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篇1

关键词:量化评价;工作考核机制;素质创新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社会大主题下,素质教育的提出可以说为我国的教育确立了根本的方向。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活泼、生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无论是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还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无一不与人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学校教育如何适应科技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各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均制订了自己的教育改革规划,其共同之点都是注重素质培养,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建立素质培养目标体系

具体为:(1)品德培养目标。(2)能力培养目标。(3)身体素质培养目标。(4)审美素质培养目标。

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

1.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随着教育的发展,过去的许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阶段的教育实际。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树立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观点,才能逐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健全教师工作考核机制

建立和完善教师工作考核体系:(1)紧抓工作态度考核。(2)盘活教师的用人机制。(3)探索教师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3.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

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任务,教师是崇高神圣的职业,应该受到全党全社会的尊敬。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气,既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又是时展的要求。

现阶段我认为有效实施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1)以人为本,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统一认识,营造良好的创新素质教育环境;(3)创新教学,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4)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篇2

第一。明确素质教育的实质,了解进行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目前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争论的话题。可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定义有许多人并不是很明确。有关领导早已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三要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发展。具体就是:素质教育应重视提高学生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素质达到全面发展。实践证明素质教育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在新课改实施中更应该迅速转轨到素质教育,全面推广实施素质教育。

第二,了解和认清当前素质教育中所出现的误区和矛盾

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同时也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原则之一。但是素质教育实施起来却难度不小,在很多地方,素质教育还只是停留为一种口号,特别是我们这种身处在农村的一级达标中学,学生家长谈得最多还是我的子女高考如何,能录取在什么档次的大学,因此高三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出现的误区

说实在的,只要我们放眼一看,许多地方的学校还片面地追求各种的优秀率、升学率等,上级领导也存在用此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由此循环,使得素质教育还难以真正地实施,其实我们应该明白,素质教育实施与否决不是单纯看高考成绩怎么样,可实际上许多学校领导还在以此作为拟定奖教的依据。当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决不是对立关系,学生高考分数高,善于考试也是能力的一种表现,索质教育反对的是学生有没完没了的功课、考试等陈旧模式带给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不是意味着削弱文化知识教育,试想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基础,怎么能到大学进一步地深造。如果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削弱文化知识的教育,那么,我们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这一定不是我们所期待的。

2.素质教育与升学分数的矛盾

影响素质教育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教育体制问题。中小学的素质教育难以实施,问题出在高等教育的规模上,以前就出现了高考里挤“独木桥”的现象,学校比高考分数、比升学率的恶性状况,当然近来这一现象改善了很多,这与国家的重视是分不开的,相信在新课改实施里素质教育会在各个角落生根发芽,从而真正解决我国素质教育与升学分数的矛盾。

在化学教学中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是教师教学努力的方向,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学得会不会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而能否灵活应用知识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我们化学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克服教学中偏重于教师的传授,忽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倾向。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做实验,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通过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来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下面几道题目:[例1]:已知CO在通入NaOH溶液中时极易因过量而生成NaHCO且无明显现象,如何用CO2与NaOH溶液来配制NaCO2溶液?(引导学生分析:先把NaOH溶液分成两等分,其中一份通人过量CO2后稍微热,再将两份溶液混合即可,并讲明反应原理。)在复习中通过这样例题的引导讲解,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2)克服“只相信自己的教,不相信学生的学”的现象。在复习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知识接受层次,不能一味开快车复习,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有序地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复习自燃现象,可补充介绍用滤纸浸在溶有白磷的CS溶液里,取出后挂在通风的铁架台上,观察滤纸的自燃现象。先让学生思考,最后,由教师归纳解释滤纸的自燃原因,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奥妙,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篇3

关键词:考试;数据库;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117-03

1引言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考试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要不要考试的讨论。但正如朱开轩同志所说:“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要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的制度。[1]”因此,改革和完善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最近几年,高校广大教师对考试的改革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探索。比如,高艳阳等在参考文献[2]中介绍了该校在考教分离、试题库建设等方面考试改革实践;孙宏健在参考文献[3]中提出高等学校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原则。尚晓玲在参考文献[4]中基于学生创业教育理念,提出高校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考试模式改革思路。显然,这些研究成果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但由于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层次、不同的专业又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课程也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各个学校在某个专业具体的课程考试中如何运用这些思想和原则,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考试改革方法,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实践和探索的问题,任传成等在参考文献[5]中就对“软件工程”课程的考试方法改革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本文在分析我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基础上,结合该课程特点和基本要求,总结介绍了我校近几年在该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一种原理与应用兼顾、平时与期末结合、必答与选答组合的多样化、多层次考试模式。对高校同类课程的考试改革与创新有一定参考价值。

2改革的动因与原则

1) 改革的动因

“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课程,由于该专业招生人数较多,每个年级都保持10个行政班左右,通常采用3~4个行政班级形成的大班授课方式,为了考试组织和阅卷方便,一直以来都采用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作为学生课程结业成绩的考核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考试内容僵化

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教师在考虑出题、制定答案和阅卷方便等因素的基础上,设计试题的类型越来越简单僵化,考试类型中客观题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从而出现简述、理解和应用题型逐渐减少的现象。在这种考试类型变化的误导下,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方法呆板,考前习惯死记硬背,表现出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比较欠缺。

(2) 有原理无应用

“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课程的特点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应用教学为辅。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是合理可行的。但闭卷笔试的单一形式却无法满足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特别不能实现对学生操作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库原理知识进行独立思考、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开发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

(3) 重结果轻过程

在传统的闭卷考试情况下,虽然通过期末成绩可以基本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但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并相应地调整授课方式。一次性期末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有失合理性、公平性和科学性。因为在一次性期末考试过程中,偶然性的因素和考试内容过于偏重书本知识使得这种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对该门课的掌握程度。

