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素质教育

篇1

一、完善机构,继续加强组织领导

针对人事调整,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印发了《**经济开发区2009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案》,在我区三个文明建设的年度考核目标中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列入了考评范围。领导小组成员召开了相关会议,重点研究和解决失地农民转移等问题。各相关部门及两办事处根据区方案的分工,形成由区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涉农培训单位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

二、政企合作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您现在阅览的是第一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针对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人才素质低、农民用工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的问题,为加强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素质教育、提升企业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主动应对危机,化解用工矛盾,开发区工会在党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总工会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职工之家”的作用,积极组织协调,在百雄堂富厚创业与职业培训学校建立了开发区工会农民工培训基地,5月15日基地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首届农民工培训班开学典礼。基地今年计划举办各类农民工培训班12期,完成培训任务600人次,保证80%以上的就业率,并切实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建立完善台帐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将基地建成为企业服务、为开发建设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劳动力平台。

三、注重对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

随着我区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加,农民转移培训工作任务较繁重,为有足够数量的经费来保障完成任务,我办协同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积极申请区财政支持,年初预算时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及时向区管委会申请和报告,共安排专项经费2.5万元。区各有关部门都积极争取了一定的培训资金。

篇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人的素质建设,而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在人的素质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思想道德出现了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发展模式到科学发展模式的大转型当中。这一大转型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各产业需要转型升本文由收集整理级。任何转型升级首先是人的转型升级,而中国最主要的劳动力人口无疑是7亿农民。他们既是主要的农业劳动力,也是主要的工业劳动力组成部分。可以说,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均需要进一步提升农民素质。从这一意义上讲,加强农民的继续教育对提高农民素质,进而实现工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道德在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着持久性的基础作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对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消除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

道德对人的限制和约束则是通过社会舆论和每个人自己的内在信念共同起作用,是以培养、提高个人道德品质,通过人对于善恶的内在信念,以及使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管理既要靠管理,也要靠教育,靠制度;既要靠他律,也要靠自律。一句话,只有把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起来,才能促使广大农民群众用道德规范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消除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推动社会综合治理的成效与持久。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化解农村矛盾纠纷是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只有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才能让全社会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明礼诚信、遵纪守法、共创和谐社会的氛围。

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人们维系社会秩序自觉性。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和谐有序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农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力解决农村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之转化为农村广大群众的自觉追求,成为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形成自觉讲秩序、强责任、守诚信、重包容的农村文明风尚,形成自觉遵纪守法、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管理新面貌。

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

强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原则,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

1、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

征文等活动,加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道德规范教育;开展“遵纪守法光荣户”和“美在农家”、“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楼院”、“科技示范户”等创建活动,树立典型,做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开展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贡献社会等竞赛活动。同时,通过科协、农技站、农民夜校、农函大,举办各类养殖、栽培等科技培训,定期举办“送科技下乡”活动,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并制定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村民守则,引导广大农民崇尚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生活方式。

2、切实加强道德“硬件”的建设

篇3

关键词:现代素质;农民;农村职业教育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其代表作《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个人的变化》中指出:无论一个国家引入了多么现代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也无论这个国家如何仿效最现代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如果执行这些制度并使之付诸事实的那些人,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动方式上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真正能适应和推动现代经济制度与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那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是徒有虚名。这说明,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建立,从根本上取决于公民是否具有现代素质。对于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0%的中国来说,要实现现代化则更多地有赖于农民现代素质的形成。而根植于农村,以农民为教育对象的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民现代素质形成的重要途径。

现代素质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现代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主要包括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和生理素质。

道德素质是在对待万物千象的社会生活,对待自己、他人、集体、国家的认知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内化—外化”与“再内化—再外化”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行为与调整他人和自己的关系的尺度。①现代道德素质要求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人生观和公正的价值观。

智能素质是指现代化建设人才所把握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②现代知识素质的具体要求是:较宽广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能力素质则对人们提出了两个要求:(1)勤于观察、敏于思考,不断挖掘和发挥自身智力的潜能,使自己具有自我完善智能机构的一般思维品质。(2)敢于设问,勇于探索,能从新的角度抓住问题的症结,并有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生理素质主要指体质,其具体表现是一个人的形态发育水平、生理机能状况、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③现代社会高度紧张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要求人们有更强健的体质和更旺盛的精力。同时,激烈竞争的社会要求人们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要有求胜求优的竞争精神,还要有克服困难的积极心态和勇气,以及面对失败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中国农民素质问题分析

中国农民的现代素质直接关系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然而,目前中国农民的现代素质水平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

道德素质存在欠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广大农村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的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农民的道德素质尚未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不讲理想、不讲道德等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思想在一些农民心中还占有很高的地位。有的农民有较强的拜金主义,于是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亲情淡薄、虐待老人等事情时有发生,赌博陋习死灰复燃。而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扶贫济困、与人为善等传统美德,一些农民对此不以为然。

