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环境艺术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环境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环境艺术

篇1

人与环境,它不仅仅广泛地存在于我们人类社会学与自然科学领域里面,也相当深入地渗透到了艺术设计工作者与现代艺术欣赏的领域当中。

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使我们对艺术分类系统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观念性的转变为像金字塔艺术系统结构:一,最下面一层的是艺术产品;二,最上层的则是纯艺术作品;三,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金字塔基底层与尖顶层之间,就是我们现代社会艺术生产最为广泛的中间层即环境艺术系统。他兼具有实用艺术与纯粹艺术的因素,同时以实用产品与非实用产品为审美信息的载体。环境艺术既是一种随时随地都用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产品如建筑,景观,园林,景观,雕塑等等,而且他还是一种作为各种艺术理念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所研究利用。更简单的说,一种作为环境设计,另外一种则还是一种艺术,公共环境艺术

近年来,环境艺术中的各个侧重点设计不断的发展,并且衍生出不仅仅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还包括室内外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等等一系列新新学科。这其中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美国,日本,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非常注重公共环境的设计与研究,比如日本独特的别墅设计,台湾的城市街道设计,公共艺术在澳大利亚的城市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而且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艺术品味,反映出澳大利亚公共艺术设计中总体简约大气,细处丰富多彩的风格特征。他们都是目前非常前卫的时尚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我认为:一,广义上来讲,所谓公共环境艺术,我认为只要有两人或两人以上活动的区域及周边环境都是公共环境范畴。

二,从狭义上来讲,很多人认为公共环境艺术及公共场所,公共场合,多人区域及大中型广场的室外环境艺术。公共艺术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如:公共绿地、广场、建筑以及城市道路)的雕塑、壁画、装饰、园艺、标识、广告、地景等艺术形式。

三,归根结底,公共环境艺术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设计,就是指以人为本,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公共艺术为主要的对象,运用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情达意的艺术设计行为。

我们以奥运景观设计为例。这次北京奥运景观的艺术设计,遵循“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宗旨,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真情关爱、对和谐世界的心灵企盼、对自然的挚爱情怀。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精神核心呈现出来。在奥运雕塑的作品展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多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表达着他们对奥运精神的理解,有抒情的、幽默的、挑战的、可爱的、情趣的,激情的,或传统或前卫,写实,抽象,尽显了艺术家的个性,同时,也在与其他人相遇中自由交流,我们在这种交流、欣赏、品味中建构着公共的人文精神。

对于公共艺术来说,其所铸就的公共精神、人文精神,所陶冶的艺术灵魂,都不仅仅是属于艺术家个体的生命存在,彰显其个人的意义生存,而是在用各种公共艺术的符号语言对公众说着一个意义世界,构筑着一种精神生命的屏障。 所以,如何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是值得我们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这关系到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应该说,公共艺术不仅仅追求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问题,它还关于意识、艺术家的文化底蕴、对公众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公众的参与和文化的选择等等。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说,看看城市的公共艺术,即可知道艺术家的兴趣、追求和使命,即可看出公众的思想、生活和文化。

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从设计史上看,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阳光广场,那时,大型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出现就使得艺术有了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的特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

二 ,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的回归,即人文。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三,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四,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或者说是人类的社会化存在与文化存在的形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源地,城市与环境本身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成果。

在我国,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新概念。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城市公共领域的不断增多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密切关联。可以说,公共艺术理念在我国城市的不断深入和其文化价值的突显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

我国公共艺术这一概念提及之前是以“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的面目出现的。在上世纪80年代,公共艺术是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北京在1984年,率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雕塑为主题的石景山雕塑公园,长安街沿线也汇聚了众多的城市雕塑和其他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位于复兴门西的和平少女则成为这一地区的标志性雕塑,少女洁白的形象与浓郁苍翠的绿色背景相映成趣,其内蕴的主题传递出和平这一永恒的人间理想,应该说,这件艺术作品成为那个时代公共艺术的大成之作。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迅速加大。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与商业社会的特征相吻合,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以充斥于各公共空间的各种广告为标志;另一方面,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以消费为特征的艺术——波普艺术悄然兴起,它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费,公共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在艺术设计上,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随着大量欧式建筑在中国大城市的出现,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市民广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公共艺术等的大量出现成为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化景观,公共环境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

篇2

关键词:城市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

1对建筑是对环境的认知过程的艺术和科学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人们认识到,建筑是艺术和科学的环境。建筑价值观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实际架构阶段,机器架构阶段,环境架构阶段。现在,建筑的价值已开始进入第六阶段——生态建筑阶段。我国目前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环境艺术?

一般来说,我们近年来对环境艺术大量实践,但在很多人,实践,环境艺术作为一个行业和学科,有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科学标准,行为规范,但没有相应的学科理论建设,这是标准的道路上,在混沌的层次,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作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主要是建筑,是城市的空间,是材料,骨架,构成了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概念。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在环境艺术设计对设计师和建筑师。现在,一些重要的环境艺术项目,因为规划师,建筑师,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有些遗憾。

2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标准和条件

环境艺术的评价涉及的各种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可能是:社会标准,生物标准,标准,国家标准的效用,地理课程标准......物理亮度,噪声,振动等。它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喜欢绘画,雕塑,建筑,有简单而明确的评价标准。

3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创作从哪里开始

中国园林建筑,中国重视对脚底感觉,联络感情。作为一个景观尺度,这是“零的水平”,而不是视觉感受,但触觉。特别是古迹,高度重视接地方法,材料选择。当你走在天坛,地坛青石板铺成的路,你会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御河桥和北海桥栏杆远观天安门,轮廓清晰,近看精美的石雕,据可靠,接触当地的圆形造型,让温柔的感觉,满足各种景观规模的需求,形成一种玄,神圣的意境悠远。

4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感知

环境艺术创作开始从脚底,也意味着,从地球,体验环境的需要和可能,从材料的优点和特点出发。成都是一座红色砂岩,质地和颜色是好的,如何使用它?我看到的是一座红色砂岩仿木栏杆的形状,给人石头,没有感觉,艺术效果差,不幸的是。成都水上公园、合江亭两个阜南河边,我看见两个露天剧场,由摆的阶段,对河流的臀部,高陡岸形成。

5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供应基地,还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自然资源的人。人民共和国的中国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这一法律环境,是指各种自然的整体效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文化古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国家。”其中,自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是环境科学的和一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1)《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中,指的是人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中心,对人的生存与毁灭。同时,客观事物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在所有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例如,银河,我们不包括在环境的概念。因此,环境保护是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人类的影响和外界事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环境概念的发展。如不使用月球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阶段,但随着航天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亮将成为人类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6环境问题可分为两类

一种是由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火山,地震,风暴,自然灾害造成的海啸,由于不均匀的局部病变引起的自然分布的环境因素,以及自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的辐射病。

