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化学学科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化学学科评估

篇1

评估实施效果 夯实服务体系

《计划》实施效果评估总体情况共包括,“评估的目的意义”、“评估依据”、“评估方式”、“评估结果”、“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等五个部分。

该实施效果评估的目的与意义在于,全面总结《计划》中所提出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效果,评估各级政府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探索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途径和措施,为制定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提供更加完备的公共体育服务和建设体育强国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计划》实施效果评估以国务院颁布的《计划》和各级政府颁布的《实施计划》,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实施情况评估标准(试行)》为评估依据。

通过各省、各地市、各区县逐级开展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效果评估,评估各级“政府主导”实施《计划》的效果;以及中央、国务院相关部委、总局系统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的《计划》专项评估,评估“部门协同”实施《计划》的效果;通过委托第三方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为手段,评估“全社会共同参与”实施《计划》的效果和社会对《计划》实施的满意度效果;同时利用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第四次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等全国性调查所获得的公共数据,作为评估《计划》中重点目标任务的数据来源,为评估方式。

效果实施明显 公众期待提高

根据“《计划》实施效果”评估总体情况显示:《计划》实施效果明显。其中主要体现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上升、城乡居民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全民健身“三纳入”基本实现、全民健身宣传教育不断加强、配套政策法规相继出台等五个方面。

同时,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有较大幅度增加,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基本形成,在全民健身活动日益丰富多彩的同时,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而且,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惠及城乡居民。

再有,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民健身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经过过去五年的努力,“大群体”工作格局已经具备雏形,正在扎实推进。

此外,公众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还有新期待。体育总局委托第三方在全国12个省(市)开展了公众满意度抽样调查。全民健身公众满意度指数为68.7分,超过中性值(60分)8.7分,表明公众对全民健身服务质量和水平较为满意。公众对体育场地、体育组织、体育活动的满意度指数依次为70.0分、69.8分和66.4分。

落实国家战略 开展重点工作

篇2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79-02

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化学实验由于其学科特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提高综合能力的有力途径。对于我校这样的民航类院校,非化学专业学生人数众多,但化学实验课时较少,更有部分专业删减了化学方向的公共基础课程,使化学实验处于弱势地位,也使得学生和老师对化学实验课程重视程度都不够。而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结合本校近些年来非(近)化学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一、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构建完善的非(近)化学专业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开放式实验教学、创新创业等教学模式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根据本校非(近)化学专业不同专业的特色及培养目标,利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分三个层次构建了非(近)化学专业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第一个层次是公共基础课教学,该层次教学主要针对近化学专业(材料物理和油气储运专业),以《大学化学》课程为依托,理论和实验同步进行,实验课程中的内容设定为基础实验,多涉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的腐蚀与防护方面的实验内容;第二层次是公共选修课教学,以《化学实验与生活》课程为依托,从化学角度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给出合理解释,并用实验加以证明,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以此来满足非(近)化学专业需求。通过化学实验学习,提高动手力能,以期在本专业运用化学意识,提高所属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层次为提高性教学,主要面向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群体开设,我们以开放实验、科技立项、创新创业、及实验竞赛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所涉及的实验内容为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该体系不仅能解决课时有限的实际情况,更能强化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图1是构建非(近)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说明。

二、更新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

(一)建立和完善非(近)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与生活》的教学实施环节

1.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开设的实验内容。根据非(近)化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精心安排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非(近)化学专业《大学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与生活》实验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与大学化学理论课内容相互关联,进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通过有限的实验课程使学生既能练习和掌握大部分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又能加深学生对大学化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真正实现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又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合理地选择所开设的实验内容,真正把《大学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与生活》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密切联系起来。

2.加强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由于化学实验的专业特点,在实验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使用一些易燃易爆的药品,往往一些小的错误操作不仅会使实验失败,而且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危险。因此,实验的安全问题和规范的实验操作对所有的学生和任课教师都应该是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在化学实验课堂上,实验教师要对实验的内容讲解得更为细致,强调每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并对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规范的演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错误实验操作,实验教师要及时提出并纠正,这样做既可以规范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实验危险的发生。为了保证实验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基本的实验训练,注重实验细节是非常必要的。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在传统的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依据老师的讲解对实验进行操作,并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思考。对于实验的结果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和教科书上的描述不一致时便束手无策,不去思考如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解决的办法。这样做就不利于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往往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了这一问题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例如在实验进行前要求每个学生认真预习本节实验课内容,认真书写实验预习报告;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总结该节实验课应注意的事项;实验课开始前给学生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查相关资料解答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该节实验课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教师的实验课的授课方式,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独立预习,然后在实验课上让学生通过预习来讲解整个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上要把某个学生遇到的问题要向所有的同学提问,让大家一起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也可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提出某一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以上的措施,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又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4.细化评分标准,完善考核制度。如何对实验教学效果进行成绩考核一直是实验教学一个难点。我们把实验的评分标准进行了细化,例如对实验的迟到和出勤、预习报告的预习情况、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的卫生状况和对实验报告的处理等进行评分细化;改革期末考试的方式,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准备好实验题目让学生随机抽取并现场操作和解答题签上的思考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操以及回答问题情况给出考试成绩;综合上述成绩按不同比例给出最终成绩,这样的考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偶然因素的影响。通过改革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并且在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实验教学考核制度的改革,非(近)化学类专业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都有了一定程度提高。

(二)建立和健全开放实验、科技立项、创新创业、实验竞赛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兴趣选择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作为开放实验、科技立项、创新创业、实验竞赛。具体措施:(1)根据所开设的实验题目和内容,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实验方案,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审核和完善实验方案。(2)根据实验方案,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实验要独立完成,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翔实记录实验结果。教师负责监督和指导学生,规范学生的操作,对于失败的实验要鼓励学生查找失败的原因,最终取得实验的成功。对于实验的结果,指导教师要认真地检查和分析实验数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严谨的科研意识。(3)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全部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验方案的讨论、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和对实验方案的改进措施等。学生把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三、加强教材改革,推进网络平台建设

为适应知识的更新和新的培养方案,我们在教材建设上狠下功夫,先后自编了《大学化学实验》和《化学实验与生活》电子教材,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不断更新,更能适应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为使实验平台建设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在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对实验室配置进行了优化,将实验室的实验药品、仪器和物资进行统一管理,根据需要统一调配和使用。实验室按照功能进行重新设置,搭建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本科平台。为了使学生及时掌握和应用新的仪器和测试方法,将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差热分析仪等仪器设备纳入本科实验平台管理,为学生研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必要的保证。为了解决一些在课堂教学学时内开设比较困难但学生有兴趣的实验项目,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室,采取开放式管理,开展自主学习、开放学习、探究学习,在兴趣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高等学校的教育不是工厂的生产线,它的目的是培养自主、创新的人才,让每个本科毕业生都具备更全面的素质,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化学实验教学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精神、树立严谨科学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极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春晔.提高非化学专业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班,2003,(25).