(4) 内容覆盖面窄

由于“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涉及E-R模型、数据模型、关系代数、关系模式规范化理论、模式分解的无损连接性和保持函数依赖性等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加之传统闭卷考试的每个题目都是必答题和考试时间的限制,每份考试卷中的题目与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面相比,还是显得狭窄。

2) 改革的原则

正是基于传统考试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我们制定了“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考改革的如下基本原则。

(1) 考试内容多样性原则,即考试除了通常的选择、填空、计算等客观试题以外,还要有判断、综合分析等客观试题。

(2) 原理与应用兼顾的原则,即考试成绩既要体现原理知识的考核,还要体现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

(3) 平时与期末结合的原则,即考试成绩要反映出学生平时学习参与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不能以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整个课程的学习结果。

(4) 必答题与选答题组合的原则,就是在考试卷中除了传统的必答试题以外,适当增加选择性考题,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若干个题目进行回答,这不仅增加了考试的覆盖面,也增强学生对考试的适应性。

3考试改革的举措

根据传统考试存在的问题和考试改革的原则,我们结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课程的特点,将考试的成绩分解为两个方面和三个层次,实现了原理与应用兼顾、平时与期末结合、必答与选答组合的多样化、多层次考试模式。

(1) 两个方面,就是将考试成绩分解为原理知识的考核成绩和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成绩。

为更好地体现课程的特点,我们提出兼顾原理考核成绩与应用考核成绩的考核方法,其中原理考核成绩占80%,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成绩占20%。在课程进度计划中,我们设计安排了9个SQL上机操作实验①,并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教师随机抽取3个实验报告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属于操作型开卷考核),促进学生注重平时自主学习和操作实践。

(2) 三个层次,就是将考试成绩分解成平时(35%)、半期考试(15%)和期末考试(50%)三个部分。

为了更好地体现考试成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防止学生考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及时了解学生平时掌握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知识的情况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我们修改了“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考试的评分标准,将平时考核的比例增加到35%,其中平时SQL上机操作实验占20%(前面所述随机抽取的3个实验报告),平时课堂随机小测验15%。我们在每学期随机安排4、5次10~15分钟的课堂小测验(开卷),测验题目一般需要计算和推理才能得出答案。这种测验既有出勤抽查的功效,又可检验学生最近课堂学习的情况的效果,还可能及时发现教师授课过程中值得改进的地方。

在半期和期末考试试卷中,我们采取闭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原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考试题型除了传统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以外,还增加了是非题和综合题,以考察学生对概念掌握的准确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此外,我们在简答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中还增加了选答题,比如,在简答题部分,我们规定1~3题为每个学生的必答题,它们涉及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另外要求学生在4~7题中任意回答2个问题,这些题目是增加知识覆盖面的扩展性知识,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扩展能力,有增加了考试的灵活性,避免学生因一个题目不能回答就被扣分的僵化考试模式。

4总 结

本文根据“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课程特点和传统考试存在的问题,将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操作型考试以及课堂随机小测验有机结合,在最近几年课程考试改革和实践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一种原理与应用兼顾、平时与期末结合、必答与选答组合的多样化、多层次考试模式。实践表明,这种考核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从单一的记忆型、模仿型学习向思考型、创新型学习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注:读者可以在:8181网站上下载实验要求和试题样卷。

参考文献

[1] 朱开轩.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J]. 中国教育报,1997年7月.

[2] 高艳阳,栗秀萍. 改革考试方法,加强素质教育[J].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增刊): 65-67.

[3] 孙宏健. 高等学校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6,(6):25-27.

[4] 尚晓玲. 高校考试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J]. 科技信息.

[5] 任传成,于瑞玲,唐忠莉. “软件工程”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和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7,(1):20-22.

[6] 唐珉,李刚,宫京闽等. 创新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思路[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73-375.

[7] 刘颖. 改革考试方法,适应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41-142.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 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教育,通过有效的培养与锻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公民。

一、什么是养成教育及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养成教育是指家庭、学校、社会根据个体道德的生长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的培养方法。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的“素质”是指“素养”,是指这种平时养成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以及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养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简单地说,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养成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如何加强养成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段话指出了加强青少年基本行为准则培养,对青少年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而青少年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任务在学校,因为学校的养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工程,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基本道德素质抓起。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所阐明的“八荣八耻”是对全体公民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青少年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学生,我们还应当始终长期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他们的道德素质养成必须从这些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的培养抓起,要求他们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将这些规范作为自己生活的基本准则。只有着眼于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实际,从切实可行处抓起,才能逐渐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层次和水平。

(2)道德规范、准则的要求要有可操作性。

道德规范、准则要求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这是养成教育中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原则。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培养,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明了道德原则、规范、准则的基本要求,而且要使他们具体知道如何去做。只有可操作性强,才能使青少年易于理解和遵循,从而将道德认知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并在行为的不断重复中凝结成优秀的品质。因此,我们应着重进行道德行为规范的可操作性研究,将正确道德观念的教育落实在行为之中,使得青少年能够在道德行为中培养习惯,在道德习惯养成中积淀道德素质。

(3)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寓养成教育于活动之中。

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养成教育尤其强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为此,应注意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青少年普遍参与,在自觉参与中深化道德认识,践行道德规范。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应该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根据不同层次青少年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明确具体标准,制定落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道德实践活动中突出德育内涵,强化道德要求,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自觉参与中道德情操得到陶冶,道德习惯得到养成,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4)家庭、学校和社会凝成合力,共同做好养成教育工作。

