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1.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专门培训,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4.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以心理辅导为例,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在农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000年初,教育部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随后,教育部出台了许多“减负”的规定与措施。强调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应抓住契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求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农村中小学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摇篮。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大力开展教研活动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领导机构上,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组织管理上的混乱,造成了工作中的无序与被动;在教研机构上,各中学、学区设置教研组的少之又少,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的更是难得一见,理论指导的缺乏,导致了实践工作中的盲目,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
3.从实际出发,确定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国家颁布统一的实施纲要前,各校要借鉴发达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基础,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在师范院校的支持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从目前的情况下看,短时间内对众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不太现实,教师的培训可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可采用专家下校指导、短期培训、教师自我进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独特的工作方法。
6.努力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的形式外,还要大胆尝试下列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与熏陶;强化团体心理辅导,应对“群发式症候;搭建新媒体平台,拓宽心理教育手段;聚焦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教育范围等。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与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各方面工作都比较薄弱的现实,期望短期内大规模地、全面地铺开是不可能的。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与《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7).
[2]高飞,叶少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
[3]张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11.
[4]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辅导,团结出版社.
[5]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
篇2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发展;途径
[作者简介]陈雯(1963―),女,江西萍乡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副教授;余陆维(1974―),男,江西上饶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讲师;王坚(1965―),男,江西萍乡市人,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江西南昌33004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课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系统研究”(编号:04jy20)系列论文之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实施策略进行了精到的论述。然而,对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一片领域――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却很少有专门的论述。这是一个缺憾,也是本文写作的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很多,诸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卫生教育等等。其含义也因提法的不同而有差异。这里,按教育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义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1]。”
一、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的农村学校里亦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中小学生由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即面临着自身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也面临着学习、竞争的压力,再加上他们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使得他们的焦虑、抑郁、敌对、孤独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国内外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3-20%[2]。还有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存在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为16.4%,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9%;在初中阶段,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4.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5%[3]。2001年,由北京市八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进行的研究还表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差于城市学生,边远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例最高为19%。
(二)要使农村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对青少年的培养,不仅仅是要让他们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增强体质,还要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得到思维的启迪,学会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
(三)农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文明与进步,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首先要重视农村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同时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准,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使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能够保持科学、理性的处事态度。这实为促进文明进步之举,利在推动农村的发展与繁荣。
二、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如前所述,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和素质教育及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考察的结论是:现实情况令人忧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农村教育行政部门的忽视,致使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严重,甚至工作仍未启动。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再加上不少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甚至对“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一无所知,往往采取消极等待、简单应付的态度,或名义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在虚报情况,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这种倾向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二)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较热,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心理健康实际教育的水平与质量都不高。
极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根本无法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有些学校只能由部分有志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来承担。由于他们能力和水平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他们不是对一些心理问题总是无法解决,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技巧运用感到困难。
(三)虽然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决心大,热情高,但是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操作不够规范,存在不少误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就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如不得随意解释测验结果,不能滥用测验量表或其他测验手段,对测验结果及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保密等等。但是,由于从事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水平问题,很难规范地进行操作。
另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趋向”[4]。这些倾向主要有:1、心理健康教育是治疗学生心理疾病。2、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为了提高升学率。3、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赶上时代的潮流。4、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5、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了一种知识的传授教育,而并没有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与提高。上述倾向,都会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在实施过程中要解决如下五个问题:
(一)确立明确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既可以参考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的目标,也可以参考其它地方确定的目标。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量力而行,并保持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各种教育力量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以便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首先,当地的县乡教委要重视抓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支持力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引入学校教育机制,把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看成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与核心,成立领导小组。
其次,要注意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激励机制,让教师主动地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再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形成教育同步。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许多地方还很落后,学生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低,根本不可能要求其积极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做到不让他们反对、产生阻力就算成功了!
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当地乡、村的支持,要让每位村民逐步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从而为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前文已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从增加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与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自身素质入手。
(四)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这一问题在农村尤其重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提高认识入手,千方百计解决这一问题。
(五)建立教育工作者与有关专家的联系。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医学界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通过各种形式的下乡活动,打破围墙,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协作与攻关。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帮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培训、服务、指导等工作。
四、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根据农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我国农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
(一)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在各种素质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思想道德有思想品德课,文化科学有各科教学课,劳动技术有劳技课、身体有体育课,唯独心理素质没有心理课,这是很不合理的。因此,很有必要在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解决以下两大难题:第一,使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因为仅仅依靠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意识到了而不去找心理咨询老师。第二,如前所述,目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有待建设,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正好解决了这一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以下几点错误做法:
1、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考试科目。如果这样的话,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目的。学生又会为了考分而死记硬背一些心理学概念原理与规律。
2、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心理学课。如果上课时总是向学生灌输那些空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学生将会厌烦的,特别是干巴巴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因此要积极引入活动教学内容,将课上得生动,让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
3、将心理学课上成德育课。由于目前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由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担任,而他们由于以前的工作实践,形成了思维定势,仍按德育课的教学方式上课,造成学生心理紧张。
(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里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科教学来展开的。所以,我们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既可以推动各科教学工作,又可以让各科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那么,该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呢?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教师在各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这样,既能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还能缩短文学作品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比赛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各种训练来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学校中有许多的兴趣小组,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让他们通过这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感受与同伴交往、协作所带来的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互助精神,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此外,在农村学校里还可以举办心理教育方面的讲座,开设心理教育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主动性,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通过班级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对全体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其实,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方便的,主要是因为:班主任要比其它任课教师更熟悉自己的学生,这样就利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直接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接触,这样就便于及时深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指引前进方向。因此,在农村学校中,要注重将班级的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以形成坚实的心理教育工作基础和运行机制。
(五)通过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我国农村学校里,由于经济条件差,人员编制紧张,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还比较困难,但为了发挥个别疏导的独特作用,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可以创设条件,因地制宜,积极争取。
(六)通过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人的情绪极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因此,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改革开放,一方面,农村社区正以开放的姿态引进现代文化,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又在加强本土优秀文化的建设,用现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从而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社区文化。
除了上述社区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学校本身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此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自身因素,因为教师在学校心理环境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教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敏锐的思维和观察力,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开朗的性格,从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5]。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外,也要充分发挥其它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如校园景点的设计,环境的布置等等,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同时要注重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同时,由于家庭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有深刻、持久的影响。而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大重视,往往不太注意家庭环境的建设。为此,农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延伸到学生的家庭中,通过指导家长形成对子女正确的沟通方式、养育态度等,营造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围。
五、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望。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大趋势下,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被纳入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将给学校教育带来一种先进科学的理念,这种理念无疑会渗透于教育观、学生观和人生观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这也从客观上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随着各方面教育力量的重视,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将不断提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很低。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日趋成熟,各方面的日益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稳步前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我们坚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R]. 1999.8.13.
