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总则
为做好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1.1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北京市实施办法》、《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体预案》、《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GB/Z20986-2007)等相关规定。
1.2事件分类分级
1.2.1事件分类
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分为有害程序事件、网络攻击事件、信息破坏事件、信息内容安全事件、设备设施故障和灾害性事件等。
(1)有害程序事件分为计算机病毒事件、蠕虫事件、特洛伊木马事件、僵尸网络事件、混合程序攻击事件、网页内嵌恶意代码事件和其他有害程序事件。
(2)网络攻击事件分为拒绝服务攻击事件、后门攻击事件、漏洞攻击事件、网络扫描窃听事件、网络钓鱼事件、干扰事件和其他网络攻击事件。
(3)信息破坏事件分为信息篡改事件、信息假冒事件、信息泄露事件、信息窃取事件、信息丢失事件和其他信息破坏事件。
(4)信息内容安全事件是指通过网络传播法律法规禁止信息,组织非法串联、煽动集会游行或炒作敏感问题并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的事件。
(5)设备设施故障分为软硬件自身故障、外围保障设施故障、人为破坏事故和其他设备设施故障。
(6)灾害性事件是指由自然灾害等其他突发事件导致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
1.2.2事件分级
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分为四级: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
(1)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Ⅰ级):
①信息系统中断运行2小时以上、影响人数100万人以上。
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丢失或被窃取、篡改、假冒,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特别严重威胁,或导致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经济损失。
③其他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众利益构成特别严重威胁、造成特别严重影响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
(2)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未达到特别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Ⅰ级)的,为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Ⅱ级):
①信息系统中断运行30分钟以上、影响人数10万人以上。
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丢失或被窃取、篡改、假冒,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或导致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经济损失。
③其他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众利益构成严重威胁、造成严重影响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
(3)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未达到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Ⅱ级)的,为较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Ⅲ级):
①信息系统中断运行造成较严重影响的。
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丢失或被窃取、篡改、假冒,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较严重威胁,或导致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经济损失。
③其他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众利益构成较严重威胁、造成较严重影响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
(4)除上述情形外,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众利益构成一定威胁、造成一定影响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为一般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Ⅳ级)。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办事机构及其职责
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作为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常设办事机构,设在市经济信息化委,办公室主任由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担任。主要职责是:
(1)承担本指挥部值守应急工作;
(2)收集、分析工作信息,及时上报重要信息;
(3)负责本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控制、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4)负责和取消蓝色、黄色预警信息,向市应急办提出和取消橙色、红色预警信息的建议;
(5)负责本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相关工作;
(6)组织制订、修订与本指挥部职能相关的专项应急预案,指导区县、部门、单位制定、修订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相关的应急预案;
(7)负责组织协调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8)负责本市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宣传教育与培训。
2.2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顾问组
专家顾问组的职责:
(1)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时,提供咨询与建议,必要时参与值班;
(2)在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有关规定、预案、制度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提供参考意见;
(3)及时反映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4)对本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趋势、处置措施、恢复方案等进行研究、评估,并提出相关建议;
(5)参与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及相关教材编审等工作。
3监测预警
3.1监测
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信息接收机制
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公安局、市通信管理局、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市国家保密局以及市级应急救援机构应通过媒体、网站等途径公布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接报电话、传真、电子邮箱等信息,加强宣传培训,做好来自社会公众和网络与信息系统运营使用管理单位的预警信息、事件信息的接收,建立并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信息的接收机制。
3.2预警分级及
预警分级
根据监测信息或是相关单位提供的预警信息,分析研判,对可能发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分为四级,从低到高表示为: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
3.3预警响应
预警信息后,各相关部门、单位应依据的预警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部署所属技术力量、应急救援队伍立即响应,进入应急状态,履行承担的职责。
3.3.1蓝色预警响应
(1)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实行24小时值班,保持通信联络畅通,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收集、汇总监测信息,重要信息及时向指挥部领导、市应急办报告。
(2)市级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队伍进入应急状态,确保60%应急技术人员处于待命状态,检查应急车辆、设备、软件工具等,确保处于可用状态;针对预警内容研究制定防范措施,指导各网络与信息系统运营使用管理单位做好安全加固和预防工作;联系社会应急力量做好应急支援准备工作。
3.3.2黄色预警响应
(1)在蓝色预警响应的基础上,加强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保持通信联络畅通;实行每日信息报送制度,各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监管部门指挥部办公室逐级上报相关信息;指挥部办公室及时联系专家顾问组相关专业专家,组织专家和市级应急队伍及时对预警信息和事态发展进行研判,制定防范措施,指导各网络与信息系统运营使用管理单位做好预防工作。
(2)市级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队伍进入应急状态,确保80%应急技术人员处于待命状态,检查应急车辆、设备、软件工具等,确保处于可用状态;联系相关社会应急力量进入应急支援状态。
3.3.3橙色预警响应
在黄色预警响应的基础上,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第一副总指挥应全面掌握情况,部署预警响应措施;各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加强监测和情报搜集工作,每天两次向指挥部办公室报送相关信息,重要信息随时报告,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时向市应急办报告相关信息;市级应急队伍在开展应急处置的同时,制定预警防范措施,指导其他网络与信息系统运营使用管理单位开展风险控制工作;各网络与信息系统运营使用管理单位加强风险评估与控制工作,做好数据备份等技术防范工作。
3.3.4红色预警响应
在橙色预警响应的基础上,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进入应急状态,在国家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预警响应工作。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掌握情况,部署预警响应措施,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各行业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市级应急队伍要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技术支援队伍的沟通、联系、协调,加强综合研判和情报共享,高度关注事态发展,本市各级、各类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队伍和支撑力量除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要全面做好应急准备,并指导其他网络与信息系统运营使用管理单位开展风险控制工作。
4应急响应
4.1基本响应
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实施处置并及时报送信息。
(1)控制事态发展,防控蔓延。事发单位先期处置,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及时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地防止事件蔓延。
(2)快速判断事件性质和危害程度。尽快分析事件发生原因,根据网络与信息系统运行和承载业务情况,初步判断事件的影响、危害和可能波及的范围,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3)及时报告信息。事发单位在先期处置的同时要按照预案要求,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属地区县、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事件信息。
(4)做好事件发生、发展、处置的记录和证据留存。
4.2分级响应
4.2.1Ⅰ级响应
Ⅰ级响应由国家指挥部启动,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在国家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启动指挥体系。
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专家顾问组专家、人才库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对策,提出处置方案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撑。
(2)掌握事件动态。
事件影响单位及时将事态发展变化情况和处置进展情况及时上报,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全面了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基础网络和信息系统受到事件波及或影响情况,及时汇总并上报市应急办、国家指挥部办公室。
(3)处置实施。
①控制事态防止蔓延。现场指挥部根据国家指挥的部署,组织事发单位及应急队伍,采取各种技术措施、管控手段,最大限度地阻止和控制事态发展;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全面启动预警机制,及时督促、指导本市网络与信息系统运营使用管理单位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防止事件进一步蔓延。
②做好处置消除隐患。现场指挥部组织专家、应急技术力量、事发单位尽快分析事件发生原因、特点、发展趋势,快速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组织实施处置,对业务连续性要求高的受破坏网络与信息系统要及时组织恢复。
4.2.2Ⅱ级响应
市应急办或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启动Ⅱ级响应,统一指挥、协调、组织应急处置工作。
(1)启动指挥体系。
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专家顾问组专家、人才库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对策,提出处置方案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撑。
(2)掌握事件动态。
事件影响单位及时将事态发展变化情况和处置进展情况及时上报,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全面了解本市网络与信息系统运行情况,及时汇总有关情况并上报市应急办、国家指挥部办公室。
(3)处置实施。
①控制事态防止蔓延。现场指挥部全力组织事发单位及应急队伍,采取各种技术措施、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阻止和控制事态发展;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全面启动预警机制,及时督促、指导本市网络与信息系统运营使用管理单位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防止事件蔓延到其他信息系统。
②做好处置消除隐患。现场指挥部组织专家、应急技术力量、事发单位尽快分析事件发生原因、特点、发展趋势,快速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组织实施处置,对业务连续性要求高的受破坏网络与信息系统要及时组织恢复。
4.2.3Ⅲ级响应
事件发生单位主管部门或属地区县启动Ⅲ级响应,按照相关预案进行应急处置,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需要指导、检查、协助应急处置工作。
(1)启动指挥体系。
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指导现场处置。
(2)掌握事件动态。
现场指挥部及时了解事发单位主管范围内的信息系统是否受到事件的波及或影响,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3)处置实施。