在对青少年进行养成教育过程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中长辈的思想品德观念和言行作风,对子女不仅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熏陶作用,形成其品德发展特别是学会做人的主观基础和出发点,而且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血缘上的联系决定了家庭德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任“老师”给予孩子的影响是最久远的。家长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示范,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学校德育是青少年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德育具有德育内容系统性、途径方法综合性、德育管理规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德育活动中使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的内容理论化;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识别、抵制和消除社会、家庭中不良因素的能力。学校道德教育在青少年道德素质养成中具有主导性作用,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不懈地把养成教育放在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抓紧抓好。

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和单位德育的延伸、补充和拓展,而且因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从而导致社会德育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青少年道德养成,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德育的资源,建设有利于青少年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时刻注意社会不良环境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副作用,花大力气整治道德建设的社会大环境。

(5)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并辅以必要的法律手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养成靠教育,也要靠制度、纪律和法制。科学、合理、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可以促进各项道德规范、守则等在实践中的落实,为整个青少年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青少年道德养成还必须始终注意利用法律对其行为的调节和规范作用,因为法制是推进道德建设的有力手段和重要保证,而青少年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总要经历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的约束是绝对必要的。

三、我院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十七大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院始终围绕“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个中心,目标明确、常抓不懈,为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规范、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人格+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1)以入学教育为起点,引入养成教育。

从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进行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在为期近十天的入学教育和军训期间,学生要学习学院专门编订的《学生手册》、《学生安全手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试纪律、宿舍管理、违纪处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思想上绷紧养成教育这根弦,同时参加队列训练、内务整理、野外拉练等军事训练项目,从行动中落实养成教育,养成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良好作风,上好入学第一课。

(2)以一日常规为抓手,融合养成教育。

系对班级的考核以及班级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一日常规为抓手,内容涉及遵守作息时间、遵守课堂纪律、爱护环境(教室、宿舍、保洁区)卫生、文明礼貌用语、爱护公共财物、团结互助等多方面内容。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利用班会、周记、个别谈心、亲手做示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在他们的示范作用下,学生们很快就适应了学院的学习、生活环境,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维护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激活养成教育。

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深化养成教育。平时通过校园广播、报纸、网站、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宣传报道校内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请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等。还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举行“宿舍文化艺术节”,活动对宿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干净整洁,而是要突出宿舍布置的文化品位和宿舍成员的文化素质,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逐步达到这个要求,同学们就在创建的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自身养成教育的要求。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更是学生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他们通过书画、美术、摄影、演讲、朗诵、文艺汇演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文艺才能,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4)以“三自”服务为契机,深化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综合竞争力。学院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力量来服务大家,以自己的高素质来感染大家,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滋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学生会来协助搞好学生管理;通过学生评议会等组织来帮助大家解决矛盾,促进团结等等。

养成教育是一种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一种素养和人格的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我们不应把养成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学生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校德育的核心就是养成教育,学校德育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张树臣.本能教育论.全国高校素质教育教材研究编审委员会.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5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理论和观点供历史教师借鉴参考,正逐步转变着一线教师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教师是课程的指导者、开发者和实施者”而不是“接受者、操作者和控制者”。从而必将对自身惯有的教学理念、方式及模式进行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目前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解释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或发现疑难、困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活动找到答案。

三、历史教学中“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1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而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要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上述两个观点实际上否定了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当前教学改革指出了方向。

(2)教育部制订的普高《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探究历史问题,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当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而教学是一种由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可见,“问题-探究”教学的实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仍然不可忽视,而且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设计出指向性明确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激发学生对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兴奋感和自信感。其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加强调,有良好功底和能力素质与学生对教师的积极配合是不可缺少的实施条件。

3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历史高考《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分析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四方面能力,都充分体现在高考试卷中,尤其是历史阐释能力一般占试题50%左右。体现出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能力的指导思想,也说明以能力立意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而“问题-探究”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

四、“问题-探究”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范例

笔者以人民版《历史》必修I《伟大的》为例对“问题―探究”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示课题和课标要求,对学生自学做总的指导,然后学生用5分钟时间进行阅读分析教材和发现问题。

范例:这一阶段教学中,多媒体屏幕打出幻灯片:

①落实有关日军侵华和中国人民抗战的基本知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等。②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原因:分析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原因、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原因等。③学会进行知识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对比: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比较、两次中日战争成败的比较、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等。

第二阶段:出示若干个题号,由若干名学生自由选择答题(题目基本涉及教材内容,以重新落实基本知识为目的),这一阶段大致需要15分钟。

范例:在进行《伟大的》教学中笔者列出了8个问题,由多媒体屏幕显示。比如说分析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原因;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局部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列举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斗争;等等。

第三阶段:由学生互相提问和解答,在学生提不出问题后由教师出题(题目以分析比较等综合能力为主,旨在挖掘教材),这一阶段大致需要20分钟。

范例:许多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了互相提问和解答,并由教师进行纠正完善。比如“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在哪些方面有区别?并说明两者关系。”“为什么历史上的两次中日战争一成一败?并说说其不同的影响?”“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第四阶段:通过小结和课堂练习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大约需要5分钟。

五、对“问题-探究”模式的反思

1 影响实施的因素

影响“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应用的因素很多,其中比较直接的影响有:

(1)讨论的问题

首先问题要富有启发性、有探索价值,其次问题必须有一定的开放性,实际上最重要的原则是讨论的问题应能反映真正的疑问。

(2)教师因素

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否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是要肯定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平等主体,具有“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的教学思维。

(3)学生因素

学生必须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与教师协同合作,课堂中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倾听他人观念并进行理性的思辨。

(4)师生关系因素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自由提问、发表意见的民主课堂气氛提供客观条件。