[2]曾天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2.4.
[3]魏庆安. 浅谈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N].光明日报,2001-04-12.
篇3
心理健康教育;乡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教育部正式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并提出“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具体要求。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城市中小学已经基本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然而在一些经济水平落后的地区,乡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仍然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形同虚设或根本不曾开展。由此,导致学生众多心理健康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发现与有效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其实,在经济水平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中小学,往往更需要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目前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不足主要有:
一、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硬件设施
虽然国家近年加大了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但就实际而言,在观念落后的乡村地区,“看起来没有立竿见影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鸡肋”。专项经费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的是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施的缺乏与落后。在乡村地区,基本没有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更不用说配备专门的心理热线或心理测验问卷和仪器。硬件的缺乏直接导致学生遇到困难没有求助途径,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时缺乏可用专业资源。单靠课堂教学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单调乏味且十分抽象,没有心理教育教学活动所应具备展开性与互动性。此外,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也不能对真正面临困难的学生提供针对性帮助。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落后
就目前一些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其他任科教师经培训后代任的情况来看,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是堪忧。且不说大部分乡村学校并未达到“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就算已经配备的学校,也基本是由语文或思想政治等文化课老师代任,不仅非心理学专业出身、没有任何资质证书,也基本未受过任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虽然拥有一颗想帮助孩子的心,但一些非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仍然持传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或完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视为等同,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不像”。另外,由于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采用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的方式方法,并未学会从内心里倾听学生、理解学生。更为糟糕的是,如果自我成长方面未达到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要求,在遇到棘手的问题甚至教师自身都不知道如何处理,不能有效疏导孩子情绪情感上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教育孩子大道理,这样并不能达到行为的改变。
三、学校重视和宣传力度不足,学生缺乏求助途径
由于学校重视和宣传力度的不足,即便在一些具备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似乎仍然是一个“摆设”。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足表现在:并未正式开设此类课程、当同学真正遇到问题时不知具体向谁或者用什么途径寻求帮助。一所几百名学生的学校中,往往只有一两名心理健康老师,无法正常为每个班级开设心理健康课,而由于不开设心理健康课这些老师平时并不露面,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便不知如何求助。在能开设心理健康课的情况下,对真正需要心理健康咨询与干预的学生,也基本不能提供有效的一对一面询辅导。另外,由于宣传意识薄弱,学校不能通过宣传栏、广播、手抄报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
四、缺乏对农村学生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脱离农村教育实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大量农民工入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日益突显,这不仅对乡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也对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留守儿童身上往往会出现性格上的孤独、自卑以及不能良好的与人沟通等心理问题。虽然开始有教师注意到,并给予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格外关注,但这并不能解决留守儿童孩子的实际心理问题。因此,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与学生实际心理健康问题相结合,探寻属于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模式,不能单纯照搬硬套已有的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无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多大的发展进步,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之相配合,都不能真正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保证,家长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逃避自身责任其实是很多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如果家长一味地依赖学校,而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只传授知识而忽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人来说非常不利。就算学校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但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学生问题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填补的。一些农民受自身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限制,一心想着孩子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对孩子的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根本不予重视。还有一些家长,只希望让孩子早些出去打工挣钱,孩子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都毫不在乎,更别说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
鉴于以上问题,要真正改变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必须要做到:
1. 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对心理健康教育设定专项拨款,完善经费监督机制。一方面,改善学校已有设施,力争每个学校都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另一方面,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在农村经济条件本来就很落后的情况下,只有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才能吸引专业人才返乡执教。
2. 注重对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吸纳,对已有在职的非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全面的专业培训。招聘专业出身、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健康教师任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展开的根本保证,也是培训其他非专业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重要途径。
3.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都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不仅要增加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途径、也要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了解与重视,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现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最终目标。
篇4
一、组织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受当前教育考评机制的制约,青海农村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不够重视,缺乏系统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被等同于“副科”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是被班主任或政治老师作为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班会课、活动课加以实施。一些条件较好的镇中心学校虽有相对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机制,心理健康教育被当作装点门面的学科。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宣传和普及活动,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误解;以点带面,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繁荣。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由专兼职人员组成专家小组,依照一定的参照标准,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开设、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资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毕竟属于新兴学科,缺乏相关专业教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相当强的农村学校领导,即使到高校招聘了相关专业的教师,也因这些应届毕业生缺乏经验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落到实处;而其他农村学校大部分没有专业老师,甚至让政治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且,在农村,很多家长乃至部分教师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学科,因此教师和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业余和兼职的心理教师匮乏。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农村学校缺乏专业心理教师的现状,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地方教育部门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课标进行考核,并要求每个学校都按规定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切实提高心理教师的地位,解决好各种津贴待遇。
2.充分挖掘社区、家庭、学校、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让社会各界都来支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业余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目前农村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大多没有硬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因此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随意性很大,主要根据各校领导的意愿和师资条件开设。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缺乏,又导致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低下,教育方式多以学科化方式进行,重在照本宣科地灌输概念。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与新课改精神不符,而且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对学生的伤害。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吸收他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拓宽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安徽省;教育厅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12-0004-03
记者:金副厅长,您好!作为分管全省基础教育和教研工作的副厅长,您多次提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它既是时代现实的需要,也是时代文明的标志。能否请您深入谈谈您为何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到这样一个高度。
金燕:首先,从现实情况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教育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带来新的问题。比如,在平时与学校的接触中,我感到校长和老师们有很多的困惑。有的困惑就源于学生的心理和发展问题。我想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也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有很多欠缺。其中一个欠缺就是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相对滞后,而且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好一点,有的地区几乎还是空白,尤其是农村地区。面对这个形势,一方面需要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后,创造条件、循序渐进地解决,另一方面教育部门要努力争取政策来自己解决。
其次,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从事创造性学习和活动的人,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但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们普遍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比较频繁地出现,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还有近几年在农村地区出现的大量留守儿童,在这些特殊的家庭结构和环境下,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容易产生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所以我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被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度,它确实对青少年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国家现在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我们期待这项工作能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也期待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多实践、多探索,积累一些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者: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重要,而且这项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在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方面,您有什么想法?
