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篇1

1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监理工作

建设监理属于技术密集型中介服务行业,企业的宗旨就是围绕委托监理合同为业主提供优质、高效的工程建设管理和技术服务。这就要求监理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监理工作,努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管理有序、技术一流的监理团队。围绕这一目标,我公司多年来一直把员工教育和培训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多渠道、多种形式对监理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从而增强了监理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提高了监理工作水平。其次,认真总结监理工作经验不断完善监理工作程序,积极创新监理工作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如:2009年我公司对以前使用的《现场监理机构考评细则》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形成了公司内部《现场监理机构考核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公司对现场监理机构的管理工作。三是注重制度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司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现场监理机构的管理工作。如: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年87号文和市建设局2009年537号文的精神,我公司相继制订了监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和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管理制度。四是现场监理机构管理工作中,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保证体系。公司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成立项目监理机构,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建立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三级质量、安全监督直线式管理模式,形成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专业知识与年龄结构配套的专业管理团队;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要求施工单位有关按照法律、法规、招投标文件,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健全施工质量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做到定员定岗、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2突出事前控制、坚持预控为主

一是认真熟悉施工图纸,找出图纸中可能影响工程质量安全的问题,在技术交底和图纸会审中提出,并由设计单位进行完善。二是认真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重点检查安全技术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并在施工过程中,督促施工单位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有关要求进行管理,严格按照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组织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三是对工程质量和安全有重要影响的施工人员、原材料、以及施工机械的使用计划进行审查,具备正常施工条件后才准许工程开工;四是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特点,编制各专业监理实施细则,认真分析工作重点和技术难点,设置质量关键控制点,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五是推行“样板”开路,对于使用功能复杂的大型公共建筑,尤其是装饰、装璜以及设备安装阶段,通过样板间、样板段的施工可以发现许多质量、技术问题,能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加以解决,为大面积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六是充分利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手段,对工程质量的实际状况进行有效的过程监控,促进施工单位改进施工操作工艺,提高工程质量。

3坚持原则不让步:严把材料检验关

工程原材料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对所有进入工地的原材料设备构配件质量进行严格控制,要求提品质量保证书、复试报告以及有关备案证。对要求复试的原材料,由现场监理人员见证取样,及时送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试验。对现场验收不合格的材料,坚决清退出施工现场。2009年我公司监理的工程项目中,经现场监理检查以及抽样发现并处理退场的许多建筑材料,主要存在问题是:由于新三级钢筋的强、屈比,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外观壁厚,塑料电线管的壁厚与强度:电线电缆的规格与绝缘性能,屋面防水卷材SBS的厚度等各类建筑材料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清退出场,做到坚持原则不让步,严把材料质量关。

4严控工序质量、强化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关键,我公司各项目监理机构严把工序质量关,对每道工序进行现场检查和抽检,并做好检查记录,检验合格后,签署验收合格意见,同意进行下道工序,未经监理验收合格的工程,不予计量,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对于隐蔽工程,要求施工单位先行组织自检,自检合格后再报监理进行验收,重要分部项工程及时通知设计、质监等有关人员参加,经验收合格后,方可同意进入下道工序施工,若验收不合格,书面通知施工单位采取整改或返工措施,直至合格为止。同时,加强现场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强化“过程控制”对每道工序及隐蔽工程,现场监理人员进行动态巡视和跟踪检查,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尽早地将质量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严重违反强制性条文以及施工规范标准问题、现场监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制止。2009年,海棠路立交装饰工程由于工期紧、任务重,钢结构施工处于关键时期,监理检查中发现,施工单位施工的钢方管柱头内十字加强肋焊接存在问题,当时出于工期考虑,设计单位口头同意在内部灌注混凝土补强,但没有明确变更单,现场监理拒绝同意构件吊装,最终由设计单位办齐手续,并在施工单位整改完成后才同意构件吊装。东方医院病房综合楼人工挖孔桩工程终孔验收时,考虑到结构的重要性,现场监理要求做到每根桩必须经过监理、地质、设计三方人员现场进入坑内检查验收,各方会签完成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注。通过严格履行工序验收手续以及落实各项验收制度,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目标的有效控制。

5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履行监理安全责任

施工单位是工程安全的责任主体,能否确保安全生产取决于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队伍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班子。因此,加强对施工项目部的管理尤为重要。我们在现场监理工作中,依据法律法规对施工项目部的安全保证体系实施动态监管,认真履行监理安全责任。

一是严格审查施工单位上报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超过一定规模的要组织本市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方可实施。二是督促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员,加强安全保护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督促承包商对塔机、施工电梯等大型施工机械进行安检,没有通过安检的不准使用。四是积极配合安全监督部门的检查,督促承包商落实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整改。五是加强现场巡视、检查力度,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要求施工单位整改落实;情况严重的,要求施工单位暂停施工,并及时向建设单位以及主管部门报告2009年7月,体育场工程钢结构施工时,经监理检查发现钢结构支撑体系以及施工单位现场管理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监理及时下达通知要求施工单位暂停施工,在隐患整改排除后方可复工,从而杜绝了事故的发生。

篇2

【关键词】农田水利;安全评价;危险源辨识;全面管理;动态控制;安全措施;预防为主

0 引言

在行业标准《水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通用安全技术规程》(SL398-2007)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总结而来的结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再次进行实地走访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了许多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专家的意见,对指标体系做了多次修正,得到最终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为3层结构,主要分为7个准则层,共20个评价指标。

