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普通化学重点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普通化学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普通化学重点

篇1

教学内容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教学方法则是完成知识传授的方式与手段,二者是学生学和掌握知识的重要保证。在普通化学的授课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由于是给刚入学的新生开设普通化学,大一新生在学习方法上,还是以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为主,这样就会造成学生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从而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产生厌学。为了防止这种现象产生,教师除了要在第一节课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外,还要告诉学生们大学的学习方法,以帮助他们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尽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

多媒体教学是图、文、像、色集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它的应用使原本量大、抽象、复杂、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为教师节省了书写大量板书的时间,加快了授课进度也增大了教学信息量。

通过播放原电池等Flas小插件,使教学内容以生动、灵活的方式,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普通化学课堂使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用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将理论与实验或具体问题相结合。由于授课学时不多,不可能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因此将工厂的一些照片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化学和生产实际是如何结合到一起的。如电容器用阳极箔的生产就是通过铝箔在盐酸溶液中电化学腐蚀行成的。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课堂上演示部分危险的实验,弥补其在实验室无法进行的缺陷。

在教学中除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技术之外,还要有针对性的多举实例,使学生明白化学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讲解稀溶液的依数性时,冬天使用的除雪剂就是应用了凝固点的下降的原理。在讲授理论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每一个内容,都有重点,学生只有理解掌握了重点,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才能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强调,这是本章、本节的重点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对重点内容更要从多角度启发说明,要讲清楚。由于学时少,而要讲授的内容较多,所以要突出重点,在课堂上注重精讲精练。例如吉布斯函数这个重点内容,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再到化学反应动力学平衡及电化学的内容中都要涉及到,因此在讲解吉布斯函数时除了要会使用其计算公式之外,还要明白其物理意义,只有这样,在后面的电化学学习中才能更好的理解热力学和电化学是通过什么建立起来关系的。

精练是指在做习题时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或习题进行讲解。主要是从解题的思路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目,找出题目要求的内容,找到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借助已知条件求解题目,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在普通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和接受知识的状态,要做到因材施教。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教和学真正互动起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各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

加强实验课的教学,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对普通化学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课是一种自主程度更高的活动,更加强调实践活动的过程,鉴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薄弱,如何有效的提高其动手能力则成为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根据理论教学中的重点知识、重点章节精选验证性实验项目和内容,挑选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综合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化学实验是包含实验预习、实验具体操作过程及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与数据的记录、实验现象与数据的归纳整理与分析、实验结果和讨论、实验结论并最终形成实验报告等一系列完整过程。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药品、操作步骤等内容在实验报告中应简明扼要,不必费太多笔墨照抄实验教材;而实验结果和讨论部分,要求无论实验成功与否都要认真分析结果和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

篇2

关键词:普通化学;少数民族预科生;教学模式

民族预科生是以少数民族学校学生为招考对象的特殊群体,普通化学是少数民族预科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理论性强,知识结构较为独立,这给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更是难上加难,目前少数民族预科生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学生对化学术语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在教学中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为老师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学习教育理论的心得和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民族预科生普通化学教学模式进行了以下几点的总结。

一、选准学生起点、因材施教进行化学教学

预科教育和普通大学相比,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不尽相同。因此,研究和加强少数民族普通化学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新课题。预科学生的入学成绩一般低于统招生,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部分学生缺少求知欲,遇到困难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与学不易很好配合。怎样把握好预科普通化学的教学起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贯彻可接受性原则,以创建亲切和谐的教学情境。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必须把教学起点适当放低一点,依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承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挖掘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衔接。

二、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促进化学教学

少数民族预科普通化学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收集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和现象,经过整理、归纳再反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每年入学后的第一节课我们对普通化学做一次导入,从化学这门学科名称的由来及化学与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实际联系。如:服装原材料的分类、食品添加剂的作用、装修所带来的污染、汽车的尾气污染等。这些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首先意识到这些问题均与化学知识有关。以事实向学生介绍化学在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并强调学好化学课对专业课学习的作用,启发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化学课,以适应现代生活和就业的需要。短短的一节课,激起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化学学科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为以后的教学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三、调整学生学习角色,将互动式教学融入化学教学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构成了传统的“灌输式”“理论式”“压迫式”教学模式,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间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授受关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互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可以增加课堂的活跃性。互动式教学模式督促学生在课下认真预习及查阅资料,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问题讨论的需要。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高。互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也大大提高,教师要想调动学生课堂主动性,必须精心准备,这对教师也是一种教学上的鞭策和督促。互动式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气氛活跃,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学会研究探讨,改进普通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普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实验课上,大多数学生只是按照实验讲义上的步骤看一步做一步,整个实验做下来没有掌握重点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因而,必须改变实验课教学模式,实验前拿出大约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初步了解,也可以采用让某位学生先讲述实验原理,步骤、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问记入平时成绩,这样学生为了实验前的提问,就必须认真预习实验。学生做实验就会感到思路清晰,在实验中操作规范,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篇3

《Chemistry》一书秉承了《Chemistry--thecen-tralscience》文本清晰、课后习题丰富以及知识覆盖面广等优点,在丛书的布局安排上采用了更加开放、清晰的设计。插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且在每章的开头都附有精心挑选的图片,使本章的内容一目了然,对非化学化工专业普通化学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笔者在研究时发现,与同类教材相比[4,5],该书具有自己的特色。

内容安排《Chemistry》一书非常注重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编排过程由浅入深、由个性到共性、环环相扣。每章开头设有“What'sAhead”作为该章的学习指导,让学生们了解该章的关键知识点以及每个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具系统性和连贯性。书中各部分之间穿插有“GiveItSomeThou-ght”,用一些非正式、集中化的问题来检测你是否真正的掌握好所学的知识;部分知识配有Sample-Exercise把知识点应用到问题情境中,在每个Sam-pleExercise后的PracticeExercise巩固了知识点,使知识的学习更加灵活;每章知识讲解的后面都安排了“SummaryandKeyTerms”作为该章的小节,列出了该章每一节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重点知识,并用符号对重点内容进行了标注。