科技文化水平偏低,学习能力不足《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2000)显示,2000年乡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以上的人数的比例为59.21%,高中或高中以上比例为11.62%。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为4%,仅是城市居民比例31%的1/7。④目前在中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高,很难看懂农业科技书籍,导致农民不能有效地掌握科学种田的知识和技能。许多农民仍习惯于“承父兄之教,少而习焉”的小农耕作方式。⑤

生理素质令人担忧据有关调查资料,中国农村人口病残率为5.5%,因农民健康状况导致贫困的农户占贫困户的比例较高。许多贫困地区因环境恶劣、缺医少药等原因,地方病和痴呆、病残人口比例都比较高。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离开农业生产,使相当多地区的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群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⑥

心理素质落后农民受传统文化熏陶最多,传统思想仍然深深地支配和束缚着中国农民的心理行为。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心理素质上与现代人素质差距较大。具体表现在: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有限的志向和人生目标;节奏缓慢、保守散漫的精神生活;平均主义理想等。虽然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以及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冲击了农民的传统心理,但由于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许多农民仅仅满足于脱贫后的喜悦和安逸,而封闭了创业潜能。目前中国具有高素质和开拓型的现代农民约占农民总数的10%~15%。

运用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提高人力资本的途径有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方式,其中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对于农村人口来说,职业教育是获取人力资本、提高自身能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重视实践训练,要求受训者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实用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兼顾就业功能、发展功能,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其专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农村职业教育要发挥自身优势,克服不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树立现代职业教育人才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初、中等还是高等农村职业教育,其出发点都是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技艺型人才。但在中国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误区,即过于狭隘地理解职业教育与教学目的,过多地关注其职业技能而忽略其完整人格的养成与发展。这突出地表现在许多学校从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出发,过分强调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认为与职业定向性关系不大的文化课、基础课可以少开,甚至不开。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农民的现代素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现代化的人都应掌握三张“通行证”,即“学术性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事业心与开拓能力”。对于不同的人才,这三方面虽然应各有侧重,但并不意味着职业技术人才仅仅有一技之长就够了。从这个意义上考虑未来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则必须既要考虑让他们学会做人,又要考虑让他们学会做事。只有这样,才能使所培养的人才既有顺利进入社会生产领域的技术与能力,又有丰富的情感、责任感、义务感,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实现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这不但关系到农民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与完善。

改革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建立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增加了对实用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打破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当地需要而开设课程,以增强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但是多数农村职业学校课程设置还有许多问题,反映职业学校特色的农、林类专业大面积滑坡,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陈旧,盲目追随城市热点专业,片面追求升学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当地需要相脱节,对提高当地农民素质作用不大。针对上述问题,必须改革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一定要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贴近学生。应以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在传授先进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同时,建立旨在提高现代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时,要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和内容,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一般来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为1∶1。其次,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双证制”。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与农村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岗位接轨,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和相关知识教育,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相应的技能和基础知识。再次,要贯彻产学研结合思想。产学研结合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农村各种科技示范田进行实践教学,并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及时融入课堂。最后要鼓励学生开展科学试验、科技活动和“一帮一”科技示范,既能培养学生的科技知识、科技意识、科技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又能通过帮带活动,促进农民学科学、用科学。

提高教师的现代素质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是培养农民现代素质的关键,但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师资水平偏低、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解决的方法如下:一是聘请有关部门或企业的科研人员为兼职教师;二是出台优惠政策,一方面支持学历进修,另一方面引进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三是改革学校人事制度,强化危机意识,形成竞争氛围;四是要求专业教师在搞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和技术技能,实现“一专多能”,建立一支能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专业教师队伍。

注释:

①②③曹福成.大教育与现代人的培养[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31、34、35.

篇4

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情意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

一、问题的提出

杜威说:“所有其他的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正因为教育是人的一切事业中最个人化的、最切己的,它的力量的最后凭借和最终来源便在于个体的训练、品质和智慧,假如能拟定一种计划,使教育这个职业得到有力量、素质好、同情儿童以及对教学和学术问题有兴趣的人,那么,教育改革就不再有一点麻烦,也用不着再去解决其他的教育问题了。”由此,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关注当下教育实践对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研究新时期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问题,成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院校的一个重要项目。

二、调查概况

2013年1一6月,我们对恭城瑶族自治县幼儿教师素质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幼儿教师素质发展现状进行文献检索,理出本次调查的项目,接着举行了小型座谈会,本项目组成员以及有丰富经验的园长、教师对涉及幼儿教师素质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印证、筛选,共同确定、编制了调查问卷;第二阶段,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恭城瑶族自治县8所幼儿园发放问卷调查表,共发出教师问卷68份,回收58份,回收率为85.6%。

目前,教育界对“教师素质”的界定尚不统一:有的强调综合素质,如陆云认为教师素质应包括道德修养、专业素质和人格修养;有的突出某一方面,如舒尔曼强调学科知识,徐仲林推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伍兹和博格重视教师观念。尽管不同研究者对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的关注点不同,但是,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再依据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评价标准,我们发现,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支撑教师走向专业成功的三根支柱。