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科学性

2)全面性

3)可行性

4)可比性

5)针对性

2 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

建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分析待评价系统的特点及组成因素,用以得到其中的安全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多个因素一起组成它们的上层因素,是层次结构,在层次分析法中,这种层次结构叫做递阶层次结构。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复杂系统可以分解为诸如目标、指标、准则之类的多个组成单元或影响因素,人们称每一个单元或因素为元素。将这些元素依据不同的特性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某一层元素都由与之关联的上一层元素所支配(或被包含),形成从上至下层层向下支配的关系,这种结构被人们称为递阶层次结构。因此,要进行安全评价工作,需要首先对被评价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递阶层次结构。

现实世界中到处都存在递阶层次结构,运用及其广泛,如组织机构、家族人员等均属于这一结构类型。递阶层次结构可以应用于许多系统,它从某一个特定角度,体现了系统的特性,反映了组成系统的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系统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规律。递阶层次的思想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的思维活动的特点,即递阶层次结构的结构形式与人进行逻辑判断的判断过程很相似。

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具有以下特点时,这个指标体系才是适合于安全评价工作的:

1)该指标体系的下层元素与其上层元素之间的关系应类似于集合,子集合,从属,即其支配关系是由上至下的顺序。

2)该指标体系的层数由整个系统的评价目的来决定,而不受其他限制。

3)同层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较上下层元素之间的关系要弱一些。

一般来说,当某层中的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过大,则说明建立起来的递阶层次结构不符合要求,应该换一个角度对评价系统进行分析,重新划分组成因素。递阶层次结构中同一层次元素之间的无先后顺序,因此只需确定某元素在递阶层次结构中位于哪一层。可以看出,递阶层次结构有着良好的灵活性和抗干扰性,整个系统的层次结构受到单个元素的影响是有限的。递阶层次结构将看起来无序,杂乱无章的组成系统的各种复杂因素统一起来,以一种有序的结构组合在一起,从而认识系统的功能,深入研究系统行为。

3 水利水电施工现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 文明施工(U1)

文明施工主要是对施工的作业场所的一个评价。文明施工是指保持施工场地整洁、卫生,施工组织科学、施工程序合理的一种施工活动。文明施工的基本条件包括:有整套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有严格的成品保护措施和制度,大小临时设施和各种材料、构件、半成品按平面布置堆放整齐,施工场地平整,道路畅通,排水设施得当,水利水电线路整齐,机具设备状况良好,使用合理,施工作业符合消防和安全要求。因此,文明施工可分为以下6个评价指标:

1)施工道路及交通(U11)

2)施工用电(U12)

3)消防(U13)

4)防汛(U14)

5)现场布置(U15)

6)交叉作业(U16)

3.2 施工人员(U2)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我们可以知道,超过八成的生产安全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同时,水利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要求高且同时作业的工种多,因此,施工人员的素质和安全技术水平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施工人员分为以下5个评价指标:

1)持证上岗(U21)

2)教育培训(U22)

3)职业危害预防(U23)

4)劳保用品(U24)

5)临时用工(U25)

3.3 防护措施(U3)

国家标准《高处作业分级》规定中,建筑施工中有90%以上是高处作业。因此安全防护措施是施工现场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防护措施工作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分为以下3个评价指标:

1)高处作业(U31)

2)施工脚手架(U32)

3)个人防护用具(U33)

3.4 施工设备(U4)

随着建筑施工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施工设备在施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施工设备的优劣,不仅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有影响,同时也对安全生产有很大影响。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是现代设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到设备的安装(拆除)、运行、维护、保养、修理、事故处理等多方面,设备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设备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及组织措施,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使设备免受损坏、人员免受伤害、环境免遭污染等,以期获得最佳的设备寿命周期和使用综合效率。施工设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水利水电站机电设备(U41)

2)大型施工设备(U42)

3)特种设备(U43)

3.5 危险品管理(U5)爆炸、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等危险品作为生产资料的一种,是施工现场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但其本身又具有爆炸、易燃、易爆、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属性,一旦管理不善,将会严重威胁施工现场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引发重大、特大灾害性事故和案件。对危险品的管理应该包括对危险品的生产、存储、使用、运输过程的管理。

3.6 爆破施工(U6)

在建筑施工中,主要是利用炸药释放能量并形成高热气体对其周围介质产生影响的性质来为施工服务,达到工程建设的需要;炸药爆破对环境危害主要是产生爆炸地震、空气冲击波、飞石和噪声等。爆破施工是高危险特殊行业,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一旦失控,就会造成安全事故,不到最后一爆结束,爆破施工安全都是施工管理的首要任务。

3.7 焊接与气割(U7)

将两个金属件连接处加热熔化或加压,或两者并用,以此来使两个金属件永久连接,这种方法称为焊接;气割则是由焊工操作的另一种生产工艺,它是了利用乙炔、氢气、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与氧气混合燃烧产生的高温,将金属熔融切割,同时用气流把熔化的金属吹走,从而达到切开金属的目的。焊接与气割同属明火作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且经常与可燃、易燃物品以及压力容器打交道,存在着较大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虽然焊接与气割使用的设备和能源都有一定火灾危险性,但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主要都不在于这些设备和能源本身,绝大多数是由于施工人员在焊接与气割工作中思想麻痹、操作不当和安全检查制度不健全、安全措施落实不力而引起的。

4 结束语

总之,安全评价可以系统地辨识出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从而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故的严重程度等做出预测,进而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和解决方法,为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篇3

