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状况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就业状况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失业;理论与实践;高校教育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担负着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担,更加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中国梦”为我们的人生目标,而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梦想。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部分分离,加上个人心理的主观排斥,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在目前社会社会状况下,靠个人改变目前的状况是无法完成的,我们必须依靠学校和社会,尽快融入社会,合理的将自己所学用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够更好的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 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中国社科院蓝皮书分析指出,继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持续突破700万,并超过去年的727万达到749万之多!目前中国待业大学生数量众多,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中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这意味着将要有将有数十万大学生面临失业,目前在国家众多政策支持下,估计在2015年失业大学生也将不少,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社会上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严峻形势。

二、 高校教育与社会所需对比

根据大学生学校、专业不同,可能就业率会有不同,但是在目前大学生就业普遍难的前提下,不仅仅是个别专业就业难,所以我们应当全面地看待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在大学的学习中,我们虽主要学习的基本课程和本专业的课程,但我在暑假一个月的暑期实习中,也渐渐发现课堂上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很难很好的用于实践中。不仅如此,在实习中,我认识一个刚毕业的学长,他在单位工作一年了,从和他的聊天中,我得知虽然说法律专业相对来说专业较为对口,但实际上,当你真正离开学校,参加工作时,你会发现学习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是在大三就过了司法考试的学长,到目前我仍然看到他的书桌前堆积的诸多法律书籍,所以目前并只是不是学校教育出现问题,个人也有部分问题值得探讨。在实习单位上,他们需要的不只是专业知识,也需要其他各项综合技能,比如普通话、计算机、人际交流能力等,这些都是你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自己进入社会,了解社会所需,并在有限的时间中,学习社会必要技能,这样以后我们才能更好的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本次实习中,我参与了一个案例讨论,主要是讲10几年前的法院判决未实施,现当事人要求法院强制执行。案情大致如下A与B是生意关系,A欠B几万元人民币,但A有货款为证,证明自己没有得到产品卖出的钱,这个案子在我看来,A理所应当付给B所欠款,但是在检察长仔细分析,直接说出A、B之间是否存在职务行为,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部分分离。

三、 单位对大学生要求

在本次我实习的单位中,尽管其中大部分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只是较多,但是在此单位中,依然存在对应聘者要求过高,比如对一个检察员助理就要求大学本科学位,其实助理主要做的是整理文件,打扫卫生等杂活,并不需要过高的学位,造成了部分人才资源的浪费。

四、 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剖析

一些研究表明,有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中西部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成为公务员或者在国有企业就业,更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①而且现象表明有意愿的大学生在基层工作时间也不长。对创新创业并没有多大兴趣,导致就业方式单一,待业人员不断增加。

(一)考虑去基层人数增多。在今年中国社科院的调查中,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基层等艰苦岗位求职的比例进一步下降,只占16.5%,“愿意”去的为31.6%;“可以考虑”的比例为51.8%,相比去年“可以考虑”的比例上升了将近13个百分点。②

尽管考虑去基层的人员在不断增加,但是实际在岗位上坚持下去的人数毕竟是少数,在基层呆不下去了。有将进入失业大学生行业,整个社会待业大学生人数依旧较高。

(二)对工作要求仍较高,缺乏创新。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眼光较高,难以进入企业基层,就算进入基层也无法长久呆下去。面对脏活、累活仍然无法切实的去做。中国大学生普遍缺少敢于创新的精神。中科院风雪中提到,我国毕业生真正创业者不足2%,“对比去年的数据,今年求职者表示想创业和考研的人数比例都有所上升,而选择直接工作就业的比例有所下降。”在毕业生创业上,熊汉忠表示,连续几年的调查发现,每年有创业意愿的人群比例都在20%上下,但实际上大学生毕业后每年真正走向创业的人群比例还不足2%,两者差距巨大。③

五、 个人、学校、社会结合,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形势严峻,不是从一个方面努力就能改变的,需要我们整合各部分,共同努力。以学校为媒介,将个人与社会良好的结合起来,更害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个人:端正态度,多去实践。我们很多青年人在就业无门,创业无经费,要保持平常心,大学生要尽早到社会上去实习,实习期间多参与实践,多问,从“学生”扮演过渡到“企业职员”,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要再做不理性的经济牺牲者。自己要好好结合社会特点与形势,结合自己的特点与优势,走好自己的就业之路,走好自己的创业之路,为尽早拥有第一桶金而理性投资、而努力奋斗!

(二)高校;教学与实践更紧密的相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鼓励大学生更早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学校到社会这一过程的转变。在学生心理素质上,鼓励、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持续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三)企业:合理设置门槛,充分利用人才。一些企业埋怨大学没有培养出对口的人才,在招聘员工时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的提高,一味的追求高学历。本来只需要专科生就能完成的工作一定要本科生做,提高了入职的门槛,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因此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难度。同时,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不能希望每次引进的人才都能立马发挥作用,这对应届毕业大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必须对他们加强培训,分担学校的教育压力。

结语

首先感谢西南科技大学团委和游仙区检察院给我此次实习的机会,有了这次实习的机会我才能对自己未来树立一个良好的指南,并切实体会到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再次,感谢游仙区检察院的各个人员对我的照顾与讲解,让我更加了解本专业在学习与就业之间的不同。(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时间:2015-05-22 来源:职业规划网)

[2]《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京华时报 作者:陈荞)

[3]《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注解:

① 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时间:2015-05-22 来源:职业规划网)