课外拓展为什么说“化学-中心科学”呢?作者在书中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问题,让读者们体会到化学世界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ChemistryandLife和ChemistryatWork两个版块的加入,强调了化学与世界形势、科学发展以及医学的重大联系,告诉人们看待周围世界的新思路、新方法。ChemistryandLife主要是让学生们对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喝太多的水会杀了你(DrinkingtoomuchWatercanKillYou)、血压(BloodPressure)、龋齿和氟化反应(ToothDecayandFluoridation)、用于生物显像的IR光谱(IRSpectroscopyforBiologicalImaging)等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Chemistryat-Work是把一些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在化学的层面上做一些初步的解释,并且介绍了一些工作中常用的大型仪器,包括:二氧化碳和温室效应(CO2andtheGreenhouseEffect)、澳大利亚同步加速器(AustralianSynchrotron)、气体的分离(Gassep-arations)、煤气管道(GasPipelines)等;在个别的章节中,作者还配有ACloserLook和Chats(ChemistryHasApplicationThroughoutScience)两部分,ACloserLook更加详细的介绍了本章的重点以及感兴趣的话题,如第9章后介绍的理想气体方程式(TheIdeal-GasEquation)等;Chats这一模块符合本土特色,由澳大利亚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来告诉人们书本的知识是如何应用到现实世界的,更具先进性和实用性。

图文并茂《Chemistry》一书排版印刷精美,书中内容采用彩色印刷,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色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正文和很多页边缘都附有大量插图,包括模型图、反应装置图、结构图、组成图等多种形式。部分内容采用多聚焦图像、制作精良的计算机渲染图像等,从宏观、微观、符号化以及概念化等多种视角出发,十分有助于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清楚、直观、立体感强[6]。对分子插图的表述采用了三维度法,加强了对分子结构的认识。我国教材通常插图较少且质量不高,形式单调,这是我国教材需要向国外教材加以学习的地方。

习题设置《Chemistry》一书几乎每章的后面都附有100多个习题,习题的设计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在章末习题的前面,安排了VisualisingCon-ceptsExercises,这类习题通过使用模型、图表以及其它视觉化的材料来重新认识知识,从而对本章的关键知识点有一个概括化的理解;习题大体分为4个部分,既有巩固基础知识的普通习题,也有具有一定深度的附加题(AdditionalExercises),还有综合各章之间以及各学科之间的综合题(Integra-tiveExercise),以及方便快捷的电子版习题(eM-ediaExercises),分类清晰、种类齐全、便于理解。

篇4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slg15057)。通信联系人,E-mail:guonin04@163.com。

摘要:为了解决普通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方案中出现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素质的现象,提出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考核评价模式。初步的实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重视程度和积极参与评价的兴趣,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化学实验 课程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一、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普通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评价方案中,评价学生普通化学实验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是实验报告和出勤情况。教师从实验报告的内容完成情况、实验数据记录、有效数字表达、计算结果准确性、分析讨论是否全面合理以及书写的整洁性等方面对每次实验进行评分。在学期实验课程结束时,根据每次实验报告得分并结合学生在实验课的出勤情况进行打分,并最终给出该名学生这门课程的总评分。将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和出勤情况作为学生实验课程的主要评价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书写一份高质量的实验报告上,而实验报告的质量并不能体现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等,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实验报告的“质量”而不惜编造数据和抄袭等。这种以“实验报告+出勤”作为单一评价依据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容易导致不良的学习导向,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难反馈给任课老师,难以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因此传统的普通化学实验课程的终结性教学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素质的现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二、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现实验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打造精品本科教学,我们努力探索一系列较为全面和合理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并使之转化为适合实际教学,并且易于操作的普通化学实验教学评价方案。形成性教学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可见,形成性评价是在学习或教学过程中即开始进行评价,能够描述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提供反馈来巩固学习,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便于教师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突出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的控制与反馈作用。形成性评价通过及时了解学习动态效果,同时快速反馈信息,可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之,传统的只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主要是给学生学习结果作鉴定,其评价结果发生在课程结束或教学之后,该评价对改善学生学习和完善教师教学意义有限。虽然形成性评价作用明显,但也不能因此完全依赖形成性评价,舍弃终结性评价,我们也应看到终结性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等方面的作用。因此,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终结性评价,才能更好的控制各阶段的教学,使得教与学均能向预定的目标前行。

三、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创新点

首先,评估方式由终结性教学评价为主转变成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结合终结性评价的方案,从静态评价转变成动态评价,从重结果转变成重过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其次,学业成绩评价方式从百分制变为等级制,使计分方式模糊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师生对结果的关注度,避免过度竞争。此外,让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同时恰当的等级评价信息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并为今后的努力提供正确的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实践

形成性评价即时掌握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本质是反馈-调节-矫正的循环过程。因此,要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特有的反馈作用,就必须创造两个条件:一是课程教学评价必须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使反馈机制与矫正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改进的成效。二是评价过程要有学生参与,突出学生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的普化实验课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对形成性评价的实践作了初步探索。对实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三个部分,从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合作精神、科学态度、实验结果、试剂使用、器材归位以及卫生状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我们会在实验课程开始之前告知学生会进行上述这些方面的考察和评价,以便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与应对,但不会事先告知要考察哪些学生及其被考核的具体项目。其次,我们也考虑到任课老师的工作量,为便于实际操作,在每次实验课上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针对不同的学生,考核项目应尽可能不同,一个项目一般考察和评价3-5位同学。到整个实验课程结束,所有学生接受老师的测评机会基本相同,这样能够考察到每位同学。最后,我们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员互评及教师评价这三个方面来综合计算出学生实验过程的总评成绩,并给出等级。恰当的等级评价信息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同时通过这种评价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为今后的努力提供正确的方向,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效果与分析

在上述评价方式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实验操作更加规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加乐于与组员及任课老师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水平。通过以实验过程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形成性评价,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实验过程,引导学生重视知识和实验技能,关注学习习惯和策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以上这些只是我们对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案所做的初步探索实践,后续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的建立,统一评价标准的制定,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如何紧密结合,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以及如何更利于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等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因此,普通化学实验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这个教研课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形成一个完善的易于操作实施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课程改革 综合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彭光雄(1978- ),男,湖南永州人,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成矿预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遥感地质与成矿预测研究。(湖南 长沙 410083)潘勇(1972- ),男,湖南石门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土资源信息工程与三维地质成矿预测研究。(福建 厦门 36310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26-02

