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9-20 16:5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教育知识点

篇1

一、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评估者

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评估者角色要求教师应具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诊断是了解特殊需要差异,采取对应措施,制订教学计划,满足特殊教育需要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开展特殊需要教学,首先要对特殊儿童进行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教育的测查诊断,以便了解特殊需要的原因、程度、时间等,然后根据诊断做出阶段的评估结论。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决定具体的教学措施:学生有哪些教育需要,教育的目标应达到什么水平和要求,怎样安排教学内容,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如此等等。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诊断者,这一角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综合的素养,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而且还要求掌握一定的医学、康复学和心理学测量评估的基本常识。

二、学生缺陷的补偿者和潜能的开发者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不仅要懂得学生缺陷补偿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取长补短。教学应是发现并满足学生需要的一种行动。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智能强项是个体潜能开发的重要依据。特殊儿童也不例外,在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没有“残废”的概念,只有智能结构的差异。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就必须因人而异地发展其智能强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成为特殊儿童智能特征的发现者和开发者。

三、学生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

差异是特殊儿童存在的基础,差异的客观存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特殊教育的独特之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应关注差异、尊重差异。每一个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都应成为差异教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所谓差异教学,我国学者华国栋认为,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美国学者认为,差异教学是指教师改变教学的进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无论何种定义,国内外学者均强调要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以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等需要,要使所有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促进自我教育。

四、更富有同情心和更具有合作意识与能力的人

篇2

论文摘要: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具有6个特点:中学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高层次化;课程设置系列化、综合化、专题化;突出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接轨;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教育类课程比例高,教学实践课时足;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其先进的经验对于我们构建数学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基本的课程体系框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当前,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具体到数学学科,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就是指按照专业化的标准,教师的数学教育专业理念、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情感等不断增强和完善的过程。“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教师专业化的关键是体现教师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问题。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和师范毕业生就业竞争的空前激烈,教师职业对数学教师双专业性的要求更高。而在亚洲各国中,新加坡数学教师职前教育无疑很具特色。

1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教育及课程体系

1.1中学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高层次化

随着问题解决在国际数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与重视,以及“现实数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的兴起,新加坡中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基础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得到不断更新和发展,数学教师教育模式及其课程设置近年来多次进行调整和改革。中学数学教师的培养已从本科教育学士,发展成为“中等教育研究生文凭”(The postgraduate Diplomain Education(secondary)PGDE(s)),层次较高。即培养模式呈多元化并向高层次发展。中等数学教育专业研究生招收立志从事中学数学教育、非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第五年专攻教师教育专业,重点是进行数学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这类似于美国的“4+1”培养模式。

1.2中学数学教师培养的多样化与综合化

采用PGDE(S)这种一枝独秀的培养模式说明新加坡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资格要求很高。要想成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还必须专攻一年的数学教育专业以获得中等数学教育研究生文凭。而且,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学科的综合化趋势,本科阶段要求研修两门专业,对来自不同专业并且申请获准进入PGDE(S)培养项目的本科毕业生,教育部将依据他们在本科阶段的主辅修专业背景实施双科教育,以便他们能执教数学和其它一门中学课程。这种高起点,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从学术性和师范性两个方面保证了中学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质量。

1.3课程设置与分析

从横向上看,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由核心课程、限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3类构成;而从纵向上看,它又由教育研究、课程研究、教育实践、语言与书写技能四个系列组成。每个系列下又分若干专题。

教育研究系列是所有师范生的公共课,含有教学设计、学生发展与学习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学与课堂管理四门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则内容丰富,主要开设有:学法指导、学习动机与心理学、教与学的评价、教学设计与计算机应用、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与教学、有效思维与学习的策略、对天才学生的理解与帮助、危机处理等二十多门限定选修课,以及IT在教学和评价中的应用、激励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意味着什么等14门专题性任选课。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开拓师范生的视野,丰富其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课程研究系列则由两门执教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组成。其中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要求必修数学教师必备的数学基础、数学的教与学1、数学的教与学2三门核心课程”。特别地,数学基础旨在强化师范生对所教中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以自学和研究中学数学的方式完成,不占学分,但是作为必修课,期末需通过一个与中学数学国家级考试对应的测验。

从课程内容的主体结构不难发现,数学的教与学1—2是建立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并集数学学习论、课程论、方法论于一体的高度综合化课程,其课程理念随着数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已从2O世纪80年代初过于关注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发展为90年代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反思并重,并在理论的学习掌握、内容选取、教学策略方法的应用与实践时间的分配等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与改革。

其中,教与学1包括中学数学的教育目的,中学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数学概念的形成及学习原理,数学思维策略、问题解决与数学交流,课堂教学设计与IT技术应用等理论性专题。课程主题则由围绕中学数学大纲中的具体课程课题开展的学习困难诊断及教学设计和分析等实践性专题构成,以引导师范生们在中学数学课程所涉及的算术、代数、测量与几何、函数与图形、概率与统计、三角、集合、矩阵、向量、微积分等具体课题中,一一检验和考查自身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学习分析和诊断各专题学习中学生的困难,讨论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方式的选择应用等。特别地,对于中学数学大纲中的核心课题、问题解决与方法策略的教学研究则渗透和贯穿在上述领域的各专题之中。

数学教与学2则为数学教与学I的发展与深化课程,主要由数学教学测量与评价和模拟实习等专题构成。教学方式包括学生上模拟课前与指导教师和小组同学进行的研讨,以及模拟课后指导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开展的反思、改进、讨论等多样化活动,目的是促进师范生将理论学习与具体课题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检验、反思和改进他们所学理论和在上述专题研讨中形成的教学设计与思想,发展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内涵、方法、技艺的丰富性、专业性、复杂性、创造性等认识,教学模式由传授一训练性向反思型实践转变。

教育实践是新加坡数学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核心和主要部分,在为期一年的教育研究生计划中长达1O周,不占学分,由专设的等级进行评定,其中有1周于上学期到中学见习与观摩,其余9周于下学期在中学全方位的开展教学实践,并在专业化实践中学习、反思和成长。

教学语言与书写技能系列均由选修专题构成,大多不设学分,旨在提升师范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和沟通、书写技能。

综合上述介绍,新加坡中学数学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课程设置系列化、综合化、专题化。一方面,重视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关注教师应有的高等、初等数学知识背景;另一方面,特别强调数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突出数学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与引领作用,突出教育实践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模块课程设计使每个学生在修业年限内的数学学术水平和教育专业水平都达到较高要求,保障了数学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也解决了“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问题。