篇2

一、主要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1.待遇低,流动性大。虽然从连续的4年就业统计数据来看,就业率的总体趋势是增加的,但是从毕业学生反馈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普遍反映就业待遇偏低,稳定性不高。这是由于黑龙江省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薪酬偏低,处于全国下游水平。由于在企业供职的大学生在各项社会保障待遇上缺乏保障,导致了人员流动快,既不利于企业发展,也影响大学生们的就业态度。此外,黑龙江省的地理位置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33%的学生选择沿海地区,18%的学生选择北京、上海等直辖市,仅有5%的学生选择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就业。因此,本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背井离乡去省外就业,而省外的毕业生却极少来我省就业,这种人才外流的局面,已存在多年。不仅造成了地方的人才匮乏,也制约了地方的经济发展。2.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分布不均。从总体来看,工科类和服务业类专业就业形势较好,此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优于文科类和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方面是专业的供需不平衡。从目前看,在学科专业上,社会对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体育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少。在学历层次上,博士、硕士供不应求,本科供需大体持平,而专科(高职)毕业生却是明显的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目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上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此外,由于招生的计划及专业的设置与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致使各专业的需求量相差悬殊。例如高校毕业生中的社会工作、音乐表演、朝鲜语、公告安全管理、运动训练等专业就业率最低,连续4年的就业率均不超过7%,就业形势严峻。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度部匹配的深层原因。这也同时会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进而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3.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被调研的162家企业中的17家表示毕业生质量下降、水平降低,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从用人单位反馈的调查问卷显示:对所招毕业生比较满意的单位占了49.5%,但“一般满意”的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为38.8%,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为4.1%,该数字表明仍然有四成多的用人单位对所招的应届毕业生评价一般。这主要是由于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需求矛盾: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专业水平、人际沟通。而大学生自我评价认为所缺乏的是英语、计算机和专业水平。另外,职业道德也是用人单位较多提及的一方面。近年来“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逐渐被广大大学生所接受,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契约意识薄弱,频繁“跳槽”,另外,毕业生缺乏在基层实干的精神、违约现象、诚信现象也是导致用人单位对近年所招应届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需要多方面的资源整合。这需要充分发挥教育部门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态度;鼓励毕业生主动面向基层就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公益和扶持,组织创业实践,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此外,更要不断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督促各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网上招聘活动;引导高校加强就业市场建设,依托企业资源、行业资源和校友资源建立稳定的省内外就业基地和工作网络;坚持“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建立困难毕业生等特殊群体就业数据库,安排专人负责,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帮扶;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作者:王戈张世明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状况 就业质量 提升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也由过去的“计划分配”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配置模式。自主择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天地和择业自主性,但是,由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不足,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层次低,造成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再加上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的连创新高,“史上最难就业季”已持续了三年。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99万、云南省达到13.8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云南省达到15.2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云南省达到16.2万;屡创历史新高。日益庞大的毕业生群体见证了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从数量来看,云南高校毕业生在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高。据《云南省2014/2015学年初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云南省省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824451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3%。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6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67所;成人高等学校2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30所;高职(专科)院校37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与东部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相比也差距明显。那么,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呢?基础教育、高考招生、高等教育制度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都存在较大问题,社会文化、职业价值导向偏差也带来不少问题。所以,需要从教育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顶层政策设计、文化导向、职业价值等方面着力,通过多条途径形成合力来提升云南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一、就业质量标准的定义

目前,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关注的热点之一。就业率作为社会衡量一个高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参照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影响了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对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但就业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高校及其专业毕业生的市场供求状况,简单反映高校在某一阶段就业人数及其比例,是“量”的概念,无法全面反映毕业生流向、就业结构、毕业生满意度等复杂的就业现状,无法对就业进行“质”的评价。因此需要明确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定义。所谓就业质量应该是一个评价体系,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从就业机会的获得上体现就业竞争力;从薪资收入、工作环境等指标体现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从工作的稳定率、专业的对口率、职业发展空间等岗位特点体现职业发展趋势。总的说来就是人职匹配的程度。

二、云南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1.大学生就业情况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盲目突出应试能力,在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基本缺失,学生在报考大学时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倾向,同时对高校各专业的社会前景缺乏客观认识,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现行的高考平行志愿录取机制造成大量专业调剂,因此很多大一新生对录取专业不满意,难以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及专业学习。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职业生涯的概念认识粗浅,仅停留在“考证”、“职业热门”“行业收入”等问题上,职业能力准备严重不足。由此造成云南高校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造成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无法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就业行为茫然无措,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而就业之后违约率较高,跳槽、离职率也比较高。

2.云南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云南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多沿袭传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和职业咨询仅作为“点缀”,并未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培训和个体咨询。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还有相当距离。云南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仅仅是选修课,甚至几次讲座的水平上,而且关注的焦点是毕业生,较少能从低年级就开始职业生涯的引导和教育。这就造成云南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教育现状与全国相比处于明显滞后的地位。

其次,云南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上也存在明显差距,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起点低、质量差、理念落后,就业服务基本上是以就业推荐、就业派遣、外联企业、举办校园招聘会等传统形式为主,就业服务质量停留在粗放的就业集市的低水平上。

云南高校尚未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开发就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工具,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大学生就业能力标准与评价方法”等,并建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能力数据库”。云南高校尚未建立就业反馈招生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缺乏学校与毕业生回访机制。未能充分听取毕业生对教育教学的反馈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3.用人单位未能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用人单位招聘时倾向于聘用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但大学毕业生工作经验贫乏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没有实行实习生制度,这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所欠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基础教育为大学所提供的是应试型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的毕业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高校师资队伍存在制度缺陷,高校老师没有在用人单位工作过的经历和经验。由于人事制度、以及学校本身等多方面原因,学校进人条件都是要求博士学历,低于硕士研究生的学历不能入编,使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进不了学校。最重要的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障碍,大学课程中普遍缺乏新内容,高校教师使用的教材,引用的案例,几年、十几年不变,这些都从机制上面影响了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影响学生与社会的接轨。

用人单位应主动与高校寻求人才培养协作的共识。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是企业和高校共同发展的需要,在有利于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给企业带来更大效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在实践中尽快成才。这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创建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发展的双赢局面。

4.人力资源保障和教育行政主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1)人力资源保障方面的薄弱环节

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就业服务在云南劳动力市场一直非常薄弱。人力资源保障部门首先是加强工作岗位需求信息平台建设;解决就业信息与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对接的问题。其次,创造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发展,引导就业方向。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制定政策、制度。目前,制度、政策的调整缓慢,例如:越是发达地区、垄断行业收入越高,与边远基层和落后农村形成强烈反差。应加快清理制约人才合理流动的各类限制性文件,出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社会保障文件,促进大学毕业生多层次、多渠道就业。

(2)高校发展与布局存在的规划问题

目前,云南高校数量达到69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跨越式的成果。但是,云南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存在较大问题,办学定位含混不清,招生缺乏科学论证,招生与就业不挂钩,专业设置盲目无序,学科建设重叠浪费,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对应,培养质量与与行业要求背道而驰等等。例如:全省农林类、师范类院校数量过多,专业重叠,毕业生过剩。而工科类院校数量较少,专业发展不足,毕业生相对稀缺,用人单位招聘比较困难。所以,应该进行宏观调控,统筹协调高校的重组、整合、发展。比如:将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的农林类优势学科合并吸收省农科院、林科院合并建成农林学科优势的特色区域高水平大学――云南农林科技大学;将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的交通、机电、工业、工程类专业合并建设成为培养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区域高水平大学――西南工业大学。

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就业工作考核把就业率作为重要指标。但是毕业生的就业率由学校调查填报,而非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的失业或(待就业)登记制汇总形成,造成高校在就业率上注水的冲动。

三、对策与建议

第一,引导云南高校加强与行业、产业等用人单位的沟通,创建高校校长和企业家例行的峰会沟通机制;建立工程师、教师双向交流、交叉培养机制;建立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实训、实习、见习机制。

第二,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用人单位应完成角色意识转换,强化人才开发制度建设,推行规范化人才制度管理。用人单位要创建并不断推动大学生实训、实习、见习制度的形成。

