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程管理:会计与财务;重要作用;问题与策略;探讨
一、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一直是以培养工程项目中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为首要目标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逐渐进入“深水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面前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为了适应这种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形式,要求高校教育注重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这个标准套用到工程管理专业上,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强调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当中的重要性。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主要就业领域就是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进行相关工程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根据职业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工程管理专业的具体授课时,注意加大会计与财务课程的比重,为培养一批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和会计与财务人才创造优厚条件,以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具体而言,要求高校在进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时进行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理论教学,同时与社会各界一起为学生创造进行工程管理实践的平台,最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打造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技能和业务素质,已达到提高毕业学生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课程特点
(一)认识会计与财务课程
在现代科学管理的历史进程中,会计与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与其他学科之间产生了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相关专业的发展。同时,会计与财务管理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将管理学和会计理论方法等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在历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已经逐渐发展出来自己的规模与优势,其综合性内容涵盖多个金融学和专业学分制,例如,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财政法律法规等。综上所述,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对理论要求和实践体验要求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引起相当的重视程度要,不仅要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同时要注重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才能在学习财务管理课程时达到活学活用、指导实际工作的目的。
(二)认识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复合型学科,其主要的实现形式是将纯工程课程与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进行科学编排和融合。该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主要是培养兼具工程理论和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多重人才,能够适应现代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具备进行国外工程项目规划和决策的能力。工程管理系的核心专业是工程管理课程,同时进行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通过将现代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工程项目的实践和创新中。具体而言,我国现阶段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包括工程建设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这样的设置对于培养未来具有国际竞争性的“十字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课程特点
首先,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财务管理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涵盖资金运作的各个方面,例如筹集、运用、回收以及分配等内容。这些环节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具体的授课过程当中既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资金运作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自己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进行投资决策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学习只停留在课本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层面,既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同时欠缺一定的实操演练。针对这种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如果想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会计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就既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又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其次,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的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分支比较庞杂,如果教师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不注重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以及创新授课方式,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将会无法达到理想的授课和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讲课效果,教师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体察学生的所想和所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变化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授效果,帮助学生培养起高效的学习思维和方法。再次,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众多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之所以说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替代性,主要是因为,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掌握经济理论和财经知识。因此,针对以上结合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当中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在充分考虑到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的课程特点、工程管理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有必要进一步对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中不适合工程管理发展的部分作出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以便提高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的实际理论和实践作用。
三、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探讨
(一)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比较丰富,主要设置了工程建设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因此,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相对较广。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时不仅要注重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而且要求校方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强对于实操能力的锻炼,以便打造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就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毕业后可能会遇到的职业机遇和风险而言,虽然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为了应对日后错综复杂的工作和市场发展环境,首先需要学生通过理论性的学习获得一定的职业认证资格力度,同时也要学会用所学的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方法,优化整个仙姑工程的运营状况,解决在工程项目中可能存在和已经出现的具体问题,提高整个项目的实行能力,帮助所在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在工程管理专业中进行会计与财务课程教学的具体要求
需要明确的是,在实际的理论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方向,在授课时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的侧重点与会计专业的重点有所调整,进行科学的课程编排。虽然只要求学生对于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和熟悉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这样的要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减轻一定的课业负担,但是对于学生实现更加长远的人生发展和职业规划来说,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性,需要引起相关教育专家、学者的重视,以便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程编排方面做出更加喝了、科学的部署。考虑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发展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层面的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种涵盖,因此很有必要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后,融入的社会实践当中来对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严格的检验,以帮助阩实现对于本专业工程管理课程内容的升华和反思。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动手能力的提升,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记忆课堂上所接触到的理论知识,便于教师与学生实现进一步的沟通,才能够确保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当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来结合教学目标与要求,对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整合,以达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和提高学习兴趣等目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进一步需求,有必要再次明确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作用。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授课特点,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将会计与财务知识与工程管理的具体案例相结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将相关理论知识落实到实处。在现阶段,虽然我国高校在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的结合实践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仍旧有许多问题需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来共同完善。除此之外,高校也需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个方面,结合社会企业支持来共同推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会计与财务在工程管理专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我国高校教育在下一阶段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创新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任力.基于执业能力分析的工程管理专业会计类课程教学研究[J].财会教育,2013,04(08):119-121.
[2]张淑萍.用“情景教学法”突破会计入门之难[J].安康师专学报,2005,10(03),17(05):122-123.
[3]陈琳.工程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12(04):51-54.
