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篇1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技术条件与机遇。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中职教育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把日益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和中职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出现代技术的优势,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常重要的课题。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研究,对此问题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中职教育;作用

中职教育属于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丰富的专业技术能力,让学生能够成为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拥有较强的生存与就业能力。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渐推进,我们必须要尽快转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教育模式,所以,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计算机技术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

1.1提高中职学校信息化水平

中职学校教育工作应当进一步的强化与完善,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中职学校需要尽可能多的掌控计算机网络教育资源,努力更新与完善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了解与获得最新的各专业各课程的知识;中职院校能够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从而让自身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国际先进教育教学水平接轨。唯有如此,中职学校才可以真正的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职学校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打开,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摆脱陈旧思想认识的束缚,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推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朝着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应当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资源,不断的吸取与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方式,不断改革自己,努力推动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1.2转变中职教师思想理念

现阶段在中职学校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依旧没有彻底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理念,但是这些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如今的信息时代所淘汰,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以及中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过于重视主科成绩导致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无法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中职学校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特长与兴趣爱好,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来改进和优化教育方式。对于教师来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他们更快的改变过去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断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确保中职教育改革的有序推进。另外,教师自身也应当不断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自己也必须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能够灵活科学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举一反三。

1.3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丰富知识内容,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过去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师讲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讲解一些公式原理。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觉得课程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教学效率降低。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让课堂瞬间更加灵动起来,如微课程的开发,应用视频来当作是辅助教学载体,通过一些时间相对较短的但是包含某一节课知识重点的趣味Flash视频来供学生观看,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这些自制的视频不但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囊括重难点知识,同时还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可以拿出手机来观看。另外我们还可以把一些理科公式制作为微课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2计算机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融合

2.1不可抛弃传统教育方式

当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中职教育课堂中,可选择过去的教学方式组织习题实践课。各个专业的课堂实践练习有所差异,针对文科类的课程,应展开实例分析探讨,使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加深他们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在进行实例分析的过程中应当首先要求学生回顾之前已经学过的知识,然后根据案例材料对学生进行引导,组织无具体形式的探讨,最终进行总结。而针对偏向于理科类的课程,教师应当通过出当堂习题的方式,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在做的同时教师应当进入学生中抽样检查,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一些普遍性问题可在练习结束之后统一进行讲解,如此能够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在中职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当将传统教学模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相互结合,交替应用,真正将现代和传统有机融合起来,让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2.2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整合

计算机技术包含了大量而丰富的内容,教学手段更加形象,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接受,反而会出现学习焦虑等不良反应,降低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传统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够进一步发挥出教师整合知识的作用,针对学生无法较快理解的知识内容或者提问,教师可帮助学生引导解决,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适应与掌控能力,同时教师自身的语言、板书也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中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来创造出更加丰富真实的情境,将二者融合起来发挥出最大价值。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科学的设置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时间,将教师的“讲”与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整合起来,可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职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具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与效果,我们在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合理的把握好一个“度”,针对抽象艰涩的专业性学科,可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帮助学生理解,将抽象的内容变得更为直观,而必要时还需要利用传统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所以我们不能够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便弱化了教师自身的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属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于现代技术的优势来促进职业教学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水平,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者:房克莲 单位:烟台工贸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一、高中计算机教学现状

1.计算机是一门特殊的、新兴的学科,因此,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也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行变革和创新。然而,目前一些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在影响着计算机学科教学。计算机课上,教师讲解操作后,学生再自己操作练习,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教法,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这样学生就缺乏创造性,没有思考的动力,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

2.由于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小学中普及的时间不长,并受到各地区各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3.许多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操作,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对计算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不多,知识迁移能力较差。

4.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带给人们的巨大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但随之而来的由计算机技术产生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显现。良莠不齐的信息、长时间的网络游戏和随处可见的各种网络聊天,都从各个负面吸引着青年学生一步步走向信息时代的歧途,这也正是社会、家长和学校所担心的,但也恰恰是最容易引起现代中学生所关注的。

二、提高高中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采用更新的、更加符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比如情景创设、任务驱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来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要因材施教、热情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地得以充分体现和强化,使教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当然,学生为主体的意思也不是教师放任自流,教师仍需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组织课堂教学。

2.开展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所有学生更好地发挥潜能。作为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实现预订的目标。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更好地发挥潜能,教师应结合他们的实际,设计合理的分层目标,既让优等生吃得饱,又得让差生吃得了。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与学习特性的不同可通过测试、考查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把学生分层,再依据各层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练习,目的是让学得慢的学生来得及吃,学得快的学生吃得饱。学生的层数可根据学生具体人数与教师的管理能力来确定,通常分为好、中、差三层。随着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及学生学习的快速分化,要及时地调整他们所在的层次以适应相对的变化。对于一些变化特别快的学生,可以对其进行调整,推动、鼓励学生由低层向高层递进。

