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德育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德育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告诉我们: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可见德育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人们也常说:“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败的催化剂。”人才的培养,一切以德育为根本。德育不仅过去需要,如今仍旧要坚持,未来也应该坚持要这样做。德育如此重要,在小学教学德育工作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小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的品德行为处在“质”的变化过程中,正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一、农村小学德育的现状
1.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有失误之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仍然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束缚,智育获得至尊的地位,德育却成了智育的附庸,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完全丧失了育人的本体追求,成了孤寂的“可怜儿”。
一方面,德育教育只是形式化的教育。课表上思想品德课虽然是每周两节,但将“背”作为品德教学的唯一途径,将学生能身体力行的活动变为机械的背诵,学生成了教师思维的附属品,甚至一周一节的班会课也常常被别的课所代替,具体的德育教育成了无根的缺少灵魂的德育,因为教育主管部门要的是学科成绩,逼得老师只有出此下策。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形式有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往往只强调学生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弟子规》等品德教育的典型机械的诵记、竞赛考试和奉行。教师命令,学生服从。重视了德育的过程却忽视了涵养学生德性的过程;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评的内容只是学生被班主任看到的一面,自然就不是十分准确了。平时的“好人好事登记簿”上记录的也只是拾到东西交公、帮助他人扫地等,流于形式。甚至有的学生明知道是谁的东西还要交给教师,为的就是给教师留下好印象,在“好人好事登记簿”上记录下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德育怎么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呢?
2.家庭教育的误区。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大多数家长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于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他们并不懂得“全面发展”的道理,他们认为孩子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得个高分皆大欢喜,考个不及格或是名次不理想,回家后或打或骂是少不了的,以冷静的态度分析原因或给孩子以鼓励的却是少数。这种“考分至上”的教育观与我们学校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家长改正这种错误的教育观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广大农村,许多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把孩子留在家让老人带,而这些老人经常早出晚归地干农活,一大早把孩子送入学校就,至于学业以及品德教育方面,都推给了教师,而自己只要负责孩子的生活和解决学习中的经济需要即可,更有甚者,孩子想怎样就怎样,为所欲为。这种放任自流式的家庭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对某种行为的认识不能得到巩固,导致认识与行为的严重脱节,使学校教育成了理论的“空架子”。还有一些家长甚至认为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会使孩子过于“老实”,不利于孩子今后在社会上立足。这样的家庭教育,教育的力量是十分薄弱的,家长缺乏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
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负面因素。一些家庭“封建家长制”的意识十分严重,他们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只知道“棍棒底下出孝子”,而不知“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道理。或有知道此理的,却不愿为了教育孩子,而摒除自身一些对孩子影响不好的不良习惯,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如:高年级的学生写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的时候,有50%以上的学生写的是父母赌博、吵架等一些家庭中的不良行为。这能算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吗?家长们的这种思想意识显然严重阻碍了家校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3.社会文化垃圾对学生成长的危害。社会是学生成长的一所大学校,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对学校的德育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的一些不良行为会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1)思想内容好而又富有儿童情趣的少儿读物严重缺乏,即使有些合适的,对于农村孩子及其家长来说,也没有要买的意识,于是一些庸俗的、劣质的图片、故事以及言情武打小说流入校园,成为孩子们的精神食粮。
(2)由于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生活也不断提高,电视、电脑、家庭影院相继进入普通农民的家,家长不懂得孩子的精神食粮究竟是什么,任凭孩子一天到晚玩游戏、看电视,使一些不健康的音像文化侵蚀了学生幼小的心灵。
(3)由于农村部分闲散人员和家长酗酒、赌博现象较普遍,孩子们耳濡目染,形成了不良品德。
二、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对策
1.“育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经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教育部指出:“教育要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这一要求,这里的人,是全面的立体的人。”“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才是德育教育为之奋斗的目标。徐力、刘海洋、马加爵事件让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即真正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出发,深刻了解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关注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并积极探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2.学校要利用不同阵地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培养教师具备相应的素质。并且对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制度。具体认真地做好家访工作。改变对学生犯错误时的解决方法。发现学生的缺点并帮助学生克服它们,并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让他们发扬优点,争当好孩子。另外,德育在实施的同时,也要强调接受,在命令的同时也要尊重意愿,力争“使学生不仅是在教师引导下,学会遵守社会规范的过程,而且是在教师启发下,追求人生幸福的过程”。
3.重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怀。要让学生知道爱国主义的精髓就是责任和奉献。要爱祖国、爱社会主义,首先要爱家庭、爱学校、爱班级,珍爱自己身体、生命,让他们从小事做起。国际主义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责任意识和相应的行为习惯,比如学好英语,多了解别国的文化以便,走向世界。
4.重视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从小培养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心胸宽广,勇于交往,善于交往,能主动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和合作。所谓学会竞争,不是要强化人的攻击性,而是指要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则去竞争。有竞争才有力量,才能开创更大的事业。
5.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生机勃勃的环境能让人心情舒畅。学校是育人的基地,所以要根据自身的不同条件和特点,让学校内的墙壁、花草、树木、宣传牌等都会说话,都富有生机;让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彰显人文气息。尽最大可能树立良好的校容校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篇2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现状与对策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被留在农村的儿童越来越多,他们有一个特殊的称呼――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全面等因素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一、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生活情况。
留守儿童的主要形式分别为父母一方外出,一方与孩子一同留守,以及父母双方均外出工作。父母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微薄。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日常和监护人生活或独立生活,分担做家务的责任,经济状况欠佳,生活条件偏低。在一些偏远山区仅能维持基本温饱水平,某些家长只看重眼前利益,无力支付教育费用便迫使孩子辍学,回家干农活、打工挣钱。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偏小,安全意识淡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可供留守儿童娱乐的场所甚少,在水库等危险地带都没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或护栏隔离,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心理状况。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会感到缺乏亲情和安全感,缺乏家庭归属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当他们有快乐、悲伤、恐惧、焦虑等情绪体验时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疏导和安慰,久而久之不愿意向周围的人诉说,容易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胆小、自卑,长期积压在心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然而,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合群性低。
(三)学习情况。
根据监护类型的差异,可以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监护、同辈监护四种类型,据调查隔代监护的情形占比约70%。与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相比,某些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缺乏父母的有效指导,祖辈知识水平有限、精力有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如逃课旷课、作业不认真完成、迟到早退等。随着科目增多、课程y度增大、成绩偏差,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学习信心。即使在一方外出打工的情形下,留在家中的成年男性或女性要承担家庭生活的全部劳动,没有时间管理孩子的学习,也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
某些偏远地区群众教育观念滞后,对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高。某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只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掌握一门赚钱技术就够了,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不够。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可追溯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由此对应的城市和农村相隔离的户籍制度及学籍制度。在这一体制的引导下,一方面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二元教育格局的形成。通过城乡对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起点不公平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入学率、在校率、辍学率方面都处于不利境地。基于“马太效应”,某些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只能从事一些相对低端的职业。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学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城市公立学校、城镇私立学校、乡村中小学。相比而言,城市公立学校远离乡村,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最优越,是城市儿童的首选,这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如果要选择公立学校,将付出远比城市儿童大的上学难度、高的成本和久的时间。城镇私立学校相较乡村中小学而言学费高。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大多数留守儿童更倾向于选择门槛低、收费低的乡村中小学就读。但是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却难以得到保障,这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学校环境等方面。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矛盾。乡村学校受办学经费限制,教师工资相对偏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不愿意在乡村从事教育工作。乡村学校仅能开设最基本的课程,很多教师一个人即负责一个年级的所有课程,学科教师严重缺编,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学生在这种情形下容易造成素质教育的单向发展,无法接受较好的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另外,乡村学校管理水平整体偏低。
(三)家庭教育缺失。
