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基础技术

篇1

关键词:基础会计;计算机;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91-02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其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和能力在不断创新和提高,对会计领域的影响也随之不断改变和深化。正确把握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会计变革的方向,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为经济建设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历程

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部分或全部会计数据业务的会计信息系统,一般称为计算机会计。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经历了单项数据处理、数据综合处理和数据系统处理三个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是计算机用于会计数据处理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主要是将计算机用于某一方面的数据处理。20世纪60至70年代初期,是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应用计算机的目的是对会计数据进行综合加工,及时反馈会计信息,更好地为预测、决策和日常分析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数据库系统大大开拓了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呈现了计算机会计普及之势。一些企业在进一步扩大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目前,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还在向着更高阶段发展,会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发展成为会计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其现实状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大部分企业实现了账务处理的电算化,利用计算机局部替代手工记账、生成报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会计软件逐步完善,功能日趋多样化。大量成熟的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推出,给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计算机应用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3)各核算模块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互换。当前,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作用主要是摹仿、替代手工核算,停留在账务的“电算化”上,而对诸如购销存、工资、成本、固定资产等会计分支应用较少,已经应用的单位,各模块之间也缺乏信息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系统性,形成相互隔绝的信息“孤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信息的有效循环。(4)尚无成熟的管理型会计软件,会计信息的利用有待于向纵深发展。会计领域应用计算机技术并不单纯是为了替代手工记账和提高会计人员的劳动效率,其最终目的应是通过对信息的标准化处理进行多种形式的再加工,为优化管理决策和控制系统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果仅仅停留在所谓“以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传统会计模型”的层次上,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深入应用则必然缺乏动力,其生命力也将难以长久。

二、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应用的意义

毋庸置疑,计算机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提高了许多行业与部门的效率,对于会计领域来说,它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的质量

计算机会计改变了会计人员手工操作,实现了会计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把手工操作发生误差的可能性压缩到最低限度,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质量。人们只要把收集的数据信息直接输人计算机,以后的一切账务处理均由计算机来完成。这就使广大会计人员从原来记账、算账、编制报表等烦琐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也使会计人员可以把主要精力运用于会计管理和监督上。

2.为会计自身的发展创造条件

计算机会计不仅仅是会计核算手段的变革,还必将对会计核算的方式、内容、方法,会计核算资料的保存以及会计理论等产生重大的影响。计算机替代手工使会计的职能、方法、岗位分工和业务流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仍以传统的会计理论规范现实的会计操作,显然就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所以,要积极研究新的会计基础理论,为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铺平道路。

3.为企业进行经济分析、预测和决策创造条件

计算机会计不仅可以对过去经营活动进行详细记录,而且通过计算机的实时处理功能及时掌握当前经营活动的最新数据,同时还可以把未来的方案、预测、预算等资料都组织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经济分析、预测和决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为企业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基础

实现计算机会计为企业管理手段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可以加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行业地区实现计算机会计后,大量的经济信息资源可以得到共享,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迅速了解各种经济技术指标,极大地提高经济信息的使用价值。

三、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和其他领域一样,会计领域也不断地获得由计算机技术变革而带来的方便和效率,会计电算化在很多单位也成为体现计算机实用价值的典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会计领域中的影响呈现出以下新的趋势:

1.计算机逐步成为会计人员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制造成本已大大降低。由于购置成本的降低,使得计算机应用到会计领域更易于被接受。其次,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而设计的会计核算和管理软件,帮助非计算机专业人士很容易便可以掌握计算机技术,而在此之前,复杂难记的DOS操作命令构成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主要障碍。最后,未来社会将是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会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会计领域如果跟不上这种发展步伐,就无法加入信息系统的社会循环之中,并影响其应有职能的有效发挥。

2.推动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会计软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水平,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又为会计软件向大型和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能。经过多年的应用和实践,会计软件的基本核算功能已更加完善,替代手工记账和自动生成报表不再是难题;在设计上,开始注重各核算模块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转换,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财务计划、财务分析、费用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功能,满足了部分应用比较成熟的单位对会计信息更深层次的需求;此外,还出现了强调企业供应链管理的ERP软件,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仍以传统的会计信息为核心,增加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在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之间建立了有效的连动互换渠道,避免了信息资源的重复采集和口径的不统一,也带给企业崭新的经营思路和现代经营模式。

3.计算机网络化为会计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提供了新的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企业实现了会计数据各个工作站点的并发操作、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跨国集团和跨地区联合体纷纷诞生,规模较小的企业也不得不同时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传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我们把世界摆在了眼前。国际互联网为会计数据的远程查询、远程维护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提供了良好服务,为跨区域企业组织实行有效的财务监督和控制提供了方便和可能,网络化将给会计工作带来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薛鹏.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的十大区别[J].经济师,2004,(2):208.

篇2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虚拟机技术;操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5.05.024

1 虚拟机技术介绍

虚拟机(Virtual Machine)是指通过软件模拟的具有完整硬件系统功能的、运行在一个完全隔离环境中的计算机系统。它具有与真实系统完全一样的界面和功能,进入虚拟系统后,所有操作都是在这个全新的独立的虚拟系统里面进行,可以独立安装运行软件,保存数据,拥有自己的独立桌面,切换简便自由,不会对真正的系统产生任何影响,而且具有能够在现有系统与虚拟镜像之间灵活切换的一类操作系统。

目前流行的虚拟机软件有VMware系列、Virtual Box和Virtual PC等,它们都能在一台计算机上虚拟出多台计算机和多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其中VMware Workstation(中文名“威睿工作站”)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桌面虚拟计算机软件,下面内容主要以它为例子进行阐述。

2 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1 安装操作系统实践

安装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基础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更是计算机普及后要实际用到的技能之一,事实上很多学生都没有学会这项技能,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一个安装操作系统的实践机会。学校计算机实验室主要考虑到日常的实验教学和保证其设备的完好性,所以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安装完毕后对其进行了保护,因而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不允许学生擅自改变,否则会导致应用软件出错甚至计算机系统崩溃影响整个教学。所以实际教学中操作系统安装内容往往只能纸上谈兵,学生缺少实际动手环节,而利用虚拟机技术就可以进行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安装练习,尽管在虚拟机中进行软件操作时,软件有可能破坏,数据有可能丢失,操作系统有可能一样会崩溃,但是崩溃的只是虚拟机上的操作系统,对宿主机来说不过是一个文件损坏而已,对物理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和其它应用软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要在一台电脑上模拟出若干台PC,利用虚拟机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并且这些PC可以独立运行而互不干扰,这台电脑还可以“同时”运行几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尽管我们经常在一台PC机上安装多操作系统,不过其同一时间只能运行一种操作系统,如果想切换到不同的操作系统,必须重新启动电脑进行选择。而在虚拟机环境下情况就不同,可以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并且不需要重启电脑,就可以在多个操作系统之间随意切换,这样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学生通过在一台电脑中学习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除常用的windows系列(如windows XP、windows 7)外,还可以学习安装苹果MAC系统、安卓系统、Linux系统等等,对不同操作系统的安装练习,有效提高了学生工作后遇到不同操作系统的适应性,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图1可以看到VMware Workstation中安装了多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并且可以同时或独立运行:

