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060-02
据统计,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当年就业率约为68%。2009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是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劳动力需求大量缩减,由于高校不断扩招,新增劳动力在急剧上升,岗位数量与大学毕业生人数之间的供需比降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加上本来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就不及新增劳动力增长速度,导致整个就业形势凸显劳动力供给大量增加和需求量严重减少的矛盾。上千万的大学生特别是农村来的大学生耗费一家几十年的收入,毕业之后却面临失业的威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而现实的社会问题[1]。
一、从主客观方面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既体现了其他国家在就业问题中的普遍性,又体现了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从主客观因素入手,能使我们更深刻、更科学地分析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一)外部客观环境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1.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经济状况向来决定和反映就业的状况,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就业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招聘人数下降带来的就业率下降[2]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增大,造成薪资下降,这和大学生的心理期待有所差距,使得一些大学生宁愿选择不就业,也不愿意接受低薪工作。
2.我国国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目前的劳动力相对过剩。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 000万(2010年大学毕业生63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 000万)[3]。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经济每增长1%带来80万―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 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3高校体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仍然沿袭着精英阶段的培养路线,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跟不上经济发展和社会转轨的步伐,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下降。
第一,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的培养机制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前些年,很多高校都有“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当时很多所谓的“热门专业” 大家都开设,导致现在毕业生的专业相对集中和拥挤,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第二,教学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一套刚性的制度体系,对学生兴趣和爱好尊重不够[4]。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课程的选择,但是,学生按兴趣自主选择的范围很小,因为必修课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评体制和测评方法过于机械化,缺乏灵活性,有的高校甚至局限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
第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滞后。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部分高校至今还沿用着以前那种程序式、被动式、经验式的指导,忽视就业指导的全程性、科学性、创造性和前瞻性,就业指导被当做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就业指导体系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来支撑,很多高校甚至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忽视与毕业生的沟通。
4.家庭陈旧观念对就业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中来自农村、边远地区的占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愿离开本省、本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遵从其父母的意愿,父母依靠的是子女,总想将子女留在身边或相对近一些的地方,导致毕业生不愿去外地就业。还有部分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子女大学毕业能到大城市、好单位,从事好职业,导致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机会相对减少。而城市的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读完大学理所当然应该留在大城市,并认为到偏远地区去工作没有前途或难以升迁,这就导致了城市或发达地区人才过剩、就业压力大,而那些偏远或国家需要的地方却紧缺人才。
(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 学生不能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认识。当前有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清,就业期望值过高,自己对就业的定位欠准确且不合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了解,以至于在求职时茫然而不知所措。
其次,学生的相关专业素质与自身素质同就业单位提出的工作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而实际知识应用率不高,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最后,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毕业生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部分大学生观念落后,相互攀比,等待观望,结果错过了就业机会。
二、 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不得不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然而,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社会及政府的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生加入人民,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延缓大学生就业时间,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二)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其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最后,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三)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第一,大学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身体素质。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第二,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大学生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观念,择业时不可一味追求一步到位,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四)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实际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最后,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5]。用人单位的聘用制度合理将能够更好地增加用人单位与求职大学生之间的了解,有利于单位招到理想的人才,求职者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
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其原因,并结合这些原因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使我们能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实际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文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根源剖析与对策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 林益彬.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3] 戴前虎,刘南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寻[J].人民论坛,2010,(8).
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就业辅导
辅导员是奋斗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和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力量。 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2009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特别严峻。据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2月底,全国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为18%。学生就业难,实际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和用工单位要求过高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在经济形势乐观的时候,这个问题被快速增长的人才需求而掩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些大学生求职面临一定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有:
1.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存在强烈反差
当前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常常表现出一种盲目心态,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很少考虑到自己择业期望值是否符合实际,所选职业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适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2.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与的大学生自身实力不足存在矛盾
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种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全面的知识结构,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精神。但是,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多数大学毕业生表现得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往往是专业面、知识面窄,心理素质差,缺乏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
3.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目前,许多高校人为设定了就业的“冷、热”门专业,“热”门专业的毕业人数众多,但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的矛盾很突出,有悖于社会的需求。当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多数高校总是抱着几十年来不变的老专业不放,不少专业,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不知道可以从事何种工作,毕业生没有任何职业资格证书,也没有具体的职业技能。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难题,就要进一步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培养个人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辅导员,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和苦乐,更要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倡议同学们除了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外还应该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锻炼:一是树立个人形象。一个成功的个人形象,展示给人们的是自信、尊严、力量、能力,展示给人们的是本身的力量和成功的潜力。个人形象包括穿着、言行、举止、修养、生活方式、知识层面等。学生代表的不仅仅是院系的形象,也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所以大学生平时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与别人交谈时仪态大方,展示给对方自己最具活力和最具阳光的一面。二是增强团队意识。在辅导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整个班级、整个专业乃至整个学院看成是一个团队,只有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共同协作,才能把团队建设和发展好。三是鼓励学生自信。没有自信就别想成功。要时刻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意识,那就是“我是最棒的!”从而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2.加强心理健康引导
传授心理调试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可开展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如讲座、现场咨询等,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试技能;还可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助互助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演讲、辩论、漫画、小品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兴趣,使学生学会自我或互相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扰,达到自助与助人目的。
3.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1)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第三,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正确的择业心态
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当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首先,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一些毕业生则期求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 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三、结语
总之,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走向社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提升自身就业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就业,找到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光存.谈高校班主任的工作方法[J].包头职大学报,2006(2).
