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与临床医学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学与临床医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自某大学医学院女生700人,临床女生346人(占49.4%),护理女生354人(占50.6%),年龄18~25岁;大一182人,大二199人,大三197人,大四122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在校大学生,既往无精神病史和严重疾病史,愿意参与本次研究者。
1.2调查工具
1.2.1大学生压力源问卷[1]
参考由陶琪编制的大学生压力源问卷,经预调查后变为25个条目,采用5级计分方式,每个条目得分在1~5分之间。
1.2.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2]
由解亚宁编制,共有20个项目,采用4级计分方式,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1~12个条目为积极应对维度,13~20个条目为消极应对维度,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调查方法
采用团体方式施测,于2010年4月12~15日发放问卷,测试时间约为10min,现场收回。发放问卷时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720份,回收有效问卷70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7.2%。1.4数据处理将所有数据资料输入SPSS11.5for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检验和处理。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方法、t检验、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
2结果
2.1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分析用常见压力源得分运行描述统计分析,各项目得分在1~5分之间。压力源平均得分为(2.98±0.52)分,高于理论中值2.5分。不同专业间压力源平均得分:护理系为(2.94±0.54),临床医学系为(3.02±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5,P=0.057)。不同年级间压力源平均得分:大一为(3.017±0.54),大二为(3.019±0.47),大三为(2.983±0.50),大四为(2.93±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77,P=0.109)。
2.1.1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排名前10位评分
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大于3的条目得分及排序,见表1。2.1.2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差异性分析将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运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下列条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2.2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应对方式测试结果2.2.1应对方式描述性统计分析用简易应对方式得分运行描述统计分析,各项目得分在0~3分之间。得分大于等于2(有时采取)的项目包括:在生活中经受到挫折打击或遇到困难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①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烦恼(2.15±0.78);②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2.11±0.80);③改变自己的想法,重新发现生活中什么重要(2.11±0.79)。这3个项目均为积极应对的条目。1.905,P=0.057)。不同年级间压力源平均得分:大一为(3.017±0.54),大二为(3.019±0.47),大三为(2.983±0.50),大四为(2.93±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77,P=0.109)。2.1.1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排名前10位评分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大于3的条目得分及排序,见表1。
2.1.2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差异性分析
将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运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下列条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2.2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应对方式测试结果
2.2.1应对方式描述性统计分析
用简易应对方式得分运行描述统计分析,各项目得分在0~3分之间。得分大于等于2(有时采取)的项目包括:在生活中经受到挫折打击或遇到困难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①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烦恼(2.15±0.78);②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2.11±0.80);③改变自己的想法,重新发现生活中什么重要(2.11±0.79)。这3个项目均为积极应对的条目。
积极应对方式平均得分为1.91±0.42;消极应对方式平均得分为1.19±0.48。
2.2.2应对方式差异性分析
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应对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不同年级间应对方式比较,积极应对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极应对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级间的差异再经LSD两两比较,大一学生得分比大二、大三、大四都小。见表4。
2.3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积极应对方式与压力总分呈负相关(r=-0.273,P﹤0.01)而消极应对方式与压力总分呈正相关(r=0.336,P﹤0.01)。
3讨论
3.1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竞争、就业、学业、家庭期望、经济压力成为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群体压力的主要来源,与查康[3]所调查的女大学生压力和姜海燕等[4]调查的医学院大学生压力事件比较相似。
3.1.1竞争、就业压力“想要获得奖学金或三好学生等荣誉”、“同学间的竞争较激烈”、“毕业找工作很难”分别排第1、4、8位。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竞争加剧,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竞争之中。由于连续多年的扩招加大了大学生竞争就业的力度,也是形成大学生诸多压力中最主要的压力源。
3.1.2家庭期望“家人对我的期望较高”排第2位。此条目得分在4以上的被调查者有494人,占70.6%。即70.6%的女大学生觉得承载家长高期望值是形成她们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
3.1.3经济压力“每年要交纳的学费和住宿费较多”、“找不到合适的挣钱机会”、“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分别排第3、7、10位。学生上学的费用一般来自家庭,由于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变化,大学所需费用明显提高。特别是对于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则影响更大,他们不仅要面对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而且她们都是女生,普遍具有爱美心理,要经受更多的物质上的诱惑,再加上部分同学间消费的相互攀比,也会使她们产生很大的压力。
3.1.4学习压力“上课时有的内容听不懂”、“学业任务繁重”、“想好好学但学不进去”分别排第4、6、9位。主要由于医学课程偏重理科,对于女生来说,若想学好,必须付出比男生更多的努力[5]。还有部分学生感到所学专业非所爱,使她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矛盾痛苦之中。
3.2护理系与临床医学系女生常见压力源差异性分析
