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能力 培养

就业是人生的转折点。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金融危机的到来更加剧了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智力支持。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就业能力的概念

国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通常定义为: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对自身潜能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和理想、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本领。在职业活动中,个体从落实工作到胜任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我们平时说的就业能力指的是一般就业能力,它是从事各种职业的基础。可以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工作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无论是党政机关、国企等用人单位,还是社会人士或教师,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估都低于学生自我的评估值。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最受企业的重视。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恰恰体现在这几种能力上。

1.职业目标不明。

一些高校学生当初报考学校和专业都是家长的意志,自己没有什么想法。虽然不少高校专门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主要是在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另外因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所以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

2.基本工作能力缺乏。

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乐观自信、诚实守信等。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单位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对工作岗位要求高,缺乏对岗位的热爱,心理素质较差,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明显缺乏应有的基本工作能力。

3.专业技能掌握不牢。

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这种能力就是专业技能,它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实践不足,动力能力不强,在就业过程中屡遭困难。

4.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在大学生找工作及以后的工作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如在应聘时,一些大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缺乏谈话策略和技巧、对薪水期望的表达方式、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恰当运用等。

三、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讲,大学生不是弱势群体,其就业不应成为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复杂,不仅与当前经济衰退造成的需求下降有关,还与供给持续超过需求有关,但作为高端人力资源的大学生,其面临的突出问题仍然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前者主要由就业信息不充分、传播不顺畅等原因造成,后者主要源于求职者技能与空缺的职位不匹配。

1.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大学需要密切联系市场,了解市场需要及其变化,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确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都与企业合作,对工作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来作为大学生提升能力的目标。相比而言,我国很多高校还未建立用人单位联系机制,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不够,难以按照市场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确定清晰的培养目标。

2.用人单位向高等教育传导需求信号的能力也非常欠缺。比如,相当多的企业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普遍缺乏对岗位技能需求的调研,对职位所需要的就业能力缺少明确的标准,造成劳动力市场就业能力信号紊乱。有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强调学历、性别、年龄与证书等因素,忽视大学生真正具备的能力水平。教育的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不畅,直接后果是教育的产品――大学生的能力难以满足职位的需求。

3.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校的定位不明确,一味追求发展研究型大学,忽视了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大的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师资队伍的发展速度也落后于办学规模,师生比过高,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与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斩培养对策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般说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在大学期间逐渐形成的。因此,高校应及早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启发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让他们及早地思考自己的前途,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长期和短期发展方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政府要转变职能,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

要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全国人才市场信息网,定期供需信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实现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的衔接,构筑大学生就业市场价格指导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标准,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大学生的择业行为,维护市场信誉;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功能,为大学生职前培训、职业发展服务;建立大学生就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并不断完善教育市场中介组织。

3.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大学专业设置太细、知识面窄、技能方面训练不够、不注重思维方法训练等诸多因素,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就业能力较低。当前,社会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层次下移,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从教育环境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1)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高校校园内设立专门的机构,并任命高级管理者,就全校范围内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事宜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起到牵头抓总的作用,又要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发掘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2)加强就业指导,努力建构就业能力开发系统。在学生入学、学习、实习、毕业等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教育与指导,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情况的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能力开发活动。(3)改革课程教学,加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着重发展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性。

4.大学生要进一步完善自我。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关心集体,乐于奉献,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踏实肯干,诚实守信,培养艰苦创业的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阅历,提高工作能力。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政府和社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高校要面向市场,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只有落实各方面工作,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刘晨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1.

[2]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培训与教育,2005,(6):1.

篇2

关键词:就业能力培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众志成城,搭建常态化规范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1.全员动员、广泛参与,就业工作有机联动

(1)领导重视,构建全员参与的就业体系

在我校以"育人为本,促进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各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学院就业领导小组,督导并建成了学院班主任、系支部书记、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等一体化的就业通报联动机制,把握契机,群策群力解决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瓶颈,形成了浓厚的全员参与的就业氛围。

(2)党员示范,深化就业"三个一"制度

发挥教工党员的先进示范作用,围绕就业工作开展教授、班主任、全体教工三个层次的立体化就业指导团队。召开多场党政联席会议和本科生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就业工作研讨会,推动学生国防就业、高端就业;号召全体教工党员继续深化就业"三个一"制度,每名教工党员指导一名就业困难学生,加强就业的过程指导和目标指导。

2.提前规划、互帮互助,生涯指导扎实推进

(1)积极引导,就业能力稳步提升

面向本科生群体开展:向左走&向右走--选择的智慧主题讲座;与教授对话--教授工作日活动启动;与班主任对话--师生座谈会活动;"群英会谈"--研、本学生座谈会;锻炼表达--挑战主持人大赛;"对话明天,点亮人生"--院友访谈主题教育活动。面向研究生群体开展:职业论坛之"职场早知道";职业论坛之"闪亮就业之路";模拟招聘会--"职场全体验"。推进了对学生的生涯指导工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学生主体,互帮互助主动就业

就业不能单靠学生个人。就业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团体作用,形成学生自我服务的就业团队。每周一期的就业心得集锦、每日一期的就业简报、每天多条就业讯息也帮助年级学生及时了解到校内外各类就业讯息,引导学生自发总结和思考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交流就业心得,提升就业能力。

3.搭建平台、分类指导,人职匹配深谋发展

从普惠式生涯教育、协助式生涯辅导、自助式生涯服务、个性化生涯培训四个层次搭建了全程化多路径的生涯辅导体系。为健全培优育人机制,拓宽职业生涯指导模式,需要不断提升就业指导活动质量,结合学生发展诉求,多管齐下,分层次,有重点,全力推进职业生涯指导工作高效开展。

4.巩固学风,关注学困,促进升学提升就业

学分绩点的高低对学生是否能到理想的单位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投入大量精力关注招聘的同时,我们尤其注重学院学风的巩固,特别是动员一批有能力的同学读研再深造,提升就业层次。各学院领导特别召开了考研动员会,在考研宿舍布局及其他环境等方面为该群体做了充分的考虑与支持。安排学生联系人定期汇报学生的考研状态,不断鼓励坚定信心。为毕业生的升学率提供了保证。

二、发挥社会教育的联动作用,多管齐下,加强多元化多路径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1.校友合作,开拓就业渠道

学校积极挖掘外部校友力量,梳理校友信息,加强校友联系,健全校友网络。邀请杰出院友来校开设讲坛,设立奖助学金、召开专场招聘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榜样魅力,树立鸿鹄之志。

2.院企合作,增添就业合力

学校老师利用暑期时间带领学生参加企业走访活动,探寻校企合作机遇,积极争取更多的就业资源,探索更高效、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增添就业合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同心同力,发挥普惠式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保障作用

