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空间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艺术空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首先表现于一个独立的领域空间,即公共空间。通常人们认为,公共艺术所在的公共空间是包括商场大厦、博物馆、街道、广场、咖啡屋、餐馆、火车站、码头等等在内的,公众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出入、自由交流的场所或领域。然而,公共空间有其赖以存在的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从社会政治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公共空间以及公共艺术产生的必要条件,首先必须是社会政治民主化的提出和产生,在世界近代史上,社会政治民主化的提出和产生的突出标志是18世纪中晚期西方“市民社会”价值观念的确立,和政治及社会“公共领域”的开辟,直至20世纪中晚期西方当代民主和福利社会之“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实践。
只有首先在政治含义上的公共空间的存在,才能产生文化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和公共艺术的可能;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也就无法立足。
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家
公共艺术出现以后,便有了公共艺术家这一称谓。
在艺术史的历程中,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艺术为统治者服务,为信仰服务,为封建道德服务,有着强烈的社会功利的目的。这个时期艺术所突出的是为其在社会所扮演的工具性的角色,而不是艺术家的个人创造,艺术家的地位也很低下。
在经历了现代主义的启蒙之后,艺术逐渐开始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希望摆脱各种社会功能束缚成为一种独立的表达个性的精神形式,此时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区别、与生活的区别,突出艺术家的想象和创造力。
现代主义阶段的艺术,其独立性的趋势发展到了极端,最终导致艺术离社会和生活越来越远,很多内容成了艺术家个人内心的呢喃或艺术家无意识的显露。随着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不断被拔高,现代主义的艺术也成演变成为个人主义、精英主义文化,公众则被处于一种艺术强权之下,艺术家及其艺术与公众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如图1)
“人人都是艺术家”、“生活就是艺术”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宣言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催生了当代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时代的公共艺术家,其角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而不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他们和普通公众共同交流和沟通关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以及他们的感受,因为能够构成我们所谓“公共性”的内容是需要不同共同体之间通过彼此不断对话,不断互动来实现的。
作为当代的公共艺术家,他们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素质:
第一,感染力与创造力。公共艺术家树立在公共空间的作品,能够与环境产生对话,能够使公众从作品中读到有关此环境场所寓意的精神信息,从而使公众产生共鸣、联想。(如图2)
第二,对公共空间使用者的性质与诉求的认知与处理能力。公共艺术家的创作是公共性的,对公众是开放的,公共的诉求和话语权是公共性的基础,公共艺术家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公共空间的使用者考虑。
1979年,艺术家贺曼・史都兹曼在德国布莱梅市的奥斯雷普斯毫瑟区创作了一幅壁画《贺塔》,本想作为战争的醒世纪念碑,结果却引发公众争议,当地人认为这位艺术家的作品,无疑是把战争的罪过丢给他们,同时质问,为什么不把壁画放在有钱人居住的地方?他们才是战争的获利者。最后,经过艺术家与公众代表的沟通,这件作品被改放在葛洛朋凌恩区。公共艺术时常会面对有差异的公众,在每一次的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对公共空间使用者的深入认知,对突如其来、不可预测问题的处理等等,都考验着公共艺术家智慧与能力。
第三,运用公共性与独特性的统一与融合的能力是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实践的社会基础。艺术作品的魅力同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密不可分,艺术创作便有独特性、个人情感化等因素存在,因此实现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最大难度是公共艺术家们的个人创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与联结。
法国观念主义大师丹尼尔・布伦曾在巴黎一座古代建筑物中实施他的作品“条纹柱子”,当时约90%的当地民众都对布伦的作品计划提出了质疑。但在10余年后,布伦说起此事时,“如果当年有90%的公众表示反对的话,那么今天如果政府打算拆毁这件作品,同样会有90%的公众出来反对。”
公共艺术家要聆听公众的心声,但并不意味着公共艺术家要被动地迎合公众的趣味,作为把握时代脉搏的思想先行者,他们要通过新创作的艺术作品向公众呈现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不断突破旧审美思维模式,展示新审美变化的过程,从而引领公众一起走向未来。
公共艺术・公众
在公共艺术的概念形成过程中,放置于开放性空间中的艺术品,曾经是宗教势力、贵族势力和权力政治的产物,曾经沦为少众的精英文化,它们反映的对象及表现题材都是凌驾于普通人生活之上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普通大众文化及审美批评话语权力被剥夺,公共艺术所扮演的只是赞美权力政治者和理想人物、教化普通大众的文化角色。
公共艺术时代则肯定了公民参与公共事项的权利,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很大程度体现在它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性、公共舆论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以及赢得社会公众权力之授予的合法性等方面。它展现于一切公开的场合,接纳不同社会阶层公众的共同参与,并为公众社会所检阅、批评和享用。
基于公共艺术与公众的特殊关系,公共艺术逐渐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家包办创作,公众被动接受的线性生产、消费流程。在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开始强调公众的参与、分享、交流与沟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成立了人员结构合理的公共艺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们共同决定公共艺术设置的地点、目标、任务以及施行办法等等。比如,1977年,日本仙台市就成立了以植花草、美化环境,提升市民文化修养为宗旨的“绿化都市环境促进审议会”,该组织工作重点就是挑选艺术家、审核作品及选择公共艺术放置地点。公共艺术家与审议会保持沟通,提出数件雕塑小样,再申请审议会做出最终评定。该组织的成员中包括艺术顾问、艺评家、造园家、城市规划专家(或美术工作者)、市议员、政府公务员等等,并对成员数量、成员比例以及工作范围均有细致规定,目的是能够使社会各界的公众代表以不同的方式加入到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来。
许多公共艺术作品甚至是艺术家和公众共同完成的。比如德国发展公共艺术的先驱城市――布莱梅就有着不少有城市居民参与创作的公共艺术案例,艺术家兼建筑师纪凌(Eberhard Syring),就曾邀请小学生一起,利用学校周围的废砖块与马赛克,在校园贫瘠的地方塑造小型城堡花园,他们花两年时间建成的这件作品既具游戏性,又美化了环境,同时还凸显了公共艺术的公共色彩。(如图3)
公众的参与使公共艺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众的艺术。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公共艺术是走出博物馆、走出收藏室、走下架上的艺术,是社会公众的艺术。它的公共性集中体现在公共空间的民主、开放、交流和分享的精神和态度上,这种性质使艺术家改变以往的创作态度和模式,使艺术真正成为社会公众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马钦忠:《公共艺术基础理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 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吴玛:《德国公共空间艺术新方向》,艺术家出版社,1997
4 刘俐:《日本公共艺术生态》,艺术家出版社,1997
5 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篇2
