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高效提分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高效提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前言
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重视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更加重视课堂教学质量。高中数学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能力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好高中数学非常重要。然而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点多且难度较大,很多学生从初中升高中后难以接受突然的改变,不能很好的适应,就导致其学习成绩不佳,进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二、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由于数学大多都是公式,强调严谨性和准确性,比较枯燥,再加上一些内容难度较大,因此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应试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被动的角色,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被打消。另外,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
2.教与学存在严重脱节问题
由于很多高中教师都很少接触初中教学,因此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一些知识点教师认为学生都在初中学过了,因此就跳过不讲,或者将其归咎于学生自身基础较差,而学生不懂也没有及时给教师反馈,从而导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3.教师教学缺乏趣味性
高中课程都比较紧张,数学的教学进程安排也比较紧,因此教师往往疏于进行课堂设计,通常都是按照大纲教材或者在课前做下备案,缺乏灵活的变通,且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非常的被动,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很大的依赖性,不利于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1]。
4.教师教学缺乏互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大多都是将知识点一股脑的教给学生,不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真正需求,在课堂上也是以教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更加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5.教师教学模式需要创新改革
现在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很多了,但是在实践中缺很少得以广泛的应用,并且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缺乏灵活的变通,多根据自身经验展开教学,或者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适应,都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2]。另外,由于很多学校将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教师评价的标准,因此也导致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三、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教学中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思路和目的,也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则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适当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发挥其创造性[3]。
2.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中,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多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教育环境,也使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将其应用于课堂上辅助教学课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声像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图像、声光以及色等,将他们带入特定的学习情绪,进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学习态度从被动转为主动,激发浓厚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4]。另一方面,一些数学知识点具有空间性,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将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通过动态展现出来。例如在将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时,教师可以将函数中的变量设置为有限个值,改变A值以改变图像的振幅,让学生对图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和总结,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习有较大学习兴趣的学生更容易在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学习效率及成果也会更好。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小游戏或者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而引入数?W知识,同时多增加一些试验或者对比等,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寻找数学规律,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5]。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必然提高,那么学习成绩也会相应的提高,进而进一步带动其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4.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
数学的知识点是比较琐碎的,不过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可以将其知识以逻辑为主线进行结构的构建。在构建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分为纵向知识和横向知识,重点在于整理概念、公式、技巧及方法等,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知识融会贯通[6]。例如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问题中,可以用配方法、数形结合法、求导法以及待定系数法等,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典型的二次函数为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值。然后求值结束后,为了加深学生对上述解题方法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解答函数极值的思路进行总结,并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这些方法在解题中有哪些注意事项,从而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
篇2
【关健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并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从表面上看似乎走进了新课改的最佳状态,但认真的品味也折射出另人深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因此,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师生互动策略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采取策略,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策略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用一张报纸(厚0.1毫米)对折30次,想一想,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如果对折100次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估计后,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感到惊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师生共同分析,推导出通项公式,并计算出h=a30=(2×0.1)×229=O.1×230(毫米)=105(米),远远大于8848米。通过这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了,同时也趣味化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求过点((2,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y=5或3x-2y=0。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概念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现代教学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策略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数学的整合,是解决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形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大大增加了课时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这样轻松、偷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很多,而这些内容往往很抽象,学生学起来很枯燥,难以接受;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能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如通过投影,可以将物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进行点、线、面投影规律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形体上的几何元素在三面投影中的位置和三维几何元素与二维投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观察当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改变时,投影图上的对应投影又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记忆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再如,在讲到三垂线定理时,教师可以制作一组幻灯片,以立方体为模型,使之从不同方位转动,得到不同位置的垂线,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定理中各种情况的理解,增强对该定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策略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策略的实践,证明了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智慧性,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减轻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的顾虑,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成芝.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5,(23)
