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8: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教育资源现状

篇1

一、我国农村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教育资源是指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总和。一般而言,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一)农村教育人力资源的现状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但目前,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整体素质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1.结构分布失衡,农村教师短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量从整体上看并不短缺,但城乡师资分布失衡,存在着结构性的超员缺员问题,即城镇教师超编与农村教师缺编的问题并存,尤其在条件更为艰苦的边远和贫困地区,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另外,农村师资队伍突出存在学科性短缺问题,即某些学科教师十分缺乏。目前,在农村学校,各地普遍反映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和英语等学科专业教师十分紧缺,开课不齐或由一个教师同时兼教几门课,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农村教师的结构性和学科性短缺,直接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2.农村教师学历普遍偏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农村教师学历参差不齐,高中、中师或初中学历教师在教师总体人数中的比例占绝对优势,而初高中学历教师大多数未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也没有通过进修提高学历,实际教学能力非常有限,而且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大部分农村教师队伍存在高度年轻化或老龄化问题,缺乏名师及学科带头人,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质量及专业化水平不高。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法,缺乏创新。这些缺陷,使农村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能真正地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城乡教师队伍素质的差距,使农村学生难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3.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普通教师缺乏进修培训。由于城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相差悬殊,农村条件艰苦,教师难以安心在农村学校任教,只要有机会就纷纷流向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或经济发达地区,导致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学校留不住好老师,教学质量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另外,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教师接受进修培训的机会比较少。由于农村教师待遇差,工作量大,没有精力、更缺少动力去接受继续教育。而且,部分教师视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负担,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

(二)农村教育硬件资源建设现状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多媒体、实验室、图书馆等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资源。在广大农村,硬件建设落后是一种普遍现象,使农村学校的探究性教学失去了硬件支持。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许多学校缺乏硬件设备。可以说,农村学校的“四室”建设严重滞后,表现为实验室缺器材、图书室缺图书、阅览室缺场所、多媒体教室缺设备。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农村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能更好地开阔视野,提高学习能力,只能无奈地面对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状况。

(三)农村教育软件资源建设现状

软件资源主要是指支持学习的教材、课件、网络教育资源等教学软件资源。在课件资源方面,许多农村学校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不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使得农村学生无法接触到优秀的网络资源。在农村,许多年龄比较大的老师根本不会用多媒体设备,更不具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技能。即使软件较好,由于教师水平制约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农村的师生没有真正共享到信息技术带给他们的实惠,与充分得到网络学习资源的城镇师生相比,他们更加陷入教育资源的劣势,造成更大的教育不公平。

二、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中国的基本国情可以概括为生产力尚不发达,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二元结构”。基础教育薄弱,农村教育薄弱,城乡教育差距大,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必然产物。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城乡教师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分布不平衡,城乡师资在数量、质量、稳定性方面差距较大,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城镇超编和农村缺编现象均较严重。正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条件艰苦,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政策取向的不平等

近年来,我国政府鼓励各地兴资办学,但政府投资和政策倾斜往往集中干东部较发达地区和城市一些好的学校,形成了强烈的“城市偏向”的价值取向。政府教育投入的多寡会直接导致各地区各学校教育资源参差不齐。国家投入明显地重城市轻农村,最好的设施、师资和管理等公共教育资源流向城市,而广大农村,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校舍简陋,师资质量差,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市。政府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大量投入城市,将城市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中心,势必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短缺。因此,矫正“城市化”的取向,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选择。

(三)教育经费不足,软硬件建设滞后

中国的教育国情,有人概括为“穷国办大教育”。我国教育面广、量大,而国家财力有限,教育经费明显不足,影响了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因此,农村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方面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的办学标准。在经费投人及硬件建设方面,国家尽管加大了资金投八,但仍然与国家标准有很大距离,如危房面积有增无减,设备陈旧,音、体、美器械几乎为空白。教学用具及教学辅助手段也非常短缺,“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育手段是农村教学的主要模式,就不用说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极其缓慢。

(四)思想观念落后,技术水平较低

在农村中小学,有很多教师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缺乏现代的教育理念,不能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必要性,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也没有看到国家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在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之后,尽管有些教师通过自学、培训I,了解了一些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但由于不经常使用。各项技术的应用仍不够熟练。农村教师观念的落后和技术的不熟练,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分享,不能充分发挥学生

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由于历史、区位和文化的原因,我国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和差距,这种状况反映在基础教育上同样存在着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的明显差距。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可以减缓城乡教育的分化,从而尽可能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只有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才能使其安心执教,学生的教育才有保障,教育不平等状况才能逐步消除。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是彻底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困境的根本。

(二)加大调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均衡化是大势所趋,只有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实现教育起点的平等。在我们拥有一定教育资源的情况下,还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配置。要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多修校舍、更新设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使教育资源达到优化配置,进一步消除教育不平等现状。实行教育资源均衡化,使城乡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水平大致相似i公平地调配师资,或实行定期轮换;以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资源城乡共享,通过网络将优质资源送到农村,加强农村软件资源的建设。

(三)优先考虑农村教育发展需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促进城乡教育平等,要优先考虑和满足农村教育发展需要,采取向农村教育倾斜的“补偿性原则”,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各种专项扶助,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上的差距,使国民教育成为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对农村学校来说,要想尽快摆脱落后困境,必须要靠“倾斜政策”来加大投入,以弥补多年来对农村学校在经费投入上的缺额。发展教育事业,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特殊性、优先性,可以对音、体、美、英等专任教师有计划地实行定向培养,进一步丰富城乡教师交流途径。同时,加大调整城乡教育的投资比例,重点向农村教育倾斜。