盐都自贡因盐设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恐龙群窟”、“千年盐井”、南国灯城”大三绝称为自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三张名片。灯会这种民俗娱乐形式在自贡传承悠久,源远流长,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每到春节,自贡的大街小巷满眼的流光溢彩,满眼的火树银花,让人流连忘返。南宋淳熙年间大诗人陆游在荣州(今自贡荣县)做县令,“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就是他当时留下来的诗句。灯会是一个民间自发的游玩观赏行为活动,被自贡市人民政府逐渐打造成为了每年盛大民俗活动,而且是最富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全国慕名而来的赏灯者络绎不绝。
提到灯会,就不得不提到自贡的剪纸。“剪纸”“扎染”、“龚扇”被并誉为自贡“小三绝”,是自贡最富历史文化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在南宋时期,剪纸艺术就大量运用于灯会活动,由此丰富了灯会的欣赏内容。虽然只是为了装饰灯具,窗台而创造出来的“小玩意儿”,但是剪纸已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灯会中剪纸还是占很大的比重,自贡地区将剪纸运用到灯会的习惯仍旧没有改变。剪纸艺术对自贡彩灯的造型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自贡剪纸的艺术特色
自贡的剪纸拥有非常鲜明的地方色彩,所以地域色彩非常浓重,不但保持了乡土味、泥土味,在其中更有现代生活的审美观念。剪纸也有自己的专属舞台,那就是灯会。表现内容很多,有民众对历史文化普遍认识的题材,包括历史人物、神话故事、戏曲传说、宗教神怪等;也有山水林木、房舍器具、日月星辰、花草蔬果、舟车桥渡、鱼虫鸟兽等这些司空见惯的小事物,用剪纸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后还别有一番情趣。当然,喜上眉梢、龙凤呈祥这样的节庆题材永远不会过时,反映美好寓意的题材在中华民俗中仿佛是约定俗成的,永远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元素。
在形式构图类型上,传统类剪纸可分为两种:一种可称为灯笼花,灯笼花比较特别,任意的题材都可以表现,一点都不收外形的约束,任何平面的空间都可以用这种形式的剪纸来装饰。灯笼花在现代设计中属于独立纹样范畴,四周可以无边也可以像绘画一样带有边框;另一种可称为花边,在现在设计中则属于二方连续纹样范畴,花边剪纸主要应用于长条形物体的装饰。剪纸的制作非常的简易方便,除了这个特点以外,剪纸最大也是最具特点的特点就是镂空透亮,这也让它成为发挥灯光照影效果的彩灯的首选形式。
三、公共艺术在我国的发展
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公共艺术”一词在我国艺术、建筑、景观等领域逐渐开始应用,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能符合大众审美的视觉艺术,如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众可以感知或参与其间的壁画、雕塑、水体、公共设施、建筑体表之类的装饰及标识物、园艺、灯饰等,甚至与公众互动的多媒体艺术。城市人文景观中无形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非常多,这些民间艺术、民间工艺、传统戏剧、民俗风情、音乐这些无形的艺术文化遗产和有形的物质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展现着孕育它们城市的文化积淀,而其本身也是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自贡剪纸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结合与运用
由于自贡浓郁的休闲生活氛围,新建的公园、城市广场、街道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历史文化保护区、商业街道、风景名胜区等传统地段也焕发出新的活力,传统装饰艺术与公共艺术作品都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市民面前。自贡具有悠久的装饰文化和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表现在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进程中。自贡拥有众多反映近现代历史的雕塑类作品,这类写实性的雕塑作品见证了一个时代或一个历史事件。1984年国庆节前夕,盐都崛起了第一座城市雕塑《盐泉》(牧羊女),到现在,近百座大小各异,形形的城市雕塑屹立在自贡,它们不但丰富了城市景观,更成为了以盐文化为核心的盐都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
自贡的公共艺术经历了一个从政治的产物到具有现代装饰风格的历程。近年来伴随自贡城市文化的品牌塑立意识的加强,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广场、公园、街道相继建成,如,具有文化气息的彩灯公园、古蜀文化的东方广场、休闲幽静的滨江路等等。这些区域为公共艺术及传统剪纸艺术的结合运用提供了用武之地,为发扬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装饰艺术提供了平台。
篇3
公共艺术是两种内涵的结合,首先是公共内涵,强调的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指明其受众是广大群众、发生地点是公共空间;艺术内涵表明其本质是美的载体,是运用各种适合于公共场域的表现手法而展现出来的艺术之美。因此,公共艺术应该是有助于从形态美和精神美上增强公共空间整体美的存在。城市公共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它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佐证之一。当代城市空间公共艺术的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园艺或城市雕塑作品,城市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等都已经成为了城市公共艺术的范畴,是城市空间、情感、场景、公众事物等的集合。综上所述,城市公共艺术所包含的范围是非常广的,根据其时效性、规模、形式、结构、情感等可细分出非常多的类型。比如通过艺术类型可分为雕塑、装饰、影像、园林艺术等,从表现形式可分为平面、立体等,从内涵上可分为写实的、抽象的、寓意的等。因此,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需要根据现实空间的功能需要、情感需要、场景需要、文化需要等来决定,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后才能创作出适宜的公共艺术作品。
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决定着它的特征,所有城市公共艺术都具有如下典型特征:第一,装饰性。公共艺术的首要作用是点缀城市空间、美化城市环境,装饰性是其作为艺术的基本特性。公共艺术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的装饰性和表现手法的装饰性,合理、美观的空间布局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恰如其分的表现手法同样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第
二,实用性。现代城市发展重心是“人本建设”,以服务于民为宗旨。因此,公共艺术在装饰城市空间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实用性。比如与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公共设施,以浮雕为载体的具有视觉导向作用的过道和长廊,即具有实用性也增加了公共环境的美感和趣味感;第三,互动性。公共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城市空间、城市空间中的居民等相互协调共存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物与物、物与环境、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满足城市空间审美需求、城市居民知行需求的同时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公共艺术的上述典型特征也不是独立的,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公共艺术的独特性。
成功的公共艺术不在于公共艺术作品本体的突出艺术性和经济价值,而在于是否做到了艺术性与公共性的相互协调,是否有助于城市社会与空间自然的协调,是否实现了城市情感与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
二、公共艺术之美对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推动作用研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宣传载体和城市形象的名片,对城市空间整体美感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有效手段。
(一)公共艺术对增强城市空间美感的双重促进作用
