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职能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职能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的探讨。
关键词: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研究
近年来,煤炭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煤炭企业在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无法忽视会计核算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多数煤炭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还在沿用传统的模式,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市场的需求。因此加强对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煤炭企业会计核算质量,促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我国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的含义及特点
(一)含义
会计核算在煤炭企业当中指的是,严格遵守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标准体系,计量单位为货币,有效监督和系统管理我国煤炭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经济项目,并促使核算过程中更加具有全面性,从而保证相关会计信息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会计核算在煤炭企业当中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核算针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其次,核算针对存货和货币进行;再次,核算针对流动负债进行;第四,核算针对应收款项进行;最后,核算针对资金结算中心进行[1]。
(二)特点
同其他行业相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煤炭企业拥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因此其会计核算也拥有不同的特点。首先,分级核算。不同的会计核算机制应用于煤炭企业总部及其附属子公司之间;其次,成本核算由不同子公司分别进行;最后,成本核算层次分明。
二、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完善的煤炭基建项目会计核算
现阶段,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会计核算制度尽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不足[2]。会计核算在我国煤炭企业当中核算机制还需要继续进行完善。不规范的科目设置导致会计核算具体操作容易产生误差;同时不规范的资金管理在基建项目当中,造成多数煤炭企业在基建工程竣工以后并没有严格按照合同进行付款等。
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基础项目的建设都是实施统一核算的,然而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专业会计核算人员的参与,导致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效率降低,工作人员日常开支加大等。这充分说明我国煤炭企业在实施基建项目会计核算过程中拥有较低的操作性。我国多数煤炭企业在实施基建项目资金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拥有的财务部门不会对其进行干涉,导致基建工程实施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财务监督,部分财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我国煤炭企业在进行基建工程的过程中,没有加强财务管理的意识,相关管理人员也没有较高的财务管理觉悟,因此基建项目工程当中的财务管理经常被忽视。而煤炭企业管理层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也没有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视,因此导致制度的完善
困难重重。
(二)缺乏对环境效益的考虑
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在日常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市场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这是导致我国煤炭企业在制定相关生产经营策略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反而降低了策略的科学性的主要原因。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环境侦查能力低,同时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只重视对经济效益的创造,而忽视了保护环境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新时期,我国煤炭企业应当积极引进环境会计相关人才,促使企业各个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外部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承担,同时,增加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如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因素。
三、加强我国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加强管理
新时期,我国煤炭企业在加强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提高管理力度。即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竣工决算和基建项目资金的有效管理[4]。首先,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在基建项目当中的重点内容,所以只有提高资金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促使资金更加细致的分类才能够促使工作中重复核算的现象减少,从而促使每一笔资金都能够同相应的项目准确对应;其次,核算工程价款通常是在竣工后进行,为了提高核算质量,应当对质量保证金和尾工款进行预留。同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财务决算在基建工程中的重要基础,因此煤炭企业在对竣工财务决算进行编制的过程中应当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来进行。
(二)加强会计人才培养
煤炭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会计核算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因此对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新时期,煤炭企业在选拔和培养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制度建设,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人才选拔,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同时制定有效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促使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和培训当中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和工作[5]。经过培训和考核,最终目的是促使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能够意识到自身工作对企业长期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积极培养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精神。同时,煤炭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环境会计方面人才的培养,促使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环境会计理论、实践知识和经验,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实力和质量。
(三)加强对基建项目核算的规范
煤炭企业在规范基建项目核算的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对会计核算内容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基建项目的分析,其中包括基建项目的原始设计及审批和概算等;其次,科学合理分配投资;再次,分配摊销工作应建立在充分了解投资比例的基础上;第四,严格控制基建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需管理费用等成本;最后,在提高会计核算精确性的过程中,应当建立辅助台账,其中应具体包含合同及施工进度等内容。
(四)完善财务机构职能
在加强我国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构建专业的财务机构,促使其各项职能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煤炭企业在初期进行各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财务机构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对公司自身资金路转状况及项目所需成本等进行综合考察,为工程施工过程中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财务机构还应当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状况,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如《工程价款支付控制办法》等,促使各项基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施会计核算,从而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可靠性[6]。同时,为了提高会计核算精确性,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定期进入基建工程施工现场,对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掌握,在充分掌握相关进度的基础上,定期对资金和物资等进行清查,促使自身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结论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对煤炭等资源的需求量增加,促使我国煤炭企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会计核算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为了不断提高我国煤炭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现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势在必行。通过加强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通过加强会计人才培养,提升企业会计核算质量;同时加强对基建项目核算的规范,促进我国会计核算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崔兰芝.露天煤炭企业会计核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5,02:14-15.
[3]郝鹏梅.新会计准则下煤炭企业预提待摊费用核算问题研究[J].中国煤炭,2013,02: 27-29.
[4]刘柏廷,王玲.煤炭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与对策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3, S1:196-198.
[5]柏冬兰.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4.
