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等保条例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安全等保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公共物品 政府信息资源 公共获取 政府信息定位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A
一、公共物品理论概述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和特点
“公共物品”一词最早由瑞典人林达尔提出,他提出了公共物品供给的“林达尔均衡”思想[1]。1954 年萨缪尔逊给出了经典的公共物品的定义:“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种物品消费的减少。”
(二)公共物品的分类
1.纯公共物品
所谓纯公共物品的概念是由马斯格雷夫提出的,它指的是同时严格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陛两个条件的物品[2]。典型的纯公共物品有国防、公共安全等,这些物品一旦被国家提供,该国的居民都能享用,同时增加居民一般也不会降低其他居民的国防或公共安全服务。
2.准公共物品
相对于纯公共物品而言,准公共物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兼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性质。准公共物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即当消费者的数目增加到一定值时,将会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用。
3.私人物品
所谓私人物品,就是对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的一类产品或服务的概括,它们是排他的,且具有很强竞争性的产品或服务。
(三)公共物品的判定
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判别一种物品是否是公共物品:
第一,要先看这种物品在消费中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如果有非竞争性,则需进一步分析,从技术上看是否具有非排他胜。如果具有非排他性,则该物品为纯公共物品。
第二,如果该物品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则必然是纯私人物品。
第三,如果该物品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则为共同资源。如果该物品具有非竞争性,但从技术上看能够排他,则要分析排他胜的成本是高还是低。如果成本较低,则属于有排他胜、无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如电影院、高速公路等。
二、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概述
(一)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涵义
政府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 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和用来处理信息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和信息技术的统称[3]。《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给出了政府信息的含义,即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是指政府信息资源能快速、便捷、合理地通过一定方式被一般公众无障碍获取[4]。
(二)政府信息资源的物品属性
根据《条例》的规定以及“公共物品”的判别标准,可以将我国的政府信息分为“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三种。
“纯公共物品”的政府信息资源包括:(1)是行政机关公开的一般政务信息或公共信息,如法律法规、公益性信息等;(2)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公开的政府信息;(3)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公开的政府信息。比如教育、医疗卫生、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公共企事业单位。
“准公共物品”的政府信息资源包括:(1)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者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但是征求第三方同意可以公开的信息;(2)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才能获取的政府信息。
“私人物品”的政府信息资源包括:(1)政府明确规定不能公开的信息,属于国家所有,公众不得获取。
三、保障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对策
为保障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法律保障、机制保障和技术保障。
(一)法律保障
我国到2007年才还颁布了《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但是只是条例,还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信息公开法》,必须尽快制定一部全国性统一的《信息公开法》,赋予公众政府信息获取权,将《信息公开法》、《条例》地方性政策规定以及知识产权法结合起来,实时更新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共获取的法律体系。
(二)机制保障
第一,设立保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协调机构。缺少一个全国性保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主管和协调的机构,使得信息公开和公共获取存在很大的困难。
第二,设立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美国建立了成熟的政府CIO制度,为公众了解政府行为提供信息渠道和为政府与公众的交流提供平台,还设置了专业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人员[5]。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利用公共图书馆推进公众自由获取政府信息资源。这一点在《条例》中已有规定,要做的如何利用公共图书馆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第四,加强政府信息元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只有数据信息是标准的, 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才有可能实现跨系统共享数据[6]。因此政府部门之间需要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第五,制定我国政府信息定位服务体系。GILS(Government Information Locator Service,政府信息定位服务)是20世纪90年代应用元数据的理念设计的一种支持公众搜寻、获取和使用政府公开信息资源的分布式信息资源及利用体系[7]。我国可以引入美国的GILS体系,同时针对我国自身特色,对GILS进行本土化,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府信息定位服务体系。以便对政府信息资源做更进一步的描述,建立自己的政府信息检索机制,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
第六,注重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网络环境下相关渠道的开发、建设及促进工作。加速政府信息资源网络化的进程,推进政府上网工程。二是加大对传统信息渠道的建设和完善。
(三)技术保障
第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便公众获取。在泛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来保障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
第二,健全保障信息公共获取的安全体系。随着政府信息的公开化,政府信息资源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尤其是“电子政府”建设使得政府机关公文交换、流通网络化。可能出现人为蓄意破坏,截取、篡改信息,给社会和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带来的危害。因此,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安全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毕娟.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政府科技管理定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 (11):6-9.
[2]徐德信.政府经济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1.
[3]姜瑞其.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思考[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 (6):45-46.
[4]牛琳琳,黄洁清.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策略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8(2):25-28.
[5]东方.美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9,41 (5):27-30
[6]邓灵斌,罗贤春.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问题及策略建议[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2):37-39.