二是突出研究性教师的培养。PGDE(s)数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根本性目标不是培养一般的教学型数学教师,它通过对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高要求,利用基础性教育课程和深化拓展性教育课程系列的有机结合,以及广泛的开展反思、改进、讨论、研究的实践活动,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对数学教育的理解都实现从操作型向概念型转化,为学生将来向学术型、科研型教师转化奠定基础。

三是突出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接轨。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师范生对所教中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重视对中学数学教材的理解,关注学生解决中学数学问题的能力,立足于中学课堂展开教学研究,紧跟中学数学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和基础数学教育改革。这种紧密围绕中学数学内容及其认知规律、教育目标与教学要求等来建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现了中学数学教师培养的针对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在数学学科与数学教育学科两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

四是强化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注重合作学习与个人反思的作用,重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性意识的培养,教学模式由传授一训练型向反思型实践模式转变。

五是教育类课程比例高,教学实践课时足。从整个大学教育学习教育类课程的时数上看,比例上已占总学时的20%,绝对课时远远高于其它各国的教学课时。包括模拟实习在内的教学实践时间充分,考核方式灵活。

六是重视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在课程设置上,既有通识性的教育技术选修课程,又设有数学学科专业的多媒体学习模块,这大大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能力,更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树立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观念。

2我国普通师范学院数学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

比较中新两国中学数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结合普通师范院校数学教师教育培训中的实际情况,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凸显出以下主要问题:

2.1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层次单调,课程形式简单

长期以来,数学教育课程设置只偏重数学专业课程,忽视教育类课程,除了开设通识性的教育学与心理学,一般只开设数学教学论课程,没有后续课程,也没有相关课程的辅助。理论课、学术课偏多,实践课、实务课极少。学生普遍把它们作为一般的考试课程,违背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发展规律,严重制约着学生从师任教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落实与达成。

2.2缺乏与中学数学教育的真正接轨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师教育更多的是进行肤浅的应对,如开设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或要求教师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论》教学中;面对中学数学教材,既没有相应的中学数学解题研究,也没有相应的中学数学教材分析研究,更没有中学数学知识的衔接研究等。单一的《数学教学论》包打天下,缺乏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中学数学教学目标、中学数学内容来设计课程的观念。

2.3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涵。高师院校偏重数学专业课程,忽视教育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单一的现象使得教学理论与中学教学实际相脱离,与中学数学教材相割裂。师范生不了解教育理论的用处,不清楚教师讲授内容的背景,不了解教育学科内容的实际价值。他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理解停留于操作水平上,即使就业后随着教龄的增长,在数学教学水平提高后,其数学学术功底明显缺乏后劲,教育科研方面的弱势就逐渐显现出来。

2.4教学技能培训形式化,教学实践薄弱

高师普遍开设有模拟实习、观摩见习等技能培训活动。但由于指导教师的缺乏,不少从未接触过中学数学教育的高师教师滥竽充数的担任指导教师,难以有效的开展实践、反思模式的专题培训。这样的培训更多是一种形式或一个过程。而在教育实习中,由于中学数学教师受到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不少实习生象征性的上过几节习题课或讲评课,没有真正的体验数学概念教学、公式与定理教学、复习课教学等这些典型的数学课。尽管有6—10周不等的实习时间,其真实的实习时间又有几何呢?而即使在这样的课时数下,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例也仅仅为5%,远远低于新加坡。

2.5有计算机技术,无多媒体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观念与能力

中新两国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强调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客观而言,当代师范生计算机技术娴熟,占有技术优势。但在学生的课件制作作业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数所谓的多媒体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就是以多媒体代替小黑板,或课件放映代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其标榜为一种整合,不如说是一种赶时髦。

3新加坡教师教育课程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是普通文化课程、数学专业课程、一般教育学科课程、数学教育学课程、教育技能与实践课程几方面的结合。由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给予现代教师以崭新的角色定位。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实现高师教育目标,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师范生的整体专业发展,统整其教学能力结构,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和富有个性的教师,以确保高师毕业生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适应未来、创造未来”。借鉴新加坡教师教育的先进经验,我们提出构建数学教育课程群的指导思想:以现代学习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为指导,以促进师范生的数学专业化水平为宗旨,以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为核心,立足于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适应性和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构建新的数学教育类课程群体系。

根据基础教育的发展需求和高师培养目标,我们以“高师学生教学能力构成”为核心,结合对在校师范生、部分往届毕业生以及中学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和座谈反馈,借鉴新加坡课程改革经验,并研究分析与思考,构建与实施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反思层面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数学教学论课程群体系设置。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学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上促使他们“上路”,从科研意识和思路上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从而促成培养目标的实现。本课程改革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课改项目。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关注以下重要因素:(1)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性——为研究性教师奠定基础;(2)数学教师的双专业性——数学知识和数学教育齐头并进;(3)与中学数学教育的接轨——保证数学教师专业化的针对性;(4)学生就业面试内容——教师数学专业化发展的动力;(5)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现代数学教师专业化的特色。

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优化课程结构。在原有只设一门必修数学教学论课程的基础上,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任选课和活动课的结构设置课程。增开了面向师范院校数学专业,符合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要求和师范生今后从师任教实际需要的9门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新增的选修课都属于任意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判断、作出选择的机会,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2)完善课程层次。在原来只有理论层面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应用实践,促进锻炼提高教学能力的应用层面、实践层面课程。新增的应用、实践层面课程弥补了过去在知识理论学习和中学教育实习之间缺少的操作应用中介环节,有利于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培养。(3)丰富课程形式。在原先只偏重学术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的这几门不同层面的选修课程都主要是偏重应用、实用,侧重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改革性实务课程。新增的实务性课程注重贴近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走向,便于师范学生了解基础数学课程改革,熟悉中学数学教学实际。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创新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质量也成为教育界诸多人士关注的焦点。而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类的基础学科,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高数必须以应用为目的,故其教学内容应尽量满足其专业课应用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又具有自己的特点,要求其教学内容的难度应尽量的降低要求。这样形成一对不容易调和的矛盾,给高等数学的教学带来诸多麻烦。本文从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特点出发,针对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善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案。

一、高职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特点

(一)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层次要求高等数学综合知识覆盖面宽,但知识难度要求不深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一般是适合一线工作的某一岗位或是岗位群。这面对一线工作的性质就决定学生就业的凭证是“技能”,所以对理论知识不需要太深。但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岗位,这就要求学生所需要的知识覆盖面要宽。例如同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都是从事电脑编程,也可能是电脑销售、维修工作,岗位不同就导致了对知识的需求有所差别。所以我们应尽量做到“满足其需,但以够用为度”。

(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要求高等数学教学过程尽量避开抽象的理论型教学模式,应设法使用形象的应用型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是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他们在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是应用性问题,而不再是纯数学理论。当然不是说完全可以忽略掉纯数学理论的内容,而是在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基础上,尽量避开枯燥的纯理论推导,设法通过数学实验,给学生展示形象的数学问题。

