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税收竞争 财政支出压力 地方非税收入增长
税收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的财政部门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同时,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随着税收竞争和财政支出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的地方非税收入不断膨胀,为我国地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如果不进行快速的改革转型,将会极大的限制未来我国地方的财政收入,使其得不到有效的资金保障。本文通过目前我国地方非税收入增长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对地方税收竞争和财政支出压力的研究,从而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
一、税收竞争
(一)基本概念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主要是通过税率竞争。而所谓的税收竞争,主要表现在国家的地区之间。两地区的财政部门通过对税收政策的小幅度放宽,缓解纳税人的税收压力,从而实现对有价值资金的引入。在税收政策的调整下,会对企业的投资起到促进的作用。
(二)主要特点极其作用
在税收竞争的作用下,可以分为有利的税收竞争和有害的税收竞争。在积极的税收竞争作用下,适当的对税收优惠进行增加可以使地方得到更多的资金流入,从而使地方的资金资源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提升。但是,如果国家过于放任地方之间的税收竞争,也会导致出现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这种有害的恶性竞争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
二、财政支出压力
(一)基本概念
顾名思义,财政压力就是国家或者地方的财政收入的供应与财政支出的需求两方面,存在着持续紧张的一种财政发展状态。
(二)主要特点极其作用
财政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流动资金出现困难。财政部门无法实现正常的支出,从而导致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部分决策无法实施。第二点,财政资金发生危机。一旦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产生了危机,将会对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整体发展都产生巨大的阻碍。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压力主要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个财政收支不平衡所造成的财政压力;一个是财政支出的不断增长所造成的财政压力。由于中央部门对地方政府施加的职能压力,导致我国地方政府在面对不断增加的工作量的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也不断上升,这会导致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出现严重的资金危机,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十分不利的作用。
三、非税收入增长
(一)基本概念
非税收入,就是指我国或者是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除了正常税收以外收入的资金。目前,我国的非税收入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来源:企业上缴收入、预算调节收入和行政性收入等。
(二)主要特点极其作用
非税收入的增长过快,会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产生许多的财政问题。首先,非税收入的增长会减少对实体企业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产生反作用,更会导致地方政府的收费增多,从而为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影响。其次,非税收入的膨胀,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改革带来影响,也会在地方产生许多另类收费的不良经济现象。同时,非税收入的增长也会使国家的税收政策改革实施产生阻碍,是未来地方政府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经济发展,改善非税收入的膨胀是必要解决的途径之一。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政府分权竞争模式情况下,税收竞争、财政支出压力与非税收入的增长三者相互作用。
首先,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越大,非税收入的规模也将会越大。在地方政府进行税收竞争的过程中,会通过对税收政策的优惠度来吸引资金的引入,这就大大的增加了财政部门的非税收入。由于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自主性不高,从而使得非税收入的部分权利都掌握在地方政府的手中,因此,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财务情况对非税收入的规模进行调控,从而发展成非税收入的膨胀现象。
其次,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越大,也将增加非税收入的规模。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过大,导致地方政府不得不增加非税收入的规模,以此来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实现财政部门的稳定资金保障。由于我国对于分税制度的改革还不够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具体实权并没有明确的规划,这在我国的财政发展上体现了“财权上移和事权下放”的社会现象。地方政府在面临着巨大职能压力的同时,对于财政支出的压力也相对增加,从而导致地方政府不得不进行对非税收入规模的提升,以缓解各方面的财政压力。
最后,还有许多外界因素会导致非税收入的增加。要想缓解我国的非税收入膨胀的社会现象,我国政府应当实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自给,才能够有效的减缓非税收入的增加和膨胀。
在我国分权政策的引导下,财政分权逐渐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主要发展前提之一。然而,由于在分权过程中的相关制度和要求不够明确,致使我国地方政府存在多职能、少资金的社会现状。而发展非税收入的增加成为了部分地方政府不得已而为之的财务政策。而目前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财政支出压力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都成为了我国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增加的主要导火索。
参考文献:
[1]刘尚希,赵全厚,孟艳,等.“十二五”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压力测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08).
篇2
论文关键词:从价税,CPI,通货膨胀
一、引言
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研究一直是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文献大都集中在货币供给、投资、CPI及PPI等因素,但对于更为本质的财政税收增加、特别是对间接税转嫁因素的研究却鲜有涉及,这使得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的研究一直不够深入。事实上,过于偏重货币理论的分析,容易忽视财政政策中税收和政府支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且关于财政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还集中在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关系的方面。Barro (1976)提出,如果债券存量增长率超过产出增长率,持续赤字就会导致通货膨胀[1]。Sarg-ent,Wallace(1981)也认为持续的债券融资赤字将最终被货币化[2]。中国的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研究,许雄奇、张宗益(2004)采用中国1978—2002年的数据对财政赤字、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不仅是一个货币现象,也是一个财政现象,在我国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影响通货膨胀水平[3]。
新疆试行资源税从价征收是政府支持区域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资源税属于间接税,是可以转嫁的税种,实际上由卖方和买方共同负担税收,而负担税收的多少取决于商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需求弹性越大CPI,供给弹性越小,税负越倾向于由供给方负担;需求弹性越小,供给弹性越大,税负越倾向于由需求方负担。因此石油、天然气类的资源型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和供给弹性是我们要讨论的一个重点。
二、新疆财政收入通货膨胀效应的经验分析
我们以1978—2009年新疆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因变量(1978年为100),以财政收入的规模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此外,投资率、对外开放性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也都是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可以作为截距项论文提纲怎么写。数据主要是根据相应历年新疆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用SPSS17.0进行曲线估计,三次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好。
图:新疆财政收入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三次曲线拟合
我们构建时间序列模型:yi =β1 x +β2 x2 +β3 x3 +εi
式中yi为第i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X表示财政收入(亿元);ε为截距项。具体来讲,当β3 ≠0 时, 模型刻画了财政收入与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之间呈现N 型或倒N 型曲线关系;当β2 ≠0 且β3 = 0 时, 财政收入与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之间呈现U 型或倒U型曲线关系;而当β1 ≠0、β2 = 0 且β3 = 0 时,模型反映出财政收入与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单调变化特征。我们用SPSS17.0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方程:
y=7.182x -0.037 x2 +5.719*10-5x3 +78.549
(R2=0.939,F=143.365,sig=0.000)
模型中系数都异于零,且拟合程度很高呈现比较明显的N型趋势,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先是迅速上升,然后保持一定的水平或略微下降,而后又快速上升,表明在不同时期,财政收入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程度不同。从曲线特征上来看,自1978年至1997年,曲线迅速上升;1998年至2003年,曲线比较平缓;2004年后曲线又有快速上升的势头。经验表明,财政收入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存在比较明显的N 型曲线关系,改革开放后的20年,CPI随着财政收入的上升而快速上涨,曲线较为陡峭,斜率较大,本文认为这和市场经济下价格机制发挥正常作用CPI,价格扭曲现象得到纠正有一定的关系,不排除期间出现通货膨胀。1998年以来,中国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不足问题凸显出来,尽管财政收入保持一定的增收速度,但是 CPI上升平缓甚至略有下降。2004年后经济走向过热发展的阶段,CPI指数有快速上升的趋势。
