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

篇1

1.1“生产发展”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农业发展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科技素质高的农民,一方面能够将新技术、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农民科技素质越高,从事非农产业就业能力越强,就业机会越多,获取的收入越多。

1.2“生活宽裕”要求农民有较强的经营管理素质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农民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改善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农民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观念、竞争观念、管理观念还有一定差距,只有努力学习生产经营、市场销售等方面的知识,增强经营和管理能力,才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增加收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要求农民提高经营管理素质,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准确的市场信息,科学决策,合理进行生产经营,增强组织的经济实力,提升合作组织的凝聚力、生命力。

1.3“乡风文明”要求农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乡风文明是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体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乡风文明,需要农民具有较高的政治道德水准,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热爱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自觉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热爱集体,积极从事乡村公共事务,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村民公约,维护乡村安定秩序。有科学创新精神,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崇尚文明、崇尚科学,不迷信、不封建、不信邪,依靠自身努力,通过勤奋劳动,实现家庭富裕。有诚实守信观念,建立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诚信社会。

1.4“村容整洁”要求农民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断提高卫生健康素质。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出的应该是村容规划科学合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就要求新型农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爱清洁、讲卫生、重健康,勤于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既有比较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又有健康的体魄从事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改善。

1.5“管理民主”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民主法制观念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体现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实现管理民主必须使农民具有公民意识、维权意识、民主意识,能够正确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这就要求广大农民通过加强对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加深对自身权利、义务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守法、维权、参与、监督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让农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农村事务管理。

2.当前农民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道德素质相对下滑 有些地方的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淡漠,重权益,轻义务,主要体现在集体公益事业的一事一议方面,参加议事易,出工出钱难;个别地方宗族观念有所抬头,特别体现在村委选举中,只投票给本族本姓;有的青年农民追求享乐,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地方存在求神信邪、聚众赌博等封建陋习和迷信现象。

2.2科技文化素质呈现多方面不平衡 地区之间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农民素质高;产业之间不平衡,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素质高。

篇2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0%以上[1],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文化素质总体上有所提高,但相比城镇新增劳动力而言,其文化素质和人均受教育年限依然偏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只能在收人水平较低的非正规部门就业,而就业的不稳定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步履艰难。然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而且还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他们的冷暖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

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等。从政府方面来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同时,政府理应努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教育资源分配明显偏向城市,尽管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教育长期发展滞后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7.11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63.56元,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74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5.5元[2];城乡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直接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学环境与条件无法满足农村教育的实际需要,导致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进而限制了农民工进城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往往被忽视。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低6973.89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低4057.14元[2]。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滞后,总体规模较小,与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不适应[3];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整体偏低,其较差就业的稳定性,较低的收入水平严重影响了他们转移性就业。从企业方面来看,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用工企业理应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培训,然而实际情况是,用工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积极性不高。企业由于受资金、人员、机构、生产状况等影响,开展农民工培训多为岗前安全及规范教育,多数中小型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甚至不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仅有的少量教育培训也只是围绕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职业技能展开,对农民工缺少企业精神、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教育,未能从企业和农民工的长远发展来看待职业教育培训问题。从社会培训机构方面来看,社会培训机构的快速成长也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途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进入社会培训机构的比例依然较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社会培训机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较高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将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拒之门外。

(二)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旺

职业教育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较高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意味着较高的收益。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职业教育无疑是改变自身命运,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梦想的主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异常强烈,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相当多的实用技能培训收费较高,对于大多数进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经济门槛;另一方面,在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难以找到合适的培训时间;另外,许多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职业技能培训缺少针对性与实用性,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培训地点离农民工较远,进而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有效需求不足。

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水平的途径

(一)夯实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

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未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它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因此,从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布局出发,必须夯实农村基础教育。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另一方面,要逐步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格局,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农村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与农村义务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输出地政府在引导性培训上的作用,强化输入地政府在办学条件、用工需求、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满足输入地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的同时,也为输入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储备了大量人才;而伴随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升,收入水平的提高,其转移性就业能力增强,越有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制定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政策激励措施,如通过税收优惠、补贴或奖励等多种政策激励措施,吸纳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之中;同时要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职业技能鉴定,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另外,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实时的市场需求信息、培训、就业一体化信息服务。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主体作用。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本培养意识,强化岗位培训责任,使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接受初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企业要与培训机构密切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企业定岗培训;大中型企业还要联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农民工实训基地,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企业、培训机构的有效对接,切实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农民工的不同素质,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同时也要尊重农民工自身的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努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培训资助政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职业教育培训资助既是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网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引导全国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农民工增加培训需求的重要途径。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不仅有利于帮助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减轻个人培训负担,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自己的职业技能,而且增强了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资助政策,建立农民工培训直接补贴的配套政策体系,实行社会统一的国家资助扶持政策,为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办理和发放农民工培训卡,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公平合理[3],真正把国家提供的优惠和帮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4-05-12)[2015-10-30]..

