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主要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技术主要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计算机作为这一时代的产物,已经运用到了每一个角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全球。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大力提倡现代化教育教学的今天,电化教育已经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如何在艺术设计学科中充分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切实“减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方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
1 Photoshop在艺术设计教学上的妙用
我们在Photoshop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它除了具有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外,对艺术设计教学还具有很好的教学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它进行迅速有效的示范、讲解、演示,使设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老师用好Photoshop,会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
1.1 使艺术设计知识具体化
艺术设计教学中渗透了一定量的美术基础知识,相对于刚接触美术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以前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加以模仿,远不能适应美术教学的要求。如果用Photoshop进行美术教学,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构图时要把主要的物体放在主要的位置。使用Photoshop可以使构图知识具体化,通过演示,学生了解了绘画的过程顺序,同时也理解了“图层”、“选区”、“三原色光”、“笔触”、“样式”等知识的含义,理解了点、线、面、体的概念,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导入图库中的一些图片,接着用移动和自由变换的功能来说明构图的要求,通过不同的演示来说明什么样的构图是合理的。在制作的过程中,只要是能想到的,Photoshop都能很好地制作,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1.2 使学习知识趣味化
欣赏是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教材中每一册都有一些欣赏的内容,如传统的艺术设计、现代的艺术设计等,对于画种、材料、表现方法教师只能泛泛而谈,有了Photoshop,教师就可以当场演示、当场制作出不同的效果,并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欣赏作品时,为了说明它们之间的不同,我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景物,根据讲解需要,打开滤境,然后根据需要点击浮雕或另外的效果,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欣赏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了,效果很好。
1.3 使学习知识直观化
艺术设计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用好Photoshop,就改变了以往的教师徒手演示速度慢、效果差的特点,可以使很多设计知识直观而迅速地显现于学生的面前。如一些结构、材料等,这些知识都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就可以非常直观地利用Photoshop提供的功能把这些知识讲清楚,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加深理解。
2 PowerPoint辅助教学增强艺术设计教学的情境感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语言+静止图片+演示+练习”,课堂教学情感成分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总是在消极被动的情绪下,目睹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而采用了PowerPoint辅助教学,为学生酿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声音、图像、文字集于一体,使视、听一体化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其生动、活泼的形象及悦目动听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感知活动,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接受信息。例如:在教学《设计动物园门票》这一课时,可以出示大量的各种形态的动物以及对照图片,让学生在学习设计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一些自然知识,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了解到设计无处不在。形式的新颖,计算机的神秘,设计的独特,加上激人之情,启人之智的音乐、较好地调节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的信心十足,跃跃欲试,轻松愉快释疑克难。
3 CAI软件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必要的,所以现代教学模式非常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各种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最明显和最容易达到这个效果。在教学中,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讲解知识、技能,而往往并不完全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而有了多媒体电脑,无论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从别出心裁而有创意的课程设计,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莲花的制作》一课,按备课思路,利用电脑设计了一个CAI软件,制作成动画的过程,充分展示莲花墨色的干、湿、浓淡的变化及画面处理进行定镜显示,连贯运作,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加速了知识技能的掌握。缩短了演示时间,扩充了练习的空间,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
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课程体系;计算机教学;能力需求
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对商务模式和商务规则的实现和创新。作为电子商务的支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是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如何把握计算机技术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比重;如何建立合理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如何准确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都是电子商务专业教育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
1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教学定位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教学体系的设计目标应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早期,鉴于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规模有限,电子商务专业中计算机教学的定位比较模糊,往往既要涵盖电子商务行业本身所需的计算机知识,又寄希望通过大量引入计算机专业技术,使学生具备部分从事计算机类或信息类岗位的能力,以便拓宽就业渠道。
但是近几年电子商务行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电子商务从业人员需求量和收人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类岗位逐渐成为该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相应地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也不断向电子商务行业本身靠拢;另一方面,行业的发展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计算机技术能力和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这对传统的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教学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1]。
鉴于以上趋势,我们着手对原有的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教学进行重新定位,将其教学目标向“培养学
生具备从事电子商务专业岗位的计算机技术和能力”转移,全面服务于培养电子商务行业人才培养,逐步淡化面向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计算机技术类岗位专业技术和能力的培养。
