的内部管理和信令协议,因此通信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对于一般的通信网协议具有针对性,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设计基于节点的入侵检测系统或设计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节点的工作日志或网管系统的状态搜集、安全审计数据以及对网络数据包进行过滤、解释、分析、判断来发现入侵行为。
篇4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安全
1 网络概述
1.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通过已经定义的操作系统,管理软件的管理下,遵循各种网络的协议,主要用于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其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和它们的外部设备,另一部分是通信线路,用于将这些计算机连接起来。
计算机网络结合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计算机领域内的硬件与软件部分。
1.2 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1.2.1 数据通信
计算机网络和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来实现网络中不同实体的数据通信,比如传真,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公告牌,远程登录和浏览器等。
1.2.2 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共享是指在网络中的所有实体都可以访问其他实体的全部或部分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1.2.3 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在计算机网络中,资源共享带来的问题也很多,在单机完成任务时,如果发生故障等情况,则会产生很多损失,而在网络环境下,多台计算机互联进行资源共享,在一台计算机发生了故障时,其他计算机可以代替它继续完成任务,所以当发生了一台或几台计算机故障时,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单机运行任务时,如果任务很繁重,运行效率不高,而在多台计算机互联的情况下,资源共享的同时不同的计算机可以同时协作运行单项任务,减少了每一个计算机的负担,并且增大了系统运行的效率。增大了每一台计算机的可用性。
1.2.4 分布式处理
分布式处理是指通过算法将大型的综合性问题交给不同的计算机同时进行处理,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合理选择网络资源,就近快速的进行计算。
2 网络安全概述
2.1 网络安全的概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计算机安全”定义为“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该定义包含了物理和逻辑安全两部分,网络安全本质上是信息安全的引申。
2.2 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
伴随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面临着多样化的安全威胁,比如网络结构存在缺陷,软件存在漏洞被利用,一些恶意攻击等都会对网络造成破坏。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软件的脆弱性,数据库管理的漏洞,人员。
软件的脆弱性是指在高复杂的软件中,软件设计者再设计这个软件时,无法精确预料到软件运行时的状态和系统的状态,也无法精确的预测在不同的系统状态下软件的执行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因此不可避免的产生漏洞的情况。而在操作系统中,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一旦被人利用,这些漏洞均会导致信息失窃,破坏计算机的情况。
数据库管理的漏洞是指由于存在多个客户端,对数据库的访问是大量的,数据库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问题,从而导致的漏洞。
人员也是威胁网络安全的一大原因,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黑客的技术感到兴趣,并用来实施攻击网络,通过系统的漏洞非法入侵他人的计算机。
除此之外,在网络上进行互联需要遵循各种各样的网络协议,比如TCP/IP协议等,但这些协议的诞生的目的是为了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而忽略了对安全性的考虑,所以容易被利用产生漏洞,从而对网络安全造成威胁。
2.3 目前网络安全的防范对策
2.3.1 访问控制
访问权限的控制实现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措施,其是在身份认证的基础上,防止非法用户进入系统及防止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非法使用。它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未授权的用户对受保护资源的非法访问,保证合法用户的正常访问。
2.3.2 防火墙
防火墙常被安装内部受保护的网络连接到外部 Internet 的结点上, 用于逻辑隔离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它的主要功能有扫描通信数据并对攻击进行过滤;通过关闭端口禁止特殊站点的访问;统计网络使用情况,提高安全性。
2.3.3 数据加密
数据加密是保护传输的信息不被篡改的重要措施,将传送的信息进行加密,以密文的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传输,极大的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3 网络安全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资源共享,提高计算机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但是开放互联的理念必
会带来安全问题,无论是因外部原因的网络瘫痪还是因人员攻击产生的问题都会使网络产生很大的损失。
计算机网络发展至今,网络安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访问控制保证授权用户对合法资源的正常访问,在到防火墙和数据加密来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网络安全已经能得到初步的保证,但是由于软件的脆弱性,漏洞是永远存在的,只有定时检查计算机运行情况和网络情况,及时更新软件和系统才能基本保证网络的安全。
目前网络的访问控制,防火墙和数据加密已经相对成熟,随着新的安全威胁的不断诞生,也将会有新的措施来保证网络的安全。
3.1 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是继“防火墙”、“数据加密”等传统安全保护方法之后的 新一代安全保障技术。入侵检测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 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 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攻击的迹象,同时做出响应。
3.2 虚拟专用网
移动办公和单位合作伙伴的通信需求日益强烈,通过虚拟专用网进行互联保证网络安全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4 结束语
网络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与问题,只有正视网络安全问题才能保证互联网的安全运行,保证其的正常工作。
参考文献
[1]陈霜霜.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研究与探讨[J].SCIENCE&TELENOLOGY INFORMATION, 2011(35):136-137.
[2]王文寿,王珂.网管员必备宝典[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黄传河,杜瑞颖,张沪寅.网络安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289.
[4]贾冰.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及应对措施[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9).