2.2 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践

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14]是计算机日常操作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衡量一个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试想如果到企业工作后能帮同事维护计算机,恢复操作系统、安装软件、杀毒、清理垃圾等,一定会被刮目相看,可以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感和改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学生在校其间掌握必要的从裸机到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安装和维护能力,而这些实际动手能力显然不是靠听听理论、看看书就能解决的,必须付诸实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校机房不可能提供这种“破坏力”如此强的操练机会。故必须借助虚拟机的高度仿真性和安全性来完成这一项学习操作任务,弥补以往不能动手操作的短板。

(1)CMOS设置(BIOS Setup)

CMOS设置对大部分普通电脑操作者来说不会运用,但其又是电脑维护的必备技能之一,尤其是面对一台“裸机”时更是如此。因此,学习CMOS设置显得非常重要,而通过Vmware workstation的虚拟机菜单项中电源子项设置(启动时进入BIOS)就能解决实践学习,用虚拟机启动后模拟进入CMOS设置(BIOSSetup)的程序界面,如图2所示,就可以对系统日期时间、硬件配置参数、系统口令及启动顺序等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设置。而且VMware虚拟机中的BIOS设置属于比较复杂,它模拟Phoenix BIOS程序编写,如果让学生熟练掌握了该BIOS设置,就可以轻而易举实现对于大部分的PC机和笔记本电脑BIOS进行设置了。

(2)硬盘分区、格式化

硬盘分区和格式化操作也不适合在完好的实验室计算机上直接操作,操作不好会导致系统崩溃、应用软件瘫痪和数据丢失,这种操作行为,在学校计算机操作课中往往会受到严厉的禁止,但是学生又必须要掌握这项技能,使得教学双方处于两难的境界。而采用虚拟技术问题就迎刃而解,目前使用的较多硬盘分区、格式化软件为Partition-Magic(分区魔术师)或DM,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这些软件的光盘镜像文件(ISO文件),把它们保存在物理主机的硬盘中,然后将虚拟机的CD/DVD(IDE)光驱通过使用ISO映像文件方式指向这些软件光盘镜像文件,在虚拟机启动后,选择启动进入BIOS子项,通过设置系统第一启动为CD-ROM,就运行虚拟机光盘中的分区软件对硬盘进行分区或格式化操作练习。也可以在虚拟机系统中直接运行分区软件进行各类操作(如图3所示)。虚拟机中的硬盘是由虚拟机系统模拟出来的,它只是保存在物理硬盘上的特殊文件,我们在虚拟机中多次执行格式化操作、分区或发生误操作,至多是这个文件损坏,对真正物理硬盘的其它内容不会损坏。

2.3 计算机网络组建和安全实践

计算机组建局域网和网络安全是操作性非常强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没有通过系统训练和具体实践操作根本无法掌握其要点,特别是网络安全教学中的模拟网络攻击会对实际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带来危害,造成计算机损坏或网络瘫痪。为此利用虚拟机来仿真组建网络就没有这些当心了。以VMware为例其网络设置有三种模式:在桥接模式下,虚拟机与宿主机保持在同一网段但IP地址不同,表现出虚拟机网络直接连接到物理局域网上,这与在该局域网中添加其它宿主主机在效果上没什么区别,虚拟机就象一台物理机与其它计算机形成对等关系;在NAT模式下,宿主机相当于一台NAT网关,虚拟机借用它的IP地址和网络连接,可以直接进行上网,虚拟机在对外访问时,完全“冒用”宿主主机的IP地址,这样从外部网络来看,只能看到宿主主机,完全看不到虚拟机;在Host-Only(仅主机)模式下,虚拟机被隔离到一个虚拟的局域网中,这种方式只能进行虚拟机和宿主机之间的网络通信,此局域网与物理局域网不会发生任何数据交换,即网络内其它宿主机与该虚拟机系统不能相互访问。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学生在虚拟机系统中,可通过上述不同的情景、方式进行对比实验,从而掌握计算机网络组建的基本知识,如图4所示既直观又方便。

3 虚拟机技术的其它应用

3.1 软件测试

利用虚拟机可以方便地进行各种有风险的破坏性实验,进行病毒干扰和软件测试,它能避免病毒对宿主机操作系统和数据的侵害,一旦虚拟机的系统崩溃也不会对宿主机的系统软件和数据造成伤害。在软件测试中还可以利用VMware的快照功能来保留虚拟机的状态,以便您可以随时恢复到该状态,从而节省大量的启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2 便于携带的虚拟机器

由于VMWare虚拟机模拟出来的硬件是固定型号的,与宿主机的实际硬件无关。比如,在一台机器里用VMWare安装了linux,可以把整个虚拟机文件COPY到其它有VMWare的机器里运行,不必再安装。同时VMware也能识别一些其它软件的开放虚拟化格式分发程序包文件(如Virtual Box的ova文件),这样就可以将一台机器中生成的虚拟机文件复制到优盘或移动硬盘,在实验室任一台安装有虚拟机环境的计算机中插入该盘,就可以达到在自己的虚拟机环境中进行实验的目的,附身携带的优盘或移动硬盘就成为一台名符其实的虚拟机器。

3.3 屏幕录像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将一些操作过程进行屏幕录像以进行直观教学。平时常用的是“屏幕录像专家”等一些专业软件,而VMware可以通过“虚拟机”菜单下“捕捉视频”命令将虚拟机里的操作过程录下来,并以视频AVI格式保存,这些文件还可以作为教师多媒体教学的素材,提高多媒体教学视觉冲击,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篇3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自主学习

一、引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它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是由他自己在一定的环境和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设计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的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课,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实践性很强。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人类记忆的极限,知识更新又是如此之快.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才是立足于高科技信息时代的根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乍看起来是一门简单易学的课程,其实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集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正在逐年提高,本课程内容是紧跟计算机的发展,从dos到win98、win2000到win2002,从omce97、office2000到office2002:从网络的一般了解到internet的应用,课程内容还增加了实用工具。如防毒杀毒、文件压缩、F11P文件上传与下载、电子邮件的应用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机新的技术不断产生,旧的技术很快被淘汰。如何保证学生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就必须要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对计算机新技术的适应能力。这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及教学评价体系。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多媒体理论教学与学生上机实践分开进行。课堂教学上采用教学课件展示、教师讲解并实际操作,但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前这种教学模式老师讲解过多,让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性,遇到问题就找老师.而时间长又容易淡忘。当代社会对人们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是必须要学会学习。因此,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成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这成为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认识