[2]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2015-10-13)[2015-11-02].

[3]韩俊,汪志洪,崔传义,等.农民工培训实态及其“十二五”时期的政策建议[J].改革,2010(9):74-85.

[4]银平均.论人力资本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福利[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9):10-17.

[5]周小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及其提升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4(7):201-205.

[6]林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力资本困境[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15-217.

[7]许小青,柳建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J].求实,2005(2):93-95.

[8]唐惠敏.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困境及重塑路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1):1-6.

[9]陶树果.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研究[J].青年学报,2014(2):26-28.

[10]梁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4):74-79.

[11]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2(6):6-8.

[12]范维.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4):125-127.

篇3

一是农民科技培训力量明显不足。全省现有农村劳动力700多万人,每年各类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全口径培训农民仅为240万人,占需求培训总数的33.8%,尚有66.2%的农民得不到培训;全省每年返乡初高中毕业生和初中辍学生25.58万人,全省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年均招生培养量7.85万人,占需求培训总数的30.7%。上述数据说明,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能力远不能满足培训的需求。同时,各类农业培训学校的教育设备、设施老化落后,导致农村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能力的低下,也是制约农民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去年,中央及省级财政投入农民科技培训的经费为3870万元。但是按全省710万农村劳动力计算,人均年培训费用为5.45元,仅相当于每年政府为每一位农村劳动力免费赠送一本科普书。

三是农民教育培训保障机制严重缺乏。长期以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并没有被真正地重视起来,纳入重要日程,同经济工作一样同步推进。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在受教育方面没有得到与城市职工同等公平的待遇。目前,还没有有关保障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实施的地方法规,把培训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在资金投入上,绝大多数市、县没有把农民科技培训列入财政预算,资金投入无固定渠道和保障;在政策制定上,较少出台鼓励和支持科教单位参与农民科技培训、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积极性的政策措施。

今后,为做好农民培训工作,我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科技培训要以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主旋律,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和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推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把农民教育培训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新机制,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确保农民教育培训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培养大批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可以说,农民素质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建议省里成立专门的农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挂帅,主管副书记和副省长任副组长,农业、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在人大、政协的重视和支持下,把农民教育列为新时期重点工作、硬任务,列入各级政府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迅速、科学、可持续地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三是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构建培训体系。实践证明,农村职业教育只有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之路,才能动员各方面力量,集合全社会能量,共同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协调健康发展。根据我们省实际情况,建议打造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县乡各类农业教育培训、推广和科研机构为补充,构建面向广大农村和农业产业、培养大批合格劳动者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篇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必须系统谋化,有序推进,把握关键环节,整合资源办培训,创新方式搞培训。激励农业生产经营能人愿意留下来、大中专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兴业创业成为职业农民,让更多高素质农民通过教育培训成长为职业农民。

整合资源办培训。要把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高农业院校、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人均经费标准,大幅度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同时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和农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为农民提供长效性教育培训服务上取得新突破。要整合政府和社会各种办学形式,以县级农广校为基础,对县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民技术学校以及各类民办培训机构,进行资格认证,逐步构建“一主多元”培训体系,形成专业门类齐全、办学形式多样、供求密切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网络。一要通过农业职业教育,开展培训。重点搞好初、高中毕业生和退伍回乡军人的培养提高,不断增强新增人员的就业能力。二要通过建立农村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培训。统筹各方面的培训资源,打破界限,筛选建立一批有技术实力、有生产经营实践环境、有培训设施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增强职业农民培训的实效性。三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培训。充分发挥低成本现代传媒教学的优势,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农民科技书屋、农民科技培训直通车等培训手段,搭建农民再学习、再培训的平台,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