城市空间的构建是否具有设计美感与城市的系统规划息息相关,而公共艺术是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城市规划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表现出城市的细节美和形态美,从平面、空间等不同维度来勾勒城市的设计之美,从而从城市自身形象建设上去推动经济建设。良好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是增加城市辨识度和知名度的有效媒介,随之而来的商业效应和经济效益能够直接、有效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此外,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态文明滞后是得不偿失的。当代城市中以环保为题材或以环保材料为载体的公共艺术作品数量越来越多,通过这种手段将艺术之美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运用循环生态哲学来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在满足城市公共空间审美需求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这种形式的公共艺术在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为子孙后代的延续留下宝贵的生态资源,从而从城市自身去推动经济的永续发展。城市空间的美感不仅仅体现在空间内优美的环境和亮丽的风景,同样体现在城市经济、文化的双重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艺术对弘扬城市文化内涵的名片作用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实质上是隶属于文化范畴的,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城市文化形成于历史积累和城市精神,公共艺术是这些风俗文化、人文精神得以表达的直接手段,而城市文化又给公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北京丰富的历史建筑和雕塑展现着北京的皇城文化特色,拉萨的佛教建筑群透露出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通过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向人们传达着城市、民族所追求的精神价值和审美需求,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形象是由城市地理环境、风俗文化、建筑风格等公共营造的,城市旅游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反映着城市形象的好坏。而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当人们来到城市旅游时,总会重点寻找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对该城市的认知也大多建立在这些具有对方特色的景点或者艺术作品之上。比如到了长沙就一定会去橘子洲,到了武汉就一定会去黄鹤楼,这些建筑、雕塑都可以划分到公共艺术作品的范畴,他们对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已不必赘述。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在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三、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性
艺术不是文化人的专属,要渗透到生活中去,公共艺术的存在意义就是深入推进生活与艺术的互动,培养人们的艺术素养,从而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品质,艺术不应该都是曲高和寡,应更多地融入生活。纵观当代城市社会,互动性的艺术作品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互动必然是多个个体共同参与,互动需要主体、客体、场域和媒介。}4}公共艺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的过程就是典型的互动过程,其中互动的主体包括城市大众和公共艺术的创作者,这两者的思维、情感、技艺等构成了互动的主体;互动的客体主要包括公共艺术作品和城市空间环境,公共艺术创作者根据作品所处的空间环境、人文氛围等因素,从风格、尺度、主题、色彩、功能等方面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将这些要素融入到客观环境之中,以实现作品与空间环境的呼应和协调。此外,通过这种客观的表达手法和特有的人文气质来烘托周围空间的文化氛围,从而改善周围空间的环境。
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性主要表现为以行为的方式(如语言、肢体动作、动作场景等)和以物的形式(色彩、造型等)进行。公共艺术的这种互动性逐渐构成了以人为主体,公共艺术作品为媒介,发生在城市空间环境场域中的情感、审美、技艺的互动与交流,并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体现了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促进了城市的和谐与融洽。当代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在公共空间中参与到公共艺术的这种互动之中可实现放松与减压,这种微妙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帮人们舒缓情绪,还能够进一步拉近公共艺术作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公共艺术作品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空间的活力,同样能够帮助城市空间在功能和审美上实现提升,公共艺术作品一方面可以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是识别城市的标志,同时给城市空间中的人们形成一种归属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公共艺术的互动性是建立在艺术作品与城市空间价值互相匹配的前提之下的,也就是说,公共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粗暴的将某个艺术作品不假思索的置于某一公共空间之中。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地域性,而不是趋同性,要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品质相互关联,在作品的创作初期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结合人文、空间、环境等要素进行恰当的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重点是公共性,曲高和寡不是公共艺术所追求的,公共艺术作品需要被广泛接纳,艺术性再强的公共艺术作品放置到不合时宜的公共空间中只会显得突兀,破坏空间的整体性。公共艺术的互动性是多方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其目的是增强城市空间环境的宜居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向人们传达城市特有的精神文化,从而逐渐形成人们的精神归属。
四、城市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美感与情感体验
设立公共艺术作品的初衷主要分为两大块,首先是提升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增强居住环境美感,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其次就是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使人们身心愉悦并感知城市的精神文化风貌。在美感形成的基础上加强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从审美和情感两个角度来增加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已实现其历史使命。
篇4
一、注重人的需求和感受
公共空间是一个多含义、多功能、多层次的功能复合体,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因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人的需求和感受考虑在内。首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充分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是以人的活动为主体的,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人的感受、人的体验放在第一位。当下的城市公共空间以广场、步行街道、公园为主,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的功能,这些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场所。因而,在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应该首先将人的行为和心理考虑在内。这里的人并不是指某个行为个体,而是指生活在城市之中的每一个普通的个体,将所有大众都包含在内。这些空间的设计应该以为普通人的日常工作、学习和娱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为着眼点,使城市中的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有一个释放情绪、愉悦身心的场所,在这里他们能够抛开工作中和生活里的不开心和不良情绪,能够获得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时公共空间才发挥出它最本质、最重要的价值,它的功能才得到充分的体现。