第三,建立权威的就业公共信息的统计和制度。

第四,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搭建创业平台,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第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发展趋势等,研究和制定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人才培养的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

第六,对省属高校进行宏观调控,统筹协调高校的重组、整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虬,周舟,辛继龙.云南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6(2)

[2]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问题、实例、解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王宏虬,王璐,汪飞.云南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5)

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

[作者简介]李庆,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191-0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高校逐年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剧增,全球金融危机使原本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2009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面临着重大挑战,作为就业主力军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更加值得关注。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南京是我国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城市,大学生人数尤其众多,且南京是长三角重要的政治、经济、科技中心,也是吸引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城市之一,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解南京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分析大学生就业前景,本调查于2009年3月至4月在南京市范围内开展“2009年南京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希望通过这一调查为有关部门制定就业政策提供科学参考,从而缓解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难局面。

问卷调查对象为南京市地方高校的毕业生,高校类型包括全日制本科和大专院校,专业包括文、理、工三大类,覆盖了经济学、教育学、理学、文学、工学等12个学科。调查对象系随机抽取,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78份。问卷有效率为92.67%。其中男生占44.2%,女生占55.896,来自城市的毕业生占56.8%,来自农村的占43.2%,问卷结果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和交互分类分析。

二、南京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状况

(一)就业形势

关于就业形势的认知状况,83.1%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只有14%的人认为“形势一般,就业正常”。可见,目前的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打算更加务实理性。在调查对象中,54.7%的人选择“先就业再择业”,12.6%的人选择“自主创业”,11.2%的人选择“考研”,只有8.3%的人选择“找到满意工作为止”。这说明,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择业方式日趋多元化,择业更加合理。

当问到“当前就业形势,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哪些”时(多选),“收入水平”(83.8%)排在首位,其次是“工作兴趣”(57.2%),再次为“专业对口”(36.0%)。这说明大学生就业注重经济收入和个人兴趣,而不太注重专业对口。

(二)就业意愿

就业意愿是指大学生在求职之前的理想追求,这种追求与现实就业形势的匹配程度会影响到其求职结果,并通过大学生的求职选择体现出来。

1 大学生就业意愿的总体情况

(1)就业地点选择

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当问到“您首选的就业地点是什么?”时。有43.596的人选择“东部沿海发达地区”,24.5%的人选择“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大都市”。即近七成的被调查者就业首选地点为东部发达地区和大都市。然而,面对目前大城市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时,也有20%的人将中等城市作为首选地点。

(2)单位性质选择

超过三成的人将外企作为首选的工作单位,这与外企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较好的发展空间有关;另外近五成的人选择的单位集中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企”,这可能是进入这些部门意味着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另外13.3%的人选择“自主创业”,这表明他们想依靠自己充分展示才能。

(3)期望的月薪

薪酬被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调查显示大学生预期月薪较低,25.6%的人期望月薪为1501~2000元,26.3%的人为2001~2500元,即占约一半的人将月薪定位于1501~2500元间。面对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毕业生期望的月薪更加现实合理。但仍有13.7%的人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

2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就业期望

生源地与大学生期望的工作单位呈现密切关系。尽管外企是毕业生的首选,但来自城市家庭比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在外企工作,选择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人数也比来自农村家庭的要多,选择自主创业的也高于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此外,来自城市家庭的比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期望更高的月薪。在2500元以下,两者差异不明显;在2501~4000元间,来自城市的比来自农村的要高8%;当期望的月薪在4000元以上时,来自城市家庭比农村家庭的要高5,1%。这说明来自城市家庭的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更高。

(三)就业渠道

良好的就业渠道能给大学生带来有用的就业信息,促使其顺利就业,大学生要想找到满意工作,除了合适的就业渠道外,还离不开就业部门的指导。

对于“您从哪些渠道得到就业信息?”(多选),“人才招聘市场”成为大学生首选途径(21.2%);“求职网站”居其次(19.9%);再次是“老师、亲戚或朋友”(18.8%);“校园招聘会”(16.7%)和“电视、报刊等媒体”(13.2%)也是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各种求职渠道百分比较为接近,说明现今就业渠道多元化、信息来源多样化。

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将近四成的大学生期望从高校就业指导中获取就业信息(其中“用人单位信息”占18.7%、“本专业就业信息”占18.3%),希望获取应聘技巧的人占28.4%。“职业规划辅导”占12.2%。

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为“一般”,不到三成的大学生评价较高,还有近二成的大学生评价很低,这表明高校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任务还很重。

(四)就业结果

据资料的统计结果来看,求职现状不很乐观。到2009年4月为止,已经签约的占5%。有意向等待签约的比例为8.3%。即只有不到15%的大学生找到了工作;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63.7%;另外还有7.9%的大学生准备自主创业。这可能因为部分考研、考公务员成绩未公布,另外学生因还未毕业而没有外出找工作,真正求职结果应以半年后为准。

关于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原因,大学生将责任主要归于自身,“缺乏工作经验、实际技能”居于首位,比例为31.7%;排在第二位的是”就业期望太高”,占25.9%;“就业人数多、竞争激烈”居第三位,占17.6%;而认为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原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比例不高,只占8.9%。

关于求职过程中最主要的依靠因素,“个人

技能”成为首选。占36%;其次是“实习经历”,占17.6%;再次是“专业素养”,占16.9%;“社会关系”也是求职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占9.7%;“学校声誉”占6.5%。可见,社会关系、学校声誉等非个人因素也影响着求职,学习成绩反而不被重视。因而,从求职成功和失败经验来看,大学生认为个人技能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说明大学生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

(五)自主创业

被问到“您对自主创业的看法?”,有28.8%的大学生选择“非常感兴趣,渴望自主创业”,24.8%的人选择“工作难找时,会考虑自主创业”;这表示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逐渐提高;有35.6%的大学生表示“暂时没考虑,时机成熟再创业”,只有8.3%的人表示“没兴趣,不会考虑自主创业”。调查显示,男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比较感兴趣,渴望自主创业的比例比女生要高。但是当工作难找时,更多的女生会考虑自主创业;女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没兴趣、不会考虑自主创业”的人数也要高于男生。

关于“自主创业最需要什么”,34.5%的被调查者认为最需要资金,其次为相关知识和经验,占23.4%,再次是技术,占14.4%。进行自主创业,除了资金、技术和相关知识与经验外,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推动。对于“您认为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应做哪些工作”(多选),“放宽贷款和融资政策”成为首选。比例为57.9%,其次是提供创业专业化服务,比例为56.8%,再次是“敦促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和“给予税收优惠”,分别占46%和45%。可见政府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总结及原因分析

(一)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就业趋向理性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显现,一方面,我国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我国正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趋于紧张,缺乏实际经验的应届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全球金融危机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倾向于“先就业再择业”,即先站住脚根,再谋求发展,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其次才是“工作兴趣”。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质量直接影响到个人前途和发展。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也更加理性和务实。

