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的廉洁风险点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管理的廉洁风险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产管理的廉洁风险点

篇1

关键词:固定资产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体系 框架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I标识码:B

Risk- oriented construction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fixed assets

Suhong(AVIC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pecial Structures of Aeronautical Composites,Shandong Jinan 250023 )

Abstract :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rporate assets, fixed assets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unde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isk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management,we can identify the key area of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build the whole process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framework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enterprise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and fixed asse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and achieve full coverage of fixed asset management.

Key words: fixed assets risk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framework

CLC number:F273.4 Document code:B

一、构建固定资产内控体系的必要性

(一)加强实物资产控制是财政部、国资委的要求

2012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加强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各类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固定资产维护和更新改造,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积极促进固定资产处于良好运行状态。”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四十条“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第四十四条“单位应当加强对实物资产的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对配置、使用、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管控”;国资委于2012年5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三条“立足企业实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固定资产作为实物资产,是科研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物资产控制是科研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构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要求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业务面广、企业内部部门多、管理环节多,经常会因管理不善、相互协调对接等原因,使得固定资产整体管理效能低下,以至于造成固定资产所产生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固定资产非正常贬值或损耗,从而蒙受各种损失。因此提升固定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立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内控体系,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绩效是十分必要的。

二、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诠释

内部控制是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要全面实现固定资产规范、高效管理,合理保证固定资产管理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的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可靠,有效防范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的舞弊风险和廉洁风险,就应当系统地建立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涵盖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包括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投资决策、招标、购置、验收、使用、维修、核算等环节,将固定资产各管理环节的工作内容、操作规范、工作流程、考核标准等固化到相应管理制度中去,形成固定资产全链条的从头至尾的闭环管理。

三、固定资产风险管理

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进行风险辩识与分析,识别出基础管控风险、核算风险、投资论证风险、投资决策风险、采购风险、周期检定和维护保养风险、设备故障风险共七大风险类别、12种风险描述和41个风险点,并制订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一)基础管控风险

(1)风险描述。第一,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一是比较关心固定资产能否保证生产所需,即固定资产的前期购进,在固定资产管理能否给企业带来绩效等方面比较忽视;二是重视资金管理、轻视实物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第二,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管理职责不明确或职责划分不清,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缺位或推诿扯皮现象。第三,固定资产管理过程相关环节中,存在管理缺陷,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操作性,未全面做到固定资产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四,建筑物、设备等固定资产档案收集、保管不到位,不能满足固定资产管理所需。

(2)风险点。一是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缺乏固定资产管理专业知识、培训不到位;三是未明确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四是部门和人员岗位职责不清、不全;五是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六是固定资产管理措施不到位,特别是防范各类风险措施不健全;七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流程科学性、操作性不强;八是建筑物、设备档案不全,不能为今后固定资产维修及管理提供相关资料。

(3)风险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宣贯,提高固定资产重视程度及管理意识;二是加强员工岗位培训,提高员工固定资产管理知识水平;三是根据单位实际,明确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四是在单位文件或制度中明确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核算管理的部门职责及相应岗位职责,做到分工明确、管理全覆盖;五是针对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制订固定资产各环节内控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内控体系;六是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的管理措施,特别是防范各类风险措施,并纳入内控制度;七是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固化到内控制度,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八是明确建筑物、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责、工作要求和工作程序。

(二)核算风险

(1)风险描述。因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设备闲置、报废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等财务核算管理问题,导致资产状态不清,资产信息不实等现象。

(2)风险点。一是固定资产盘点不到位;二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缺乏良好的对接,固定资产对账不到位;三是固定资产计价、折旧不到位,账务处理有误;四是未及时对报废、毁损的不良固定资产进行账务处理。

(3)风险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固定资产定期盘点清查,明确盘点工作内容、时限和责任部门及人员;二是加强固定资产对账管理,明确对账内容、时限和责任部门及人员;三是按国家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明确固定资产计价、折旧标准等要求,做好固定资产业务账务处理;四是明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申报、处理流程,及时做好不良固定资产账务处理。

(三)投资论证风险

(1)风险描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因未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评估,风险分析不全面、不到位,或论证报告(包括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报告等)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合规性,论证的依据和结论与相关法律法规不符,论证的结论缺乏相关材料和数据的支撑等原因,不能为决策提供有效的、可靠的依据等投资论证风险。

(2)风险点。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工作制度不健全;二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论证工作流程不完善;三是设备购置前期技术选型论证制度不健全;四是设备购置前期技术选型论证工作流程不完善。

(3)风险应对措施。一是对重大投资和工程建设项目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制定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立项论证、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并通过必要的审批程序,保证论证报告的科学、合理、合规。二是对于添置设备等固定资产购置项目,制定并严格执行前期技术选型论证,并通过必要的审批程序。

(四)投资决策风险

(1)风险描述。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不合规、决策执行过程不规范、决策后发现问题不及时等,存在导致资产损失或形成不良资产以及资产利用率低或资产闲置的投资决策风险。

(2)风险点。一是投资决策制度不健全,投资决策流程不完善;二是决策执行不到位。

(3)风险应对措施。 一是将超过××万元(含)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工作,纳入“三重一大”集体决策范畴;二是规范决策流程,明确决策主体,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实行集体决策,防范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风险;三是明确并追究决策执行不到位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采购风险

(1)风险描述。一是固定资产在购置环节中,违反计划采购、招标比价、合同评审及签订、验收、入库等相关规定,导致固定资产性能或到货时间不能满足要求,或性价比低,或造成资产损失等采购风险以及等廉洁风险;二是固定资产在采购环节中,违反计划采购、招标比价、法人授权、合同评审及签订等相关规定,导致固定资产性能或到货时间不能满足要求,或性价比低,或造成资产损失等采购风险以及等廉洁风险;三是固定资产在采购环节中,违反合同专用章管理、验收、入库、付款等相关规定,导致固定资产性能或到货时间不能满足要求,或性价比低,或造成资产损失等采购风险以及等廉洁风险。

(2)风险点,主要有16项内容。设备等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采购计划编制与审批流程不完善;违反计划采购;固定资产招标比价制度不健全,招标比价工作流程科学性、操作性不强,缺乏相互环节之间的制约机制;违反招标比价相关规定及工作流程,存在规避招恕⒎纸獠晒旱刃形;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流程科学性、操作性不强;合同条款不齐全、不规范;合同未经专业或相关人员审核等;合同审核人员履职不到位;法人授权委托制度不健全;违反法人授权委托制度,比如未经授权签订合同;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不健全,盖章流程不明确;未按规定加盖合同专用章;固定资产验收不合规;未办理入库手续就交付使用;财务未按合同付款约定支付合同款;未按规定保管合同。

(3)风险应对措施,共有16种办法。建立健全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制度,完善采购计划编制与审批流程;明确并追究违反计划采购的责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流程,建立相互环节之间的制约机制;明确并追究违反招标比价规定及工作流程的相关责任;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流程;根据合同类别,制定相应的合同模版,完善合同条款;明确并追究违反合同管理规定的责任,追究未履行合同审核的相关人员责任;明确并追究违反合同管理规定的责任,追究合同审核人员履职不到位的责任;建立健全法人授权委托制度,完善工作流程;明确并追究违反法人授权委托规定的责任,追究未经授权签订合同人员的责任;建立健全合同专用章制度;明确并追究违反合同专用章管理规定的责任,追究未按规定加盖合同专用章人员的责任;明确并追究固定资产验收不合规相关人员的责任;明确并追究未办理入库手续就交付使用相关人员的责任;明确并追究未办理入库手续就交付使用相关人员的责任;加强合同管理考核。

(六)周期检定、维修、保养风险

(1)风险描述。设备(仪器等)、建筑物等固定资产,因未按期进行必要的检定、保养、维修,从而导致固定资产功能下降、不能正常使用或降低使用寿命的风险。

(2)风险点。一是未制定或未严格执行设备周期检定计划;二是未制定或未严格执行设备维修、保养计划。

(3)风险应对措施。一是明确规定设备(含仪器)定期检定要求和工作程序,按要求制定设备周期检定计划,并严格执行;二是明确规定设备维修、保养要求,按要求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并严格执行。