2 成效与反思

“问题-探究”教学转变了学生自初中以来固有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方面之一。在对学生的谈话中笔者了解到,学生普遍认同这一模式,“能迫使我仔细阅读教材,重视对书中知识的理性思考”“能使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听课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等等。

但是仍有几个问题还需要反思:

(1)在应试教育制度下,无论是什么模式,高考命题无论怎样强调能力,都离不开考查“双基”。因此,一定程度上传统教学模式如“传递一接受”模式更能有效提高考试成绩。

篇6

教师是伟大的职业,但是只有把自己认识清楚,才能更好的承担这个职业,作为学生们的准确的路标。需要一份自我鉴定来鉴定自己不足之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师自我鉴定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历史教师自我鉴定1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2)的历史工作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景总结。

一、主要工作:

1、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进取参加团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进取参加政史地教研组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景。

6、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如: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7、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8、经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异常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三、教学反思: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了解和分析学生情景,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异常是世界史的资料比较陌生,很多知识点无法理解,课堂上又无法补充太多。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进取,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所以,讲得太深,很难照顾到整体,有时课堂教学效果不如梦想。从此能够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所以,每一天我都花费很多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教师都获益不浅。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资料。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教师自我鉴定2高一新课程教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经过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成功与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成功与喜悦

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

(1)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资料目标性。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本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仅有经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资料标准、实施提议等资料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和教材具体资料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资料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构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一样本事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终根据上下节的课标资料,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资料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能够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经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能够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进取、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完美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进取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我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经过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经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构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本事,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经过观看“欧共体构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经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进取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资料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经过图示教学法,帮忙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经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提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本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鼓励学生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欢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仅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本事也得到必须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景,理解教材的资料,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

之余,进取撰写。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必须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资料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资料严重脱节,初中资料蜻蜓点水,高中资料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明白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教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进取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明白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经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我的历史思维本事。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

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我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经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构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团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一样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强团体备课、团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的团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并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仅是应对面的交流,也能够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齐点和机遇。我们仅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笑傲江湖。

历史教师自我鉴定3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现对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师德方面

本学期继续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法》等各项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依法执教,没有出现违法违规的行为。

加强师德学习,阅读了《教师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一书,有读书笔记,并写了读书心得体会《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中考工作

1、顺利开展了中考复习工作,严格按照工作计划开展复习。

坚持书写教案,理清教学思路,保证了中考复习的质量。学生历次月考和模拟考试的成绩稳中有升,尤其是九年一班历次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均到达了100%,为学生迎接中考做了充分的准备。

2、中考成绩:中考历史成绩有3名学生到达了满分:蔡博文、房一、杨红艳。

学困生的成绩也有提高。

三、个人提高

1、教育教学工作:本学期结合课题研究进行了以九年级复习课为主题的教研课,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听课教师的好评。

2、参加培训工作:4月26日——27日,参加了珲春四中举办的全州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研讨会,并把珲春四中开展的合作学习方式作为师徒结对子的学习资料。

本学期,由学校推荐,上级批准于8月初参加初中班主任省级培训。

3、课题研究工作:参与研究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职责教育操作实验研究》子课题《农村初中实施职责教育的研究》已经结题,撰写的论文《树立职责意识强化职责意志》荣获吉林省第二届职责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类贰等奖。

参与的延边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资料改革研究》已经结题。

主持研究的延边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七年级历史学科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研究》处于课题结题审查阶段。

4、严格按照工作计划,认真完成岗位练功、听课记录、政治业务学习等任务,保证了自学笔记的质量和数量。

四、下阶段工作设想

1、继续加强师德学习,提高师德素养,争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2、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潜力,继续深入课题研究。

用心参与学习的课题研究活动。争取申报新的课题。

3、用心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并把先进的经验和学习心得向学校汇报。

历史教师自我鉴定4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我,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资料,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到达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许多教学资料,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此刻都被冠以“了解”、“明白”、“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

所以,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如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资料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构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一样本事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终根据上下节的课标资料,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资料的处理和学习探讨。

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能够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经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所以,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

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转换。

1、对问题进行“变式”。

“变式”是对问题的变换样式,“变式”的目的是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知识的迁移和问题的解决做准备。如,20__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长城题中的一问:“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请参照材料(略)和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那里面的“所学知识”即是在平时学习中的书本上的知识,可是在教科书中却没有关于魏晋时期经营河西地区的资料,也没有关于汉长城促进河西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料,这样,本题便无法纳入所建立的知识结构中。

所以,需要将本题的呈现情境进行转换,以接近或适应所构建的知识结构的情境。如,根据材料所知修筑长城是西汉开拓河西地区(西北地区)的一个举措,代表了西汉经营西北地区的努力和活动,所以能够将此题变换为“分析西汉、东汉为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所做的努力及影响”,便可将该题纳入到所构建的知识结构中了,能够顺利地迁移“西汉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入侵、设置西域都护、使者校尉”等资料进行分析和回答。

2、依据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将问题进行“类化”。

“类化”是指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和联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类化”这个新问题。如上题,问题的情境进行转化后,便将该题“类化”到学生已构建的关于“西汉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和意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个结构中易于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三、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普及高中教育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资料的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资料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我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资料结构化。

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所以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能够提出教材资料的“纲要信号”,也能够利用“先行组织者”,还能够指导学生自我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总之,新教材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我们在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加强了团体备课,从而到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历史教师自我鉴定5本人在工作中,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的行为规范,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进取推进素质教育,敬业爱岗。平时注意学习理论和党的有关文件和法规,严于律己,严格要求自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团结身边的同志共同提高。

进取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自觉提高自我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本事。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进取参加新教材培训活动,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本事,能进取组织各年级的教学研讨会,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平时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探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减轻学生负担,教学效果好。几年来,先后自觉参加了教师继续教育、省现代教育技术、北师大远程教育等培训活动,学习了《大教育论》《教育简史》等教育理论与著作,全面提高了自我从事教育事业的本事和水平。