篇2
一、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
企业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优化的同时,对核算的内容进行添加,并将会计核算的领域拓展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通过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职能转变使核算人员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来,即是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在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和企业形象的树立方面有着积极影响,能够是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核算人员在进行会计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时,必须高度认真的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保证所得数据的真实准确。
二、管理会计与精细化管理
1. 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指的是对企业内部工作进行监督、控制以及预测工作的会计,相比于一般的会计更重视的是企业所处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全局的掌控,科学有效的进行企业的内部管理。
2. 精细化管理的含义
精细化管理在进行管理时,更侧重于对服务对象需求的满足方面,立足服务的角度’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对企业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 二者的联系
管理会计是利用最基础的核算资料进行账务计算,为了更好的发挥管理机构的作用,尽到职责要求,在核算的过程中必须严谨认真。精细化管理是通过细致划分核算单元,通过仔细的观察数据对过去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对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完善,其核心工作时算细账,符合管理会计的要求,能使管理会计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
三、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1.精细化管理与套计管理相融合
市场精细化管理是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而进行的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有序链接,将各单位的服务进行有偿的结算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 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职能
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管理会计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企业内部各级市场主体的有偿经济结算,获取了一些进行内部核算以及绩效评价的基础数据和资料。
(2) 会计工作精细化管理的信贷智能
企业发展的宗旨是服务企业生产,满足生产的实际需求。因此,可以在企业内部开展资金信贷业务,结合企业市场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设备、材料、资金以及员工工资实施信贷。
(3) 会计工作精细化管理的监督及控制作用
企业对各级单位市场主体进行资金运作监督要以企业的实际预算为前提,对内部的资金信贷客户的相关信息,主要是信贷情况和个人信誉进行及时的了解,每月定期进行信贷情况的统计,并上报分析,对借贷出去的资金或者实物进行全面的把控,确保其得以合理的分配。财务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个人的借贷业务报告,是管理层能够对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在进行企业决策时有较详细的数据基础。
2. 精细化管理能够重返的发挥内部核算体系的作用
现阶段,根据市场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会计管理人员要结合企业的管理实际,严格遵照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有关规定,对企业的内部核算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相比于传统模式下的管理工作,市场精细化管理有更明显的优势。一是在核算人员的选择方面,能够进行更合理的分配,对人才资源合理的加以利用。二是将原来的统计核算变更为成本核算,使核算工作更加准确。三是核算内容进行了拓展,更全面的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对企业的日常管理费用、设备维修费用以及其他成本的具体指标进行均摊,使管理更加细致化。
3. 将企业内部银行的作用充夺发挥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内部银行来配合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使企业的内部核算、结算、控制流程更加规范科学,实现企业内部各单位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往来和经营成果划分的高效准确。企业内部银行是要实现结算的智能化,对服务范围以及服务流程要进行科学的筹划,在通过审批之后得以实施。
4.内部价格体系作用的充夺发挥
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原则是实现对企业的宏观管理,保证内部结算以及核算工作的准确可靠,对以往的核算记录进行科学的分析,对企业的实际预算进行充分的数据预测’建立健全企业价格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对企业内部结算和核算的有效管理。
四、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精细化应用
1.企业的内部成本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被分为直接成本、辅助成本和虚拟成本三个部分,实现了核算过程中核算主体的下移,对核算工作进行分层分类的划分,使管理工作更加精细。
2.企业内部银行实际就是企业的资金调控部门,发挥着对企业资金的管理、信贷、结算以及监督的岗位职能,是推动企业管理精细化发展的关键。其中,结算职能指的是在企业运作期间,对其发展资金和经营利润进行结算分析,为企业进行内部核算工作和员工的绩效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是企业会计部门的基本职能。管理职能是在企业的业务范围内,依照企业的运营程序,对企业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以便能通过公司的最终审核。信贷职能是通过企业的资金、设备等提供借贷业务,满足企业的生产发展的需要。监督职能指的是在对企业内部信贷情况进行全面掌控的前提下,对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市场主体的资金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管控,掌握资金的流向,保证资金的可回收。财务管理人员要及时对资金流向进行统计分析,并定期向管理者进行工作汇报,以便管理者在进行企业项目决策时有准确的数据作基础。
五、结束语
篇3
传统意义上会计的职能主要为核算与监督。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职能也进一步细化为预测、分析、控制、决策、信息等相关职能。会计预测职能,就事业单位而言,主要收入来源于财政拨款,单位会计人员必须做好单位部门预算,同时根据事业发展的特点拓宽事业收入的渠道,协助单位领导做好争取资金的工作。会计分析职能,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和执行后,把控制目标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矛盾,找出差距, 挖掘潜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会计控制职能,又叫会计监督职能,是指控制、规范单位经济活动的运行,使其达到预定目标的功能,它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核心。决策的职能,就是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根据历史和账务的反映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的证据。信息的职能,我们所处的时代叫信息经济时代,由此说明信息何等重要,渗透方方面面,信息已成为获取经济、获取机会掌握命运的重要途径。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必须实现的职能之一。
二、现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001年行政事业单位逐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以来,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会计集中核算制下,会计业务统一由核算中心核算,执行统一的核算标准、核算方法,避免了由各单位掌握尺度不同造成的差异。由于会计核算中心的综合性较强,接触面宽,遇到的问题多,可以及时地、全面地研究政策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在规范了各单位财务行为的基础上对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起到了前瞻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在实践工作中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给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
1.集中核算不彻底,会计服务职能削弱
每个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同时负责几个事业单位的账务核算,工作量大,任务繁重,难以对单位的每一笔经济业务的详细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会计核算中心通常的做法是要求单位会计人员在报销凭证上附带提供大量的资料、信息,造成了工作的重复,报账手续繁琐,工作效率低。而即使这样,在实践工作中还是容易出现记账错误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对业务的不清楚、不明白,仅凭字面上很难了解到业务的实质。基于双方立场不同,基层单位一切从实际业务需要出发,而会计核算中心则从财务制度要求出发,双方出发点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矛盾。
按照会计核算中心的组建原则,会计核算中心应定期向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报送会计信息,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实现,这就造成了另一个容易出现的矛盾,即由谁来填制各种报表?核算中心的观点是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变,当然应该由单位来填报各种报表,提供所需会计信息;而事业单位则倾向于会计核算由核算中心完成,由核算中心提供报表所需数据顺理成章。这一矛盾的存在势必影响会计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
会计核算中心为加强自身管理、预防腐败,往往会采用人员轮岗制,这一制度虽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为核算单位带来了困扰,会计人员的频繁流动使得账务的交接混乱,发生问题难以分清责任。不同会计人员记账的习惯不尽相同,容易影响历年间的账务处理的纵向可比性,也给账簿的查阅增加了难度。
会计凭证平时保存于会计核算中心,年度决算结束才返还给单位财务保管,造成了预算单位在需要财务信息时查阅原始资料不及时、不方便。
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要为使用者及时地提供完整、有效的会计信息,而及时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标准,现行核算制度下,会计信息的提供与使用上绕了远路,及时性、相关性均受到影响。无法保障会计信息质量,事业单位会计就无从谈起实现自己核算、反映的职能。
2.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会计控制、监督职能受限
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对资金支出的审批权、控制权、监督权高度集中,单位只负责报账,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内控意识薄弱,将财务管理的重任依赖于会计核算中心的管理。会计核算监督与各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在时空上的分离造成了核算中心会计人员与单位具体经济业务活动脱节,因而会计核算中心无法对单位原始凭证所反映经济事项的真实性进行监督,造成管理中的漏洞。例如:资产管理、账实核对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会计集中核算后,国有资产、物资保存于预算单位,由预算单位使用管理,核算中心的人员一般只能根据核算单位提供的资料对新购置资产登记入账,而对资产的使用状况、管理情况、账实是否相符难以进行有效监管,也做不到定期清查、账实核对,这种财产物资管理与核算相分离的情况势必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物资管理薄弱问题更加突出,如不加以妥善解决,将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3.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事业单位会计力量薄弱