相反,如果公共空间的设计脱离了人的活动和人的感受,那便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其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该将人的活动轨迹考虑在内,适宜人的活动行为。冰冷的水泥、坚硬的钢筋水泥以及种种现代化的设施并不能给城市中的人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反而那些经济的、实用的、方便的设计才能够给人的生活带来便利,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要求。如果公共空间的设计只注重形式的美,而不考虑实际的功能,那就永远只能成为一种“设施”、一种“摆设”了。设计不能流于形式,应该以人的体验为前提,注重人与人的交流以及人与自然的交流。以最基础的公共空间———城市公园为例,如今公园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晨练、午休、游玩的重要场所,尤其在广场舞兴起之后,公园中的小广场更是成为广场舞练习的“重地”,如果公共空间狭小、分散是很难满足居民的集体性文化活动的需求。这些以集体性为主的活动是需要一定的空间的,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公共空间的功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将未来的重要参与者和活动者考虑在内。
二、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人既是公共空间的设计者,同时又是公共空间的受益者,所以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将人的因素考虑在内。除了要在外在形式上考虑到人的审美需求作为之外,还应该将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重要的着眼点,赋予公共空间以更多的人性化设计,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该以文化为背景。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中国被天然地划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地理区域,南北两个地理区域不仅在气候类型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而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北方的厚重淳朴和南方的钟灵毓秀,两种文化虽然共同发源于华夏文明,但却千差万别。所以,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和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创作出具有个性特征和不同文化内涵的公共场所。工业化的浪潮之下,城市经济迅速发展,钢筋水泥搭建出一个又一个面目相似的城市。西方的设计理念如潮涌般地被引进中国,中国的城市建设越来越缺乏本民族的特色,传统的理念被消解殆尽,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面目全非,一味地模拟、跟风,完全失去了个性化的特征,完全沦为复制品、模仿的产物。这样的城市环境和公共空间只考虑到经济和政治的需求,完全忽略了人的感受,有悖于人性化的设计原则。所以,在公共空间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坚持城市的地域特征,避免雷同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地方文化的因素,给人以更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其次,公共空间设计应该以满足人的精神活动需求为前提。公共空间建设不仅应该满足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活动需求,同时也应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的精神活动需求。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的自然景观,也沉淀出不同特质的文化,而公共空间的设计就是要满足当地人的生活需要的。所以,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与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相协调,符合当地的价值观。以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塑为例,雕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同时也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亮点。一般而言,出现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是反映一座城市特色和历史的一面镜子,是一座城市的眼睛。美人鱼雕像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城市雕像,它坐落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朗格宁海湾的海滨公园内。而这座雕塑之所以闻名海外并不是因为它的造型有多精美,恰恰是因为其中所蕴涵的精神文化内涵。这尊雕像是丹麦著名雕塑家爱德华•埃里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小美人鱼》的故事创作而成的。美人鱼倚坐在海边的礁石上,与大海融为一体,像这样的雕塑在丹麦的街头随处可见,置身丹麦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充满童话色彩的艺术氛围和景观,正是这座美丽而又充满人性的城市孕育了这位伟大的作家,安徒生作为著名的童话家,是丹麦的骄傲,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这座城市的代言人。丹麦这座充满独特的童话文化的城市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就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满足了当地人的精神需求。
三、针对不同群体的差异性进行设计
篇5
关键词:公共艺术、隧道、空间
一、综述
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蓬勃发展,城市地铁,轻轨,快速公交等建设全面铺开。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实践及持续推广,交通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创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笔者调研了近二十年城市交通的公共艺术设计,发现大部分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基本停留在传统的站台,大厅,建筑外观的设计上,且多以实体静态雕塑为主要表现形式,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微机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此类公共艺术也出现了与观者缺乏深度地互动,乘客的临场体验感不够充分等弊端。如何提升乘客在交通体验过程中的感官体验,增加公共艺术的互动功能,让乘客在出行过程中充分享受文化和感官体验的盛宴。是交通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师需要研究的重点。
人类拥有多重感官体验,日常生活中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而获得的。因此交通隧道空间中如何引入多维感官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城市交通隧道因其空间的特殊属性,决定了视觉要素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城市交通中的隧道普遍具有封闭性或者半封闭的特点。通常采用人工照明的方式来增加能见度,作为艺术设计师在此类空间中光源的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照明的功能的基础上,而应该更多考虑利用数控技术及光源特性,将光的情感和艺术表现力介入到隧道公共艺术中,同时关注光艺术与乘客的互动与交流,将光元素作为传播和表达艺术情感的有效方式,给乘客或者行人出行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让隧道空间成为公共艺术展示和交流的艺廊,也成为宣扬城市主题,传播城市文化的特殊空间。
二、光在隧道空间的艺术功能
光元素作品对城市交通隧道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光在隧道空间中合理有效的应用,对烘托渲染空间,营造主题氛围,增强艺术作品与公众的互动等具有很好的作用。
1.隧道空间中光元素的视觉感知作用
城市交通隧道大都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光源的加入不仅具有可视性,同时在幽暗的空间中,光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迫视性。在众多的光源中,LED灯由于其低能耗,体积小,使用寿命长,低维修率等优点,在诸多领域与空间中被广泛使用。隧道空间公共艺术引入LED光源,并通过微机序列化编程实现对艺术作品点、线,面的控制,增加了作品的可观赏性,同时渲染作品的背景氛围,烘托设计思想,促进公众对公共艺术作品的鉴赏和理解。
2.隧道空间中光元素在主题性的强化作用