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注意研究教材教法和班情学情,不断改革自我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细心备课、认真上课、细心辅导,尊重并严格要求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从每一节历史课上都学到知识、受到启发、得到薰陶,在学生的成长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本事和水平。

为了上好课,我坚持备好每节课。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把握知识逻辑体系,认真了解学情,并采取相应措施,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落到实处。

课堂上,我注意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调动学生情绪,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几年来,从事七年级的历史教学时,我异常注意课堂的趣味性,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而九年级因为面临升学考试,我则在努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构成完整而系统的历史体系,培养其正确认识、辨析、分析历史问题的本事和方法。几年来,结合教学实际,我不断思考,及时总结经验,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

进取改革教法,注意因材施教。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我在认真学习洋思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取探索改革历史教学的新方法,从创新课型上下功夫。根据班情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每一节课。几年来,学生学习历史的进取性很高,成绩也十分明显。除历年来统考、中招成绩一向在许昌市名列前茅。

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backward of the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teaching mode,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integrat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in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of higher mathematics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methods,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关键词: 数学建模;高等数学;教学

Key words: mathematical modeling;higher mathematics;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215-02

0 引言

高等数学课程在高等学校非数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过掌握这门课程,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学习其他基础课和多数专业课,很多课程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高等数学课程,它是这些课程的数学基础。

数学建模是用图表、程序、数学式子、数学符号等刻画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将抽象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可以解决的数学问题的过程。

数学建模一般分为五个基本环节:①模型设置;②模型构成;③模型求解;④模型检验;⑤模型应用。

数学建模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且千变万化,建模过程可以说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在不同的实际问题中数学建模可以渗透不同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方法,其中思想方法主要包括探索思想、联想思想、类比化归和类比、等价转化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数学方法主要包括归纳法、解析法、反证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元法等。通过数学建模,学生们能够了解和学习到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数学建模过程图见图1)。

1 高等数学的传统教学模式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高校开始改革和创新自身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但部分高校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其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方式落后,采取的教学方法还是以“填鸭式”为主,教师过分地主导课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低,只能被动地接收教师讲授的知识,不利于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二是教学过程过分重视逻辑性,忽视了应用性。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通实践能力较弱,理论知识较扎实,如此遇到实际问题常常没有能力解决,无法满足当代用人单位的需求;三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较少有机会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索,多数时间都在消化教师讲授的知识,长此以往下去学生由于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此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

2 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可行性

高职高专作为一种职业技术教育,其培养的学生都是应用型人才,而数学建模也旨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两者在这一点上目的是相同的,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建模思想是可行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一是由于高职学生的目的就是成为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比其它层次的学生更清楚实际生产问题的流程,而数学建模往往伴随着各类实际问题,从这个角度讲,高职学生更了解实际生产问题的流程,因此比其它层次的学生更具优势;二是计算机高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理论知识,且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使得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建模思想具有了一定的先天优势,大大增加了其可行性。

3 数学建模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方法

将建模思想融入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进行实践,使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从而大大提升自身的实力,具体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方法如下:

3.1 弄清、搞透概念的意义

正因为实际需要才产生了数学概念,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抽象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高等数学中定积分的概念和导数的概念至关重要,其中导数的概念就是从交变电路的电流强度、物理学的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及几何曲线的切线斜率等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这同时也说明了导数的概念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通过掌握导数的概念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定积分的基本思想是“化整为零取近似,聚零为整求极限”。定积分概念建立的关键是以局部取近似以直代曲,应抽象以常量代替变量。

3.2 加深、推广应用问题

高等数学中的应用问题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下所示:

①最值问题。在导数的应用中最值问题是最先接触到的问题,教学中学习到的解决最值问题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比较简单的数学建模思想。

②定积分的应用。“微元法”这一思想根植于定积分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定积分的概念进行充分的分析,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和灵活应用定积分,如此采用微元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③微分方程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微分方程建立数学模型尚未建立统一的规则方法。通常采取的步骤是:首先确定变量,分析这些变量和他们的微元或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经验建立其微分方程,再对方程求解,并分析验证结果。微分方程能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多举实例。

3.3 高等数学中数学模型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具体案例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具体问题的建模范例,介绍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4 数学建模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功能和意义

4.1 数学建模的教育功能

4.1.1 数学建模课程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人们对数学的总体看法就是数学观。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常常有数学系的学生发出感叹“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并且常常因为觉得学数学没有用途而对继续学习数学失去兴趣,反之是一些经常用到数学知识的学科(物理、计算机等)认为数学的作用很大。由此我们发现只有在实践中数学才会发散其魅力,通过数学建模课程,学生有机会将自身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

4.1.2 数学建模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曾有学者说过,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这些思维品质都能够得到培养和锻炼。

要想建立数学模型,首先必须对实际问题有个充分的了解,基于此才能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继而解决问题。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先将抽象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求解目标、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要求很高的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同时由于学生面对的建模问题是一个未知的问题,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必须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洞察力,不断地转换思维角度,灵活应变才能完成数学建模。

此外,在完成了模型的建立后,还要进行分析和检验。这是一个回顾和反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批判性。

4.1.3 数学建模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实践表明,当学生意识到数学的作用时,其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会更强,会更自觉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当中去。通过数学建模学生拓展了自身的知识储备,丰富了自己的视野。不可否认数学是一门较难的学科,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能够锻炼自身坚忍不拔的意志,不仅如此,通过和同学讨论探讨,还能够培养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

4.2 数学建模的融入有利于传统数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现在我国追求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它注重的是教育的发展功能,是为全体学生谋福利的。