(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等数学教学过程应给学生足够的实践空间,开发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性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把课堂教育学习和直接动手的实践经验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台。我们在把高等数学从理论型模式转向应用型模式的同时,应培养、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制约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效果并不佳,补考学生人数位居各科之首。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归纳得出制约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有:

(一)高职教育中,高等数学课程的地位不明确,导致教师、学生的双重困惑

目前,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甚微,被置于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之中。于是,对于教师,就片面地理解对数学的“但求适度、够用”要求的意义,只是简单地压缩教学课时(部分专业的数学课时不足总课时的5%),删减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就滋生了数学“无用论”思想,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打折扣,认真学习数学的大多也是“兴致所至”。

(二)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这是目前难以改变的,也是最致命的一个因素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了缓解生源不足的问题,采取“宽进”政策,同时,高职院校所有的专业招生都是“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诸多原因导致了生源整体素质偏低,增加了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难度。

(三)缺乏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

现有的高职院校数学教材,大多质量不高,要么是普通高校高数的浓缩版,教材难度偏大;要么干脆把内容删减得过于简单,失去学科本性。市场上很难找到一本真正能满足高职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内容和例题的选择真正能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材。

(四)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方法呆板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是“黑板加粉笔”的班级集中式授课,一般采用老师讲、学生听和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由于高职院校对高等数学课程地位不明确,不重视数学课程建设,导致教师缺乏课程改革动力,所以现在很多高数教学都停留在最原始的传统教学模式。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树立大局的、长远的教育观念,重新定位高等数学课程的地位

众所周知,数学是所有理工科的基础。数学知识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术发展的空间,直接影响学生职业生涯长远的发展。所以数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持久型”人才的必备基石,其地位完全不亚于所谓的“饭碗课”。故我们必须树立起大局的、长远的教育观,给高等数学课程一个正确的定位。

(二)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恰当的改进

高等数学理论比较抽象,系统性比较强,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自制力不强,教材需要增加趣味性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材的处理,不是简单地对原来教材进行浓缩或内容删减(这样会破坏其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而是应该在不失去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做到深入浅出,把抽象知识形象化,避开晦涩的理论推导,多举些有趣的、跟他们专业课相关的例子来说明问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在学习这个问题上,相对于重点大学的学生来说,或多或少有点自卑感,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与其在学习上浪费时间,倒不如把时间用来逍遥快活。于是他们一进高职院校的门,就有一种混日子的思想趋势,这种趋势要及时遏制。要及时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虽然这好像跟数学课搭不上边,但其实一旦学生的学习态度开始懒散,首先遭殃的就是数学课,因为在学生看来,数学课难,而且好像不是那么重要,可以最先撇开。为了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一开始就应该给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最好举些例子,让学生在例子中吸取做人、做事的道理。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只是第一步,作为数学教师,还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起码不能让他们讨厌数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费兰克说过:“了解是喜欢的最初阶段”。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就应该让他们了解数学。而数学史就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现成的、最好的说明书。于是在一开始上数学课,就尽量给学生讲些数学中的奇闻异事,夹杂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来影响学生,让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四)高职院校的数学课堂,教师更应注意对语

言美和逻辑美的应用

由于数学理论抽象、晦涩难懂,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对数学缺乏兴趣。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教师应把好课堂语言关,做到语言美和逻辑美的结合,使得课堂幽默生动。

例如给学生讲解什么是数学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拐个弯表达:

数学是上帝描述自然的符号――这是黑格尔的名言。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这是柏拉图的教导。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这是培根的呼唤。数学是用数量描述世界的科学。这又是谁的名言呢?――我的。

这样学生会在前后作者地位的反差中记住了数学概念。

(五)新旧教学模式相结合,兼顾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各自的优点,避开新旧模式各自的弱点

1,利用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理解数学理论推导过程、解题思路开发过程,让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高等数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为“粉笔加黑板”的班级讲授形式。有些教师对这种模式是全盘否定,一棒打死。笔者认为这种传统模式固然弊端甚多,但也不乏优点。像计算题,若用此模式教学,则可把学生的思维也融入计算的过程中,相当于师生共同完成计算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若采用多媒体教学,做成课件,则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因为课件直接把结果呈现给学生,不用一个计算的思维过程,幻灯片一晃而过,学生初一看,确是那么一回事,但恰恰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个师生共同完成的计算过程,而导致学生掌握不牢周,下课就忘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做数学实验,数形结合,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数学定义、数学理论。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其简单明了、快捷灵活、形象而且信息量多等优点而大受教师欢迎。这种模式可以克服传统模式中呆板、枯燥等缺点。同时若把mathlab、几何画板等数学软件引入课堂,更能增加多媒体教学模式的魅力。利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我们来讲解抽象的、晦涩难懂的数学定义、定理,有时候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利用数学建模,指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他们专业课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数学实践空间

为什么很多学生会产生“数学无用论”,对数学失去兴趣呢?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数学跟他们的专业课脱轨了,让他们看不到数学的用处,感觉不到学数学的乐趣。但数学可以说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石,作为数学老师应该让学生真真实实的看到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他们专业里边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感觉数学功能的强大,会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例如针对物流专业的学生,我们设计如下问题:“一商人有3000个萝卜,要运到1000里外的市场,他有一只马,这只马一次只能驮1000个萝卜,而且每走1里路,要吃一个萝卜,问商人到达市场最多能剩下多少个萝卜?”(分三段走,第一站200里处,第二站533里处,最后一站市场,到市场剩下533个)

这样的问题既不失其趣味性,又能和学生的专业挂钩(成本最低化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数学实践空间。

四、不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对比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点出发,结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征,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了以上尝试性的改革。下面是关于这次课程改革的调查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学生卷面成绩不及格率从34%降到7%,优秀率从3%升到18%,显然学生的成绩提高了一截,这说明改革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大提高了。

②学生对高等数学课堂满意程度的变化:不满意率从21%降到2%,而非常满意的从6%升到22%,这说明改革增加了数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③从学生对高等数学与他们专业课的关系这一项调查结果来看,觉得有很大帮助的从5%升到21%,而完全没认识的从21%降到7%。显然随着改革的进行,学生对高等数学的认识正不断加深,不断感受到高等数学的用处。

④从学生对高等数学感兴趣程度来看,各项指标变化不大,因为学生对高等数学感兴趣程度需要一定的培养过程,效果是不容易立竿见影的,但也说明,我们的改革还需不断加深,教学模式还有待不断优化与改善。

参考文献:

[1]裴亚枫,谈高职教育中高等数学课的定位[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2]田智,王喜斌,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体会和设想[J],中国成人教育,2006,(5)。

