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环节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环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环节

篇1

[关键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因素;原则

1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步伐的稳步迈进,逐渐带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而当前的信息化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对于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日常的经济决策行为,由此来说,作为企业对于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的适用性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经济利益。一般来说,在新的会计准则下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企业将针对性的选择最为合适的会计核算,由此便是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众所周知,作为企业来说,在企业的日常经营发展进程中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的影响因素较多,从具体的环境分析,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不同情况下的最优适用标准等,例如存货计价的核算方法、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法、制造费用以及折旧费用等的会计核算方法等。而企业在日常经济管理中无可避免的会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由此来说,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以及什么因素最终对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造成影响将是研究的主要对象,针对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能够为企业的经济行为处理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便于补充作为企业自身的会计处理规范,节省大量的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成本。

2当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大环境

2.1会计核算的模式优化,范围扩大

随着当前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应用,极大的促进了会计核算方法的研究。当前会计核算的模式不断优化与完善,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下对于总账核算、会计报表以及明细核算等均丰富了其模式,例如传统的会计核算形式下的总账核算只有一种模式,而信息化应用下具有记账凭证、多日记核算等多种形式;会计核算的范围不断扩大,一般来说,会计核算的范围主要涉及核算标准以及核算指标的处理等,而当前信息化技术应用将传统会计核算范围由单一的核算标准尺度扩大到人力资源信息、审计信息等,例如当前的大型跨国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核算时在财务报表环节需要按照不同的货币形式进行全面的信息披露。显然当前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以及会计电算化技术应用的不断普及,对于会计人员的单一的财务核算职能来说极大的减轻了工作压力,并从单一的财务核算职能向管理型会计职能转变。

2.2会计核算的内容丰富,灵活性提高

当前会计核算的内容不断丰富,其主要表现在会计科目记账模式为科目编码,而当前的会计科目记账采取的是棋盘式报表体系,大大的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电算化的优势较为显著。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不断提高,其主要表现在对于随机核算的处理,传统的会计核算仅仅能够处理简单的实时定期的核算,而当前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条件下会计核算能够实现随机核算应用,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不断提高。传统的会计核算内容仅仅是执行的定期的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但是当进行随机的检查以及核算时便难以得出较为客观的数据等,不便于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进行适时的调整经济策略,而当前的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显著提高,当外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时,企业可以适时的根据财务信息进行经济行为调整。

3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3.1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原则

对于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标准来说,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规范性、及时性等要求。首先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来说,当前会计电算化模式下以及信息高度共享下,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并不作为影响因素,由此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与精确性是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首要因素,会计核算方法下对于企业所要传递出的财务报告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存在直接的联系,为此只有切实保证会计核算方法对于适用的经济行为的准确性,才能够为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人群,例如投资者、税务机关以及企业的管理者提供进行经济决策的依据;其次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当前的会计信息具有实时、开放与智能的特点,由此来说,会计核算信息的规范性能够便于企业内不同部门间进行信息共享,规避信息孤岛效应,便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间进行相互合作,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性要求开放与智能的属性,其主要涉及到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企业管理内部以及社会的投资者,为此规范性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便于解读以及监督;对于会计核算方案的及时性来说,其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必须要强调实时性,由此会计信息属于动态实时的过程,当前的随机进行会计核算也证明了这一趋势,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具备时间价值属性,即会计核算信息的时效性要求。

3.2会计核算方法

当前的会计核算方法的研究处于动态的过程,不断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实际成本法以及移动加权平均法处理存货计价、代数分配法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制造费用联合分配法、加速折旧法累计折旧计提、公允价值计量、坏账准备计提的账龄分析法等。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将有多种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由此来说,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适用性分析,例如对于辅助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来说,对于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等均有各自不同的有点与缺点,为此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4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4.1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法规因素

显然,会计信息的披露必须要需要符合当前的会计核算法律法规要求。会计信息系统条件下对于会计准则以及会计核算处理流程均进行明确的界定,由此企业在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时需要针对性的进行会计核算方法决策,由此来说,在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因素中,法律法规因素是其中首要的地位,是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基础与前提。另外会计中收入费用配比、稳健以及客观等相应的原则是进行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之一,会计原则的相关性是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基本因素,由此可以作为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适用性评价标准。

4.2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潜在因素

对于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的潜在因素来说,本文主要从企业的潜在承诺以及信息披露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对于企业的潜在承诺来说,对于潜在承诺是企业在日常与其他企业的经济行为中与相关的利益群体进行合同关系维持,由此这样的潜在的经济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在具体的合同中进行标定,由此存在对销售客户的承诺、对供应商的承诺、对于职工的承诺以及对债权人的承诺等,例如对于销售客户的承诺来说,主要涉及到持续的供货与服务能力以及特定的经济水平,对于供应商的承诺群体来说,包括对于企业的原材料或者服务的持续需求等;另外对于信息披露因素来说,企业的治理环境下需要保持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环境的高度统一,由此来说会计作为公司治理权责与义务联系的核心纽带,会计信息披露对于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治理环境的客观反映能够代表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而会计信息披露的最主要形式便是财务报表,通过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够产生不同的财务报表,而外部的治理环境,例如外部审计以及投资者将主要依据会计信息下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4.3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经济因素

一般来说,经济因素是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其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市场价值、融资经营成本以及税收等环节。首先就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说,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获得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或者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市场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是股票价值,而对于企业来说,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例如存货计价方式以及折旧处理方法等均会导致股票价值的变化,由此造成企业的市场价值变动;企业的融资经营成本来说,如果物价的上升存货水平下降,直接会导致企业存货价值进入低成本的存货层,从而导致财报中盈余和税收的支出都相应增多,由此来说,面对企业的经营成本,需要在日常支出与经营收入之间进行衡量分析,而同样对于企业进行融资行为时,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信的说明自己的财务状况,而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均导致最终财务数据的不同,为此银行等机构设定自己针对的会计核算方案标准加以强制实施;从税收的角度来说,主要涉及到所得税因素,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执行的是低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案,由此来说能够降低缴纳所得税,例如采取加速折旧法的计提折旧处理等。

5结论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不一而足,而当前互联网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技术应用不断升级,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及时性准确以及规范才是不断优化的方向。本文针对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进行研究,从法律法规因素、潜在因素以及经济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现状的因素,其中法规方面包括会计准则法规以及会计原则的相关性,而潜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潜在承诺以及信息披露需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市场价值、融资经营成本以及税收等环节。

主要参考文献

[1]夏惠.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的新选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1):10-12.