数学教育思想改变了过去少数人学习数学的现状,将其变成了大众数学,它认为学习数学不是为了考试,学习数学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数学教育思想体现在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而不是少数数学尖子生。

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分析、计算或逻辑推理能够正确、快速地求解数学问题,即运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二是用数学语言和方法去抽象、概括客观对象的内在规律,构造出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5 结语

既然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数学建模不仅凸现出其重要性,而且已成为现代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开展数学建模的训练,能够拓展自身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视野,提高其综合实力,使自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备的人才。因此在高等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教学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高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大潜.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篇8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归纳总结了大学生创业素质和领导者素质所涵盖的内容,并对两种素质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应包含领导者素质。两种素质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意愿,二是形成时间要求。最后提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大学生创业意愿和领导者素质的培养上。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素质;领导者素质;创业教育;创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018-03

大学生创业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而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根据2010年9月教育部的就业统计显示,2010年大学生毕业生中有10.9万人选择自主创业,人数是2009年的近10倍。然而,我国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几率只有2%~3%。

“创业”一词对大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调查显示,91%的大学生认为创业就是自己独立办企业、开公司,即辛格(Singh)认为的创业是创建新企业的过程。事实上,创业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创业不仅可以是个人创办一个企业,也可以是团队创办企业;二是在一个单位内部负责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叫创业,通常叫做企业内创业。美国学者吉福德平肖第三将企业内创业的人定义为“在大组织中从事创业活动的人”,也叫做内企业家。本文中的“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创建新企业的过程。

随着选择创业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势必给大学创业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如何为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是当前大学教育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试图从大学生创业素质与领导者素质比较的角度,对大学创业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大学生创业素质和领导者素质理论综述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

大学生创业素质是大学生具有的创业方面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在后天环境影响和创业教育训练下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结构。大学生创业素质研究在国内外从理论到实践都还处在发展阶段,有待完善。以下介绍国内外有关创业素质研究的几种主要观点。

国外关于创业素质的主要观点 美国百森商学院企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管理学专家威廉.D.拜格雷夫把优秀的创业者的基本禀赋归纳为10个方面:理想、果断、实干、决心、奉献、热爱、周详、命运、金钱和分享等;基甸·D·马克曼(Gideon D Markman)和罗伯特·A·巴伦(Robert A Baron)提出了独特的个人——创业适合度模型,指出自我感知能力、识别机会能力、坚定不移的意志、丰富的人力和社会资本以及出众的社会技能等是影响创业者的关键因素。

国内关于创业素质的主要观点 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在其著作《创业与人生设计》中提到,创业素质分为个性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五种素质。学者胡旭微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结构包括把握机会的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用人能力、学习能力、风险能力等。杨桂芳等人认为,大学生创业者应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等素质。余可发等人认为,大学生创业者应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创业心理素质、学习与创新能力、资源获取与整合能力、对企业运作与市场开发知识的掌握能力。苏益南人等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可归结为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四个方面。心理素质包括创业欲望、自信心、意志力、自我控制和冒险精神;知识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能力素质包括识别机会能力、整合资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陈艳等人认为,创业素质可划分为四项:一是创业意念,包括欲望、决心、热情、责任感、冒险精神和创业的理念等;二是创业能力,包括组织与管理能力、高效率工作的能力、交际能力、应急能力、创新能力、洞察力、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及优秀的思维能力等;三是创业特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责任感等;四是创业知识技能,包括对创业有关的政策法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在上述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将大学生创业者素质从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四个方面进归纳总结,如表1所示。

(二)领导者素质

所谓领导者素质,是指领导者在一定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在领导活动中经常发挥作用的本质要素。成功的领导者应具备哪些素质,在管理学界提出了不少的观点,下面简述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领导者素质观点。

国外关于领导者素质的主要观点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约翰·科特教授对领导者素质进行研究,他在对多家企业的经理进行调查之后认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6个方面的素质:行业知识和企业知识;在公司和行业中拥有人际关系、信誉和工作记录;基本的技能,主要包括社交技能、概念技能和专业技能;要拥有个人价值观;要拥有进取精神;保持充沛的精力,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安德鲁·利迈克尔·梅纳德在对100多家企业研究之后,提出领导者应具备7种能力,即洞察力、首创精神、感召力、参与、应变能力、个性和言必行等。

国内关于领导者素质的主要观点 2004年,全国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研究中心编写的《管理考试辅导教材》一书认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应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方面符合一些基本条件。领导者心理素质应具备乐观和稳定的情绪、成熟的心理、坚强的毅力和意志,正确处理员工的人际关系,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正直的品质,实时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领导者业务素质包括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和基本理论,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程序和各项专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分析、判断与概括的能力,决策管理能力,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能力,沟通、协调组织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领导者身体素质包括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

根据上述的国内外领导者素质理论,笔者从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如表2所示。

两种素质的差异性与关联性

(一)两种素质内容上的差异

比较表1和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素质内容与领导者素质内容都包括相同的四个方面,即心理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要求中可以看出代表大学生创业素质特征的要素是“创业意愿”。创业意愿是实施创业行为的一个先决因素,实施给定行为的意愿决定于一个人对此行为的态度。显然,创业意愿决定着创业行为是否发生。虽然在领导心理素质要求中强调的“强烈的事业心”也可能包括“创业意愿”,但这并不代表其一定会通过创建新企业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事业。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毕业后究竟选择就业还是创业,创业意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决定着其成就事业的途径不同。因此,“创业意愿”是大学生创业素质中的一个重要要素。

(二)素质形成时间要求的差异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一个成功的企业会有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基于此,对一个成功创业的大学生而言,其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而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在大学毕业时并不一定具备良好的领导者素质,因为其领导者素质可以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而大学生创业素质要求其领导者素质在大学学习期间培养形成。