综合职业能力模式的课程改革是一项新的教学改革工作,本科地学类的课改尤其迫切:一是因为地学类的课程实践性特别强,就业要求实践能力特别高,矿床勘探的新技术在不断变化,职业岗位与职业活动在急剧变化,相应的人才培养必须与之适应;二是我国本科地学类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现不够明显,存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不够准确,课程定位不突出等问题;三是一些新开发、新引进的地学类课程体系也因缺乏当代课程论的科学指导,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对学生就业有障碍,不能让课堂和职场实现零距离接触。为了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一、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解析

高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国内外越来越引起重视,国外有比较成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理论体系,为大众所接受和运用。国内的谭移民、钱景舫两位教授认为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学生的一般能力、群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这三种由低级到高级的能力相互交汇、融会贯通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学生综合素质结构;姜陈剑、牟永善认为一个人的综合职业能力是由三种能力综合构成的,它们分别是:与就业岗位直接相关的运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专业能力,体现一个人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合理性、创新性能力的方法能力,还有体现一个人处理问题的社会适应性和具有积极开创性的社会人生态度的社会能力。通过学习国内外教育专家对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研究,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对学生成才素质的重要性,结合我们地学院本科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地学类高等人才具有很好的职业基础素质是坚定专业方向、做好专业工作的思想基石。

二、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的本科地学类教育的课程观

在本科地学类教育课程观方面,始终存在两大矛盾:普遍性(或学科性、基础性)与专业性(或实践性、职业性)的矛盾。现在理论上是专业性占了上风,但在实践上由于“路径依赖”造成了普遍性的顽固坚守;理论知识学习可为实践奠定基础(学科论),学校学习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论)。本科地学类课程的普遍性与专业性是存在矛盾的,普遍性要照顾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生命教育与公民教育两大支柱;专业性要考虑人的社会分工和各有专攻。

如果将“专业化”作为当前我国地学类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将“普通化”作为现代地学类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目标,就可能努力通过专业化达成普通化目标。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集中”学习、“教育化处理”思想,为我们点亮了一盏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智慧“明灯”。集中学习就是专业化学习,教育化处理是指教育者将职业活动“间接”化,变成具有教育价值的“作业”,这种作业所应用与形成的知识是可以迁移和创新的,避免了将职业活动直接搬到学校、造成学生只能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发展的局限性,从而实现“熟能生巧”的普遍性目标。

三、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地学类课程改革的内涵

从课改的深度来看,应该有“普通课程改革”和“职业课程改革”之分:普通课程改革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当前职业课程改革是课程观的革命,是知识体系的深度改革。从课改的层面来看,有课程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和单门课程的改革:课程方案的改革主要由能力发展逻辑和知识发展逻辑来解决,其中以能力发展逻辑为主;单门课程的改革要分类进行,遵循能力发展逻辑的课程,要按照能力形成的机制来改革,遵循知识发展逻辑的课程,要按照知识建构的规律来改革。

(一)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地学类课程改革改什么

从知识论和教育科学角度分析,作为人类“两大基本体系”(学术体系与工作体系)是相对独立存在,决定了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本科地学类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工作体系不是按学科来进行的,它需要应用理论知识,但也在生成各种知识。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地学类课程改革应该坚持“结构论”,在工作过程中知识的表征方式与纯粹知识的表征方式有结构性差异,因此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结构;在行动层面任何“任务”都是不可重复的,但在本质上任务是一个“类概念”,是可以作为知识的“附着物”的。获得工作思维的主要方式是“默会”,最为有效的途径是课程结构,要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结构,就必须寻找到每个专业所特有的工作逻辑。因为迁移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建立附着点(工作任务),而职业活动本身也是一种智慧性活动,由此看来,将专业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整合到工作体系中,让学生在行动中生成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优化自己的心理结构,以适应变化着的未来,促成专业内(专业性)普通化目标的达成,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普通化目标需要吸纳本专业之外的知识,有两条路径实现专业外(非专业性)普通化目标的达成,一是通过知识的联想,由专业负载一定数量的普通知识,因为人的一生大多数普通知识可以从专业中延伸出来,因此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工具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类;二是设置必需的、专门的普通化课程。职业化课程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或工作能力的,在高职教育课改中,必须突出实践知识构建职业能力的基础性作用,但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获得,职业能力只有通过情景化的职业活动才能获得,而在职业活动中,关于方法和手段的实践知识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须利用“任务”这个纽带、“项目”这个载体,实现职业化课程的培养目标。现有的研究表明: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否为个体能力发展奠定基础,关键不是取决于理论知识的多少和深浅,而是取决于理论知识的功能,学生不知道理论知识具体如何应用,就难以在不同情境中迁移和创新,理论知识就变得苍白无力,也就谈不上达成普通化目标。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地学类课程的普通化课程主要是促进人的完善,可通过学生本人的职业活动来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地学类课程改革如何部署

将原来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解构,根据知识发展逻辑和能力发展逻辑进行重新建构。课改需要团队的行动,也需要大量的投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部署:

1.统一课改理念,积极探索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开发模式。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实现以岗位为目标设计工作任务,实现课程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体现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把实践和理论都落实到工作任务中,实现理实一体化。通过解决工作中典型问题,构建知识、能力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明确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要求。

2.分类指导,以专业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建设为重点深化课程改革。专业核心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活动为核心,是对职业岗位、典型职业特征、职业素质形成起重要作用的课程。专业核心类课程要围绕典型职业工作任务,依据职业活动的逻辑顺序、按工作过程、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并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关专业知识,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获得职业经验,促进职业能力发展。在课程改革时,首先明确岗位需求,精选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学习任务,重构成学习单元,然后才实施教学。活动课程要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将最新的知识、技术融入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仅是实施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活动课程最好是在校企合作的场所中完成,学生能亲身实践,又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际问题中动态锻炼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综合课程突出表现在职业性,以项目来驱动,故常是“跨学科”的课程。职业教育的综合课程可将原来平行开设的多门教学科目或课程综合成一门课程。综合课程按照职业岗位环节进行构建,知识内容简洁精练,技能要求突出,逻辑关系清楚,通过职业项目能做到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零距离,课程结构与实际工作过程要求零距离。

3.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使课程适应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以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为突破口,通过积累经验、训练队伍,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四、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地学类课程课改的实施

课程改革的评价问题,是当前综合职业能力导向下地学类课程课改的标志性突破口,也是课改进程的基本标识。课改总要形成一定的成果,这个成果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当期的,也有中长期的。一般说来,课程方案的改革成果就是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个方案不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人工焊接,也不是“宽基础、活模块”的简单叠加,因为它们都将目标与起点混淆,没有找到就业目标与发展目标的联结点。在课程方案的改革中,必须在“联系”“结构”等方面下功夫,要用系统论思想作为指导,对职业化与普通化课程实行“主辅分明”“无缝对接”。