[2]梁晓丽.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0(31):124-126.

[3]宋红艳.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5(10):148,150.

[4]孙长峰.我国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演进与现实选择[J].会计之友,2014(5):92-94.

[5]张卓.股权投资程度与投资核算方法选择———基于国际会计准则标准[J].财会月刊,2014(7):7-9.

篇2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会计核算方法;会计信息

近年来,无论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还是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均对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显然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已难以适应时展和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结合当下会计信息化特点和原则,对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加以研究,而不是仅局限于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希望对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水平有所助益。

一、信息化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概括的讲,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会计信息化,并随着信息技术的调整发展,会计信息化也经历了高速的发展,促使会计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共享高度化,而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1.核算内容有所丰富

受信息化影响,会计核算的科目编码级别不断增多,故会计核算内容不仅随之丰富,而且有所深入,同时信息化还将传统的财务报表升级为了多维结构,可结合计算机技术和棋盘式体系快速完成报表填制,相应的会计指标自然更加全面而深入。

2.核算模式有所创新

与以往相比,会计核算模式较为单一,而在信息化的影响下,会计信息既可用账簿反映,也可以报表形式出现,而且总账、明细及其子核算模式应运而生。如在总账核算中,便有记账凭证、凭证汇总表、汇总记账、多栏式日记账、日记总账、科目汇总等多种核算模式可供使用[1]。

3.核算范围有所延伸

会计核算主要涉及核算标准和会计指标的选择,但在渗透信息化后,其核算范围有所拓展和延伸,如多种数据库、人力资源信息、实物量尺度等非货币数据表均被纳入会计核算范畴中,而且随机核算和实时核算的综合运用,还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灵活性。

二、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核算方法研究

1.遵循原则

虽然信息化背景下,变革会计核算方法已势不可挡,但在具体选择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此提高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具体包括准确性,即不必再纠结于复杂的过程、精确的结果和繁多的核算量,而应注重会计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的准确可靠度;规范性,受信息化影响,会计信息实时、智能、开放特征日益显现,此时只有确保核算方法规范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可比性,推动系统软件的开发,并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及时性,即当下环境变幻莫测,只有加以及时应对方可规避风险,故在考虑动态处理会计数据时,应将及时性列入基本原则中[2];此外所选的会计核算方法还应具备一定的开拓性原则,即使其与时俱进,充满生命力,以此不断提高核算质量和效率。

2.方法选择

首先是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凭证获取和填制;会计原始凭证的收集与填制是会计核算的首要环节,其准确度、真实性直接关乎后续的核算质量,因此原始凭证收集、填制新方法也属于会计核算新方法的选择范畴。

具体而言,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内网逐步形成,从而促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信息均被纳入企业信息系统中,极大的便捷了会计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即其收集过程具有集成化特点,同时信息化促使企业办公逐步转向无纸化,因此原始凭证也以电子化的形式被录入至数据库中,且随着四库和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ERP系统功能模块,记账凭证实现了自动生成,加之会计科目和账户设置的日趋精细,不仅改善了工作效率,强化了部门沟通,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其次是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属性计量;所谓的就当下而言,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方式的优劣对比,以及公允价值的确定和操作既是会计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研究重点。毕竟在信息化未到来之前,只能采用历史成本法用于计量属性。但在信息化背景下,不断提高的信息共享水平和数据处理自动化程度促使对资产进行公允计价变为可能,这样不仅合乎会计配比要求和资产负债的定义,也能更加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利于会计信息关联性的提高,故新形势下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核算方法不失为一种合理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应尽快构建、完善与公允价值法相互适应的市场环境,制定与审计准则吻合的新会计准则,并积极培育高水平的会计人员,强化监管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以此推动计量属性逐步转向公允价值计价法,进而更好的适应信息化发展。

再者是基于移动加权的存货计价核算方法;以往,先进先出和后进先出是常用的存货计价方法,但继2006年新会计准则出台后,此法被取消,此外还有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法、全月一次加权法等会计核算方法也均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但相比之下,移动加权法更为适用于信息化条件下的存货计价。

因为全月一次加权法的及时性明显缺失,显然与信息化背景下的实时性、动态化要求严重不符;先进先出法会受网络实时监控造成企业库存急剧减少而失去核算意义,加之存货价格核算过程中,需要多次调用数据库并对比日期,故耗时费力,不宜采用;个别计价法多见于利润调节,但若业绩不佳,利润预测不高,管理者便会为了提高利润高价售出低成本商品,反之亦然,故也不算存货计价的最佳方法;而移动加权法可基于动态的会计信息及时获取存货数据,并将其快速输入信息系统用于数据处理,然后经计算机自动而迅速的检索存货数量和价格进行相应的计算,其公式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3]。相对来说,该种核算方法不仅较为可靠准确,也具有一定的均衡特点。

最后是基于账龄分析的坏账准备计提核算;坏账准备计提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环节,其中销货百分比、余额百分比、账龄分析等是较为常用的核算方法,在此建议在信息化背景下,优先选择后者,原因如下:虽然销货和余额百分比计提方法简便易行,但其在应收账款拖欠时间与坏账概率关系分析方面考虑不周,毕竟随着拖欠时间的不断延长,回收应收账款的概率便会随之降低,此时坏账风险则会升高。若在计提坏账时采用账龄分析方法,即根据应收账款拖延时间的长短对坏账损失作出合理的估计,其既满足了应收款项的主要管理要求,也能够较为简便的对不能变现的应收账款数额作出科学估计,因此值得推广[4]。虽然以往其对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和工作量具有一定的要求,但信息化条件下,工作量也不是重点,我们只需进一步细化其核算要求即可。

此外,在信息化背景下,我们还可以借助代数分配法用于弥补直接成本分配方法的不足和缺陷用于合理辅助分配生产成本,而且其不受产品数目、类别以及未知因素的干扰,均可简洁、精确的实现分配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信息化背景下云计算已经开始应用,改革会计核算方法必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知信息时代的新技术对会计核算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遵循及时、准确、规范、开拓性原则,选择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满足会计实务的实际需求,进而提升会计核算水平,推动会计行业健康发展。(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潘波.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分析[J].科技信息,2012(09).

[2]夏惠.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的新选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8).