篇5
关键词:水电站;梯级调度网络;管理
1运行管理的安全原则
(1)制定并不断完善公司专用的安全策略。为了保护网络安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编写安全策略,描述要保护的对象,保护的理由,以及如何保护它们。安全策略的内容最好具有可读性,同时,注意哪些是保密的,哪些是可以公开的。此外,应严格执行。最后,必须随时保持更新。
(2)安全防范应基于技术、动机和机会3个方面考虑,以减少攻击者的成功率。从技术上讲,系统应同时需要相当高的通用技术和专用技术,从而避免不同级别的人员滥用系统。攻击者的动机方面,应消除攻击者的满足程度,使其感到受挫。每次攻击失败时,安全系统让攻击者移动到网络系统的其它地方,使攻击者工作很辛苦。
(3)应尽可能少地向攻击者提供可攻击的机会。首先关闭不用或不常用的服务,需要时再打开。第二,访问控制权限的管理应合理。第三,系统应能自我监视,掌握违反策略的活动。第四,一旦发现问题,如果有补救措施,应立刻采用。第五,如果被保护的服务器不提供某种服务,如FTP,那么,应封锁FTP请求。
(4)安全只能通过自己进行严格的测试,才能达到较高的安全程度。因为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只有通过完善的安全测试,才能找到安全系统的不足。要做到主动防御和被动防御相结合,应能提前知道自己被攻击。如果知道自己被攻击,其实已经赢了一半。安全系统不但防御攻击者,同时防御他们的攻击。因为攻击者经常失败后就换个地方,再次实行新的攻击,因此,不但防御攻击的源地址,同时防御主机周围灵活选择的范围。
(5)战时和训练相结合,也就是说,主动防御必须严格测试,并不断改进。同时,安全软件的选择应基于应用的重要性和产品的更新周期,保证安全系统应能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应经常维护、定期测试和检查防御系统的每一个部件,避免安全系统的能力退化。
(6)在企业内部,应让每一为员工都深刻理解安全是大家的事,不是口号,而是警告,安全和业务可能有冲突,最好能够得到领导和业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安全管理过程中,对人员的信任应合理、明智,不能盲目信任。在企业的安全防御系统中,除了采用常规的防御方案,应尽可能采用一些适合行业特点的新方案,对攻击者而言,也就多了一层堡垒。要有运行规范,包括管理制度、审计评估、网络安全规划、工程管理、安全监督和灾难恢复。
2运行管理的组织结构
为实现整个梯级调度的网络安全,需要各种保证网络安全的手段。网络安全功能的实现,必须从安全管理功能和管理员的职责上结合。企业的调度中心的信息部门应成立安全系统运行小组管理整个安全系统的运行,负责完成全企业的安全系统总体运行方案的编制,负责安全管理中心的建设,制订全企业范围的安全管理规范,对相关人员进行基本培训,指导各电站(厂)完成其安全系统的运行。应有专人负责网络安全,成立网络安全管理组,其成员包括领导、系统管理员、网络工程师以及网络安全专家等组成。
3运行管理的培训支持
3.1建立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为企业建立信息安全教育培训的制度,包括安全教育政策制订、安全教育计划制订和安全教育实施支持方案。此外,文档包括《企业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企业信息安全人员岗位指南》和《企业信息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3.2提供教育培训课程
(1)安全基础培训。
对象:企业全部与网络安全相关的人员。
容: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及增强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主要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层次、网络安全度量、主机安全、黑客进攻步骤、安全防范措施和商用安全产品分类等。
目标:增强系统管理员的安全意识,基本了解安全的实际要领,能够分辩出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2)Unix/Windows系统安全管理培训。
对象:公司安全相关的系统管理员。
内容:掌握Unix/Windows系统的安全策略,常见的攻击手段分析,各种流行安全工具的使用,在实验环境中实际编译、配置和使用各种安全工具。
目标:能够独立配置安全系统,独立维护Unix/Windows系统安全。在没有防火墙的情况下,使Unix/Windows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
(3)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扫描、防病毒和加密等技术方面的培训课程。
对象:企业的安全运行和管理人员。
内容:安全软件和设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用与重要性、局限性、分类、安全设备安全策略、设计、自身的安全与日常维护、安全设备代表产品的演示和上机。
目标:了解Internet防火墙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能够对安全设备作日常维护。能够根据系统需求,做出相应的安全设备设计。能够对现有安全产品有一定的了解。
要求:具有基本UNIX/Windows, TCP/IP的知识,了解网络设计常识。
(4)安全开发培训课程。
对象:应用系统设计开发中与安全相关的人员。
内容:TCP/IP协议和传统Socket编程、IPSpoofing的详细剖析、StackOverflow的详细剖析、其他流行进攻方法IP Sniff: Sniff, Deny of Service,Connection Killing, IP hijacking等的解释、并配有实验。
目标:使系统管理员掌握黑客进攻的手段、原理和方法;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保护系统的安全性。
3.3安全人员考核
协助企业建立信息安全人员考核体系,包括制订信息安全人员考核标准和建立安全相关人员定期的评估和考核制度。此外,文档包括《企业信息安全人员考核体系》。
4运行管理的技术服务
篇6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本概念;现状;防御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1-0038-02
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无可替代。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双面性,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这些网络安全隐患不仅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还给用户的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进行深度分析,并通过一系列的防御技术来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各项服务能正常运行已经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通过网络管理控制和采取相关技术措施,保证网络环境中的用户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使用性。一般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为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两方面的内容,其中物理安全是指系统设备和相关设施受到保护,避免出现设备的损坏和丢失等;逻辑安全则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信息安全,是指对信息的保密性、可用性和完整性的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可以大致的分为软件安全、网络实体安全、网络安全管理、数据安全4个方面,所以为了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要从这四个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手段和管理方式。
