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动画作品;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35-01

近年来,中国动画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相继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但是大多数作品缺乏内涵,无论是对动画剧本的理解、角色的塑造,还是对动画艺术本身的认知程度,大都浮在表面,角色造型模仿较重,一些单调而重复的造型充满荧屏。无论是动画片还是卡通动画形象,缺乏艺术生命力。在动画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设计的角色总是缺乏艺术生命力;对外来动画形象也只是局限于简单模仿,让观众难以接受和认同。

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势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我们每一代人身上又都肩负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期动画民族艺术形象的空白,将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是应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的。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应该重新估价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形象。所以在动画领域,我们呼唤从传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动画形象,这已经不仅仅是动画产业的问题了,而是具备了一种文化上的战略意义。

中国老一辈的动画师相继退役,而年轻一代刚刚起步,面对动画技术的不断变化,如何在动画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确不容易。当今动画产业的一线人员,大多是从艺术院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虽然掌握了动画制作的基础知识,但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传统的艺术语言在我们这一代传播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很多我们自己的动画片没有丰富的生活内涵,缺乏创新,缺乏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我们必须深刻的反思,动画作为现代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产业,我们虽然暂时落后,但借助文化的优势和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应该有能力赶上动画大国的发展步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市场和观众的需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握动画原创这一条生命线,中国的动画产业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动画艺术形象。为了占领中国的动画市场,除了日本大批量的向中国市场投放日式动画片外,美国的动画更是不断从中国文化寻找动画艺术语言,《功夫熊猫》和《花木兰》就是两个典型例子。为什么美国动画设计师能够从我们中国的文化中找到动画基因,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阐释中国的文化现象,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关键问题是我们没有重视自己文化,甚至瞧不起自己的文化传统,长期的西方文化中心观念制约着我们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认同,缺乏信心,缺乏责任感,缺乏原创性。

动画产业是一个形象化较强的文化产业,动画形象是灵魂,动画技术是血脉,是连接艺术与技术因素,创造完美动画的必备条件。所以说,在动画造型形象选择的同时又不可忽视相关因素的制约。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的动画形象,应该是那些文化品位高,民族风格鲜明,造型独特,又适应于动画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作为新一代的动画设计人员,应该注重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不论是传统的水墨、木雕、石雕、刺绣、皮影、剪纸等都有动画所需求的造型因素,但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提炼,仍需要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既需要文化上的整合,更需要符合动画技术的规律,动画艺术形象转化的过程即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篇2

产品不能脱离色彩而存在,而不同的色彩也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另外华夏民族曾有着“五色”传统,即把黑、青、赤、黄、白推崇为正色,是尊贵的、主要的,其他则视为间色,是辅助的、次要的。另外五色分别与五行(水、木、火、土、金)、五方(北、东、南、中、西)、五时(冬、春、夏、长夏、秋)、五音(羽、角、徵、宫、商)、五气(寒、风、热、湿、燥)等成为了一个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比附的整体系统。而五色中尤以红色最受中国人喜爱,也一度成为华人的代表色,如过年时的福字与对联、婚庆时的嫁衣与装饰,再如中国结、灯笼、剪纸、漆器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器物,无不通过红色来传达一种喜庆、祥和之感。因此,在产品设计中适当地运用这5种民族传统颜色,或者在满足技术功能及使用环境的基础上,将其主色调定为红色,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些许中国传统的韵味。

据我国第1部手工艺技术专著《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对“材美”的关注说明设计者已经对“物”有所认识,关注原材料的特性与质量,也包括材质本身所能体现的美感。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材质的选取早已非常讲究,其中诸如木材(传统家具艺术)和陶瓷(传统瓷器艺术)都曾对中西方艺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另外,诸如丝绸、织锦、紫砂、玉石、竹藤等都是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材质,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因此在产品设计中灵活地运用中国传统材质,能够增加产品的历史认同感,也使得传统材质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见图2。

2立体重构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取之不尽的设计素材,立体重构法就是从中汲取对产品设计有益的符号作为元素,在表面装饰法的基础上,继续丰富着中式产品的设计方法,在浓郁的民族风格中传达出鲜明时代气息。

2.1置换

中式产品设计里的置换,是指在中国传统符号与产品形态之间寻找巧妙合理的结合点,或整体,或局部,将中国传统符号独特鲜明的形态重新塑造成符合当代生活方式的中式产品。这种方法多见于一些设计参赛作品,对产品的工艺、结构等因素考虑较少,鉴于其概念性、创新性、文化性等特点,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式产品设计的发展。如用折扇伸开的形态设计的中式电磁炉、用汉字的形状设计的中式家具(见图3)、用竹简弯曲的状态设计的中式台灯等。

2.2重构

在中式产品设计中,重构即把中国传统符号打散后将其再重新组合起来。从认识事物来说,分解的方法比表面观察要深刻得多,分解不仅利于更细致地了解结构,还能了解局部变化对造型的影响,通过对原形的分解,提取对象最有特征的元素和基因促使新形的产生。这不是简单的分解与组合,而是从消费者的心理和生理出发,充分考虑当代的审美需求及使用习惯,使中国传统符号在结合产品功能和技术的基础上得以继承和发扬。如把中国年画打散后,用简洁的设计语言将其重新组合成一套现代中式餐具,或者把太极图案打散后,重新组合成阴阳互补的各式现代中式家具,见图4。