大学生身心发展已经趋向成熟.在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应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主,核心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首先,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到知识殿堂的门口,引导学生入门:其次,把主要任务放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最后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到做学习的主人上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搞“题海战术”,而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很好地运用计算机来工作和学习,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的过程中遇到与后期学习相关的内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铺垫和点拨,引导、发挥辅助和主导作用。通过适当的先导示例.在学生的意识里对整个计算机的课程有个大致了解。彻底改变原有的肤浅的或不正确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二)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学会学习不汉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还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动机、积极性是学习的动力,它会促进学生主动地去钻研、总结和借鉴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主体性教学是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学生共同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把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兴趣的培养融化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学得好、学得精、愿意学。从而学会学习。

学生学习本课程是为了培养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教师要能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主动精神和保持学习兴趣,以及能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因此教学应更多地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讲授有关的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同时,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坚持广度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对各种计算机知识有一个入门性的了解,突出计算机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从需求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为此.我们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各种方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确保教学效果。我们始终倡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避免照本宣科。对书上已有的、学生自学即能掌握的知识尽量少讲,布置学生自学完成;而对书上的重点难点或没有详细讲解的、又非常实用的知识或技巧则通过实例演示说明。

1.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强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基本的特点是合理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单纯从这个角度说。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

下面是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些具体实践过程。

(1)“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学生一般是似懂非懂、不太感兴趣。我们在上课时先提出一个任务,让学生去“购买一台计算机”。这就要求学生先了解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应包括硬件和软件,认识计算机中的硬件,熟悉计算机配置中的各部件.了解CPU、主板、内存等主要部件的性能指标,了解计算机市场行情,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市场行情选配一台价格合适的计算机。在讲授过程中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加上有录象演示和实物对照,效果非常好。

(2)“汉字处理及Word”教学Word2002是一个最常用、也似乎是最简单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但很多人没能灵活掌握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如制作一个精美的表格。先展示做好的样表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按几步完成,再一同完成。操作步骤为:创建表格一编辑表格(选定表格、行、列、单元格,合并、拆分单元格等)一表格属性的设置(行高、列宽、表格的边框和底纹等)一绘制斜线表头。问题迎刃而解。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使那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学生能迅速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了快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上机实践中采朋“问题驱动”法上机实验题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写明操作的步骤.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说明,逐条操作.即可完成实验内容。这种形式的实验题适于学生上机实验的早期。使学生能迅速上手,增加学习的信心。

另一种形式是以提问或问题的方式提出实验要求。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形成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培养学生利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式学习能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教材中对某一应用程序也不可能介绍得非常详细。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设计一些“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思索、探究;鼓励学生善于尝试、善于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形式目标明确,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必须在认真听课、课后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完成。

例如在讲授完“操作系统及WindowsXP”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典型问题。如:“我想让Windows启动时播放一段好听的音乐怎么办?”.“我想给我的计算机加个屏幕保护在我离开的时候不让别人动。怎么办?”,“我的机器很慢,我怎么看到有哪些程序正在运行呢?”。“我忘了一个文件放在哪儿了,怎么找呀?”……这些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实验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立足于高科技信息时代的能力。

(三)改变考核评价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现有情况下学院对学生的考核比较单一,有的仍然采用期末考试中理论答卷方式或者考证的方式.这些方式无法全面体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对学生学习评价集中在书面知识掌握、技能熟练程度,忽视学生情感体验、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单一评价令天赋不一、志趣各异的学生必须统一发展方向和学习行为。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没有个性。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做出针对性评价才能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评价时,要侧重学生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及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热情、参与度和学习成果、收获与发展的评价,尤其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展。对课程的考核,我们同时采取大作业的方式取代了统一考试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受传统考试的束缚.通过大作业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学生要高质量地完成大作业,不仅需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同时还要结合课堂知识自学很多相关知识。因此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课程采取的此种考核方式。学生所交的大作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充分体现出学生自己独特的创意,通过创新实践大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培养。

篇4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VRML;虚拟实验室;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2

0.引言

随着国家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和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创新学习的需要。因此,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飞跃,虚拟现实技术能形象、生动、逼真地表现教学内容,有效地营造一个发展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通过自身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得到知识、提高技能。

1.虚拟现实技术

1.1虚拟现实技术概念

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一项综合集成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听、触等多种感知的虚拟环境,用户通过使用各种交互设备,同虚拟环境中的实体相互作用,使之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是一种先进的数字化人机接口技术。

1.2虚拟现实系统组成

一个完整的虚拟现实系统由虚拟环境、以高性能计算机为核心的虚拟环境处理器、以头盔显示器为核心的视觉系统、以语音识别、声音合成与声音定位为核心的听觉系统、以方位跟踪器、数据手套和数据衣为主体的身体方位姿态跟踪设备,以及味觉、嗅觉、触觉与力觉反馈系统等功能单元构成。

(1)虚拟境界生成设备

虚拟境界生成设备,即高性能图像生成及处理系统,通常为高性能的图形计算机或虚拟现实工作站。虚拟环境生成设备是整个虚拟现实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整个虚拟现实场景的开发、运算、生成。同时连接和协调整个系统的其它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和运转,与他们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虚拟现实系统。

(2)虚拟现实显示设备

在虚拟现实应用系统中,通常有多种显示系统或设备,比如:大屏幕监视器、头盔显示器、立体显示器和虚拟三维投影显示系统。

(3)拟虚拟现实交互系统

多自由度实时交互是虚拟现实技术最本质的特征和要求之一,也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精髓,离开实时交互,虚拟现实应用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虚拟现实技术与三维动画和多媒体应用的最根本的区别。

(4)虚拟现实集成控制

一个大型的虚拟现实系统包括很多组成部分,这些都需要方便的控制和管理,每个部分又包括很多产品和设备,这些产品设备之间需要相互连接、相互依赖,彼此之间协同工作。然而,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要顺利地运行并能够协同工作,就需要进行管理,集成控制系统便是承担该项工作的载体,有了集成管理控制系统,上述一系列工作通过简单的遥控器就可完成整个操作过程。

1.3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

VRML(Virtual Reality Modeling Language)即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是一种用于建立真实世界的场景模型或人们虚构的三维世界的场景建模语言。

VRML的对象称为结点,子结点的集合可以构成复杂的景物。结点可以通过实例得到复用,对它们赋以名字,进行定义后,即可建立动态的VR(虚拟世界)。VRML文件是以扩展名.wrl或.wrz等结尾的,是一种用来描述几何形体的简单的ASCII文本文件,VRML的编辑工具可以是任意一种文本编辑器。VRML文件不需要任何编译,直接由浏览器解释执行,可以方便的实现桌面虚拟现实。VRML浏览器一般是作为Web浏览器的插件使用的,因而又称为浏览器插件。当学习者通过Web浏览器请求一个VRML文件时,服务器端接收到请求,并将VRML文件代码传输到客户端,客户端浏览器通过VRML浏览插件对代码进行解释,将VRML语言中的信息解释成空间中目标的几何体描述,如长方体、球体、不规则的其它三维物体等等,同时它将提供实时显示,一秒显示多次,这样在学习者的计算机上就会有一个活动场景的感觉。而学习者只需用简单的2D鼠标,通过切换不同的浏览方式即可遨游于整个虚拟境界,与境界中的物体进行交互。

