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化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34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现如今,人们在追求高质量、高效率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将计算机技术放在了重要位置。不难发现,几乎每个领域都会用到计算机科学作为支撑,一旦离开这些技术,各领域的发展将面临极大威胁。由于我国目前仍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探究的深度尚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因此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阻碍了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应用。
1 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分析
计算机科学是集合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以及各项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就目前各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计算机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教育、医疗、政府机构等重要领域,并且在办公自动化方面成效显著。在办公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实现无纸化办公,为我国创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基础。在办公效率方面,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够节约办公时间,在数据处理上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都能够在数据控制以及运算上发挥极大效用,为办公的发展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效益。
在使用效果上,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成功规避了人工处理中容易因为计算错误出现的问题,因此在准确性上表现优异。加上这种技术的科学与规范性特征,让其在现代化各领域中运用广泛。
同时,随着我国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加大,目前我国计算机技术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新产品不断产生。传统计算机技术由于在图像分析方面较为薄弱,在工程领域运用较少,但目前已经开发出工程绘图软件,各研究部门通过软件有效将工程中的图像分析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使得工作效率极大提升。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仍旧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阻碍了其运用范围的扩展。
2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化领域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操作不熟练
虽然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不断增加,但软件被开发之后需要各领域操作人员进行学习之后再操作。这样一来,一些本身在计算机技术处理方面能力较为薄弱的人员在操作上遇到的问题会增多,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现如今,许多领域在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时候,仍旧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层次的展开运用。这种操作上的不熟练很大程度的阻碍了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在情况严重时,由于操作失误或是掌握不佳导致计算机内部程序遭到破坏或是设备控制出现漏洞的情况一旦出现,会影响到运用对象的正常运行。
2.2 信息安全状况堪忧
计算机技术只有结合网络技术,才能够保障在各领域中的有效应用。但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大环境,在这样环境中,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很容易被黑客或是病毒破坏,造成信息的损毁或是流失。在监管方面,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建立力度以及处罚力度并不强,致使一些初级黑客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在网络中对信息进行拦截并破坏,达到练习的目的。虽然这种行为并不是以恶意破坏为基础的,但对传输中信息进行拦截会对网络安全造成一定影响,让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产生畏惧感。
2.3 不法分子的利用
除了黑客攻击之外,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法分子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展开行骗,让人们造成财产上的损失。例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上网习惯,创建一些钓鱼网站,一旦用户在该网站上输入个人信息或是银行账号,卡内的资金极容易被转出,造成资金流失。目前,这种在网络上受骗的案例不计其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对抗这类手段上成效不大。
2.4 体系发展不健全
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运用中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体系,仍旧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由于开发出的种类比较多,在发展上形成了独立并竞争的局面。加上受到利益的影响,这类竞争已经开始向恶性竞争转化,是不利于计算机技术长远发展的。因此技术开发人员应该统一发展方向,结合各部分尖端人才,让计算机技术更好的应用于现代化运用中。
3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化运用中的优化策略
3.1 加强操作水平
各部门人员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应主动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阶段性的展开操作能力培训工作。在培训内容方面,操作人员应该根据自身操作内容以及难易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计算机能力培养,保障自身能力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在操作领域的发展进程。另外,一些涉及到重要环节的操作一定要加强研究,并且由专人进行指导,以此来减少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程序损坏或是系统崩溃现象,保障计算机技术更有效的应用于现代化建设中。
3.2 加强管理力度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监控力度,避免一些怀有不良意图的不法分子企图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违法操作,对特定领域造成危害。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对情节较轻者进行思想教育并保障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危害性,对于非法操作人员展开强制性管理,并运用法律来进行约束。
3.3 完善安全意识培养
计算机技术在运用中的不合理之处应该及时修正,保障技术在各领域的有效运用。这样一来,需要社会大众及各领域工作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另外,安全问题也是需要加强研究的方向,网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匿名举报的方式让用户将自己发现的危险网站或是欺骗技术向社会公布,并给予一定奖励。这样一来,人们对欺诈行为能够有效提高警惕,加强自身安全意识的培养,让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被及时发现。
3.4 建立健全运用体系
要想让计算机技术合理发展并且充分应用于现代化各领域中,必须在研究上设定一个健全的体系,保障此方面的人才共同为了统一方向而努力。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传统发展中存在的恶性竞争现象,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相应软件,保障软件的“质”而不是“量”。在现代化运用中,对技术的探究过程应该从全局考虑,在市场中形成良性竞争的状况,利用技术以及创新来博得消费者亲睐,而不是之前通过价格等方面打垮对手。计算机技术开发人员应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深入了解现代化各领域的具体需求,通过个性化技术的开发达到应用的针对性。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体系在计算机技术的进程中尤为重要。
4 结论
虽然目前我国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方面仍旧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但研究人员与开发人员正不断改进,力求将其价值最大化。在现代化社会中,各领域应加强人员本身的操作技能培训工作,通过安全意识的提升完善计算机技术运行平台,并在有效管理体系中将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凌春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性[J].商情,2013(29).