篇3

会计作为一门工具性突出的学科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其信息质量更是关乎企业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战略、经营决策等各个方面,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的经营正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会计信息则是保障企业正常经营及决策的关键。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出发,对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做出了论述,并进一步探讨了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

会计信息;质量;企业经营;影响

正确性、全面性、真实性、及时性是会计信息最为显著也最为重要的特征,会计信息致力于将企业的现金流量以直观、准确的方式展示给经营者,将经营状况以财务报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将企业的盈利与亏损以数据的形式展现,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若会计信息质量不达标,则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的现象出现,危害债权人及股东的合法利益,对于整个社会的资本周转和现金流通也是不利的。因此,必须科学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明确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影响。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

1.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会计政策作为开展会计决策活动的重要前提,其选择内容与选择方向对会计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1]。因此,企业在保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同时,也要选择适宜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随着市场经济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效益的提高,市场信息纷繁复杂,市场政策也各不相同,不同的行业其发展方向及发展目标也大不一样。因此,针对各个行业及领域的发展,政府部门将会制定不同的政策加以限定。同时,企业的自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不断增大,因此,如何选择适宜本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不仅仅关乎企业的经营,对企业内部人员利益关系的协调及企业对外部矛盾的应对也有着关键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对企业利益各方权利的分配和调和,目的是为更好地支持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2.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会计核算方法是企业进行会计业务活动的工具之一,对于简化会计程序、处理会计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会计核算方法主要运用于企业日常经营性支出和盈利的计算和分析,该方法的运用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企业经营人员科学审查财务支出,从而为制定企业支出计划提供重要参考。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应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等四个方面,即不同性质的会计活动应选择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此外,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应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出发,听取股东和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见,将会计核算方法与企业经营相挂钩,以此保证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适宜性、科学性及持久性。

二、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产生的影响是企业职能作为现实参照和依据的,企业职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战略职能。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及发展愿望做出预测、实施有关计划方案。第二,决策职能。即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支出、人员调动、部门安排等事件作出决议,为企业经营提供依据。第三,开发职能。即利用会计信息和会计职能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信心储备做出规划和调整,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2]。第四,财务职能。即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统一进行安排,包括财务管理人员的安排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

1.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导航,是企业在生存发展环节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之一。而企业经营目标的确定则是依据企业盈利、亏损状况而言的,企业盈利、亏损状况主要由相关财务指标来衡量,并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呈现。企业经营目标按照企业发展时期主要分为以下两类:第一,成长性目标。该目标的制定主要在企业起步阶段,即企业开始经营的环节应当制定成长性目标,而成长性目标的制定则需要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考量和筛选,以此使会计信息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第二,发展性目标。该目标的制定主要在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因业务需要而要扩大经营范围,以此利用会计信息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稳定企业的经营状况,使企业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2.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计划的影响经营计划主要针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阶段,即对企业产品或服务数量进行规定,对产品或服务的售出量进行预测。经营计划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也直接关乎企业生产环节的稳定和销售环节的可持续进行。企业经营计划一般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成员提供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满足人类社会进步的要求,现实目的是为企业股东、投资者及债权人创造利益。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目标,企业经营计划都必须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将企业经营计划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划分。例如,生产性企业的经营计划可以包括生产资料采购计划、产品生产计划、产品加工计划及产品销售计划;服务性企业的经营计划可以包括服务准备计划、服务优化计划、服务供给计划等方面。无论是宏观层面上的综合性经营计划,还是微观层面上的经营计划,都需要科学性的会计信息加以支撑。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核算方法选择及会计人员业务水平都对会计质量的高低有着重要影响。此外,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企业经营目标的确定,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经营决策的制定及实施,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作为保障,以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袁铭江,王晓云.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J].品牌(下半月),2015,(1):82-83.

篇4

学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直接关系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学校固定资产既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所在。其固定资产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或上级主管部门调拨,学校购置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持续损耗,科学的管理可以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特别是近年来教学改革工作正在迅速发展,学校不断引进新设备、新仪器,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较高,如果不能施以严格的管理,则有可能导致固定资产的快速减值,或是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浪费,最终影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固定资产购置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学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学校应深入分析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国家财政拨款是学校固定资产购置的主要经费来源,尽管随着改革的发展,学校办学经费正在向多元化转变,但长期以来固定资产购置资金具有无偿性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因而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学校各部门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未能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固定资产的内涵、管理的要求缺少清晰的认知,工作中往往出现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编制不科学、固定资产使用消耗过快、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等问题。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固定资产管理本身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专门的部门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实际上学校常面临多头管理的局面,如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由财务、后勤部门共同承担,但财务部门仅仅是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核算和管理,至于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维护、清点等工作未能有效落实,部门之间的工作存在脱节,配合不力,信息无法共享。这就容易使固定资产在购置、调拨、领取、使用、报废等环节产生管理漏洞。

3.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不科学。

学校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应当能够反映资产的全貌,而按照现有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的信息存在失真问题。学校现有的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自采购以来,在使用中不断损耗、减值,但是从会计核算的结果来看,资产的账面价值仍然体现为原值,无论是采购、调拨还是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在正式报废前账面价值始终保持原值,这就导致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

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发展的举措

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学校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的重视,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漏洞,学校应尽快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使固定资产采购、入库、使用、维护、报废等各项管理工作都纳入制度化轨道。固定资产的采购必须遵守预算编制制度,校领导、财务人员及相关负责人可组成采购计划小组,按照预算要求,认真分析固定资产采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确定采购的资产,学校应采取招标采购。固定资产采购入库时,由于学校固定资产种类多,存放地点较为分散,管理难度大,管理人员应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使用管理软件与条形码标签相结合的方法,对固定资产分门别类,实施信息化管理。同时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学校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和维护。固定资产如需报废,也必须经过严格审核。

2.改进会计核算方法。

篇5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会计核算; 废弃物

循环经济体系作为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一种模式,把整个社会经济组织活动形成一个反馈式流程,对使企业经济的经营活动安排在这个模式体系中进行,用最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当今社会提倡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在一个既定框架内对会计成本进行核算。本文分析了循环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一、循环经济模式下现行会计核算的问题探讨

(一)会计核算方法和内容有待完善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经营活动中涉及的废物回收、废品处理、相关环保设备的购置等环境保护方面经济事项,对会计核算方法以及这些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少在会计核算中反映。现在大部分企业会计主体核算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日常生产运营相关的经济活动,而不会将对外部环境造成的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纳入会计核算范围之内,即不会以价值的形式就外部环境对资源造成的间接损耗纳入核算范围。但是在循环经济模式框架中提倡的是一种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它要求任何经济经营部门都参与到保护社会生态环境中来,把环境资源作为企业运作的资本范畴,对使用或破坏环境等资源进行交易付费。因此,在循环经济框架中企业等经营单位所有涉及的经济交易活动中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都应在会计主体核算中反映。但实际上我国企业会计主体均没有对外部环境损害作出会计成本计量。