[2]邹宪芝,尹荣.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篇3

中国语言文学类

南京大学文学院是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两个本科专业,13个硕士点,13个博士点,1个艺术专业硕士(MFA)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藏书40万册,居全国高校中文院系之首,包括线装书库、30年代文学刊物特藏书库、专题书库等特色收藏。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82人(教授44人、副教授22人),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江苏省精品课程1门。学生本科期间即有机会到哥伦比亚大学、北海道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大学等著名学府进行交流学习。本科专业为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按照艺术类专业招生,除校级奖助学金外,学院设有“沈祖奖学金”“时尚奖学金”“仁明奖助学金”和“王诗云奖助学金”等。

数学类

南京大学数学系以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治学严谨而著称。数学现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全系现有专职教师69人(教授25名,副教授30名)。教授、博导亲临本科教学第一线,96.8%的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由教授、副教授讲授。

该系还聘请国际一流大学教授为学生系统讲课。该系按数学大类招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强化基础、拓宽视野,三、四年级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分流培养。本科专业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除校级奖助学金外,该系设有“徐曼英奖学金”“李定文教授纪念奖学金”“81级系友助学金”“数学系贫困生助学基金”等。

物理类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是中国物理学及其交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下设现代物理系、物理学系、光电科学系、声科学与工程系和基础物理教学中心。学院拥有物理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声学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最新一轮(2007~2009)评估中,南京大学物理学一级学科名列高校第一。

学院建有著名的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是国家物理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是国家物理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有教授77人、副教授50人。学院每年派遣数十名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去国外、境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参加国际会议、暑期学校或从事一个月至一学期不等的学习与交流。学院招生时不分专业。本科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上学期进行专业分流,学生进入物理学院下设的四系一中心学习。

天文学类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成立于2011年3月,前身天文学系在全国天文院系中历史最悠久、专业设置最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培养人才最多、综合实力最强,2011年新增空间科学与技术系。

学院获得“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科学基金”、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等项目的高强度资助,拥有先进的教学天文台、全国唯一的太阳塔望远镜、现代天文和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还拥有三万多册国内外图书以及国内领先的计算机设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29位教师中有16位教授。教授全部承担教学任务,主干课程由学科带头人主讲。学院不定期开展本科生与国外大学交换、交流项目及短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已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每年暑假选派学生前往访问。

专业设置:天文学专业、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除校级奖助学金外,院内设“中科院国台奖学金”“戴文赛奖学金”“天文之友助学金”等。

化学类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化学院系之一,始建于1920年。学院下设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工系。学院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也是全国最早批准的化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单位和国家最早设立的“基础学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化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列全国第三。现有教职工230余人(教授79人)。学院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化学实验课教学团队双双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本科生每年有20多位同学到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等地区交换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

学院设有“南京大学高济宇、戴安邦奖助学金”“南京大学蒋雯若奖助学金”“BASF奖学金”“上海和氏璧奖学金”“PPG奖学金”“空气产品奖学金”“古田化工奖学金”“天瑞仪器奖学金”以及“浩海仪器优秀生奖学金”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全国最顶尖的九所高校(C9)中,人才培养独树一帜,平台优势突出,是中国计算机和软件人才的摇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我国首批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是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计算机领域排名第一。现有教授32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4人。全系教授中80%以上担任本科生教学工作。

每年都有本科生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进行交流学习。该系与国际著名的IT企业有着广泛联系,每年均有学生到微软、IBM等公司实习;IBM、APPLE 等公司也在该系建立联合实验中心。

该系建设有以苹果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与产业体验中心,与多个国际知名企业建有实践、实习基地。

地质类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始于1921年成立的地学系,是中国最早的地质学教育机构之一,地质学在国内综合性大学中排名第一。学院现有教职工153名(教授56名、副教授36名)。

近年来,学院多次组织学生进行国际化的教学交流,其中包括三次贝加尔湖大地学联合实习、一次阿尔卑斯综合科学考察、三次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及衣阿华大学联合开展的野外考察与师生交流活动。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建立了合作机制,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前往学习。

该院是教育部第一批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级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立项。

专业设置:资源与能源、水资源与水环境、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资源经济学。除校级奖助学金外,学院还设有徐克勤奖学金(8 000元/年・人),还为在学术科研上善于钻研创新、有突出成绩的学生设立专门的项目资助,鼓励支持优秀的学术后备军。

生物科学类

篇4

陕西省化学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是1995年12月由陕西省计委、科委及教委批准建立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依托于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杨文选教授任第一届实验室主任,王继武教授现任实验室主任。化学工程杂志社、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与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10名教授、博导组成了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化学工程》主编王抚华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试验室师资力量雄厚,人才梯队合理,实验设备先进,在能源化工、新催化材料设计与开发、化工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及无机与有机精细产品研发等研究领域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成果显著,获省部级奖多项,已发展成为陕北科研、教学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人才梯队建设有序

在省教育厅和延安大学的共同支持和关怀下,经过10多年的发展,实验室从当初只有不到10人的研究队伍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新性、研究性团队。实验室现有固定、客座研究员2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讲师6人;博士5人,硕士11人;博士生导师4人(客座),硕士生导师8人。主要负责人、学术带头人有:

王继武,男,1951年生,陕西府谷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延安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 陕西省化学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 延安市化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化学工程教学及能源化工方面的研究,曾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金、延安市石油化学工业发展规划基金等项目20余项,在中国科学、化学学报、Chin.J.Chem、J.Mol. Struct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2部;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三等奖1项、 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陕西省高校科学进步一等奖1项、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齐广才,男,1955年生,陕西府谷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延安大学教务处处长,延安市化工产品质量监督站站长,陕西省化学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分析化学教学和新型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与谱学方面的科学研究。他曾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金等项目10余项,在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应用化学、Chin.J.Chem等学术期刊50余篇,出版著作2部;主持的“分析化学”课程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获陕西省政府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延安大学教学成果一、三等奖各1项。

李东升,男,1969年生,辽宁北票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延安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陕西省化学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物理化学教学及功能配合物、纳米结构体系的设计与量子化学计算方面的科学研究。他曾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科研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在Angew.Chem、Int.Ed、Eur.J. Inorg. Chem、Chin.J. Chem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2部;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延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延安市青年科技奖1项,并于2002年获“延安十佳杰出青年”称号。

研究领域突出应用

化学反应工程与能源化工领域:主攻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三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针对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的特点,进行化工工艺技术与气液反应理论、水煤气转化和煤的精炼等方面研究。

功能材料的开发研究:主要以无机功能配合物、无机非金属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发光材料、电极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等为对象的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化学化工与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分析检测和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各类化学化工过程的跟踪分析检测、化学发光和生物传感器等为主的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天然资源化学和精细有机无机化学品研究与应用:主要立足于陕北地区天然植物资源,一方面系统研究山桃仁及小蓟等天然资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并研究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工艺,研发新型高效药品;另一方面利用延安子丹蕴藏丰富的白土和黄龙地区丰富的核桃皮资源,研制各类相关精细无机化学品。

硬件软件双管齐下

实验室可供使用的大型仪器设备主要有:岛津XRD-7000型X-射线粉末衍射仪、ST-2A型热分析仪、岛津红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岛津-Uv2550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PE-2500型元素分析仪、日本岛津薄层色谱扫描仪、美国BAS电化学工作站、多功能吸附仪、固定床连续流动微型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微型反应催化评估体系等。实验室已订购的仪器有Smart CCD 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荧光寿命综合测试系统、比表面积测定仪等。

实验室现为化学工艺硕士点和陕北化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现有研究人员中有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8人。1人被评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1人获陕西省高校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延安十佳杰出青年”称号。实验室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近年来已培养出大批优秀的硕士生和本科生,目前,在陕北地区能源化工行业的中层领导和科技骨干中,重点实验室和化工学院培养的人才占80%,其中包括延化总公司总工程师1人,榆林天然气化工总公司副董事长1人。在陕北的经济发展中,实验室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学术交流积极有效

篇5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高校的教育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工程实践优势结合起来,兼顾了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在基础知识水平及应用能力上的培养要求,并已在专业硕士培养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校企联合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校企合作形式与内容

校企合作形式是影响联合培养的最重要因素。重点大学及行业特色型大学由于其品牌和行业影响力而在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有显著的优势。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例,该校立足于石油石化行业和领域,面向东营胜利油田和青岛近海油气田及两地相关产业开展人才培养,是国内化学工程专业硕士校企合作效果最好的高校之一。然而,国内大部分地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仍较为初级,特别是地方高校受到学校科研实力、学校办学层次和软硬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校企之间的相互联系多建立在项目合作和个人感情联系的基础上,未形成长效机制。如果企业负责人离职或合作项目中断,则联合培养将大受影响甚至停滞。此外,部分地方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或过分追求“短平快”的项目,都将影响人才持续培养机制,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从人才需求角度来看,地方经济状况的优劣也会明显影响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而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基础。