金燕: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强调科学性和专业性,尤其是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时更是如此。如果没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工作和服务效果一定不会理想。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绝不仅限于简单的学科知识讲座,应该是以活动和引导为主,以知识介绍为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的心理能力与知识在活动和体验中得到丰富和提高。
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这是因为: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学校可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开设活动课,举行专题讲座,进行学科渗透,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等。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还要与学校外部的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只要我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在工作中统筹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能够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器”,成为连接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纽带”。
再次,教育行政部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安排也要有系统性。从这个角度讲,教育行政部门在工作上要做到几个落实:
(1)组织领导的落实。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并长期有效地开展,建立健全相关的领导和业务指导组织机构至关重要。目前,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有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安徽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委员会也正在酝酿和筹备中。
(2)良好政策环境的落实。省教育厅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提供相应的条件,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3)师资队伍的落实。一方面各级领导、校长、教师要更新观念,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拿出编制积极引进专职心理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所有教师、所有学科中最缺的。现在学校的教师编制都很紧张,能不能拿出一个编制来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就是各级领导,包括校长的认识问题。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师资培训。要有这样的制度和机制,来调动校长加强对所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安徽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的可行性方案。通过教研、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争取在全省范围内培养出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在各市、区、县培养出既能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又能承担科研工作的研究型教师;在有条件的学校培养出优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在各校培养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班主任。努力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4)教育部门加强与其他部门合作的落实。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审问题,由于这个工作涉及到人事政策的调整,我们还需要和人事厅加强联系和沟通,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共同研究和探讨,但是我们会争取的,我觉得它是一个方向。
记者:您提到安徽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委员会的建立正在酝酿和筹备中。那么,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如何构成?委员会成立后将着重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各地市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情况又如何?
金燕:这是健全领导组织,建立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效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
目前,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委员会的建立正在酝酿和筹备中。成立后的研究和指导委员会将由有关领导、专家和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委员会成立后将在教育厅的领导下,负责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政策研究、科研培训、业务指导以及信息交流等工作。
其实,我省部分地市在这方面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如马鞍山市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几年来,指导中心开展了大量的活动,并已经形成了领导督促、专家指导、班主任主管、教师渗透、心理辅导员操作的立体工作网络体系。铜陵市教育局教研室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目前,铜陵市所有的中小学都配有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有安庆、芜湖、合肥、六安等地区在这方面工作也做出了较好的成
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的地区还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中展示过他们的工作经验、区域特色和研究成果。
根据先进省市的做法和经验,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各市级教研室都应有专人来负责本市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指导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该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委员会,负责本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记者:您曾在讲话中提到,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做调研工作,那么省教育厅将组织力量具体做哪些工作?
金燕: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工作开展调研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我们制定相关政策和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前不久,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了专业力量开展了一项专题调查研究,主要对我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及分析,并对当前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摸查,目前已形成了阶段性成果报告。这项调研工作还将涉及如何建立我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支持体系等内容。随着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将根据需要对其他有关问题也进行深入调研,调研方式包括课题研究、考察学习等。我们将依托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组织机构积极促进调研工作的常态化。
此外,我认为在工作层面上也有必要做一些调研,包括怎样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层在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上做了哪些工作,我们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等。
记者: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问题,家长的问题也很重要。您也曾提到家长学堂,那么在家长方面您有什么期待,或者要在家长培训方面做哪些工作?
金燕:实际上,学生的很多问题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方式不当造成的。尤其对于我省来说,由于是劳动力输出大省,所以留守儿童的问题比较突出。怎样让家长们明白,他们离开家庭以后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有多大,这也是目前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所以这一次我们把留守儿童问题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来加以研究。听说教育部准备做这方面的试点,那么我们也争取成为这样一个试点。
要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对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准备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媒体来加强对家长理论方面的引导。以前这方面的工作都落实在学校,因为家长和班主任的联系是最紧密的。但是当教师在课业负担特别重的情况下,再对家长做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能会比较困难。所以,我们有一个想法,即可以通过媒体来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比如电视这个途径就非常好。开办家长学堂是另一个很好的办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授课教师的问题,教学计划的安排问题,系统性的问题等。总之,我认为家长培训工作非常重要,但需要有一个载体使其规范系统地运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愿意在这方面与其他部门的专业人士共同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家长、孩子和社会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
记者:在安徽,农村的覆盖面比较广,如何缩小农村和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差距?
金燕:这方面的工作不是独立的,必须和教育均衡发展结合在一起。教育均衡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即师资队伍的均衡问题。当然这不会是绝对的公平,而是相对的公平,但是首先均衡的机制要有。比如心理健康教师的配置,我们要求城市达到怎样的结构,那么农村也要达到相应的结构,否则就谈不上均衡。同时,农村地区的情况比较特殊,比如农村教师的培训问题要一下子解决很困难,如何能很现实地通过培训把农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提升上去,就需要对农村进行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找准结合点。另外,现在农村网络也基本覆盖了,可以请专家通过网络对他们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水平。总的来说,要把农村纳入均衡发展的框架之中。
记者:今年9月12~13日召开的安徽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修会议很成功,与会教师受益匪浅。那么对于接下来的教师培训工作,您有什么打算?