(四)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资力度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经费长期处于较低水准,致使农村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因此,要尽快出台有关教育投资的法规,使教育经费的筹措、支出有法可依。同时,以政府为名,调动多方投资办学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对农村学校软硬件建设的投资力度,让农村学生有书读、有实验做,能用多媒体、能上网,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展他们的知识,使其全面发展。此外,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资源紧缺的现状。

(五)启动农村教育专项立法,促进教育公平

篇2

1 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总体情况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重庆市38个区县共闲置中小学校4501所(含教学点),闲置学校占地面积893.0万平方米(约1.34万亩),闲置校舍建筑面积196.2万平方米,形成的闲置校舍固定资产原值约4.51亿元,按现值估值约为5.16亿元。其中,幼儿园闲置11所,校舍14栋;小学闲置4383所,校舍7094栋,九年制学校闲置13所,校舍17栋;初中闲置79所,校舍265栋;高中闲置3所,校舍8栋;中职闲置6所,校舍16栋;成人学校闲置2所,校舍2栋;其他像勤工俭学点和教办的学校闲置分别是1所和3所,校舍1栋和8栋。可以看出,小学是整个农村教育闲置资源中比例最大的。

1.1 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的特点

①学校建设时间早。通过调研资料核查,闲置校舍建设时间为上世纪90年代前的占56.5%;1990-2000年期间及2000年以后修建的分别占33.9%和9.6%。

②规模普遍较小。据调研分析,闲置学校大部分为村校,闲置学校平均占地面积为3.06亩,平均校舍建筑面积为481平方米。

③产权权属关系较为复杂。闲置学校主要可分为国有、集体所有和其它(含国有投资、集体出资和群众投工投劳共建)等3类,其中国有占70.6%,集体所有占21.9%,其它占7.4%。

④多数无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或权证不齐。这部分学校主要修建于实施“两基”及验收期间,部分区县国土部门只办理了临时权证,没有完善产权登记。在调查的学校中,有土地使用证的学校有3239所,占71.96%。

1.2 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的处置利用情况

目前,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使用和处置情况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教育系统内部划转,继续用于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学农基地等,占闲置学校的3%;二是无偿划转为当地卫生、福利、文化等其他公共用途,占闲置学校的7.3%;三是出售或出租,对交通便利、有处置价值的校舍进行出租或出售,其资产收益归教育部门,这类情况占闲置学校的17.7%;四是通过其它方式处置的占5.3%;五是尚未处置(废弃或暂时闲置)的占闲置校舍的66.8%。

调研显示,闲置校舍中处于闲置废弃状态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用于出租出售或用于公共事业。如荣昌县将仁义镇安瑶山小学教室等25栋闲置校舍转让给镇、村、社用作五保家园、敬老院、村办公室等;将双河长山中学教学楼等11栋校舍出租给企业;将吴家海棠中心校黄葛滩村小教室等6栋闲置校舍与镇政府进行置换,用作办五保家园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对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的需求。

整体而言,大部分区县对闲置校舍的利用率并不高。例如武隆县有闲置校园78所,其中出租6所,临时交村社保管使用的11所,划转给村1所,临时转作其他用途的5所,闲置的就有55所。即使已出租的校舍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也很普遍,相比偌大的教学楼和校园场地,出租的教室“大材小用”利用率也非常有限。

2 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形成原因及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2.1 重庆市农村学校闲置校舍形成的原因

①规划布局不合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普九”,在“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村村办小学”热潮中,全国实行的是分级办学体制,县办高中,乡镇办初中、中心小学和完全小学,村办村校。当时各乡镇最大的教育目标任务,就是完成“普九”。由于管理体制、经费短缺等多种因素,对学校建设根本没有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对学校的整体布局规划缺乏分析、论证和统一安排。因此,出现诸多隐患,最终导致目前较大数量的农村村校资源闲置。

②生源逐年减少。在计划生育政策调节下,农村出生人口呈现波浪式增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家庭经济条件稍好的,部分学龄儿童随家长到城市异地就学,使农村学校生源进一步减少;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家里就只剩爷爷奶奶照顾学龄儿童,形成名副其实的“农村留守儿童”。

③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开始。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的加快,这种办学模式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社会对寄宿制学校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村适龄儿童的家长纷纷为孩子选择上寄宿制学校,政府又资助部分“留守儿童”上寄宿制学校,同时对家庭贫困学生提供“爱心午餐”等,由此导致部分农村村校生源越来越少直至闲置。

④城镇化加快和农民新村建设进程的加快。近几年由于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民向城区和中心集镇迁移,乡村居住人口逐年减少;由于乡镇体制和行政村的改革,原有自然村的中心地位发生根本性转移,原有散居的村民集中建设到新选址的“农民新村”,学生发生转移,学校的布局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和优化,由此导致初级小学必须异地建设;为了节约成本和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一些生源较少的中小学被撤并,教育行政部门又缺乏闲置校舍处置的政策和有效措施支撑,形成的一批空置中小学,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校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⑤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因为农村学校点多、面广,很多学校属地方政府管理时为解决学生入学问题而修建,除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镇、乡政府所在地学校规划建设相对较好外,绝大部分村校由村民筹资、投工投劳修建,场地小、校舍少,多数学校满足不了最基本的功能设置要求。

⑥地质灾害和移民工程的影响。随着“三峡移民工程”、“生态移民”和“高山移民”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得部分学校的生源减少而导致农村村校闲置。

2.2 重庆市农村闲置校舍处置存在的问题

我市目前有大批闲置校舍未能及时得到合理处置和充分利用,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土地所有权不清晰。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至2002年,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模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县、镇(乡)、村办小学的“三级办学”模式下,农村学校建设用地几乎均由乡镇和村无偿提供,土地属于村委会集体所有。建校时未办理审批登记手续,没有界定校、村双方产权。依据土地管理的有关规定,这些没有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和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的校园,所占用的土地仍然属于村集体所有。因此,要处置闲置学校必然面临土地确权和村民利益的调整问题,情况较为复杂。