篇2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72-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型项目和复杂项目的增加,对于工程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也更加丰富,应运而生的工程管理专业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如何提升工程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让更多的工程管理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讨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
一、工程及工程管理的定义
1.工程的定义。“工程”一词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最初是指军事目的的各项活动,后来广泛用于建筑、机械等领域。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工程是基于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技术和资源,有组织的进行造物或改变事物的集成性活动。
2.工程管理的定义及内涵。工程管理是指基于特定的目标,在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对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工程管理是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整体,工程科学作为载体,又离不开管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工程管理区别于其他行业或产业的管理,它是基于特定的产业环境下,工程管理人员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期达到项目目标的工作。
二、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
我们国家的工程管理始于建筑工程的生产管理,主要指施工管理,对于管理的方法理论和阶段都比较狭义,主要针对工程项目的建设阶段。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的,于1998年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雏形包括1998年以前的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
随着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0多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面对众多高校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青睐及工程管理人才的增多的现状,如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美国学者哈默尔(G.Hamel)提出的,最初讨论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本文认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专业相对于其他院校同一专业在招生、就业、研究等方面具有的其他院校不具备或难以模仿的技术和能力优势。
影响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条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和学生素质等。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探讨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条件能够在硬件上保证专业的教学质量。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验,因此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否优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师资队伍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师资队伍作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完成者,对于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言而喻。专业的竞争力从专业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得以体现,而这些活动的完成过程离不开教师队伍。
学生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各个院校的生源不同,学生的素质不同,如何根据学生的素质,因材施教,做到以学生为本,是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可忽视的因素。
课程设置是综合考虑上述方面之后的一个影响因素,在考虑各校的教学条件、生源情况、师资队伍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课程设置。具体来说,即在设置过程中,是侧重工程技术还是经济管理;是针对建筑工程还是水利交通工程;是注重科学研究还是注重实践技巧。只有对上述问题准确把握,才能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最终形成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从课程设置的视角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行研究分析。
四、工程管理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各大专业院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并呈现出趋同的现象,没能将原有的优势和技术加以应用,盲目的进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上述回顾和分析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是综合了多个专业的整体,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对原有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才能有利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丰富和发展。
1.课程设置日益趋同,缺乏优势及特色。各院校跟风严重,没有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进行整合发展,使工程管理专业日益趋同的现象严重。各个大学没有自己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并且不利于我国对于各类工程项目的管理。
2.理论课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比如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工程估价等课程都应该设置相应课时的实验及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很好的将学习与工作衔接起来。目前,仍有很多院校忽视了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的教学,使学生仍停留在理论知识上,缺乏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存在弱化经济管理课程现象。工程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专业定位模糊。因为工程管理是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综合的一个交叉学科专业,如果定位不准确,就会使教学非常庞杂,没有内涵的提升。一些具有工科背景的院校,轻视经济、管理及法律方面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偏重工科课程,对于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比如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项目融资等课程均未开设。这样不仅弱化了工程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及优势,又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使就业局限于施工管理,对于建设项目前期的一些工作知之甚少。
4.课程设置与学生素质不匹配。未结合本校的学生和师资状况,定位工程管理专业。学校应针对招收的学生基础及文理学生来进一步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向,做到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
五、增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整合学科优势,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核心竞争力主要决定于优势与特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如此。学校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时要结合本校的师资、学生及学科背景的特点。比如一些工科院校,可以侧重工程的技术管理;一些财经院校可以突出财经的优势,在经济管理的课程上进行突出。这样就容易形成专业优势。
2.注重实践教学,衔接好理论与实践。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比如在测量学中增加实地测量的学时数;在工程估价教学过程中,增加软件算量、套价的教学;在项目管理等课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到施工单位实习参观,安排学生到事务所、房地产开发单位进行成本管理方面的实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体现出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特色。
3.尊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有机结合。强化工程管理的交叉学科特点,将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工程监理进行区分,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优势。工程管理专业不是土木工程,也不是结构设计或者建筑设计,它是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要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有机结合,不能简单相加,也不能离开工程这个载体。
4.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强调工程管理的全生命期管理。各大院校专业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会影响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因此开设工程管理专业要适应现代社会大项目、复杂项目日益增多的趋势,提升工程管理的内涵。不仅仅是施工管理,其他管理方面也要强调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注重工程项目的建设期、运营期和拆除清理期。在此基础上,也能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毕业生才能够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从事管理工作。
六、结论
工程管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为工程管理提供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是问题的关键。各大专院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为社会的发展,为学术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0.
[2]郑淑琴,杨昭宇.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J].现代营销,2011.
[3]李素宏,陈立文.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研究,2011.
[4]张海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
[5]祝亚辉,佘渝娟,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6]吴耀兴,王泽林.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特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
[7]汪文雄,杨钢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特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03).
篇3
【关键词】建筑结构;工程管理;教学
一、对《建筑结构》教学的认识
建筑结构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通常包括土木工程中的三大主要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还涉及地基基础和抗震构造的部分内容。覆盖面广,内容繁多,对于非土木工程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全面掌握其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教学时数日益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对建筑结构理论和工程实践有较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深人的探讨。
(一)准确定位《建筑结构》课的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的目标决定课程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施工、安装、管理、设备维护等技术工作,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具有正确识读和理解建筑结构施工图,并能在工程实际中分析和解决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1]。
(二)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1)教学内容应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强化重点、弱化难点。
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重点应该是建立工程概念、掌握基本构件的设计方法及其构造要求,所以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要讲清楚讲透彻。比如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中,将现浇单向板肋形楼盖中的受力特点不宜讲的过深而将该布置中的单向板、次梁和主梁的构造要求作为重点来讲,使学生重点掌握这些结构中的构造要求。
(2)强化结构构造教学。
结构实用计算方法一般只考虑了荷载作用,其他影响难以用计算公式表达。构造措施就是对结构计算中未能详细考虑或难以定量计算的因素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它与结构计算在结构设计中相辅相成的、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实际工程中,因构造处理不当而引起工程质量事故的例子是不鲜见的。所以在教学中强化结构构造教学,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力学道理。
(3)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工作,所以将来接触最多的还是建筑结构施工图,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增加《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这一部分内容,在这一内容中应重点讲解怎样识别图纸中的各种符号,更好的识别图纸中的构件。