[2]刘骄阳.浅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6).
[3]张伟,许博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硅谷,2013(08).
篇2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也引入到我国的经济建设中来,我国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把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应用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比如主流的信息媒体平台、机电自动化装置以及医疗服务智能装备等。
虽然近些年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对于现在我国计算机软工程管理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软件工程管理不好会拉长实际业务和软件需求的距离,从而限制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的进步。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软件工程设计的工程中,软件工程师和软件设计师没有充分地对设计有关数据和市场进行有效调研,没能科学地掌握数据,也就是说设计前期的资料获取工作没做到位。这也造成了软件开发人员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工作中,只能凭以前的经验和主观的想象来缩短产品设计和实际需求间的距离,除此之外,由于软件开发团队中一些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不高,于是就给软件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在国内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在研发的过程中,有些人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来设计产品,没有共享互通的理念,从而使得计算机软件不能大规模开发,也就更加谈不上计算机软件的产业化了。
2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必要性及意义
由于一直以来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受制于国外先进的软件技术,要想打破这种局面,我国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中一定要拥有自己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技术。虽然目前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发展很快,应用很广,但是核心技术仍然不强,技术产业化落后,究其原因,根本上还是我国现在的大多数应用的软件技术来自于发达国家,技术受制于人,计算机软件工程核心的自主研发技术进展缓慢,跟不上国外同等技术发展的步伐。由于没有这个核心的自主研发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没能赶上这个潮流,成为网络技术应用的驱动者,同时要利用网络技术形成相关的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的智能管理平台,促进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都需要我国在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核心的自主研发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
3加强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建议
3.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要在当地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因为政府不仅能为一些计算机及软件企业提供融资和投资的渠道,发挥资金的有效保障作用,而且还能带动当地的民间投资,使一些民间企业家关注这些高技术企业并乐于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资金,为技术的进步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政府还可以联合当地投资者共同设立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基金,大力资助部分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促进当地软件技术产品的发展。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关键性的有重大突破的项目,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大胆创新,从而增进对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
3.2重视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现在的国际竞争日益增强,随着网络化广泛普及,计算机软件产业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企业要发展必须扎根于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逐渐建立起企业内部的自主创新体系,通过产业创新推动计算机软件产业的转型升级。
3.3加强产权保护和管理升级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要在企业内部普及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技术的快速升级,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技术不仅决定着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而且对于企业能否生产出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产品至关重要。针对这一问题,企业的研发部门和项目管理部门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制度,通过管理技术的升级促进产品和服务升级创新。
篇3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企业管理应用
1企业管理中电子计算机的实际应用
1.1文件管理
企业管理的基本是对文件的管理。日常工作中企业会出现大量的工作文件,有时还需对文件表格进行批量处理,而人工处理的传统模式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企业可建立适当的表格来分析并保存数据。企业管理中可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如Access和Excel等软件,计算机自动化进行办公处理,工作人员只需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自动进行计算与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促进工作准确度的提高,为工作人员提供很大的便利。
1.2数据信息管理
以往企业对数据的处理一般是企业内部建立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编制数据规划等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如房屋中介公司主要通过EDI系统来实现对商家与买家的数据信息管理,企业可以通过该系统把商家与用户的信息进行结构化管理,并且能及时更新出租房屋的最新情况,不仅为用户提供方便,而且提高了企业数据信息处理的效率,合理规划与节约人力资源,促进了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1.3财务工作处理
随着企业经营范围与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工作处理也更加复杂,单纯的人力财务处理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也容易出现漏洞,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则明显改善了财务工作的处理。企业财务工作处理中运用电子计算机的查询功能,充分对企业的财务工作以及信息进行储存与管理,帮助财务管理人员有效分析企业全面的财务状况,明确财务工作的发展方向。如计算机处理财务文件时主要运用Excel表格,而且它可以很快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和处理等,在运用表格时可以对其进行加密保护,防止出现文件泄露等,增强了保密性。
2企业管理中电子计算机应用的现实意义
2.1推动企业管理
现代化的实现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首先,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如国内制造企业运用国外的软件思路来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由产、供、销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组织生产零件为主,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减少了废品和流动资金,有利于保证交货的及时。其次,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不断开发,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2.2有力支撑企业管理的发展
首先,有力支撑企业信息的处理。企业依靠电子计算机技术方法以及相关的软件等,有效的处理复杂信息,强化各项管理工作。其次,有力支撑企业的现代管理方法。企业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企业现代化的管理与规划,如运用计算机进行产品结构化的线性规划、财务规划以及目标规划等。最后,有力支撑企业的经营决策。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企业领导阶层经营决策上的科学。企业决策前要收集详细的特定时期的企业经营信息,运用合理的计算机技术全面分析经营信息,如仿真模拟法与经济数学模型法等,确保企业决策的合理性与实际的可行性,还可深度优化执行方案,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而在分析企业经营信息时,所采取的方法是根据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据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促进了决策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2]。如企业面对大量的信息要对其进行管理,这就需要设计出一个Web系统,实现对企业各种信息的管理工作,并且可以方便查询,使得系统操作更加简便化,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
2.3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
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才能实现企业管理的全面的、真正的现代化。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依靠计算机本身的技术水平,还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受企业管理水平的制约。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管理水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企业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企业要加强对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实现企业的管理现代化。
2.4全面实现信息化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
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实现企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趋势,电子计算机提供的数据处理和管理功能,具有强大的模块系统分析能力。如一家软件公司采用电子数据库来管理数据,不仅可以处理数据,还可检索与分析信息,提高公司信息共享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财务数据分析和管理,很好的规避财务风险。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财务核算和查询等,对数据信息进行实名验证,利用电子计算机的模块功能,判断企业资产情况,对企业发展决策的制定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还体现在信息统计技术手段等方面。例如一家物流公司建立了本公司的内部物流管理体系的网站平台,在这一平台对企业的负面信息的真伪进行甄别,对甄别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提高了物流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树立了物流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
3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管理离不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企业对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有利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电子计算机技术又对企业管理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因此,现代企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相应软件,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适应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冰.电子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文摘版:自然科学,2015(4),239.