3意境提炼法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墨守陈规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外来文化和本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作用下不断地开拓创新,其后蕴含的民族精神更是长期积淀的结果。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象,进入深层次的精神领域去探寻的,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本民族,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因此中式产品设计除了对中国传统符号叠加变形之外,更需要在领悟民族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提炼、升华,这是在当代对传统文化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3.1重视传统造物思想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放到今天仍是适用的。如道家“天人合一”观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正是对这一论述的直接体现;另外儒家的“文质彬彬”学说,主张本质内容和外在形式配合恰当,与现代设计中的适度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也不谋而合;此外,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这一革新,是人类首次在较大范围内建立并推行的标准化系统,是工业产品以大批量生产为基础的历史溯源。再如正是有了汉唐时期海纳百川、融会贯通的造物思想,才有了胡床的引入、佛教的兴盛,前者奠定了明清家具辉煌的基础,后者则广泛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雕刻等不同领域的传统设计文化,可以说这种包容、创新的精神,对于当代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转变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标准化设计等不同的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都与中国传统造物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在设计中坚持对自然的尊重、坚持对人性的关怀,坚持对设计的创新,深刻领悟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的精髓,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和民族特色的产品设计,在本质上都是在当代继承发扬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实践行为。

3.2意境的提炼

美学家王国维曾言: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除了在产品中对传统文化施以表面及形体的再创造之外,如何赋予产品能够代表华夏文明的“境界”,将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精髓传承,重构绵延数千年的民族情感,这是中式产品设计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在产品中体现出这种意境,首先,要博览群书,领悟古人在不同著作或观点中的造物思想,如《考工记》、《天工开物》、《长物志》等技术专著以及诸如“天人合一”、“气韵生动”、“文质彬彬”等深刻的观点,这样才能对中国传统设计文化有较为深刻地理解。其次,要善于发现、归纳中国传统符号,才能有目的的将其改造成符合时代精神的设计元素,苗延荣在《中国民族艺术设计》中,就列举了在民族艺术中应用较多的中国特色文化元素,如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文字类、图腾类、动物类、植物类、图案类符号)、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国传统装饰雕塑、中国传统色彩体系5类,就是很好的示范;此外有像粽子、饺子、糖球、筷子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饮食类相关符号,还有旗袍、官服、绣花鞋等服饰类中国传统符号,以及长城、大雁塔、天坛等建筑类中国传统符号,当然还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民族文化的货币类、玩具类、乐器类等不同类型的中国传统符号,不胜枚举。最后,意境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用有限的产品造型语言透露出无限的民族文化情感,即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应擅于找出一个着力点,以这一着力点显示其余。由于不和盘托出,所以显得无穷无尽,即所谓引一以概万,言有尽而意无尽,以达到“空则有、有则空”的含蓄美的最高境界。这一“着力点”的选取至关重要,要恰当合理,避免过犹不及:过度的表现则有堆砌做作之感,没有灵动意境可言;毫无原则地深藏不露则会显得空洞无物。只有具备以上3点,才能设计出不拘泥于表面形式、具有民族文化意境的中式产品设计,见图5。

4结语

篇3

一、传统文化能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锤炼中,通过各种民族文化的撞击之后所呈现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这是包括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政治理想、审美情趣等多方面内容的文化表现,这些具有区域特点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逐渐成为影响和制约人们日常行为和生活的一种力量,甚至可以影响到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这期间,逐渐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被代代相传的保留了下来。作为当代大学生,本应该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反应冷淡却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当代大学生缺少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人文修养、人文素质,缺乏足够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教育,这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漏洞,长此以往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对璀璨传统文化历史的了解,可以提升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中医、汉语、武术、饮食等,其中每一种类都有让人可以引以为豪的艺术人物和艺术形式。比如我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圣人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再比如纳西古乐。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来源于洞经音乐的那部分。纳西古乐有着一套严格的传承方式,他们遵循以师带徒或父带子的方式,使古乐代代相传,并用工尺谱为媒介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教,一直流存至今。

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足以让当代大学生为之自豪。自豪之余,爱国主义精神也得以加强。在传统文化中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从最早的儒家思想中便倡导通过礼仪等人文“学问”的学习、熏陶、教化,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理想,使人成为君子、贤人、圣人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这种强烈的爱国意识不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成为保卫民族独立、捍卫民族尊严、促进国家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这对于新一代肩负着民族兴盛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抵制盲目崇洋、自强自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文化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艺术源于‘道’,中国的艺术观就是道德观。中国艺术教育也是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提升是艺术教育的最终表现,也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的说法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日:“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和王道。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总体情况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一些不良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应试化,一些消极腐朽的东西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都渗透到大学校园,这不可避免地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使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一定的冲击。有些大学生的文明道德修养极度缺乏,道德的认同感不高,对道德认知的程度太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還有些大学生重物质而轻情谊,在与人的交往中表现得自私自利、缺乏信任而得不到认同感,对身边的人漠不关心,将自己处于一种孤独、封闭的精神状态,并由此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近年来,大学生之间发生命案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不得不说是道德教育的悲哀。所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是帮助大学生们提高个人素质修养、健全人格的良好途径,而传统文化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诗书礼仪无不彰显着“德行”二字。在以往我们日常所学的古文中,随处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字句。这些爱国忧患意识、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对唤起当代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意识,愿意主动承担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心和义务心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文化中還有很多艺术形式对道德标准十分明确、一目了然。比如戏剧,对剧中人物的善恶分明细化到了脸谱上。白色脸谱表现奸诈多疑,含贬义;红色脸谱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黑色脸谱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为中性,代表猛智。在这种直观的艺术形式中,道德标准已悄然深入人心了。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道德义务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人生价值的根本体现。每个人想要实现其人生价值,成为一个拥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就必须履行其道德义务。在履行这种义务的时候,需要坚强的道德意志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在健康人格的完善上又得到了一次升华。所以热爱和了解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道德修养,完善健全自身人格教育。