2.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1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效果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VRML课件来表现一些空间立体化的知识,如介绍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组装过程或者讲解网络建设过程时,利用VRML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几种媒体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制作出一些三维的、交式的、具有沉浸感的内容,满足学习者从各个角度观察和学习,仿佛身临其境。

2.2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性非常强,硬件资源有限,目前门类繁多的硬件实验教学体系课程,特别是实验中心全面开放导致的学生数量猛增,硬件设备无法保证人均占有率,同时,由于设备的长时间运转,也无形中增加了设备的磨损和维修频率,对于实验室的整体教学资源是一种负担。在这样的强势需求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虚拟实验教学中心可以减少实验室资金的投入及建设的个数,而且采用仿真软件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硬件损耗,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相比,虚拟实验操作功能强大,安全性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更加有助于学生实验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例如它可以虚拟计算机硬件,学生可以像使用普通的计算机一样对它们进行分区、格式化等操作,而所有的这些操作都不会对真实主机进行操作,不影响真实硬盘的数据。

3.结束语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虚拟学习环境,在广泛的科目领域提供无限的虚拟体验,从而加速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硬件设备价格的不断降低,我们相信,虚拟现实技术以其自身强大的教学优势和潜力,将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岳宝华,于东云,李素梅.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0,(4)

[2]钟毅.浅析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6)

篇5

1我国基础教育中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运用现状

在我国科技技术的支持下,计算机技术实现了高速发展,在现代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多个领域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这使得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基础教育需面临更高的要求。在计算机领域的市场当中,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随之增大,这也表示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培养需从学生抓起,从学生阶段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提高学生未来在就业道路中的竞争力,由此可看出,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基础教育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教育[1]。目前,我国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办公软件技术区,二是课程软甲技术区,这两大区域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育当中的重点教育区,也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当中的必学区域。在两大区域的基础教学上,由于计算机技术学科的不同,计算机技术学科需学生主动参与至操作过程当中,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技术操作水平,使学生能够做到掌握和熟练的操作各项计算机软件技术,巩固学生的基础技术能力。

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育的相继开展,我国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教育已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熟练操作各项软件的基础,但是,学生在对计算机技术中的各项软件认知上,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并且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做到相应的重视,认为该技术教学只是简单的让他们学会操作,因此在学习计算机软件技术上,学生常常缺乏主动性,学习过程较为被动[2]。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过程中,教师面对多种类型的技术软件时,往往无法明确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针对某个软件进行反复操作,直到学生熟练掌握这门软件为止,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显得计算机的教学课程十分枯燥和单一,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降低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育的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过程中,对学习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对自身能力的提高也缺乏重视,从而导致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基础教学成为了机械性教学,缺乏合理的教学方式,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不仅违背了基础教育的实施目的,也违背了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教学初衷[3]。

2基础教育中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运用策略分析

2.1合理安排基础教育中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运用课程

目前,我国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学科的基础教育上还未有一套专业的系统式教学,只是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学科作为一般学科实施教学,将其归为专业课程之一,因此并没有特例划分为其设计完整的基础教学内容。计算机软件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其与普通学科具有较大差异,普通学科的基础教育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整体教学结构也只存在课堂教学,而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则属于专业性教学,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因此,在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基础教育上,需合理安排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明确该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丰富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学内容,从基础教育开始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水平,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为学生提供锻炼平台,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教学目的,使其符合我国社会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教学改革要求。

2.2扩大计算机软件技术运用的教学领域

计算机技术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其技术发展至今已十分成熟,并且在我国的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我国现代企业、人们生活、学习等不可或缺的技术,这也表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使用方向有着多重渠道,因此,基于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多元化使用渠道,在计算机软件的基础教育上,可改变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突破传统框架,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教育基础内容将其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有效融合,使计算机软件技术不再受教材课程的限制,开发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广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操作领域,以此实现学生综合方向发展。例如,教师在教学计算机软件技术当中的画图软件时,教师可将其与美术课程进行联系,让学生把美术课程当中的图画用计算机画图软件进行绘画。通过将其他领域的学科知识与计算机软件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实用性,也能让学生接触到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同使用领域,认识到计算机软件技术并不仅仅只能够应用于课程教材当中的知识,能够在生活以及未来工作中有多个应用用途,从而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软件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另外,当教师在开展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基础教育时,教师可在课前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搜集更多的课外资料,将其作为计算机软件技术学习辅助工具,以资料作为课题主体,让学生应用软件技术来完成主题作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专业水平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以不同的教学主题创新教学方式,并通过不同主体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成为综合型应用人才。

2.3根据学生实力规划计算机软件技术操作的教学方式

在基础教育中,计算机软件技术是一门应用型非常强的学科,并且在学生学习基础阶段时,学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操作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学生对软件技术操作不熟所导致的,与教师的技术操作教学也有着直接的关联。当教师在开展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基础教学时,需根据学生实力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教学计算机办公软件基础操作教学时,教师可将Excel表格这类操作较为简单的软件作为初级教学,并将该软件的教学内容分为多个步骤,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序依次实施操作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消化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在学习新软件的初期出现因教学难度过大而产生消极情绪的现象,循环渐进的难度教学能够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学习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软件操作水平。另外,计算机软件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备技术,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可适当将计算机与社会实践结合教学,让学生能够尽早适应和掌握未来职场计算机的应用方式。

3结束语

篇6

在通讯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计算机逐渐普及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计算机硬盘工作中,可能会发生硬盘软故障,导致硬盘数据丢失,为用户及企业造成损失。在分析计算机软故障数据丢失的基础上,探究计算机硬盘软故障数据恢复技术。实践证明,数据恢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数据丢失所引起的损失,现实意义重大。

【关键词】

计算机;硬盘;软故障;数据恢复技术

引言

计算机硬盘存具备存储功能,极大方便了用户数据存储。然而将信息作为数据存储于计算机硬盘之中,一旦硬盘出现故障问题,则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造成较大损失。基于此,提出计算机硬盘数据恢复技术,保障用户数据安全,实现计算机应用效益。

一、计算机硬盘软故障数据丢失概述

用户在将需要存储的信息以数据形式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以硬盘为基础,由此,硬盘其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数据信息存储的安全与可靠性。硬盘故障,主要表现为硬故障与软故障两种形式。本文重点探究硬盘软故障下的数据丢失问题。硬盘软故障,指的是其逻辑故障问题,这种故障在应用中较为常见。引起其逻辑故障的因素较多,如计算机操作错误、侵入病毒、计算机网络黑客攻击、突然断电、系统瘫痪与文件损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均可能会引起数据丢失,引起计算机软故障。软故障问题发生后,计算机系统启动异常,硬盘数据读写存在着错误,或无法找到或无法打开文件,文档中信息则为乱码。为此,提出对计算机硬盘软故障下的数据恢复技术分析,降低或避免数据丢失所引起的损失。