①控制事态防止蔓延。现场指挥部及时采取技术措施阻止事件蔓延;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向全市预警信息,督促、指导相关运行单位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
②做好处置消除隐患。尽快分析事件发生原因,并根据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恢复受破坏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4.2.4Ⅳ级响应
事件发生区县、部门、单位启动Ⅳ级响应,按照相关预案进行应急处置,事件发生区县、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及时赶赴现场,组织协调、指挥所属技术力量进行事件处置工作,必要时请求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队伍支援处置;事发单位负责将事件信息、处置进展情况及时向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根据需要,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有关人员及时赶赴现场,指导、检查事发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协调相关专家、应急队伍参加应急救援。
5信息管理
5.1信息报告
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应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及时收集、分析、汇总本地区、本部门或本系统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情况信息,安全风险及事件信息及时报告市指挥办公室。
倡导社会公众参与网络、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监督和信息报告,发现本市网络、网站和信息系统发生安全事件时,应及时报告。
5.2信息报告内容
事件信息一般包括以下要素:事件发生时间、发生事故网络信息系统名称及运营使用管理单位、地点、原因、信息来源、事件类型及性质、危害和损失程度、影响单位及业务、事件发展趋势、采取的处置措施等。
5.3信息和新闻报道
5.3.1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
5.3.2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发生后,需要开展新闻报道时,在市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成立新闻宣传组,指派专人负责新闻报道工作,起草新闻稿和情况公告,及时、准确、客观报道事件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6后期处置
恢复重建
恢复重建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由事发单位负责组织制定恢复、整改或重建方案,报相关主管部门审核实施。
7保障措施
7.1专业支撑队伍
7.1.1加强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队伍建设
加强北京市政务信息安全应急处置中心、北京网络行业协会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和处置中心、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北京市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北京市保密技术检查中心等应急队伍建设,作为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队伍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救援和支援工作。
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队伍承担以下主要职责:
(1)按照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的指令,开展应急救援;
(2)承办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培训工作;
(3)负责抢险队伍设备、器材及相关软件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4)负责网络与信息安全社会应急力量的联系和组织工作;
(5)负责协助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演练工作;
(6)根据事发单位应急支援请求,提供应急救援服务;
(7)承办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7.1.2加强本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人才库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依托优秀信息安全企业建立本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社会网络,发挥社会力量和人才在本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本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对能力和水平。
7.2合作机制建设
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本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合作机制建设。
8宣传、培训和演练
8.1宣传教育
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制定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宣传教育规划,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应急队伍编制公众预防、应对信息安全事件宣传资料,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各区县、各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及其他有效的宣传形式,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预防和处置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宣讲活动。
8.2培训
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各有关单位,开展信息安全法规标准、信息安全预案编制、风险评估、事件分析处置、容灾备份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培训。
8.3演练
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预案演练,模拟处置重大或较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提高实战能力,检验和完善预案。
9预案体系
本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分为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和单位预案,分市、区(县)两级管理。
市级部门预案由市通信保障和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根据本预案要求,负责制定和修订,依据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分工,由相关成员单位负责起草和解释;
市级单位预案由市级网络与信息系统运营使用管理单位负责制定、修订;
各区县政府根据本预案和相关市级部门预案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负责建立与完善本地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体系。
目录
1总则
1.1编制依据
1.2事件分类分级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办事机构及其职责
2.2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顾问组
3监测预警
3.1监测
3.2预警分级及
3.3预警响应
4应急响应
4.1基本响应
4.2分级响应
5信息管理
5.1信息报告
5.2信息报告内容
5.3信息和新闻报道
6后期处置
恢复重建
7保障措施
7.1专业支撑队伍
7.2合作机制建设
8宣传、培训和演练
8.1宣传教育
8.2培训
8.3演练
9预案体系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信息;网络安全;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移动互联网络已经是被广泛应用,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网络安全的管理力度,但是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问题是我国信息化社会进程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就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问题提出安全防护策略,对我国当前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一、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概述
计算机网络信息是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的传播模式,网络是以虚拟形式存在的,是信息交流、存放的重要枢纽。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通过各种手段保护网络信息不受到威胁和破坏,保障网络信息的正常使用,将安全系数降到最低,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二、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保护的重要意义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讲来看,做好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保护是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国务院办公厅在2001年颁布了《增值电信业务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基本要求》,要求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应该遵守网络信息安全条例,以保障国家的网络信息安全。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企业若想实现发展壮大,就必须实现向信息化企业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就成为影响公司发展重要因素。所以企业只有做好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对于计算机用户而言,加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的防护,是对用户自身的有效保护,这样可以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三、威胁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的因素
(一)网络系统最容易被攻击的位置是缓冲区溢出造成的网络漏洞。目前,许多网络系统没有根据缓冲区缓冲区间的容量,就任意进行数据的接收,导致数据信息出现溢出的情况,系统由于没有设置提示装置会继续运行指令。破坏着这是根据这一安全问题,向网络系统发送专门设置的攻击数据,导致网络系统的不稳定,从而借机查看访问系统的统根目录。
(二)对网络系统固有的漏洞不正确的维护也会导致破坏者的攻击,确切的说不恰当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也是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当用户发现网络系统出现漏洞是,应该找专业人员检查危险系数,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实施补救。虽然网络系统在不断地更新和维护,但是受到其他网络硬件设备的影响,系统会不断的出现新问题、新漏洞,我们必须有效的进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降低系统所承担的风险。
(三)在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的防护中,存在网络系统设计效率低和检测能力差的情况,也就是说网络信息防护系统本身就很不安全,无法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建立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必须从整个构架的最底层入手。这个构架可以为网络信息提供有效的安全服务,并实现对网络系统的妥善管理。对服务器的代码在设计过程中也要实行有效的管理。目前,有很多网络漏洞问题指出,在输人检查不完全时,系统的防护功能十分的脆弱,破坏者会利用这个弱点进行拒绝服务攻击,这样会导致网络系统处在非常危险的境地,破坏了网络信息的有效传输,也影响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首先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保护的重视。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保护的过程中,要把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做为工作的重点,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与应急管理策略。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防治体系,满足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技术要求;加大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预警和执行力度,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二)在生产生活中,重视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保护技术的使用。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很多,这些技术的应用对网路信息和网络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防护技术:
1.防火墙技术的使用,网络防火墙是一种网络信息访问控制设备,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部件,防火墙技术与网络安全域不在同一个通道内,能够对通道内的信息进行监控和记录,实现对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作用。
2.病毒入侵检测系统,英文名为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这种检测系统能够监控网络信息系统受到威胁的征兆,一旦病毒入侵检测系统发现可疑问题会立刻显示,通知有关人员进行处理。病毒入侵检测系统是对病毒进行监控和识别的解决方案,病毒入侵检测系统是整个网络系统的监控系统,是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3.病毒及恶意代码防护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分为主机型和网关型两种形态,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病毒模式设定,对匹配模式的信息进行拦截,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病毒和恶意代码的更新速度也非常迅速,这就需要不断调整网关和主机的模式,以满足防护病毒和恶意代码的需求。
(三)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必须由全部用户一同参与,因为只有实现全民参与,才能实现层层落实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维护责任,提高每位用户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会逐渐的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网络自身的存在安全问题,用户能做的是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加强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研究,这样才能有效的的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更好的维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吴斌.浅谈计算机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防护策略[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06(03):1020-1022.