2 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2.1 避免过度强调和过度淡化两种倾向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比重过大,一方面有可能造成电子商务专业和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定位重叠,偏离了自身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对于缺乏工科背景的电子商务学生来说,大量引入程序设计、算法、数据库技术等内容,容易混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增大学习难度,甚至造成厌学情绪。相反,忽略计算机技术,单纯强调商务理论的学习,则会造成学生实践能力薄弱,无法将商务规划付诸实施,即所谓的“纸上谈兵”。所以,过度强调或淡化计算机技术的教育,都会割裂电子商务专业技术与商务的复合性,造成学生先天能力缺陷,不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
2.2 以能力需求确定知识结构
不应简单粗放地将原有的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引入到电子商务专业中。而应通过对电子商务行业和业务的实际计算机技术与能力需求进行分析评估,进而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基金项目:天津商业大学“电子商务特色专业建设点”(504-08TSZY07)。
作者简介:张波,男,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和数据库技术;潘旭华,男,天津商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电子商务。
2.3 避免照搬原有课程
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很多计算机类课程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的课程相同。但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对计算机技术需求的侧重点不同,所以计算机和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知识范围及知识深度和广度并不完全适用于电子商务专业,必须对这些课程进行重新组织和设计。
3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能力需求分析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能力需求分析工作可以从分析电子商务行业各岗位主要职责和任务出发,结合电子商务基本业务流程,通过对每个工作环节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和对应专业能力的详细分析来完成。
电子商务业务流程主要包括策划、实施、运营、营销四个环节,其中每个环节又包括多项子任务,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计算机技术在电子商务业务
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实施过程中的系统实施环节、运营过程中的网站管理和系统运维环节以及营销过程的网络营销环节。
3.1 系统实施过程计算机能力需求
系统实施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系统开发三个环节。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环节需要电子商务专业人员根据电子商务策划方案向软件开发人员提出具体功能需求,在开发人员完成技术评估后,双方共同完成整体网站框架和功能结构设计。所以要求电子商务专业人员了解系统工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熟悉网站建设的基本流程和基本要素,熟悉Web标准和Web可用性技术,掌握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策略,以便能够和开发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并准确定义网站需求。
在系统开发环节中,电子商务专业人员主要起到配合辅助作用,具体开发工作应由计算机、信息管理和软件工程等专业人员完成。
3.2 运营管理过程计算机能力需求
电子商务运营管理过程包括:商务运营管理(品牌管理、库存管理、交易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管理等),网站管理和系统运维等方面[2]。其中网站管理是电子商务人员的主要运营任务,需要了解信息安全加密技术,熟悉页面设计等网站视觉技术,并且能够读懂、修改HTML等编程语言,掌握数据资源管理技术、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技术等。系统运维的主要任务是对整个电子商务系统的软硬件系统、数据资源、信息安全等内容进行管理和维护,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可用。通常如果采用虚拟主机或主机托管等
方式,这些工作会由ISP供应商的维护人员负责;如果主机自主维护则一般由企业的IT部门来负责。系统运维的大部分工作并不需要电子商务人员进行直接参与。
3.3 网络营销过程计算机能力需求
网络营销包括营销分析、营销策略设计、营销实施、营销评价四个环节,主要由电子商务专业人员负责开展。其中在营销分析和营销评价阶段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技术,有可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挖掘知识;营销实施方面由于必然会涉及网络广告和搜索引擎营销等内容,所以必须熟悉页面设计和多媒体等网站视觉技术,并且能够读懂、修改HTML等编程语言,掌握关键词分析和链接管理等网络营销专用技术[3]。
3.4 其他计算机能力需求
对于小型企业开展“鼠标加水泥”的电子商务模式以及学生自主创业等情况,主要受资金投入、人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系统开发等环节也需要电子商务
人员来负责,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除熟悉页面设计技术和HTML等编程语言以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平台开发技术,这时可以考虑选择一些开发效率高、技术难度低、行业应用广的平台型技术,如Shopex、Ecshop、Magento等[4]。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如表1所示。
4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设置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除重点参考计算机能力需求分析结果之外,还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电子商务是利用网络和各种电子工具开展的新型商务活动。这类活动和计算机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因此除各类专业技术外,学生还应具备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并了解网络和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业务未来技术能力需求以及学生在结束本科学习后进一步深造的需求。所以,Xml、Ebxml、Web服务、SOAP、智能、网格计算的新型电子商务应用技术也应在课程涉及。
在本科学习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经验。所以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部分教学内容采用“双主体”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情况如表2所示。
5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实践课程体系设置
考虑到电子商务“重在商务”的特点,以及该专业对商务实践能力和计算机实践能力的综合要求,计算机实践教学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而是将其融于统一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当中。在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原则一:围绕电子商务专业的计算机能力需求,
紧密结合计算机类课程设置情况,开展计算机实践教学。
原则二:重点体现商务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完全覆盖电子商务专业所需的商务和计算机两类基本能力,避免学生存在基本能力缺陷(只会商务规划或只会网站建设)。
主要实践环节对应的商务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培养目标如表3所示。其他计算机能力的实践训练可分别在对应课程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中体现。
6 结语
面向电子商务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研究成果已逐步应用于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电子商务行业人才的专业定位,使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能力和专业岗位的结合度更高。通过跟踪调查,学生整体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电子商务行业就业比率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以上教学研究成果是基于电子商务行业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针对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展开的一次探索。今后,面对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更新,如何建立高效的课程体系更新机制,满足行业和技术的发展,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陈曦. 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建议[J]. 时代教育,2010(5):289-290.
[2]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知识体系(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6-74.
[3] 胡勇,徐耀铛,周建文. 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分析[J]. 教育研究,2008,31(3):234-236.
[4] 潘旭华,尉斌,张波. 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15):16-19.