(三)贯穿技术规范意识于教学全过程
技术规范,又称技术标准,有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之分。为了反映混凝土结构学科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工程设计实践经验,每隔若干年国家建设部等职能部门就要对已颁布规范中的内容进行修改或增补。因此在《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的技术规范意识。教学中让学生重视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和贯彻落实现行技术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
“强制性条文”是现行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直接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环境保护和其他利益的重要条款,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标准化法》的重要措施,参与工程建设活动的各方(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必须坚决贯彻执行[2]。
(2)正确理解和使用现行规范规定的术语、符号规则、计量单位。
要求学生在教学互动、作业及课程设计中严格遵循《规范》规定的各种符号,运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的计量单位和表达方式,消除学生说似是而非的“行话”,杜撰“符号”和使用非标准计量单位等不良现象。
(3)理解规范中“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总则。
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向学生强调:在建设结构设计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宗旨,只有在确保结构设计有足够安全储备前提下考虑的节约,才具有实际意义。让学生系统把握安全与经济的关系。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多,学时少
建筑结构课程的内容从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构设计基本计算原则、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的计算和构造、砌体结构以及钢结构、结构抗震构造等。内容繁多,而教学计划仅安排 88学时。
(二)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工程力学知识相对薄弱
建筑结构课程是一门应用力学理论知识解决建筑工程中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课。课程中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计算公式非常多,并且有很多需要理解、分析及多方案设计选优的问题。对于非土木工程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其工程力学知识方面的相对薄弱,极易使他们对建筑结构课程产生畏惧感,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学生对工程实践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
学生平常见到的房屋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较少,而对建筑结构抗震的状况更是头脑中的想象。即使是常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也多是在建筑功能和建筑形象方面有较多的认识,而在结构方面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
(四)学生的畏难情绪
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课大多以概念性的内容为主,与此相比,《建筑结构》课程是理论性和计算性比较强的课程,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难免存在畏难情绪,这一点也加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难度。
三、采取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建筑结构》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学起来枯燥乏味,怎样将“钢筋、混凝土、砖石”这些缺乏生命力的字眼变得活灵活现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旁征博引相关知识,适时调整课堂氛围。结构课的内容,涉及基本知识面广,尤其是力学知识。造成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因此树立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2)不断设置悬念。教师在备课时,就设置好当堂课的中心课题悬念,围绕悬念不断提出问题,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把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思考。
(二)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
基本概念是进行逻辑推理、判断的前提,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也是理解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对概念的理解应高度重视,要突出基本概念的必要性、重要性,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三)改进教学手段
《建筑结构》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幻灯片投影仪等,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建立工程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增加《建筑结构》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建筑结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学时相比比例较低,另外,《建筑结构》课程一般安排在第四、五学期开设,在这之前学生很少有机会看到施工现场。建议应在开设建筑结构课的前一学期,用一至两周时间由教师带领学生到比较典型的施工现场进行现场讲解,这样会有助于学生对后面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工程管理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与工程相关的管理工作,开设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的会计人才。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方向,在授课时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要求掌握的侧重点与会计专业的要求有所不同。只是要求了解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和熟悉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掌握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有些内容,例如会计报表,在工程管理中是比较重要的,但会计报表的编制需要一定的会计基础,就工程管理的学生所学的相关知识来说,做一张会计报表相对很难。但工程管理的学生不是专业会计人员,不需要具有独立做好会计报表的能力,只需要能看懂会计报表就可以。
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对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难一些,因为在学这门课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理论,不象其他课程在高中就有基础了[3],例如高中阶段学习数学、语文、政治等等,进入大学后继续学习高等数学、大学语文也就很顺利,因为有以前的基础。会计与财务管理对学生来说全是新名词,象什么是会计职能、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簿、会计分录等等过去从来没听说过,对这些新概念就会感觉陌生和茫然,不知所措[4]。
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一些相关概念和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有些不一样,例如,借贷记账法中的借贷二字,在课程中这二字只是记账符号而已,没有实际意义。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用自己已经形成借贷的思维来想问题,在短时间内对新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障碍,这就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惑。学生只是从书本上了解相应的知识,缺乏相应的实践,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一遍,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更容易学会,记忆更深。在教学中多用案例,案例的选取要紧扣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参与其中,便于展开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学生理解,提高学习兴趣[5]。
篇5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由国家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等专业整合而形成的。随着建筑业、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呈显著增长趋势,截止到2008年4月,国内高等学校中已经有600多所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以培养技术型、职业型、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强调学生在掌握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四个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工程管理本科规范(讨论稿)》中,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做了要求,包括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但是如何实施专业实践教学和训练各个学校不尽相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如何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专业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工程管理专业的性质与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并初步具备相关行业与领域工程管理类专业人员国家执业资格基础知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因此,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首先是系统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经济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工程管理又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应特别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再次,学生应具有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
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与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比如: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不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毕业生到现场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实施工程项目能力较低;而与管理人员相比,专业管理水平又不够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没有较多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因此,工程管理作为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更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以解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与项目管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实习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工作实践背景和职业意识。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7年由我校和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根据每年各参会高校介绍情况,并对国内有代表性的高校和四川省内各高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实践教学环节是各高校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支撑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基地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较高;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只安排学生在办公室看图纸或者整理资料。因此,学生实习效果很差,实习内容也不全面。
2.学校对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
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四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满足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仅仅停留在为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围绕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进行,围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建设来展开。
3.实习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巩固和深化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实习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认识实习到课程设计,再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学生深入到项目现场,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参观、讲解,否则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实习效果不佳。
4.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实际结合不强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查,除了要求学生按进度认真完成设计内容或者论文内容以外,对设计题目和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能以实际项目为主。而多数学校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凭空想象居多,毕业设计的效果不佳。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本科规范的指引下,结合近几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做一些总结和介绍。