三、传统文化能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创新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艺术教育自1996年11月在全国高等院校艺术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的素质教育口号后,已经推行了20多年。艺术教育渐渐被高校所重视,但却总有些不得其法,不知从何入手。其实传统文化就是最好的切入点。传统文化对于创新来说,似乎是“旧”的东西,但“旧”的东西运用得好,就会有好的“新”东西。首先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先让大学生对传统“旧”东西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彻底的了解;然后在“旧”东西的基础上把原本的形式打破;最后展示出来的就是“新”东西。

比如新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是台湾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改编的。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曾经独霸中国剧坛二百年,有过辉煌历史的表演艺术,从上个世纪初,一直遭到传承危机。民国初年,昆曲几乎消失于中国舞台,幸亏有心人士在苏州成立“昆曲传习所”,训练出一批“传”字辈的优秀演员,现已成为二十世纪昆曲薪火相传的旗手。昆曲传承到现在也就是昆剧。青春版的《牡丹亭》里的演员都是新生代年轻的演员,从年龄上来说更加贴近剧中的人物形象。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白先勇先生改编的版本有青春靓丽的演员、歌剧化的音乐,加上新鲜的舞台设计以及传统考究的服饰,让整个古老的剧种散发出新的活力。他所启用的演员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就是因为他想让年轻的一辈真正感受到传统的魅力,真正热爱这份传统文化的事业。正是他用这种时尚的包装使古老的昆剧“潮”了起来,也真的“火”了。2006年白先勇带着他的《牡丹亭》在美国加州进行了12场的巡演,传统戏曲能在国外如此大规模的演出且场场爆满,创造了我国戏曲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创新给“旧”的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大学生在课堂上多接触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同样也能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第一,要树立科学的艺术教育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社会政治稳定、功能协调、价值统合。由于价值取向的这种倾斜,中国教育中的个人目标受到了忽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应该是新世纪人的发展的主旋律,因而和谐发展也就成为当前教育的主导价值观。第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创新课堂环境。中国的大学课堂,不乏严肃、死气沉沉之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连大脑都没放松,创新就更谈不上了。只有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积极思考,与老师互动,形成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笔者在一次学生课后作业中,要求他们自己搜集并准备民族歌曲的表演。笔者先给大家表演了一首四川民歌后,同学们开始活跃了。有的同学在表演中把民族歌曲加入了新鲜的Rap节奏和动作,打破了民族歌曲中传统的歌唱方法,用通俗流行的唱法来演绎,不仅给民族歌曲赋予了新的活力,而且還学习到了多个民族的歌曲。有些同学甚至将歌曲改编成音乐小品,几个人凑成了一个新的组合来演绎作品。在这次作业中,让大家看到了连他们自己平时都看不到的另一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们课后反应很热烈,希望多一些了解传统文化和自己创新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還展示了其他各种能力,在操作中提高了综合素质。

四、传统文化的高校艺术教育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第一,高校艺术教育应得到足够重视。作为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教育,要充分认识到艺术人文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一味注重就业率,忽视了对人文素质的教育。由于对基础艺术教育的不够重视,导致我国专业的艺术人才无论从数量上還是质量上都還欠缺。因此在基础艺术教育的层面应提高认识,加强基础艺术教育。高校应增强师资队伍,提高对艺术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团队,在培养师资的同时也要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增加艺术教师的数量,要能应对本校的艺术教育任务。在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方面,传统文化曾孕育了无数优秀儿女,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意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优良品质对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第二,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一种文化作为一定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的形成必然带有该时代的烙印,中国传统文化同样也不例外。”传统文化永恒的只是它所包容的文化范畴,而它的内容则由于不同时代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而历史地发生了变化。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时代的特征,要尊重历史、不能割裂历史或不结合国情来看问题。并不是某一个时代的传统文化都是精华,同样也不会都是糟粕。“近代以来,由于历史等原因,中国学术文化造成了大面积的溃败,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步步异化、西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定量化……完全失却了用本土的自己的文字语言去表达。”在这段话应该注意,一方面在高呼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已大振兴并已挤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时候,另一方面也要防备不会因多元化文化的进入而被冲垮在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应注重区域化特点,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区域性传统艺术教育。中国幅员辽阔,地区跨度较大,因此全面、统一推行传统文化教育不现实。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应充分利用本土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地方高校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是先天性的优质资源,乡土文化、民情风俗、传统艺术等都可以有选择地进入高校,运用地域化优势,使用地域化艺术特色进行艺术教育,从对地域化的艺术热爱提升到素质教育的各个层面。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根据地域化特点,增加本地特色艺术形式。比如西安的高校所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多种特色的民间艺术,如秦腔、陕北民歌、皮影戏、凤翔泥塑、农民画、秧歌等等,可以通过对西安民间艺术的学习,激发当代大学生对民歌、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好奇和兴趣。让他们感受这黄土地上绚丽多彩的民歌歌词、曲调之美,在培养大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热情的同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让他们从热爱西安的传统文化到热爱这个城市,进而愿意为西安的城市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让传统民族文化在这种本土化的学习中永久传承。