3.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计算机教师要努力将计算机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很有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也才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会想到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4.使学生摆脱认识误区

篇3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计算机技术的变革推动整个计算机行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提出“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并对计算机新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大的投入。然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通过研究人员不懈地努力,才能在计算机新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取得突破和发展,才能保持我国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1 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针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脉络,结合生产实践的经验,从3个方面简单地阐述计算新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1.1 网络化

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取得了非比寻常的进步,并且应用于军事、政府、科研、商业等各个领域。在网络环境中,社会各行各业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传输和信息共享,有效地缓解“信息孤岛”的问题。尤其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时期,以“互联网+”理念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便利百姓生活。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国家经济发展转换动力,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2 智能化

计算机智能化技术通过模拟人的大脑的思维方式,从而使计算机具备“高智商”的工作能力,计算机智能化技术是现阶段广大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智能化发展要求计算机能够像人脑一样能够完全独立地思考、工作,同时具备逻辑推断能力、能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考证,做出相应的决策,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智能化技术的代表,有效地体现了计算机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具体体现: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对弈,并以大比分赢得比赛;谷歌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实现完全地自动驾驶模式;智能问答机器人等等。上述实例都表明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智能技术理论的不断发展,才能够逐渐地实现计算机技术智能化。

1.3 人性化

现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为了使计算机给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更加有效地人机交互能力,研究者需要推动计算机技术向着人性化方向发展,并且在计算机技术的设计过程中更注重考虑人性化的元素,从而为人们带来更大的工作和生活便利。

2 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新技术讲座”的教学对象一般是本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

(1)通过三年的大学学习,学生初步具备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针对新技术讲座的课程而言,倘若仅仅只有课堂理论教学方式,教师满堂灌输理论知识点,不仅对教学效果提升有限,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2)通常情况下,“应用型”、“教学型”大学的学生思想活跃、且动手能力强,但还是普遍存在学习自?X性不高、单纯凭兴趣学习的观点弱、刻苦精神差等问题。因此,在课程设计环节需要考虑上述因素。

3 课程教学的定位

(1)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兴趣。

(2)“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读懂学生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以上特点来组织我们的教学活动。

4 课程教学方法的分层设计

在新设计的教学框架中,“新技术讲座”包括课内进行的“课堂讲座”和课外完成的“课程报告”两部分。

4.1 启发学习兴趣,加强教学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创新的教学方式,对于计算机新技术的讲解,以实例为入口,突出知识点,如此结合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理解记忆枯燥的知识点,明确学习的目标。鼓励学生创作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教学互动,完善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切记不可唱“独台戏”,需要增加与学生互动的环节,营造一个活跃地课堂气氛,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思绪。

4.2 完善课程报告设计,创新教学形式

完善课程报告内容设计,期望学生通过因特网,探索性地自主学习当前计算机前沿技术。期末考核通过完成课程报告,表达自己对前沿技术的理解和认识,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创新教学形式,有效地解决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应用结合等问题。

4.3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作为计算机专业高年级课程,其课程定位在于能够充分地向学生介绍当今计算机新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课程采取分小节的形式授课,并且课程之间的知识点前后没有必然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支撑下,了解计算机新技术的内容,同时通过结合实例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新技术的概念,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篇4

关键词: 初中计算机技术 应用现状 应用分析 应用建议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开发和利用的综合。为了培养优秀的跨世纪人才,必须加强计算机教学的课堂应用。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利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1],计算机成为中学生生活学习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初中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1.地区差异难以满足计算机在课堂中应用。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许多学校难以满足国家教育部的《中小学生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初中阶段的计算机课程一般不少于136学时。”这不仅仅影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还妨碍了学生追求知识的求知欲。

2.缺少重视,给计算机在课堂应用造成很大影响。计算机的课程应用在中学中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农村学校情况相比更差,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虽然很多学校都有计算机课堂应用的计划,但都缺乏实际操作环节。这种情况使学生有时难以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并且延长了教学时间,所以学校要健全制度和完善管理水平,并给予切实的保证。

二、对初中计算机技术在课堂应用中的分析

1.初中计算机技术的课堂应用对学生的影响。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电脑动画、录音录像、投影的合理应用,为语言提供了丰富、直观、真实的语言材料[2],是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这种主动型的教育方法,为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发挥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利用计算机,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这种多样化的袭击,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更具有记忆效果,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形象性、生动性、渗入性等强化了感官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减少生物进化的时间,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进化过程。