2.企业生产过程中成本费用归集方式不能满足循环经济的要求。在循环经济框架中要求会计主体应该对企业废旧物品的处理和回收及再循环利用的交易事项进行核算,但基于其特殊性,无法用货币和历史成本来计量,采取什么方法核算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且现行的会计核算方法很难对这些事项进行反映。在生产过程中,那些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成品(即废品)产生的成本费用是隐藏在合格品费用当中,而没有单独以生成废品的成本费用核算,但从对资源——废品——废品回收——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框架体系中,企业实际上正视了废弃物(废品)的存在,那么就应该对废弃物单独进行会计核算,从而使企业意识到废弃物的存在以及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促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反映企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生成成本无形存在。根据现行会计成本核算原则,将废弃物的成本放到产成品的价值中,在成本核算中完全忽视了废弃物的存在,而现行会计准则对生产成本核算方式也与循环经济运行机制相悖。

3.企业没有对可循环利用的废品价值进行核算。循环经济是将资源循环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对资源的利用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废品)有一定的成本,这些废弃物可以被用于再制造产品。在循环经济模式下,采用的反馈式流程中有一个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的环节,对这些废弃物(废品)核算其价值,从而体现废弃物在整个循环经济重复利用的价值。但实际上对这些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相关生产原材料过程中所消耗的资金成本,我国现行会计核算并没有给予特定的关注和具体的反映。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我国现行会计核算流程存在的问题

从传统会计核算角度看,企业是以最终产成品定价为目标来反映经济效益,然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逐渐承担起社会责任,提倡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使企业的日常生产行为不以危害社会环境为前提或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因此,循环经济模式在企业会计核算应用中的缺陷和不足比较明显:一是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对废弃物等费用的处理进行成本核算,而现行会计核算准则中并没有对此作出反映;二是循环经济要求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在中间环节对废弃物处理的耗费要合理计量。发展循环经济倡导资源节约、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达到一致要求,为此在会计核算中就要对这些信息作出反映,体现企业内部资源消耗和损失情况以及外部环境损害程度,但现行会计核算中对这些信息的反映无法通过计量方法进行定量价值计量。

二、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增加会计核算内容,细化会计科目

企业在会计核算时都将不合格品(废品)的成本分配到合格品中,隐藏了不合格品(废品)的成本,从而使企业没意识到不合格品(废品)的存在。在循环经济模式的会计核算内容中,把不合格品(废品)作为一种“负制品”单独反映,把不合格品(废品)的价值体现在生产过程中,认识到不合格品(废品)会对企业日常的经营交易产生不良影响,从而使得企业自身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以达到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增加会计核算内容,进一步细化会计科目,明确区分和计量企业生产中合格品与不合格品的成本,对企业在促进循环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计量产成品和不合格产品(废品)成本原理

(三)完善会计核算方法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通过什么方法来计量废弃物的排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外部损害成本呢?本文借鉴日本开发的LIME方法计算废弃物对环境损害定量测度,LIME是基于终端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通过调查核算不同属性评估废弃物价值在成本控制中的比重,综合判断废弃物的分配比例,确定对外部环境的破坏程度,得出相关系数,从而定量核算其损害系数来估算废弃物对环境损害的程度。

具体计算思路:外部环境损害成本=废弃物的数量x废弃物的环境损害系数。1.将废弃物数量单位标准化(如LIME系数表中的标准单位:质量为kg)。2.计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数量。3.计算废弃物的环境损害系数。该系数来源可借鉴国外的环境损害综合系数计算表,求得各种资源环境损害系数。比如对外部环境影响的外部成本率数据可以用社会成本率来替代,从而确定废弃物对外部环境的损害系数。4.从以上系数等值计算可以看出,对外部环境的损害价值就是标准化的废弃物数量与损害系数值的乘积。

(四)循环经济模式下新的会计核算演进流程

循环经济体系要求企业对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价值核算和对外部环境影响的价值度量,为此,这种新的会计核算方式对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废品)及排放对外部环境损害程度进行反映。在循环经济框架下,具体的核算方式和流程如图3所示。

在循环经济模式中会计核算过程如下:首先,企业生产出产成品需要多道工序,在第一道工序加工中,企业投入的资源组成各种成品的价格。循环经济会计中,各道工序中产出的不合格品(废品)将在合格品与不合格品之间按照上述介绍方法以数量进行分配,废弃物中回收部分与对外部排放分别利用上述方法进行货币化计量。其次,企业生产的第二步,对合格的半成品进入下一道工序进行深加工,在进一步加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人工费等间接费用,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两道生产工序中的人工费和间接费相加,再在合格半成品和不合格半成品之间进行分配和计量,后面各个生产工序的费用核算以此类推,最终生成合格的产成品。

三、结论

本文基于循环经济模式视角对传统会计核算方法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进行了改进,把企业生产过程的损耗价值通过新的方法进行会计计量,从而完善了传统会计核算方法,将传统成本核算中难以明确反映的废弃物价值充分反映出来,突破了传统产品成本计算淹没废弃物成本的局限,促使企业在提高资源效率的同时注意节约资源的使用,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把企业生产经营推向资源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三红.循环经济对会计核算的新要求[J].财会月刊,2012(10).

[2] 周艳.循环经济会计核算问题浅析[J].财会通讯,2011(11).

[3] 肖序,熊菲.循环经济价值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J].系统工程,2010(12).