Research on the Computer Curriculum of the E-commerce Major
ZHANG Bo, PAN Xu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China)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精品课;技术基础;课程体系
1 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1)计算机技术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自1985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课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课就被列为大连水产学院的重要基础课。十多年来,修读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学生由最初的8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的372人,发展到现在的30个本科专业1800多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不仅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基本途径。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今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它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的着眼点转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上来,课程体系也由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改为两门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的形式。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国家等级考试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适应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研室多年来一直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活动。自1985年开始组织规范的教学研究活动,每月一至二次。课程设置由原来的Basic语言、Fortrain语言发展到今天的C语言,由Foxpro发展到今天的Visual Foxpro。选修课程也由原来的一门单片机原理发展到今天的多门课程,如VC、VB、 Power Builder程序设计、Java、网络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水产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2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大连水产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室现在正在进行水院教改项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和重点建设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通过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不断改革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适应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提高了课程建设的水平。
(3)师资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自98年以来,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新进教师6人,其中研究生4人,本科2人。课程组8人中有2人在读博士、正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教师队伍年轻化,适合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的需要。课程组全体人员,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承担实验课教学,人均年教学工作量300多学时。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超额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得到了学生与老师的赞誉和好评。
(4)高度重视教材的使用与建设、保证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使用的是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优秀教材,符合国家教委的白皮书的要求,与国家等级考试紧密接轨。2002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材编写工作会议,进行了有关教材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2003年,我们参加了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十五规划教材《计算机公共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编写工作。2006年,我们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十一五规划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的编写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教材的内容老化逐年显现,尤其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和方法不能得到足够的反映,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在多次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于2004年自编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实验》。
2 多方位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1)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重新审视水产院校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我们认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后续课打基础,而且更应该在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体现这一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提高了全校师生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认识。
(2)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
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基础仅开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门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我们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既对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有利、又对学生毕业设计有利的一些选修课程,如C++、PB、JAVA等。我们已申报校教改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将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大范围的整改,这将对各院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已确立了以必修课为主,以若干门2或2.5学分的选修课为辅,因材施教的新课程体系。
(3)计算机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确定了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后,主要的任务就是必修课中讲哪些内容、选修课中讲哪些内容、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接口”如何设置。我们认真研究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结合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要求,配合教学计划及教学时数的调整,对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及科学的组合,力求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特点。同时,介绍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及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选用了适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21世纪优秀教材,将讲课内容进行了改革,对等级考试和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有利的内容多讲、细讲,对教材后面的新增的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为选修课设置了必要的“接口”。
(4)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基础中蕴含着很多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也是适用的,所以领会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些方法的学习就是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内容。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虑到土木、船舶、机械类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往往要进行大量的复杂的科学计算,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加强了学生在计算方法与数值分析中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相应的计算工具;对于电子、通信、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在基本位运算、硬件地址等相关内容的教学,为学生在将来的电路系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对于海洋、环境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统计分析、方差回归等教学;外语系、经济管理学院侧重数据库理论、图形设计等教学。此外,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穿行了关于本课程的提高版本C++以及相关热点领域的介绍和讲解,深受学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部分能力出众的学生采取单独指导,让他们借助参考资料学习更深一层的内容等。
针对目前课时紧张,教授内容较多的情况,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准备好电子教案,选择恰当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讲;尽量多的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等先进教学方式,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省下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课件课件已放到校园网上,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向学生公布主讲教师邮箱,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即将开通BBS教师论坛供教师们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
(5)考试方法的研究
引进了考试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利用计算机网络定期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和期中期末考试。
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理论课,另一个是实验课。前者是考试课,后者是考察课。由于理论课讲授中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知识,期末试卷测试中采用与二级等级考试相似的题型。成绩划分为平时成绩、期中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主要评分依据为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情况等。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期末突击学习现象的发生。实验课考核分平时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均利用考试系统进行。同时要求学生作关于课程的综合设计的大作业,综合所学程序设计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
3 教学效果
近几年,由于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教研室老师严重短缺,每位老师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工作。但是,由于教研室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降低教学效果,相反,我们的课程受到了校内同事的一致好评和学生的欢迎。学生在辽宁省非计算机专业二级等级考试水平考试中多次取得较好成绩,有些班级的通过率达100%。课程组全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时时渗透国考的题型,将讲课内容与国家教育部的白皮书及等级考试紧密结合在一起。虽然2005年我校等级考点刚刚申请下来,但经过短短的一年时间,我校学生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提高了17.44个百分点,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校督导组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听课,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近三年的期中教学检查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师的评价很好,主讲教师的学生打分的优秀率达100%。