三、从价税对财政收入增长影响及CPI预测
对资源税进行从价征收会带来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但是税负可能由此转移到下游部门最终由消费者承受,引发CPI指数上升。资源类产品特别是不可再生的上游类产品,是属于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的商品。因此,对石油、天然气、煤炭计征的大部分资源税都会转移到下游产业中并最终由消费者负担,通过PPI影响到CPI,最终引发通货膨胀。这是因为商品需求弹性表示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动的敏感程度,需求弹性低的产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影响小,税负更容易转嫁。同时,作为工业上游产品,石油、天然气的供给弹性较大,生产商是垄断供给,为保证超额利润,税负可以转嫁到下游产业。因此资源税从价征收的结果是下游产品的大幅涨价、消费者剩余减少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并且,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必然带来财政支出的扩张,进一步会推动物价上涨。而据现行资源税率,新疆地区从量计征的原油资源税为30元/吨,天然气资源税额为每千立方米9元。若国内原油价格以每吨4000元计算,按5%的税率征收,原油资源税每吨税额将达200元。目前CPI,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已提高,新疆各油田所产天然气供应工业用燃气的基准价为每千立方米1200元左右,供应化肥生产和非工业城市燃气基准价为每千立方米790元。改革后,新疆天然气资源税相应税额将提高至每千立方米60元、39.5元。新疆有克拉玛依、塔里木、吐哈三大油田,以2009年生产原油2518万吨计算,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后,仅石油每年可为当地政府增收42.8亿元。由于天然气计价因购买对象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暂不做深入研究论文提纲怎么写。在这里仅仅分析42.8亿的财政增收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按上述三次方程来预测,假设原油生产量维持2009年水平,自实行从价税的今后一年里(自2010年6月1日开始实行),年财政收入增加x=42.8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y=304.5,CPI指数环比上升50%,2009年为579.3,2011年将达到883.8,涨幅十分巨大,通货膨胀预期十分强烈,这只是计算了对石油征收从价税引发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如果考虑天然气对财政增收的影响,按照模型估算的CPI指数还将大幅增加。由于新疆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上涨,不排除生产商减少新疆当地生产量而加大新疆以外地区的产量,通胀预期减弱的同时容易引发失业问题。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新疆地方财政收入和CPI指数之间符合三次函数的特征。目前,伴随着财政收入的上涨,CPI指数有加速上行的趋势。
二是资源税从价征收会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即政府的经济租增加CPI,但同时会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幅上升,通胀预期更加浓烈。
由于石油、天然气的垄断供给,属需求缺乏弹性,供给富有弹性产品。生产厂商掌握着定价权。在节约资源利用的同时推高价格在所难免,改变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是缓解通胀的途径之一。改变需求弹性可以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出发,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使用替代产品,发展新能源及战略性新型产业,从这个角度上分析,战略性新型产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对传统能源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改变供给弹性可以从破除垄断生产的角度出发,长期以来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炼制和批发销售环节以法定的专营权形式固定下来。寡头垄断经营下油气产业缺乏竞争机制,必须打破垄断机制,放开准入领域并放宽准入条件才能使产品供给弹性下降,价格转入市场定价模式。
The AdvaloremDuty, the Financial Revenue and Xinjiang Inflation Anticipated Analyze
FuMing
(Xinjiang University ofFinance & Economics 830012)
Abstract: The advalorem duty hasimplemented in Xinjiang.This reform measure may increase the local financeincome largely, which is advantageous in enlarging the expenditure, promotes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But we must be vigilant the influence of advaloremduty that may pass the tax burden to the downstream industry and the residentconsumable price. This article began from the angle of relations between financialrevenue's increase and the CPI, analyzing the conduction mechanism for advaloremduty to PPI and the CPI,wit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for relations between the advaloremduty and CPI.The article has proven under the present system, theimplementation of advalorem duty will promote the Xinjiang price leveluniversal which exist strong inflation expectations.
Keywords: Advalorem duty,The CPI,Inflation
现在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任教 主要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库尔勒市、克拉玛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写组成员
[1] Barro, R·J·Reply to Feldstein and Buchanan [J]·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 1976, (82 ): 1095 -1117·
[2] Sargent, T·J·and N·Wallace·Some Unpleasant Monetarist Arithmetic[J]·Federal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1981, (5): 1-17·
[3] 许雄奇,张宗益.财政赤字、金融深化与通货膨胀———理论分析和中国经验的实证检验(1978-2002)[J].管理世界, 2004, (9)
篇3
关键词:财政收入;结构
一、海南省财政收入现状分析
(一)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1、财政收入规模快速增长,增速快于GDP增速。自2003年以来,海南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海南从建省到财政收入跨入100亿元用了20年,而财政收入从100亿元到250亿元,只用了5年。2003-2007年,海南财政收入由119.67亿元增加到280.23亿元,增长2.34倍,同期,海南国内生产总值GDP从713.96亿元增长到1229.6亿元,增长1.72倍。与GDP的增速相比较,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加快,2003-2007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68%,高于GDP增速6.98个百分点。
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步上升,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一方面反映了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控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反映了政府在经济总量中提取的财政比例是否得当。2003-2007年,海南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总体上保持不断上升的趋势,整体而言,海南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既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超出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在16-20%之间)的高位。可以看出,由于海南经济增长质量在不断提高,从2003年以来海南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比重高于全国的这一比重。
3、财政收入随GDP增长不断增长,但弹性呈波动下降趋势。财政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率,其经济含义是分析二者是否同步及协调程度,即GDP每增长1%,财政收入增长的百分点。根据测算,2003-2007年,海南财政收入增速总体上快于GDP增速,年均弹性系数为1.63,说明经济发展较快地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大幅提高。但从财政收入增长对GDP的弹性看,变化较不稳定,2003年财政收入与GDP弹性系数相比2004年相差1.58个百分点;弹性系数在2004年到达顶点后,一直下滑,到2007年,弹性系数水平基本恢复到2003年的水平。弹性系数波动较大和下降趋势也制约着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制长期、稳定的发生作用。
(二)财政收入的项目分析
1、地方非税收入增长较快,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低于非税收入。2003-2007年,海南省地方税收收入增长较快,由于不断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非税收入(含基金收入)的增速更快,比地方税收收入增速快15.02个百分点。从2003-2007年增长情况来看,除2006年外,其余年份地方税收收入增速都低于非税收入增速,2007年增长差距更是达到42.32%,这主要是由于2007年开始土地出让收入由国库收缴,引起非税收入激增。同期,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3-2007年,年均下降3.76个百分点;而非税收入比重却从2003年的34.19%上升到2007年的42.28%,年均上升2.49个百分点。
2、分税种看,主体税种增长迅速,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超过60%。2003-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3大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年均增长22.56%;3大主体税种占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其中,增值税增长最快,年均增长28.83%,比同期地方税收收入增长快9.21个百分点;营业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保持稳定增长,介于25-28%。主体税种增长主要原因是:从2004年开始,海南在“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拉动”的战略下,炼油、浆纸、汽车、电力、化工产品、制药等主导产业增长较快,带动工业增值税收入快速增长;建筑、交通运输、房地产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使营业税保持了高速增长;而企业所得税在企业经营效益转好情况下也实现了增长。