1.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为指导,构建和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规范指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与工程管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环节。课程实验由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开设,应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另外,某些综合教育内容,如学术与科技活动、自选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学术性社团组织活动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可作为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逐步纳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长效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载体之一
实习基地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习基地建设应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任校外导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习时候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以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时候进行指导。另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场所,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感性认识,并可能通过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再强化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推进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课程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由于教育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仅仅把工程管理专业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局限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强化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必须满足设备配套、专人管理、制度完善、维护及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以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实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过程的认识水平。
实验室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由专人管理,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给学生发放门禁卡,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研究型实验室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仪器等关键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模式,为案例教学的大力运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管理实践,通过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分析与决策培养独立综合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务基础。
4.聘请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邀请校外导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专题报告或工程综合案例讲座。校外导师一般是工程界、实业界的专家,每学期结合某门课程的知识单元来安排讲座内容,内容最好来自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安排在课程学习到14周左右比较合适。通过讲座,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及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是扩大教师知识面的一个机会。
篇6
(一)专业认知待强化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工程项目的持续开发,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量增大,同时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上亦需要作全面的调整与改革。工程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刚进入高校的学生对其认知度不高,存在较为盲目或模糊的认识。若不能及时进行专业学前教育,学生对该专业的培养定位将产生偏差,实践能力的培养亦无从谈起。在进行专业学前教育时,还应注意本科生中低年级与高年级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高年级本科生在毕业选择职业和考研时这种教育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培养模式宜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重在培养学生在技术、管理、经济与法律四个方面的知识技能,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然而,目前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依旧以教师授课为主,案例分析、讨论、参观见习等实训过程缺乏基于项目式的实践培养方案,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常常成了“摆设”。工程管理是基于技术的管理,实践课程的教学如在学生还未牢固掌握技术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势必影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不能将技术与管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做法忽视了提升学生创造性及技能水平需要一个理论内化的过程,应对整个教学模式作一科学的调整和改革。
(三)学科交流应拓宽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涵盖了从建筑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到后期评价等整个工程周期,然而许多高校的年轻教师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践教学水平有限,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并且由于研究与主攻领域不同,教师讲授内容多集中在一两门自己熟悉的课程中,缺乏学科间、课程间的横向交流与探讨,如讲解施工技术管理相关内容时,未联系造价管理、合同管理方面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四)考核方式需转变
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因而专业知识考核多以笔试进行。学生往往以读背应考,对专业理论理解不到位,长此以往,养成学生应付考试而忽视日常理论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良学习习惯。从考核角度上看,笔试成绩的高低仅能反映学生记忆力的水平,并不是学习能力高低的体现,更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改变传统的单纯笔试的考核方式,把笔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制定能够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模式。
(五)培养方向可细化
工程管理专业涉及的领域较广,许多高校缺乏个性化教育,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往往导致学生的学术知识广而不精。因此,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采取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二、教学改革思路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与较强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是建筑工程行业的“香饽饽”。各高校应适应行业的需要,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考评方法上进行综合改革,大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笔者看来,工程管理专业实施应用导向型教学改革是一条加强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路子。在实践教学的师资方面,引入外聘制及双师制,扩充高校的师资力量,开展高校教学人员的梯队建设,实现应用导向型的合作教育模式,以KAQ培养为目标,细化具体实施步骤,为工程教育提供坚实的培养基础与平台。在实践内容方面,以实习基地的工程项目等横向课题为依托,依据PBL模式,细化为团队建设与项目实施方案的主要工作。由于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对专业技术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不同,在划分团队时,可参考“学团制”,在导师指导下将不同年级的学生组建成产学研团队,分配相应的实践任务。无论合作教育还是工程教育都必须建立周全的考评制度,才能评估方案的实施效果。对学生参与基础性项目与专业型项目,采用Rubrics方法考查学生的实践水平。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专业认知教育常态化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罗福午教授在开设土木工程管理概论课的实践总结中指出,概论课在引导学生认识专业、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上效果明显。而工程管理专业可借鉴这一做法,开设工程管理概论课程,帮助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形成“大工程”教育观念,并高度重视工程实践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对专业的应用性有总体的认知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应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常态化教育。在每学年开学即召集学生进行专业教学计划的介绍及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动向的研讨,使学生在专业理念上凝炼成熟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并对各学期的学习、实习、资格证书考试等环节有更深入的认知。
(二)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为培养具备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经济和法律知识的专业型人才,前期实习应当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开展土木施工技术实践教学,以技术理论为主导,通过工地生产实习,加强技术能力的培养。在掌握扎实的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后期的实践教学则应着重培养学生在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如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可通过模拟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沙盘等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形成特色化的应用教学模式。
(三)培养模式多样化,措施具体化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高校在工程专业培养上的硬件与软件基础,制定详细的CET培养模式实施方案,以实习基地为实践平台,实现合作教育(Combination)与工程教育(Engineering)。同时,结合产学研横向课题,与合作单位协同制定教学计划,重点确定学生在横向课题中必须掌握的主干课程,将其贯穿至横向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组建工程实践团队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保证工程任务的顺利进行,应当将企业人才纳入教师团队,即工程项目的实践教学由校内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研究生和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组成的团队负责,团队成员进行任务分工,以“学团制”组建实习团队,实行严格的工程实践教学。校聘企业教授负责指导年轻教师的实践,并落实“双师制”;对新进教学人员实行挂职培训计划与任课轮回制度。
2.优选精品教材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工程管理专业教材应避免过于理论化,应通过工程实习基地的实践项目,反映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教材内容应符合专业从业资格考试及应用性的要求,如造价管理知识可增加平法、制图规则、算量软件等;以精品课程模式,实施专业精品课程的特色教学。2003年至2011年教育部批准了4000多门精品课程,而涉及工程管理专业的不多,主要在于实施实践及应用性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工程院校在编写应用示范性课程教材上应下番功夫,争取实现突破。编写中应结合横向课题,与企业展开合作,一同确定适合的教材,形成整套实践性强的教材体系。
3.建立实践项目全过程考评制以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工程教育(Engineering)为培养模式,让学生尝试基于项目的学习。根据合作项目的内容,确定考核的课程类别,同时划分学生团队及合作小组,实现“两阶段”教学。第一阶段为技术理论教学过程,结合精品教材与基础性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经过自己的构思、推理与设计,以模型或实施方案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初步操作能力;第二阶段为专业型综合培养过程,结合专业性实践项目,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主动自主实习,并结合第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定期开展答疑或讨论。在实践项目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汇报,并由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为了保障两个阶段的教学效果,应规范专项考核制度,如实行考评结果与学生“产学研”奖学金挂钩,以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实践任务。
篇7
[关键词]工程管理 教学评估 实践教学 改革
一、引言