(二)导师

很多高校的校内导师过度倚重发表学术论文,或者一直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应用研究项目和研究经验。该类导师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往往延续过去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以学术型研究生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终导致毕业生与企业要求相差甚远。此外,很多校外导师是企业的高管或主要负责人,日常事务繁忙,对自己负责的学生疏于管理和指导。学生在企业或沦为廉价劳动力,或实践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培养过程

国内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主要管理和培养政策已经基本齐备,但仍有部分政策还在修改和制订过程中。很多高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考核方式、实践内容等方面没有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加以区别,未能体现出专业学位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开设不足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生源

对于重点高校,无论是学术型硕士或专业学位硕士均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学校可以从容择优录取。而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认可度普遍较低,直接导致部分优秀生源流失,毕业生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

(五)其他问题

部分地方高校在导师激励政策、学生奖励机制等方面不够完善,由此产生了导师因专业学位学生花费多、产出少而不愿意接受专业学位学生的情况;学生也因在奖学金等方面无法与学术型研究生竞争而影响了科研积极性。

二、方针与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以山西大学与三维集团合作构建的“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平台,通过深入探索山西煤化工转型对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从合作模式、导师管理、课程体系构建、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力图构建一种符合山西省化工行业需求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是稳定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根本措施。2002年,化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就因项目需要而在三维集团进行数月至一年的工业侧线实验。随着双方项目合作的深入,进入企业实践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而企业的技术人员也积极参加山西大学的博士或在职工程硕士考试,双方实现了人才培养上的互动。在此基础上,2004年双方共建了“精细化工催化与反应工艺共建实验室”,实现了校企层面的科研平台构建。2007年底,经山西省经委、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批准,校企双方通过政府层面建立了“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随着相关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该中心不但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创新实践平台,也逐渐成为高校和企业间的技术、人才交流平台,并为企业技术带头人的知识更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支撑。近年来,山西大学积极开展“煤基资源高值循环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拓展多方合作关系。目前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企业平台已包括阳煤集团、潞安集团、河南煤业集团等大型煤化工企业,未来还将探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过程所等研究所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可能性。综上所述,山西大学化学工程领域的校企合作经历了如下发展历程:校企合作项目牵引建立校企层面的科研合作平台建立政府层面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立多方参与的校企科研教育合作平台。其中,多方平台的建立不但解决了科研项目延续性、科学性的问题,更有利于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性和持续性。

(二)管理体制创新

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我们就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体制方面开展了改革创新。研究生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负责与专业学位相关的政策制订、学科建设、品牌建设,以及对各培养单位进行管理、督导和服务等工作。学院成立了相关的“专业学位教育中心”,负责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化学化工学院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基础,吸纳了相关学科负责人和校外导师,共同承担化学工程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的职责。上述举措有利于各培养单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符合各自专业实践特点的培养模式。

(三)导师遴选及评聘制度改革

山西大学研究生院根据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了详细的校内导师、企业导师评聘制度。特别是对企业导师实行“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聘”的管理办法。在学院教育中心层次上,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化学工程硕士指导小组,以“山西省催化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核心,吸纳其他理科或相关学科导师,实现导师之间的理工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科环境中开展应用实践的问题。此外,学院教育中心强化了企业导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让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及研究生选课、确定科研课题、开设学术讲座和专业特色选修课程等方式,进一步让企业导师融入学生培养过程。

(四)课程体系构建

2013年,山西大学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结合各专业具体情况,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修订。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应用课、选修课4类,各类课程均采用了教授授课、双语教学等模式,特别突出工程应用类型的课程。由于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的导师的知识存在多学科、多研究方向的交叉,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丰富选修课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为了避免重复设课或课程内容重叠,各专业领域均可选择化学学科或其他专业领域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方面,由于山西大学工科师资力量不足,我们采用“外校聘请+本校培养”的模式逐步提高师资水平。此外,学校还通过请企业导师或行业知名专家开设学术讲座、特色专业选修课等方式,使学生获悉国内外化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

(五)奖学金制度

现阶段山西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主要为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原有奖学金评价主要基于学生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的考量。化学化工学院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分开评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可以是学术论文、专利、负责项目、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特别强调学术论文、专利、项目等必须具有应用背景。此外,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结果无法量化的问题,我们采用“预审+集中答辩”的方式,由答辩委员会评出获奖等级。上述评审制度的实施明显调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

三、发展与方向

尽管我们在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面进

行了许多改革,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高校、企业及地方政府进一步协调改进。我们将目前改革探索的方向归纳如下,这既是我们的努力目标,也希望能够给予其他高校一些启发。

(一)提高学科认可度,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优质的生源是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大前提,没有良好的生源,校企联合培养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山西大学通过增加推免生名额比例,明显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素质;与此同时,山西大学通过鼓励校企合作科研,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学科的业内影响力。未来,山西大学将以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为发展核心,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发展动力,通过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创出专业品牌效应。

(二)深化校企人才技术交流平台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校企双方只有真正实现技术流、人才流的双向流动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涉及项目合作、利益分配、人才交流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研究生实践中心的构建,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引领、扩大平台的影响力,提升平台自我“造血”能力,逐步引导校企合作由“项目带动”发展到“人才+技术混合带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三)改革奖励制度,激励学科发展

篇6

此次考察学习,参训学员切身感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在科研管理体制、创新意识及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学到了先进经验,提升了认识水平,进一步明确了提升科研管理及科技研发质量的思路,并通过对比分析,增强了做好科技管理及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考察中还签署国际合作框架协议两份,达成意向性协议一份。

在英国,考察团考察访问了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和牛津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室,参观了牛津科技园。

卡文迪什实验室——20世纪物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卡文迪什实验室相当于英国剑桥大学的物理系,该实验室的创建标志着物理学开始在实验室中进行系统性实验的时代。它的优良传统是力求在新的领域中做出新的发现。在卡文迪什实验室,考察团先后参观了Functional Inorganic And Hybrid Materials Group和Materials Chemistry Group。在这些空间并不宽敞的实验室中,摆放着各种设备和仪器,布局合理规范,空间利用率相当高,各种资源得到了最大的利用和整合。该实验室接纳了世界各地优秀的人才,也不乏来自中国的在读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考察团与华人留学生郗凯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向考察团详细介绍了该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情况,重点介绍了高能锂硫电池、安全绿色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如钛酸锂)和光电化学等方面科研上取得的进展。

牛津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室——科研成果丰硕。考察团访问了牛津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室,听取了留英华人肖天存博士就牛津大学及牛津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室相关情况的介绍,以及牛津大学化学系主任Peter P. Edwards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教授)关于化学系的研究方向、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获得的荣誉等方面的情况介绍。考察中我们了解到:牛津大学的化学学科是学校招生规模最大的学科之一,牛津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室当前有1000余人在此领域做学术研究,主要从事基础研究,产生了6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目前医学上使用的糖尿病检测仪大多是该实验室开发的,全世界有超过100万的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在该实验室,双方就微波炼油技术、微波用于食品加工及对食品安全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讨论。

牛津科技园——科技孵化器的成功典范。上世纪90 年代中期,当国家政策和知识产权管理条例明确后,牛津大学在专利转化和科技园建设上进入了一个快车道,牛津科技园也应运而生。

牛津科技园是牛津大学(学校)以土地、人才、设备等资源作价,与PRUDENTIAL(英国最大的金融保险投资机构)共同出资(各占50%)建立起来的。风险投资管理机构通过风险评估,出资参与建设牛津科技园并从中获得收益。同时,相关风险投资机构对一些拥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创建企业的健康成长。