交通空间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公共性,交通空间的公共艺术承载者传播地域文化和传达文化理念的使命。城市隧道空间常常采用主题式设计,以此来阐释城市文化建设理念和地域人文特征。设计师在城市隧道空间公共艺术设计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形态。色彩的设计外,更注重将光融入到主题设计中,通过对光的合理,科学地控制和运用,丰富光源的表现形式,色彩变化,对空间设计作品主题的诠释,起到很好的辅助和烘托作用,促进了城市,地域文化主题的多媒介演绎。
3.隧道空间运动过程中展现光的时空艺术
光的动态展示是设计师常用的方法。设计师或者采用数控模块,即时调整光源的闪烁频率来改变视觉效果,或者根据车行或人行速度,设置光源相对固定的闪烁频率。光影艺术与列车或者人的前进速度基本保持同步,使得乘客或受众者在行进过程中体验到动态的空间视觉艺术。此种设计随着时间的变化,时间与空间不停地转换,空间中的光形象不断在变化。时空艺术光作品在隧道空间中得到了良好的呈现,不但丰富了乘客或者行人的感官体验,深化城市隧道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内涵,而且对提升城市隧道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品质,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4.光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交互作用
LED可见光对艺术设计的视觉感知作用有目共睹,而LED发出的非可见光即红外线,更是在改变着当前甚至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2005年,基于FTR(学名为红外线受抑全内反射)原理创作的多点触摸交互方式,使得人们认识到运用双手自由操作计算机的无限可能。而一年后的Iphone手机的手势操作方式,虽未采用FTIR技术,但对于交互式操作同样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在城市隧道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引入多点触摸甚至是手势输入等方式,这将使得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交互活动变得更为直接和流畅,使得观众获得更好的体验,
三、隧道空间公共艺术融合光元素的设计思路
国外城市交通隧道空间的公共艺术充分运用光的不同特性和功能,设计出许多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获得了公众广泛的认可。相比之下,国内城市交通隧道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光的介入较少,且尚未形成清晰的设计思路和模式。本文通过对国外城市交通隧道公共艺术作品在光元素的应用,处理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归纳隧道空间中公共艺术作品的光元素设计方向。
1.具洹靶睦砉δ堋钡墓共艺术设计
在隧道空间中公共艺术不仅具有基本的照明功能,还应具有满足空间参与者感官,心理等需求的功能。挪威洛达尔隧道是世界上最长韵隧道(图1),全长24.51km,全程至少需要20分钟才能完全驶出隧道。设计师在隧道的不同区域,通过了蓝光和红光设置不同的颜色来模仿落日,以此解决司机长时间行驶过程面对单调隧道环境而产生的心理恐惧症,同时隧道墙面光源采用了情感化地照亮沿线洞口的方式,不仅改变了隧道的一成不变的空间界面设计,也丰富了乘客的视觉体验,同时降低交通意外的发生率。
位于荷兰埃门洪兹吕赫隧道的“支石墓光”光艺术装置(图2),以光所衍生出的“心理功能”证明了公共艺术在隧道空间中的可行性。在隧道空间中,设计师利用LED光源控制图像的技术,设计了可单独控制的密封模块化RGB LB3。经过编程使得LED光源控制模块能适应交通速度,当司机驶入,穿过并离开隧道空间时,一个预先编制好的彩色图像序列就同步展现在空间参与者的面前,设计师用光,运动,感知诠释了一个富有创新力和活力的空间,让司机行驶在空间的同时感受到了空间的动力和宁静。此时,光艺术装置在空间中已经不再是独立的艺术作品了,在满足了空间使用者需求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作品已经变成了空间的一部分。
2.具有“主题性”的公共艺术设计
对于一些主题性的大型隧道公共艺术设计,光元素的介入更是起到了强调主题和营造临场环境的作用。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斯的“资源回收”隧道演绎了绚丽多彩的穿行空间(图3),隧道以LED灯围绕“资源和回收”再利用主题进行主题性创作,照明设计师将诸多RGB LED聚光灯安装在支架中且隐藏在天花板混凝土中,通过彩色光的微机设置,在20分钟的隧道穿行空间中结合涂鸦以动态闪烁光场景的形式进行视频演绎,行人穿行其中,彩色光不停地转换主题的图片,隧道中界面图案和光源共生,随着人行时间与空间不断地变换,设计师生动和充分地传达资源回收主题创作的目的和价值,同时光场景也成为设计师辅助主题创作,进行文化演绎韵新媒介,此种光元素在公共空间强化主题的设计也间接促进了主题艺术或地域文化以一种更积极的状态介入到城市公共艺术中,同时加深体验者对城市,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具有“交互性”的公共艺术设计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动性公共艺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欢迎,并且成为交通空间公共艺术的新的设计方向。地铁空间中,设计师利用徼信二维码,红外照相机将参与者的照片或头像投放到LED大屏幕上,与公众进行互动和交流,即是光元素在交互性隧道公共艺术设计上的简单应用。而跃动的波尔多圆点中的作品――《光圈》则是交互式公共艺术的优秀代表(图4)。艺术家古纳・格林和弗雷德里克・埃勒巧妙地利用光圈弱光扩大,强光缩小的特性,将数千个光圈组合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可变光圈矩阵(Iris diaptragm matrix)互动走廊,实现了体感交互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当人们经过,停留时,“光圈墙”上就留下人行动的痕迹,将这种设计理念应用于隧道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将提高乘客与公共艺术作品的交互性,增加公众对公共艺术的理解与参与性,丰富乘客的旅途体验。
四、结论与展望
隧道空间中,光元素介入公共艺术设计是建筑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媒介交流方式。LED等设备的公共艺术作品集互动影像,人工智能,交互艺术,虚拟现实等常见的几种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充分利用隧道空间的空间特性恰当的引入光元素,将更好地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度,增强了乘客或行人的体验和临场感,让公众与作品更充分地互动,符合社会和科学发展背景,对传统的公共艺术是个有益补充,
篇6
在大量的公共空间里,艺术作为一种巧妙的手段,带着促成人们之间的相遇和人与空间相遇的使命恰当地介入,形成一种非强制性的,互动、分享的关系。正如吉普赛人因流浪而欢快一般,艺术在流动中才能逐渐扩充,逐渐鲜活。
之所以被称作“流动美术馆”,是因所展出的艺术作品走出了固定的美术馆建筑,随着地铁这个流动空间到处“流浪”,通过空间自身的变化使艺术家们的作品反复进行艺术建制。在这个“体验空间”或说“传播地带”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交通工具是躯体自由移动的基本条件,而艺术是让人类思想自由开放的领域。传统的艺术评论家对于这样的关联乐观认同还是不置可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本身就有它的流浪气质,而当公共空间渐变为与生活接壤的艺术地带之时,也许正是我们每个公民开始拥有共享当代艺术特权之际。
活动介绍:
今年2月25日,由北京地铁文化产业事业部和二月书坊共同策划的中国第一列“流动美术馆”的活动正式开启,在地铁环线上的五组新车车体内展示艺术家武艺、李津、范扬、赵跃鹏、霍春阳等的西余幅作品。随着“奥运”的临近,这种流动的影响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将是一种可观的社会价值。
胡石是新文人画的重要画家,“流动美术馆”活动参与者之一。在《2006年中国画艺术年鉴》一书中编者这样评价这个画家:“很多画家看重手性,胡石画出的是心性”。胡石先生下过乡,当过工人,读过美术院校。现工作于临沂画院,受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圈内颇有名望的他参加流动美术馆活动的机缘还要说到二月书坊这个民间艺术组织。它作为民间出版和推广画家的一个文化传播机构,一直致力于复兴民族文化和国内中青年艺术家的发现和发展,可以说,它是画家和平面媒介接触的平台和舞台。也正是因为这个组织的主人武怀一先生与传统画领域的诸位大师相交甚笃,在努力之下促成了这次活动的开启。
胡石在自己擅长的中国画中选择了花鸟门,因为他说他的终生计划就是将花鸟这一门类画出中华文化的精神,即庙堂气,也就是登堂入室。“我所选择的参加此次活动的作品就是从这个目的出发,为的是给大众一种雅正的引导,让大众更多地了解中国画的传承。”由于看到近一个世纪的引进西方教学对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误导,他立志要让大众看到中国画的文脉。而这次活动,给了他一个契机。
胡先生对于将作品从小众的艺术展馆带入公共领域这一做法,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说:“作品的受众面相对于美术馆会更大一些,对于绘画作品的介绍、传播也更广泛。美术馆对于绘画作品的展览可能会局限于专业画家和绘画爱好者的参观,而流动的美术馆可能吸引更多的人们对绘画作品产生兴趣。从广义上说是对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意义……”