篇3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1 前言
通常人们所说信息安全即充分保护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以及可靠性。随着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要依靠网络进行传递,人们的生活由于网络的共享性以及开放性得到了很大的方便,但是,网络很容易受到攻击,尤其是大量智能性网络攻击工具的不断涌现,导致现在的网络非常容易受到攻击,这种攻击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例如服务器无法正常提供服务、数据被人窃取等等,对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 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
计算机网络问题与公民个人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以及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使我国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免受影响,那么必须克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众多问题,将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风险化解掉。为了将风险降到最小,就必须做好网络安全方案设计。第一,防火墙技术。对于网络安全而言,防火墙技术属于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有效的阻止网络黑客对某个机构网络访问的屏障,也被叫做控制进出两方向通信的门槛,在网络入口对网络通讯进行检查,充分考虑用户设定的安全规则,充分给予内部网络安全足够的保护基础之上进行内外网络通讯的提供,这就是其最主要的作用。通过对管理措施、硬件以及软件的综合运用,它能够在被保护网络周边提供给跨越网络边界的信息以控制、检测或者修改手段。通过对防火墙技术的充分利用,在网络边界上,进行仔细的配置,通过形成的网络通信监控系统可以有效的将外部以及内部网络进行隔离,从而对外部网络的侵入进行阻挡,使网络安全程度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像信息系统安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网络防病毒,使用盗版软件以及上下载软件都属于病毒主要来源。通过病毒防火墙进行病毒传播的阻止,并进行病毒的清除和检查等就是其防病毒技术。不过,通常情况下防火墙无法提供实时入侵检测能力,同时来自内部网络的攻击也不能得到有效的隔离,资料显示,80%的攻击来自内部,所以仅仅使用防火墙,远远不能满足网络安全的要求。第二,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属于新型的网络安全技术之一,能够实时进行入侵检测然后采取相应防护手段是其最根本的目的,就像记录证据进行断开、恢复或者跟踪网络连接等。之所以说实时入侵检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由于它可以有效的补充防火墙技术,对防火墙技术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对于各种内部网络攻击能够有效的对付,其次是由于它可以将“黑客”能够利用的入侵时间大大缩短。第三,安全扫描技术。安全扫描技术来自“黑客”进行网络系统入侵时使用的工具,安全扫描技术可以和入侵检测系统以及防火墙进行良好的配合,使网络的安全性得到有效的提高。网络管理员通过扫描网络能够对网络的安全运行和配置的应用服务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一些安全漏洞能够更及时的发现,对网络风险等级进行客观的评估。根据扫描的结果,网络管理员能够对系统中的错误配置以及网络安全漏洞等进行有效的更正,从而能够对安全危险提前进行主动的控制,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防范措施应对黑客攻击。第四,信息加密技术。保护网内的控制、口令、文件以及数据信息,并保护网上传输数据就是信息加密的根本目的。尤其是随着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技术,大量的重要信息需要在网上进行传输。必须在开放通讯安全体系的建立之上才能进行开放的电子商务系统。认证和通讯加密系统基于公钥体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所以在近年来不断流行起来,在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中成为了重要基础。对于公钥密码,发信方与收信方所采用的密钥并不是相同的,同时通过加密密钥进行解密密钥的推导几乎是不可能的。世界著名的公钥密码算法包括:EIGamal算法、椭圆曲线、零知识证明的算法、Ong-Fiat-Shamir、Rabin、Hellman、McEliece密码、背包密码、RSA等等。其中,RSA是最具影响力的公钥密码,到目前为止,它可以抵抗多有已知的密码攻击。第五,信息确认技术。建立安全系统必须依靠存在于用户之间的各种信息关系,当前所有的安全解决方案中,二种确认方式是普遍适用的方案之一。一种是直接信任,另一种是第三方信任,从而有效的防止信息被非法伪造或者窃用,信息确认技术相对可靠的主要有:发生异常时,认证系统可以进行处理;信息发送者必须具备合法身份,不可以由其他人冒名顶替进行信息的伪造;用户具备合法的身份能够对接受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进行校验,同时对于发送方是谁必须非常清楚。当前,信息确认技术相对成熟,就像数字签名、密钥认证、用户认证以及信息认证等,提供了信息安全一种可靠的保障。第六,生物识别技术。依靠人体的身体特征验证身份就是所谓的生物识别技术。人体特征的一大特点是不可复制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与传统意义上的身份验证机制相比,这一技术具有更高的安全系数。人体生物特征主要有:骨架、掌纹、视网膜、面孔、声音以及指纹等,其中,指纹具有不可比拟的再生性、稳定性以及唯一性得到了诸多关注。不仅具有指纹识别技术,近年来,签名识别技术以及视网膜识别技术方面的研究同意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成绩。第七,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技术。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与漏洞检测技术,由于其可以进行主体受攻击可能性的预知,并能够具体指证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发生的行为,所以,在网络安全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应用这一技术能够帮助对名气的系统资源进行检测,对这一资源可能受到攻击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对支撑系统自身脆弱性充分了解,对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
3 加密技术的应用
第一,加密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方面。为了对在网上进行各种商务活动的顾客进行保护,使其无需为自己信用卡被他人盗用的问题担心,人们现在开始使用RSA的加密技术,使信用卡交易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NETSCAPE公司研发了一种基于保密密钥和RSA的适用于因特网的技术,叫做安全插座层,也被简称为“SSL”。这种技术可以同时使用“非对称”以及“对称”的加密方法,当电子商务的服务器与客户发生沟通时,客户便能产生一个Session Key,客户通过服务器端的公钥加密Session Key,并向服务器端传输,当双方都清楚Session Key后,数据的传统都是用Session Key进行解密并加密的,不过必须保证服务器端传输给用户的公钥已经得到相关发证机关的批准,得到公证之后才可以使用。
第二,加密技术应用于VPN中。当数据传出发送者自身的局域网时,首先,这些数据由用户端与互联网相连接的路由器开始硬件加密,在互联网上,数据传送过程中是以加密的形式进行的,数据传输到目的LAN路由器时,数据就会由该路由器进行解密,由此目的LAN的用户就能够得到真正的信息了。
4 总结
当今时代,信息战争才是未来的主要战争,其中信息战争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网络战争,目前,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国防、农业、工业等不同方面重要的信息交换方式,已经逐渐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渗透。所以,对于网络潜在的威胁以及其具有的脆弱性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并采用各种不同的安全策略,并使各种网络政策法规不断健全,这对于网络安全性的保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欣苗.网络信息安全控制技术及应用[J].商情,2010(16).
[2]郭道峰,关伟锋.论新形势下通讯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及实践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9).
[3]冯川.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威胁及防护[J].无线互联科技,2011(10).
[4]文兴斌.网络财务安全控制对策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5(12).
篇4
论文摘要:网络交易正随着其交易额的迅猛增长,逐渐成为当前主流的商业模式。但是,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文章以供应链的视角,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探讨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阐述了网络交易中供应链特性以及供应链风险特征,以供应链为基础,对网络交易信息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一、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网络交易作为一种当今迅猛崛起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受人青睐与关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 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4.57亿元,比2009年底增长7 330万元,网络普及率达到34.3%。同时,网络交易额的增长率已达到数倍于传统实体渠道的销售额。以2010年手机与笔记本的销售为例,传统实体渠道销售额分别增长15%和40%,而通过网络交易的销售额增长率则达到惊人的64.6%和193.8%。
与网络交易快速发展产生鲜明对比的是,由于网络交易对信息的高度依赖性,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据调查显示,40%以上的消费者反映在线服务的承诺不真实或不能兑现,有60%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曾被商家或网站滥用,而更有70%以上的消费者在进行网络交易活动时怀疑交易网站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以上调查只是从消费者角度说明了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当前的严重性,但这只是问题的表象。毕竟,网络交易活动中是围绕产品和服务来进行的,只有同时存在供应方、制造方、分销方、网上商家直至消费者等参与方,网络交易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以往研究往往只针对上述某一方或几方来讨论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显然这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本文将从供应链的角度,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探讨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
二、 网络交易中供应链特性
网络交易行为对供应链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以往传统供应链相比,主要体现出以下新的特性。
1. 网络信息平台出现。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除了由各成员企业构成的信息流交换系统外,还拥有专门应用于信息集成与共享的网络交易供应链信息平台。网络交易供应链依托这一平台的信息生成、处理、传递与接收,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网络交易决策行为。同时,通过这一平台获取与预测市场需求并做出积极响应,实现供应链稳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
2. 网状结构替代链状结构。供应链结构的完整是其正常运营的保证。以往供应链是由供应方直至最终消费者的链状结构,物流成为这种结构下的主要形式,供应链中任一成员单位的中断,都可能对整个供应链结构产生破坏,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而基于网络平台信息发散性的网状供应链结构,当某一成员出现中断时,供应链能及时通过信息的协调作用,调整供应链结构,实现供应链结构的修复,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营。