金燕:我认为,教师培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应该是系列化、专业化的,必须要形成一种制度。不能这个领导重视了,今年想起来就办一次,明年换人了或者事情比较多就取消了。从我的计划来讲,每年都要有一个这样的培训。当然,要做到全员培训就需要有计划性,即培训要分清层次,目标明确。以后教科院要做这样的工作,要给我们当好参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除了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还要对校长和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我觉得校长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比师资培训更重要。虽然他们不用具体做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必须要懂,要支持,要配合。其实,每个人都应当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校长和行政管理人员有了这个意识以后,师资培训就是分层次的问题,三年一个计划,五年一个计划,明确培训要达到的效果,使培训不是做样子、走形式。所以,我觉得今年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分析;培养目标;应对策略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区心理辅导站的引领作用,也为了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课题组设置问卷着手调查本区各中小学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75份,收回73份,其中有效问卷71份。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发现本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不甚理想,与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并制订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培养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F状分析
1.凸显的优势
第一,兼职教师学科来源丰富,有利于多学科融合。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除了13位专职教师外,其他教师任教心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信息等学科。丰富的学科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学科融合及心理课程的多样化提供了保障。
第二,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高,有利于阶梯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其中35岁以下教师35人,占总人数的49%,专职教师均为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的最大特点就是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接收力强,工作热情,愿意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我区74中学的校园心理剧,82中的校园绘画心理辅导,建新街小学的绘画与心理故事辅导等,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且这批教师均已选定主要发展方向,为梯阶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固然存在优势,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失衡。全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71人,其中专职教师13人,占总人数的18%,兼职教师58人,占总人数的82%。专职教师中10人为心理学专业硕士或本科毕业,3人在职进修了心理学本科学位,专业知识与技能较为扎实。兼职教师则无一人为心理学专业毕业,且没有任何专业培训和进修经历。专兼职教师比例严重失衡,教师的专业素养差别较大,这也是二七区提出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梯级培训小组的原因。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男女比例不均。在71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仅有11人,占总人数的15%。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目前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外,还与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有关。我国每年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人数不在少数,但受社会就业观念的影响,男性毕业生只有极少数会进入教育领域;从当前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来看,对本学科的误解和偏差认识也造成很多在职男教师不愿意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中来。这也提醒我们,做好全体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培训工作非常重要。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教区域不均衡。我区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硕士学历6人,本科学历56人(部分为在职进修),本科以下9人,这就形成了枣核型教师结构。其中大学所学专业为心理学的有10人,全部为专职教师,8人在城区中学任教,1人在农村任教,1人在城区小学任教。这样的教师分布形态造成了区域内城乡心理学科教育的失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中小学大多无法开展系统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应对策略
根据现状分析,在继续发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优势的基础上,我们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制订应对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筑造坚实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个地区和学校都应高度重视,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1)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我区各中小学都已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功能定位、工作量认定等方面的管理还有欠缺。学校应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出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合理计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量,对表现优秀且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动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2)固定岗位设置
调查发现,虽然各校均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岗位不够固定,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校的其他工作,甚至将这些工作作为重点,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学校要稳定专兼职教师的岗位设置,尽量保证专人专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持续性发展和专业提升,避免兼职教师的频繁更换,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研组,专职教师作为核心成员,具备一定心理学基础知识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主要组成人员,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组织和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
2.加强培训力度,提升队伍内涵
加强专业培训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提升的关键。
(1)专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依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将心理学专业毕业以及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划分为专职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具备比较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并接受过心理咨询技能的专业培训。因此,为专职教师队伍制订的培养目标是:不仅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多种心理咨询技能,能够将这些专业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参与到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动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培训与督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设置系统培训课程,组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国培计划等,同时邀请专家定期进行案例督导,以帮助教师解决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进一步提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专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以科研促发展的思路,及时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疑惑和问题形成课题,进行研究、探索,提炼成果,总结工作经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组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志愿者团队,开展志愿者沙龙活动,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由不同的教师带来不同主题的沙龙成长体验课程,一方面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深化培训效果,另一方面锻炼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能力,通过组织活动和体验者的反馈,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志愿者团体内部开发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同课程,通过不断研磨和修改,形成精品课,在全区推广。
(2)兼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我们将非心理学专业毕业、未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并在学校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划分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教师包括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他们没有经过心理学的系统培训,专业知识欠缺,但他们深处教学一线,与学生接触较多,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制订的培养目标是:实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班会及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和品质,有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区域层面与专职教师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全区开展心理学系列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课程理论与技能操作培训、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等。鼓励和支持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在区域层面培训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校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力量,开展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相关培训。在培养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讲座、课堂观摩、体验式沙龙、主题研讨、读书会等,内容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课的设计与操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成长、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以及个体咨询会谈技术等。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调技能训练的示范练习,让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体验和感悟中得到成长。
为了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心理辅导站应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作用,以专职教师为核心成立多个研究小组,引领教师进行专项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如组建校园心理剧、沙盘游戏、心理健康课、家庭心育、个体心理咨询等多个研究团队,制订详细的学习目标和研究计划,固定时间集中开展研究和学习活动。兼职教师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自我能力分析,选择专项技能进行学习提升,这种提升既是专业知识上的,又是个人心灵成长上的,使教师在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心理辅导基本技能以及自身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是科学化、规范化的过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刻不容缓。我们要将其作为一个区域、一个学校的重点工作去做,积极为全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努力打造一支区域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马惠霞,吴捷.对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情况的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220-222.
[2]叶小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研修范式的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教师版,2009(7):4-6.
[3]蔡海平.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四轮驱动”范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7):29-30.
[4]毛淑芳,李伟健.“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29-30.
[5]R晓晶.促进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18-20.
[6]康菁菁.在主题探究中引领小学兼职心理教师互动发展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7-10.
[7]王莉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
[8]罗世强,康钊.论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5(4):51-53.