计算机的课堂应用,能轻松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计算机的应用,能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所需要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模型等,能创造模拟空间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境界,为学生提供解决复杂问题的机会,开阔学生的探索视野,丰富学生的信息资源,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精讲、多练”[3]让学生乐学,并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到现实、探索性的活动中去。

2.初中计算机技术的课堂应用对教师的影响。采用初中计算机的课堂应用教学标准后,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他要求老师掌握一定的知识水平,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必要的计算机储备,对于评价老师的绩效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完善师资队伍。这样既能对学生负责,又能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计算机在初中课堂的应用对教师也有好处:减少备课时间。由于采用计算机技术,很多复杂、抽象的东西只需要用计算机模拟就可以解决,省去老师很多的讲解时间,节约课堂时间,给学生留下大量时间来消化吸引,减少老师批改作业的时间,还可以利用网上做题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学习的认可和理解。

计算机在初中课堂中的应用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这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给老师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和学生做课后交流,利用计算机网络时刻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4],第一时间得到真实的资料,也便于确定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使计算机真正成为初中信息化教育的一部分。

三、初中计算机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建议

1.老师可以边讲边练,精讲多练。计算机课堂应用的实践性很强,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纸上谈兵”,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盲目地上机练习也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所以每当学习新的操作内容时,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讲解、示范。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精讲重点、难点、疑点,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5]。对于繁琐复杂的操作,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自己尝试的兴趣。

2.老师要耐心辅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当发现学生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过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全是个“电脑盲”时,我深知,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在辅导过程中,我注意与他们站在平等的角度,小心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并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决心。

3.政府要关注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水平和环境,并且给予实际的帮助,加强师资队伍的领导建设,因地试教,贯彻正确的方针,构建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学校要因材施教,注意分层教学。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接手班级时首先做好学生计算机基础方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上机座位进行安排。

参考文献:

[1]刘存利,寇翠玲.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在中国信息教育,2009.8.

[2]张安玲.应用计算机辅助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8.12.

[3]徐涛.提高初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效率初探[J].中国科技教育,2011(6).

篇5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育;计算机技术;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一、计算机技术在高校语文教育中广泛运用的有利因素

(一)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语文教育更多的侧重于感性的思考,教师成功的引领学生到达语文世界的海洋,是一节优质语文课的必要前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刚好能满足这点,兼具声音、影像、文字以及图片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很直观的将课文内容展现给学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更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注意力,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这种影响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例如一些年代相隔甚远的文学性作品,学生对作家以及作品人物、作品背景等往往表现的十分陌生。对此,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相关书籍、图片向学生展示、介绍让其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这种方式不但会浪费掉大量的课堂时间、花费更多的精力而且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这种枯燥式的讲解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故事影片、展示相关主题照片,使学生很快便进入了影片欣赏环节,自然而然的去感悟与课题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与作品的人物特点。例如,介绍魏晋时期名士吃药、竹林七贤畅饮等反映当时人物精神风貌的课题时,教师若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法逐一列举当时的名、与他们有关的典故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很容易让学生觉得乏味;但如果借助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呈现一副栩栩如生的图画以及一段反映当时时代特点的短片,这样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一方面容易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另一方面更加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其对课堂主题的印象与感悟。

(二)拓宽课堂教学的知识面

相对于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而言,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属于一种知识面有限、课堂进展稍慢的教育形式,一字一顿的课堂板书与语言讲解,慢速思考着的大脑。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一切便的快速化,例如,在一节现代化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像学生展示一部文学著作的原著,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对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另外,通过直观的观察一手文献资料,对于培养学生文学研究能力、加强学生“忠实原著”的意识都有很大帮助。通过让学生直接根据原著去理解课题并总结出结论,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教师在课堂的一些理解失误,还能够加强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为其以后进行语文教学研究与学习打基础。此外,计算机技术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相应的文史资料、人文地域风貌等让学生在了解了相关事件的背景环境之后去更好的感悟作品的内涵,在一定基础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对整个文史体系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加强其文学修养与人文素质。多媒体课件在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影片、图片、文史资料、地理环境面貌以及数据表格时就已经潜在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同样是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多媒体教学中学生接受到的知识要远比传统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更为全面化、系统化。不言而喻,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相对要牢固许多。