篇4
关键词:农业生产;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农业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农产品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售卖,农业生产活动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自动化监控和管理,通过观察和检测农作物的生长和种植条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来实现智能化的控制,有利于释放人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1]。
1新时期国内外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席卷了全球各国,以美国、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开始逐渐完善,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频率大大提升。
1.1美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美国在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计算机开始在美国广泛应用,对增强美国农业生产的效益创造了良好条件,极大地提升了美国农业的发展水平,美国农业逐渐步入了现代化、自动化发展的新阶段,农田灌溉、农药喷洒都实现了自动化。农业科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农业服务系统方面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并构建了农业信息传播系统,能够将农业市场信息快速传递给用户。
1.2德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德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反映在计算机模拟应用、数据库开发等多个领域,对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德国农业生产大多是农场经营,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同时农业生产的农作物经过不断改良,农作物质量和产量也有了一定提升[2]。
1.3韩国农业生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韩国作为亚洲发达国家之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械化水平以及计算机应用频率较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韩国重视农场主与科研人员的农业生产效率,注重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传递通道。在韩国计算机技术应用过程中,动物改良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分析、作物基因系统等的建立,为提高农作物生产种植和科学管理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1.4中国农业生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在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系统、农业技术推广、防灾减灾等领域中。1)在农业资源和环境上的应用。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农业环境和农业资源中应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调查和处理土地数据信息系统、红壤资源信息系统、农作物生产资源数据库系统、国家农业资源数据库等,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技术水平,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2)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是服务农业生产的重要系统,通过创建农业生产系统,可以为农业生产、农作物销售等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也可以为农户创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对推广优质农作物品种等创造了积极的影响。农业生产系统中大量应用计算机技术,则可以借助遥感的方式来对农作物生产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管理,从而构建农作物生产模型,满足农作物生产发展需求。3)在农业研究与技术推广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研究与生产技术应用上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包含了农业文献数据库、农业实用数据库、农业科技成果库等,现阶段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文献数据库,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服务。4)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自然灾害会导致农业生产活动受到影响,而计算机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相应的辅助。例如天气预报可以让农民调整生产种植的方式,应对干旱、洪涝、地震、台风等带来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防灾抗灾、避灾和减灾方面具有积极影响。随着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农业技术生产信息化有利于预防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土地沙漠化等自然灾害。5)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农场管理方面的应用,搭建的温室自动控制系统、农场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农场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信息系统等,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提高农业活动开展的效率。
2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应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中融合力度在不断加深,并且在农业生产方面,计算机技术也获得了较大的应用,对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时间较短,地区之间的差异存在发展水平不均衡,而且我国的工业化程度也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农业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不完善,相关信息更新不及时,没有在农村地区实现较大力度的推广,没有将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与农户的生产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农民生产活动依旧靠传统的生产方式来生产,农业生产水平较落后,不同农户的农作物产量也不同。我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仅仅在小范围的地区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应用,但是在推广农业生产种植技术方面的效率较低。不少新型职业农民选择用互联网来销售优质的农产品,例如惠农网、淘宝网、京东网等助农平台,为农户销售农产品开辟了新途径。然而还有很大一部分农业生产活动是在农户自主经营的条件下实现的,部分经济作物依旧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农户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成本也相对较高,计算机的普及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网络也无法在农村地区全面覆盖。农村使用和拥有计算机的人数比较少,可以直接获取的农业信息也比较少,无法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优势。因此,我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3新时期农业生产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3.1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数值的应用
现代涉农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计算机来设计农业生产的方案,并选择出低成本、高收益的农业生产方案,为现代涉农企业管理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借助计算机数值分析对家畜饲料培养进行指导,将家畜的营养物质需求量、企业饲料库存饱和承受比、市场销售环境等实际指标数据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通过计算机系统还可以对动物饲料喂养进行控制,例如高价饲料控制量,获取最适宜的配比方案,规定饲料添加剂用量等,将该饲料量应用在农作物育种方案、施肥方案中,则能够结合线性回归、动态分析、整数规划等方式,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地理研究、综合评价、管理政策决策的服务。
3.2在计算机信息模拟试验中的应用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系统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系统的定义不只是集中在企业、工厂的范围内。农业本身是一个大的系统,下属养殖、种植单元属于小型的生产系统。在模拟系统工作时,可以借助有序调查、定位系统内部各个客体之间的关系,搭建数学抽象模型,将模型转化成计算机模型,作为计算机程序来编写相应的系统。
3.3发展智慧农业和订单农业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结合基本国情,给予农业生产活动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为推动农业等相关单位、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合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农业生产中充分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则可以推动国内农业生产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应用中,要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传播农业生产的知识、传递农产品的信息状况、及时更新农产品的销售和回收价格等,为农户的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同时在惠农服务方面,可以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发展“订单农业”“智慧农业”,以提升农业生产种植效率。通过培育更多的新型农民,为激活新型农业生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3]。