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家人的关爱,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父母在外打工,与留守孩子仅能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交流。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长期处于亲情饥渴状态,久而久之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感。而隔代教育往往因为祖辈与孩子的思维方式有代沟,教育观念和方式滞后,通常只是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没有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忽略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讲,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模仿父母的行为及为人方式,而某些留守儿童因与父母日常交流不多,缺乏家长的榜样教育,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四)某些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自控能力差、分辨能力弱,在家庭管理方面有所疏忽,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自律性差的留守儿童沉溺在网吧、游戏机房等场所,导致品行和学业下滑。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发挥职能,促进教育公平。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须破除城乡二元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改革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农村固有的学校设施进行改善,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发展寄宿制学校,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离家较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实行对学生的集中管理,统一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整体协调学校的教学任务和课后活动,既可以促进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日常交流,又可以减少留守儿童接触不良风气的机会,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在具有较多农民工的城市,建设相应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让孩子尽可能在父母的身边上学。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出台减免学杂费等留守儿童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对特别困难的家庭予以资助,对表现优秀的留守儿童予以奖励;强化农村中小学的服务意识,将对留守儿童管理状况的关注纳入考核体系。
(二)学校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设置必要的教学设备,合理安排留守儿童的课程设置。学校要通过考核、培训等渠道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每位教师切实给予每一位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上的必要帮助。特别是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关心学生的心理羁觯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使留守儿童掌握调节心理的方法。
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学校与家长和监护人定期沟通的制度,确保双方联系渠道畅通,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三)注重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家长的责任不仅仅是简单提供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孩子情感的诉求也应得到满足。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尽量避免父母双方同时外出务工,注意回家的频率,定期与子女通过电话、信件交流和沟通,听取孩子汇报的同时让孩子了解父母在外情况,加强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夫妻双方都在外打工的家长在监护人选定问题上应优先将孩子寄放在教育氛围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家庭中。
(四)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要发挥各方面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合力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教缺乏、监护不力等实际问题。如村委会可组织党员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交流谈心,通过家访向监护人宣传家教知识;借助种类繁多的教学媒体,加快发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资源,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规范和支持社会爱心行动,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提高社会参与程度,改善农村人文环境,优化文化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农村教育,2006(6):15.
[2]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6(4):13-14.
[3]王爱莲.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6):94-95.
篇3
1.1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脱节
在国家实行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制度下,农村教育、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跳出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书生型”的学生,忽视了大批中、小学生毕业后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需求。据调查,75%以上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再次回到农村,他们都希望在城市里找到一份优越的工作,根本就没有想到回来带动农村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的高投入无法为农村带来更多的人才,农村教育也没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只会导致农村教育无法维持下去。
1.2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基础设施较差
在中小学阶段,我国主要推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而国家推行的九年义务确是一种不公平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城市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经费基本上由政府承担,而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费用绝大部分由农民自己承担。国务院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部投入中,乡镇负担高达78%,县财政9%(县乡财政的87%直接来自于农民),省地负担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2002年的GDP为104791亿元,教育总投入经费约为3350亿元,占重3.2%,远远没有达倒2000制定的4%的要求。国家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必然会使农村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差。虽然调查显示有84.5%以上的学校都拥有体育设施,但其中90%以上的学校只有简陋的篮球架。基础教育设施的缺乏致使学生上课的兴趣匮乏,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文化素质偏低
近年来,为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国家采取了诸多对策,比如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轮流任教,大学生的义务支教以及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城乡之间的经济以及生活环境的差距,以及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的短缺引起的教师工资的拖欠,使得农村学校教师短缺的现状依然十分严峻,农村的师资力量依旧薄弱。而且在农村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高中或大专毕业,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学校培训。教师的文化素质偏低将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农村人才的培养。
1.4农村学校的课程设计安排不合理
正如之前所说的,农村教育就是为了应试而服务的,再加上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安排的课程主要偏重于语文,数学和外语。中小学校的语文和数学对老师的文化素质要求比较低,所以学校安排的课程中,两者占了77.24%(语文42.76%,数学34.48%),英语的要求稍高一点,所以它占的比例只有13.80%,剩余的文化和体育只占7.96%。不合理的课程安排,致使学生无法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不高。
2农村教育问题引发的思考
针对以上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感受到农村教育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式,必须对农村教育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农村教育问题。
2.1国家要更加重视农村教育
2.1.1继续坚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现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在城市的普及率很广,所以国家要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在农村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中来,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不仅是对广大农村与城市弱势群体教育权益的保障,也有利于国家事业稳定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及全体公民充分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相信要不了几年,就能完成普及率更大更广的九年义务教育的。
2.1.2政府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虽然国家教育经费不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关键是国家还把这些有限的经费投入到那些基础较好的所谓的重点中小学中,而落后农村的学校经费投入较少,国家应该把更多的关心放在农村教育上,将其作为重中之重来扶持,给予更多的教育经费。有了足够的教育经费,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才能完善,学校的基本教学才能更好的进行,农村的教育水平才能够得到提升。
2.1.3政府要努力营造好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严格打击农村中小学校周围的黑网吧和游戏厅等场所,避免学生沉迷其中,荒废学习。
2.2学校要广招贤师,搞好农村教育
2.2.1学校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县城里的重点中小学开出许多优越的条件来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国家看见学校学生优秀,教育投资就多投入到学校。经费是一定的,县城中小学的教育投资多,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就自然而然的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两极分化”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学校必须要想办法广招贤士。首先,应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还可以向教育厅及有关部门申请对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的“特殊津贴”;然后可以加强与城镇学校的教师交流,鼓励城镇优秀教师来农村任教,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成绩,使学校整体的教育水平得以提升,从而吸引政府的目光,引起政府的重视。政府一旦重视起来,就会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那么学校就会有更优厚的条件吸引越来越多优秀的老师加入到农村教育的大潮中来了,农村的师资队伍也就越发强大了。
2.2.2学校要优化教学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数、外这些课程的学习,还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据调查,78.64%的农村小孩都认为学校平时的文娱体育活动过少,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业,简而言之就是在两耳不闻窗外事。86.20%的学生业余时间不到两小时,可以说他们只是单纯的被学校限制在那里死读书。学校应该优化教学模式,合理安排课程,适当增加课余时间,增加文艺或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全面发展。
篇4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一)体育课课时不足
根据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然而广大的农村学校中教师紧缺,重抓教学质量,有些学校开设的课时不够,或把体育课当成学生的自由活动课。
(二)体育教师不足,专业水平不高
山区学校,学校布点分散,学生数少,绝大多数是一个年级一个班,一个老师全包干,没有专业体育师资队伍,造成农村学校存在大量不合格的兼职体育教师,偶尔有专门体育学校毕业的新分教师也要包干一个班的所有课程,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特长。另外由于社会的偏见,不公正的待遇,造成了一部分已在体育教学岗位的体育教师流失。因此,这种局面无疑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三)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学校的体育经费远远满足不了正常开展体育的需要。虽然近些年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较大,但是对体育经费的投入,满足不了体育教学的需要。
(四)认识不到位,领导不重视
某些学校领导对体育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态度,把考试成绩作为考评的主要指标。学校直接给班级排名,将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与教师的评优、晋级挂钩,过分强化了统考教学科目成绩。为了保证升学率,以牺牲体育为代价,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文化课的学习。认为农村学生离家和学校较远,走的路多,学生体质好,所以就不需要体育了。学校领导重视文化课,轻视体育课。