3. 沟通与服务方式改变。网络平台的应用使供应方与需求方通过直接的信息交流建立沟通关系,消除了双方的时间与空间距离,提高了响应速度与客户满意度。同时,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生产与消费过程的协同,使得整个供应链更加开放、灵活和高效,为个性化的服务方式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供应链成员共赢。供应链成员的共赢主要体现在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升。网络平台的应用,使成员单位的信息在网络平台实现共享,使零库存、准确的销售计划与需求信息获取成为可能,将整个网状供应链真正地整合成一个整体,信息在网络平台中快速高效的流动,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的多余消耗和运作,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了总体竞争力,实现成员单位的共赢。同样,通过网络交易平台,也为作为供应链终端的消费者提供了信息便利,节省了交易成本。
三、 网络交易中供应链风险特征
1. 复杂性。首先,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供应链外部因素,也有供应链内部因素。其次,网络交易平台环境中供应链网络结构的特性,造成链上成员不仅要面对单个成员企业的风险,还要面对成员企业之间的风险。再次,信息风险发生过程和产生后果也是复杂的,使得供应链成员难以评估风险并准确及时地做出决策。总体来看,网络交易下的供应链风险的复杂性相对传统供应链更高。
2. 虚拟性。网络交易是以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平台信息共享的形式存在,这使得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和供应链成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关系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基于网络交易虚拟性特征,它所带来的供应链风险同样也具有虚拟性特征。网络交易服务器流量限制,软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网络病毒的传播等等潜在风险,都会给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运营带来虚拟性风险。
3. 传播性。网络交易平台中供应链风险的传播性特征,是由网络平台中供应链自身的网状结构决定的。通过网状结构供应链把从供应方、制造方、销售方以及顾客有机的联系起来,环环相连,互相依赖,彼此影响,每个成员的信息风险都会通过网状结构传播给其他供应链成员,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在网络交易平台的环境下,这种影响的破坏性更加突出,传播的速度也更加迅速而难以应对。
4. 易变性。供应链整体与成员绩效的提高都离不开成员之间的合作互补,以提高竞争力,实现多赢。但是在市场理性的竞争规律下,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又是独立核算的利益主体,彼此都以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以此竞争规律,我们不难得出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关系必将随着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博弈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在网络交易环境下的供应链内部和不同供应链之间,成员企业可能同时处于链内与链间的网状结构之中,由于面对的环境和充当的角色不同与变化,其利益关系也随之变化。因此,由于这些变化而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显而易见。
四、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风险因素
1. 供应链成员内部信息风险因素。
(1)信息不畅。信息在供应链中的高效流动才能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高效。其前提是应保证信息在成员企业内部的高效有序流动,形成链内企业之间的高效有序的信息流,实现信息的及时可靠交换。但是,供应链成员内部的种种不利因素如组织设置往往会制约其信息效率,引起内部信息不畅,更无法形成有效的链间信息流,给整个供应链的稳定运营带来信息风险。
(2)信息虚假。网络交易条件下的供应链是由信息连接的各节点企业组成的网状动态组织。相比传统供应链,由于成员内部信息的可视性差,其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显而易见。特别是在链内成员企业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都会存在隐瞒或虚报商业信息的情况。其中夸大需求信息以增加对供应链上游企业的议价能力的虚报需求信息情况尤为突出,这无形中扩大了整个供应链的牛鞭效应,使整个供应链失去有效协调,必然带来信息风险。
2. 供应链成员间信息风险因素。
(1)逆向选择。供应链成员之间主要为委托关系。链内企业的开展合作、共享信息等行为都是以供应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协调和委托机制为基础。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委托关系往往引起逆向选择风险。一般来说,方通常处于信息有利地位,它能通过信息不对称性的加剧,获得更多的利益但会降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这种逆向选择风险产生于信息不对称,同时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也会扩大信息不对称,加剧信息风险。
(2)信息共享。供应链中的信息交换均可视为信息共享行为。在网络交易的虚拟化环境中,信息共享尤为重要。各成员企业往往通过建立将各自的信息数据平台与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数据平台连接实现彼此的信息共享。但是,由于成员间信息数据平台软硬件的不匹配,数据集成和处理方式的差异,通常会造成数据生成、传递与处理的不确定性,使信息共享本应成为有利于降低供应链信息风险的环节变成了信息风险环节。其次,如果信息安全措施不到位,信息共享便会成为网络交易信息泄漏的一个主要出口,可能会造成参与网络交易的供应链参与方的巨大损失。
3. 技术设备信息风险因素。
(1)网络安全。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网络交易的迅猛增长,而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无论是从需求信息的收集反馈、供应商与制造商的订货协调,供应商与顾客的信息传递等方面的运营方式都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网络交易中网络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主要的隐患。系统安全漏洞、病毒、木马、间谍软件和安全机制缺失都严重破坏供应链信息的有效传递,成为网路交易供应链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处理。供应链运营中的信息量会随着网络交易量的增长而变得日益繁杂,对信息处理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的有效处理是信息有效传递和利用的前提。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发生的信息不完整、失真等都可归为信息处理风险。这类风险的原因主要由信息处理技术不当造成,报文形式、信息处理标准等问题都可能引起信息处理风险。
五、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安全对策
1. 发挥供应链核心成员信息领导作用。供应链是由核心企业构成,围绕核心企业运作的现代商业组织形式,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也不例外,只是将更多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入其中。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信息风险防控的作用很大程度反应在其对整个供应链信息规则的制定与监管执行方面。同时,核心企业可利用其供应链支配方的有利地位,获取更多的供应链信息,并利用其强势地位达到有效地信息监管的作用。另外,核心企业在信息真实性、信息标准、信息内容形式、信息处理方式、信息传递规则等方面都能起到其他成员无法取代的领导作用,从而有效防范信息风险。
2. 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信息控制。面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下的虚报信息,造成信息失真,给整个供应链带来的信息风险。在信息收集环节,应加强对成员企业的控制监督,对其内部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并且,应制定供应链成员间的诚信与制约机制,对虚报、瞒报信息的行为给予制裁,避免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人为信息风险因素的存在。
3. 严格供应链成员选择。供应链是由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制造,产品运输到分销,直至最终客户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的网状结构。构成成员素质直接制约了供应链的整体素质与竞争力,也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潜在信息风险。一般来说,构成成员企业素质越高,潜在风险信息越小。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风险也不例外,甚至成员素质对信息风险的影响会更高,因为网络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更强,更需要供应链成员的自律,没有自身素质的保证,这种自律恐怕难以保证。解决成员企业素质问题,除了提高各自企业的能力素质外,供应链成员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选择成员企业是要注重其竞争力,也要注重对其商誉、质量等方面的考虑。同时,制定有效的合作契约,有效控制成员企业的信息风险。
4. 增强供应链成员间信任。信息风险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为什么会存在信息不对称,不难否定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彼此的不信任是其主要原因。很难想象,两个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之间,会相互隐瞒,彼此欺骗。这种隐瞒欺骗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现象,根源在于彼此不信任。大家都害怕对方获得信息后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损害自己的利益。在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下的成员企业各自利益最大化,处理不好就很容易产生导致信息不对称的不信任行为。那么,建立信任肯定不能凭空想象。首先,需要有兑现彼此间的承诺的能力,保证承诺的信息能够按时按质实现;其次,应制定有效的契约,对信息不对称行为进行制约。
5. 加强信息技术建设。供应链信息在成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高效流动与共享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将供应链成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与信息有关的软硬件系统有效连接与整合到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上来。这些需要整合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通过有效整合,建立高效顺畅的信息流通途径,保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降低信息风险的可能性。
6. 推进信息标准化。供应链信息要达到准确高效的目的,信息共享是前提。信息怎么样才能有效共享,信息本身、信息处理以及信息传递的标准化是解决信息有效共享,提高运作效率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信息数据的格式、名称、字段的规范,信息之间关系明确定义,信息处理遵循统一的程序,避免由于成员企业间信息差异造成的信息共享阻塞和中断。
7. 提高网络安全水平。供应链是基于信息网络而存在的,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对网络的依赖就更加突出。网络安全状况直接制约着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的信息安全水平。网络病毒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病毒具有传播快,影响广,控制难度大的特点。这就要求从源头来加以控制与管理。首先,主要由防毒软件构成的网络安全屏障应该具备,且能实时更新病毒数据库。另外,对于威胁大、发生频率高的主要网络病毒,可有针对性的设计网络安全策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也应注意实时更新。而备用网络系统和软件,在网络威胁发生且一时难以控制的情况下,能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营和网络交易的继续。
参考文献
1. 马国顺,宋伟伟.基于交易平台的C2C完全信息博弈分析.现代情报,2010,(6):3-5,15.
2. 陈璐. 基于我国市场环境下网络购物风险防范对策研究.江苏商论,2011,(3):47-49.