3.2.1临床医学系女生在“毕业找工作很难”、“所学的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感受的压力比护理系女生要大。目前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都比较大,其中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系女生就业压力尤其显著。医科院校本科生的就业单位一般是基层一级医院、较偏远地区的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内心期望值和现实有很大差距。要想分配到较大的二甲或三甲医院,必须要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博士毕业。而临床医学的学制是五年,女大学生本科毕业时平均年龄都要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大1~2岁,再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又比较困难,所以她们在就业与读研之间难以抉择。而护理专业的学生学制是四年,本科毕业基本都能在二甲或三甲医院就业。因此,临床医学系女生比护理系女生就业压力要大。
3.2.2临床医学系女生在“学业任务繁重”、“家人对我的期望较高”上感受的压力比护理系女生要大。临床医学系比护理系学生的学业任务繁重,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家人对我的期望较高”,这可能与社会对临床医学与护理这两个专业的职业认同不一样,一般观点认为临床医学的发展空间要比护理大有关。
3.2.3护理系女生在“不知道将来适合什么工作”上感受的压力比临床医学系女生要大。通过问卷以及与学生的交流表明,护理系的学生尽管在就业上存在的压力不大,但有相当一部分护理学生不热爱护理专业,对专业的认同感不强,毕业后不想从事护理专业,想改行,可又不知适合或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这与我国现阶段本科毕业的护士与大专、中专毕业的护士所干工作一样,她们感到体现不出自我价值有关。这一点提示我们,在对学生的教学与管理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观教育。也希望有关部门尽早制定法律法规,使护士能按层次、按职称上岗。
3.2.4护理系女生在“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上感受的压力比临床医学系女生要大。这与护理系女生贫困学生所占比例较大有关。由于本科护理学生与临床医学女生相比,学制短一年,毕业后较易找工作,在招生时就吸引了较多的贫困学生。我校临床医学系贫困生大约占到30%~40%,而护理系贫困生大约占到50%左右。
3.2.5护理系女生在“自己的外形不够理想”、“缺乏与异性同学交往的方法”方面感受的压力比临床医学系女生要大。这可能与护理学生为女性单一性别群体,在平时学习、集体活动中缺乏异性同学间的互动和交流,而她们正处于“青年期”[6]渴望与异往,因此对自己的外形和与异往的方法关注较多有关。觉得“自己的外形不够理想”还可能与护理系学生在求职应聘时,用人单位比较注重学生的身高,长相有关。
篇2
1.1基本资料
选择作者所在医院从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所收治的产后抑郁症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40例产后抑郁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人数各20例,并保证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及特征,比如分娩方式、文化程度以及年龄、病程等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其中,观察组患者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41岁,平均27岁,经产妇8例,初产妇12例;对照组患者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42岁,平均28岁,经产妇7例,初产妇13例。
1.2方法
对照组护理在医生的的叮嘱下,对患者予以常规的药物护理,并实施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接受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药物护理与基础护理的条件下,进一步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1.2.1明确患者心理问题。在对患者实施进一步的心理护理干预之前,首先要了解患者心理与精神上存在的问题。通过本文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精神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受伤的危险。重症患者有伤人、毁物甚至自杀行为;第二,孤僻。环境的不适应、亲人的不理解,出现矛盾心理;第三,自尊心受到伤害。社会、家庭角色的改变,因生男生女的问题而苦恼;第四,不配合治疗。否认有病,拒绝服药;第五,知识缺乏。缺乏分娩、育儿知识;第六,舒适的改变。不适应婴儿哭闹、哺乳等生活习惯的变化,有的因手术后刀口疼痛;第七,焦虑、恐惧。与角色改变、夫妻关系不和、过度担忧婴儿健康、环境的改变有关。
1.2.2心理护理干预的实施。第一,培养护士人文关怀理念,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第二,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消除其顾虑;第三,尊重患者,维护她们的尊严,实施亲人般的人文关怀;第四,主动介绍与患者疾病相关的知识,并尽力改善患者就医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及服务效果;第五,通过听音乐或互动等娱乐方式,使患者情绪舒畅;第六,通过心理疏导、沟通使患者获得心理慰藉,情绪稳定;第七,让患者学会放松技巧,呼吸放松、情绪放松、肌肉放松,使交感神经活性降低。
1.3疗效判定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采用调查表获取患者的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7.0,用t值进行检验,如果P<0.05说明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如果P>0.05,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分组临床护理后,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评分发现,在接受临床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并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经临床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参表1;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较对照组高出许多,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
篇3
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110例,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应用传统的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应用中医内外治结合治疗方法,并给予加强化护理,分析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应用中医疗法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加强化的护理能够保证治疗的更有效地实施,值得在临床上推荐。
关键词:中医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93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71-02
本研究中对我院的55例患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应用了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对应了强化的护理,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进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于2013.05到2013.12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110例,其中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在28到77岁之间,平均年龄(55.8±3.5)岁。患者的发病时间为1个月-2.6年之间,平均(9.8±0.8)个月。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各例患者均排除其他疾病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本研究所有入选对象均经过X线以及CT诊断,并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休息,药物加饮食补钙,应用止痛药。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如鹿瓜多肽、血栓通等。
1.2.2观察组。在常规应用药物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手段治疗,如中药熏洗,截血膏,微波治疗等。基本配方:急性子30g,伸筋草12g透骨草15g,防风10g,泽兰20g,寄生15g,苍耳子40g,地丁20g,苦参15g,莪术25g,三棱25g。
1.2.2.1截血膏。敷与病人患处,每日一次每次敷6-8小时后应取下。