三、研究结果分析

1.幼儿教师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它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

(1)幼儿教师对自己所处专业水平的判断存在差异

调查显示,有11. 6%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新手水平,23. 4%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适应水平,42. 8%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胜任水平,20. 4%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熟练水平,0. 5%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专家水平,这一分布与幼儿园园长的判断基本相符。不过,不同初始学历、不同教龄和不同性别教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男教师和恭城瑶族自治县优秀幼儿园名师的自我判断切合度明显高于女教师和非优秀教师;教龄长的、职称高的教师高于教龄短、职称低的幼儿教师。值得注意的是,从初始学历和现有学历情况看,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存在高判断现象,其平均分分别为2. 90和2. 89,明显高于其他学历的教师。

(2)幼儿教师对自己专业的热爱程度不高

与中小学教师相比,情感投入更应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重要素质,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他们在学习中更需要教师情感的带动,更需要教师对他们予以情感的支持。但是,调查结果却显示,只有43. 8%的人选择幼儿教师职业是因为对孩子的喜欢和热爱,12. 7%的人是因为幼儿教师职业较为稳定和轻松,41. 5%的人认为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这三种选择恰好反映了三种比较典型的教师心理。

(3)幼儿教师的在职进修意识不强

有37. 5%的教师表示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但却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样学;而有18. 8%的教师表示不需要继续学习,“幼儿园知识太简单”,有关幼儿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她已经驾轻就熟;有28. 6%的教师则表示没有多余的时间静下心来看书。经常参加校内教研活动的人数占总数的65.3 %,但教研的内容主要限于听课和评课,经常与同行交流经验和看法的教师不多;90%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加强科研,但只有极少数人主持编写或参加编写过教材,在学术期刊上的更是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多数幼儿教师缺乏专业学习的自我意识,这主要源于教师个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科学性认识,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个体知识管理的能力。

2.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

L.S.舒尔曼认为,一个专业既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熟练的工作,又是一种根植于知识的专业行为。在探究教师专业知识基础的诸多理论研究中,学术界并无统一观点,但大都认为课程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情境知识必不可少。其中,课程知识在本研究中主要是指幼儿教师具有的关于五大领域的课程目标、学习内容、知识体系的知识,具体表现为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把握。教育专业知识在本研究中主要包括教育观、课堂教学管理、儿童学习的特点、知识学习的一般原则与策略等。情境知识在本研究中是指教师能够驾驭幼儿、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等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这些知识有助于教师辨析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怎样的人、在什么环境教等与高效能教与学有关的问题,构成了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

调查结果显示,89. 9%的受测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应用五大领域的知识,为儿童释疑解惑、比较深入地把握各领域的教学内容、课程目标等。但在五大领域中的艺术领域,受测教师的平均答对率偏低,这说明大多数幼儿教师艺术方面的知识还有所欠缺。关于教育专业知识,我们共设计了6道教育理论知识题目,受测教师的平均答对率只有38.8%,答对半数以上题目的人数占17% 。大部分教师“能做”某一实务工作,但“能够做到”并不意味着教师能够清楚表述行动背后的理据,而这一点正是“专业教师”和“职业教师”最根本的区别所在。而对教育情境知识的掌握,也只有53.2%的教师能够做到,这不禁引起了我们对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缺失现象的关注与思考。幼儿教育通常被定性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为儿童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基,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儿童生活、儿童学习、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幼儿园课程是以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专业素养不高甚至有偏差,又怎能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胜任教育者角色?怎能促进儿童发展呢?幼儿教师需要具有较深厚的专业功底,把课程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情境知识融通起来,否则就会出现种种负面影响。

3.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

与中小学教师不同,幼儿教师需具备的专业技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的技能;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指导和促进儿童各方面发展的技能,尤其是教育问题诊断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等,引导儿童探究、发现的能力;观察、记录、测查和评价幼儿发展的技能;参与幼儿园管理和与家长沟通的技能等等。

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的技能以及与家长沟通的技能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必需的技能,这些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日常工作的质量,甚至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家长对幼儿园的满意度以及幼儿在园的收获。因此,这些基本技能受到幼儿教师的普遍重视。但数据显示,受测教师对教育与教学活动指导技能中的艺术表现能力关注程度不是很高。

对幼儿教师而言,教育教学不仅需要学前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一些与日常工作相关的能力,如艺术等方面的能力。熟练的艺术技能,可以使教师把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把课程的艺术主张、艺术内容以及艺术形式完美地传达给儿童,进而培养儿童对艺术的热爱,并能把儿童本能中的艺术潜质激发出来。部分教师之所以不关注艺术技能的发展,主要与幼儿教师个人天赋及知识接受能力有差异等有关,教师的技能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落后的教师会产生极强的消极倦怠情绪,加之小部分教师入园之前学前艺术技能是零起点,所以艺术技能需要针对个别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这也意味着幼儿园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