3.4培育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农民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要充分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发挥农民的生产潜力,增强农民的职业技术能力,打造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从而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让农户能够充分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的经济结构,为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创造良好条件。
3.5在畜牧养殖领域中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在畜牧养殖范畴中应用,可以从计算机信息工程学的视角出发,实现生产管理辅助、饲料配方设计、生产过程控制、遗传育种计算等,通过计算机数值试验,有利于支持遗传中计算与饲料配方设计,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生产管理辅助与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未来信息化养殖将会成为养殖业发展的趋势,对提高养殖效率、增加养殖产量和质量等产生积极影响[4]。
3.6农业生产气象中的信息化预测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化的预测,可以通过实时气象数据数值来对地区的天气变化进行监测,及时做好农业生产防范处理,从而打造规模化的计算机农田温室系统,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管理。在农田温室系统的应用中,可以综合控制室内温度、湿度、肥料、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在改变温室环境的基础上可以设定相应的目标值,从而有效调节温室内的环境气候,促进农作物生产环境不断改善。
篇5
计算机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强等,这些优点能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及利用工作的水平,也是档案部门实现科学化、正规化、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档案人员专业水平不等,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为此,加快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综合素质,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摆在档案工作面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档案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革命。首先是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引入到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在档案检索工作上,即利用计算机的超大容量和运算快捷的特点,将档案检索系统输入计算机之中,把文书档案、技术档案卷内目录、案卷目录等录入计算机,以提高档案检索的质量和速度。其次,利用计算机光盘、磁盘、扫描等技术将档案信息进行大容量的存储和高效的检索。第三,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文档管理与办公自动化的无缝衔接,并达到档案资源共享的文档一体化水平。第四,档案信息经数字化后转化为数字信息,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在,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互通、合理共享。
二、计算机技术管理档案是促进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档案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近年来,我国档案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档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显著提高。档案管理除保管档案实体延长其保存寿命和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外,其重要任务就是开发档案信息并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档案工作属于信息管理服务范畴,而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方面又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变革档案管理的模式,具体地说它包括档案本身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信息化、档案工作目的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方法的信息化,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档案的数字化。比如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建立在其上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它进一步发挥在档案事业宏观管理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又可促进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档案信息管理及开发的有机结合,对提高档案人员现代化管理能力和档案信息化建设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
三、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增强各级领导的计算机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无所不在的新世纪,我们将在高科技的发展中求生存、谋发展,档案工作面临着高科技的挑战。为此,要求档案工作者及档案部门的领导不仅要具备高科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对高科技的运用和创造能力,而且还要有一颗紧扣高科技发展脉搏而跳动的心。然而,现实档案管理中,档案部门的计算机意识较弱,时代紧迫感不强,现行的管理手段有的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管理阶段,工作效率低,档案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信息开发,即使做了一些开发工作,质量也不高。究其根源,除机制、素质、经费等因素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有些档案工作领导对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意识和愿望,致使档案队伍中计算机专业人才紧缺,现代科技理论与管理技能层次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因而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也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这些状况表明,在信息化时代,强化档案工作人员特别是档案领导干部的现代化意识、科技化意识、计算机管理档案意识,是加快档案由手工管理向计算机数字化管理转变的关键,是非常迫切的要求。这必将会促进档案人员关注档案工作现代化,自觉学习计算机知识并积极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认识,从而不断加快档案现代化的建设。
四、顺应现代信息化发展和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档案管理;技术革命;思考
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促进技术革命的重要条件。因为计算机运行速度快、运算结果准确度高、存储与判断能力强等特点,因此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计算机代替了传统的计算工具,为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档案工作中,我们可以将计算机运用在一个工作领域当中:对档案的编目与分类、对档案数据的统计、对档案的检索、对档案日常的管理等。总而言之,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档案更快的朝向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目前,电子文件在计算机不断应用与发展的基础上而出现的,这是一种以信息为载体的文件,这一种信息载体将会逐渐代替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并在档案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它具有体积小、信息量大等特点,另外,档案管理工作由于计算机的出现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也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与研究,找到解决的办法。
1.实现档案工作的标准化管理
档案工作的标准化管理也就是在档案工作中,通过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部门来对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根据档案工作的概念、原理、质量等多方面来制定一个合理的规范标准,并将这一项规范标准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断修改,从而完善规范标准。只有实现档案工作的标准化管理,才能够促进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将计算机运用在档案工作当中,但在之前,我们必须要不断加强档案的基础工作,只有保证档案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才能够更加全面的将计算机运用在工作当中对信息进行处理,才能为人们提供电子档案,以供人们检索与查询。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在档案工作当中尽快运用计算机技术,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历史责任感,并采用多种方法来促使工作人员学习相关档案的法律法规,为实现档案工作标准化奠定基础,从而更快的将计算机运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2.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