一、互联网时代下带给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强大的数据基础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事先能消除隐患,事件发生后也能快速作出正确反应,更加有效地应对事故和灾难。以往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问题,资源、数据来源比较单一、零散,限制于科技和技术手段,绝大部分有关于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问题的数据信息无法获取、或难以识别,不能完全在安全事件处置中发挥作用。因此,公共安全治理问题常常表现信息问题,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甄别信息、分析信息并快速作出决策,对于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至关重要。例如在美国“9•11”事件发生之前及之中,来自不同渠道的报警电话、安全情报、新闻报道等大量信息蜂拥而至,让美国安全部门和警方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当局应对这一事件的能力。直接原因都是当地政府未能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与数据,未能进行事件预防,事件发生后也未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正确应对。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带给城市公共安全的大数据为我们处理相关安全事件提供了有力抓手,与大数据相关各类感知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等,可以快速将与公共安全相关的各类数据进行全方位采集和快速传输,使得公共安全治理得以基于完整的数据图谱而不是单一、零散的数据源,从而保障了危机决策与应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全新的数据处理方法

如何对数量巨大、类型各异的数据进行快速处理是公共安全事件中危机处理的一个难点,对于一些来自媒体、网络、监控、检测设备的非结构化数据,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据统计,城市社会活动中产生的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的数据分别占16%、84%。特别是在大量鲜活的、碎片化的信息在突发性的公共安全事件中突然涌出,短时间内不可能进行结构化处理。在以往的技术条件下,对这些数据只能依赖人工来进行分析和处理,严重延滞了事件应对的时机。例如某国曾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警察为了解犯罪嫌疑人行踪,动用1000名警察翻看监控视频录像带,耗时一个月时间,而实际上犯罪嫌疑人就一直住在公安局附近并经常外出活动。而借助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的自动提取与语义分析、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警察可以从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产生的大量鲜活的、碎片化的、原生态的非结构化数据中,快速挖掘出事件的原因、规律、趋势、后果,并采取相应对策。

(三)高效智能的预测手段

以往的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一大难题是无法对可能的风险点进行定位,对公共安全隐患问题进行预测。实际上,人类行为看上去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但只要群体够大、数据够多,仍可以被有效预测。全球复杂网络权威巴拉巴西认为,93%的人类行为是可以预测的 [1]。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相关部门可以对城市运行中有关公共安全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整合、处理、加工,归纳整理城市运行特点,为城市运行安全监测、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数据潜在价值,以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在犯罪防范领域,相关部门利用公安互联网大数据进行预测预警,分析挖掘隐含关系,对重点人员信息关联分析以及案件规律分析应用,分析案件与案件之间,大型活动和社会之间的关联关系,推演出相应规律,预测和预防犯罪案件的发生。如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超级计算机以及大量数据”来帮助警方定位那些最易受到不法分子侵扰片区的方法,利用大量数据创建一张波士顿犯罪高发地区热点图,为警察更具针对性地锁定犯罪易发点、抓获逃犯提供支持。在突发事件防范领域,政府利用大数据可以监测人群活动、车辆流动、设施运转状况,在危险发生的临界点前进行预警和事先处置,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在疾病防范领域,人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对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状况进行及时跟踪,防止疾病传播失控。谷歌公司曾对5000余万条最频繁的检索词条数据进行测试,总共处理了4.5亿个不同的数学模型,并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报告对比,追踪流行性疾病的准确率达到97%。[2]

(四)智能的风险评估手段

城市的公共安全风险是需要评估的。通过事先的风险评估,相关部门可以知道各个区域、各个机构以及各个对象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这对于人们合理配置力量、加强重点布防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实际中,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错综复杂。对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后果,理论上有多种阐释。[3]风险管理理论认为,现代公共安全问题源于工业化大生产的不确定性,社会风险原子化分布加剧了挑战;政府规制理论指出,产业因素是众多公共安全问题的根源,产业结构影响企业素质,企业素质决定生产经营行为,生产经营行为关乎质量和安全水平;危机管理理论主张,公共安全事件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救援和处置水平高低。可见影响公共安全发生和后果的因素十分复杂,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有预测力的风险评估体系并非易事。基于大数据,政府部门可以对城市、区域或特定场所的安全水平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估。同时借助于各项虚拟技术,政府部门可以在互联网的大数据基础上,对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各类处置方案的有效性以及社会可能的反应进行模拟,在模拟的基础上对各种处置预案进行评估和优化。

二、互联网时代下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

(一)城市的基础设施覆盖面不足。

互联网时代下的处理技术是依赖于全面详细的数据为基础,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公共安全治理,首先需要有全面、准确和详实的数据作为支撑,这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对各类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捕捉。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城市中对于捕捉这种数据还存在许多的缺陷,无法实现运用大数据来进行城市公用安全管理的基础。感知设施和传感网络中存在许多盲点,大量与公共安全相关的人类活动、生产经营、设施运转中产生的数据无法被及时有效捕捉,或虽已捕捉但未有及时传输到决策系统,使这些活动成为无法捕捉的活动。例如公共交通管理中,许多人不使用公交卡等电子支付工具而是使用现金,使他们的活动动向难以被察觉;在危险品管理中,一些化工企业未能及时记录危险品生产、运输和存储数据并上报,使政府无法对其进行监控。大量无法查询的活动存在,使得互联网时代下的数据分析成为无用之刃。