创新方式搞培训。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在培训,关键在责任。要以“农民是否需要、农民是否接受、农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农口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系统办学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加大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管理服务的力度,要把需求系统调查、教学规划安排、教师选调管理、教学资源供应、质量评估和学员跟踪服务等作为重点,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向纵深推进。同时,要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注重规范性,增强针对性,富于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在培训类型上,要针对“生产经营型”、 “专业技能型” 和“社会服务型”的特点,分门别类,制定专门培训计划,促其成为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骨干农民。在培训方式上,要尊重农民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以方便农民、实惠农民为出发点,坚持教育和培训并重,大力推进“送教下乡”模式,建立“农学结合”弹性学制,坚持“农民田间学校”和“创业培训”模式,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农民培训制度。

篇5

与传统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大体上是指16岁以上,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异地务工人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2.52亿的农民工总量中就有将近1亿人是16~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超过60%[1]。伴随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还会有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走向社会人才市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职业教育,无论是就农民工个体而言,还是就企业及社会而言,都有着巨大需求。

就新生代年农民工个体而言,职业教育是他们获取职业技能知识,提升自己就业水平,扩展器职业发展路径的需求。一方面,根据已有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文化居多。他们大多数从事着低门槛的体力劳动性工作,虽然这些工作能满足他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但个人职业发展空间极其有限。对此,要获得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新生代农民工急需参与相关的职业培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就业市场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与日俱增,让近年来“民工荒”现象频频出现。所以,要使新生代农民工与新时期城市就业市场需求结构有效对接,提升农民工自身价值,有必要对其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

就企业来说,员工的职业整体素质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鉴于绝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知识技能水平偏低,达不到企业较高的招工要求。因此,企业可以给予现有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最大程度挖掘职工的个人潜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就社会而言,一是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着城市非农业产业转移,城乡劳动力的结合,为新生代农民工知识及技能水平提出更适合城市用工标准的职业要求。毫无疑问,为了缩小入迁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与本地职工的差距,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离不开对新生代农民工知识及技能方面的职业教育;二是在“十三五”时期,结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要实现经济方式的转变,不仅要保证劳动力数量,还要提高生产效率和知识积累,这尤其离不开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知识及技能水平的提高。对此,要满足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关键在于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完善的职业教育,以此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庞大社会人群的职业素质和技术专长,使他们成长为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水平的现代工人。

为新生代农民工构建多元化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如上述,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不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对此,我们产生了如下思考:如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主体又有哪些?围绕“提质增效”的职业培训目标,适应学习型社会的新与要求,应该建立怎样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政府、企业及社会培训机构三个主体出发,探讨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模式。(见图1所示)

政府主导,构建健全的培训体系。从政府的角度,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构建统一的、兼具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从源头上扫清培训体系不够完善而造成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发育滞后的壁垒[2]。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政府要制定与城市农民工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知识提升计划,实现“供求对接”。二是政府要根据各地的实际特点,建立符合农民工渴求、企业用工要求及社会转型需要的培训大纲,统筹各地新生代农民工规模,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培训资金,为农民工培训提供更多财力支持,以减免税等优惠政策鼓励非政府机构与企业联手合作,发挥各自在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使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宽广的培训平台,促使其真正投入到职业技能培训中。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培训教学。校企合作培训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又称“订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发现,我国又企业自主组织的职业教育培训占比重较小,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不够积极,同时,企业牵头开展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与实际生产结合不紧密,实用性不强。对此,一方面,企业要构建用工企业要积极建立农民工技能资质认定体系,提升他们对组织的认同感。在组织培训课程后,经过考核的农民工可以为其颁发资格证书,提供技能证明,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他们参与职业相关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应塑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农民工通过学习认识自身的不足,产生接受培训的需求,增强自觉参与培训的意愿。

另外,针对企业培训与实际生产结合不紧密问题,企业有必要与社会培训学校强强联合,实行“订单”式教育培训。“订单”培训模式是新生代农民工校企合作培训模式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合作行业的企业参与负责培训农民工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全过程。第一,企业要为农民工培训学校提供必要经费和设备,并选派专业培训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活动,根据企业深生产经营需要配合培训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培训课程改革,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第二,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学校应根据企业岗位的职业培养目标,设置专门的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之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篇6