3、非税收入各主要项目实现增长,基金收入尤为突出。非税收入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税收入各项目来看,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专项收入和基金收入增长较快,行政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占比较大。2003年以来,海南国有经济布局逐步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使国有资产的赢利能力进一步增强。2003-2007年,海南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年均增长26.31%,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财源基础。由于三税强劲增长也带动了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大幅增加,促使专项收入增长迅速,2003-2007年,海南专项收入年均增长39.43%。基金收入方面,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和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增长强劲,带动基金收入大幅增加。2003-2007年,海南预算内基金收入由5.64亿元增长到44.16亿元,年均增长55.12%。
(三)财政收入的产业构成分析
1、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增长迅速。2003年以来,海南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2003年的34.21:24.63:41.16调整到2007年的31.13:29.59:39.28。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2003-2007年第一产业的税收收入比重迅速下降,由2003年的0.11%下降到2007年的0.02%;第二、三次产业的税收分别以44.73%和17.62%的年均增长速度增长。目前,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减少,第一产业提供税收的能力逐步下降,虽然在短期内对财政收入增长带来一定压力,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会以增值税、营业税等其他税种成为县级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随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第二产业在海南经济中逐渐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海南必须推动第二产业走上高级化轨道,才能提高对海南财政收入的贡献。第三产业税收平稳增长,但到了2007年增长有所放缓,长期来看,海南应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税收增长潜力最大。
2、财政收入与行业经济的增长总体协调,但行业的贡献不平衡。由于不同行业适用不同的税种和征税方式,不同行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也有所不同。一是经济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工业稳步增长。2003-2007年,第二产业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建筑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34%、57.87%、23.09%和22.32%;4个行业占税收收入平均比重达到48.79%,基本占到半壁江山,其中制造业的增长率和占比是各行业中最大的。二是第三产业各行业创税能力不断增强。第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是房地产业,2003-2007年年均增长达到52.32%,是增长仅次于制造业的行业;金融业、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新兴行业,也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平均分别增长36.68%、22.6%和13.54%;批发零售业作为传统行业,占比最大,占到税收收入比重的19.58%。可以看出,主导行业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逐渐加大,增长也较快。如何协调资源、生态、财政收入3者的可持续发展应引起重视,同时,如何利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加快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升级,保证各服务性行业税收继续快速增长也应关注。
(四)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分析
2003-2007年海南省所有制税收结构变化的数据呈“公降私升”和“内降外升”趋势。一是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增大。2003年以来,海南非国有经济部门税收从53.3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85.04亿元,年均增长36.84%,比各类企业平均税收增速快8.25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部门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从2003年的69.54%上升到2007年的90.29%,提高了20.75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海南国有经济的经济效益提高,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效益较好,带动了整个国有经济财政收入的增长,但国有企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组、转制的步伐加快,在股份制企业、涉外企业等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国有企业税收相对缓慢,印证了税收对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适应。二是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税收收入增长迅速。2003-2007年,海南引进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税收收入从2003年的6.2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1.33亿元,增长了近13倍,尤其是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从2003年的8.18%提高到2007年的39.69%,成为税收的重要来源。三是股份公司税收收入大幅增长。2003年以来,海南股份公司提供的税收收入增长较快,从2003年的33.63亿增长到2007年的83.31亿元,年均增长33.42%,比各类企业税收平均增速快4.83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从2003年的43.89%上升到2007年的40.65%,比重略有下降。
二、海南省财政收入分析结果
(一)海南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海南经济发展和税源增加
从海南财政收入的发展规模来看,海南财政收入随着GDP增长而快速增长,且增速快于GDP增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2003-2007年,海南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平均为1.63,大于1但呈下降趋势,说明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不协调。1965-1990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税收弹性系数平均为1.4,按照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认为弹性在0.8-1.2区间比较理想。由于海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目前的弹性略显偏高。
海南财政收入的增长与GDP的产业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有直接关系。第二、三产业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石油化工、汽车、浆纸、房地产和旅游等主导行业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贡献加大,并带来主体税种的大幅增长。同时海南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税收收入比重大幅上升,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公司等提供的税收收入增长迅速,为财政收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非税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税收收入的增长幅度
2003-2007年,地方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主要因为地方税收收入增速低于非税收入增长。虽然非税收入规模及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呈快速增长趋势,但由于非税收入大都列收列支,真正能够增加可用财力的部分并不多,如果通过增加非税收入来扩大地方财政收入,可能会出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而可用财力并未同步增加的状态,如果通过一定措施将非税收入纳入税收收入,将会起到扩大财力规模的效果。随着海南经济进一步壮大,“收支两条线”改革力度的加大,非税收入征收将逐步规范,长期来看,非税收入的规模将缩小,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会不断提高。
(三)海南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协调因素
海南的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之间仍存在不协调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基本上还是粗放经营模式,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待提高。第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重不大,地区特色和产品特色还不够明显,高附加值产品还不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引资质量有待提高。第三,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快,尚未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第四,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海南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中产业化程度不高,第二产业发展后劲还不足,依赖少数大企业程度重,第三产业的产业提升还不够,需要加快调整,促进其协调发展。
三、政策建议
(一)理性看待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促进财政收入与经济的和谐增长