通过就业意向调研,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确信自身已具备明确的个人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但在实际求职环节,学生比公司声誉、比薪酬待遇、比工作岗位、比就业地域的盲目行为屡屡发生。在职业定位教育上,部分家庭未能发挥理性引导作用,不切实际地希望子女回原籍工作、继续深造、找高薪职业等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定位和择业观,阻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在新时代的就业工作中,家庭因素对于学生去向的选择影响比重原来越大。很多学生对满意工作的定位为"钱多事少离家近",许多学生家长也都盲目的要求孩子回到原籍工作。基于此类现象,如何做到既能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又能避免学生"啃老"、如何做到既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家庭资源顺利就业,又能避免因家庭所在地的原因束缚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是我院长期以来一直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因此,以事业为引导,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实现学校与家庭的高效的沟通与无缝连接,发挥教育正能量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制定完善《学生就业情况家长联动规范》等操作指南,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发掘就业资源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家长的能动性和对就业的正确导向作用。力争实现充分联动单位、学校、家庭的资源与作用,形成学院搭台、单位唱戏、教师引导、家长关心、学长身范的全员育人、事业引领的工作机制。

完善家校桥梁的搭建,强化落实安全稳定。综合利用以下几种渠道实现家校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反馈,扫除交流距离障碍。

(1)辅导员建立家长飞信群。通过飞信定期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就业考研情况,落实安全稳定工作。

(2)推行家长QQ群,加快信息的双向传递。建设学院学生成长网络平台,及时学院专业信息及年级学习生活信息。

(3)假期给家长的一封信。结合学生概况和专业整体情况,再话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除此之外,我们将依据历年就业调研分析结果,继续做好重点比对,综合分析,剖析数据的内在逻辑关系,加大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特点以及岗位要求分析工作。第一、针对考研学生、学困生、立志国防就业学生、社会企业就业学生、创业学生等各类应届毕业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人职匹配实施横向上的分层分类指导。第二、就业指导不仅在毕业班,更需要贯穿整个学生生涯,因此,在加大面上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指导任务,帮助学生在纵向发展上实现个人就业能力、素养的稳步提升。第三,就业工作人员尤其是处在一线的辅导员也将继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加深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积极参加与就业相关指导培训,提升专业指导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大学社团;就业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的基础知识教育仍占有很大的比重,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了教育断层问题的产生。这一问题使得当今大学教育与社会人才需要严重脱节,很多用人单位在招收毕业生时要求十分严格,对于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都很看重。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欠缺、实践能力不足使得他们缺乏核心竞争力,“高不成低不就”,不能迅速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大学生社团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颖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显著。高校社团是理论教学的扩充和延伸,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当今大学生社团形式各异,包括服务类社团、体能类社团、学艺类社团、思潮类社团等多种形式,它们在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拓宽大学生视野,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研究总结,得出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提升大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展人际交往范围

人是世界上沟通和交流活动的主体,交流活动最主要的载体便是语言。现代社会,网络带来的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偏向于网络交流和沟通,性格趋向于内向发展。很多大学生喜欢宅在宿舍内网聊、打游戏,不热衷于参加实际的社团活动,缺少了很多在现实中与大家交流、沟通的机会,使得他们在实际场合中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或者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这就对大学生以后就业和发展造成了很大负面的影响。很多社团都是大学生因某种共同的爱好而自发形成的组织,社团气氛大多比较活跃,团员之间友好热情、平等、不拘谨,社团成员可以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和观点。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帮大学生展现并发挥自身的特长,结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拓展人际交往范围。这种积极的社团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学到很多课堂以外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很多方面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增强他们的自我表现欲,在平时与成员或服务对象相处中会学会很多与人沟通的技巧,而这是都是在课上很难学习到的,是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累积形成的。同时这也是现代职场员工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是很多毕业生面试时必定会用到的一门技能,良好的交际能力会给企业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对大学生获取应聘的成功非常有利。

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其创新意识

当前大学教育在课程的安排设置上有待改革,大学课程知识往往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课程设置并不科学合理,教学方式老套、枯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对于接受专业知识、发挥自身创造性方面积极性较差。学生社团可以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来弥补陈旧的大学教育模式。大学生社团中聚集的大都是有着共同爱好的同学,环境宽松、自由,是当前教学模式的延伸和创新。很多专业性质的社团是大学第二课堂的重要成分,具有专业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它将一些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交流、学习,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其实践能力。一些大学生社团比如机器人研发社团,很多机器人研发爱好者相聚在一起交流学习,为了共同的爱好而不断努力,这就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使得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社团项目的研制经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研制成果往往成为了这些学生走向社会的一块敲门砖。

三、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团队意识

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环境中,很少接触到社会事务,职业精神和团队意识十分欠缺。学校社团有着各自的原则和制度,每项活动内容都由学生亲自制定和完成,每一位社团成员都有机会参与社团活动,活动的策划问题、实施问题、财政问题等也都由社团成员交流讨论并通过实践来解决。这就对于社团成员职业精神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团队协作能力是职场中的另一个必备因素。学校社团中,汇集着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学生,社团活动的提出和具体实施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需要每一位社员相互交流、共同合作来完成。一个优秀的社团组织,必定具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有着明确的分工,清晰的执行流程和负责制度。这种活动形式与大学生即将在职场上遇到的人际交流与合作形式比较接近。这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制定并完成任务的职业精神,和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应聘和就业起到了有利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职场中更好地发展。

当然,目前的大学生社团在组织管理和水平发挥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团成员水平有待提高,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活动资金有限、宣传力度不大、影响范围较小等等。在当前的就业模式和教育模式之下,学校应加大对社团在资金和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对于一些优良的社团应大力扶植,给他们提供场地和专业教师的指导,提高对于社团的关注度。社团成员应该积极努力,进一步挖掘社团活动的发展潜力,把社团做专、做强、做大,使之为理论教学产生坚实的辅助作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团在提升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行为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应积极正确引导、扶持社团的发展,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某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卢丽华.社团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

[2]王桂香.从大学生就业难谈就业能力的培养[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S1)

[3]陈淑娟.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就业[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6)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时空系统

就业能力简而言之,是个人成功就业、维持就业和获得晋升的能力,以及自我更新的能力。近年大学生就业人数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是大部分毕业生面临的共性难题。大学生就业群体在整个社会就业群体中占有相当大比例,大学生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家庭美满幸福的关键因素。要走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满足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政府、高校和大学生本人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一、认识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深远意义,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纳入高校培养目标,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现实的社会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就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不足,因此,重新认识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从学校维度,高校作为培养教育机构,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将会有力地推动高校就业工作、提升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高校通过对本科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了解社会各用人单位对当前本科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和要求,从中发现自身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培养目标、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从学生维度,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规划,利用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在学校的引导下明确社会需求和就业现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科学设置学业目标和就业发展方向,调整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目的、有计划、策略性地做好职业准备,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同时从社会维度,提高高校本科生就业能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是人才水平较低,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不高,尤其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研究解决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有利于人才战略的实施和人才高地的构建,化解就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更有利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因此,高校对培养和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全员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二、走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误区,科学界定就业能力培养的内涵和任务