②校舍产权不明晰。根据调研,目前未明确产权的土地、房屋都属于村校。其中大部分村校没有完善产权手续,主要是在六、七十年代,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村校由乡村两级办学,大部分村校的用地是村社集体土地,校舍由村民投工投劳和教育部门适当补助建成,个别村社认为村校是村集体资产,闲置的村校土地、房产应归还村社;部分市人大代表还提出相应建议,要求将村校归还村社,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学校与当地村、社和村民存在一定纠纷,无法完善相关产权手续。

③缺乏相关处置政策。重庆市教委、发改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局等五委局联合印发了《重庆市学校老校区置换暂行办法》,但基本不适用于农村小学校舍的处置。部分部门和个人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个别村委会或村民强占闲置校舍,造成校产纠纷,个别学校不经评估随意处置校产,造成部分闲置国有资产流失。

④管理困难加剧资产浪费和流失。据调研分析,目前闲置校舍存在“三无”,即编制有限无人管,经费困难无钱管,地处偏僻、荒郊野外无法管。同时存在“三大隐患”,即:长久失修渐成危房,资产自然贬值,且形成新的安全隐患;因无人管理,明占暗偷现象较为突出,人为造成资产流失;责任不明,若因自然灾害出现倒塌伤人事故,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难辞其咎。有的闲置校舍距中心校较远,不便管理,需要请专人管护,增加教育成本。如不请人管护,出现安全事故、财产损失等,教育部门和学校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⑤安全维护成本高、利用率低。绝大多数闲置校舍建设年代久远,建筑质量差,部分干打垒校舍还存在,安全隐患十分突出,利用价值不高。如需要处置,又需花费大量经费进行维修或维护,部分维护成本甚至远远高于校舍残值。闲置校舍大多地处偏僻,周围均为大山或农田、水库,交通条件十分不便,出租或转作他用困难,即便出租,价格也不高,总的利用率较低。

3 对策研究

3.1 全面排查,摸清家底,明确产权

由于被撤并学校布局比较分散,资产权属状况比较复杂,各区县应成立专门机构,尽快对闲置校舍逐校进行摸底排查并登记造册,全面掌握闲置学校的土地面积、建筑结构、建设年限、建设资金来源、学校用地及房屋权属等状况。

3.2 尽快研究出台规范性指导意见

闲置校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为减少浪费和避免资产流失,国家层面应出台相应关于规范闲置校舍处置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各地开展闲置校舍的确权和利用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在此基础上,我市应结合实际情况,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因地制宜出台具体的处置办法。

篇3

关键字: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均衡发展;合理配置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69-01

一、农村基础教育中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

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认为,“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固然是一种理想,是一种境界,但它决不是远离我们实际工作的抽象理念。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们生动的实践,正成为我们实践的发展观,成为我们制定教育政策遵循的重要原则,而且将逐步成为我们衡量和评价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

教师资源是教育资源中尤为重要的资源,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区域的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甚至一群学生的教育效果,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中教育公平的问题。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各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差异极大,导致教师资源配置存在严重失衡。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我国教师资源配置在东部、中部、西部存在严重差别,很多优秀的教师都在东部和中部,而西部的教师资源比较贫乏。经济发达的地区各个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好,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社会的福利制度也比较健全,更能吸引教师去就业。而一些农村地区、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很差,很多教师不愿去就业。现在对师范生实行“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使师范生的就业范围加大,这种模式体现了人们自主择业的愿望。然而,国家政策没有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分配做到足够的倾斜,没有足够照顾到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城市薄弱学校,使毕业生不可避免的由农村走向城市、从薄弱地区走向发达地区、从普通学校走向重点学校。

教师资源配置不平衡还表现在各级学校(如一般学校和重点学校、实验学校)之间分配的不平衡。我国关于重点学校建设的政策使各个地区的重点学校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及办学单位加大对重点学校的投入,保证重点学校的经费,使重点学校向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在重点学校中教师调配、新教师补充以及教职工编制、教职工薪金补贴等方面的制度比较完善,这使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造成普通学校教师资源的缺乏,特别是骨干教师的缺少,优秀教师过分集中在了重点学校。

二、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的策略

在基础教育中,教育公平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这也是教育事业一直追求的目标。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教育均衡发展合理化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不仅关注物质资源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即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重要,这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公平性,如何配置教师资源、如何优化教师资源的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要改革“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制度,县级人民政府要对农村基础教育负主要责任,抓好中小学的管理和建设,统一发放教职工的工资,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

2、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使其有为人们服务的观念、甘于奉献的精神,真正热爱教师这门职业。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

(1)培养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对教育事业忠于职守,有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培养教师热爱学生的观念。

(3)教师还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改革教师身份管理体制,以县(区)为单位管理教师的个人档案资料,淡化教师“单位人”的意识,强化“集体人”的观念,为各学校之间教师的交流创造有利条件。使各学校之间能够定期地进行教师交流,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区域办学整体水平。

4、对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实行必要的优惠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村等边远地区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水平,使一定区域内城乡地区的教师工资水平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在对教师的培训、评优、晋级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在对教师的职称评定时,对申请高级教师或骨干教师的教师应要求有一定的农村教学经验;对农村教师的职称评定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增加量化评分等。对农村教师的奖金、津贴的发放应尽量与城市水平一致,而且应该保证及时发放,各方面的福利也应给予保障,切实提高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的收入水平。