二、基于计算机硬盘软故障基础的数据恢复技术

在进行硬盘软故障条件下数据恢复之前,需要认知计算机数据存储的基础原理及其存储形式,并为数据恢复提供基础。硬盘属于计算机数据存储的重要设备,在没有将计算机硬盘分区之前,多需要对硬盘执行格式化操作,在此基础上进行主导区与逻辑区划分,并对硬盘数据进行设置,引导程序及相关参数组成计算机系统访问引导区,硬盘纪录标准以参数为准,数据存储则采取二进制方式。在计算机硬盘软故障发生后,会引起数据丢失,为此,提出数据丢失的恢复技术,实现数据恢复,其恢复技术主要为:

(一)计算机硬盘引导区数据丢失的恢复技术

计算机引导区,其数据恢复技术,同时也属于其主扇区数据恢复技术,其数据丢失多表现为硬盘相关参数可检测,却提示错误信息。为此,可以首先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考虑是否硬盘主扇区存在坏区,导致系统无法有效识别与引导。虽然在故障条件下计算机操作系统无法进行引导区访问,然而其数据并没有存在丢失及损坏。为此,进行引导区数据恢复,可以在软驱条件下执行命令进行恢复。具体操作方式为:应用计算机软盘启动方式,输入“c”,通过Fdisk/mbr命令,实现对引导区程序代码的重写,重写操作不会对系统数据造成损坏,可以实现数据恢复。这种数据恢复技术实际操作简单方便,在数据恢复量较小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方式可以节约时间,对于因病毒问题引起的数据丢失恢复存在着一定效果,如采取命令方式无法有效恢复数据,则可以通过Fixmbr软件,进行硬盘数据恢复。

(二)计算机硬盘分区数据恢复技术

硬盘分区数据恢复技术,是建立于逻辑分区故障基础上的数据恢复技术,主要解决硬盘数据存储量丢失问题。如在计算机D盘中,其逻辑分区正常值设置为15G,然而引软故障问题的存在,系统显示D盘逻辑分区仅为10G或更少,数据显示存在异常。这种故障属于较为严重的故障问题,逻辑硬盘分区错误或损坏,是引起这类故障的主要原因。解决这类问题,多是通过进行备份后分区表重新写入,或从故障硬盘参数硬盘中提取相关参数,并进行数据恢复。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软件进行硬盘分区,执行自动回复,具体而言为:应用扇区查找方式,查找损坏扇区与参数相同的扇区,通过硬盘恢复软件或数据恢复软件,实现对计算机硬件的分区恢复,如较为典型的Disk Genius软件,可以在DOS命令下进行运行,其数据恢复效果较好。

(三)计算机磁盘坏道数据恢复技术

在计算机应用中,常发挥磁盘坏道问题,这是因为在计算机运行中,其硬盘长时间处于读写状态,对于磁盘磁头与磁道产生一定影响。或用户在应用计算机时操作不当,频繁进行磁盘压缩操作等,均会引起磁盘坏道问题。针对磁道损坏问题,可以通过采取磁盘修复技术进行处理,也可以应用磁道修复专业软件,有效修复磁盘。引磁坏道存在着不可逆性,为避免坏道引起数据丢失,用户应规范操作,避免因磁盘问题引起坏道。

(四)计算机DBR故障数据恢复技术

DBR作为一种信息代码存在于格式化程序中,DBR损坏故障发生后,操作硬盘时无法打开并显示没有进行格式化,这种状况下,无法进入到磁盘中访问数据,用户则多执行格式化操作。DBR为程序故障,解决这种故障的方法,较为简单的方式为执行高级格式化,此外,还可以通过完整格式化,快速格式化来解决,然而其方法应用不仅不可以恢复数据,还会引起数据更多丢失。为恢复数据,可以通过Win Hex,对DBR模板进行改写,直接进入扇区进行恢复,在解决无法打开磁盘问题的基础上,恢复数据。

三、结语

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的重要部分,依靠计算机硬盘进行数据存储为人们带来了极大方便,然而一旦硬盘出现故障问题,则可能会导致硬盘数据丢失,为用户带来一定损失。本文针对计算机硬盘软故障,对软故障条件下计算机硬盘数据恢复进行分析,重点对计算机硬盘引导区数据丢失、硬盘分区、磁盘坏道、DBR故障等的数据恢复进行探讨。采取数据恢复技术,有效恢复数据,降低损失,实际应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篇7

采用的材料是甘登岱乔丽娅李珊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授课对象17级计算机班。授课时长45分钟。

1.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2.本节课教学目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

本节课既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之一,又是本书的第六模块—网络基础的开局之篇。本节内容学习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的章节能否理解和顺利进行,所以学好它,将为本章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会给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带来很大方便。

本节课面向职业中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生在以以前上过信息技术课程,也对接触过网络。但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没有基础,所以通过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过对本节课的内容学习,让学生对本章内同有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情况(教学过程举例说明)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授法:讲授法、列举法、观察法、总结归纳法。展示法。

授课过程,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网:如鱼网、蜘蛛网,让学生脑海中有“网”的概念,形象。让学生总结出网的特点,纵横交错,引出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并通过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然后通过找文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概念。首先,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系统,她是有多个计算机、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组成,其中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点,功能独立的计算机,而他们三者不仅仅是连接起来,还要有网络软件支撑,最终能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分别给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计算机系统(Windows、Linux、)通信设备(路由器、集成器)通信线路(光纤、同轴电缆、双绞线、无线网)列举日常生活中上不了网的可能性:网线未插、协议未配置、服务器等原因。通过对概念的升入解剖,让学生清楚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快记忆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最后再次总结定义,引导学生记住定义。

2.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指出计算机网络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1)按网络覆盖地理范围分类:分为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其中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中局局部的意思。特征为:传输速率高、可靠性高、误码率低、结构简单,由单一组织拥有和使用。对应广域网(WideAreaNetwork)中广广阔的意思,因为覆盖地理广阔,所以数据传输速率低,成本高,介于广域网和局域网间的便是城域网(MAN)覆盖地理范围为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即大约一个城市内,如北京市城域网。这部分要求学生记住城域网,局域网,广域网的缩写,给出缩写能写出全称,然后举出任意网络让学生判别出属于具体哪个网(LAN、WAN、MAN),能举出局域网广域网的特征。

因为没有实物参照,比较抽象,所以把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拓扑机构总结成一个表,便于学生比较学习和记忆。

(2)按模式分为对等网模式和客户端/服务器模式,通过两张图,列出它们的区别、特征、功能。

3.讲述计算机的功能

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处理。这部分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提出网络的功能,老师归纳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指出重点。通过做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指出日常考点、考试形式。