[2]刘萍.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
篇3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虽然他们既专心做练习,又认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他们脸上鲜有喜悦的表情。就这样,数学课堂的气氛变得沉闷。
针对这一问题,我对所教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总结调查结果,我发现造成数学课堂沉闷的原因有五点。第一,初中生心智逐渐成熟,开始在乎别人的看法,有了较强的自尊心,因此害怕其他学生的嘲笑和教师的责备。基于此,大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持观望态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每个班都有几个特别活跃的学生,几乎每节课的课堂提问都被他们抢着回答,以致其他学生只能做倾听者。第三,教学进度、教学时间往往制约教师的授课方式。第四,教师的课堂设问有时可能不是非常恰当。第五,教师比较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课堂气氛的营造。可见,在营造课堂氛围方面,教师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问题的研究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已有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最终令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策略的提出
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受年龄、经验、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有限。基于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当学生遇到疑难和感到困惑时,需要教师指点迷津;当学生总结知识、归纳方法时,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拔。另外,新课程标准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课堂教学可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利用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现个性,获得发展,最终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课堂气氛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数学教师怎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呢?对此,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六个策略。
1.课堂导入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能在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热情高涨,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初中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尚浅,兴趣主要集中于自己密切关注或比较熟悉的人与事物方面。因此,如果能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密切关注和比较熟悉的人与事物纳入课堂教学中,那么就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借助生活实践将那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那么就能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用幽默的语言调动课堂气氛
初中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可在课堂气氛沉闷之时,适当采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在哄堂大笑之后,注意力便会集中一段时间。如果教师用睿智、幽默的语言贯穿课堂,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一直保持在集中的状态。
3.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首先,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学生不再持观望态度,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并在发言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主动学习。其次,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学生之间能形成一个个小团体,在这一个个小团体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适时启发、引导,让学生的讨论不断深入。
4.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各种学具,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这既开动学生的脑筋,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乐趣,进而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5.利用矛盾推动课堂进程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设置矛盾,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矛盾解开,就如同侦探推理判案一样,让学生在层层剥茧的过程中释疑解惑,最终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6.努力创设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是学生熟悉的、理解的,同时其中包含的数学问题又令学生觉得富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我听的一次公开课上,教师从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展开教学,一步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在数学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学生多了,积极发言的学生多了,数学课堂不再沉闷,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实效大大提升。当然,对这些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策略还需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6-02
一、课堂展示,合作探究
新课程强调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等活动凸显出来。乡土案例因其鲜活、熟悉、综合的特点,恰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首选载体。虽然素材丰富多样,但必须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呈现。
1.案例展示。韩江之旅——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设置情景:由学生课前准备,把拍摄的韩江照片给大家欣赏并简述韩江的自然景观。(将学生置于发现探索者的位置,结合图片给学生视觉冲击,增强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提出问题:①描述该区域植被、河流、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特征。②尝试解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讨论的要点:①正确表述自然地理特征,如植被类型、河流水系水文特征、气候类型与特点以及土壤类型等。②举例说出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例如气候湿润,所以河流水量大、植被茂盛等。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韩江下游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拍成照片,并带回了一些土壤样本。教师提供文字材料。材料:韩江属粤东地区的战略性重要水源地,地处粤东多雨中心(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上中游所流经的福建省龙岩市、漳州市,广东省河源市、梅州市、潮州市等地区,山区面积大,溪流陡,现有河道泄洪能力仍然不足……韩江流域水资源、水力资源亦丰富,但天然径流丰枯不均,制约了本区域的工农业生产……上中游修建水电站之后,发现下游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破坏……提出问题:a.面对“韩江的尴尬”,该怎么保护韩江的美丽又合理开发水资源?b.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对土壤成分进行粗略测定。(第2个问题需要实验室作为课堂环境支撑)。学生讨论的要点:a.大坝蓄水使下游及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b.上中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对下游(农田灌溉、生活饮用水、海水倒灌)产生那些影响?c.通过实验室测定韩江土壤样本,分析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条件对其的影响。d.