篇2
没有安全,何以生存,遑论发展;而信息时代安全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信息安全。盖缘于此,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始终十分重视信息安全工作。
1998年5月22日,美国克林顿政府颁布了《保护美国关键基础设施》总统令(PDD63),围绕“信息安全”成立了包括全国信息安全委员会、全国信息安全同盟、关键基础设施保障办公室、首席信息官委员会等10余各全国性机构。同年,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制定了《信息安全保障框架》(IATF),提出了深度防御策略。2000年发表了《总统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将信息安全明确列入其中。布什政府在911之后成立了国土安全部、国家KIP委员会,并于2002年和2003年陆续颁布了《国家保障数字空间安全策略》、《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网络空间安全国家战略计划》。奥巴马总统上台不久,就亲自主导了为期60天的信息安全评估项目,并于2009年5月公布了《美国网络安全评估》报告,评估了美国政府在网络空间的安全战略、策略和标准,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在此基础上,美国政府成立了网络安全办公室,任命了网络安全协调官。2010年6月,美国国防部正式成立了由战略司令部领导的网络战司令部,于2010年10月正式运行。2015年年底,美国《网络安全法》获得正式通过,成为美国当前规制网络安全信息共享的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律,首次明确了网络安全信息共享的范围,并通过修订2002年《国土安全法》的相关内容,规范国家网络安全增强、联邦网络安全人事评估及其他网络事项。
俄罗斯则早在1995年便颁布了《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法》,明确界定了信息资源开放和保密的范畴,提出了保护信息的法律责任。1997年俄罗斯出台的《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想》中明确提出,“保障国家安全应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放在第一位”,而“信息安全又是经济安全的重中之重”。2000年普京总统批准了《国家信息安全学说》,明确了俄罗斯联邦信息安全建设的目的、任务、原则和主要内容。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工作,早在1994年,国务院便以147号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2003年国务院成立应急办,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年公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确定了4大公共事件及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的应急措施预案;2007年制定了《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此外,信息产业部、工信部以及各地方政府和部门在近十余年时间里也陆续出台了各类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信息安全在我国的国家层面上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相应地,信息安全工作也已成为各行各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和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气象部门也不例外。
信息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信息安全工作永远没有终结的一刻。在国家大力倡导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应用和信息安全的现在,认真系统地回顾和审视气象信息安全工作,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这可使我们及早发现问题、查漏补缺,使气象信息安全工作进一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信息安全的本质
(一)信息安全的内涵和特征
信息是气象部门最宝贵的资产,是气象部门赖以立身的最为珍贵的资源。因此,必须对所有气象信息进行妥善的保护。
按业界的规范定义,信息安全主要指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持,即:通过采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密钥技术等安全技术和各种组织管理措施,保护信息在其生命周期内的产生、传输、交换、处理和存储等各个环节中,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不被破坏,保障业务的连续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业务的损失,最大限度地获取业务回报。其中:保密性是指确保只有那些被授予特定权限的人才能够访问到信息;完整性是指保证信息和处理方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可用性则是指确保那些已被授权的用户在其需要的时候,确实可以访问到所需信息。此属常识,不予展开。
信息安全具有如下特征:
1. 信息安全是系统的安全
信息产生于系统、存在于系统、被系统所使用并由系统发挥其作用,所有与信息相关的各系统皆必须纳入信息安全的视野,予以充分的关注和考虑。此外,信息安全是整体的安全,所有与信息相关的部分由信息串联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它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信息的安全。
2. 信息安全是动态的安全
信息的安全保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永久的安全,也不存在满足信息安全的充分条件,信息安全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予以解决。保护信息安全不可能是绝对的,而是多种约束条件下的折衷的选择。随着事物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约束条件必然发生变化,而约束条件的变化又将必然导致信息安全方针、策略和措施的相应调整和变化。
3. 信息安全是无边界的安全
网络的广泛互联使得信息系统环境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传统意义上的国界、前方和后方正在消失,人们几乎可以从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对任何对象发起网络攻击,因此信息安全是广泛的、无国界的,它无法单凭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就能完全控制,需要从全球信息化角度综合考虑和整体布局。
4. 信息安全是非传统的安全
传统的具有典型外在物理特征的安全因素(如:军事、自然灾害、人为暴力破坏等等)已无法涵盖信息安全所应考虑的全部范畴。在没有诸如军事入侵、自然灾害、传统意义上的恐怖袭击等情况下,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依然会受到诸如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计算机犯罪、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等严重威胁。国家的电信、金融、能源、交通等核心领域,气象部门的数据通信、信息处理等核心系统,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攻击瘫痪,导致社会运转的瘫痪和气象业务的崩溃,而此时所有系统的物理器件并未因此而发生实质性的损伤。
信息安全既是信息技术问题,也是组织管理问题。因为信息安全最终必将落实到信息系统的安全层面上,并最终由一个个具体的信息技术和相关产品的有机组合予以实现,没有符合实际的明确的安全目标和方针、科学的设计、认真的维护、以及不断地主动发现新的安全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是无法有效地形成安全环境的;就一个部门而言,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的构成必须从人的行为规范、安全体系的科学设计以及部门内部安全环境的构成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整体设计,方才可能。因此信息安全并非单纯是技术和技术产品问题,更是组织管理问题,无法单凭技术手段予以解决。
此外,从法律、舆论以及信息战和虚拟空间等更高层面考虑,信息安全也是社会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此非本文所考虑的范围,故不予展开。
(二)信息安全的一些认识误区