(七)设备故障风险

(1)风险描述。设备发生故障或因未定期进行设备大中修,可能导致设备不能正常使用、设备功能下降或降低使用寿命的风险。

(2)风险点共有5项。未进行设备周期定检;未进行设备保养、维修;设备质量问题;设备违规使用;设备使用寿命到期。

(3)风险应对措施共有5项。对设备周期检定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设备维修、保养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加强采购风险的防范措施;明确设备使用规则,并严格考核;明确设备报废程序,并严格执行。

四、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构建

结合企业实际,将上述固定资产辩识的风险点和风险应对措施,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相结合,构建一套固定资产内控制度框架,至少包括如下18个管理制度,见表1。

在制度编制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内部控制方法,包括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等控制方法,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此同时,还应考虑固定资产业务内容存在交叉、业务量大小等情况,结合工作流程对制度进行统筹设计,例如可将防范设备投资论证风险和设备采购风险融合在一个“设备购置管理办法”中,可将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核算管理融合在一个“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

五、结束语

固定资产管理是全过程的,只有每个环节都管理到位,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全覆盖,才能提高固定资产整体管理绩效,防范固定资产各类风险。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相结合,促进并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构建,使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的全面系统性得到提高,实现固定资产管控全覆盖。

⒖嘉南祝

[1] 吴建华, 基于价值链管理的航空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研究[J].交通财会,2013(12):16- 18

[2] 蒋芳,杨翠萍,关于施工企业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建设的探讨[J].交通标准化,2011(23):116- 118

[3] 朱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分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4):38- 39

篇2

一、突出精细化科学管理,积极探索经营管理提升有效途径

(一)剖析管理基础,实施制度和流程归口管理机制

由于历史原因,在石油系统发展和重组整合过程中,多元经济企业的有些系统制度和流程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体系庞大、机构臃肿现象。表现在部分制度过于笼统,不能规范实际操作;一部分流程定位欠妥,界限划分不清,职责定义不明。其中还有一些由二、三级单位根据自身某一个时期的业务管理需要而制定的制度、管理规定等,早已经与实际业务不相符合,但仍然没有下文废止,造成重复和冗余较多,不符合精简高效的要求。存在着对制度的梳理面还远远没有达到100%,离“一套经营管理制度、一本规范操作手册”的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另外,制度、流程制定出来以后,怎样去保证经营规章制度的指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使其发挥100%的效用?这又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最终的目标是要完成对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价税管理、资金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稽核、信息建设、关联交易等模块业务流程框架的重建,优化业务流程目录,形成结构科学、分级合理、界面清晰的财务业务流程体系,达到“流程统一、控制集中、界面清晰、简洁高效”的总体要求。主要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必须遵循国家法律规章,注重管理的绩效和创新,与集团公司、川庆公司的规章制度对接,针对公司实际,横向理清业务界面关系,避免重复、交叉、模糊、遗漏,力争覆盖全面、界面清晰,体现分类明确、专业对口、内容完整的特征。

其次必须按照公司“统一组织、业务驱动、专业为主、风险导向”的原则,从流程设计缺位性、流程分类准确性、流程步骤必备性、业务链条完整性、流程界面清晰度、流程描述和制度一致性、流程实施可行性、风险可控性、实施证据规范性和授权合理性等方面开展流程现状评价及优化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审查评定。

第三必须抓好财务制度和业务流程的规范落实,加强现场督促检查,提高执行力,确保执行到位。

(二)前瞻关注风险,促使各项经营活动和管理各环节全面受控

按照依法合规新概念,客观面对管理现状,梳理内控建设,总体而言,各级管理人员风险管控意识正在逐年加强。但历次内外部审计检查也在暴露一些问题,既有设计层面的,也有执行层面的。有的问题反复出现,其中内部审计反映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比如有的单位因无投资计划或超投资计划,调整会计核算方法,混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有的是在建工程核算包含与工程建设非直接相关的费用,影响了当期损益;有的是未按工程实际进度核算工程成本、在工资总额之外列支工资性支出;主业与多元经济企业往来业务有不规范现象;还有个别单位存在与私营企业往来不规范、以违规方式为职工谋取福利等等情况。这些情况都是依法合规管理坚决不允许的。为此,必须深刻反思。

必须树立以风险控制为前提的指导思想。要将风险控制管理新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抓不好“风险控制”,就没办法“稳中求进”,“管理提升”更成了空谈。多元经济企业的经营管理主管一定要带头调查研究,查找管理工作的短板,结合实际制定“治本”的具体措施和提升办法。在体制机制方面,要积极配合主业企管部门、审计部门,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抓好体系的运行。关键岗位人员一定要在成本、资金等关键环节上把好关,高度重视工程项目进度、工作量等方面的情况。

(三)注重科学研究,制定扎实细致具体的管理提升措施

要突出把握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坚持继承传统、注重创新的原则。注重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理念、技术、手段相结合,不断总结推广新经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必须坚持顶层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既学习国际和同行领先企业先进做法,又结合自身实际,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覆盖各单位、机关各部门,实现上下结合,整体推进,建立健全统一完整的管理体系;三是必须坚持量化标准、固化操作的原则。落实管理提升的载体和抓手,健全“综合管理体系”的量化管理,形成不同业务不同层次的具体化、规范化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制度和业务流程加以固化,并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手段确保有效执行。四是必须坚持永续改进、止于至善的原则。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着力加强和改进管理方式,持续优化管理工作,做到持之以恒、精益求精。

二、强化价值链与业务链的有机衔接,使经营财务工作在生产组织和优化运行中发挥导向作用

(一)强化费用标准的执行、监督与控制,提高预算执行效果。

预算是基础,执行是关键。要通过技术与经济、财务与业务相融合的方式,对标准成本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一套更加适合新形式下快速发展的预算管理模式。按统一标准考核预算指标,促进内部分析查找管理差距,实施精细管理。要持续抓好盈利预测工作,提高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预算指标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做好预算指标的综合平衡工作,努力确保预算指标全面完成。

(二)以资金平台为依托,积极应对资金紧张形势,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积极配合参与川庆公司大司库体系建设,切实发挥资金的“关口”、“闸门”作用。按照统一资金管理体系架构、统一资金管理平台、统一资金管理制度流程的要求,明确资金安全管理的“直线责任”,给资金设置安全闸门。规范资金流动性和风险管理。特别在对流动资金的管理上,丝毫不能松懈。

树立效益型资金管理理念,并渗透到投资、物资、生产、销售等业务流程,扎实推进资金事中管理。做好资金计划编制向业务部门延伸工作,加强与业务部门的协同配合;结合成本费用预算及投资计划,合理安排资金收支,把好资金管理关,有效支持和落实全面预算管理。提高对各单位每日申请资金的去向、审批过程等是否符合川庆公司及公司相关政策和业务管理要求的监控,使之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

优化结算流程,逐步建立集约高效的资金运营管控体系。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认真梳理各项资金收支业务,优化重大项目结算模式,实现资金收付效率的有效提升。要着眼于商务结算模式的超前研究和优化设计,保障公司利益。

(三)建立健全资产全生命周期绩效评价体系,提升运营质量和投资回报

强化全生命周期效益型资产管理,推动公司资产管理总体目标和策略在各级部门层层分解落实。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有效沟通与联系,实现从不同角度、不同职责层面对资产的立体管理。明确并细化资产规划、购建、运维、退出等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和方法。结合经营业务类型和资产管理实际,统筹考虑设备、物资等专业管理需要,以单项资产为主线,修订维护资产目录,并将其纳入日常管理。

以精细化动态管理和绩效评价考核相结合的手段,促进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和效益最大化。推进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搭建涵盖资产实物管理、技术管理和价值管理的统一平台,实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精细化动态管理体系。跟踪资产形成、使用、核算、处置、评估全过程,形成统领资产全过程管理的评价体系,指导、约束资产管理行为,使投资决策与内部资产实际利用状况、闲置信息紧密结合,达到资产效益型管理,帮助前端业务部门减少盲目、低效、无效投资和重复添置现象。

(四)加大税价政策研究力度,健全内部价格传导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建立税收筹划和协调机制,把税收筹划的理念落实到经济活动和项目建设的源头和全过程。在本单位治理框架下合理运作税收筹划,需要从内、外部两方面进行分析。对影响税收筹划节税效果和那些相互影响的内部因素将来可能会发生的变动进行分析,以防因内部因素变动而产生风险;对影响税务计划实施的外部条件可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税收筹划节税效果变化的敏感程度进行分析,以防因外部因素变化而产生风险。