衡量财政收入增长是否正常,关键是看财政收入增长与其对应的经济税源增长是否协调。由于经济增长、物价上涨、GDP与税收收入的结构差异、累进税率制度、加强税收征管和外贸进出口对GDP与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差异等因素对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产生影响,所以,只要财政收入增长结构与其对应的经济税源增长结构是协调的,财政收入增长快于或慢于GDP增长也是正常的。我们必须保持财政收入占GDP一定的比重,取得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双赢,增强海南的财政实力。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保证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1、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县域经济。要创新发展思路,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和现代化的水平,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积极发展标准化农业、订单农业,引导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走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的路子。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然会改变目前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贡献低的现状,今后将通过增值税、营业税等形式成为财政收入增长的稳定财源。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各县在历史传统、地域特性、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准确定位,主攻特色经济,挖掘县域优势,培育县域经济自主增长能力。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特色资源开发为重点,实现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新突破;加快发展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加强产业配套,拓宽产业带,推进产业升级;推动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提升工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所创税收收入的能力。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培育和发展教育、科技、物流、会展、金融保险等生产型服务业以及卫生、体育、旅游等休闲型服务业等,提高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促进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充分发挥海南的比较优势,寻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积极推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搞好售后服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打造现代服务业。
(三)深化政府非税收入改革,增加可用财力
按照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深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一方面,进一步清理收费基金项目,严格新增项目审批,控制收费基金规模,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另一方面,拓展管理范围,切实加强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等非税收入的管理,增强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快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明确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部门,逐步将非税收入纳入财政管理,实施集中支付,统一调度财政性资金。
(四)创造宽松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使非公有制经济享有与其他企业同等的投资机会,消除政策歧视,使非公有制经济拥有与其他企业同等的市场环境,深化金融财税改革,使非公有制经济享受与其他企业同等的待遇。
2、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良性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合现有社会服务资源,提供系统化、专业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引导非公有企业创新公司治理机制;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坚持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合产品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力,拓展市场。
(五)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区域经济
篇4
关键词:宏观税收负担;税收收入税负率;财政收入税负率;政府收入税负率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税收增长率连续十几年大大高于GDP增长率,成为近几年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2007年的十几年间,我国每年的GDP增长率在8%~11%之间,而税收增长率则维持在17%~25%之间,十几年间税收年均增长率大大高于GDP的增长率。根据2007年5月福布斯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国排名第三,仅次于法国和比利时。该杂志中文版从2002年开始,利用税负痛苦指数这一指标对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税负进行排行,而中国总处于前列。这些事实引发了我国政府和公民对于我国税负是否过重的考量。我国税收负担究竟过重还是合理,本文拟从对于税收负担的不同统计口径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税收负担
税收负担是指整个社会或单个纳税人(个人或法人)实际承受的税款,它表明国家课税对全社会产品价值的集中程度以及税款的不同分布所引起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究竟多高才算合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税收理论问题。税收负担要适度合理,这既是税收的本质要求,也是制定、执行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基本原则。
依据考察层次的不同,税收负担主要分为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在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中,衡量社会总体税收负担的宏观税收负担指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总体税收负担的轻重程度,而微观税收负担指标并不完全反映纳税人的实际负担状况。因而,本文所说的税收负担是指宏观税收负担,主要研究我国的宏观税负是否过重。
宏观税收负担主要研究国家当年征收的税收总额与一国的社会产出总量或总经济规模之间的对比关系,即社会的总体税负水平,由于一国的经济总规模主要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因此,衡量宏观税负的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其中,使用比较普遍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
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T/GDP)。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国土范围为依据计算的生产总值,包括国家领土范围内居民和非居民的全部最后产值和劳务总量,但不包括居民在境外的这个部分。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的公式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T/GDP)=税收收入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二、三种意义上的“税负”概念
税收负担,广义地讲,可以理解为一国公民相应于政府承担的经济负担,即该社会中的企业和个人向政府缴纳的所有支出。从这一角度理解,可以将宏观税负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税收收入意义上的宏观税收负担、财政收入意义上的宏观税收负担和政府总收入意义上的宏观税收负担。以下将这三种意义上的宏观税负分别简称为税负一、税负二和税负三。税负一是指税收收入占同期GDP的比重;税负二是指财政收入占同期GDP的比重,此处财政收入是指包括税收收入在内的预算内收入;税负三是指政府全部收入占同期GDP的比重,其中政府全部收入不仅包括预算内财政收入,还包括了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以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各种名义向企业和个人收取的没有纳入预算内和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等,即它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各种形式取得的收入的总和。
将宏观税负分为三种类型,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政府收入”除包含“税收收入”外,还有许多“非税收入”,具体包括:(1)属于规范性的、纳入预算的收入有:企业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城市水资源费、排污费以及其他杂项收入;(2)介于规范性与非规范性之间、未正式纳入预算但可比较精确统计的收入有: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障费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等:(3)纯系现有制度体系之外、且无法加以精确统计的收入,则是由各部门、各地区“自立规章,自收自支”的各种收费、罚款、集资、摊派收入等。将“政府收入’视为“实际税负”而得出的“实际税负水平”才能真正反映中国国民和企业所感受到的税负压力。
三、三种衡量指标下的税负率比较
欲比较三种衡量指标下的不同税负率,需要首先得到历年我国GDP的总额和每年税收收入、财政收入和政府总收入的具体数值。表1是我国2001~2006年GDP、税收收入、财政收入和政府总收入表。可见,2001~2006年的6年间,GDP、税收收入、财政收入和政府总收入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表1)
下面根据表1计算得出三种衡量指标下我国的宏观税负率。(表2)
欲得出我国宏观税负是否轻或重,需要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报告,1990~2005年发展中国家不含社会保障缴款的宏观税负水平为18.14%~19.33%之间,发展中国家含社会保障缴款的宏观税负率为25.58%~26.52%。
考察税负一可以发现,2001~2006年仅计算税收收入的税收负担率居于13.9%~16.5%之间,与发展中国家不含社会保障缴款的宏观税负水平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仅看此项可见我国的宏观税负率并不高,处于合理范围。
考察税负二,计算政府财政收入的税收负担率居于14.9%~18.4%之间,也处于相对正常的范围。
考察税负三,当将预算内财政收入、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以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各种名义向企业和个人收取的没有纳入预算内和预算外管理的制度外收入都算入广义税收之内时,我国的宏观税负率在2001~2004年间处于25.5%~26.8%之间,基本与发展中国家含社会保障缴款在内的宏观税负率范围相吻合;但在2005年,这一数值增长到27.9%,并且在2006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30.6%。
篇5
(沈阳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摘 要: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评价的核心问题是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这个体系应包括合法性指标、合理性指标和真实性指标三个部分,运用这些指标对沈阳的财政收入评价的结果对辽宁乃至全国的财政收入质量情况分析都有一定的意义。沈阳财政收入存在着总量、构成及执法方式不合理等情况,应采取加强地方财源建设,适当减轻工商企业的税费,预防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减少税收执法中的随意性,打击财政收入“注水”现象等措施。
关键词 :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评价指标;构建;运用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103-02