篇3
关键词:本科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1978年高考政策的重新确立使得大学生这一群体开始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在1999年实行扩招政策后,全国各地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大幅度地增加。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左右,2005年为338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59万,2009年为611万,2010年为631万,2011年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而在这些人当中,能够顺利就业的人为数不多,大多数毕业生都无法找到工作,或者无法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突破699万,史上“最难就业季”随之产生。据估计,在2014年中,这一数字将会达到空前的740万。由此观之,未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将会变得更加严峻。因此,探析本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本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用人单位设置的门槛高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新人时都设置了较高的条件:一是要求有较高的学历。如有的单位只招聘具有硕士文凭的人员,有的单位要求必须是博士毕业。在上述单位中,有的工作岗位确实需要高素质高文凭的人员才能胜任,但也有不少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本科毕业生就完全可以胜任了,却非要招硕士文凭的人员,致使受聘人员的能力和专业水平无用武之地,造成人才浪费。要求高学历这一现象从2002年起开始变得更加明显,在许多招聘会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只招收硕士以上学历的大学毕业生。随后,更多的用人单位趋之若鹜,也纷纷效仿,提高了用人门槛,甚至有的用人单位已经到了非博士不用的地步。二是要求具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如有些用人单位虽然招聘本科毕业生,但却要求应聘人员必须具有2至3年的工作经验,这无疑又把绝大部分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本科毕业生拒之门外。三是设置其他条件。如许多用人单位在地域、家庭背景、身体状况、性别甚至个人爱好等方面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用人单位设置的诸多条件使得大多数本科大学生难以顺利就业,于是,有些人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工作解决生活问题,就选择采取弄虚作假的方式购买假学历、伪造假的工作经历,给一些制假卖假者造成了可乘之机。
(二)高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这一因素在诸多方面都有所表现。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本科大学生实践经验的匮乏。大部分高校只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理论方面的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权威部门所的信息及时调整,学生所学专业无法应对市场需要,造成专业与就业的脱节。有些院校讲授专业课的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因此学生无法从大学课堂上真正学到实践方面的知识。尽管许多高校都设置了实习课程,但有些实习只是走马观花,没有将实习的具体内容和实习报告作为评价考核学生的硬性指标,因此,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此外,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做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就业指导方面,国外有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在大学生就业情况较好的德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职业服务部门,这些部门不仅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和创业方面的服务,而且为所有在校生提供就业指导,从而使学生在刚刚踏入高校大门时就能自觉有效地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寻找工作的策略,将职业规划策略融入其终生规划之中。德国高校还定期向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校友咨询网络、校友招聘研讨会与职业小组、职业资源中心以及毕业生就业报告等大量的就业服务,这就使德国的大学生在找工作之前就有了充足的准备。反观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更多的只是实行毕业之前的突击教育。这种“临时抱佛脚”式的“恶补”就业技能,无法使大学生们真正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更无益于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创业观。
(三)本科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巨变。目前,发达地区、一线城市中的工作岗位无疑对于刚毕业的本科大学生最具有吸引力,因为在这里工资待遇高,生活环境好。虽然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但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把在大城市中工作当做一件体面的事,因此,都在竞争大城市的工作岗位。相比之下,许多中小城市中的就业岗位则被冷落。同样,一些大型企业、大公司中坐办公室的白领工作也同样受到大学生们地热烈追捧,而那些能够使人得到真正地锻炼,需要吃苦耐劳的工作则不被大多数人所待见。这些在就业中追求“一步到位,终身不变”的非理性因素广泛存在于当代大学生身上,致使他们在就业道路上步履维艰。
二、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对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工作能力的培养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而不仅仅是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义务,用人单位同样也负有此方面的义务。期望用人单位能够勇于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降低招聘人才过程中对工作经历的要求和标准,对大学生提供一定的上岗前的培训机会,同时传播企业文化和用人理念,这样可以让刚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工作能力,然后通过传帮带的方式,逐步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使其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满意度。如现在很多外企和银行的管理培训制度就很值得推荐。
(二)以市场为导向改革高等教育的内容
高等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为社会输送对口人才,应全面深入了解社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科学预测专业发展的前景,增强专业设置的客观性、现实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应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也应成为今后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为此,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敢于创业、创新创业、自主创业的精神。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ifficul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Employment and Solutions
BING Lu
(Music Department of Jining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55)
AbstractAt present, the situation of obtaining employment is severely difficult,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received everybody's widespread attention.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for the difficul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get jobs,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rate were given, they contribute to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and maintain harmony and stability in society.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reason; countermeasure
在当今经济大发展科技大进步时期,国家需要培养大批的知识型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普及也是必须的,可是大学毕业生人数上升,就业率反而下降是一个不得不引起大家关注的问题。
1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就业。这是一个新的挑战,传统就业观念发生着变化,高校培养人才的教育内容也在随之调整,但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大学毕业人数的增长,供大于求,使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2)高校教育的影响。高校培养人才受传统就业制度的影响,仍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首先是专业设置不合理,没有考虑到原有专业的设置是否能与社会需求相一致,是否需要新增一些有前景的专业,而是一味沿袭了过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受限,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下岗位的需求。其次是学生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随招生规模的扩大,新招学生的分数有所下降,入校后,管理工作不到位,只重视效益,而对学生思想、学习等各方面的教育有所忽视,使其综合素质得不到很好的提高,用这种状态来面对毕业后用人单位的招聘,必然会被拒之门外。最后是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不够系统。开设相关就业指导课程,只停留在理论指导方面,学生仍然不懂如何根据社会需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寻找工作很盲目;收集相关的就业信息,但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思想上的辅导,也会导致寻找工作的失败。