大学学习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树立和形成的时期。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者素质?良好的领导者素质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培养。

基于以上观点,大学生领导者素质的培养要求在校期间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训练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者素质,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目前,对有创业意愿的在校大学生而言,遇到的问题就是学习期间实践活动过少。

(三)两种素质之间的关联性

从两种素质形成的时间差异可知,大学生创业素质应包含领导者素质。对大学生而言,如果在大学学习期间形成了良好的创业素质,就同时具备了良好的领导者素质;如果在大学学习期间形成了良好的领导者素质,且具有创业意愿,那就具备了良好的创业素质。

关于大学创业教育的两点建议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培养

要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笔者认为,高校教育的重心应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识别具备创业品质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引导性培养,以加强其创业意愿;其二,提供校内及校外实习平台,丰富学生的个人经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改变外部环境的特质,同时能促进学生创业能力及创业知识的不断增长;其三,创业教育可适当减少课堂式知识讲授,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将创业培养重心放在高成就动机的学生身上。

(二)大学生领导素质培养

大学创业教育要加强实践教学活动,通常包括各种实验、实训、实习、创业实践等活动。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适应性、创新性、合作性及竞争意识等,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并形成创业所需的各种能力,这对大学生领导者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因而,大学创业教育应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培养大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领导者素质,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Singh R.Acomment on Developing 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the Study of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nd Exploit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1):10-12.

[2]赵观石.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六个认识误区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37-40.

[3]安德鲁·利迈克尔·梅纳德.完美的领导者[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4]Gideon D Markman,Robert A Baron.Person-entrepreneurship Fit:Why Some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 as Entrepreneurs than Other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3(13):281-301.

[5]胡旭微.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4):26-29.

[6]杨桂芳,龚成开.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J].人才开发,2008(8):27-28.

[7]余可发.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维度及其综合评价[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3):78-82.

[8]苏益南,朱永跃,陈永清.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2):60-62.

[9]陈艳,雷育胜,曹然然.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6(4):80-83.

[10]Kolvereid L.Prediction of Employment Status Choice Intentions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6,21,(1):47-57.

[11]周菲.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社会工作 青少年网络成瘾 优势视角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36-01

引言

伴随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受到青少年的青睐。然而,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助于青少年获取丰富的知识、拓宽视野、提升素质;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意志力不强的青少年而言,无节制地使用网络,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甚至损害其身心健康,这种现象称之为“网络成瘾”,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当前,中国信息时代青少年成长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有可能演变成为个人的成长问题、家庭问题甚至社会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综述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及相关表现

网络成瘾,心理学上定义: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上网行为冲动失控。主要表现为社会、心理、生理功能失调,上网时间上失去自我控制,不惜增加网上停留时间达到自我满足,完全沉浸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以此来满足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满足的自我,或借此来消解在生活中的压抑和不满,逃避现实。网络成瘾的后果是:情绪低落、缺少睡眠、精神不振、兴趣低落、生物钟混乱、饮食减少、体重降低、思维迟缓、社会行动减少等。然而,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能简单地从生理学、心理学或者教育学入手。作为一种专业化的综合性的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工作者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实际情况,给予个案或者小组形式的辅导治疗,不断强调治疗和发展并重,使得社会工作对于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愈加重要。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原因分析

1.青少年自身因素。叛离精神为主导因素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每日递增。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希望被看成是独立的个体,是绝对自由的,但是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他们,经济能力和决策能力的限制决定了其不可以为理想中的自由买单。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是社会化最初的场所。家庭成员内部的关系、和谐程度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各方面的问题和压力都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能专一,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疏远,这就使得青少年存在感和被爱感减弱,从而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现实生活中缺少的部分。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家长的不当教育方式和错误观念,盲目的排斥网络,更激起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和好奇心理,使得一部分青少年把网络当成逃避现实的工具,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

3.学校环境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时代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和成长环境,健康的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尤其重要。当今,虽然提倡学生综合素质,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依然普遍存在。学校的填鸭式训练,考试排名压力、高考升学压力等使一部分青少年选择用网络游戏和网络工具来发泄他们内心的苦恼和焦虑,暂时逃避现实的学校生活。

二、优势视角理论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中的运用

优势视角理论,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意味着应当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其核心理念:相信人们天生具有一种能力,即通过利用他们自身的自然资源来改变自身的能力。该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矫治和干预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根据优势视角理论,面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时,社会工作者既要看到案主存在问题的一面,也要发现该案主所拥有的资源与潜能,协助案主意识到自身所处的境遇其实是另一种获得新生的机会。例如,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社工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运用已掌握并且运用自如的网络技能?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和使用的娴熟程度是否有利于提高其自尊心?是否有可能利用青少年网络娴熟的技能帮助他们获得诸如职业等资源?这种优势视角下,对“优势”的突出与强调,有利于激发案主自我帮助的潜能和潜在动力,从而真正实现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核心目标。

三、结束语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自我探索与认同、人际关系等也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加上网络很强的吸引力,易造成青少年过度使用和迷恋网络现象。社会工作者应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运用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和技巧,对青少年进行危机干预,并结合青少年的基本特征和需求,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规律,探索青少年工作专业化建设道路,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减少和解决,更有利于青少年适应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海宁.小组工作在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中的应用[J]. 社会工作, 2006.

篇10

1、语文课程标中对教学建议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个性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你认为生命课堂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课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因“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影响着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全迸发出一些充满生命灵动的想法。在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之间产生

冲突时,教师应及时判断生成信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的价值,适时调整预设,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我认为

“生命课堂”有下列具体表现: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

4、新课程要求老师角色怎么转变?