(二)城市的数据不能及时共享

当前,我国发生灾害的时候,是由各个部门组成的临时小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彼此的工作流程不一,出现信息孤岛的问题,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各类公共安全信息缺乏整合,公共安全信息数量大、内容杂、来源多,但在实际中这些数据往往分散于各部门、各机构和各企业,没有实现共享,“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普遍。这样在发生安全事件时,政府部门难以及时了解事件的完整图谱。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常常按功能分而治之,在不少地方一个平安城市系统中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安防平台,且大多数之间没有实现互联,缺乏业务的有机整合。[5]例如不少地区的视频监控系统往往自成一体,覆盖面小,应用面窄,缺乏与应急联动、警务指挥、城市管理、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及其他公安信息的有效联动。

公共安全治理系统与其它电子政务系统缺乏协同,未能与公共安全治理相关的医疗、社会保障、房屋管理、宣传等系统进行有效的协作,在公共事件发生后往往依赖于领导之间的协调会、碰头会等来解决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

(三)城市公共安全的数据采集与数据安全之间存在矛盾

在公共安全治理领域中,许多公共安全数据本身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们涉及到公共安全保障,从而具有“公共性”;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公众隐私密切相关,又具有“私有性”。这两种属性之间的矛盾会给公共安全治理中的大数据管理带来难题。例如政府在公共场所大量安装视频监控设备,一方面固然有助于保障公共安全,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使人们的隐私被暴露。笔者曾就智慧交通问题做过调研,一些车企反映,许多车主之所以不愿意安装车载系统,有些车主甚至将汽车自带的车载系统停用,一个重要原因是车主普遍担心启用车载系统后本人会被监控。尤其是在大数据环境中,政府需要将各方面的数据进行集成和整合,由此形成的庞大数据库完全可以勾绘出一个人的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的全景式图像,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将随时处在政府部门的目光之中。美国到现在为止仍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身份识别号码体系,主要原因就是民众担心由此会导致自身的隐私被暴露。我国虽然具有强势政府的传统,但公共安全大数据管理中的隐私问题却不容忽视。

三、互联网时代下公共安全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技术支持

1、公共安全数据采集的多样化,夯实数据基础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各类社会活动和城市运行数据的感知与采集,确保城市中的人、机器、设施等物体的各项动作都能捕捉到活动,为公共安全监测、预警与处置提供充分的数据基础。城市中重要的商业圈以及生活圈是人口密集、设施较多的场所,存在的安全风险也较大,例如踩踏事件、电梯事件等,这就需要加强城市的网格化管理,将数据采集的体系延伸至城市的每一个有风险的地方,防止露空,从而实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城市公共安全处理的基础。

2、公共安全数据存储的融合化,加强数据关联对于来自电话、视频监控设备、感知、互联网、物联网等各个渠道获取的类型多样、结构各异的公共安全信息,能进行充分的关联,使得原生态的公共安全信息能从粗放无序的数据真正转化为精细可用的信息,并最终实现高效应用。

3、公共安全数据分析的实时化,保障处理高效一个城市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庞大的公共安全信息,公共安全保障系统要能对这些海量、异构、动态数据进行迅速分析处理,从而事先发现可能存在的隐患,突发事件后能迅速找到最佳的处置对策。

4、公共安全事务决策的智能化,促进科学决策要加强公共安全数据分析工具的开发,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从而能在短时间内对海量的安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作出科学判断,帮助政府管理者能事先对安全隐患进行尽早察觉,事中对安全事件进行合理应对。

(二)制度层面上

1、完善城市安全的数据管理网格。要对城市中重要的商业圈、产业圈、生活圈等人口或设施密度高、安全隐患大的区域进行梳理,加强网格化管理,完善各网格区域内的数据采集体系,使城市安全监控网络的触角能延伸到任何一个风险点,防止出现盲区,从而夯实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大数据基础。

2、推进公共安全数据整合。由于我国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使得彼此间的信息缺乏流通,出现信息孤岛的问题,降低了办事效率,建议城市政府部门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大数据管理云平台,将与公共安全相关的各类数据进行集中式管理,有效带动公共安全信息在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依职能、按需求进行交换与共享。同时鼓励各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以大数据云平台为基础,开发各类公共安全管理应用系统,从而提高各部门的办事效率。

3、加强大数据安全保障。既要推动公共大数据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又要保护好公民隐私和商业秘密。为此政府在获取公共安全数据之后,其一要保障数据不泄露,防止其它机构和人员非法获得这些数据;其二要保障数据不滥用,即使是政府自己,也不能将这些数据为所欲为,而只能将这些数据用于公共安全管理以及其它合法的公共管理职能,不能用于其它目的。

4、 建立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 。我们应该首先加强城市的重要领域、重点活动、重点环节等公共安全应急预案,切实制定应急规划,找到应急预警点及时风险预警信息能够有效的预防灾害发生,即使无法避免也能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这些预警方案应该定期进行培训与演习,并不断进行完善,使得真正在应急处理中能够有效挽救降低损失。

参考文献:

[1]艾伯特-拉斯洛 巴拉巴西.爆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维克托 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 库克耶.大数据时代: 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

[3]胡颖廉.公共安全需整体治理[N].学习时报,2015-07-13.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区20*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精神,以20*年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导向,强化社会管理,提升我街公共安全的整体水平,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构建和谐*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治理,进一步完善打防控机制,加强社会管理,深化平安*建设,确保实现群众安全感达到85%以上,公共消防设施完好率达到100%,群众对“黄、赌、毒”问题治理认可率达到80%以上。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公共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顺利推进,街道成立“公共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许可,*派出所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工商所所长彭玉年、*街司法所所长陈春燕,*派出所副所长*、街综治办主任赵专、社区管理科科长*、城管科科长单政学、出租屋管理中心主任*、*社区党委副书记*和各社区居委会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街综治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赵专为办公室主任。