1.2.2.2中药熏洗。取基本方25g药包放于清水中。嘱患者躺在熏洗床上,熏患处皮肤,注意保温,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1.2.2.3微波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应用超短波或者中频波进行治疗,超短波每日一次每次四十分钟,中频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1.2.3护理措施。①宣教:患者在治疗前进行相应的宣教,解释治疗的过程以及目的,告知患者配合方式以及治疗的禁忌症等。②根据患者不同病情以及发展程度调整治疗时间。③熏洗时,把患者功能受限的部位作为重点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内收、外旋以及屈髋等练习。④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及家庭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定期评定,提示患者功能恢复进展,帮助患者树立信心。⑤饮食护理:应禁食辛辣刺激肥腻之品,应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⑥做好八防,严格进行交接班以及护理记录。
1.3效果评价标准[2]。基本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关节活动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坏死灶消失,骨质恢复好。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影像检查坏死灶大部分恢复。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关节活动度改善,影像学检查坏死灶部分恢复。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改善,影像检查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5.0数据库,采用X2检验或者t检验整理数据。
2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均完成了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
3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要是由于机体虚弱、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加上外邪入侵导致经络不畅所致,肾气不足、骨不生髓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重要的病理机制[2]。中医药的外法治疗结合相应的心理护理调护能够使药物通过皮毛直接渗透到肌肉、韧带以及骨骼,达到通筋活络、活血祛瘀以及调养气血的作用,弥补了单纯西医治疗的不足[3]。配合的加强化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调养身心,加强病情观察,加强饮食治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易被患者接受。
本研究中,对我院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应用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收到较高的治疗有效率,证明中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确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庆华,吴昭克,庄至坤,等.中医辨证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4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3):24-25
篇4
【关键词】循证护理路径;游离皮瓣移植术;血管危象
循证护理(EBN)指的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一种临床护理模式,可将其定义为明智、准确、慎重地选择当前所能够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并根据临床护理人员的实际经验和技能水平,结合患者的愿望、价值观和具体情况,对患者实施最为合理的临床护理。显微外科术后组织移植的成活率会直接受到移植部位血液供给情况的影响,组织瓣移植通常包括血管再通、移位和组织瓣切取等几个环节,且相关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由此所导致的血管危象发生率也较高。这一现象的发生不仅会加大治疗的难度,而且会大大增加患者的治疗成本。本次临床研究就对循证护理路径预防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价值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30例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17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在18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5±12.3)岁。其中,腹部带蒂皮瓣移植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皮瓣移植2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10例,足背皮瓣移植4例,背阔肌皮瓣移植3例,胸脐皮瓣移植3例,其他5例。
1.2方法
第一,疼痛因素。术后疼痛症状的发生会导致患者机体释放大量的5-羟色胺,进而产生较为剧烈的血管收缩作用,造成血栓形成或是血管腔闭塞。此时,临床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准确评估,通过有效的措施缓解疼痛症状,定时、预防性用药。通常情况下,一天两次,一次口服100mg舒敏,同时,每天4次肌肉注射30至60mg罂粟碱,连续用药5d,从而起到解痉止痛的作用[1]。
第二,环境因素。寒冷的环境会对患者的血管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进而诱发血管危象和血管痉挛。此时,护理人员应采取相应的病房保温措施,患者全身保暖,在病房内营造出良好的护理环境,通常情况下,将病房湿度控制在55%至60%之间,温度控制在20℃至25℃之间,从而改善植皮部位血液供给情况,还可通过60W 的白炽灯进行持续照射,灯距控制在30cm至50cm之间,避免灼伤,从而使患者血管保持舒张状态[2]。
第三,精神因素。精神因素会导致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逐步提高,进而增加儿茶酚胺的分泌量,导致血栓形成、血管痉挛,血液保持高凝状态。在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避免焦虑和紧张心理的影响,从分激发患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避免发生术后血管危象,以及相关的危害和影响,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皮瓣移植的相关知识,使其做好相关的心理准备,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巩固治疗效果[3]。
2 结果
所有30例观察对象中,29例患者成功完成皮瓣移植,且基本成活,术后接受8个月左右的随访,随访结果证实,患者皮瓣外形恢复较为理想,且不需要接受二次手术治疗。足背皮瓣移植1 例患者,护理人员术后12h巡视过程中发现,皮瓣移植部位颜色发紫,且针刺试验证实皮瓣出血量较大,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较短,触之皮温较低,皮纹不十分明显,因此可证实为静脉危象。护理人员将上述情况报告给医师后,医师及时将敷料包扎松解开,持续局部按摩移植部位,适当调节病房温度,将干结的血痂除去,因而皮瓣逐步恢复红润,手术11d后皮瓣移植部位基本成活。
3 讨论
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治疗和循证护理是一门综合性的护理科学,所有护理环节均具有相应的规范性标准,有助于游离皮瓣移植术血管危象预防护理预见性、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目标的实现,通过规范化的循证护理,临床护理人员能够实现密切配合、准确分工,从而实现临床护理工作预见性和计划性的逐步提高,以最大限度降低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病率,为移植皮瓣成活率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主要危险因素涉及:第一,精神因素,包括烦躁不安、失眠、紧张、焦虑、抑郁和自卑等等。第二,术后血容量不足。第三,术后长期卧床造成的大小便不适以及不适。第四,术后疼痛。第五,病房环境不理想,包括空气中尼古丁含量过高、烟尘、温差大、寒冷等等。因此,在患者预防性循证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针对血管危象诱发原因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降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东哲.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早期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8(4):888-889.