(二)大学生就业期望较高,就业地点和单位选择欠合理

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但毕业生就业期望仍然较高,约一半的毕业生将月薪定位在1501~2500元,这表明大学生的月薪期望较为现实合理。但在就业地点和工作单位的选择上,将近七成的大学生选择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毕业生就业仍然“重东部、轻西部”,“重城市、轻农村”。超过三成的大学生期望到外企工作,有近五成的人选择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福利待遇好的部门,选择民营企业的只占5.8%,显然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严重扎堆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另外,来自城市家庭比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就业期望要高,他们期望更高的月薪,更多地倾向去发达城市,选择福利待遇好的单位人数也更多。可见,家庭背景作为先赋性因素对大学生择业观起着重要作用。大城市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尤其是外企就业岗位明显减少、就业难度增大,但是仍有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民营企业就业,事实上正是这些地方和部门人才紧缺。可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属于结构性失业,所以大学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才能缓解就业难题。

(三)大学生就业渠道多元化,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信息是求职择业的必要条件,信息渠道数量越多、渠道越可靠,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越大、职业效果越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当前大学生就业渠道日益多元化。大学生主要从人才市场、求职网站中获得就业信息,老师、亲朋好友等人际网络也成为大学生信息来源渠道,还有其他的渠道如校园招聘会和电视、报刊媒体。这五种渠道提供的就业信息广、可靠性强,所以毕业生应多方出击、充分获取有用的信息,寻找就业机会,众多大学生顺利就业需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本应肩负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观念教育的重任,但是目前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的评价并不高,因而高校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工作。

(四)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率较低,影响求职的因素多样化

在南京高校毕业生中,地方高校人数最多。就业压力最大,其就业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体就业形势,从调查情况来看,只有不到两成的签约率,可见南京地方高校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当然,影响求职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技能,而求职者成功的经验也证实就业需要依靠个人技能和实习经历,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机制以应试为主,高校注重理论而忽视实习,不重视锻炼学生实际工作技能,导致应届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也存在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如就业期望太高和综合素质不高;外在的不利环境也导致大学生很难找到工作,如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人数太多以及用人单位要求过高。但调查表明,大学生如果能够提高自身技能、学有专长,降低就业期望,抓住机遇,就有可能顺利就业。

(五)自主创业有待提高,政府需要提供相关支持

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带来了就业恐慌,在疏导分流大学生就业中,自主创业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调查表明五成的人有自主创业的想法。虽然很多大学生对创业抱有较高热情,但真正实现自主创业的人并不多,对一些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只是工作难找时自谋生路的一条途径,且持该想法的女大学生多于男生。实现自主创业需要具备很多因素。除了具有创新能力、勇气和胆量外,缺乏资金和相关知识经验也成为困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最大实际难题。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而且能实现其人生价值。大学生创业离不开政府的相关支持,放宽贷款和融资政策、提供创业专业化服务、给予税收优惠是大学生希望政府在创业方面应做的工作。

四、南京地方高校就业状况的调研启示与建议

近年来,伴随高校扩招导致就业人数增加、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2009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45.9万人,比去年增加3万人,增幅7%。加上外省江苏籍毕业生、外省生源到江苏就业及往年积存尚未就业的毕业生,预计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将超过60万人。就南京来看,2009年南京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毕业生总量依然很大;二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下,部分行业就业需求缩减,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三是地域结构矛盾和专业结构矛盾突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和人才实施战略,也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建设有关部门从以下方面着手,本着就业乃民生之本的理念,全面落实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推进大学生就业,来缓解当前的就业难题。

(一)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一是政府应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深化体制改革,培育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健全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机制。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如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苏北计划”等工作,并为西部、农村或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切实保障。三是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项目论证等“一条龙”服务。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制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的指导和监管,扩大高校毕业生实习范围,提升毕业生就业技能,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除了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外,还要重视就业问题,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地方高校要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为导向,积极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视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学校应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应该与地方就业指导中介合作,通过网络招聘、校园招聘、供需洽谈会和专场招聘等形式,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另外,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相关就业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此外,学校应开设就业指导课,讲授应聘技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并传达人才市场的最新动态,尤其要重视创业计划指导,努力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

(三)大学生应提升综合素质,转变观念,积极就业

篇5

摘要: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且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通分析当今社会、学校、家庭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状况,探究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关键词:就业难;大学生

一、引言

近年来,全国高校不断扩招,加之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就业形式日益严峻,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这使得大学应届毕业生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各种就业压力。大学生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其所承受压力及其心理状况是社会不得不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对就业难的探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渐露端倪,近几年愈演愈烈,逐渐成为比较突显的社会问题之一,。从2003年至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增加量超过50万,而每年毕业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70%左右,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2006年开始,未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00万。在北京《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虽然有一定增长,但对于日益壮大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且较为关注的问题,不难发现很多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在中国这个问题更为严重一点,不得不引起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为了尽量使更多人受高等教育,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是创造不了与之相匹配的就业机会的,当然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

1.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社会客观环境

我国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特征的影响不容小视。例如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农村就业的收入差距大,个人发展的空间与机会不相匹配,体制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等)就业与体制外(民企、私企、个体户)就业,员工的待遇差别很大。总的来说,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就业状况。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北京、上海等地区和政府、外企等单位不要应届毕业生或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山区长期招收不到大学毕业生。二是国家关于就业的相关制度、法律不是很完善。三是就业竞争激烈,市场达超饱和。正因为这样的二元结构,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大量涌向城市,在某些发展较快的地区、某些热门行业形成过度竞争,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无论中层还是基层均提高学历等标准,许多条件要求也十分苛刻。文凭已经不再是走向理想职业的唯一“绿卡”,除了要求高学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也成为必须考虑因素,导致一些应届毕业生不能够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而且不少招聘单位的广告明确地写明“只限男性”或“男士优先”,性别上存在歧视。对于这些不匹配问题,高校的专业及课程体系缺少创新,没有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进行相关调整,只是沿用以往模式或是盲目模仿国内外名校理念。

2.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身综合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招聘需要,但自我就业期望值过高。一方面,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中西部落后地区等等,另一方面,一味追求高工资、过分看中福利制度等,宁可拥挤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也不肯放下架子做最基层的工作。二是缺乏创新、创业意识。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教育背景,我国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在面对当今日益变化的市场,高校毕业生逐渐成为廉价的替代者与竞争者,所以大学生零工资或与农民工等工资的现象也并非无稽之谈。

四、讨论

自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高效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发展由精英教育跨越式地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日益壮大的大学生群使竞争逐渐加剧和激烈。与此同时,社会经济体制、经济环境、高校、大学生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更重要的是部分大学生还处于迷茫、彷徨和搜索之中,这些问题表现在就业上,常常在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混乱不清,对就业不能准确评价,导致不能很快失业。