篇7
关键词: 苏北农村 初中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其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学校普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初中阶段,广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上的微妙变化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不小冲击,针对这些情况,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必须迅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中学德育大纲》、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等多方面作了明确规定。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心理健康教育”被冷落。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心理素质没能因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必备素质而给予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致使社会、家庭、学校至今对心理素质教育都难有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重组,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科技文化和生活水平提高,这些必然对正值青春期、对新鲜事物特感兴趣的少男少女产生重大影响,其负面效应是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特别是面对升学这一指挥棒,紧张繁重的学业负担和成龙成凤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心理负担更重,心理困惑、失衡、障碍更普遍。上海、北京、辽宁等地对中学生的相关调查均显示有心理异常的学生达35%左右。
几千年的农业经济、农村教育环境,使得农村学生成为一个强大的弱势群体,造成农村学生闭锁、自卑、嫉妒、受挫能力弱、人际关系紧张、人格偏执等心理。对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类似心理问题,以往的教育忽视心理因素分析,以行为教育代替心理教育,使得教育工作严重脱离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心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育”、“学校管理”是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在生源较多的农村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的确很少。据调查,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大中城市占20%,县城占7%,乡镇占1%,农村学校还是一个空白点,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苏北农村学校,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尤其与苏北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不相适应,与“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相称。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壮大,仍受到许多“瓶颈”的制约:建设投入不足,办学政策缺位,教师专业资质低下等。因此,如何打破“瓶颈”,促使苏北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是一个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但是,应试教育偏重于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政治思想教育,尤其是忽视了心理素质教育。青少年除了要承受社会生活负担的重压外,还要承受学习任务过重、升学压力过大、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多种负担的重压。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存在考试、人际交往、适应环境等心理障碍;少数学生存在人格缺陷,如悲观情绪、自杀意识、偷窃行为等不良品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部分学生患有心理疾病。
素质教育是以生理素质为前提,以心理素质为基础,以社会文化素质为导向的整体性优化教育。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当前,农村中小学由于教学设施不完备,信息闭塞,教师的自身整体素质不高,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肤浅,造成与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期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现代社会的冲击使学生产生了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
农村虽然远离城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但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受到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知识经济迅速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使“乡里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现代社会在发展中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消极因素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乡里人”。社会上陈旧的风俗习惯死灰复燃,凶杀打斗的影视天天播放,格调低下的书刊、影碟充斥文化市场,这些都在不同程度地腐蚀人们的灵魂。此外,社会上的、以权代法和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在严重腐蚀孩子的心灵。农村孩子敦厚、质朴、勤劳、善良,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还很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文化影响的能力,往往美丑不分,容易做出让入难以置信的傻事。
(二)不良的家庭环境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先天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单亲家庭剧增。有的家庭虽然还没有完全破裂,但是已近乎名存实亡。这对于不谙世情、承受挫折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来说,极易导致心理问题。目前,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偏重于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或养而不教,或重养轻教,这种厚此薄彼、宽严失度的教育方法妨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农村,由于家长忽视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导致孩子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不少农村家长为了让孩子离开农村,在学习上百般苛求,不顾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扼杀了孩子天真活泼、好动、合群的天性。具有封闭、孤独、狭隘、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就是这种家庭教育的产物。此外,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子女多由老人和亲戚照看,他们在外面终日忙于工作,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了过多压力和困惑,家庭往往成为他们宣泄压抑情绪的场所,导致家庭气氛紧张。因此,破损的家庭结构,父母专制的教育方法,紧张的家庭气氛是导致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为自卑、逆反心理、离家出走等,一遇到挫折和打击,便很容易出现意外。
(三)学校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学生心理素质后天发育不良。
首先,目前大多数学校还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尤其是农村初中落后的办学条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严重滞后,表现是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年都难得有一次针对学生心理问题而举行的主题班会或活动。虽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些品德意志方面的教育多少涉及心理教育问题,但往往局限于学生学习的勤奋、刻苦和专心致志,绝少关注大多数学生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教育教学内容只面向少数“尖子生”,大部分学生失去与他人平等发展的机会。这样不公平的环境,使得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最终沦为“问题学生”。
其次,有些学校的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只关心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心理健康教育被排挤到可有可无的地位。中学生急需的学习心理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等在某些学校或者被取消,或者被盲目应付。有些教师甚至当面讽刺、挖苦学生,把学生轰出教室,撵学生回家找家长、打骂、变相体罚学生的错误做法相当普遍。此外,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较低,对这部分人的培训很不到位。由于条件所限,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个别学校竟让一些因业务水平低、工作态度差、能力差而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补此空缺。从目前状况来看,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基本上是由班主任承担。一些班主任知识结构片面、单一,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培训,再加上被平时琐碎而繁重的其他工作所牵制,因此,他们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致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常因为缺乏正确、有效的规范而盲目从众。
再次,一些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多流于形式。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大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流于形式,这种现象在苏北农村初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在紧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下,社会仍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于是,各级学校便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升学无关的课程一律不开,或者即使开了也流于形式。
最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有效性。据调查,开课、办板报、举办讲座活动是目前苏北农村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最主要途径,这三种途径反映了苏北农村初中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以团体辅导及静态宣传为主的特点。从苏北农村初中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看,基本上是以“认知为主导”的,教师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认知的提高”,让学生背一些简单、枯燥的概念、原理,忽视了学生行为的训练、提高与培养。学生的个体需求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满足,学校没有开展心理辅导课,造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效率不高。
(四)农村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传统观念,使学生身心发展极不平衡。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大多交通不便,娱乐设施及场所缺乏,因此,家长在闲暇时最多的活动就是打扑克、玩麻将和看电视、录像、影碟等。这类休闲娱乐方式自然引发孩子们的模仿。农村孩子思想单纯,加上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对他们疏于管教,他们会无意识地形成小团体,参与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由于无经济来源,他们只好编造各种理由向家长要钱,要不到就变着法子骗家长,甚至走上偷窃、抢劫的犯罪道路。
其次,由于农村的封建传统观念比较严重,学生谈“性”色变。一些教师甚至视讲人体生理卫生课当中的生殖系统知识为“低级下流”,致使学生缺乏对生理现象与心理问题关系的正确、科学的认识。此外,由于农村学生受成长环境限制,缺乏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际交往技巧。
(五)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批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而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的教师。没有这样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不会深入,更不可能有成效。我们对教师进行过侧面调查,结果表明,懂得“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不到10%,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还不到3%。