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基础能力,阅读、写作、计算的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就业能力结构呈现出一个多维的复杂系统,相应的能力培养不是单一层面能够解决的,需要打造系统工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完善和发展虽由政府、高校、企业、学生个人等综合决定,但是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主体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培养手段无法取代的。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一定要尽快转变到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的轨道上来,克服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的弊端,使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项技能,从实践中加以创新超越,在职业上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架构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时间系统,实施全程式生涯规划和指导

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涯设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此,就业工作不仅要前延还要后伸。

1.引导学生在入学伊始就树立就业意识和职业意识,教育学生将生涯规划同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目标结合起来,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高校应该尽早为学生安排就业指导课,并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相应的培养目标,及早进行职业倾向探索,使他们“在大学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将就业指导与学生的成长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使他们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始终以职业生涯设计为核心,针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个人与职业之间的适应关系,最后将自己定位在一个能发挥自己特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岗位上。

2.每学期定期开展职业社会认知教育,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社会认识的有机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外部环境的职业社会的认识是大学生就业过程必须深入了解的重要环节,没有对于职业特征具体把握就不可能产生职业倾向。可以通过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以及具体职业的当前状况模拟、前景展望增强学生对于职业的理解,产生就业自主意识和紧迫感,对有兴趣的职业产生认同,认清自我的职业发展道路和方向。

3.加强学校与毕业生联系,了解用人单位不断变化的需求。对近年毕业的学生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流向,工作以后对自己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的评估,为高校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提供科学指导。

4.鼓励踏上社会已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积极创业,为已毕业学生和在校生创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创造条件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促进会等组织机构,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要建设高校创业示范基地,组建学生创业策划与咨询机构,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四、架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空间系统,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

1.学校内部找准定位,转变办学理念,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不断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出现诸多不适应,专业知识相对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专业适应面窄、工作实际能力欠缺、社会知识贫乏都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高校应与时俱进,关注社会需求动态,以市场化为导向完善培养方案,把专业改革和建设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提前进行社会人才需求预测,进行课程设置调整,转变高校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状,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学生。

2.学校育人走复合型、宽口径、厚基础道路,以提高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课程体系建设上植入就业能力培养的因子,把一系列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教学大纲特征融合所有专业,继而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融合、转化与转移。负责就业能力植入的教师既是专业课老师,也兼任就业指导教师。

教材选择上从基础性、综合性、前瞻性着眼,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广泛收集与专业相关的最新信息,扩展和补充教材,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开阔眼界、提升能力的目的。课程体系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着力体现素质教育,在综合性以及创造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上下功夫,使课程体系更科学,更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要求。

教学方法上,一改过去“填鸭式”教学方法或者其他单一形式的教学,因材施教,在课堂上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方式适当采用传授知识、小组讨论、专题研究、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的相互组合,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3.学校内部与外部资源融合,加强实践环节,提高专业技能训练,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首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健全实践性教学质量考核体系,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课堂与课后的技术操作训练,工业见习、野外实习、工程技术设计、撰写毕业论文、临摹写生或创作作品等,使学生知道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设立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专项基金,加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资金投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保证所有学生有实践锻炼的机会。其次,社会实践也是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结合专业方向和专业特长志愿组织起来面向社会进行一些实践性活动,诸如: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志愿者服务的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社区服务以及独立进行社会调查,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和增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4.学校外部要着力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实现高校自主、政府支持、企业尽责的联动机制。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在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加强促进就业的政策调控,建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健全实习及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实现大学生实习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大财政投入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建立,如利用费用分担机制与企业建立就业能力开发基地,或者对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训练的相关机构或者项目提供奖励、资金援助和政策优惠,为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牵线搭桥。其次,高校要鼓励人力资源机构介入校内职业教育,邀请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进入高校开展职业规划培训,通过讲座、培训、测试、比赛等丰富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职业倾向。鼓励教师亲身参与企业实践,深入企业实习最新的技能,弥补理论知识的盲目性,同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加大力度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工作,使学生在实习工作中感受企业组织文化。再次,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改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最终实现“校、企、生”三赢。

5.学生个人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确职业生涯目标,寻求个人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积极做好职业生涯准备。从踏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开始,大学生就应该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根据外部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从而利用多种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策略性地去实施这个目标。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寻找社会工作机会,增强沟通表达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技巧,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井昊.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完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8):55.

[2] 刘桂华.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6):99.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能力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083-03

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美国和英国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实践指导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对促进我国高校在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指导方面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英美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国际竞争激烈,各国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世界每天都有数以万计毕业生在为工作奔波。美国度过2010年的经济复苏后,目前再次面临经济疲软风险,失业率高达9.1%,用人机构在雇人方面格外谨慎挑剔,整体就业市场萎靡不振。2010年,高校在校生人数逾1600万,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只能和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平等竞争,很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辍学或没有大学学历及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无法找到工作。据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机构CERI最新统计,相比前两年,2011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首次出现回暖。就业机会仅限于某些针对服务业的专业:会计、金融、经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其他专业学生没那么幸运,纯文科专业最糟糕。针对这种状况,美国正酝酿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及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扩招最直接后果导致就业竞争加剧。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2002年度毕业生中,67%的人找到全职或兼职工作,20%的人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还有7%的人处于失业状态。但随着网络泡沫破灭、经济衰退、毕业生数量膨胀等因素,近年来毕业生求职越来越难,获得学士学位与有中学毕业证书的工人的工资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学士学位求职者优势不再,多数学生毕业后面临巨大就业压力。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2010年11月23日数据显示,2010年英国第三季度18至24岁青年失业率达20%,较前一季度增长1.03%。2008-2010年间,英国青年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但申请进入大学人数逐年递增,学生数量急剧上涨及经济危机引发的市场低迷使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毕业生平均每70人竞争一个岗位,2010年毕业生中将有接近1/10的人面临就业即失业的尴尬处境,成为17年来就业最不景气的一年。

二、英美各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认识

面对经济不景气及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英美各国很早就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方面的实践对缓解就业压力成效显著。

1.英国关于就业能力的认识。曼斯菲尔德认为,经济学家贝弗里奇首先于1909年提出“就业能力”的说法;波拉德1998年阐述的“就业能力”,指个体所具有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英国教育与就业部(1997)指出,就业能力包括传统智力技能,核心或关键技能(沟通、计算、IT和学会如何学习),拥有市场价值的个人特性和掌握企业运营的知识;The Dearing Report(1997)通过调研认为,大学生需具备的关键就业技能主要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或评价、团队合作和时间管理。英国高校公认的就业能力包括:(1)评判性(或分析性)思维能力;(2)应对复杂问题能力;(3)有效沟通能力;(4)与他人合作开展工作能力;(5) 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能力;(6)遵守本领域道德意识,成为自我评判和反思性的实践者,并能有效地在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中与别的学科展开互动。

2.美国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框架”的诠释。“把学生训练成实践能力较强的有用公民”是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美国教育研究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不仅是获得工作能力,还包括在企业中为取得进步而发挥自己潜能,为企业战略目标作出贡献的一系列能力,又被称为通用能力、关键能力、可转移能力,包括8种具体指标:见表1。