[3]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PBL;CBL;EMB;教学效果;实验研究

一、引言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源于1944年dewey的“民主与教育”,意指学生要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帮助和提高。[1]后来由美国学者Barrows于1969年率先在医学领域加以教学应用,它指在课程学习之前或课程实践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教师作为导向者提供必要的帮助,而讨论的主体为学生。PBL教学的优点在于问题解决之时,要求学生将以前所学课程的知识全部综合起来解决现有问题,不仅达成了学生打破学科的壁垒、独立自主进行知识综合的能力,而且,还较好地锻炼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EBM(Evidence-based Medicine,循证医学)由Cochrane于1972年提出,指能够明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够获得的最好、最新、最佳的科学证据,同时,结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考虑个案的价值和愿望,对个案现实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2]EMB教学的优点在于帮助学生发现个案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升他们检索、查阅和评价专业文献的重要性和参考价值的能力,最终在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基础上,找寻到最佳的研究证据来指导现实问题解决。CBL(Case-based Learning,案例教学)由哈佛商学院于1920年提出,指在一个可控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对部分模拟的真实情境案例,让学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自主地进行案例问题的分析或决策。CBL教学的优点在于,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全面思考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他们获取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知识,达到知识的自我获取、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3],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4]。

高等师范院校要培养出卓越教师,关键点不仅在于对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更在于将其落实于高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PBL、CBL、EMB等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而大胆的尝试。教学研究发现,单一使用上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知识的融合度不够[5],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6],部分学生没有有效参与课程设置问题的讨论[7],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对教学方法不习惯、没预习和不懂等原因,无法适应课程的教学[8]。

特殊教育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理论,是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独特教育需要为目的而设计的教育教学和相关服务。[9]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师范教育观念和层次的变化,使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和挑战,能否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研究和探讨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是十分紧迫的问题。[10]为了应对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实施,为特殊教育大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提升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使特殊教育概论课程体系目标的确定、选择,与社会需求的外在价值、学科知识的认知实践价值和学生发展本体价值相互协调,将它们辩证、有机地统一于课程体系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11],为本课程今后的教学创新积累经验,特进行本教育实验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随机整群选取的A大学参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学习的158名本科生,其中专业必修课97名本科生(2个班级,分别为46人和51人), 专业选修课61名本科生(2个班级,分别为28人和33人)。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采用准实验设计,在不打乱原教学班级基础上,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79名同学(必修51人,选修28人)为对照组,以另外79名同学(必修46人,选修33人)为实验组,在2016年2月22日开始,由同1位特殊教育学专业教师分别对两组共4个班级本科生授课。授课教材使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特殊教育概论》,由刘春玲教授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实验时间从2016年2月22日至2016年6月24日,共18周,实际课堂教学为36课时。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为研究工具。[12]该问卷由25道题目构成,分为反应因子(5题)、学习因子(6题)、行为因子(4题)、结果因子(5题)和效益因子(5题)。反应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学习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中学习到了哪些原理、方法和技能;行为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参与特殊教育概论的行为;结果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学习特殊教育概论后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效益因子主要评估学生通过特殊教育概论学习对后继课程的影响。每道题目最低分数为1分,最高分数为5分,问卷总分的最低分为25分,最高分为125分,得分越高表示课程的教学效果越好。

(三)研究实施进程

PBL+EMB +CBL的教学实施进程为:首先,选取《特殊教育概论》教材的1-7章的内容作为实验主要内容,由授课教师设计好教学的主要安排方式:先提前2周时间将教学课件和编写的案例材料提供给学生;教师讲授第1章绪论及其它6章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概念;提出讲授内容和案例思考题,学生5-6人构成学习小组,在课堂内使用手机查阅相关资料,集体讨论并解决问题;各小组学生课堂汇报和评比;教师点评、总结和归纳;教师将现实问题视频材料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学习、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和归纳。其次,同时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18周(36课时)的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最后,在课程结束前,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全体同学进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调查。PBL教学进程与前者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后者没有呈现与现实问题结合的视频,仅仅提供编写的案例材料。

(四)数据处理

实验调查结果量化赋值后,使用SPSS22进行数据处理。主要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不同教学模式下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1。

表1可以看出,教学模式不同,两组学生在反应、行为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

(二)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高低分组差异比较

1.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高分组差异比较

以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上27%位对应的分数作为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依据。其中,实验组高分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14分,包含21人;对照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13分,包含21人。对2高分组学生教学效果总分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

表2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学生在行为因子、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121,P

2.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低分组差异比较

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下27%位对应的分数作为教学效果低分组依据。其中,实验组低分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07分,包含21人;对照级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07分,包含21人。对其教学效果评分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

表3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701,P

(三)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的影响

1.教学模式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相关分析

对教学模式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表4可以发现,开设时间与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193,p

2.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探索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力,以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和效益因子作为自变量,以教学模式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表5可以发现,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预测效益因子、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其能够预测出效益因子38.3%的变化;反应因子4.60%的变化;行为因子1.5%的变化。

四、分析与讨论

(一)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

研究发现,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效果的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效益因子则相反,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教学模式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学习效果的反应因子出现差异。本研究中,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知识的结构是否完整、实践中还需要哪些知识、实践中的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解决。[13]它的实施,不仅需要学生熟悉课程提供的教学案例,而且,还要求学生以小组汇报和评价讨论结果,并将学习所得用来进一步解决现实提供的案例,使学生思维时刻处于高度紧张中。与其相比,PBL教学模式则相对简单,仅仅要求学生进行案例的讨论、汇报和评比,并不要求学生进一步将通过案例所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减轻了学生的思考负担。这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味听讲又不愿意过多深入思考的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他们对课程的畏难情绪,致使他们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不高。其次,学生在学习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时,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需要他们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文献查阅,而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以3年级(13级)和2年级(14级)学生为主。他们除学习本门课程外,同时间还需要完成其它多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相较其它年级而言,大学阶段此年级学生的课程学习任务最重,当1门课程学习需要投入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过多时,难免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学生前期虽然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课程的知识,但他们对这些课程知识的掌握是零散的,并没有站在系统、整合的角度来进行学习。[11]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本身具有的专业概念多、抽象性强、内容系统性和整合性强等特点[14],为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将学生上述知识在本课程中进行综合提供了契机。在学习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时,通过案例研讨和教师的知识点评,让学生可以将教育、社会、心理、家庭等知识与特殊教育结合在一起,帮助他们对学习过的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注重将比较宽厚的学科知识结构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适应性。[15]这与回归分析发现,教学模式可以预测教学效果中效益因子38.3%的变化结果相一致。正如有同学在课后和笔者交流所言:“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让我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整合,而且课程中老师所提到的很多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点,也让我在课下查阅和学习了很多知识,对我后继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学习方法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大学的课程应该更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这样课程学习的知识才能够既实用又记得清楚。”