(五)体育场地窄,器材少
山区农村学校学校规模越小,由于历史原因,学校校园面积普遍较小,有的学校为了保证文化课的正常进行,建校舍就把校园基本占完,学生无活动场地,资金不足,对体育器材的配备较少,场地、器材严重紧缺。而许多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更是严重不足,教师教法单一,学生爱好体育但不愿意上体育,许多体育课变成了自由活动课。远远达不到《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对农村学校所规定的要求,体育活动场地小,器材十分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难以开展。
二、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
多方筹集资金,把体育经费预算在教育经费中使用预算中、并固定占一定比例,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想方设法扩大校园面积,修建体育教学场地,添置体育教学设备,确保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课程的正常开展。
(二)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管理制度
纠正教师对体育教学的轻视现象,乡镇中心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体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制度,对各村完小的各类体育活动细化指标,促使学校加大对体育教学的研究,把体育教学工作纳入对学校、对教师考核的重点内容,加大奖惩力度,促使教师全员积极参与。
(三)加大力度,建设队伍的
积极争取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并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专职体育教师的特长,以校本培训为基础,让专职体育教师对兼职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全体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制订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拓宽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地参与各种自学、函授、培训等继续教育,提高思想觉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四)结合实际,创新思路
篇5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个体出生后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因此,研究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学术界对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作了不少研究,出版了一些相关著作,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但相对而言,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研究不够。为了解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对具有显著农村地区特色的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山区的家庭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据此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相关情况及我们关于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略作论述。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恩施州建始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辖长梁、茅田、龙坪、三里、花坪5个乡和业州、红岩、高坪、景阳、官店5个镇,共有368个村(社区居民委员会),36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8676户,总人口507672人,其中城镇人口7.48万人,农业人口43.29万人。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长梁、高坪等乡镇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197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为193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6%。其中男家长85人,占44.04%,女家长108 人,占55.96%;小学文化程度6人,占3.11%,初中文化程度46人,占23.8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120人,占62.18%,大专文化程度21人,占10.88%。其中幼儿园家长8人,占4.15%,小学生家长66人,占34.20%,初中生家长106人,占54.92% ,高中生家长13人,占6.73%。问卷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共27个问题。此外,还收集和查阅了相关家庭教育的文献,以便比较当前家庭教育与过去之间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1、部分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通过访谈及相关文献发现,过去不少家长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观念的影响,只顾及孩子的学习成绩,想让他们考大学上重点。因此不断向子女灌输读书上大学最重要的思想,且把上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从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及心理的健康发展①。但是,这种教育观念已经逐渐发生转变,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逐渐打破了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单一的弊端。调查发现,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有不同的侧重,其中有30.05%的家长认为思想品德在孩子发展中最为重要。(如表1)
2、大部分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教育。在过去,由于社会节奏急剧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在农村也不例外。一些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地里的农活或是其它的一些琐事,很少有时间来教育孩子。据调查,这种现象逐渐在发生转变,现在大部分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更加关心了, 52.33%的家长几乎每天都会与孩子进行交流,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正式谈话或闲聊。当被问到“孩子跟您聊起学校的事,您的反应如何?”70.47%的家长愿意专注地听并给予意见。同时大部分家长也表示愿意并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之中(如表2)。
3、大部分家长更加重视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民主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前提,教育方式也有民主和专制之分。据相关资料表明,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特别是在农村家庭中长辈具有绝对的权威,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习惯于打骂孩子②。据调查,当前这种现象正在逐渐转变,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逐渐转向赏识教育、说服教育,77.20%家长开始重视民主的教育方式(如表3)。
(二)当前农村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仍有失偏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苏
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③。但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家长认为孩子成才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成才要靠学校老师(如表4)。因此,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只是停留在满足物质层次,而忽略对孩子必要的家庭情感教育,把本来属于家长责任范围的事推给了学校老师。通过访谈发现,许多家长在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期,外出打工赚钱,留下了许多缺少家长关爱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外出务工者对自己孩子的成长特别是教育关心极少,使得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成为当前农村教育中的难题之一。
2、不良的特别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孩子模仿最多就是家长。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准则和楷模,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虽然许多家长口头上常说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只重言教却不重身教(如表5)。同时调查发现家庭教育也缺乏良好的氛围。例如,孩子在学习时,许多家长沉湎于聊天、打牌、打麻将等,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访谈中还了解到,一些家长虽然在观念上已经认识到教育孩子应该赏识、鼓励、说服,但在行动上教育孩子仍然简单粗暴,以抱怨训斥为主。尤其是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有些家长或放任自流或打骂训斥。据我们的调查,有10.88%的家长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粗暴地对待孩子,而有59.07%的家长偶尔会粗暴地对待孩子。只有30.05%的家长选择了从不粗暴地对待孩子。还有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太调皮,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
3、家庭教育信息获取渠道闭塞。在地处比较偏僻的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各方面的信息都还比较闭塞。因此,一些先进家庭教育方式和关于家庭教育的专家讲座是许多家长从未接触过的。从调查结果来看:52.33%的家长开始关注教育方法,但有近一半家长还没有关注教育方法或是不知道怎么关注(如表6),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而不知道怎么关注或是由于经济条件差而没有条件关注。比如,不知道如何去订阅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报纸或是没有足够的资金等等。
三、对策与建议
青少年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辅助,政府支持是保障。所以青少年的教育不能只看作是学校的事,只依靠学校来完成,还必须有家庭、社会、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一)强化政府统筹与指导作用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公共教育资源。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 “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
2、重视家庭教育立法,确保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由于家庭教育缺少立法,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长期得不到确认,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与保障、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等等,也都受到严重影响④。因此,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条例与法规,建立和完善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确定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具体实施,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3、开办家长短期培训班,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考虑到在农村,许多家长空闲时间并不多以及可利用资源稀缺。农村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积极组织一些短期的教育培训活动,请专家进行函授,使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相信通过这样的短期培训可以使家长逐渐懂得或者是学会探索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不断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
1、大众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为家长提供获取家庭教育理论、方法与经验的平台的作用。虽然农村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但是电视机早已普及。因此,可以倡导在地方电视台设立农村家庭教育专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创办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报刊或者开办网站,教给家长科学育儿的方法,为家长们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共同解决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
2、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作用。在农村,校外教育机构较少,有关部门应该逐步建立起校外教育网络。如在每个镇、每个镇下的办事点都建立起具有藏书、教育、娱乐等综合教育功能的社区学习活动中心,并定期开展相关的免费的教育活动,以使人们特别是学生和家长在这里获得多方面的教育。