面对就业难这一问题,社会要改革高校培养模式,改革就业指导模式,使大学生的技能不断向市场需求靠拢,强化社会保障制度,让大学生内心充满就业安全感,尽量降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等客观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影响。就目前就业形势而言,大学生要了解当前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仔细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理想选择第一份工作,必要时可以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不仅要正视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而且要使就业压力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田澜,向领.大学生学业压力研究综述.江苏高教.2010

[2]刘红波,赵进,欧阳九根.大学生就业压力因素分析及心理疏导探索.健康干线

[3]郭江波,袁娜.大学生问题难成因及对策. 公文易文秘资源网.2008

篇6

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资料:《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涉及全国6000多名2006年毕业的本科生应届本科毕业生中,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间,1.58%的学生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调查中仍有77.3%(34家)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还有20.5%(9家)认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务实了,甚至为了就业而降低了期望。

解读:

1. 用人单位考虑:从公布的调查报告信息来看,这个报告似乎倾向于有影响力的高校毕业生。如,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报告显示77.3%用人单位还是认为就业者存在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我认为一方面跟就业者的名校情结有关,以为自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实际上是,皇帝女儿虽然好,但用人单位怕娶不起。因为养媳妇,不仅仅需要考虑钱,更需要考虑新媳妇与婆婆与家人相处共事的环境,即新进人员的个性与固有的企业文化凹凸差的比重。

2. 就业建议:一方面登陆用人单位网站或通过熟悉的朋友详细了解单位的特点和企业文化,根据自己的个性寻找适当的契合点;一方面要敢于谈必要或适当的待遇,零工资的想法固然是善意,但用人单位往往觉得更难办。

调查报告资料: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

解读:

1. 用人单位考虑: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这个数字没有明确说明什么意思。在实际就业成功率上,可能要比这个数字低数成。

2. 就业建议:找工作就像谈恋爱,恋爱就是练爱,一见钟情定终生,是幼稚的表现。刚毕业的学生,不妨多创造面试的约会机会,这样至少可以减少怯场、不自信的弱点,提高娴熟得体沟通的技能和技巧。

调查报告资料:截止到5月底,在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中,有27.3%(12个)受访者承认招聘时有性别倾向,而有72.7%(32个)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招聘时没有明确的性别倾向,但会考虑工作的性质和岗位要求来招收不同的性别。

解读:

1. 用人单位考虑:用人单位用人不考虑性别,那肯定是不实际的。

2. 就业建议:男性就业者多选择基础性、技术性和市场业务工作考虑,熟悉单位环境和市场环境,才是第一重要的,尤其是学管理和法律专业的,尤其要考虑性别的差异。女性就业者,建议一般不要太强调能力,而要在与人接触、言谈举止等方面下功夫。

调查报告资料:课题组依据16所大学所在的区域,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区间,调查结果显示,东部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62.43%,中部、西部和东北部高校则依次分别为47.88%、41.73%和43.39%。

1.用人单位考虑:一般而言,一方面经济活跃地区,新生的就业机会多,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和效率比中、西和东北部高。

2. 就业建议:对有能力或想体验人生更多角度、多层面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就业者,应当跳开熟人圈和地域圈的限制,去寻找全新的机会。学历只是证明接受过系统教育的标签,趁年轻身体棒,精力好,有冲劲的时候,多积累经历、游历和行业认识资历,是一生的财富。

调查报告资料:此次调查根据法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理学、历史学、农学、文学、医学和哲学等学科门类,调查结果显示,农学就业率最高,达到78.38%,而法学仅有37.85%;医学最低,仅为31.01%。而且通常被视为冷门专业的哲学和历史学,学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分别达到40.35%和51.85%。

解读:

1.用人单位考虑:(1)尽管法学专业的总体水平一直以来都不是很高,但并不说明法学专业本科教育没有市场,对于大多数用人单位专业的法律人才都是稀缺的。关键的是一方面学校课程结构和学教方式需要做很大的改进,法律人才在中国不是过剩,而是太少,少得可怜到已有法律人才根本就不足以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2)农学就业率最高,就业期望值低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市场需求量,是卖方市场在起作用,其次是人的就业价值改变。

2. 就业建议:(2)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要大胆打破专业限制,选择不同的行业就业;(2)就业者选择农业、农村、农商甚至农民,将是大有作为的事业天地。

调查报告资料: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1.6%的学生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其中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比例高达51.29%,而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则重点依托学校的推荐,相应的比例都在四成以上。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实证研究 高校

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提出要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可见,创新创业已成为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新常态。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助推剂。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已经成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常态。高校大学生创业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密集出台了很多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究竟实施效果如何,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及想法如何,课题调研组对云南省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就创业的意愿、创业动机、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创业困难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并就此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给政府、高校等部门提供政策咨询。

一、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51份,被调查者为云南省高校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占58.37%,女生占41.63%;大三、大四学生占98%,其余为大一、大二学生;理工科占58.52%,农科占3.63%,文史占19.66%,其他占18.19%。

1、创业意愿

(1)大学生对创业的看法。看重过程,比较支持的占67.74%,谨慎支持的占30.26%,不支持的占2.00%。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说明大家还是比较倾向于创业,如图1所示。

(2)创业兴趣。很有兴趣的占27.34%,比较有兴趣的占31.95%,一般的占36.41,不感兴趣的占4.30%,说明大学生大部分对创业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2、创业动机

(1)创业的出发点。处于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占31.78%,获取更多财富的占34.89%,挑战自我的占28.39%,寻找刺激的占1.55%,其他的占3.39%,说明获取更多的财富和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大家主要的出发点。

(2)创业真正动机。选择改善经济状况的占31.28%,实现个人价值的占28.68%,变相就业的占19.19%,服务社会的占19.19%,其他占1.67%,说明改善经济状况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首要诉求,如图2所示。

3、创业困难

创业初期最关注的问题,选择竞争对手的占8.83%,资金问题的占22.60%,团队建设的占30.68%,市场风险的占36.71%,其他的占1.18%,说明大学生对风险、资金及团队建设比较重视,也可能是其遇到比较多的困难,如图3所示。

4、创业政策

最想得到的帮助,选择政府机构政策支持的占40.28%,所在学校支持的占15.14%,社会组织扶持的占17.74%,金融机构支持的占23.82%,其他的占2.48%。

5、创业教育

(1)所在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情况。开设的占49.16,没有开设的占21.66%,不清楚的占29.169%,说明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还未过半,开设比例较低。

(2)高校有没有必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认为要开设的占66.97%,可以开设的占28.11%,认为没有价值的占4.92%,大多数学生建议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