[4] 罗喜英,肖序.基于低碳发展的企业资源损失定量分析及其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

篇6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是指企业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利用设置相应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要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则需借助于这些会计信息系统,来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而现行传统的会计方法又难以为物流成本核算提供足够的数据。因此,现行部分物流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其实行修正,以期达到对提供详实的数据。

为明确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将物流成本的内容按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对象等进行分类,全面反映本企业的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同时不仅要根据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也要结合物流成本项目的需要,相对应的设置好会计科目、账簿,即在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账簿;对其编制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应根据自身物流成本管理的需要来设置其报表的种类及内容,尽量做到使其具体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通过编制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改良将传统的会计核算应用到物流成本核算有以下几项优点:第一,传统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是利用会计原理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它本身是一套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方法,可以使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持续化,使管理人员随时了解企业日常的物流成本。第二,会计成本核算是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合理的划分期间费用和成本,因此应用它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也较为精确。第三,会计成本核算减少了重复性工作,可获得财务部门的有力支持,以即时进行有效的成本分析,提高了企业整体管理效益。

应用这种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弊端:第一,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非营运成本占的比重较高,各项营运间接费用项目广、种类较多,而采用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对这些间接营运费用进行分摊,方法比较单一,一般按产量或人工工时标准进行分配,这与物流企业跨组织的经营活动形式不相符,不能真实反映成本计算结果。第二,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是按产品分摊企业成本的,而物流企业的各项基本活动是跨组织的,相互关联的,因此这种方法不能反应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第三,应用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将物流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交叉进行,对会计人员的水平要求较高,因此一般适用规模较大、会计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针对上述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不能系统反应物流企业这种跨组织的经营活动,不能准确地对物流成本进行量度的弊端,学术界提出了作业成本核算法,通过这种方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中的问题。

2作业成本核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活动)为基础的成本计算与管理方法,也称为ABC(ActivityBasedCosting)法,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库伯和哈佛大学教授开普兰提出的,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这种方法逐渐为理论界所认同和重视,并被应用于实业界。

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原理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基础其成本归集与分配是依循着“资源成本——作业成本——产品成本”的顺序进行的。根据作业消耗资源,将资源耗用量以成本额(资源成本)的形式汇集到作业成本中,再根据产品耗用作业,将作业成本归集分配给产品,计算产品成本。

2.1作业成本法兴起的原因

(1)营运间接费用在物流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且分配标准不合理。物流成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营运成本,另一类是非营运成本,其中的营运成本是与物流活动直接相关联的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营运间接费用,而在物流经营活动中,营运间接费用往往远远高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成本额,在整个营运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根据上面的分析,对营运间接费用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分配标准,会使成本核算与物流组织活动相脱节,分配不合理,造成产品成本计算结果失真。采用作业成本法可以为成本核算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2)不同的客户需要物流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物流企业的特殊性质,物流企业提供的产品是一种无形的服务,而不同的客户对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有不同的需求,所要求的服务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客户对物流企业的服务决定了物流成本。由于物流活动往往是跨组织的,按照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是无法将各项作业费用按客户分摊下去的,也无法按客户提供成本信息,因而也无法针对客户进行成本分析。采用作业成本法,可针对各客户提出的服务需求,以作业为基础将各项费用分摊计算到各产品中,这样就可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满足客户个性化服务管理要求。

(3)物流服务多样化引致不同的收费标准和定价政策。针对客户不同需求的服务管理,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具体成本信息,为以后的类似物流服务提供收费标准,为服务定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企业进行盈利性分析提供参考资料。

.2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基于作业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可以为企业提供准确、详实的成本信息,满足企业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具体核算步骤分为以下几点:

(1)界定企业物流组织涉及的各项活动,也就是界定物流系统中的作业。从接到客户订单,按客户要求进行接货、仓储、包装、运输、送货等环节,完成这一系列工作要经过这多个环节,而每一个环节又包括一项或几项作业,为了将资源成本归集于作业成本,需对每个环节的作业进行明确的界定。

(2)确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消耗。物流系统中资源包括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直接资源(直接费用)是指直接的材料、直接的人工消耗等,这些可按客户或服务对象直接计入成本;而间接资源(间接费用)是间接的材料、间接人工、资产折旧等,这些是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共同耗用的资源,因此应先将其归集分配到作业成本中,再按作业动因分配到各成本计算对象中。

(3)确定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中。作业消耗资源,这些资源的消耗,对于作业过程的直接费用,可直接计入作业成本;对于作业过程中的间接费用,则需要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成本中。

(4)确定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客户或服务)。作业动因能体现客户或服务消耗作业的原因,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分配到客户或服务,也就是分配到最终要核算的成本计算对象。

(5)计算客户或服务的总成本。根据成本动因分配的产品或服务的间接费用,再加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耗费,就可以计算出客户或服务的总成本。

2.3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依据“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原理,将物流企业经营活动中占较大比重的间接营运费用以作业为基础比较科学、准确的分配到各产品中,为物流成本核算提供了较传统成本核算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结合了物流活动的跨组织性质,以作业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分配,这种方法更能适应物流服务多样化、品种多、个性化的特点,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的同时,也为物流服务定价提供科学依据。

虽然作业成本法解决了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中弊端,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难度。物流在我国是一项新兴行业,对我国大部分的物流企业来说,核算物流成本全面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还不很成熟。物流服务包括若干环节,每个环节包括许多作业,整个物流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作业链,应用作业成本法需要收集有关资源及作业的大量数据,计算成本工作量非常大,这需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将各项资源及作业等各项物流信息采集到系统中,对物流业务进行跟踪控制,结合财务系统,对作业进行成本计算和分配。

参考文献

1马玉珍,马国庆.浅谈作业成本会计的应用[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9(1)

篇7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是指企业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利用设置相应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要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则需借助于这些会计信息系统,来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而现行传统的会计方法又难以为物流成本核算提供足够的数据。因此,现行部分物流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其实行修正,以期达到对提供详实的数据。

    为明确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将物流成本的内容按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对象等进行分类,全面反映本企业的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同时不仅要根据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也要结合物流成本项目的需要,相对应的设置好会计科目、账簿,即在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账簿;对其编制的物流成本会计报表,应根据自身物流成本管理的需要来设置其报表的种类及内容,尽量做到使其具体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通过编制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改良将传统的会计核算应用到物流成本核算有以下几项优点:第一,传统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是利用会计原理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它本身是一套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方法,可以使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持续化,使管理人员随时了解企业日常的物流成本。第二,会计成本核算是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合理的划分期间费用和成本,因此应用它所核算的物流成本也较为精确。第三,会计成本核算减少了重复性工作,可获得财务部门的有力支持,以即时进行有效的成本分析,提高了企业整体管理效益。

    应用这种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弊端:第一,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非营运成本占的比重较高,各项营运间接费用项目广、种类较多,而采用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对这些间接营运费用进行分摊,方法比较单一,一般按产量或人工工时标准进行分配,这与物流企业跨组织的经营活动形式不相符,不能真实反映成本计算结果。第二,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是按产品分摊企业成本的,而物流企业的各项基本活动是跨组织的,相互关联的,因此这种方法不能反应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第三,应用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将物流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交叉进行,对会计人员的水平要求较高,因此一般适用规模较大、会计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针对上述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不能系统反应物流企业这种跨组织的经营活动,不能准确地对物流成本进行量度的弊端,学术界提出了作业成本核算法,通过这种方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中的问题。