(3)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这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主要有:①自身定位的不准确性。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正确的总结出自己的优势,对自己的前途是一片迷茫。②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大学生认为进事业单位、考上公务员,端铁饭碗才算就业。择业的地区是北京上海等发达的大城市,只看眼前利益,不考虑到自己专业特长的发挥,认为一次就业就决定了终身。这样往往会大大影响就业的成功率。③自身就业能力的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面临招聘单位的测试则没有足够的自信心;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就反映了在校期间的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重学习\不重应用,对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漠不关心,认为是浪费时间,结果没有实践经验,导致就业失败;综合素质有待全面的提高,综合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这也是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地方。当代大学生不懂礼仪、不懂感恩、不会为人处事,缺乏责任感,有才无德,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2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
(1)政府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①政府采取积极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经济迅速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②提供更优惠的就业政策,如 “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鼓励大学生去基层锻炼,同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人才就业市场,无阻碍地提供更加及时和系统的就业信息。
(2)用人单位也应转变用人观念。改变只要有经验的、看重高文凭的、只要男不要女、生源歧视、身高歧视等观念,要制定合理的招聘标准,多吸纳大学生,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从而优化单位人才结构,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
(3)高校的教育工作也要以市场为导向,转变原有的传统办学观念,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造就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提升就业率。①专业的设置多考虑社会的需求,包括教学内容、模式等各方面都要与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多培养专业知识牢固、实践能力强、有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②建立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主要的工作任务,这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课的规范化,要知道就业工作从新生入学时就要抓起,必须对学生每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加以专业化的指导,使其做好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道德,正确的设计出自己的人生规划,用良好的品德及过硬的综合素质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4)大学生也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转变观念,积极的迎接毕业后的社会上的各种挑战。①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就应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注重其它能力的培养,多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②正确认识现在的形势,根据自己的现有实力,主动的去寻找合适的工作单位,不可坐以待毙,可先就业再择业,积累工作中的经验,施展自己的能力,寻找自己的价值,自己创业也未尝不是好的选择。③对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及就业政策,大学生也应该着重考虑下,从基层做起也是为自我发展提供的机会,要懂得将自己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相结合,更好实现自身的价值。
(5)家庭观念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从小到大家长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从而使毕业生择业时考虑过多,所以家长也应该发挥家庭就业教育功能,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能力,为其做积极的引导和大力的支持,这也为大学生毕业就业提供了坚固的后盾。
就业问题关系到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工程,需要社会、用人单位、高校、个人和家人等多方面的协调和合作。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鑫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12):19-20 .
[2]李雯,陈学法.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177-179.
[3]付玉华.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与辅导[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4):103-104.
[4]武威.关于多方努力共同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思索[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105-108.
篇5
[关键词] 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女大学生是当今我国受到良好教育、富于智慧与活力的一个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但是她们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这影响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发展,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一、当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是611万人,2010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已经达到63l万人,据初步统计,2011年全国大学层次毕业生总数约650多万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系统分析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后。指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认为毕业生规模的高速增长与社会有效需求相对饱和存在着明显矛盾,再加上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使得本来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当前大学生就业整体上的供过于求和性别歧视的存在确实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客观原因,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遭遇多种不公正待遇,例如机会不平等,同等条件下很多用人单位会倾向于选择男性。黑龙江政协和妇联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曾因性别原因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其中遭拒绝3次占72%,4―10次占22%,11次以上占6%。人大代表谭琳指出:“妇女就业与再就业难,固然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密切相关,但传统的社会观念对许多人,特别是相关决策者和管理者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可见,性别歧视制约和阻碍着广大女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对其日后的工作生活及向上流动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相关保护女性合法权益的法律缺位,让一些用人单位有“空子”可钻,甚至包括一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同样排斥女性。许多用人单位认为接受女大学生经济上不合算。她们会因为结婚、生育影响工作,因此将女性拒之门外,这说明社会为女性角色分工提供的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到位。
但是,如果女大学生把自己就业难都归因到外部环境上,丝毫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话,即使外部环境得到了改善。女大学生可能依然无法摆脱就业难的命运。女大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影响就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缺乏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一些女大学生在校期间非常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死背硬记,高分低能。这导致在就业问题上普遍存在的特征是,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过分强调自己缺乏经验和能力,夸大自身的弱点,对自己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其二,存在依赖和自卑心理。面对就业中的种种困难,一些女大学生寄希望于家人帮她谋取一份好工作,希望得到某种社会关系的帮助,从而放松了自己的主观努力,放弃就业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的准备。这种依赖心理继续发展,就会成为依附心理,妨碍自己的就业行为。其三,缺乏理性的就业择业观和创新精神。据调查显示超过50%的女生都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因为这些单位社会地位高,工作条件及环境较好,待遇不低而相对稳定。很多女生的工作去向选择经济发达地区,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边远地区工作。其四,女大学生的就业力不能充分满足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已有的调查显示,企业倾向于选择专业基础扎实,工作踏实,勤奋、肯吃苦,以及善于与人相处,乐于奉献、富有团队精神,而且形象、气质好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例如就业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力较弱,耐挫性较差;不了解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潜能不了解,对自己的职业价值定位不够准确,不知道自己拥有哪些竞争优势等。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需要高校、政府、社会各界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