本科教学评估从2003年开始,国家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并形成5年一轮的教学评估制度。将会使得中国的高校获得新一轮的全面发展。评估不是改革,但是它却能促进改革,甚至成为当前促进高校改革、加大对高校投入的最重要保障。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评估只是一种手段,它最终的目的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然,这才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改革,对高校自治、学术自由等有着非凡的意义。
在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教育专业进行调整时成立的专业,代替了原来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专业。工程管理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学科,着力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工程管理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关键途径与手段。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估势必会成为促进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工程管理专业评估体系
(一)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评估程序
1.申请条件
⑴申请单位须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
⑵申请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必须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或在国家教育部备案。
⑶申请学校从申请日起往前推算必须有连续五届或五届以上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
⑷符合评估委员会受理评估的基本要求。
⑸申请学校必须在提交申请报告的同时交纳申请与审核手续费。
2.申请时间
申请评估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申请学校应在当年7月10日前向评估委员会递交申请报告一式五份。
3.申请报告
申请学校向评估委员会递交申请报告,对报告内所列内容应进行说明并提供资料。申请报告内容:
⑴学校概况和申请评估专业所在院系简史和现状;
⑵申请评估专业的创办和发展过程,办学实绩;
⑶师资状况及在册教师简表;
⑷教学条件和设施(教学用房、实验室,教学资料和设备器材等);
⑸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等)和教学管理状况;
⑹教学经费。
4.申请审核与受理
⑴评估委员会收到学校申请报告后,应在9月1日前完成审核工作,经审核认为报告情况切合实际、基本具备评估条件的,向申请学校发出受理通知,通知申请学校开展自评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递交自评报告;
⑵对申请报告中需要补充说明或进一步提供有关资料,或需要派员到校实地审核情况的,申请学校有义务予以密切配合;
⑶经评估委员会审议认为尚不具备申请评估的基本条件的申请报告,评估委员会将把不予受理通知申请院校(口头或书面)。
(二)工程管理专业的评估指标体系
表2-1工程管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三、适应于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评估体系的实践教学改革
纵观工程管理专业评估体系,从教学条件到教育过程、教学质量,各评估指标的考核都涉及到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观测。
(一)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规模日趋庞大,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日益增多,合同关系越来越复杂,工程管理的难度也渐渐变大。而传统的工程管理教学环境和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实际工程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有:
1.实践教学培养计划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拥有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约200多所,按照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要求,目前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开设课时不到总课时的20%,有的院校甚至不足10%。而我国目前大多院校只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相关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一般仅占总课时的10%左右,而且实习环节有不少流于形式,造成了实践教学培养计划和社会需求脱节。
2.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系统性不强
工程管理专业是介于技术与经济之间的边缘性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涵盖范围较广,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须突出专业特色,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而传统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系统性、针对性不强。一方面,专业课及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不足,如项目管理、项目评估、工程造价、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施工等这类课程及课程设计学时安排相对较少,教师只能在较短的课时内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无法进行大量的综合性的模拟训练,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专业各实践环节安排各自独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实践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落后
目前,多数高校日益重视对工程管理专业软、硬件建设的投入,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仍局限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传统教学模式,尚未全面采用仿真工程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实战式、体验式、参与式等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4.实验室和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主要分为技术类、管理类和综合类。技术类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岩土工程等一些相关技术类基础课程实验构成。这些可以依托土木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实验室完成。但工程技术集成展示、招投标模拟、工程项目管理模拟等管理类和综合类实验教学,需要在专业实验室完成。目前,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缺少完善的实验室,实验教学很难满足教学需要。另外,多数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流于形式,部分企业虽接收学生实习,但没有把学生分配到实际工程中去参与工作,学生每天去工地只是走马观花,动手的机会较少。
除了上述几方面问题以外,目前还存在建立实践教学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课程考核制度等方面问题,这些都是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适应于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实践教学改革设想
1.修订实践教学培养计划
在修订实践教学培养计划时,应适当调整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重视工程管理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地方和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设立工程管理模拟训练、工程教育、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等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融合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变现有的培养模式,对工程管理专业进行“3+1”培养方式试点研究(即:参照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对部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试点培养)。
2.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尤其是实践课程设置上应参照国家当前实行的建设类执业资格考试制度规定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口的专业岗位人才,实现学校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为学生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工程管理是一门实践应用型学科,从实践应用及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还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先进的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其中包括项目管理软件、图形算量软件、钢筋抽样软件、清单计价软件、电子标书制作系统等。这些软件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和全过程造价管理,也可应用于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在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时,可增设软件培训类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3.改革实践教学手段、搭建教学互动平台
为了改善目前相对单一、落后的实践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在多媒体动画教学、现场案例教学和趣味性教学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
⑴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推广采用多媒体教学。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课件,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分析细致,并配以图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⑵建立工程管理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网站,把教学课件、工程案例、练习题以及其他相关实践教学资料发到的网站上,为实践教学开辟另外一条有效渠道,同时也可以为校企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教学互动的交流平台。
⑶注重引入案例教学法,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创新观念和系统观念。一些课程,如施工技术,若仅凭课堂上讲授施工工艺,学生很难有直观、深刻的印象,若采用播放施工录像或将施工工艺制作成配有音乐、动画的多媒体课件,既可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针对一些管理类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应在积极开展案例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引入讨论教学、发散思维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可以增设招投标模拟实训环节,在课程理论内容完成之后,进行实体工程情景模拟,完全模拟建筑工程施工招投标从招标公告到最后中标通知书为止的完整过程。
4.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与企业单位的战略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合作的力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校企共建的实训平台,建立基于企业的学习环境,切实抓好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帮助学生增强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和环境的感性认识,体会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体验课堂与一线现场教学等主要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知识的过程,形成丰富、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
加快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进程,建立以CAI中心为依托的工程管理实训中心,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保证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5,优化师资结构、增强教师实践经验
目前国内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普遍缺少实践教学专业教师队伍,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往往由专业任课教师担任。为改善目前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质量,我们有必要建立实践教学专业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一方面可以委派专门的教师到建筑业企业学习、实践,今后负责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软件教学和实训教学等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邀请建筑行业的专家、高级工程师到校授课或举办讲座、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参与人才培养;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
另外,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也是促进实践教学各项改革措施真正落实,改革目标得以实现,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措施。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尤为重要的关键教学环节,是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具体途径。为适应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估体系要求,以评促建,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培养质量,可以结合目前工程管理抓也实践教学现状进行改革创新,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管理人才。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校级重点教研项目(2012-53)
[参考文献]
[1]孙虹,刘红,程S.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129~130
[2]熊黎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2009,(4):50~50.