四、主要任务

(一)分解工作任务。根据区创建办提出的十二大整治项目之九“公共安全”项目的具体条目内容和《*街20*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进行分解(分解表见附件),每一条目确定一个主要责任单位,由主要责任单位制定细化的工作方案,协办单位全力配合。

(二)开展专项整治。针对创建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组织开展扫除“黄赌毒”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健全和完善我街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管理机制,确保群众安全感达到85%以上,全面提升“公共安全”项目的达标率。

(三)做好申报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申报全国文明城市相关项目的材料准备,认真做好资料的建档工作;配合街创建办做好文明城市测评实地考察点的推荐工作,精心安排好相关的迎检保障工作。

五、工作步骤

街道“公共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分三个阶段:

(一)自查自评阶段(20*年5月30日-6月9日)

制定方案,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各相关部门、科室对照20*年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及《*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测评达标责任分解表》相关条目的要求,组织自查自检,及时整改存在问题。

(二)检查督导阶段(20*年6月10日-6月25日)

由街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成检查组对项目进行检查督导,及时发现创建项目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加大力度进行整改,及时查漏补缺,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水平,做好迎接“区检”、“市检”的准备。

(三)全面整改阶段(20*年6月26日-10月30日)

大力整改“区检”、“市检”中发现的问题,抓好创建成果的巩固工作,以最佳状态迎接“国检”。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科室要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安排专人负责,确保创建工作组织协调有力。

篇5

关键词: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城市问题;城市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51-02

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指出:“一个城市必须在保证自由、安全的条件下,为每个人提供最好的发展机会,这是人类城市的一个目标。”[1]确保城市公共安全,必须控制住城市中潜在的风险,加强和改进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秩序。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之中,城市公共安全可以说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积极开展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为我国城市良性运行献计献策,进而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这对于实现我国现代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与风险管理

(一)城市存在的风险

城市面临很多风险,这些风险存在于生活、生产、生态等方面,仅2011年查处的药品安全问题达9 096起;据《中国新闻网》报道:重庆市高层建筑火灾隐患存量为11 456条;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农作物污染等问题相当严重。

(二)我国进入“风险社会”

我国城市面临很多风险,加上经济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各种重大事故屡屡发生:据《中国新闻网》报道:1990年至2002年,我国安全事故总量年均增长6.28%,最高时增长达22%;2010年的旱灾,2011年的洪涝、地震,2012年的干旱、风雹;此外,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国内犯罪正逐渐向动态化、职业化的趋势发展,尖端科技的发展给、犯罪分子提供了现代化的作案手段。

(三)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稳定的环境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城市公共安全属于公共物品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范畴,覆盖面广,危害性大,一旦发生事故,可能给整个城市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确保城市公共安全是维护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

2.城市的责任和义务

维护好城市的安全是一个城市的基本职能,因此,城市有必要做好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任何一个城市的安全问题都可能波及更广的范围,维护好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是每个城市的责任和义务。

二、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内,生产力水平较低,公共安全保障基础较薄弱,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的矛盾越显突出,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协调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各种影响公共安全的事件频频发生,2003年的SARS事件,2008年的自然灾害,2012年的食品、药品问题:肯德基45天“速成鸡”、麦当劳过期产品加工出售、伊利奶粉“含汞门”、地沟油事件等等。这些安全问题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三、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正在不断走向成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我国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我国在公共安全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法律出台较少,虽颁布一些法律法规,但不够健全,有待进一步发展。公共安全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一部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法律法规,以紧急条款为核心的公共安全法律法规尚未建立。二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立法的可操作性不强,法律条文规定得过于笼统,专门立法太少,难以操作。三是我国对违反公共安全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例如,中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对违法企业只能是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或者处以额度不高的罚款(一般都是在3万元以下),只有“情节严重”才会被“吊销卫生许可证”。

(二)缺乏一个系统的风险管理应急机制体系

虽然我国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在不断健全,但由于我国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人员不到位的问题、管理技术落后的问题。例如,郑州市政府所属市县职能部门均设有应急管理办公室,其中拥有专职人员的机构有16个,而还有28个部门还没有专职人员队伍[2]。这充分暴露了我们城市危机管理观念不到位的问题。此外,应对措施仅局限于部门或地区性、行业性,部门之间、县(市、区)之间、条块之间,预防与处置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处理不够及时,信息、人员、物资等资源的快速集成能力不足,有效配合缺乏。

(三)安全意识薄弱,缺乏防灾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公共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安全文化的基础。如果缺乏这种意识,再好的危机处理机制都是无济于事。

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中接受过危机应对和生存救济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训的不到10%,其中小城镇较好,接受相关培训的人数超过10%。调查对象普遍缺乏危机的预防意识,不懂得未雨绸缪。许多被调查者知道利用灭火器、打求助电话、准备常用的应急药品和手电筒来应付突发事件;但绝大部分的调查对象没有采取火灾报警器、煤气泄漏报警器、准备防燃物品等措施来预防危机的发生。