(三)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1、重视教师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教师家访给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创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教师家访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通过教师到学生家访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居住环境、家庭结构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方式等,是获取家庭教育信息的有效渠道;其次,教师可以把家访作为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情况的好机会,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计划、方式、目标,以便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最后,通过教师家访,可以有效地巩固和延伸学校教育的成果,以便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切实办好家长学校,搭建信息平台。家长学校是当前普遍推行的一种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学校可以组织有经验的班主任教师,通过系列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组织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教学。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不仅搭建了学校和家长联系的平台,利于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而且能够使家长获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的指导。
(四) 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1、扬长避短,积极疏导,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扬长即发扬优点,避短即克服缺点。家长应学会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善于引导孩子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使自己的孩子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身上的优点要充分肯定并给予鼓励,需要注意的是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于孩子身上的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使其改正,从实际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家长应改变“棍棒下面出孝子”这种落后的教育思想,切忌打骂或侮辱孩子的人格。简单粗暴的方法也许在短期内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现象或是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增加了孩子的反抗抵触情绪。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将赏识教育落实在观念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2、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学会运用榜样教育。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而且还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家长应通过自身的读书学习,努力为孩子创设出一种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学习之余,家长还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家长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履行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同时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也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将家庭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去。
参考文献
①鲁忠义、刘国学.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报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1):129-133.
②于佩琴、张玉霞等.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高校教育研究,2009(1):106-107
③ b. 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67.
④熊少严.关于家庭教育立法的若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4):46-49.
⑤赵文华、马国彦.教师家访的教育功能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1993(4):25-29.
篇6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一)监护不力,隔代教育普遍存在。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打架,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缺乏亲情关爱,人格发展不完善。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亲情比较淡漠,人际交往中感情体验不充分。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人格发展不完善。
(三)道德行为偏差,行为习惯差。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
(四)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忽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五)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度不够。没有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放在应有的突出位置来重视,仅凭学校单方面教育。不利于留守儿童教育及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特别是学校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
(一)加强统筹规划,形成以政府为主的领导协调机制。政府要着力建立和形成留守儿童工作的协调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也要利用各种力量,形成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社会帮扶机制。同时,还应发挥政府在制度创新和政策牵引方面的优势,着眼为外出务工人员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农村基层政府应大力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加快发展地方工业,增加农民在家乡的就业机会:城市有关部门亦应制定合理的政策,给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待遇,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等。
(二)依法维护权益。形成以家庭为主的亲情关怀机制。家长在外出务工和抚育子女两者之间要理性选择、合理安排、长远考虑,切不能一走了之或不管不问。外出的家长要重视选择监护人,要经常和子女联系,关心其身心健康,积极主动地与班主任、监护人、家长及时沟通,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尽量不要全权交给上一辈,一放了之。
(三)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拓宽育人途径上下功夫。一是各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个人的信息。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化。四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五是学校要设立校内家长,由任课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亲情的存在。
(四)政府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应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绿色通道”,形成自上而下且分工明确的工作网络保障体系。乡镇政府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跟踪体系,掌握本乡镇辖区内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应对。可以村民小组为中心,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托管中心。由村委会牵头。各村民小组组织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人组建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托管中心,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安全保障。关于托管费用问题,可以采取留守儿童家长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的办法来解决。
(五)加大改革力度。形成合理的入学制度等相关配套机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虽表现在乡下,但其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却在城里。应尽快改革现行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实行适龄儿童按居住地原则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在基础教育方面应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纳入当地公办学校招生计划,并在教育财政拨款时纳入预算。要建立健全进城民工子女就学的规范化制度。农民工集中的城市和地区的政府,应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政策,适当降低办学“门槛”,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新形式。
篇7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发展;途径
[作者简介]陈雯(1963―),女,江西萍乡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副教授;余陆维(1974―),男,江西上饶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讲师;王坚(1965―),男,江西萍乡市人,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江西南昌33004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课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系统研究”(编号:04jy20)系列论文之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实施策略进行了精到的论述。然而,对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一片领域――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却很少有专门的论述。这是一个缺憾,也是本文写作的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很多,诸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卫生教育等等。其含义也因提法的不同而有差异。这里,按教育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义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1]。”
一、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的农村学校里亦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中小学生由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即面临着自身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也面临着学习、竞争的压力,再加上他们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使得他们的焦虑、抑郁、敌对、孤独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国内外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3-20%[2]。还有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存在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为16.4%,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9%;在初中阶段,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4.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5%[3]。2001年,由北京市八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进行的研究还表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差于城市学生,边远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例最高为19%。
(二)要使农村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对青少年的培养,不仅仅是要让他们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增强体质,还要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得到思维的启迪,学会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
(三)农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文明与进步,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首先要重视农村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同时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准,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使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能够保持科学、理性的处事态度。这实为促进文明进步之举,利在推动农村的发展与繁荣。
二、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如前所述,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和素质教育及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考察的结论是:现实情况令人忧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农村教育行政部门的忽视,致使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严重,甚至工作仍未启动。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再加上不少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甚至对“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一无所知,往往采取消极等待、简单应付的态度,或名义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在虚报情况,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这种倾向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二)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较热,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心理健康实际教育的水平与质量都不高。