二、英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比较

(一)美国高校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美国采取教学、学习和支持“三位一体”的就业培养策略,如图1所示。

1.教学策略。第一,根据需要增换专业,课程设置反映社会市场需求。课程设置重视对市场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和预测,以学生就业、服务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专业设置方面,进一步细分就业市场,根据市场调研和访谈雇主,及时增设或撤换专业。第二,注重培养基本知识和技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提供科学、技术及人文基础知识。理学学生须完成包括科学、数学、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等课程,科学和数学专业学生要完成化学、生物、物理、微积分、实验课及科学选修等课程;开设融合课程和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一方面加大人文课程分量,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加州大学伯利分校、密执安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要求人文、艺术和社科课程学分分别占总学分的16%、15%和13%。另一方面,开设占课程比例60%的选修课,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第三,课堂教学模拟实际工作情境。把企业真实情境引进课堂,让学生根据社会现实进行课程设计或实验、调研,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企业参与课堂教学,举办就业讲座等;通过公司实习、暑假打工、创业计划竞赛、学生社团等实践活动培养就业能力。

2.学习策略。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策略:(1)自主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自我管理能力;(2)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会做事”和“在做中学”,为解决问题和组织能力创造机会;(3)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承担学习任务;(4)反思式学习。有助培养解决问题、创新创业和自我管理能力。

3.支持策略。第一,政府提供服务平台。措施有:一是制定相关法规使就业能力培养有法律保障。美国政府1994年通过《学校与就业机会法》,把为年轻一代建立学校与就业系统作为施政目标之一,把让毕业生具备必要知识、技能及学习在生产部门所须工作经验作为学校教育一项重要工作;二是统计局等国家机构对就业结构和市场变化做定期预测,使高校有目的、有方向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三是为学生提供实践资金。政府特别拨款协助学校与雇主建立伙伴关系,实行工作本位训练。第二,企业提供交流实践平台。企业高管进高校授课,介绍对人才需求、公司创立及运营过程;企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实践机会。第三,中介和家庭提供协助平台。最大中介机构――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NACE),目前吸纳近2000多所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单位为会员,每年为100多万名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家庭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高校提供就业信息及实践机会,不干涉学生择业自由。

(二)英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高校秉承“让大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就业能力”理念,形成个人(大学生)――组织(学校和企业)――国家(政府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第一,(个人)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21世纪初始,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局在高校倡导大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规划,要求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档案,明确提出毕业生必须具有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记录档案;学生结合自身环境、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职业发展规划。

第二,组织(高校和企业)联手培养毕业生就业能力。

1.高校落实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创业技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把“就业能力”培养置于战略高度,设置专门机构并建立评估部门;根据“就业能力架构”要求教学大纲须具备7个必要特征:自主学习的改革性发展,技能发展(智力、学科、职业、核心技能),个人发展规划,反映外部环境的活动技能,在不同环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职业生涯管理技能的发展、参与从工作中学习,以及两个可选特征。必要特征在每个专业设置中都要有所体现;专门设立创业中心,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做法是评估创业创意、提供资金协助和提供有相关背景的指导老师,孵化创业项目;Luton大学将就业技能培养细化为三个级次并形成包含细分为13项技能的就业技能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技能评价;Leicester大学提供可选择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就业技能;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建立具有观念开放性、内容实践性、方法研究性、管理动态性、评价双向性等特征的开放式质量管理体系。

2.针对学生特长与个性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帮助。Birmingham城市大学和Dundee大学为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本科课程绝大部分专业都开设“学习+带薪实习+学习”的三明治项目;Birming ham城市大学建立功能强大的职业服务中心;Harper A dams学院在保证课程协调配合前提下安排课程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力求通过各学科专业教学持续增强学生专业技能。

3.(用人单位)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高校将企业高管请进学校为学生授课,为学生提供更多企业信息,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企业经营所需技能,增强学生按照企业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国家(政府和社会)为鼓励学生创业提供支持。英国政府实施特殊时期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项目,如三明治项目、国家实习计划和培训券等项目取得显著效果;2009年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为威尔士一项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计划提供1700万英镑资助,要求中小企业及其他单位为学生提供工读实习机会;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UKCES)特别强调工读课程和实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工读课程或实习基地培养的学生拥有更多就业经验和技能;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BIS)承认通过工读进行实践学习的价值;政府制订税收激励政策,鼓励股权投资投向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英国私人股权创业投资市场每年提供大约38%的创业投资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

三、借鉴英美经验,培养我国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一)明确高校定位,建立特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明确高校在高教体系中的职能定位及教学目标;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培养符合劳动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建立“个人”――“高校”―“用人单位”――“国家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培养具备社会所需要各项技能的毕业生为主要教学目标。

(二)拓展“就业能力”内涵,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块化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创新与创业、规划与组织、自我管理、学习、应用技术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会学”――“能用”――“善管理”――“能创新”的就业技能。

(三)进行全程化、系统化、个性化培养

把就业能力培养纳入教学体系,变“琐碎、阶段性、不系统”培养方式为“个性化、全程化、系统化”培养方式;建立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计划和档案,对学生个人发展和能力成长进行系统培养和详细记录;就业指导中心从侧重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成品包装”职能转向注重系统培养就业能力的“个性化产品设计”职能,进行全过程、多方位就业培训和指导;根据学生品质特征和专业兴趣, 制定全程化、个性化能力培养计划, 协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四)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实践课程形式,借鉴英国“学习+带薪实习+学习”的三明治项目;改革固定学制为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延长大学修读时间,鼓励学生勤工助学、半工半读、工作一段时间后继续修读;课堂上创设工作情境把学生带入真实工作环境;设置与专业技能有关的选修课;鼓励学生采取自主、体验、合作、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注重实践、善于合作及提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五)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提供实践平台

聘请企业高管定期到校讲课, 使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培养学生从事公司创立及运营所需技能,树立职业意识和责任感;建立各类实训基地, 由企业为学生提供见习和实习机会。

(六)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配合,共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政府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税费优惠和政策支持;政府加强与各行业协会、职业信息中介及拥有与就业相关特色项目的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保障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1年教学改革项目(G2110024)。]

参考文献:

1.高虹.特写: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回暖.路透社新闻,2011.6.22

2.肖毅.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J].世界教育信息,2008(11)

3.李嘉.英国毕业生就业也挺难[J].21世纪,2005(4)

4.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5)

5.马廷奇,付珊珊.后金融危机时代英国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11(3)

6.叶晓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英国经验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11(4)

7.乔治・凯勒.别敦荣译.大学战略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8.陈均土.美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9.姜乃强.英名校高管:让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就业能力”.中国教育报,2008.1.31

10.王劭弥,任强.英国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及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1.刘桂华.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16)