牛津科技园对企业落户没有苛刻的条件,小公司只需要每月缴纳300磅的租金。科技园为入驻企业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以及咨询、资源共享和志愿者服务等。从入驻企业的规模看,该园区企业员工人数为1—5人的占47%,6—15人的占22%,16—50人的占24%,51—150的仅占7%,近70%为小型公司;以领域划分,生命科学领域的公司占43%,信息领域的占31%,其他领域的占26%;从地域看,当地公司占41%。

牛津科技园取得成功的原因为:一是专业化、高质量的投资环境和便利的交通;二是依托牛津这样一个全球认可的品牌及其创新资源;三是能提供优秀的企业雇员;四是园区灵活的政策和运行模式。

在法国考察期间,考察团访问了法国巴黎高等培训中心,巴黎第六大学和中国驻法使馆科技处。

法国——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在巴黎高等培训中心考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法国的科学技术力量雄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法国一直比较重视科研投入,该国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国家和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的年递增率、科研人员的增长率,重大科研项目和优先发展领域,以及科研人员的法律地位等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该国科研经费除国家及欧盟投入外,大部分来源于大企业及其他私立机构的投入。法国的科研非常重视项目的实用性,强调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效率,立项前的可行性预研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得益于法国完善的银行系统、个人信用系统、严密的法律及财务审计系统,加之科研人员良好的自律性,法国的科研经费使用及管理非常高效、透明。法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相对较高,虽然欧盟对拟上市的新产品均要求先建立严格的欧洲标准,这加大了新产品投入市场的成本、减缓了新产品的投产效率,但同时也促使科研人员更加注重所研发专利产品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巴黎第六大学——高度重视科技合作交流。考察团在访问巴黎第六大学过程中,听取了巴黎应用化学研究所(IPCM)所长Corinne Aubert 教授对研究所科研方向的情况介绍,参观了该研究所的核磁、质谱、X-衍射等实验室,并与该校对外合作部进行了交流。对外合作部Sabine Lopez主任表达了与贵州科技界开展进一步合作交流的意愿,希望贵州在与巴黎六大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展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早日开展全面广泛深入的科技合作。在访问中,考察团团长于杰代表“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与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巴黎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Corinne Aubert教授共同签署了《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与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巴黎应用化学研究所国际合作框架协议》和《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与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巴黎应用化学研究所糖化学实验室合作协议》,为进一步开展实质性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驻法使馆科技处——发挥好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在于杰的带领下,考察团部分成员赴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科技处开展交流,中国驻法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韩军及其秘书宋文通同志接待了考察团一行。在交流中,于杰就贵州产业发展、优势资源及近年来科技发展等情况向韩军公参做了介绍,并希望驻法使馆科技处在贵州省与法方相关领域的合作上能够给予支持和帮助。韩公参代表驻法使馆科技处表示,将充分发挥好国家科技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为贵州和法国科技界之间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推进合作交流,特别是在民族中药、材料科学、清洁能源、高端医学、旅游及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启示一:树立科技创新“投入主体多元化”观念。仅依靠政府有限的投入,无法解决科技创新对资金的需求,这直接影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比法国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大型企业和其他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的做法,我们必须突破单靠政府投资的方法,构建以政府、企业等共同投入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模式,疏通和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弥补国家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的短板。

启示二:加强大学科技园等产业孵化器的建设。依托牛津大学的实验条件、创新成果和优秀人才等资源,建立大学科技园,通过市场化运行模式,有效集成风险投资等创新、转化资源,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新兴产业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启示三:应更加注重在创新中借力发展。科技创新正向多学科与专业交叉集成的方向发展,这需要把不同专业门类的人才吸引集中起来,形成科技创新的综合攻坚优势。考察团在巴黎第六大学考察交流中看到,在该校的科研工作者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其他国家(其中也不乏中国科学家),这也是该校科研成果丰硕的原因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注重借助外力发展,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在引进基础上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尽快提升集成创新能力。(责任编辑/张玲玉)

链接

《走进剑桥》

“千年剑桥/人们向往的地方/我悄悄地来/领略着她的沉淀和风采。

斑驳的大门/雄伟的建筑/风流的人物/路边的海报/彰显着学城的历史及未来。

三十一个学院/错落分散在/有限的自然与无限的想象空间/孕育着思想、教育和创新的力量!

街边的咖啡小屋/碰撞出双螺旋生命奥秘的伟大理论/凌乱而有序的实验室/不断涌现出有价值的发明创造。

力学桥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标记/康桥连接着恬静、浪漫和创造。

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推开沉重的大门/看到科学与人文的圣堂/只有自由碰撞/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点亮前进路上的航标/而梦想/则意示着未来的美好。

篇7

一、课程目标的比较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应达的预期结果,是指导课程编制和实施的关键准则。它受制于国家(地区)教育方针政策,是国家(地区)特定学段培养目标的体现。《课标》提出“三个维度、两个层次”的目标体系:一方面,依据科学素养内涵从三个维度规定课程目标,强调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和谐发展。在总目标指导下,根据发展需要,提出必修和选修层次目标。必修强调为全体学生打下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选修化学模块的基础,选修则建立在必修之上,为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基础;《纲要》提出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的课程目标体系。其中,必修“延续九年一贯课程的精神”,侧重从生活素养、生涯发展和生命价值角度,强调在延续国民教育目的之基础上,增进自我学习、表达沟通等能力,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课程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应用、基本能力掌握及科学方法与态度的培养。选修化学是“继续‘高中必修科基础化学’的基础化学教育”,相对突出“学科中心”,注重学科知识系统掌握与深化、实验操作与过程技能的养成、学科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从而为“衔接大学或进阶课程”做准备。

因此,两地课程目标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一致性表现为:⑴以基本科学素养培养作为课程宗旨;⑵根据必、选修课程定位,建立有差异、递进性课程目标;⑶课程目标均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层面。差异性表现在:《纲要》将“核心能力”单列以突出其重要性,并把知识与技能视为能力培养的要素;《课标》则将三维目标独立设置,强调三者同等重要、和谐统一;而且,《课标》非常强调辨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及思想品德教育。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比较

1.课程结构的比较

表1 两岸高中化学课程结构

由表1可知,两岸高中化学课程均由必修、选修构成,并体现层次性、发展性、选择性等特点,但定位有差异:《课标》规定全体学生应修习必修化学,然后根据兴趣与发展方向学习一个或多个模块选修模块(毕业要求6学分,理工科学生可修8至12学分);台湾必修课程则有选择性(学生修2学分即可),而选修课程对理工类学生而言,则成为共同学习的内容。

2.课程内容的比较

(1)表达方式

《课标》通过“内容标准”描述课程内容,在模块主题下安排“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其中,“内容标准”以学习目标形式呈现对应主题学习内容及基础性要求,“活动与探究建议”则为如何开展学习提供可操作性建议;《纲要》通过“教材纲要”、以“主题、主题内容、应修内容、说明、备注”等展示课程内容。其中,“应修内容”通过知识点形式呈现主题内容,“说明”则对知识点细化,“备注”又对部分内容学习范围作界定。

两地课程内容的表述差异较大:《课标》体现“学生为本”,以培养科学素养作为内容选择依据,界定对应的学习目标。同时,将学习内容、情境和活动紧密结合加以呈现,体现“融合论”课程观。“内容标准”还突出强调通过探究活动开展学习,意在引导转变学习方式;《纲要》则相对体现“学科本位”、以“学科中心课程观”为指导思想,将课程内容按学科逻辑划分并以知识点呈现。

(2)内容范围

表2为《纲要》设置的、台湾地区高中化学课程主题。

表2台湾高中化学课程主题

与《课标》对比,可看出两岸课程内容基本相同:⑴关注“物质”“结构”和“反应”等核心概念涉及的知识,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⑵关注内容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和价值,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整体取向;⑶注意内容的阶段要求,突出必修的基础性、选修的拓展与深化。