应当承认,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气象部门的一些同事中,对信息安全仍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以下问题应予充分重视:
1. 单纯的安全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不能解决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问题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简单应用并不意味着部门整体的信息安全,不能指望简单地规划了DMZ区、在局域网出入端配置了防火墙、在个人电脑中安装了杀毒软件、远程通信采用VPN技术后,部门的信息安全问题便可基本解决。事实上,诸如防火墙、堡垒机、杀毒软件等安全产品,仅仅是构建部门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砖石,如果没有科学的整体设计和有效的实施方案,单凭砖石和瓦块的简单甚至随意堆垒,是无法构建成有效的安全防护体系的。因此:
防火墙+ 堡垒机+ 杀毒软件≠信息安全
2. 业务连续性的有效保障不能替代部门的信息安全
业务连续性的有效保障是部门行政领导最为关注的安全问题之一,为此往往不惜代价不计成本,而建立业务备份中心或灾难备份中心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保障措施。但备份中心的建立也并不一定意味着部门整体的信息安全,因为业务连续性的保障仅属于信息安全三要素中“信息可用性”的范畴,如果不同时考虑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同样无法从整体上解决部门的信息安全问题;而信息的私密性和完整性与备份中心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因此:
备份中心≠信息安全
3. 网络防御不能代替信息安全
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安全包括网络协议安全、网络设备安全和网络架构安全,侧重于网络自身的健壮性以及抗网络攻击的能力。然而如果网络上运行的系统自身存在一定缺陷、软件存在BUG,以及人为操作失误(如:误删除、误修改等),则上述内容和措施便将束手无策。所以,网络的抗攻击和抗偷盗能力不能完全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类似的认识误区还有若干,限于篇幅,不再枚举。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信息安全管理
(一)信息安全管理
统计结果表明,在所有信息安全事故中,只有20%~30%是由于黑客入侵或其他外部原因造成的,其余的70%~80%则是因内部员工的疏忽或有意违规而造成的。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考察信息和网络安全的全貌就会发现:安全问题实际上都是人的问题,单凭技术手段是无法予以根本解决的。
信息安全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的过程,如果仅凭一时的需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地制定一些控制措施和引入某些技术产品,难免挂一漏万、顾此失彼,使得信息安全这只“木桶”出现若干“短板”,从而无法提高信息安全的整体水平。
对于信息安全而言,技术和产品是基础,管理才是关键。如同砖瓦建材需要良好的设计和施工才能搭建成坚固耐用的建筑,安全技术和安全产品需要通过管理的组织职能方才能够发挥出最佳效果。事实充分证明,管理良好的系统远比技术虽然高超但管理混乱不堪的系统安全得多。因此,先进科学的、易于理解且方便操作的安全策略对信息安全至关重要;而建立一个管理框架,让好的安全策略在这个框架内可重复实施,并不断得到修正,就会拥有持续的安全。
所谓信息安全管理,是指部门或组织中为了完成信息安全目标,针对信息系统,遵循安全策略,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恰当的方法,而进行的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等活动和过程;是通过维护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来管理和保护组织所有的信息资产的一项体制;是部门或组织中用于指导和管理各种控制信息安全风险的一组相互协调的活动。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要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成本下,保证将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信息安全管理包括:安全规划、风险管理、应急计划、安全教育培训、安全系统评估、安全认证等多方面内容。
(二)基于风险的信息安全
1. 安全和风险
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终日待在家中肯定比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行走安全,但即使在家中,也仍有因行走或站立不稳而跌倒的可能,不如身边陪有专人看护安全;然即便家中有专人看护,也不如将老人长期安置在医院,在全套设备和专业医护人员看护下安全,如此等等。可见,所谓安全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安全;而安全的效果或等级越高,往往付出的代价或成本也越高,信息安全也是如此。
安全是相对于风险而言的,某种安全水平的达到意味着某种或某类风险的得以规避:双机热备技术可以避免单点故障所导致的业务中断,两地三中心灾备模式可以保证即便在发生局地严重灾害时部门业务的连续性。但绝对的安全是没有的:双机热备技术无法避免供电系统故障的风险,而大型陨石撞击地球,将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物种灭绝,遑论灾备两地三中心以及部门业务连续性了。
然而,风险是由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来计算和度量的。尽管两地三中心灾备模式无法应对地球遭遇大型陨石撞击的毁灭性灾害,但该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却微乎其微,未来数百年几乎没有可能。因此此灾虽然为害甚烈,但发生的可能性却几近于零,不必予以考虑。
2. 风险管理
绝对的零风险是不存在的,要想实现零风险也是不现实的。同时,规避风险是需要代价的,规避的风险种类越多,所付出的代价往往越大。就计算机系统而言,安全性越高,其可用性往往越低,需要付出的成本也越大。因此,信息安全建设的宗旨之一,就是在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前提下,通过恰当、足够、综合的安全措施来控制风险,使残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亦即,需要在安全性和可用性,以及安全性和成本投入之间做出一种平衡。
所以,根本上说,信息安全是一个风险管理过程,而不是一个技术实现过程。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利用有限的资源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包括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等。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导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件则押后处理。
风险管理的首要内容之一,是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因为,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确定信息安全的需求,而获取信息安全需求的主要手段就是安全风险评估。因此,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没有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就没有依据。
风险管理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相应的风险处置,只有对已知风险逐一进行有针对性的妥善处置,才能化解和规避这些风险,达到信息安全的目的。因此,风险处置是信息安全的核心。从本质上讲,风险处置的最佳集合就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控制措施集合;而控制目标、控制手段、实施指南的逻辑梳理、以形成这些风险控制措施集合的过程,就是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过程。亦即,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就是这些最佳控制措施的集合。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信息安全风险和事件不可能完全避免,因此信息安全管理必须以风险管理的方式,不求完全消除风险,但求限制、化解和规避风险。而好的风险管理过程可以让气象部门以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运行,并且使已知的风险维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使气象部门可以用一种一致的、条理清晰的方式来组织有限的资源,确定风险处置优先级,更好地管理风险,而不是将保贵的资源用于解决所有可能的风险。