极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根本无法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有些学校只能由部分有志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来承担。由于他们能力和水平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他们不是对一些心理问题总是无法解决,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技巧运用感到困难。
(三)虽然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决心大,热情高,但是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操作不够规范,存在不少误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就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如不得随意解释测验结果,不能滥用测验量表或其他测验手段,对测验结果及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保密等等。但是,由于从事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水平问题,很难规范地进行操作。
另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趋向”[4]。这些倾向主要有:1、心理健康教育是治疗学生心理疾病。2、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为了提高升学率。3、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赶上时代的潮流。4、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5、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了一种知识的传授教育,而并没有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与提高。上述倾向,都会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在实施过程中要解决如下五个问题:
(一)确立明确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既可以参考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的目标,也可以参考其它地方确定的目标。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量力而行,并保持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各种教育力量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以便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首先,当地的县乡教委要重视抓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支持力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引入学校教育机制,把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看成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与核心,成立领导小组。
其次,要注意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激励机制,让教师主动地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再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形成教育同步。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许多地方还很落后,学生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低,根本不可能要求其积极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做到不让他们反对、产生阻力就算成功了!
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当地乡、村的支持,要让每位村民逐步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从而为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前文已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从增加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与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自身素质入手。
(四)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这一问题在农村尤其重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提高认识入手,千方百计解决这一问题。
(五)建立教育工作者与有关专家的联系。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医学界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通过各种形式的下乡活动,打破围墙,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协作与攻关。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帮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培训、服务、指导等工作。
四、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根据农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我国农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
(一)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在各种素质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思想道德有思想品德课,文化科学有各科教学课,劳动技术有劳技课、身体有体育课,唯独心理素质没有心理课,这是很不合理的。因此,很有必要在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解决以下两大难题:第一,使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因为仅仅依靠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意识到了而不去找心理咨询老师。第二,如前所述,目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有待建设,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正好解决了这一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以下几点错误做法:
1、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考试科目。如果这样的话,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目的。学生又会为了考分而死记硬背一些心理学概念原理与规律。
2、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心理学课。如果上课时总是向学生灌输那些空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学生将会厌烦的,特别是干巴巴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因此要积极引入活动教学内容,将课上得生动,让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
3、将心理学课上成德育课。由于目前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由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担任,而他们由于以前的工作实践,形成了思维定势,仍按德育课的教学方式上课,造成学生心理紧张。
(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里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科教学来展开的。所以,我们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既可以推动各科教学工作,又可以让各科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那么,该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呢?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教师在各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这样,既能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还能缩短文学作品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比赛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各种训练来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学校中有许多的兴趣小组,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让他们通过这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感受与同伴交往、协作所带来的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互助精神,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此外,在农村学校里还可以举办心理教育方面的讲座,开设心理教育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主动性,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通过班级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对全体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其实,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方便的,主要是因为:班主任要比其它任课教师更熟悉自己的学生,这样就利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直接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接触,这样就便于及时深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指引前进方向。因此,在农村学校中,要注重将班级的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以形成坚实的心理教育工作基础和运行机制。
(五)通过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我国农村学校里,由于经济条件差,人员编制紧张,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还比较困难,但为了发挥个别疏导的独特作用,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可以创设条件,因地制宜,积极争取。
(六)通过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人的情绪极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因此,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改革开放,一方面,农村社区正以开放的姿态引进现代文化,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又在加强本土优秀文化的建设,用现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从而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社区文化。
除了上述社区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学校本身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此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自身因素,因为教师在学校心理环境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教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敏锐的思维和观察力,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开朗的性格,从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5]。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外,也要充分发挥其它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如校园景点的设计,环境的布置等等,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同时要注重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同时,由于家庭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有深刻、持久的影响。而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大重视,往往不太注意家庭环境的建设。为此,农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延伸到学生的家庭中,通过指导家长形成对子女正确的沟通方式、养育态度等,营造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围。
五、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望。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大趋势下,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被纳入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将给学校教育带来一种先进科学的理念,这种理念无疑会渗透于教育观、学生观和人生观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这也从客观上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随着各方面教育力量的重视,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将不断提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很低。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日趋成熟,各方面的日益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稳步前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我们坚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R]. 1999.8.13.
[2]曾天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2.4.
[3]魏庆安. 浅谈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N].光明日报,2001-04-12.