篇6

(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就业问题,要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入手,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班级建设的关系,以期规范和谐的班级建设带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大学生;班级建设;就业能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2014年已高达727万。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人数,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就业问题,成为政府、社会、群众共同关注的焦点。纵观大学生就业难有诸多主客观因素,但其中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水平偏弱,不能很好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我们必须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这是保证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我国高级人才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国际劳工局2004年在国际劳工大会第92届会议上对就业能力的定义是:个体为了获得和保持体面的劳动,以及能在已有岗位上获得晋升,并能随时应对技术上、劳动力市场上的变化,去通过加强利用培训和教育机会而获得的能力及资格,这种资格及能力是能被随身携带的[1]。纵观国内外学者以及研究机构对就业能力的定义来看,笔者发现就业能力基本都包括求职者的个人基本素质、成功获得就业的能力和维持就业的能力三个方面。鉴于此,本文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界定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并很好的维持就业所需的基本素质,知识,技能等因素的综合,是一组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

1.1 就业基本素质

就业素质就是指人们与就业相关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在工作中主要表现为职业道德品质、敬业奉献精神、诚信意识、职业化素养、责任意识、进取心、价值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

1.2 专业就业能力

专业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经过全面系统地学习和严格的专业训练,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用它指导实际工作的专业技术能力,一般包括:基础知识技能、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应用能力等。

1.3 通用就业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求职应聘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

2 高校班级建设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班级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班级的培养和管理,把教育的意图和要求变成学生集体的意图和要求,把教师个人的力量变成学生集体的力量,使教师和学生班集体一致影响形成教育合力。在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健康向上的舆论风气下,通过多种多样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自主特色活动,使班风、学风、凝聚力全面得到提升,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全面的发展,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

3 构建高校和谐班级,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1 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构建班级建设目标

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走向社会,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生在学期间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从班级建设目标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来看,两者具有趋同性。把职业生涯规划渗透到班级目标建设中,分阶段、分步骤的贯穿于大学的整个过程,把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教育、创业观教育系统化与整体化,有步骤地在大学期间里逐步实施。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教育工作推进的形式变得有序有力,生动活泼而不死沉枯燥,同时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就业信心。

3.2 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

学生干部是班集体凝聚力的核心,是班集体前进的动力,也是班级建设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在班级起核心骨干作用。班级建设工作开展顺利和取得应有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要看班干部的能力和作用发挥得如何密不可分。从班干部任职要求的角度看,应该具备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德才兼备,良好的自身素质是成就一个优秀学生干部的基础;第二,有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第三,能以身作则和团结同学;第四,具备相应的业务工作能力和某方面的特长。所以,抓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和教育,不仅是班级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的重要环节。

3.3 加强班级学风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无法适应大学自由,自主,开放式的教育模式,脱离了“指挥棒”的生活,他们有的找不着目标与方向,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想把中学的那种束缚感释放在大学生活里,那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就更加一发不可收拾。因此,抓好新生的入学教育,顺利帮其渡过学习适应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开始阶段就应该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其个人学习目标应与班级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目标实现的实践性与延续性,使之学有方向,学有动力。

3.4 注重班级活动形式的创新,为提高就业能力搭建更多的平台

班级通过集体活动不仅能增强班集体凝聚力,还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班级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兴趣与才能的平台,同时,通过参加精彩纷呈健康活泼的班级活动,学生们亲身的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得到了实践动手机会,提高自我的实践能力。因此,建设班级特色活动时,要注重主体性、新颖性、实践性相结合,具体实施要求:

(1)要想班级成员踊跃参加活动,必须要保证班级活动的吸引力,只有让班级成员成为策划者,倾听他们的心声,让活动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才能激起大家的共鸣与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生活才能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机会。

(2)班级活动应具有鲜明的“职业”的特色。班级活动的开展可结合本专业要求,合理利用学校或社会提供的资源,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开展实践能力培养,以“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等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职业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融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学习机会,让他们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拓展视野。

3.5 充分发挥辅导员在班级建设与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并不是在毕业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项长期而且重要的工作,需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高校辅导员因为自身的工作性质,直接面向学生、面向班级,全面负责几个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朝夕相处。所以说,无论是在高校班级建设中,还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辅导员无疑是最有效的人。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辅导员首先要不断提高就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并将就业指导内容循序渐进地渗透到学生日常教育与班级建设工作中。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所需,定期举行就业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良好的择业心态,向学生传递社会现阶段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状况等信息,引导学生尽早做好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理想。除此之外,还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个性特点、心理因素和家庭背景等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辅导员除了要扮演好教育者和管理者的两大主体角色外,还应扮演好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启蒙者、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助者、职业适应的引导者等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戴蓥.基于就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D].厦门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就业能力促进作用

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持续增加、办学规模稳步扩大,高等教育似乎已经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另一组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2年底就业率降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基本维持在70.6%左右。入学人数的增加、就业率的减少――这“一增一减”的两组数据非常直观地说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弱,而大学生供求错位、知识陈旧且转化率低、依赖性强且创造力弱、理念滞后且能力差是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弱的直接原因,然而这些都与高校现行的、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有关,也就是说现行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笔者将探析研究性教学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性教学与就业能力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大学教学方法随着大学功能与理念的演进不断发展。在中世纪大学产生时,大学唯一的职能是教学,强调把普遍的学问传授给普遍的人,因此,讲授、背诵和辩论是其主要的教学方法。洪堡创立大学后,大学的职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强调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因而,演讲、讨论和研究等教学方法得以运用。近年来,为了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研究性教学方法受到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并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推广。

研究性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小学课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景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相对于现行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第一,它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第二,它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它有利于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

(二)就业能力的内涵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社会在“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原则下对大学毕业生精挑细选,高校、社会、大学生之间便有了一个重要交汇点――“就业”。因此,就业能力就成为一个直接反映高校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规格、社会对高校评价及其毕业生择取标准的评价参数。

尽管研究就业能力的专家学者众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就业能力的概念。西方学者古艾特(Fuguate)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国际劳工组织(ILO)则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学者Overtoon(1998)认为就业能力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STD)认为就业能力是由胜任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和影响能力(ASTD,1990)等5个类别构成的。笔者采用美国劳工部(SCANS)的定义,SCANS将就业能力分为“能力基础、思维基础和素质基础”等三大基础和“统筹能力、合作及交际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系统运作能力和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工作的能力”等五大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过程

图一显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形成的过程。如图所示,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场所,而就业能力的需求来自于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将期望技能以工资高低和就业的难易程度等信号,通过劳动力市场传达给高校,高校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学生的技能转变,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其他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学生所获得的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预期存在差异,差异越大、匹配程度越低,就业鸿沟就越宽,这预示着学生的就业能力越弱;反之,学生的就业能力越强。