篇4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工艺美术教学应用

一、工艺美术专业教育方向的思考

我国工艺美术专业教育的性质是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创造型人才,不能一概而论,应看工艺美术教育是着眼现在还是着眼未来,如果简单从目前社会需求来考虑工艺美术教育特点,工艺美术学院教育的性质只能成为普通大学一般美术教育的浓缩,仅成为符合市场需要的一般工匠,失去了工艺美术学院教育的实质意义,起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创造型人才或是一线技术人才的作用。目前我国工艺美术教学的误区还纯在较多的问题,譬如忽视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只重视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艺术教学实践课变成以巩固复习基础知识为主。另外教学评价体系重视结果而不注重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知识的创新。没有与教学计划相应的艺术实践设备, 缺乏通用的艺术实践教学的教材,不能有效地进行艺术实践教学,学生的艺术思维的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合理整合课程优化知识结构

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按照职业素质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和实效、实用、实际、实践的原则来整合课程及内容。要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讲求教学方法,抓好关键环节,如将《设计概论》和《中外设计史》整合使学生获得设计发展史、设计风格流派和时代的关系和不同设计美学原理和形式法则,《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合为一门课更有利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主要使学生获得从事设计的必要理论知识,这些课学时不多,要求精选内容。《设计素描》基础核心课程,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要承担起从绘画到设计的过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既现代又传统的基础课,因此,设计专业的素描课要加大设计素描的比例,重点训练学生对"形"二维和"形"三维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不能按美术专业那样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画光影明暗素描上,真正解决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素描学什么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新的工艺美术技术不断出现层出不穷, 学生们希望多学些新兴实用技术的愿望很强烈,但要让学生们明白,学到一门实用新技术只能用几年,还有更新的技术会产生。打好了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新技术一冒头就能知道它是否代表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且能更快地领会和掌握,就能用十年甚至几十年。通过课程设置以课程内容的改革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使他们能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上花费足够的时间。

三、改革工艺美术教育观念,促进创造性人才培养

中国的学生善于学习、考试,想象力、创造力却很弱,是我们教育体制中对如何培养人的创造能力重视不够。而我国美术院校还停留在教技术、教技巧。笔者认为当前社会需要我们培养的是能引领工艺美术发展主流方向,具有艺术创造力的技术人才。

工艺美术学生的实操环节和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应用技术型人才本身就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学生设计的课题应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应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让学生走入社会去联系和争取设计项目,还可鼓励学生参加设计征稿和设计竞赛项目、承接设计工程为课题进行实际的设计实践。结合课程、利用项目等方式也是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形式。调整教学计划,专业课都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主干课都安排一至二周的单独实训,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实训作品。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既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通过市场实态现状的调研, 撰写较为详细的设计项目调查和设计定位的报告,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工艺美术发展现状,从而掌握科学的工艺美术设计方法。在项目设计过程中, 利用启发教学法通过大量的设计创意素描草图,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在正稿制作阶段,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与解决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材料、工艺、成本、效果等,以便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从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们美术教育者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我国目前虽然缺乏大量的实用型、应用型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但从深远看,目前最缺乏的是掌握了当代工艺美术前沿科学技术的、能够创造性地应用工艺美术技术的人才。我们不能为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就放弃我们对"创造型人才"长远培养目标的追求。如果我们稍微仔细地观察一下国外的教育体制,比如美国、日本的教育体制,就会看到他们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远超过我们的想像。

四、工艺美术教学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

中国的工艺美术教学与创作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即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中国的社会环境。工艺美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在我国的历史不算很长处于起步阶段,受西方各设计流派的影响比较大,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较少。中国工艺美术想要屹立在国际的舞台上,应该将民族的元素、传统的材质结合现代的工艺融为一体。中国的人文艺术背景是积淀了五千年传统文化底蕴,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环境实践也证明 "特色"理论是正确的,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中国高校的工艺美术教育当然也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环境,也必须走中国特色之路。我国历史文化悠远深厚,代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论在今天依旧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数千年来我们逐渐积淀了一套含盖各个领域的文明体系,尤其是理论思想,如诸子百家思想。这其中哲学、美学、社会学的诸多思想,都是中国传统体现民族精神的艺术设计思想依据。

目前中国的工艺美术教学对民族传统视觉元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担心学术外出安全问题取消相应的艺术考察教学活动,很多学校外出考察课程也流于形式。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设计思想逐渐被国外形式所取代,如不少学校传统图案设计的课程被取消被平面构成取代, 现代陶艺设计实践取代了中国传统陶艺技艺实践课程, 现代家具设计实践取代中国古典家具设计实践等。以上方面的缺失,导致导致创作所需的精神在枯萎,甚至学生民族情感的淡漠。民族工艺美术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工艺美术是民族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与有力保障。

五、寻根溯源,根植于本土寻找创作的源泉。

例如笔者所处的广西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资源,调查广西民族艺术中建筑装饰、刺绣、织绣、染织、金属工艺、木雕等传统工艺美术现状和代表性作品与案例,挖掘、整理、编辑重要造型艺术研究样本,采访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拍摄和录制典型性创作过程和生产案例,引导学生努力发掘本民族的设计观念、造物原则和审美意识,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独树一帜,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少数民族古老的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闪光。通过对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整理分析,积极探索多种创新设计思维,以寻求更多的解决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的创新应用途径,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魅力。高校培养人才要多元化,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打破课堂的界限,实施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入社会,通过采风、考察等活动感受到民族民间的艺术魅力。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收集、考察,系统整理少数民族的工艺、服饰、建筑、雕刻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和保留这些少数民族元素的精髓,经过再设计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设计当中去。例如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就建立民间艺人工作室把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艺人请进教学工作室,讲授技巧,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本地文化,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运用本土民族艺术元素,使当代的民族民间元素与设计教学与时俱进,从更多的民族艺术中汲取相关元素,同时又不失现代的气息。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文化间的精髓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设计在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内涵,创造出富有本土独特韵味的设计。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得到广泛的延传,并且经久不衰,使本土化民族民间艺术得以可持续发展。工艺美术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失去的依靠。