篇5
【摘要】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对护理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观察42例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的发生率,其中22例患者行双C治疗,另20例患者单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配合指血检测。结果:双C治疗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双C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对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1型糖尿病;护理
1型糖尿病源于胰岛细β细胞的损害,迄今为止,仍是一种难于治愈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患者需要终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监测对于及时准确制订治疗方案、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6-2008年为42例血糖控制不佳的1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双C治疗)和单纯胰岛素泵配合指血检测治疗,取得不同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2008年我院收治的42例1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标准诊断,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11~32岁,平均21岁,病史2~10年,该次入院均非首次入院治疗糖尿病,本次均无酮症及酮症酸中毒出现。42例患者均出现过频次不等的低血糖症状。42例患者此次入院前均应用胰岛素治疗,其中6例患者入院前即佩戴胰岛素泵。42例患者入院后全部采用CSII治疗,4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2例患者入院第3天开始联合应用CGMS,行双C治疗,对照组20例患者单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配合指血检测。
1.2 材料与方法
1.2.1 选用美国Minimed公司CGMS、712和508胰岛素泵。
1.2.2 方法:42例患者入院后即行CSII治疗,并由营养师根据身高、体重统一配制糖尿病营养餐,每天进行至少4次SMBG。实验组22例患者入院第3天开始联合应用CGMS3~7天,行双C治疗,每日下载前一日的血糖图谱并根据血糖图谱调整各阶段胰岛素的剂量,对照组20例患者单纯进行CSII+SMBG治疗。
1.2.3 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达标的限速因子,对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如此。反复低血糖发作给机体带来应急性损害,影响脑细胞的功能,阻碍心脏功能,造成肌肉损伤和脏器损伤[1、2],也会降低病人和家属控制血糖的信心。胰岛素泵调节血糖更精细更灵活,能够更好的模拟人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是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最好的强化治疗手段[3]。CSII治疗1型糖尿病可以明确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血糖波动,延缓和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4]。CGMS每10秒钟能向记录器发送一次细胞间液葡萄糖浓度值,能准确跟踪无知觉性低血糖。护士可以根据血糖图谱进行预见性护理,预测并观察相应时间段病人的情况,指导病人防止低血糖发生。从表1可以看出,双C治疗可明显降低青少年1型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率。并且在观察中发现,双C治疗对夜间低血糖、黎明现象的发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传统的SMBG所无法比拟的,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
3.2 双C治疗可缩短青少年1型糖尿病病人CSII治疗血糖达标时间。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青春期各种激素及情绪的影响,容易发生血糖波动,给医生治疗带来较多挑战。CGMS一天能纪录288个血糖值,并能将记录的数值下载到计算机上生成血糖图谱。医师可以根据血糖图谱及时调整相应时段的胰岛素剂量,使胰岛素的调整更加精确,减少了治疗的盲目性,大大缩短了血糖达标的时间[5、6]。
3.3 双C治疗提高了病人的遵医行为,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护士根据血糖图谱,与病人一起分析血糖高低的原因,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病人明确哪些行为有益于降低血糖,哪些行为必须杜绝,使教育变得更直观,病人易于接受,提高了患者控制血糖的信心,为出院后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 双C治疗为患者减轻痛苦,减少了对病人的干扰。由于1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大,控制难度大,在带泵治疗过程中,常需增加检测频率,尤其睡前、夜间血糖。用血糖仪反复穿刺采集血样检测,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并影响其休息与睡眠,更加不利于血糖控制。CGMS采用皮下连续血糖监测,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篇6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长期卧床;护理院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c)-0106-02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老龄人口逐渐增多,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20.4%糖尿病患者。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固然重要,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而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则更加重要,一次严重的低血糖由此而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长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的益处[1]。为探讨长期卧床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临床特征,该研究通过对2009―2012年该院收治的2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回顾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入住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24例,男10例,女14例,年龄60~89岁,糖尿病病史2~20年,伴脑血管病吞咽困难10例、伴压疮糖尿病病足2例,肝肾功能不全4例,肺部感染3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5例. 胰岛素治疗者14例,口服降糖药10例,联合用药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1.2 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依据2008年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中血糖≤3.9 mmol/L作为低血糖标准及美国糖尿病协会低血糖工作组规定[2]。24例患者血糖
1.3 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心悸、出汗、饥饿感等典型表现7例,昏迷者4例,因出现偏瘫误诊为脑血管病者5例、出现抽搐误诊为癫痫者2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误诊为急性胃肠炎2例,出现躁动不安、行为紊乱、定向力障碍等精神症状误诊为精神障碍4例。