单门课程改革的成果原则上可分为两个部分:有形成果――课程标准、教材、实训规划、其他课程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PPT、试题库)等;无形成果――专家论证、学生评价。无形成果一般是通过有形成果间接实现的,因此这里只谈有形成果形成的技术性问题。

(一)课程标准

关于课程标准,应弄清三个关系:一是课程标准与课程观的关系。课程标准必须体现培养地学类本科人才的综合职业素质的课程观的思想。二是课程标准与培养方案的关系。培养方案是由各个课程标准有机组成的,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三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课程标准主要描述通过教学应达到的结果,是编写教材、教学实施与评价的依据,是规范化、制度化的东西。而教学大纲主要规定教学的基本内容,一般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自由编写,作为编写教案或讲稿的直接依据。

(二)教材开发

关于教材,应考虑三个问题:一是教材的编审权限问题,教材的权限与课程管理权限是相适应的,高校课程按管理权限分为国控课程、省控课程、校本课程和人本课程。国控课程采用国家统编教材(现在主要是“两课”教材);省控课程采用省(区)统编教材,我省采用指导性管理,委托相关的协会组织编写教材;校本教材由各校组织开发;人本教材(这是一个模拟的概念)由学生自己选读。二是教材的选用问题。国控课程教材的选用各校没有自,省控课程可以“一标多版”(采用同一个课程标准,教师可以从多个版本中选用)。高校绝大部分课程是校控课程,可选用市面已经出版了的教材,也可组织开发校本教材。三是校本教材的取材问题,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与特色的重要标志,校本教材的取材必须围绕课程目标来进行,必须形成工作或学理逻辑,必须在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知识的稳定性与前沿性、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之间,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来科学组织。最好是与行业共同开发体现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的特色教材,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突出对学生“学”和职业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实训条件

关于实训室(基地)的建设,应按照四个步骤来进行:(1)研究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结构;(2)分析该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能力形成的机制;(3)对主要综合职业能力进行“教育化”改造,即将综合职业能力转化为“作业”;(4)开展综合职业能力训练方式设计,即实训室建设规划。找出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能力的形成机制,将具有教育价值的能力培养方式与实训室日常运行联系起来,是实训规划制定的核心要求,也是当前地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四)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还包括教学大纲、教学PPT、试题库、适用性图书、教学设备设施、教辅材料等。这些资源的呈现方法很丰富,可以是纸质、电子文档、网络学习平台等。这种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全方位为学生服务的教育思想,教师不仅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思考,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适应毕业后的再学习和提高。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课程资源,突破了传统的仅以纸质教材为知识传播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知识传播途径的局限,有利于学习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兴趣,更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地学类本科学校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课程改革的历史,就是地学类专业生命成长的历史。建立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课程活动体系,保证学生的就业与持续发展;从教材、教学上都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导向、情景导向和效果导向,促进学生特质的形成和职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建强.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1(11).

篇6

关键词:公安基础化学;多媒体技术;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48-02

《公安基础化学》课程作为公安高校培养非理化检验专业人员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问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总结得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化解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理解、消化重点、难点知识的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但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应用多媒体教学所表现出来的缺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尊重教学规律、知晓化学学科的特点,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公安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优点

公安基础化学课程作为刑事技术的基础,既是一门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为基础的课程,又是一门与专业知识紧密相连的课程,因此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牢固的化学学科基础知识,还要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获得各个方面的刑事技术知识提供了可能,并表现出了突出的优越性。

1.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丰富化学课堂教学信息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公安基础化学课程除了讲述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外,还要介绍与刑事照相、痕迹检验、文件检验、爆炸物检验、交通事故物证检验等专业内容相关的知识。例如,照相技术中的显影和定影原理;痕迹检验中指纹、脚印等痕迹物证的荧光显现原理等。这些知识的介绍都要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演示给学生,从而丰富了化学课堂教学信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枯燥无味的化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并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公安基础化学课程中,经常遇到物质的空间结构问题,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成了困扰化学教师多年的老问题。物质组成的立体图形难以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来,多媒体三维图像的引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讲解氨分子的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时,中心原子N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杂化,是由1条S轨道和3条P轨道进行杂化,形成4条等价SP3杂化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式为正四面体构型,其中3条SP3杂化轨道与三个氢原子形成三条σ键,而N原子上未参与成键的一对孤对电子占据一条SP3杂化轨道,其电子云密度大于其他三条SP3杂化轨道,产生排斥效应,使得三条SP3杂化轨道键角缩小,形成三角锥形构型。这些过程全部采用多媒体制成三维动画,进行立体演示,就非常的形象生动,使得学生从三维立体的角度理解和掌握了氨分子的空间构型,教学效果形象、生动、具体,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增强课堂演示实验效果。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多媒体技术在进行演示实验中有独特的优越性:①模拟现有实验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如验证硝酸的氧化性和还原性、高锰酸钾在不同酸碱性介质条件下的氧化能力等。②演示危险性实验,如硝酸铵类炸药、氯酸盐类炸药的爆炸性实验及残留离子检验等。

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优点突出,但我们在公安基础化学实践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教学机械地代替了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目的在于有效实施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但在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机械地过度使用和依赖多媒体课件,把“电子屏幕”当做“黑板”,照本宣读。学生也如同自己看书自学一样,并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突破重点和难点。学生面对屏幕时,感受不到课堂的活力和情感,总是机械地听课,容易产生疲劳感,失去听课的兴趣,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极差。

2.教学节奏快,难于消化理解。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就是信息量大,但同时也暴露出教学速度过快,学生“吃不消”,难于理解课堂内容的现象。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讲解化学公式的推导和计算题解析时,速度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理解,似懂非懂,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

3.师生课堂交流少,课堂气氛沉闷。大部分多媒体教学都是教师在完成计算机操作过程与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只当观众,而不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为了掌握课堂内容,学生只有死记硬背,才能掌握知识要点。这种教学方式,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难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课堂气氛沉闷,听课睡觉、溜号的学生就会很多,教师难以完成教学目标。