撤消会计机构后,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一方面,部分有经验有能力的会计人员被抽调到会计核算中心,削弱了单位的会计力量。事业单位往往对会计核算中心过于依赖,不利于财务人员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对政策法规缺乏自觉的研究学习,等待报账过程中由核算中心的管账人员说行或不行,对会计科目的设置、核算方法兴趣缺失。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领导往往对财务管理工作放松、忽视,认为有会计核算中心把关,不愿再承担管理职责,也不愿再花过多精力放在财务工作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上,大大弱化了会计的预测、分析、决策等职能。《会计法》中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而现实情况是并非每一位单位的主要领导者都接受过系统的财务管理培训,熟悉财务会计的相关法律规定,了解财务工作的思路,取消了专职的会计机构提供专业的知识,要求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及其财务信息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负责,存在较大难度。
三、在此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如何更好的发挥会计职能
1.与国库集中支付制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制度改革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全程的监控制度。其基本含义是: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银行账号,各单位的预算资金统一在该账户下设分类账户进行集中管理;财政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预算单位支付,通过银行将款项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资金的余额只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实行集中支付虽然不改变各部门、单位的支出权限。但其作用在于建立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机结合为会计核算中心由办理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轨提供的良好的基础,变会计核算中心为财务管理中心,强化其监督审计的作用。在“三权不变”的原则下,各项支出业务由单位领导审核批准后经过核算中心审核无误后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会计账务处理由单位会计人员完成。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可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检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账务核算、资金使用情况及固定资产变动情况,还可以有选择的对某笔业务进行延伸审计,在保持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职能的独立性的同时使财政监督得到了加强。
2.加强沟通与协作,完善内部控制职能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对单位的会计人员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切实担负起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责,同时又要作为会计核算中心与单位业务部门的桥梁。一方面,与会计核算中心加强横向交流联系,建立互补、互促、互动的分工协作机制,认真听取意见,及时进行沟通,使中心会计人员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切实解决核算中心与单位财务管理脱节的问题。做到事前提请会计核算中心授权审批,事中监控经济业务全过程完成账务处理,事后参与内部评价与内部审计,协助会计核算中心开展对经济业务的延伸审计,从而对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更为有效的核算、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在会计核算中心制定的操作规范、办法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管理需求,制定更为细致适用的财务工作管理办法。在执行中加强与单位业务部门的沟通,向业务部门普及这些规范、办法的重要作用,避免产生消极抵触情绪。改变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意识淡薄的问题,使得内部会计控制落到实处。
3.细化预算,提高预算质量,实现预算管理职能
(1)根据单位业务特点编制预算
预算编制作为预算管理的首要环节,与单位整体工作是密不可分的,预算编制的准确与否体现了一个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水平高的单位编制预算就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作为财务人员要参与单位工作计划的安排,与业务部门多沟通,对业务部门的工作计划进行认真深入细致的研究,不要空想,做好准备工作。预算编制准确性提高了,预算执行才有主动性。根据单位业务的特点选择预算编制方法,避免长期采用增量预算造成财政经费的浪费。以体育总局为例,因奥运会四年一个周期的工作特点,可以采用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的方法,即奥运会结束后的第一年采用零基预算,其余三年采用增量预算。
(2)实行预算管理责任制,落实到人,对预算执行实时分析
预算执行过程涉及多部门、多环节,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管理过程。单位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负总责,同时要将预算执行层层细化到各部门和具体负责人,并制定相应的预算执行考核指标。财务人员负责协调整体情况,应与业务部门加强交流沟通;在实施环节要参与合同签订、验收审核;及时结账、监督资金收支合法合规;按预算支出项目建立资金收支台账,对预算执行效果实时监督,及时反馈执行情况;参与考核,分析影响预算执行进度的原因并督促责任人整改,切实做好预算执行工作。
(3)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规范管理
①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规,规范使用各类资金。
②履行必要审批手续,不得以加快执行进度为借口随意简化手续。
③按功能使用各项资金,坚持专款专用原则。
④避免年末“突击花钱”,杜绝“以拨代支”。
4.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会计水平,适应新形势需要
篇4
关键词: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会计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他致力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言语材料学习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进行内部的认知操作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反对联结主义的机械学习,强调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奥苏贝尔首先明确地区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并明确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将当前的知识与原来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使知识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奥苏贝尔强调学习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同化过程,用同化来解释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进而被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来,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奥苏贝尔认为,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因而学习内容的安排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要尽可能先传授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具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二是要注意渐进性,即要使用最有效的方法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
根据“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强调了讲授教学法的作用,并提出了“逐级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及“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逐级分化”原则,是指从学习者的角度强调应该先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然后逐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对它加以分化。这种顺序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组织和储存方式相吻合的。与之相适应,学科教学应先呈现该学科最抽象、概括、包摄程度较高的观念,然后逐渐分化,呈现其细节和特例,环环相扣。整合协调原则是指当学生所学知识越来越多,认知结构不断分化时,当分化到一定程度,可能产生重叠和冲突,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的要素进行梳理、重组,从而使知识最简约、紧凑。根据奥苏贝尔的教学原则,教材内容的安排方式最好是:每门学科的各个单元应按包摄性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样前面的单元可以与后面的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也就可以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提供理想的固定点。每个单元内的知识点之间也最好是按逐渐分化的方式编排,使学生能通过最简单的下位学习来理解新知识,使知识结构不断分化、丰富。
二、基于奥苏贝尔理论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的教学思路比较符合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财会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本质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即属于此类。现行《会计学原理》类教材的编排,在有意或无意中即遵循了奥苏贝尔的“逐级分化”及“整合协调”原则。开篇即介绍会计的含义及职能: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会计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这是有关会计的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整个会计学的基础知识逐渐分化、展开: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核算和监督什么呢(即会计的对象):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各项活动事项(经济业务);会计核算又有哪些基本前提,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这些也是概括性水平较高的上位知识。接下来进一步分化,介绍会计要素和会计平衡公式。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是构成会计内容的主要因素;会计平衡公式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企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是现代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会计要素和平衡公式已经开始涉及到了会计学的一些较为具体的下位知识,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开始成为会计核算关注的重点内容。如何核算呢?接着介绍会计核算所使用的工具或手段,即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上位知识点就是六大会计要素,账户是科目的具体运用。有了工具,接下来介绍工具的使用方法,即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的含义、内容及记账公式(会计分录)等,这是会计学较为具体的下位知识。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核算,是对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是更具体的下位知识。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业务,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记账凭证更是书写会计分录的载体;账簿记录是对凭证内容的进一步综合和系统化。财务会计报告在账簿记录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是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最具综合性的会计核算资料。整个会计学基础的知识即是按照这种“逐级分化”的原则逐渐展开的,前面的单元与后面的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后面知识点的学习均可在前面单元的学习中找到较理想的固定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发现并较好的利用这种规律,将大大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协调,使学生对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要素进行梳理、重组,从而形成有关会计学原理的更加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赵丽霞等.基础会计[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5