加大沟通力度,形成良好征管环境,合规、合理节税。针对各地开征地方性规费和要求提前缴税的情况,要继续加强与各地主管税务机关的沟通。对于不规范的地方性规费,要按照川庆公司要求,积极做好与地方的协调。尽量避免提前缴纳税款,对于已提前缴纳的要尽快抵退,当月享受的税务抵免,当月就要做纳税调整,不要等到年底。

(五)以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涵盖公司全业务的效益评价标准和评价工作体系

完善经营指标评价体系,提升评价精度,深入推进对标管理。经营指标评价工作是公司优化经营管理、提升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要坚定不移地予以坚持和完善,要在“管理提升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在借鉴国际大石油公司先进财务管理经验、总结近年来好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细化和创新,设计更加合理、更有实用价值、更加适应公司发展需要的评价标准。持续提高经营指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深入推进对标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强化过程跟踪、控制和改进,更好地发挥经营指标评价体系的作用。

由数据指标分析向经营决策支持延伸,为各业务单元找准改进和优化生产经营管理的切入点。突出和完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做好生产与经营、技术与经济、业务与财务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要结合自身生产经营情况,把区块效益分析评价和现金流贡献评价做实、做细。要加强对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以及边际贡献等指标的分析,寻求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挖掘可控成本潜力。

三、高度关注人才队伍建设,加速推动财务人员全面化、持续化发展

(一)要开拓视野,创新思维

开拓视野,才能与时俱进。思想不够开阔,视野不够宏观,则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如果财务人员思想僵化、视野狭窄、观念保守,在工作上肯定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说:在思想上墨守成规,凡事找本本、查惯例,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探索实践先进单位好的经验做法,在处理新业务的时候仍然用一些老办法、老套路、老思维来想问题,没有把财务本职工作放到公司业务发展大局中去考虑等等。这方面一直是我们财务队伍的短板,是长期以来思考不够、重核算轻管理而形成的。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开扩视野,为财务队伍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财务骨干要起到带头作用。

(二)优化人员配备和人才结构以适应形势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优化人员配备和人才结构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不断探索的工作。各个层级的财务系统都要肩负起责任来,努力构建适应公司业务发展和财务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推动人才结构持续优化。

篇3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财务内部控制

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一直是高校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其关注度越来越高。高校属于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涉及范围比较广,其财务状况主要依赖当地政府,监督也以上级财政部门或政府监督为主。这些监督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高校的经济活动,但是并没有从源头上解决根本问题,导致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效率不高,增加了财务风险,阻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1]。

1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1.1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国家在相关制度文件中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化国家行政部门体制改革,政府要减少对高校各方面的管控,强化高校的办学等自。这对高校的发展十分有利,高校拥有了较大的自,可以依法进行学校内部管理。这使高校的财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高校的财务风险随之增加。因此,高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2]。

1.2有利于高校的廉政建设

加强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是贯彻党的重要决策制度的利器,它能在高校内部营造廉洁奉公的良好氛围。近年来,高校腐败情况时有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缺乏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财务的内部控制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对高校管理层的行为。

2.3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当前,由于部分高校的财务内控起步较晚,即使已经将建设内控管理体系提上日程,但仍存在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主要体现如下。(1)未能制定内控规范,内控管理薄弱,无法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财务内控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2)在资金治理方面,缺少与之相应的资金监管机制,货币资金治理不到位,财务收支审批流程不严,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导致财务失控[6]。

2.4针对具体业务缺乏明确的监督评价标准

(1)预算控制活动。预算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算业务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相关人员对预算的认知不到位、预算编制科学性不足、预算执行控制不佳等问题。对预算绩效的评价力度不够,没有建立预算评价体系,有的虽然从制度上建立了预算评价体系,但是考核评价体系过于简单,不够精细化,对预算考核体系难以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7]。(2)收支业务活动。高校的收入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如下:未能及时建立专门的机制,缺少专人负责;票据审核不严,存在信息遗漏、印章未加盖等问题。(3)政府采购业务活动。尽管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针对事业单位采购管理多次下达政策文件,要求各单位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流程,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行事,但据调查,目前部分高校的政府采购业务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采购业务责任不明、独立性缺失、验收制度流于形式。(4)资产管理活动。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制度缺失、人员缺乏、管理章程不规范等问题。具体分析可知,高校的资产管理粗放,实际管理过程中人员配备不足,各部门之间有沟通壁垒,资产管理人员不能全面掌握每一资产的使用情况与状态,且未能定期进行资产清查,不能摸清家底;“重购置,轻管理”的传统思想未能及时转变,只是一味地购置资产,有部分资产被闲置[8]。

3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

3.1增强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树立高内部控制建设意识,高校的领导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内部控制理念的宣传。应该从高校发展的大局出发,为高校的内部控制工作提供支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及时学习新的知识,主动接受新的发展理念,以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为依据,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合理分配,各院校也要积极配合内部控制工作,组织相关财务人员积极学习,提高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其次,财务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素养的同时,还要做好宣传工作,组织高校人员积极学习内部控制的相关文件,使其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设性作用。最后,还要强化风险控制意识,梳理内部控制流程,寻找风险点,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制订完善的策略,立足单位的发展实际,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发展体系,寻找内部控制行之有效的方法。

3.2设置科学的高校财务内控管理组织架构

具有完善且完整的组织架构是高校顺利实施财务内控的必要前提,各高校应当从实际出发,建设科学的财务内控管理组织架构。首先,建立权力制衡机制,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由校长担任组成、组建财务内控体系建设的领导小组;其次,由财务部门牵头,人事、审计等部门参与并配合,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养的内控管理监督小组;最后,各部门明确其在财务内控中的职责与任务,由财务、资产、采购等部门形成内控体系建设与内控制度具体执行部门,将责任落实到各岗位,逐渐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

3.3完善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体系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财务内控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以制度为保障,规范高校内部相关人员的行为,促使内控工作质量得到提高。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制定《XX高校内控规范》,其中对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职能进行准确的定位与划分,针对各项业务,如预算业务、采购业务等,建立标准化流程与规章制度,实现严格的“制控”;第二,加强资金治理,制定《货币资金治理办法》,强化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并对专业资金的使用加大管控力度,实现独立核算,做到专款专用。此外,高校还应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从高校层面、业务层面出发,对内控工作组织、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以及一系列业务活动,展开风险评估,找出潜在的风险因素,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由风控人员予以处理与防范,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3.4针对高校具体业务建立明确的监督标准

控制活动是财务内控的一大要素,要想规范控制活动,确保一系列控制活动的有序推进,高校应当针对具体业务加大监督管控力度,设置明确的监督评价标准[9]。(1)针对预算控制活动,应当大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一方面,加大内部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引导,强化高校从管理层到各部门教职工的预算意识,使其可正确认知并重视预算管理,形成良好的预算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积极配合。另一方面,优化全面预算整个流程:预算编制环节,不再仅由财务人员负责,而是强调其他部门的参与,且不再依赖增量预算法对预算数额进行设置,而是结合实际业务的特点选择适宜的预算编制规范,丰富预算编制草案的内容,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预算执行环节,重点解决预算与实际指标不相适应,出现明显预实偏差的问题,实现执行全过程的动态跟踪监控,确保预算相关人员能掌握预算执行进度,对于不可抗力因素引发的预实偏差问题,应当经过严格的层层审批流程,予以适当调整,在增强预算刚性的同时,保障其灵活性,进而提高预算执行效率;预算绩效考核评价环节,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严格的检验,提高目标管理的实现程度,确保评价结果,为下年度的预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10]。(2)在收支管理方面,高校应及时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监督与管理:①拟定专门的规章文件明确对收支业务管理提出规范与要求,并配备专业人才对此负责;②在科研项目资金申报、技术培训营收等方面夯实制度保障,规范收入,仔细审核实际与合同规定金额,以防出现金额不同的问题;③规范票据管理,有力解决票据虚假的问题,针对票据管理进行明确的规定,及时建立相应的制度,对票据管理操作流程展开全面的监督,保证金额核对准确、信息填写无误、印章加盖等,使票据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降低后续审核工作的难度[11]。(3)针对政府采购业务,高校必须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实行集中采购,优化具体的采购流程。明确划分采购、验收等岗位职责,遵循不同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增强采购工作的严谨性与独立性;重点把握采购环节的风险控制点,如供应商资质审核、采购需求与预算详解、招标文件符合要求、合同条款明晰等,加强采购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提高政府采购工作完成质量;落实验收制度,在实际验收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执行既定的验收程序与制度,有序进行初验、复验,检查采购产品数量、质量、性能等,由专业人员负责,或者对外引进专家,以防出现部分供货商钻空子、部分采购人员收取好处等问题。(4)在资产管理方面,完善资产管理模式。①明确划分财务资产处及各使用部门的职责与权限,资产管理人员负责拟定制度、办理相关手续等,资产使用人主要负责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使用部门配置管理岗,负责对接工作[12]。②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人员必须全面掌握各资产的使用情况,按照要求定期盘点,保证账实相符,并根据实际资产需求进行预算申请,及时上报闲置的资产各部门,再进行内部调拨,以提高资产的利用率。

4结束语

我国内部控制工作在建立方面和思想观念上还不完善,仍存在各种问题,如评价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因此高校之间必须统一认识,加强对制度的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基本素养,建立风险评估体系,为高校未来发展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陆茜.C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研究[D].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0.