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弱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在就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中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没能将期望技能有效地传达给企业;二是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技能转变发生偏移。更为深入地剖析发现,现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落后是造成就业能力弱的根源。从教学方法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依然占主导地位,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目标呈现较强的应试倾向,培养出的学生个体差异小、个性特色低、可替代性强,这与用人单位强调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将所学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工作技能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从教学理念看,尽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课时严重不足,实际工作中教师以理论教学体系的设计为主,无论是课程、课时还是课序上,均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体,优先考虑理论教学,这就形成了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事实。加上传统惯性思维的作用,社会、企业对实践性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够,在实际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教师会寻找种种理由回避实践性教学。综观各个高校的教学计划方案,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教学计划实际上是课堂理论教学进度计划,实践教学只是按一定比例分配于理论课程。这种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的编制方式,把实践教学完全放到一个从属的地位,使得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因此,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相比之下,由于研究性教学方法既可以将用人单位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以保证将期望技能准确、及时地传达给高校;又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以培养大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还可以更新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的思考技能和个体特质。因此,它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性教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根据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场所和实施环节,研究性教学可分为研究性课堂教学、研究性实践教学及研究与创新等三种教学模式。尽管三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一对应的,但依然可以根据各教学模式的主要功能,用图二勾画出研究性教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三大基础”和“五大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性课堂教学有利于能力基础的提升与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

根据美国劳工部(SCANS)的定义,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基础是指具有就业所需要的读、写、算、听和说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是指能获取信息、评估信息,能组织信息、保持信息,能诠释信息、交流信息,能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研究性课堂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而有效实施这一教学环节的前提是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系列的参考书和参考文献,撰写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完成必要的作业,特别提倡适当安排“无标准答案”的开放式作业,因而,它有利于学生读、写等能力的培养。研究性课堂教学反对整齐划一,崇尚个人差别和独创见解,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的想象。因此,它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指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为学生安排适当的活动和材料,维持便于学习的心理气氛,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最后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将有利于学生听、说等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能从多种渠道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熟练地运用信息工具和各种相关软件,能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规范地撰写科研报告和论文,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因而,它将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诠释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研究性课堂教学将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基础的提升和获取并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性实践教学有利于思维基础的提升和统筹、合作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根据SCANS的定义,思维基础是指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决策能力,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想象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统筹能力是指具有统筹人员、资源、时间、财力及物资设备的能力。合作及交际能力是指具备团队精神,作为团队一员,对团体负责,能与之共同努力、为之奉献;能给他人传授新知识、新技能;能为顾客服务,并令服务对象满意的能力。

研究性实践教学是以项目为导向、以兴趣小组为单位、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通过小组的分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完成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及意义的建构,在合作中,学生们将分享职责,相互鼓励、支持和协作,通过报告、联络、沟通等手段,培养团队精神与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合作与交流,学生们意识到许多事情都不是凭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学会与人合作是完成任务的前提和条件,从而有意识地发展自己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养成合作的意识与精神。因此,研究性实践教学能提高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决策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思考技能,有助于“三大基础”之一――思维基础和“五大就业能力”之一――合作交际能力、统筹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与创新有利于素质基础的提升和系统运作能力、多种科技手段工作能力的培养

根据SCANS的定义,素质基础是指有责任心和自尊心,善交际,能自律,为人诚实正派。系统运作能力是指能认识社会系统、组织系统及科技系统的运作机制并有效地支配;能辨别动向,预测影响系统运作的因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能对现有系统提出修正建议,或开发新系统以改善运作。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工作的能力是指能选择适当的步骤、工具或设备包括计算机及其相关的技术;熟悉设备的装置调试、设备的运作内涵及适当的工作程序和步骤;能防止、识别并解决设备故障问题,及时保养设备,包括计算机及其他技术设备。

大学生具有无限的研究与创新潜力,高校可以通过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来开发这种潜力,如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课题,做教师的科研助手,这使得学生有机会体验自身业务成长的过程,懂得探究学问的方法,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培养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审时度势、权衡优劣得失、吸取不同意见、合理承担风险,并从多种选择替代办法中择优做出决策。学生不仅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在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内思考与解决问题。另外,在问题解决时的创新能力,综合地反映了学生如何将任务的要求与个人的资源相匹配,并在计划―执行―监控―评价的不断循环中提高自己的计划和策略。在此活动中,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运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求问题,去发现新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并能检查和评价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主动地发现知识、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结果;养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形成探究结果的习惯。因此,研究与创新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责任心和自尊心,以及善交际、能自律、为人诚实正派的个体特质,并最终提高学生的素质基础,提高学生系统运作能力,提高学生多种科技手段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2]刘智运.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特征.江苏高教,2006,(02).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现状 长效机制 就业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08-03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有余而力不足”用这些话来形容目前群众对就业现状再合适不过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首先,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不仅直接影响毕业生个人的生活和思想情绪,还会诱发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其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最后,大学生毕业后能否成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因此,分析研究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展及大学生本身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就业前景、就业意向和影响因素四个方面。

2.调查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云南农业大学非应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时间为2013年12月。对非应届毕业生发放200份,回收调查问卷190份,回收率为95%。对此次研究选取的基本信息调查如下,非应届毕业生性别调查:男性占58%,女性占42%;毕业学历:硕士研究生占2%,本科占98%;家庭所在省份:省内占83%,省外占17%;家庭户籍所在地:城镇占32%,农村占68%;学习成绩排名:前1/3占20%,中等占51%,后1/3占10%,不清楚占19%;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多选):校学生干部占7%,院学生干部占26%,班级学生干部占26%,社团负责人占12%,没有担任过的占45%。

3.调查方法

利用自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先对学生们讲解本次问卷调查的意义,然后发放问卷调查表,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问卷,当场收回。

4.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前景

目前有七成大学生找第一份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仍是“专业对口”,这一观念成为众多毕业生就业的“障碍”,是毕业生就业的一大误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看法(见图1),只有10%的学生认为就业前景很好,60%的学生认为一般,23%的学生认为不好,还有7%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对专业相关职业群的了解情况调查(见图2),只有2%的学生非常了解,87%的学生了解一些,10%的学生非常不了解,还有1%的学生不想了解。结合两张图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就业前景比较客观冷静,对本专业也有一定的了解,也有少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比较悲观,对本专业不了解。事实上,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企业和单位在招聘时,主要是看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你学什么专业看得并不重。如有的外企到大学招聘,并不看重专业背景,主要看其可塑性有多大。同时也反映在高等教育上,存在一些专业一拥而上的现象。有的专业很多高校同时招生。而社会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人,这种重复的生产、低层次的培养,造成人才的浪费。因而高校在扩招的同时,应加强专业教育,引领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专业,了解就业形势是十分有必要的,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在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实现多层次地就业。

2.就业意向

第一,就业性质选择。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64%的学生选择“就业”,15%的学生选择了深造,21%的学生不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见图3)。在此笔者认为,最合理的事实,就是能够把考研与找工作兼顾起来,考研与找工作并不矛盾,因为考研是毕业那年的春节前,而找工作可以一直找到第二年夏天毕业。所以,花上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来复习是值得的,即使没考上,还可以在考完之后,再加入找工作的大军。这里需提醒的是,学生毕竟要面向社会,考研也逃避不了严峻的就业形势。