一、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企业的会计核算是指,企业会计是指以财产作为测量量表,对会计主体已完成或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一般是由会计人员进行账目记录并报账。保证企业的会计工作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同时也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工作的目标是对经营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信息。这以目标取决于经营单位的总目标。企业想要比较长远的进步以及发展,就势必离不开企业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企业会计核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向各类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财务信息。二是满足企业管理内部的需要,为管理者进行各项考核,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因此,会计核算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今,我国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并且存在各种财务制度的制约,导致会计核算不能够完全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因此,会计工作的目的是计算业务部门的经济活动,并提供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的信息。这是着眼于业务部门的总体目标。
二、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原则
1.相关性原则
相关的原则是,会计信息应当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满足各方的需求,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满足企业的需求,加强内部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第一,预测价值。如果一项信息能帮助决策者对过去、现在及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则此项信息具有预测价值。第二,反馈价值。一项信息如能有助于决策者验证或修正过去的决策和实施方案,即具有反馈价值。
2.可理解性原则
可理解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理解性是企业会计报告使用者和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连接点。要使会计信息对会计报告使用者有用,首先会计信息应能被会计报告使用者所理解。
3.配比性
收入和费用配比的原则是指收入水平及其相关成本费用符合规定。这一原则是基于会计核算制度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当一个计费周期被确定时,有必要确定相关的收入的费用,以便反映该特定期间会计工作的成果,并以此来评估企业的运行性能。比例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因果率,收入和相应的成本需要对等;二是时间比,收入与同一时间段成本付出形成配比。
4.重要性原则
企业会计识别原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交易过程中对于会计原理的应用。会计工作的测量过程应该根据公司规定来区分,采用不同的计费方式。其拥有的资产,负债,收入和亏损等方式对公司的影响很大。帮助用户做出合理判断的是会计报表项目,必须按照会计方法和程序的规定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全面准确地披露问题。对于财产较少的核算项目,在不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正确判断的真实性的前提下,这个过程可以适当简化。
三、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配备不到位,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企业主会考虑到企业经营成本,很多企业并没有设立专门的会计机构。 即使有自己独立的会计机构,然而大多数企业内部所设立的财政会计部门或是机构非常不专业,不少财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对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又多少存在着分工不明确或者层次不清晰等等问题,不仅使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得不到保障,还影响了会计核算的质量。
2.缺乏高效率的会计核算监督机制
目前,有许多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不完善,导致企业会计工作的职能弱化。表现在:企业对于财务职位的设置不合理,会计人员的责任不够明确,造成了企业对于财务制度监督的不完善,做假账、私立金库等现象也屡禁不止。或是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会计工作进行非正常干预,管理方式上过度集权,不够民主,往往易伤害会计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会计职能作用大打折扣,不能发挥会计核算对企业管理的监督作用。
3.会计核算制度缺失
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财务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都是企业发展的支柱,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从未认真执行过。企业会计核算体制不健全会给企业带去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会计核算系统主体的界限不明确。有的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 便会发生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相互占用的情况,组织结构也多采用集权制,经营机构会计工作规范等都很少,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第二,账本的建立不规范。会计在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时,会出现报账员没有进行日常报账的现象。个别企业不设置总账,无法对各明细账进行核对、控制和平衡;会计核算违规操作现象严重。
4.会计核算电算化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着非常大的应用。企业的会计核算也应该跟上继续发展,提高企业会计的电算化水平,但是我国目前来看,使用计算机虽然能够提高财务处理的效率,但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能够使财务账目更清楚而系统,而且不易于做假,能为税务部门稽查提供详细的数据,但是少数的公司还用传统的手工方法进行记账,即使有些企业引进电算化的方式,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应用,忽视了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致使会计电算化核算成为企业工作的一个形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不仅浪费了的资源,也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5.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会计资料乱、漏的现象
企业管理人员“任人唯亲”,导致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企业是最常见的做法是委托其亲属作为会计工作人员,这些人在税务部门只能承担一些粗浅的工作。一般的国有企业干脆雇一个熟人,有些会计人员半路出家,导致业务不精通,会计处理不规范,出现会计信息混乱遗漏现象。
四、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措施
1.建立健全相关会计机构
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健全会计核算机构,明确会计机构的权限,健全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保证会计工作的独立性;在会计人员聘用上, 应避免用人唯亲, 做到公平公开, 选拔优秀的人才;为了招得来、留得住这些会计人员,要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对留下来的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尤其是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2.加大会计核算监管力度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提高企业会计核算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大有关部门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监管力度:例如,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企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履行内部监督职能。二是国家财政部门的监督。国家财政部门要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确保我国企业可以开展会计制度,碰到违法情况应及时处理,追究法律责任,并规范实施会计法。三,税务部门也应完善审计,建立公正的税收环境,并建立税务制度,加大纳税申报速度,监测,加快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3.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包括内部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成本核算和财务会计分析系统等。为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发达国家,越来越完善。它一般分为两部分,是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制度。前者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企业的资产,检查记帐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则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相关人员遵守规定。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会计控制是基础,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到会计管理制度。同时,企业会计应适应从业需求的管理,其中,加大收入和支出的会计事项的经营者应该被惩罚,税务机关要明确企业会计科目,防止企业会计主体不明确引起的偷税漏税,解决当前企业会计核算存中存在的会计核算主体不明确的问题。
4.加快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
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要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我们必须促进会计电算化。从长远来看,企业必须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帮助企业控制其内部的财务状况。为了有效地推动这一进程,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人员的技术培训要加强,提供参考数据,在企业管理决策讨论中,这些措施会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提高企业会计的工作。
5.加强会计档案保管,严格档案销毁手续
会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重要历史资料和证据的经济业务,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档案整理。会计档案保管期满后,应严格按照审批备案手续,企业的盈利和亏损预算提供帮助。
6.规范企业损益预算的会计核算政策
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标准的管理体系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的收入和损耗预算的基础上。这大致分为五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企业确认相关成本的费用;第二部分是做出准确识别企业的利润和收入政策;第三部分是关于企业的固定资产;第四部分是银行的所有的投资行为是建立在政策的基础上;五是要防止企业所有资产的贬值。
篇6
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与统计的一体化逐渐成为一种可能。会计与统计的一体化能够减少会计和统计人员的负担,减少一些重复的工作,因此也受到了人们的喜欢。本文将在讨论会计与统计联系的基础上,分析实现会计与统计协调发展的意义,从而探讨如何实现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
一、会计与统计之间的联系
1、统计在会计中的运用统计是指数据的汇总和数据的分析,会计是指财务的预算、收入支出费用的核算、利润的结算和各种税务上报等等。在会计方法中,广泛地运用了一些统计的方法。首先,统计方法在财务会计方面有着广泛的运用,比如会计核算涉及到的静态三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体现的就是统计中的时点指标,会计核算涉及到的动态三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体现的就是统计中的时期指标。其次,在会计中的财务管理预测、控制分析和决策方面,统计也有着广泛的运用,比如在混合成本分析中使用的成本预测和销售预测的趋势分析预测的模型和相关回归分析等都是统计的内容。最后,在会计的其他领域,如财务管理中的投资风险预期和资本结构等,都有统计方法的运用。