收稿日期:2014-05-19
基金项目:论文为2014年度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优化研究——以辽宁为例”(主持人沈阳大学李忠华,项目批号2014lslktzilljj-02)”的系列阶段性成果(1)。
作者简介:李忠华(1965-),男,吉林九台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实务;霍奕彤(1988-),女,吉林吉林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实务。
所谓的财政收入质量是指财政收入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以及财政职能在组织收入中实现的程度。有关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评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对于能够指导实践的仍显不足,应研究构建全新的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以供实际部门使用。本文从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三个方面构建这个指标体系,并以沈阳为例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一)财政收入的质量是政府管理和服务质量的保证
合法性收入下的生活才是高质量的。近年来,我省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收入质量不断改善。这与我省一直坚持依法治税、严格征管、应收尽收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确保了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具体体现在两具方面:一是积极培植财源,促进税收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二是强化非税收入管理,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继续加大对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力度,取消不合法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严禁违规越权设立收费项目。
(二)财政收入的取得方式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
近些年来,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增加较多,并快于税收的增加,使得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可用财力不同步。因为非税收入大都在财政上列收列支,有专项用途,真正体现在地方政府财力上用于正常支出的部分并不多。由此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并未带来地方实际可用财力的同步增长。这种看起来很可观的地方财政收入的“量”,由于没有较好的“质”,并没有使地方财政困难状态得以改善。许多地方的收费收入快速增长,甚至出现了收费收入增长超过税收收入增长的不正常现象。收费收入的过度扩张严重地抑制了税收收入的正常增长。
(三)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执法行为具有导向效应
政府行为对私人具有导向效应。主要是通过税收,税收是对居民收入分配之后的再分配,比如企业和个人的所得税,就是在个人劳动所得和企业经营利润分配的基础上,在进行一次由政府参与并主导的分配。政府的税收收的多,个人或企业实际收入就少,反之亦然,从而对国民收入有影响。另外政策导向性的分配,比如对一些鼓励的行业给予财政补贴或者税收优惠,而对于限制性的则征收高税率,收取相关行政性费用等。
二、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就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评价体系指标而言,目标不同,指标也会有一些差别,但总体而言应从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三个维度来构建这个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一是合法性分析。如有无“收过头税”、“有税下征”、“寅吃卯粮”、“应退不退”、“应减不减”等。二是合理性分析。包括规模分析(财政收入总量)构成分析(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主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例等)趋势分析(如税收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等)效果分析(如税收收入产业比率、税收收入行业比率等)等指标。三是真实性分析:如有无财政“空转”和“买税”等。
这些指标在本文中分析运用是以辽宁省沈阳市2011年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评价,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评价指标的运用——以沈阳市为例
(一)总量分析及趋势分析
依据沈阳市统计局2011年12月《沈阳统计月报》的数据,2011年沈阳市地方税收约占税收总收入40%,税收约占财政总收入85%,所以,沈阳财政负担率约为24%(8.2%÷40%÷85%)左右,较比同期副省级城市沈阳偏高。大部分地区税收弹性都超过了2,大东区更是11,平均税收弹性2.1,这个比例在副省级城市中相对偏高。
(二)税收收入构成比例分析
依据沈阳市地税局2011年《税收收入分行业分税种统计月报总表》的情况看,2011年沈阳市大部分地区非税收入比例都超过20%,全市24.2%,这个比例较比同期副省级城市相对偏高。
(三)税收产业构成比例分析
还是依据沈阳市地税局2011年《税收收入分行业分税种统计月报总表》的情况看,2011年沈阳市大部分地区“房地产+建筑业”税收占比都超过40%,有的区如于洪、东陵达到60%以上,地方税收过于依赖房地产及相关产业。
(四)第三产业税负增长情况分析
依据辽宁省地方税务统计,辽宁省地方税务局,2007-2010年的统计数据分析,2011年沈阳市第三产业税收增长有限,特别是代表第三产业方向的现代服务业税收所占比重没有明显提升,交通运输、金融和现代信息略有下降,租凭和现代商业略有上升。
(五)行业税负情况分析
2011年,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中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五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19%、2.18%、12.56%、14.82%、13.57%,税收增长率分别为12.84%、18.75%、69.62%、58.43%、24.83%,税收弹性分别为10.80、8.59、5.54、3.94、1.83,而全国装备制造业行业平均工业产值增长率、税收增长率、税收弹性分别为12.47%、36.27%、2.91。
四、结论及建议
(一)加强地方财源建设是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之本
2012年,中央财政收入占总收入比重47%。而在事权下移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网民有“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市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拆东墙补西墙,乡镇财政哭爹喊娘”的顺口溜。应加强地方财源建设。减少对非税收入和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是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之源
在古代,我国有“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之说,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拉弗曲线,演示着税收与经济良性发展的关系。012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22.57%,如果加上政府预算外收入、体制外收入,许多人估计3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平均20%-25%。所以,应适当降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三)预防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是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重要措施
2012年,我国地方本级收入61077亿元,地方本级财政支出106947亿元,收支差额为45870亿元。另据来自审计暑的资料,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已超过100%,最高达189%。省会城市中债务压力排名最高的10个为:高京、成都、广州、合肥、昆明、长沙、武汉、哈尔滨、西安和兰州。所以应采取措施,加强地方财政风险的监督与控制。
(四)规范执法,减少执法随意性是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必然选择
赋税,以法律法规做依据。实际中仍存在多种不依法征税情形。包括征过头税、寅吃卯粮、应退不退,应优惠不优惠等。如焦点访谈报的四川某地向当地农民强征房产税。河北河间税务所按纳税人电费强征税(每度电征0.9元),税款可直接存在个人银行卡。山东某地税务机关直接将税收任务转包纳税务师事务所等。尤其对基层税务机关一些不依法、超标准随意征收,吃、拿、卡、要的现象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治理,以源头预防为主,防管结合。
参考文献:
[1]申益维.辽宁省财政收入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3:23-28.
[2]弯海川.地方财政收入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35—240.
[3]辽宁省地方税务局,辽宁省地方税务统计,2007-2010年.
篇6
[关键词] 广东省税收 税收收入弹性 实证研究
一、引言
广东省是开放的经济大省,税收地位十分重要,税收收入总量连续14年排名全国第一,税收总量约占全国税收收入总量的七分之一。税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占比重达90%,也是重要的经济杠杆之一,在调控宏观经济,改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进入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之后,税收调节经济的功能日益强化,成为宏观调控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经济手段。税收收入弹性理论是西方税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已得到重视与运用。
二、广东省税收收入弹性现状
在经济学中,税收收入弹性被定义为税收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即税收收入变化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其公式为:(其中表示税收弹性,表示税收收入的变动量, T表示税收收入,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量, 表示国内生产总值)。一般认为税收收入有弹性是指≥1,至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能随经济的发展而增加,从而无需通过调整税基、变动税率或开征新税等来增加税收收入,以尽量保证税收制度总体的稳定性。
由于1994年实行了税制改革,所以在这里只分析1995年以后的税收收入弹性。广东省从1995年到2005年的税收收入弹性变化如下图所示:
图1 广东省税收弹性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2004年~200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由图1可知,1995年~1998年广东省税收收入弹性是下降的趋势1998年~2001年广东省税收弹性是上升的趋势,而且2001前广东省的税收收入弹性基本上是大于1的;2001年~2004年广东省的税收收入弹性小于1,到了2005年又有所调整。总之,广东省税收收入弹性围绕1上下波动,且在大多数的年份里是大于1的,说明广东省的税收收入是具有弹性的,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在大多数年份里快于经济的增长速度。