篇8
关键词:农村青年;继续教育;不足;矛盾
随着社会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转型,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青年逐步卷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大潮,成为社会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社会的市场化转型与快速变迁客观上要求农村青年接受继续教育。接受继续教育是农村青年获取知识、锻炼技能和更新观念的重要途径。农村青年接受继续教育的状况如何呢?这是本文着力回答的问题。笔者于2009年1月在江苏省的苏州相成区、金湖县和四川省的岳池县、名山县进行了一项关于农村青年受继续教育状况的调查。调查以4县区年龄在18-28周岁的农村青年为主体,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从4县区抽取了8个乡镇、16个行政村的农村青年826人。调查采用访谈形式,每份问卷都是有效的。调查时间临近2009农历新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青年返乡过年,调查效果很好。
一、较强的继续教育意愿与较弱的继续教育条件
农村青年有较强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他们当中非常愿意接受继续教育的占15.3%,比较愿意的24.1%,愿意的占27.3%,不怎么愿意和完全不愿意的占33.3%。农村居民观念中的教育理所当然地是指正规学校教育,继续教育一般在其经验之外,但出人意料的是有2/3的农村青年愿意接受继续教育,其中近四成的人表现出了较强的继续教育意愿。
农村青年较强的继续教育意愿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他们实际的文化水平与文化水平期望存在差距。农村青年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本样本中,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7年(标准差2.9)。相比较其父母(平均受教育6.2年,标准差为3.4),这一代农村青年的文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他们的文化水平与他们现在对自身的文化期望普遍存在差距,而继续教育是他们赖以提高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其二是地域流动与非农职业对文化、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代农村青年有85.4%离开家乡、流动到城镇从事非农职业。相比较在家务农,流动到城镇从事非农职业需要更高的文化、技能水平,需要更强的学习知识和更新技能的能力。
农村青年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比较强,但接受过各类形式的继续教育的比例却很低,而且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也非常不足。问卷中列举出的继续教育形式有各类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技校、成人中专、自学助考、函授、夜大、远程教育等。参加过上述任何一种教育形式的都视为接受过继续教育。统计发现,实际上只有11.9%的农村青年接受过继续教育,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继续教育的农村青年占88.1%。继续教育的低参与率或许也是他们表现出较强的继续教育意愿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农村青年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非常薄弱。我们从途径信息、书籍资料、教育机会、时间、金钱五个方面去了解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前面三个是外在条件,后面两个是个人条件。表1列举的是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情况。
如表1所示,农村青年获取继续教育的途径信息是很有限的。只有26.0%的农村青年认为相关信息较多,而74.0%的农村青年认为相关信息较少甚至根本就没有。即使他们有较强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他们在寻找合适的继续教育途径上也存在很大困难,信息的不足会使他们在途径选择上处于迷茫状态,抑制其继续教育意愿的实现。相对于途径信息,农村青年获取继续教育的相关书籍和资料要容易一些,但也只有1/3左右的人认为获取相关书籍资料比较便利,认为不便利甚至很难获得相关书籍资料的占67.5%。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就更少。只有17.6%的认为机会较多,认为机会较少或者没有机会的占到82.4%。当然,社会能够提供的继续教育资源肯定不止让农村青年的17.6%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他们认可的机会是成熟的、现实的和合理的。他们所认可的机会与社会所能提供的机会存在差异。
就农村青年自身的条件来说,他们既没有足够的时间更没有足够的金钱去接受继续教育。有较多时间去接受继续教育的农村青年占41.5%,有较多的资金去支付继续教育成本的只占22.1%。本调查所涉及的农村青年的平均年龄为22.4周岁(标准差3.86),多数(65.7%)尚未结婚,或者家庭负担不重,因而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相对富足一些,但较低的继续教育成本支付能力进一步抑制了他们继续教育意愿的实现。
二、现实继续教育需求与不现实继续教育资源
对于体制外的农村青年来说,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成本通常需要个人或家庭去承担。这使得他们对待继续教育的态度更加理性和现实。他们往往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合理的继续教育形式,但社会所能提供的、可供他们选择的继续教育形式却是有限的。他们现实的继续教育需求与社会不现实的继续教育资源之间存在着较大矛盾。已经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农村青年所选择的教育形式与有接受继续教育需求的农村青年所愿意选择的教育形式之间的差异就表现着这种矛盾。表2描述的就是已经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农村青年选择的教育形式比例和有继续教育需求的农村青年所愿意选择的教育形式比例。
如表2所示,在已经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农村青年中,有44.9%选择参与各类形式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而在有接受继续教育意愿的农村青年中,有60.4%愿意选择这类教育形式。这说明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很受农村青年青睐,而且这种教育形式在现在比过去更受农村青年欢迎。职业技能培训既能满足农村青年真正的需求,又花费时间短、形式灵活自由、经济成本低,因而受到欢迎也属正常。这个比例还说明一个问题,即很多愿意选择参加各类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青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其中可能有个人和家庭的原因,但肯定有社会原因,比如社会缺少合适的、以农村青年为对象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城镇用人单位给农村青年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不足等。
与此相反的是,已经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农村青年有34.7%选择了上技校、职高和成人中专,而有接受继续教育意愿的农村青年中却只有11.0%愿意选择这类继续教育形式。各类技工学校、职业高中(中专)和成人中专是农村青年获得职业技能教育的常见途径,也有1/3左右的农村青年选择了这种继续教育形式,但是当前这种常见的继续教育形式却变得不怎么受欢迎了。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这种继续教育形式通常采用脱产的学校教育形式,耗时较长,机会成本较高。二是农村青年从这类教育中难以获得他们真正想得到的职业技能,学不能致用。这类继续教育的质量和实用性有待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农村青年中有9.2%选择自学考试,而且通常还会到城市参加自学助考班。自学考试难度很大,耗时很长,如果参加自学助考班的话,其经济成本也会很高,但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比例参加自学助考呢?其中原因当然很多,但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学考试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高等教育学历。我们调查的都是没有正常升入大学学习的农村青年,他们都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自学考试是他们弥补自己这一意愿的重要途径。
已经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农村青年中只有5.1%选择函授、夜大、远程教育等继续教育形式,有继续教育需求的农村青年中也只有4.4%愿意选择这些形式参加继续教育。这说明函授、夜大和远程教育等教学形式不太适合农村青年。通过“其他”形式参与继续教育的农村青年占6.1%,但想通过“其他”形式参与继续教育的却占到13.0%。这说明现有的继续教育资源和机会并不能满足农村青年接受继续教育的需要。
农村青年有较强的继续教育需求,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继续教育方式获取知识、锻炼技能,增强就业能力,甚至实现高等教育意愿。他们的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是现实和实用的,而他们所能选择的继续教育形式是有限的,而且有限的继续教育渠道中,还有一部分是不能满足他们要求的。
三、个人、家庭条件差异与是否接受继续教育
农村青年有较强的继续教育意愿和需求,但实际参与继续教育的比例却很低,农村青年的继续教育意愿受到了什么因素的阻止呢?其中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本调查只探讨了其中的家庭和个人因素。是否有参与继续教育的需求,能否实现参与继续教育的意愿,可能和农村青年的个人因素及其家庭条件有关。我们通过比较已经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农村青年和没有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农村青年的个人、家庭特征就可以揭示:是否接受继续教育与其个人及其家庭的条件相关联。表3列举的就是相关比较结果。
如表3所示,统计检验表明,是否接受过继续教育与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三个变量不显著相关。男性和女性参与继续教育的比例相差无几,都在12.0%左右。农村家庭在子女是否参加继续教育这个问题上不存在性别歧视。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农村青年和没有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农村青年在年龄上也相差无几,在本调查样本中,两类青年都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个人的文化水平也不影响到是否接受继续教育,两类农村青年的受教育年限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但是,一些个人特征会影响到农村青年的继续教育意愿的实现。能否接受继续教育与他们是否为独生子女显著相关。③独生子女参加继续教育的比例为16.3%,非独生子女参加继续教育的比例为9.3%,卡方检验显示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独生子女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明显大于非独生子女。能否接受继续教育与他们的就业情况存在密切关系。非农就业的农村青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比例为12.3%,务农的农村青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比例为4.2%,卡方检验显示前者明显高于后者。非农就业的农村青年比务农的农村青年更可能参与继续教育。
一些家庭条件也会影响到农村青年的继续教育意愿的实现。父母的文化水平对子女接受继续教育会产生明显影响。已经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农村青年的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没有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农村青年的父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9年,独立样本的T检验显示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父母的文化水平高,其子女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越大。家庭经济条件也会对子女接受继续教育产生明显影响。我们把2008年父母的平均收入作为考察家庭经济条件的指标。已经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农村青年的父母2008平均收入为21 180.9元,没有接受过继续教育的农村青年的父母2008年平均收入为13 732.7元,独立样本的T检验显示二者之间差距明显。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其子女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越大。
注释:
①各类短期技能培训包括专业养殖种植、建筑施工装修、机械电器维修、驾驶、纺织印染编织、基础医疗、电脑、营销、财会、企业产品和工艺设计、工农业产品加工制作、厨艺、企业经营管理和其他。
篇9
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目前,对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必须做具体分析,考虑主客观的诸多因素。因为学校体育的目标管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的体育意识、物质基础、师资数量和质量、地区差异和传统习惯等一系列问题。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农村学校体育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忽视学校体育功能