[2]刘亚军.L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内部控制改进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3]王宗飞,郭建明.人工智能在高职院校财务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1,6(13):239-240.

[4]靳利珍.郑州HK学院财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

[5]李佳骏,张琳梓.大数据下高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研究[J].投资与合作,2021(3):48-49.

[6]林煜德.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投资与合作,2021(11):141-143.

[7]王怡辰.地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18.

[8]王日元.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及改善措施[J].时代经贸,2019(11):57-58.

[9]张薇.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典型风险点及其化解策略[J].经营与管理,2022(3):172-176.

[10]戴文昭.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22,36(1):82-86.

[11]翟梓琪.以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提升高校财务水平[N].中国会计报,2021-12-10(15).

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与经营性领域的国有资产相比,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配置于非生产领域,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和无偿性,涉及的利益主体多,目标多元化且成本效益难衡量。 因此,通过不断挖掘国有资产潜力,提高使用效率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整个国有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万亿元的投入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12月,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已经达到21万亿元。如此庞大的数字,凸显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陆续出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法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规范管理,厉行节约。只有通过合理配置、科学的使用、规范的处置与调配,才能够确保政府职能履行,提升政府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只有提升管理水平,做到将这些国有资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能推进建设节约型机关,多为人民办事,为社会公共事业提高有效服务,打造和提升政府廉洁形象,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流失浪费严重

多年来,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部门在资产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占用国有资产总量巨大,在各级财政预算支出结构中,包括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交通工具等固定资产在内的国有资产购置占很大比重,年复一年的积累,存量国有资产的规模越来越大。随着财政部、国管局相关要求和政策的出台,各部门各单位制定了预算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首先在预算环节,部分单位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一味求多求大,预算资源的分配存在较大差异,这样就在预算源头上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其次虽然各单位都有相关制度、审批程序和权限,但是财务部门或者资产管理部门,只能是事后知晓或是全程参与并没有决定权,实际上是有审批权限的领导成为了资金的实际控制人,经费支出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得不到有效监督。有的部门只是重视办公用房、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资产,对于商标、商誉、股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重视不够,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没有资产账目,出现问题后难以解决。大量资产沉淀、隐藏,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增长成为国有资产浪费的直接来源。

2.实物资产使用效率低,配置不规范

资产是固化了的资金,从预算到支付、再到各种资产、最后资产的处置又影响到相关A算,资产的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一环。在这些实物资产中,有的部门片面追求高标准、高档次,盲目购建,重复购建;超编制、超标准购置资产,甚至讲排场、比阔气,一有需要就写申请、打报告,“买”字当头;甚至没有资产账目,家底不清。另一方面资产处置却比较随意,表现为对设备怠于维护,未到使用年限便申请更换,不按规定报批,不按要求评估,甚至低价出租,无偿出借。目前资产配置标准还是比较宽松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实物资产利用率不高。此外,资产的调剂问题比较突出,各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和社会之间缺少有效平台,大量闲置资产得不到有效利用,资源无法共享。

3.日常管理松懈,基础不扎实

不定期清查,摸不清家底,只重视购置。不重视管理,在资产日常的购买、维修、处置等多环节,有的部门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具体事务性工作中,但是又缺乏理论学习和研究,造成日常管理不规范,账务处理不及时,工作思路无创新,工作方式无改进。从部门领导到具体负责资产管理的人员,都不思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资产管理密切相关的会计工作缺失,财务资料无法真实的反应单位的固定资产存量,有些如软件、单独购买的固定资产未入账,已经处置的未核销,已经调配的没有做相应变更。信息系统未充分利用,无法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这些基础工作的疏漏,造成了单位不能掌握准确的信息,不知道资产的存量和价值量的变化。

4.缺少有效监督和激励机制

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在资产的日常管理中,虽然有些单位建立了相关制度、审批程序,但是如果不按照有关制度执行的话,一些决策失误造成测,或是表外资产,又或是处置不规范造成的资产的流失最后大多不了了之,缺少问责机制。目前有些考核的指标也都是针对于专项资金,而对消耗性的无能为力。此外,对于那些在资产管理工作中节俭办事,在最大范围内调配使用资产,减少新购设备,节约了资金的部门,缺少激励机制,从而缺少了工作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

1.强化责任意识和节约意识,健全制度建设

单位负责人是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一个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与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密不可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涉及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统计报告等多个环节,需要多部门多人员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强化节约办事的观念,积极培养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大力营造厉行节约的文化氛围,强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念,上下一心,从细微入手,把人人负责,人人节约的理念落到实处。此外,以资产管理制度为依据,建立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资产采购、维护机制,科学的区分各部门各层级的责任,用制度规范行为,强化计划、执行、检查及监督过程中的制度执行,实现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2.夯实基础工作

(1) 加强资产配置和预算结合

首先应该摸清家底,明确目标。建立国有资产的原始档案资料,将资产清查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全面准确收集和整理资产的实物量和价值量及分布情况等信息。分析研究各部门资产使用情况。明确标准,根据工作发展需要,安排资产购置预算,购置过程要严格执行国管局制定的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配置标准。要确保资产配置计划与购置预算保持一致,编制资产购置预算时,与各个部门沟通配合,严格审核各部门的配置预算,坚持以资产存量确定增量的原则,通过增量调节和存量控制,防止盲目购置造成积压浪费,有效节约财政资金;坚持以配置标准定需求,防止超标准配置资产,确保资产配置预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 把各环节的基础工作做扎实

资产采购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程序进行,以程序堵漏洞,执行国管局制定的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的配置标准,在购置审批环节配合部门预算,严格审核申请配置的资产是否在预算范围内,货比三家,以确定资产配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严格按照国管局《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和《进一步规范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资产处置的管理工作,严格资产处置审核程序。资产使用部门提出处置申请,管理部门进行现场查验和技术鉴定,资产管理部门对不符合处置标准的资产不予批准。按照资产处置要求,办理资产处置相关手续,处置收入全额及时上缴国库,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分别依据资产处置批复文件,处置交易凭证以及电器电子类资产回收凭证等手续,进行账务调整。

3.加强国有资产的内控建设和激励机制

(1) 强化制度,加强内控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影响单位内控目标的实现,单位领导层要积极关注这些风险,及时评估,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这样的风险。资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强化管理责任来规范管理。例如管理部门对新购置的资产填写三联单,进行验收入库、办理出库手续、打印资产条码标签,领用人签收,在资产使用和保管环节将资产管理落实到每个人,发生人员岗位变动,设备随人走,离退休或者人员调出,需要办理设备上交手续,明确所有人保管责任,减少资金浪费,保证帐、卡、物相符。强化责任管控机制,以管理制度为依据,建立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资产采购和维护责任机制,根据资产采购及维修的特点,科学区分各部门、各层级的责任,将资产管理与个人利益挂钩,强化计划、执行、检查和监督过程中责任的区分和落实,确保责任管理追求机制有效执行,实现资产管理统一领导、分工管理、层层负责、责任到人。强化检查监督机制。着重抓好“三结合,两监控”即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的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的结合、上级检查与自我检查的结合,切实把监督检查的对象由部分人员转向全体人员,把监督检查的范围和重点由事后监督转向事前预防。充分发挥制度监督、组织监督和行政监督的作用,及时跟踪资产管理动态,由针对性的解决资产购置、使用及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资产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开展。自觉接受内部和外部监督的机构的检查和业务指导,在具体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加强学习交流