在档案工作中,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来对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要想在档案工作中全面实施计算机技术,那么就需要提高相关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各个专业学科的理论基础来开发、研究、设计管理系统,从而将系统充分应用在档案工作中,实现其使用价值。只有建立统一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才能够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从而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因此我们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优化管理系统,目前,我国在管理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出现的形式多用多样,种类也非常所,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喜用来对档案工作进行管理,因此,我们需要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是“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应由国家或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定专门机构进行;二是对开发、研制出来的“系统”产品成果,在推广运用之前,一定要到基层档案馆室进行试验,使“系统”软件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并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三是鉴于档案馆室工作内容有所区别,“系统”中的档案内容也应当有所区别,以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四是鉴定验收环节一定要严格把关,使那些符合档案业务规范、技术水平高的“系统”成果,在各级档案部门得到广泛运用,切实提高档案科学管理水平和有效利用率;五是要在一定范围或区域内统一使用一种“系统”软件,以实现“文档一体、综合管理、馆室衔接”的管理原则。
3.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须加速实现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现代化
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现代化是指档案工作者队伍的结构和档案人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要符合现实档案现代化的需要。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不断完善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依赖于档案人员素质的提高。那么,档案人员怎样才能胜任“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灵活自如地使用计算机技术管理档案,将档案现代化引向深入呢?
3.1档案工作现代化,是要树立先进的管理思想,学习科学的管理理论,继而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组织行为、管理方法和手段,以达到预期目的
要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现代化,档案人员素质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这是因为: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人是管理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启动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知识信息时代,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必须增强时代紧迫感,增强现代化意识;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新发展、新变化,面对我国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管理的概念。
3.2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新形势、新技术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档案队伍综合管理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人是最宝贵的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提高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档案工作者既是专业型人才,又是管理型人才。因此,档案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档案专业知识,还应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努力学习和具备相关的科技知识、社会知识和行政管理等知识。所以,要早日全面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目标,就必须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既精通档案专业、又懂管理、并能熟练掌握现代化管理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方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适应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许多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这就需我们档案工作者积极关心,勇于参与,探索解决的途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现代化 电子技术 气象领域 技术应用 未来发展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实施了气象电子系统建设工程,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我国的气象电子系统已经逐渐成型,功能也逐渐实现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尤其近年来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气象电子系统在信息的采集获取、传输与处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为气象业务的发展创造新的契机。比如各种远程遥感技术使气象信息的获取更加全面、精确;利用各种先进的气象雷达系统和电子设备加强了气象信息的传输;利用各种电子计算机建设加强了气象信息的处理,从而更加完善了气象电子系统的高效运行。
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21世纪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教育、国防建设、工业、商业以及居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同样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于发展也为我国的气象事业开创了一番崭新的局面。计算机在我国气象业务的应用始于本世纪40年代首台计算机的问世,气象工作人员希望应用计算机来处理天气预报以及天气研究等业务,但由于计算机的技术尚不成熟,运行速度较慢无法满足气象建设的要求,因此计算机的应用受到局限。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巨型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得到广泛认可,不仅在计算机的容量上有很大的扩展,同时可利用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使一些以往热核聚变反应以及天体运动等无法人工计算的数据运算可以快速通过计算机的智能处理得出结果。我国气象业务利用巨型计算机容量大、运算快的特点,处理一些气象观测以及天气预报的数据极大的满足了天气预报与气象科研的高质量、高速度要求。
目前,我国的气象业务不管是在气象技术的设备、手段以及管理方面逐渐实现计算机应用的智能化体系,同时在气象数据的传输与处理以及各种自动综合探测网业务中,也大量引进了先进的计算机智能监测系统,在自动绘图、各种数值预报、天气预报作业系统以及产品的输出服务业务中也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电子计算机的高速智能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中应不断开发和创新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应注重结合气象业务的图象处理、数值计算和数理统计等应用程序,设计出相互协调、统一的硬件、软件相结合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从而提高计算机的运行效率。其次,应注意在引进新技术的基础上自行研发适应气象应用技术,适当提高先进设备的引进起点,充分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应注重引进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可利用其体积小、成本低的特点应用单片机来进行取样、时间及终端控制,多片机可应用于自动探空及无人自动气象站等复杂系统的数据自控,从而实现气象电子系统更加智能化与高速化发展趋势。
二、气象雷达的应用与发展
气象雷达主要用于大气层的探测与研究,可以帮助气象科技人员获取获取更多的大气数据信息,也可以大大提高探测数据的准确性,丰富气象信息产品,为人们提供更多服务。气象雷达的发展与应用主要基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40年代初是雷达应用最早阶段,主要用于天气回波的观测;50年代的发展主要研究雷达对降雨程度的反射率之间的定量分析,达到自动显示水平;70年代引入了数字显示、彩色显示以及分层显示等数字化技术,这些新型的数字化技术大量采用了模块设计、固体化以及集成化等功能最大限度的消除杂波,具有精度高、动态大以及噪声低等优点。在气象雷达的大气探测和观测应用中,探测数据的精确度以及信息产品的多样化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重点,气象雷达系统中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更加方便雷达观测数据的采集、整理、储存以及传输等业务,加大了气象雷达的精确度和自动化程度。