三、广东省税收收入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上面对广东省税收收入弹性的现状分析来看,税收收入弹性在0.14~2.57之间波动,利用1995~2005年的数据对税收弹性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影响税收弹性波动的因素。模型如下:
图2税收弹性模拟及残差
注:TAXE表示税收收入弹性; 表示税收增长率; 表示GDP增长率
影响税收收入弹性因素有很多,比如国家的宏观经济因素、国际经济环境因素、税收管理制度因素等,但是该模型主要分析了税收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对税收弹性的影响,由模型结果和税收弹性模拟及残差图可知,影响税收收入弹性的因素是税收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税收收入弹性和税收增长率成正相关关系,和GDP增长率成负相关关系。下面看一下广东省税收增长和GDP增长的具体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广东省11年来的税收增长的变化可以看出:(1)按可比价格计算,1995年至1998年,广东省税收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并且税收收入增长的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1998年~2001年税收收入增长的速度呈现上升的趋势,总的来看1995年~2001年税收增长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所以在此期间税收弹性是大于1的。(2)2002年~2004年税收的增长速度较慢,小于GDP的增长速度,到了2005年税收增长率又有大幅度的提高。(3)总之,1995年至2005年,税收随经济发展而增长,因为经济是税收之本,税收之源。但是税收增长的波动幅度远远大于GDP增长的波动幅度,表现在税收弹性是税收弹性围绕1上下波动。
图3广东省GDP增长率和税收增长率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四、广东省税收收入弹性对广东省经济的影响
在1995年~2005年期间的不同时段里,税收收入的大幅度波动必然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和正常的财政支出,对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总的来讲,广东省税收弹性围绕1上下波动,属于正常的波动范围,并且大多数年份大于1,具有弹性。广东省具有这种税收弹性的税收制度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条件下,经济发展必然会具有一定的反弹力,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门差别也十分显著,从客观上讲,具有弹性的税收收入能适应客观经济条件和税基的实际量进行课税,体现出税收负担的时期差别、地区差别、部门差别等,税收弹性制度能增强税收收入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符合当前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西方经济学将税收收入看作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的自动稳定器。在经济增长时,广东省这种有弹性的税收制度可以保证税收收入自动增加,而且增加幅度大于经济增长,从而能减少企业和个人手中可支配的货币收入,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的膨胀,减少因经济过热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在经济滑坡时,广东省这种有弹性的税收制度可以保证税收收入自动减少,而且减少幅度大于经济下降幅度,从而使企业和个人纳税减少,支付增加,有利于防止市场疲软,刺激经济回升。总之,广东省比较有弹性的税收制度,能够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利用税收收入的波动平衡经济波动,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状况。
参考文献:
[1]李海莲:税收经济学(第一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2](美)Damodar N.Gujarati,林少宫译:计量经济学(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2次印刷
篇7
关键词:税收收入;财政支出;物价指数;税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5)03-0038-07
一、引言
税收是国家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商品(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的强制征收,是社会成员为获得公共需要而支付的价格或费用。[1]税收来源于经济,对经济又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1978―2013年的35年之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惊人,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税收收入状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78年中国税收收入为519.28亿元,2013年增加到129206.64亿元。对税收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探索税收收入的增长规律,预测未来税收收入的发展趋势。
对于税收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选取各种经济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判断各经济因素同税收收入的关系。刁其田(2013)选取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进出口总额作为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进出口总额都与税收收入呈正相关。[2]陈然然(2011)通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五个指标对税收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税收收入的主要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各因素数量的变化引起税收总量变化的程度由各自的系数来反映。[3]陈修玲(2010)[4],高珊珊、陆琪(2011)[5],王丽(2015)[6]都选取不同经济指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税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综合上述文献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选取的变量不同,选取数据的时间段不同,这些文献得出的结论在揭示各种经济因素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程度方面还存在争议。例如,各个因素对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程度是多少?哪些因素对税收的影响程度更大?另一方面,这些研究都没有考虑1983―1985年的国有企业利改税和1994年新税制改革,没有在回归模型中引入这两个断点。本文将从实证的角度,选取若干代表性经济指标,应用最新的数据建立带有断点的多元回归模型,利用STATA软件通过OLS估计、相关性检验、Goldfeld―Quandt 检验等方法研究经济增长、财政支出、物价指数及税收政策等因素对国家税收收入的影响。
二、影响税收收入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发展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税收收入的生产力要素,两者相关程度较高。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税基的大小,决定着税制结构的选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税收增长的基本源泉,而社会经济发展可以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一般而言,一个国家 GDP 越高,税收收入会越多。
同时经济结构也是经济发展的一方面,也会对税收收入产生重大的影响。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相互联系的总体构成形式。它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具体包括诸如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税制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不同的经济运行制度,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税制结构,这种制约关系,在社会主义转型国家中的税制结构选择问题上表现的十分明显。
(二)物价水平的变动
我国的税制结构以流转税为主,而各种经济指标都是以现行价格计算的,都会受到价格水平的影响。居民消费可分为商品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两部分,其中,商品性消费的增长,在短期内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减少了存货的积累,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这种情况下,税收收入可以得到保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于服务性消费及奢侈品的消费,而此类消费品的物价指数比商品性消费品物价指数高。另一方面,服务性消费存在消费的同时付款,在付款的同时消费的特点,因此形成欠税较少,从而可以使税收收入增加。
(三)财政支出的需求
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完善等都对公共财政提出要求,在公共财力不断增长、公共财政成为财政支出框架的背景下,民生难题尤其是老百姓特别关注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需得到各级政府财政的更多投入。因此对预算支出所表现的公共财政的需求对当年的税收收入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四)税收政策的影响
自 1978 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两次大的税制改革,一次是1984―1985 年的国有企业利改税,另一次是 1994 年的全国范围内的新税制改革。税制改革对税收会产生影响,特别是1985 年税收陡增 215.42%。第二次税制改革对税收增长速度的影响不是非常大。自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国家为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贯彻实施,对税收政策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在鼓励出口、投资、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收入分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税务部门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和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税收收入具有快速增长的趋势。
三、变量的选择与模型的建立
篇8
近日,财政部公布2013年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为685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795亿元,增长7.5%,增幅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这是在1994年国家分税制改革后,财政收入增速首次低于GDP增速(7.6%)。
这还只是表面上的数字。再往深里看,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低于同期7.6%的GDP增速,而且已经低于全年8%的预算收入增幅,而往年财政收入运行的常态是“前高后低”;动辄20%甚或30%以上的财政收入增幅已保持多年;我国并不存在类似于欧美等国的随财政收入下降而自动削减财政支出的机制。事实上,与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上半年的财政支出增速为10.8%,高出收入增幅3.3个百分点,而往年财政支出运行的常态是“前低后高”。