当问到他是否担心不同文化程度的乘客对自己艺术作品层次不齐的领悟力时,他豁然地回答: “大众文化本身就带有普及的意义,担心大众的欣赏力便无从进行文化的传播。唐代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开篇讲到的‘夫画者,测幽微。与六艺同工……’便是绘画的功能与大众所起的作用。在我看来,大众的欣赏无须担心,而需要担心的是自己的画能不能起到文化上的作用,能给欣赏者带来什么。”胡石先生有着他的喜悦,不仅因为他看到了“使绘画作品拥有不同形式展示空间的方式”,也使得他有了“让大众进行检阅的机会”。
观点
二月书坊艺术总监武怀一VS北京地铁文化产业事业部办公室主任杨少震
1 二月书坊作为中国画坛的高端平台,与北京地铁文化产业事业部共同策划了中国第一列“流动美术馆”在北京环线地铁开出的活动,此举的最初想法和蓝图是如何的?
武:此事也是事出偶然,在今天我们回看一下,发现比我们预想的意义更加深远。事情缘起地铁2号线上上了一批新车,地铁部门也要在奥运之前计划推广文化艺术招贴画,于是在一些朋友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推动了此事的发展。地铁不仅是一个很重要的交通工具,更是国家艺术水准和全民艺术欣赏力的体现。
杨:我们地铁企业为地铁乘客不仅提供一般服务,也力求一种增值服务和延伸服务。一般的服务就是指把乘客从甲地运送到乙地,而令乘客感到身心愉快则是我们的增值服务。这个活动展现开放的地铁风貌,进而展现开放的中国、开放的北京。这更是地铁文化的体现。国外的地铁文化很丰富,那是除艺术馆之外的艺术家的天堂。
2 作为主办者,参与此次活动的画家在选取标准上是如何设定的?
武:这些画家虽然在年龄上属于中青年,但是他们在国画领域已经有年头了,可以说他们的绘画成就早已超越了中青年的这样一个档次。选择的标准是:比较有国画传统底蕴,又有自己比较独特和个人化的绘画语言,同时具备一些知名度这三点。
杨:选取画家和作品主要由二月书坊来把关,艺术审美是没有绝对标准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点:一是杜绝商业行为,二是不允许有任何政治倾向。前期推出的一般是比较大众化的通俗易懂的,以花鸟、风景画为主,力求达到雅俗共赏。
3 地铁列车为画家个人展示组画属国内首创,众所周知北京的环线地铁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每天乘坐地铁的乘客有400万人次。把美术馆设立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空间内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篇7
关键词:公共艺术;交通空间;功能;审美;区域文化
1 公共艺术应用于城市交通空间的意义
公共交通为人们提供认知、出行以及欣赏的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地铁、公交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它已经逐渐成为塑造城市文化和城市艺术水片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公共艺术在公共交通空间中的应用,不可否认的是公共艺术作为一个个性迥异的文化形象载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放眼全世界,每个国家各个城市的地铁和城市一样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中公共艺术是表现交通环境形象的重要方面,这种公共艺术既表现了地域文化的历史传统,也反映了现代人对于公共艺术环境的理解。
2 交通空间中公共艺术的特性
公共艺术具备两个基本属性:公共性和艺术性。
(1)公共性。公共艺术是大众的,是属于实施者和享用者的。它的存在是基于私人领域而存在的。作为一个交通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它的实施目的在于体现交通环境中的利益和需求,他的实施方式也是创作者和市民共同参与完成的,从而为大多数并非特定的一些群众而服务,这才是公共艺术的存在价值。所以“公共艺术”里的公共二字指的是公共空间和公众,公共性是公共艺术存在的基础,这也正是公共艺术的社会属性。
(2)艺术性。公共艺术是设计范畴,它的核心思想必须是艺术的,而艺术的灵魂在于“美”。所以公共艺术就是通过视觉审美的形式表现其价值,它是艺术家通过一系列载体来表达其思想感情和满足欣赏者的形式。在交通环境中,一个公共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是否能满足其所在场合的功能性和满足观赏者的审美需求。如何衡量这些价值,需要从艺术处理的方式、表达艺术思想的完善程度以及作品本身的质量和完整程度,还有表现的个性民族化和艺术语言的准确性。例如,如何将公交车站设计得在具有车站属性的同时具有独特的手法和语言,并且具备该站的区域特点或人文特点。
3 城市交通空间中公共艺术设计应有的价值取向
(1)城市空间的功能价值。在交通环境中,交通功能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公共艺术的审美,城市的公共艺术存在的目的是它的实用性。在交通环境里,如对交通工具本身、道路的指示标、地铁站台等设计一些考虑到空间、造型和色彩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考虑这些局部的色彩和造型是否符合整体交通环境的协调,在保留功能上发挥个性,在有个性的基础上强调其功能,这不仅为市民带来交通的便利,也提供了是觉得审美感受。例如,国内一些城市如武汉,出租车车身改变了以前的红、黄、蓝的色调,变成粉绿的颜色,就是考虑了乘客的识别和公路的色彩协调。对交通中工具和环境的色调和造型调整不仅能起到协调性的作用,也能加强对司机和行人的诱导作用,提高交通环境的安全性。
(2)艺术内涵的市民倾向。公共艺术并不是个人的行为,创作者必须在个人的创意和公众的需求中寻找一个平衡和契合的点。从而创造出有艺术性有公共性甚至还具有个性的作品。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具有艺术内涵和能让人与之互动参与的公共艺术作品将成为主流。
(3)艺术表现的审美价值。城市公共交通中的艺术设计属于环境设计的一部分,这种环境设计史具有审美价值的,市民在这些环境中穿梭的过程中会被感染会有所思考,而这些思考的结果可能需要设计者来通过合适的设计来引导大众,这种审美价值绝对会对公众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公共的自身的审美水平在其他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本身就在提高,并且由于日新月异的多元文化混合,使得培养公众的正确审美观和主流审美观的重塑成为当务之急。
(4)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在中国艺术设计者大多都遵循着一个中国传统的重要思想,那就是“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在当今物质丰富而又日益缺乏的年代,倡导绿色设计的想法无疑是明智的,它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保证其应有的功能、质量的同时,满足环境的要求。在实物的设计上更多地提倡延长寿命的设计,实现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不仅如此,坚固的材料和具有个性的现代的外观能是设计能够成为未来的经典的一个保证,这也是公共艺术融入城市交通,实现其价值的最好体现
4 公共艺术如何应用于城市交通空间
(1)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协调。在将公共艺术运用到交通环境的最大矛盾就是设计者个性和设计本身的艺术性与其功能性的一个矛盾,如何将一个城市交通的公共艺术的作品创作得既具有完善的功能性和明确的识别性,同时又兼备艺术性是当今交通环境公共艺术设计者面临的一个实质性问题。公共艺术在城市交通空间中的应用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它的可识别性,但同时也需要具备足够的鲜明个性和安全前提,不能对行人和司机照成视觉上的不是,从而引起交通堵塞,这两种因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的,如果因为过度的艺术性使其功能和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是得不偿失的。
(2)功能性及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除了功能性和技术性,城市公共交通空间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因素。这一点一般体现在城市交通中的设施,作为城市交通空间中的重要部分,将人文因素融入其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因素的重要性,殊不知公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应是一个整体,城市交通空间的公共设施和公众的价值是相统一的。
总而言之,以上几点构成公共艺术运用于公共交通空间的一些基本元素,并且,在公共艺术介入其中的过程中需要各项工作的配合才能完成。例如,城市的规划,作品与地方的特色融合还有人文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等。其中众多艺术家参与相关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统筹,并且涉及作品的建后保护和综合考虑其可行性以及地域条件限制如材料技术等。在这个基础上能完成的公共艺术使得公共交通空间成为一个具有功能性、艺术性、人文性甚至地标性的一个作品。
5 结语