探索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一方面,对于当年资产管理工作出色、能够节约使用财政资金,积极调配使用资产,少花钱多办事的部门,给予奖励;另一方面在单位内部将资产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考评,把考评结果作为评选优秀职工或者优秀岗位的依据,对在资产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岗位和个人进行表彰。还有就是对于工作中出现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依据相关办法追求责任,进一步强化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意识。

有了激励机制,有了先进的做法和经验,还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交流将优秀经验总结推广,建设一支热爱资产管理工作、熟悉政策法规、作风过硬的资产管理人才队伍,深入开展资产管理科学化水平课题研究,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资产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4.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

(1)建立信息平台,加强资源共享

我认为,国有资产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使用,而不是使其保值增值。那么如何在资产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在资产的使用中创新管理,提高使用效率,更好的保证服务职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使用中能否物尽其用,延长资产的使用寿命,避免重复购买构建呢?我认为,这就需要建立国有资产调剂使用的平台,使不同的单位,不同的部门,不同领域之间共享资产、共享资源。许多发达国家,对于政府资产多是“调、租、购、建”,需要配置的资产首先是调剂使用,随后是租用,实在没有才会购买。我们也可以通过强大的信息网络,通过合理的分类,将资产数量、类别以及使用状况等信息公开,加大这些资产的合理流动,提高使用效率,只要不是必须的,或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在考虑新购置资产是,都先通过信息平台调剂,最大的范围的调剂使闲置的资产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2)加强财务管理水平,强化价值量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创新财务管理行为,摸清资产的数量,使用状况和价值量。确保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对新增资产及时入账,对于报废的及时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的反应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损耗情况、资金的支出情况,以及分析这些数字的内在联系。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系统实行“收付实现制”这样就造成了,单位资产的账面价值不等于际价值,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部分原来的事业单位企业化,参与市场经营,这两种价值的偏离会导致我们无法掌握国有资产的准确信息,摸不清家底。所以,创新性的政府会计准则以及财务管理方法对于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都是意义重大的。

四、结语

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资源的重要载体,倡导建设节约型机关,就需要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来减低资源的浪费,力争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增强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杜绝浪费,减少资源消耗;使其充分发挥效益,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宋唐军 张健光 王琳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文宗瑜 谭静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

篇5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化过程中,乡镇担负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审计对其所管理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监督职能愈显重要。本文从明确审计目标、整合审计资源以及深化审计内容几个方面入手,就新常态下如何做好乡镇财政财务审计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常态;财政财务审计;审计目标;审计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具有四个显著特征:调增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最近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要遵循引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认识新常态三大规律。乡镇审计是促进乡镇防范潜在风险、深化乡镇财政管理改革、强化领导干部权力制约、促进乡镇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必要措施,审计过程也必须充分考虑新常态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一、以新常态特征为指引明确审计目标

新常态是一个平稳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乡镇政府最明显的影响就是不能再以经济发展速度为唯一考核指标,在均衡发展的同时要强调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结构优化、防范债务风险,审计目标的制定要以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作为基础依据。

(一)强化乡镇财政决算审计,提升预算的科学性。重点审核预算编制程序的合规性、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推进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等现代管理体制在乡镇的实施,为提升乡镇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发挥作用。

(二)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审计,提升收入的完整性。重点审核非税收入收取的合规、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提升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完整性,为乡镇财力的集中发挥作用。

(三)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审计,提升管理的全面性。重点审核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职能发挥的充分性,履行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为乡镇从资金管理向资产资产全面管理发挥作用。

(四)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程序管理审计,提升运行的规范性。重点审核重大项目的立项、招投标、竣工验收等建设程序的合规性,为促进乡镇重大项目建设的良性运行发挥审计作用。

二、以发挥最佳效果为目的整合审计资源

乡镇财政财务审计作为一级政府审计,必须整合审计资源,在创新审计方式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一是注重将将乡镇财政审计与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制度相结合。还要把政府现金收入、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统一规划到审计监督之内,其中,公共财政预算资金、归政府管理的财政资金、上级拨款也要列入审计监督范围之内,还要提高完善乡镇政府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尤其是对乡镇财务预算管理、财政拨款、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产权使用等方面的审计审查力度增加,审计审查力度要有高效性、针对性,对国有固定资产要进行保值管理,保护资产被破坏,确保国有资产受到损失。二是在审计乡镇财务状况时要根据乡镇领导干部管理职责进行审计。制定新的立项时,要积极向县委组织部进行汇报,将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查与乡镇财务审查统一进行。审查审计不仅要对乡镇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常规检查,还要对全部乡镇领导干部任期内决策部署权、资产管理权、履行经济职权以及内部管理制和自身的清正廉洁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审计,要根据乡镇财务的审计情况,制定出乡镇财务决预算审计于与乡镇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两个报告,分别执行提高效率。三是要对涉农资金进行审计。要重点审计农民增收开发项目、植树造林、农畜牧业养殖、土地补偿款等相关涉农资金。在审计乡镇财务涉农资金时,审计人员要深入农村进行核实调查,落实农民是否有相关项目的开发,农民是否得到乡镇资金补贴,相关资金是否被截留占用。充分发挥乡镇审计在专项资金审计中的作用。

三、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审计重点

(一)乡镇财政审计。

乡镇多存在预算编制执行不严肃、决算反映不真实、预算外资金记录不符等问题,乡镇财政审计应集中关注这些方面。乡镇财政支出预算审计重点:主要是审计预算收入进展、出库与入库、预算变化和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审计预算支出的合法性与正规性。乡镇财政决算审计重点:审计本年度的税收进展情况,有没有违规的税收优惠情况,相关税务部门是否按要求进行费用提取,相关税收税款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交财政。乡镇财政预算外审计重点:审查预算外的资金收支情况,审查预算外资金是否按照规定管理,审查预算为最近是否按照规定的收入与支出进行下帐。

(二)村级财务审计。

部分乡村会计业务水平较低,一些入账票据达不到规定要求。乡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执行不到位,出现一些不合格发票入账会引起官员的腐败问题发生,丧失了乡镇财务审计工作的真实性。主要通过对村级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内部监控制度的完备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来监督村级财务。如何针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定期审计:主要是审查财务账本、发票、相关报表,在进行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时,要有针对性的对村级财务状况中出现的不符合规定的财务报表、会计行为是否按照规定来入账,是否具有真实性。

(三)乡镇政府债务审计。

财务审计人员要根据会计账目、相关发票、相关资料来进行审计审查,用事实说话,将查处的违法违纪财务问题进行上报。审计发现,乡镇普遍存在债权、债务清理不及时,挂账数额过大、时间过长的问题。村级内部监控制度的完整性和高效性审计:审查村级会计人员的工作安排,并对村级财务人员进行会计行为的集中审查,审查其职务是否与工作相关,是否违背内控管理制度,是否违规使用会计权利。

(四)涉农专项资金审计。

大多数乡镇财务专项资金都是县级以上多个相关部门拨款而组成的。通过审计发现很多没有按照规定来执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上下级财务部门沟通不协调,资金拨付不到位;一些乡镇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没有落实到位,存在一些不符合规定的专项资金申请费用,造成了国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及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对专项资金的审查的审计,主要是审查审计专项资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是否存在违规使用的问题。一旦出现违法使用、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必须将相关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五)政府投资审计。

近年来,基层乡镇政府,特别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乡镇政府加大了对本辖区范围内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及民生工程的投资力度。这些投资极大地提升了乡镇政府的便民服务水平。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项目投资还存在着诸如招投标流于形式,管理督查不到位,建设程序不严格,成本核算不规范,规划不科学盲目投资、重复投资,劳民伤财标新立异,因此加强乡镇政府投资审计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刘和涛.刍议乡镇年度决算审计.金融财会,2012(7):150.

[2]周桂君,任艳芬.浅议如何加强乡镇政府投资审计.中国集体经济,2011(下)(2):200-201.

[3]钟大生.乡镇审计审什么.审计与理财,2011(11):22.