2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
由于我国计算机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安全软件等方面存在缺陷,使得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互联网没有地域和时空的限制,每当有一种新的计算机病毒出现,就能在短时间内传遍世界,使许多用户和企事业单位蒙受损失。另一方面,近些年来,网络黑客的活动日益猖獗,网络犯罪呈上升趋势。在此种形势下,我们可以从网络硬件设备、软件安全和操作系统安全内核技术三方面对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进行分析。
2.1 计算机网络硬件存在缺陷
计算机网络硬件是网络运行的基础,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果计算机网络硬件存在安全隐患,很容易造成网络信息的失窃,其中,电子辐射泄漏是最主要的安全隐患之一,简单来讲就是计算机网络所包含的电磁信息泄漏,造成信息失窃,一直是困扰广大计算机网络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此外,信息资源通信部分的脆弱也存在安全隐患,由于计算机需要通过电话线、微波、光缆和专线这四种路线不断进行数据传输和交互,给了不法分子从不同路线下手窃取信息的机会。
2.2 操作系统安全内核技术的不健全
本地计算机的安全与操作系统与网络系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操作系统在构建用户连接、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上层软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较为落后的安全内核技术,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投入运行指挥,很容易在网络安全方面出现各种漏洞。因此,要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后门以及系统漏洞这些较为薄弱的地方进行重点防护。
2.3 计算机软件把控不严格
从很多计算机网络安全实例中可以看出,因软件自身存在缺陷而产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很多软件开发的工作者对软件把控不严格,导致软件市场龙蛇混杂,很多存在缺陷的计算机软件进入市场并被用户安装运行。而这些存在缺陷的软件给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软件开发工作者们必须做好把关工作,无论软件大小都要仔细检查到每一个环节,避免给财产和社会安定造成威胁。
3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御技术
3.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一项协助确保信息安全的设备,会依照特定的规则,允许或是限制传输的数据通过。防火墙可以是一台专属的硬件也可以是架设在一般硬件上的一套软件。通过防火墙的设置,能够对网络之间的信息传递、存取工作实现有效的限制和保护,还能记录所有通过它的访问,并提供统计数据,达到预警的效果。实现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的网络安全,也是目前网络安全防御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项技术。
3.2 加密技术
为了实现对信息安全的有效保护,可以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隐藏信息的真实内容,从而达到保护用户重要数据的任务,这种方法被称为网络信息加密技术。数据的加密传输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链接加密,即在网络节点间对信息加密,加密的信息在节点间传输时,不同的节点有不同的密码与之对应,信息进入节点后再进行解密;二是节点加密,节点加密类似于链接加密,但其数据在节点间传输时,不是通过明码格式进行传送,需要构建安全保险箱之类的加密硬件进行解密和重加密,此类加密硬件应妥善保管;三是首尾加密,首尾加密广泛应用于日常加密。当数据进入网络之后会被加密,再等数据传输出去再进行解密。具体还有很多加密技术未予介绍,实际应用中应将几种加密技术综合使用,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3.3 网络防病毒技术
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使得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威胁和破坏被无放大,一旦有新型的病毒进入网络,会迅速在各个网络用户当中传播,带来无可估量的破坏。因此,做好网络防病毒技术是保障网络安全的一项重要环节。计算机网络防病毒技术主要内容是坚持对网络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监测和扫描,同时对网络目录以及文件设置访问权限,不给计算机病毒提供任何的入侵机会。
3.4 身份验证技术
基于密码的身份验证是当前保证信息完整性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身份验证技术就是系统对用户身份核实的一个过程,首先其会针对发出请求的计算机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判断用户是否合法,审核该用户是否有权利访问主机或权利涉及到的内容。
3.5 网络安全的审计和跟踪技术
审计跟踪主要是通过对主业务进行监控、记录、检查等来完成这一安全功能。典型技术有:漏洞扫描系统、安全审计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等等。例如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补充防火墙,以扩大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范围,完善信息安全基础结构。
4 总结
计算机网络系统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工作不仅对我们财产的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甚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性。虽然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但相信随着各种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应用和进步,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将会得到越来越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菊霞.计算机网络病毒防治技术与黑客攻击防范策略[J].内江科技,2011(09).
[2]侯振涛.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状和防范[J].科技信息,2011(21).
[3]曹天人,张颖.浅谈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及防护[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9).
[4]王丽华.计算机网络防御技术初探[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2(8).