5、改革农村教师户籍管理制度,把农村教师户口编入城镇户口。在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城里人”和“乡下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城乡之间、“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不仅仅是居住地的不同,在享受社会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更存在获得社会公平公正对待的差异。因此,对农村教师户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吸引教师到农村边远地区就业,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农村教师的来源。

综上所述,教育要追求公平,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均衡,各个软件设施方面也要实现均衡配置,特别是教师资源的配置。另外,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要求平均发展,不是遏制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的发展,而单方面的发展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保持经济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前提下,确实提高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水平,既要鼓励教育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学校进一步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水平,也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发展,加快其发展速度。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用均衡发展的思想指导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金凤,等,农村基础教育状况调查(二)――关于农村教师队伍概况和远程教育的调查,中国教育导刊,2007,(10):99-100

篇4

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国是农业大国。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教师问题多多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资源分配不公平

篇5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城市;教育资源稀缺

一、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和原因

(一)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

1.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的普遍性

《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6.63万所,比上年减少1.55万所,其中,小学减少1.51万所,初中减少412所。同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126.75万人,比上一年减少144.32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校减少数占总减少数的81.3%,不难看出,由于农村学校数量减少,留下大量未有效利用的农村教育资源,由此带来的农村教育资源闲置问题应当受到政府和社会重视。

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3年的《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因农村学校大量向城镇和县城集中,导致出现“城满、乡弱、村空”局面,其直接后果是在城区出现超大班额和巨型学校,在许多地方,学生人数达五六千人的小学已不在少数。

2.安徽省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严重

以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为例,从近两年来看,2014年比2013年安徽省有484所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闲置总面积达到了27865平米,农村“空校”数量递增现象明显。见下表:

从安徽省长丰县近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校舍面积观察分析,农村生均校舍面积2004到2013年都稳步增长,根据《普通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的相关数据得出,生均使用面积在4.5平米较合适,而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校舍面积都在10平米左右,呈增长态势,像该问题在安徽省其它地区也存在。

(二)引起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的原因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劳务需求吸引了一大部分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而土地政策的改变使该问题加剧,更多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入,农村教师特别是优秀的农村教师选择远走农村,前往城市发展。这加剧农村教育资源闲置问题的严重程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学生与老师流失情况严重。

从安徽省看,农村学生与教师在数量上比10年前减少了64.7%,其中有43.2%的减少量是在近5年内发生的,这说明安徽省农村师生数量在下降且速度增快。我们再以安徽省阜阳界首市为例进行阐述。见下表:

从上表和折线图可得,2005到2013年,界首市中小学教师数量有明显降低趋势,教师数量减少对学校、对学生都是一种损失,对当地教育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程度冲击,同时,也导致教育资源闲置。

在教师不断流失的同时,界首的中小学生数量也在减少,中学从2005年的50224人降到2013年的29673人,小学从2005年的68572人降到2013年的47880人,降幅较大,而因在建或已建学校的存在性,造成大量教育资源闲置。对此我们汇总了农村学生流失的几个要因:城市教育资源优越性,家长认为城市教育更有利于子女全面发展及今后的成长;父母进城务工,孩子可能会随之一起进城上学。

上述可见,界首市学生和老师数量的递减,侧面反映了教育人才的流失,而人才流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资源闲置。

2.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及城市

从教育投入角度来看,安徽省近几年加大了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力度,但是如何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分配该笔资金成了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以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为例,从祁门县的近八年的教育投入上得到启发,见下表:

上表反映了黄山市祁门县教育投入情况,从表中可见,政府对城镇和农村教育的投入差距明显,城镇教育投入超过农村教育投入,在此情况下,农村教育人才的流失不可避免,希望政府能在城镇和农村之间保持平衡。

3.家长绝对的“城优乡劣”陈旧思想――家长真实的声音

我们在界首市,长丰县及祁门县三地各随机抽取100人做调查,当调研团队了解农村家长将孩子放在城市读书的最主要原因时,得到一组数据,汇总数据显示76.4%的调查者认为农村学校如果与城市学校教育差距不大时,更愿意将子女留在农村; 15.7%的调查者将农村教育不如城市教育作为更希望子女留在城市读书的最主要原因。通过数据可见,家长的“城优乡劣”的陈旧思想间接加剧了农村教育资源闲置。

二、城市教育资源稀缺的表现和原因

(一)城市教育资源稀缺的表现

农村教育资源闲置问题如上所述,现在我们阐述下城市教育资源稀缺问题。同样以安徽省长丰县为例,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观察,安徽省长丰县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校舍面积在2004年到2013年保持稳定态势,维持在6平米左右,将其与《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中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指标表中的生均面积9平米左右比较,城市教育资源是稀缺的。而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存在。

(二)城市教育资源稀缺的原因

城市教育资源稀缺的绝大多数原因与农村城市教育资源闲置原因相一致,正因农村学生流向城市,导致城市学生激增,而造成城市教育资源短缺情况;正因农村教育环境与城市教育环境的较大差距,才使得更多农村学生和教师涌向城市,而使城市教育资源稀缺;正因农村孩子家长 “城优乡劣”的陈旧思想,把孩子送往城市读书,城市学生人数增加,而使城市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三、解决城乡教育资源矛盾的建议

经上述可得以下几个主要结论:政府教育资金投入不够,机制不完善,方向不明确;义务教育实施存在问题,具有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在很多地方并没有被落实;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公平公正(办学设施、条件及投入资金);教育观念陈旧,用过去的方式来教育现在的学生,是落后的表现;教育人才流失,尤其在农村,学生和老师都存在这方面问题。

(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整合周边的学校教育资源,建立一所规模适度,设施齐全,教师资源优良的学校,吸引农村甚至是城市的孩子前来读书。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不远离土地,子女集中享受城市化的教育生活环境。我国目前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教育需求同样巨大,政府做出努力的同时,还须发动社会力量,让社会来替政府分担一些压力。