1.4 治疗
以上均为住院老人,低血糖的确诊时间30 min~6 h,手指血糖1.0~3.0 mmol/L,之间,对轻者立即给予糖水或者蜂蜜水口服及糖果、饼干使用,30 min症状迅速缓解,对重症或昏迷者给予50%葡萄糖40~100 mL静推,继10%葡萄糖静滴,至病情稳定,复查手指血糖6.0~8.0 mmol/L,治疗期间停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经积极治疗,29例迅速缓解,1例因伴有脑梗塞、肺部感染昏迷时间6 h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通过对护理院24例长期卧床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诊断、观察与治疗,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及误诊的原因。
2.1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自身内在因素
①入住护理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对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技能评估,大部分老人属于中度重度残疾,生活技能丧失,日常生活明显需要帮助。
②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导致药物和胰岛素在体内沉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易诱发低血糖的发生。
③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合并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等慢性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口服药种类较多,药物相互作用,易诱发低血糖。
④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对自身血糖调节能力下降,升血糖激素分泌减少,诱发低血糖。
⑤伴有脑梗塞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大多数自理能力丧失,都长期卧床肝糖原储备能力下降,消化机能明显减退,吸收不良,由于吞咽功能障碍,进食减少,易于发生低血糖。
⑥长期卧床患者营养缺乏,肝肾损害和肝糖生成减少。
⑦护理院的老人都存在着孤独、抑郁、自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配合医护人员,口服药物不规律,存在漏服,或两次药物一起服用、不规律进食等都易诱发低血糖的发生。
2.2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外在因素
①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伴偏瘫吞咽功能障碍,生活能力部分丧失,需要护工帮助喂饭,因护工不细心或没有耐心,在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物后不及时给老人喂饭,或喂饭较少,或老人近期饮食减少,没及时给医护人员反映,不能够及时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老人药物漏服,两次药物一起服用,占11例45.83%。
②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胰岛素和降糖药联合用药,每日查房没有详细询问老人饮食状况,没有动态监测血糖,在进食减少情况下,没及时调整药量8例33.33%
③长期卧床,出现压疮,经治疗压疮痊愈后没及时调整胰岛素药量2例8.33%。
④因老人心理障碍,医护人员没及时与老人沟通,注射胰岛素后老人不愿进食,护士在注射胰岛素后没有再次去观察老人是否进餐,护工在老人没进餐的情况下,也没向医护人员反映,发生低血糖2例8.33%。
⑤因护士责任心不强,交班不清楚 ,重复注射胰岛素发生低血糖1例占4.17%
2.3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误诊原因
①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复杂,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受原发疾病临床表现的影响,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少见,往往只考虑到原发疾病的加重或出现新的疾病,在这种顺序思维影响下是误诊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医护人员对糖尿病的认识不够深入,应对糖尿病知识相对缺乏,对糖尿病患者只注重血糖控制,对低血糖的危害缺乏关注,警惕性不高。
③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对糖尿病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没有详细询问病史及老人饮食状况,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不到位。
3 预防策略
3.1 加强糖尿病的宣传教育
对住院老人、家属及护理老人的护工宣传糖尿病知识及低血糖的危害,住院期间动态血糖监测对治疗的指导。
3.2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
尤其是老年糖尿病知识及低血糖识别能力,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及时动态监测血糖,对低血糖风险评估,及时调整胰岛素及降糖药。
3.3 适当放宽老年人的血糖控制指标
空腹6.0~8.0 mmol/L,餐后11~13 mmmol/L。
3.4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对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剂量上墙标示,了解老人的心理状况,在注射前后询问老人饮食状况,加强对病房的巡视。
3.5 加强对护工的临床专业基本理论及实践技能培训
对糖尿病患者重点告知老人饮食状况及规律服药,需喂饭的老人,在注射胰岛素前后了解老人的饮食状况等注意事项培训。
3.6 对脑血管意外后伴吞咽功能障碍者,因进食较少,积极与家属沟通,尽早鼻饲留置,既保证老人的营养又可防止因进食少而诱发低血糖。
3.7 定期血糖监测,低血糖风险评估,实行医生护士护工床位负责制。对空腹血糖低于6.0 mmol/L,餐后血糖高于13 mmol/L与家属及时联系,并采取相应措施。
3.8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病情变化时常规手指血糖监测。
4 体会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的常见副作用,也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轻者治疗后及时缓解,重症者低血糖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出现休克、昏迷,脑功能障碍,危机生命。低血糖的治疗简单,后果严重,关键是对低血糖的正确诊断。 低血糖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肾上腺素,表现为出汗、心悸、颤抖、面色苍白,饥饿、等典型的表现不难诊断,脑细胞的能量主要来源于葡萄糖,但葡萄糖的储量有限,一旦发生低血糖即可出现脑功能障碍,表现为头晕、视物不清、幻觉、行为怪癖、舞蹈样动作、偏瘫、抽搐昏迷、甚至植物人等临床表现,此时受原发病的影响,容易误诊,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及时检测手指血糖,血糖
[参考文献]
[1] 葛焕琦. 远比想象中可怕的低血糖 [J].糖尿病天地(教育刊),2009,12(1):36-37.
[2] 祁俊, 俞学芳.6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原因分析及预防[J].当代医学, 2010,16(18):66-67.
[3] 朋凤光. 局部氧疗在长期卧床高龄糖尿病患者皮肤损伤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 11(1): 43-44.
[4] 周南.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溃疡8例体会[J].临床军医杂志,2009, 37(5): 757.
[5] 王艳.自体富血小板凝胶与标准疗法治疗糖尿病难治性皮肤溃疡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 17(11): 822-825.