开发韩江的水电资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原理建模:将乡土地理案例引入课堂是为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思考,发挥其反射验证作用。但乡土案例的缺点是不具普遍性,难以抽取普适性的原理、规律。师生协同对楠溪江之旅的案例进行概括与提取,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引出整体性的三个表现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案例选用原则。①综合性。乡土材料的选择应在承载地理原理、规律功能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内容上体现优势组合,形式多样,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多角度、多层次,不能生搬硬套,尽量做到一例多用。使教学过程既直观又概括,才能更有效地为地理教学活动服务。②时效性与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资源要与时俱进,切忌选用老掉牙的材料,最好联系最近发生的新闻热点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新奇去体验、探索。选取的案例应当保持开放性,结果不要预先设定,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问题,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③可操作性。乡土案例没有地理教材知识的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必须寻求平衡点。乡土资源的拓展既要能够补充、丰富既有的教材内容,又能以地理的观点赋予乡土资源课程意义。材料的选择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太直白对学生则没有挑战性。环境支撑要符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课外拓展,转化提升
“心动、脑动、行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地理学科研究人地关系的优势,挖掘乡土资源中有研究价值和适宜学生研究的内容开展学科小课题或者其他多种多样的活动,既有教材原理的支撑,又源于生活,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原理去研究发生在身边的地理问题,并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针对上述案例,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活动:
1.韩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探究角度:韩江是广东第二大江,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学生可选取其中一类进行开发方案研究、开况调查报告、保护措施等多个角度的活动。如大埔三河坝韩江源景区、潮州韩江湘子桥景区、汕头中山公园景区等。
2.韩江修建引水工程的利与弊。探究角度:潮州韩江东西溪水利枢纽工程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对其有赞同和反对两种不同的声音,课堂探究时间太短,可以让学生深入调查,成果展示可以用辩论赛的形式展示。
3.韩江流域两岸采石场布局的利与弊。探究角度:通过采石场选址的合理性、采石场附近的生态环境调查等角度剖析其布局的利弊。
4.韩江流域土壤性质研究。探究角度:测定土壤成分的实验、土壤退化情况调查报告、土壤与农业类型的关系。
5.韩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调查研究。探究角度:流域传统聚落(潮汕传统民居——“下山虎”“四点金”)建筑的特征及成因分析、传统聚落的现状、聚落的演变历程探究以及传统聚落的开发与保护。针对教材设置的不同章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每个主题可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发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逐步形成主题研究系列,并且将这些资源分类整理积累成库,可为今后开发校本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课外拓展中教师对研究过程的指导要贯穿始终,学生在研究中出现新情况时,指导他们及时对预定方案进行改进,并根据课题要求有重点地搜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等,在资料分析处理环节要培养学生对资料的价值判断与分析、筛选、归类的方法,最后形成完整的课题或其他形式的资源。
三、师生合作,共同成长
教师在乡土案例教学中充当组织者与引导者,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在组织引导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挖掘学生的经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教师要避开,力所“难”及的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 体,利用教师的智慧结构、知识水平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习探究中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实质上,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师生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过程。
乡土地理的学习,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感知、体验、探索地理的奥秘与神奇,能够自主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些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在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多方面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一、几种主要的学术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披露,大学学术腐败引发社会对大学学术秩序的广泛关注。然而,要从根本上消除大学学术腐败,仅有关注是不够的。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对学术腐败进行整体的现象梳理,分析其制度诱因,分门别类地采取措施。
⒈学术造假。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的行为。仅一年,就有西安交大六教授举报该校一名长江学者造假、江西井冈山大学教师钟华和刘涛国际学术期刊造假、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论文抄袭等诸多事件被披露。在这一系列事件面前,人们既感慨于六名老教授的坚持,更震惊于造假还敢申报国家大奖的“勇气”,惊诧于两个年轻学者一年炮制70多篇sci论文的“荒唐”。12月17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副教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描述了学术造假的整体状况:据估算,的销售额高达数亿元。
⒉无偿占有研究生的劳动。中南大学信息物理工程学院教授陈真诚涉嫌怂恿研究生抄袭他人论文的事件披露后,人们看到了某些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的“冰山一角”。有些导师指派研究生到自己的公司里工作,以“研究”为名,无偿占用学生劳动,挤占了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时间。以前只在研究生中传播的“故事”,开始在社会中扩散。
⒊科研经费使用不当。为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我国政府多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学科研的整体水平和科研条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暴露的问题也很多。项目负责人违规使用经费、横向课题收支缺乏规范,败坏学校声誉,借协作科研之名,将科研经费违规划拨关联机构和自己的公司……这些问题的广泛存在,不仅对大学的社会形象带来严重影响,而且一直困扰着中国大学科研的效率和水平。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所列举的问题都是近年来被社会广泛批评的学术腐败现象。
其实,在上述调查所列的几种学术腐败中,性质并不相同,有些行为通过加强纪律约束和监管就可以大大减少。而有些学术腐败涉及范围很广,甚至动摇了学术研究的根基,约束和监管的成本很高,持续性效果也不会好,因而必须从制度机理上加以研究和改造。
二、通行的观点及其局限
学术腐败使人们开始注意到大学自身管理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不管是行政化还是大学自不足,或者是学校内部的晋升和科研等管理问题,都意味着需要重新考虑大学的整体制度设计。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创新的基础就不坚实。但是,人们对于大学学术腐败问题范围和诱因的看法并不一致,自然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许多人认为大学学术腐败是大学师德建设没有做好,只重视专业水平,未强调“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特性,因而导致大学学术风气偏离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轨迹。大学教师整体知识水平高于一般社会成员,因而也应具有更高的自律水平。但是,大学教师也是人,也有人性的弱点。关键还是要建立合理的制度,激励大学教师选择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而不能指望哪个群体的道德自觉。
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大学现行业绩激励制度存在缺陷。大学教师的晋升、奖金发放都与发表的论文数紧密挂钩,致使教师
把的数量作为头等大事。这种观点将诱因找到了,但是,如果因此取消晋升、奖励与挂钩,又势必造成缺乏激励,干好干坏一个样,同样也会影响大学的创造力。国际学术界普遍实行用衡量学术成就的方法,也有“要么发表要么死掉”的戏言,但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全力以赴,以一种让任何西方国家都难以想像的速度增加“科学生产力”。因此,“问题—对策”式的措施,难以系统地解决当前大学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诱因作用机制还需要更加细致地加以研究。三、大学科研管理的“他山之石”
在国际范围内,美国联邦政府以其对科研的巨额资助闻名于世。从“星球大战”计划,到人类基因组研究,再到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制定,都是美国联邦政府科研资助下的产物。在美国的一流大学中,以斯坦福大学为例,科研是它最大的收入来源,科研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0%。而其中,美国联邦政府又是科研项目的主要资助者。可以说,美国联邦政府的科研资助对美国一流大学的科研活动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
实际上,除巨额的资助令其他国家羡慕外,美国联邦政府对其委托给大学的科研项目的管理方式也为提升科研质量提供了关键性的制度基础。美国联邦政府并不直接管理大学(西点军校除外),对大学也没有直接拨款。在这种条件下,美国联邦政府的科研制度中有哪些要点支撑了管理的有效性?