篇7
一、网络安全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制度建设是网络安全建设的根基
无论是电信网还是互联网,都植根于一定的制度环境之中。制度环境是一系列基本的经济、政治、社会及法律规则的集合,它是制定生产、交换以及分配规则的基础。在这些规则中,支配经济活动、产权和合约权利的基本法则和政策构成了经济制度环境。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存在着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可以理解为游戏规则,不同的游戏规则导致人们不同的激励反应和不同的权衡取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最广泛的制度环境,它作为经济活动的外生变量是人们无法选定的既成事实,但对于具体的制度安排,人们可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电信网和互联网作为代表信息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组成部分,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未来的军事对抗和经济竞争中,因网络的崩溃而造成全部或局部的失败,已成为时刻面临的威胁。这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能促进网络安全有效运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网络安全可分为电信网络的安全可靠性、互联网的安全可靠性和信息安全三个层次。具体包括网络服务的可用性(Availability)、网络信息的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和网络信息的完整性(Integrality)。技术保障、管理保障和法律保障是网络安全运营的三项重要措施。只有从制度安排上保障网络的安全性即网络的可用性,才能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上保障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才能使杀毒软件、防火墙、加密技术、身份验证、存取控制、数据完整性、安全协议等发挥其最大的效力。
2、网络的外部性客观上要求必须进行制度建设
网络产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从经济学角度看,通过市场机制自身对经济活动外部性的克服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即一体化经济组织来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二是通过界定并保护产权而使市场交易达到帕累托最优;三是以社会制裁的道德力量规范负的外部性及其行为。
首先,电信网和互联网等网络产业不同于制造业,其面临的外部性不可能通过一体化效应来使外部成本或外部收益内部化。网络的正的外部性与负的外部性都主要通过麦特卡尔夫定律(Metcalfe’s Law)表现出来。麦特卡尔夫定律表明:网络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N个联结能创造N2的效益)。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无论是技术知识等正面信息还是网络病毒及扰乱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等负面信息都呈几何级数扩散,其扩散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之深刻都是前所未有的。网络自身对国界、民族及地域的超越,使通过一体化来解决外部性问题成本极大。
其次,通过界定和清晰产权,不能解决电信网及互联网等网络产业的外部性问题。科斯定理(Coase’sLaw)对外部性的解决是建立在产权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有效保护这一基础之上的。而电信网和互联网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使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在网络上和获取信息,这种对公共资源均等使用的权力,使市场机制无法在这一领域充分发挥作用,而必须通过政府的制度建设克服人们对公共资源的滥用。
最后,以道德力量来建立电信网及互联网的安全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网络运用的趋势是全社会广泛参与,随之而来的是控制权分散的管理问题。由于人们利益、目标、价值的分歧,使信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出现脱节和真空,从而使信息安全问题变得广泛而复杂。网络空间秩序企图通过伦理道德、个人自律和对共同利益的维护和驱动来实现,几乎像现实世界没有国防、司法制度就可以保障一个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一样不可想象。因此,只有通过制度建设,才能真正建立起对电信网及互联网安全有效运行的保护屏障。
3、信息安全要求政府必须建立网络空间秩序 从网络信息安全的角度看,绝对的网络自由是不存在的。那种认为网络空间创造了一种比以往任何文明所创造的世界更友善、更公正的新文明,从而使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实践证明是不可能的。电信网和互联网不仅是重要的通信媒体,而且是各种信息特别是知识和娱乐信息的宝库,它既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同时也向人们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而中立的技术无法对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行为进行根本性的抑制。因此,靠网络参与主体的自律和技术手段是不可能代替法律等制度安排来实现对网络参与者有效的规制的。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政府对电信网和互联网进行管制也就成为国家立法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网络安全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网络安全的本质在于促进和维持社会发展与经济繁荣。因此,围绕着网络安全问题,各国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从而使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安全设置更好地发挥其安全保障作用。
目前除了网络黑客的攻击和其他的网络犯罪危及我国的网络安全外,最大的风险是我国网络自身缺乏一整套完整严密的制度安排,从而使网络自身缺少一层制度屏障,降低了网络自身的免疫力。这种制度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安全缺少最基本的法律保护层
电信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在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上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IP业务的发展,电信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逐渐走向融合,如何保障电信网络信息服务的安全,将电信网络建成真正安全、可靠的网络,是网络信息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市场经济的典型特征是政府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来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电信法是网络安全最基本的保护层,也是网络安全技术得以发挥作用的制度安排。而在电信市场,我国政企合一的电信管理体制使电信法至今仍处于难产状态。早在1956年我国就组织起草过电信法,几上几下之后,最终未能修成正果。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政府再一次启动电信法的起草工作,千呼万唤的电信法到2000年也只是出台了《电信管理条例》。2001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电信法的起草工作。电信法是保障网络安全的最基本的制度安排,法律制度的缺失使政府无法公平公正地调整利益冲突各方的关系。有数据显示从1998年开始,上报到信息产业部的互联互通恶性案件达540起,至少影响到l亿人次的用户使用,造成10亿元的直接损失和20亿
元的间接损失①。在全国范围内,由于恶性竞争而砍电缆、锯铁塔等破坏通信设施的恶性事件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网络安全与畅通。除了物理性破坏之外,更多的情况则是在通信软件上做手脚或者恶意修改信令,对竞争对手经营的电信业务进行各种形式的限呼、拦截,造成了网间接通率偏低甚至完全中断。1999年,兰州市电信公司采用恶性竞争手段使本市27万手机用户打不通固定电话。目前,阻碍互联互通的情况已经从几年前的直接挥大刀砍电缆、互联中继不足、整个省不通IP卡等现象,转化为落地拦截、掉线、噪音等更为隐蔽的技术手段,甚至出现了主导运营商不再对一个局向或者一个号段全部进行干扰拦截的方式,而是针对个别用户特别是高端用户直接进行拦截干扰,手段更为有效和隐蔽。对于这些影响网络安全的无序竞争,来自体系内的监管力量发挥的作用一直相当有限。出台电信法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我国在WTO中电信承诺表的兑现,国外电信运营商及外资的进入,会使竞争更加激烈。允许竞争但却缺乏竞争规则,会使无序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这一切都使网络随时面临着瘫痪的可能。因此,没有法律制度的网络运行是网络最大的安全隐患。