    2作业成本核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活动)为基础的成本计算与管理方法,也称为ABC(ActivityBasedCosting)法,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库伯和哈佛大学教授开普兰提出的,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这种方法逐渐为理论界所认同和重视,并被应用于实业界。

    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原理就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基础其成本归集与分配是依循着“资源成本——作业成本——产品成本”的顺序进行的。根据作业消耗资源,将资源耗用量以成本额(资源成本)的形式汇集到作业成本中,再根据产品耗用作业,将作业成本归集分配给产品,计算产品成本。

    2.1作业成本法兴起的原因

    (1)营运间接费用在物流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且分配标准不合理。物流成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营运成本,另一类是非营运成本,其中的营运成本是与物流活动直接相关联的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营运间接费用,而在物流经营活动中,营运间接费用往往远远高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成本额,在整个营运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根据上面的分析,对营运间接费用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分配标准,会使成本核算与物流组织活动相脱节,分配不合理,造成产品成本计算结果失真。采用作业成本法可以为成本核算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2)不同的客户需要物流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物流企业的特殊性质,物流企业提供的产品是一种无形的服务,而不同的客户对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有不同的需求,所要求的服务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客户对物流企业的服务决定了物流成本。由于物流活动往往是跨组织的,按照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是无法将各项作业费用按客户分摊下去的,也无法按客户提供成本信息,因而也无法针对客户进行成本分析。采用作业成本法,可针对各客户提出的服务需求,以作业为基础将各项费用分摊计算到各产品中,这样就可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满足客户个性化服务管理要求。

    (3)物流服务多样化引致不同的收费标准和定价政策。针对客户不同需求的服务管理,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具体成本信息,为以后的类似物流服务提供收费标准,为服务定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企业进行盈利性分析提供参考资料。

    .2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基于作业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可以为企业提供准确、详实的成本信息,满足企业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具体核算步骤分为以下几点:

    (1)界定企业物流组织涉及的各项活动,也就是界定物流系统中的作业。从接到客户订单,按客户要求进行接货、仓储、包装、运输、送货等环节,完成这一系列工作要经过这多个环节,而每一个环节又包括一项或几项作业,为了将资源成本归集于作业成本,需对每个环节的作业进行明确的界定。

    (2)确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消耗。物流系统中资源包括直接资源和间接资源,直接资源(直接费用)是指直接的材料、直接的人工消耗等,这些可按客户或服务对象直接计入成本;而间接资源(间接费用)是间接的材料、间接人工、资产折旧等,这些是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共同耗用的资源,因此应先将其归集分配到作业成本中,再按作业动因分配到各成本计算对象中。

    (3)确定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中。作业消耗资源,这些资源的消耗,对于作业过程的直接费用,可直接计入作业成本;对于作业过程中的间接费用,则需要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成本中。

    (4)确定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客户或服务)。作业动因能体现客户或服务消耗作业的原因,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分配到客户或服务,也就是分配到最终要核算的成本计算对象。

    (5)计算客户或服务的总成本。根据成本动因分配的产品或服务的间接费用,再加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耗费,就可以计算出客户或服务的总成本。wwW.XchEn.cOm.cN

    2.3作业成本法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依据“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原理,将物流企业经营活动中占较大比重的间接营运费用以作业为基础比较科学、准确的分配到各产品中,为物流成本核算提供了较传统成本核算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结合了物流活动的跨组织性质,以作业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分配,这种方法更能适应物流服务多样化、品种多、个性化的特点,提供详细的成本信息的同时,也为物流服务定价提供科学依据。

    虽然作业成本法解决了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中弊端,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难度。物流在我国是一项新兴行业,对我国大部分的物流企业来说,核算物流成本全面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还不很成熟。物流服务包括若干环节,每个环节包括许多作业,整个物流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作业链,应用作业成本法需要收集有关资源及作业的大量数据,计算成本工作量非常大,这需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将各项资源及作业等各项物流信息采集到系统中,对物流业务进行跟踪控制,结合财务系统,对作业进行成本计算和分配。

    参考文献

    1马玉珍,马国庆.浅谈作业成本会计的应用[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9(1)

篇8

【关键词】 高校后勤;会计工作;新思路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会计工作的新要求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前,高校内部大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后勤会计部门属于学校的二级或基层财务,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记账,主要以预算拨款及事业支出为核算对象,以满足向学校一级财务报账为目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打破了以往旧的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单纯的行政管理体制,将行政职能和经营职能分离,后勤成为相对独立的会计主体。现阶段,高校后勤内部划分为服务型、托管型、经营型3类运作模式,各类型实体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形成了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后勤各经营实体按照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服务专业化的方式运作,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反映在会计工作上,就是要求后勤会计人员必须树立主体意识,同时运用现代会计工作理念和方法,使高校后勤会计工作适应新的管理体制的要求,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二、当前高校后勤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原则的运用不科学

当前,高校后勤会计核算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原则,收付实现制是按照款项的实际收到和支出为标准确认当期的收入和费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高校后勤会计部门不仅要处理与学校的账务往来,更要核算后勤自身的经营成本和利润。收付实现制只把当期实际收到和支出的款项作为收入和费用处理,因此不能反映真实的经营业绩,导致了虚假经营成本和利润。

例1,某高校后勤的一个经营实体,2007年10月份通过投标承接了学校的一项维修工程,合同总金额为20万元,预算成本为16万元,工期为8个月。截至2007年12月底,已实际发生成本费用8万元,因学校经费紧张,该项工程款无法到位。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在没有收到款项的情况下不确认收入,因此2007年度该项工程亏损8万元。2008年5月份,该项工程全部完工,学校转来该项工程款20万元,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当期收到的款项确认为当期的收入,2008年5月份确认收入20万元。这显然夸大了当期的收入,虚增了当期的利润。