(三)更有助于高校语文教育情感目标的实现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情怀、丰富学生内心情感。相对而言,进行文学知识教学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翘板。让学生在学习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悟其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揭示文学作品的内涵与现实意义并以此来培养学生情感才是高校语文教学的根本。然而,计算机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提供必要的课堂情境,使得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更好的酝酿情感,发挥自己求知的欲望去积极探索、感悟课文内涵。高校语文教育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在语文文本情景设置上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两方面:首先,将多媒体课件置于专门的文化背景之中,为学生打造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项观感,学者从美的意境中领悟教材的情感与学习的内涵。其次,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中涉及到的社会背景、人文风貌及课文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等,便于学生理解、消化教材,并加深印象。以文本教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例,单纯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讲,他们很难真正体会到作者文章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但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的意境下全身心的投入到文本世界之中,从而更容易体会到作者当时极度颓废与迷茫。除此之外,语文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许许多多这种类型的课文文本,例如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戴望舒的《雨巷》、余光中的《乡愁》、顾城的《一代人》等,这些文学文本在课前朗读时配上与其主题相关的音乐或视频,不但能够锻炼学生对诗歌的节奏感的把握,还能够将学生带入诗歌的世界中更好的去品读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文本意境。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行的社会,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严重空泛,他们的语言文化感悟能力普遍低下,这种语文教学模式的开展更能弥补其精神文化世界的空虚,更好的将学生带进生命飞扬的精神状态下,让其得到更加深刻的心灵洗礼,丰富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培养其人文主义情怀,践行语文教学的目标,更好的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语文教育中计算机技术运用的弊端与反思

尽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高校语文教育带来了许多帮助,然而任何物的出现都具有两面性,如果在语文教育中盲目的运用计算机技术,不但不能为语文教学带来益处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阻碍教学任务的落实。主要弊端及反思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不清语文教学的主次,滥用计算机技术。尽管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够为语文课堂讲解提供图文并茂、声情兼备的画面感和整体环境,但它始终无法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性解读。当前,计算机技术在语文教育中广泛应用,大多数都是顺应形势而为,部分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大量的时间去观看多媒体视频、欣赏多媒体音乐,而教师讲授环节少之又少,这样以来真正需要学生去理解并感悟的语言文字被晾在一边,文本折射的人文艺术将很难得到真正的领悟。毕竟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存在形式是静态的,因此,多媒体课件的那些声音、画面及相关资料只是用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教材文本,而非取代阅读与思考。当前许多教学者在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过程中过度的去依赖多媒体课件提供的便利,而忽视对教材本身语言魅力的解读,造成教学上主次不分的误区。因此,一节优秀的语文课一定是多媒体讲解为辅教师讲解与学生思考为主,让多媒体去为语文教学服务而不是去替代教师进行课程讲解。另外一点就是,如果不能充分安排多媒体课件与教师讲授之间的主次关系则很容易造成课件与教师教授内容脱节,使得学生更加难以理解文本教材。因此,多媒体课件与教师讲解的一致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尤为重要的。第二,不利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身的定位。通常来讲,教师应当是课堂活动的指导与参与者,其在进行知识传递、文本讲解的同时还担任了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思考的引导者,而多数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一味的进行PPT播放与演示忽略了身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该进行的世界观、价值观念的引导。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时会受到多媒体课件的干扰,将原本的讲课环节变成了PPT课件演示。从而使得多媒体课件成为了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用课件展示的环节取代了学生的自行阅读与思考和教师的语言讲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资料的准备时,要充分融入自己的思想,始终明确自己与课件在课堂上的立场与作用,不能成为课件的播放者。教师作为课堂活动开展的指导者,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语文知识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去思考语文文本的内涵,不断累积经验,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总结生活的好习惯。第三,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对象主体地位的确立。计算机技术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辅技术载体,它在拓展教学空间、加快教学过程的同时也相应的缩短了学生的思考时间。比较传统的四十五分钟紧张的知识讲解与灌输的课堂形式,这种进行图片、影片观看、文史知识介绍的课堂形式看似轻松但却危机四伏。因为这种较为轻松的精神状态下学生很容易养成不去思考的惰性,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视频短片、声音图片等心生厌倦,进而放弃进行主动的反思与感悟。渐渐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将由理想中的选择性思考与感悟作品内涵变成无节制的接受,对文本中的是非、优劣以及其中折射出来的人文主义内涵也不再保持自己明确的观点。学生更加依赖其眼睛所看到的而拒绝反思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与独特见解,他们会更习惯于依照眼睛看到的现象去为自己建构文学知识模型而不是内心。课堂的主体变成了多媒体课件本身,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观看着和知识的接受者,这将严重阻碍其语言文字领悟能力提升,不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反思,最终将危及学生身心健康。这将成为高校语文教育中计算机技术运用的最大的弊端。所以,将计算机技术带进语文课堂的同时一定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忽视学生自我阅读、理解文本知识能力的培养与自主意识的加强。