三、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的途径

1.提高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制作高质量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以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的感知水平和学习兴趣。例如CH4分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构型,可采用三维动画方式展示中心C原子的SP3杂化方式,SP3杂化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式为正四面体构型,四个氢原子S轨道与四个SP3杂化轨道进行“头碰头”重叠,形成4个σ键,形成CH4分子的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这一教学过程既形象又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学会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2.注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课件。根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实用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工作,将启发式教学、课程讨论等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例如,在讲解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时,先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一杯加了少量糖的水为什么在0℃时不结冰而纯水结冰?先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望,然后再讲其中的原因,使学生经过思考和老师的讲解完全准确理解了稀溶液的依数性。再如,在讲解完难溶电解质的分步沉淀后,重点讨论难溶电解质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达到完全分离,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得出明确的结论,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难溶电解质的分离过程,使同学们概念清晰,再遇到有关难溶电解质分离的问题就会轻松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同学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灵活控制课堂节奏,展现公式的分步推导过程。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部队的指挥官一样,领导和指挥全体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道路走下去,并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只有灵活控制课堂节奏,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合理使用课件内容,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讲解公式的推导和计算题解析不利于学生理解,更愿意使用板书教学。其实这些教师在课件设计上过于呆板,他们完全可以利用PPT软件的动画功能,结合学生的思维节奏规律,一步一步地演示过程。这样教师可以不受制于黑板篇幅,增加推导过程的条理性和整体感。教师不应把多媒体课件当做“板书”,而应使课件“活起来”,才能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公安基础化学课程中的应用,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但我们应清楚认识到多媒体教育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继芬.公安专业院校提高化学基础课教学质量初探[J].大学化学,2007,22(3):19-21.

[2]王春秀刘,福来.多媒体教学的影响因素与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4):16-18.

[3]刘巧平,王建望,董军堂.浅析多媒体教学的优劣和对策[J].价值工程,2011,30(10):269-270.

[4]傅绪成,张强.浅议多媒体技术在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利弊及应对措施[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5):63-65.

[5]钟劲茅,杨名宇.普通化学多媒体教学初探[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3(2):68-69.

[6]翦立新,尹新,尹霞.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普通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0):233-234.

[7]严华玉.普通化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8,(30):215.

篇7

关键词:化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实践

一、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属于人文素质教育课,我们暂且不谈,主要说说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重点是针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建设基本要求是课程资源要系统完整,课程要有全程教学录像,适合网络传播。建设目标是通过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由服务于教师的精品课向服务于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变。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有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

二、“化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转型升级的实践

南开大学“化学概论”课程是申泮文院士1997年创建的,该课程是他依据多年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在国内外教学研究对比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高等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中的第一门课程。经过多年教学改革的实践,该课程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多年来,围绕该课程在本科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材建设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工作,已经连续4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奖励,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在“化学概论”课程持续建设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如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树立明确和科学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申泮文院士总结了过去60多年来我们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尖锐提出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几个历史性问题需要纠正:

(1)大一化学课程“General Chemistry”的译名错误地翻译成“普通化学”,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指导思想的失误,正确译名为“化学概论”,属化学一级学科。

(2)大一第一门化学课程错误定名为“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属二级学科,是一门高年级的课程,错误定名违反了教学法规律,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述教学改革思想指导下,我们修订了化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一年级开设“化学概论”课,三年级开设“无机化学”课。化学课程体系改革新方案设计合理,知识结构定位正确,反映了当代科学发展的水平和需求。该方案受到徐光宪院士和西北大学史启祯等教授的充分肯定。

2.教学方式方法多样性

(1)我们首先对大一化学的教学难点“元素化学”开刀,利用计算机技术编撰了一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改造了“元素化学”的传统教学,此项工作获得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后,编写和出版了多部多媒体教学课件,参加了化学教指委和高教社组织的“高等化学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工作,其中“普通及无机化学”子库素材就是本课程主要资源的来源。“高等化学教学资源库”的工作获得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课程的授课方式不断改进。最早使用自编的多媒体课件授课,上课内容按照教材中章节的先后顺序讲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内容信息量的增加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转变为以ppt电子教案和教师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讲授内容也由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讲改为按照知识点讲,这样教学内容的脉络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从完全由教师授课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学后登台讲授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元素化学部分,组织学生分专题自学后,学生登台讲授与教师评价和总结相结合,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锻炼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和演讲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

(3)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使得知识的连贯性更加顺畅。例如最早课程内容是先讲“化学反应速率”一章,然后再讲“化学热力学初步”一章,但在讲化学反应速率时出现了反应焓变的概念,这是热力学第一定律要讲的内容,可这时热力学还没有讲,所以讲起来不顺。现在改为先讲“化学热力学初步”再讲“化学反应速率”,这样讲起来就很顺畅了。

(4)另外,2012年首次在第一学期增加了一次期中考试,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学习的知识。使学生能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加强自我约束的能力。

3.教学内容改革与时俱进,实时更新

(1)课程内容的改革适应时展,与时俱进。首先把化学分析中四大滴定分析内容简化为知识点,并入到“化学概论”课程中,与溶液中的化学平衡理论相结合,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节省了学时,增强了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另外,增加了“化学的科学发展观和支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新的教学内容。

(2)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点一般是不变的,但每年讲授同一知识点的电子教案年年都会更新。例如NO2的结构按照常规判断,有一个三中心三电子的π键,后来根据最新的研究报道,NO2分子有顺磁性,它的sp2杂化轨道上应该有单电子,这样在它的结构中就是一个三中心四电子的π键了。根据研究报道,我们及时更正了教材和教案ppt中NO2分子的结构图。

(3)课程内容的更新,还表现在每年10月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揭晓的时候。秉承本课程教材的编撰原则,以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为背景,展示化学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本课程的教育任务。每年10月份也正是新生刚刚开始大学学习生活不久,把当年刚刚揭晓的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和医学奖的内容言简意赅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当前科学发展前沿的最新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舍特曼,他发现了准晶体――固体物质的第三态,准晶体颠覆了传统固体材料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化学家对固体物质的认识。瑞典科学院以“非凡”一词形容准晶体的发现,颁奖词说“我们需要重写所有与晶体相关的教科书了”。这些最新的内容,我们及时补充到了课程有关晶体的教学内容里。

(4)课程内容的更新,还表现在讲授元素化学性质时,结合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与化学相关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如三聚氰胺、重金属污染、我国的稀土资源等内容,使学生对元素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例如2011年世界化学年期间,在学习镧系元素化学性质时,我们专门介绍了我国的稀土资源和稀土的重要性质以及在高新技术中的重要应用,自从2011年中国合理控制稀土出口、开发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稀土政策进行各种攻击,这些内容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4.课程教材建设立体化