2、会计在统计中的运用会计在统计中的运用是指一些统计工作,特别是统计指标,必须从会计方面获取。统计中的价值量指标需要从会计核算的结果中获取有用信息。其次,一些会计的方法也逐渐地运用到统计中来,比如说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金流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循环账户核算,都有运用到会计的方法。最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发展,因此,传统的GDP统计方法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统计的修正同时也引起了会计核算的改变。
二、实现会计与统计协调发展的意义
1、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会计和统计相互孤立,那么就会导致企业做很多重复的工作,这样会大大降低企业的办事效率,从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能够减少企业的一些重复工作,增强数据的可分析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从而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2、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能够为现代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会计和统计运用的是不同的方法获取数据信息,然而它们都是为企业的财务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会计提供的是财务方面的数据信息,统计提供的是统计方面的信息,这两种信息都是最基础的信息,他们为企业的其他信息提供信息来源。因此,实现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准确丰富的数据信息。
3、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能够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保障现代市场经济风云变幻,各种信息都在不断地变换,企业只有掌握不断变幻的市场信息,才能及时地做出科学准确的经营决策,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而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能够及时地为企业提供可靠科学的数据信息,为企业的科学准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会计与统计协调发展的对策
1、制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统一指标口径会计与统计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两者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别,所以要本着的原则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做出规范。如果是相同的指标,那么就要保持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在计算方法、口径和指标含义上一致;如果是不同的指标,那么就要加以区别对待和详细说明,避免两者被混淆,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从技术上保障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的处理和传输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同样,技术的发展也能够为在会计核算软件中加入统计核算功能提供可能,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和提高企业的数据处理效益。其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使表处理的功能变得更加强大,从而使让会计数据生成统计表变成一种可能,这样会更加促进会计与统计的统一协调发展。
3、建立增加值会计,真正实现会计与统计的协调发展在会计中建立增加值,就能够反映债权人、股东、职工和政府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为企业提供一项综合的权益指标,将企业的宏观国民经济核算和微观核算、分配核算和经营核算结合在一起,从而真正地实现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一体化,从而促进会计和统计的协调发展。会计核算不仅要加强微观的核算,而且也要加强宏观的核算,从而实现企业会计固有职能和增值会计的统一,更加促进会计和统计的发展。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核算
1 中小企业的含义、特点及核算内容
1.1 中小企业的含义 中小企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中小企业包括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其中微型企业是指雇员在8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含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个体和家庭经济组织等。
1.2 中小企业的特点 ①企业规模小,行业涉及面广,业务单一;②创业难度较小,起步快;③灵活,创新能力强,工作效率高;④组织结构简单,组织制度缺失;⑤管理水平不高;⑥人员更替快;⑦容易逃避纳税。
1.3 中小企业的核算内容 根据《会计法》及有关会计准则的规定,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款项的收付;②收入、费用、成本的计算;③债权债务的发生和核算;④经营成果的披露和分析;⑤其他需要办理的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
2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核算体系不严密,财务制度不健全 有的中小企业在会计机构设置上,由于规模小,业务简单,不按规定设置会计机构,有的即使设了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明,会计核算方法和处理程序不规范,不具备科学性与完整性,会计人员的任用也很随意,导致会计的管理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2.2 建账不规范,对常见的违规操作难以进行内部监督 中小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即使建账也有很多账目混乱,有的设有两套账或者多套账,出于逃税等原因,在核算中进行违规操作。从内部监督来看,中小企业内部缺乏货币资金控制制度,由于内部互相牵制、成本核算、收支程序审批等基本制度非常不完善,或者虽然有几点规定,实际工作中却没有按制度执行,使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发挥。
2.3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中小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中,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会计核算资料失真:主要指原始凭证失真、记账凭证失真、账簿失真及财务报表失真,这种失真现象在当前经济社会中较为普遍与严重,不仅严重影响了整体会计信息质量,也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②资产账实不符:会计核算要求是账账、账实、账表相符,但现实的经济业务核算中,很难达到这些要求。③虚开发票,纳税金额计算失真:以虚开发票的方法,降低成本费用,达到逃避国家税收的目的。④报表反映的内容失真:中小企业通常编制两套以上报表,一套用于内部经营管理使用,反映的是基本真实的财务数据;一套用于应付税务机关,通常以收付实现制来推迟收入的确认,即“亏损账”,披露的是企业虚假的亏损信息,究其原因是会计人员随意处理会计业务,随意编制财务报表,以便不纳或少纳税。
2.4 管理者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管理能力差,思想观念落后 很多中小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其管理思想落后,法律意识淡薄,企业财产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会计账务处理随意性大,是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会计人员的任用,有的是亲属,有的是聘用兼职会计,一人身兼会计、出纳等岗位,职责划分不清,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很多是无证上岗,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的问题也难以实行,由于缺乏现代管理观念,严重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使会计工作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3 解决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市场投资环境及自身发展需求双重因素决定的,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 完善和健全国家制定的会计法规制度,建立内部稽核和内部牵制制度,明确分工和权限,特别注意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明确划分组织机构内部各岗位或工作人员的职权,建立岗位责任制,以相互制约,这样有利于落实责任,使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2 建立健全内部核算、内部监督制度 各中小企业应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的规定,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对会计工作流程中会计凭证的入账、会计账薄的登账、会计报表的填制及存货的定期盘存与账实核对、会计人员更替的交接手续等一系列工作做出明确的具体要求,这是解决会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制度保证。
加强监督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加强政府监督。即政府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加大监督力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地疏导,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自我监督。会计工作所包括的内容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政策性非常强,会计手段也是灵活多样,会计监督不单纯是对一般费用报销的审查,而应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应建立健全单位的财务凭证稽核制度,建立会计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并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实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加强会计监督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保证。
3.3 提高管理者对会计工作的重视 中小企业负责人常常重视销售工作,而对会计工作投入精力很少,只有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经常监督检查会计的工作,通过与会计人员的交流,来深入了解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人员能恪守财务规范,履行职责,客观公正地反映会计业务,提高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才能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真正做到标本兼治。
3.4 加强资金、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控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中小企业应当建立财产清查制度,要定期盘点,加强存货的管理,压缩过剩的库存物资,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对财产的管理、检查核对等工作要分别管理,保证账实相符。
3.5 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及自身道德水平 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法制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经常组织业务技术培训,使之适应知识更新换代的要求。此外,还要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定期轮换,提高业务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只有会计人员素质得到提高,才能在会计工作中,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地搞好财务管理,改善企业的管理状况,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总之,会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必须对会计核算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重实避虚,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运行的根本保障以及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重要保证,而抓好中小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明辉.内部会计控制纵横谈[J].时代财会,2008(06):23-
45.
[2]王海地.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思考[J].经济师,2007(08):34-42.