其出发点是公共艺术遵循并强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从人文环境建设到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从人文关怀到人的幸福指数提升的作用。城市是体现人文环境的重要空间,人文关怀的实质是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涵盖对精神追求、自身价值和文化权益的切实保障。将公共艺术的概念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致力于开展以公共艺术为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由此成为时代趋势。将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应用到当今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其意义将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陈可欣.美国公共艺术规划框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 刘伟,等.公共艺术的内涵与创作[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3] 蒋云燕.公共艺术概念的梳理[J].剑南文学,2011(10).
篇8
1.1有关蝴蝶的诗歌
在中国的历史文明中,蝴蝶频频出现在历代文人的诗词文章中。如:杜甫诗《曲江二首》中写道:“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靖蜒款款飞”。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状,描绘得栩栩如生。
1.2蝴蝶的寓意
“蝴蝶一生只有一个伴侣,代表着忠贞不渝,是昆虫界忠贞的代表之一。被人们誉为“会飞的花朵”、“虫国的佳丽”,是一种高雅文化的象征,可令人体会到回归大自然的赏心悦目。同时,还代表着经过长久的酝酿后“破茧成蝶”,爱情成果诞生。蝴蝶也被人们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比翼双飞”、“成双成对”,恋花的蝴蝶寓意甜美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蝴蝶还是自由、和平、幸福生活、吉祥美好的象征,表现了人类对至善至美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学常把双飞的蝴蝶作为自由恋爱的象征,这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2.蝴蝶装置的造型特点
蝴蝶有很多种,多数是外形对称,色彩斑斓,颜色鲜艳,体态优美,大小不同,多数顶端有膨大的棒状触角。在蝴蝶的外形上可以找到造型上的点线面的基本元素。蝴蝶本身具有丰富的色彩和图案构成形式,有的以点为主,有的以线为主。特别是其翅膀上的纹样,具丰富的造型元素。艺术家 David Kracov 手工制作了一本“生命之书”,其背后的意义来自于1986年拯救的2547名儿童,艺术家以破茧而生的蝴蝶,来代表他们重生新生。因此书页从飞出的蝴蝶象征着重获新生的年幼生命,而金属书页上的文字则是人们留下的感谢之词。
3.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
装置艺术首先通过对现成品生活意象予以“错位”处理来实现这种超越与作品化。“后现代思维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将清楚的东西模糊化,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①,以破除人们认知的单一化、有限化、简单化的鉴赏模式。经过“错位处理”,原先现成品的意义由明确变得模糊多义了,经验理性所预设的有限被超越,生活的日常感知被艺术体悟所取代。在二十世纪,马塞尔?杜尚主张把生活作为唯一艺术品,他放弃当时的传统手动作画艺术手法,改用生活中最普通的用具稍加处理,签上自己的名字当做艺术品。
愈来愈多的艺术创作是通过它们本身,来点出另一种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另一种视野。它们暗示、激发或是唤醒一种经验,而非一种用途(甚至一种消费) ②。1999年台北竹围工作室的屋顶装设了一排蓝色塑胶椅。设计者将椅子转了90度,放在我们没有习惯造访的屋顶上,让它们看来不只是原来的意义,观赏者可以留在下面观看讨论它们的古怪。也可以通过身体的攀爬让自己的身体参与到作品中去。在这里,作品不再是一种物件而是多种关系的过程,通过它我们体验到似曾相识的经验。因此,当初选材料的时候就想选用生活中一些普通常见的物品。
蝴蝶是生命的象征,被人们称为吉祥美好的象征,我们可以感受它的存在,就如同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感受生活的活力一样,我们只是用艺术的表现形式让这些大自然中被忽视的东西变的有美感。这些生活中无足轻重、常常不被重视、纯粹是功能性的东西,我们可以摆脱它们的功能性目的,用一种新的角度来审视和联想,在生活中以艺术的形式创造出情感和精神的新感受。这种装置艺术形式不光要进入日常生活空间,也应逐渐变成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互动的媒介。
如何把蝴蝶放置在公共环境中,并使它与环境完美的结合从而体现其文化内涵和品味,并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这都是有设计师充分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所决定的。在遵循审美规律的同时要敢于突破创新、开拓进取。
3.1造型方面
我们可以在公共环境中,在蝴蝶的造型比例方面放大做为较大体积的环境雕塑放置在室内或室外公共空间当中,也可以缩小做成较小的景观雕塑品,以将蝴蝶的造型缩小精简作为体量,较小的环境雕塑作品应用在室内外环境中。将蝴蝶造型与其它艺术品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装置艺术。也可以变形结合现代的声,光,电等科技手段从而产生新的具有美感的艺术形式。
3.2材料、质感方面
在材料方面可以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广泛。制作成品的材料可以采用陶瓷、玻璃钢、铸铜、木头、锻纸,泡沫,生铁以及其他的一些金属材料来进行制作加工。根据环境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制作。如在室外暴露的广场因为日晒雨淋作品应当选用结实耐腐蚀的原料进行制作,在室内的话就没有这么多的外部条件限制可以大胆采用一些新型材料。
3.3色彩、纹案方面
在色彩的处理上遵循传统美的规律,遵循色彩原理。色彩原料上可以使用喷漆、丙稀、水粉、镀铜等等。
3.4排列、布置方面
蝴蝶造型在环境中的布置安排则更加是灵活多变,即可以是个体的出现也可以成组成列的进行摆放和布置;即可以规则放置,也可以是圆形、弧线、不规则形的进行布置;在布置的形式上,或规矩,或顺序,或松散,或凌乱,要强调动态,要考虑到所处空间的距离尺度、通畅性以及围合的程度。只要遵循审美规范的普遍规律就可以。在布置方面还要考虑其安全性:一是本身的安全性,不易损坏;二是不对公共人群造成伤害或不便等。
3.5环境因素方面
在安排作品上还应当充分考虑周边的各种自然和人工的环境因素。室外环境中其他景观和建筑、人口和车流量、文化历史因素,还有声、光、电等因素的影响;室内环境中墙壁的色彩、自然和人工的采光、空气的温湿度等无疑都会影响到作品。所以我们在决定作品的造型、位置、尺寸、色彩、材料、质感等方面都必须从全局和整体出发,要研究各种因素对作品的影响,用联系的观点通过对比、均衡、变化等手法力求找到最佳的回答从而营造出特定的空间氛围和意境。
3.6总结
总之以蝴蝶元素为造型的装置,可以灵活多变的放置到任何公共环境当中,没有什么繁冗的条例要遵循,这就是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想涵盖。以外形为媒介,以环境为展示平台来显示其内在品质和文化。所要表达的是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传统进而延伸到中华千年文明。将设计、艺术、文化与时代相结合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欣赏性和社会教育性,以达到弘扬华夏文明的理想目标。
4.蝴蝶在装置艺术中运用的意义(发展与创新)
篇9
签订时间: 年 月 日
甲方:__市__实验中学
乙方: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信的原则,双方就本建设工程施工事项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__市__实验中学电子监控工程
工程地点:__市__实验中学校园内
工程范围:详见__市__实验中学监控系统招标文件和投标书
工程内容:监控系统布线、设备安装及调试
二、工程总价:详见附件1(工程价格汇总表)
合同金额:人民币贰拾捌万壹仟肆佰玖拾伍元整(¥281495.00 元)。
注:工程总款中,中标工程总款为264845.00元,后续附加四画面分割器16650.00元 ,为甲、乙方及江北区电教教仪站认可,为必须附加项,见工程价格汇总表第9项。
本工程在学校监控系统工程招标文件、投标书范围内采用总价包干的形式,一次包干;超出学校监控系统工程招标文件、投标书范围内的项目若学校需要增加,由双方协商定价。
三、产品质量及安装调试要求:
1、乙方须按附表1要求向甲方提供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的正品设备,不得以任何理由以次充好,如发现有非正品则乙方以一赔十。未经甲方同意,不得随意更改方案。并提供各设备有关品质证明书,合格证,说明书,相关软件等资料。
2、乙方所提供合同内设备应保证产品内外包装完好无损,若不能达到要求,甲方有权要求乙方立即更换合格产品直至解除合同。由此带来的一切损失由乙方负责。
3、在签订合同后,乙方按照甲方要求负责设备安装、调试,要求做到布局合理,布线规范,便于使用及维护,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
4、由甲方提供安装场地及电源。
四、技术标准及质量保证
(1)布线标准:乙方监控系统布线施工,严格遵照国际《民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技术规范》gb50198-94。
(2)乙方所供设备均以生产厂家提供的产品技术资料为技术标准。