三、气象通信的电子技术应用与发展
气象通信技术属于气象业务技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是实现现代化气象业务至关重要的环节。气象通信具有时间性强、信息容量大、图象和电报种类多、服务广泛、高速的信号传输要求等特点,国际的气象通信技术一般采用中高速系统。现阶段,气象通信的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通信数据的高速化;积极应用数字通信技术,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和可靠性,数据变换及设备维修业比较方便;合理利用多种通信技术组合,充分发挥各种通信技术的优势,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实现通信网络运行的灵活性。
纵观我国气象业务的整体发展,基于现代电子技术应用的新形势下,我国的气象业务得到了飞速发展,气象电子系统功能更加丰富、内容更加齐全、数据更加精确,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便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气象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我们应坚持不懈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气象业务的各项技术,进一步推动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镇芳・对我国气象通信现代化建设妁几点看法.气象仪器装备,2011,(3):1~4
[2]谢秉正栽国天气雷达发展中有待解决的几问题成都气象学院学报,2011.(3):15―18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3-50-2
0 引言
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在这个大背景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逐渐成为可能,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还可以实现对企业各种信息资源的全面集成,以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可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企业信息化管理,就是在现代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应用当前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各种信息资源[1],从而大幅度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运作效率。企业信息化管理应该以实现企业生产自动化、商务电子化、决策智能化为目的。
首先,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可以拥有更加全面的数据参考资料,使得企业领导可以做出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决定,进而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当然,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这为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其次,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重点在于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深度发掘,而企业在生产销售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数据信息,所以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多个平台,并分别将企业的采购数据、生产数据以及销售数据等等一一呈现在各自的平台中,从而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此外,现代化的自动感应装置也是获取数据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并且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最后,大部分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企业质量监管的信息化管理、企业营销的信息化管理、企业采购的信息化管理以及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其中,企业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企业职工的薪酬与绩效进行管理。企业质量监管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指将企业购买原材料的数据信息、企业加工产品的质量信息以及企业加工产品的检验质量信息及时进行登记,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的过程。企业营销的信息化管理,需要根据企业的营销流程建立一个统一的营销网络,该营销网络需要囊括销售、以及售后等多个环节。利用这个营销网络,企业管理人员还可以实现对营销过程的实时监控与管理,并接受各种反馈信息。企业采购的信息化管理实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企业采购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从而避免采购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谋利的现象出现。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规定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必须使用统一的软件和方法对财务信息进行管理,在这个原则下确保流动信息的准确性。
2 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优势
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优势非常明显[2]。
第一,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管理的集成化,而且还可以实现管理的系统化与动态化,对于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也可以进行实时的掌握与监督;
第二,现代计算机技术在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方面发展较快,将其应用到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可以随时对企业的经营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便于决策者适当对之前的发展决策进行适度更改;
第三,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为企业的移动办公提供了条件,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数据的安全与可靠。总之,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化企业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而且对于实现企业的高校生产与最新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企业普遍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的。
3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3.1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运营方面的应用
第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3]。企业的人力资本在企业全部资本中的份额比较大,企业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能否进步和发展,可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计算机就可以通过既定的程序,对企业职工进行工作分配。而且,借助计算机技术,企业还可以对职工的能力进行锻炼。例如,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风险或者问题,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企业职工可以及时对风险进行防范,对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及时给出解决方案。此外,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对企业职工的信息进行实时统计与分析,而且企业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帮助企业选择具备发展潜力的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第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物品采购管理方面的应用。企业采购是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计算机技术对需求品的价格走势有一个统计分析,在价格低的时期采购所需物资,不同商家之间的价格有一个明显的比较统计,选择物美价廉且售后服务方便的商家,这样可以方便采购人员对于商品或服务的选择。为企业在产品采购方面降低更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盈利数额。
篇9
图书馆为了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在信息交流检索及远程服务中已普遍使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水平,使我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图书管理;应用
计算机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进行信息的收集与管理,能够很好地满足图书管理的日常工作需要。一般来说,在图书馆的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对外的管理与对内的管理。对内的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图书馆内部的业务管理,对外的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帮助读者完成信息的检索与电子图书的阅览等。
一、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一)取代了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模式