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能在如此缺少课时的情况下,面对这么多的学生,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感到非常钦佩。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赞誉,我们并没有骄傲与自满,感到自身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深知,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为深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入门课程。所以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进取。在参加全国农林院校的十五规划教材的教学和教材研讨会上,我们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与会的全国其他院校同行的一致赞同。我们编写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已在全国多所农林院校使用。
4 结论
篇4
0 引言
本文将论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和初步实践。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其主干学科包括信息科学、电子科学及计算机科学。因此,其专业培养目标定为:具有坚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能熟练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系统工程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了解学科的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上述目标体现了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对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1现代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力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相关理念也渗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内容中,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现代电子系统中,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同时,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得到飞速发展,也使得片上系统SoC(System onChip)获得广泛的应用。
(2)电子信息技术中需要很多的变换和数据处理,采用的算法是实现系统功能的重要环节,如快速傅氏算法、离散余弦变换、测量数据的误差处理与回归拟合等。在算法实现上,计算机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信息领域中的数据运算、数据变换和数据处理都可融入计算机程序中。
(3)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线路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分析和仿真试验更加便捷、高效,出现了许多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覆盖了电子设计的全过程。电子系统的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EDA软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电子电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随着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的普及应用,出现了许多新的软件设计方法,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可视化编程、控件技术等。这些新技术极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同时也使软件的功能得到极大的加强。
2本专业计算机教育应重视的环节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针对专业特点,重视教学规律,科学地组织课程,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1)明确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有效提高本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必须明确本专业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点、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情况和对学生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建立完整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在电子信息技术中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与相关计算机技术知识的融合
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十分紧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都包含有计算机技术的内容。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衔接中,必须注意到这种融合性,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结合计算机技术。
(3)注意计算机软硬件内容并重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飞速发展,使高性能的单片机和专用微处理器芯片在各种电子系统中得到应用,其特点之一是软硬件共存于一体。因此,该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偏好计算机软件或硬件技术,必须全面掌握好软件与硬件两方面的知识。
(4)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在确保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的基础上,应大量增加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个性发展以及学科发展最新成果为目标的选修课程。根据这一思路,应当考虑:适度压缩必修课,仅将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微机原理及应用及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等作为必修课;增加选修课,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在某一方面的特长;适度增加以专业后续课程为主的专业特色课程,以计算机教育应用实践为主的应用特色课程和以地方人才特殊需求为主的地方特色课程等。
(5)注重计算机教育内容体系的更新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对作为基础的必修课加以精选,适当删除各门课程中相互交叉和重复的内容;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引入计算机技术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对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更新。使学生能掌握新的知识,具备更深层次的技能,毕业后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专业型学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1国内高校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培养情况
从2010年开始,国内各高校相继大幅度增加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培养力度,很多专家学者也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和方案、课程体系和特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探讨和实践,提供了许多成功的可借鉴经验。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区域性发展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同时还要能够根据地方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培养方案[1]。林世平等人[2]总结介绍了福州大学开展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成果,探索了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新机制;李淑芝等人[3]阐述了江西理工大学“三体一位”的培养体系,详细介绍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高磊等人[4]针对目前专业硕士较多地移植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所造成的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提出在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工程应用,并充分利用校外导师的行业优势,构建强效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张岩等人[5]比较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提出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精”和“专”应有更高要求,实践教学比重应更大、课程教学内容应更贴近服务特殊行业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由于专业硕士对工程性要求更高,因此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考核、工程实践等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高妍妍等人[6]提出在专业硕士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应以“应用性”内容为主,以“实际系统”为中心,同时还要注重内容的“与时俱进”;梁志剑等人[7]提出教学内容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切实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采用多种灵活多变的考核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罗燕琪等人[8]根据计算机工程领域的特点,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进计算机实践课程,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工程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2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的现状和不足
教育部设立专业型硕士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具有明显差异。专业学位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工作的人才,如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就是培养计算机工程师,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获取学位的条件与要求等方面理应与学术型有所区别。然而,由于大多数学校早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时都是从学术型开始,因此,导致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区别不大。下面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硕士为例,分析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中存在不足。北京信息科技大学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招收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开始招收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2012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近5年来,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招收总数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態势,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硕士比例在逐年增加,学术型硕士比例在逐年下降,甚至目前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比例达到2:1。图1为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总数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人数的对比。