篇8
一、 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两种制度的含义
第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拨付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国库管理制度,又称作“国库单一账户制度”。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改变财政资金的支付方式和程序,不涉及会计管理体制。
第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通过建立专职的会计核算机构,由专业化的会计人员,运用现代化会计处理手段和科学规范的会计处理方法,对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单位的会计业务进行集中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制度。这是各级财政在推行会计委派制的过程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一种管理模式。
二、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两种制度的关系
(一)两者的主要区别
一是内在原理和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不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从预算管理环节入手,通过改变资金支付方式和程序来实现财政监管,属于预算管理改革的范畴。主要解决财政资金的分散支付、多层拨付、利用率低、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和腐败等问题;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从会计管理体制入手,通过对会计业务进行集中管理来实现对资金和预算单位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规范,属于会计管理改革的范畴。主要是为了消除会计核算环节产生问题的隐患、解决会计信息失真、规范预算单位经济行为等问题。
二是资金支付的轨迹不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资金由财政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账户,不经过中间环节;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前是将资金先由国库账户(或财政专户)拨付到会计集中核算机构账户,再由会计集中核算机构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应相应地取消会计集中核算机构的银行账户,从而实现国库集中支付。
(二)两者的共同点
一是两种制度都不改变预算单位对资金的所有权和支配权。核准的年度部门预算,由预算单位根据工作实际自行安排开支。项目资金由项目实施部门按预算、进度掌握开支。无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还是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财政只行使监督职能。
二是实施主体基本一致。除少数地方以外,一般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实施。
三是相对客体一致。都是财政资金运动和各级预算单位及其直属机构的经济活动。
四是最终目标一致。都是国家为了加强财政管理,强化预算约束,预防和治理腐败而采取的改革措施。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行为。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内在原理的不相抵触和最终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两者可以实现有机结合。因此,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应该积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形成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国库集中支付为主线、会计集中核算为补充的综合财政监管体系。
三、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两种制度结合运用的意义和可行性
(一)两者结合运用的意义
根据不同级次所承担的社会事务量和资金规模,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两种制度结合运用的模式,比较适合地(市)级以下,特别是县(市)级以下政府实行。两者结合运用,能够更好地发挥相互促进作用,使财政的监督范围更加宽泛,对于强化财政监督这一核心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资金监管方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财政授权预算单位支付的部分,尽管通过公务卡改革已经扩大了监督范围,但仍有一部分财政资金难以实现财政监管,再加上其他非财政性资金的收支活动也处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之外,脱离财政监管。在此情况下,如果辅之以会计集中核算则有助于实现对预算单位全部资金进行监控及追踪问效,促进依法理财和依法行政。
二是资产管理方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现了对资产购置环节的审查和监督,但无法对其资产的日常管理状况实施控制。而会计集中核算则可以通过对预算单位的资产进行分类核算和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资产的变化情况,有利于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使用效率。
三是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方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一般由财政部门负责实施,会计专业化水平较高,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规范,能够促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可以减少预算单位的专职财会人员,在会计工作所需基础设施配备上,节约大量资金。
四是约束预算单位经济行为方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实现了财政对资金的监管,但对预算单位的日常经济行为难以进行有效监督,若辅之以会计集中核算,则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预算单位在会计核算环节易于发生的利用非法票据弄虚作假、违反《政府采购法》私自购买物品、违反规定滥发奖金补贴等违法违纪问题,有效地约束预算单位经济行为,从而形成内外监督共进的良性运行机制,提高财政监督水平。
(二)两者结合运用的可行性
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两种制度的结合运用,不但在机制上不相抵触,而且技术上也切实可行。通过调查了解,原来已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地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多数采取了两者结合的办法。具体操作上,一般的做法是会计集中核算机构和人员不变、所承担的会计核算职能不变。技术上,根据预算单位数量和级次,在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中设置相应的端口,就能实现分部门、分单位支付资金。从而形成了资金由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由财政集中办理,两者结合,优势互补的管理模式。调查了解到,采取这种模式的地方,通过一定时期的实践,运行状况良好,效果明显。
关于两者结合运用的可行性问题,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或肯定,或否定,一直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可谓见仁见智。根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持否定态度的观点,总的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种观点认为,根据《会计法》第五章第三十六条:“各单位根据会计业务需要,应当设立会计机构……”之规定,如果财政代替预算单位行使会计职能,会有违法之嫌。笔者分析认为,财政作为主管会计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没有相关法律规定不具备会计核算工作的资格,因此,违法之说难以肯定。第二种观点认为,如果财政代替预算单位行使会计职能,那么,预算单位在经济活动中一旦发生问题,财政就要承担责任。对此,笔者认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出问题,财政承担会计集中核算任务以后,首先应该保证不出现违法违纪问题,如果出现问题,那就要勇于承担,责无旁贷。因此,因担心承担责任而否定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可行性这一观点,缺乏说服力。第三种观点认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必须由原来的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而事实上两种制度在整个财政资金运动过程中分属于不同的阶段,就制度本身而言不存在转轨问题,只能在模式上进行变更,要么两种制度并用,要么取消会计集中核算模式。通过调查了解,原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地方,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有的取消了会计集中核算机构,恢复到由预算单位分散核算的模式,但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人员分流,有些地方在机构设立之初都是从各单位或从社会招录人员,机构取消后,一方面大量人员难以清退。另一方面各预算单位又需要设置机构、配备人员,还要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四、对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两种制度结合运用的建议
实现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机整合,需要在总结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关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认真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坚持改革的大方向
必须进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按照国家改革方案的要求,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大前提下对预算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二)合理设置机构和职能
特别是已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地方,应结合工作开展的实际,从利于协调、方便操作、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或归并机构,承担国库集中支付职能和会计集中核算职能。
(三)规范账户设置
按照改革要求建立规范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保证全部财政性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逐步将全部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已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地方,必须撤消原有银行账户;未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地方,必须撤消各预算单位原有银行账户。
(四) 加快技术保障的建设步伐
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实现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运行和会计集中核算四套软件兼容,数据共享,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技术保障。
(五) 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