二是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为的污染。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各种污染物(或环境污染因素),超过允许极限的环境容量,环境污染和破坏;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人,超越环境本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更多的是指人为的。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人们称之为“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破坏他们所居住的环境,他们将被迫搬迁或死亡”,有力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要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伴随着。具体说来可以概括如下:

①因为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人口增长;

②与人类生命活动的生产,环境污染生态造成破坏;

③改变不良的人类开发建设活动;

④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的,由文物,造成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损害,破坏和稀有物种的污染,海洋和其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7重点对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城市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不仅提高了自然生态意识,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且也满足在各种各样的活动,居民的需求,为居民,休闲活动,沟通,使居民感到人文精神与美的享受。

7.1注意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布局

7.2注重景观空间多样性创造艺术

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要使生活感到安全,方便,舒适的居民。设计艺术景观空间的城市生活环境艺术景观区绿色空间的创建,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年龄和不同的利益集团,以满足居民需要的各种户外活动。艺术景观空间的设计,也应该是动态的,静态绑定,打开,关闭。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使用,创造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艺术空间。

7.3注重生态植物景观的艺术创作

(1)增加植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在城市住宅环境艺术,景观设计,增加植物多样性,形成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分布,增加绿量,提高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形成一个层次,丰富多彩的,多样的植物景观的艺术。

(2)植物造景,点和线的形成涵盖绿色景观艺术。点指的是公共绿色空间,住宅区城市绿色空间,是景观节点城市住宅绿色景观系统的艺术,是城市居民住宅区室外公共空间。

(3)立体绿化,绿化和城市居住面积增加,生态效应。加强屋顶绿化,绿色的墙壁,窗台和阳台绿化,棚架绿化,增加绿色面积,更进一步,绿色景观艺术与建筑的结合。

8结论

现代的环境作品的许多都是艺术炒作、模仿、复制,成为了污染。在视觉上的失败,造成建设性环境的破坏,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土地资源。为了提高我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建设,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促进民主、科学精神与团结、努力奋斗的工作、从思想方面,概念,人员培训,团队建设,规划和设计,在建设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实现新的突破,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著,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M]. 华夏出版社, 2001

篇3

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涉及心理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人文科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综合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公共环境的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公共环境艺术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中最重要的手段。现代城市的公共环境空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交流与沟通的媒介,公共环境空间中的纹饰、小品、喷泉、流水、山石等等构成元素传达出关于这个城市的社会构成、城市历史、经济状况、文化取向等诸多信息,这些信息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整体意象。

中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增长的时期,各种新奇的观念、来自域外的文化、迥异的价值取向充斥着社会。在城市快速建设过程中不断拆毁我们原有的传统的、温情脉脉的城市记忆,取而代之是为我们重建一种国际化的、资本化的、模式化的物质城市,资本的快速流通麻木了城市居民的社会情感与文化记忆。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的断裂使城市居民缺乏真正的精神归属感。因此,具有传统痕迹与历史感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弥补断裂的城市文化的最好粘合剂。

当对被摒弃的传统元素跨越时间重新回到设计的视野中,历史的尊重折射在公共环境艺术上时,会反映出令人感动的人文光辉。正如我们漫步在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时所领略到的感动与归属一样。他的每一件作品作为现代建筑却都能够与当地的文化、历史巧妙结合,这源自于他以深远的目光看到了现代城市中面临的文化记忆问题,并通过传统元素的运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传统文化的运用开始于建造之前

对于传统的运用并非将符号式的元素粘贴于现代建筑之上,中国传统的营建开始于建筑建造之前,意在笔先,建筑及其周围所有的构成元素都已经被视为整个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个子系统,选址与布局成为如何协调好这些子系统的关系、营造适宜的公共环境的关键所在。

香山饭店是贝聿铭1978年受北京市政府委托设计的一所现代化五星级多功能饭店。贝聿铭曾说"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这正是对中国公共环境空间创作民族化的探讨。因此,贝聿铭选择香山兴建香山饭店是寻找传统元素介入现代设计的探索性提案。

香山饭店选址在北京西郊20多公里处的香山公园内,周边景色优美。这座建筑总建筑面积36000平米,有客房500间,具有完善的现代化设备,建筑体量巨大。贝聿铭为保持从故宫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采用依山就势,化整为零的传统营造方法,参照传统民居特点,将整个建筑水平延伸,创造了一个高低错落的院落式多层建筑。整个建筑俯卧在香山一片红叶之中,以此严格控制香山饭店的建筑高度,达到"不与香山争高低"的目的。

贝聿铭根据饭店功能需求,将15万平方米的使用面积按照功能分区划分为五个区,其间以情趣各异的11个庭园错落。贝聿铭本着我国传统造园理论,运用瀑布、水池、松林、青竹、古藤、山石等传统元素,使这11个庭园成为香山饭店中开敞封闭程度不同,动静态有别的公共环境空间。院落式布局使整个香山饭店融合在它所处的环境之中,精心组合的庭园自由的散落在山坳间,没有传统符号的装饰,朴实而自然,建筑中的庭园与香山的环境内外呼应、物景和谐、妙趣横生。

三、传统元素的重新诠释

公共环境艺术的构成属性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层面的,即水、树木、景观小品、假山石等物质构件;另一种是文化层面的,即场所的文脉、陈设品的潜在内涵。单纯注重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建构都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只有二者的完美统一才是优秀的公共环境空间所应具备的,他们共同构成了公共环境的精神内涵与情感记忆。

但是,在当下中国现代设计中,传统与现代设计呈现出一种断裂、错层的关系,贝聿铭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中尝试建立多层次的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在建筑上形式上用灰色的坡屋顶代替常见的、已经被概念化的古典式大屋顶。在大厅顶部使用透光性能极好的玻璃屋顶,即建立了传统的屋顶形式,又保证了现代建筑中的采光需求,在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光影效果的同时,丰富了墙壁的光色感。客房的顶层则采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常见的单坡屋顶,这就使客房屋顶形成一种具有传统美的韵律。墙面上大量采用去掉繁琐纹饰的菱形窗,即具有传统形式的意象,又与现代建筑设计相得益彰。在建筑色彩上完全用最朴素的又是最具江南特色的白粉墙,与灰色的坡屋顶建立一种微妙的联系。

贝聿铭在香山饭店的公共环境中大量运用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的设计手法,将苏州庭园、建筑屋宇、长廊曲径、假山水榭等传统建筑元素解构,加以重新诠释,运用光影美学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在大厅入口处设置水池与奇石,同时借鉴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中的"框景",用一面矮墙做藏景和框景之用,将潺潺水声掩于墙后。公共环境设计中大量采用传统符号和传统工艺如空窗、漏窗、月洞门、磨砖对缝,中国独一无二的宫灯作为点睛之笔,来协调整个建筑的内部关系,透出浓浓古韵。

贝聿铭对于传统设计的运用使整个公共环境空间出现一种历史与现代文化的隔空对话,江南园林的灰白色调完美的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现代建筑美与自然景观美相得益彰,这正是传统审美观与设计观的忠实体现。贝聿铭尝试通过精心策划的符号系统,用传统的设计语言来和每个现代中国人产生文化血液的共鸣。