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新的风险不断出现,因此风险管理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完善、更新和提高。
四、当前气象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尽管气象部门至今尚未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但这并不能说明气象部门的信息安全工作已万事大吉,信息安全体系固若金汤。依照信息安全管理的规范考察,气象部门的信息安全工作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一)基础工作存在缺失
1. 信息安全目标
通常意义下的信息安全目标,一般都是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以及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等等。但部门不同,具体的情况不同,安全性需求的程度、信息安全所面临的风险、付出的代价也各有不同;如:就信息的机密性而言,军事部门的要求远远高于气象部门;而就信息的可用性而言,气象部门对业务连续性的要求也较土地勘测管理部门为高。因此,泛泛的信息安全目标没有任何意义,所有可用的信息安全目标都是切合部门具体实际情况的,是本土化、部门化的。
没有切合气象部门具体实际情况的、具有鲜明气象特色的信息安全目标,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必须明确,气象部门信息安全目标的确定,是管理层的职责。管理层对信息安全目标的要求,决定了气象部门信息安全工作的走向。气象信息业务部门负责气象信息安全既定目标的具体落实,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决定了气象部门是否能够达到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
2. 信息安全方针
信息安全方针是为信息安全工作提供与业务需求和法律法规相一致的管理指示及相应的支持举措。信息安全方针应该做到:对本部门的信息安全加以定义,陈述管理层对信息安全的意图,明确分工和责任,约定信息安全管理的范围,对特定的原则、标准和遵守要求进行说明,等等。气象部门的信息安全方针至少应当说明以下问题:气象信息安全的整体目标、范围以及重要性,气象信息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架构,需要遵守的法规和制度,信息安全责任分配,信息系统用户和运行维护人员应该遵守的规则,等等。
遗憾的是,以此为基本内容的信息安全方针,至今在气象部门尚未确立。
3. 信息安全组织机构
为有效实施部门的信息安全管理,保障和实施部门的信息安全,在部门内部建立信息安全组织架构(或指定现有单位承担其相应职责)是十分必要的。
在一个部门或机构中,安全角色与责任的不明确是实施信息安全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因此,建立信息安全组织并落实相应责任,是该部门实施信息安全管理的第一步。这些组织机构需要高层管理者的参与(如本部门信息化领导小组),以负责重大决策,提供资源并对工作方向、职责分配给出清晰的说明,等等。此外,信息安全组织成员还应包括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所有部门(如行政、人事、安保、采购、外联),以便各司其责,协调配合。
遗憾的是,类似的组织机构在气象部门内即便已经存在,至今也未真正履行其应负的职责。
4. 信息资产管理
信息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别信息资产,确定信息资产的属主及责任方,信息资产的安全需求分类,以及各类信息资产的安全策略和具体措施,等等。
就气象部门而言,对信息资产(即:气象信息资源和气象信息系统)进行识别、明确归属以及分类等工作,有利于信息安全措施的有效实施。以分类为例:我们知道,对某特定气象资料或业务系统实施过多和过度的保护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不利于资料效益的充分发挥和系统的正常运行;而若保护不力,则更可能导致气象信息数据和系统产生重大安全隐患,乃至出现安全事故。对气象信息资产进行分类,可明确界定各具体资产的保护需求和等级,如此可以根据类别的不同,调整合适的资源、财力、物力,对重要的气象信息资源和系统实施有针对性的、符合其特点的信息安全重点保护,如此等等。
同样遗憾的是,气象部门至今尚未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气象信息资产管理。
类似缺失的基础工作还有很多,不再枚举。
基础工作的缺失,导致气象信息安全工作的不扎实、不稳固,是气象信息安全工作长期滞后于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尚未建成
按照ISO的定义,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是“组织在整体或特定范围内建立的信息安全方针和目标,以及完成这些目标所用的方法和体系。它是直接管理活动的结果,表示为方针、原则、目标、方法、计划、活动、程序、过程和资源的集合”。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部门或组织通过确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范围、制定信息安全方针、明确管理职责、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选择安全事件控制目标和相应处置措施等一系列活动,来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该体系是基于系统、全面、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估而建立起来的,它体现以预防控制为主的思想,强调遵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及其它地方、行业的相关要求。该体系强调全过程管理和动态控制,本着控制费用与风险相平衡的原则,合理选择安全控制方式。该体系同时强调保护部门所拥有的关键性信息资产(而不见得是全部信息资产),确保需要保护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最佳效益的形式维护部门的合法利益、保持部门的业务连续性。
由于基础性工作尚未全部就绪,目前气象部门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基于风险管理的科学而完整的气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在气象部门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可以对气象部门的关键信息资产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在信息系统受到侵袭时确保业务持续开展并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并使气象部门在信息安全工作领域实现动态的、系统地、全员参与的、制度化的、以预防为主的信息安全管理方式,用最低的成本,达到可接受的信息安全水平。此外,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可使部门外协作单位对气象部门的安全能力充满信心,这一点在当前大数据应用浪潮正在全社会迅速漫延的背景下,尤其重要。
(三)业务格局的分散加大了安全管理问题的复杂度
目前气象部门依然沿用着已延续数十年的国省地县四级业务层级,而业务系统的属地化,以及诸如“具备业务功能意味着拥有业务系统、拥有业务系统意味着拥有信息资产以及基础资源和设施”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各个业务系统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全国遍地开花的局面,各级业务单位都拥有自己的信息业务系统和相应的局地信息业务环境。彼此通过内部专网(VPN)或甚至通过互联网进行互联,在全国形成网状与树状相结合的、十分复杂的业务网络结构。
由于各级单位都在当地拥有各自规模不等的信息业务系统及相应环境(包括为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的气象数据库),因此各单位都面临着本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尤其是一些气象数据在各级业务单位的广泛复制,使得各级业务单位中数据同质化现象十分突出,也为这些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包括一致性)的保持增加了大量变数。此外,由于编制所限,地县两级业务单位中IT技术人员奇缺,既无法保障信息业务系统的日常维护,更无法为本单位信息安全提供专业化管理。
这种业务格局的分散,加大了气象部门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的复杂度。
限于篇幅,其余问题不再枚举。
五、建立完整的气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综上所述,在气象部门建立完整的气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就目前全社会所倡导的大数据应用和云计算趋势而言,这项工作具有较强的紧迫性,应尽早开展相应的工作。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适时着手建立完整的气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1. 完成基础性工作