(3)创业教育的内容。选择商业意识培养的占30.35%,创业操作实务知识的占42.91%,模拟创业的占24.60%,其他的占2.14%,说明大学生对创业的实际操作比较缺乏并希望得到加强,如图4所示。

二、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但创业认知不足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具有很强的意志力和较好的统筹协调能力,而不能单单凭着一腔热情。大学生对创业认知的不足会在创业过程中出现危机,这也是大学生创业目前成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2、大学生创业兴趣浓厚,但创业动机单纯

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创新潜质,但创业的动机相对比较单纯,或者说是过于功利化,这样一旦创业过程中出现问题,很可能就打退堂鼓,草草收场,不能持之以恒的进行创业。

3、政府创业政策较多,但政策落地较难

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中国要掀起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密集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总结起来就是“贷免扶补”,但是具体落实起来,十分困难。就拿针对大学生的小额免担保贷款来说,贷款落实率不到20%,并且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这些政策并不是将款项贷给急需启动资金的大学毕业生,而是等大学生申请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以及有了一定的资金收入后才可能核准贷款。这就造成了很多有创业热情的大学生的美好创业计划只能因为资金问题而放弃,不能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4、学校创业教育兴起,但教育内容不佳

积极响应教育主管部门将有关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的号召,切实服务好大学生创业,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和水平,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潜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各高校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有的还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但是由于学校资源有限以及创业教育实战性较强等原因,目前创业教育的内容并不十分完善,远远没有达到创业教育的预期目的,存在着创业教育内容单一、枯燥无味,没有把其作为一门实战性课程看待。

三、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建议

1、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大力宣传正确的创新创业观

借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新媒体、新渠道,广泛宣传正确的创业观,使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充分了解创业,知晓什么是真正的创业,懂得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明白创业需要的各种准备。同时,利用舆论导向,端正大学生创业的动机,让大学生清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使其提早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不至于一味地莽撞行事,随波逐流。

2、落实政府创业政策,切实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助推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只有切切实实的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落实,一方面需要政策的制定者要在政策出台之后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能够操作的实施办法;另一方面,政策出台之后要做好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衔接不当、互相推诿的问题,要及时加以改正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真正落实。

3、提升创业教育水平,着力打造高素质创业教育队伍

通过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潜力,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热情,系统传授创业知识体系,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提振大学生创业信心,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重点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这样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需要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通过优势互补、集体备课、培训学习、教学反馈、实战演练等一系列方式提升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

4、增强创业服务意识,用心用情做好大学生创业服务

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应以学生创业为本,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精准服务,实现精准发力,用心用情做好大学生创业服务工作。一方面,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应通力合作,做好大学生创业政策宣传、技术指导、创业教育、资金帮扶等一系列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创业团队,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队一案”的帮扶方案,实现精准服务、精准发力。

(注:本文系云南农业大学就业工作研究项目《基于WSR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敏、陈立俊: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11).

[2] 邓丽婷、金星彤:大学生创业现状探析――基于对大连市五所高校的创业情况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

篇8

关键词:女性毕业生;就业思想;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42-02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文科类高职院校,女生比例较高,根据女性特点解决好女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显得尤为突出。为及时掌握学院2014届女性毕业生就业心态和意向,准确把握其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向她们提供针对性更强的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各二级院系开展了对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思想状况调查工作。本次调研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面向2014届应届女性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 500份,收回有效问卷2 110份,回收率84.4%,采用资料统计、数据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思想概况

1.大部分毕业生还是选择喜欢或比较喜欢自己的专业的,但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仅占31.79%,说明学生在从“专业”向“职业”转变的方面思考和行动准备不够。

2.绝大部分毕业生没有详细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有11.94%的毕业生从未想过。大部分毕业生是从大二才开始关注和考虑就业问题的。但在学院的课程设置上,《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是作为大一新生的公共课开设的。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推想的原因可能包含:学生在接受课程教学时内心并不关注该问题;课程讲授的内容和方式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3.在求职时间的选择上,大部分选择在毕业前6个月,以受调查的2014届毕业生为例,就是选择在2013年年底前准备。有18.23%的毕业生选择在毕业前2个月(2014年春天),更有1.83%的毕业生打算论文答辩后(2014年5月份左右)开始求职。现实安排中,许多用人单位于10月份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如果选择在年底才开始求职,可能在应聘技巧、心理准备上都比较滞后。以我们近年来长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来看,很多单位的校招计划都是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的,其目的是希望能有尽量长的时间让新人与单位渡过适应期。在这个问题上,供需双方是存在断层的。

(二)对就业条件的自我评估

1.选择就业优势占比最高的前三项与劣势占比最高的前三项中,有两项是重合的:实践技能、与人合作能力。相对来说,毕业生比较看重这两项指标。巧合的是,在我们今年开展的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对学校2012届毕业生各项能力评分最低的是“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需以技能见长,必须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分工的越来越精细,在职场中靠单打独斗取胜的已经越来越少,企业会更加强调团队合作意识,这点也应在教育教学中加以考虑如何得以实现。

2.结合学生在求职方式和途径的选择结果,分析认为:学生在求职的行动上对学校和社会关系的依赖性较强,大部分同学选择对自己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就业指导和校园招聘,选择最有效的求职方式是用人单位来校招聘。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33.37%的学生认为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社会关系,27.62%选择就业信息少,22.85%选择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社会关系通常认为依托于家庭背景,其实它同样可以来源于大学生自己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培养的社交能力,因此,应鼓励学生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不断积累自己的人脉,也是现代社会对职业人能力的要求。对于学生选择就业信息少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应考虑扩大信息量、拓展信息传递的途径;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存在没有积极主动的去寻求机会,而是被动的依赖学校的推荐。针对专业对口的问题,同样需要从学生自身对专业面的理解和学校教学中对专业的充分诠释来寻求解决办法。

3.在就业政策和就业流程的了解程度上,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并不了解,特别是就业流程37.18%的毕业生选择不了解。学校方面需要考虑用过多手段让学生接触就业相关知识。实际上,我们对于就业网的宣传贯穿了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同样,对于学院就业网关注度也不高。表现出毕业生心理上觉得就业知识了解甚少和自身不积极主动关注的矛盾。

(三)对职业的自我期待

通过对就业地区、就业单位性质、月薪等问题的调查,组数据反映了2014届毕业生在求职前对职业的期待,对比我们在今年开展的2013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同类型数据,恰好形成毕业生理想与现实的对照。

篇9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教学工作

[作者简介]李纪宾(1966-),男,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河南开封475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2-0096-04

在国外,职业发展教育已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相对来说,我国职业发展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发展极不平衡,在课程内容、教学环节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创新,亟须走出一条符合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规律的本土化教育教学道路。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教学困境

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生涯发展意识、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很多高校已逐步构建起基本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教学体系。但由于课程建设起步较晚、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等原因,致使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在教学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