三、改进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苏北农村初中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经过几年努力,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社会和学校的一定关注,但人们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感仍认识不到位。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把宣传重点放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学校校长、各位学生家长身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人主管、有人督促、有群众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摆脱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似“无水之鱼”的局面。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素质。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指出:“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趋势是从兼职为主转向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之所以普遍存在许多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缺乏专业师资,作为权宜之计,只好借用其他专业的教师兼职。让不懂专业的人做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既强人所难,又难免使工作步入歧途。为此,尽快抓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持证上岗。农村中学应依托地方高师在硬、软件方面的优势,广泛开展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短、中、长期培训计划,分阶段、有层次地进行。就培训对象而言,短期计划以分管领导、班主任、团队干部为主,中期计划以各科任课教师为主,长期计划则是地方高师整合力量,积极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农村中学现状而言,短、中期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是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支持与配合下,培训过程应充分考虑不同岗位的不同特点,对兼职教师和普通教师给予不同程度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率。通过紧凑而有系统的培训,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尽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结合现实问题,灵活机动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干预和影响手段,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机构定位、编制配置、经费划拨、培训提高、资格认证、工作量核算、福利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解除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乐于、专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加强环境建设,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心理。
要使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地发展,必须有适合这种发展的良好环境,因为环境能造就人,在诊治与矫正不良心理的工作中,应将环境的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上。
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学校景点设计,环境布置上巧于安排,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实施自我心理调节。如学校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活动周、科技月等活动,矫正学生不健康心理。利用寒暑假及双休日开展琴棋书画活动、观看优秀影视剧等,提高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其次,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通过良好的学习风气、师生关系、同学友谊,对学生进行熏陶。如在班级中成立互助学习小组,贫困同学助学基金会等组织,在班级中建立和睦互助的同学关系,营造勤奋向上的学习氛围,使特殊生充分享受班级温暖。班际之间可以开展各方面有益的学习竞赛、体育比赛,在比赛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营造整洁舒适的教室空间环境,营造民主严明的法治环境,营造团结和谐的班级人际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次,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起到表率带头作用,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最后,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的家庭。学校应成立家教委员会,办家长学校,利用它向家长传授心理教育知识,使孩子和家长在一起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在这样的美好和谐的环境中,不仅降低了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还使已有的不良心理得到了矫正。
(四)利用各种组织作为活动载体,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态,学校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心理训练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树立自尊心、培养自信心。
1.开展“友好班级活动日”。校内部分班级建立友好关系,每逢重大节日,友好班级学生一起联欢,使孩子们结下深厚友情。
2.建立“残缺家庭爱心社”。定期到学生家中,做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抚慰孩子心灵的创伤,联络父母与子女的感情,使学生虽然家庭残缺而心灵不残缺,鼓励学生“失亲而不失志”。
3.建立“差生结对帮教组”。学校的中层以上干部、党员、教工团员都可以承担“双差生”的帮教工作,通过结对活动,使他们消除厌学情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顺利完成学业。
4.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周”。针对特困学生产生的自卑心理,学校可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周”。如利用班团课、板报专栏、校园广播、征文比赛等形式,介绍特困学生成长与成才的事迹,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由于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和修养也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及修养要靠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锻炼和调节。为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在提高中小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耐挫折力,完善健康个性,优化心理结构。
总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要多样化,要有互动性和针对性。
(五)在品德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指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注重引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认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质。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对《思想品德》新课程内容加以梳理,就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我们可以结合珍惜时间与理想前途的教育,结合时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尽快使学生的心理驱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第二单元走进新的学习生活,可以渗透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学习方法的讨论等内容的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任务,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改变旧有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相逢是首歌》的教学设计,就完全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自觉发现友谊的重要性,掌握获得友谊的方法,自觉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尊重、真诚,要理解,要宽容。学生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更注重自己的言行,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实践了教学内容。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实践了交友的过程,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取到积极作用。
(六)构建“五结合”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五结合”主要内容是:心理教育与专业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教育与学生对学生咨询相结合;心理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心理教育与家庭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教育与修身养性相结合。“五结合”的教育辅导模式,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关注学生生存的环境,给学生潜能发挥创造条件。它能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它不是零散的、片面的、非系统的、盲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不仅在于治疗,而且注重预防和发展,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七)改革农村初中教育评价体制。
加强苏北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改革当前教育的评价体系,营造能够发挥学生潜能、保护学生个性、使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改革后的教育评价体系包括能够全面评估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系统和全面评估教师素质的评价系统。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学生家长、教育部门等的大力支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决策者、执行者、实施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一定要认清形势,积极探索,把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2]黄锦衣,蔡钾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教学与管理,2002(4).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 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132-02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发展至今,逐步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师资队伍不断发展、服务对象与人群不断扩大、教育内容日益扩展和深化,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拟从政策层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问题加以检视,以利今后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政策的现状
1.课程的法定地位逐步提高,实然地位存在落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伴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政策酝酿到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政策完善与实施的深化这样三个连续的阶段(李国强,高芳红,2013),有关政策文件显示,国家力求建立较为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课程目标、课程主体、课程任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逐步给出指导性意见,课程的“法定”地位不断得到增强。另一方面,人们多已注意到,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观念的落后、制度建设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迄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及其执行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弹性较大、刚性不足,尚待完善和加大执行力度。如有关中小学调查研究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然状况及地位与应然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落差,主要表现在:有关心理教育经费问题、人员编制问题、上岗资格认定问题、教师职称评聘问题、工作评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科研保障问题等(张玉堂等,2008;张成林,2009)。即便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为规范的高校系统也仍然存在这个问题。2008年3月底至4月初,有研究对北京地区24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在这24所高校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的有5所,所占比例不到20%。此种状况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徐辉,2009)。在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性程度不高、时代性不强、实践性和操作性还不强、针对性不够、灵活性不足(李双,2009)。
2.课程师资角色模糊,专业素质欠缺,政策认同度偏低
人们注意到,我国学校心理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角色意识模糊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将心理教师与管理者角色相混淆、将心理教师与德育教师相混淆、将心理教师与普通心理教师相混淆等,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心理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不足,更在于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上的深层次改革不够,在于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德育和学校管理的系统内,而不是依托于特殊教育(刘翔平、顾群,2004)。人们也注意到,在应试教育的教育格局未根本改观的情况下,心理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地位不高、经济待遇相对较低、专业训练不足、专业成长需要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工作得不到各方面的充分理解,疲于应付各种“问题学生”、承受多重来自学校管理者、同事、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在学校中往往成了所谓“孤独的守望者”(王琰,2004),成了学校教师中被边缘化的群体(王科成、崔建平,2006),尤其是,心理教师目前象其他诸如警察、医生、企业经营者等一些职业一样存在较为突出职业枯竭倾向(李炳南,2006) 。这造成了不少心理教师缺乏职业热情,对自身职业地位自我认同度不高,未能建立起自己的身份认同感(王宏方,2003)。