结论

中国大多数城市风貌早已消失在20世纪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记忆也消失在"开发"的热潮中,这种破坏性"建设"不但使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形式,同时失去了民族的情感与文化归属感。

篇4

关键词:环境陶艺 公共艺术 特性 建筑 环境

陶艺作品是用无机非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其烧成温度高达1200-1300℃,所以,该种材料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能良好,如耐化学侵蚀、不生锈、抗风化、抗冰冻、耐高温、机械强度高,而且还可通过上釉使作品具有良好的外观特征。因此,一般陶艺作品非常适合在室外露天环境下长期陈设并保持完好无损。陶艺最早开始介入环境艺术是作为大型陶瓷壁画依附于建筑而产生的,环境陶艺在世界各国都有很古老的历史。如中国古代最早的环境陶艺据考证大概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陶水管道。一直到秦砖汉瓦,陶制品在建筑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还是其构件性质的实用性,即使它带有装饰性的纹饰,其实用性仍是第一位的。又如汉代出现的低温铅釉陶制品,至明展到,主要仍是建筑所用的琉璃瓦;洪武时装饰性极强的九龙壁对环境起到了很强的烘托作用,它的存在实体仍是实用性的琉璃照壁。公元前7世纪至6世纪新巴比伦的(彩釉砖浮雕壁画)、(伊斯塔尔门)等是比较古老的代表作品。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陶艺家在建筑和环境领域开始施展才华并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如西班牙艺术家米罗为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作的陶板壁画《月》。日本的会田雄亮设计制作的陶艺景观工程《陶与水》《小濑体育公园陶瓷景观》等,如今,越来越多的陶艺家开始注重作品的环境性要求特征,如丹麦的比约恩•内高、日本的伊藤公象、美国艺术家温•黑格比等都从不同的视野出发开始涉足环境陶艺的创作,使陶艺在更广阔的领域走进人们的生活。

“环境陶艺”,从字面上理解是环境中的陶艺,适合于某种特定环境的陶艺,或是为某一环境空间而创作的陶艺作品。“环境陶艺”的概念凸显了陶艺在“环境”层面上的问题,它不是简单的概念叠加,而是为出现的陶艺现象寻求更为充分合理的理论解释。因此,可以表述为:现代人为公共环境艺术所设计的现代陶艺作品,或者说当代所指向的公共环境艺术中的现代陶艺作品。简言之,是“人、环境、陶艺作品”三者之间构成的一种特殊关系。“环境陶艺”的概念,从社会意义的公共意识、开放空间的环境意识上拓展了陶艺的表达范围,突破了中国传统陶艺长期依循的“实用”、“规整”的范式,扩充了新的内容,有了更符合社会发展的积极对应,这对中国陶艺的成长及未来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

“环境陶艺”的产生,不管是对现代陶艺的发展,还是对公共艺术的发展,都应该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这是因为,其一,这样可以在一个更为宏观的公共艺术的视野中来发展现代陶艺,并且真正做到对现代陶艺的有效推广,让更多的大众去了解它、认识它并接受它,其二,“环境陶艺”介入公共艺术将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带给我们一个更具有个性、意境、充满人性和文化魅力的空间。陶瓷材料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很容易与建筑实体取得内在的和谐。所有的这一切因素,促使人们很自然地将陶瓷材料运用于建筑之中。它独特的魅力是其它材料艺术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具有高强度、抗侵蚀的特性,陶艺作品在公共艺术中被广为接纳,它的设置地点也几乎不受限。大型的陶艺作品,能够吸收雕塑成型的优点以钢筋混凝土为骨架,外附陶艺品,以瓷砖拼贴方式敷于外表,更加强它的持久性。城市美的规划离不开公共艺术的点缀,更需要环境陶艺的艺术表现。现代陶瓷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纯粹的精神性的建筑体,是最前瞻文化和最先进文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艺术的一部分;是对民众生活和精神行为起到引导和塑造作用的一种当代城市的空间文化形式。

公共艺术是指人们积聚环境中的艺术综合体,也可说是建筑、园林、壁画、雕塑、灯光、喷泉、音响等综合设计的组合艺术。同时,它的设计又必须和城市规划、交通、环境等客观条件取得协调一致并形成和谐、完善、统一的整体。公共艺术通过艺术、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要营造地域历史内蕴以及文化氛围,而且要更好地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真正使人们有一个良性循环的栖息空间。

也就是说环境陶艺的创作者不仅要设计陶艺作品本身,同时要处理好陶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力求陶艺与环境各结构要素、形式要素的并行、交融。环境陶艺进入公共艺术的过程,是艺术的多边交流,是陶艺的创作者与环境设计师、工程师共同磋商、协作的过程。因此环境陶艺介入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个人创作的自由展示。虽然仍主要凭艺术家发挥其艺术想像力和设计灵感,自由主动地进行创作,但它已不是纯精神物化的艺术品,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功能的制约,它需要与周围环境、建筑及人文风俗相结合,在具有宏观审美的前提下,要求作者在环境中把握陶艺与环境、建筑和人文的关系,创造出与大自然有机结合、和谐统一、并且有独立个性的环境陶艺作品。也就是说个性与共性要结合,也就是说环境陶艺是公共艺术,是为公众服务的。

篇5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48-03

理工科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特别注重课程实验教学和生产性的实习锻炼,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因而建立课程实验室和生产实习基地,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可靠保证。学科专业实训室是培养符合现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重要途径。

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是职业、技能教育的需要 理工科高校专业教育认为课程理论学习与课程实验是本科生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有效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本科生四年的学习时间,其实是一个职业教育与技能教育的过程。既然是职业教育,需要专业素养、个人谋略、社会责任等知识储备和个人道德修行。同时是技能教育,需要与社会用人单位接轨,具备职业技能熟练操作的专业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支撑。根据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制定适合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是大学本科生的职业技术教育需要。

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是设计学科发展的需要 以设计工程项目应用为主导,建立应用技术为支撑的学科发展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实现课程体系对专业知识和实训能力的支撑。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所涉及实际设计工程项目内容,精准定位是室内、室外景观设计范畴,围绕以建筑空间规划为母体的系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岗位群为重点,以培养既掌握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又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精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技能岗位培养,探讨学科知识架构、技能宽泛,保持专业知识宽度、深度,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明确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构建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

构建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构建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以设计工作室制式为牵引,建立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工作室,即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空间为核心的三个实验工作室,建立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材料与施工实训中心、毕业设计及科技创新活动等平台,分别对应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实验技能、工程意识、实践技能、工程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逐步形成完整系统的无缝隙实践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实训室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焦点仍放在课程理论创新研究,如何与市场需求联系。聆听市场客户需求进行学科课程建设和课程理论教学创新,找到自身办学特色和创新教育理念,正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第一要务。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改革由原来的单一“专业教育”转向多元化“素质教育”。而这一新型的教育理念使得设计教育教学注重创新观念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建设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必将达到预期改革目标:

1)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的业务能力,推动教师自身教学理念创新、知识结构更新、实践技能熟练,确保课程教学、学科建设与社会实践同步或超前;

2)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课程授课前后衔接,同时有利于课程内容与实验室实践环节衔接,提高实验室使用率,促进学生设计创意成果转化,优化教学资源;

3)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 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室运转架构

实验设置与实验需要及现状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性质。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设计工程项目,被公认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既需要扎实掌握学科理论知识,也要求有很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都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空间。设计工程项目总是在已知的一系列限定条件下加以验证构想(设计)和实施(建造)的。具体说来就是将设计构想转化为生产实物的过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室实验教学中,就是帮助学生将设计构想、设计创意一步一步演变为直观的“实物”过程,解决设计过程中各种出现的问题。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有助于学生去认识材料与空间造型设计、建筑与环境构成空间艺术、灯光与照明、节能与环保等之间的关系,通过空间建造实验,并且需要去按1:1的实物建实验室,或按1:10的比例制作相应的建筑与环境模型。通过相应的实验来理解空间设计中涉及的概念性设计,受到材料、结构、技术等条件限定,以实施空间设计过程去体验人在空间中的活动规律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对工具的使用及对材料认识、运用及加工等各方面的能力。实验项目覆盖现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达80%,使用人数分布本科教学三个年级六个学期。完成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则需要激光雕刻机、平面雕刻机、建材施工工具等大型设备及相应的手工制作工具。

2)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设置、教学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建设四个研究方向实训工作室:景观设计工作室、建筑与环境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展示空间工作室。各个实训工作室教学目标取向如下。

①景观设计工作室:园林景观工程设计方向,如小尺度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广场设计、步行街区设计等,大尺度的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城市城镇规划设计等。

②建筑与环境设计工作室:中小型单体公共建筑设计、建筑形象造型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户型设计)、构筑物设计、园林建筑设计等。

③室内设计工作室: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软装饰设计,分家装与工装等。

④展示空间设计工作室:各类展览展示空间环境设计与安装等,与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专业工作室联合建设。

笔者所在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四个年级在校人数1000余人,每年毕业生约250人(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60人),四个专业方向都有大量相应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需求。但目前四个专业实训工作室中现有的实验设备有限,简单落后,不够完善,并且教学场地缺乏,能与本校其他专业共用共享的实验设备很少,严重制约实训工作室正常教学活动。随着笔者所在艺术学院各专业的发展壮大,人才培养规格提高,对大量补充实验设备、扩大教学空间场地的需求日益迫切,以满足学生实验和教学需要。

实验室建设规划与大实验平台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工作室建设能满足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并能够满足不断增加的专业学生对实验室及设备的需求,在实验场地与实验设备的购置上需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根据目前的条件,首先需要购置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工业设计专业250人左右的纯手工与手工及机械辅助模型制作设备的需求;其次,满足目前每年毕业生毕业设计模型制作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购置计算机辅助自动化综合制作设备,较好地解决学生的毕业设计模型制作问题;最后,根据学生人数的增加和专业的发展,扩容与更新相应的实验设备及产地,最终使实验设备和场地能满足办好、办强几个专业,同时也能够满足其他学院,如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旅游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等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实验需求,形成一个既能重点服务几个专业,又能较好服务整个学校的实验平台。

合理配置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教学团队 每一个实训工作室有一名学科带头人领衔负责,配置相应实训室专职技术人员,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分别负责该工作室的课程教学、课程实验以及社会实践项目设计科研。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实验由该团队协商制订,课程授课时数、课程教学计划与进度按学期周数确定。各实训工作室教学团队由一个主管领导统筹兼顾,监督、检查、协调。通过校企合作,学科骨干教师、实训室专职技术人员定期到企业、设计公司进行相关专业的师资培训锻炼,掌握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新材料施工技术等,形成稳定的师资培训机制。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机制,以增强教学手段,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设计技术领域教学和师资水平。

3 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工作室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增加经费投入 目前笔者所在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划拨的教育经费、学校办学投入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学院自筹经费、部分实验工作室创收经费等,但始终是杯水车薪,仍然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设计专业领域广,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更新周期快,购置实验要求的设备、仪器、材料技术参差不齐,增加实验室建设周期的难度。因此,应统筹兼顾,合理分配,安排必要的实验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生教学耗材,教学资料采集,作品展演,教师短期培训或外出参观考察,聘请专家、设计从业人员开展学术讲座或专业,设备维护、修补等,需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实训工作室教学管理 学科带头人与实训工作室专职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对实训室规范化管理,制定规章制度,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规范,安全有效,减少资源浪费。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时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验课程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全面而系统地修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内容、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技能评价体系,尽可能增加设计创意性的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实验,增设设计创意到施工技术实验,延长实验教学时间。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总的来讲,在实践环节教学中,突出一个“做”字,让学生在实训中去体会、去深化感性认识,在“做”中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基础实验室让学生在工程制图中手绘、计算机3D、CAD、PS、建筑动画课程学习中紧贴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到专业实验室验证设计的材料技术施工、工程管理等。学生从设计实际出发,体验设计构想到实施建造全过程,从中体验设计综合能力,享受设计带来的快乐。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设计和设计创意,得到社会认可,更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质量评估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工作室建设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设计人才。实训工作室教学产、学、研等效益需要量化,确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验室教学团队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成果展示、学生就业创业率、学术委员会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等多方考评,考核评价以年度或应届毕业生毕业为基准,客观、科学地考评各个实训工作室的业绩及教学质量,使实训工作室建设达到预期成果: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

2)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

3)力争在近三年内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5)巩固或增加校外实习基地,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6)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4 结语

当今社会是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的社会,要求高校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又是热门的专业,建设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合理配置实验设备,科学高效管理,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质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工作室平台建设,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与学平台环境,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形成学科发展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杰.实验教学与艺术教育:四川美术学院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4.

[2]陈燕,江彪.论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现状及对策[J].实验与探索,2011(8):

266.

[3]黄华明,吴傲冰,王萍.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难点和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

12-15.

[4]陈卫汝.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与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科学,2006(6):35-37.

[5]蔡彩理,康长河.艺术实验室教学中心建设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0-55.