一是缺乏有力的专业理论支撑,课程教学停留在表面。职业发展教育属于多学科交叉的领域,融合了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没有绝对对口的学科作为依托,在当下崇尚“学术渊源”的教育生态圈里,给人一种“非正规军”的印象。师资队伍也多由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就业管理部门教师等非“科班”出身的教学人员兼任。他们虽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职业发展教育这一新领域的教学往往只能依靠自身经验或者课本进行教学。一方面,他们对于自身经验是否适合于每一位学生,没有把握;另一方面,他们对教科书中所阐述的理论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在授课过程中对经典理论的掌控也力不从心,只能照搬书本,无法提炼出理论的精华所在,因此,课程教学只能停留在表面。

二是教学素材来源单一。大部分任课教师的工作经历局限在高校,难以帮助学生对其他就业单位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虽然大部分任课教师都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但鉴于自身职业的客观原因,往往无法深入企业去全面了解就业情况。而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本身又和现实就业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不能完全以学生期末卷面成绩的好坏来判断课程教学的效果。因此,这种根本性矛盾导致教师的课程教学素材来源比较单一,即从教科书和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的“碎片化”经验。至于现实情况是否如教科书中所说,教师也无从考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易形成一种“学生对课程内容心存疑惑,任课教师自己也模棱两可”的尴尬局面。

三是教学内容脱离市场需求。就业市场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而每个任课教师很难自己去探索或求证这些不同的要求,于是只能照搬教科书上的“大道理”讲给学生听,学生自然觉得难以把握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产生一种“大道理我都懂,就是不知道怎么做”的无力感。那么,这一矛盾是否无法解决呢?当然不是。政府和高校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来获取就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将其反馈给任课教师,供他们教学时使用。事实上,从2014年起,政府教育部门和高校每年都会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这就是对就业市场需求和毕业生现状最直接、最及时的反馈。从反馈的数据中,任课教师可以提取最真实的教学数据,并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加以对照,从而保留符合现实的教学内容,摈弃过时的教学素材。

二、以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为导向创新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价值意蕴

1.充分利用反馈成果,渗透教学过程。毕业生是高校与社会之间联系的纽带,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无疑具有极大的价值。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需求预测和制度,完善就业状况的反馈机制”,并要求从2014年起,高校要编制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经过几年的探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内容体系得到逐步建立,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相关分析、主要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方面。

毕业生的就業意向、择业观动向,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毕业生的薪酬水平等信息都可以通过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实现动态监控。目前,高校通过自行调查、政府统计、第三方介入调研等形式逐渐将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的构建推向成熟。然而,将这些数据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不是就业反馈的最终目的,更关键的是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否则将造成时间、人力、物力的浪费。高校应从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数据中最大程度地提取有关人才培养的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反馈到教育教学中。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致力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发展意识,以及具备适应职业世界种种挑战的能力。通过科学合理地比对毕业生的表现与企业用人制度、评价标准之间的契合度,找出教育教学中的偏差,从而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对就业状况反馈成果有着最直接的应用诉求,应最大程度地发挥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的价值。

2.大数据的及时性为课程创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不是让学生交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或填写一张规范的简历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学生之所以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实用性和现实性存疑,是因为教科书中的求职经验或技巧不可能一成不变或解决一切求职问题,并且他们对任课教师的经验也持有一种不信任感。因此,从课程教学的角度,要充实课程内容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研究现实情况中优秀职场新人的案例,寻找那些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引入案例,吸引学生进入特定事件的场景。学生在课下充分思考,在课上集体讨论,对案例中的具体问题认真分析、切实感受,从而在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同时,反过来又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实现补充和升华。另外,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时在变,这些变化不能依靠教师的凭空想象,而应该利用大数据表现出来的状况来研判。

三、基于反馈机制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教学创新策略

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应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的特点和优势,结合翻转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内涵,进行开发和创新。

1.提炼可应用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的内容和素材。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为书面载体予以呈现,主要模块包括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相关分析、主要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五个方面。这些模块有些是客观数据统计,有些是主观对象调查。数据本身没有意义,找出数据背后反映的问题才是核心。首先,根据对“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的分析,如就业率、毕业生规模结构、就业流向,我们可以比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差异、不同签约形式的占比、升学率、创业或出国情况等。这些真真切切的数据能有效地反映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生的就业意愿,比单纯的理论政策讲解更直观,更具说服力。其次,从“相关分析”和“主要特点”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包括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就业市场状况、创新创业状况、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满意度、专业相关度、薪酬水平等。这些更深层次的分析呈现在课堂中,为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状况、职业世界的变化无常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窗口,更有利于他们认识自己的专业,以及对未来职业有一个更现实、更合理的预估和期待。再次,从“发展趋势”中,我们可以预测就业率的大致走向,对就业形势进行研判。最后,从“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中,我们可以优化专业设置,同时也能获取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2.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如下:课前,教师布置下节课内容,由学生自行学习网络资源或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组织课堂内容小组讨论、现场答疑、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内化。这种把“学”与“教”进行翻转的教学模式,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动力的同时,使教师的教学和指导更加有了针对性。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旨在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自觉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笔者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及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的应用,在借鉴国内翻转课堂实际应用案例后,提出了职业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如99页图所示)。

课前,实现知识的传播过程。教师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设计教学模块,包括兴趣探索、性格探索、职业探索、行业发展趋势、求职方法、面试技巧等内容;通过QQ、百度云盘等上传或发送学习资料或测评工具给学生;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后填写《课前学习自测表》,明确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知识的理解,以便在课堂上讨论。课中,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根据《课前学习自测表》提出问题;在组内开展讨论,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讨论后未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问题解决后,小组內部进行总结,所有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所有小组派出代表对课程内容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强调课程重点,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课后,实现知识的应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职业生涯活动中,接受“实战”检验,在学习、实践中不断调整自身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总之,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教学素材,积极探索网络资源,了解就业形势、就业市场状况,实现知识的传播、内化和应用。

3.对任课教师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目前,很多任课教师之所以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教学感到力不从心,一是鉴于非“科班”出身,专业理论知识相对缺乏,急需进行系统学习;二是无法及时获得有关就业市场的信息,教学素材有限。因此,高校的职业发展教研室,一方面,要系统组织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如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培训,并定期组织内部学习讨论,从而提高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任课教师及时掌握当下的就业市场状况。目前,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入了第三方专业调研机构的参与,对大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例如,研究毕业生所学专业与所从事职业的相关度状况,学生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与所从事职业的关系,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表现与求职成功的关系等。通过这些研究,帮助教师科学指导学生进行生涯发展规划和求职择业。从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中可以获得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反馈及建议,为调整课程内容提供可靠的依据。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具有代表性,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加以考量和甄选。

总之,构建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是一项涉及面广泛、意义重大的工作。大数据时代,应充分利用数据反映出来的深层次问题来指导实际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余明,曾璇,李国章.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9). 