三、结论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焊接模块;仿真技术;焊接工艺卡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324-01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的时代。同时,网络知识、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给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焊接课堂理论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网络技术,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重点和难点,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在焊接实习中应用仿真模拟技术为焊接实习节能降耗和减少对学生的伤害。

一、应用计算机技术改革焊接课程教学模式

焊接实训技能课,由于受到理论学习程度的限制,无法深入,导致学生对焊接过程难以理解很深,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对焊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声、文、图集于一体,借助动漫功能,可以逼真地模拟焊接过程,同时添加解说,这样传递的信息丰富而形象生动,使得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和感性认识,便于学生联想,激发创新思维。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

二、应用计算机技术完善焊接课程教学手段

在焊接实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把操作要领一一演示分解,还可进一步通过让同学们看视频,揣摩技术要点,然后到焊接实训场地边对照分解动作边进行训练。在焊接实训中,由于焊接设备有限、焊接工位少、劳动强度大,通常是3~4个同学一台焊机,一人进行焊接操作练习,其他人在旁边观察并帮助纠正错误的操作姿势,其中有一个同学通过数码相机或手机将焊接过程进行录像,焊完后共同分析焊件的质量优劣并对缺陷进行说明可能出现的原因,回放看录像以便在下次的操作时予以改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应用计算机技术设计焊接模块,注重差异化培养

要承认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能力和个性差异的现实,研究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特色,分解成若干难易程度不同的模块,如设计以焊条电弧焊、埋弧焊、二氧化碳焊、手工钨极氩弧焊等焊接方法模块,将焊接工艺、焊接设备、焊接缺陷、焊接应力和焊接变形、焊接安全、焊接材料等理论内容融在这些模块里,在焊接方法的大模块下,再根据水平焊、立焊、横焊、仰焊等焊接位置来设计小的教学模块。这样,才有培训主线,目标性也比较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动手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四、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焊接实训

仿真模拟技术是指使用仪器设备、模型、计算机虚拟技术,以及利用场地、环境的布置,模仿出真实工作程序、工作环境、技术指标、动作要求,进行科学研究、工业设计,模拟生产、教学训练和考核鉴定等的一项综合技术。近年来,随着焊接基础理论和试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焊接过程数值模拟和专家系统得以迅速发展,从而可以使焊接加工技术逐步从“技艺”走向“科学”。通过计算机可以对焊接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数值模拟。

职校学生焊接实训主要以中、初级焊工为主,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通过引入多媒体仿真教学系统,利用计算机为基础,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仿真模拟实习过程中,学生与实习对象能进行交互,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参与仿真,建立起使人感到身临其境的“交互式虚拟现实世界”。仿真模拟过程具有“沉浸―交互―构想”三个基本特征,以虚拟现实技术创造虚拟环境,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其中的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同时学生与虚拟环境之间可以有多维信息交互作用,学生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虚拟环境中,可以获得对实习对象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五、应用计算机技术编制焊接工艺卡指导实习和生产

下图是计算机技术在焊接中的应用领域示意图。

实现计算机编制焊接工艺卡可准确、快速地替代手工编制,并可实现实时查询功能。这样编制出来的焊接工艺卡可形象直观让学生进行实习和模拟生产。

总之,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既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焊接课程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更有效地优化焊接课堂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焊接实训技能。

参考文献:

[1] 许莹.焊工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综合研究

一、信息与计算科学技术的具体分析

(一)信息技术的内涵。现代电子信息工程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生成、传输、接受以及对多的信息进行高效处理。而对于在其中被处理的相关信息是通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将信息理解为一种具有被传导的数字或者数据,以严格的使用规章和其本身的准确性来影响现实中存在的不稳定和突发性。信息是通过电子数据有规律地运动而产生和传导消息的,而这种消息能够作用于人类的主观世界,并长期存在于人类所生活的自然与社会之中,是人类社会从远古时代能够发展到当今文明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二)信息概念的释义。从哲学上讲,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上世纪末出现的广义信息论,认为信息是直接或间接描述客观世界的,并把信息作为与物质并列的范畴纳入哲学体系。从科学上讲,信息不同于消息,消息只是信息的外壳,信息则是消息的内核;信息不同于信号,信号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信号所载荷的内容。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本质。信息与计算科学是由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学科融合而成。信息学科主要研究四个方面: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而计算科学则侧重研究数值计算方法的设计、分析和有关理论基础与软件实现问题。