篇6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景观环境

一、公共艺术形体要素与城市景观环境

公共艺术品的形象实指其“形体”,任何物质都是以各自不同的形体特征与其他物质进行区分。不同特征的“形”具有不同的精神和情感内涵,“几何形”表现冷静、理性,“有机形”象征生命、自然,因此公共艺术的“形”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表现风格和情感;“体”指物质所占客观空间的形态,即物质体量的空间形态。公共艺术作品以形的特征,与以有着体量感的具体物质形式所占据的空间进行结合,共同达到以物传情的效果。公共艺术造型的基本语汇具有不同的形体特征,在此主要以具象形体和抽象性体两种类型进行分析。1)以自然物象为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形态,其形体特征与自然物象相似。由于具象形态的公共艺术品题材和造型以描述、模仿自然形态为主,因此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明确通俗的主题更能在作品和人之间产生情感与共鸣。这里所指的具像除了写实的手法外,还包括通过整体归纳、夸张等表现手法对自然形态进行主观化和艺术化的处理。2)以抽象的形态和体积进行的形态创作,一种是将自然对象通过提炼、概括和总结的艺术手法呈现出非自然的现象,用诙谐和幽默的形式表现出独特的愉悦性,给过于理性化的生活和空间环境增添轻松的调剂与补充;另一种是以圆、方、三角形等几何形作为纯形式的形体语言,以此展现冷静理性的选择、强烈的动感与张力,带来视觉冲击。两种表现都是以非现实的形体来强调空间与形体的构造和组合,用象征和隐喻地手法塑造城市景观环境,并产生场所感和美学精神。公共艺术的表现手法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经常相互渗透、融合。同样类型的景观环境中使用不同表现手法的公共艺术,或相同表现手法的公共艺术采用不同形态,都会呈现出迥异的效果,表达不一样的情感。

二、公共艺术材质要素与城市景观环境

材质是公共艺术肌理最直接的表达,不同民族因为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对材质的使用皆有不同侧重和取舍。古代欧洲偏爱石头而中国古代更多使用木头,最初由于便于取材,但在长期身处环境的感情积淀后人们逐渐对熟悉的材质产生了依赖和亲近之情。正是由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和区域对材质特别的喜好便被更深入地挖掘成对材质自身的审美趣味,长久凝结称特殊情感的材质本身才能具有足够的号召力,形成对材质所在场所和环境的记忆。比如木质材质原始朴质、石材坚硬而稳重、金属或者粗狂或者精致;不同材质在环境中表现力各不相同,在过分硬质的空间环境使用软质材料,它的审美表达仅仅是点缀却不能产生深刻的共鸣,相反过分硬质化的材质会让软质环境对比变得更加脆弱。除了传统材料的运用,很多工艺简单的人工材料经常被使用,例如树脂复合材料俗称“玻璃钢”,以这种质轻、轻度高、可塑性强、着色方便的造型材料制成的公共艺术,可以模仿任何自然材料的质感,并通过附着各种颜料和油漆,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在现代公共艺术中,新材料日新月异,人们不仅利用单一的材质进行艺术表现,而且更多综合利用像纤维、皮革、金属、木材等多种软硬质材料材质组合来丰富公共艺术的表现力。事实上,公共艺术品对不同材料的质感、造型和色泽的处理,融合美学原理,通过材质肌理、结构对比等造型语言呈现出来,达到理想的视觉和心理效果才是对材质最好的运用和把握。

三、公共艺术色彩要素与城市景观环境

任何物质最表象的特征便是形体和色彩,并且色彩在艺术创作中是一种重要的陈述语言。一方面是挖掘和利用各种类种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色彩,即便是相同造型若采用不同材料进行表现,材质色彩上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在立体造型上附着上色彩可以增加形象的视觉美感,鲜明地表现物象。公共艺术的色彩首先是材料本身的色彩。以大理石为基材的公共艺术品通过材质自身白色的色泽和细腻、光滑的质感带给人们纯净、明快的心理感受;以铜为基材的公共艺术品则通过原始肌理或经氧化处理,传达出浑厚、朴质的艺术韵味。对于单一材质的色彩简明、概括、整体,还可以采用对比的处理方法来丰富造型的变化;集合多种不同类型、不同色彩的材料色彩富有变化,更具装饰性。相反,装饰色彩一般是在公共艺术品的造型表面敷上色彩来掩盖材质本身的色泽,是根据设计师的创作、作品内容以及环境的要求而进行的主观色彩表现,将立体形态和主观因素相结合产生绚丽的装饰效果。由于这种人工色彩在色相、明度、饱和度上都非常丰富,可以无限组合,表现力极强。因此相比材料本身的色彩,公共艺术品的装饰色彩更多的表现出人工的痕迹。在现代城市景观环境中,公共艺术的色彩无论是材质本身的色彩,还是艺术家根据作品主题和内容的要求在造型表面附上的色彩,本质都是通过表现色彩物理特性,符合人们的心理特性,使公共艺术作品本身达到形与色的和谐统一。强调公共艺术色彩的表现性以及色彩与景观空间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才能让公共艺术即满足作品主题的表达,又达到人和城市景观环境的需求。

四、结论

公共艺术品为人提供某种视觉参照物,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从而装饰、点缀和美化城市景观环境,消除环境对人的压抑。表现在其造型对环境的丰富、色彩对环境的点缀、材质对环境的呼应、尺度对环境的对比等方面。公共艺术品在对城市景观环境的美化主要关注于其表象特征,利用诸如比例、尺度、均衡、色彩、肌理等古典的美学原则,以及与之对应的是强调解构、生动、波普等现代或后现代美学原则。

作者:魏薇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篇7

您渴望在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地方生活吗?

您渴望在一个整洁温馨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吗?

那么让我们携手同行,爱护公共设施、保护校园环境,为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

优美的校园环境,会使我们在学习时,心情舒畅;

优美的校园环境,会让我们懂得珍惜,学会爱护;

优美的校园环境,彰显每个人的素质,体现整个学校的道德风貌;

然而,走在校园里,瓜子壳、果皮、纸屑、废弃塑料瓶随处可见;教室里,遗落在课桌上的垃圾比比皆是;就连我们崭新的运动场也难逃厄运,遭到大家肆意践踏,散落在场地的垃圾,翻阅栅栏的身影,塑胶跑道上的伤痕……这一切,都与文明校园的形象极不相称,与我们追求美好环境的愿望大相径庭。既然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优雅舒适的环境,那么就不要只图自己“顺便”,且为绿色校园行个方便,真正做到“热爱学校”。在此,向全校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1.爱护我们的运动场,不乱扔垃圾,不污损跑道,穿标准运动鞋进入场地,不翻跃围栏。

2.以爱护校园环境为己任,自觉维护校园的清洁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随意乱扔果皮纸屑、烟头,不随地吐痰。

3.支持和参与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的回收利用,尽量减少生活垃圾。

4. 清除白色污染,随手拾捡纸屑。

5.不将食物带进教室,自觉清理教室垃圾。

6.勤俭节约,爱护公物。

篇8

    一、图书馆污染的来源

    (一)图书污染

    以纸张为载体的图书,在加工过程中,各种微生物如真菌、霉菌会被大量地带进了纸张内,当书刊在存储、流通过程中就可能成为污染源。据文献报道【1】,图书资料中的主要优势菌为霉菌.其中,曲霉、青霉、毛霉、根霉、腐霉等为最多。霉菌能产生毒素,如黄曲霉可产生黄曲霉毒素,可导致小鼠等动物发生脏器肿瘤;霉菌孢子可导致人皮肤过敏及上呼吸道感染。因此,长期接触会使图书管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并且霉菌是图书、档案、胶片等文献资料破坏的最大魁首。霉菌的孢子,在书库空气湿度为70%左右时,就可能萌发,所以保持书库的适当湿度和温度对抑制霉菌的生长非常重要。