篇6

关键词:高校 内部控制 管理

高校内部控制是高等院校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风险,提高办学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特别是近10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拥有的资产和负债总量也大幅增加,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由侧重外延扩张转向注重内涵提升的的新时期,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资金投入后的使用效率和高校的办学效益,更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完善与加强高校内部控制问题显得格外重要。文章试就目前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与优化问题浅作分析。

一、高校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由于长期以来,高校的经费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因此,很多高校重计划而轻执行和考核,衍生了重财轻物的观念,缺乏资产经营管理意识,对我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高校自身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经费来源也由原来单一依靠财政拨款转为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新格局。为了确保高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许多高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内控方面的制度,然而实际操作中,高校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对内部控制的强烈责任意识,同时,我国高校的各级领导干部大多是从教学一线岗位成长起来的,是专业学科方面的权威,但在高校经营管理知识方面却相对贫乏。从事领导岗位后,缺乏教育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加上我国对高校管理层进行的经营管理知识培训较少,他们基本是依照以前的惯例或者制度办事,在办学治教的观念、视野、方式方法上套用以前的模式,或者借用其他学校的模式,难以根据本校实际自行创新,使内部控制总是处于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被动状态,无法根据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及时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至于经常出现执行不力、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影响了其有效运行,对国家、社会、高校自身均造成了损害。

(二)内控制度设计不够完善,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随着高校经济活动的涉及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着薄弱环节,在对外投资、物资采购、教材订购、基建项目管理、招生等领域相继发生各种问题甚至经济案件。有的高校在制订内部控制制度时,内容简单,控制程序不科学、不规范,职责权限不明确,造成许多管理上的漏洞,为腐败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创造了便利条件,如:在物资采购、教材订购中,由于招投标内控机制设计不科学,存在拿回扣等腐败现象;在基建项目发包承建工作中,有的利用职务之便,索要或收受钱财,造成经济犯罪;在招生工作中,有的利用工作之便以及学生家长入学心切的心理,收受钱财和礼金,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等等。因此,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完善并优化内部控制架构,是保护高校财产、维护高校声誉,保证干部队伍廉洁所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

(三)风险管理意识不足,风险防范措施缺乏

风险一般是指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的不确定性。高校由于过去受到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教育经费、招生计划全由国家统一安排,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对培养成本进行核算,也无需考核学校的办学效益,大学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因此,高校的风险管理意识不足,风险防范措施缺乏。但是,近些年来,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所处的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市场不断开放,教育的日趋国际化,来自国内、国外的竞争在加剧,尤其是招生和就业压力的加大,使高校在面临不断增加的外部风险时,来自高校内部的风险也在加大,尤其是财务风险。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和办学自的不断扩大,使高校规模迅速膨胀。举债办学在解决了高校发展中的资金问题的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压力。每年巨额的利息支出将进一步加剧财务紧张状况,一旦无力偿还到期债务,高校便会陷入财务困难。另外,还存在着内部管理混乱、教育培养成本提高、教育资源浪费、教育质量下降等风险。对此,高校要有足够的风险管理意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四)高校资产管理不严谨,资产流失浪费现象存在

高校管理人员由于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管理责任不明确,造成国有资产管理不善,资产流失、资产闲置、重复购置等现象时有发生。如:有的高校由于物资采购制度不健全,设备购置过程中各岗位职责未严格分开,加上审查制度不完善,造成部分设备产权关系不清楚,从而导致部分国有资产流失;有的高校将学校资产随意调拨给外部企业或个人无偿使用,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有的高校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资产配置机制,片面追求仪器设备的高、精、尖,较少考虑使用效果、利用率等考核指标,造成仪器设备高投资、低效率,有的仪器设备自购入后一直未开封,长期闲置,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有的高校缺乏必要的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对闲置的设备调配困难,一些设备重复购置,造成了国有资产的贬值。

二、完善与优化高校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但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关键性的环节入手:

(一)将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落到实处

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精髓,近年来高校职务犯罪不断增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项或多项业务集中由一人办理,导致错误与舞弊行为的发生。应当按照内部牵制原则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其职责权限,形成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岗位与岗位间的相互验证、相互制衡的机制,确保单独的一个人或一个岗位对任何一项或多项业务活动无完全的处理权。如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明细账记录与总账记录、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财产登记与财产保管等,这些岗位,都必须严格按规定加以分离。

(二)强化预算控制制度

预算控制制度是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起着资金阀门作用。高校应本着量入为出、勤俭节约、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上级下达的经费指标和自身的财力,统筹安排预算内外资金,据实编制部门预算。收入预算是学校经济基础,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应取得的收入及时足额地收纳入账,并监督各项收入来源是否正当、合法,是否存在截留、占用、挪用情况。部门预算编制要做到合理安排资金,在兼顾一般的同时,优先保证重点支出。对每一收支项目的数据指标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测算,力求各项收支数据真实准确。所以,高校应当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差异应进行分析,查明其发生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对具体执行预算的各院系处室,应实行权、责、利相统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并由财务、审计部门监督执行,这样才能体现预算控制的严肃性,从而有效保证预算执行的质量和预算控制的效果。

(三)健全授权批准控制程序、强化货币资金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对财务及相关岗位工作的授权审批范围、程序、权限、责任等内容分别设定控制范围,高校各系部、处室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对授权控制程序的设计应当根据高校业务的发展需要定期予以反馈、审核,不断健全。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筹资的多渠道和资金使用的多去向已成为高校资金流动的基本特征。资金流动的次数频繁、现金收付业务多,使货币资金收付业务的控制成为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因此对货币资金控制的精细化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第一,实行钱、账分管,货币资金的收人与支出要有合符规定的凭据;第二,严格按照“申请、审批、复核、支付”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的支付业务并及时人账;第三,对现金的支出范围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并在实践中严格执行,控制现金坐支行为;第四,使用、领用空白结算票据必须进行登记;第五、加强印章和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支票签发至少必须由出纳和财务负责人两人负责并签字;第六、对存在二级财务管理部门的高校,应该加强监督管理,采取收费收据由一级财务部门统一发放使用、二级财务部门定期呈送报表、定期或不定期对二级财务部门的账务进行稽查、对二级财务部门在业务上进行指导等措施强化货币资金控制。

(四)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中突出强调了单位要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各项业务的健康运行。因此,高校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及时识别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风险。现阶段高校内部所存在的风险主要是财务风险。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是保证有一个优化的资本结构模式,一个合理的负债规模,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既要充分利用举债发展这一手段来增加对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层次的投入,又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增大。因此,建立规范的对外筹资决策机制和程序,通过实行重大筹资决策集体审议联签等制度,加强筹资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等环节上的控制,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对于其他内部风险的控制,高校应大力加强内部风险防范措施,制定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设立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对各种内部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此外,高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扩大招生规模,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同时,要注意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有条件的高校还要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在与国外高校的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对外部和内部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才能进一步发挥内部控制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使高等教育事业健康、蓬勃地发展。

(五)建立内部控制跟踪监督机制,加强内部控制领导责任制的落实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跟踪监督机制,可真实反映经济活动实际情况,及时提供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该机制可以采取月报、季报、年报等形式,但都应配备重大事项和非正常事项的及时报告制度。报告的主要内容比如:资产负债状况、借款还款的进度及规模,基建工程进度及付款压力等等,相关责任部门及上级领导才能及时地、全面地掌握所属期间财务状况及其变化情况,才能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做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即:高校负责人是内部会计控制的责任主体,同理,高校负责人也是内部管理控制的责任主体。但在现实工作中,这一法律责任并未完全落到实处。在有些高校,往往是负责人没有带头执行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执行不力。要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必须在完善内部控制跟踪监督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内部控制领导责任制的落实。具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主管部门对高校领导的考核,第二个层次是高校领导对各部门和学院负责人的考核,考核的核心内容都是将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与其政绩、业绩考核挂钩,与奖惩、职务的升迁挂钩。这样自上而下,层层负责,方能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涂利平.强化高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会计之友, 2007,(8).