(一)高校要建立提升学生就业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学校工作中的招生、教学、管理和就业等各项任务来看,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完整的教育过程中的最后环节,也是学校多年教育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同时关系到学生的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和家长最初愿望的实现。这项工作开展得成功与否,势必对招生、教学和管理等各个教育环节产生很大的影响,更加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需求与使用,所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快学科专业调整,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培养人才的定位和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人手,不断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坚持体现课程的复合性、实践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获得提高。要改革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答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式方法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布置论文写作、播放音像资料、举行辩论会、讨论会、演讲比赛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实现师生在教学中的双向互动。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2.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引导解惑的作用。针对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上要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将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理念灌输到高校教学中,提高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之在竞争中更好地发挥女性潜力。要帮助女大学生作好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生涯辅导理念,形成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机构专门化、人员职业化、内容多样化、过程全程化方式个性化。还可以通过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举行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开展就业方面的教有活动,帮助女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就业政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要在就业服务中纳入性别分类指导,注重对女大学生就业困惑心理的疏导,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给予女大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政府要出台相应就业政策,促进女大学生就业
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力度,例如增加就业数量,开发就业岗位。对推行就业力教育成绩显著的高校进行奖励,并推广其在机制、措施、课程规划、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资助,引导校企双方建立大学生实习的双赢机制。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三十一章中提出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
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也体现了“平等就业”、“充分就业”的理念,确定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包括职业培训、创业培训,推进劳动权益的平等,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措施可以实现劳动者的自由流动,降低一些垄断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更畅通。国家还将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城乡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现有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等4个国家大学生下基层项目,每年可吸纳约20万人就业。
(三)建立强大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这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开设专门的窗口,对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后,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企业不应该独立于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之外,而应该主动地提前介入,积极参与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加强校企联系,在企业建立就业生产实习基地,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平台。可以采取顶岗实习的办法,既解决了企业知识型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使学生得到锻炼。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业,解决女性工作的后顾之忧。因为女大学生工作后面临结婚生育问题,会占去女性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用人单位不愿意用女大学生的原因。各国的实践表明,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家政服务工作的社会化,使女性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女大学生自身就业力提升的途径
女大学生顺利走向理想的工作岗位离不开自身努力。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情况下,女大学生更需要提高自身的就业力,这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首先,女大学生应解放思想,摆脱传统的“男强女弱”、“学的好不如嫁的好”等观点束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观在就业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对大学生就业行为有导向和动力功能。这就要求女大学生们把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充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把握机会,展示自己,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其次,作好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生涯规划目标是大学四年乃至一生生命前行的动力。女大学生可以利用现在熟知的理论进行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确立目标,合理安排大学生活,从德智体美劳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作好最佳生涯规划,科学择业,理性就业。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活更加充实,另一方面让自己全面发展,在面临就业时就不致深陷坚冰。最后,要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发源于美国。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据调查问卷显示,有30%的女大学生表示可以尝试,这说明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女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觉醒。国家也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等各项政策。因此,女大学生们在认真衡量自身条件后,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之路。
2.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随着社会发展,素质的内涵和外延也在扩展,它是指“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是人们生理的、心理的与人格发育健全程度、知识结构程度、为人处世通达程度等方面特点的综合。即包括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既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又要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知识的复合,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能力复合,既专又通,一人能身兼数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广泛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展个性,完善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等。用人单位最看重那些身体素质好、思想政治素质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有责任意识、会管理善交际的有合作精神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应该了解社会需要,在理论扎实、成绩优秀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自己,不仅要学习好,更要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完善自己,同时具备社交、组织、表达、文娱、文字、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之,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更需要女大学生不断地按社会需要去塑造和完善自己,以实力证明自我价值,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女大学生们要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发挥自身优势,并根据优势和特长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地区和岗位,减少竞争的盲目性,把握机会,获得择业成功。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省略/gzdt,2009―11―23,