3. 贾炜莹,刘永胜,张剑.基于不对称信息的供应链契约风险管理.商业研究,2011,(1):57-62.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主动防御技术;医院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安全主动防御技术在医院中运用日益的广泛,而且对医院的管理模式进行了革新,但是计算机在使用中,其安全性较低,常常会出现病毒入侵,导致各类信息的泄露,导致医院的数据资料的丢失等。现在,医院已经完善了计算机系统应用的安全防御工作。
1计算机安全主动防御工作在医院中的常见问题
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在医院中是医院的关键工作,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资料被泄露,对患者的隐私保护产生消极影响,医院计算机安全防御工作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1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入侵 计算机病毒在计算机系统中产生很大的威胁,对应用软件进行操作中,病毒的入侵产生的消极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连接网络的情况下,病毒的覆盖范围会非常大,而且病毒在几秒钟内就可以覆盖整个系统,导致网络运行效率的降低,对系统资源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不能正常的使用。
1.2应用程序的漏洞 目前,医院常用的计算机软件都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这些漏洞对计算机的安全运行产生不良后果,很多黑客借助很多技术上的漏洞窃取他人的信息,导致系统资源和数据的丢失。
1.3网络管理存在漏洞 各类数据在网上传输和储存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提升网络的安全,但是在进行数据的管理中,医院的处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网络信息不能及时的保护,医院在进行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中投入的技术和人力过少,导致网络管理不健全。
2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1影响医院网络安全的技术因素 医院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与其他的局域网没有很大的差别,涉及到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和服务等因素,随着医院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完善,其问题也越来越多,医院的物理环境存在很多不安定的因素,而且操作系统容易被病毒入侵,数据备份也会存在问题,在运用传统的防火墙技术不能很好的完善相关的安全问题,导致医院各类数据的丢失等,这对医院的业务正常运转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也对患者的隐私产生很大的影响。
医院在充分的运用网络的同时,不能建立完善的防御体系,而且在其进行安全防范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网络运行中,防火墙可以抵御病毒的入侵,就没有进行相关的网络管理工作。但是,实际上,防火墙是常见的防病毒产品之一,其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网络的内部或者旁路进行工的攻击,防火墙不能起到良好的防御效果。
网络安全措施在操作中具有复杂性,而且在各类操作中没有任何的联系,在IP与MAC地址捆绑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在于管理人员要对每台计算机单独的操作,而且要对信息逐一的录入,在这个过程中,数据量非常大,而且容易在录入中出现错误。而且拥有网络技术知识的内部人员可以更改IP地址,这就导致了绑定不能发挥作用。在医院的计算C上安装了杀毒软件,但是由于医院计算机数量多,即使在主机上开启了杀毒软件,也不能起到作用。
2.2影响医院网络安全的认为因素 在很多医院的内部,还不能形成专门的网络管理部门,在出现网络安全问题后,常常不能找到负责的人员,也不能制定完善的信息系统,相关的安全标准也有不健全的地方,不能进行强制性的安全检查,而且不能对医院内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网络安全的培训。第三方专业机构也没有介入,而且网络安全上岗人员没有相关的认证标准。上述的因素会导致医院的网络安全问题,而且内部的人员会将个人的电脑与医院内部的网络混合使用,这就导致了个人电脑上的病毒会进入到医院的电脑中,导致医院业务系统不能正常的运行,或者医院的内部人员将业务网络电脑直接的接入到互联网中,导致大量的木马的传播。甚至出现了医院的内部人员借着自己的职权,将医院内大量的数据篡改或者窃取,导致很多业务数据发生变化,由于医院内部和医保等社保网络连接在一起,如果医院的数据被病毒侵袭,造成的社会影响也非常大。
3计算机安全主动防御体系的建设
3.1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在医院计算机网络安全主动防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其防御功能比较完善。在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技术等方面,尤其是对网络技术的管理,需要借助计算机安全主动防御技术,这项技术可以通过用户的管理与医院相关的管理制度结合,实现计算机的安全管理,使用户在运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进行安全的操作。强化计算机安全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在运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可以遵守各项规定。
3.2防御技术 如今,计算机安全主动防御技术不仅仅在医院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同时起在其他行业也在应用,结合了防病毒相关的技术,实现了二者的补充,而且能对计算机病毒入侵进行预测,找出计算机在运行中存在的漏洞。
3.3预防对策 计算机安全主动防御对策在医院中采用主要是提高网络安全,完善对网络设备的设计,提高网络的规模,对网络行为进行约束。在计算机安全主动防御对策中,主要建立了网络预警、网络保护、网络恢复等技术,为医院的数据进行保护。
4计算机安全主动防御系统在医院中的构建
4.1网络预警系统 网络预警系统会结合医院对数据管理的情况和经验,对计算机中会发生的安全问题进行评估,并向管理人员发出信号,在预警系统中,找出安全漏洞,对网络在运行中的各项操作进行自动化的检查,对安全问题进行搜集,一旦找到病毒,及时的删除。
4.2网络保护系统 网络保护系统在计算机安全保护中最常见,现在主要借助防火墙实现,确保计算机操作的安全,通过用户的要求,建立安全保护体系,将医院内部的数据保持完整,在传输中防止数据的泄露。在医院内部安装DSM桌面管理系统,可以对设备的客户端进行分析,在经过身份验证后才能正常的入网,外来的设备要通过管理人员的审查。
4.3网络检测系统 计算机网络检测系统在医院主动防御系统中运用的最多,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最突出,可以在医院计算机运行中,及时的找出外界各类的攻击行为,及时的采取应对的措施,在计算机运行中,可以对数据和操作进行安全扫描,并且通过实时的监控,确保计算机的安全性。
4.4网络响应系统 很多医院都配置了网络响应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对黑客的攻击行为作为反应,并且及时的做出各类决策,防止病毒对系统造成危害。在网络检测中,可以对病毒的源头确定,并且对病毒的特征收集,防止下次有类似的病毒再次入侵网络。在数据传输中,如果受到病毒的侵袭,可以自动的停止数据传输,防止大量的病毒进入到系统中。
5结论
在医院的计算机系统中,储存着患者的资料,如果医院的计算机系统出现漏洞,会导致患者隐私的泄露,所以,在医院内必须建立起网络主动防御系统,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陈昂.网络主动防御技术在医院信息数据库安全中的运用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6:81-82.