四、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建议

1.促进学前教师教育一体化

加强中职学校、大学和学前教育机构的伙伴关系。针对现任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较低的情况,建议教师教育机构采取措施促进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尤其应加强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与幼儿教育现实的联系,并重视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持续发展。针对个别教师艺术知识欠缺、艺术技能不高的状况,教师教育机构应个别辅导,保证内容上学用结合,能真正起到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作用。

2.建构以发展为导向的学前教师教育体制

幼儿教师的素质提高是时代的要求,离不开学前教师教育的政策、法规的支持,离不开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制度,更离不开幼儿园和教师群体的支持。幼儿园要充分挖掘园本培训的内涵,为幼儿教师架构知识、技能共享的网络平台,为每位教师提供一个“知识库”,供其储存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料以及个体的教育教学知识经验、技能,促进教师个体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在尊重教师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以教师创造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汇集各个教师的知识、技能、经验,经加工,并配以校外相关专题知识的链接,供教师检索,完成知识的积累与集成加工;将网络信息技术系统运用于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含有视频和文字交流的实时互动平台,提供实时的场景,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激活和流动,引导教师群体知识、技能共享,增加每一位教师与不同知识背景教师的接触,增强教师发现、感悟和转换知识、技能的意识与机会。

3.教师个人要注重自我教育,不断加强自身素养

理想的幼儿教师,其素质发展模式是内控的,强调幼儿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即幼儿教师自身对职业的认识、感受,激发其内在驱动力,并努力在学前教育工作实践中追求专业发展。我们在提倡园本培训、强调学前教育机构发展和幼儿教师群体发展重要性的同时,要主张培养反思型幼儿教师,重视以幼儿教师个体发展为导向的学前教师教育。首先,教师要端正思想,扎根于学前教育事业,有自身可持续成长的内在意识,即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激发,形成教师不断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意识。当然教育行政部门与社会也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其次,教师要有不断自我反思的能力。良好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不断纠正自己头脑中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观、儿童观,形成良好的专业伦理和专业素质的过程。每位幼儿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整体素质,只有不断给自己充电,补充新鲜营养,才能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严峻挑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玉《由“幼师生职业能力培养”讨论课引发的思考》.教育探索,2008年,第2期。

[2]刘民欢《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幼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1月。

篇5

二、调查概况

目前,教育界对“教师素质”的界定尚不统一:有的强调综合素质,如陆云认为教师素质应包括道德修养、专业素质和人格修养;有的突出某一方面,如舒尔曼强调学科知识,徐仲林推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能力”,伍兹和博格重视教师观念。尽管不同研究者对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的关注点不同,但是,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再依据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评价标准,我们发现,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支撑教师走向专业成功的三根支柱。

1.幼儿教师的专业情意

(1)幼儿教师对自己所处专业水平的判断存在差异

(2)幼儿教师对自己专业的热爱程度不高

(3)幼儿教师的在职进修意识不强

2.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89. 9%的受测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应用五大领域的知识,为儿童释疑解惑、比较深入地把握各领域的教学内容、课程目标等。但在五大领域中的艺术领域,受测教师的平均答对率偏低,这说明大多数幼儿教师艺术方面的知识还有所欠缺。关于教育专业知识,我们共设计了6道教育理论知识题目,受测教师的平均答对率只有38.8%,答对半数以上题目的人数占17% 。大部分教师“能做”某一实务工作,但“能够做到”并不意味着教师能够清楚表述行动背后的理据,而这一点正是“专业教师”和“职业教师”最根本的区别所在。而对教育情境知识的掌握,也只有53.2%的教师能够做到,这不禁引起了我们对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缺失现象的关注与思考。幼儿教育通常被定性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为儿童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基,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儿童生活、儿童学习、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幼儿园课程是以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专业素养不高甚至有偏差,又怎能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胜任教育者角色?怎能促进儿童发展呢?幼儿教师需要具有较深厚的专业功底,把课程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情境知识融通起来,否则就会出现种种负面影响。

3.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

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的技能以及与家长沟通的技能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必需的技能,这些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日常工作的质量,甚至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家长对幼儿园的满意度以及幼儿在园的收获。因此,这些基本技能受到幼儿教师的普遍重视。但数据显示,受测教师对教育与教学活动指导技能中的艺术表现能力关注程度不是很高。

四、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建议

加强中职学校、大学和学前教育机构的伙伴关系。针对现任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较低的情况,建议教师教育机构采取措施促进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尤其应加强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与幼儿教育现实的联系,并重视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持续发展。针对个别教师艺术知识欠缺、艺术技能不高的状况,教师教育机构应个别辅导,保证内容上学用结合,能真正起到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作用。