答: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到位得体,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轻松自如地开展教学的保证教学互动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实现,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年龄身份,保持年轻的心态如上课前或上课之初与学生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对话,消除学生的距离感,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着亲和力,形成沟通,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为主,不去挑剔,也不冷漠对话师生互相交流对话,互强当然课堂教学贯彻多元评价人文关怀,教师文化积淀丰富,能深刻全面地把握新课程,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

5、低段地写话教学与中高段地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答: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6、什么是探究学习?请举例说明。

答:“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地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地学习方式和过程“。如:教学《捞铁牛》一文第二段,这一段包括四、五、六自然段,讲地是怀丙和尚利用水地浮力捞起一只只铁牛。可以这样处理这一部分地:(1)课前用小木板、木条制作了类似教材插图中地“大船“,还准备了绳子、石块、“铁牛“(用大石快代替)、玻璃缸。(2)然后让学生分组操作,演示怀丙捞铁牛地过程,同时让学生说说他们在捞铁牛地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3)最后再读第四自然段,去验证观察地结果。又如:教学《白杨》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探究,可以抓住爸爸地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地?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地?(“一思“眼前地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地特点;“二思“胸中地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地心意;“三思“未来地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

7、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答: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汉语拼音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独立识字

,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2)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能用普通话和别人交谈。(3)帮助学生阅读。简而言之,汉语拼音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8、结合你的教学实践,重点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谈谈怎样上好一堂课?

答:新课标按照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目标设计上有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相互交融、渗透,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

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答: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活动安排不充分,学生能做的事没让学生做第二,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第三,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不该分工的分了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9、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答: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制一贯教材,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其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怎样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

答: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用适应实际需要的训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你在教学中是怎样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

答: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思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10、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答:(1)优化教学环境,教师要注意随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换教室内的识字乐园(如板报、墙报、识字角等)内容。(4)开放教学时空,走进生活识字,如广告牌、商标等。

(2)借助游戏活动,借助图画等媒体,寓教于乐,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积累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等让学生自主识字。

1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每个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12《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各是多少?九年累积达到多少万字?

答:第一学段(一、二年级)5万字以上;第二学段(三、四年级)40万字以上;第三学段(五、年年级)100万字以上;第四学段(七---九年级)260万字以上。

13、综合性学习作为一项新的课程目标,在课标中指出应从哪些方面突出综合性?

答:(1)学习目标的综合。(2)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3)学习方式的综合。

14、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a

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b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

c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d

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15、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答:素质教育的定义界定了它的根本目的、基本特征,有别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的有化、吸收,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使学生相应的能力得到提高,注重能力培养,而应试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行之有效。

16、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总体教学建议?

答:(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7、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阶段(3~4年级)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哪些目标要求?

答:(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18、课程标准中第三阶段(5~6年级)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哪些目标要求?

答:(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19、课程标准中第一阶段(1~2年级)口语交际提出了哪些目标要求?

答:(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0、你是怎样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10分)

答:首先,要明确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的范围和教学要求,教师都要建立这样的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学好语文,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重视基础知

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师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新知识和新概念,使学生了解广泛的语文知识。教师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操作、交流、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

21、如何返回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10分)

答: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的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2、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答(1)活动安排不够充分。(2)小组内交流过多,学习过少。(3)小组内分工不明确。

23、《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识字与写字有哪些建议?

答:写字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就要求学生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并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整齐美观,并有一定速度,同时能用毛笔写正楷字。

24、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有哪些?

答(1)综合性学习中要正确选择主题(2)综合性学习中要启发诱导,激发兴趣,

(3)综合性学习中要恰当安排,明确目标(4)综合性学习中要共同合作,参与指导(5)综合性学习中要关注过程,做好评价

25、什么是语文素养?

答: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6、你认为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答:(1)优化教学环境,教师要注意随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换教室内的拼音乐园(如板报、墙报、拼音角等)内容。(2)借助游戏活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把游戏引入教学实践,寓教于乐,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助图画等媒体,汉语拼音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形象富有童趣,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画弄明白字母的音和形。

(4)在动手实践中巩固,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动手摆一摆,捏一捏等实践活动。

(5)开放教学时空,汉语拼音教学应拓展教学时空,针对本地方言的特点,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在儿童言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有计划的进行正面教育。

27、你认为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答: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好比一个引路人,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想使他们都能到达知识理解的大门前,就要根据他们差参不齐的现状,为他们设计不同的道路,难度就在于教师的问题设计上。(1)确立主题,突出综合性。(2)教学过程的展开要强调实践性。(3)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强调自由性。(4)学习的组织要强调合作性。(5)学习活动要发挥创造性。

28、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

29、如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答: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30、你认为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答: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好比一个引路人,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想使他们都能到达知识理解的大门前,就要根据他们差参不齐的现状,为他们设计不同的道路,不同的道路会有不同的问题等着学生们去探究,去学习,去思考,但最终目的是,他们都能从不同道路上走到同一扇知识大门前,并且开启这扇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难度就在于教师的问题设计上。(1)确立主题,突出综合性。(2)教学过程的展开要强调实践性。(3)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强调自由性。(4)学习的组织要强调合作性。(5)学习活动要发挥创造性。

30、简述语文课程目标实施中的评价建议。(10分)

答:(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2)、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31、简述语文课程在教育中的特点(10分)

答:(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2、简述在语文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答:(1)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语文课程治理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

(3)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3、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答: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4、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答:新课程强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35、《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总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36、语文课程资源包括什么?请举例说明。(至少五种)(10分)

答: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37、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10分)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38、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10分)

答:“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39、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10分)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40、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答: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制一贯教材,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其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1、《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有哪些要求?(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