[2]李胜利.回应社会关切 深化供给侧改革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J].河南教育:高教,2016(5). 

[3]陈子超,蒋家傅.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 

[4]赵呈领,徐晶晶,刘清堂.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 

篇10

关键词:环境科学;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6-168-03

Employment State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of Environment Science Undergraduates in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Zhang Lichao et al.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ool of Life Sciences,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235000,China)

Abstract:Th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non-teacher major graduates in normal colleges attrac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is paper,environment science(non-teacher major)undergraduates were taken as a study case to identify the employment state by the students own factor,the major'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social environment,an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were given to solve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investigation.

Key words:Environment science;Employment;Strategy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日益严峻。据统计,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有114万人,到2015年时毕业生已经高达749万左右,增长了635万人,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师范类院校也不断发展扩大,新增了许多非师范学科,而严峻的就业趋势,对于这些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及时解决[1-2]。淮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作为师范类院校中的非师范专业,很多本毕业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因此,需要结合该专业的具体情况,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

1 淮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就业情况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的科学。淮北师范大学于2005年着手开设这门专业,从最初每年招收50~60人,到2014级的116人,其招生规模在逐年稳步增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中国当今社会条件下,环境保护依然没有受到其应有的重视,许多毕业生毕业后想找到与本专业相关的理想工作都面临着困难,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考研这条路。数据表明,2013、2014年淮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分别为34.85%、34.84%,分别在当年淮北师范大学各专业录取率排名第四和第三,读研继续深造成为了该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而那些没考研的学生,有部分选择考取教师资格证,和许多师范类专业学生一样选择从事小学、初中教学这条路,其它一些学生有些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有些干脆放弃了专业所学,从事其它一些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2 对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 对专业的认识不够 许多刚考入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他们自身对所学专业就不了解,对该专业所学内容以及就业去向不清楚,容易对以后的学习及发展造成影响。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许多考生选择自己憧憬的专业时分数不够,但为了能顺利考取大学,愿意被调剂到任意一个专业,这些学生自己内心对自己所上专业就不认同、不适应[3]。(2)许多高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没有自己特别喜欢向往的专业,往往会选择那些专业名称听起来大气、感觉有前途、认为有发展的一些专业。其实他们并不了解这个专业,对这个专业以后的就业方向也不清楚,大学期间也不主动去关注相关就业信息,导致毕业找工作时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3)有些家庭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父母一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盲目的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不懂得孩子所学专业的性质与实用性。这往往使得孩子产生很大压力,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无故的妄自菲薄或者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因此,他们在毕业找工作时就容易出现“就业难”的情况。

2.2 非师范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师范类院校非师范专业招生规模和专业数量在不断扩大,但是师资力量和相应教学设备匮乏,不能很好的保证教学质量。淮北师范大学在2011年本科专业数为51个,到2015年则达到72个,新增的专业大部分均为非师范专业。例如,2015年新增的网络与新媒体、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和戏剧影视文学4个本科专业均为非师范专业,这些新设的专业均要求在当年度开始招生,但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还未完善,新教师引进的工作也进展缓慢,这些都大大制约了非师范专业学科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环境科学专业是从2005年着手开设的专业,至今已有10a时间,再加上2015年新增并开始招生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使得学院有2个环境类非师范专业,但相关师资力量却较为薄弱,特别是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尤为缺乏。而师范类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师资力量和相关就业指导课程等均较为完善,这将使得师范专业类的学生和非师范专业类的学生产生差距,并进一步影响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2.3 社会环境 中国目前是一个粗放型生产的工业大国,为了使经济获得高速增长,中国面临着以牺牲环境来换取效益的局面。大的工业项目,虽然存在环境隐患,为了发展,也让其上马;小的工业企业,更是存在私开私设、屡禁不止的被动局面。执法上通常采用罚款方式,事实证明其遏制并不好,对于一些暴利企业来说,些微罚款并不能伤筋动骨。中国的环保企业体系还不完善,在发达国家,专业防污治污的环保企业发展得很好,而在中国,由于对污染惩治力度小的缘故,环保事业还未能形成市场化,市场对环境方面人才需求不大。

3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首先,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专业。为了能较好地把握自己的兴趣所在,以便给选择专业提供较科学的参考,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应当去参加一些高考填报志愿的测评,这样选出来的专业比较适合自己。带着兴趣学习,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在4a大学生涯中学有所成,习得一技之能。其次,不要盲目听从家长及他人的建议,选择一些看似有“前景”的专业。有“前景”的专业往往能使学生家长等人脸上有光,但这些有前景的专业不一定都是最合适的专业。如果对自己所选的有前景的专业一点儿兴趣都没有,自身条件也不是那么适合,那么再有前景似乎也没有用,因为你不能学有所成,让自己拥有相关的能力。而且其他人的建议也不一定正确,一味地听从他们的建议,受他们的影响,未免显得没有主见。因此建议学生们在选专业时既要考虑前景,但也不能忽视自身的实际情况。最后,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等途径充分了解报考政策、各高校招生情况特别是自己看中的学校招生情况等信息,理性地填报志愿,避免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从而使自己失去学习的动力。

3.2 加强非师范专业建设 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与学生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加强环境科学专业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而且对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首先,学院应当促进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的融合发展,不仅仅是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办学理念的融合,同样要保证2者间的交叉发展,做到师范与非师范既有区别,又能相互吸收借鉴[4]。师范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大多非师范专业设立的时间较晚,相应的办学经验比较欠缺。学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非师范专业与师范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和未来发展方向上的区别,制订出适合非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加强环境科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环境科学专业的一些课程对实践性的要求比较高,但大多教师特别是新引进的教师往往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教学仍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为进一步提高相应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学院可组织相关进修培训活动,比如邀请一些有学者或者相关企业的员工进行经验交流传授和技术培训等。

3.3 加强环保宣传,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环境科学专业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宣传普及环境与健康知识,提升公众环境科学素养,努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加强社会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它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节日,开展相应环保宣传活动,加大对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力度,增强社会公众对保护环境的认知和自觉。同时借助公众广为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一步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环境问题,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现如今环境保护日益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从而进一步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和相关人才需求,提升环境相关专业就业率。

4 结语

总的来说,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目前就业形势仍然严峻,但随着近几年学校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专业实力不断上升,环境科学专业也从2015年开始从二本升为一本专业,再加上现如今社会大众对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相信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以后的就业形势也将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文彬.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时代经贸,2007,5(73):1-6.

[2]刘兴,傅象喜,王海波,等.高师院校非师范毕业生就业问题思考[J].学术纵横,2010(7):121-122.

[3]刘蕙.谈师范院校中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策略[J].高校论坛,2013(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