幼儿教师的素质提高是时代的要求,离不开学前教师教育的政策、法规的支持,离不开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制度,更离不开幼儿园和教师群体的支持。幼儿园要充分挖掘园本培训的内涵,为幼儿教师架构知识、技能共享的网络平台,为每位教师提供一个“知识库”,供其储存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料以及个体的教育教学知识经验、技能,促进教师个体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在尊重教师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以教师创造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为重点,汇集各个教师的知识、技能、经验,经加工,并配以校外相关专题知识的链接,供教师检索,完成知识的积累与集成加工;将网络信息技术系统运用于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含有视频和文字交流的实时互动平台,提供实时的场景,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激活和流动,引导教师群体知识、技能共享,增加每一位教师与不同知识背景教师的接触,增强教师发现、感悟和转换知识、技能的意识与机会。

理想的幼儿教师,其素质发展模式是内控的,强调幼儿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即幼儿教师自身对职业的认识、感受,激发其内在驱动力,并努力在学前教育工作实践中追求专业发展。我们在提倡园本培训、强调学前教育机构发展和幼儿教师群体发展重要性的同时,要主张培养反思型幼儿教师,重视以幼儿教师个体发展为导向的学前教师教育。首先,教师要端正思想,扎根于学前教育事业,有自身可持续成长的内在意识,即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激发,形成教师不断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意识。当然教育行政部门与社会也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其次,教师要有不断自我反思的能力。良好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不断纠正自己头脑中错误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观、儿童观,形成良好的专业伦理和专业素质的过程。每位幼儿教师,应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整体素质,只有不断给自己充电,补充新鲜营养,才能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严峻挑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选择。

[1]李玉《由“幼师生职业能力培养”讨论课引发的思考》.教育探索,2008年,第2期。

篇6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xx年农民培训工作总结

我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围绕全面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任务,着力解决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的就业出路,按照省、市有关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全面开展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将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完善机构,继续加强组织领导

针对人事调整,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印发了《xx经济开发区xx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案》,在我区三个文明建设的年度考核目标中将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列入了考评范围。领导小组成员召开了相关会议,重点研究和解决失地农民转移等问题。各相关部门及两办事处根据区方案的分工,形成由区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涉农培训单位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

二、政企合作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您现在阅览的是大学生活网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针对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人才素质低、农民用工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的问题,为加强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素质教育、提升企业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主动应对危机,化解用工矛盾,开发区工会在党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总工会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职工之家”的作用,积极组织协调,在百雄堂富厚创业与职业培训学校建立了开发区工会农民工培训基地,xx月xx日基地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首届农民工培训班开学典礼。基地今年计划举办各类农民工培训班12期,完成培训任务600人次,保证80%以上的就业率,并切实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建立完善台帐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将基地建成为企业服务、为开发建设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劳动力平台。

三、注重对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

随着我区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加,农民转移培训工作任务较繁重,为有足够数量的经费来保障完成任务,我办协同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积极申请区财政支持,年初预算时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及时向区管委会申请和报告,共安排专项经费2。5万元。区各有关部门都积极争取了一定的培训资金。

四、上半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经过半年来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上半年共培训农民1760人次,其中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6次,共培训农民660人次,举办引导性培训班3次,共培训

700人,其中“9+1”培训170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2期,共培训230人,发放示范教材600册,其中《农业实用技术手册》和《务工指南》各

300册。

篇7

[关键词]农民素质;提高;思考

一、贫困山区农民素质情况调查情况

1、思想观点落后、封闭

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还有很多落后封闭的观点,特别是贫困山区。如: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落后封建的思想严重的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各方面的发展和建设。

2、基础教育还有待加强

目前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大力的改善和提高,但由于受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一些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还不能满足现状的要求,还有待改善和加强。

3、科普教育大片空白

一是科学素质低下。据中国科协2003年的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农村居民具有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0.7%(贫困山区农民的科学素质还达不到),有些较偏远的乡镇几乎为零。

二、贫困山区提高农民素质面临的几大难点

1、滞留于农村的农民整体素质逐年下降

综合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民大批外出打工,使长期滞留于乡村的农民整体素质下降。由于留下的农村人口中老、弱、妇、幼类所占比例较大,要使这部分人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困难很多。

2、城乡、街村差距过大

尽管近几年来,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发展速度比起城市、街村来说,仍然显得很缓慢,因此贫困山区近年来城乡差距、镇村差距、村户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青年大部分离乡离土,进入城镇;城市的各类干部、职工则因为基层条件差、待遇差、不稳定,不愿意下乡镇,更不愿意到农村、进农户。就是在乡镇工作的干部、职工,很多也想方设法将家安置在城市,有机会就离岗进城。

3、贫困山区受经费限制,公益性文化活动很少

近几年来,虽然实施了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但由于贫困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人员不易集中,客观上难度较大,所以很多时候都只能是相对的送到街村,且时间短、范围十分有限,在相对较偏远的村社科普知识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对广大农村的旺盛需求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电视目前是贫困山区农民了解国家大事、学习各类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最简洁、有限的工具,但越是收入较低的贫困地区,购买电视、接收节目付出的成本越高。这些实实在在的困难与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农民素质的快速提高,进而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提高贫困山区农民素质的思考