二、信息与计算机课学技术的综合研究

(一)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的展望。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信息科技发展又是计算机技术进步的动力源泉。两者的发展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考验和真理研究的,对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等等各个领域都存在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人类对其的利用已经不满足于现如今的状况,对现在利用效果的改进和利用领域的扩张,成为了信息科技与计算机科技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不远的将来,信息技术很能会被用于农业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全球通信设备资源一体化、自然灾害提前预警和航天航空技术的拓展,甚至在有人类定居地他星球时,其与地球人类的超远程通信等等。同时,在居家生活中,也能够很大程度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实现家庭设施人性化、电子管家智能化等等领域的发展。结合实际中计算机科技发展的情况,朝着伟看来发展的愿景和期望前行,并致力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达成目标,是对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的最终目的。

(二)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的实施。除了研究信息的性质,研究机器、生物和人类关于各种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处理、利用和控制的一般规律外,还关注于设计和研制各种信息机器和控制设备,实现操作自动化,以便尽可能地把人脑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是集计算机、信息、经济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学科。狭义信息学度量的是随机不确定性,属于概率信息或统计信息。还有非概率信息,如偶发信息、模糊信息等。信息的实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但必须把信息与一般的物质属性区分开来,才能把握信息的特殊本质。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关联性分析。信息科学与数学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以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数学的方法论为基础来研究信息科学,有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优势。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的信息科学人才,对信息科学在下一世纪的发展,对推动数学与社会经济结合,推动数学为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作用,有着重要意义。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经常交织在一起,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有不少交叉。

(四)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研究的发展问题。如今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在不断创新,同时也在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现实生活正在受益于计算机网络与电子信息工程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必然的。但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电子信息工程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影响着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在不同方面存在着各种安全问题,这将对社会各领域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重大的不良影响。这种来之网络的不安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来自于网络传输线路的,也有的是来自于信息系统漏洞的。层出不穷的黑客利用各种手段对某些电子信息工程中的漏洞进行攻击。这种攻击的危害性是极大的,它不仅仅对一个用户产生危害,还可能通过电子计算机的信息传递对真个信息工程网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预防甚至杜绝这种危害的发生,是应该做好长期准备的。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电子计算机科学及电子信息技术,是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尤其是对于21世纪这个对计算机的应用极为广泛的时候,根据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现状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到了一个空前迫切的时段。信息技术不仅仅带便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更是为社会生产力的前进起到了推进作用。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对促进国际、国内各方面的交流起关键作用,它被公认为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国家正在建设的网络信息系统、政府上网工程、各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和正在筹建的农业信息高速公路。

结束语

在经过了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研究之后,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高科技领域得到应用的同时,也逐渐普及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了每个人身边。人们的现实生活正在受益于计算机网络与电子信息工程的建立和发展。但是真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并不是浅显易懂的。想要更好地应用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对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就必须适当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运用机制和作用,这也对我国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篇8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能不断的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形成新的教学观念,有利于教学措施的不断优化。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教师也会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教案的能力,也必须能够借助多媒体课件脚本,独立自主的将教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在教学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体现教师的现代教学技术能力、业务水平和教育思想理念等综合素质,教师在利用Authorware、Powerpoin及Flash等先进计算机技术时,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使教师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是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最显著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计算机及其辅助教学的主要模式

2.1中学课堂教学展示作为中学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中学课堂教学展示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对难以理解或通过板书、讲解等方式无法阐述清楚的抽象知识,可以在电化学教室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投影技术将知识更加直观、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使教学知识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学生也能愉快的学习、掌握教学知识。

2.2个别化学习声音、图像、文字并茂及良好的人际交互界面是计算机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进行预习,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资源库进行主动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

2.3分析评价高校利用多种途径的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CIA教学软件具有应用灵活、涵盖试题库等优势,允许不同CIA课件单独运用或结合使用,具有自成体系的特征[3]。CIA课件评价结果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完善;另一方面还会反馈给教师,用于教学经验总结,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2.4实验模似多媒体计算机的实验模拟功能具有其他普通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能够有效避免因为实际教学用具的缺乏、现实实验的不到位、无法实现的实验教学等问题的出现;此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实验模拟更加客观、准确和生动,使学生能够在鲜活的实验场景的带领下进入接受并掌握知识,不断探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感受能力、学习兴趣,有利于钻研精神的培养,为进行素质教育奠定基础。模拟实验教学不仅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层面,而是一种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这种由多方位感官掌控的交流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良好知识记忆效果。

3小结

篇9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企业信息化管理

1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和需求分析

1.1 计算机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⑴对企业管理问题不够重视:大型国企、民营企业、流程企业和离散型企业都要首先对自己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明确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⑵信息化目标模糊:不管企业对信息化管理持什么样的态度,都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

⑶对企业信息化的理解存在偏差:这一现象在中小企业中比较普遍。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往往会曲解企业信息化概念。再加之资金和技术实力有限,他们在信息化转变中更是步步小心。不少中小企业在投入后抱有很大希望反而忽视了如何将自身管理特质与企业信息化相匹配。