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或重视不够,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领先”、“升学第一”。社会上有很多家长一方面崇拜李宁、姚明这样的体育明星,另一方面却不支持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以为搞体育“出息不大”。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
体育学科的教育特点是 :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3.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
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单位、一个人在体育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体育效果好而对体育教育的质量问题,并不十分重视。当然,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运动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共同点都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同点是,体育教学是要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竞技运动主要是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成绩。体育教学和竞技比赛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概念不同,目的任务也不同,只不过体育比赛见到效果。由于这种功利主义的片面认识,往往导致注重比赛,忽视了学校体育教学。
4.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育未有形成
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学、小学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村里的学校和乡办联中学,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要求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存在着许多问题。
豫北农村中学生主要分布在县城以下乡村学校 ,目前学校财力不足,体育教师短缺,同时因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专业思想不巩固。从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结构来看,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专业体育教师少,有不少是兼职和代课教师。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差距,更谈不上改革创新。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阻力和消极影响 。体育教师的队伍也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 。在黄河沿岸乡办中学,一般学生人数在800-2000人之间,小的中学也在八百人左右。一个教师既带早操、课间操、运动队,又上体育课,工作多、任务重,致使体育教师不堪重负,另易其辙。有的学校没有器材,篮球场成为虚设。体育课每一节课得不到保障,课程设置成为摆设。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
通过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育与训练 ,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同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社会化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培养全体公民积极参与的意识。
2.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对学校体育具有社会功能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几十年以后,他们将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和作了家长,这对增强整个社会意识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意义是深远的,是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和长远之计 。
3.加强监督职能:
(1)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要“曝光”;(2)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态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3)学校体育工作列入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 “条列”赏罚分明。
4.体育列入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估条件
克服单纯比升学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联中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动员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继续后备力量。
(2) 提高农村体育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在边远农村、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待遇一定要优于都市教育工作人员,以此作为奖励农村体育教师。
(3) 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时定点辅导,建立乡村联系站制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4)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们的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能力,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立体结构,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吸取自己所需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5)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调动体育教师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6.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1)学校挤点,上级拨点,学生适当筹点,争取社会赞助点。
(2)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使学生较系统的掌握体育大纲中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搞好体育教育,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1.优化体育教学
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使师生耗费最少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好效果。首先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开展中学体育选修项目,不但满足学生的精神发展,而且对学生个性健康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也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他们会有新的需求和目标。
2.选择教材内容
目前,在农村体育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时效性考虑较少。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做些简单的调整。从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小学到中学各阶段所安排的体育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中学阶段,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一种综合效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兴趣广泛而讲究实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中学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特殊需要。因此,可安排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如越野跑、游戏等内容;再则,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体育项目进入社交场合;如门球、网球、保龄球、健身操都是目前常见的体育项目。学生兴趣比较高,教师可用自制教具让学生练习。而且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3.教学相长
学生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只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正确地评价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定量表现的内容,包括情感 、意志、态度、兴趣等,都是不宜显露的心理倾向,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可以成立评价小组,对每名学生的成绩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及体育老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做最终评价使得这项工作更加民主、客观、公正、合理,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也有利于体育教师数学质量的提高。
4.体育课程标准评价理念
篇10
关键词:农村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个体出生后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因此,研究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学术界对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作了不少研究,出版了一些相关著作,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但相对而言,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研究不够。为了解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对具有显著农村地区特色的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山区的家庭教育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据此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相关情况及我们关于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略作论述。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恩施州建始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辖长梁、茅田、龙坪、三里、花坪5个乡和业州、红岩、高坪、景阳、官店5个镇,共有368个村(社区居民委员会),36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8676户,总人口507672人,其中城镇人口7.48万人,农业人口43.29万人。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长梁、高坪等乡镇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197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为193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6%。其中男家长85人,占44.04%,女家长108 人,占55.96%;小学文化程度6人,占3.11%,初中文化程度46人,占23.8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120人,占62.18%,大专文化程度21人,占10.88%。其中幼儿园家长8人,占4.15%,小学生家长66人,占34.20%,初中生家长106人,占54.92% ,高中生家长13人,占6.73%。问卷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共27个问题。此外,还收集和查阅了相关家庭教育的文献,以便比较当前家庭教育与过去之间的差异。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1、部分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通过访谈及相关文献发现,过去不少家长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观念的影响,只顾及孩子的学习成绩,想让他们考大学上重点。因此不断向子女灌输读书上大学最重要的思想,且把上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从而忽视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及心理的健康发展①。但是,这种教育观念已经逐渐发生转变,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逐渐打破了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单一的弊端。调查发现,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有不同的侧重,其中有30.05%的家长认为思想品德在孩子发展中最为重要。(如表1)