但在学科取向上,两岸课程内容存在差异:⑴《课标》将“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作为必修主题来设置,要求了解化学科学的性质特点、研究方法和社会价值,并掌握实验技能、体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⑵《课标》将无机化合物内容安排在《化学1》,强调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来指导无机物的学习与研究,并在《化学2》“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中进一步系统化。《纲要》则将其主要集中于选修,关注用物质结构理论指导其学习与研究;⑶“基础化学㈠”的许多内容(如“化学式”“结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酸碱反应”等)为大陆九年级内容,“基础化学㈢”及选修“化学”中的许多内容(如“理想气体”“分压”“水的相变化”等)为大陆所不要求或仅常识性介绍;⑷大陆选修内容丰富、功能多样(有“学科中心”倾向、“社会中心”倾向、介于“学科中心”与“社会中心”的活动课程性质的三类模块)且具有选择性。台湾选修则大致相当于大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核心知识的综合,“学科中心”倾向明显且不具选择性;⑸《纲要》将化学实验单列,且选修课程还赋予2学分,突出其地位作用。选修化学还附录了“物质的测量”,虽不列入教学,但目的明确——重视测量误差及实验数据有效数字处理,以培养学生对测量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正确观点。

三、教学实施与评价的比较

1.教学实施的比较

《课标》强调化学教学要贯彻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策略,落实三维目标。《课标》用较大篇幅提出五项“教学建议”:⑴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⑵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⑷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⑸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纲要》则相对简单,用二百余字篇幅提出七点“教学方法”要求,包括:⑴该要求主要规定教学前应编写教学计划;⑵教学内容结合本地实际;⑶教学应关注学生知识经验、重视提供动手机会、落实因材施教原则、注重激发学生思考;⑷课外组织实践活动;⑸运用多种方式评价教学过程与结果。

《课标》的“教学建议”定位为有效教学策略指导与建议,《纲要》的“教学方法”则为广义的教学实施,包括教学常规、策略、评价、课程(资源)开发、课外活动等多方面。除此之外,两者差异还在于;⑴《课标》特别强调教学过程应努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开展探究学习,培养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⑵《课标》更加关注学生个性特长与学习模块选择,强调做好“学生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的指导,实现差异性发展;⑶《课标》从“学科特征”角度剖析实验价值,强调实验在激发兴趣、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方法训练、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上的功能。《纲要》则侧重实验在激发兴趣、培养操作技能等角度提出相关的教学要求;⑷《纲要》提出“本课纲除掌握普通高中的教育目标之外,更顾及精英教育的目标,针对本课纲未涵盖之化学范畴,学校可自行设计进阶深化教材授课”的要求,强调学校、教师可依据地域特性和教育目标差异性作出选择。当然,就狭义教学而言,两岸“纲领性文件”教学实施的核心总体一致:强调化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经验、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实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开展实践活动等要求,从而实现激发学习兴趣、满足个体差异、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

2.教学评价的比较

《课标》提出“实施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课程模块的特点选择有效评价策略”以及“实施学分管理,进行综合评定”等“评价建议”,要求结合模块特点和要求、有选择地使用纸笔测试、学习档案袋评价和活动表现性评价等方式及采用学分管理制度,从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开展评价,使评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又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纲要》则从评价目标与类型、内容与要求、方式与内涵等提出“教学评量”要求。在目标与类型上,要求运用形成性、动态性、终结性等多种评量,“以诊断教学的成效,并适才适性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就,加以改进与辅救,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内容与要求上,强调“应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从认知、技能与情意三方面对学生化学知识、实验技能与相关能力、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综合评价;在方式与内涵上,采用“除纸笔测试外,亦可用课堂问答、阅读报告……等方式为之”,考评学生活动过程中“思考之周延性、逻辑推理之严谨性、反应之灵敏性及创意之精致性等各项表现”。

对于评价,两岸在评价目的、类型、内容与方式上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强调评价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强调评价适切性、实效性和综合性。两者的差异体现在:⑴评价主体上,《课标》指向教师、学生和家长等,《纲要》更倾向于教师;⑵评价功能上,《纲要》更强调评价作为教师获取教学反馈的手段以检查学生学习掌握情况,《课标》则强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状况做出判断、使学生了解自己进步情况并明确努力方向;⑶评价角度上,《课标》强调站在高中化学局部、整体两层面实施评价。局部角度强调应考虑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合理评价方式和评价策略,整体角度则强调综合评定、全面反映学生选课情况和学习发展过程。

四、启示与思考

由前分析,《课标》和《纲要》的核心思想整体一致:⑴强调高中化学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⑵把科学素养提升作为课程宗旨,强调知识、能力、情感等共同发展;⑶课程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规定高中毕业的基础要求,又鼓励不同学生自主选择选修模块学习以满足个性特长与兴趣之需求;⑷以促进“学”为评价目的,主张评价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坚持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这也折射出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是高中化学课程制订与实施所坚持和完善的。

然而,因两岸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不同,《课标》和《纲要》有前文分析的许多差异。基于两岸课程“纲领性文件“的差异,下述方面值得大陆高中化学课程制订者、实践者借鉴与思考:

1.《纲要》设置“核心能力”栏目,强调教学必须关注核心能力培养,这是值得大陆借鉴的。虽然《课标》在“过程与方法”栏目中提出相应的能力要求,但因条目过多、内容笼统而难于把握,不利于改变大陆“关注知识教学、忽略能力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2.《课标》要求学生学习至少三个模块,《纲要》规定至少学习一个模块。这样的规定,从高中毕业要求看,大陆学生优于台湾学生,更有利于学科素养培养。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大陆高中学生必修阶段(特别是高一)学习任务相当繁重,《课标》能否在不影响化学素养培养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化学必学内容?

3.《课标》设置了多个选修模块,对于大陆报考理工类或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考生均有很大的选择性,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挥。然而,对于选修不同模块的学生,进入大学化学相关科目学习时,会不会受知识储备不同而影响?相比较,《纲要》强调学生学习统一的选修化学。

篇8

为了提高《爆破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达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依据高等院校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其它学科为衔接,逐步讲解爆破方法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少的不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信息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土木类专业;爆破工程;课程改革

爆破法施工广泛应用于采矿工程与土木建设工程中,对国民经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1]。工程爆破在露天和地下采矿工程中最为普遍,也是迄今为止最高效的技术手段。因此目前国内矿业工程类专业一般将爆破工程列为必修课程,爆破及相关的安全与技术也是采矿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土木工程建设中,尤其在山岭隧道开挖、地下空间利用中,爆破均作为施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际施工作业中,爆破作业一般委托专业的爆破公司进行,而土木工程师更偏重于爆破工程的安全和质量管理。为此,土木类专业开设的爆破工程应在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上有所调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从1999年恢复招收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2005年为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爆破工程课程,课程团队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及实际需要,将爆破工程课程列为建筑工程专业及地下工程专业的选修课。根据专业特点编写讲稿,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完善,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基本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爆破工程课程内容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结合专业特点,缩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目标