(1)“化学概论”课程教材。为了配合“化学概论”课程,2002年出版了《近代化学导论》第一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6年后,2008年出版了第二版,并获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化学学科进入21世纪后的迅猛发展以及它在支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核心作用,促进了本课程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更新与时俱进,第二版在每章后增加了专题内容,介绍当前世界科技发展与化学有关的新鲜资料,以扩大学生的新知识领域。本教材第三版,现在已列入“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

(2)为给使用《近代化学导论》教材的学生和教师提供学习和教学的方便,2011-2012年期间,我们为第二版教材编写出版了配套的电子教案、习题解答和学习辅导。

(3)2009年,以《近代化学导论》教材为首的“南开大学近代化学教材系列”,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近代化学导论》教材被教育部评为“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5.精品课程的推广

“化学概论”课程自1997年创建后,一直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材料化学系的两个小班做试点,经过10余年教学改革实践,该课程在本科教学中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得到充分的肯定。2008年,该课程在化学学院全面推广,化学、材料、分子、化生等专业大一化学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教学学时均与“化学概论”课程统一,期末考试统一出卷考核,该精品课程网站向全院各专业本科生和教师开放。

6.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化学概论”课程团队8位教师中有6名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其中申泮文教授是中科院资深院士,另外7名教师都有博士学位。老中青结合,团结协作,形成梯队,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培养课程主讲教师。

依据精品资源共享课对课程团队的要求,本课程团队新增两位擅长信息技术和计算化学的青年教师参加。他们为本课程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他们在计算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新颖前瞻,提高了课程团队科研与现代化水平,为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为化学学科培养既具备理论基础又掌握实验与软件技能的计算化学后备人才、为教书育人提供了新元素和新方法。

本课程团队教师热爱教学工作,对备课、讲课工作十分认真投入,对学生认真负责。多年来,本课程受到学生、学校和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

三、问题和建议

(1)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拓展资源建设问题。就“化学概论”类的专业基础课程而言,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基本是固定的,变化不大,原有高等化学教学资源库的素材量已经足够多,笔者认为现在的重点不是再重新开发或建设大量新的资源,而是怎么充分利用好原有的这些资源以及对原有资源进行改造和更新。高等化学教学资源库里原有的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动画或仿真资源,可以考虑作为拓展资源使用;而一些基本知识点的图片、动画演示、习题等素材,建议作为基本资源,免费放到网上供大家教学下载使用。

(2)课程共享在技术上实现容易做到,而可持续发展是不容易的,关键还是人的问题。需要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和支持共享的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和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才可能保证可持续发展。例如,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工作,应与科研工作同等对待,计入教师的晋升和考核;外校学生或社会学习者选修了精品开放课程,并通过考试或考核,校际之间应该相互承认学分等。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民办高校;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42-02

0 引言

1993年8月17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第二条指出:“民办高等学校系指除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组织以外的各种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自筹资金,按本规定设立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由此,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办学定位主要依据两方面,一是社会需求,二是学校发展的潜力。而且民办高校一般为地方性高校,能够结合本省、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往回找”的思路,瞄准专业所面向的职业群、岗位群,到相关行业、企业,根据企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生物工程(Biological engineering)是生物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础,是实验室研究转向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纽带,21世纪三大前沿学科之一。天津天狮学院是由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致力于创新和研发营养保健食品的民营企业天狮集团投资兴办的,专业与产业对口结合,走的是校企联合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子;并且作为天津市唯一一所地方性民办本科院校,为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落实教育部实施的质量工程,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因此,改革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教育,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办学背景下的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以校企联合办学为基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能够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1]。由此可见,根据学院发展的状况,科学定位本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天津天狮学院的投资方—天狮集团,为我院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示范基地。由此,我们可以立足企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与服务体系,主动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完美对接。加强专业建设,推进实践、实训教学,逐渐形成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普通高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要求[2],一方面在加强基础实验课、课程设计、特色课程、专业核心实验课的基础上,每学期分层次开展2-3周集中实践实训;并根据学生的培养层次,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一方面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开始,四年内进行企业认知、研发素质训练、专业实习等多层次的企业知识培养,为就业实习奠定基础。

2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在课程建设方面,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大精品课程建设,注重内容的充实与创新,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以改革创新课程为特色的课程体系。首先将本专业《微生物学》、《生物工艺学》、《普通化学》、《化工原理》等主干课程建成校级优秀课程,构建精品课程网络共享平台,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五大改革:第一整合教学内容,如将生物工程专业《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四大工程,整合成一门专业课《生物工艺学》;同时更新教学大纲,淘汰陈旧的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以及成熟的科研成果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3]。第二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缩短理论课时,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践比例,实践教学达到总课时的30%甚至更高,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工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精选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逐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培养的要求和层次,分别编写基础化学类、生物工程综合实验、食品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等多本实验讲义,并逐步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并根据学生做实验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正。同时,不断到企业一线进行调研,力求所编写实验讲义与企业具体需求相一致。第四课程设计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为突破口,逐步加强学生的工程整体观与工程技术能力。第五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下,走“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路子,与天狮集团签订共建协议的同时,积极与校外生物产业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实训平台,拓宽学生与企业接触的范围,使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工程实践与产品生产相结合。

在改革课程体系方面,通过加强各课程间的联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脱节现象[4]。通过课程的整合,适当压缩必修课与理论课课时总数,减轻学生负担。如对一些基础课程的讲授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及必要的整合,夯实基础课程,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实施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对应国家相应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在课程体系中大力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曾提出 “将产品实现过程集汇到本科教学中去”理论[5],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构建了“两条主线、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避免存在重理轻工现象[6]。一条主线:首先加强基础课程(如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的课内实验课时比例,并根据学生层次和特点,对应企业发展需求,自编实验教材,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特色课程(如仪器分析)在课内实验的基础上,单独开设大型仪器(10万元以上)实训,并且实行小组上课模式,努力让每位同学做到实际动手,真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在专业核心课程开设课内实验的基础上,立足天狮集团需求,分层次开设功能食品成分检测实验、生物工程下游产品分离纯化实验、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等相辅相成的大型集中实践课程,为毕业论文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主线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对学生先后进行企业认知实习、研发素质训练、专业实习三个层次的企业生产知识的培养,并且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对学生进行辅导,真正做到“零距离”。