[2] 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财会[2001]41号

篇7

一、健全财务管理标准

1.制定预算定额标准。预算定额标准是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提升财务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的基本保障。通过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应用,建立相关资源消耗标准,科学量化成本费用管理尺度,落实各预算单位、部门及岗位的管理责任,促进企业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费用,进一步拓展利润空间,确保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以强化精益管理为标准、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主线制定预算定额标准,建立与业务管理紧密结合,涵盖成本费用、资产配置、物资采购和职工薪酬等业务的定额标准体系,并全面应用于企业预算管理各个环节,为预算编制、分析、考核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和标准,避免了预算编制不规范、开支不合理、控制及评价不科学等问题。2.制定实物资产配置标准。实物资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必要物资资料,存在品种多、数量大、使用区域广的特点,因未建立完善的资产配置管理标准,各直属单位、部门实物资产购置、配备和报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以致存在资产闲置或配备不足的情况。以推进实物资产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精益化建设为着力点,对存量资产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制定实物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建立起账簿完善、归口管理、责任到人、流程规范、运转高效的实物资产管理机制,优化存量资产配置,防止资产闲置浪费,为企业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提供基础保障。3.制定会计基础工作标准。结合各类审计和检查发现的问题,积极制定措施,狠抓整改落实,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认真执行会计准则和行业核算要求,规范会计核算环节和内容;加强对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核,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最大限度减少问题和差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注重提高筛选、提炼、利用复杂数据的能力,更加注重提升高效率、深层次、专业性的分析水平,为精益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持。4.完善财务管理考核体系。完善的考核体系不仅是促进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也为各项工作开展明确了标准。财务管理考核体系按照主要工作内容分为会计核算、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四大部分。会计核算工作考核,主要对报账审核、报销手续、账务核对、资料上报、税务管理等日常工作进行考核,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考核,主要从资产日常管理、信息化管理、资产清查、资产处置、资产出租等方面加强考核,增强对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考核,重点对预算的编制与调整、执行与控制、分析与考核等进行考核,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硬约束的作用,督促各责任主体规范预算基础工作,履行分析责任,强化执行力,推动预算管理做精、做细、做实。资金管理工作考核,将资金监管、收支两条线、银行对账、月度预算准确性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引导员工树立资金价值意识,促进企业资金收益水平提升。

二、优化财务管理流程

以流程建设为基础,将精益管理理念渗透到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中去,抓住影响效率、质量、成本的关键环节和节点,实施流程优化,促进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改进提升。1.预算管理全员化,增强业财融合度。一是优化预算编制流程,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按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原则,结合定额标准和业务需求编制预算,充分发挥归口部门的作用,分析和判断每项支出的科学性和必要性,提高预算编制的效率和准确性,进一步推动企业的预算编制模式向精细化、效益型迈进。二是强化预算过程控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根据年度税利目标,细化分解成本费用控制指标,强化落实归口部门管理责任。将任务目标分解到各责任主体,并监控执行进度,及时反馈预算执行差异情况,做到预算过程控制有效、执行有力。在预算分析过程中,按季度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确保月度、季度预算与全年预算有效衔接;充分与各单位、部门沟通,配合其对预算执行偏差较大的项目进行梳理、分析,查找编制和执行方面的不足,给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实现以预算分析促进管理水平提升。三是突出预算监督考评。充分运用工作PDCA法,将年度预算逐月分解,以月度执行为基础进行及时监控,实现明确职责、全员参与。2.资产管理动态化,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一是加强实物资产日常管理,按照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账务管理、使用管理三方共管的特性,建立扁平化的资产管理小组,及时掌握资产变更信息,并将各环节的管理责任明确到人,做到谁管理谁知晓、谁使用谁负责、谁损毁谁赔偿。二是建立企业资产新增和处置工作的联动机制,把实物管理与账务管理对接起来,统一归口管理部门,合理配置实物资产,严格管控资产购置和处置等关键环节,内部调配使用闲置且有使用价值的资产,合理处置闲置且已无使用价值的资产,实现闲置资产主动调配和充分利用,从源头上控制闲置资产产生。三是充分运用资产管理系统,在信息化平台上动态管理各项实物资产,实时掌握资产存量情况,避免可移动资产流失或无序流动。3.资金管理集约化,提高资金收益率。通过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平衡,规划和控制资金流入、转出、周转的时间和金额,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风险。一是抓好资金流入的管控,改变当前银行单据传递效率低、入账不及时的现状,及时核对卷烟销售款,确保货款及时足额回笼。二是抓好资金流出的管控,避免资金申请的随意性,加强财务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协作,实现取得完善的支付凭据后申请资金,通过合理规划大额资金支付时间、严密监控各支出账户日均余额、精确化拨付资金等措施,减少资金在支出户的沉淀量。三是抓好资金归集的管控,采取改变资金划转方式和缩短划转周期的方式,有效提高内部存款占总资金量比重,从而提高资金收益。

三、构建持续改进机制

篇8

一、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和审计廉政建设。加强区教育局内审人员的内部审计业务提升,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审计业务培训,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继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内部审计人员严格执行《省教育审计工作廉政规定》的内容,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做到依法审计、规范审计、精细化审计,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和审计人员的廉洁从审。

二、重点实施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固定资产管理的专项审计调查。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维护学校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固定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固定资产管理的专项审计调查,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幼儿园)固定资产的增加、使用、维护和变动、处置等财务活动,严肃财经纪律,有效预防国有资产的流失等行为发生,促进勤俭节约和廉政建设,充分体现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

三、常态化实施教育系统三年轮审工作。《区教育系统第二轮内部审计三年轮审工作计划》中明确规定轮审对象、范围、方式、内容、重点以及组织实施方法,按照学校单位内部管理情况、预决算管理、收支管理及结余情况、“三公经费”使用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往来款情况、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单位收费情况、学校食堂管理情况、工会账务管理情况等十个方面的审计内容进行审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三年轮查计划中的开始第二年的审计任务,是教育局审计室落实审计监督的具体工作要求,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服务功能。通过审计,深入了解单位内控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状况和财务管理情况,规范经费收支行为,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增强单位领导和后勤管理人员的财经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预防和遏制违规行为发生,确保教育经费和财产安全。

四、实施下属单位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根据教育局下属单位负责人的人动情况,及时组织完成校长(园长)和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通过审计,核实单位财务收支及账内、外负债情况,以澄清家底。全面掌握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及重大经济项目的决策、实施和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审计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学校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和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并对校长(园长)和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在其任期内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的鉴证和评价,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依据。

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企业管理 财务行为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企业应于建立、健全和实施内部控制。何谓内部控制,是指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全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对于大型或特大型企业而言,做好内部控制其效率与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各级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高度重视。

成都铁路局成立于1952年7月1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铁路改革力度的日益加大,原有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满足新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步暴露出基础工作薄弱,内控制度不完善,造成资金安全不稳,财务风险日益加大。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五部委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结合成都铁路局自身经营特点,逐步规范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了一个良性内部控制体系的内部循环,使成都铁路局财务会计工作得到提高,实现了成都铁路局资产经营责任制的预期目标。

一、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基本措施

(一)强化内部环境建设

企业总是在某个环境中运行。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而外部环境更多体现在对企业的约束和规范,内部控制的原动力来源于企业自身。成都铁路局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规范内部治理结构,达到法人治理结构相互独立,权责分明,体现了相互制衡。成都铁路局高度重视内部环境建设,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向全局职工传递着有关诚信、道德行为和胜任能力的期望水平方面的信息。干部任前要进行考评并学习《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手册。通过路局的有线电视台宣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凝聚职工归属感,倡导诚实守信、开拓创新和团队精神。通过上述种种手段,将创建企业文化与营造内部控制环境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1、提高风险意识

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确定性意味着机会和风险并存,如果机会代表盈利,则风险就意味着亏损。做好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提高风险意识。针对成铁局这一特大型会计主体的实际情况,可以确定资金管理、资金结算、资产管理、工程结算等为风险关注点,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制度流程等方面对各类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予以高度重视。

2、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首先完善组织架构建设。对附属机构财务及会计人员实行集中管理,增加会计管理集中度的措施。路局严格执行各岗位会计人员的任职条件和任用程序,完成了路局机务、工务、车辆系统的站段总会计师配置工作,并实行财务负责人定期轮岗制度。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成立了局资金结算所,在资金量周转大的地区设立结算室,通过资金结算所和各结算室对各站段资金进行监管,将资金支付风险前移使风险更可控。