应尽早明确信息安全的方针,为气象部门信息安全工作确定目标、范围、责任、原则、标准、架构和法律法规。
应以适当方式组建或明确气象信息安全的管理和实施机构,并确保所有相关单位能够悉数纳入其中,明确分工和职责,以便各司其职,彼此协调工作。
应在管理层的统一组织下,以适当的形式,全面完成气象部门内部的信息资产普查、归属认定、安全需求等级划分以及安全等级保护措施等,制定气象信息资产管理策略、制度和方法,逐步推广实施,从而完成气象信息资产的有效管理。
2. 适时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并制订风险处置方案
制定风险评估方案、选择评估方法,以此为依据完成气象信息安全风险要素识别,发现系统存在的威胁和系统的脆弱性,并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在此基础上,对所有风险逐一判断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的范围及程度,综合各种分析结果,最终逐一判定这些风险各自的等级。
在风险等级判定的基础上,以“将风险始终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为宗旨,制订有针对性的风险处置方案,包括:可接受风险的甄别和确定,不可接受风险的控制程度,风险处置方式的选择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制订具体的气象信息安全方案和综合控制措施,科学合理地运用“减低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和“接受风险”等方法,形成综合的气象信息安全风险处置方案,并部署实施。
3. 建立完整的气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在上述工作以及其它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参照BS 7799-2:2002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ISO/ IEC17799:2000《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等国际标准,以及GB/T22080-2008《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0269-2006《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等国家标准,完成组织落实、措施落实、方案落实和相应文档的编写,以及所有相关的审查、职责界定和制度建设,以构成气象部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二)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纳入气象信息化战略之中
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发展息息相关,是一切信息化工作的基础,涉及到信息化工作的方方面面。气象部门是以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为工作特征的典型的信息应用部门,气象业务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系统,因此信息安全对于气象部门尤为重要。气象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信息化,也同样离不开信息安全。气象信息安全应当是气象信息化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气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持续改进也应当成为未来气象信息化战略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信息安全是管理问题而非技术问题,从某种角度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以策略为核心,以管理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的安全理念的具体落实。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方针、策略、制度措施和体系架构。无法想象在管理理念和安全意识十分落后的思维环境中,能够构建起科学完备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来。因此,安全管理理念的全面提高和安全意识的充分到位,是气象信息安全所有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就气象部门管理层而言,着力消除曾长时间弥漫于全部门信息安全领域的重技术轻管理的观念,将关注点从研究安全技术和产品应用转移到信息资产管理、风险识别和控制以及整体安全战略的制定等管理层面上来,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当在全部门倡导信息安全意识、制定并推行信息安全制度、确定信息安全责任、组织信息安全培训,构建起完整的气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六、结语
在政府大力强调信息安全意识,强力推动信息安全工作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均把信息安全工作列入本部门或单位的工作议程,气象部门也是如此。但如何科学有效地构建起具有鲜明气象特色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充分把控所有已知的安全风险,使有限的投入得到最大限度的安全回报,这是气象部门管理层和IT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并努力实践的工作。
信息安全首先是意识问题、观念问题,要想真正打造安全的业务环境,在气象部门全体员工中(特别是在管理层干部中)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2014年,在深刻领会主席“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后,气象部门提出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气象现代化”的口号。那么,针对提出的“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另一重要论断,气象部门是否也应提出相应的口号――
“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气象业务安全”。
篇3
一、前言
本工程于2017年7月20日开工,2018年11月08日工程完工。
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屋面、装饰装修、建筑电气、给排水与采暖、通风空调、建筑节能等各分部分项工程经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一致同意验收,符合要求。
工程名称:新建哈尔滨至牡丹江铁路客运专线工程---新香坊北站站房综合楼
建设单位: 哈牡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原铁三院)
监理单位: 中铁二院(成都)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咨询单位: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哈牡客专站房及相关工程项目经理部
第三方检测单位:北京铁五院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监督单位:铁道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沈阳铁路局工程质量监督站
哈尔滨铁路局质量监督站
二、工程概况
基本概况:
新香坊北站站房综合楼,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向阳乡石槽村,车站中心里程DK25+580m。房屋中心里程DK25+580m,建筑面积为1494㎡,首层建筑面积1100㎡,二层建筑面积394㎡,中间候车大厅一层建筑高度13.6m,两侧地上二层建筑高度9.95m;室内设计标高±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34.565m,依据桥梁百年洪水位设计高程134.2m及站场提供轨道高程139.915m,室内外设计高差0.15m,站前平台按照坡度1%的找坡,站前平台边缘标高为0.28m;建筑抗震设防烈度按基本烈度7度设防,设计使用年限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防水等级为屋面一级。
结构概况:
基础形式为柱下独立基础,持力层为粘土层,换填3.5m,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pa;地下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C25、C35;主体采用框架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C25、C30、C40。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B级。