(二)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高低分组的影响

研究发现,教学模式不同,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学生,在行为因子、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行为因子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低分组学生而言,实验组不仅在效益因子得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教学效果高分组结果一致,而且,在学习因子方面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首先,PBL+EMB+CBL教学模式不论对高分组学生还是低分组学生,均会产生良好的效益,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PBL+EMB+C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要听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解(课时数较少),更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汇报、评比和现实问题解决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学生立即感受到课程所学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对知识的反思和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的教学目标暗合特殊教育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的特教理论素养和政策、法律知识素养,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人格素养。[15]其次,高低分组大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态度存在差异。PBL+EMB +CBL教学模式通过改革课程的教学方式,削减了教师的讲解课时,增加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具有了更为自由的学习支配权。虽然高分组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但是,以西北地区和农村生源为主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对课程学习价值具有较高的期望,一直喜欢教师讲课,而不大愿意自己在课程中承担讲解任务,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属于真正的学习,所以在开始学习阶段,会对课程教学模式产生一点抵触和反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反之,低分组大学生对课程的期望较低,能够被动接受教师的课程安排,按照要求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会有较大的抵触情绪。正如有学生在选修课试听完三周退选时和教师所言:“老师如果您讲,我会选择这门课程,如果让我们更多来讲解,我觉得可能学不到什么东西,我选择退选。”为此,在今后的特殊教育概论教学中,授课教师要注重考虑,以特教教师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特质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和灵活性,设置小型化、微型化、专题化课程。最后,高低分组大学生在课程中的具体投入存在差异。高分组大学生,课前能够积极阅读和学习教师的教学课件,思考课程的案例,并主动将其运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课中,不仅能够认真参与小组讨论,而且在其它小组汇报和教师点评时,也能够认真倾听,进行详细的笔记记录。反之,低分组大学生,仅仅在本组讨论时,投入了较大的精力,而一旦别的组汇报时,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在剩余的教学过程中不再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这造成学生对学习知识点缺乏系统、深入理解,学习动机缺乏,学习态度消极,难以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不利于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能,PBL+EMB+CBL模式与PBL模式相比较,虽然会导致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显著降低,但是,它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长期受益。

第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不同对不同教学效果水平的学生的影响不同,相对于教学效果高的学生而言,PBL+EMB+CBL模式虽然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却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效益;对于教学效果低的学生而言,PBL+EMB+CBL模式,既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效益,也能够显著提升学习。

第三,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效果中的效益因子、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有重要的影响和预测作用。

(二)建议

第一,特殊教育概论采用PBL+EMB+CBL模式比单纯采用PBL模式而言,对大学生课程的学习效果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最好能够采用PBL+EMB+CBL混合模式。

第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初始时,应该精心准备教学案例和现实实例。当学生在学习初期,对这种教学模式还不是非常适应之际,教师应该耐心引导并亲自示范课程的研讨和评价,通过学生优秀学习小组的展示、经验交流,引导和鼓励学生尽快熟悉并适应此种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三,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时,除进行案例教学外,还应该将现实问题与各章节的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从现实问题涉及到的双方利益立场来辩证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的灵活和周密,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课程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课程学习的长期效益。

参考文献:

[1]周芳明,王振钺.PBL在美国药学教育中的研究现状[J].药学教育,2003,19(1):58-60.

[2]Montori V.M.,Guyatt G H.What i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J].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02,31(3):409-416.

[3]李稻,韩玉慧,蒋益,刘玮.医学基础教育中PBL和CBL两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08-110.

[4]朱新秤.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J].高教探索,2002,21(2):62-64.

[5]高颖,许志刚.EBM理念联合PBL模式在老年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11):30-32.

[6]Scardamalia M.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for a knowledge society [J].Proceedings of the ICCE/ICCAI,2000,(1):22-27.

[7]Geerligs T.Students' thoughts during problem-based small-group discussions [J].Instructional science,1994,22(4):269-278.

[8]张效云,董明纲,刘洁,袁霞.浅谈PBL教学模式[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3):80-81.

[9]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普通班级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

[10]曹卫红.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公共课程的问题分析与调整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5(1):93-96.

[11]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12]郭文斌.课程开设时间对心理学史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4):63-68.

[13]王辉,方常春.高等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4(6):78-82.

篇5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国家开始关注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这部分特殊的人群有的是在听力、视力、智力、语言能力或是身体运动能力方面有残疾或残缺,而身体某一方面的残疾与残缺也很容易使这部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心理发展上产生一定的问题,进而导致他们在理解生活中的事物方面存在困难与偏差。这就要求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的思想品德教育,这门学科的知识学习可以让这部分特殊的学生在生活中明辨是与非。

关键词:

特殊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教学;分层施教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在国家进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特殊教育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也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根本保障,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教会这些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明辨是非,让他们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使这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健康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去,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与乐观的心态去回报社会。由于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需要广大的特殊教育教师耐心与细心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只有教师在工作实践之中长期地坚持,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切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与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这些特殊的学生真正接受与理解教师所传授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知识。

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把学生的年龄与性格特点、成长与生活环境作为备课的重点,这样才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学生才能够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与扎实的掌握,并能够在生活实际之中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使学生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与认识,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思想的源头上净化学生的心灵,不断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研讨辩论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来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与其阐述的人生哲理,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

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在教学实践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与总结中,我认为特殊教育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在认知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认知上不同程度与层次的缺失使这些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与正常的孩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之中,教师更应该把教学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设计,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特殊教育的教学主体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些孩子普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发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予以纠正。

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分层施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身体上都有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学生在生活之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导致这些学生在生活之中对是与非辨别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使家长在他们的成长之中对其过于溺爱,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与家长的过份溺爱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性格比较孤僻与自私,不会与人沟通与交往。这些性格特点也给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教会学生与人沟通与交往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让他们能够树立自信心,以阳光、乐观的心态融入社会中去。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使他们在生活中产生很大的负面情绪,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他们在生活中害怕与人交流,内心长期充满着各种压抑与不满,这也是这些特殊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使每一名特殊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与生活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不断克服自卑的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坚强地面对自己的生活,教给学生对逆境的应对方法,使每一名有残疾或残缺的学生都能做思想上的巨人与生活的强者。