我院重点完善了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验室环境,共投资600万元,分别建设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发酵工程”、“微生物遗传育种”、“生物工程综合实验Ⅰ、Ⅱ”等专业实验室,增强了实验课程系统性和目的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产检测技能和管理经验,使学生毕业实习场所固定且有特色,自2010年建院以来,除与天狮集团生命科学技术研究院及其实验动物中心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外,还与天津市百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津食品研究所等六家企事业单位天津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根据校企共赢的原则,制定相关的实践教学计划,确保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4 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展应用性为主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三项主要社会职能之一,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支撑[7]。天津天狮学院是由民营企业天狮集团投资兴办的一所民办高等院校,与天狮集团校企合作办学,积极开展以生物、药品、食品等应用技术研究和发展为主攻方向的科学研究,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力。我院生物工程学院是天狮集团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合作研究单位,专业与产业对口结合,合作在研项目五十几个,国家十一五课题两项,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与其他相关企业的合作,大大提升了民办高等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潘巨龙,陆慧娟,姚伏天,等.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实践[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2):6-7.

[2]王新广,罗先群.生物工程专业设置的基本设想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5(3):105-108.

[3]张云峰,罗玉明.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4):90-91.

[4]阳小成,雷泞菲,李凛,等.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5):76-78.

[5]陶玉贵,汤斌,伊长文,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和课程整合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9):228-229.

[6]乔玉.关于工科专业实习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156-157.

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极为广泛的基础学科,它是人们获得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物质中含有哪些组分,各组分的含量是多少及这些组分是以怎样的状态构成物质的这样一门学科。分析化学是化学、化工、环境,食品等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课之一,有较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还有一些相关的计算公式,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1,2]。而对民办高校而言,学校选用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成为了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3]。此外,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其它的问题,例如学生使用的教材偏难,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相脱节,无法做到相互验证等。针对上述问题,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对分析化学的课程改革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

一、理论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节选重点内容进行讲授

以作者学校为例,目前采用的教材为华东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和四川大学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联合编写的《分析化学》(第六版)。这是一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对于民办学校的学生来说,目前采用此教材有些过于偏难,教学内容中的概念和理论较多,容易混淆。针对这种现象,就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反复的强调,例如偏差、相对偏差、标准偏差、有效数字等;同时还要在举例和讲解习题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这些概念,使学生不断的加深对其的印象。此外,对于像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一些非常重要的内容,更是要重点讲解、反复强调,尤其是这些内容中所涉及到的计算公式,尽量是把公式中每一步推导或是由来的过程都要详细的写在黑板上,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1]。此外,还要多讲解一些与此类公式相关的例题和习题,借此来加强学生们对公式的应用,从而掌握公示的原理及其应用。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就不能一味的采取常规教学方式,而是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除传统课堂讲授和ppt授课之外,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添加一些学生日常生活或是学习中常见的事情,例如,水中该镁离子如何测定、一些饮料中的苯甲酸钠含量的测定,这样可以使原本相对枯燥的一些理论知识,变成了学生爱兴趣的事情,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从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学习,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5]。此外,可以采取与学生课下交流的方式或是不记名投票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看法或是一些建议。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节自己的授课方式或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达到使学生们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的效果。

二、实验课程内容

(一)加强实验操作环节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操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可靠的分析结果,为此在讲解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要细致认真的讲解每一个操作步骤。从最基本的操作步骤开始,并且还要针对一些关键性的操作步骤除了重点讲解之外还要进行现场的演示,使学生从感官上进一步加深印象,不仅使学生知其然,更要做到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将实践操作环节做到实处,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尽量做到确保每名学生都能进行实际操作,确保他们都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实验仪器基本操作,从而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个良好的操作基础。

(二)实验项目的选取与理论课程紧密相关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课堂上所讲解的一些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在进行实验项目的选取上做到了与理论课程相一致,例如针对酸碱滴定分析,选取了酸碱标准溶液的的滴定练习和;针对氧化还原滴定分析选取了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等,确保做到使每一类分析方法都有至少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实践环节。以此同时,实验的项目的选取与实际生活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如,让学生测定水的硬度,测定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等。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感兴趣程度,使学生们更加愿意进行实验操作,从而达到使他们熟练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及操作。

三、结束语

分析化学是一们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重要的课程,也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文章就针对本校分析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结合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课程特点及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分别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对分析化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希望所提供的解决方法能够对分析化学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能够解决分析化学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学生们掌握他们所学的知识。

作者:许伟锋 单位:哈尔滨石油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松柏,张智丽,胡霞,等.地方高校独立学院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13,41(21):144-146.

[2]姚武.地方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黄山学院学报,2012,14(5):120-123.

[3]许伟锋.独立学院普通化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183.

篇10

关键词;职业资格 环境工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b)-0158-03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higher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This paper aims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registration examination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mphasis and direction of environment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我国的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在80年代逐渐形成规模,90年代随着大学扩招得到快速发展[1]。鉴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随着全社会对环保事业投入的持续增加,越碓蕉嗟拇笱相继开设环境相关专业,据统计全国有300余所大学开设环境工程(科学)专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与行业划分越来越专业化。我国的执业资格制度也从无到有,并从1994年开始制定一些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并逐步建立和推行更多项的专业技术执业制度。职业资格证一般包括从业资格证和执业资格证。从业资格指一般没有强制性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决定。而执业资格是国家对于一些专业进行强制规定,必须达到符合行业标准的人员才可以从事。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交往的频繁,我国也必将实行一项在欧美社会已经深入实行的制度――资格准入制度,并进一步规范所有的劳动力和人才。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各方面要求均纷纷与国际接轨。各行各业都出现各式各样的职业资格证,大学生如果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时就具有很大优势。因此在很多大学生中出现了考证热。这反映了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取得各类执业职格证书。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学校也积极鼓励并奖励学生们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这也十分符合国家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通过备考职业资格证也会让学生们容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工程本科教育应当适应社会潮流,转变思想,改革教育体系,将职业资格考试融入本科教学工作之中。

1 存在问题

1.1 教育与需求脱钩

环境专业被视作朝阳专业,但在就业市场上环境专业特色表现差强人意。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环境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6%,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只占20%,这两个数据并不突出,与非环境专业大致持平,与该校环境科学“特色”专业不相匹配。环境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首选考研或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其次才是考虑进各类环保公司。大学培养出的本科生与社会需求的环保专业人才间尚有一定差距。由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急需对当前环境工程(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1.2 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向紊乱