对于图书馆来说,主要是对一些文献与图书进行必要的整序、集存以及传递,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社会进行教育和智力的开发等。这些工作在传统图书馆中主要是依靠人力来完成,通过人工来对一些文献与书籍进行相应的收集、统计、登记以及整理等,这些工作比较繁杂,依靠人工效率较低,且容易出错,很难实现高效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各个行业中都在不断地追求程序化的管理、自动化的管理以及信息化的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取代人工,必然会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所以为了实现对图书馆进行高效管理,我们便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引入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不仅方便了我们对文献的收集与登记,同时还构成了一个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从而对图书馆的管理实现了信息化与自动化的管理。目前,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均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我们不仅大量地使用了现代化、信息化的硬件,同时还专门根据图书馆的管理需要,开发了一系列的软件。通过这些软件与硬件,实现了对书籍与文献的采编及图书借阅的自动化管理。同时还建立了数据库,并能够及时对数据库进行更新。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的各项业务进行自动化的管理、处理以及数据统计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人工进行编录所产生的漏编、漏录以及错录等现象的发生。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图书编录的准确率,并能够及时对一些错误操作进行纠正,对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流程进行有效优化。图书管理员的职责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而发生变化,要求图书管理员必须使用专业化的技术来实现对图书的管理,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数据库来分析图书馆藏书的种类与数量等,合理进行图书的采购。
(二)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方式
对于传统图书馆来说,在进行图书馆的借阅与归还时,均是采用人工登记,不仅效率低,同时还不利于对借还进行管理。而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进行管理,让借还变得更加简便,手续也更加便捷,而且不易出现借还错误,从而大大提高了图书的管理效率。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图书馆,我们可以在借阅图书之前,使用计算机登录图书馆服务器来对图书进行检索。通过该系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借阅时间、借阅期限等情况,同时还能够查询到图书馆内现有的书籍、藏书位置、藏书数量、所需书籍是否在架等。这样一来,我们不需要在各个阅览室盲目地寻找,借阅图书更加方便,有效地摆脱了传统文献的处理限制。对于现代化图书馆来说,已逐渐趋向于社会化,也越来越开放,同时使用互联网技术让我们实现资源共享,信息资源不再受时间及区域等的限制,能够有效地促进信息的跨区域传播。
(三)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是数字化图书馆,它不仅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信息存储形式,同时还改变了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形式,并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和人性化。数字化图书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来对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整合,并加以利用,让读者能够快速查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时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更加便捷,获取信息也更加全面,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速。此外,数字化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是在不断更新的,是一个动态的信息资源,而不像传统图书馆仅局限于书本。
二、加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中,我们必须加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同时注重数字化服务与管理。在其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图书馆进行网络化与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图书馆藏信息进行实时更新的数字化的管理。
(一)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勘探技术
信息资源勘探技术是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统计,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在线分析与处理。这一过程广泛使用了计算机技术进行情报检索,并根据以往经验组建专家系统,最后通过机器学习及模式识别等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勘探。该技术的使用大大方便了现代化图书馆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目前在高校图书馆中广泛地使用了该项技术,能够有效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评估以及预测等,同时还能对这些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与分组和关联规则等。这样,便可以根据读者提供的信息,并通过相应的处理技术来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收集与处理等。使用信息资源勘探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对馆藏资源进行统计,并能够对流通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在经过数据分析之后,还能够对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便可以科学系统地对图书馆中每一项的工作进行管理,同时还能够为课程编排、学科的设置、课程统筹以及教学活动等提供一些参考信息,并方便了读者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信息。
(二)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及业务提升
现代化的图书馆大量使用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收集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而传统的图书管理员不具备这些技术技能。为了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引入一些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且具有图书馆管理专业知识的技术性人才,同时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及业务提升。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必然会改变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为了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对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图书馆业务,还要有图书情报相关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技术,同时还要能够对图书馆信息系统进行熟练操作;不仅要能够进行联机检索与网上查询,同时还要掌握数据库的有关知识。由此可见,随着图书馆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将会不断地深入到图书馆的管理当中,同时对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联互补
虽然数字化图书馆使用计算机技术取代了传统图书馆的繁杂的工作,但是以纸质形式存在的书籍与文献是不可能被其取代的。由此可见,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与互补性,要做好相关整合与衔接性工作。
(四)创新管理观念与理念
现代化图书馆不仅具有特色环境与活动,同时还具有特色服务与馆藏,其拥有的藏书种类与规模更多更大,符合现代社会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性的发展需求,受馆藏数量与开放时间的限制越来越小。我们必须注重信息资源的共享,对多种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构建具有开放性的信息库资源,为快速获得所需信息资源提供支撑。同时,还要加强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软件与硬件建设,使用先进的专业管理技术,对图书馆进行科学管理。为了适应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我们还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加强数据库、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有效提高图书馆数据库管理的质量。为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我们必须改变管理的手段与模式,要努力为读者提供快捷高效服务,让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更加准确,并不断对现有的数据库进行完善。此外,在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采编与扩展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读者需求,更加主动、专业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作者:侯永青 单位: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林绮琴.论计算机管理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9):50-52.