三、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反思

1.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展示法效果明显

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的实物展示法,其优点是直观明了,帮助学生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的掌握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使理论知识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展示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让学生更快、更容易的掌握新知识。不足之处在以我自己讲解的知识比较多,学生参与的比较少、并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有待提高。内容有些多,怕时间不够,导致讲得有些快,学生消化记忆的时间比较少。学校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认识不足,导致网络实验设施不齐备。没有专门的网络课程实验室,很多东西只能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能够看看,不能看到实物。现下流行的无线设备、XDSL等设备更是没有。

2.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要明确教学难点、重点,给学生明确清晰的思维路线图。

(1)教学难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信息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提高性能/价格比。

(2)教学重点总结

信息通信。信息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用来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信息的传送,使分散在不同地点的生产单位和业务部门可以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整个网络的核心,它包括程序共享、数据共享、文件共享、设备共享、处理器共享、进程共享等,用户能在自己的位置上部分或全部地使用网络中的资源。

(3)分布式处理

分布式处理,对于一些大型的综合性问题,通过一些算法分交给不同计算机进行处理,使用户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网络中的资源,快速地进行运算;分布式输出,将需要输出的大型任务,选择网络中的空闲输出设备进行输出,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分布式輸入,将大量的数据分散在多个计算机上进行输入,以解决数据输入的“瓶颈”问题。

(4)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可靠性表现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彼此互为后备机,一旦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故障机的任务就可由其他计算机代为处理,避免了单机无后备使用情况下,一台计算机故障导致系统瘫痪的现象,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提高计算机可用性是指当网络中一台计算机负担过重时,网络可将新的任务转交给网中较空闲的计算机完成,这样就能均衡各台计算机的负载,提高了每台计算机的可用性。

(5)提高性能/价格比

提高系统的性能/价格比是联网的出发点之一,也是资源共享的结果。比如在一个网络中不必为每个计算机配备一台打印机,可通过打印机共享让多台计算机共用一台打印机,从而节省成本。

三、小结

篇8

关键词:分组教学 案例驱动 主体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90-02

1 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校计算机技术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具有时代竞争力的人才,计算机基础教育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还需要注重学生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从传统的技能培训,过渡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目前,在教学中,学生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思想掌握不足,个体差异大,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度不好,技能学习效果不良的结果。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需要发挥主体能动性,为了解决当前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的矛盾,作者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分析。

2 基于分组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教学方法

2.1 案例驱动教学法

案例驱动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而是由若干任务组成的案例为线索,课程的推进围绕案例展开,教学内容与课堂知识点在案例中再现。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实践阶段的教学让学习完成相应的案例,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机建构。在加强课堂学习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案例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是从案例到理论或者知识点,从感性到理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参与分析、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模仿,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与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方法相比,案例教学体现了知识的转化过程,让学生发挥主体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从案例中学习到理论知识的运用,而且从案例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2.2 分组教学模式

分组教学顾名思义分小组实施教学,小组中各个主体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主体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协作完成同一个教学任务。这种模式类似于结对编程(Pair Programming),小组成员并排结对坐在一台电脑前,一起分析任务,发挥所长,一起并肩地,平等地,互补地进行完成。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各个学生的优势,启发了学生的主体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分组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帮助教师管理和监督其他成员,理论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反馈,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问题比较多的部分进一步细致讲解。在实践阶段的完成中,教学任务的完成由小组各个成员协作完成,通过主体思考到结对完成,做到相互互补,相互学习的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 基于分组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针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繁杂的特点,分组模式和案例教学都有相应的优势。分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个体能力,同时,还可以发挥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而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者结合,分组教学更能发挥案例教学的效果;在案例教学中,分组教学的效果更加突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作者提出了基于分组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教学方法。

3.1 注重案例设计,适时精讲、略讲或类比讲和串讲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繁杂、操作点较多,我们只注重了知识点的灌输和操作点的演示,往往教学内容杂乱没有条理、缺乏知识点的连贯性,而忽略了相互操作的相通性,导致教学思路不清,重点难点把握不准,教学效果不佳。这就要求在设计案例时,理论知识点需要贯穿在案例中,不能相互割裂开,而是需要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对于整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同时,还需要突出重点难点,对于比较难懂和易错的地方,需要精讲细讲。另外,对于类似的知识点和操作选择略讲,不同的知识点和操作类比法讲解。

如WORD、EXCEL、PPT等这些软件相似的地方,选择略讲,类比法讲解突出不同之处,重点讲解。比如EXCEL重点讲解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和关系,格式的设置、公式和函数、数据管理的应用。如WORD中表格属性的编辑操作,设置边框和底纹、表格文本对齐方式和环绕方式、行列单元格的设置等等,连贯起来进行表格的设置操作的串联讲解。

综上所述,基于分组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教学法根据知识点的特点,合理设计案例,突出各个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繁杂程度,注重讲解的技巧,讲解方法的选择。同时,理论知识点学习完之后,小组对教学任务的掌握情况进行讨论,反馈给老师,教师根据反馈情况,举例解答问题。最后,在实践阶段,以小组为基础,配以合理的案例来巩固所讲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3.2 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分组。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一般是在大一上学期开课,那么这个时间,学生的基本情况差别不大,大多数学生的水平相当。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的目的,在分组时,基础较好和较差的比例基本持平,占一般情况的为大多数,这样既能体现差异,又能起到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目的。

小组人数按班级人数不同调整,基本控制在4~6人之间。人数太少分组太多,不便于教师管理,而且解决不了顾此失彼的问题。人数太多分组少,不能充分发挥小组各个成员的优势,也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每个小组安排一个组长,配合教师进行监督和管理。

(2)案例设计。

案例需要典型,内容合理,操作量适中,重点难点突出,从时间和内容上做好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衔接。如WORD中表格的创建、编辑和转化操作,案例任务包括。

①创建表格:创建、插入斜线表头、单元格合并拆分。精讲斜线表头的操作和单元格合并拆分。

②编辑表格:设置边框和底纹、表格文本对齐方式、表格文本设置、表格页面对齐设置。精讲边框和底纹的操作,对比讲解文本对齐方式和表格页面对齐方式设置,并突出二者区别,边框和底纹设置是易错部分,多举案例讲解,表格文本设置粗略讲解。

③文本与表格相互转化:文本转化为表格、编辑表格、表格转化为文本。这部分是难点,不易掌握,需要重点讲解基本步骤。转化后表格编辑操作粗略讲解,这和上个知识点的介绍中已经介绍。

根据知识结构确立教学内容,组织案例。在组织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和趣味性。如设计案例用WORD完成班报的设计。

(3)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巩固学习。

在实践课上,学生对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这个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首先,实践课时间要充分,上机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作,分析案例,充分的讨论,思考问题涉及的知识点和操作。其次,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操作技能,小组结对协作完成任务,小组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互相学习,并与教师和小组成员作详细的沟通交流,保证上机实验有效完成,教师巡回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回答学生的问题。最后,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完成后的任务,教师检查,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针对性的解答学生操作失误及易错的地方,以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中采用基于分组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以典型案例为引导材料讲解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案例起到了示范作用,学生结对完成案例掌握各知识点的应用,小组学习情况给教师实时反馈,进一步指导教学;在实践环节配以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采用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4 结语