(四)缺乏制度化的教育与训练机制

公众需要认识到风险的存在,风险管理不仅在于建立防范机制与现代化的技术系统。还有赖于公众危机意识、知识教育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由专门的机构进行专业有效的演练与培训可以培养公众的风险意识与应急能力。但政府在行政工作中,没有把对危机事件的预防纳入到国家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风险与危机的观念,例如,公众对于危机征兆的反应不敏锐,感受力比较薄弱,公众身边普遍缺乏应急设备;公众普遍缺乏应对危机的常识与技能,对于火灾中的求生方法知之甚少。因此,要在认识到风险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建立起制度化的教育与专业的训练机构。

四、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法制对策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安全生产管理能力。重点建立基本法律法规,增加公共安全管理有序性和有效性,确立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合法性。其次明确提出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严格安全生产执法,强化制度约束,把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依法、规范、有序、高效开展的轨道,真正做到依法准入、依法生产、依法监管。同时将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提高依法依规安全生产能力列为重点任务。再次,建立相关法律规定,追究决策、监管等部门的责任,有效地从源头引发重视。将城市规划的公共安全设计要求、培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在安全管理中的行为规范等纳入城市公共安全立法之中。

(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工程技术对策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工程技术对策就是事故前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防止意外释放的能量对人或物的破坏;事后迅速控制局面,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在具体的事故与预防的安全技术对策中,一般要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强化应急演练,不断提升科学预防的实效。完善市、区县通达的监测、预警和决策响应体系,健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和应急平台,全方位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应急救援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媒体导控体系。第二,消除潜在的危险。在本质上消除事故隐患是最理想的、最积极的、最进步的事故预防措施。其基本的做法是以新的系统、新的技术和工艺代替旧的不安全的系统和工艺,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三,实施避难与援救。事故发生后应该努力采取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当事态已经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时,所有人员(包括消防及抢修、抢险人员)应迅速选择避难,撤离危险区,以减少人员伤亡。

(三)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系统

危机预警机制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这也正是风险管理的目的,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是通过预测危机,然后向政府、公众信息。如《东方网报》报道:上海世博会期间,天气情况极端恶劣,上海预警检测部门及时雷电预警,采取措施,疏散游客,进行防雷避险,后来完美谢幕。

建立健全公共危机应急机制系统,健全预测、预报、预警的危机系统,建设专业救灾队伍,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做好培训和演练,全面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四)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对策

大力宣传安全理念,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安全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条件具备的地区、行业、部门、单位,要积极举办以安全和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论坛、演讲会;结合实际,强化安全生产法治宣传教育,做好以《安全生产法》为主体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和宣传活动。坚持法律宣传与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相结合,在执法行动和治理行动中坚持宣传先行、教育推动,强化执法,严格监督,达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目的;加强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和知识普及,编印安全文化理论与实践读本,在安全类报刊、政府网站开设安全文化专栏,推动安全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同步发展。

五、总结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必须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得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得到法律的保护;其次,做好防范措施,在危机未发生之际将其处理掉,将危机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再次,把风险管理纳入日常工作体系,保持危机意识,做好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演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应急机制体系,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将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董晓峰.城市公共安全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11).

[2]李素玲.郑州市公共危机管理应急机制建设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2.

[3]王亚,朱献洲.刍议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面临的威胁因素及应对策略[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5).

[4]何春艳,刘伟.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经济师,2012,(3).

篇6

“请珍惜身边每一位朋友吧,说不定哪天在街上走着,突然就消失了。”网友无奈调侃的背后,有太多的悲剧在上演:6月9日晚,广西南宁万女士的儿子高考结束,兴冲冲地赶回家等母亲庆祝,却等来了她坠入下水道的消息,50多小时后尸体被找到;6月7日,河北定州一参加高考女生赴考途中不慎跌入排水道丧命;6月1日,江苏徐州一3岁男童被一无盖窨井夺走性命;5月20日,湖南常宁一2岁男童坠入无盖窨井丧命;3月22日,大学生杨丽君在湖南长沙一场暴雨中不慎落入无盖下水道,遗体近两个月后被找到……再往前推几年,因城市“黑洞”造成的“走路死”、“走路伤”等悲剧也时有发生。

“黑洞”吞没的,不仅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更是老百姓对有些城市的安全感和对政府的信任感。城市在快速发展,公共安全体系也应及时跟上。人们不禁要问,一项项“大手笔”规划、一个个重大工程都能漂亮完成、令世界惊叹,那么,盖个小小的井盖就这么难吗?当然,有关部门也有苦衷:早年因铸铁井盖屡屡被盗,用来替代的塑钢或水泥井盖经风吹日晒、车辆碾压容易出现破损或断裂等,而酿成事故。但是,这些理由都不足以告慰逝去的生命。笔者感到,需要反思的,至少有这么几条:

一是思想认识有“空洞”。据报道,某地窨井吞人事故曝光后,市政部门立马进行拉网式检查,发现隐患即刻消除,并安装了专业防坠网。这说明,有关部门“非不能为、乃不为也”。小小井盖,考验着管理者的良知和责任,考问着管理者是否时刻把老百姓的生命和安危放在心中。二是城市管理有“漏洞”。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健康安全等诸多“城市病”。管理者有责任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安全服务。当前一些地方的城市管理仍有不少漏洞,如源头治理的理念不够牢固、不同程度存在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防范等现象。小小井盖,折射出城市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三是传统固弊有“岩洞”。某市城管局负责人曾诉苦:整个城区窨井数超过10万,涉及供水、排水、燃气等13个部门之多,一旦发生事故账却记到城管部门头上。职责不清、互不衔接,传统固弊往往积习难改。小小井盖,检验出城市公共安全职能体系的协同防范能力。