在职业农民培养体系方面,可以借鉴韩国、德国等国家办学经验,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提倡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办学理念。职业农民培训应以帮助他们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其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为主要目标,培训方式可以结合“一村一品”的农业专业化改造项目,进行包括种植业技术、养殖业技术、设施农业等农业生产知识培训,把农民的需要与培训活动统一起来。组织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以及共青团、妇联、科协等方面的力量,广泛深入地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等,让更多的农业劳动者接受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为高素质经营型农民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种植大户,应考虑其对市场和经营管理知识的迫切需求,以把他们培养成农村社区的示范带头人为目标,采用更系统、更高层次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市场应对能力。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应以培养农民的合作理念、普及合作社知识为主,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协作型农民,激发他们成立和管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社员民主参与能力等管理知识,通过软件和硬件支持,加强他们采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

篇7

首届**新生代农民工初级工商管理(EBA)培训开学典礼今天隆重举行,这是推进**职工素质工程深入开展、维护农民工精神文化权益、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工会、慈善基金会、**电大、企业四方联手、共同推进农民工关爱行动的具体体现。在此,我谨代表**市总工会,对首届新生代农民工EBA培训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市慈善基金会、**电视大学和有关各方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现有农民工400多万,他们同样也为**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中央明确提出要求,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高度重视。应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年轻充满朝气,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思维较为活跃,参加学习培训的愿望比较强烈。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离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新生代农民工队伍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为此,**市总工会、**市慈善基金会、**电视大学联合推出新生代农民工初级工商管理(EBA)培训工程,旨在通过系统化的培训,逐步培养一批会管理、懂经济、知法律的新生代农民工骨干,引领和激励广大农民工认真学习、提高素质、增长能力,岗位成才,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提供必要的保证。

本次培训由市总工会、市慈善基金会、**电视大学共同组织推进,并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市总工会与市慈善基金会、**电视大学长期以来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市慈善基金会积极支持工会扶贫帮困,曾先后开展对大重病困难职工的资助、进城务工人员家政服务员培训等公益项目,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市总工会与**电视大学从2002年起共同探索职工教育培训新途径,在开展初级工商管理(EBA)培训、农民工基本素质教育培训、迎世博职工学双语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紧密的协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许多企业重视职工培训,在时间、场地、经费、奖励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职工参加培训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有力地促进了职工素质工程的开展。

面对新生代农民工成长成才的新期待和全面提高农民工队伍素质的新任务,我们各级工会组织要站在服务科学发展、服务职工群众的高度,针对农民工队伍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以初级工商管理(EBA)培训为重点内容的管理基本知识和岗位通用能力的培训,把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在职业能力培训过程中,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岗位所需技能,提高劳动素养和精神素养,以适应城市生活和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在新生代农民工初级工商管理(EBA)培训开展过程中,工会要全程参与,跟踪管理,与电大加强协作,共同研究有效的培训途径和方式,积极促进企业落实各项培训措施,创造学习条件,为农民工学员提供良好的服务。

希望各位农民工学员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把参加初级工商管理(EBA)培训作为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不断增强学习意识,把学习新知识、拓展新视野、掌握新技能作为培训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积极主动、奋发进取的姿态投入培训学习。

学习,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攀登的过程、收获的过程,大家要确立目标,刻苦钻研,以学而不厌、认真踏实的精神去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攻克每一道难题,提升素质,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能力,在服务企业、融入城市和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前,全市各级工会正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十二五”发展目标,谋划“十二五”期间职工素质工程的深入发展。我们要以新生代农民工初级工商管理(EBA)培训为契机,把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深入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和组织更多的农民工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队伍整体素质,为发挥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作出工会组织新的贡献。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教育,分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是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重大举措。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广大农民。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等,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就业竞争能力强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1、新农村建设赋予了农民教育重大历史使命和大好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到底要依靠亿万农民。同志指出,“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塑造高尚道德情操,增强法律法制意识,使之成为新农村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这无疑对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是给农民教育赋予的艰巨而又光荣的重大历史使命。

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民教育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十一五“规划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没有千千万万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就不可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也不可能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育亿万新型农民,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前提,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加强农民教育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农村有8亿农民,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农民是我国最大的人口群体,但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其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等都比较低。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年。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占38%,其中还有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2006年4月国务院研究室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农民转移就业极不稳定,回流现象严重。这不仅影响着农民自身发展程度与生活状态,也影响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同时还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规模和速度,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代文明进程。因此,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最为迫切的要求和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问题分析