[2]谭花蓉.经济学的角度看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4).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gov,cn,2010―07―29
篇6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就业难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逐年上升,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解决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使命的成败,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就业观念的偏差,择业地区较为集中
观念决定行动。贫困大学生由于求学给家里带来的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债务,导致其对就业地域和待遇看得过重,往往抱着希望去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工作,希望去收入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生活舒适一点的单位工作。“三大”“三个一点”的观念,使得他们不愿意到西部、基层和中小企业去就业。
贫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呈现此特点,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市场经济社会的世俗化倾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人希望名利双收,即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想获得更多的东西。其次,来自家庭不合理的期望值。许多贫困家庭把培养一名大学生作为改变家庭现状的重要投资,导致贫困大学生把薪酬待遇作为就业考虑的首要因素。再次,个人虚荣心作祟。部分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是“草窝里飞出的金凤凰”,从欠发达地区考出来就是为了就业时找个“体面”的好去处。
(二)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家庭背景决定子女就业。家庭背景愈好,毕业生工作落实率与起薪点就愈高。据2003 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父母社会地位越高,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其子女求学和就业的机遇就越多。北大的调查还显示,父亲为公务员的毕业生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弟高出14个百分点。当前,国内就业压力居高不下,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使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面临着求学、就业的双重压力,亟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破解贫困生求学就业“两难”问题。
(三)经济资源匮乏
近年来,因为高校的收费制度变革,学生多是交费上学,因此家庭经济负担更重,这也是高校贫困生情况加剧的重要原因。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关心下,通过完备的“奖、贷、补、助、免、减”体系帮扶,家长和学生已经不必为入学难、读书难担心。但是,即便如此,很多贫困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不能再承受任何风险。害怕经济上受挫,在择业心态上就表现为求地位、保稳定,在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就必然受到这个束缚。求职成本的高昂,也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有些贫困生为考虑费用的支出只能坐失良机,望职兴叹。
(四)综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区的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发生了许多变化,贫困生在饱受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重新适应环境的任务,诸多心理的不适应逐渐凸显。有的贫困生在高中出类拔萃,但到了大学渐渐失去优势,学习成绩一般者较多。他们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特长欠缺,实践创新能力较差。尤其像计算机这样需要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贫困生往往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实际操作的时间少,又不擅长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锻炼,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而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在学习成绩与动手能力之间往往更注重后者。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距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五)弱者心理常见,挫折体验明显
不少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性格孤僻内向,缺乏与教师和同学们的交流和沟通,直接影响其全面发展。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对家庭的困境没有正确的认识,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等待救助的弱者,没有勇气去参加社会的筛选和与其他人的竞争,常常因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一点挫折,就怨天尤人,抱怨社会的不公。另外,贫困大学生求职时想一步到位、一次成功,容易因为遇到一点挫折便产生悲观情绪;贫困大学生容易满足,偶有所获就裹足不前,不再去尝试和追求。因此,许多就业机会与贫困学生擦肩而过。
二、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分析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的原因,可以看到,经济困难依然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对他们的择业心态、职业取向、求职消费和还贷信用等方面有较深的影响,缓解与解决经济困难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基础。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方面的问题,还涉及自身心理问题、求职方法与技能等方面的问题,还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因此,只有建立起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合力机制,并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合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高校本身,应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不断扩招的情况下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积极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一)做好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择业思想矛盾,引导他们改变以往不正确的“三大”“三个一点”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贫困大学生应该着眼于能够发挥自身才华,能对社会有益的工作,国家早已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各省市自治区近几年开始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均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的机遇。各类专业人才的匮乏为祖国西部、各基层地区的开发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那里正需要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还应当明确大学生成长的价值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贫困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需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要学会正确地看待社会主流和阴暗面,全面认识和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明确自身定位,积极参与到社会竞争中,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二)做好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现今的就业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选过程。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成为用人单位聘用的关键。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整体着眼,以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为工作目标,特别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作用,积极组织技能比拼类竞赛,充分调动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建立、成就感的增强,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大学生,以提升他们的竞争力,促进他们就业。
(三)做好心理辅导,树立必胜信心
作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的贫困大学生,在择业阶段爆发心理问题的概率大大增加。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其一,建立健全完备的心理问题研究与反馈制度,加强对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个人访谈和调查问卷等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表现和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拟定相对应的辅导计划。其二,注意提高贫困大学生与就业心理辅导的互动性。丰富心理辅导的内容与方式,避免说教,提高辅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贫困生参与心理辅导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心理辅导的信任感,启发他们说出自己的困惑和想法,鼓励他们战胜自我,积极应对挑战。其三,帮助贫困大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要正确运用激励原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教会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身的社会心理承受力。其四,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我们要对辅导后大学生的表现进行追踪,并据此及时调整辅导方式和方法,增强辅导工作的时效性,提高辅导的效果。