城市“黑洞”是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一个缩影,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力量共同防范和应对。明确指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各级党政领导务必抓好贯彻落实,对城市公共安全认真进行反思。

如果没有安全有序的环境,城市发展、创新转型、人民幸福,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于如何解决“黑洞”等公共安全问题,各类研究报告、论文著述等已经提出了系统全面的方案,比如城市发展要讲究科学性、防范能力务必再提升、应急管理必须综合治理、对责任单位和个人应严格问责、健全法制体制机制等。笔者试着从人大角度提两点建议。一是持续跟踪监督。其实,相关法律法规还真不少,比如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消防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建筑法以及本市相关地方性法规等等,对公共安全的应急准备和联动处置,以及生产、消防、食品、道路交通和建设工程安全的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都有明确规定。但“徒法不足以自行”,人大应持续加大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对上海来说,要在2011年2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专项监督的基础上,适时“跟踪追问”,了解两年多来政府相关部门落实得如何,以及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等,运用人大制度优势,督促与支持政府共同推进本市城市运行安全工作。二是发挥代表作用。目前,上海市有市级人大代表864名、区县和乡镇人大代表13000名左右,是一支庞大的力量,其主体作用应进一步得到发挥。可通过走访选区和选民、人大代表联络室等平台,加强对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的监督,广泛倾听群众对城市安全的呼声和“金点子”,发动群众发现隐患及时报告,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建言献策,让威胁城市安全的各类“黑洞”都无处遁形。

篇7

全民健康科技工程:以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为载体,依托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重大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加快发展健康产业,大力促进重大领域健康技术、产品典型示范和推广应用,显著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公共安全科技工程:建立完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以食品安全主动应对和应急处置为核心,建立和强化食品安全检测、评估、溯源技术能力和保障体系;提高安全生产技术、重大突发事故应急技术支撑能力,努力防范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和降低事故危害程度;推动社会安全事件预防、监测、预警、管控和处置等关键技术开发示范,全面提高公共安全综合防御能力。

生态环境科技工程:围绕大气、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绿色建筑、园林建设等领域,开发一批关键技术,形成污染监控及治理成套技术与装备,推动先进适用成熟技术示范应用,建设一批污染控制、土壤修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促进城镇绿化、园林建设,建设绿色社区和宜居生态环境。

防灾减灾科技工程:围绕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火灾等灾害领域建立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体系,重点研究开发突破一批监控、预测、预警与综合防御技术,建设防灾减灾技术及装备产业化研发促进基地,形成区域防灾减灾技术规范及行业标准,全面提升灾前预防、灾中预警与应急、灾后恢复重建等各环节防灾减灾科技水平和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社会管理创新

太原联调机制促案情下降

太原市近年来充分发挥大调解工作机制协调联动的职能优势,使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调处、仲裁调解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2011年,太原市刑事总警情、民商事案件、、涉法涉诉总量、交通事故指标、火灾事故指标、治安总警情七类案情下降,公众安全感和对政法工作满意度分别达到88.7%和95.3%。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呈近十年来最好状态。

篇8

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的方针,把保障师生的安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紧紧围绕建设平安校园、促进教育稳定和谐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开展全校普及法律知识和安全教育,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安全管理,狠抓综合治理,优化学校及周边环境,维护学校稳定,保证学校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二、工作目标

打造平安法制校园,创建平安文明校园。

三、 工作思路

以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为重点,以治理周边环境、保障校园安全为保障,以加强学校法制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为方针,以创建“平安校园”为载体,以杜绝和最大限度地减少、预防学校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为目标,全面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努力提高学校法制安全工作水平,确保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我学校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四、工作要点

1、强化法制工作,增强法制意识

①依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各项管理活动,规范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学校安全工作法律意识和观念,坚持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充分运用法律法规保护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

②做好“七五”普法工作,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③加强隐患排查力度,严格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维护学校稳定。

2、加强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

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建立定期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联合四季青派出所做好周边治理工作,优化学校办学环境。

3、很抓安全教育工作,培养安全意识。

①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大课间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利用黑板报、电子屏、条幅、展板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和能力。通过制作手抄报、手工制作、观看宣传视频等形式加强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使学生更好掌握安全技能。加大防溺水宣传力度,杜绝溺水事故发生。

②通过每月一次的演练,使师生掌握自我保护和逃生自救能力。

③加大宣传力度。在教师中进行学校安全法规宣传与学习,使教师掌握安全事故的正确处置方法;并在教学中依法执教。

④加强门卫建设,完善各项门卫制度。做到出入有登记。安全设备齐全。

4、以课本为依托,上好法制课、公共安全课。

充分发挥课本作用,严格要求教师上好公共安全课,做到五落实。经常检查学生作业,听教师讲课,检查教师教案,期末进行安全教育课考试。

5、积极参加区法制安全文化节,争取多出作品,打造精品。6、做好三防建设和消防建设。

五、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构建群防群管机制。

健全、充实、调整依法治校、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安全领导小组。努力争取政法、司法、城管、卫生、文化、工商、安监、消防等部门的支持,构建学校治安和安全工作多维立体网络。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建立校园周边交通安全的义务监督员,加强周边办学环境的管理。

2、健全管理制度。

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健全岗位职责,制定严格的工作规范,层层签订责任状,强化综治、维稳、安全工作责任,严格执行事故上报及安全工作报告书制度、领导值班带班、教师值班制度。各项制度应落实执行,成为行为准则。