2、制度摩擦使网络存在安全隐患
如果一国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基于网络交易的电子商务市场容量最大化,有利于网络安全运营及经济效率的提高,那么就可以说该国具有高的制度资本。不利于网络市场交易的制度,则使交易的成本变高,这种成本通常被称为“制度成本”。当然,制度成本不仅仅指在网络市场交易发生过程中实际要支付的成本,也包括由于制度障碍而根本无法进行或选择放弃的市场交易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这种机会成本包括“本来可深化的市场”因制度障碍而只能半途而废的情况,以及市场勉强得到发展的情况。根据国际惯例,广播和电视网络都属于电信。有史以来,欧洲多数国家和日本的广播电视业都归口国家邮电部直接管理,美国则由联邦通信委员会统一归口管理,国际电信联盟(ITU)也设有广播电视分支机构。世界公认的电信定义就是“利用有线、无线,电磁和光的设备,发射、传输、接收任何语音、图像、数据、符号、信号”。但是由于我国某些历史原因,广播电视属于意识形态重要宣传机构,不能划归信息产业部,使网络电视(IPTV)之类的新业务难以发展,并使不同网络之间由于管理归口问题而纷争不断,人为阻断网络运行的情况时有发生。
3、制度资本投入不足导致网络安全运行成本较高
网络互联互通是一道世界难题,各国电信引入多家竞争机制以后,原来由一家公司完成一次通信服务现在改为多家来共同完成。网络的全程全网性使运营商之间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因此,各国都通过电信法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及相应的管制机构来协调各运营商之间的行为和利益关系。在我国,竞争规则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缺失,导致网络安全运营成本较高。目前,RSA信息安全公司了一项新的指数来反映网络的不安全程度,即“互联网不安全指数”(Inter-net Insecurity Index)。计数方法从1到10,显示每年的互联网不安全程度。例如互联网不安全指数从2002年的5上升到2003年6.5,说明网络安全运行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这一指数是从网络安全受到威胁的间接角度来衡量网络安全的,笔者认为若直接从安全角度来衡量网络安全,则网络安全指数(S)最大化主要取决于以下变量的投入及其组合关系:网络安全的制度资本(I)、技术强度(T)、管制水平(R)、资本投入量(K)和人力资本状况㈣,并与以上各变量投入呈正相关关系。其函数关系式可写成:
S=(I,T,R,K,L)
在技术强度、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既定的条件下,网络安全指数大小主要取决于制度资本的投入和管制水平的高低。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健全是保障网络安全的最基本的制度资本。而制度资本投入滞后于网络的快速扩展和纵深延伸,致使我国网络安全运行成本相对较高。制度资本的投入应建立最有利于促进市场交易发生、尽量使交易成本最低、保证网络安全运营的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当一国的制度机制不利于市场交易时,人们相当一部分技术投入、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等都是为了对冲制度成本而没有形成社会经济效益。例如,联通公司与移动公司用户互发短信的结算争议,电信公司出售“手机休息站”设备拦截移动手机业务量,全国手机与固定电话互通结算问题,用户驻地网纠纷,全国电话卡出售与结算矛盾等问题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制度成本过高致使我国为获得同样的网络安全要投入更多的技术和人力物力财力。
三、完善我国网络安全制度建设的建议
公用电信网是国家信息网的基础,其安全方面的某一弱点可能把其他部分都置于风险之中。网络遭到重大破坏,除了对社会和国家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外,还可能使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加强对公用电信网的安全管理。
1、尽快完善以电信法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建设
国际上,特别是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高度关注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产品开发、标准制定、保障体系建设、安全意识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实用性成果。自1973年世界上第一部保护计算机安全法问世以来,各国与有关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网络安全法规。我国已经颁布的网络法规主要有:《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与网络安全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建设是保障网络安全运营的第一道防护屏障,也是最基本的制度保障。而电信法又是保障网络安全运营的基础中的基础。在我国由于电信法至今仍未出台,也就无法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来规范电信网、互联网等网络参与者的行为。电信法的难产,暴露了我国新旧体制转轨中制度建设的滞后性,使我国电信网和互联网处于不设防的状态,从而对网络安全运营构成致命威胁。并使微观经济主体要损耗掉比市场制度健全的国家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对冲阻碍市场交易的制度成本。因此,尽快完善以电信法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建设,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在国际互联网中布设保证国内网络安全的一道安全防线。
2、建立不同层级的网络安全保护制度
制定“国家网络安全计划”,建立有效的国家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例如,美国已将信息安全战略纳入国家安全的整体战略之中;美国的空间战略以强化部门协调和强化政府协调的互动合作而适应网络社会的需求和特点,其网络空间战略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实施的战略。我国要充分研究和分析国家在信息领域的利益和所面临的内外部威胁,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的计划
要能全面加强和指导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并投入足够的资金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的信息安全保护。网络安全的制度安排和保护是分为不同层级的。要重点保护以电信网为代表的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信息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信息安全领域中,密级分类、等级保护就是把信息资产分为不同等级,根据信息资产不同的重要等级,采取不同的制度安排及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防护。这样就可以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确保网络及信息的安全性。
3、各种制度安排要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一个好的制度安排必须具有激励机制,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不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决定了网络安全威胁的客观存在。一旦一国缺乏自主创新的网络安全策略和手段,国家的信息就有可能完全被葬送。例如,为适应电信飞速发展的要求,美国电信法几次修改,欧洲大部分国家也都是立法在先改革在后。因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在涉及国计民生和千家万户的越来越重要的网络领域,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约束是不可能稳步发展的。我国电信领域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制度安排有关。由于没有完善的制度环境,企业明显违规,政府束手无策。即使已有了较完善的制度安排,各种制度安排也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正如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所言:“制度安排的发展才是主要的改善生产效率和要素市场的历史原因”②。从长远来看,在电信网和国际互联网中,决定一国网络安全运营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其制度资本,即制度机制是否更有利于网络社会的网络安全。