2.1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相关文件的精神以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实际,我们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定位是:紧密围绕国家和首都信息产业的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及应用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我们秉持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致力于培养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及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为大中型企业培养计算机应用开发、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出来的研究生适应产业需求、就业面宽、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根据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特点,充分考虑首都经济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其他院校对专业硕士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番努力和探索:开设包括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等多门专业基础课,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数据与信息安全、信息检索与搜索引擎等多门专业选修课,在学生中反响不错。同时,学院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制,积极给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配备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由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并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担任,企业导师在专业硕士入学后一年内确定,通常聘请计算机相关企业中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技术骨干来担任。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合理构建知识体系,也有助于学生从工程实施、项目研发、技术实现等方面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实际能力。
2.2现存不足
2015年,根据学校精神,计算机学院就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点组织了学科自评,专家们针对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总结为如下两点:
(1)课程体系不够合理:课程体系不清晰,核心课程需要进一步整理,有些课程是本科层次的课程,属于研究生补修课程;企业教师上课和企业实习应主要针对工程硕士。例如,当时出于提升学生编程能力考虑,设置了相关编程语言的进阶课程,但实际上这类课程属于本科知识层次的提升,未能很好体现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的核心本质,所以需要对课程进一步优化。
(2)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区分度不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学术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区分度不高,工程性体现不够。事实上,在专业硕士培养初期,由于对专业硕士的认知和理解还有欠缺,很多高校都以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为模板,导致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区分度不高。一方面,高校培养目标的设置需要多方面衡量,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形势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导师也需要一个过程,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将企业的实际工程经验传授给学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许多同类型的高校中普遍存在,如何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确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
3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在构建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时,除了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有较大的区别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与所在学校的学校定位与特色相联系,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培养机电行业和信息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信息技术、现代制造与光机电一体化为办学特色。因此,我校计算机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确定应该服务学校的目标和特色,打造出与学校培养目标和特色相适应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型、应用型的人才。鉴于此,在进行培养体系设计时,就要将信息行业和机电行业作为计算机应用的背景,在学位论文的选题、导师工程能力要求以及培养环节上,体现出计算机技术的专业特色,并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两个方面优化,满足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
3.1在培养环节上体现工程性和本校特色
1)论文环节:鼓励学生选择信息行业和机电行业为背景的工程性题目。
因为要与学校的定位与特色相融合,因此在选择课题时就鼓励学生以信息行业为背景的应用性题目。例如,目前互联网行业非常热门,就业形势也较好,与互联网相关的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社会媒体的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等就成为计算机技术专业研究生的选题热门。另外,智能化立体仓库系统设计、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电工程技术等,符合我校光机电一体化的特色,学生选择相应的仓库信息管理系统(WMS)和仓库监控系统(WCS)作为研究课题,既具有我校的行业背景特色,又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应用性,非常适合我校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特色。
当然,要使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特色突出,学校和学院的管理者就要更新管理理念,制定鼓励学生选择应用性课题的相应政策。例如,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允许他们经常出差住在企业从事相应的工程项目;在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工程性的课程,例如,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软件工程项目实践这样的课程,另外,计算机学院每年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创新型科研项目,在申报的项目中,大部分都极具工程性,既调动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又能够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
2)导师指导环节:聘请企业导师,提升导师队伍的工程开发能力。
作为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导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为了提高计算机学院导师队伍的工程开发能力,学院专门为专业型研究生聘请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新入职的青年博士组成研究生指导小组,由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为专业型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进行选题和指导。鼓励研究生指导老师组成科研团队,联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或横向开发项目。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提供学业上的指導,传道授业解惑,从系统理论、知识结构、科研能力、选题指导、论文撰写等方面来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硕士自身内涵的修养;企业导师利用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从系统工程、项目实施、实践能力等方面,按照工程实现的思路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提高专业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计算机学院的许多硕士指导教师都有大量的横向课题,工程实践性强,对具体的实施者要求较高,从项目需求文档、概要设计、详细设计、项目具体实施、项目部署与上线、后期维护等一系列工程性过程,对参与其中的研究生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和提升的作用。同时还积极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来学院做学科前沿讲座,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院的学术氛围、提升指导老师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硕士研究生了解行业动态和科研前沿。
3)论文评审前:增加程序系统的检查验收环节。
在培养环节上,为了体现强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性、应用性,我们强调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研究生必须要在坚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上,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设计能力和编程实现能力,为此,要求学生必须选择具有一定工程应用背景的论文题目,在学位论文提交之前,增加一个与毕业论文对应的程序系统的检查验收环节,有学院的学位分委会确定检查验收小组,采用背对背的形式,由导师小组对所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程序系统进行验收检查。所谓背对背就是检查小组的老师实行交叉检查,导师不能检查验收自己指导的研究生。检查主要以开题报告为依据,对开题报告中提出的功能和性能进行验收,判断其程序系统的工作量,对其程序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算法的有效性、程序的鲁棒性以及相应的代码量进行检查,检查不合格者,给其一周的修改时间进行二次检查,检查通过者进入论文盲评,二次检查不过者延期3个月答辩。增加这一环节后,经过4年的实践,证明学生毕业时的软件系统设计水平和程序编码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大大提高。
3.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研究生不仅要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其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否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也不能仅仅只是为了修满学分。因此,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既要紧跟学术前沿和时代特色,也要能够突出工程目标和实践研究。因此,我们要构建工程性强的课程体系,适当突出一些案例教学,模拟工程场景,通过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专业硕士的实际工程能力和素养,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我们删去了之前相关编程语言的进阶课程,而是要求学生平时多加对编程能力的培养,在许多课程中要求以实现工程性系统为考核目标,间接地促进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要反映出近年来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利于学生以后的择业选择。这几年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相当火爆,网络空间安全相关技术正在兴起,为此,我们在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因势利导地开设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大数据处理技术、数据与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课程,并在学院内部搭建了大数据处理平台提供测试和使用,既拉近了学界与业界的距离,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一举两得。再如,针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开设了软件工程项目实践、软件测试方法与实践、工程课题实现等课程,从工程的角度来看待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性和系统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结语
尽管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专业硕士的理解还较肤浅,加上计算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概念、新理念不断涌现,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培养也提出更高要求。唯有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更新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的认识,并根据行业实际进行准确的定位,积极完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更新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从学生、教師、学院、学校多个方面多管齐下,保障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为首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7-03-19].
[2] 林世平, 余春艳.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J]. 福建电脑, 2013(10): 24-26,31.
[3] 李淑芝, 兰红. 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探索实践[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3): 114-117.
[4] 高磊, 赵志刚. 以应用引导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J]. 科教文汇, 2015(2): 71-73.