篇7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就业困难 就业态度 性别歧视 扬长避短
目前,高校女毕业生经常会感受到“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女生就业机会少”的困扰。全国妇联发展部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更有高达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同时,该报告还显示,被访女生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offer);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这种招聘中男女不平等现象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平衡发展,更是加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据调查显示,2010届女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的29.5%。
1、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1 我国目前相关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
女大学生就业难,不能与男性平等就业机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相关的保护女性合法权益的法律不健全。尽管我国《宪法》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是,法律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现实中的平等。由于劳动法相关条例缺乏对性别歧视内容和范围的明确界定,缺乏对劳动力市场的有力监管,缺乏可操作性,缺乏明确规定的违反条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让一些用人单位有“空子”可钻,在分析认为接受女大学生经济上不合算时,就喜欢打球,不明说不招聘女生,但是常常以女性结婚生育影响工作为借口将她们拒之门外。
1.2 社会观念及用人单位存有偏见
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便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从用人单位角度分析,女性承担着生育任务,享有产假,根据劳动法相关规定,产假期间医疗费报销,单位不能将其辞退,工资照发,这显然给单位带来了一些压力。他们认为,男性工作效率往往比女性高,特别是在生孩子以后,女性社会角色发生变化,精力分散,工作效率会明显降低。
1.3 女大学生自身原因
很多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就业观念偏颇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爱慕虚荣,就业期望值过高,她们在求职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出现攀比心理,盲目地与他人争所谓“体面”、“光彩”的“好职业”,或者热门职业,全然不顾这种体面的职业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二是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使得女大学生太过自信有时又胆小。不能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心理准备,就业岗位定位不准,摇摆不定。三是女性本身天生具有的性格劣势,但凡是女性或多或少都会有依赖、优柔寡断、多愁善感的毛病,正因如此在求职过程中会使她们由于做事情不果断而坐失许多机会。
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解决方法
2.1政府干预,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环境
社会各个方面要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积极的就业条件,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我国政府应制订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女大学生就业干预机制:修正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保障平等就业的法律体系;完善支持女性就业的生育保障制度;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益;适时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上的援助。其次,通过社会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倡导男女平等,为女性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2学校积极配合,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要进行教学改革,一是注重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二是重视对女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首先在学科规划、专业课程设计上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同时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科学培养方案,提高女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其次,各大高校应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辅导,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适时调整个人的职业定位,提高就业技巧,增强求职的信心。
2.3从自身改进,合理定位、扬长避短、把握机遇
女大学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消除紧张与自卑心理,认真分析自己作为女性的优势。研究发现,女性在很多方面比男士强得多,比如亲和力、沟通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这就提醒女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要尽量展现自己的优势,回避自己的劣势。如被问到关于结婚生育问题时,要坦诚相告,表示自己能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绝不会因为家庭而影响工作等。总之,女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性别优势定位,克服自身生理、心理的弱点,选择自身具有优势的职业岗位,这样才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今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兴起,劳动方式将变得更加灵活,将会有更多的工作适合女性,其发展空间也会更加广阔。总之,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女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会得到缓解直至最终解决。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女大学生 化工专业 就业难
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将有数百万的毕业生涌入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据统计2013年将有700万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普遍的现象。虽然近几年来,化工行业有一批新项目上马,创造出一定的就业岗位,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多,为化工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但是很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仍然秉着“只限男性”或是“男生优先”的原则。在同等条件下,化工专业的男生获得就业机会明显高于女生。许多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被拒绝,化工专业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上的弱势越来越明显,值得引起社会关注。
1 化工专业女大学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化工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用人单位及化工行业特点的原因,也有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1 企业性别歧视
2012年12月28日《羊城晚报》报道:一名女大学生在一天内应聘28个岗位被拒,原因竟都是“限招男性”。在对全国13所高校745名女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47.8%的人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遇到了“很严重”或“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而来自全国妇联的近期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平均求职10次才能找到一个工作,而男生平均只需四五次。 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权益部等机构的蓝皮书《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显示,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到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偏见;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
1.2 化工行业的特点
化工专业求职比较对口的是进入化工行业。化工行业包含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石化、环境、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精细与日用化工、能源及动力、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行业。而对技术操作人员、一线工人需求量大。而技术操作人员及一线工人劳动强度大,环境差,更适合男性。化工行业这一特点阻碍了女大学生的择业面。
1.2.1化工行业的倒班制度
化工行业需求量比较大的是操作人员,由于一般化工生产都是以连续为特点的,如化工厂的开车和停车,各工序之间是有严格顺序和时间配合的,全厂的开停车要几个小时或十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才能完成。所以要求员工倒班,如两班三倒、四班三倒等。丹麦科研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与男性相比,倒班工作对女性健康的损害更大,在上倒班的人群中,女性更容易患病;她们的体重更容易失衡。研究人员介绍说,经常改变工作时间会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而在缺少睡眠的情况下,人们的内分泌系统将严重紊乱,内分泌的失衡很容易引起包括乳腺癌等妇科疾病的出现。此外倒班对怀孕妇女体内胎儿的身体发育非常不利,可能导致新生儿体重过轻,因此倒班制对女性的健康构成了更多的威胁。这就阻碍了女性的就业面。
1.2.2 化工行业的工作环境特点
化工企业安全性较差,化工厂多数物料是有毒有害物质,有些是剧毒物质,并且是易挥发的液体或气体。由于生产工艺流程长设备多,物料的泄漏点和排放点也就相当多,稍有泄漏就会对环境和个人造成危害。另外,即是平时各泄漏点的微小滴漏造成工人慢性中毒,长期慢性中毒要得职业病,职业病是难以治愈的,同时还可能影响下一代,影响女性生育。因此化工操作不利于女性就业。