1、农民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农民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来说一直是一种弱质教育,非常需要国家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但在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下,对农村农民的歧视性管理,城乡教育政策的偏差失误等原因,导致最应该受到重视的农民教育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大力扶持,农村文化普及、职业教育和科技推广等无法获得像城市那样大的投入和支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尚未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农民教育事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我国政府对农民教育的扶持与投入已有所增加,但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多元化投资体系和多元化办学机制尚未形成,政策倾斜力度不够,农民教育经费紧张、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依然突出,城乡间、地区间公共资源占有和分配不公平不断扩大,城乡教育差距仍严重存在,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民教育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要求相比,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者就业技能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和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2、各类农民教育发展不平衡,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就当前我国农民教育现状来看,各类农民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成人继续教育低于正规学历教育,农业职业教育低于普通教育和其它职业教育,农民转移教育培训又不如国民教育。在农民培训内容上又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从总体上看,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水平不高,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普九”巩固和提高任务还十分艰巨;农业职业教育总体上看尚未找到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政府行为过多又大多以学科教育为主,适应性不强,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转移教育培训也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培训设施薄弱、师资短缺,实效性不强等问题,根本不能满足市场对劳动力技能的需要,农民参培积极性也还未充分调动;成人继续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以及农民工文化教育仍处于农民教育最薄弱环节,尚需进一步加强。

而处于我国社会结构调整和变迁之中的大部分农民又以多业兼营为主,经常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流动转移,就业并不稳定,这给农民教育带来极大困难,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多变性特点,培训内容要求更加丰富,培训层次、手段和形式要求更加多样,农民教育培训任务异常艰巨而又繁重。

三、加强农民教育、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分析

1、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观念,加大农民教育统筹管理和投入力度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全民重视发展农民教育的社会共识,营造有利于加强农民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国家应加强对农民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统筹管理,进一步理顺农民教育统筹管理机制,为农民教育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发展环境。各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农民教育工作新格局。要打破地方、部门、行业和学校等体制,推进各级各类农民教育资源优化整合,逐步走向城乡统筹、地域统筹、行业部门统筹,形成由各级政府统筹管理、各相关部门主动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农民教育协调发展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教育的投入效益和教育培训效果。与此同时,应坚持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同时落实好部门与企业承担技能培训的经费责任,积极鼓励、扶持并规范各种社会力量及公民个人办学或提供资助,多渠道筹措并大幅度增加农民教育培训资金,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和城乡居民素质差别,进一步体现教育公平与公正。

2、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明确农民教育主要内容和任务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又庞大的事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又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应根据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培养要求,

首先要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后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避免新的素质低的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出现,这是农民教育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其次是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职成教育,提高农民农业科技素质;第三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前教育培训和城镇对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素质;第四是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并把青壮年农民、科技示范户和种养殖大户等骨干农民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提高他们的农业实用技能素质,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之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和骨干力量;第五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民主法律意识教育和科学文化等社会化终身教育,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综合素质。

3、农民教育应与农民职业分化和就业转型结合起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留在农村务农农民的职业分化来看,可分为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农民或专业户,从事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从事管理的经营管理能人、乡村干部与乡镇企业管理者,从事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艺术、体育等工作的农村知识分子,还有社会化服务组织中的专业人员,如灌溉、质保、采摘、运输、能工巧匠等专业实用人才,农民经济人、还有基金合作组织等。从已经转移和准备转移农民的职业流动变化来看,他们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其中大部分流向中国制造业服务业,如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行业等。由于他们接受教育培训的比例整体偏低,相关技能素质不高,导致其职业稳定性差,职业发展前途不容乐观。因此,农民教育应根据新农村建设各类人才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培训内容与方式,充分体现农民教育特色,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使农民教育培训同市场需求和农民就业发展接轨,同农民自身的职业发展和致富增收相结合,使农民教育事业和亿万新型农民都能步入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开展有关农民教育培训的立法工作,将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农民转移培训以及就业服务等相关要求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逐步形成完备的农民教育法律体系,为农民教育畅通运行营造良好有序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的战略思考[N].农民日报,2005,12,12.

(2)李水山.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难点与科学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5,(9).