基于分组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结合分组教学模式和案例驱动教学方法,案例驱动在分组的模式中发挥更好的优势,而分组教学的效果也在案例驱动的基础上明显的显示出来。两种方法的结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任化敏,马星光,李书珍,等.论分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23):107-108.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1 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不能友好衔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日后工作和学习的便利,因此获得分析和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材理论仍然比较落后,比较注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教育,没有体现出教学实践的重要性,虽然多年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也在不断的更新调整,但是理论与实践还是不能很好地衔接,这与教材编制、审核、出版整个周期较长是有关系的,当前课本的内容多偏重于较大版面的书写知识背景、改革情况,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也是照本宣科,整个课堂缺乏有效互动,学生对于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课本内容对于当前一些全新的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少有陈述,一些实际操作的演示也篇幅较少,整体课程知识体系的设置上还不尽科学,课本整体缺乏理论系统的整理,因此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是不利的,学生掌握也不够全面,学生偏离了学以致用的目标,就会直接影响日后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实践的技能还亟需提高。

1.2 多媒体教学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对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思维有较大改变,对于课堂讲课方式也有形式上的变化,很多教师开始广泛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讲授知识,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通过图像、声音、视频多种形式更加直观的让学生领会知识,便于加深学生对于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可以带动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当前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就是教学流于形式,学生难以与教师交流,整个课堂缺乏有效地互动,有的教师为了让课堂变得缤彩纷呈,用过多的视频、图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将过多的教学精力放在如何制作课件上,忽视了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第二,由于多媒体教学采用的都是幻灯片播放的形式,内容的讲授比教师板书要快去多,因此可能带来一堂课的内容量过大,教师忽视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和接受能力,可能出现满堂灌的问题,从而无法实现学生与教师充分互动的过程。

1.3 信息系统缺乏整合和优化。现阶段,各大高校的教师同仁都对信息化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运用Flas制作生动易懂的多媒体课件、CAI课件,制作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基于Web2.0教师教学博客、网络作业提交系统、知识自测系统等,但多为单一功能的信息化实现,各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割裂、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将各媒体、平台的优势进行整合和优化,从而发挥最大的功效。

2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提升措施

2.1 采用实用型的教学方式,注重能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根本目的,也是为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的前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运用,要求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如何掌握好知识为重,将学生摆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教师除了要在授课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与理论知识做到友好的衔接,将新技术、新思想融入到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来,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发展学生,实现能力的提升,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情况下,人们必须掌握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具有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还要掌握分析技术,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重如何将其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真正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与团队交流合作的能力,因为在当今社会,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是工作开展的前提,缺少二者中的任意一个,工作都开展不好。教师要运用多种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通过分层次教学、案例教学或者任务型教学等多种方法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的学习热情。

2.2 延伸课堂,丰富教学内容。网络使课堂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克服了前文所提及的教材内容与客观实际存在滞后性问题,使课堂容量无法提及的内容得以延伸。特别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为企业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人才培养目标,更应注重让学生掌握更多教材之外的实际操作层面的技能。如在学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多从事打字录入等基本工作,经常面临较长篇幅的书面文档转录成电子文档工作,枯燥而繁琐,但通过Microsoft Office组件中的Microsoft Office Document Imaging工具就可以实现将扫描成图片格式的文档快速转成电子文档,这是教材在讲授Microsoft Office所未提及的,这就需要通过网络扩展资料中进行超级链接来使学生温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教材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片段性的、具体化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搜搜等对所需技能进行关键字搜索,从而获得新知识学习与已有知识融合的能力。

2.3 师生通过新型交流工具沟通。针对于当前的情况,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并不仅仅是指课堂上的互动,还有课下学生能通过新兴的通讯工具与教师展开沟通。在过去,由于教学的压力和学习进度的要求,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顾及到每一位学生,为了检测学生课堂听课的效果,只能采取抽查或者提问的形式,但是如今随着QQ、微博、博客等更便捷的网络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学生更喜爱通过这样的方式与人交流,加上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运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与教师的沟通变得更加的容易。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通一个互动微博,让学生将不懂得问题或者课堂上没有提及的内容发到微博上,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互粉的全新方式相互关注,既能对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又能维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的学习能更加便利、细致。

3 结束语

总之,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只有教师们不断创新思想,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让信息技术真正融合到日常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去,才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都得到普及,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因此,大学生扎实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体制应当不断完善,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钱正德.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07(08):3-5.

[2]金智.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探讨[J].长沙医学院学报,2008(02):65-67.

[3]杨彩云,王军华.计算思维视野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构建[J].高教论坛,2012(02):73-75.

[4]普运伟,耿植林,陈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13(11):13-18.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技术;网络虚拟实验;网站互动功能;网络课件

作者简介:程启明(1965-),男,江苏盐城人,上海电力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黄云峰(1971-),男,浙江绍兴人,上海电力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上海高等教育“085”工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97-02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大学理工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及组成,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掌握存储器扩展技术、中断系统原理和I/O接口的应用,为计算机接口的实际应用打下良好基础。[1]

由于本课程具有概念抽象、知识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技术更新快、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等特点,加上课堂教学方式简单、枯燥,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严重脱节等弊病,使学生难以掌握该课程内容,甚至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本课程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2-3]

为了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开发建立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该网站包括新闻中心、课程资源、教师队伍、学习园地、实验平台、课程建设、在线交流、学生作品等栏目,其功能包括课前预习、课上教学、课后复习、课内实践等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课程网站教学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功能,实现了师生在线讨论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通过对本课程网络功能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探索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4-5]和新的师生交互方式,[6]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开发与应用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可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应用及创新能力。

1.传统的实验方法

目前该课程的普遍现状是:课时安排上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上重软件、轻硬件。其根本原因还是实验设备有限、维护困难。目前本课程的实验主要是通过硬件实验箱来完成,此方式的缺点有:灵活性差,实验箱的线路、芯片多已固定,学生只能按照固定步骤进行实验,不能灵活自由地设计实验;创新性差,实验步骤和内容难以扩展,实验个数有限,实验内容固定,难以跟随技术的发展进行更新的创新;开放性差,由于实验箱少和维护难,实验课一般需分组进行,实验保障困难,实验室的开放性受到限制;经济性差,实验箱的价格较贵,且易受损坏,维护较困难,需专人管理。此外,实验还需专门的场地,并且师生同时、同地进行实验,实验效率和设备利用率低,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成本高。