广西本土民族民间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将本土民族民间工艺结合到现代设计教学中,这是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自主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设计的关键。在工艺美术方面通过开展横向研究与开发,探索地域特色的设计教育创新之路做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 都安古法造纸工艺传承着古老的文化符号,可以聘请艺人将古法工艺引入到艺术设计课程中,在让学生体验了解传统造纸工艺,生产各类材质机理的纸张。材料学研究部门在纸张防水、除霉、韧性等方面给予技术上帮助,可用于现代家居用壁纸、灯具、扇面、雨伞、笔记本等设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有计划地开发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工艺产品,保护了正在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帮助地方地方企业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并培育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征的产品品牌。2、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结构工艺可以让学生体验榫卯结构设计原理,感悟侗族木结构设计之美,用于民族风格的建筑装饰设计,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发挥优势。在土木工程研究单位协助下整理数据开发成为智力玩具,采用现代注塑工艺将榫卯结构智慧的设计原理通过的玩具的形式介绍给大家,传播广西民族地区建筑设计的智慧。既可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礼品又可利用本产品富有知识性、艺术性、挑战性和动手参与的特点,可以按不同年龄段出品不同的组件,并考虑到与其他系列产品相衔接。3、各类民族剪纸、刺绣、编制的民族图案形式与工艺与现代服饰设计,包装设计、鞋类、包类、丝巾等设计结合,在此方面云南、贵州等高校的研究成果频繁活跃在全国各类专业博览会与专业大赛中。可以在旅游管理研究单位的协助下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旅游产品依托桂林发达的旅游商品集散地优势形成民族品牌,积极探索在广西地区实现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现代文化产品的有效途径与开发模式,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文本,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民族金银加工技艺和产品设计相结合,金属材料工程研究单位的协助下可以共同设计开发实用旅游产品如:时尚珠宝首饰设计、钢笔、zippo火机、便携金属酒壶酒杯等。国际著名时尚品牌爱马仕设计团队曾来广西柳州博物馆考察收集广西少数民族工艺品设计思路与原理开发符合中国市场的高端时尚产品。通过产品开发与销售,形成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系列化产品,并注册产品外观设计专利和技术工艺革新发明专利,实现企业产值提升,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上述项目得以实施开展可以形成一支横跨多学科的优秀教学团队,形成系列专著、教材、发明专利等,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在广西艺术教育届有一定的推广性,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六、结语

工艺美术教育的办学特色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应在实践中有意的强化教育思想意识,只有院校间设计教育思想各具特色、拉开距离,多元化的设计艺术教育格局才能形成。工艺美术的现代设计应该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必须明白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民族传统文化在的重要性,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传承是美德也是生命的源泉所在。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髓,发展了五千年仍然有着绚丽的色彩,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让它在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中体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位论文2006.12

篇5

【关键词】观念 艺术地设计 文化 和而不同

从国际国内著名的设计作品来看,艺术设计作品的高下往往体现的是设计师文化修养的高低,近年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可谓发展迅猛,各大高校纷纷增设艺术设计各子专业,由于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这其中对于学生的艺术修养方面的培养缺少足够的重视,师资建设一时半会还跟不上节奏,以至于毕业生技法上不成问题,但是,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化修养问题突出,以至于只能做出一些幼稚空洞的作品来,显然,对这种现状的思考本身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对于艺术设计来讲,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性问题,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湖南湘西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湘泉”酒瓶、“酒鬼”酒瓶所做的独特的包装等设计造型,最终获得天价设计费。这里所体现的就是艺术设计的价值,而透过这个事例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黄永玉的文化修养成就了他的顶级设计理念,这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黄永玉为这两种酒所做的独绝天下的外观包装设计,也是这两种酒能在全国提高知名度、长久畅销的客观原因。我们不可忽视的是黄永玉的书、画、文在包装上的出现,也大大提高了酒的格调和文化价值。尤其是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文化韵味的外观设计,令“酒鬼”酒声名远播。喝“酒鬼酒”的国人似乎在享受美酒的同时也在品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举两得的美妙感觉也许只有“设计师”黄永玉能深刻体会。同时成功的设计也为“酒鬼酒”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艺术地设计”所具有的无穷魅力。又如现代知名画家吴冠中的油画作品,市场是检验价值的重要方面,从吴冠中作品近些年拍卖价格来看,可谓天价频频。只要我们冷静下来仔细琢磨琢磨,就不难发现,独特的东方韵味是其作品的精神内蕴。所谓“东方韵味”,无非不是画家所具有的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修养。因此,无论是艺术还是设计,只要是中国人的作品,没有传统基础的东西终究是没有根源的,或者说根基浅陋,一般是很难站住脚的,经不起历史的推敲和检验。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逐步演化而汇集的特色鲜明的古老文明,也是中华民族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集大成。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自不例外,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儒家为内核,兼具道家、佛教文化形态,如:诗、书、画、印、文、乐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至今无不散发着独特的人文气息,并陶冶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作为中国本土艺术设计师,所能吸取的传统文化养料丰富多彩,但是,这个吸取养分的过程本身是艰辛的。所谓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持续过程,所有被认为很现代的精华的东西终究是会成为传统的。我们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作为养料,设计师应该学会利用传统精髓来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古为今用,外为中用”早已经是国内一些设计师不可避免的惯用手法。当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对艺术设计的重要性,但是这仅仅只是个开始。作为中国本土设计师,我们同时也要着眼国际潮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东西,精选以后再拿来为自己的创作服务,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一切可能性与便捷性。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艺术与社会生活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艺术源于生活,艺术设计师的文化修养对于设计的成败是尤为重要的。如今的美术设计也应当从技能的学习层面提高到文化的学习层面。提高学习的文化含量,是艺术设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对每一位艺术设计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的设计师要深人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消化和吸收。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劳动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这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重要源泉。这也会使中国本土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形成“和而不同”的独特面貌。