[3]黄海荣.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3):146~148.
[4]王如心.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J].中国建设教育, 2011,(4):43- 45.
篇8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管理类专业;全生命周期;信息化
一、引言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虚拟建筑,该虚拟建筑会提供一个单一、完整、包含逻辑关系的建筑信息库。BIM是以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协调、以项目信息为基础而构建的集成流程,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BIM技术对建筑领域来说,是继CAD以后第二次技术性“革命”,是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产物。我国住建部继“十二五”期间提出加快BIM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后,2016年住建部《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再一次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建筑业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2017]19号文),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在住建部相关政策引导下,全国十几个省市地区已经在推进BIM技术在本地区的发展和应用,相继出台了相关BIM技术应用指导意见,全面贯彻落实住建部的BIM技术相关指导政策。建筑行业BIM技术应用即将飞速发展。
二、工程管理类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BIM最早源于欧美国家,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为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求,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BIM相关政策、标准的制定与BIM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目前我国建筑领域从政府到业主方都在积极推动和应用BIM技术,随着BIM技术的成功落地必然从点到面逐步替换现有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模式。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摇篮,必须承担起建筑行业BIM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重担,跟上BIM在行业发展的步伐。工程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面对教育模式的转型问题,即通过工程管理类专业BIM教育改革,根据行业BIM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需求从传统的基于二维图表教学、单纯的软件技能教育(包括CAD、工程造价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等向以建筑信息系统或者建筑工程大行业大数据大平台为核心的工程管理技术和管理教育模式转变。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BIM技术在基建行业深度融合,与国际接轨,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及时调整,从课堂教学到实践环节重视工程管理类专业BIM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工程管理类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被誉为建筑业变革革命性力量的BIM,已得到全球范围建筑业界的广泛认可。但大多院校现有的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原有的专业目录设置的。随着信息技术在土木施工、管理中的日益广泛应用,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现状显现出不足,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等很不适应。本文基于BIM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BIM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探讨工程管理类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改革。国内外高校通过课程、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等的改革,探讨工程管理类专业BIM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国内BIM在工程管理类专业教育改革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关注专业建设,比如BIM介入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第二个层面是关注课程建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单独开设BIM课程,二是将BIM融入一门或两门课程中,这两种途径的课程建设重点向学生介绍BIM基本概念和BIM软件的操作使用,而忽视了BIM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的作用。目前BIM人才的培养存在如下问题:(1)BIM对教学资源(软、硬件)要求较高,BIM教学短期内难以在高校中大量推广,还需深度的校企合作。(2)BIM师资力量短缺,BIM的知识体系是跨专业的,需要多个教师协作完成,受各教师的BIM应用水平的限制,专业知识体系的衔接和配合难度较大。(3)各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不同,且BIM知识体系在专业知识内的覆盖范围和学习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配套的BIM教学资料和教学案例资源较少,需要编制适合自己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的BIM教材体系。(4)在现有课程体系中融入BIM技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5)现有专业的培养方案经过多年的修改完善,各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已基本固定,很难压缩课时,提供部分课时给BIM的课程内容。(6)BIM不是某一特定的软件,而是一系列软件技术的统称。按照现有的教学基本规律,如何把复杂的BIM知识体系进行分解,融合到工程管理类专业各年级的课程体系中,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是比较困难的。
四、工程管理类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BIM技术与工程管理类专业相关课程的联系。文章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统称为工程管理类专业。BIM技术不是某一个特定的软件,它包含了基于BIM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绿色建筑(节能、日照)分析、设备设计、三维算量与清单计价、项目管理与招投标工具、工程虚拟施工、AR/VR仿真等各项技术。目前,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课包含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四大知识体系课程。由于目前国内尚未有与BIM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可以与BIM相关的课程涉及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类的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包括工程制图与CAD、建筑构造与识图、工程力学与结构、建筑设备工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等;经济类课程包含工程经济学、工程计量与清单计价、建筑项目评估课程等;管理类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综上分析,BIM技术与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借助BIM的三维建模技术辅助工程制图与CAD、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设备工程等课程的教学,相比原有的基于二维的平面图纸教学更直观,能够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将BIM的4D(3D+进度)、虚拟施工、碰撞检查技术融入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课程中,能够协助学生认知工程项目的完整建筑过程,理解不同专业的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施工方案制定等问题;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可以基于BIM4D、5D技术进行进度、成本的动态分析,能够更直观准确的编制成本进度计划;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可以直接应用基于Revit的三维算量进行授课。
2.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与BIM技术融合模式分析。(1)以BIM3D技术辅助部分理论课程教学,培养学生BIM技术的认知能力。BIM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循序渐进的,需要通过构建系统、全面的BIM教育方法,加强BIM教育已经成为大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首先应让学生认知BIM技术,在大一大二阶段的理论基础课教育中植入BIM技术,借助于三维模型平台,在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如工程制图与CAD、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等)讲授中渗透部分BIM技术,即可以解决传统基于二维平面教学所带来的直观性弱、学生不易理解空间结构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认知BIM技术,体会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的优势,引导学生掌握BIM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原有的课程设计基础上,新增部分BIM三维模型设计建模任务,培养学生BIM软件的应用和基本建模能力。(2)构建BIM教学平台,实现工程管理类专业知识的系统化。随着BIM技术在建筑设计、招投标、施工、运营等全生命周期深入的应用,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体现的越来越明显,未来的BIM工程师必须有能力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应用BIM技术进行上下游各个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BIM人才的培养绝对不是一两门软件的学习,而现有的工程管理类专业,技术、经济和管理类课程各任课教师互为独立,“各自为政”,课程内部联系不紧密、不系统,无法实现各课程知识间的相互贯通、递进,学生学习BIM知识不系统,或只重视软件的学习,毕业后很难适应行业对工程管理BIM人才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利用BIM的数据集成平台,以BIM应用实践案例为依托,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相关知识单元和知识点通过案例工程进行融合,突出BIM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BIM人才培养模式从简单的建模能力到初中级的应用,系统性的学习后,再经过企业的实践锻炼,逐步发展到能够进行业务集成的高级BIM管理人才。