1、统一的科研委托行为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有14个内阁机构,100个以上的各类委员会。它们都可以在本部门的预算中设计科研项目预算,分年度向预算管理办公室(omb)提出申请,经omb汇总提请国会批准后,这些联邦政府机构就可以委托大学或其他科研机构进行研究活动了。在这个过程中,各个联邦机构都必须遵守对高等教育机构、医院和其他非营利组织间协议的管理规定,统一经费拨付的程序和协议格式,保证了众多联邦机构按照一致的程序和要求管理他们和大学间的科研项目。
规范、统一的科研委托行为,还意味着大学间平等、独立的竞争地位。美国联邦政府的委托项目对所有大学开放,不管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只要有能力承担科研项目都可以获得政府的资助。从事实上看,联邦机构科研项目资助主要集中在几十所研究型大学身上,但是,他们获得项目资助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什么“头衔”,而是这些著名大学有能力完成这些项目,这和我国大学热衷于不断“升级”以便从政府那里获得各种各样“身份”,进入政府划定的各种各样的“重点圈子”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学治理的核心议题在于选择合适的制度来保证大学理念与目标的实现。大学治理包括一系列问题:从外部而言,涉及到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从内部而言,涉及到大学的内部权力结构、大学各职能之间的关系等等。美国联邦政府在资助科研项目时,承认大学在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联邦机构委托大学从事科研活动,就是按照支出目的,而不是按照物品或者服务的性质进行划分的成本核算方式,充分尊重了大学内部各种关系。
2、尊重大学的经济利益
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科研是大学最重要的收入。而且,是真正的收入,不是账面上的数字。美国联邦机构委托项目包括两类成本:人员成本和大学设施和管理成本。科研项目一经批准,相应比例的人员成本就进入大学的收入账户,成为大学从联邦科研项目中获得的人员成本补偿收入;除人员经费补偿外,大学为联邦科研项目的完成还提供了不可明确分割的服务成本,如图书馆和办公室设施,以及科研管理人员提供的服务,因此,大学要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设施和管理费的收取比例,由大学和联邦机构的委托方讨价还价。最后,所有向联邦机构提起的科研项目申请书都要经大学科研预算办公室、伦理审查办公室审核后,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送出,保证该大学所有的科研项目不存在有悖于大学理念的伦理问题,保证大学向联邦机构提出的成本补偿要求是严肃的和基于精确计算的。
在这样的成本原则下,大学教师可以独立地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但是其科研行为是作为雇员的行为。大学作为机构与联邦机构洽谈合作事宜,签订合作协议,科研项目组只是一个按照功能临时架构的科研组织,从而完全尊重了大学的经济利益。
3、尊重大学与教师的聘任关系
人员成本是否可以纳入科研成本,一直是我国大学教师和财政部门争论的焦点,也是大学科研经费使用中的一个敏感话题。我国科研经费一般只允许承担5%的人员经费,而且不得用于研究者本人。大学教师认为,科研项目主要成本是大学教师投入的人力和智力成本,科研经费不允许包括人员成本简直匪夷所思。财政部门的理由同样充分,国家已经支付了你的工资,为什么还要支付人员成本?那样不意味着一个人拿两份、甚至更多份的工资吗?大学教师和财政部门的要求无法平衡,于是,大学教师只能在做科研项目预算时,把经常性费用放大,甚至购买不必要的设备。最终,大学科研经费预算出现了非常滑稽的现象,即委托部门给多少经费额度,科研项目就能够预算多少经费,这从根本上影响了科研经费管理的严肃性。
美国的做法是,人员成本可以按照实际投入该项目的时间包括在科研成本中。表面上看,这可是中国大学教师在从事科研活动时梦寐以求的,但是,该成本原则背后的人事制度却是大多数人没有看到的。在美国,大学教师是大学的雇员,在聘用之初,大学和教师就根据各自的实力开始了讨价还价的过程。教师一旦签订全日制聘用合同,就把所有工作时间都给了大学。教师申请科研项目时,首先要根据科研项目的大小,估计自己需要投入的工作时间。例如,如果教师估计需要将1/3的工作时间用于该研究,则1/3乘以该教师的年薪,就构成了该项目的人员成本。一旦项目获得了批准,则该人员成本进入学校的收入账户,大学就免除该教师1/3的教学时间,但他的薪金还是聘任合同约定的水平;如果该教师在一年内没有任何科研项目,则他的工作时间就必须由教学和社会服务时间填满。所以,在美国大学,各学院院长的主要管理责任,就是为所有的员工找到足够的工作量,否则,就意味着学院雇佣了超过需要的教师,需要裁员。
以上人员成本计算方法,尊重了大学和教师之间的聘用关系。无论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都不能支配大学教师,包括公立大学教师的劳动。大学教师的时间属于大学,政府要委托大学教师从事科研和其他活动,必须补偿相应的人员成本给大学,大学才能免除
大学教师相应部分的岗位责任;成本原则保证了大学与其教师聘用合同的严肃性,保证了大学通过时间管理将教师组织起来。4、尊重大学教学、科研统一的特点
和独立设置的研究机构不同,大学的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学。于是,联邦政府认可研究生的奖学金包含在科研成本中。如果一个科研项目需要一个全日制的博士后,两个半日制的博士和一个全日制的硕士,那么,该博士后的工资、两个博士的半奖和一个硕士的全奖就可以包含在科研项目的经费中。
承认研究生是大学科研不可或缺的力量,并在财务制度上落实这种理念,给美国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大学教师在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时候,提供的奖学金和博士后工资是由科研项目承担的,所以,需要哪一类的研究生,他们入学后从事什么研究,教授早在申请项目时就已经心中有数,绝不会乱开人情口子,否则,到时候自己的科研项目没有合适的人完成,岂不是拿自己的学术信誉开玩笑?制度决定了教授要严格挑选合适的研究生,这时,教授顺利完成科研项目的动机就与政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动机实现了“激励相容”。
四、美国大学科研管理带来的启示
在我国,提高大学科研质量,改善大学学术管理,是与大学“去行政化”,尊重大学自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策略提出了改革方向,但缺乏明确的“路线图”。实际上,大学自也是一种经济制度安排,否则,这种自就缺乏坚实的制度基础。
1、科研委托要尊重大学独立的经济利益
在我国,大学校长们经常怀疑科研经费的性质。从理论上说,大学教师获得的科研经费是大学的科研收入,但实际上,除了扣除给大学的5%—7%的管理费外,大学根本没有对这些科研经费的支配权。如果大学再对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奖励的话,那对大学来说,科研项目申请纯粹就是“赔本赚吆喝”了。而在我国,大学和教师的关系,就像自由市场的管理者和各个经营户之间的关系,管理者所面对的资金往来,并不属于市场所有,而是代替经营户进行财务管理。大学不是靠组织架构联系在一起的,在许多时候不得不靠职称、荣誉制度和内部资金将大学教师组织在一起,加剧了行政化的倾向。政府委托大学教师的项目,就像政府和商户间的协约,市场管理部门本身并不能介入,全不顾大学与教师之间聘任关系的严肃性,有时基于项目管理需要,政府还提出和大学管理不一致的要求,更加削弱了大学的整体性。
2、科研委托要尊重大学与教师间的聘任关系
我国虽然也实行岗位聘任制度,但还是不完整的聘任制。大学教师一旦受聘,大学就能够从政府那里获得一个编制带来的工资,“编制”就是获得政府经费的身份,即使教师什么都不干,只要有这个编制,就有了基本工资。所以,财政部门才有了“已经支付工资,为何还要支付科研劳务费”的疑问。实际上,政府在委托大学教师从事科研时,是以大学教师是国家雇员的身份进行委托的,把大学和教师间的聘用关系抛在一边,用从属关系代替了科研、教学规律。
为了激励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教师每从事一份工作,就在基本工资基础上加一份相应的经费。因此,身份制度加上绩效,就组成了一份“下保底,上不封顶”的结构工资制。结构工资制激励教师从事尽可能多的工作。上更多的课,就可以有更多的课时费;承担更多的课题,就能够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担任更多的社会职务,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职务补贴。然而,人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在不完整的聘任制度下,大学教师的选择往往是用数量代替质量,这就是低水平重复的科研活动背后的激励机制。
3、科研投入要体现大学教学、科研统一的特征
我国大学教师都非常羡慕美国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有多篇文章介绍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统一的教学模式,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财政制度去体现“教学、科研统一”的理念,则它只能停留在理念层面上,难以落实到实践活动中。为了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我国政府也曾经意向性地提出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不允许招收博士生,要求科研项目承担部分博士后和博士培养经费。该规定在大学教师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教师坚持科研项目预算中没有研究生培养经费,抵制这种招生规定。其实,该规定只是从形式上吸收了美国大学科研项目承担研究生奖学金的规定,却没有发现背后相应的预算规则。中国的研究生培养是由政府给指标、政府给经费,大学教师只是政府培养,其中,必然产生“委托—”成本。研究生不满于给导师干活,导师不满于为研究生提供经费,研究生不满于导师没有精心设计的培养方案,导师不满于学生的学术素养。这都是“委托—”成本的具体体现。