当今国内艺术设计领域应强调文化价值对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使所有欲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了解和感受本土文化。设计艺术教学领域可以通过参与民族文化的一系列研究和创作活动,培养创造能力和热爱传统的情感,从而更加珍惜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获得文化的代代传承。

我们只有将传统文化资源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将已有的本土文化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强调文化价值对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加强传统习俗、生活环境、民间艺术等实践内容的了解,对传统中的渊源深人了解,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变化。在艺术设计中,强调文化修养的主动提高,这样才能获得既有文化内涵、又有民族特色的高品质设计作品。

一般优秀的设计作品大多具有简约的外在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设计师要加强对传统生活的了解,并以写生、考察的方式,运用发展、延伸的形式进行概括和提炼,以把握物象的本质特征,这些也都是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篇6

初一刚开学,我发现学生很没礼貌,与老师说话心不在焉,与同学更是无法无天。军训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一起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之术,读《弟子规》、《三字经》、《幼学琼林》等等。并把有关“礼”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在故事中感受“礼”的熏陶,让他们知道我们礼仪之邦,接人待物的礼仪从来都是很有讲究的。比如,两人对话,眼睛都要看着对方,若是东张西望,就表示心不在焉,忽视或轻蔑对方;用手势招呼别人或介绍人,手要五指并拢,若是只用一个手指头,就好像是在命令人家或指责人家等等。至于和别人说话时,更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掌握态度分寸,讲究表达方式。我给学生们看传统相声:帮人家换煤气时,说:“你们家又断气了”,给别人带修钟表时,就说“给您送‘终’来了”。在笑声中,学生感悟到讲礼的重要性。之后,又让学生互相监督,互相纠正。半学期下来,任课教师们都愿意来我们班上课,因为都觉得学生们知书达理,让人喜爱。

悠悠千古事,上下五千年,我国的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集上述优点于一身的古诗自然成为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为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定期为学生讲解优美的古诗,并成立了班级古诗鉴赏小组,开展鉴赏活动。先让学生准备好古诗积累本,每两周为一期,由我规定一个主题,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把相应的古诗摘抄在积累本上,比比谁找的多,记得准。如:第一周是与“爱国”题材相关的古诗,同学的积累本上出现了陆游的诗,并且旁边写上了自己对诗人的评价:南宋诗人陆游的一生是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诗人在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其他的同学本上还有辛弃疾、王昌龄、李清照等等诗人的作品。学生在品评诗人的爱国情怀时,心底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油然而生。

当到“吟诵祖国大好河山”主题时,学生在开交流会时,还配上了图片,我随着他们――苏轼、李白、刘禹锡、张继等人的诗一起领略了华夏自然的美好与神奇,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篇7

【关键词】民族音乐;传承;初中音乐教学;作用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近几年来,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将学校开展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实践研究落到实处,也使得学校特色文化逐渐形成。学校创设校园文化,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并在这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以来,我们学校在改革中进行整合、拓展与探究,在完成教材中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入了少数民族音乐的探究及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加深了同学们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感知及鉴赏能力,并扩大音乐视野,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性价值及道德观念,体会音乐所带来的美感。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在教育中要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与此同时,又将各民族的风格通过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弘扬民族音乐所采取的措施

(1)培养教师多元文化知识,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民间舞蹈。教师不仅在学习中了解了民族音乐,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业余生活,使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有计划安排教师走出校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同时进行系统学习,这一方法可使教师多听多看多比较。

(2)运用多元文化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发挥艺术特有的共性。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以往,我们的音乐教育忽视了音乐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初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在平时的电视或一些媒体中稍有了解,但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能正确引导学生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方法,反而学生对于一些流行音乐较为认同。

所以,在初中民族音乐教学中,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找有关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文化传统、语言及民歌风格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及视频,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赏析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故而,在音乐教学中更新以往音乐教育理念,以树立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本观念,把音乐当成一种文化来传授,通过音乐来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

(3)一个民族的特征最直接的是由它的民风、民俗、民乐表现出来,它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学校本着尊重传统、传承经典理念,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为主题,学校安排班主任利用班团会等课余时间,组织活动探究,体验民族文化传统及民族音乐、舞蹈。各班级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富有各自班级特色的民族舞蹈创建展示活动。学生通过查找各种媒体及教师指导下,创编少数民族舞蹈,通过探究、展示、体验,同学们深入民俗、深入文化、深入时代,“亲眼目睹”、“身临其境”,培养了学生对地域辽阔的多民族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民族文化,民族音乐,点点滴滴地融入于学生的血液之中。

篇8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现代纤维艺术;作用

中图分类号:J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64-01

在造型艺术领域,现代纤维艺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才被引入中国。虽然发展历史较为短暂,但由于它所具有的材质表现、材料使用、造型形态的多元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加入到创作中,这使得现代纤维艺术成为具有激情活力的一门艺术。历经16年,“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纤维艺术展,它让世界纤维艺术家走向中国,让纤维艺术走向我们的生活。基于现代纤维艺术蓬勃发展的势态,我们必然要考虑地域文化与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之间的一些关系及作用。