    书刊在流通过程中也易受污染,而且是图书污染的重要环节。图书馆的读者群人数众多,体质复杂,在读者群中,有一定疾病的读者存在是必然的。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感染到某些疾病。图书经过众多人的手上沾有的细菌可达几十万之多。有人曾对人民币污染和从事票券工作人员手污染进行调查,结果在检测的900张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中,大肠菌群阳性的708张,沙雷氏菌群阳性的245张,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的228张,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99张。在345个工作人员的手样品中,菌数总数超标301份,书刊和货币一样都是许多人交叉使用,特别是流通率高的书刊尤其严重。病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如乙型肝炎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读者在患传染病期间借阅书刊,就容易将病毒留在书刊上,使图书成为新的传染途径。尤其是在传染病流行高峰期间,由于读者中患病的人数相对增加,如果图书馆没有预防消毒等措施,通过书刊传递感染的机会就会大增。

    (二)空气污染

    图书馆内人流量集中,会造成空气的污浊,图书馆阅览室、自学室、开架书库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室内空气污染要比室外高2-5倍,读者在深呼吸、说话、打喷嚏时,会将寄生于口腔、咽喉部位的微生物以飞沫的形式散布到空气中。此外,人的皮屑与尘埃也可传播病菌。据测算,每个皮屑上平均含菌量达4万个,随着读者在室内的活动,皮屑与尘埃可悬浮于空气中污染空气,特别是室内有带病读者时,在空气中可查找到相应得病原菌。而SARS就是通过飞沫在空气中传播的。

    纸张里面的油墨、铅字也会成为空气的污染源,这种气味闻的时间长了,有的人鼻子酸痒、打喷嚏,产生轻微的过敏反应。据调查,教科书的彩色封面的含铅量超标13.6倍【2】,报纸中的铅含量为30㎎/㎏。铅的危害主要作用在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如失眠、记忆力减退等,故图书中铅的污染应该重视。而其他有毒元素经读者对图书的翻阅传递到人的口与鼻子及皮肤上,也引发疾病与不适及过敏,如甲醛,据福建医科大学环境卫生学教研室测定【3】,一本2厘米的新书一小时可释放出1ug甲醛,可以说图书馆的甲醛污染状况严重。甲醛可以引发人体的急、慢性危害如皮肤粘膜刺激、胸闷咳嗽、心脏疼痛、疲乏、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

    图书馆的许多文献资料尤其是期刊必须进行合订加工,加工的过程中需要用胶黏剂,如浆糊、胶水、乳白胶等,由于这些涂料含有淀粉、蛋白质和乳化剂等,往往产生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而且在阴暗、潮湿通风不好的条件下极易滋生霉菌,并影响胶黏剂的黏度,易使书刊等文献资料发生污斑和异味。这也是书库内空气污染来源之一。

    (三)电脑设备的污染

    在使用电脑时,每个人都必须用手敲键盘以及使用鼠标,这就给病菌的传播提供了途径。虽然目前没有人专门对图书馆使用的计算机进行微生物学检测,但我们可以对照其他行业的检测结果。有人曾对深圳市机关单位、商场超市、网吧及家庭用的电脑键盘、鼠标进行调查【4】,在230分样品中检出病原菌25份。从这个结果可以说明键盘、鼠标被病源微生物污染颇为严重,不容忽视。图书馆放置在流通、阅览室等地用于读者检索用的计算机,使用人数多,相互间轮流操作,且大多不进行消毒处理,有的甚至还有很多灰尘,更增加了病原交叉感染的机会。据有关报道,公用物一经受乙肝病毒感染,病毒可长期存在,在20~37度环境下至少可存活30天。故一些电子公用设备的消毒很必要。

    (四)公用设施的污染

    图书馆的书桌、椅子、走廊、公共电话、饮水机、公用电脑台、洗手间、空凋设备等地方都是读者使用率很高的公用场所。这也是疾病传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媒介。

    二、预防措施及健康防护对策

    (一)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

    在图书馆的宣传栏、阅览室、书库、自学室的等读者集中而且显目的地方张贴标语,教育提醒读者爱护读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卫生习惯,爱护图书馆环境。

    (二) 保持书库、阅览室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加强对图书的防霉和消毒

    在图书阅览室、书库等地方要有适度的温度和湿度,并加强通风,因此建议维持20-22摄氏度、湿度55-65%以内的保管环境,这对防霉有很大的作用。对归还图书资料进行消毒。带菌图书是工作人员、读者交叉感染的媒介,如何做好防范带菌图书的传染,唯一的方法、措施是对归还图书进行消毒处理后上架,最常见的方法是(1) 利用微波杀虫灭菌。(2)紫外线日光灯(3)臭氧消毒灭菌。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实,SARS肆虐期间,图书资料的消毒已开始引起图书馆界的重视。如上海图书馆的公共阅览室,对每一本归还的图书都喷洒消毒液,还新建书刊消毒房,采用高浓度臭氧灭菌,一次消毒2000册图书;天津市图书馆对所有阅览和外借的5O万册图书都进行了过氧乙酸蒸熏消毒;天津少年儿童图书馆,专门购置了1O个紫外线杀菌灯管,对数十万册图书杀菌;青岛市图书馆购置了4台DAX型挡案图书消毒柜,将归还的图书先消毒后上架。然而,对于全国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尚需普遍效仿。

    (三)优化图书馆环境,合理布置,加强自然通风,并加强对室内空气的定期消毒

    自然通风是最廉价的也是最有效的消毒方法。据有关报道,在室内空气与外界流通的状况下,在最初30分钟内空气中微生物可减少77.3%~79.3%,75分钟内可减少96.0~9905%,140分钟后则基本查不到细菌。甲醛在开窗3小时后浓度显着下降。陈旧的文献纸张和字迹会散发出酸性有害气体,库房内施放防虫药物,如果通风不良,会使各种挥发物在空气中滞留,导致库内空气混浊,这不仅影响到文献的安全,而且对管理人员的健康也有害。因此,经常对库内进行通风,不仅可以防止霉的产生,还可以降低室内有害气体、挥发物的浓度,保持库内空气清新,从而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建馆方案特别强调要考虑春、秋、冬三季采用全面自然通风,要求优化大楼外墙,调整墙体与窗户的比例达到最佳契合点,外墙窗扇全部采用外推方式,扩大自然风的流量,同时考虑满足夏季读者对自然通风的需求。强调在空调机房的回风处设置二氧化碳感应器,根据二氧化碳的浓度调节新风阀的开度,达到满足室内对新风量的需求,同时新风阀的开度不应小于设定的最小新风量时的开度。同时,读者活动场所室温设定为国家卫生部在SARS流行时所颁布的27℃下限,最大限度地缩小室内外温度的温差,尽量确保读者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加强定期对室内的空气消毒。一般来讲,室内空气的消毒用紫外线或臭氧效果良好。