(3)雷世平.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6,(7).

AnalysisofNewRuralAreaConstructionandfarmereducation

LIUShao-bin

(ChangzhouCollegeofInformationTechnology,Changzhou213164,China);

篇9

为了认真贯彻省妇联、财政厅、农牧厅、科学技术厅、教育厅、林业厅、科协联合下发的甘妇发29号《关于加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意见》,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培训力度,共同推进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现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当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中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切实增强农村教育培训为“三农”服务的能力,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确保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我市农村妇女劳动力62万,占全市劳动力总量的46%,农村妇女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进一步发挥各级财政部门的优势,整合农业、科技、教育、林业、妇联、科协等部门和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大力加强农村妇女教育,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新技术,开展职业技能和文化、健康、法律知识培训,培养数以万计高素质的农村妇女劳动者、数以万计合格的非农产业务工者,是各级农林科教部门和妇联、科协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认真组织,积极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各县(区)财政、农业、科技、教育、林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妇女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制定有关农民培训的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农村妇女的培训指标和比例,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农村妇女培训给予适当倾斜。

各县(区)农业部门的“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中,农村妇女的培训比例要达到40%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程”要加大对农村青年妇女的转移培训力度;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程”等远程教育培训工程,要为农村妇女提供农业新技术、政策法规、农村家政和非农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培训和咨询服务。

各县(区)科技主管部门的“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五大培训工程(星火远程科技培训工程、乡镇企业科技培训工程、青年星火带头人科技培训工程、星火科技管理干部培训工程、外向型科技培训工程),要在保证农村妇女培训适当比例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妇女的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农村妇女科技带头人和农村妇女技术人才。

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在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乡镇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农村科技致富骨干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农村基层管理人员能力培训中,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接受教育培训的比例;要坚持农村妇女的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大力开展与妇女相关的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卫生健康、家庭理财、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让农村妇女在提高增收致富能力的同时,得到综合知识和培训,实现全面发展。

各县(区)林业部门在退耕还林(草)工程中,要将农村妇女培训纳入总体培训规划,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林业科技知识的培训,以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提高“三八绿色工程”活动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

各县(区)科协要在全国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工作中,重点加强农村妇女干部和妇女党员的培训。要充分发挥各类科普志愿者的作用,在科学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科普宣传、科技知识咨询、示范基地指导、促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等方面为农村妇女培训提供服务。

各县(区)妇联要加强与农林科教等部门的协调、合作,继续深入开展“学科技、比致富、奔小康”活动。要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开发,继续抓好“双学双比”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在培训内容上,围绕花椒、核桃、油橄榄、茶叶、蔬菜、银杏、苹果、中药材、草畜十个特色产业开发,开展“三送”(送政策、信息、技术)、“双带”(带头、带领致富)和“三面向”(面向“双带”妇女干部、面向中年妇女增收、面向农村富余女劳力转移)活动。在徽县、成县、西和县开展高效示范农业科技培训,武都、礼县、文县、宕昌、康县、两当开展经济林果病虫害防治、嫁接换优、无性扦插、中药材野生驯化、蚕桑等实用技术培训,体现各自特点。在培训方法上,采取因地制宜,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的办法。一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二是邀请有技能和实践经验的科技女能人搞实用技术传帮带;三是经常性地开展科技上山下乡活动或通过放科教片、录像带、光盘、订阅科技报刊等办法提高产业经营农户的科技水平。

三、整合资源,为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搭建平台

教育部门创建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妇联创建的农村妇女学校,科技部门覆盖县(区)乡镇的农民科技培训网络和星火学校,以及农广校、农函大都是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平台,都应开展农村妇女的教育和培训。要进一步创新办学思路,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和社会教育资源,采取联合办学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依托现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覆盖率和办学质量。

各县(区)妇联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妇女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重点抓好农村妇女文化和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和劳动就业技能。要建立普及农村妇女学校。经济条件好的徽、成、西和县要在40%的乡镇建妇女学校,其它县(区)要在30%乡镇建妇女学校。并注意总结推广农村妇女学校的办学经验,不断加强对农村妇女学校的管理,推出一批农村妇女示范学校,使农村妇女学校成为培养农村妇女人才的基地和摇篮,使广大农村妇女成为促进我市特色产业化的骨干力量。