1、改进工作方法,把培训工作重心下沉

我们就教育培训地点问题做了调查,绝大部分农民愿意在村里办培训班,20%左右可以选择到乡镇参加培训,极少数人选择到县城或城市。选择在村里办培训班对农民来说好处很多,一是方便,二是省工、省时、省钱,三是可以在村头、地头就地取材,现场指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农民喜闻乐听。因此,我们应当把教育培训工作重心下沉到村社,把培训班办到村头、地头、家里头。工作重心下沉的关键,也就是改进工作方法,推行“三到村”措施。就是培训教师到村、宣传资源到村、人才技术到村。

培训教师到村,就是发挥专业培训机构、专业教师的优势,组织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科研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的培训教师进村入户,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农业科技为主的综合培训;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这样方便农民就近接受接受教育培训,且直观、易懂,避免纯理论的书本培训。

宣传资源到村,就是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资源,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2、改变培训方式,调整培训内容,推进产业发展

“互动性培训”模式是指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培训机构就培训什么技术,这是传统培训方式。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对种植业的培训需求主要是粮食、水果、蔬菜和特种种植;对养殖业的培训需求主要是养猪、养鸡、养牛和特种养殖;对非农技术培训需求主要是农产品加工、机械、运输和家电维修等。培训机构必须针对农民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调整培训内容,做好培训工作。

3、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力度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的重要措施。从调查情况看,富余劳动力依然存在着很大的转移潜力,关键在于“引导”。因此,加强“引导性培训”是培训机构和政府部们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

4、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他们将成为新世纪农民队伍的主体农村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而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农民队伍的素质。因此,从长远来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

5、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篇8

可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教育又是什么样的呢?正所谓素质教育谈的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或者说,素质教育做做文章,应试教育真抓实干。校园中看到的还是教师严肃的面孔,孩子疲惫的眼神。考考考,依然是老师的法宝。尽管多元智力理论早就告诉我们,学生的智力是多元化的,多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可是就目前而言,评价学生好坏、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的标准仍然是分数。

我想其实谁都知道,一个靠苦干加蛮干而取得的所谓高分,永远也比不上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单纯以分数来衡量我们的学生,那么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多数学生感到自己是失败的,只有少数学生认为自己获得了成功。因为我们忽略了学生其他的内在能力,他们许多天赋在教师追求的高分面前,甚至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有人说,教育好比是农业。想来说的很有道理。因为教育的对象有其特殊性,都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人。这就说明不能像工业生产那样,把同样的材质,经过同样的程序,加工成同样的产品。我们要充分观察学生,分析学生,考虑学生不同的潜能,根据他们的特点,朝着他们可能成功的方向去培养,哪怕是给做一个提醒或建议,那么他们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得多。如果我们用一把尺子去测量他们,强迫他们去追求分数,从而限制甚至是抹杀他们的潜能,硬把他们往考试分数上拽,怎么不会把他们培养的很失败呢?如果我们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始终践行“尊重个性,面向全体”,把他们都当做一棵棵庄稼地里的小苗,使每个学生都受到阳光和雨露,又何尝担心他们会不成功呢?这正如一个比喻:庄稼生了虫子,农民不会怪庄稼不好,他会想我为什么不去除虫呢?看见庄稼不茁壮了,他会想,为什么不去施肥呢?看到庄稼快枯萎了,他会想,我为什么不及时去浇水呢?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小苗仍然不能健康成长,农民又会想,是不是这种气候或土壤不适合小苗成长呢?总之一句话,农民会相信,每颗小苗本来都可以长好的。如果小苗出问题了,是农民自己的责任。其实所有的学生都是一颗颗小苗,我们要善于寻找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方法,对任何人都不能丧失信心。

篇9

【关键词】农村科技教育;双重社会价值;农业技术;农民科技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并逐渐开始走向国际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看到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亿都是农民,他们是农业产业建设的生力军,但是在农村农业发展方面,农业技术的落后和农民科技素养的低下是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要想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必须要对农村科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提高农业发展资源,这是“科教兴农战略”真正的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

1.农村科技教育提出的意义

农业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关系,是人民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只有将农业发展起来,国家的经济才能够获得快速、稳定的发展。农业要想获得迅速的发展就要从生产技术、生产组织方式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来进行,其中农民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对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大多数农业劳动者都是凭借老一辈或者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进行农业活动的,这种农业生产具有劳动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不高以及经济效益低的特点,非常不利于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再加上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农业产品受到国外农产品的冲击,出现结构性过剩的现象,并逐渐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劳务收入的增长减慢,这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要想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产品的优质、高产、生态、安全,除了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之外,还必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高素质劳动者,由此我们提出科教兴农的战略。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教育培训,使农业劳动者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中,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大的方面来看,我国农村科技教育的目的在于加速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从小的方面来看,农村科技教育更加强调的是社会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其教育在传递农业技术和提升农民科技素养上的重要意义,农村科技教育通过科技的作用改变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并激发农民的潜在发展能力和素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的农村科技教育资源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良因素,对农业科技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限制作用。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是,农村科技教育资源缺乏系统的管理和整合,教育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以及信息资源比较匮乏。农村科技教育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以及农业科技推广教育。由此可见,农村科技教育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素质教育,它需要各个地区的科技、农业、教育等多个部门站在同一的战线上,为教育提供人力和物力资源支持。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一些农村的农业科技部门和教育部门各自为政,在规划上不能达成共识,也不能有效的结合起来[2]。再加上农村教育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硬件设施方面比较落后,教育中不能通过较快、便捷的途径获得最新的信息资源,很多教师因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且工资低、福利少,而不愿意到农村来进行授课,这就导致农村科技教育在师资力量上有所不足。