(二)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不规范

当前经济飞速发展,各种先进的核算方法为做好会计工作提供了基础,而高校后勤会计核算方法的发展相对滞后。虽然近年来为加强会计工作引进了一些企业核算方法,但整体上不科学、不严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下面就以存货为例,说明现行高校后勤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存货是后勤实体在经营服务过程中为耗用而持有的各种材料和低值易耗品,存货是一种非货币性资产,具有时效性和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性。后勤实体在经营服务过程中,存货不断地被耗用和重置,极易造成浪费和流失,进而影响后勤实体正常的经营服务活动。因此,加强对存货的会计核算、减少存货的流失显然非常必要。目前,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处在过渡时期,后勤实体所需要的物资大部分仍由学校供给,管理上存在重财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表现为购置随意、浪费严重。反映在会计工作中,则是只入账、不盘存,发生损耗不作账务处理,账实严重不符;材料不按类设账管理,总账与明细账脱节;存货计价方法随意,存货成本无从计算;存货领用不按经营用与非经营用归集,使收入与费用不相配比,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会计工作新思路

(一)完善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产生于人们的经营服务活动实践,并伴随着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地发展,运用现代会计核算方法能够准确核算高校后勤的经营成本和经营业绩。现在仍以某高校后勤所属的经营实体承接学校维修工程为例说明会计核算方法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例2,2007年10月,后勤所属的一个经营实体承接了学校一项维修工程,该项工程合同总金额为20万元,预算成本为16万元。截至2007年12月底,已实际发生成本费用8万元,工程款不能及时到位,此时应确认该项工程的完工进度为50%(8万元/16万元)。然后,按工程完工进度确认该项工程的工程收入为10万元(20万元×50%),工程毛利为2万元[(20万元-16万元)×50%]。以后各期均应按以上方法核算工程收入、工程成本及工程毛利。运用以上核算方法,能正确反映当期实现的收入与负担的成本费用,从而可以把当期的收入与当期的成本费用相配比,准确核算当期的经营成果。在核算中,为便于及时、清楚地了解工程款项的结算情况,应在负债类增加“工程结算”明细科目,收到工程款项记入工程结算科目的贷方,工程完工结转时记入该科目的借方,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未完工工程已结算的工程款项,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已完工工程尚未结算的工程款项。

(二)规范会计工作中的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高校后勤经营成果真实化、显性化的关键。成本是高校后勤在经营服务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因此会计核算工作应按照现阶段后勤实体的经营管理特点,正确划分各种成本费用的界限,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方法,合理确认财产物资的价值结转方法。

篇9

【关键词】 作业成本法 会计核算 管理 应用

一、作业成本会计核算及其管理的基本概述

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又称之为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是一种以作业成本动因理论为依据,以作业环节为基础,根据产品生产装配过程中产品发生和形成价值链的关系,确认和衡量企业资源所消耗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到作业当中,并根据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将所有的生产经营成本费用归集和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2、作业成本法的结构特点

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体系,其成本核算的范围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产品单位成本,即生产单位产品的直接消耗费用,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费用等,该类成本的消耗与生产产品产量成正比关系;二是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次、包装批次相关的资源消耗,包括生产某批次产品所需的生产准备成本,质量控制成本等,这类成本消耗的多少与生产批次密切相关;三是产品维持成本,即与产品种类、特性相关的资源消耗,包括产品的生产许可,产品包装设计、营销手段等方面成本;四是生产工厂成本,是指工厂维持作业生产能力的相关资源耗费,包括设备折旧,维护保养、保险等成本,该类成本与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结构相关。

作业成本法以基本作业单位为桥梁将生产资料和产品(或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多样化的成本动因为衡量标准,将生产资料归集到各个作业环节,满足了现代生产制造环境对于成本核算多元化的要求,同时,提高了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3、作业成本管理的内涵及作用

作业成本管理是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是对成本动因及价值链的分析方法。价值链分析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一种战略管理方法,从操作层面来看,价值链本质就是作业链,是产品或服务在企业作业链上发生和形成中的资源消耗和价值积累的过程。伴随着作业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成功应用,其适用范围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一方面成本分配方法上引入了成本动因分析,将传统的单一数量分配基础变为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多元化分配原则,更加强调成本分配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作业成本更加强调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战略管理,逐步地将成本控制延伸至市场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阶段,注重供应链流程的优化,提高企业整体成本效益和管理质量。

二、作业成本会计核算流程的构建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探讨,发现作业成本法顺利实施的几个重要基础如下:一是明确统一的系统目标,系统目标决定了成本核算方法及核算结果,如果目标不同,会计核算系统产生的成本核算结构、核算方法以及成本核算结果均有不同,因而,明确一致的系统目标有助于规范化作业成本核算流程设计及执行。二是变革绩效评价与薪酬的关系,通过引入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员工逐步接受并支持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设计和运行,并能够根据员工的实际绩效制定奖惩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三是作业成本会计核算不仅要依赖于会计部门,还需要领导层、管理层、非会计部门甚至全体员工的共同支持与配合,通过提供全面了解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设计、实施及运行等方面的培训内容,有利于作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实施。作业成本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

1、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下成本核算对象是指需要对资源进行消耗且在过程中形成价值,需要对其进行成本衡量和分配的作业事项。依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以生产的成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追踪到生产产品所消耗的成本费用,按照作业来划分并开立产品作业成本核算标准,将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数量及价值列入作业当中,进而归集为生产产品的成本。

2、成本项目的确定

根据作业成本消耗资源的实际情况分析,将生产产品所消耗的资源费用以基础作业为单位进行归集和计算,所得的作业消耗资源成本就是产品的作业成本。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对产品进行成本核算时需要首先对成本项目生产过程中的作业进行划分,进而真实反映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优化生产流程提供支持依据。作业成本的项目确定是对产品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的主要成本项目进行确定,在产品成本报表中通常以作业成本项目为主要反映对象。

3、成本核算程序的构建

作业成本法的关键环节就是对成本核算程序的构建,根据成本法的基本理论,包括产品消耗作业、作业形成产品,产品成本来源于消耗的作业,作业的发生必然消耗一定的资源成本等原理,将资源成本的发生于作业的发生紧密结合,将作业消耗的资源成本费用以作业为基本单位归集和计量,进而将资源成本转移成作业成本,最终对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行核算。其核心在于对资源消耗转移为作业消耗。

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成本核算方法;成本会计;制造成本

1成本核算的相关概念

1.1费用与成本

遵循会计核算中的收入与费用配比的一般原则划分,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即生产经营费用。包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生产费用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即对象化的费用,也称之为产品成本、产品生产成本或产品制造成本。成本的经济学本质是商品价值中的C+V部分(C是生产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V是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二者经济内容相同,称生产费用侧重配比一定时期,称产品成本侧重配比产品对象。一个企业的生产费用总额与其完工产品成本总额不一定相等。期间费用则是指一定期间耗费的与生产产品提供劳务间接联系的无须计入产品成本的经营费用,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成本概念的经济学本质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费用的正确核算作用巨大。一是补偿耗费的尺度;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和重要指标;是产品定价的重要依据;是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决策的重要依据。