环境工程最初来源于各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给排水专业,50年代设立环境卫生专业,70年代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的后起之秀复杂得多,很多环境专业往往来源于地质专业、勘探专业、化学专业、生物工程甚至经济管理专业。2015年的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共设置了4个二级学科和3个特设学科,拓宽了环境保护类专业的范围[2]。各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大致如下,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学、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监测、环境信息系统、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生态学等课程;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环境微生物、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工程原理、工程流体力学、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法学等课程。落实到各高校,其课程体系设置,培养大纲各取所需,参差不齐。专业基础课程选择具有明显的专业背景和学科传统,与社会和就业市场需求并不完全一致。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分属两个一级学科,但在具体操作时二者在培养方向和教学大纲上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

2 职业资格考试导向

2.1 职业资格考试对职业选择的激励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再加上以往没有就业的,就业压力巨大。因此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和家长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

由于空前激烈的竞争,使毕业生们在职场中普遍缺乏安全感。随着企业间竞争加剧,用人单位对技术型人才越来越关注,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单靠手中的毕业证书是很难在社会中立足的,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很难找到一个理想职业的岗位。在职业与专业技能之间职业资格证书就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使毕业生在社会上可以充分运用专业技能找到合适的职业,不必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艰难选择。应用型本科学校面向职业资格的应用型教学可助推学生刻苦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就是体现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的最有效证明。

2.2 职业资格考试对环境工程本科教育的启示

环境工程(科学)毕业生能参加的职业资格考试大约有3种:环境影响评价师、环保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3-4]。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分4个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注册环保考试分为基础考试(主要内容涵盖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工程经济、工程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技术和职业法规一共15个科目的内容)和专业考试(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法规和标准、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实践、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实践、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物理污染控制工程技g、物理污染控制工程实践、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实践一共9个科目的内容)。参加专业考试的人员必须在基础考试合格,并符合专业考试报名条件相关规定时才可报考。在专业考试合格以后,才能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证书》。

注册给排水工程师考试同样分为公共基础科目和专业科目两类。公共基础科目包括普通物理、高等数学、普通化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计算机应用、流体力学、工程经济、电工电子技术。专业考试又包含专业基础和专业科目。其中专业基础科目包括:水处理微生物学、水文学、水泵及水泵站、水分析化学和供水水文地质。专业科目包括: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和给水工程。通过对环境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大纲和环境影响评价师、注册环保师、注册给排水工程师的具体要求进行对比,发现目前环境专业本科的专业大纲和培养目标基本包括考注册环保师和注册环评师所需知识,但是和注册给排水工程师所需知识要求差异较大,而且难度也较大。

注册工程师考试针对的是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而大学环境工程(科学)培养的是预备工程师。考察环境影响评价师、注册环保师、注册给排水工程师考试大纲和考试试题,可以发现,资格考试水平普遍高于环境本科专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环保工程师和给排水工程师考试专业科目属于典型的应用型、实践性的科目,这对本科课程建设具有启发作用。环境影响评价在本科阶段显然深度不够,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经常修改,教材多年不变,内容滞后;环评考试教材的核心是环保部颁发的大气、水、固废、噪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由于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经常修改,环评考试教材和大纲几乎年年修改,保持同步更新;注册环保和注册给排水强调工程应用和工程实践,环境工程本科课堂教学偏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传授。

2.3 职业资格考试对环境工程本科教学内容的导向

本科教学大纲中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一般可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其中掌握即要求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熟悉即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并简单应用;了解仅要求他们具有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广泛知识[5-6]。注册环保、给排水、环评工程师考试要求高于本科教学大纲,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大多为掌握和熟悉,要求相关人员要能够在具体工作中运用基本原理并能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学校在编写与这几个证书有关的教学大纲时,密切注意这些考试大纲的要求,力求达到将相应的内容列入各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在教学中将设计和计算作为环境工程平时考核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引导学生由死背书本向注重实践能力方面转变。在考试题型上,也力求多结合环保工程师职业资格专业考试上面的考试题型方式,如增加相应客观题型,内容主要以案例计算为主。并适当增加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题,为学生今后参加相应的证书考试打下坚实基础。环保专业考试辅导用书和各年考试试题是水、大气、固废、物理污染控制最佳辅导教材,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普遍感觉缺乏习题或习题陈旧,而环保专业科目考试提供生动的素材,稍作修改可应用于考试测验。环保专业考试案例可作为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的样本。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笔者认为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教学大纲进行不断修订和充实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以上事实,可考虑以下方面:(1)顺应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及时修订大纲和课程体系。(2)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课堂灌输教育方式,采取案例式、融入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环境本科人才。(4)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水、大气、固体废物等的污染治理都需要有实际工程经验,而且环评、环保工程师考试也非常偏重于这些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命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实习等是学生熟悉和深入理解这些工程实践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此,对这些相关实践类课程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课时上的保证。(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通过鼓励和奖励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和挂职培训,以提高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提升教师的理论结合实践水平。

3 职业资格考试和本科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各类职业资格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考试针对有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普遍要求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毕业并从事本专业5年以上,这无形加大了在校生参与考试的难度。其次,注册考试的激烈竞争程度是另一考虑的因素,事实上只有少部分人有参加这类考试的计划,且主要是预备考研的同学;为了更贴近证书考试,需要学校以及任课老师更多地在课程设计、大纲编写和制定、教学内容和考试考核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教师只有通过注册给排水、环保、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或在生产设计第一线培训或挂职一定时间才有资格满足“双师”教师资格的基本要求。另外,目前国家对职业资格证书清理也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2016年,随着简政放权,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改革的深入,在此前已取消5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基础上,国务院再取消招标师、物业管理师、市场管理员、插花员等47个事项。加上前5批取消的272项职业资格,国务院分6批取消的职业资格将高达319项。至此,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总量比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已减少50%以上。这一系列清理职业资格考试措施降低了“考证”热,客观上给环保类职业资格考试带来一定冲击。

参考文献

[1] 杨芳,颜世发.融入环评师职业资格考试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1):84-85.

[2] 刘辉利,游少鸿,朱义年.基于职业资格制度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101-102.

[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考试大纲[Z].

[4] 环境保护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