篇10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给人们学习、生活与工作提供便捷。计算机网络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推动了图书馆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该应用不仅给读者带来方便,而且能够减少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工作量,减轻工作负担。可见,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依旧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本文主要探讨计算机网络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计算机技术改进了图书馆工作方式,提高了服务效率
传统图书馆管理中一般采用的是手工借还方式,其借还手段比较单一,容易出现错误而且文献服务效率不高,因此在过去的图书管理中经常出现问题。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开始在自己领域引入计算机技术,图书管理中毫不例外。在图书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图书馆服务器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到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的所在位置,也能方便读者查看自己的阅读情况。这种方式为读者节省了许多翻找图书的时间还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减轻了难度,从而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而且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具有一定局限性,服务范围比较小,仅仅局限本馆内。而在图书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没有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开始向社会化和开放化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功能十分强大,利用互联网传播功能可以让文献资源得到共享,不同载体、不同地域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存储并供传播所用,对跨地区、跨行业网络查询提供了很大的便捷,使得图书馆管理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增添了对其他信息资源的融合功能,为读者、学校、社会提供了更加方便的信息资源服务。
2.计算机技术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管理的方式
图书馆具有文献集存、文献整序、文献传递、智力开发和社会教育的智能。传统图书馆管理一般是由人工进行图书馆文献的收集、登记、整理和统计工作。现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原来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一些弊端逐渐突显出来,并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管理中引入了计算机技术,代替了原来手工业务的工作方式,让信息化、自动化和程序化管理应用到了图书馆中的各项工作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和实践后发现,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能够大大的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还实现了信息的系统管理,让图书馆管理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就是要让图书馆的各项业务由计算机来完成。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中馆员的职责就是单纯的对图书馆进行管理,而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馆员的职能和业务水平都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馆员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管理图书馆还需要指导和监督图书馆信息系统,使其更加完善。比如,如果读者想要阅读书籍时,要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明确图书馆流通情况,并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从而保证采购工作的合理和优化。另外,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除了可以将原来的图书馆采编、借阅、数据库建立和更新等各项业务转化成计算机自动处理外,还在图书馆各个层面的工作中增加了管理和统计功能,大大减少了人为纰漏、错录、漏录等情况,并能对人为失误进行纠正,保证了图书馆管理的精准性。
二、加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1.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联互补
虽然数字化图书馆使用计算机技术取代了传统图书馆的繁杂的工作,但是以纸质形式存在的书籍与文献是不可能被其取代的。由此可见,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与互补性,要做好相关整合与衔接性工作。
2.创新管理观念与理念
现代化图书馆不仅具有特色环境与活动,同时还具有特色服务与馆藏,其拥有的藏书种类与规模更多、更大,符合现代社会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性的发展需求,受馆藏数量与开放时间的限制越来越小。我们必须注重信息资源的共享,对多种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构建具有开放性的信息库资源,为快速获得所需信息资源提供支撑。
3.提高?D书管理人员素质
过去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内容就是单纯的管理图书馆,实施现代化管理后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因此管理人员需要作出调整,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管理模式。为了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图书馆可以采用以下办法:其一,可以安排一些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其二,采用绩效考核手段,定期安排考核,考核合格的可以留下来继续工作,没有通过考核的要对其淘汰。而且要让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工资收入成正比,给工作人员提供动力;其三,提倡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创新,对于创新效果好的工作人员要给予奖励,调动工作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其四,图书馆要和高校进行定向培养、在职进修等方面的合作,为图书馆输送高素质人才。
4.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勘探技术
- 上一篇:高中数学椭圆笔记
- 下一篇:青少年网络安全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