1.2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是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原则,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和产品(劳务)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基本职能是成本核算与监督,核算是基础,监督职能扩展为事前的预测、决策、计划;事中的控制、核算;事后的分析、考核、检查具体职能。也决定了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狭义的成本会计只指成本核算;广义的成本会计则包含八个环节的管理活动与技术。

1.3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方法都必须遵行五个基本要求:一是正确划分各种支出的界限:除正常生产经营支出外,还有资本性支出、福利性支出、营业外支出等。只有生产经营性支出(包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才称为生产经营费用。二是正确划分各期费用成本界限: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而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须计入本期费用成本账户。三是正确划分费用与成本界线:在正确划分各种支出和各期费用成本基础上还应当正确划分产品期间费用界限。生产经营费用中的生产费用构成产品制造成本,生产经营费用中的期间费用列为期间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四是正确划分各种产品成本界限:凡是能分清由哪种产品负担的费用直接计入该种产品成本,由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费用同应按受益原则合理分配标准在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之后再计入各产品的成本。五是正确划分完工产品成本与期末在产品成本的界限:企业期末计算产品成本时,除了本期完工产品成本外,还可能有未完工产品成本。必须核实期末在产品数量和完工程度,采用合理分配分法划分出计入完工产品成本与期末在产品成本,才能正确计算完工产品的实际总成本与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五个基本要求决定了各个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都归纳三个步骤:一是费用的审核与控制;二是生产费用在各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与归集;三是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1.4制造成本法

制造成本法是指国际通行的按照以上五个划分界限和一般流程计算出的产品成本方法就称之为制造成本法。会计信息化下的制造成本核算方法是指伴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成本核算方法从手工成本核算方法过渡到会计信息化下成本核算方法。但是无论手工成本核算还是信息化下成本核算,不变的是核算基本要求与一般流程。变化的是技术手段与具体流程。特别是ERP环境下成本核算方法作为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学科交叉技术一直是成本会计人员的操作难点与薄弱环节。国内大多有关成本会计的文献资料研究也多见于手工成本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本文结合多年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经验对会计软件中的成本核算功能应用作一浅探。

2会计信息化下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2.1总账系统中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这种方法适应于电算化初期,建账单位只是财务部门开始信息化,所有会计核算都是依靠ERP软件中的账务处理模块(又称总账系统)来完成。根据总账系统中成本核算科目设置时尽量利用科目明细分类核算与项目辅助核算相结合的方法来设置成本核算科目体系,实际工作中通常用到如下几种成本核算科目设置方法。方案1:成本明细分类核算的方法是利用总账系统中成本总分类科目“生产成本”下设多级明细分类科目来实现成本核算的方法。其成本核算科目设置如下:方案2:成本项目辅助核算的方法是利用总账系统中成本总分类科目“生产成本”下不再分明细账户,而是将上述成本核算明细账户改置为项目辅助核算的项目。成本科目及项目档案设置如下:项目档案设置如下:(1)项目大类名称:生产成本;(2)项目分类编码级次为:1-2-2;(3)项目栏目:采用默认;(4)项目结构:不变;(5)项目取数科目:生产成本;(6)项目分类定义:1-A产品;101-基本生产成本;10101-直接材料;10102-直接人工;10103-其他费用;2-B产品;201-基本生产成本;20101-直接材料;20102-直接人工;20103-其他费用;(7)项目目录:1-直接材料(分类编码10101);2-直接人工(分类编码10102);3-其他费用(分类编码10103);4-直接材料(分类编码20101);5-直接人工(分类编码20102);6-其他费用(分类编码20103)。方案3:成本明细分类与项目辅助核算混合设置的方法是利用总账系统中成本总分类科目“生产成本”下不再分明细账户,而是将上述成本核算明细账户改置为项目辅助核算的项目。成本科目及项目档案设置如下:项目档案设置如下:(1)项目大类名称:生产成本;(2)项目分类编码级次为:1;(3)项目栏目:采用默认;(4)项目结构:不变;(5)项目取数科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6)项目分类定义:1-A产品;2-B产品;比较上述三种案例的生产成本核算体系设置,显然案例一与传统手工会计成本科目设置相同,比较符合手工成本会计人员认识习惯,由手工会计到会计信息化建账时容易上手。缺点是没有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利用科目辅助核算功能代替明细账设置,从而精减科目分类层次结构,减少数据冗余度。案例2则正好相好,总账科目只有一级分类,生产成本所有明细账改为项目辅助分类设置。总账简单明了,项目档案设置复杂,分设成本项目和成本对象产品,有利于成本对象无限扩展。案例3则综合案例1与2,总账科目分类设置到成本核算项目三级分类明细账,成本对象分类设置改为项目档案中分类目录,项目档案设置简单明了,也有利于无限扩展。现实中为大多数企业所采用。

2.2财务、业务一体化下制造成本核算方法

是指成本核算单位集成使用了ERP信息系统中的财务子系统、供应链子业务系统、成本管理子系统环境下的制造成本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应用环境复杂,信息化高度集成共享,应用专门管理会计系统中成本管理模块形成制造成本数据。方案4:财务业务一体化+成本管理系统核算方法(1)总账系统成本科目设置:可以采用上述方案任一形式。其他各系统完成相应的初始设置。(2)供应链存货核算系统负责核算提供材料采购、领用出库成本费用数据给成本管理系统。(3)总账或薪资管理系统负责核算提供直接人工费用数据给成本管理系统。(4)总账系统负责核算提供制造费用及辅助生产费用数据给成本管理系统。(5)成本管理系统完成以上成本项目数据采集录入、检查、核对后,按照参数选项预订的成品核算方法:品种法、分步法、完全或部分分批法、分类法进行成本凭证处理论、账表生成。最后形成成本汇总表、成本明细表、成本自定义报表。显然,这种方法下,制造成本各项目数据来源不同信息子系统,数据分属多个部门多人多岗管理,需要成本会计联系其他部门,协同配合初始化。否则会造成数据失真,成本核算不准确。

3结语

综上所述,核算单位选择什么模式成本核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本单位管理需要以及信息化现状水平,一般先采用方案1~2模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企业实施财务业务一体化后,ERP集成应用了财务链与供应链、成本管理系统等部件后就可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系统高效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鲁亮升.成本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熊绪进.会计信息化下辅助核算应用浅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