据此,我们不能不对财政收入增速的下滑以及由此可能引致的财政收支矛盾而有所警觉。然而,脱出财政收支的视野局限而伸展至宏观经济全局,似又不应也不必为此惊慌失措。
第一,经济决定财政。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并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财政收入的增速自然会相应减低。
第二,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将不得不经历一个十分痛苦且相对漫长的深度转型调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经济的持续震荡和增速放缓,财政收入也会由此进入一个持续的震荡期和增长速度的下滑期。
第三,虽然1994年中国财政收入开始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并持续多年,但在此之前也曾经历过持续多年的财政收入增速下降。三十多年间所走出的“一减一增、先减后增”的财政收入运行轨迹,至少告诉我们两个基本事实:其一,1994年之后的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对以往财政收入增速持续下降的矫正,具有相当的补偿性质。既然是补偿,便不会是无止境的。在补偿到达某一节点之后。必然要回归正常轨道。其二,1994年之后的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1994年财税改革的产物,具有相当的改革红利性质。既然是改革红利,那么这种红利效应的释放便不会是持续放大的。在红利效应释放一段时间之后,肯定要步入递减状态。这即是说,财政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高于甚至远高于经济增速的财政收入增长,都系某一发展阶段的特殊现象。只有与经济增速相适应的财政收入增长,才是常态。
第四,在中国的现行税制体系下。70%以上的税收收入来自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等间接税。这样的税收收入格局意味着我国税收收入的绝大部分要作为价格的构成要素之一附着于价格之中。由于和商品及服务的价格绑在一起,因而它会随价格的涨跌而升降。当经济高速增长时,税收收入的增速便可能高于经济增速;当经济增速放缓或低于以往增速时,税收收入的增速便可能低于经济增速。故而,只要我国的现行税制体系以及由此决定的我国现实税收收入格局不改变,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带来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增速的更大幅度的下滑,当属意料之中的事情。
由此可认为,当前财政收入增速下滑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使然。在某种意义上,它系处于深度转型调整期的中国经济在财政收入线索上的一个必然反映。对此,我们应当以平常心坦然面对,以“过紧日子”的理念走好今后的财政和经济发展道路。
告别以往的财政收入高速增长而走上“过紧日子”的正常轨道,在当前的中国绝非易事。因为,许多人已经习惯于大手大脚花钱。不少人已经习惯于以支出买政绩,更有人已经形成了年年瓜分“超收”、岁岁改善福利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在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特别是持续下滑的背景下。若无相应的实质性举措相伴随,极可能出现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比如,随着财政收入减少,支出压力增加,政府部门可能会为了缓解当前的收支矛盾,甚至为了在财政收入指标排名上“拔头彩”,而对税务机关摊派超出实际的“硬任务”,从而向企业和居民收取“过头税”。
再如,随着规范性的一般预算收入减少,相关部门可能会为了维持以往的花钱势头,甚至为了改善自身福利和延续政绩风光的需要,而动用非规范性手段攫取非规范性收入,从而重蹈“乱收费”覆辙。
又如,当财政收入的减少危及政府部门收支平衡或者危及某一或某些特殊项目的支出时,相关部门可能会不惜以放慢结构性减税步伐为代价,来维系政府财力盘子和既定支出项目的安排。
篇9
经济“新常态”“营改增”安徽省税收收入
一、引言
2016年是“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6年要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具体来看,税制改革的重头戏无疑为:5月1日全面实施的“营改增”,其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对地方政府而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税收收入必然有所减少。研究“营改增”对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影响成为当前税制改革研究的重点。同时,安徽省作为“营改增”试点最早的省份之一,在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邮政服务业也即将完成了税制转换。本文主要研究“营改增”对安徽省税收收入的影响,希望为全国范围内的税制改革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营改增”在安徽省改革现状综述
(一)全面“营改增”的主要内容
2016年5月1日,全面“营改增”实施细则正式推出,一是扩大试点行业范围,二是将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继上一轮增值税转型改革将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纳入抵扣范围之后,本次改革又将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无论是制造业、商业等原增值税纳税人,还是营改增试点纳税人,都可抵扣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
(二)目前改革的基本状况
截止到目前为止,安徽省在实行“营改增”之后,安徽省全年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减少税负约9.12亿元,加上随营业税附征的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的0.96亿元,总共减税约10.08亿元,税负下降13.31%左右。“营改增”试点税负的减轻,同时也会造成税收收入相应地的减收。据调查测算,全省全年财政收入约减少27.29亿元,其中地方收入减少约14.01亿元。不过,按现行财政体制将这些减少的财政收入分别由市县去承担,每个市县应该在可承受范围内。
三、“营改增”对安徽省税收收入影响的评估
(一)试点之前主要税种对比分析
2012年年底安徽省才正式开始试点运行“营改增”方案。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中选取近十年来安徽省主要税种以及总的税收收入数据,并由地方财政总预算收入计算分析各税种所占地方财政总预算收入的百分比。根据数据分析知,营业税是安徽省税收收入中所占份额最大的税种,而在这十年中营业税比重由26.3%上升到33.1%逐年加大。可见征收营业税所带来的收入在总收入中至关重要。而增值税却在2007年之后大幅下降。猜测原因可能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增多,国内经济不景气,而增值税是依靠商品流转和交易产生的,故增值税收入在总税收收入中所占比有所下降。而与此同时总税收收入增长也降下来。
(二)“营改增”前后对比财政收入的变化
本文选择对近五年的总税收、营业税和增值税做对比,以2009年的数据作为基期,比较总税收收入、营业税收入和增值税收入的环比增长,如下表。
就近五年来看,虽然我省税收总额不断增长,但增长的速度确实在下降,这与“营改增”税制的改革和地方经济不景气有关。2012年“营改增”之后,2013年总税收收入的环比增长虽然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说明“营改增”对部分行业试点之后,营业税仍然是在安徽省总财政收入中的半壁江山,目前而言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并不大。
虽然营业税收入也是在增长,但是环比增长速度却是逐年降低,且以2013年最为严重,速度降为1.1左右,几乎停滞不前。相应地,增值税收入逐年增加,不过其环比速度却是起伏不定。而在2012年至2013年增值税的增长速度最为惊人,环比增长更是达到28.04%。说明“营改增”之后,地方营业税收入总额削弱,增值税收入总额增长较大,这样对安徽省税种间的调节影响较大,全面改革之后必定会安徽省的税收总收入有影响。
四、具体行业“营改增”试点效果分析
从2013年、2014年上半年和2014年三个时间段的数据来看,试点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同比分别为33.2%、38.1%和29.5%。如果剔除交通运输业的影响,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速分别为52.2%、77.7%和47.9%。从不同行业角度来看,“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促进效应最明显。
2014年,安徽省“营改增”试点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6.3%、70.8%和198%,分别超出全国同行业投资增速5.7、33.4和170个百分点。而在2013年第三季度,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速高达122.3%。此外,上述三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24.1%和22.2%,超过服务业收入平均增速134%。
2014年上半年,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6%,领先全国增速1.5个百分点,其中试点行业投资同比增长295%,领先全国同类行业增速6个百分点。就目前来看,小规模纳税人原先的征收率在6%左右,而改革之后下降到3%。同时,一般纳税人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抵扣,税收负担大幅度下降。
五、总结
(一)“营改增”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征收效率和征收成本
安徽省试点情况来看,最大的缺陷在于增加了纳税人核算成本和税务机关征管成本。目前,除小规模纳税人实行3%的征收率外,现行的增值税税率实际上有17%、13%、11%和6%四档。四档税率必须要认真核查各种商品和劳务,纳税人在会计核算上的成本必然加大,税务机关征管稽查税务的成本也要加大,必然会浪费人力物力。
2、中央地方预算资金负担过重
该税制改革方案,使得安徽省公共预算收入减少,同时仍要兑现试点企业的补贴资金,进一步加大了地方公共预算支出的压力。由于营业税属于地方税种,增值税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的税种,地方财政主要依赖营业税这个税种,在没有任何一个税种能代替营业税真正成为地方主体税种的情况下,一旦改革到位,将会严重削弱地方公共预算收人的来源,必然会影响到地方公共预算收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地方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二)全面“营改增”的未来的建议与展望
首先中央可以下放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从而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其次,中央因根据各个地方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最后,地方政府应该提高本地的税收征管效率,从而避免本地税收流失过重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财政收入紧张问题。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除了依赖中央的转移支付来弥补财政缺口外,根本上还是要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从而缓和“营改增”这一结构性减税给地方政府带来的财政收支不平衡情况各地区根据自身优势特点,抓住“营改增”这一发展机遇,制定出配套发展战略。一方面要给予区域产业更多的自和优先权,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不可过度放任市场,在有效的市场调节领域,给予宽松政策在市场经济这一无形的手失效区域,政府就要进行一定的干预,不能盲目参与投资,要通过高效的资源配置来提高区域经济效益,积极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为其良好的运行提供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琛.安徽省“营改增”试点政策影响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1:99-101.
[2]刘杨含,韩建雨,周正阳.安徽省“营改增”试点实施效果与改进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5,13:94-96.