篇6
为了切实做好学校校园网络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确保我校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妥善处理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遏制突发事件的影响和有害信息的扩散。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本预案所称突发性事件,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学校校园网网络设施及信息安全等有关的灾害。
第二条本预案的指导思想是湖北师范学院有关计算机网络及信息安全基本要求。
第三条本预案适用于湖北师范学院内所有个人和办公用计算机以及各研究所、实验室(中心)、教学机房、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计算机和网络硬件、软件,以及学校门户网站和下属各部门网站内容发生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
第四条应急处置工作原则: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各司其职、整体作战、发挥优势、保障安全。
第二章 组织指挥和职责任务
第五条学校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与任务是统一领导全校信息网络的灾害应急工作,在校领导组织指挥下,全面负责学校信息网络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协调解决灾害处置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等。
第六条现代信息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负责日常信息网络安全事件的具体处理,其中信息中心是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处置控制中心,负责服务器端和网络层面的安全事件处置,并为各部门、院(系)做好部门办公用机和个人用机的安全处置提供技术指导。
第三章 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
第七条处置措施
处置的基本措施分灾害发生前与灾害发生后两种情况。
(一)灾害发生前,信息中心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技术中心人员各司其责切实加强日常信息网络安全工作的检查、维护,定时升级系统补丁和杀毒软件,检查防火墙、IDS(入侵检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消除隐患;
学校各单位切实落实部门网站管理工作职责、安全责任制,特别是对于开办网上论坛、留言板、聊天室、社区等交互式栏目网站的部门要落实关于信息审核、信息巡查和版主负责制度的情况,要设有防范措施和专人管理;
加强信息网络安全常识普及,使教职工掌握信息网络安全常识,并具备一定防范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
建立健全灾情速报制度,保障突发性灾害紧急信息报送渠道畅通。属于重大灾害的,在向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的同时,还应向黄石市公安局网络监察部门报告。
(二)灾害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程序,判定灾害级别,并立即将灾情向工作小组报告,在处置过程中,应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至处置工作结束。
第八条处置程序
(一)发现情况
现代信息技术中心要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做好校园网信息系统安全的日常巡查及其日志保存工作,以保障最先发现灾害并及时处置此突发性事件。
(二)预案启动
一旦灾害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预案的处置程序。
(三)应急处置方法
在灾害发生时,首先应区分灾害发生是否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两种情况,根据这两种情况把应急处置方法分为两个流程。
流程一:当发生的灾害为自然灾害时,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首先保障数据的安全,然后是设备安全。具体方法包括:硬盘的拔出与保存,设备的断电与拆卸、搬迁等。
流程二:当人为或病毒破坏的灾害发生时,具体按以下顺序进行:判断破坏的来源与性质,断开影响安全与稳定的信息网络设备,断开与破坏来源的网络物理连接,跟踪并锁定破坏来源的IP或其它网络用户信息,修复被破坏的信息,恢复信息系统。按照灾害发生的性质分别采用以下方案:
1、病毒传播:针对这种现象,要及时断开传播源,判断病毒的性质、采用的端口,然后关闭相应的端口,在网上公布病毒攻击信息以及防御方法。
2、入侵:对于网络入侵,首先要判断入侵的来源,区分外网与内网。入侵来自外网的,定位入侵的IP地址,及时关闭入侵的端口,限制入侵地IP地址的访问,在无法制止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断开网络连接的方法。入侵来自内网的,查清入侵来源,如IP地址、上网帐号等信息,同时断开对应的交换机端口。然后针对入侵方法建设或更新入侵检测设备。
3、信息被篡改:这种情况,要求一经发现马上断开相应的信息上网链接,并尽快恢复。
4、网络故障:一旦发现,可根据相应工作流程尽快排除。
5、其它没有列出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的灾害,可根据总的安全原则,结合具体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不能处理的可以请示相关的专业人员。
(四)情况报告
灾害发生时,一方面按照应急处置方法进行处置,同时需要判定灾害的级别,首先向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汇报。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可以同时向市公安局网络监察部门汇报。中、小型级别的灾害,可以只向学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小组汇报,并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至处置工作结束。情况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灾害的级别,灾害造成的后果,应急处置的过程、结果,灾害结束的时间,以后如何防范类似灾害发生的建议与方案等。
(五)预警
灾害发生时,可根据灾害的危害程度适当地预警,特别是一些在其它地方已经出现,或在安全相关网站了预警而学校信息网络还没有出现相应的灾害,除了在技术上进行防范以外,还应当向网络信息用户预警,直至灾害警报解除。
(六)预案终止
经专家组鉴定,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由学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宣布险情或灾情应急期结束,并予以公告,同时预案终止。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灾害应急防治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跟踪式的、深层次的和各阶段相互联系的工作,是有组织的科学与社会行为,必须做好应急保障工作。
第九条人员保障
重视人员的建设与保障,确保在灾害发生前的人员值班,灾害处置过程和灾后重建中的人员在岗与战斗力。
第十条技术保障
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和升级换代,在灾害发生前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强劲与安全,灾害处置过程中和灾后重建中的相关技术支撑。
第十一条物资保障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保证应急抢险救灾队伍技术装备的及时更新,以确保灾害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二条训练和演练
加强全校网络信息用户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这些用户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抢险救灾演练,确保发灾后应急救助手段及时到位和有效。
第五章 附则
篇7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通用2021
为确保网络正常使用,充分发挥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促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特制订本预案,妥善处理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遏制突发事件的影响和有害信息的扩散。
一、危害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1.如在局域网内发现病毒、木马、黑客入侵等
网络管理中心应立即切断局域网与外部的网络连接。如有必要,断开局内各电脑的连接,防止外串和互串。
2.突发事件发生在校园网内或具有外部ip地址的服务器上的,学校应立即切断与外部的网络连接,如有必要,断开校内各节点的连接;突发事件发生在校外租用空间上的,立即与出租商联系,关闭租用空间。
3.如在外部可访问的网站、邮件等服务器上发现有害信息或数据被篡改,要立即切断服务器的网络连接,使得外部不可访问。防止有害信息的扩散。
4.采取相应的措施,彻底清除。如发现有害信息,在保留有关记录后及时删除,(情况严重的)报告市教育局和公安部门。
5.在确保安全问题解决后,方可恢复网络(网站)的使用。
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制。建立由主管领导负责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并设立安全专管员。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安全责任制;bbs、聊天室等交互性栏目要设有防范措施和专人管理。
2.局内网络由网管中心统一管理维护,其他人不得私自拆修设备,擅接终端设备。
3.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树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网络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各校要加强对教师、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将网络安全意识与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保密意识联系起来。特别要指导学生提高他们识别有害信息的能力,引导他们正健康用网。
4.不得关闭或取消防火墙。保管好防火墙系统管理密码。每台电脑安装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病毒代码。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通用2021
为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管理,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结合实际,特制定饮食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预防措施:
1.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办事,餐厅工作人员按时进行健康查体,无健康合格证的严禁上岗。
2.与工作人员签订饮食卫生责任书,并与工资挂钩。
3.定期组织食堂员工学习食品安全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
4.建立每日对食堂卫生的检查与记录。
5.建立学校食物中毒报告与通报制度。
二、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1.发现师生有类似食物中毒症状(集体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时,应迅速送学校卫生室进行初诊,同时拨打“120”电话或送医院进行医治。
2.迅速向教育局及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3.建立食物试尝制度,做好所有食物食品留样工作,以备卫生部门检验。如是食用校外食物所致,也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取样。
4.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师生名单,并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
5.及时通知家长并做好家长和家属的工作。
6.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诊治、调查事故、处理等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通用2021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学生教师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一、预防措施:
1.学校有效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虫媒昆虫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的危害。
2.学校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3.学校配备设立专门的卫生室和校医,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
4.学校响应防疫站的号召,定期为学生接种疫苗。
5.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6.学校食堂符合食品卫生法的标准,建立严格的食堂管理制度,做到食物新鲜卫生,场所定期消毒并做好“除四害”工作。食堂人员都有健康证。
7.如学生或教师被认做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来校上课或从事学校工作。
8.任何人在学校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学校校医或学校领导报告。医疗保健人员发现甲类、乙类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传染病流行或者接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炭疽中的肺炭疽的疫情报告,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9.学校有关主管人员和校医,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二、应急措施:
1.在学校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非典患者和疑似非典患者、禽流感患者以及疑似禽流感患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2.对除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以外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非典患者和疑似非典患者,禽流感患者以及疑似禽流感患者,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3.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4.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5.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采取停课的紧急措施。
三、监督和责任:
1.学校上下人人重视,层层把关,领导起带头作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行使监督管理职权。
2.校医要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篇8
【 关键词 】 网站;安全;应急;机制
Research About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tection and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in Anhui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Website
Chen Liang
(Anhui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HefeiAnhui 230031)
【 Abstract 】 With the increasing application of computers and websites,the safety of websites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he website features and potential safety hazard,constructed a integrated website security protection system. Finally,it designed the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procedure.