    (四)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并向读者开放;加强对电脑设备、公共设施和公用场所的清洁消毒

    图书馆已有的卫生设施要向读者开放,如洗手设施,同时配备必要的洗涤消毒用品供读者使用。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以安装干手机。因为人手是病菌传播的主要途径。对于电脑设备等公用的电子设备可用1:500的“84”消毒液对键盘、鼠标定期消毒,不但可使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污染率降低,而且还有利于切断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其他的公共设施如书桌、椅子、电脑台等以及走廊、洗手间等公用场所的地面要每日坚持擦试保洁,并定期使用消毒液抹试消毒。若是有被传染病读者污染过的地面、设备、桌椅,必须进行立刻消毒处理。特别要提及的有两点,其一是用于清洗的抹布与拖把往往会被忽略。一个未处理的拖把会散发从别处污染来的细菌,湿拖把、湿抹布是更好的细菌孳生地。因而对抹布与拖把必须进行消毒。其二是阅览室内的空调消毒,开空调之前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措施,过滤网消毒尤其重要,经常将空调过滤网拆下清洁干净,然后将其浸泡于2%的戊二醛溶液中10一15分钟,取出后装入空调即可。对于功能简单的陈旧空调,最好配合使用具有杀菌解毒供氧的空气清新机,对于安装中央空调系统的则应该加装除菌装置,以避免细菌的传播。

    (五)加强职工健康防护

篇9

关键词:移动环境;艺术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39-03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掌上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场景和模式由“基于Internet的B/S、C/S模式”逐渐过渡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类移动智能终端”。根据Gartner统计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终端销售量为9.68亿台,比2012年显著增长42.3%,Nielsen的亚太地区移动消费者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71%。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类移动应用的使用和创新,同时据网上调查显示,高等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的智能手机普及率更是接近100%,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深入学生,跟着学生走,实现随时可交流、随处可交流的管理模式,目前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艺术院校学生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追求独特性、新奇性,情感丰富、感性思维强、富于想象力,对移动互联网等新鲜事物有较强的适应和应用能力[1],因此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怎样充分利用学工管理系统,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在移动化环境下实现艺术院校学生工作的高效管理,是目前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学工管理系统中,无法摆脱校园网络的限制,受上网地点和硬件设备的限制,不能随时随地满足学工管理过程中信息双向互动的需求,因此传统学工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高等院校学工管理的要求,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工管理需求[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信息互动由同步发展到异步,逐渐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有序分离,为学工管理系统在移动环境下开辟了新的应用途径。

二、艺术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兼顾高校学生共性的同时,还应该根据艺术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开展日常工作,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鲜明特征之后,才能在学工管理系统设计和使用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3]。艺术院校的学生专业性较强,在长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感性思维强、情感丰富、想象力超前,专业对学生的人格也产生较大的影响,个性比较张扬、以自我为中心,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容易产生消极心理[4]。学生在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专业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较为丰富,因此其独立性较强,心理承受力较强,热衷于参加专业社团和学生会活动。普通高校学工管理系统都是围绕学生个体,缺乏对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的管理;艺术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开始专业学习较早,深知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对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积极主动,但是对其他非专业课程就缺少必要的热情,投入精力相对较少,旷课、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学生管理过程中选修课程的考勤情况需要在学工管理系统中体现,并可以设置考勤报警阈值,方便辅导员与学生进行实时的沟通。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学工管理系统这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做到辅导员和学生及时沟通,在线双向交流,以便于开展心理辅导和个性化人文关怀,因此学工管理系统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学生专业知识和健全人格的全面进步,而学工管理者的关键任务应该是在学工系统的辅助下,提供高效优质的帮助、引导和服务工作。通过分析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不难发现,学工管理系统的功能必须立足于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准绳,我们才能高效深入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三、学工管理系统功能

在普通高校中,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5],学工管理系统可以规范学生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其功能基本涵盖学生在校活动的所有功能,包括奖惩助学贷、通知公告等16项基本功能,其功能列表如图1所示。其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管理工作的需求[6]。

为了进一步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本文结合工作实践认为艺术院校学工管理系统更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系统支持移动APP(Mobile Application)。移动环境下,学工管理系统需要全面支持各类移动终端,如苹果(Apple),安卓(Android),微软(Windows Phone),需开发支持三类主流终端的APP程序,该功能是下面各项业务功能的基础和核心。

2.学生辅导员双向互动功能。辅导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中的学工管理系统APP程序,实时与全班同学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打破传统的师生分离、沟通难度大、效率低的现状,有效帮助辅导员准确及时地掌握专业、班级、单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意见反馈功能。学工管理系统APP程序需提供多种师生之间的意见征集反馈功能,如投票、问卷调查、评优评奖、先进推荐等,改变传统班级管理中师生意见征集反馈周期长、时效性较差的管理现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兴趣和参与乐趣,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4.在线评价功能。学工管理系统APP程序可对班级和学生生成报表,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班级活动组织情况,为全面评估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客观系统的数据;学生也可以通过APP程序获得自己的学习状况,针对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合理调整学习方式方法。

5.教学教务功能。该功能方便学生或者教师查询与自己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个人信息、成绩、学分等常用信息查询,以及选修课程信息、课程推荐信息、科研课题信息等内容。该项功能数据来源于教务教学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同时可以根据具体要求对用户敏感信息进行适当的精简,最大限度地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

6.学生自助服务功能。该功能支持学生查询与学习生活相关的服务信息,并支持与辅导教师和专业授课教师进行电话和短息沟通,重要公告通知推送,如选课时间、考试报名等,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自助服务,有利于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提高学生学习自理能力。

综合上述的传统功能和新增功能,移动环境下的学工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分布如图2所示。

四、学工管理系统工作流程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学工管理系统的优势,提高系统的利用率,下面结合实际工作描述移动环境下系统的实际工作流程。

1.以重要通知公告为例。传统学工管理系统中重要通知后,学生只能被动地通过计算机进行查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咨询细节,还需要电话联系辅导员,同时考虑到艺术院校学生异地实训、专业考级等情况较多,不能及时登录系统进行查阅,很可能错过关键的通知如考试报名、补考等,辅导员也不清楚该信息学生是否已经查阅,极易造成学生管理工作的脱节。基于移动APP的管理系统,可以主动推送重要通知给学生手机客户端,学生可以直接查看到通知内容,学生在APP中签到后,辅导员可以清楚地了解班级学生的查阅情况,对于通知中的进一步的细节问题,如请假,可以直接通过APP程序发送申请给辅导员,完成申请流程。该功能在方便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2.以组织班级主题班会为例。传统的班级主题班会都是辅导员唱主角,进行讲解,学生的参与热情较低,导致主题班会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充分利用学工管理信息化系统引入移动APP管理系统后,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对班会主题进行投票打分,对于感兴趣的主题可以主动要求分享,辅导员在班会组织过程中就可以组织系统中积极发言的学生展开主题讨论,既丰富了班会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还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此种方式不失为主题班会的一种创新形式。