1.3女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女大学生比较注重书本学习,实践能力相对差些,就业竞争力不高。又由于化工行业属于高污染行业,化工企业都建在郊区或乡镇,位置比较偏僻,这与女大学生追求都市、追求便利的工作环境想背离。还有些女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一味追求国企、事业编、公务员,对普通中小企业不屑一顾。女大学生过高的期望值,给个人、企业、学校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2 解决化工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2.1 更新女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加强自身素质培养
首先加强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指导她们认清形势,认识自身情况,调整择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不要一味追求国企、事业编、公务员,对普通中小企业不屑一顾。其次,要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许多企业在挑选人才时,除了要求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特别要求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还有些企业把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化工类企业,因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研究成果和核心技术,如果招聘到的人员对企业忠诚度不高,他们在掌握技术后一旦不辞而别,将会对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做好职业规划,多收集信息,多了解社会,根据企业要求,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2.2 消除企业性别歧视,完善法律制度
要提高化工类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就要克服和消除在求职过程中的歧视女性的问题,给女大学生更多的机会。还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国家必须立法明确禁止对女性的就业性别歧视。对于招收女大学生的企业可以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鼓励企业招聘女大学生。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女大学生 就业 原因 对策
一、高职女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社会方面
1.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目前在保障女性就业方面立法层面有了很大进步,但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还是有很不完善的地方,法律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现实中的实现。侵犯妇女劳动权益的处分多为行政处分,对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几乎没有约束力。加上我国目前对妇女的特殊保护主要是通过妇女所在单位来实现的,许多用人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从而极大制约了高职女生的就业。
2.社会性别歧视和角色定位
我国传统性别文化是男性文化,女性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尽管法律规定了男女权利平等,并对保障女性权益做了大量明文规定,但是受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影响,用人单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男强女弱的思想观念。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看到用人单位或以各种理由拒招女生,或是建立在性别差异上的苛刻条件面对女生。其次,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在结婚生子以后主要精力就放在了家庭上,不利于专心工作和事业的开拓,所以多数用人单位拒绝接受女性。
(二)学校方面
男强女弱的传统文化依然没有从高职女大学生的潜意识中消失。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就业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指导人员的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以及自身性别意识淡薄,高职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接受完全一样的无差别教育,对高职女大学生在求职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去进行教育和疏导。
(三)自身方面
1.传统的就业观念阻碍就业目标的实现
受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高职女生大都仍然喜欢稳定、有保障、福利保障好的单位,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宁愿坐办公室当文员、秘书,也不愿下基层到生产一线锻炼。
2.职业认知的模糊带来就业的盲目性
高职女大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表示很喜欢将来从事目前所学习的专业的女生仅为27.3%,反映了经过三年的高职教育,多数人并没有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意义。
(四)家庭对就业决策的影响不容忽视
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高职女大学生在面临择业竞争、择业目标确定时中缺乏自主的勇气,过于倚赖信任父母的经验。家庭对就业决策的影响还表现为,有的高职女大学生依赖思想严重,倾向留在离家近的地方,生活方便,有人照顾,不愿尝试到别的地方工作。
二、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解决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切实保障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合法权益
保障高职女大学生合法权益,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歧视,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西方国家制定了不少相关法律来消除对女性的就业歧视。如,美国颁布了《雇佣年龄歧视法》、《公平就业机会法》、《公平工资法》等,并为受害人提供了有效的救济途径;英国颁布了《反对性别歧视法》、《同酬法》等法律;日本颁布了《妇女平等机会和待遇及女工福利改进法》以及韩国的《平等就业法案》等,这些国家也存在就业过程中歧视女性的现象,但是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下,在违法成本极高的情况下,女性在就业用工上受歧视事件大为减少。我们要借鉴其立法和实践经验,切实保障包括高职女生在内的众多女性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教育服务,创造良好成才条件
1.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女生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机制,在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学校要格外关注高职女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行之有效的个性化指导和帮助。同时学校要尽可能多的与高职女大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沟通与个别咨询指导,才能对她们的就业误区、认识盲点进行个别的交流沟通和疏导,尊重她们的差异性,充分发挥、挖掘其个性特长和优势,帮助她们在求职就业中赢得主动、减少盲目性,从容面对就业的竞争。
2.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女生心理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在就业指导时给予女生更多的关注。由于高职女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体质上与男生存在很大差异,学校应针对女生的这些特点实行“差别教育”,以“关爱”教育取代“理性”教育,引导女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增强心理受挫能力教育,树立信心,克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挫折、焦虑、成功恐惧等不良就业心理,使她们在挫折面前保持积极进取的勇气。
(三) 高职女大学生要积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1.积极调整心态,适应就业需要
首先,高职女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心,挖掘并发挥自己在就业上的各种优势。其次,适当降低求职的期望值,从而提高就业命中率。树立到生产一线工作的思想,在正确认识社会需求与自身竞争条件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作为自己求职的第一选择,先就业再寻求发展, 抱定 “先就业、 再择业、后创业”的思想。
2.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加强知识修养,高职女大学生要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勇敢地面对社会,充分利用假期到社会上兼职,更多地熟悉和融入社会,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自身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塑造自身良好职业形象。同时,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学会自我推荐, 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3.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
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积极主动寻找机遇,不等不靠,抓住机会,大胆竞争,充分发挥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和交往能力的优势。在应聘中要把握机会,勇敢地去展示自己的才华,多参加应聘实践,排除一些来自于自身的负性思维干扰,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齐磊,《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农村教育研究,2009年2期
篇10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民生问题,其原因是复杂多元的。面对这一问题,需要我们社会、大学生自身和高校共同协力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成因;对策