[5] 张岩, 姜建锦, 张克君, 等. 计算机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特色课程体系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16(12): 91-94.
[6] 高妍妍, 欧阳一鸣. 计算机专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7(5): 133-136.
[7] 梁志剑, 杨秋翔. 计算机学科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5(11):49-51.
篇6
关键字:电子商务 计算机课程 教学
自2000年以来,电子商务专业在国内掀起了,成了众多院校的热门专业。目前,虽然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在社会上仍然很紧缺,但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还是很难找到合适的电子商务类职位。由此可见,目前大部分院校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人才与社会需求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我们有必要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适时的调整,科学合理的设置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针对以上情况,本文以电子商务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定位,完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分析及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定位
1、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分析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未来5年,中国对从事网络建设、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等新型网络人才的需求将达到60万人~100万人,供需缺口巨大。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并从事电子商务职位的毕业生做的调查问卷,以及通过网络搜索到的大量有关电子商务人才的招聘信息发现,该类人才都是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能将信息技术与商务和管理融会贯通,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一个合格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上的商务人才,如果缺少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则只能被认为是普通商科毕业的商务人才,称不上电子商务。
2、电子商务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定位
电子商务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一定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核心是"商务",计算机技术是手段,商务才是目的,并且电子和商务应该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个整体。要实现商务活动,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来支撑。因此,电子商务专业中的计算机类课程必须符合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适应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二、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1、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不明确
电子商务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符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整合过程中既有交叉又有独立,因此要求各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都要熟练掌握。目前我们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中有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致,容易使学生感觉到电子商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差不多,学习了这些计算机专业知识,今后也可以向计算机行业发展,多条就业门路。因此教师要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计算机课程在电子商务中的定位。
2、师资力量不够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的电子商务老师都是从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调转而来。而计算机老师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缺乏电子商务实验经验,可能会对自身专业的知识讲的多些。从而导致学生偏离了本专业的学习重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学的不够扎实,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3、实验设施不足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一系列的实践操作也尤为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院校都建立了电子商务实验室。但因资金不足,而没有完善的电子商务实验实训设备。以及师资的缺乏,导致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不能很好的实施,有的就以理论课替代操作课或者反复做些简单的操作。这样完全有悖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技术课程体系改革
1、制定符合电子商务专业需求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计划
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是当今社会各专业人员都不可或缺的,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需求又各有不同,如电子商务专业可能倾向于网页制作、网站维护等知识技能,物流专业可能倾向于数据库方面的计算机知识技能、会计专业可能倾向于数据计算、处理等方面的计算机知识技能等等。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很多计算机类课程与计算机、物流、会计等专业的课程相同。但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对计算机技术需求的侧重点不同,所以计算机、物流和会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知识范围及知识深度和广度并不完全适用于电子商务专业,我们必须对这些课程进行重新组织和设计,制定更加符合电子商务专业需求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计划,找到这类课程教学的侧重点。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每所院校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我院近年来引进了多位高学历、有教学经验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同时,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师岗前培训、思想道德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等。鼓励他们通过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进修、学位进修、教育科研、申报各级课题等途径,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另外,通过聘请校企合作单位的专家来我院参与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建立校内外的合作和联动机制,使教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有了更新和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操作本领,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完善的理论实验教学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验条件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目前国内各所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利用率也不高。因此,学院应建立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以满足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电子商务实验课程的实施。
四、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设置
电子商务人才中,每个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和对应专业能力是不一样的。譬如电子商务员和电子商务研发工程师两个岗位,其中电子商务员职位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仅仅是需要熟练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而电子商务研发工程师,不仅需要熟练操作计算机应用软件,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例如还应掌握电子商务与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因此,我们在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可以将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分为两个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技术模块。
1、专业基础模块
一般来说,电子商务人才分为技术型人才、商务型人才和综合管理类人才。这些电子商务人才都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原理、windows XP/2000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Office软件、Internet的使用等。目的是为了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原理、处理日常办公事务、做一些简单的数据报表分析,并能够利用Internet查找需要的数据资料,利用Email电子邮件、MSN等通讯软件与客户进行即时交流沟通。
2、专业技术模块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除了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外,还应该学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与开发、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信息安全技术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计算机技能。但是针对校企合作单位对电子商务人才岗位需求和社会紧缺人才的需求,教师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灵活性比较高。对于以上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也是不一样的。
五、结束语
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以及对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电子商务行业人才的专业定位,使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能力和专业岗位的结合度更高。但是计算机课程如何更好地与电子商务专业其他类型课程有机结合,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今后,随着电子商务专业面对行业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还将面临新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徐天宇.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1
[2] 王忠元.电子商务概论与实训教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1
篇7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发展现状;应用;教育培训;特点
现代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工作、生活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积极推动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的安定和国家经济的繁荣。当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逐渐发展、应用,计算机教育培训也在蓬勃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结合当前行业发展需求分析了计算机教育培训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计算机教育培训的良好、健康发展。