一、浅析现代纤维艺术

现代纤维艺术作为现代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指的是以天然的动物、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纤维为材料,运用编织、环结、缠绕、缝缀、拼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或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具有综合性及多元性的艺术作品,它与我们的高品质生活息息相关,现代纤维艺术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空间,为人们展现出视觉上及触觉上的美。

二、现有作品中地域文化资源的使用

最早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纤维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家是朱伟和施惠,他们两人一起合作构建的《寿》,是以龟甲为原型,上面的甲骨文清晰可见。在现代纤维艺术上应用地域文化资源的作品还有一些,这些艺术家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在传统技术上及材料上实现自我突破,使作品具有震撼心灵的张力。(二)创新了传统的美术风格,使作品在审美方面更具有现代意义。(三)将地域文化资源应用在现代纤维艺术中,反映了不同地域及不同文化背景中艺术家对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及理解。通过作品可以使我们看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构建出现代不同的文化理念及形态。[1]

三、地域文化资源对纤维艺术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作为艺术创作资源,地域文化是凝聚了先人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及品质,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热爱纤维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应该一边本着与时俱进的创作态度寻求创新之路,一边思索如何将广博的地域文化合理地应用到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中去。现代纤维艺术虽然起源于西方,但在传统编织技艺中,中国是当之无愧的鼻祖。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因为在刺绣技巧、使用原料、表现题材、造型特点等方面有着各自显著特点,自成一体,流传至今。作为地域文化资源,无论是东北地域的萨满文化,关东文化,还是西北地域的黄河文化、太行文化、抑或是其他地域的中原文化、岭南文化、齐鲁文化及吴越文化;无论是南方的亭台楼阁,还是北方的大漠草原,抑或是少数民族的风俗都可以是纤维艺术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各地域文化资源均具有较高的受众意识,将其合理应用在现代纤维艺术中,不仅能够充分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特点及美学内涵,还能通过受众特性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地域文化资源的存在,使地域文化资源能够继续传承下去。[2]

四、结束语

从古至今,任何一种能够持续发展的艺术形式都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根基,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亦是如此,如何将纤维艺术作品烙印上中国地域特色的印迹,是每一个从事纤维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都值得思考与践行的问题。受地理、文化、宗教、民族、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资源,这也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将其运用在现代纤维艺术中,使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新出全新的设计理念,必然有助于地域文化向更广泛的领域传承及发展,必然会赋予现代纤维艺术更加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汪帆.苏绣在现代纤维艺术中运用的意义[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10):237-237.

[2]刘珊.浅谈现代纤维艺术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运用[J].当代艺术,2011,(4):61-62.

篇9

[关键词]新儒学;女性;视角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67-01

一、新儒学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作为数千年传统的礼仪之邦,数百年来,国人以“融会”、“容纳”为满足,停留于发现中西文明在表面上的所谓“相似”,亦步亦趋、以投机取巧地模仿为得意,实则了中华传统的革故鼎新精神。

人们似乎很少意识到,这其实不是中华传统的思维方式,而恰恰是堕入“二元对立”的陷阱思维。因为把谈“融会”、“容纳”与谈差别作为势不两立的对垒,其中只有一种谈“融会”、“容纳”才是绝对地正确。这种思维定式之所以流行,之所以时髦,其原因是由于它是单向的、简单的、不费力的,不用多做更深更复杂思考。学理和逻辑恰恰告诉我们,真正要搞“融合”的、搞“容纳”的,你不去认识“差别”、不去对照、不去讲“不同”,所谓“融合”、“容纳”,不过是白说而已。

不知“差别”为何物,是无从晓得“相似”为何物的。弄懂差别才能真正认识表面上的所谓“相似”;所谓“相似”,不应当是在“我们都是人类、所以都一样”这样简单前提条件下的想当然而出的结论。如果这样的说法成立,就不需要学术了。大象的腿与兔子的腿都叫做腿,都是动物,但只是表面上、抽象意义地“相似”,而在本质上、结构上却是天壤之般差异。所以新儒学要通过中西文明的比照,要发现差别,大讲结构性差别;当然,认识差别、讲结构差别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态度上、方法上去对“融会”和“容纳”的努力。

二、女性创新角度看“新儒学”

儒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与日俱新,这一切都意味着:新儒学必须将视野有效地延伸至中西两种文明比照的宽阔视野。

由于数百年来中国文明传统的叙述严重受到西方宇宙观、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叙述话语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如果不开始进行中西两种文明的比照视野的拓展,不知己知彼地实现对中西两种文明重大结构性的差异深刻理解,我们就无法意识到在今日世界格局中自己的位置,就不能看清自己的处境和角色;而要看清眼前的局,要明辨眼前的道路,要有文明的自觉、自信和朝向自强的方向,首当其冲的一步,是要弄懂中西两种文明重大结构性的差异。因此从女性的角度看新儒学,创新是具必然性和自然性的,不是刻意性的。不应该是人为的、为创新而创新,而应该是如不创新,就不堪称“儒学”。其中之关键,就是所谓创新是否符合儒学和中华文化传统结构。新儒学犹如女性,有着柔弱的一面,但是懦弱不是儒家,儒者眼里不揉沙;要有斗争精神。儒家倡导的不是一团和气的和谐。