美国联邦科研成本核算方法没有在大学的原有秩序之外,以项目的方式附加自己的科研活动规则,而是充分尊重大学的独立利益、尊重学者与大学间的关系、学者与研究生间的关系,这种围绕科研目的区分成本的方法,尊重了大学自主管理学校事务的权利和大学进行科研活动的独特性。联邦机构委托项目在财务制度上体现了大学教学和科研并存的理念,体现了大学教学、科研统一的特点。
五、主要结论
从文本上看,美国联邦政府的科研管理制度并不复杂,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它实际蕴含着美国联邦政府建立机构间、机构和个人间关系时所遵从的原则。岗位制度是美国大学治理中的基本制度,而在我国,身份哲学在不经意间就成为制度的组成部分。和其岗位制度相对应的,是美国联邦政府处理经济关系时“事权决定财权”的财政基本原则。大学提供了什么服务,就获得什么收入,不是因为公立大学的身份、不是依赖“985”头衔获得的特殊权力。通过做事获得政府资助,对于培养大学的独立精神、自律气质,都有着促进作用。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够得益于科研,形成自由研究基础上的有机管理,而不至于因科研项目,将大学教师变成大学这个自由市场上的一个个“个体户”;大学教师才能够做到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相结合,而不会出现研究生培养中的各种“纠结”。
对于治理大学学术腐败问题,不同领域的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解决之道。伦理学家看到的是学术道德的丧失,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他们的“处方”;政治学家看到了大学自的缺失,呼吁限制行政对大学权力的侵犯;法学家则提出政府与大学间要签订“”,保证大学的独立地位。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将大学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整合起来,通过大学会计准则,建立明确清晰的规则,各行其道,却又有机统一,才是长远的解决之道。
篇6
1课堂参与度中老师的作用
1.1老师在讲课时进行道具的使用
小学的教学课堂基本上还是比较活跃的,但在数学教学中,还是有一些问题产生的。由于数学课主要是以数字符号为基础,所以老师在讲授时可能会比较枯燥,引不起学生们的兴趣,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进行调节,活跃课堂气氛。在讲授新课时,因为小学的数学基本还是以数字计算为基础的,数学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发一些小道具,这样在进行新课教授时,引导学生们随着老师讲课的进度使用手上的道具。这样的做法不仅能让学生们更快的理解需要掌握的知识,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们的大脑,让他们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开发;最终达到数学教学目标完成和知识让学生们充分掌握的双重目的。
1.2课堂分组学习法
数学课的讲授是一个讲究技巧的事情,如果抓到诀窍那么讲课就不是很费力了。但问题不是出在这里,而是学生们。小学的数学教授是分阶段进行,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能在低年级还看不出来学生们之间的差距:根据课堂表现与平时测验的成绩,大多数的学生们对知识还是很容易就接受了的。但一旦进入高年级,学生们的水平高低程度便显现出来:有些学生在老师讲完例题后,可以很快明白运用哪些公式或方法将其做出来,但也有一些同学需要时间将其解题思路重新理一遍,经过思考后才真正明白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一般来说,优秀学生的数量在一个班级中不会很多。换句话说,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马上理解的学生是少数[1]。当老师讲完一道例题后,只有少数的学生表示理解,大部分学生还是沉默,这种情况就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全班整体的数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当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注意因材施教,同时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对课堂的学习气氛进行调节。老师可以将班级中的优秀学生挑选出来,由他们担任小组长,再将班级中其余剩下的同学进行分组,由这几位优秀的学生带领。每当出现难题或大多数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先让这几位小组长领导着同组的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看看是否可以在老师没有讲授的情况下,学生们可以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这种分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拓宽学生们的思维,还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使得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大大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印象更加深刻。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1.3在参与度课堂上鼓励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探索
小学生是处在一个刚刚学习起步的阶段,同时也还有爱玩的天性,这两者的矛盾结合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上往往会做出一些不符合规矩的事情,特别是在数学课上,由于数学的数字、字符、公式等都是十分枯燥的,对数学没有兴趣的学生们难免会产生畏难心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每当老师进行课时教授时,学生们对自己的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听不懂,老师也没有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导致授课的成果不是很好。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老师在授课时对学生们的反应多加注意,先不要急着赶教学进度,要给学生们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解决。
2课堂参与中最大限度减少沿用传统的评价标准
我国的学生们一直都是用分数的高低来进行竞争的,这样的方法如果在小学过度使用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尽量使用新式的评定方法对学生们的课堂表现给予评价,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室的某一固定地方增设光荣墙,把每一位学生的名字写在上面,每当有学生在课堂上有突出表现时,老师就可以在光荣墙上找到这位同学的名字并在其后面贴一朵小红花以示奖励。这样的做法在学生的心中就会形成一种暗示:积极地课堂表现可以为自己赢得荣誉。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更利于老师授课。
3课堂参与中老师对学生们数学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上来了,那么在数学课上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必然大大提高。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适时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讲一些有关数学的伟人以及他们的趣事,吸引学生们的兴趣。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公式的讲授时,需要让学生们理解到这些公式是怎么得来的,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对这些重要的公式的记忆。
篇7
一、要注重有效与无效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一般未能完全预计所设计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个生成性问题。生成性问题,它发生于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教学活动中,而这往往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尽管如此,教学设计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对教学环节的效果可以做出初步的评判。笔者认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正面的促成作用则有效,否则无效。特别是,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以此作为衡量尺度,能起到很好的筛选作用。
二、要注重高效与低效