五、结束语

篇6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育已经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全过程中,并且其作用越来越明显。虽然在语文教学方面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问题,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增强。笔者在此谈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特殊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特殊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为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以及信息的运用能力。在当今社会中,信息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竞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掌握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多媒体课件技术种类多,丰富多彩,信息量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传输知识和信息,学生除了对书本知识进行学习,还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外的知识和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处理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多、任务重,语文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再加上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不同,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便不高,对语文学习更是容易丧失兴趣。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播放一些符合文章内容的背景音乐,搭配背景音乐为学生有感情朗读;还可以运用视频等更为直接的手段来对上课内容进行展示,对学生注意力进行吸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最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语文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印象和掌握。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之前,学生只是通过书本教材来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后,学生便多了很多渠道来掌握知识,拥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通过适合自己的渠道来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

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还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视频、声音、图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学生感情更加丰富,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视频来进行教学,画面形象,声音动听,会加深学生印象,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3利用多媒体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结合实际情况。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该坚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与众不同,有些学生存在智力方面的障碍,有些学生听力受阻,有些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多媒体技术与实际教学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迎合风尚,抛弃学生感受,一味实施灌输学习。教师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实处,要杜绝个人的喜好,一切活动以学生的喜好为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有些教师喜欢使用幻灯片来展示课堂的中心和内容,但是学生往往喜欢通过音像资料来学习,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意愿,为学生寻找一些与文章相关、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帮助的影音资料。影音资料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更直观、具体、生动地学习语文知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正视多媒体地位。近些年来,学校都已普及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但是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地位,导致在应用多媒体的时候产生问题。多媒体仅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教学方法,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水平。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将多媒体优势发挥出来,以语文教材为依据。如在为学生教授课文的时候,教师要与学生一起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结合作者的人生遭遇,来探索文章的主旨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并且通过计算机播放照片的形式来为学生展示作者生活环境、人物关系以及与文章内容符合的情境。计算机的运用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媒介,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文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遵循应用原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必须要遵循适度原则、适时原则以及适宜原则。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要有时间规定。有些教师重多媒体轻教材,整堂课都在用多媒体,将语文教材彻底抛弃。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将教材作为基础,坚持适度原则,运用多媒体不能太频繁,否则学生会感觉厌倦,进而反感多媒体教学,更反感初中语文。而适宜是针对多媒体运用度来说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最终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要在课前储备资源。任何一节课程是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发挥,还与教师备课情况息息相关。在传统意义上,教师使用最多的就是录音、卡片、实物、挂图等,这些资源具有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课堂教学创新。当今社会,互联网的不断兴起,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解Q了教具单调、局限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找到教学资料,观看其他教师的教案,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对别人的教材分析、课堂资源、拓展知识等内容进行借鉴,不仅可以打开初中语文教师的备课思路,更可以开阔学生和教师的视野,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塑造出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初中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如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往往会到互联网上寻找将要为学生讲授的知识点,对其进行扩展,并且观看其他学校教师的教学视频,吸取其他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优点。在为学生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拓展,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篇7

关键词:高职;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正在激发教育系统发展根本性变革[1],在线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与学的“新常态”。融合了“互联网+”与“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推动了教学体系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各要素的重构。高职特殊教育学校依托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在线教学,适应教与学的需求实现了在线教学的无障碍。本文立足于高职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实践,针对在线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线教学改革实践措施,并从教学效果角度对在线教学进行评价与反思。

一、高职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教学“无力感”,学生学习“无氛围”

传统课堂,师生之间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阻隔,教师对学生的监控度更高。在线教学时,时间及空间的阻隔让教师觉得难以控制课堂,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

残疾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专注力差,受环境影响较大。问卷调查中,52.18%的学生认为在线学习没有学习氛围,受家庭成员活动或生活环境影响也较大。此外,学生认为教师在线授课的知识点太多、讲得太快,尤其录播课程是教师的一言堂,无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缺乏上课氛围。

(二)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线教学期间产生的问卷调查和阶段性测试结果表明,在线教学效果没有预期的理想。对比在线教学初期,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面对每天扎堆的直播或录播课,学生普遍觉得眼睛很累。网络问题也是制约在线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网卡、停顿、突然断网等导致学生无法正常签到、在线学习等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情绪。残疾学生,特别是视力障碍学生对在线教学工具的接受与使用较困难,这也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师角度而言,在线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改革,因而教师也需要针对在线教学资源、方法和模式进行重构,在适应调整时期将会影响在线教学效果。

(三)线下教学资源不适应线上教学需求

传统教学中,课程内容更丰富。在线教学,特别是直播教学,由于网速或网络传输问题,教师端和学生端收、发消息不能实现准时、同步。高职特殊教育学校线下教学使用的课程内容量、课件、教具、实训室等资源不适应线上教学需求,特别是实操类课程,在线教学达不到面对面教学的效果。

(四)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足

在线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要求较高,但高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网络教学资源使用得比较少,在教学资料准备过程中,对于幻灯片处理、视频剪辑、图片处理、录屏、微课制作等技术掌握不足。面对在线教学,教师无法将自身的知识经验与教育技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面对在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无法做到及时处理,进而影响在线教学效果。

二、高职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改革措施

(一)增强在线教学互动性,加强课堂监控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雨课堂安装和使用都很简便,无需另外下载App,只要会使用微信就能操作,适合残疾学生使用。对视力障碍学生使用雨课堂,可实现无障碍收听学习,课上无复杂操作;对听力障碍学生,可将雨课堂与语音转换文字软件配合使用来授课,有效实现听力代偿,保证在线教学效果;对无法按时上课的学生,如高职扩招生或因身体原因需要住院的残疾学生,雨课堂的直播回放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便捷,有利于实现残疾人无障碍教学。

基于雨课堂的线上互动教学,可以实现课上课下的有效互动。“互动性”也是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的最大特点。课前,预习手机语音课件。教师可在预习课件中,提出主要内容、讲解主要概念和主要理论、并针对预习进行习题检测,这样就可以在课前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预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课中,雨课堂快手直播授课,弹幕等多种方式互动。这是最接近传统面对面授课的一种方式,学生的课堂体验比较真实,以随时发送习题检测学习效果的方式,无形中将课堂划分为几个有效授课小节,更适合残疾人的学情和学习习惯。雨课堂的互动环节主要有弹幕、习题、随机点名、投稿等。线上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将知识与实际经验相联系,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后,进行作业提交和拓展知识推送。雨课堂课后互动支持多种模式复习与拓展。对课上学生标注不懂较多的问题,组织小班讨论答疑。布置语音或视频资源,促使学生进行拓展学习。讨论区也会开放性题目,师生可互相讨论,实现课后互动研讨。

从布鲁姆认知目标金字塔分析,通过雨课堂实施全过程在线互动教学,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初步应用等初级认知目标,分析、评价、创造等高级认知目标通过课中的互动交流完成,这也是未来实现高职特殊教育学校金课“两性一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基于BOPPPS教学模式构建“有效课堂”,保证线上与线下学习效果等效