篇7
代码 专业名称
001药学
002中药学
003护理学
004口腔医学技术
005放射医学技术
006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007病理学技术
008康复医学治疗技术
009营养
010理化检验技术
011微生物检验技术
初级(师)考试专业
代码 专业名称
012药学
013中药学
014护理学
015中医护理学
016口腔医学技术
017放射医学技术
018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019病理学技术
020康复医学治疗技术
021营养
022理化检验技术
023微生物检验技术
中级考试专业
代码 专业名称
024全科医学
025内科学
026心血管内科学
027呼吸内科学
028消化内科学
029肾内科学
030神经内科学
031内分泌学
032血液病学
033结核病学
034传染病学
035风湿与临床免疫学
036职业病学
037中医内科学
038中西医结合内科
039普通外科学
040骨外科学
041胸心外科学
042神经外科学
043泌尿外科学
044小儿外科学
045烧伤外科学
046整形外科学
047中医外科学
048中西医结合外科
049中医肛肠科学
050中医骨伤学
051中西医结合骨伤科
052妇产科学
053中医妇科学
054儿科学
055中医儿科学
056眼科学
057中医眼科学
058耳鼻咽喉科学
059中医耳鼻喉科学
060皮肤与性病学
061中医皮肤与性病学
062精神病学
063肿瘤学
064肿瘤内科学
065肿瘤外科学
066肿瘤放射治疗学
067放射医学
068核医学
069超声波医学
070麻醉学
071康复医学
072推拿(按摩)学
073中医针灸学
074病理学
075临床医学检验学
076口腔医学
077口腔内科学
078口腔颌面外科学
079口腔修复学
080口腔正畸学
081计划生育
082疾病控制
083公共卫生
084职业卫生
085妇幼保健
086健康教育
087药学
088中药学
089护理学
090内科护理
091外科护理
092妇产科护理
093儿科护理
094中医护理
095口腔医学技术
096放射医学技术
097核医学技术
098超声波医学技术
099临床医学检验技术
100病理学技术
101康复医学治疗技术
102营养
103理化检验技术
104微生物检验技术
105消毒技术
106心理治疗
篇8
1.1护理学的护理理念、工作范围以及工作的性质都在不断的变化
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因此护理工作的内容肯定也要随之发展和变化。护理专业与医疗专业是有着不同的,前者是更重视人的,而后者则是更重视疾病的,所以护理学的工作理念应是以人为中心,从人的角度和人的思想出发,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医疗+护理”的工作模式。在护理人的过程中,在考虑人的生理方面的基础上,也要考虑人的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生活环境、医疗状况以及职业危险等因素。所以,护理学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性质就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首先,工作的场所不仅仅是医院了,学校、幼儿园、社区以及工矿企业都是护理学的工作场所,而护士也不仅仅是人健康的照顾者了,同时更应是人健康的教育者和促进者以及预防保健者,因此随着护理学实践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工作范围也已经超出了医学上一级学科的覆盖范围了,将护理学定位为一级学科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1.2学科发展的自然形态
在我国各个学科的发展进程中,有一种自然的形态在一定的时间状态和空间范围内会得到自然的体现,实际上就是一级学科会必然的得到增加,而二级学科会相应的减少。通常情况下,一级学科的研究范围肯定是要广于二级学科的,但是随着我国医学工作者对于社会课题的不断研究,二级学科的涉及层面也会更加的广泛,一级学科就不能全面的覆盖二级学科了。因此,在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以及二级学科越发成熟的前提下,二级学科也必将逐步的发展成为一级学科。而这种学科发展的自然形态在我国所授予的硕士和博士的专业目录中就得到了一定的体现,最初我国医学门类的一级学科6个,二级学科88个,而近些年来医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已增长到了8个,二级学科则减少到只有53个了。
2护理学发展的实践需要
2.1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需求
我国培养护理学科研究生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了,但是始终都是在将护理学定位为二级学科的情况下所培养的,所授予的学位也都是博士学科和硕士学位,然而,如果认真的分析护理学科这门应用性学科的工作性质,其人才的培养的目标应是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在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所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曾指出[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对象应是在职的临床医师以及临床医学的研究生。而对其的考核和培养也都是依据临床医生的实际要求而确定的,而实际上这些要求是并不能够完全的满足护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的。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具体要求,临床类的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都是应依据二级学科来培养的,护理学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其培养出来的硕士研究生要想同时满足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以及五官科等多个临床专科的护理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以及护理学学科的定位对于制定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的类型都将产生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2.2护理研究的需要
护理学与其他类型的学科一样,要想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符合护理学特色的理论知识结构,从而促进护理学的发展。做好对护理学知识的来源和构成的研究工作,对设置护理学本科、硕士以及博士的实际课程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护理学领域研究团队的构成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动力,而科研项目则是学科建立的载体,以往的种种经验也已经证明了,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人员,提高本学科的整体实力,从而获得理想的科研成果,就必须对重大的科研项目深入的研究。然而,由于目前对护理学的定位,还无法形成专业的学术团队,这对护理学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及科研课题的申报都是有很大的限制的。
2.3护理临床实践的需求
在我国“十一五”期间所颁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下,要想进一步满足专科护理领域的发展需求,确保护理专科化的应运而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培养专业的临床护理人才。在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早己将本科学历作为护士的人们标准了,我国也已经开始护理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但还都停留在培养科研型研究生的层面上,在此基础上还应转变开始培养临床的专科护士。由于对护理学的定位仍是医学下的二级学科,还不能进行合理化的专业是指,所以也就无法确定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向,无法对有较强工作经验的护士专科化的培养,这对整个护理学科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3护理学学科的成熟度
篇9
开展组内考核与组间竞赛活动制订各亚专业组培训计划和建立考核体系,制订亚专业涵盖到的各种培训项目评分标准,包括理论成绩、操作技能,工作职责完成度和患者满意度。开展组内考核、科内考核。各小组成员考核合格后,进行组间轮训,并分批次培训考核全科人员,以点带面促使全科护士共同进步。
调查方法