其次,确定若干风险点并采取措施。企业的风险点主要有大额资金支付、对外投资、担保等。路局制定了大额资金支付、资金调剂等相关规定,将资金风险限定在可控范围,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根据铁道部关于对外投资、担保、借贷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单位的债权、债务管理,严格审批手续,作到权责分明。通过科学化的管理体制,避免发生经济纠纷,也避免资金调度的重大决策失误,内部管理失控。保证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三)规范控制活动

结合上述风险点,并考虑到铁路局工作重点与工程实际情况,对于一些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活动进行了强化。具体情况如下:

在银行账户管理方面,印发了成铁财【2006】150号《成都铁路局银行账户管理实施细则(暂行)》、成铁财【2006】699号《成都铁路局单位账户管理补充办法》及成铁财【2007】57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单位账户管理的通知》,规范单位账户管理,对账户的设置和使用、账户审批及开立程序、账户的变更和撤消、账户监管及罚则等做出具体规定。

在资金支付方面,做好银行集中支付和直接支付,减少现金支付,严格规定各种内部银行账户支付范围。规定支付个人款项必须通过银行支付,为此2006年印发了成铁财【2006】46号《成都铁路局个人款项支付细则》及财函【2010】号《关于重申进一步加强备用金管理的通知》,强化了备用金管理制度,防止“小金库”与其他不规范的资金行为。

在资金结算管理方面,根据铁道部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本局实际,制定了结算中心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同时对于结算中心稽核工作也制定了相关办法与细则,从工作职责、稽核方式、现场稽核、非现场稽核、业务稽核规范、稽核档案管理、稽核人员管理等方面将稽核工作制度化、精细化,将风险控制由事后逐步转向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

在工程管理方面,工程财务管理是铁路局近期工作的重点与热点。由于近年来铁路建设项目多、资金来源复杂、资金流量大,参建单位多等特点,决定了铁路局必须对工程项目的财务事项进行严格管理。路局先后于2008、2009、2010年下发了项目资金预算管理、资金实时监控、资金全面管理等相关规定(通知),从资金管理、预算执行、资金使用等环节做出具体规定,规范资金支付前各环节手续,做到支付依据充分、手续完备、依法合规,形成按预算申请、筹集、使用建设资金的管理机制,解决了竣工项目财务决算滞后的问题,在建工程、应收、应付长期挂帐问题,工务系统,特别是工务机械段对外工程、劳务分包问题,供电段施工配合费收取问题以及土地房屋资产出租出借问题。确保资金支付与工程建设进度相适应,以违规拨付建设资金“反面典型”处理为突破口,防止发生超概算、超计划、超资金预算、超合同、超验工计价拨付建设资金等问题。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中介机构对达成、襄渝二线、黔桂线竣工开通项目的审价工作,核定竣工开通项目验工计价、建设成本的真实性,规范了工程价款结算和费用支出。加强建设、施工、协作银行的三方监管,制定了三方《监管协议》,通过资金结算所对施工单位资金流向进行日常动态监控和定期检查,实现建设资金的全过程监管控制。建立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和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从源头上杜绝资金安全隐患,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四)完善企业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企业之间及企业以外的有效沟通

通过成都铁路局财务会计协会和西南铁道报等内部刊物,建立沟通平台,宣传路局的企业文化精神,提高全局职工自身修养和素质,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加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建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倡导爱岗敬业精神,增加职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职工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对企业的融合度,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

(五)加强内部监督,促进实施内部控制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内部监督主要包括内部审计、稽核与考评工作。一是路局审计处通过日常监督,发现、提出、纠正并及时上报管理层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会计行为的错误及舞弊行为,通过专项监督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二是严格落实绩效考评制度,通过绩效考评,从上至下让每一位职工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明白工作做得好的,应继续巩固,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做得不好的,通过分析查找出原因,及时进行修正,以期达到预定目标,推动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三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制定了《成都铁路局经济活动分析制度》,通过每月的经济活动分析,与预算标准、历史成本进行比对,加强了成本的控制,解决了劳动效率的问题。四是建立了预算执行通报制度,对预算执行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严格追究责任。

二、结束语

内部控制规范化的过程,也是企业财务管理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过程,是企业会计职能从核算向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体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努力并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它不仅涵盖了财务知识,还是投资、金融、市场、法律、营销、信息等多方面知识的融会贯通。随着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和铁路改革的不断创新,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提高人员素质,强化执行力,围绕上级主管部门与企业中心工作不断总结与改进,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加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医院 固定资产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60-01

医院固定资产是医院行使各项职能、开展行政管理活动,维持正常运转和完成各项工作目标的物质基础。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可以合理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构建节约型社会。目前,随着医院办公条件的日益改善,现代办公设备的添置,医院的固定资产大量增加。但由于政策性因素及单位内部自身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严重影响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一大隐患。只有加强医院国有资产的管理,才能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更好地实现公共财政的目的。因此,如何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资产在购置、使用、处置环节上都存在管理漏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规定:“事业单位应该建立经济、有效、适度的国有资产整合、共享、共用机制。”而现阶段医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购置资产、固定资产利用程度不高、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在固定资产的购置环节,有的采取“化整为零”的战术分解采购规模,刻意规避政府采购;有的政府采购相关人员与供应商有利害关系时没有按规定回避;还有的私下交易、暗箱操作、“人情采购”;也有些单位存在盲目采购、攀比采购、重复购置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固定资产违规购置、采购成本增加,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和处置环节,登记制度不健全,造成资产使用状况不明,使固定资产在管理环节的初期就存在着管理漏洞;日常管理中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定期盘查制度,账外资产增加,存在“物随人走”现象;在资产维护、处置、捐赠、投资、对外担保、出租出借,以及调拨和报废等方面管理和记录程序不健全,资产处置缺乏必要的审批、评估和备案程序,处置收入未按规定管理。

2.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滞后,不能适应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医院内在发展的要求。会计核算不及时,无法及时反映资产变化,应入未入,该销未销,导致账物脱节、存量不清;会计核算不准确,在单位资金来源混杂、财权分散的情况下,特别是单位负债购建固定资产时,很难使单位的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保持一致,导致会计核算不能准确地反映单位真实的财务运营状况,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不计提折旧,虚增了净资产。医院在固定资产核算中不计提折旧,却设置了“固定基金”科目以反映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归宿,明显虚增了净资产。

3.“重购轻管”思想严重。医院固定资产在采购的时候,往往在管理上能够得到重视,层层审批,责权分明,但是在采购之后的使用环节,固定资产的管理逐步弱化或忽视了,比如固定资产的定期保养维护、固定资产资产的正常有效使用等等,不被人们所重视,体现出“重购轻管”的管理模式。

二、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全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强化资产管理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制,落实国有资产管理法定代表人负责制,明确管理机构和人员,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式,全面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可对固定资产管理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

2.从管理制度入手,建立系统、透明、规范的管理体系,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处置等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固定资产的入账手续,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完善固定资产的台账、保管账、出入账登记等管理账簿;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固定资产盘点清查。通过清查,及时发现事前、事中存在问题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医院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对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对其取得的收入账面正确反映;加强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确保本单位资产安全、效益和完整。

3.努力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建立高水平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队伍。第一,要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资产管理人员是固定资产的直接管理者,对资产的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会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第二,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技术业务素质。现今有许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的会计从业人员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资产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对资产信息的统计、分析总结能力较低。因此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注重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更新会计知识,熟悉会计处理程序和核算办法。第三,要加强会计类相关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使财会工作由单纯核算型向企业的管理型转变,使会计人员素质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4.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电子计算机加强对固定资产资产的管理。由于医院固定资产种类多、数量大,价格也相差悬殊,平时管理工作非常繁琐,人工管理难以做到及时、准确和有效。使用微机管理固定资产既可促进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加强使用部门、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互制约,还可以及时、准确地统计各种报表,有利于成本核算的开展,为合理配备、有效使用和更新报废固定资产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

5.医院要实行全成本管理,固定资产要有偿使用。由于医院固定资产是一次投入,分期收回,医院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更新和大型修缮。按照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科室占用固定资产取得了一定的医疗服务收入,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成本。通过全成本核算促进科室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防止科室盲目申请购进资产和闲置浪费。只有把固定资产价值全部补偿进入固定资产使用科室的成本核算,才能减少科室盲目争设备争空间的现象, 促进科室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利用。固定资产才能得到更科学、合理、有效的使用。

总之,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提高政府为民理财能力;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服务型、节约型政府建设。为此,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最终实现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固定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