(3)乙方保证本项目所品均为合同中指定的产品,且包装为原包装。产品进场时提供供货证明,经甲方验收后进行施工。
(4)乙方对监控布线、设备质保见附件1(工程价格汇总表质保说明)
五、工程项目建设期限:
合同签定后5日内进场施工,整个施工工期 30 天。(XX年7月26日开工,XX年8月26日以前乙方按设计要求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能投入正常使用。)
六、售后服务:
1、乙方所提供合同内设备,从验收之日起,所有产品及零配件质保期按投标书规定办理。在质保期内,若有产品质量问题,由乙方负责免费更换或维修。质保期满后,设备维修时,乙方按成本费计算。更换的产品必须是新的,且质保期限从当时算起。
2、凡由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各类故障,乙方在接到甲方故障报修通知后,在4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解决故障,若在24小时内不能排除故障的,则应由乙方提供不低于原设备标准的备用产品保证学校的正常行课。
3、在验收合格后的三年内,如乙方接到甲方故障报修通知后4小时内没有响应或24小时内没有排除故障且没有提供不低于原设备标准的备用产品保证学校的正常行课,则每出现上述情况一次扣除乙方合同总金额的0.1%作为对甲方的赔偿,直到扣完,所造成损失由乙方负责(每次售后服务,均要求有甲乙双方签字的书面记录)。
4、乙方向甲方免费培训1-2名设备操作管理人员,要求达到能正确使用与维护本合同的设施、设备。
七、竣工验收及付款方式:
项目施工安装、调试完毕,由乙方通知甲方组织验收,并提供相应完整的验收资料。乙方自书面通知之日起,10天内由于甲方拖延不验收视为工程验收合格。
项目施工安装、调试完毕后,由江北区电教站与学校一道组织验收,并签注验收结论。自验收合格之日起5日内支付合同总金额的10%(¥28149.50),使用一年后(即XX年内无质量问题和用户投诉的支付合同总金额的30 %(¥84448.50)(此部分资金不计算利息),使用二年后(即XX年内)无质量问题和用户投诉的支付合同总金额的60%(¥168897.00)(此部分资金不计算利息),逾期不付按0.1%支付滞纳金。
八、约定事项
为确保工期,争取提前竣工,由甲乙双方共同组成工程实施小组。
合同如需变更,甲、乙双方另行协商确定变更事宜,双方签章生效,并作为本合同的附件。
招标文件、投标书是本合同的一部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附件1作为本合同要件,乙方必须遵照执行,否则视为违约。
九、违约责任:
1、乙方必须严格按合同要求按时、按质(即合同要求的设备的规格、型号)、按量完成供货与安装调试完毕并交付甲方使用。如有违约,每违约一天,按合同总金额的0.1%甲方支付违约金;若违约超过10天,甲方有权解除合同,所造成的损失,由乙方负责。
2、在乙方履行合同后,甲方保证按时向乙方支付合同款项,如有违约,每违约一天,按合同总金额的0.1%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十、本合同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条款执行。
十一、合同执行中,若发生纠纷,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提交仲裁委员会解决,直至提交法院审理。
十二、施工期间出现工伤事故,由施工单位自行负责。
十三、本合同一式四份,由甲方执二份(存档一份,财务一份),乙方执一份,电教站备案一份。
十四、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十五、本合同经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表签字,加盖双方公章后之日生效。货款两清后,合同效力终止。
甲方:__市__实验中学 乙方: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篇10
关键词:薄壁零件;数控车工;加工工艺
前言
文章将详细分析薄壁零件的工艺特点以及影响加工精度的因数。通过实例分析讲解了优化零件结构、工艺设计、工装、刀具几何角度、切削参数等方面知识,进而确保了薄壁零件的数控加工精度。
1.影响薄壁零件数控加工精度的因素
1.1工件的装夹工艺产生的变形
无论哪种装夹方式薄壁零件的装夹工艺问题都是制造过程中的首要条件,由于薄壁零件自身的结构特点,如果夹紧力支撑点选择不当容易引起弹性变形从而影响到零件的形状精度、尺寸精度、位置精度。此外,在加工过程中夹紧力与切削力之间力的波动效应产出耦合作用,引起残余应力的分布。所以工件的装夹的工艺是引起零件变形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1.2加工过程中刀具对工件的作用产生的变形
加工过程中刀具对工件的作用产生的变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切削热,在加工过程中克服材料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刀具与工件之间的摩擦所做的功,大部分转化为切屑热造成各部位温度不均匀,使之产生变形。其次是切削力,切削力不仅会引起零件的回弹变形而且还会因为切削力过大,超过零件的弹性极限会引起挤压变形。同时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容易产生振动,从而影响到加工精度。此外刀具的几何角度以及切削用量的合理选择、走刀路径、机床的刚度以及零件的冷却等都会对精度产生影响。
2.如何提高薄壁零件的数控加工精度
2.1改善零件结构的工艺性提高零件的刚性
对于薄壁零件,增加工艺筋条以增强刚性,或者通过在型腔内加膜胎还可以通过填充石蜡、低熔点的合金等方法来增加零件的刚性,使之减少变形。
2.2优化装夹工艺方案
不同的零件结构和加工方法对应不同的装夹工艺。在已有的装夹工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优化设计是装夹工艺优化的基本方法。其实装夹工艺优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加工的零件施加应力提高加工时的刚性来抵抗变形。可采用固装装夹技术。还可以采用电磁吸盘、开口过度环、专用夹具、心轴、软爪等专用夹具在避免装夹变形来带的精度影响
2.3合理选择刀具以及切削用量
合理的选择刀具的材料以及刀具的几何角度对于薄壁零件的加工时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到切削力的大小以及切削热。
前角大,切削力和摩擦力减小,但前角过大会使刀具强度减弱,散热慢。一般车削钢材料的薄壁零件时用高速钢刀,前角取5°~25°,用硬质合金刀具,前角取10°~20°。
后角大,切削力和摩擦力减小,但后角过大会使刀具强度减弱。一般车削钢材料的薄壁零件时用高速钢刀,后角取5°~10°,用硬质合金刀具,后角取4°~8°。粗车时取较小的后角,精车时取较大的后角。
主偏角在40°~90°,副偏角取10°~15°粗车时取较大的副偏角,精车时取较小的副偏角。
切削用量在我们实验中发现:如果同时增大背吃刀量和进给量,切削力也就增大,变形也增加,如果增大进给量,较小背吃刀量会导致表面粗糙,内应力也增大。所以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数控车削合理的车削用量。
粗车外圆时,一般主轴转速S取500~800r/min,进给速度F取100~120留精加工余量0.1~0.3mm.精车外圆时,一般主轴转速S取1500~2000r/min,进给速度F取120~150采用一次走刀完成。
2.4制定合理的数控加工工艺方案
要提高薄壁零件的数控加工精度必须制定和加工工艺方案首先认真的对零件图纸进行分析、合理的选择加工顺序、加工位置、工序的划分、走刀路径以及余量分配等。此外可以利用数控机床的特点采用数控高速切削加工,在高速切削加工中90%的切削热都被切削带走。减少零件的热变形从而提高零件的加工精度。
3.薄壁零件数控车工加工的内外螺纹
目前数控车床对外加工中图1所示的零件是难度系数比较大的,从图1的材料以及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图1零件的加工难度有两方面,第一,零件为薄壁零件,所以它的部分螺纹只有2mm的厚度,45号钢为原材料,生产批量比较多。第二,零件为薄壁零件,所以它的部分螺纹只有2mm的厚度,并且零件精度比较高,波比螺纹加工的编程一般采取G76与G92的联合方法,也就是说螺纹切削需要先用G76斜进式进刀进行粗加工,然后在用螺纹切削G92循环直进刀进行精加工。这种方式的加工不仅可以有效的对螺纹加工精度进行保证,还可以有效的避免切削量过大导致的薄壁变形。
3.1夹具设计的优化
薄壁零件的相对重量比较轻、强度比较低以及刚性比较差,使得薄壁零件的常规装夹方法给工件造成因为热变形和轴向切削力引起的弯曲、变形,为了改这一现状就必须拥有专用的加工夹具。图2所示的是设计出来的夹具,其中夹具主题是选用45号钢材,58mm处为夹持直径左端,而10×25的孔在右端,同时对螺纹孔M12×1.5用攻丝方法进行加工,加工出20mm的螺纹深度。薄壁工件内孔中M56×1.5、58和夹具中被夹持的右端外圆相互配合、相互对应,成功的让工件在夹具中拥有传递切削力以及定位。
3.2加工步骤
薄壁零件的加工步骤一共有七步,第一,30mm长的装夹毛坯,从平端面一直到加工要求;第二,中心孔的钻取,主要采用钻通孔26号钻头,并用38号钻头进行钻孔的扩张,一直达到35深;第三,切削循环的G73封闭方法,先用G73斜进式进刀进行粗加工,然后在用螺纹切削G73循环直进刀进行精加工;第四,把部分的内螺纹进行加工,加工方法为内螺纹车刀,加工一直到复合尺寸才算完成;第五,掉头,通过夹具来进行装夹,并且把平端面总长控制在53mm左右;第六,R12为车外圆弧,62为外圆柱,61.85为外螺纹地径;第七,螺纹切削需要先用G76斜进式进刀进行粗加工,然后在用螺纹切削G92循环直进刀进行精加工。
4.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影响薄壁零件数控加工精度的因素。通过实际的加工以及实验浅谈了以上提高薄壁零件数控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希望能够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在保证加工质量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