2.网上虚拟实验的概念

随着Internet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验系统逐渐由传统的集中模式转变为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分散性、扩展性、重复性、安全性的(网络)虚拟实验系统,虚拟实验系统能较圆满地解决传统实验的问题。虚拟实验是指可在Internet/Intranet互联网上通过软件模拟技术对真实实验的虚拟实验,它利用图像/声音、软件仿真、虚拟现实和远程控制等技术,在计算机上构建出可辅助、部分或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硬、软件操作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从异地计算机设备上完成各种实验项目,所得到的结果与本地得到的数据结果完全等价,如同现场操作实验设备一样。虚拟实验采用软件开发工具开发一系列虚拟实验课件来全真模拟实验过程,以交互式教学方法实现实验过程的教学,学生可利用网络环境完成实验系统的设计、获取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等各实验环节,并同时查询相关资料,接受老师的网上答疑辅导,参与讨论实验相关专题等,明显地提高了实验效率,并减少了不必要的实验损失。

3.网上虚拟实验的特点

虚拟实验的优点有:避免真实实验或操作所带来的各种危险;降低实验成本、维护及管理成本;组建系统的效率高;具有丰富的媒体表现及交互形式;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在任何网络终端上进行;容易协同和共享;易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灵活性,可因材施教,便于实行个性化教学,对学生实施多目标、分层次管理。但虚拟实验也有一些缺点:实验的真实感不够;不能体会在真实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多种误差;难以体会在实际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故障现象;降低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虚拟实验应该侧重于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而对于行为技能的训练则差一些,真正的技能与动手能力还必须在实际的实验情形下才能获得。因此,如果过分地依赖虚拟实验,将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4.网上虚拟实验的实施

虚拟实验教学只是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真正实验教学全过程。在实验教学中,可采用实际实验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的分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两种实验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互为补充,创造了适合于实验教学的气氛和训练机会,提高了实验的效果,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本课程虚拟实验所需的软件环境

虚拟实验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为硬软结合的虚拟实验。它通过客户端的操作,借助网络控制真实实验设备,并通过网络反馈给用户结果信息,但由于网络的延迟性,该方法多用于局域网。另一种是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它通过直接利用Java虚拟机及对I/O端口读写的捕获技术或编写仿真汇编解释器,再借助Web来实现全软虚拟实验。

Proteus软件是英国Labcenter公司开发的一款仿真平台,可以进行实物仿真和印制电路板设计。Proteus软件可以对8086CPU或MCS-51单片机及相关接口芯片提供支持,还提供了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虚拟仪表,支持汇编语言,是一个全开放性的仿真实验平台,相当于一个设备齐全的综合性实验室。因此,可借助于Proteus仿真软件构建虚拟实验室。Proteus有单机版和网络版两种选择,采用网络版配置,将只有一个USB加密狗安装在服务器上,并锁定相应的用户数,在校园网范围内的PC机都可以得到授权并进行仿真和实验,但同时在线的客户端总数不能超过已购买的总授权用户数。采用网络版的Proteus,可真正实现实验室的虚拟化、网络化以及实验室的开放。

本文采用网络版的Proteus构建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远程虚拟实验仿真系统。该系统包含下面模块功能:实验选择系统,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实验项目;虚拟实验平台,给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环境;报告生成系统,用来生成并存储学生的实验报告;教师批阅系统,教师可批阅学生实验报告,并生成学生实验成绩;帮助系统。

二、网站师生互动功能的开发与应用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才能结合学生的反应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样,学生也要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课程内容。

1.传统的交流方式

传统的交流方式一般常采用课堂上提问和课下交流手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充分交流,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灌输式教育,学生又不愿意在课堂上主动提问与交流;他们一般更愿意在课下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在轻松的氛围下解答学生的疑惑,了解他们的意见。然而,随着学生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及学分制选课制度的普遍实施,此答疑方式受学生人数、时间和地点的制约严重,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

2.网上互动交流方式的特点与技术

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便捷、实时、共享等特点,可构建出本课程的网上答疑系统。此答疑方式的优点有: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和灵活性,并且对相同的问题不必做重复解答,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课程网站一般都采用E-mail、QQ、BBS、专门开发的交互软件等实现网上答疑系统,这些实现技术还不能很好地解决师生互动问题。其中:采用电子邮件E-mail的缺点是实时性差;采用QQ等即时通讯软件ICQ的缺点是信息有限且私密性差;采用电子公告板BBS的缺点是传递文字信息有限且实时差;采用IT公司专门开发的交互软件的缺点是开发成本高且维护成本也高。博客和微博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交流方式,它们为师生互动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便于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交互讨论,且不受时空限制。因此,近年来,博客和微博被引入到课程的网络教学交互平台上来。其中:博客(blog)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微博(Micro Blog,即微博客)可理解为“微型博客”或者“一句话博客”,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两者的差异在于:博客一般主要在电脑上公开发表网络的、供人阅读的日记,它可写得很长,字数没有限制,主要适合阐述一些东西;微博一般主要是在手机极为简短的网络日记,它主要是抒发一些心情,还有写一些格言警句,写一些自己的动态,一条微博最多只能写140字。

3.本课程的网上互动交流功能开发

可把博客和微博引入到本课程的网络互动教学中,借助博客和微博的互动就可把教师网上答疑指导、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有效地整合起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的效果。本课程的网上互动交流功能有:

(1)交流讨论区。教师通过微博或博客制作一个课程专题讨论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并可在讨论中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和投入。答疑讨论区可采用一对一、一对多、集体讨论等多种讨论方式,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提供具体、及时、具有启发性的反馈意见,并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分类管理,以便学生查阅。讨论区可分为普通讨论区和专题讨论区。其中:普通讨论区主要用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并就相关知识点或者相关领域的话题进行讨论,一些讨论内容还可由教师或管理员整理,将较为典型、关注度高和投票数高的发言列入精华版,并在网站的首页显示;专题讨论区主要是把学生的反馈意见、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或者本学科中前瞻性的问题等提出来,来让大家一起来讨论。

(2)作业提交与在线学习。作业提交模块可以上传学生的文档作业,教师可以批量下载作业,并在评分后再将成绩上传供学生查看。在线学习模块可记录学生学过的知识、作业完成状况、考试状况、互动讨论中的发言状况及其认可度等学习状态,学生可随时随地查获自己学习效果,这非常有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随时向其他学生或教师寻求帮助。

(3)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模块包含主站资源模块和论坛资源模块两部分。其中:主站资源模块仅管理员有权限在此资源,它主要一些PPT和Word文件;所有注册用户均可通过论坛资源模块上传附件,通过附件上传功能可共享学习资源,上传可采用flash 机制,并支持批量上传。学生可在资源库中获取其感兴趣的资料,并可把资源上传,实现资源共享。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是双向的,它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通过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等教学多环节的网上问卷调查,积极鼓励学生多提意见和建设,参与到本课程建设中来,教师根据学生的网络反馈意见,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并持续地对教改效果进行跟踪,从而不断丰富教改的成果。

三、结束语

本文开发建立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网站,探索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师生交互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永无止境的过程,应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教学改革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程启明,黄云峰.计算机硬件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2.

[2]王昊.“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84-85.

[3]张兰红,陆广平,周云龙.“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5):93-95.

[4]陈越,顾晖,梁惺彦.Proteus 虚拟仿真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2012,38(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