四、加强合作,努力推动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

篇10

【关键词】农民工;教育培训;劳动技能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具有农民户籍而又长期在城市打工的人。从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谋生,逐渐发展到后来轰轰烈烈的“民工潮”以及最近两年出现的“民工荒”,足见“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存在于中国社会的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占8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这组数据佐证了2004年中央1号文件的判断:“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看来,农民工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的生存质量,也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深刻认识农民工

提起农民工,我们就会想起电视连续剧《民工》中鞠广大父子,他们是我国一亿多农民工的典型。从身份看,他们是农民,户籍在农村,拥有承包土地,农忙时回乡参加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可以获得一部分收入。从职业看,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打工,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对于许多农民工而言,这份报酬正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我国社会尚属城乡二元结构,而农民工恰恰处于“两栖”的尴尬境地,以城市生活为主,而又居无定所,工作不稳定,因而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但是农民工的付出却凝成了现代城市巨大的物质财富,许多创新思想是通过农民工的手才变成了现实的。透过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表象,我们看到了他们精神品格。

农民工出身于“农民世家”,以农为业,祖辈如此。到城市谋生,置身于另一种相对文明发达的环境会遇到诸多问题:干活苦脏累,工资待遇低,权益无保障,饱受城市人的歧视。这一切并没有把农民工击倒。他们一代又一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向城市,做那些文化人不愿做也不能做的事,顽强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希望之路。农民工以自己的行动锻打出属于农民工特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这是享受生活、讲究快乐的城市人无法比拟的!

当然,农民工自身的弱点也是极为显著的。

一是文化水平低。从200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的占7.59%,小学文化的占到30.6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49.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9%,而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56%,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7年,另据对全国7个省市247名农民工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具有高中学历的65人,占26.3%;具有初中学历的163人,占65.9%;小学学历19人,占7.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3.7%,显然,当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偏低。

二是缺乏劳动技能。据调查,从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较文化素质更差,在抽样调查的46076个劳动力中,接受实用技术和一技之长的培训人数仅占总数的16.4%,而无一技之长或缺乏实用技术的人数高达83.6%,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占调查总数的2.2%,获各种技术等级证书的只占5.2%。

三是观念落后,思维定势。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农村这样一个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社会里,他们的人生从最初社会化开始,接受的就是农业经济观念,自由,闲适,目光短浅,没有志向,没有追求。他们进城打工为的是挣几个钱,养家糊口,从来没有想什么“产业工人”,“市民”,更不会去考虑市民化、城市化、现代化等问题。在许多农民工眼里,挣钱的“挣”变成了“糊”,在“糊”的观念作用下,往往可以做好的事情,也未心甘情愿做好。显然,这样的农民工与现代产业工人相距甚远。他们对先进文化很多时候是不屑一顾的。农民工落后的观念和意识导致他们的思维定势,固步自封,顽固保守,已经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作为城市产业工人一部分的农民工,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加强学习,苦练内功,提高素质,使自己成为本质意义上的产业工人。

二、教育培训农民工

教育培训农民工最直接的目的是为城市塑造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农民工是教育培训的主体,脱离农民工的实际和需要而高谈阔论教育培训农民工是难以取得实效的。农民工的需要是生存需要,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实际来讨论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效果诸问题。

1.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农民工的需要有二: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前者属于职业能力范畴,是显性的,农民工自知其需要;后者属于职业素质范畴,是隐性的,农民工未必知道自己需要。前者是实后者是虚。农民的见识决定了农民工就实避虚。因此,教育培训农民工,要顺势而为,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核心地位,让他们学了就能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只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不谈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改变是达不到培训目的的。针对农民工这一特定的对象,职业素质教育要尽可能渗透在职业能力培训过程中。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颇为广泛。诸如城市生活常识、环境意识,产业工人伦理道德、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对农民工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等。职业能力的训练是教会做事的,而职业素质的教育是教会做人的。对农民工而言,要在做事中学做人,而不是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这一点有别于普通教育,也有别于一般的职业教育。