第二,工作单位的选择(可多选)。在工作单位的选择(见图4),一半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去“国家机关”或“自主创业”工作,部分学生选择去“央企”“三资企业”“中小型企业”“科研单位”工作,只有很少的学生选择去“学校”“私营企业”或选择其他工作。“天之骄子”和“精英意识”的传统观念是大学毕业生首先应转变的想法,找准自身的定位,清醒地认识当前严峻形势的机遇和挑战。利用国家和政府为大学生推出宽松的就业政策,树立主动竞争、自主创业、多渠道就业的意识,也是当前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就业技能。

第三,工作薪金的期望。本研究对学生做了工作薪金的期望做了调查(见图5),39%的学生选择工作薪金期望在2000~3000元,31%的学生工作薪金期望在3000~4000元,17%的学生工作薪金期望在4000元以上,12%元的学生工作薪金期望在1500~2000元,也有1%的学生对工作薪金的期望在1500元以内。在校大学生对今后就业还存在好高骛远,对薪金要求太高,过高地看重自己。学校应该加以引导,让学生早日了解社会,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深挖洞、广积粮”,多充实、提升竞争力,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从基础做起。

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在不同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时对薪金要求还是非常理性的,期望薪金与乐观薪金,即社会实际的工资水平有高度相关性,这说明大学生对薪金的态度还是比较务实的,期望值不再不切实际,可能这也是近几年扩招和就业压力加大的影响结果。同时,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会使得大学生在工作选择、薪金标准和工作单位三者之间做此消彼长的调整,当竞争压力从宽松转向紧张时,薪金标准的着重程度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愿意淡化对“就业”或“深造”和工作单位的要求。就此,大学生要抛弃过去的精英情怀,努力摆正自己的心态,明白自己真正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扬长避短,务实地做好自己的定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必须把自己摆在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位置,扩大择业范围。在工作单位、薪金标准和“就业”“深造”的要求上,灵活把握,尽可能地使自己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来选择较理想的单位,施展自己的才华。

3.就业影响因素

第一,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就“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可多选),我们准备了6个选项供学生选择,结果见图6。从图6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分别为“个人在单位的发展空间”“薪酬与福利”“单位发展前景”,对于“工作地点”“专业对口”“是否提供进修和培训等机会”因素考虑很少。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在校大学生应认清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毕业生要主动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评价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理性分析自己的职业诉求,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大城市、好单位、高工资”的择业标准,要清醒地认识到,就工作岗位而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某些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到边远地区、人才匮乏地区去就业发展。

第二,择业时的决策影响因素。毕业后求职过程中对决策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发现(见图7),父母和学生自己对择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朋友的影响,老师的影响最小。从侧面反映出,家庭地位较高、拥有广泛社会关系的家庭,对于毕业生就业具有显著的作用。其次,毕业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毕业生及其家长过分强调单位的性质、地理位置及工资待遇等。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因而需要纠正部分大学生注重个人发展淡漠社会责任和贡献,诚信意识弱化、重金钱轻事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不良价值观念。切实加强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引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务实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毕业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转变盲目从众的择业观念,是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的首要任务。

三 总结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生力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学校教育模式、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错位,学校就业指导尚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四 建议和对策

第一,培养大学生树立“带着知识去实践、带着问题去实践、带着思考去实践”的社会实践理念,与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专业发展紧密结合,探索职业发展路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暑期社会实践,积极开展走进企业、走入社会活动,将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功能,激发大学生职业潜能,同时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从而实现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的作用。高校还应建立固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用校企合作的操作模式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不仅能分担高等院校承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压力,也有利于把学生的实践推向社会化,创造积极的社会价值。

第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不仅是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竞争过程,同时也是考验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的过程。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结合起来,构建大学生就业的融合机制,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和辅导,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廉洁教育。

第三,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应只针对大四毕业生,而应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所要求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也绝不是毕业前一段时间内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提高,而逐步积累起来的,因此新生从入校起就应该接受长远职业意识的培养,在学习与实践的进程中,结合自己的专业,逐渐形成合理的职业理念。著名职业生涯研究学者萨帕(Super,D.E)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五个阶段模式”学说。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而探索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暂定期就业指导(15~17岁)、转移期(18~21岁)和试行期(22~24岁)。大学时代正是跨越了转移期和试行期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因此,大学生需要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以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霍海伟、郭婧.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3):23~25

篇9

>>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 大学生企业自主创业能力培养中的TBL教学研究 大学生创业能力认知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当前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研究 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基于创业失败案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初探 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与就业研究 矿业工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1-3.

[4] 黄敬宝.我国大学创业状况调查分析[J].经济纵横,2010(6):68-71.

[5] 姚冠新,杨道建.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2(3):104-106.

[6] 叶映华.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09(4):73-77.

[7] 卫冰婕.大学生自主创业分析——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2013(2):138-139.

[8] 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7.

[9] 岑桂芳.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务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82-184.

篇10

就业力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就业力是一个综合指标,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研究课题组将其分项为谈判能力、捕捉机遇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主动性、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冲突能力等十项,从中可以看出最突出的要素即在于人际能力。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在浙江工业大学座谈时表示,社交能力、在梯队中的工作效率、信息收集能力、自学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是大学生最重要五项能力,其中,社交能力位列首位。本文即从社交健康与大学生就业力关系角度探讨大学生人际能力的培养。

一、简析社交健康和大学生就业力的关系

笔者多年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在工作中发现,制约大学生就业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毕业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到毕业生的自我评估能力、就业期望值、自我推荐能力,甚至是实际工作能力。

目前我们对健康问题特别关注,大家都知道健康是指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对于大学生群体,还要关注他们的另一个健康问题,就是社交健康问题。社交健康应该还不是一个专门的术语。在当今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们离群宅居,不善交际且有不愿交际进而产生交际困难的现象。交际困难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沟通、专业知识运用(工作)能力。网络的普及,是的交际困难特别在90后大学生群体当中显现的更为明显。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根据这一概念,笔者认为,社交健康是指,能够通过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主动积极进行社交,并表现为乐群合群,沟通流畅,受人欢迎,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圈层。社交健康是提高就业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曾一度被视为就业难典型案例的“北大学生卖猪肉”,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其人际交往能力缺乏,如果他具有了健康的社交,绝不会出现此种情况。

二、社交能力在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具体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认为,大学生社交能力位列五项重要能力之首,并说“大学生社交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与其他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结合笔者所在独立学院调查情况,总结社交健康对于就业力提高,特别是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卓越的人际交往能力体现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卓越

卓越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外在表现为自信。一个自信的人应该是对自己的领域掌握的较为扎实的人。作为大学生群体,那些人际交往能力表现卓越的同学,几乎都是专业应用能力卓越的人。现在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是处于相对劣势的,比如很多用人单位招聘简章当中明确要求招聘“二本以上”的毕业生。但是,每年我院很多毕业生在与一些一二本毕业生,甚至重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中胜出。笔者对此现象作出过随机调查和思考,发现这些同学普遍表现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同时具有优秀的专业知识及其运用能力。反之,一些上门需要就业推荐的同学,大多数表现出交流沟通能力困难,或者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的特点,其中大多数的专业学习成绩也是平平。当然也有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需要就业推荐,其原因也在于自我推荐能力的缺乏。