1综合能力以急危重症患者护理为考核目标,包括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及德、智、勤综合素质评价三大部分,具体考核内容理论方面包括:常用抢救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常规;各种管路的护理及各项辅助检查的目的和临床意义。技能考核内容有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和气管插管术及气管切开的术中配合、洗胃术、呼吸机的使用及参数调节、CPR、简易呼吸器的使用、电除颤、血液灌流术、气囊滞留物清除术、中心静脉压的测量、呼吸末CO2监测等专科技能。德、智、勤综合素质主要从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团队合作意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及应急应变能力、沟通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工作和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考核。
理论考核,采取笔试的形式由护士长统一出题。操作技术考核在组内培训及组间轮训结束后,采取实际操作的方式,随机抽取4项我科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进行考试,作为技术考核成绩。德、智、勤综合素质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通过独立答题、现场交卷、现场核查问卷的方式对建立急诊护理亚专业组模式前后护士的综合素质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分为四个等级,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2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由护理部设计《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护士操作技能、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情况、管理能力、护患沟通等,评价等级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亚专业组模式前后均随机调查患者或家属100例,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抢救成功率主要以我科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为对象。通过信息科病案首页采集培训前后抢救患者资料各100例,选择标准为50~60岁突发呼吸心跳停止的男性患者,既往无基础病史,参加抢救的医师均为副主任职称及以上。以抢救成功(即呼吸心跳恢复)为统计指标。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亚专业分组前后护士临床综合能力比较建立护理亚专业分组后护士理论、操作成绩及综合素质高于分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亚专业分组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经调查,患者满意度由亚专业分组前的87%提高到分组后的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P<0.05)。
3亚专业分组前后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亚专业分组前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9%,分组后抢救成功率为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P<0.05)。3讨论
急诊护理亚专业组发展现状
急诊医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自1979年美国急诊医学正式成为第23个临床医学专业,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了临床亚专业,急诊护理学已成为护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专业,成为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并驾齐驱的二级学科。而与之对应护理亚专业组并未建立。
因急诊医学的发展及护理模式的转变,人们对急诊科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期望。在欧美国家,急救护理人员必须通过急救专业技能考核才能上岗操作,我国相当多的综合性医院与国外急诊护理发展有较大差距。为培养急诊专科护士,促进急诊护理专业水平与急诊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正式成立并开班授课,可见中国急诊护理人员正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正逐步与国际专科护士的培训、认证相衔接。这也是促进急诊护理专业水平与急诊治疗技术的发展的可行途径,但实施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各地仍在进行急诊护理模式的探索。
建立急诊护理亚专业组模式的优点
1可促进急诊医学亚专业发展,加快急诊护理学科品牌建设急诊医学是一门跨学科临床医学专业,贯穿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急危重症监护过程。急诊医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急诊医学模式的变革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院前、院内急救和急危重症监护一体化的模式是现代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新模式,急诊亚专业建设是新形势下学科建设的重点。临床专科的显著特点是疾病谱、诊断、治疗和护理均有自身的区别于其他专科的特点。现代急诊医学已分化出小儿急诊、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灾难医学、创伤医学、危重病医学、中毒医学等亚专业。不同的亚专业面对的对象也有不同的特点,故诊断、治疗和护理也应该有别于其他专科的特点。因此,为适应急诊亚专业的发展,建立区别于其他专科的一体化模式的急诊护理亚专业队伍可促进急诊亚专业的发展需要,加快急诊护理学科品牌建设。
2提升急诊护士的综合能力,培养急诊专科护士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窗口,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反映医院整体水平,而如何营造一个优质舒适的就诊环境,让患者得到最优质、高效、便捷的急诊专科服务也日趋成为不断努力的新目标。因此只有通过提高急诊护士的综合能力,培养急诊专科护士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医疗发展。而通过各亚专业护理小组的建立,实施组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急诊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和激发学习热情,进行组内培训和各组间的交流学习及科内的业务学习,开展组内考核和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活动,要求急诊护士不仅要自觉学习相关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会应用各种紧急救援医疗技术与方法挽救患者的生命,成为合格的急诊护理专科护士。从而以点代面达到全科的共同进步,提升急诊护士综合素质,成为急诊专科护士。表1、2结果显示,经过护理亚专业分组后,护士临床综合能力得分高于分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在此形式下建立护理亚专业组模式,成为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
篇10
关键词:护理学 研究生 临床能力考核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34-02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这是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改革,使护理学研究生教育由过去的培养重科研、轻临床的学术型人才向直接服务于临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转变。但由于时间过短,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考核评估体系和量分标准,各院校只能各自为政,边实践边探索[1]。因此,构建符合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客观、科学的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对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校作为浙江省第一个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点,对此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现报告如下。
1 考核对象
湖州师范学院护理学院2012级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3名,年龄22~32岁,其中4名在入学前有两年或以上医院工作经历,其余9名为应届生。临床实习时间为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