2.以多样化、灵活性为办学特征。农民工的知识水平低,没有技术基础,这是普遍现象。农民工年龄跨度在18岁至五十岁以上,从事的职业横跨第二、第三产业的几十种行业。无论哪行当,农民工每天工作大多超过八小时,据调查,农民工每天工作8至9小时之间的达到40.30%,9至10小时之间和10小时以上的分别占23.48%和22.50%。根据农民工的文化层次、技术水平、年龄结构、及行业特点,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方式上必须灵活多样,切忌套用全日制教学模式,如每班有固定人数,上课有固定时间等。不劳不得——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民工工资制度决定了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必须不拘形式。一人可以培训,十人八人亦可培训;业余时间可培训,上班时亦可培训;到社会上的学校、培训机构可培训,企业内部亦可培训。因此,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无论工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产教结合模式还是传统的师徒模式都应具备灵活多样性。

3.以免费、高效为立足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一大难题是经费问题。据调查,要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农民工需培训约3个月的时间,经费一般在800~1200元,这令农民工对教育培训望而却步。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实行免费培训。作为对农民工义务教育欠缺的一种补偿,培训费由国家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教育培训的效果至关重要,学了就能用,用了就能挣钱,农民工愿意学。但如果学不到真本事,或者学了没用,农民工就不学,他们不想镀金更不想做表面文章。故立足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免费、高效缺一不可。

三、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

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农民工问题,国务院及各个部门先后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列促进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和行动计划,并在全国付诸实施。政策面的支持是做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前提,但若没有用人单位、职业技工学校和农民工自身的配合,好事很难办好。因此,我们要帖近实际,从基层入手,做最基本的工作,以使农民工教育培训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1.重视企业自身的教育培训。在岗培训是教育培训农民工的有效办法。这一点前人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清末状元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集团时,所用工人的基本素质不比当今的农民工强,他就是靠企业自身的培训来解决工人问题的,甚至技术人员也是自己教育培训的。在岗培训,即用先学,边做边学,易见成效。事实上,当今许多企业已经自觉承担了培训农民工的责任。笔者对江苏南通的企业进行个案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南通银海材料技术有限公司采用以老带新的办法,以有技术的带无技术的,这样带两到三个月,农民工也掌握了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成为一名熟练工。边劳动边学习,费时少,收效快,不仅培训免费,企业还发给工资满足农民工的生存需要。实践表明,企业自身培训员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政界、学界应该肯定企业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上作出的努力和发挥的作用;要倡导企业教育培训员工,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上,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技术等级管理机制,激励农民工主动参与培训。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农民变成工人,这一转化并不简单。农民工群体情况很复杂,年龄、文化水平、技术能力、进城的目的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管理也就不能简单化。将农民工按技术能力分为若干等级,比如初级、中级、高级,并且技术等级与劳动报酬挂钩。站在不同的技术平台上,收获的劳动报酬是不同的。从农民工到普通工人,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工人,从技术工人到技师,让农民工清晰地看到铺设在自己面前的路。发展空间是引导农民工有目标,有追求的好办法,是激发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有效措施。带有激励性质、有着较大发展空间的管理机制可以调动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旦农民工完成了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那么,农民工距离产业工人也就不远了。

3.发挥职业学校的优势,切实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教育培训农民工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取得实效。这个实效并不是培训人数所能体现的,而要看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是否切实学到了技术,工作是否因此而得心应手;企业是否切实感到员工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是目前远未达到理想效果。各类职业、技工学校及社会办学机构培训农民工,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专职教师队伍、满足教育培训用的设备以及长期积累的教育培训经验,使得职校、技校等办学机构比企业自身的培训系统、规范。所以,在企业自身培训的基础上,农民工可以选择这些机构进行提高培训。湖南省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可资借鉴。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参加人员的特殊性,按照培训内容和时间列出不同的培训工种菜单,然后根据职业资格证的要求设计课程菜单,构成“模块式”教学体系。该院将培训课程分为公共基础模块——开设法律常识、职业道德等课程,教会学员怎样做人;通用技能模块——开设城市生活常识、普通话、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教会学员谋生的基本技巧;职业技能模块——按照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开列不同的课程菜单,让学员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和工种,考取上岗证、职业资格证,获取劳动准入资格。这就非常好地把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了,既教做事也教做人,相信这样的教育培训一定能把农民工修炼成健全的产业工人。

【参考文献】

[1]刘维佳.农民工问题调查[J].科学决策,2005,(12).

[2]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5).

[3]韩秋黎,石伟平,王家祥.农民工培训问题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4]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5]陈肖安.透视中国农业的软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1,(12).

[6]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