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完成相同的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课堂效果有高低之别。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和实际的教学条件,选择最佳的教学手段。得到大量实践肯定的情景教学中,就其情景引入环节,选择恰当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很快进入相应的情景。同样以浮力教学为例,传统教学只能运用口语提出这样的情景:千万吨的轮船行驶海面上,热气球承载游客游览锦绣河山,那么我们思考过其中的奥秘吗?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展示上面图片,甚至通过视频使人深入其境,学生通过这些体验性的情景极容易激发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快就专注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去。显然,前者是低效的,而后者是高效的。
三、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实例分析
1.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要注意其不足。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2.使用多媒体技术,在创设物理情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授“圆周运动”的知识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在生活中常见的圆周运动的图片结合在一起:链球比赛时,运动员旋转链球,让链球做圆周运动的情境;摩托车比赛时,摩托车手转弯,此时摩托车做圆周运动与路面形成倾斜的情境;小姑娘表演水流星时,水流星在竖直面上做圆周运动的情境;飞机在蓝空中转弯,做圆周运动时,双翼倾斜的情境。以上每一情景都富有刺激性,容易引起学生高涨而激动的情绪,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
3.突破知识难点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长久以来,物理给人们的印象就是“难”,教师觉得难教,学生感到难学,难字当头。其原因就是学生生活经历的缺失与物理同生活密切相关的矛盾、学生抽象思维的缺失与建立物理模型的矛盾。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把抽象的知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物理过程变为可控的、有序的演示过程,可以使学生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物理现象,用直观的影像弥补学生抽象思维的不足和生活经历的缺失。比如:热学中的布朗运动、光电效应、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等,这些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难用演示实验的手段,让学生直观地去了解,若空洞地讲,学生可能不知所云。因此,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模拟实验进行讲解,使比较难懂的物理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接受。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 习题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54
在高中教学中习题课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习题课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做习题进行讲评,能够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弥补学习新课时的不足,解除心中疑惑,并且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使学生的数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下,习题教学已经逐渐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关注,怎样提高习题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事。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习题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习题量大不精,教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和方法指导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习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对习题教学进行思考和研究,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得到解题训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做好以下几点能够有效提高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效率。
一、精心选择习题,做好备课工作
习题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的载体,学生做题能够对他们所学成果进行检测,但是不同质量的习题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在以往的高中数学习题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做得多才能学得多的思想,总是给学生准备很多习题,而且这些习题类型比较单一,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压力,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并且单一的习题所产生的效果也是甚微的,因此,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要做好备课工作,对习题进行精心选择。习题课是对知识结构的重新梳理,而不是机械、重复的训练,需要教师对习题进行精心选择。
首先,教师要注重常规题。常规题比较简单,一般来说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现了问题和知识的通性和通法,学生通过这部分习题练习能够为之后的训练打下基础,但是常规题的数量也不宜太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进行适当安排即可。 其次,教师要注意对习题进行归类。数学习题比较庞杂,如果不注重分类,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就容易陷入一种迷茫,做完了都不知道考查的重点在哪。因此教师要对习题进行认真研究,对习题进行归类,把同一个类型的或者接近的习题放在一起,让学生做集中性的训练,并且在做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思想和方法,从而能够触类旁通,之后遇到这样类似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轻松应对。最后,教师除了备习题,还要备教学方法。对不同的习题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
除了精心选择习题,教师所要做的备课工作还有很多。例如在习题教学前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状况等;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每节课都应该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习题课之前,教师要明确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学到些什么,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题型等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尽量安排一些体现教学重点的习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在习题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高中数学习题教学中教师要秉承这个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首先,教师要改进习题教学形式。传统的习题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讲练结合,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然后让学生做适当的练习。这种教学形式虽然能够提高讲题效率,但是取得的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对这样的模式逐渐感到疲倦,没有兴趣,学生容易处于被动地位,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对此教师要对习题教学形式进行改进,用多种教学形式活跃习题课堂,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主讲人,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在习题课上让学生讲题,主讲人让学生轮流充当,可以是单人也可以是多人,先让主讲人课下进行准备,之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其余同学认真听,并且可以向主讲人提问题,与主讲人随时进行交流。学生主讲的教学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够锻炼学生在公共场合开口说话的勇气,。其他有效的习题教学形式还有讨论式、提问式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选择,多样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习题课充满活力。