【 Keywords 】 website; security;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1 前言
安徽省防震减灾信息网(以下简称“网站”)是安徽省地震局实现政务信息公开,服务社会公众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渠道,网站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而地震行业的敏感及特殊性决定了防震减灾信息网可能遭遇的突发事件庞杂、不可预测,如网站非法言论、感染病毒、网络中断、并发访问堵塞、网站攻击篡改等,其中后两种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更加恶劣,应对能力的提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强震、2009年4月6日肥东3.5级地震发生后,网站访问量骤然增加,网络堵塞严重,信息部门紧急调配高性能服务器,将门户网站转移以便缓解。之后经联系,省电信部门决定短期援助互联网出口带宽由10M升级至100M。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社会公众关注度逐渐加深,对地震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网站的正常运行和访问、信息的即时都需要应急体系的支撑。
在网络攻击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政府门户网站遭受攻击的几率越来越高。2008年5月31日、6月1日和6月2日,广西防震减灾网被黑客工具多次侵入,网站内容被恶意篡改,服务器全部数据被彻底删除,网站瘫痪。时值汶川震后敏感时期,犯罪分子的地震谣言制造了社会恐慌,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危害了社会稳定。前车之鉴,严峻的现实表明,我局要高度关注网站的安全运行。
随着网站的深入应用,网站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精神,从政策角度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规范和部署,确保政府网站的安全运行,各行业部门对本行业所可能产生的安全事件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研究,并据此制定了本部门相应的网站信息安全应急预案。2010年1月12日百度公司网站突然无法访问使得网络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安徽省信息化主管部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通过此事件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已出台《安徽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全力保障我省网络信息安全。
综上所述,为妥善应对和处置各种网站安全突发事件,确保网站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研究网站应急响应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满足安徽省防震减灾信息网网站需求的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2 网站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2.1 版块多,更新不易
目前,网站新版本已上线运行。新网站采用PHP脚本语言编写,数据库使用My SQL进行管理。涉及页面数量多,版块块类型丰富,不仅有震情、省局动态、直属单位动态、市县机构动态、行业动态、综合减灾等需每日更新的版块,还包括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群团组织等需定期更新的业务版块。有的信息需从后台直接上传,有的则需要进行网页的编辑更新,丰富的内容需要组织较多人力进行更新。
2.2 部门多,协调不易
网站的管理主要包括网站信息、网站应用程序开发、功能升级、服务器运行和安全维护等工作。一般情况下,日常更新版块由省局及市县各所属部门指定专人通过网站后台上传,办公室进行审核后;定期更新版块由各所属部门提供审核后的信息由局网站技术人员上传。网站应用程序开发、功能升级、服务器运行和安全维护则有局网站技术人员负责。参与网站管理的部门较多,需要完善的网站管理制度来进行管理协调工作。
2.3 内容多,备份不易
随着网站版块的增加和运行时间的延续,网站容量不断加大,不能及时清理的垃圾文件也随之增多。我局网站容量逐年增加,并还将有上涨的趋势。如果今后没有专门的设备和技术,网站的集中备份难度将很大。
2.4 人员多,管理不易
参与网站管理人员不仅包括省局各部门,还包括了大量市县局、台站的工作人员,变化快,网络知识不足,很多管理人员会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但是普遍缺少网络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安全意识淡薄。
3 可能存在的网站安全隐患
3.1 客观因素
(1)病毒。目前网站安全的头号大敌是计算机病毒,它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软、硬件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寄生性、隐蔽性、触发性、破坏性等特点。
(2)软件漏洞。每一个操作系统或网络软件的出现都不可能是无缺陷和漏洞的。这就使我们的计算机处于危险的境地,一旦连接入网,将成为众矢之的。
(3)黑客。电脑黑客利用系统中的安全漏洞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危害非常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甚至比一般的电脑病毒更为严重。
3.2 人为因素
(1)安全意识不强。网站管理人员不在岗,用户口令选择不慎,将自己的账号随意转借给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对网站安全带来威胁。
(2)网站后台配置不当。安全配置不当造成安全漏洞。例如防火墙软件的配置不正确。对特定的网络应用程序,当它启动时,就打开了一系列的安全缺口,许多与该软件捆绑在一起的应用软件也会被启用。除非用户禁止该程序或对其进行正确配置。否则,安全隐患始终存在。
4 网站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4.1 防护体系设计
中科院刘宝旭等设计了一个基于模型的网络安全综合防护系统(PERR),该模型由防护(Protection)、预警检测(Early warning & Detection)、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四个部分构成一个动态的信息安全周期,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局网站信息安全的防护与应急工作。
4.2 防护体系建设
4.2.1安全防护中心
网站目前安全防护主要采用硬件防火墙、Webgard软件防火墙、瑞星杀毒、清除木马、360安全卫士及系统安全设置来进行日常的防护。
安全防护中心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安全产品、技术、制度等手段,达到提高被保护网络信息系统对安全威胁的防御能力和抗攻击能力,同时,加强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控管能力。其建设可从安全加固和安全管理两个角度来考虑。通过对网络拓扑结构的调整、系统配置的优化,并部署入侵检测、防病毒、反垃圾邮件、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等安全产品和系统进行安全加固;通过制定管理制度进行安全管理,使用安全管理平台等技术手段,统一配置管理系统中的主机、网络设备及安全设备,增强监控能力,使其运转更为协调,最大程度地发挥安全防护效能。
4.2.2安全预警检测中心
网站目前安全检测主要采用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入侵检测、防病毒熊猫网关、防火墙等来进行安全预警检测。
安全预警中心的主要职能:(1)预警,可通过漏洞扫描、网络异常监控、日志分析、问题主机发现等技术手段以及评估、审计等安全服务来实现;(2)检测,可使用入侵检测、病毒检测(防病毒墙)等工具和异常流量、异常网络行为发现等手段和工具。
4.2.3应急响应中心
安全问题发生时需要尽快响应,以阻止攻击行为的进一步破坏。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的应急响应中心,对安全事件、行为、过程及时做出响应和处理,对可能发生的入侵行为进行限制,杜绝危害的进一步蔓延扩大,最大程度降低其造成的影响,避免出现业务中断等安全事故。
应急响应中心处理的手段包括阻断、隔离、转移、取证、分析、系统恢复、手工加固、跟踪攻击源甚至实施反击等。可通过制定应急响应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并辅以紧急响应工具和服务来实现。
4.2.4灾备恢复中心
网站灾备恢复目前主要采取人工定期备份的方式。灾备恢复中心建设主要通过冗余备份等方式,确保在被保护网络信息系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安全事故之后,被破坏的业务系统和关键数据能够迅速得到恢复,从而达到降低网络信息系统遭受灾难性破坏的风险的目的。备份包括本地、异地、冷备、热备等多种方式,按照不同备份策略,利用不同设备和技术手段来实现。
5 应急预案规划设计
5.1 应急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一流的信息安全技术服务队伍是网站信息安全应急预案规划设计的人员保障。为保证应急情况下应急机制的迅速启动和指挥顺畅,应急组织应设立领导组和技术组。
领导组主要职责包括:(1)研究布置应急行动有关具体事宜;(2)应急行动期间的总体组织指挥;(3)向上级汇报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和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4)负责与有关部门进行重大事项的工作协调;(5)负责应急行动其它的有关组织领导工作。
技术组主要职责包括:(1)执行领导组下达的应急指令;(2)负责应急行动物资器材的准备;(3)负责处理现场一切故障现象;(4)随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应急工作的进展情况;(5)负责联系相关厂商和技术人员,获取技术支持。
5.2 应急标准
研究网站安全隐患,结合我局网站管理现状,确立应急标准:(1)网站、网页出现非法言论;(2)黑客攻击、网页被篡改;(3)突发事件发生后大量并发访问;(4)软件系统遭受破坏性攻击;(5)设备安全故障;(6)数据库安全受侵害;(7)感染病毒。
5.3 应急流程图设计
如图2所示。
6 结束语
网站信息安全防护与应急是一项综合性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安全技术服务措施,制度建设是基础,队伍建设是保证,技术手段是根本。网站安全隐患和安全时间是所有网站管理人员不想遇到但又不可避免的事件,只有通过加强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不断完善防护与应急机制,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的责任心,才可以有效抑制网站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网站的安全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刘宝旭,陈秦伟,池亚平等.基于模型的网络安全综合防护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7,33(12):151~153.
[2] 张帆,刘智.网站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措施讨论[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24(2):38~40.
[3] 陈胜权.基于USB Key的政府门户网站保护方案[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7(11):36~39.
[4] 张薇.论政府门户网站安全保障体系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1):66~66.
[5] 刘少英.防病毒策略在政府门户网站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3(5):20.
[6] 杨莉.政府网站的安全性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1(6):77~79.
[7] 曹飒.信息整合是地震政务网站建设的基础和关键[J].国际地震动态,2008,1(1):34~38.
[8] 陈锦华.计算机网络应急响应研究[J].计算机安全,2007(12):50~52.