⑷资金短板: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道路往往会因为资金问题陷入两难境地,其实在任何企业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资金短板。在信息化起步初期,资金链断裂会大大影响信息化进展,并未后续的技术提升埋下隐患。

1.2 正确认识当前企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

成本核算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是首当其冲的。传统企业管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主要依靠人力,面对海量数据运算,人工处理显得力不从心,效率低下,很可能造成信息延迟,影响管理层决策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再者,成本核算管理需要可靠的计算机平台。要想掌握市场动态商业数据,就必须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企业基础管理和规章制度落实与计算机系统休戚相关,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进度安排和精细化施工等。尤其在财务信息管理领域,传统方法存在很大弊端,财务信息延迟和市场动态性过高都是造成这一劣势的原因。

2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2.1 缩短企业空间距离,实现各部门近距离关联

腾讯通和OA系统等技术大大拉近了企业领导层和员工的距离。这种管理令公司氛围更加和谐,也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加快了公司管理结构优化,另外也促成管理层次升级,实现企业扁平化管理。举例说明,网络会议和视屏会议的出现,节约了参与者时间,大大加快了企业运行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通讯软件更新换代很快,这些软件使得企业各部门的沟通更加顺畅。

2.2 计算机技术帮助管理者准确高效的分析企业信息

准确把握和分析市场信息是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的可靠依据。企业内部信息量正比于企业规模,大量的信息处理依赖于专门人员的分析归纳。但人力分析效率低下,错误率高,难免出现信息丢失和信息延误,影响企业管理层的正确决策。计算技术准确率极高,存储量大,很好的弥补了人工的不足。将信息技术同企业管理有效结合,能帮助企业节约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同时信息技术处理过的信息可信度高,能够帮助管理者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 财务管理

⑴利用信息技术监控企业财务数据,保证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财务系统是企业的重要部门,财务系统数据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和发展方向。计算机技术具有高度集成性,能全面掌握公司财务动态,使管理者及时掌握公司财务状况,并据此作出科学合理的长远发展策略。

⑵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财务数据分析。目前各种财务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可以满足企业财务运营方方面面的需求,并生成饼状图、柱状图、表格等一类的直观数据处理结果,实现财务数据分析的科学化、模块化,最大程度规避人工误差,这对企业的正常运转意义巨大。

3.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⑴企业人力资本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计算机技术藉由人力管理模块集成,实现人力资源数据化分析和动态管理,保证企业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人力动向和前景,提高企业抗险能力和预警意识,尽可能避免人才流失。另外,计算机技术拥有先进的信息收集系统,这为企业储备了大量备用人才信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输入和人才后盾。

⑵计算机技术使得企业采购物流储备系统有条不紊。计算机技术通过专门模块实现采购、存储、物流的最优化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企业产品供应计划一般都是既定的,良好的采购物流资源配置,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益。科学的计算技术有着人力无法企及的效果,强大运算能力使其成为调配重心,及时帮助决策者作出正确的调配方案,维持企业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杨晓光.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统计与管理,2011,4.

篇10

众所周知,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造就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地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而对课程不断进行优化和改革。作为尝试和探索,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应是:大力加强学生“计算思维”意识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技术,计算机求解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遵循“先分析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能力要求,然后研究作为支撑的相应的知识结构,从而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全面优化课程设置。实现《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所提出的“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的目标。

一、强化学生“计算思维”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获取知识的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对于普及农业院校学生计算机知识以及提高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里应用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越来越高、针对性越来越强的趋势,现有课程在设置上已日显不足。从目前课程设置安排来看,各校基本是以通识课的形式分阶段安排“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算法与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其中,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既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意识的关键阶段,为此该课程应达到以下目标:即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思维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获取知识的能力、初步掌握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理解计算在问题处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将现有以概念、结论为主向通过计算思维的培养带动知识的学习、提升能力方向转变。

目前,大多数院校在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时基本上仍以单纯讲解概念、简单原理和结论为主,其结果是学生对系统只是有一个概念上的了解和认识,无法真正认识计算科学,计算技术在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通过探索实践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思路尝试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其一,在教学中应首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意识,并引导学生自觉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二,教师在讲授时应尽量将对知识的抽象解释转化为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具体实例的说明上,以这种可实现思维带动对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运用计算思维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什么是计算思维,周以真教授指出:“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计算思维是一种选择合适的方式陈述一个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是通过启发式推理法寻求处理问题的方案。以下以二进制教学为例说明计算思维思想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认识二进制理论及在数据处理中的作用。