预算编制是基础,要与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密切结合,在进一步细化部门和项目预算的基础上,结合政府预算收支科目改革调整相关会计科目,实现各项改革相互促进。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各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都不是太理想,作为我国企业中的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其面临的发展环境更为复杂多变,也是非常难应对的。其中,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会计核算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受到资金和技术等条件的约束,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与市场机制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因此,为了切实从财务管理上实现中小企业的良好运转,本文提出了我们应该尽快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当前中小企业会计好核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让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及会计核算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切实有效的监督职能,从而进一步发挥出中小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人民生活诸多需求满足的功能,并推进我国经济的更快腾飞。
一、中小企业的含义及其特征分析
从字面意思来讲,中小企业指的就是规模较小或者是正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一般包括了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当然,中小企业不是一个绝对性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它只是针对大企业而言的。事实上,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来,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直到90年代后期,才正式提出了中小企业的说法。到了21世纪,我国由四部门联合下发了《中小型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废除了原先对于工业企业的规模划分标准,建立了新的企业划分标准。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趋势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重点所在;我国企业的劳动密集型和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使得中小企业不得不进行二次创业;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小企业的发展要进行具体对象具体对待,难易程度区别对待,点面有重点的发展;中小企业主要为地方型企业;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基础不够强劲,因此,不得不为大企业的发展表现出辅助和配套的角色。虽然说当前中小企业已经开始摆出了要和大企业进行竞争的态势,但是,中小企业毕竟自身实力有限,与大型企业相比,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些致命的弱点,这也是导致其会计核算中存在种种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会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会计人员素质有待加强。当前,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层次不够明晰,会计人员的分工不够明确,办公条件不够,这些就使得中小企业的会计质量不具备提高的可能性。此外,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学历层次也不够高,他们有些甚至是兼职会计人员,一些优秀的会计人员往往不会选择中小企业,热衷于大型企业,使得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队伍非常不稳定。(2)会计核算主体不够清晰,会计核算操作不够规范化。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其产权和个人财产都有着不太明确的界限,导致了会计核算主体的界限不够明晰,很多投资者本身就是经营者,很难进行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工作。还有些中小企业为了简化程序,往往采用不规范的操作方式来进行会计核算,从而导致了会计核算中违规操作的大量存在,很多会计账目混乱不清,甚至有人为操作痕迹,这些都使得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严重失真,违背了有关的会计制度和法律要求。(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会计监督力度不够。中小企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其内部控制制度等基本制度在制定初始的时候,就不是很全面,即使制定了也没有进行认真的执行。有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应该来说,不够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给中小企业造成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导致了中小企业资产的流失和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外部会计监督力度又不太够,主要是由于一些会计行为遭遇到人为的因素影响,无法真正发挥出会计监督的职能。(4)会计档案的保存度不是很到位。当前,很多中小企业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往往不会按照会计档案的管理要求来妥善保管会计相关的凭证等会计档案资料。同时,一些中小企业出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其会计资料也没有进行专门的保管,导致了很多会计资料无法进行适当的保存,有些会计资料丢失、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显然对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企业会计核算力量薄弱,建账不规范,核算主体不清,管理模式僵化,财务控制薄弱,对现金管理不严,资金闲置或不足,资金回收困难,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原始凭证不规范,制度混乱等,牵制制度、财务清查等制度极度匮乏等,这些问题都引发了中小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不全,人员配备薄弱,财务报告编制率低,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会计制度不完备,缺乏有效的会计核算监督机制等现状。那么,我们应该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积极应对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1)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作用。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符合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特点的会计制度,从法律上规范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特点,科学合理,简便易行,使得会计核算符合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政府应该加强对于中小企业的外部监管工作,这是规范其会计核算的重要力量,尽快健全和完善以行业自律监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强化政府外部监督,加强法制建设,制止和防范会计人员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以及会计职业之便,主观蓄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发生。切实提高对于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上岗资格的严格审查和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学历和会计从业资格,重视对于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2)企业自身也应该加强各项工作的效果。企业应该首先充分认识到依法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制度的重要性,以科学合法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企业的会计行为,自觉守法,健全财务会计制度。针对中小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问题,企业应该加强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根据成本效益原则、相互牵制原则、时效性原则等来加强对于会计信息、企业资产及经营活动的控制力度,从而不断完善对于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对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和效果,使得企业的会计核算能够做到及时、有效和准确。(3)中小企业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和健全国家制定的会计法规制度,尤其是会计核算等方面的法规更需要完善和提高,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从而使得中小企业的各项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完整的企业组织机构,健全企业组织机构,加强对会计凭证的控制与监督,加强对会计报表的控制和监督,加强定期盘存和账实核对工作,从而更进一步的做好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此外,中小企业还应该切实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会计人员素质,这是保证企业核算制度正常进行的关键。企业应该让会计人员从思想上意识到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促进会计工作人员综合职业素养的快速提高。
总之,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我们不能对其会计核算问题避而不见,而是要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会计机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外部监管,加强会计档案保管,严格档案销毁手续等,使得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参与力量,即中小企业能够赢得生存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孔祥银.浅析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7)
篇10
一、高等学校完善会计决策与控制体系的意义
(一)高教大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切实提高管理效益
自《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大发展步入大众化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主体的各高等学校要持续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管理来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在经济学中管理的含义是:在既定资源的投入条件下如何提高效率。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高等学校所面对和所需要的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了。高校在履行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的过程中,已由单纯的社会事业型变成了事业经营型,其办学行为已与社会经济行为融为了一体。良好的管理效益是高等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二)提高高校管理效益的关键是决策与控制