21世纪的今天恰好为我们这样做准备了成熟的条件:第一,有人类世界前所未有的近距离接触,为文明之间的对话带来了空前的契机;第二,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曙光在即,中国的物质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在文化上开步的支撑;第三,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越来越使得她不能不展开对世界审视的眼光,一改内向自勉的旧性格。儒家思想传统是开放的,不是保守的,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是儒家思想的内在逻辑。今天,也只有途径中西两大文明比照所达到对二者结构性差异的深刻认识而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坚定、图强。

三、现代新儒学的新路径

21世纪的时代不再是处在现代,而是处在后现代。现在的形势才是我们等到的使得儒学传统再次光大、传承和创新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华的文化英雄老子和孔子,堪称西方后现代思想意识的人物。是这样的西方思想传统发生变化的现实和西方私人资本全球化经济的每况愈下与衰落,让儒学和中华文化面临了空前未有的光大、传承、创新的历史契机。

创新是具必然性和自然性的,不是刻意性的。不应该是人为的、为创新而创新,而应该是如不创新,就不堪称“新儒学”。其中之关键,就是所谓创新是否符合儒学和中华文化传统结构。

篇10

关键词:文化精神;修养;创新 

 

一、文化精神是中国画的支柱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元素种类繁多,内容广泛,更是不胜枚举,随着创意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民族化元素成为文化创新的捷径与代表符号,其中中国画渗透千年的文明而历久弥新,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画也需要不断创新,在原本文化传统基础上,加入新元素,加入画家思维和感受,回到现代生活,使它既不失民族风格,又必需适应和满足21世纪的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而这就需要对中国画所代表的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在概念的创新上找到源头和方向我们文化目前所面临的处境也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确是多元并存的格局,各个国家都在这种全球一体化中凸显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把文化植入中国画中,让中国画完美体现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中有一条未形成理论文字的精神文脉,蕴含于大量存在的远古艺术,民间艺术等作品中,如果我们不能全面理清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就不可能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去创作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国画。就人文精神而言,历史积淀形成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其根源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无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情于理,心与物,超越与内在的和谐统一,因而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敬天爱人”教育人们具有“悲悯之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天”又是“理”,是“道德”,是“心性”。所以崇尚“和谐”,“中庸”之道。人格意识成为中国的审美原则,提倡艺术家从生活审美体验上升到生命体验,感悟宇宙大道,以高尚的人品,精深的学养,超逐的才情,杰出的技巧去进行艺术创作。 

二、人品修养对中国画的影响 

西方的绘画学习重科学训练,尚自然物理属性,强调直观视觉效应,中国绘画则重意随笔运,尚内心世界的挖掘,重文化内涵与自身主体修养,自身修养和品德会直接体现在绘画作品中,由画品进一步涉及到人品问题,画家作画之前要注重自身人品,清代《东庄画论》云:“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为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可见一个画家必须具有高尚的人品,才能有极高的画品,人品即画品。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軒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操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清代松年《颐园论画》云:“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从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我国著名山水画家卢禹舜曾说过:“画家要注重品格,作品要体现出优雅,品格实际上是画家亲近生活,体验,感受,感悟生活的精神所得的外在表现;也是人品气质,道德修养。精神世界的综合体现,同时可以理解为是心境,是状态,其实人品的高下与笔墨方法和熟练程度本身没有多大关系,但与笔墨风格、笔墨质量、笔墨品格笔、墨气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也就决定了完美的人格追求是带来高品位,高格调笔墨质量的前提。这种笔墨品格与人品相一致的追求和强调,正是中国艺术传统的本质特点之一。所以,在绘画中应追求平和恬静,悠远绵长,随意成象,随形达意,顺其自然,甚至是超然物外的情趣。

三、创新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 

美学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传统的自我延续,但是如果过分依赖这种文化惯性,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评判价值,必将失去对文化创造性的追求,我们需要新的思维,需要多种艺术角度审视中国画的发现,摒弃雷同,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是中国画的视觉面貌各异,百花争放,艺术强调个性,每位作者都可以以自己的感觉和知识为基础,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进行判断理解,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作品。真正的艺术创新难度是很大的,尤其是我们的传统山水画已有了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它经过一代代画家的不断创造提高,艺术上已达到了非常精深的高度,而且也已形成人们十分熟悉的艺术形式,要改变它,为它添砖加瓦,创造新的因素,实在是非常的困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画就可以永远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上凝固不化,不断创新与创造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没有新的创造,没有吐故纳新,就等于没有生命力,我们的山水画就没有变化,也就永远不能向前发。李可染先生曾说:“新的创造是作者在大自然中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通过思维实践发展,而产生新的艺术境界和表现形式,离开了大自然和传统就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既然一切艺术都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人生的体验,那么创新唯一的道路就只有重新回到大自然,回到艺术创作的源头去寻找突破口,在前人忽视淡化,或没有探索到位的课题上作文章,走前人没有过的路,通过创新解决美术是遗留的历史难题,为美术史增添新篇章。 

文化思想和修养对古今画家的艺术观,审美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画家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思想,并由此催生了具有独特意味和审美理想的山水画境,提升了中国画的审美格调和思想价值,对整个中国画审美思想的确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艺术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都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类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既创造了其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同时也创建了宗教,哲学,艺术等教育世界,我们总称其为人类文化,要了解或撰写一部人类文化史,必须对人类从起源到如今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和作为精神文化现像物的物质财富进行分析和总结。也可以说,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创造史,就是人类的文化创造史。人类就是在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追求和创造的过程中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大千传》邵菁菁.刘静.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1 

[2]《中国艺术精神》.徐福官.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