建筑概况:
1、墙体:防潮层以下采用MU20页岩实心砖、M10水泥砂浆砌筑,防潮层以上砌体均采用强度等级MU7.5陶粒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Mb7.5专用砂浆砌筑。
2、防水:屋面1.2mm+1.2mm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卫生间及有水房间采用聚氨酯涂料防水层。
保温:屋面为100mm厚阻燃挤塑聚苯板(B1级)、100mm厚岩棉板(A级)。
3、楼地面:候车厅、进出站厅、售票厅、进站门斗采用花岗岩采暖地面;售票室、票据室、进款室、消控室、配线间、通信机械室、信息系统机房、行车室采用静电地板;值班室、楼梯间、休息室等采用玻化砖地面;卫生间、开水间有水房间采用防滑瓷砖防水地面;变电所、水箱间采用细石混凝土地面。
4、内墙面:候车厅、进出站厅、售票厅、进站门斗采用干挂石材墙面;有水房间采用面砖防水墙面;其他房间采用乳胶漆、无机涂料墙面。
5、顶棚:候车厅、进出站厅、售票厅、进站门斗采用铝条板、铝单板吊顶;办公室、休息室等采用矿棉吸音板吊顶;水箱间、楼梯、变电所采用无机涂料顶棚。
6、外墙:采用100厚的岩棉板保温隔热层;采用干挂石材及玻璃幕墙。
幕墙系统:明框玻璃幕墙、铝合金门窗、石材幕墙、铝板雨棚、石材幕墙、门斗。明框玻璃幕墙:80系列断桥隔热明框系统,面板采用6+12A+6+12A+6厚中空钢化超白玻璃,采用140/80系列铝合金立柱(6063-T6),采用70系列铝合金横梁(6063-T5),型材可视面氟碳喷涂深灰色,其余阳极氧化处理。铝单板:采用AA3003铝合金,厚度3mm,外表面氟碳三涂,厚度不小于45um,加劲肋为C40*20*10*2mm铝型材,间距≤500。采用中性固化硅酮密封胶,三元乙丙橡胶垫片。
7、屋面:屋面施工层分为保温、找平、隔离、防水、保护层;采用有组织内排水,无缝对接镀锌钢管,施做电伴热。
给排水及供暖概况:
生活给水系统:由室外给水管网直接供给,冷水管采用PP-R管S5级,热熔连接(水压0.25MPa);热水管采用稳态PP-R管S2.5级,热熔连接。3‰坡向立管及泄水装置安装。候车室及车站办公区域采用开水器供应热水。
雨水系统:屋面雨水采用重力流屋面雨水排放系统,经管道收集后排入室外雨水管网。
生活污水系统:采用污废水合流制,重力自流排入室外管网,采用降噪音PVC-U排水塑料管,承插口粘接连接。卫生间采用防返溢地漏,箅子均为镀铬制品,水封不小于5cm,清扫口采用铜制品,与地面平。
采暖系统:热媒采用热水,接至站区锅炉房,供回水温度85°C-60°C。办公及设备房屋采暖末端采用双金属压铸型民用散热器,系统采用上供上回式,平管3‰坡向总立管。候车厅、售票厅及进出站厅末端采用地板辐射采暖,通过混水装置置换55-45°C热水(地面下敷设耐高温聚乙烯PE-RT管),辅助散热器末端采用双金属压铸型民用散热器,系统下供下回。大门进出口设置电热空气幕。
消火栓系统:临时高压消火栓系统,由泵房及室外消防管网供水,设水泵接合器一套,系统用水量10L/s,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入口压力不小于0.5Mpa。设18m3镀锌钢板高位水箱一座。
气体灭火系统:通信机械室、信息机房、信息配线间及设备间设置七氟丙烷气体灭火装置,防护区设制动泄压阀。
灭火器设置:通信、信息、信号等四电房屋内设置CO2灭火器,其他房屋配置MF/ABC4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满足要求。
通风与空调概况:
空调系统:通信机械室、信息机房、信息配线间及设备间采用专用空调,售票室设分体空调。其他房间设置分体空调预留电量。
通风系统:候车室、卫生间、变电所及四电用房(气消排风)设置机械排烟;其他房间采用自然排烟。采用分体空调,预留室外机位置及电源插座。
电气概况:
站房为一个防火分区,以10/0.4KV变电所低压开关柜馈出断路器下端头分界:
一级负荷主要包含通信、信息、信号、FAS、变电所、消防,由变电所不同低压母线两路电源供电,一主一备。在末端电箱主动切换,公共区域照明两路电源交叉供电。
二级负荷主要包含电梯、风机、生活泵及污水处理设施,空调及照明等,由一段变电所低压母线电源供电,只有一路时,由变电所母联断路器切换供电。
三级负荷主要包含空调机组、电热设备、商业用电等,非正常状态时。允许切除。
照明灯具采用高效节能、显色性好、配光曲线均匀的灯具,高净空采用金属卤素灯,消防泵房采用防水灯具。候车厅、站台、地道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两路电源交叉供电,接入值班室。
接地系统采用TN-S系统,防雷接地、强弱电系统、非电气金属管道及金属构件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信号房屋的避雷网、引下线、接地网及法拉第笼满足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屋面设置∮12镀锌圆钢接闪器,形成防雷网。
消防线路应有明显的标识及同一沟槽、井道内敷设时区分措施。
建筑节能:
处于严寒A地区,采用外墙采用250mm厚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外贴100mm厚A级岩棉板,屋面采用100mm厚B1级阻燃挤塑聚苯板,冷桥部位采用30mm保温砂浆;外窗及玻璃幕墙采用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6+12A+6+12A+6钢化超白玻璃),外门采用钢制防火门及断桥铝合金中空钢化玻璃;门、窗框等缝隙处采用高效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填实。周边地面采用50mm挤塑聚苯板。采暖房间与非采暖房间采用40mm硬泡聚氨酯复合板保温层。
三、按图施工及质量控制情况:
整个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院下发的施工图及变更施工图施工,符合施工现行验收规范。
用于本工程的钢筋采用HRB400E钢筋;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地砖、吊顶板、乳胶漆、防水卷材、保温板、钢材、屋面瓦、电线、电缆、灯具等,均有出厂合格证及检验报告。
在工程施工质量方面,实行各级质检、工序交接、技术复核及隐蔽验收工作。各工序施工及时通过报验申请,监理工程师审核和验收签字后,方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在材料质量控制方面上,工程材料必须符合设计施工图要求和合同要求,材料进场通过验收合格后进行报验,经监理工程师核查后进行抽样送检,符合见证取样、送检要求,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屋面、卫生间、厨房及其他要求施工防水的部位均按照设计及相应的规范施工,经淋水实验2小时或闭水试验48小时,不渗不漏,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水电安装工程主要材料设备均按要求的厂家购买,各有关系统及设备实验已测试,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四、过程施工质量管理情况
1、组织管理情况
⑴、本项目由业务素质高的成员组成项目部管理班子,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选调施工技术过硬,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专业施工队伍施工。
⑵、根据公司《综合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和《质量创优计划》,建立本项目质量保证体系,把质量工作落实到各个职能人员和各个工作岗位,各行其职,各尽其责。
⑶、强化质量意识,在全体管理和施工人员中开展质量目标教育。
2、技术管理情况
⑴、工程开工前,组织项目部施工技术人员熟悉、审查设计图纸,进行图纸会审。
⑵、由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报公司总工程师及监理单位审批后作为施工依据。在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由技术负责人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施工员向施工班组长进行质量技术交底,各班组长负责在每天作业前向本班职工进行施工交底,
⑶、项目部制定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和技术资料管理制度,保证有关技术工作正常运行。
⑷、严格执行项目部的技术质量保证措施规定,落实班组的施工质量自查自纠工作。
3、质量保证情况
⑴、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严把工程原材料、成品及半成品的进场关和验收关,对进场材料实行台帐管理,进行收、发、储、运等环节的技术管理。对进场的土建、安装材料,要求其具有相应生产资质、出厂合格证和质量检测报告等质保资料,并核对现场材料的质量、数量是否达到要求;
⑵、严格执行见证取样制度,规范施工行为。监理单位由总监指定见证人员,施工单位取样人员持证上岗。本工程进场材料均在监理见证的情况下,从施工现场按规定随机抽取,送往实验室进行复试,只有经试验合格,该批材料方可用于工程使用。
4、质量控制简述
⑴、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和公司制定的IS9001质量体系文件,项目部编制了工程质量管理与措施实施方案,对各个分项工程的质量及施工方案进行预控,落实三检制和工序交接制。在装饰装修阶段,每个分项工程完成后均严格进行100%的实测实量验收,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公司复查验收,对不合格的点位按要求进行返工及修整。对屋面、卫生间、厨房等有防水要求的部位均按要求做淋水、闭水试验,无发生渗漏水现象。