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发展现状。上世纪40年代,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这个时期计算机研发成本很高,而且还十分复杂,主要运用在军事部门。随着计算机成本的下降,到了80年代前期,许多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及一些大型企业开始使用计算机。80年代中后期个人电脑开始出现,到了90年代,计算机就逐渐走入了公司和家庭。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五大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第二阶段时晶体管,第三阶段是集成电路,第四阶段是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第五阶段的主要元件就是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目前计算机技术就是处于第五阶段,但是仍然是多种方式并存,多种机型共同发展。
2.发展趋势。随着硅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硅技术越来越接近了其自身的物理发展极限,为此必须要求计算机变革自身结构,大力发展器件与技术。新型的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和纳米计算机应运而生。计算机技术逐渐走向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
2.1结构化发展。计算机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最为突出的就是自身结构化的发展。从硬件设备的大小来看,计算机逐渐走向小型化。但是为了某些特定需要,也出现了相应的巨型化计算机和微型化计算机。从计算机自身性能来看,计算机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我修复、升级,体现了计算机技术的独立性、智能性和积累性的特征。
2.2空间化发展。除了计算机技术的结构化发展之外,它的另外一个发展趋势就是空间化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走向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发展越来越复杂,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还能有效适应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技术发展也越来越人性化,显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1.科学计算。早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目前,科学计算仍然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如高能物理、工程设计、地震预测、气象预报、航天技术等。由于计算机具有高运算速度和精度以及逻辑判断能力,因此出现了计算力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生物控制论等新的学科。
2.过程检测与控制。过程检测与控制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检测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些信号,并把数据存入计算机,然后再进行数据库处理。特别是仪器仪表引进计算机技术后所构成的智能化仪器仪表,将工业自动化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3.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目前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领域。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各项数据处理,像企业管理、物资管理、报表统计、信息情报检索等。目前国内许多机构纷纷建设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企业也开始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生产规划;商业领域则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贸易。
三、计算机教育培训
1.计算机培训目的多样化。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致使计算机应用于各行各业,也普及到每个家庭。计算机和外语、驾驶技术被称为21世纪必须掌握的三大技能,由此可见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除了课堂上计算机技术的初步学习以外,很多人出于就业、再就业的考虑主动去参加教育培训。首先是工作需要,计算机应用太广泛了,我们必须掌握这一基本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工作对我们的要求;其次就是生活需要,因为现在计算机都普及到家庭,必须掌握计算机饿入门知识,简单操作才能应付生活需要;最后就是再就业需要,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人来参加成人计算机培训,是为了通过培训学习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在找工作时达到应聘单位的要求。
2.计算机培训的特点。结合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当前行业发展需求我们对计算机教育培训的特点进行了如下分析:
2.1要强化实践环节。计算机教育培训,光有理论基础还不行,必须要有很强的动手 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满足社会发展和工作的需求。强化实践环节,才能培育高质量的和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2.2变革培养方式。计算机培训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计算机具有很强的教育实践性。因此必须在实践中按照实施问题――解答――分析的过程来实现,而且要注重各个环节的有效联系。
2.3面向职业需要。工作需要,计算机应用太广泛了,我们必须掌握这一基本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工作对我们的要求。在培训过程中,需要根据学员的不同职业性质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不仅培训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进行实际操作。
2.4多种模式并存。计算机自身的发展具有多样性,那么培训也应该要有多样化的特点。允许多种教育培训理念的存在。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多样性,还应该包括应用领域的多样性。
3.教学措施。在现代化信息时代,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加强对计算机理论及实践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其次还要大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完善课程设置;再次还要以计算机为依托,综合利用教师、学生和设备等各种资源;最后进行协作式教育,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不断提升对计算机的学习和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龚炳铮.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及趋势,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8-0000-01
一、序言
高职院校中开展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让计算机技术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学生掌握好了计算机技术,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课程,并提出了一些措施。
二、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现状
社会不断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各个领域中信息化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电子商务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使得我们处在一个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环境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工作和生活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基本能力,这也成为评判一个人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条件之一。企业和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应聘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能否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的必备条件。
但是对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教学中问题十分突出,形式非常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大多高职院校中学生的来源十分广泛,学习条件和计算机水平有很大的差异,使得高职院校很难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二是学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时分配的相对较少,导致训练时间的缺乏,学生很难完全掌握计算机技术。
三是教师在计算机课程中教学手段十分落后,课程十分枯燥,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
三、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采用分组教学
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将来的发展非常地重要。在对新生开设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之前,我们应该对来自不同地方,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摸底考试。通过摸底考试,可以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摸底考试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让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其他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这样,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辅导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因此,老师的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每个学生都能够从分组中获益,学生的计算技术可以得到快速提升。
(二)改进授课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更新非常地迅速,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则十分滞后。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应以实用性为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计算机去获取新知识,去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而不是为了去研究计算机。所以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理论教学应该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计算机的应用上面,不过分注重理论的深度。
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理论部分的内容非常多,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先提出概念,然后根据概念的定义去了解这些概念,最后对概念进行举例说明。由于计算机的概念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师在黑板前板书的方法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利用幻灯片对概念进行详细的解释,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加强实验教学