BOPPPS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闭环教学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主要理论基础[2],将课堂教学划分为六个步骤,即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Learning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教学(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小结(Summary),是既有参与互动,又有教学效果反馈的有效教学。基于BOPPPS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搭建有效的在线课堂教学模式,辅以雨课堂为教学工具,可实现线上教学的全过程互动。

以视障学生高职语文课程中的《口语交际:交谈》一课为例:课堂上以盲人按摩院工作案例导入课程,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意识到生活中得体交谈的重要性;向学生展示本次课的学习目标,说明学生应该学到什么、能够做到什么程度、理解教师对他们在本课学习的期望;授新前通过十道题目让学生测一测自己的交谈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后面的学习;通过雨课堂弹幕头脑风暴、投稿、小组讨论等线上互动方式进行线上问题讨论与情景模拟演练,通过投票等方式完成课上活动评价,提高学生线上学习参与度,完成参与式教学;用2~3分钟时间在课上通过雨课堂随堂测试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后测;下课前用2分钟时间为本次课做一个小结,结合雨课堂反馈的后测数据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学习进行点评。由教学实践可知,基于BOPPPS教学模式构建的“有效课堂”,解决了以往线上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线上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可以充分参与课堂互动,该教学模式针对残疾人教学合理有效,且能够保证线上与线下学习效果相同。

(三)借助超星学习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残疾人无障碍在线教学

发挥超星学习平台的大数据库作用,精选适合残疾学生使用的教学资源,结合原有线下课程对在线课程进行整合改造。教师录制超星速课进行知识点强化讲解或实操演示,在超星学习平台上建设符合残疾人学习特点的课程资源。淘汰落后、冗余的教学资源,新增附合时代特色和在线教育特点的教学资源,重建学科知识点网络,组成在线教学团队搭建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在线教学提供更为精良的教学内容储备。

(四)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保障在线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应加强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训,如线上互动、讨论答疑、布置作业、在线考试等。重点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工具使用、网络授课平台建设、MOOC资源处理等方面的培训。教师从传统教师向在线教师转变的核心是,认识到自己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具有共享意识的知识重新配置者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推送者,从知识灌输转变为个性化学习顾问和教学交互的促进者[3]。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教与学的改变,意识到线上互动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性的作用,领悟到教育大数据对教学评价与质量保障的变革。

三、在线教学评价与反思

首先,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保障线上教学质量。在线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因此阶段性的问卷调查、在线测试等结果性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方法。但结果性评价往往不能全面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过程性评价就很重要。在线教学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主要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产生的过程性数据来完成。通过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更为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保障线上教学质量。

其次,进一步规范在线教学。结合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教基函〔2019〕8号[4]已经明确对线上教学作出规范。学校或教师在选择在线教学平台时应明确该平台或系统已取得ICP备案并通过国家审核。

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计算机 教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对个体来说,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已作为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的一项必然要求,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而言尤为如此。那么,如何进行特教学校计算机的教学呢?

一、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学遵循的原则

1、补偿性原则

缺欠补偿理论认为任何人在一个方面出现缺欠,那么会在另外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到补偿。例如,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部分或全部丧失语言和听力能力,为了补偿他们在听觉上的障碍,视觉的观察力和头脑的分析能力得到加强;盲童由于丧失了视觉能力,因此在听觉和触觉上有所加强。我们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时应该特别注意体现补偿性原则。在聋童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表现实景的影音文件以及生动、略带夸张的动画和丰富多彩的图片,形象、真实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对于用语言(手语)不能表达清楚,而又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利用教学软件等手段来完成,既回避了烦琐教学语言的重复而无效的使用,又使学生利用视觉直观地获得所学内容的信息,从感性上对新知识有了认识,从此攻克语言障碍这一难点。在盲童教学中利用他们听觉的发达,对于难于理解的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播放表现这种情景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说补偿性原则使计算机教学更加充分和合理。

2、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特殊教育教学是以形象直观为其特点的,但是直观的感性认识只能产生表象,掌握知识还必须从大量直观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大脑皮层的两种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形象、直观)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抽象、概念、思维、词语)就不能活动。对于听觉障碍的儿童理解事物只能靠视觉的观察,因此对他们的教学应该特别突出色彩和影像,但是再直观的图片和再真实的影像,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解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计算机教学可将直观性与抽象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的目的性原则

特殊需求的人群(特殊教育对象)由于某种原因促使他们对某项需求相对于普通人群有更加明显的选择性,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的同时,应该对不同的需求者应用不同的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针对聋童的教学,应该突出图片和视频等方面媒体的运用;对具有残余听力的儿童,还应该注意对他们听觉的刺激;针对盲童的课堂教学应该突出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合理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使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容易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加深印象与理解,同时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特教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策略

1、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信息技术教师关键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聋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因此对教师而言应该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操作技能都要有一个较高的水平。作为特教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灵活创新,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开展教学。

特教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的对象一般是肢残生和聋哑生。肢残生和健全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比较接近,但是聋哑生完全是不一样的,需要教师有娴熟的手语。因此,要注重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手语水平。只有解决了沟通障碍问题,才能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好地发挥。

2、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注重学生的个体接受差异,采用梯度式教学。

特教学校的学生由于其特殊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加明显。这种差异性不仅仅体现在心理上由于残疾人身里上的缺失。也正是这些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了其认知上的缺失。因此,这种特殊性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对于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有残疾的人实施的教育应当因人因科目而异。充分注意到这几个群体之间的差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对于视力有问题的学生应当多多通过语音进行引导。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学生应当多进行视力引导。对于语音和肢体有残疾的学生应当以实践为主题。另外我们还应当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加以区分。对于一些成绩较好、学有余力的同学应当以高层次的作品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在现有在校教育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而对于一些相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引导他们通过反复练习扎实基本功在稳中求进步。

3、实施师生互动教学

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和谐、平等的关系。信息技术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性辅导;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可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

篇9

关键词:智障学生;语文教学;注意力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群很特殊的人――智障人群。他们的头脑发育并不完全,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与外界的接触很少,大多数有自卑、自闭倾向,生活经验严重不足。但同样,人人生而平等,智障学生也是教育体系里的一部分,甚至比普通学生更加依赖教育。对很多智障学生而言,通过学习所得的,常常就是他们生活的大部分。

因此,如何做好智障学生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由于智障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接受和理解知识的速度比正常人慢很多,甚至出于某些不良的心理还会做出许多干扰课堂的行为。如何让智障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语文课堂上就成了特殊教育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对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给予爱的教育

要保持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注意力,喜欢无疑是最大的动力。如果长时间面对一样你不理解的东西,往往会让人变得毫无兴趣,正常人的注意力也很难持续下去。这就是智障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原因之一。