(3)基于BIM技术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工程管理类专业具有明显的综合性、逻辑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特点。工程管理类专业4大知识体系间联系较少,这就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融会贯通能力差,很多高校也认识到这一点,大多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设计等)来提高知识点的融合,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受校外工程现场实习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一般建筑企业不愿意接受大规模实习,且各个工程的规模、进度、管理模式不一,而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又有限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无法完成完整工程的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理想。BIM技术的到来,给高校的建筑类专业生产实习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理实一体化,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很多高校在校内现有的实训基地建筑物内融入地基、主体、屋面、装饰、施工管理等尽可能多的节点知识构成建筑的实体模型,再借助于BIM的虚拟施工、漫游检查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打造“虚实结合”的综合实训基地,学生即可以通过实体模型掌握节点知识,又可以通过BIM虚拟施工技术还原施工现场,从而解决了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的难题。
五、基于BIM的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工程管理类专业BIM课程模式有多种,如单一开设BIM课程模式,多课程融入模式和毕业设计模式。
1.BIM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通过对BIM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结合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现状,可通过单独开设BIM课程、与现有课程知识点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融入BIM技术的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和聘请行业有经验的BIM专业人员讲座,使学生了解建筑业BIM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理解掌握BIM技术的必要性。(2)了解BIM在项目管理中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流程,掌握基本建模方法,重要软件的使用方法;实现仿真施工、模拟工程管理活动,以及进行空间冲突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等。(3)通过BIM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训练,提高BIM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实践能力。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各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目标是不同的,各院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形成自己的BIM课程教学目标。
2.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内容重组和结构优化。一般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分为通识、专业和实践课程,本文重点对专业和实践课程应用BIM技术做相关研究。专业课程分三类:(1)专业群基础核心课程。专业群基础核心课程提供建筑类专业群的基础学科知识。包括工程制图与CAD、建筑构造与识图等,结合BIM技术可以将工程制图与CAD课程中加入Revit建模知识讲解,或者单独开设BIM基础建模课程;在房屋建筑学中引入BIM三维模型辅助教学。(2)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提供比专业群基础核心课程所涉及内容更广、更宽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技术、经济、法律法规等内容。如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建筑设备工程、法规与合同管理、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结合BIM多阶段数据集成的特点,对于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建筑设备工程的教学可采用三维模型透视、虚拟施工来讲解;工程计量与计价采用基于Revit的三维算量与工程计价。(3)专业教育核心课程。专业教育核心课程是培养专业的核心技能,提供相关专业的学科知识。结合BIM的4D(3D+成本)技术融入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进行基于BIM的施工成本管理;将工程项目管理基于BIM5D(3D+成本+进度)技术进行项目施工阶段的劳务、材料、设备的需求计划,材料采购计划,工程量提取,进度款结算等5D管理。理论课程融入BIM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实践应用问题,结合BIM技术将现有的课程实践教学与BIM相结合。通过实践课程建立的BIM模型为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进行“纵向”整合,将多门相关、相似的课程有机联系在一起,强化教学工作中课程体系的完整度与一体化程度。例如:工程制图与CAD、建筑构造与识图、工程结构、建筑设备、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学等多门课程在同一个工程项目的信息化模型下展开实践教学工作,将覆盖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信息数据汇聚在一个模型中,在不同的课程中多角度利用,教师即可以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简化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利于BIM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从而达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甚至基础课程学习的应用性。
篇9
【关键词】课程群,工程管理,项目教学法
国家教育部 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了工程管理专业,迄今为止,全国有300余所开设该专业的院校。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已经走上正轨。贵州财经大学于2000年时,按照国家教育部精神申报新增了工程管理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10余届毕业生。近年来,我校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专业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我院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群”的概念,并拟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的教学中,挖掘更具特色的教学,以期能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及其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提出课程群的必要性
伴随着近些年城市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升温,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持续走高,这也是各类院校纷纷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原因之一。然而,尽管每年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在少数,相关企业仍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尤其是在造价领域能够独当一面的工程师,这正反映了当代大学毕业生徒有理论知识,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此外,学科设置中难免会出现交叉的现象,即会出现课程内容重复的情况,并且这些课程设置大多都是简单的先后次序的关系,教师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缺乏沟通,没有形成一个团队,也就难免会出现知识的重复讲解和遗漏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考虑如何在现有教学计划和学时限制的基础上,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内容上进行一定的改革和整合,提出课程群的概念,争取能弱化单门课程的考核,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强化课程体系的实训,将学生学习的重心引导到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切实发挥课程群整合的优势。
二、课程群的内涵
北京理工大学1990年基于“在课程建设中应当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首次提出要注重“课群”(课程群的早期称谓)的研究和建设。随后,全国高校开始了课程群的建设研究,并运用于各个专业。虽然教育专家们对课程群内涵的各有定义,但他们在以下两点上基本能达成共识:第一是相关性,课程群中的课程内部之间要有一定的相互联系,因为课程群本身就是由一些教学内容上相互融通、互有逻辑的相关课程所组成,它们之间用课程间的知识、方法等作为联结点,课程之间有着传承关系;第二是综合性,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可以将各个专业课程之间进行相应地整合,延续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将授课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弄清课程之间的关系和意义,使得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甚至整个课程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课程群的整体教学效果高于单独课程之和的效果。