2、大部分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教育。在过去,由于社会节奏急剧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在农村也不例外。一些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地里的农活或是其它的一些琐事,很少有时间来教育孩子。据调查,这种现象逐渐在发生转变,现在大部分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更加关心了, 52.33%的家长几乎每天都会与孩子进行交流,他们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正式谈话或闲聊。当被问到“孩子跟您聊起学校的事,您的反应如何?”70.47%的家长愿意专注地听并给予意见。同时大部分家长也表示愿意并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之中(如表2)。
3、大部分家长更加重视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民主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前提,教育方式也有民主和专制之分。据相关资料表明,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特别是在农村家庭中长辈具有绝对的权威,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习惯于打骂孩子②。据调查,当前这种现象正在逐渐转变,一些家长的教育方式逐渐转向赏识教育、说服教育,77.20%家长开始重视民主的教育方式(如表3)。
(二)当前农村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仍有失偏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③。但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家长认为孩子成才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成才要靠学校老师(如表4)。因此,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只是停留在满足物质层次,而忽略对孩子必要的家庭情感教育,把本来属于家长责任范围的事推给了学校老师。通过访谈发现,许多家长在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期,外出打工赚钱,留下了许多缺少家长关爱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外出务工者对自己孩子的成长特别是教育关心极少,使得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成为当前农村教育中的难题之一。
2、不良的特别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仍然存在。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孩子模仿最多就是家长。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准则和楷模,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虽然许多家长口头上常说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只重言教却不重身教(如表5)。同时调查发现家庭教育也缺乏良好的氛围。例如,孩子在学习时,许多家长沉湎于聊天、打牌、打麻将等,这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访谈中还了解到,一些家长虽然在观念上已经认识到教育孩子应该赏识、鼓励、说服,但在行动上教育孩子仍然简单粗暴,以抱怨训斥为主。尤其是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有些家长或放任自流或打骂训斥。据我们的调查,有10.88%的家长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粗暴地对待孩子,而有59.07%的家长偶尔会粗暴地对待孩子。只有30.05%的家长选择了从不粗暴地对待孩子。还有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太调皮,不得不采用强制手段。
3、家庭教育信息获取渠道闭塞。在地处比较偏僻的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各方面的信息都还比较闭塞。因此,一些先进家庭教育方式和关于家庭教育的专家讲座是许多家长从未接触过的。从调查结果来看:52.33%的家长开始关注教育方法,但有近一半家长还没有关注教育方法或是不知道怎么关注(如表6),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而不知道怎么关注或是由于经济条件差而没有条件关注。比如,不知道如何去订阅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报纸或是没有足够的资金等等。
三、对策与建议
青少年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辅助,政府支持是保障。所以青少年的教育不能只看作是学校的事,只依靠学校来完成,还必须有家庭、社会、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一)强化政府统筹与指导作用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公共教育资源。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 “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
2、重视家庭教育立法,确保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由于家庭教育缺少立法,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长期得不到确认,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与保障、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等等,也都受到严重影响④。因此,有关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条例与法规,建立和完善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确定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具体实施,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3、开办家长短期培训班,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考虑到在农村,许多家长空闲时间并不多以及可利用资源稀缺。农村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积极组织一些短期的教育培训活动,请专家进行函授,使家长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相信通过这样的短期培训可以使家长逐渐懂得或者是学会探索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不断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
1、大众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为家长提供获取家庭教育理论、方法与经验的平台的作用。虽然农村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但是电视机早已普及。因此,可以倡导在地方电视台设立农村家庭教育专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创办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报刊或者开办网站,教给家长科学育儿的方法,为家长们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共同解决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
2、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的教育作用。在农村,校外教育机构较少,有关部门应该逐步建立起校外教育网络。如在每个镇、每个镇下的办事点都建立起具有藏书、教育、娱乐等综合教育功能的社区学习活动中心,并定期开展相关的免费的教育活动,以使人们特别是学生和家长在这里获得多方面的教育。
(三)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1、重视教师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教师家访给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创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教师家访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通过教师到学生家访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居住环境、家庭结构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方式等,是获取家庭教育信息的有效渠道;其次,教师可以把家访作为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情况的好机会,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计划、方式、目标,以便家长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最后,通过教师家访,可以有效地巩固和延伸学校教育的成果,以便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2、切实办好家长学校,搭建信息平台。家长学校是当前普遍推行的一种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学校可以组织有经验的班主任教师,通过系列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组织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教学。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不仅搭建了学校和家长联系的平台,利于教师和家长了解学生,而且能够使家长获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的指导。
(四) 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1、扬长避短,积极疏导,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扬长即发扬优点,避短即克服缺点。家长应学会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善于引导孩子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使自己的孩子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身上的优点要充分肯定并给予鼓励,需要注意的是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对于孩子身上的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使其改正,从实际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家长应改变“棍棒下面出孝子”这种落后的教育思想,切忌打骂或侮辱孩子的人格。简单粗暴的方法也许在短期内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现象或是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增加了孩子的反抗抵触情绪。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将赏识教育落实在观念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2、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学会运用榜样教育。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而且还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家长应通过自身的读书学习,努力为孩子创设出一种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在学习之余,家长还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家长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履行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同时搞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也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将家庭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去。
参考文献
①鲁忠义、刘国学.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报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1):129-133.
②于佩琴、张玉霞等.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高校教育研究,2009(1):106-107
③ B. 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67.
④熊少严.关于家庭教育立法的若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4):46-49.
⑤赵文华、马国彦.教师家访的教育功能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1993(4):25-29.
- 上一篇:人力资源经营管理
- 下一篇:农村小班化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