总之,关于网络安全问题,需要政府和各部门从上到下充分重视,并从国家政策、法律规范、技术保障和公众意识等方面来设置防线。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各种制度安排,即建立游戏规则,才能不断降低阻碍市场交易的制度成本。这种制度资本投资的增加,将会在既定的管制水平、资本投入量和人力资本条件下,挖掘出网络安全技术的最大潜力,建立安全指数较高的网络世界。
注释:
①赵平:“河南互联互通问题铁幕调查,要如何保卫钱袋”,《中国经营报》2004年3月19日。
②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North):《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引自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第29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参考文献:
①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李 娜:“世界各国有关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立法和管制”,《世界电信》2002年第6期。
③吴瑞坚:“我国互联网信息政府管制制度探析”,《探求》2004年第3期。
篇8
(1)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讲授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只起到网络安全导论的作用,缺少互动性和项目实践。
(2)学生从大二第二学期才开始接触到信息安全课程,在入学初期没有培养起对信息安全的兴趣,不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与信息安全有关的就业岗位,教师也没有为学生科学地制定大学4年的学业规划。
(3)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普及,各种网络安全攻击手段和保障网络安全的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目前,信息安全的一些专业课程还只是停留在基本原理的讲解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很少讲授前沿的网络安全应用及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及解决方案。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并投入到对前沿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的研究中。
(4)缺少网络安全工具实训。现在很多网络安全工具都是开源工具如Backtrack等,掌握这些工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需要开设网络安全工具实训课程,让学生掌握如何配置、安装、使用和定制个性化的开源工具。
(5)缺少安全软件设计等实践课程。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除了要能够利用安全工具进行系统安全测试外,还要掌握如何防御和解决系统安全漏洞,另外,还有很多学生希望从事安全软件开发工作。这就要求高校设置安全软件设计开发类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安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6)缺少创新思维的培养。国内大学生的创新性较欧美大学生有所欠缺,因此要注重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并且要从大一开始就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
二、网络安全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
结合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培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经验,我们阐述如何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4年间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1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首先,我们要积极发挥班级导师的作用。网络安全的任课教师可以担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学业导师,学业导师在学生入学后通过学习方法和学业规划等主题开展学习交流会,在会上介绍网络安全的知识结构、科学背景、发展趋势、行业需求、就业领域,并引用前沿网络安全技术和最新的网络安全隐患案例和视频,如利用智能手机安全漏洞和“云”查杀病毒技术等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对课程的参与度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成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要增强他们对网络安全技术的兴趣。导师应在易班网上学生活动社区或其他社交网站上建立网络班级,保持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为学生选课提供帮助;协助学生进行学习生涯规划,同时为专业学习提供帮助;在网上班级设置“我的Idea”专题,让学生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创新想法,如要做什么样的系统或软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该阶段学生还没有实现这些软件的技术能力,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某方面的技术以实现这些有创意的想法。
2.2以赛代练,参与国家和市级大学生创新
项目和高水平信息安全竞赛在创新实践中,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业导师都是计算机学院的在职讲师或教授,他们可以把自己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介绍给学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学业导师的课题研究,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积累科研所需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信息安全大赛,如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和信息安全技能大赛。同时,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和上海市的创新实践项目申请,学生组团挑选专业课教师作为项目导师,共同探讨创新课题、撰写科技创新项目申请书并提交给专家组,学院组织专家评选20多个创新性高且可行性强的课题并给予资助,在大四上学期对给予资助的项目进行结题审核。学院鼓励获得上海市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的学生将创新实践项目的实施与大四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获得专利创新设计的学生还可提前完成毕业设计并参与创业基金项目的申请或到优秀企业实习。在这些科技创新项目中不乏优秀作品,如基于手势识别的文档加密系统的开发、基于Android的动态一次性口令生产器开发、基于Android系统的短信隐私保护软件的开发等。学院每年举办的这种创新性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意识、项目管理和软件设计开发能力。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项目实践能力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同时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也得到广大教师和实训单位的认可,大部分学生获得了直研和被优秀企业聘用的机会。
2.3重视多元化实践工程教学,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
篇9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为基础的计算模型,其目的是以共享为构架并通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然后经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再将最终的处理结果回传给使用者.云计算可以使得每个用户感觉联网的计算机是一个分时系统,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以及存储系统,它具有以下特点:(1)对用户终端的设备要求较低且使用方便和快捷;(2)课提供强大的计算功能和存储功能;(3)网络数据共享可以在不同设备之间实现.