爆破工程教学内容较多,而且涉及到岩石力学、工程地质以及爆炸力学、结构动力学、波动理论等与之交叉的学科。然而,在增加通识教育而压缩专业学时的本科生教育大背景下,爆破工程教学学时由50~60学时调整至目前的30~40学时。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只能通过缩减教学内容来解决,缩减的内容必须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传统的爆破工程基本内容包括以下4大类:第一类为基础理论,包括较为复杂的炸药爆炸理论,岩石爆破破碎机理等。这部分内容占总内容的35%左右;第二类为爆破对象及介质属性,包括介质的可爆性分级、炸药雷管等爆破器材属性及特点、爆破网路等[2],此部分内容占比25%左右;第三类为爆破工程技术,为爆破技术的具体应用,包括地下爆破、露天爆破、拆除爆破等,此部分内容调整幅度大,占比30%~35%;第四类为爆破安全技术,此部分内容占比5%~10%左右。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使从事本专业的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土木工程师。土木工程师从事的是工程设施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营、保养维修等技术及相关经济活动,而爆破技术的应用在很多土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阶段都是不可或缺的。爆破法施工属于土木工程建造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爆破开挖是公路铁路隧道、坚硬岩石基坑及孔桩开挖工程、公路路堑成型工程的必要手段。这些工程设施在建造阶段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爆破方法的经济与高效。这要求土木工程师必须较深入了解爆破技术,掌握安全控制要点。而在一些工程的施工准备阶段可能会涉及爆破拆除,如房地产开发前期的场地平整。这些拆除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因爆破振动带来的结构安全和扰民问题必须予以考虑。在设计阶段对爆破法施工工艺进行论证时,可不考虑具体技术细节,而着重考虑爆破手段的可行性及爆破安全问题,因此土工工程师必须对爆破安全技术有所了解。由于面临的爆破问题多样化,且课时有限,难以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应强化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程实践沉着面对各式各样的爆破工程实际问题。据此,笔者认为,爆破工程第一类和第二类教学内容不减少,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及其运用。目前,国家提倡由专业的爆破公司进行爆破作业。此时土木工程师从事更多的是爆破施工的管理工作,而不进行爆破的设计与施工。与之相关的工作包括爆破专项施工方案的专家评审、爆后效果评价、验收与计量以及爆破安全的相关协调工作。因此应压缩传统爆破工程中爆破工程技术部分的学时,具体施工细节可少讲或不讲。针对行业发展特点及国家政策要求,在土木工程专业的爆破工程教学内容中增加第五类知识点—爆破行业知识,包含爆破方案设计、评估、监理的基本程序,严格的行政许可制度,火工品的追溯管理,系列的法律法规内容等。因此,维持第一、二、四类教学内容占比不变,将爆破工程技术内容的占比调整为20%左右,爆破行业知识内容占比在10%~15%左右。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将爆破工程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学生能够了解爆破器材基本性能和适用条件,了解爆破行业特点及相关程序,掌握岩石爆破基本的理论及安全控制要点,具备进行一般爆破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能力。

2加强学科间联系,根据学生已学知识,循序渐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将爆破工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此时通识课程及专业基础课已经讲授完毕,包括爆破工程的前置课程如大学化学、流体力学、岩石力学、工程地质等。然而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普遍对动力学尤其是波动力学了解甚少。地下工程专业仅在大学物理和材料力学中涉及较少的动力学知识,建筑工程专业学生虽然学习过杆系结构动力学和建筑抗震,但仍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讲授爆破工程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学知识,循序渐进。在讲授炸药的爆炸方程、炸药爆炸典型特征、炸药的热化学参数、爆破器材等知识点时,应充分利用大学化学已有知识,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推理,得到相关知识点;岩石爆破机理涉及较复杂的波动力学知识,如果从基本的动力学方程开始讲授,时间、效果都难以保证。直接从霍普金森效应入手,结合大学物理的波的理论,引入波动方程,与静力学及一般动力学进行对比,说明波动力学方程的物理含义及应用价值。土木工程专业普遍对杆件内力的观念掌握较好而对应力的认知较少,这是由于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课程普遍引用内力进行分析,而爆破工程中更多使用的是应力,这就需要教师增加应力与内力的联系,并用实例进行演示与说明。在讲授岩石可爆性分级时,可先引导学生回顾在地基工程课程中学的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岩体分级是评价工程岩体的质量及其稳定性重要依据,为将来的岩体开挖、加固支护设计提供参考,而岩体的可爆性分级是为了衡量岩体的开挖难易程度。虽然工程岩体分级是为了“立”,可爆性分级是为了“破”,两者相互对立,而实际上又是统一的,都是工程建设的需要。除上述的例子以外,在讲课中可以随时联系各学科内容进行讲解,由此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讨论。这种联系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也有利于形成创新能力。这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是极高的。首先,教师应熟悉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才能使之与爆破工程课程内容既能相互渗透,又不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范围;其次,教师需具备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各学科与爆破工程的内在联系,并在知识的相互联系中发现问题。

3培养兴趣,提醒学生牢记学习目的,引导学生展开自学

学生刚开始接触爆破工程课程时,由于对爆炸物品充满好奇心,折服于爆破瞬间产生巨大的做功能力,因此在引言的讲授阶段被此门课程所吸引,上课时认真听讲,教学效果也会很好。但随着课程的开展,一些爆破基础理论知识显得枯燥乏味,初期建立起来的兴趣会慢慢消失,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开小差等现象。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除了丰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上吸引学生注意力外,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两个解决办法。一是让学生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就要找到学习它绝对充足的理由,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爆破是未风化坚硬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MPa)开挖最高效、最廉价的手段,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手段。然而炸药爆炸经常被人看做是洪水猛兽,是脱缰野马,稍有不慎就会产生重大的安全事故。因此要想对爆破进行控制,实现安全高效,必须认真学习爆破的相关理论。二是采用以学代教的方式。由于课时受限,部分技术问题难以全部在课堂上讲授时,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里说的以学代教并不是由学生走向讲台,讲授教学大纲中规定内容,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抛出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由学生课下查找相关的文献完成,下次上课时随机叫学生解答,教师最终公布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以学代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利于浓厚学习氛围的养成。

4因地制宜,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爆破工程讲授过程中,除采用传统板书外,我们还积极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每节课的讲课的脉络结构,重要知识点仍采用板书,这种视觉信息相对于听觉信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留下的印象也更为深刻。但板书在短时间记录的信息量相对较少,表现方法较为单一,而多媒体技术可将抽象内容变得更加直观,静态结果变为动态的演化,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了理性认识,还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解决了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

4.1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

炸药爆炸包含高温、高压、复杂的过程,在空气中爆炸动态过程涉及流体动力学,热物理学等知识,在岩石中爆炸还涉及岩石复杂的本构及流固耦合左右以及强度理论等。纯理论相对枯燥乏味,尤其是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工科学生来说,此部分内容是课程的难点。而此部分内容是爆破技术的理论基础,学生必须重点掌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3]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式解决这部分难题。数值模拟技术已经成功的应用在爆破工程中各个领域,包含炸药的爆轰、岩石爆破机理、拆除爆破等等。总结应用的案例,与传统的影像相比较,数值模拟技术在下面几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数值模拟在某种意义上比理论和实验对问题的描述更为深刻,更为细致,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且可以随时、连续、动态地重复显示事物的发展,了解其整体与局部的细致过程。(1)数值模拟可以直观地显示出目前还不易观测到的、说不清楚的一些现象,容易为人理解和分析,还可以显示出任何实验都无法看到的发生在结构内部的一些物理现象。(2)数值模拟技术非常容易实现相关性分析,当前的数值模拟软件一般支持txt文本输入,使用者可以方便的进行修改。分析者对某个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时,可以对参数值进行变化,计算得到变化后的结果。(3)数值模拟软件可以非常方便的提取各种物理参量,更容易对发生的物理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学生也更易掌握。(4)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数值模型来源有两个:一为教师所在的科研团队建立;二为国内外学术交流过程中同行交流所得。(5)爆破工程教学中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可视化,并大大缩短了知识点的教学时长,增强了学生对爆破理论的认知。

4.2工程实例的展示

在讲授爆破工程技术章节,教师以板书的形式做一个典型的爆破设计,由于以揭示设计流程及爆破参数间的联系为主且受课时限制,因此工程规模偏小。而实际工程中,由于地质、环境、设备、安全等因素使得爆破设计相对复杂,为了使学生认识到爆破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向学生展示实际工程的爆破设计。而由于涉及内容众多,难以采用板书形式,只能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通过爆破工程实例,向学生讲授爆破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参数取值、网路形式、安全校核、试爆结果、参数调整等,以图片或视频展示爆破施工环节的总体情况、工序、操作要求、特殊情况处理、爆后的总结等。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通过选择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资料,可以很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教学中的案例来源于实践,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以课题组教师主持、参与的爆破工程项目和课题研究以及国内外典型爆破工程案例为基础,建立了适用于教学的“典型案例库”。这些案例无论是地质条件,还是环境因素,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均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工程实例展示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5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