[3]刘兴虎.营改增对安徽省税收收入的影响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5,15:156-157.
[4]任爱华,李阅历,王宁.“营改增”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以河北省为例[J].会计之友,2015,21:115-118.
篇10
【关键词】税收负担;财政收入;税制结构
一、宏观税收负担的定义及其口径的选择
税收负担,也称为税收水平、宏观税负、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等,它反映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数量关系,是一个国家税收政策与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判断一个国家税负轻重的重要指标,它在实质上反映与调节国家与纳税人的利益关系。
目前,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测度指标,在进行相关研究时,一般将我国的宏观税负分为大、中、小三个口经。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口径的宏观税负,是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小口径的宏观税负,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目前我国政府非税收入规模庞大,特别是在地方政府非税收入项目众多、规模庞大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非税规模及其对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就不能正确衡量企业的实际政府经费负担状况,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横向税收负担比较就失去科学的基础和可比口径。在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作出税收负担选择时,如果仅仅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税收负担,就会得出错误决策主张。而政府收入数据统计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政府收入实际规模难以确定,因此,本文主要采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作为度量指标,来对我国的税收负担进行分析。
二、我国税收负担分析
(一)纵向比较
主流观点认为,税收的增长速度应和一国的GDP增长速度成正相关,但要低于GDP的增幅。由图1-1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有些年份甚至高出较多。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宏观税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我们本国而言,这种增长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许多企业不堪重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由表1-1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较大,基本都在20%左右,且有增大的趋势。这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宏观税负实际上是不断增大的。
(二)横向比较
由表1-2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的宏观税负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税负相比较,每年都是最低的,除了马耳他。尤其北欧4国的宏观税负更高,与中国基本没有可比性。与全球各地域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宏观税负大致处于中间位置。然而与发展中国家比较,如与人均收入比较接近或者是东亚东南亚同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相比较时,中国的宏观税负就比较高了。
综上所述,我国宏观税负的理想税负相对来说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是广义宏观税负并不能说低,税费负担重、税制结构不合理却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再者,中国税收收入的主体是间接税,企业部门交纳了较多的税收,然而最后企业税收实际转嫁给了居民部门,导致居民部门税收负担不断加重。
三、造成我国目前税收负担状况的原因
根据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相比,宏观税率并不高的结论。可是,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企业和居民都感觉到了沉重的税负压力,而与之相应的社会福利水平却不能匹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在许多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环境、体制等各方面的差距。
(一)经济发展状况
从拉弗曲线可以看出,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宏观税收负担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正相关。社会产品越丰富,经济增长水平越高,GDP的水平就越高。这样,税基就比较宽广,整个社会税收的承受能力就会增强。因此,经济增长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宏观税负水平越高。理论上认为,一个国家宏观税负水平的最终确定,是阶段性的,要结合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其增长应该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的。
我国近几年来一直处于经济大发展的时期,GDP增长迅速,相对而言,税收收入也增长的较快。而且,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大量资金的投入,客观上也需要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来保证各个项目的建设,尤其是地方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欲望非常强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大于GDP的增速。此外导致GDP与财政收入增幅差距较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现价计算,还是不变价计算。财政收入,尤其是税收收入,是按现价计算的,但GDP的增幅是按照不变价计算出来的。如果按照现价计算GDP的现增幅与财政收入增幅之间的差距会大为缩小。另外,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方面使税收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使得直接税的比重不断提高。在经济的迅速增长下,税收收入连年超常增长。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税制改革之后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并产生了较大的矛盾。
(二)税制结构的不合理
一个国家的税制结构主要看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权重比例,它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就我国税制结构来看,税负分布不均衡,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相对来说比较沉重,间接税的比例达到60%以上。增值税为第一大税,占40%左右;在所得税中,企业所得税占绝大部分,这说明我国税收收入高度依赖个别税种。这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宏观税负过低的情形。增值税在一定程度上有抑制投资的作用,而个人所得税的比重仅占6%~7%,该比率不利于其发挥稳定器的作用。整体来说,税制结构的不合理,继续完善和发展税制结构,结构性减税势在必行。
(1)间接税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作为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税制结构明显表现出:以间接税,尤其是货物和劳务税为主体,而直接税,尤其是所得税所占比重依然很低。
因此,对于间接税来说,应当扩大值税征收范围,在将来条件以及时机成熟的时候,取消营业税,统一征收增值税,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将有形和无形的货物和劳务人为地分割征税,还能够解决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在税收负担上,应当降低关系到民生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税税率,提高营业税、增值税的起征点,加快营改增的步伐,并可逐渐将起征点改为免征额。
(2)所得税在直接税中占比偏低
在直接税中,我国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例不及OECD国家的1/4。2008年,我国所得税收入在我国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不足26%,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约68%),还不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约为28%)。
对于直接税,不仅要充分发挥其收入调节的功能,还要尽可能使其朝向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的方向发展。首先,在保证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前提下,要大幅度提高个税比重,这是我国今后提高直接税比重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要尽可能保持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平稳增长。第三,完善社保费制度,提高社保费收入在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第四,完善财产税制特别是房地产税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这也是提高直接税比重和增进财富分配公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税收支出的不透明
目前没有足够的依据判断,究竟多高的税负水平是合适的。例如,部分北欧国家宏观税负达到50%,但其社会福利高,涵盖范围广,高税负并没有对民众的实际生活带来过重的压力。衡量宏观税收负担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取决于是否改善人民福利,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区域、城乡差异巨大,民众幸福感偏低,对未来存在诸多不确定预测,储蓄远远超过消费,从民众实际体验这种角度来说,可以认为中国宏观税收负担较高。
此外,判断税收负担高低还应该考虑财政资金用途及支出效率。同样一笔资金,如果在公共部门手中比在私人部门手中更高效,更容易实现如促进经济发展、合理分配资源、保障民生等目标,那么即使是税收占GDP的比率较高,也不能片面地税收负担过重。发达国家税收比率普遍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但是其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发展中国家也较为发达,因此,简单的国家之间的比较,无法得出发达国家宏观税收负担重的结论。
现阶段非税收入比重较高,政府预算不够全面清晰,透明度偏低,财政支出的结构和效率都需要提高,目前的社会福利水平较民众的理想状态还有距离,政府收入的形式有待进一步规范,将预算内收费、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等等都囊括进来,提高效率。
四、中国税收负担水平的整体分析
现阶段中国的税收负担水平是符合目前的中国国情的,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个适中税负水平才是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盲目追求西方发达国家式的高福利在财政上不可持续,同时也会抑制经济发展活力,欧债危机暴露出来的这种高福利危机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另一方面,逐步提高税负水平也是中国在下一阶段经济转型所必经的过程,过高的社会福利会对经济产生负作用,不健全或者过低的社会福利也会遏制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扩大内需需要有足够的社会福利及稳定的未来预期才能释放民众的购买力。
现阶段中国的税负水平不能简单用高或者低来断言,能否促进经济发展才是根本,逐步提高税负水平,匹配税收负担和社会福利水平,推进税制改革,规范那些“看不见”的宏观税负,提高税负转化社会福利的效率以及过程公平是不可回避的趋势。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