(二)真正落实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实施是具有强制性的,政府应当健全义务教育机制,加强法制法规建设。尤其是农村以及偏远地区,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宣传,要让每个家庭认识到义务教育的重要性,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完成义务教育,从而减少教育资源的闲置。

(三)城市化发展应考虑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政府应将教育问题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要确保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教育问题能够解决,不可顾此失彼,为了完成新农村建设,而忽略了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和农村的教育程度差距过大,政府应当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避免教师和学生的流失,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闲置和城市教育资源的稀缺。

(四)加大宣传力度,改变村民陈旧思维

我国的教育观念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总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上,这是一个新世纪,我国的教育重点应当有所转移,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还应涉及到素质教育,只有全民的素质得到提升,政府在实施相关工作时会顺利,进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我国的教育方式都是效仿,教育本就是为了科技创新服务,但教育的本身更需创新,作为政府,这个问题应该被考虑在内。

(五)农村与城市教育投入相协调,重点照顾农村教育

政府在提高城市教育资源的同时,还应考虑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的协调发展问题,当下,城市教育资源与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是最根本解决农村学生流失的方法;另外,须关注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这个特殊群体,与当地学校联系,或政府投入资金专门设立务工子女班级,也可建设希望小学,初中等,专门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招生。

(六)针对农村教师学生流失情况的对策

用高待遇弥补不平衡,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

在今年3月11日全国政协记者会上,政协委员俞敏洪提出,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让农村教师留在农村,他们的工资应比城市教师高20%-30%。 1993―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共划分为16个,中小学教育行业工资数年位于第10~14位;2003年后,国民经济行业新划分为19个,中小学教师行业工资数年位于第10~16位。

而目前,我国城市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农村教师,由此,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则更低。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雷万鹏教授的调研显示,超过3/4的农村教学点教师年收入低于3万元。因此政府在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的同时,也应根据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适度的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

1.教育投入要有针对性

政府应明确当下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现象严重,监督各级政府“校安办”等有关部门,在投资建设学校前,应进行实地调查,在不影响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节约开销,将资金用在增加农村教师福利上。

2.政府可采取农村教师专项培养制度

允诺教师在农村任教一定时间,可回城市任教,以使更多教师向农村流入。此外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在相近或同一区域的教师人才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以应对当下农村教师考核制度的不规范问题,使农村教育质量整体提高,而形成人才吸引良好局面。

3.农村教育质量提上去才是根本所在

设置多门学科,使农村教育内容更全面,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更增强农村教育机构信誉,从而逐渐增多生源。此外学校是教育的载体,校领导班子则是学校教育的风向标,政府要提高农村教育,从校领导班子抓起是重要方面,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学校考评机制,并定期走访农村学校视察教学工作的实施,定期要求学校上交工作计划和总结。领导监督,学校重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将稳步提高,而形成良好示范效应,缓解该矛盾。

参考文献

[1]葛海燕 李海桐 刘春燕《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4);

[2]江芳 《安徽农村小学生源流失现象的调查――以长丰县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8);

[3]杜春林《浅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空校”现象的成因和对策》[J],《学理论》,2012,(25);

[4]李明珍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中学教师流动问题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4.

[5]白林 陈亮 刘姝君 王菲菲 王恒志《“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学校生源持续减少现象调查》,2015;

篇6

一、政府和社会需要加强农村社会教育环境监管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如果从小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会成为制约农村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按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得进入游戏厅、网吧,但在农村由于法制意识不强,监管不到位,网吧和游戏厅往往成为未成年人经常出入的场所。在走访和调查过程中发现,有73﹪的学生认为,在节假日他们唯一的活动场所是网吧或娱乐厅,而在与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座谈中,也认为现在大多数学生逃学逃课的主要原因是迷恋于网吧。很多班主任认为: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抵不上游戏厅或网吧的一夜网聊或游戏。虽然家长和老师对学生进入网吧游戏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制止,但收效甚微,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学校周围娱乐场所的管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是解决现存矛盾的关键所在,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不可能保证子女在工作地点上学,而使农村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因此,开发利用农村现有教育资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开办家长学校,对监护人进行短期培训。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比较高,却又苦于文化太低而无法进行家庭教育。在对家长的问卷中,有68.5%家长认同对家长进行短期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应对新时期未成年人教育的需要。

2.丰富农村学校文化生活,为未成年人创造有安全保障的学习环境。学校的安全成本越来越高,安全责任越来越大,现在社会普遍认为教育成为一个高危行业,现在学校的一些活动,不是考虑学生的发展问题,首先考虑的是安全问题,安全成为学校管理中的头等大事。基于安全考虑,建议学校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具有安全保障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3.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从学校层面上来说,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校外住宿学生进行登记和排查,一是要加强安全教育,二是与校外住宿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对住宿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和教育状况也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必要时也要对家长的有关情况进行登记,以便能够及时和家长就子女情况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家校双方的努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生命的体验,感受父母般的温暖,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三、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1.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改革制度。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城市家庭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家庭中可供利用学习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城市家庭信息化占有率比较高。但是在农村,真正可以用来帮助学习的信息工具很少,同时缺乏与父母的心理沟通,农村儿童多数情况下出现一些棘手问题,很难获得有效的帮助,只能根据自己的、同时也是极端的方式来处理,从而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在改革的过程中应采取针对性更强的农村家庭教育方式。

2.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确保农村中学建设学生公寓,实行公寓化管理。现在,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租用学校附近的私人房屋,学生在外面居住,学校很难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由此造成这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也使很多学生游离于学校的监管之外,在周末大多数学生进游戏厅或网吧成为必然。