二是,农村科技教育的受教育主体农民不能充分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都开始向城镇转移,而剩下的劳动力都是一些年龄较大的人,他们具有科技文化素质低的一般特点,在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科技知识宣传中只会被动接受,而无法成为其有效的受体,不能发挥主体作用。再加上,农民的居住比较分散,平时也大多都忙于农事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一般教育方式的科技教育很难带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影响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因素。

3.彰显农村科技教育双重社会价值的有效措施

要想使农村科技教育在传递农业生产技术和提高农民科技素养方面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一方面,农村科技教育应对自身的内容进行拓展,创新农业科技教育的形式。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农业逐渐加速产业化进程,农民对于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也随之增强,单纯的针对农业生产实用技术进行教育培训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3]。根据现阶段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科技教育除了进行常规农业技术知识的普及推广还有技术改造培训之外,还应该包括新兴种植、养殖技术的推广,并且要增加生物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知识的教育。另外,现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也成为农村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农业科技教育还应该对产前的各种农产品的新品种、新农资以及新农机等优良品种和苗种的选育,以及产后的加工、存储、营销等方面的过程和技术等进行教育。

另一方面,农村科技教育应在实用农业科技的推广上加强力度,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应用率,只有使农民在实践中深刻的体会到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才能真正的提高对农业科技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农业科技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农民的教育必须要在实践中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由此我们提出,在各地农业部、教育部以及农技站等所属的农业科技教育单位的领导下,并利用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所提供的技术,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农业技术传播和推广队伍,对农民实施科技教育。队伍可选择几个农村科技教育中比较关键的重大课题作为起点,通过构建面向广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大课堂对各项实用技术进行应用和推广,使农民对新农业技术进行掌握和运用,并逐渐培养其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4.总结语

农村科技教育在发展中不断寻求更加贴近农民实际的教育方式。教育是农业科技教育的核心,农民是教育的主体,通过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对自身内容的丰富以及对新技术的实践和推广,整合农村科技素质教育的可利用资源,对农民实施科技教育,转变农民的生产观念,这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传递以及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实现农村科技教育的双重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新辉. 农村科技教育的社会价值重建[J]. 广西社会科学. 2011(05):73-74

[2]谭代全. 开县农村科技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10(04):105-106

篇10

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人教育;对策

收稿日期:2006―02―17

作者简介:杨春华(1956-),男,汉族,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材科科长;

林世员(1981―),男,汉族,山东日照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管理研究。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现阶段我国有超过2亿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多万农村劳动力,这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将这部分富余劳动力经过培训从农业转移出来进入其他产业,就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其在转移过程中对成人教育的诉求,并探讨成人教育在应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上的策略。

一、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分析

(一)人口基数庞大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业人口大国,全国有九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现阶段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具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已超过2亿,每年还会新增600多万农村劳动力,再加上每年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又重新回到农村的劳动人口,这三方面的人口加起来,使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数十分的庞大。按照农业部等部门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培训目标,在2006-2010年五年间,需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培训任务非常艰巨。

(二)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制结构,致使我国各种资源过度地向城市倾斜,尤其是教育资源上的差别,使得生活在农村的人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农村15岁以上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85年,15岁及以上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2.3%,文盲占11.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7.7%,大专以上学历人口不足1%,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使他们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即使勉强转移出来,也由于在生活方式、公民道德意识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而难以融合到城市的现代生活当中。

(三)劳动技能较低

富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离开了曾经熟悉的土地和农业劳作,导致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发生转变。因此,对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进行必要的劳动技能培训,就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程的关键一环。但具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外出务工农民经受过相应技能培训的却十分稀少,在2001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8.6%。大量的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以后,要么因无法适应城镇生活而又重新回到农村,要么只能在城市中作一些脏、苦、累的工作。而随着现代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对劳动者劳动素质与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教育程度与专业技能以及基本素质难以胜任这样的工作,由此进城人员自身素质和技能与城市或者非农业就业岗位对劳动技能的要求之间出现了失衡。