基金项目:
安徽省地震局2010年科研合同制课题项目(201041)。
篇9
关键词:信息安全;金融业;安全管理框架
中图分类号:TP309
1 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和分析
近年来,随着面临的信息安全态势日益复杂,银行业金融业机构都将“信息安全”提到了很高的高度,积极健全完善信息安全制度,建立信息安全综合监控体系,建设同城及异地灾难恢复体系,制定业务可持续计划,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证了重要业务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但是不容讳言,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仍然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运行,轻安全维护”或“重技术防护,轻人员培养”的现象,信息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根据所辖区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报告数据,2012年至今,所辖区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信息安全事件共十余起,暂无因为灾难性事件造成的信息安全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多是由于人为因素、设备、线路、系统故障所造成,部分事件可以防范和杜绝。其中由于技术人员错误操作造成系统或服务器宕机的事件占比16.7%,由于监控人员不及时响应告警信息,导致发生的安全事件占比8.3%;由于网络技术方案存在缺陷,导致发生的安全事件占比8.3%;由于故障发生后未能及时执行应急预案,导致事件影响扩大的占比8.3%,综合以上的人为因素造成信息安全事件的总体占比达到了41.7%,通过对上述安全事件的分析,我们发现近期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的安全事件除了有线路、设备、系统故障方面的原因,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部分从业人员信息安全意识淡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讲,做好信息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从业人员的观念和意识问题。从机构领导到科技人员,能否都在心里绷上信息安全的弦, 至关重要。部分从业人员对信息安全主要流于口头上,在实际工作中却无视其重要性,2013年4月,夜里某机构监控人员手机接到机房温度报警,但未引起重视,最终因温度过高导致某核心业务系统宕机。类似的从业人员信息安全意识的缺乏,无形中增加了信息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操作流程不规范、重要操作缺乏监管,信息安全制度不完善或未被落实执行。随着金融业务系统的日益复杂化,安全隐患也散布于各点,科技部门也无法准确预测到问题会出现在什么地方,任何一个错误操作都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瘫痪,这对科技部门操作流程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10月,某金融机构操作人员因为误操作将业务系统的交易日志文件关闭,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2012年11月,某金融机构维护人员错误操作,导致生产和备份系统重要系统文件丢失,造成服务器宕机,导致重要业务系统无法正常启动。错误操作的发生源于操作人员的粗心,但关键是由于操作流程不规范,对重要操作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管措施。
(3)信息安全管理未贯穿于信息系统的全生命周期。部分机构忽视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在业务系统开发部署上线时,未配套进行安全体系的设计和建设,或流于形式,不对方案进行充分地测试。2012年3月,某机构生产线路发生中断,但由于技术方案问题未能顺利切换到备份线路,导致业务发生中断;2012年11月,某机构由于未发现备份系统早已出现问题,在生产系统出现问题时,主备切换失败,导致业务中断。系统的安全体系流于形式,备份系统测试不充分,或疏于监控维护,都可能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
(4)优先恢复业务的意识不足,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制定了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但部分金融机构存在着应急预案与实际不符,可操作性不强,对部分情况无明确处置方法的情况,并且部分科技人员对应急预案不够熟悉,不清楚启动预案的条件和流程,不能迅速的处置解决问题。2012年7月,某机构由于设备故障导致业务处理速度缓慢,但由于该设备上承载了多项重要业务,原有应急预案未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科技部门未能按照预案执行,导致事件处理时间延后,影响扩大。该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系统建设时未充分考虑信息安全因素,不符合核心系统专机专用的安全思路,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应急预案与实际不符合,可操作性不强,导致了事件影响扩大。
综合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息安全方面特别是安全基础设施上进行了大量投入,但部分机构没能充分重视 “人”这一信息安全的核心因素,在精细化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质培养等方面有所滞后。
2 完善金融机构信息安全体系的几点想法
从上面对区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安全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到, 银行系统不仅应当在防范外部攻击、减少对外国技术厂商依赖、提高灾难恢复能力等方面大力投入,也应当立足自身实际情况,重视内部风险因素,以人为本,做到人防、技防并重,构建一套可行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下面结合上述各种不利安全的因素,就如何完善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体系提出五点建议:
(1)设立信息安全岗位,积极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做到安全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确保信息安全从业人员具有符合需要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明白业务系统在不同生命周期所面临的风险是什么,能够在业务系统的全生命周期里与开发人员、运维人员充分沟通,做好各项信息安全工作。
(2)加强人员教育,增强从业人员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定期组织培训、业务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强化各类人员信息安全和风险防范的观念,树立信息安全红线意识。避免出现对潜在风险熟视无睹,系统告警无人迅速响应、为图工作便捷而不按照流程处理等多种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减低信息安全事件发生概率。
(3)强化机构精细化管理能力,不断修订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细化操作流程,建立合理的流程管理机制,加强对特定流程的管控和执行后的健康检查,杜绝人为疏忽所引发的信息安全事件。
(4)完善业务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将风险防范的思想贯穿其中,在业务系统开发实施的同时就强调做好相关备份方案的测试验证工作,在系统上线运行后,建立完善的监控体制,不仅监控生产系统,对备份系统也保持监控,在可能的情况下,主备定期切换运行,确保在生产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备份系统能够替代生产系统提供服务,提高业务的可持续性。
(5)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保证应急预案与实际情况相契合,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不能做到万无一失,所有机构都应当重视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定期组织本机构相关部门开展应急演练,并根据演练结果不断优化应急预案,使得应急预案有效可行,确保对外服务的连续性。
3 结束语
自信息技术诞生以来,信息安全就如同影子一般伴随左右,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安全管理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事,要在新形势下做好信息安全工作,不仅需要金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在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上做好投入,不断完善优化运维管理机制,也需要金融机构重视人员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培养提升人员意识,提高人员信息安全技术能力,以人为纽带,将信息安全设施、信息安全运维管理机制有机融合起来,使其能够真正得发挥作用,尽最大可能实现业务的可连续性。
参考文献:
[1]任学强.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公开与信息安全之平衡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8):32-33.
[2]金山.物联网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6):38+40.
篇10
【关键词】金融机构;供电;网络;应急演练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社会对金融服务质量、效率以及资金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针对金融业务的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发展趋势,金融机构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越来越复杂,金融信息安全工作越来越艰巨,并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金融机构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有网络通信中断、电力供应中断、网络攻击、网络犯罪等,这些风险的处置将涉及到公安部门、通信管理部门、电力监管部门等多个不同领域的机构。因此,金融行业主管部门适时组织金融机构与公安部门、通信管理部门共同开展网络攻击事件协同处置应急演练,对增强各行业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处置网络攻击事件的能力,建立各行业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演练目的
通过组织开展金融机构网络攻击事件协同处置应急演练,达到以下目的:
?增强金融机构和通信行业、公安部门等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处置金融业信息安全风险的能力;
?建立金融行业主管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各金融机构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
?掌握相关应急资源的实际操作数据,为今后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三、演练组织
应急演练可由金融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选择一家金融机构为应急演练主体单位,公安部门、通信管理局为演练协同处置单位,负责配合金融行业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开展应急处置;基础通信公司(电信公司、联通公司等)负责配合上述机构开展网络攻击事件应急演练。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单位 职责分工
金融行业主管部门 组织、指挥、协调各参加单位开展应急演练,制定网络攻击事件协同处置应急演练方案。
公安部门 配合金融机构共同开展网络攻击事件演练。
通信管理局 1、对网络攻击事件进行监控和预警,配合金融机构共同开展网络攻击事件演练;
2、协调基础通信公司配合金融机构共同开展网络攻击事件演练;
金融机构 应急演练主体单位,制定供电故障和网络攻击应急演练方案,负责演练具体实施。
基础通信公司(电信公司、
联通公司等) 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及金融机构开展网络攻击应急演练。
四、演练场景
网络攻击应急演练场景
金融机构网上银行系统受到syn flood网络恶意攻击,对网上银行服务造成影响,监控人员监测发现网络攻击情况(于此同时,通信管理局监控人员发现网络攻击情况)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向金融行业主管部门(电话报告和传真事件报告单),请求协调通信管理局技术人员帮助查找攻击源;金融行业主管部门将情况告之通信管理局和公安部门,并派员赶赴事件现场协同处置网络攻击事件;通信管理局协调基础通信公司查找攻击源IP,定位攻击者物理位置;公安厅网警总队执法人员及时赶赴网络攻击现场,对网络攻击犯罪人员实施抓捕。
五、应急演练流程图(见图1)
六、演练风险评估及风险防范措施
为确保演练不影响业务系统的恢复运行,演练实施中采取以下风险防范措施:
?将演练时间安排在非关键性日期和非业务时段进行,并预留足够时间防止演练失败时有进行生产系统恢复;
?演练期间,要求相关基础通信公司提供现场技术保障,确保演练期间线路的正常;
?详细记录演练操作步骤及操作指令,以便追溯;
?密切监控演练每一步骤的执行结果,若某一步骤失败则停止演练,恢复生产系统,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图1
七、总结
金融业信息安全事关经济金融的稳定大局,责任重大,切实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是保障金融业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所设计的应急演练方案为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期望能对金融机构应急演练工作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共同维护金融业信息安全。
作者简介:
邢诒俊(1983-),男,海南海口人,硕士研究生,主任科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科技处,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