2“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的意义及其特征
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可以说,“云计算”是无处不在的,因而,其安全性成为使用者和管理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下面就谈一谈“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的意义及其特征问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意义如下:
(1)“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可以为使用者或是用户提供最为可靠和最为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使得用户可以不再为数据的丢失以及病毒入侵等应用性问题而烦恼.这是因为,“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可以保证数据得到安全性保存和备份,通过计算机局域网络和广域网络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安全的数据中心,实现多机互联备份和异地备份等多种方式来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随着“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的提高,“云计算”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可以使得用户的数据存储在“云”中,避免诸如电脑遗失或是维修甚至是被盗后数据被窃取的风险,只要有了授权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访问和使用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2)“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可以使得数据使用者或是用户在共享中的安全性也得到了保证,因为计算机“云计算”上的各种加密技术和措施可以保证用户信息和数据是以加密状态进行传输和接受的,然后以较为严格的认证和管理权限进行监控的,用户可以在使用时通过其他保护措施再次进行加密操作.
(3)虽然“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要求高,但是,它对于使用者的用户端设备要求较低,这就使得其可以具有更加亲民的便捷性和使用率,在用户接入计算机网络后就可以实现“云计算”数据在不同设备之间的传输和共享,十分便捷和迅速.
(4)“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可以通过大量的网状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的行为进行时时监视和检测,一旦发现有木马或是恶意程序的威胁时就会将此信息送往Server端进行自动分析并及时进行处理操作,从而避免下一个使用者或是客户端的感染操作,保证了计算机信息数据传输中的安全性.而“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有如下特征:
(1)具有较高的保密性,即:在未经过用户的授权使用情况下,信息和数据等是不能实现共享的.
(2)具有较好的完整性,即:在未经过用户的授权使用情况下,信息和数据是不能随意被改变、破坏或是删除的.
(3)具有较高的可操控性,即:在未经过用户的授权使用情况下,信息和数据是不会被利用和处理以及传播的.
(4)具有较高的信息审核性,即:当网络安全出现问题时,授权用户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加以核查和控制,维护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性.总之,“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可以保证实现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信息不会因为意外或者和人为故意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的危险,并以特定的技术加以数据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利用性的各种安全保护.
3“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3.1“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在技术层面存在着问题
对于一般用户来说,所有存储在云中的数据会在由于技术方面的因素而发生服务中断时无法获取和处理,不能进行操作,甚至是束手无策.并且由于技术层面的原因,其安全性会由于“云计算”在目前状况下是网络开放性和可见性的原因而存在大量的安全性问题,对于一些虚假地址和虚假标识是无法识别和甄别的.
3.2“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着问题
“云计算”还没有实现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完全保密性,其完整性和可操作性都存在着不可确定性,很多黑客都将“云计算”当成了攻击对象.此外,很多驻留在用户PC机上的病毒软件也会时不时发起恶意攻击,这也是导致“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3“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政策保障方面也存在着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中,立法机关还没有针对其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的监管、保护和制裁措施.可见,这种法律上的保护缺失也是造成当前“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因素之一,这也是我国网络存在的弊端,立法机关应该尽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限制这些网络威胁行为的猖獗和肆虐.基于以上的原因,必须要加强“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措施.
4加强“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措施
4.1提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并要切实地加强这种防范意识的实际落实
加强“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要从系统的身份认证开始,这是保障网络安全的门户和基础,也是防范第三方不明用户或是黑客侵袭的第一道防线.并且要提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范意识还要落实到实处,将计算机网络信息和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一致性给与高度保护,防止非授权的访问和传播使用,严加监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和危害,严格把关“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的操控.其实,只要用户具有最起码或是最基本的安全常识和一些简单的基本电脑安全操作习惯,“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落实就可以得到提高.例如,用户要尽量避免在公共的电脑或是网络使用系统中进行数据操作和信息使用,或是避免“云计算”数据存储时总是使用同一密码等,这些都是最为基本的“云计算”安全下增强安全意识的手段.此外,用户还要进行数据的经常性备份和整理,避免在今后的使用中出现诸如“云计算”服务遭受攻击时而出现的数据丢失而无法恢复的问题.
4.2加强“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的应对手段和能力
例如,对于计算机本身来说,用户一定要注意防火墙和其它保护屏障的使用,而这种保护措施要尽快更新,可以引用一些诸如鉴别授权机制、多级虚拟专业防护墙等,使得其技术结构保证计算机网络在使用时的安全性和高效率性,确保了“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保证.又如,可以采用数字签名技术而后认证等手段来保证“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使得其实际应用中具有了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说,只有在“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得到切实的保障之后,安全、健康和科学的计算机网络使用环境才会被营造,这样才会促进我国“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事业的良性发展和壮大,为广大的“云”用户更好地服务.因此,要加强“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的应对手段和能力.