(四)转移流动盲目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大都是农民自己组织,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据贵州省贵阳市对本市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显示,在贵阳市输出的农民外出打工人员中,仅有3%的外出务工人员是经政府组织的,38.2%是通过外地亲友或在外打工的亲戚朋友介绍的,58.9%是在别人的示范下自发加入打工者队伍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农调队对合浦县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显示,外出劳动力谋求职业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占73.3%,其他途径占26.7%。由于大部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致使他们的一些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转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生活状况不容乐观。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成人教育的诉求

(一)呼吁加强组织领导

将2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经必要的培训而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是一项系统而浩繁的工程,如果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制度保证是很难实现的。虽然我国认识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在国务院建立了再就业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组织实施“阳光工程”,并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等相关制度、文件。但与我国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口以及转移培训的艰巨任务相比,这些工作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迫切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设相关的推进、培训机构与保障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规范各级政府的行为。

(二)要求加大教育投入

我国农村有超过2亿人的富余劳动力,要将这部分人经过必要的培训而由农村转移出来,没有足够的资金保证和物质保障是难以完成的。这要求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但我国目前的财政拨款能力和培训基地承受能力,很难说能够满足这一需求。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教育厅曾对该省13个县市职业教育办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类学校发展建设资金主要来源是借款。2002年13个县市财政对13所学校拨款总额为1701.9万元,其中,财政人员经费拨款占学校人员经费实际支出的48.53%,财政公用经费拨款占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4.65%。而从近5年来看,财政基建经费只占学校实际支出的14.58%。由此可见,我国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还远没有达到它的实际需求,这也制约了转移培训工作的进行。

(三)指向加强师资建设

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的过程中,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培训教师队伍,是关系到转移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和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目前从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教师却存在着诸如数量较少、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我们现有教师队伍难以满足转移培训工作的要求,也难以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转移培训任务,影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迫切需要成人教育加强转移培训教师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年龄层次合理、文化技能比例协调的教师队伍,以解决现有师资力量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推动转移培训工作的进展。

(四)期望转变教育观念

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进入城市之后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城市中生存下去,他们迫切需要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保证自己在城市的生活。另外,由于城市文明和农村文化的巨大差距,使进城的农民难以找到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心理上的归属感,总是处在城市的边缘而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由此,他们也希望能接受现代生活观念、公民道德等的素质教育,以便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去。然而,现阶段我们实施的转移培训,只注重对进城农民的劳动技能培养,却忽视了对他们的整体素质教育,这使得进城农民在整体素质上难以达到城市文明的要求,造成了农民对城市生活的陌生和城市对进城农民的排斥。这要求成人教育在实施培训教育的过程中,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对进城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更要加强对进城农民的整体素质教育。

三、成人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思想重视,强化机构、制度建设

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成人教育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具体来说,有如下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转移培训主管机构和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充分认识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整体素质教育,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二是加强领导机构建设。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明确分工,中央一级机构负责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整体规划与指导,县区一级具体负责本区域内的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等工作;三是加强制度法规建设。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级政府在这一活动中的职责与行为,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落实责任,保证资金投入,加强基地建设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巨大的教育需求和艰巨的培训任务迫切需要成人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支持和培训机构,却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成人教育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首先,加大资金投入。我们应积极探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资、融资渠道,除中央政府要加大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外,地方各级政府也应有相应的配套资金;同时,我们应积极探索利用民间资本,吸引民间资本向这一领域投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其次,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如此大规模的转移培训,没有足够的承担、实施机构,是很难保证能够顺利完成的。我们除要充分发挥现有的诸如乡镇科普学校、职业教育中心等培训机构的作用外,还应建设一批新的培训机构,另外,我们应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探索学校、企业、社区的合作模式,以保证转移农民受教育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三)解放思想,培养专兼职教师,加强师资建设

是否具有一支专业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关系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否真正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打破原有思路,拓宽用人视野,创新师资建设思维,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两翼的教师队伍,使之与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工作实际相符合。首先,我们要培养大量的专职教师,培养新的专职教师参与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中来,同时加强对原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其次,还要从外行业、外系统聘任懂技术有专长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转移培训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建设,形成一支既有文化基础,又有技术专长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再次,转移培训主管机构和学校,在兼职教师的聘任上要实行评聘结合的管理体制,定期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进行严格管理,使能者上,庸者下,以确保转移培训教师的质量。

(四)转变观念,技术与素质并重,注重终身教育

过去我们在对进城农民的教育上,过多的注重技术培训,而忽视对转移农民的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转移培训效果。鉴于此,我们应转变教育观念,由单纯注重技术培训向技术与素质并重的方向转移。一方面,对进城农民进行基本的劳动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加强对进城农民的素质教育,进行生活观念、公民道德意识等的教育,以提高进城农民的整体素质,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第三,由于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劳动技能与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人们应进行不断地学习,以掌握最新的技术和了解最新的信息,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进城农民在进入社会以后,即使他们掌握了一技之长,或许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们所掌握的技术会逐渐老化,而重新面临失业的困扰。因此,成人教育对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应加强对这些人的终身教育,使他们获得终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少元.农村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