目前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基本上是以概念和结论为主,结果是学生对其只是有一个概念上的了解和认识,认知程度仍停留在对0和1认识的水准上,对二进制理论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基本逻辑电路的组成与二进制理论间的关系仍认识不全。为尽快提高认识,笔者认为可从系统和应用两个角度解释讲解:从系统角度而言,由于计算机能够直接识别和处理的数据只有“0”和“1”,而大量要处理的数据是以各种形式存在,因此要对它们进行处理首先要解决的是数据的识别,通过分析发现大多数客观事物(实体)由其性质决定了它们都是以两种形态存在,既以字符、文字或数字(0和1)。因此在处理时只要将其由字符或文字形式转换为“0”和“1”或“0”和“1”的组合形式就能实现;同样,对于图像、音频的处理也可完全运用这一思维思想,通过对其进行采样、量化、编码等操作实现问题的处理;而从应用角度来看,主要应解释将各类数据转换为二进制数的具体实现过程。如实现由字符向数字的转换可借助ASCII编码实现。其具体过程为:数据输入编码(ASCII)处理存取显示结果。同样,对于其他类型数据(图像、视频、音频)等的处理都也可采用这种方式。此外,从目前设计技术来看,大多数计算机的基本器件仍是由采用集成技术的半导体材料构成,而其固有的PN结特性恰好也只有两种形式“0”和“1”,这正好符合二进制理论,这样就可利用二进制运算理论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的各种逻辑电路以满足计算需求。即用二极管、三极管等实现基本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芯片(复杂组合逻辑电路)。

二、以人为本合理优化课程内容,搭建有效的自主学习平台

目前,从课程设置到内容的编撰来看,农业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虽经多次改革,但由于受通识教育思想所限,课程内容仍趋于对知识作笼统的、一般性的概念化描述。久而久之,以这种统一的、模板式方式组织教学必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极为不利。因此,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针对解决专业问题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课程内容。为此,我们作了以下的尝试。

为使学生更快掌握计算机技术运用专业领域的途径和使用背景,在每一章节的讲授过程中首先给出一个应用成功的典型案例,激励和引发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需求动机。并引导学生分析处理此问题应运用的知识结构,寻找归纳出哪些知识已掌握,哪些需要继续探索和积累,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同时,教师也应明确给出要达到的目标要求,使学生时刻都能了解和掌控自身的学习过程。另外,为有效地维持学生产生的学习动机,辅佐他们尽快探索总结出典型应用案例所采用的知识点,并将其真正运用到解决专业问题的实

践中可采用以下做法:即鼓励学生运用身边的问题或专业问题作为学习任务,从中寻求分析解决任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相关教学资源并进行实验或小组协同完成综合性项目等环节,尝试利用计算机技能解决学习任务,形成较深的知识底蕴,最终实现运用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灵活处理问题的最终目标。

三、面向应用、突出实践。提升运用程序技术处理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

作为非计算机各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计算思维”意识研究和解决各种面向应用的理论及实际问题。在学生已基本了解计算机系统知识并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课程重点应以“面向应用、突出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理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实现由思维向综合能力的转变和提升。为适合这种转型的需要,绝大多数农林院校都相继开设了“程序设计”类课程,力图实现由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跨越。从整体来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问题集中体现在过分强调对语言的抽象描述,轻视对程序设计思维、设计算法以及具体处理步骤等具体内容的诠释。

为此,只有不断改变和更新教学理念,真正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作为程序设计课程的目标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所具有的逻辑思维严谨、实用性、目标性、针对性强等特点,只有不断加强学生计算思维意识的培养、研究和积累各种算法在程序中的作用以及大量实践方可达到教学目标。从对教学效果分析来看,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及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仍是思维方式不当、思维意识不强,由此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对设计算法以及算法在程序中作用的认识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前提,通过大量不同算法在程序实例中的演示和讲解提高学生对算法的认知程度。如:算法的遴选原则、算法在程序中逻辑结构的确定、同一问题运用不同算法所衍生的相同或不同结果的演示等等;同时在问题选取上要接近或贴近专业问题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尽快完成由对程序设计技术的学习到将其运用到解决专业问题的跨越。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组织教学既能克服学生生搬硬套简单机械的强化记忆的学习方式,又能消除“狭义工具论”对计算机教学的影响,同时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素质能力的快速提升,进而达到提升运用程序技术处理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的最终目标

三、结语

以上就高等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个人想法,面对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进一步深入和普及,必须造就一批既具有深厚的专业底蕴又熟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农业建设人才以适应社会的迫切需求。因此,高等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进行深化和改革以期和时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宋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设置及内容体系研讨[J].计算机教育,2006,(7):38-41.

[2]战德臣,等.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