作者简介:武鹏举(1981.6-),硕士,助教,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付玉梅(1981.4-),中学二级教师,山东省昌乐二中。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201-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其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即失业”等社会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潜在因素,“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稳定的综合性问题。剖析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对缓解就业压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1、大学生毕业人数剧增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每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猛增。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人;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0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人。从这些详细具体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每年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这无疑给我们的就业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和挑战。
2、就业观念过于传统刻板
目前,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存在一定的误区。不少大学生坚持要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不会跨越专业领域去寻求其他的工作;同时,还有一些毕业大学生过度地关注岗位的稳定性和工资,忽视了自身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个人前景;很多大学毕业生只愿意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东部沿海地区参加工作,而不愿意到基层一线的基层岗位就业;还有一些同学,只盯着公招考试、公务员考试,对于一些民营公司、外资企业的招聘信息却视而不见,不予考虑。
3、大学生综合素质欠佳,就业能力不强
有些应届毕业生对知识与能力相互关系的认识不够,轻视了学校的专业教育,在大学期间,没有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专业能力,而是把时间消耗在其他方面,例如游戏、网络、谈恋爱等,导致大学四年,没有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在工作面试的时候,其劣势就体现出来了,不能胜任所竞聘的工作。
在对当今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结合招聘单位的反馈,即便是大学生通过面试,获得就业资格,但就业能力普遍偏低,创新能力不强,“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突出。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抗挫折能力和忍耐能力弱,职业道德意识薄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大部分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自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缺乏挫折和失败的逆境锻炼,适应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
4、就业心理问题突出,职业道德素质有待加强
随着高校就业形势每况愈下,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日剧增,就业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问题也颇为显著。首先,当今大学生依赖心理和自卑心理比较明显。在寻找工作过程中,不主动寻求更多的工作机会,而是错误地把就业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家长、学校的帮助中,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竞聘工作过程中,面对招聘单位所要求的条件,很多大学生缺乏自信,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怯于在招聘单位面前表现自己,导致错失就业机会;很多大学生即使是参加工作后,也容易因为对自己缺乏自信而严重阻碍其在职场上的发展。其次,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有待加强。一方面,有些毕业生在应聘工作过程中,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伪造虚假材料,编造班委和学生会经历或工作经验。另一方面,有些毕业生不遵守就业协议协约,在签定好一份工作协议后,还到别的多家单位应聘或考试,择优选择,违背工作协约,导致一些庸人单位错失招聘的机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影响单位和学校的合作关系。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提高就业指导课程质量,鼓励大学生职业规划
我们要纠正以前的为就业“抱佛脚”现象,建立一套全新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把就业指导课作为一块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阵地。就业指导课程要着力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任课老师要提高就业指导课的质量,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中,要求大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设立工作目标,规划大学生涯。针对高年级同学,要辅导其制作就业简历,掌握面试技巧,从而把握工作机会。
2、激励毕业生走出校园,提高应聘积极性
在应届毕业生中,普遍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待在学校,守株待兔,缺乏对寻找合适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同学错误地认为,在学校只需要顺利毕业,毕业之后再找工作也不迟,缺乏就业紧迫性。所以,在大四整个一学年,部分同学并没有着手做好简历,积极地投入到应聘工作中去。作为辅导员,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激励他们在大四最后一学年尽早把就业简历做好,增强自信,积极参加招聘会,投入到竞聘工作当中去,通过面试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找到自身的不足。只有积极参加招聘,才能在多次的面试中,找到一份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
3、积极搜索就业资料,掌握充足的招聘信息
在就业工作开展过程中,就业信息很关键。不论是学校就业处、二级学院还是辅导员都要在就业工作开展的时候,积极搜索就业资料,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学生自主掌握足够的招聘信息。学校方面要积极地邀请各招聘单位来校招聘,形成良好的互动。就业处可以建立完善的就业通讯平台,及时更新就业网信息,把就业信息第一时间通过学校网络或手机短信等方式传给应届毕业生。其中,鼓励大学生到各大人才招聘网站搜索招聘信息很重要。
4、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开拓工作新途径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工作岗位供不应求,人才市场出现饱和,学校要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得一种新的选择,既培养了一批新的管理人才,又缓解了给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学校也要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比如,通过开设创业指导课,举行自主创业设计大赛,建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等举措,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
5、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在平常学习生活中,学校相关机构和老师要引导大家积极学习,积极参加学生活动,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参加学生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周末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社会,了解基层,了解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自己专业理论方面的不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大学毕业竞聘工作时,处于有利位置。同时,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进步的社会观念。通过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摆脱旧的观念束缚,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勇敢面对挫折,迎接挑战,培养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更好地面对择业、就业中的困难。
6、强化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敬业精神
因为,招聘单位非常重视员工的责任意识,所以,在平常的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要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平常的班集体工作或学生会部门活动等途径,培养大学生尽心尽力的敬业精神。这样,在面试工作或应聘岗位后,招聘单位也非常喜欢责任意识强,有敬业精神的员工,也利于以后学校和招聘部门的合作。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民族的振兴,国家的未来,只有在国家、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找到合适的对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从而也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在国家,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下,不论就业形势多么严峻,各高校的就业工作都会迎难而上,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才会有较大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也会得到较好实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建军,石国强,安宴菲,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2]、吕罗伊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
[3]、孟玮,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应对方法[J],中国集体经济,2011/30
[4]、徐祯,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 上一篇:财务内外部风险
- 下一篇:铁路货运安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