其次,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重要目的,在高中数学习题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别是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去理解和分析问题,教师尽量不要直接给出答案,当学生遇到“瓶颈”时,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和指导,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直至问题得到解决。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思维的全过程,对问题理解和分析更加透彻,这种方式比他们直接得到答案要好得多。此外,教师还可以用变式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了一个问题后,教师可以给出变式训练,让学生进行进一步开放的思考,在这样的训练过程能够让学生形成全面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注重教学后的反思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43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与之相对的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速度过慢,这就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失衡,我国的信息技术整体水平也就由此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接触的新事物足够多,他们的视野也就与以往的学生不一样,尤其是当前网络热的社会大背景下,很多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不足导致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学的落后不仅影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态度以及没有树立正确的网络认识。在他们的眼中,网络对他们而言只有网络游戏和网络主播,这正是信息技术普及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的视野受到局限,看法也比较片面。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老师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时要正确认识到教学的目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提升水平和培养人才,而是要强调培养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兴趣淡薄、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形式陈旧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缺乏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效率无法得到提升。因此本文结合笔者丰富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经验,分析如何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教学效率。
一、教学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
兴趣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前提,学生如果缺乏兴趣,对于该门学科的学习就缺乏动力,学习热情不高,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走神,课堂时间也就被荒废。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大多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动手操作,另一方面是理论教学。一般而言,动手操作课在微机室进行,而理论教学课在教室进行。正是由于二者的差异,学生对于动手操作课程充满兴趣,对于理论课却又毫无兴趣可言。这就导致学生不懂得理论,在操作时也就错误百出。因此老师就有必要提升在理论教学课上的兴趣培养。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比如将课本上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专业名词解释得更为平易近人、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够理解。对于教学内容也可以将较难的知识点往后挪,先讲较为基础的常识部分,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没有难度。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个别学生作为代表发言,尤其是计算机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学生向同学讲计算机相关知识,这样的做法可以刺激学生的好胜心,起到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学过程中始终不能改变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机械化地听从老师的安排,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学习机会。很多老师都认为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不了解,因此教学过程完全由老师掌控,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另一方面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关键的做法就是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空间,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其次,老师要改变教学的态度,教学中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能够对大部分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或讨论学习,由学生的机械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最后,老师可以设置更多的提问环节,可以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以是学生提问老师回答,还可以是学生互相提问,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教学过程中有参与感。
三、加强师生交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和语文、数学等课程有很大区别,信息技术课程没有那么大的考试压力和升学压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仅仅是为了掌握相关技能和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该有太多的压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应该建立紧张的氛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课堂氛围应该是轻松、愉悦的,要建立这样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很有必要。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中,老师有必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通过交流使得双方相互了解,老了解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而学生了解老师可以使得学生更加信赖老师,让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建立良好的关系。交流的方式可以进行多样化选择,可以是课堂提问、课后答疑等,也可以是课余时间师生之间的闲聊,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老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平易近人的形象,师生关系也才能更加融洽,教学效率也就能得以提升。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当前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网络观念上都或多或少有所问题,学生对于网络的认识已经超乎老师的想象,知道得太多未必是好事,尤其是对于网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学生既可以在网络上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令人沉迷其中的网络游戏。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刻意去强调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尤其是让学生意识到,网络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网络游戏的,还包括网络上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不应该局限于计算机技术的培养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还应该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而影响学习和心理健康。