智障学生通常比较自闭,害怕被遗弃,需要很多的鼓励和爱。看起来,似乎很难沟通。实际上,让一个智障学生喜欢你往往比让一个正常学生喜欢你更简单,因为他们的思想很单纯。只要你让他感受到你是真正对他好的,他就会喜欢你。

情感的需求得到满足有时候可以创造神奇的力量。无论是正常的学生还是智障学生在情感需求上并无差别。让自己变成智障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只要你讲课他便欢喜。如此自然能够让智障学生的注意力慢慢集中。

多和学生进行爱的互动,讲解关于爱的文章。因为爱与智商是无关的,任何人都对爱有着与生俱来的需求感和感受能力。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与课文相关的友爱的小游戏,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留在语文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渐渐敞开心扉,变得平和而友爱。

二、生活体验与课堂结合

智障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范围往往是十分有限的。而语文恰恰就有丰富人生经验的妙用。事实上,智障学生并非不好奇,相反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儿童类似,以感受生活为主。但是他们一方面需要有人引导才能确切地了解一样东西,另一方面仅仅依靠自己的体验认识事物的速度和能力还有限。所以,要想充分调动智障学生的好奇心,培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就需要把生活体验和语文课堂结合起来!

1.可以将课文场景重现,让智障学生亲自感受,老师则在一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比如,如果要讲与食物相关的文章,可以让智障学生先对这种食物进行全面的观察,然后品尝其味道。复习时,以问答方式步步引导。

2.可以选取与智障学生平常生活相关的文章,通过问答式的步步引导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智障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较弱,需要一定的过渡时期。因此在转变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一定的技巧,不要跳跃性太大,最好是环环相扣,能够引发人的自然联想。当学生意识到这是我曾经做过、听过、见过的东西或事情以后,就自然会下意识地增加对这能够引发他们共鸣的文章的兴趣和注意力。

3.将语文课堂安排在教师之外,一边讲课,一边让学生亲自实践,用俏皮有趣的方式,从可能引走学生注意力的地方带回到课程本身来。不断地牵引学生的注意力,时间一长便相当于一种隐性的催眠。当学生自己发觉注意力跑到别的地方时,脑袋里便会下意识地告诉自己应该把注意力带回到什么地方。

三、调动多种手段

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下,大多数的老师都已经意识到了教学手段多样化对于教学的巨大作用,并积极开始行动起来。其实,在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上,更需要依靠变化多端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四、耐心而有效的沟通

沟通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学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沟通的一部分,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的教学活动就是一次次良好的沟通。一个人如果离开了沟通,是很难存活下去的,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

智障学生在沟通方面较正常人要困难很多。语文的教学实际上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需要沟通,甚至它本身就是一种沟通手段,是一门教人如何沟通的艺术。如何吸引智障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注意力,重点是激发兴趣,手段却是沟通、沟通、再沟通。

1.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意图

智障学生常常不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甚至会做出干扰课堂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理解老师在做一件什么事情,不知道老师的要求和目的。茫然中抓不住注意力的集中点,因此就常常被其他的事物给吸引走了。比如,要讲解《春》这样的课文时,可以告诉学生今天的课程就是和大家一起体验春天的感觉。当学生了解了老师的意图之后,在课堂上思绪就会下意识地往这样的意图上面靠拢。

2.在语文课堂上要巧妙地通过语言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当讲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用特别而有趣的符号标识出来,引起学生对这个点的关注;当知识点转换的时候,用箭头表明指向,用手势引导学生进行注意力的转移;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其他的事物吸引或被突发事件打散时,要巧妙地利用当下的情境,一步步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回到课堂上来。

3.在沟通过程中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观察力和注意力

在教授智障学生时,常常要把语速放缓、语气加重,甚至多次重复同样的知识点,这就需要老师保持足够的耐心。让智障学生注意力集中不是一件能立即见效的事情,因此,每个特殊教育的语文老师都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观察力也是特殊教育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很多智障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当老师察觉到可能会引起学生不安、暴躁等心理活动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其他的地方,并通过讲课过程逐渐消除这些引起情绪不稳定的心理因素。

另外,很多时候当学生在课堂上一闹时,不仅学生的注意力被打散了,连老师的注意力也从教学上完全转变到如何教育这些捣乱学生上去了,将其他学生放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其实,老师可以一边安抚闹事学生的情绪,带领他进入课堂情境,一边通过前面的行为将学生的注意力再慢慢引导回课堂上。

智障学生的教育难题,困扰了很多教育工作者。但是当我们站在这些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渐渐体会他们的心情。语文课堂的设计应当是人性化的,充满爱的。不要强制学生学习他们抗拒的东西,不要对他们的错误行为冷言冷语。一个和谐、温暖的环境,足以让他们将注意力留在这里。因为这里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不再让他们感觉到不安。在这里他们与所有人一样,并无区别。

参考文献:

[1]林晴宜.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

[2]俞林亚.用社会性故事改善中重度智障学生课堂干扰行为[J].现代特殊教育,2012(06).

[3]王成琴.多种途径培养智障学生的写字能力[J].现代特殊教育,2010(09).

篇10

特级教师。喜欢用有挑战性的难题锻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代表作:《数字时代的科学教育—— 鸢尾花(IRIS)数字化探究之旅》。

2014年11月,我有幸去了美国纳什维尔市和迈阿密市棕榈滩县的10多所中小学参观学习。很多校长在介绍学校概况时都不约而同地说:本校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学生,学生的母语有200多种……我的天!

这是啥情况?好多学生连英语都不会说。奥巴马最近宣布要让500万非法移民合法地留在美国生活或工作,那么校长们所说的这种状况可能会更加普遍。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学区和学校该怎么办?

不仅如此,每所学校对有残疾、智力或心理障碍的特殊教育的学生也要接纳。这与要让特教儿童能与正常儿童在一起正常生活,以适应社会和让社会关爱他们的价值观念有关。更有意思的是,特殊教育还包括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比如天才儿童。学区和学校都要想办法尽可能满足,提供相应的课程和师资。

为满足如此复杂的需要,除了不遗余力地配备师资外,信息技术在其中承担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许多学校电脑设备的配置相当先进,同时也购置了高质量的网上学习资源。对于语言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或台式电脑登录到网站上自主学习,同时与教师的个别或小组辅导相结合。对于特教学生,有专门的教师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辅导,或者也会如英语学习那样采用电脑设备在网上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个别辅导相结合。

如此多样的需求,使得教师的课程得到了充分的自由发挥。学区推荐的教材对于教师的实际教学来说是不够的,教师们往往要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加入自己设计的内容。在一些大学教育学院的附属学校,是直接要求教师设计自己的课程的,虽然他们也会选择一本某出版社的教材给学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