本次临床能力考核为中期考核,集中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此时学生已经进入临床一年,完成了8个月的基本护理实践能力训练和4个月的医疗实践,即将开始专科护理实践能力训练。
2 考核的组织实施
2.1 建立组织管理机构
为保证考核质量,我校成立了由分管院领导、校内及附属医院专家组成的“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委员会”,负责制定评价指标和考核方案,组织、设计、实施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
2.2 细化培养方案
在《湖州师范学院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实施细则,规定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医院实习的2年时间内,轮转不同科室,分别进行基本护理实践能力、医疗实践、专科护理实践能力训练,并要求在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科室轮转时间不得少于12个月,并于第四学期初组织临床能力中期考核。
3 考核方法
3.1 考核内容与工具
参照复旦大学[2]和南方医科大学[3]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安徽医科大学[4]和第三军医大学[5]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框架和指标,我校中期考核主要通过整体护理查房综合考察学生的护理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满分为100分,其中护理基本技能40分,临床思维能力60分。具体内容和分数构成见表1所示。
3.2 考核方法和程序
考前3天考核委员会成员集中培训,就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分标准等达成共识。考核当天,专家赴实习医院现场考核,每场考核有5名专家参与评分,设考核组长1名。病例由专家在学生实习医院临时抽取,临考前10 min考核组长告知学生本次考核的病例、考核目的和方法;学生利用10 min时间做好相关准备,并与患者沟通取得合作;考核以整体护理查房作为基本框架,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简要病史进一步收集资料、护理评估、病例分析、制定护理措施、开展健康宣教,完成一项由考核组长指定的适合该患者的护理操作;最后回答相关问题。每位学生考核时间为2 h。
4 考核结果
本次中期考核,13名学生平均成绩为82.60±6.34,各项目得分如下:护理评估11.87±1.28;基本操作22.13±1.32;病史采集8.09±1.01;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31.06±2.83;护患沟通9.45±0.81。经标准化处理后,得分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护患沟通、基本操作、病史采集、护理评估、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且除基本操作外,其余3项标准化平均分与护患沟通平均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5 讨论
5.1 临床能力考核评价反映的问题
中期考核各项目得分存在较大差异,护患沟通得分最高,病例分析及护理措施得分最低。所有学生在查房过程中沟通解释到位,处处体现对患者的关心和尊重,可能与目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形势下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也逐步提高的氛围有关。而病例分析与护理措施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该项目得分在学生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入学前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应届生,表明临床综合思维能力需要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能逐步积累和提高。
5.2 对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思考
5.2.1 改革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制度
根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热爱护理专业,具有一定临床科研能力,能直接参与临床护理实践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6]。这就意味着学生毕业后将主要从事临床专科护理工作。现行招生制度规定: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具有同等学力,并已通过注册护士资格考试者,而对于是否具有临床工作经历没有规定。恰恰目前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大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些学生除了本科阶段的临床见习和实习外,对专科的认识基本停留在书本概念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7],甚至某些学校为了追求考研上线率让学生放弃实习为考研做准备。这些学生入学后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基本操作训练,同时因为缺乏临床经验使他们在专业学位的学习中难以理论联系实践,尤其是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较为困难。对于在入学前就有工作经历的学生而言,已积累的临床经验在专业学位的学习中不断得到升华,同时用专科知识指导临床实践,必将事半功倍,这在我们的中期考核中也得以证实。另一方面,随着护理本科教育的普及,能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在职护士越来越多。因此,建议招生制度规定报考护理专业学位者应具有两年或以上工作经历。
5.2.2 建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标准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目前国家对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只有原则性和指导性的要求,没有形成统一、规范、具体的专业标准和要求,各个培养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也参差不齐。为确保培养质量,国家应制订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标准,尤其是应尽快建立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核心的临床能力标准,以便对正处于摸索阶段的培养院校起到定向和指导作用。
5.2.3 健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考核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风向标;完善的考核机制可以为导师和学生提供如何培养临床能力的指引,调动培养对象努力达标的主动性[2]。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框架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如科室轮转业绩考核、中期考核、毕业考核等,每次考核都必须有特定的指标和要求,任务难度也应循序渐进,学生只有通过考核,才能进入下一培养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研究生在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才能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夏欧东,何沐蓉,陈爱华,等.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考核体系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44-47.
[2] 刘哲军,胡雁,苏颖,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2,9(8):254-356.
[3] 陈媛,李亚洁,高云,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评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3):54-57.
[4] 刘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216-218.
[5] 秦永杰,赵坤,王云贵.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3):1644-166.
- 上一篇:铁路货运安全的重要性
-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