3.以学生心理辅导为例。学生心理辅导是学生工作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的保障。传统的心理辅导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学生也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实践证明辅导的效果不是很好。引入移动APP管理系统后,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对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心理压力较小,心理辅导的内容可以很方便记录和存档,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开展一对多、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再对极个别有面对面辅导需求的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可以点面集合达到较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五、学工管理系统特点

通过对移动环境下的学工管理系统的功能和工作流程分析,可以发现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系统具有通用性,支持苹果IOS、安卓Android、微软Win Phone主流移动设备,可以覆盖98%以上的在校学生和管理人员,学工管理系统APP程序与常用软件应保持一致的操作风格,师生用户对于新系统的使用,没有技术门槛,无学习成本。学生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如课间休息、吃饭时间等,进行通知公告的阅读,与辅导员老师进行互动交流,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也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工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系统的统计报表,查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跟踪,将服务提供到学生身边,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效率。同时该系统是基于传统B/S学工管理系统,是对原有工作流程的拓展和补充,可以在实践工作中满足多个方面的需求。

六、总结

本文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艺术院校学工管理系统应该具有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学工管理系统应该具备的六个方面的功能,并联系实际工作,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学工管理中三个重要的工作流程,并对系统特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该系统功能的进一步探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艺术院校的学工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军.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6):55-58.

[2]戴莹.校园门户平台学工管理系统的集成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84-87.

[3]余江涛,刘世勇.学生工作新视角:辅导员的知识管理及实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5):86-87.

[4]刘义.艺术高校学生工作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3):133-135.

[5]李少峰.Grails框架技术在学工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6):89-91.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对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建设的要求在我国许多城市已经相当迫切。公共艺术合理地融入到城市交通环境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交通环境的质量和人文品质。本文从可识别性及安全性的统一、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体现和加强公共艺术的场所特征三个方面来阐释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城市交通是连接城市活动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市民户外活动的重要公共空间,其形象是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市民在城市中上班、购物、旅游或散步,沿途看到的或许只是一组毫无关系的景象,从中却可以获得一个整体的城市印象。而当前,随着城市车辆的剧增,由此而导致城市道路迅速扩张及由钢筋混凝土架构的立交桥不断增加,再加上功能主义规划原则的主导,城市交通整体上呈现一种生硬、冷漠的面孔,城市间的差异性也正在逐渐消失。因此,从艺术与人文的角度重新审视当前的城市交通环境,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交通与艺术的结合,在国际上已得到高度重视。首届城市艺术与公共交通国际研讨会于1992年在英国的威克菲尔德举行,以后每两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的目的是促使从事公共领域建设的人士理解艺术的重要作用,并大力提倡和推动公共领域的设计活动。

城市交通按道路的性质主要可以分为两类:1.机动车道:快速路、轨道交通、城市与城市间连接的高速公路等;2.非机动车道:步行街、自行车道、过街天桥、过街通道、商业街等。

公共艺术如何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应用,主要应考虑如下几点:

一、 可识别性及安全性的统一

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在形象上应突出其鲜明的个性,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同时其设置应以保证车辆行人的安全为前提,不能对司机及行人构成视觉和交通上的阻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如果因公共艺术的设置而影响了交通,反而就失去了这种做法的意义。

在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欲达到可识别性与安全性的相互统一,必须把握好“速度”这一关键要素。速度的变化带给人们对于视野范围内公共艺术尺度感的变化,对应不同的速度,公共艺术的尺寸、表现形式及材料的运用都会有所不同。哈密尔顿(Hamieton)和瑟斯顿(Thurstone)作过关于高速运动时人们的视觉感知方式的研究,他们从研究中推导出五条定理 :1.注意力加倍集中;2.注意焦点引向远方;3.视野缩小;4.前景细部开始模糊;5.视觉变得迟钝。基于行人在高速运动时的视觉感知特征,在机动车运行的交通环境中,应注重公共艺术整体色块,强调外轮廓线及阴影效果,以简约化、大尺度、地标性的公共艺术为主。相反,在非机动车道,如步行街、过街天桥、过街通道、商业街等以低速度行走的交通环境中,人们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购物、散步、休闲、观赏等活动上,公共艺术主要可汇同高品质的路面铺装、艺术化的植物选择与造型、道路构筑物形态与色彩的塑造等。在这类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更注重细节、情趣乃至引人深思。在北京新建成的SOHO后街设置了一系列“蓝色现代人”的公共艺术品,分别设置在各交通路口的交界处,适宜的尺度、抽象的人物剪影及鲜亮的蓝色调与周围现代化的生活环境相映成趣。同时,在剪影的两侧绘有街区的平面示意图,集可识别性、安全性、艺术性及趣味性于一体。

二、 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

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这一特征主要是就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而言,公共设施作为公共艺术及城市交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但以往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它的功能性及技术性,却忽视了人性化及艺术化的因素。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应该与市民的审美价值相统一,使市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结合成整体。

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设施作为城市中一件公共性很强的物品,如果其造型和一个城市的风格、文化、历史有机地联系起来,就会成为一件妙趣横生的艺术品,它将表现出一个城市交通环境独特的性格和表情,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艺术品位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及人文色彩的外在表现。

三、 体现和加强公共艺术的场所特征

中国古人有所谓“橘化为枳”的说法,这一说法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公共艺术与其场所的关系。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普适性的艺术,而是与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及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美国波士顿地铁系统中的波特站,当人们进入站内,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在入口处、电梯的扶手及月台上见到一个戴礼服手套的铁手,该作品的作者喻美奇(Mags Harris)表示,她发现交通接待处的失物招领以手套最多,因此她选择手套作为“地铁文化”,同时借着人们所熟悉的物品制造惊奇感,以舒缓人们进入地下的沉闷感,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实地文化特性。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应当切合当地的具体环境,明晰当地人群公共活动的具体要求及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情形,进而加强该区域的文化性格和人文色彩,保障城市的自明性、永恒特性和场所的历史文化特质。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由于“全球化”所导致的“天下大同”及“地方性文化”的消失与淡化,保持和加强地域间的区域文化性格和人文色彩就显得弥足珍贵。

综上所述,以上几点构成城市交通环境中公共艺术建构的基础,同时,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交通环境中的应用离不开与城市规划、建筑在计划实施中的协调、合作,其艺术性、人文性的实现必须与空间功能规划相统一,与建筑环境相适应。此外,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建设还将涉及到公众及艺术家的参与、相关法律程序的建设、建后的管理与保护等诸多问题,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的应用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并受其制约。但制约既是限制又是规定,同时也是能够获得自由的途径。优秀的公共艺术应用到城市交通环境中,中国的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将成为一个各具特色的、艺术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空间,其意义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