五、重视课后评估,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教学效率的提高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其次是教学所用的时间。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最为关键的就是采取课后评估的方式,课后评估可以采取习题、作业等方式,也可以是口头了解。老师经过了解之后要将了解的内容进行总结记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无法掌握的知识点,老师要在下堂课重新再讲,确保学生掌握大部分的知识点。
篇10
通过自身实践和听课,我发现高中数学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引入型提问
适用范围:新课的课题引入、新概念讲授之前;功能:创立课堂新意境、激发学生求知欲;特点: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提问方式。
案例1:一位老师上《正弦函数的性质》,开场白:“今天我们来学习正弦函数的性质,请大家说说看它有哪些性质?”听后,大部分学生一片茫然,根本联想不到从哪里入手去研究它的性质,于是课堂就冷场了。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主要因为教师没有关注学情,如果事先了解到学生已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就可以预设问题:(1)研究一个函数,往往看它的哪些性质?(2)通常利用什么来研究?这样的设问,学生马上会联想起已有的知识,使其感觉正弦函数并不是新知识,只是函数中的一种,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也类似于所学过的其他函数,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新知识。
2.复习型提问
适用范围:复习课或新概念、新例题讲授之前;功能:对旧知的复习,又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新思维;特点:把学过的知识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强化记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案例2:老师们经常提出的问题“正、余弦函数的值域是什么?”“正、余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这些提问常在复习课上出现。复习课的确需要旧知识的再现,但简单的提问并不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且思维水平低,目标达成度低。教师们应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点,而应该是知识链,知识网,能激发学生新思考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
3.启发型提问
适用范围:例题分析,新知识加深拓展等;功能:能充分调动学生接受信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特点:是一种学生想解决而又不能立即很好解决的问题,可以形成认知矛盾,同时也能展示问题中所要用到的知识点。
案例3:比如有关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问题:
例题:求实数m的范围,使关于x的方程有两个实根,且一个比2大,一个比2小。
有的教师可能直接教授利用二次函数图像解决,数形结合,但却没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为学生在初中已学过韦达定理解决此类问题,学生感觉自己可以尝试,做了之后发现出现了问题,已有的知识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引导他们发现利用二次函数图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马上趁热打铁加以练习,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冲突”之后得以了发展。
4.归纳型提问
适用范围:在新概念的探究后归纳概念、法则,公式,定理,或在一类问题的解决后,归纳解决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步骤,或对于章节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等;功能:知识得到提炼升华;特点:要求教师选例典型,系统设问,使学生能进行正确归纳,同时设计提问要多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全面归纳,系统了解所教章节知识内容,以达到知识纲目分明、纲举目张的效果。
案例4:如在《用定义法证明函数的单调性》中,教师先讲一个例题,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定义法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步骤,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又直接给出正解,最后让学生做几个练习题加强运用,这个知识点就算过了。其实学生基本上不清楚这些步骤设计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要按这个步骤来解决问题?学生并没有经历知识点提炼的过程和训练,怎能归纳呢?
所以,我发现课堂提问主要有以下问题:
1.忽视学情,提问空洞;
2.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
3.教师的问题不明确,导致学生不知如何作答;
4.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导致教师自问自答现象;
5.教师提出问题,最后没有给出解答;
6.对于学生解答的结果缺乏适当的评价;
7.教师设计的问题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少。
二、几点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下面我来谈一下解决策略。
1.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这就要求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教师的提问要擅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数学思想、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的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未知区”转化为“已知区”。
2.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避免问题过于烦琐、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3.恰当配搭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而开放型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有关调查表明,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二者的最佳比例以6:4为宜。
4.恰当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
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例如,在一节45分钟的数学课上,某教师提问60次,而学生沉默了48次,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80%,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仅40秒,一般地,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20%。这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风格。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从另一个方向来发问;或者转换问题的种类、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改变问题的层次(如将综合性的问题降低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甚至是事实性的问题)或者用更清晰、简练、明确的语言重新表述自己的题,进而提高提问的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