爆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验环节,学生能够亲手接触到爆破器材,培养动手能力,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消化与掌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共安排了6个课时的实验教学,包括演示为主的岩石的SHPB冲击实验和以学生实际操为主的炸药(导爆索)爆速测量及导爆管网路实验。其中,SHPB冲击实验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岩石在高应变率下的动态性能,这是爆破工程技术人员应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爆速测量实验中教师可以直接以实物向学生展示,讲解工业炸药(乳化炸药)与军用炸药的(黑索金)、导爆索与导爆管的区别;实验时将受试炸药固定在木条上,学生可通过爆破硐的窗口直观感受爆破过程;瞬间的光照、巨大的响声、四处飞溅的木屑,直接体会到炸药强大的做功能力。利用导爆管网路实验模拟剪力墙或矿山多排毫秒延期爆破,演示非电雷管延时累加性以及四通方便快捷性;通过变换网路形式展现非电网络的灵活性;对比爆前爆后导爆管颜色讲述非电网络的安全性及易于检查的特点。整体上看,学生实验出勤率优秀,不存在缺勤现象,试验中参与程度非常高,基本做到了人人参与。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师要求学生在实验前编写实验报告的理论部分,过程中记录数据,实验完成后汇总实验报告,根据报告情况计入课程成绩。

6加强爆破安全教育

在建设工程和采矿工程等行业中,爆破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但各类爆破工程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工程爆破必须以安全为前提,而仅以工程要求为目的不安全的爆破是失败的爆破。为了保证爆破作业能安全地进行,要求土木工程必须掌握爆破安全技术。爆破安全涉及两方面内容:一为爆破器材的安全;二为爆破工程的安全。对于爆破工程师来讲,前者主要指爆破器材类型、数量准确,运输、存储、销毁安全,后者指爆破施工过程中的操作安全及爆破有害效应控制在既定范围之内。虽然爆破工程有单独的章节用来讲爆破安全,但笔者认为这远远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安全教育贯穿所有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里。突出案例教育以及个人的切身经历,向学生讲述相关的安全操作要点,尤其要揭示事故产生的原因,激发学生努力学好相关知识。

7结语

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目标,促进了课程教学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方向爆破工程应用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使得该课程更适应土木类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课程教学的实践表明,将爆破工程与相关学科穿插贯通,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爆破基础理论。结合课程特点与现代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手段与方式,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较好地实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冯叔瑜,郑哲敏.让工程爆破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我国工程爆破6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14(11):5-13.

[2]张云鹏.“爆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与能力培养[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7-99.

[3]李胜林,陈寿峰.数值模拟技术在爆破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15(S1):133-135.

[4]王永强,郭学彬.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爆破工程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140-142.

篇9

关键词: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蔡杰(1972-),男,贵州习水人,贵州大学理学院教学科研科科长,高级实验师。(贵州 贵阳 550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贵州大学-贵州贵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华阳电器分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项目编号:201304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86-03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和非企业组织对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高[2005]1号和教高[2007]l号文件都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而高等院校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应该对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进行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课程具有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与社会需要对接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的就业与择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当前高校实践性教学大多停留在虚拟层面上,比如模拟实验室、虚拟实验等,而且由于学校缺乏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投入较少,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管理不规范、实践基地缺乏、企业参与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导致高等院校学生实践难。然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前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基础及执行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因此,贵州大学作为贵州省唯一一所综合性的“211工程”大学,校领导深知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做出了不少的努力。2008年底,贵州大学召开了实践教学工作会议暨成果表彰会,法学院等5个学院代表作主题发言,介绍本学院的实践教学成果和经验;参与实践的学生代表也作了发言,交流开展科技创新的经验。会议的召开,突显了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通过交流使得学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更为完善。另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必须依托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协同建设与发展、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以及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一、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运作模式

实践教学基地按其所处位置,可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根据其建设和运作模式,可分为以下四种形式:一是高校自建。这种基地一般投入大,而且很少有额外收入。二是校府共建。政府部门一般都是行政管理单位,这种实践基地多数为文科类学生的实践场所。三是校企共建。这是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点。四是行业协会、社会中介建设。这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具有稳定、费用相对较少、高校操作简单的优点。[1]截止到2011年11月,贵州大学共建有207个实践基地,其中校外实践基地197个。这些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首要任务是为高校教学服务。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使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科研项目、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从而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及科学严谨的态度。另外,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学习,可以科学管理自己的时间,有利于学生融入具有专业特点的环境。以贵州大学林学院为例,贵州大学林学院建有森林培育、园林工程、水保工程3个专业实验室,1个林学基础实验室和1个实验苗圃,这些实验基地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相关本科专业的实习教学任务,同时也为研究生、博士生及林学院教师提供科学研究的场所。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毕业后尽快找到合适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总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学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场所及基本的设备。

其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学工交替合作模式;二是“项目化”合作教育模式;三是“订单式培养”模式。[2]由于学校的实验设备、装置比较单一,导致可用于实践教学的训练项目较少,学生得到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训练也较少。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使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更为完善。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创业的信心,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通过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可以让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了保障实践教学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学校也应选择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合作,建立永久性实践基地。同时,只有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才能选派出素质高、专业技术强的技术人员承担基地的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企业优越的实践环境拓宽实践教学的领域,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

目前,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有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贵州信邦中药发展有限公司、科辉药业公司、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贵州永红食品有限公司、遵义金紫阳食品有限公司、贵州华力农化工程有限公司、贵州五福坊食品有限公司、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等1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通过在这些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加深对市场的了解,提升综合实力,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另外,为了适应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做好本科实践教学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学校必须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合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环节。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和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是基础,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进一步的升华。学校应该同时重视两者的建设,不可忽略其中一个。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才能保证基地建设的完善性和综合性。

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

1.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是实践教学基地运作的软件,是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必须有一个长远的、科学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管理制度。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应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及实践成果记录及考核方式,教学部门应发挥好宏观管理和组织协调作用,做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相关工作,认真制定实习计划,加强实习管理,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

另外,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要认真抓好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管理工作,制定出校外基地建设方面的评估标准,并贯彻执行。在实践中,为了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实践基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构建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可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委员会,以保障实践教学基地的正常运行。

目前,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针对每个系的学生设计有不同形式的实习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院统一管理,制定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使得校内和校外的实践课程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于化学系来说,自2011年以来,学院利用实践周举办了一系列的实验方案设计比赛及化学知识竞赛,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加;并在大三下学期,在学院的统一管理下,指派专门的教师带领学生到贵州省息烽县西洋集团进行为期一周的实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并负责与实习基地进行联系。实习学生分成六个小组,食宿统一安排,教师在每晚十点对寝室进行检查及人员清点,并进行记录。通过在厂区一个星期的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而且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校需结合自身的教育特点和学科、专业优势,构建相应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科学理性地进行建设与管理,真正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和高校实践教学的可靠手段。制定实践基地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利用教务处和各系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责、利,保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的顺利运行。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管理,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学生平时实践情况进行考核。通过科学、全方位的管理,使实践教学工作正常运行,规范有序的进行。