3.探索适合农村中学的节假日课外辅导制度。在调查中发现,经常进网吧的学生当中,有64%的学生回答去网吧的原因是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才去的。所以,探索适合农村中学的节假日课外辅导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办法。总之,为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了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政府和社会、学校都要认真研究农村教育,积极探索,形成适合农村实际的教育方式,也要制定与农村教育现状相适应的、与城镇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的政策措施,建立与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相吻合的教育策略,切实支持农村教育发展。

作者:李剑南 单位:庄浪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吴雨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面临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5(36)

篇7

[关键词] 农村教育 问题 教育制度 改革

现代中国教育体系的形成是在百年教育制度的更迭中形成的。教育制度是历史性的,它必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现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处于这个背景下的教育制度也就正处于不断的改革中。中国现代化是在地广人多,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中起步的,中心城市少,辐射能力弱,城市差别大,而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如果教育单顾城市,冷落农村,必将导致畸形繁荣。因此,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不能抛开农村教育。在改革中,农村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新的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仅增加了农村教育的政府投入,而且确立了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层级为主要着眼点。但是,农村教育似乎永远赶不上城市教育的发展,并且越走越远。目前,我国80%以上的文盲人口集中在农村,相反,70%左右的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公民集中在城市里,呈现出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是教育制度改革中农村教育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问题的由来

1.历史形成

农村教育问题由来已久,并在今天城乡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得到了更明显的体现。中国教育制度,发端于远古自然形态的教育,这种教育伴随着生产劳动和生活时间的进行而发展。那时还不存在学校教育,人人都可在实践中得到教育,是一种平等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生,学校的产生有了可能和必然性。商周时期出现了“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意味着官府在学术上享有垄断地位。这便使得一般的平民和奴隶阶级没有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力和可能。虽然这一状态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出现得到了缓解,出现百家争鸣,甚至有孔子的“有教无类”,但到了嬴秦,这变化遭到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做法的沉重打击。所谓“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要求以政治行为代替教育行为,他又使得教育再次被官府垄断,也压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这之后的教育在设太学,开考试制度等制度的设立中慢慢得到发展,现代中国教育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才到现在的高考取才。

2.社会因素

经济从很多方面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差距拉大,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与城市越拉越远,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是越来越落后的。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使得教育资源集中分布到发达的城市地区,而较少的资源分布在农村。缺乏的和低质量的教育资源使农村的孩子上学困难并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使得教育应达到的培养人才的作用得不到良好的发挥,似乎在用事实向农民证明“读书无用”,因此,农民更加不愿送孩子上学,又是一个恶性循环。

二、农村教育与择校

争取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就读,已成为举国上下的话题。重点学校一般拥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更为有优势的条件。为了上重点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学,行贿受贿已经成为户籍管理领域腐败,教育领域腐败,行政管理领域腐败的一个重要诱因。农村人民大多数是无权、无钱、无关系的,他们要进入重点学校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自己努力。

农村孩子进入重点学校学习,必定要经过自己的努力的,而受到农村教育资源的限制,他们要付出努力远远大于城市里的孩子。这使得农村孩子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农村教育环境不敌城市教育环境,农村的学校是最基础的,重点学校设立在城镇之中,考入重点学校的农村孩子必须进入城镇学习。这一方面,让农村孩子开始接触农村以外的世界,认识这个缤纷的世界,使自己得到锻炼;但另一方面,农村的孩子也将面对复杂的世界,面对生活条件优越的同学,面对生活费高涨的生活,很容易产生嫉妒、封闭等不健康心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农村教育面对择校的时候,大概更多的是挑战。

三、农村教育与教育资源分布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是我国现代教育体制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已经造成了多种负面影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了教育制度亏空和教育资源浪费。

在所有教育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它是决定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水平质量的核心因素。但是,在农村中,教师资源长期以来存在不足的现象,更有的农村一所学校只有1~2位教师,而城市中的学校,往往是“师资力量雄厚”,这样的分布有没有造成师资的浪费呢?在农村中担任教师一是工资低,二是没有多少发展的前景,因此,更多的优秀教师选择入城。要解决农村师资力量少的问题,则必须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给我们的农村教育带来了阻碍。教育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投入多,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教育资源投入少。因此,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不仅要从制度和国家政策入手,更要从促进经济发展着力。

四、农村教育问题解决的建议

农村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是在社会转型期进行教育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通过分析农村教育问题的由来以及农村教育问题与教育制度改革几个问题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建议:

1.教育制度建设应着眼于教育实践细节

国家提出的教育制度改革是科学的,但实施下来往往取不到应有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策到达农村后,往往产生了一定的畸变,再加上落实不够,通常是表面工夫。因此,教育制度建设应着眼于教育实践细节,根据实际情况,将政策落实到实处。

2.建立教育法制制度,以保障农村教育的发展

通过法律规范农村教育的发展,通过法律保障农村学子面对重点中学的平等选择权,通过法律保障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通过法律调整教育资源的分配。法律是一种强制管理手段,他比其他方法更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和实时有效性。教育法制的建设,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所亟待贯彻的工作。

3.制度的建立,政策的提出与实施避免“摇摆不定”、多变

制度与政策的稳定性是让人们信服与服从的保障,多变的政策会让人们产生不安全感或产生不信任感,特别是农村百姓,由于生活条件与环境的影响,他们对于安全感的需求极大。中国教育制度正处于不断探索与改革中,他需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进,但不应过于频繁,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性,从而使人们对这个制度、这项政策产生信任感,才能更好地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

篇8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教育 问题 策略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城镇化发达地区教育与原有的农村教育有较大差异,对农村教育决策的重大影响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基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阶段差异与地区差异,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农村教育在城镇化发展迅猛的背景下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认识和财政投入等渠道切实解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