⑵、执行设计文件,规范质量控制:以设计为依据,规范为准绳,标准为品质,进行施工材料质量控制、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施工产品保护控制、施工检查验收质量控制、施工技术资料(质量依据)控制。
⑶、本工程主体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监理工程师从工程施工方案、材料计划审批、材料进场检验、工程测量放线复核,到钢筋成型、模板拼装、混凝土浇筑三大工程等每道工序都作了认真细致的检查验收,对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实行了旁站监督,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工程的内在质量。
5、资料整编情况
工地现场配备专职资料员一名,负责对工程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编归档,保证工程技术资料的及时、完整和真实。工程开竣工形成的各项程序文件、工序施工前后形成的技术资料及原材料进场复试等质保资料等,都及时进行收集,报监理单位备案,以便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控制。同时认真做好安全资料、文明工地资料及贯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五、 施工及质量自评的主要依据
1、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
2、经审核合格的建筑施工图,图纸会审纪要及设计变更单;
3、施工单位经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及各专项施工方案;
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13
5、国家现行有关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6、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技术规范、规程等;
7、国家现行颁布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8、各级主管部门的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9、《装饰、装修施工验收规范》 GB50210—2002
10、《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8
1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验收规范》 GB50303—2011
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黑龙江省实施细则》 DB23/1269-2008
13、本公司企业标准质量保证手册;
六、施工进度情况
1、地基与基础:工程自2017年7月20日开工,于2017年12月5日通过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验收;
2、主体结构:主体结构于2017年9月30日完成封顶,于2018年6月11日通过主体结构分部工程验收;
3、屋面工程:主体结构完成后进行屋面工程施工,于2018年6月21日通过屋面分部工程验收;
4、装饰装修:楼地面、内外墙面、门窗安装等装饰装修工程于2018年9月20日通过装饰装修分部工程验收。
5、安装工程:给排水工程、电气工程、通风空调和建筑节能随土建工程同步进行,于2018年9月20日通过给排水与采暖分部工程、建筑电气、节能分部工程验收。
在建设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监理单位的严格监督下,在各参建单位的协助指导下,我方全体施工人员精心组织,规范施工,加强过程质量控制,至2018年11月08日,已经完成施工合同内站房综合楼土建、安装等工作。
七、质量控制资料核查情况
1、建筑与结构:
⑴、图纸会审1份,设计变更12份;
⑵、工程定位测量4份;
⑶、原材料出厂合格证及进场检验报告51份;
⑷、施工试验报告及见证检测报告117份;
⑸、隐蔽工程验收记录14份;
⑹、混凝土合格证10份;
⑺、地基基础、主体结构检验及抽样检测资料4份;
⑻、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36份。
2、给排水与采暖:
⑴、图纸会审1份,设计变更1份;
⑵、材料、配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检(试)验报告26份;
⑶、管道、设备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记录4份;
⑷、系统清洗、灌水、通水、通球试验记录4份;
⑸、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12份。
3、通风与空调:
⑴、图纸会审1份,设计变更1份;
⑵、材料、配件出厂合格证及进场检(试)验报告15份;
⑶、管道、设备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记录4份;
⑷、系统清洗、灌水、通水、通球试验记录2份;
⑸、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8份。
4、建筑电气:
⑴、图纸会审1份,设计变更7份;
⑵、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及进场检(试)验报告15份;
⑶、接地、绝缘电阻测试记录6份;
⑷、隐蔽工程验收记录9份;
⑸、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9份。
5、智能建筑:
⑴、图纸会审1份,设计变更5份;
⑵、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及进场检(试)验报告21份;
⑶、接地、绝缘电阻测试记录6份;
⑷、隐蔽工程验收记录11份;
⑸、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66份。
5、建筑节能:
⑴、图纸会审1份,设计变更2份;
⑵、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及进场检(试)验报告12份;
⑷、隐蔽工程验收记录3份;
⑸、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12份。
6、电梯:
⑴、图纸会审1份;
⑵、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及进场检(试)验报告2份;
⑶、接地、绝缘电阻测试记录1份;
⑷、试运行验收记录1份;
7、核查情况:
⑴、各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均验收合格,验收记录完整,内容及签字正确、齐全。
⑵、所有进场原材料、配件、设备均有出厂合格证及进场检验报告,并按规定经见证取样送检,有复试检测报告,且报告合格。
⑶、施工试验报告及见证检测报告齐全,均经见证取样,报告合格。
⑷、施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及试验测试记录齐全,内容及签字正确、齐全。
七、安全和功能核查及主要功能抽查情况
1、建筑物沉降及垂直度、标高、全高观测情况:
⑴、沉降观测情况:共设置8个沉降观测点,从基础加荷开始至竣工后一年共观测8次,最大沉降量16㎜,最小沉降量13㎜,沉降均匀,各观测点累计沉降量符合要求,进入沉降稳定阶段。
⑵、垂直度观测情况:观测建筑物4角垂直度,最大偏移量2㎜,建筑物大角垂直度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⑶、标高观测情况:随工程进度及时观测、控制,标高最大偏差7㎜,偏差值在允许范围内。
2、蓄、淋水试验情况:
⑴、屋面经大雨后观察未发现渗漏现象。
⑵、卫生间地面经24小时蓄水后检查未发现渗漏现象
⑶、断桥铝合金窗经淋水及雨后观察未发现渗透现象。
3、通水、灌水试验情况:
⑴、排水管道隐蔽前均作通球试验畅通无阻,验收合格。卫生器具灌水满水试验,各液面均无下降,管道及接口无渗漏。
⑵、给水系统管道强度及严密性试验,检查不渗漏,符合要求。
⑶、阀门强度抽查试验无渗漏和结构损伤现象,符合要求。
4、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情况:梁、板检测部位随机确定,检测结果符合规范标准要求,详见检测报告。
5、墙体拉结筋和构造柱植筋锚固承载力检测情况:墙体拉筋和构造柱植筋抽检部位随机确定,检测结果符合技术规程标准要求,详见检测报告。
6.避雷接地装置电阻测试情况:防雷装置电阻最大值为0.22欧姆,符合设计不大于1欧姆要求。
7、节能、保温测试情况:对门窗、外墙、屋面、采暖及配电照明项目进行节能保温检测,均满足设计及规范标准要求。
八、观感质量检查情况
本工程观感质量共检查11项,包括:室外墙面、线角、滴水线,屋面,室内墙面、地面、门窗,散水、台阶,管道接口、坡度、支架,卫生器具、支架,阀门、检查口、清扫口、地漏,散热器、支架,配电箱、接线盒、设备器具、开关、插座,防雷、接地,风管、支架,风机,通风阀门、支架。90%以上观感为好,观感质量总体评定为好。
九、分部、分项、检验批质量验收情况
1、本次单位工程划分为10个分部,共215个分项、290个检验批,各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验收合格,具体数据详见质量验收记录。