2.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的是真正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建立相应的培训基地,企业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应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建设既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又能为企业培养技术骨干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企业赞助型;优势互补型;企业投资型。[3]但各种模式都有其限制性,因此,必须认真思考实践教学基地的发展和完善问题,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1)选择适合的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依托单位。与具有完善管理体系及深厚的历史背景的企业建立合作,可以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首先,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工程技术等真实的实践环境及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直接接触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其次,对于企业来说,可使企业技术人员得到锻炼,积累实践教学经验,增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以贵州大学与茅台集团的合作为例,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茅台集团占据了白酒市场制高点,称雄于中国极品酒市场。2012年9月,贵州大学多位校领导先后率培训中心、科技处、化学与化工学院及艺术学院等有关职能部门赶赴茅台集团,就深化校企合作等事宜进行座谈。按照双方设想,白酒人才基地将分两个层次:一是在茅台集团设立“茅台学院”,主要以培训技能人才、提升一线职工素质为主;二是在贵州大学成立“白酒学院”,主要以培养酿酒、发酵及白酒产业高端营销策划类人才为主。两个学院的建立,不仅可以培养白酒方面的专业人才,还可以系统性的探讨与学习中国的白酒文化,这种校企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有利于双方实现共赢。

(2)校企双方应加强交流,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制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只有建立一套适应于现代教学的实践制度,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另外,为了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校企双方还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在实践教学中,必须有效监控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而客观评价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在基地实习过程中应实行“员工式”的管理方法,进入基地的学生都应按照新入职员工的培养模式展开,遵循企业的管理模式,学校及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也应该纳入到监控与评价的范围。学校还要建立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另外,企业也应该派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到学校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开展讲座,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来保证实习基地建设的正常进行。

(3)根据校企双方的自身特点探索合适的合作模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在招聘时更注重求职者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文凭和学历。学校在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学校要全方位多方面选择企业,既要有大型企业,也要有中小型企业;既要有国企,又要有民企。大型企业经营相对稳定,可以长期建立合作关系,中小型企业数量多,与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的愿望非常强烈;国有企业具有更完善的管理制度,民营企业有更强的发展潜力。通过与各类型企业的合作,为不同专业学生创造最合适的实践条件,找到将“产、学、研”联系到一起的纽带,这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是构建一种双向服务的机制。校企双方要努力在这条线上共同奋斗,以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良性运转,保证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正常发展。

三、结语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人才所必需的环节,高校应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保障实践教学基地的正常运行,以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需结合自身的学科和专业优势,构建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同时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应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的优化配置,校外实践基地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管理,这样可使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得到可持续发展,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正伟,袁侨英,刘东燕.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8):66-67.

篇10

[关键词] 科学方法教育;细胞生物学;实验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95-02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完成好这项重大任务,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是一项关键性的内容[1,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总体目标指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融为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3]。事实证明,科学方法作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蕴涵着极大的智力价值,当青年大学生一旦掌握科学方法就能大大提高智力和能力水平[4]。

细胞生物学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方法与技术广泛用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疾病危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5]。细胞生物学实践教学既是细胞生物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又是课堂理论技术的继续补充和深化。现有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普遍是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过程,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从而得出可预知的结论。长此以往,其弊端逐渐显现出来:(1)泯灭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2) 习得的知识和技术高度碎片化,缺乏整合性;(3)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高度“休眠”,缺乏实用性,甚者产生“学无所用”的困惑。为了切实提高教学实效,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效果评价等多方面以科学方法教育为导向,对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探索。

一 以科学方法教育为导向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 更新实验项目,统筹课程安排

以学校修订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为契机,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在开课时间上,系统教授完相应理论课程后,利用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使理论课和实验课有效地衔接,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在教学内容上,剔除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系统性强的实验项目;将学术研究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改造成符合实验教学要求和特点的综合性实验。如活血化瘀药通过诱导LDL受体表达降血脂的研究,经过适当调整,改造成膜受体表达检测的综合性实验。

2 自编实验教材,重新设置内容

根据精选的教学内容,编写《细胞生物学实验手册》指导用书。在教学过程中,以自编教材为主,并参考其他辅助教材。授课教师讲解基本的实验技术、操作方法和应用范畴。实验一:细胞冻存复苏;实验二:细胞传代;实验三:细胞活性测定及结构观察;实验四:细胞成分分离纯化;实验五:外源基因转染;实验六:单克隆细胞株建立;实验七:药物筛选;实验八:细胞融合技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参考使用。

3 构建多层次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实验项目的优化重组和交叉融合结果,构建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三大模块:

(1)基础实验模块。基础模块包括细胞生物学实验常用的实验技术,如常用细胞结构观察技术、细胞内生命活动检测技术、细胞内组分分离技术等。通过理论讲解和动手实践,夯实学生基础实验技能,并且熟悉技术的应用范畴。

(2)细胞操作模块。细胞操作模块包括细胞的原代培养技术、传代培养技术、冻存和复苏技术、细胞活性及增殖能力评估技术、基因转染技术等。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了细胞培养、细胞计数、细胞成活率的检测、MTT法检测培养细胞的活性等相关技能。本模块是细胞生物学实验的重点技能。通过本模块,学生充分掌握细胞操作的基本技能。由于细胞操作技术要求高,培养周期长,干扰因素繁多等特点,细胞培养室在课余时间通过预约开放的形式向全体学生免费开放,以巩固学生细胞操作技能。

(3)探索性实验模块。本模块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标书撰写技能,学生通过文献查阅,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提出科学假说,撰写项目研究申请书(以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申请书为模板);二是实验设计能力,给定选题,根据已学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并查阅相关文献,结合现有教学条件,设计实验方案并分组讨论其可行性。学生以项目为核心,以团队为单位学习知识、参与实践、完成项目。通过本模块的训练,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4 全面开放实验室,以科研带动教学

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有限的教学课时已不能满足实验的课程设计。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方式、手段的革新,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实验室的开放包含两个方面:实验设备资源的开放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实验设备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合理的实验方案申请适合的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完成技能训练或实验设计;教学内容的开放,也就是教与学的开放,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等的选择,实验运行的环节,完成实验的形式的开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5 建立相对合理的模块考核机制

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以原有单一的考试或实验报告成绩来考核。我们的教学目标直接指向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变化,因此评价的指标也应该以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为依据。以现代的教学质量观来指导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考核指标,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基础实验模块(20%)、细胞操作模块(30%)、探索性实验模块(50%,其中标书撰写占20%,实验设计及操作占30%)。

二 存在问题与对策

1 以科学方法教育为导向的实验教学需要有以科学方法教育为导向的实验教材

以科学方法教育为导向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要求把教学重点由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转向学生主动学习,问题在于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验证假设等知识学生是不可能生而知之的。查阅现有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材,不难发现现有教材几乎没有关于这些方法论的介绍。教材编写方式都是独立且结论式的,由科学原理、材料、步骤甚至实验结果构成教材内容。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专门编写了符合科学方法教育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材,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另一方面详细阐述各项实验技术的性质、操作程序、适用范围,将方法融于结论性知识的陈述中。

2 以科学方法教育为导向的实验教学需要有以科学方法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细胞生物学实验所蕴涵的科学方法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根据实验目的而进行的实验原理构思的方法、实验步骤的设计与实验操作的方法、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和整理归纳实验结论的方法等。细胞生物学基础实验、细胞操作和探索性设计,这三层次内容是相互连接、不断递进的,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基础实验侧重仪器使用及数据处理方法,细胞操作实验重视操作方法、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和结果的分析归纳方法,而探索性设计重视实验的设计思想及各项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我们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遵循由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的规律,以细胞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为基础,以开放性实验为依托,结合所学知识,探索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从而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采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为不教”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科学方法教育是提升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6]。细胞生物学实验科学方法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到的细胞生物学知识、实验技术、科学研究方法及获得的丰富体验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通过科学方法教育,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课时内,学生在细胞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技能方面有了全面的提升,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教会学生自我学习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阳国亮. 高校应加强科学方法教育[N]. 中国教育报, 2009-05-25.

[2]王尚芝, 韩静, 孟双明, 关翠林, 王海清, 郭永. 大学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教育[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33): 95.

[3]丁建洋. 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大学本质的回归[J].中国高教研究, 2011(08):72-76.

[4]郝京华. 论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问题[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06):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