3.课程政策支持与执行力度存在城乡区域差异
目前,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的政策完善与执行力度方面大中城市(如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区和城市)明显要强于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学校。如2012年11月有调查显示,北京市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每一所中心小学以上的中小学校都配备一名合格的心理教师的目标,大多数中小学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心理教师,心理教师的学历以本科为主,并且学历层次在逐年上升,很多心理教师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或二级证书;北京市的大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今后,北京市将进一步规范心理咨询室的使用,指导中小学开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在高中学校率先实现心理教师定编定岗。而在许多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学校,明显存在政策支持和执行不力的现象,一些学校甚至完全处于覆盖的盲区。
4.课程政策完善与执行力度存在学校层级落差
比较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力度要大于基础教育领域。在基础教育领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但大多以柔性建议为主,没有具体落实办法。且大多数文件以《×× 意见》为范式,在硬性指标上有所欠缺。不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政策层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被其他学科课程所占用(申矗周策,2003)。尽管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所造成的事故不断,有关部门一再发文强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但如上海市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者”缺少,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软肋;而从课的开设学段来说,高中学段开课率最高,初中次之,小学最低;心理课在上海学校的开设不容乐观,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落实上有名无实,离全面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还有很大的距离(苏军,2013)。
而高校系统的课程政策完善和执行力度明显要强。如2006年9月,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建设标准》,这被认为是全国首个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建设的省级文件:规定所有高校都要开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限选课;2007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建设和评估标准》,这被认为是国内首个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进行评估的规范性文件,文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列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相关课程;2007年,《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稿)中提出:要求高校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近期、远期目标,有体现工作目标、切实可操作的近期和远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之中。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少纳入学校限制选修课程系列,覆盖面广。等。
5.课程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研究显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如下困境(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课程理念错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表现为学科化),课程模式单一,忽视心理健康课程应具备的可操作性、愉悦性、渗透性、实用性、针对性等特点,不能够融于日常教育教学之中;课程价值取向存在偏差,不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教材重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忽视学生主体需要;忽视心理健康课程的科学特点,在实践中,多数教师不懂得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双虎,2007;陈文琦,2008)。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政策前瞻
1.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重视课程地位的提升
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只有进一步加强,才能适应21世纪社会转型深化时期对教育的挑战。如2009年俞国良教授提出,为了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最重要的是确立课程地位,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德育课程体系,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任务、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评估等做出统一规定。通过课程建设这一抓手,带动该工作其他方面的突破,实现良性发展(陈虹,舒娟,2009)。令人欣喜的是,近年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趋于走强。教育部2011年2月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我国将从人员配备、设施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硬指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如湖南省教育厅2013年1月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湘教通〔2013〕22号)中要求:从2013年春季开学起,全省各地各校都要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逐步完善管理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工作,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等方面。
2.加大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当前,需进一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编制和评聘的机制,并以此为突破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心理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张侃教授认为,发达国家学校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走的是完全市场化的道路,而中国学校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大概需要两条腿走路: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由他们来落实心理教师的岗位、教师的定期培训和整个支持系统;第二,好的学校可以自己找一些社会机构来做这些事情,走市场化的道路。将来心理老师资质至少应该是大学心理系毕业的本科生,这应该作为最基本的资格。现在中国在读心理专业的大学生大概有3万人,平均每年有 6000-7000 人毕业,重点是要把这批人用好(陈虹,2009)。这一主张揭示了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走向。
3.消解各种区域差异、学校层级差异,确保教育公平
在现代社会,青少年学生依法享有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心理教育的平等权利。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相关的法规、政策和文件中明确了心理教育公平的基本诉求。我国教育法律中明确了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修)提出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规定,标志着“心理健康权保护”已进入法律框架。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其中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即:“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等。较之大中城市,我国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更是不容忽视的群体。2013年1月4日,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其别强调,要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可见,诸多政策已经要求心理教育应注重公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学生。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与政策,特别是要加强和落实心理教育的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使心理教育课程建设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切实保证心理教育成为全体学生共享的基本教育权利。
4.加强课程改革,明确课程定位,强化专业要求
如同其他课程,由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样需要不断的变革。如有学者提出,针对当前心理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在新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握自身的特点,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视野,建构创新的心理教育范式,通过心理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在价值、目标、内容和评价等多方面的融合创新,使得心理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能够互惠互利,在深化新课程改革中走进心理教育的佳境,在建构心理教育范式中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崔景贵,2006)。2009年,俞国良教授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推向深入,关键是要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等同于一般学科教学,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需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环境相结合,其宗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陈虹,舒娟,2009)。
对课程进行改革也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培训(陈浩,2009)。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与发展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观,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课程内容的改革上,紧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在课程体系上重在建设,重在创新,重在特色,利用开展课外课堂,不断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等(段鑫星等,2004)。应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以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为需要,编排“适需”、“适用”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学材”而非“教材”为中心,采用独特有效的教材编写,采用“面+线+点”三位一体的教学组织设计,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收到良好的实效(柳友荣,吴桂翎,2010)。
可从政策的角度赋予各类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和职责。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历史不长,且沿用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几乎没有给学校留下自主进行课程开发的空间。不管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教师只是作为课程的实施者而不是主动的开发者存在,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状况和需要没有受到真正的关注。鉴于此,国家制定针对高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政策以及学校依据这种政策制定出具有操作意义的实施办法是十分必要的(程迪,2005)。又如,有研究提出,针对农村学校留守学生的现状,开发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校本课程不失为一种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好方法(许芳,曾凡敏,2006)。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较完善的操作体系,如在美国, 心理辅导课的开设具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和美国都在中学阶段(8- 10 年级) 开设健康课程,其内容涉及十几岁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许多内容与心理健康有关;近年来,日本的小学甚至幼儿园也开设了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美国等国家的大学一般也都开设有心理健康必修与选修课,有的大学很重视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简华,胡韬,2006)。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借鉴国外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要确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把握系统性,探索从学前、小学、中学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衔接和有效沟通的机制,通过各育的结合,各学科教学的有机渗透,整合与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这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契机与新视野(崔景贵,2009)。