决策,就是从为达到同样目标而采取的许多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判断过程,决策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各方面。管理决策创始人,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正确的决策符合教育和客观经济规律,能够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完成学校的既定目标,是提高高校管理效益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决策需通过完善的控制体系保障实现。控制,就是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有计划地按决策的既定目标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可分为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高校提高管理效益,内部控制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高校经济效益需完善会计决策与控制体系
高校管理在国家财政已取消了全额预算管理制度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明确规定了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节约留用”的原则的情况下,财务管理的作用及意义被日益突出出来。维护学校良好的财务状况,加强财务管理,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财务在理财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追求资金的使用效益,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经济环境下,会计决策成为与保障高校的教学决策、科学决策、人事安排决策、物资供应决策、后勤服务决策等经济效益决策的双刃剑,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经济效益决策中心是会计决策。
高校的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自产生之日起就与会计信息质量密不可分,会计信息是决策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直接关系到组织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影响高校管理的经济效益。同时,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形成上下协调、前后呼应、相互制约的控制能力,强化监督、堵塞漏洞,防止错误和舞弊,保护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而且内控制度的完善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为目标,可以有效的降低管理成本,直接促进高校经济效益。
二、高等学校会计决策与控制的特点
会计决策与控制是在会计的专业领域中所体现的具体管理职能,科学的会计决策与控制借助于完善的会计决策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得以实现。高校在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规范,财务管理工作由于其上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到目前虽然在财务管理的大环节上已有一定的规范,但还缺乏系统的管理,存在一些不足。
(一)实行了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存在局限性
高校普遍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平台,较之过去传统会计手工记账生成的会计信息有极大的促进,降低了劳动强度,使账簿与收支册不符等差错率大为下降,改变了手工记账只有到月底才做月结,平时无法得到财务报表等信息的绝对静态状态。但现行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满足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不少局限:系统信息处理方式单一、系统缺乏管理会计职能、系统所生成输出的会计信息有限、系统缺乏信息交流界面,不利于校内部各部门间交流。
(二)片面强调不相容职务分离使管理信息成为信息孤岛
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出现差错和舞弊又便于掩盖其错弊行为的职务。高等学校管理中历来对不相容职务分离工作非常重视。各学校都专门设立人事、教务、资产管理、科研、财务部门等作为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以实现不相容职务分离。事实上高校的管理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会计的角度,学校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无一不与财务管理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现实的高校管理中,各部门都运用机辅助管理,但数据都是分别生成,各自为政地运用各专业的管理软件以提高工作效率,学校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帐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实物帐严重不符,学费收缴明细帐与学籍管理情况不一致是许多高校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把学校的人权、财权、物权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实现了不相容职务分离,但使数据割裂,使各部门的管理信息成了一个个无法协同发挥作用的信息孤岛。
(三)未能充分运用校园局域资源进行会计信息交流界面的建设
目前各高等学校都拥有较完善的校园网络资源,但对网络财务管理系统使用非常贫乏,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上一般都是以财务部门内部组成的局域网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实时处理业务系统,对运用校园网资源的效率有限。在校园网上实施的主要是由财务部门维护财务的法规与相关政策的信息,或开通一些职工个人工资信息等查询系统,缺乏高校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数据与财务部门核算互动交流处理的界面。
三、以CIM哲理为指导进行高校会计决策与控制系统的建设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会计决策与控制系统的建设首先应解决的是会计信息的孤立问题,因此导入CIM哲理作为指导具有实际意义。
(一)关于CIM哲理
CIM是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的缩写,CIM的哲理提出者是美国的约瑟夫哈林顿博士,在1974年提出来的解释为: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哲理。欧共体CIM-OSA(开放系统结构)课题委员会定义为:CIM是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的综合作用,旨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响应市场的能力。
(二)CIM哲理的价值
CIM旨在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和对市场多维变化的响应能力,按CIM哲理所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CIMS,抽象地表述就是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这种理想的运作不可否认地由高度的信息集成与物理集成为支撑,以人的集成为关键。因为在市场分析、决策、生产经营目标的确定、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新的构思永运需要人的创造性。CIMS作为人、经营、生产、技术的集成系统可以满足这种及时、精益生产方式的需要,并已取得惊人的效率,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邯郸钢铁集团公司作为国家863的《邯钢CIMS重点示范工程(一期)》的信息化建设,是CIM哲理在应用的成功案例。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一种称为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资源计划)的新型企业管理系统在国外逐渐兴起,众多的企业纷纷建设自己的ERP系统。在,联想、康佳等国内知名企业不断加入实施ERP行列之中。回顾ERP的轨迹,ERP是由20世纪80年代的MRPⅡ演进而来,而MRPⅡ的代表技术就是CIM。
(三)完善高校与决策体系的思考
1、加强信息集成,建立会计决策控制系统
企业的CIMS系统从上至下一般可分为四个级次:企业管理决策级、生产作业调度级、过程控制级和基础自动化级,在信息集成的支持下实现的。高校的会计决策控制系统的完善可以引入企业CIMS的理念与,以高校各职能部门核算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由下至上依次为职能业务层、会计核算层、内部管理层、财务决策层。
按照CIM哲理物流和资金流集成的理念,就要把会计数据的取得延伸和前置到物流业务发生时,即把职能部门在履行资产管理、学籍管理、人事管理职责时产生的物流、信息流等业务数据存入与会计核算部门统一的数据库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为系统的职能业务层;会计核算层根据职能业务层基础数据,按照会计制度编制记账凭证,实现会计业务,而完成会计业务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职能业务层的数据进行审核的过程,大大增加信息的真实性,并真正发挥出会计部门对业务部门的监督控制作用,经过核算处理的数据为向内部管理层提供的信息,同时向外部使用者提供统计会计报表或同时生成职能业务层的职能业务信息,会计核算层再根据管理层下达的控制信息不断调整具体工作,并把调整信息及时传递给职能业务层;管理层处于系统的中间层,起着中枢作用,它根据内部核算层提供的核算信息,经过统计,产生一系列财务信息,提供给决策者,同时又能对外提供有关财务计划方面的控制信息,并结合外部输入与决策层提出的管理计划和控制指标信息等指导会计核算层不断改进工作;决策层是系统的最高层次,它根据外部瞬息万变的动态、发展信息,在充分分析内部中层管理者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基础上,充分运用高层领导者的智慧,提出预测和决策信息,并下达决策方案。当然以上系统的运行必须在各个级次的自动化建立的基础上,各层级之间有相互联通的,能实现各种数据的整体集成功能,产生实时的动态信息,实施对高校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运行与控制,达到进行预测、控制和决策的目的,做到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阐述上述系统的构架,以固定资产管理为例,对高校决策会计决策控制系统进行说明。在形成固定资产需求的前提下,首先由需求部门向固定资产管理职能部门提出固定资产需求申请,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已有的规定进行审批,并将审批意见中有关资产基本性状、使用部门、资金需求概算等基本信息输入机并传递给会计核算层,会计核算部门依据资产管理部门计算机传递的信息提供固定资产采购的资金支持;在购入资产后,办理固定资产的验收、领用手续,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把验收领用手续的基本信息如采购价格、资产性状、领用部门、经办人员等输入系统数据库,会计核算部门依据现有规定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传递的信息进行审核,以经审核无误的信息为基础编制会计凭证,完成采购经费的报销,使用部门的归集等,实现固定资产核算会计业务,并存入系统数据库,使固定资产管理的物流信息与财务管理的资金信息即时集成,成为管理层合成会计报表、资产管理部门生成固定资产明细帐的核算信息;管理层(包含会计部门管理者与职能部门管理者)可根据决策者的需要对核算信息进行汇总、筛选,提供包含固定资产与资金状况的专项信息或全面的财务报表传递给决策层;决策层可对会计、管理信息进行实时调用、查询,结合学校的实际,分析管理层提供的有关固定资产的信息,形成固定资产管理的决策并授权给相关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会计核算部门根据决策层的下达决策有序开展固定资产的管理。上述流程周而复始,真正实现信息流向理顺,数据来源于底层,数出一门,加工快速,传递通畅,查询方便,便于领导能够进行科学的预测、正确的决策和及时的控制,实现的高校管理新模式。
2、有效利用校园网资源,实现实时的会计决策与控制
高校会计决策与控制系统应充分运用学校丰富的局域网资源实现决策与控制功能。首先以校园网资源为依托,建立“实时核算系统”,对学校的各种事项在发生时即可实时记录、实时处理、实时报告,并且提供“金字塔”式的报告结构,形成包括最底层的原始数据到高层的浓缩信息,通用、专用信息的信息流,经授权信息使用者可直接进入信息系统,信息使用者进行双向交流, 及时获取、自主选择会计信息,从而满足其决策需要,不必再等到分期报告出来之后,去获得那些经综合的历史信息。同时,信息使用者与信息提供者交流的平台也使信息使用者与信息提供者进行实时的相互监督、控制成为可能,信息使用者可以依据授权的权限审核信息的正确性,而信息的提供者则可依据系统的数据验证领导决策的民主性与合理性,从而使信息更准确、工作更有序、决策更科学。
- 上一篇: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
- 下一篇:建设单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