高职院校最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非常关键。采用实验教学符合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且能够很好地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为了适应计算机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尝试应用更先进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都是按照以自己为主的教学方式去教导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改进考试机制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想要取得好的效果,教学方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好的考试机制也非常地关键。一个好的考试机制可以使学生更有学习动力,更加主动地去掌握知识。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因此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试方式最好采用上机考试。上机考试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上的一些计算机等级考试接轨,使学生能更快速地适应这些等级考试。上机考试可以促使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四、结语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竞争力,它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基础。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一、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是中职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比较落后。目前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过于陈旧,时代感不强
中职教学课程内容更新的速度相比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从两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过于迅速,一方面因为中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较稳定,使得计算机教学的教材和大纲更新的周期总是落后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中职教育时代感不强。
2.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效率低下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计算机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在中职院校中开展计算机的课时却是有限的,同时很多中职院校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有限,使得很多计算机网络先进的教学手段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一些中职院校中还存在老师讲同学记的灌输式教育,使得教学模式非常单调,同时学生学习效率也比较低。
3.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力度不到位
中职计算机教学和初中、高中计算机教学有很大不同。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计算机基础技能,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占有优势,但是目前中职院校的考试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关于计算机技能的掌握程度。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一是计算机考试时经常单纯采用笔试和机试;二是中职计算机考试试题不能考核出学生是否掌握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三是考试的内容没有更新,不能准确反映计算机网络的最新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分析
1.结合网络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中职学生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不再需要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要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争取在保留原有教育环境下,创建出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保证中职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学习到更多的技术。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潜力。
2.注重实践教学,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操作实践能力非常强的课程,所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应用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发现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向老师请教或者学生之间相互探讨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减少计算机课程中存在学而不用的问题。在计算机教学中,学习测试、评价与反馈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3.完善中职教师知识结构,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能力和质量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教师不但要需要具有计算机相关知识、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完善的教学内容,还需要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有全面、通透的理解,才能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选择出优秀的教师,派送到其他高等院校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然后结合自身的教学知识进行创新,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质量。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微课
在高职的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门各专业必修的职业基础课,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吸收消化并熟练运用操作技能,教师们做了许多的探索。在教学中需要充分、恰当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和手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1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存在问题
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教学内容有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网络知识;实践部分包括windows基本操作、word文档排版、excel电子表格处理、PPT设计与制作、Internet网络应用。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操作技能。在计算机技术教学过程中,以我院为例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1)对学生情况不够了解,学情分析不够。由于高职学生中有普高生、职高生,有的学生来自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有的来自偏远地区,他们对计算机熟悉和了解程度都不一样,学生的水平差异较明显,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不能有的放矢。(2)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陈旧。大部分教师采用PPT进行讲述或者进行演示操作,讲解演示完后由再学生操作,教师指导。由于学生基础有差异,往往会出现有的学生早已经做完,还有的学生对老师讲解演示的没有理解透,问题比较多,老师可能会对某一问题反复讲解多次。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3)实训环节还需重视,实训时间还需要增加。一般计算机技术课实操内容较多,为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需要多让学生操作。(4)考核机制还不够全面,虽然教师也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但实际平时考核中有很多教师的主观因素在里面,缺乏客观的评价机制;学生每一次实践课程的结果很多教师也采用抽样的方法去批阅,这样还不够科学全面。
2信息化教学在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应用
现状(以我院调查结果为例)为充分了解我院计算机技术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现状,我们做了相关调查。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还是利用纯PPT课件的方式进行讲解,基本所有教师都能熟练运用PP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能利用“极域教室”软件演示操作,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有部分教师利用了网络资源设计教学情境;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老师充分利用了各类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信息化设计并利用到课堂教学中;也有极个别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并不关心。总体来说,我院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师均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大部分也意识到了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但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并不熟悉,尤其是如何将信息化技术操作应用于教学实践还有待学习。在学生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学生学习基本都是以教师上课所讲授内容为主,对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得很快,但课后很少有同学去进行拓展练习,也很少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去进行相关的学习,大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被动学习情况依然严重。因此,推进信息化教学,实现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进行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很有必要。
3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
计算机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要考虑两个部分的内容:整体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整体设计需要对学习对象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教学目标,重新整合课程的内容,以项目或模块重新划分教学单元。课堂教学设计需要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微课视频课件、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网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尽量通过各种媒体素材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信息,创造更好的教学平台,尽量突出重点难点,不需要将所有信息都放到课件中来,不需要追求花哨新奇有趣而忽略它的实用价值。微课一般是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录制成微视频并配合学习单等辅助资源,它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辅助手段。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解决问题,而非讲授内容,在网络环境下播放可以利用“碎片时间”不受时空的限制。在制作微课时候需要考虑这一门课程中包含的重难点,制作一系列的微课。开放式教学网站也是为了辅助微课教学,充分展示教学资源,促进师生在线交流。在开放式网站中,学生可以查看教师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教学资源,也可以下载课件、观看微视频、提交作业、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回答疑问与学生进行交流。信息化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起组织、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目前,我院已经制作了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但微视频课件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开放式的教学网站还未建立。
4结语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信息化教学应用到计算机技术课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融合现代科技,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林书兵,张倩伟.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9):103~110.
- 上一篇:反诈宣传活动总结
- 下一篇:项目工程管理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