分部、分项、检验批质量验收情况表:
序号
分部工程
子分部
工程
分项工程
检验批数
验收结论
1
地基与基础
土方工程
1、土方开挖
1
合格
2、土方回填
1
合格
地基处理
3、砂和砂石地基
3
合格
混凝土
4、模板
4
合格
5、钢筋
4
合格
6、混凝土
2
合格
7、现浇结构
2
合格
2
主体结构
混凝土
1、模板
5
合格
2、钢筋
5
合格
3、混凝土
5
合格
4、现浇结构
5
合格
砌体结构
5、填充墙砌体
2
合格
3
装饰装修
建筑地面
1、基层铺设
7
合格
2、整体面层铺设
1
合格
3、板块面层铺设
4
合格
抹灰
4、一般抹灰
1
合格
外墙防水
5、透气膜防水
2
合格
门窗
6、木门安装
2
合格
7、金属门窗安装
2
合格
8、特种门安装
2
合格
9、玻璃安装
1
合格
吊顶
10、板块面层吊顶
2
合格
幕墙
11、金属幕墙安装
1
合格
12、玻璃幕墙安装
1
合格
13、石材幕墙安装
2
合格
饰面砖
14、内墙饰面砖粘贴
3
合格
涂饰
15、溶剂型涂料涂饰
2
合格
细部
16、窗帘盒和窗台板安装
1
合格
17、护栏和扶手制作安装
1
合格
4
建筑屋面
基础与保护
1、找坡和找平层
1
合格
2、隔汽层
1
合格
3、隔离层
1
合格
4、保护层
1
合格
保温与隔热
5、板状材料保温层
1
合格
防水密封
6、卷材防水层
1
合格
细部构造
7、水落口
1
合格
8、女儿墙
1
合格
9、檐沟与天沟
1
合格
10、伸出屋面管道
1
合格
11、实施基座
1
合格
12、屋面出入口
1
合格
13、变形缝
1
合格
5
给排水及供暖
室内给水系统
1、给水管道及配件安装
2
合格
2、给水设备安装
1
合格
3、消火栓系统安装
1
合格
4、防腐、绝热
1
合格
5、管道冲洗、消毒
2
合格
6、试验与调试
1
合格
室内
排水系统
7、排水管道及配件安装
2
合格
8、雨水管道及配件安装
1
合格
9、防腐
1
合格
10、试验与调试
1
合格
卫生器具
11、卫生器具安装
2
合格
12、卫生器具给水配件安装
2
合格
13、卫生器具排水管道安装
2
合格
14、试验与调试
1
合格
室内
供暖系统
15、管道及配件安装
1
合格
16、辅助设备安装
1
合格
17、散热器安装
1
合格
18、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安装
1
合格
19、电加热供暖系统安装
1
合格
20、热风供暖系统安装
1
合格
21、热计量及调控装置安装
1
合格
22、试验与调试
1
合格
23、绝热、防腐
1
合格
室外
给水管网
24、给水管道安装
1
合格
25、室外消火栓系统安装
1
合格
26、试验与调试
1
合格
室外
排水管网
27、排水管道安装
1
合格
28、排水管沟与井池
1
合格
29、试验与调试
1
合格
室外
供热管网
30、管道及配件安装
1
合格
31、系统水压试验
1
合格
32、系统调试
1
合格
33、绝热、防腐
1
合格
34、试验与调试
1
合格
6
通风与空调
排风系统
1、风管与配件制作
1
合格
2、部件制作
1
合格
3、风管系统安装
1
合格
4、风机与处理设备安装
1
合格
5、系统调试
1
合格
6、吸风罩及其他设备安装
1
合格
7、卫生间排风系统
1
合格
防排烟
系统
8、风管与配件制作
1
合格
9、部件制作
1
合格
10、风管系统安装
1
合格
11、风机与处理设备安装
1
合格
12、风管与设备防腐
1
合格
13、系统调试
1
合格
14、排烟风阀
1
合格
恒温恒湿空调系统
15、组合式空调机组安装
1
合格
16、精密空调机组安装
1
合格
多联机空调系统
17、室外机组安装
1
合格
18、室内机组安装
1
合格
19、制冷剂管路连接
1
合格
20、冷凝水管道安装
1
合格
建筑设备智控系统
21、传感器安装
1
合格
22、防排烟系统功能测试
1
合格
7
建筑电气
变配电室
1、变压器安装
1
合格
2、成套配电柜、控制柜安装
1
合格
3、母线槽安装
1
合格
4、槽盒安装
1
合格
5、电缆敷设
1
合格
6、电缆头制作
1
合格
7、导线连接
1
合格
8、线路电气试验
1
合格
9、接地装置安装
1
合格
10、接地干线敷设
1
合格
供电干线
11、电气设备试验和试运行
1
合格
12、导管敷设
1
合格
13、电缆敷设
1
合格
14、电缆头制作
1
合格
15、导线连接
1
合格
16、线路绝缘测试
1
合格
电气动力
17、配电箱安装
1
合格
18、导管敷设
2
合格
19、电缆敷设
2
合格
20、电缆头制作
2
合格
21、导线连接
2
合格
22、线路绝缘测试
2
合格
电气照明
23、照明配电箱安装
1
合格
24、导管敷设
2
合格
25、导管穿线和槽盒内敷线
2
合格
26、导线连接
2
合格
27、线路绝缘测试
2
合格
28、普通灯具安装
1
合格
29、专用灯具安装
1
合格
30、开关、插座安装
1
合格
31、照明通电试运行
1
合格
备用和不间断电源
32、应急电源装置
1
合格
33、线路绝缘测试
1
合格
防雷接地
34、接地装置安装
1
合格
35、避雷引下线、接闪器安装
1
合格
36、等电位联结
1
合格
8
智能建筑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
1、线缆敷设
1
合格
2、接口及系统调试
1
合格
3、试运行
1
合格
信息网路系统
4、计算机网络安全安装
1
合格
5、计算机网络软件安装
1
合格
6、网络安全设备安装
1
合格
7、网络安全软件安装
1
合格
8、系统调试、试运行
1
合格
综合布线
9、线缆敷设
1
合格
10、信息插座安装
1
合格
11、试运行
1
合格
公共广播系统
12、托架、槽盒安装
2
合格
13、线缆敷设
2
合格
14、设备安装
2
合格
15、软件安装
1
合格
16、系统调试
1
合格
17、试运行
1
合格
会议系统
18、托架、槽盒安装
1
合格
19、线缆敷设
1
合格
20、设备安装
1
合格
21、软件安装
1
合格
22、系统调试
1
合格
23、试运行
1
合格
信息导引及系统
24、托架、槽盒安装
1
合格
25、线缆敷设
1
合格
26、设备安装
1
合格
27、显示设备安装
1
合格
28、软件安装
1
合格
29、系统调试
1
合格
30、试运行
1
合格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31、托架、槽盒安装
1
合格
32、线缆敷设
1
合格
33、传感器安装
1
合格
34、执行器安装
1
合格
35、控制箱安装
1
合格
36、设备安装
1
合格
37、软件安装
1
合格
38、系统调试
1
合格
39、试运行
1
合格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40、托架、槽盒安装
1
合格
41、线缆敷设
1
合格
42、探测器安装
1
合格
43、控制器安装
1
合格
44、其他设备安装
1
合格
45、软件安装
1
合格
46、系统调试
1
合格
47、试运行
1
合格
机房
48、供配电系统
1
合格
49、防雷和接地系统
1
合格
50、空气调节系统
1
合格
51、给排水系统
1
合格
52、综合布线
1
合格
53、监控与安全防范
1
合格
54、消防系统
1
合格
55、室内装饰装修
1
合格
56、电磁屏蔽
1
合格
57、系统调试
1
合格
58、试运行
1
合格
防雷接地
59、接地装置
1
合格
60、接地线
1
合格
61、等电位联结
1
合格
62、屏蔽设施
2
合格
63、电涌保护器
1
合格
64、线缆敷设
1
合格
65、系统调试
1
合格
66、试运行
1
合格
9
节能建筑
围护系统节能
1、墙体节能
6
合格
2、门窗节能
3
合格
3、屋面节能
2
合格
4、幕墙节能
3
合格
5、地面节能
1
合格
供暖系统
6、采暖节能
1
合格
7、通风与空调设备节能
1
合格
8、空调与供暖管网节能
1
合格
电气动力
9、配电节能
1
合格
10、照明节能
1
合格
监控系统节能
11、检测系统节能
2
合格
12、控制系统节能
1
合格
10
电梯
自动扶梯
1、设备进场验收
2
合格
2、土建交接检查
2
合格
3、整机安装
2
合格
2、节能工程单独为一个分部,共12个分项、23个检验批,各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验收合格,具体数据详见质量验收记录。
屋面挤塑板,墙面挤塑板、网格布、粘接砂浆、抗裂砂浆,电线、电缆,开关、插座,散热器、灯具等节能工程主要材料、设备、构件均有建筑节能技术(产品)认定证书和出厂合格证、质量检测报告,并现场见证取样进行复试,经检验均符合标准要求。
外墙外保温节能构造钻芯检验该工程外墙外保温节能构造符合设计要求。
外门窗现场气密性能检验符合设计及规范标准性能分级要求。
十、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
根据强制性条文要求,施工在严格按照强制性条文的要求执行,未发生违反“强条”规定的行为。
十一、安全生产情况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接受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交底,管理人员和特工种人员均持证上岗,现场配有安全防护装备,对施工作业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施工中未发生任何机械、人身安全事故。
十二、竣工预验收提出问题已按要求整改完成,符合要求。
十三、单位工程竣工验收自评结论
1、单位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经监理单位检查验收,全部合格。
2、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齐全完整。
3、单位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合格,主要功能抽查结果符合相关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