一、国内外城镇化建设进程与农村教育研究现状

城镇化研究在我国开始较晚,大致始于改革开放。中国目前的城镇化建设正处于大力发展态势,中国将总体发展目标定位在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建设上,并同时发展新农村,因此,城镇化对于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1.国内城镇化建设进程与农村教育研究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中国的城镇化从2000年的36.2%提高到了2009年的46.6%,而城镇人口从2000年的4.6亿增加到了2009年的6.2亿,同时在耕地面积上也有了大幅提高。按照目前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到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提高到60%[1]。

国内有学者认为,政府在城镇化道路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在我国,单纯的市场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一套系统的市场开发和制度,完全依赖市场的城镇化制度还不能有效地推进城镇化发展,还需要政府依靠制度来宏观调控和规范完善,打造秩序良好的环境,规范市场行为,监督市场行为的公平性,以有效地推进城镇化进程[3]。

我国关于农村教育的研究大多单单针对教育,很少将大的社会环境融合在农村教育中去深入研究。有些学者对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做了一些探讨。有的指出,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差距还比较大,农村教育观念还比较陈旧,与目前的农村经济不相适应,师资力量还有待于提高[4]。也有的指出,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教育可突破城乡二元分割僵化思维的束缚。农村教育需要多方面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2.国外城镇化建设进程与农村教育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比中国起步早,相关的研究也较发达。美国政府大力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变革。2002年1月8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实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在该法案中有一项计划――农村教育成就,是专门针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支持计划,帮扶农村中小学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英国政府在农村教育上加强对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推广,政府教育和科学部通过一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对农民以及农业工人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和传播。韩国政府非常重视思想教育,强调国土狭小,资源贫乏,教育学生要有忧患意识,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参与国际竞争。[5]

借鉴各个国家城镇化进程背景下的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情况,笔者以江苏连云港为例,对城镇化进程下的农村教育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二、我国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水平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农村基础差,教育资源缺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差距越拉越大。一方面,农村经济生活的城镇化让农村人过上了城镇生活,另一方面农村学生却无法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教育设施的落后,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特别是优秀老师的缺乏,迫使许多农村学生只能高价到城市学校借读。城镇化的农村教育面临许多新的发展问题。

根据我们调查发现,农村城镇化过程中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有的属历史遗留问题,在短期内还无法解决,有的是可以解决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学校的物质条件、校舍的改造、现代化教学设施的配备等还跟不上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我国经济的不均衡导致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水平的发展也很不均衡。江苏是教育大省,但经济比较落后的苏北基本还处于全国平均水平。苏北地区六个县区城镇化水平以赣榆县居首,其次是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以下从连云港市农村中小学布局、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农村教师人数、学历层次等几方面阐述连云港市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农村教育在城镇化背景下存在问题分析

1.农村人口分布情况导致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随着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很多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外出,“农村学校究竟应当怎么布局”这一重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连云港市市区和四县近年来小学和普通中学大幅减少。数据如下:1985年连云港市共有小学1995所、初中266所、高中63所。而2011年,全市小学减少至432所、初中139所、高中40所。

很多人将农村教育城镇化直接认为是城乡教育一体化,他们还提出了“小学进镇”、“初中进城”直至“消灭农村教育”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但不会促进连云港市的城镇化发展,还将限制城镇化进程。如何在小学、普通中学校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规划好学校的撤并,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周边城市不少县级政府把重点都放到了城镇,有的竟撤并了乡村学校,财力和物力过多地向县城或者集镇转移,从而出现了“过度城镇化”,以至于农村不少家长选择进城陪读,造成城市学校生源超员,师生比不达标。反过来,农村学校的破败又成为市县政府撤并学校的理由。我们需要在吸取周边城市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深入分析本市情况,选择最佳的规划方案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学校撤并问题。

篇9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解决我校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现就我校发展现状作如下农远工作计划:

我校正在稳步实施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初步形成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目的在于应用,关键也在于应用。我校教育结合上级有关精神,特制定农村远程实施计划,以全面推进农远工程应用的进程,提高工程应用的水平。

一、稳步做好三项工作

1、继续做好师资培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水平

教师是项目应用的关键,教师培训,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环节,要把教师的培训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之中。明确教师培训的内容,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使参加培训教师对使用的设备有充分的了解。使教师通过培训基本掌握接收、下载和播放的技能。所有教师都能利用远程资源,来实现教育教学的观摩和利用,以上教师能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2、做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下载工作,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

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强化管理。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实施工作,加大培训考核力度,提高教师使用能力。进一步建立建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收优质教育资源。

3、做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研究工作。

成立以何祥林校长为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的农远工程校本教研小组,研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全面实施农远工程的应用工作,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使其成为我校教师现代教育教学的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充分享受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真正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加快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步伐。

二、实施的原则

在工程应用的教学活动中我校要遵循五项基本原则

1、教育资源的开放性;

2、学习方式的挑战性;

3、教学方式的差异性;

4、学习过程的协作性;

5、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保障措施

1、成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领导和统筹规划。

2、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协作机制。在农远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各项目学校负责组织实施。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模式二教学应用培训,通过培训与考核,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并进行学科整合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4、搞好制度建设。为确保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组织制定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实施。

5、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开展农远工程教育,加强对农远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的研究,以充分保障工程能够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

四、具体安排:

九月:

1、制定农远工作计划;

2、设备检修维护;

3、组织教师进行农远应用培训。

十月十一月:

组织应用农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公开课活动。

篇10

[关键词]农村人口;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随着计划生育效应的日益显现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这一方面为实现全免费的、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求对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进行调整,包括对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供求矛盾的调控。因此,需要充分把握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以便对农村教育结构网点分布作切合实际的调整和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研究通过对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的适龄人口变动趋势和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针对农村学龄人口变动背景下如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配置