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寄宿制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少数民族地区制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低龄寄宿易导致孩子心灵的情感贫乏,远离家庭监管导致孩子社会化出现偏差
在寄宿制学校就读的孩子独立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可这种独立能力的增强很大程度上牺牲了孩子身心健康和感情。对于成长期便离开家人的小学生来说,其与家人的交流比较的少,情感方面也较为空白,这就使得孩子的责任感、价值观的缺失,孩子的心灵极其匮乏。由于环境适应障碍,有的学生因为长时间得不到改善,不乏有变为烦躁、不安,有的变为抑郁、喜怒无常的情况出现,主要表现为原先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强于自己而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衍生出失落感、心理落差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反应。由于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多数为地方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大量的青壮年背井离乡,致使当地适龄儿童滞留在农村,为了解决孩子的教育和生活问题,寄宿的求学方式不失为最理想的方式,但导致由于孩子远离家长的监管,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得不到家长的正确指导,易促成攀比、卫生习惯差、偷窃等不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随着少年儿童年龄的不断人增长,同龄群体对其价值观,行为准则能够产生质的影响,容易导致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受到消极因素的阻碍。
2.寄宿制学校更为紧张的学习、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目前我国虽然倡导的是素质教育,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条件不成熟,大部分地区只能继续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学习成绩不仅受到老师、家长、亲友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自身对其考试成绩的关注程度也是非常高的。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升学成为了学校和家庭最为看重的,这在无形之中就会给学生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同时,又因为与家长缺乏应有的沟通,就造成了他们的考试焦虑、心理敏感脆弱,严重者还影响到了其正常的成长。
二、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广心理现代教育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班级管理人格化的标志。师资队伍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队伍是促进学校的心理教育的基础,可通过培训、讲座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渠道不断增强教师的心育意识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自觉性,打造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宿管生活指导老师、各科任老师为主题的心育师资队伍。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农村,学生很难向老师主动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主动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可通过多种形式,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同时老师也应做好保密工作并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重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并且对这部分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同时,还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我,悦纳自己,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
三、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的寄宿制小学是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少数民族的寄宿制小学的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更为被重视,这就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并努力。
参考文献
[1]齐春梅;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小学生心理与行为研究――以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兰州大学;2013-04-01.
[2]廖全明;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现状的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23.
篇10
〔论文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淮安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淮安市直初中及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县区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涵盖市直学校3所,县区直属学校20所,农村学校141所;学校管理者42人,教师122人。访谈学校10所,其中市直学校2所,县区直属学校3所,农村学校5所;访谈人员15人,其中,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3人,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2人,学校管理者4人,教师6人。
2.研究工具
(1)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市167所初中进行调查。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28道,填空题 4 道,选择题 24 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处老师的事,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检查时的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实,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市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最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市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市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市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市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等城区学校,由于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周一次或每月一两次向学生开放,学生也能主动找心理教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在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85%以上的学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很低,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甚或根本没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淮安市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113名,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95人。可见,专职心理教师很少,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被安排做其他工作,不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全市平均每2800名学生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理想状态(500-800名学生/1名心理教师)相差甚远,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或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不到心理教师的1/6,人员素质远远没有达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狭隘化;在开展学科教育时不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没有为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常常出现,也说明其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方面,淮安市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全市虽有近千人参加市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突显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得知,除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能正常使用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多为摆设,不能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用其他办公室代替。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初中占10%左右,一般的占60%,缺乏的占30%。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比例很低,很多教师为政治教师、学校德育主任等,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凭兴趣、爱好、热情,绝大多数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管理者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员的占80%,专职心理教师仅占20%。开放情况差别也较大,每周一次的占10%,每月一两次占18%,不定期开放的占50%,不开放的占22%。多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学校,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现有的心理测量工作也是由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操作的,盲目性、误导性很强。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仅占5%,为部分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3%,为咨询学生个体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51%,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1%。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仅能达到可支持机构正常运作的1/10左右。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心理咨询室缺少系统的软件和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必需的一些设备,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由此可见,缺乏规范的心理辅导室也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障碍。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3)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淮安的初中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农村,因此,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解决薄弱初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暂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帮扶和支教活动。市、县、区可以组织优秀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为家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流动服务的形式,将心理咨询室装备到面包车上,组织优秀的、有国家资质的心理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校长培训时,要增加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行政层面上若不建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教育督导和评估措施(体系),不加强督察和指导,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借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一些做法,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师资、资金、场地等到位,并提出具体的措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定期考评,必要时实行一票否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