4.3加强“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在应用程序和服务器中的安全问题
加强“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过程中,对于陌生信息和数据的防范和拦截是阻止外来不安全信息和数据侵入的一个有效方式,它可以在安装具体防护程序之时就给与保护.“云计算”计算机网络安全中问题中的服务器可以起到一种缓冲性作用,它可以对于内网进行隐藏,使得公网IP得到节省,并对访问网站的查看具有监控行和操控性,也是一种提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的有效手段.此外,对于“云计算”服务商来说,采用分权分级管理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有效防止客户的数据和程序被“偷窥”或是肆意篡改,而分级控制和流程化管理的方法可以使得每一级的管理都有被监督和被检测的保证,使得这个“云运算”数据至少会有两级人员来管理.第一级是普通的运维人员,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日常的运维工作,但是,他们无法得到用户的数据信息;第二级是核心权限人员,虽然他们可接触到到用户数据信息,但是他们会受到严格的运维流程的严格控制,从而也不能随意使用、篡改和删除用户的信息.可见,这就会加大提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性.
4.4要加强“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
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采用加密技术,这是完成“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的最为基础和有效的方式之一.为此,使用者或是用户可以在把文件等数据性资源保存到计算机网络之前进行加密措施,例如,可以使用pgp、truecrypt、hushmail等加密程序来辅助完成.(2)可以通过使用诸如vontu、websense和vericept等过滤器来使得那些离开了用户网络的数据可以得到时时监控,对于其中的敏感性数据给与有效拦截或是阻止.在一个使用群体内,例如在一个公司内,还可以以数位排列的方式来控制不用用户在数据使用和共享等中的使用权限和程度,保证了数据操作和使用的安全性要求.(3)进行云服务提供商的选择,尽量选择那些信誉度较高的提供商.一般来说,信誉度较高的提供商会在云数据提供和贡献中有着更好的保障措施,它们有着自己的专门技术和技术人员,可以以自己的品牌为保障,数据泄露的情况会相对较少,降低了用户使用“云计算”数据时的风险性.
5结束语
篇10
目前,国内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师和专家们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研究,在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的检测、防护、恢复和对应策略都进行的分析,经过大量的计算与反复的实验,现在已经建立了实用性强的PPDRR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分析模型。这个安全模型通过对计算机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网络的不同阶段分析来探测其信息系统工程和软件系统的安全状态,这是一种主动性的防御模型,它会定期地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检测、查找问题并解决问题。
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设计的内容比较多,范围较广,基本上跟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网络科学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在一种软件的设计阶段、实验阶段以及使用阶段都必须要有相应的保证网络安全的系统和措施。现在,大多数计算机专家和学者们都在研究能够查找系统攻击时的攻击路径和导致系统信息发生变化的方法。通过大家的努力,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分析方法相继被开发出来。例如:Moore提出了一种“攻击树”的网路安全分析方法,它主要用数学方法表达了攻击时信息的变化过程,但是他在攻击树有关的叶节点的分析上显得比较繁杂冗长而且不够全面。另外还有一种是法国Ortalo提出的“特权图”的网络分析方法;除此之外,有一个是由中国科技大学的Phillips和Swiler发现并提出的一种有关网络弱点的分析方法,之后经过同校的Ramakrishna和Sekar对其进一步研究与分析,最后生成了“基于图”的网络安全分析方法的模型,这种模型被广泛地运用在计算机主机的弱点分析中。直到现在还有各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在不断的被研究开发出来,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和漏洞,因此我们对网络技术安全分析模型的研究还是要继续下去。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问题及属性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现在已有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分析模型对于安全级别的划分有问题,主要是划分的依据不是很合理,对于计算机网络硬件的设备没有考虑进去,其次是没有考虑路由器和交换机等设备,划分的太过单一和简单。另外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和传输的任务区分也有重复之嫌。最后现有的模型对于安全网络分析的弱点的研究比较单薄,应当更进一步地加大对弱点的分析与利用。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属性
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的评估就是对其使用时的安全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检测相关软件,预防或防止相关系统发生渗透变迁。另外,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估模型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因素。首先是要具备通用性,也就是指评估模型必须全面地考虑各个相关因素,来对不同的系统分别进行评估;而另外一个要具备的是可行性,可行性的评估就是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评估模型能够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属性包括安全需求、系统设备、访问权限、主体连接模型以及计算机的弱点等五个方面。安全需求是指计算机用户对自己的信息的完整程度、保密程度等方面提出的基本的要求;系统设备是指不同的计算机的网络设备都不相同,设备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用户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程度,例如路由器、交换机等服务器都是系统设备;访问权限,顾名思义就是系统出于保密或者安全角度的考虑会设置不同程度的访问权限,评估系统则会对这个访问权限的系统进行合理的评估、分类和保护;主体连接关系模型是计算机的网络联机的关节处,由于传输信息的系统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必须要进行模型测试,做好保护措施;计算机弱点则指的是计算机软件在设计或者编程等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上这些就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属性了。
三、结束语
- 上一篇: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 下一篇:农村小学交通安全教育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