2.人际交往能力的弥补功能

独立学院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般以为,独立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多是社会需求的热门专业。但是,应正确分析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不要被热门的假象所迷惑,导致就业定位发生偏差;在“热门”专业的就业竞争中,个性与特色十分重要,因此要在择业准备中突出个性和针对性。一般而言,当下的“热门”专业主要是工作环境不错,但竞争也很激烈的专业,一些热门专业学生不愿意放弃“热门”,这也导致了他们的就业难。

特别对于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而言,这里所说的突出个性和针对性,就主要指能否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今天的工作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用人单位也希望招聘开通豁达,具备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同事,团队意识和能力强的,大家工作配合会轻松,愉快。即使专业能力稍有欠缺,这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培训等再学习方式弥补,而人际交往能力强则可以弥补就业竞争力。这在现在招聘广告和用人单位实际招聘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3.人际交往能力体现了大学生的自我评估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特别是独立学院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必要。2006年12月14-15日,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培训处共同举办的全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培训班上,“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力――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理念与实践”是会议的热点和重点。但是,到目前为止,笔者发现,本校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还是比较欠缺,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就业指导老师的交流,这也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调研和观察中也发现,那些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同学对就业取向明显表现出比较确定。交谈中发现他们对自己的评估也是很现实和肯定的。也就是说,交际过程是一个双向信息沟通的过程,只有自我认识清楚的情况下,我们才能顺利的和周围的人际进行有效的交往。而自我准确评估是职业规划的一个必要前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强,表现出职业规划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变增强了。因此,大学生需要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进而进行自我准确的认识和评估,进而在职场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

4.人际交往能力与就业期望值

就业期望值也是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广受关注的一个概念。期望值偏高更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共识原因。2009年就业统计工作中发现,由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密集推出就业促进措施,使得2009年原本认为特别困难的就业工作进展的反而比上年顺利。这顺利的另一个原因,在浙江省的各次就业会议或培训中总结的,是大学生面临就业岗位的减少,就业期望偏于现实,于是能够及时顺利就业。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以浙江为例,校园招聘岗位数迅速增加,用人单位的需求旺盛,相比较而言,就业统计上看,没有超过上年的同期水平,甚至很多高校反而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更多的是在于就业期望值升高后的观望情绪所致。

但是提前就业的大多数是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同学,而不独是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竞争中,还是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同学优势明显一些。比如公务员考试,很多独立学院的学生能够比名牌高校的毕业生更有竞争力。德清地税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2010年地税招考,人民大学的一位同学考试能力很强,但是面试时说不出来,反而是我们学院的一位上届毕业生和一位今年的应届毕业生被录取了。该工作人员对我院的毕业生是赞赏的,并说,录取毕业生,笔试入围是一个前提,但是关键还是看实际能力。这里的实际能力首先检验的当然就是其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同学能够率先实现就业,还在于他们就业期望的现实性。人际交往能力强,需要对社会有一个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这是交际过程中双向信息沟通的另一个方面。有了这样的认识,本人的就业期望值就会更接近客观,就业实现能力当然也会更强。

三、大学生交往能力欠缺现象与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就业管理服务和教学实践中与广大大学生接触,并进行有意识的调研思考,发现大学生交往能力欠缺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离群索居型

离开父母老师保姆式的管理,进入大学后喜欢宅在宿舍,上网,或 “享受”独处的静谧,在校园里很少能见到其身影。久之,产生交际困难,更甚者,或导致难于毕业。

2.自私自利型

现阶段独生子女占据主流,呵护过度的成长环境让很多大学生表现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很难在人群中产生受欢迎的局面。属于自私自利型。

3.自我中心型

从小收到家人老师的夸奖和迁就,另一种表现就是虽然活跃在同学群体中,但是比较少的考虑别人的感受,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自我中心,不经意间常伤害到交往的人。

4.学生气浓重型

或是学习型的“书呆子”,或是过于理想化的“不切实际者”,思考处理问题往往不能从身边的环境着手,顾此失彼,或者脱离实际,也较难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5.内倾型

性格内向,表达能力欠缺。在校期间,很多活动他们都愿意参加,但是没有表现自己的能力,除了 个别“密友”外,几乎不能把自己推销给更多的朋友。

6.心理问题倾向型

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是十分值得注意,并需要各方面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产生心理问题,多数会表现出一定的交际障碍。

四、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途径――努力大学生提高就业力

独立学院采取的是民办管理方式,在人员的精简,特别是行政管理人员的精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高校的管理模式也给在校学生提供很多自主管理和岗位锻炼的机会。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管理模式的特点,来增强独立学院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交健康。

1.社团化的自主管理模式为大学生社交健康搭建优越平台

独立学院的学生总体看家庭环境条件不错,很多同学进入大学前已经得到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独立学院与其母体学校相比较,一般在学生管理模式上也更多的倾向于自主管理,学生社团往往更加活跃。我院学生社团容纳学生人数量比较大,比如我院的创业社团有近200人,他们很活跃,是一个有激情的团队,在内部组织架构和运作上,同学的横向交流比较多,另外他们还有很多社会活动,比如直接和企业接触合作,进行创业项目推介的接洽。这些都大大锻炼了组织内部同学沟通表达等方面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在毕业找工作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很多单位也越来越多的要求我们给其推荐学生干部、党员和学生社团成员。像这样的社团在我院非常多。笔者认为,还应该有意识的教育培养并让一些积极性不够高,特别人际交往能力不太强的,性格内倾的同学有机会加入班级或各种社团当中。

2.办公室管理助理为大学生的社交健康提供锻炼岗位

办公室管理助理在独立学院的作用也明显比其母体的实际作用要大。因为机构人员的精简,所以很多老师助理能够承担一些实际工作,得到实际的锻炼。例如,笔者自己的一个助理,是2010届毕业生,大三时来到院就业指导中心。她原来在大一时曾担任过一学期副班长,成绩非常优秀,每年都能够获得二等以上的奖学金。但是,由于办事方式单一,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反而疏远了同学。来到就业指导中心之后,刚开始和人交流会紧张、脸红,在和笔者的交流和众多的同学、用人单位的交流过程中,学会了以恰当的方式来和周边环境的交往能力,并在今年的公务员考试中通过笔试和面试,面试前排名第九,面试后以第一名被录取了。她和她的父母特别感谢笔者,因为他们意识到在就业中心一段时间锻炼对于这位同学的意义。笔者还让一位在自己课程中旷课补考的同学做自己的办公室助理,现在其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变化也比较明显。

可以有计划的分批甚至将一些所谓的问题同学纳入到助理行列,是他们能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收到教育和锻炼。

3.强化社会实践的实施和管理,为大学生社交健康培育有机土壤

独立学院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管理,特别是实习实训管理,努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分期分批推荐同学进行用人单位的实地实习实训锻炼。为毕业生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