(一)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关系

人口的整体规模、年龄和性别构成及其变动,是决定教育供给与需求的主要因素,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有可能打破人口与教育之间的平衡关系。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在人口密度小的地方,学校规模往往过小,生均教育投资就高,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的浪费,同时也势必会影响教育质量,近而影响教育经济效益的形成。反之,人口密度大,学校规模就大,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资源配置的规模效益十分明显,但规模过大,不利于师生之间感情交流和教育信息反馈,也不利于因材施教,也会引起教育质量的下降。因此,学龄人口的变化直接决定了教育规模、教育投资及其配置以及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育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所以,学龄人口变化是制订教育发展规划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也只有考虑学龄人口变化的教育发展规划才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前瞻性。

(二)农村学龄人口数量的变化状况

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育率下降以及劳动力流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明显下降。从表1可以看出,湖北省从2000年到2005年这6年间小学适龄人口总量呈减少趋势,而且2004年到2005年之间的减幅较大。这直接导致了小学和初中在校人数的减少。

小学适龄人口总量的减少是一个共同的趋势,对城乡学生的比较,能帮助我们把握农村学生减少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城镇的小学生数量变化和农村的小学生数量变化都呈下降趋势,城镇的初中生数量变化和农村的初中生数量变化差别较大,城镇的初中生数量是先上升后下降,农村的初中生数量是先下降后上升,2003年是一个分割的临界点。2000~2005年城镇小学生的减少比例为32.3%,同期农村小学生的相应比例为39.2%。

(三)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

如表3所示,从2000年开始,湖北省农村小学数量每年都有大幅度下降,2002年更是达到了3336所之多,仅仅6年之内,农村小学共减少7843所,相当于2000年小学总数的41.5%。虽然农村初中近期尚未受到学龄人口减少的冲击,但可以预计在未来5~10年中,农村初中必然面临学龄人口的影响,及时制订相关政策刻不容缓。

2001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教师分布存在着城乡“贫富不均”的现象。以宜城市近5年为例,全市教职工数每年平均递减上百人(包括离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县、考上公务员等)。而现在教师工资实行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证现有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在与宜城市多名学校校长的座谈及教师访谈中得知,现在农村学校基本上都存在教师人数紧缺的现象,教师的任务很重,通常是一个教师带几个班的课程教学任务或是一个班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几乎每个教师都在跨年级、跨学科教学。

相当一部分乡中学,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数学、外语、物理、地理、音乐和美术等学科教师不足,在一些学校,虽然课程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缺乏专业教师。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都兼职承担多门学科的课程教学,其中有许多课程并不是自己的专业所学,这种现象在小学中尤为明显(参见表4)。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设施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对于“您所在学校最缺乏的教育资源”这一问题,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可以看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由于长期供给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低下的状况。而当前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又带来了学校布局调整、留守儿童等新问题,要提高农村教育的供给水平,不仅要提高教育资源供给总量,更要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以免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

二、农村学龄人口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

上述分析表明,湖北省农村学龄人口一直呈现下降的态势,并且已经对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有些方面的影响已经成为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建设面临“超编与短缺并存”的矛盾

农村人口及学龄人口变化对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调整有着巨大影响,存在“超编与短缺并存”的矛盾。一方面,随着农村学龄人口高峰的退出,按照现行的教师编制标准,2007年农村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师,在2001年基础上需要减少60%和33.4%。这种状况,将在几年后给农村学校的教师分流问题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存在结构性缺编。在教师定编过程中,最常见的两个问题是:一是人员编制过紧,教师缺额大。各地普遍反映存在“编制过紧”问题,导致许多新教师进不来;二是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因编制问题无法补充青年教师。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存在老龄化倾向。据调查了解,越是规模小的学校,教师老龄化越严重;越是偏远的乡镇,教师老龄化越严重。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一是教师年龄偏大,体力、精力不济,工作创新性不够,主动性不强;二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转正的民办教师,他们教育理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能力、水平难以提高,仍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使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改举步维艰;三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后顾之忧颇多,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此外,还存在教师流失等现象。

(二)规模“过大”与“过小”并存的矛盾

学校和班级规模过大,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反之,学校规模过小,班额不足,单位办学成本就高,导致规模效益和资源使用率低。小班额主要集中在小学,据调查研究表明,自2000年开始25人以下的班级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04年已经达到了25%以上;尽管大班额有所减少,但到2004年超过66人的小学班级数仍占了8.9%,46~65人的班级数量占了近三分之一。大班额问题是目前初中教育中一个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大多数地方一个班有六、七十人,少数学校有的高达八、九十人,甚至上百人。2000年,湖北省初中班额51人以上的只有29.9%,而2004年66人以上就已经占到53.9%,56~65人的班级也达到23.0%。

通过与2000年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主要是由学龄人口减少后学校布局调整造成的,也可以说是发挥了学校布局调整后的规模效益,但是这种班级规模结构不够合理,容易造成教师负担过重,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的变动,直接对城镇现有的教育资源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大班额主要集中在城镇的问题也对城镇全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因为农村适龄人口的变动,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城镇(包括农民工子弟),必然要求城镇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作出调整。

三、对策建议

农村学龄人口变化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不容忽视,必须科学规划,按照“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一是建立在对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的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教育经费、班级规模、专任教师以及固定资产等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并制定相应的规划,对由于农村人口变动可能带来的城镇义务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要尽早谋划。确保义务教育的质量。

二是坚持公平优先,实现农村和城镇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在办学条件和教育投入方面,应该制订全国统一的、城乡一致的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公用经费投入标准。逐步实现校舍、教学设备与信息技术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全国统一的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同时各地可以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