篇9

清剿火患、构建平安 人民生命至上、火灾隐患必除 全民动员“清剿火患” ,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齐心协力“清剿火患” ,携手打造平安家园 推进深化“五大活动” 齐心协力“清剿火患” ,

消除火灾隐患、构建平安酒店 消防安全是一种责任,为己、为家、为他人 人民生命至上、火灾隐患必除 消防安全是幸福的保障,治理隐患保障消防安全 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开创消防工作新局面 “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全面提升社会单位‘四个能力 齐心筑牢防火墙,携手打造平安家 酒店是我家,防火靠大家 警惕火灾,珍惜生命 大意一把火,损失无法补 关注消防,珍爱生命,共享平安 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 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

加强社会单位管理

全力构筑“防火墙”工程 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提高酒店火灾防控水平 提高新世纪“四个能力” 提高酒店火灾防控水平 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创新社会单位消防管理 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树立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 增强新世纪消防安全能力 创新酒店消防安全管理 建设 关口前移 固本强基

构建新世纪消防安全管理新格局 扎实推进“四个能力”建设 全力提高社会火灾防控水

创新酒店消防管理

篇10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的总体要求,以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为基本任务,以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提高群众安全感为目标,以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安防控、综治基层基础、公共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绩效的新提升。

二、工作目标

1、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系列平安创建覆盖率达100%,深化基层基础建设,综治工作各项机制不断完善,各项措施有效落实,各项指标全面完成。

2、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治安、刑事案件发案率不断下降;治安重点地区得到有效整治,居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明显提升,确保群众安全感92%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完善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提升维护稳定工作水平。

一是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制度。严格实行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切实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上报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二是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面实施重大决策、政策、项目和活动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稳评工作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向村(场)、社区延伸,不断加强评估结果的应用工作,从源头上预防矛盾发生。

三是完善大调解组织网络。扎实推进镇调处中心平台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确保人员、经费、制度、办公场所和设施落实到位,强化调解员队伍建设。

四是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和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整合专业调解和社会调解资源,推进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推动大调解与工会、妇联、劳动、法律援助、仲裁、民政等社会资源有效对接。

五是着力解决进京非正常上访。积极参与依法治理进京非正常上访专项治理,大力推行“阳光”,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积案终结制,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依法做好劝返接回工作,依法规范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行为,坚决压降进京非正常上访。

(二)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突出问题,提升社会治理工作水平。

一是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推进流动人口居住区建设,按照“集中住宿、集中服务、集中管理”和社区化管理模式,在工业园区高标准建立新市民服务管理站,落实新市民社会化服务保障工作,加强对出租屋的管理和“群租”现象的专项治理。建立对社区、企业、物业、中介、学校、旅馆等全覆盖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体系,切实掌握流动人口落脚点动态。

二是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制。抓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深化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切实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加强和改进吸毒人员社会化管控工作,配好禁毒社工,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达80%以上,戒毒康复人员安置就业率达70%以上。建立精神病人定期排查机制,实行分级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率达80%以上。

三是构建公共安全监管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交通安全生命保障工作,推进以“四个文明交通建设”为抓手的交通安全进社区工作,加强道路交通智能化、社会化、精细化管理。推进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加大火灾隐患整治力度。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今年要按照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的要求,对集镇交通秩序实行挂牌整治,突出抓好校园周边地区的整顿,完善安全隐患“群防、群控、群治”社会动员机制。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提高监管水平,杜绝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是创新鲜明正确舆论导向机制。抓好平安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禁毒、反、交通安全、防火防盗等治安防范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平安建设成就和治安防范举措。加强网络虚拟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建设,强化基础信息工作,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深化“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三)紧紧围绕提高群众安全感目标,提升平安建设水平。

一是开展专业化打击违法犯罪行动。组织开展打黑除恶、治爆缉枪、打击“两抢一盗”、打击电信诈骗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多发财犯罪和涉众涉稳型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深入开展反专项工作,大力推进“无地区”创建活动。

二是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推进“感知安保3.20”和家庭技防建设,60%以上的城市老小区和安置房小区达到城市安防标准,积极推进“平安E家”等安防项目,提高居民户、商铺等技防设施覆盖率。加强专业巡防队伍常态化巡防,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巡防,大力弘扬见义勇为行为。

三是开展常态化治安重点地区整治。以治安复杂、案件高发的地区和部位为重点,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原则,发挥综治部门牵头作用,组织和动员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开展排查整治,健全滚动排查整治、包干问责、巡防管控、联合整治等长效机制,落实长效管理。

四是深化系列化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平安村(社区)等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平安企业、平安学校、平安医院、平安家庭、平安交通、平安工地、平安娱乐场所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

(四)强化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提升服务群众工作水平。

深化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统一指挥、集中办公、整合资源、处理实务的工作机制。加强村(场)、社区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各村(场)、社区落实1名主管综治工作的干部,实现综治办、治保会、警备室、调委会“运作一体化、运转实体化、流程规范化”,使之成为化解矛盾、畅通民意、治安服务、重点帮教的基层综治工作平台,提升服务水平。

四、工作措施

一是落实责任。强化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责任意识,严格履行综治和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与个人责任制,通过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等办法,健全并严格落实综治和平安建设的责任机制,做到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做、责任有人负,确保年度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圆满实现。

二是强化保障。切实落实综治和平安建设各项工作保障,确保组织健全、人员落实、资金保障,为综治和平安建设有序开展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健全完善综治和平安建设各项机制制度,并切实加以落实,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全面提升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