在课程群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工程管理专业背景,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的概念。在完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的基础上,将工程管理相关专业课程进行相关性整合,删除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及时补充课程间的遗漏处,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其中的关联性,明白前面已修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而后续课程又是对前面课程的补充和完善,争取做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状态,从而达到较好的课程效果。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的构建关键在于能有效地对教学环节进行整合,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课程都要纳入到此课程群的建设当中,而是要结合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专业发展进行有机的选择。结合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的要求,特提出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规划,以《建筑工程概论》、《工程力学与结构》、《施工组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招投标综合实践》这6门课程为主。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中各课程教学案例往往相互独立,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能让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理解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学习和掌握工程建设全过程知识。所以,可以在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之上可以尝试选择一个较为合理的项目,用该项目去贯穿整个课程群,即完成项目教学法。
(一)课程环节的教学
依据课程群的思想,现将工程管理课程群所涉及到的6门相关课程进行一定梳理和整合,形成“建筑工程概论工程力学与结构施工组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招投标综合实践”的课程群教学体系。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课程界面的衔接处理,明确交叉知识点的归属课程,避免了教学资源的重复[3];并且要对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关注,对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再着重对这些环节进行讲解;除此之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强调课程之间、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前面已修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而后续课程又是对前面课程的补充和完善,突显出工程管理的知识点的连贯性。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能从原来被动式接收填塞式教育,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己学习、用自己的头脑将所有知识点贯穿在一条主线上,并可以随着课程的不断学习使原有模糊的观念变得清晰、对待问题能从整体性的角度予以解决。
(二)实践环节的教学
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针对课程环节而进行设计的,并引入项目教学法的概念来贯穿整个课程群的实施。通常,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中各课程教学案例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在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之上选择一个较为合理的项目,用该项目去贯穿整个课程群。利用课程群教师长期教学经验和积累,选择依托于某一类工程项目(如教学楼、学生寝室),遵循专业课开课顺序,依次完成“建筑工程概论实践教学工程力学与结构实践教学施工组织实践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工程估价实践教学招投标综合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完成整个项目的各个子项目的实践,相当于学生依据所学构造知识、材料知识、力学与结构知识完成相应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的学习,再结合图纸完成施工组织的设计,学习整个工程的项目管理,并对该图纸计算工程的造价,包括手算和机算,最后进行该项目的招投标,编制一套完整的招标文件。让学生通过这一整套课程实践环节来了解整个工程项目,也能使学生发现工程项目各环节的联系与协调,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贯穿知识,将理论用于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篇10
1.1师资力量薄弱
民办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师资薄弱,一方面,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部分高校专业教师都是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土地资源、经济管理等转行而来,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非教师队伍转过来的。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专业老师年轻化现象十分突出,且职称与学历偏低,多数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实践经验不足。
1.2实践不足
我国民办高校培养工程管理人才实践不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校内课程设计或实习中教师随意压缩实践时间或集中课程突击完成,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质量控制,缺乏对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重视和指导,使实践学习环节多数流于形式,学生很难从中学到真正有用和实际的东西。另一方面,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由于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和企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等问题,许多实习已经失去其原本的实际意义,只是走马观花,甚至放任自流,完全达不到实习的目的,只注重于最终的实习报告,学生最终收获不大。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突出。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精深,轻综合,缺乏有行业经验的师资,人才与行业需求不匹配,难以适应工程建筑行业对工程师的要求。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人才时应注意改革,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2改革措施
2.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以实施执业资质认证制度为导向
实施执业资质认证制度需要有一定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将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要求有选择地引入课程设置中,使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达到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的理论水平。工程管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以实施执业资格制度的需要为导向,避免专业教育与人才需求之间缺乏连贯衔接的问题,做到教育资源的高度整合和高效利用、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相互统一。最终以执业资质认证制度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来推动执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
2.2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师资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一项迫切的任务。所谓“双师型”师资是指既要具有教师资格,能够从事教学工作,又具有某一专业技能或实践能力的复合知识型师资。一方面,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社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实践性学习的指导和教学,并对成功的工程管理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加深理解,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年轻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职称结构,并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培训机会,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年轻教师的工作实践能力。此外,可以鼓励年轻教师争取横向科研课题,以此来提高其为企业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的机会,广泛的接触工程,提高工程意识。
2.3建设特色实验室
各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特色实验室来展现专业竞争力和特色,而实验室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资源和条件。依托本校相关的强势专业,建设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实验室,并配备相应的计算机仿真模拟软件,利用现代信息资源,积极开展计算机模拟与仿真教学。此外,以特色实验室为依托,各民办本科院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在竞赛中不断成长。
2.4重视实践,校企合作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民办本科院校应与项目管理公司、建设公司或工程咨询公司等合作,这些公司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要单位,学生可以参与其承揽的相应生产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可以依托企业先进的实验环境、设备和技术等各种产学研平台,利用企业的创新氛围和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和工程师做好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设置。在学校和社会这两种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