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培训小结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会计培训小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会计培训小结

篇1

一、影响管理会计运行与应用的因素

首先是经济体制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在这种体制下,企业的供、产、销及人、财、物均纳入相应的计划,企业没有独立经营权,更不能独立地进行投资决策。同时,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体制、价格体制还相当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二是观念意识不强,一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会计意识,有些会计人员有着习惯性思维,经常把领导的意识当成了最高意识,形成了误区。三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很多都只是掌握了书本的知识,限于纸上谈兵的阶段,没有实践经验,甚至有部分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弄虚作假。四是法制不健全,五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反垄断法”等法律,这方面的法律很不健全,这就使得管理会计给企业提供经营决策信息时在有用性、相关性方面大为减弱。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等情况,这就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缺乏一定的保障。以上种种因素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消弱了在企业中的作用。

二、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策略

1.培养领导层管理会计意识如果企业的领导层没有一定的管理会计意识,对管理会计这一块也不会重视,也不会有意识的让会计人员参与管理,这样的话即使会计人员水平再高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应培养企业领导层管理会计意识,例如组织培训时应该适当加强管理会计的内容,把对管理会计的知识作为业绩考核之一等有效有段,促使其能够提升认识,真正把管理会计列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贯彻始终。同时在领导层的重大决策中,如投资决策等重大问题上,建立管理会计的一票否决制。

2.积极推进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制度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明确管理会计的活动范围,确定管理会计的工作对象,确定管理会计的运行程序,进一步明晰产权,改进企业行政当局的奖惩制度,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从而使管理走上规范化。改变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没有独立自主性,无法及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状况。

3.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从事各种商业活动以及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流,信息获取渠道增多,取得成本降低,而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渠道就是网络。会计人员在保持自身传统信息来源渠道的同时,还应通过网络进行广泛的信息收集,深入的整合分析,充分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中对会计工作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用信息,使他们能积极参与到企业决策中去,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水平。同时企业的内部网、数据库可使所有企业单元获得所需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企业管理决策中发挥作用,实现辅助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

4.建立独立的、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均设有管理会计师协会,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原则和规范,设立专门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或机构。该机构的宗旨是推动管理会计工作的发展,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的管理会计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对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情况进行评估,对企业领导和管理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促使管理会计师们提高业务水平,加强管理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规范和提高管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约束管理会计师的行为,增强管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创办研究管理会计方面的学术刊物,定期召开管理会计研讨会,以便解决企业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5.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管理会计人员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宽的知识面,应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相关政策、知识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设立每年一次面向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执业资格考试,在条件成熟时应推行管理会计证书制度。保证管理会计理论的最新成果化,使管理会计在实际中得以更好的运用。同时编写出适合各个不同层次需要的、规范实用便于操作的教材,增加一些中国的管理会计本土化案例。强化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了解会计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秩序、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以及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将受到的惩戒和处罚。

6.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体系,结合我国管理会计的实际和惯例,制定相关管理会计法律来引导企业管理会计的运行,对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的实践加以指导和规范,必将极大地推动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普遍应用。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自由竞争的法律环境,减少或杜绝会计虚假信息,管理会计的执行才有可能性。

7.加强交流通过加大与国外尤其是北美教育背景的海外学者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了解和掌握国外管理会计研究的最新动态,做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将这些新的、先进的理论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适合我国的管理会计,不断提高我国管理会计的水平。

篇2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意义

我国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就是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可以说,财务会计是企业中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而管理会计则是一门比较综合的新兴学科。这两种会计的形式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逐渐的开始成熟。因此,企业的发展是按照独资、合伙、公司制度的轨道不断发展的。进行工作体制改革过程中增加了会计的工作内容,使它不在只是记账、算账,还要报账和查账。随着我国公司向股份制公司发展后,大部分公司的所有权经营权都相聚分离。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的必然性

管理会计将日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总结,方便企业管理[!]人员查阅中明确各项支出与进账的金额及来源。同属于会计工作从业者,可起到对财务人员工作内容监督审核的作用,财政部门管理制度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稳固性。从宏观上看,财务与管理会计是两个独立的工作部门,分别负责流动资金的记录整理与审查,但在企业运转过程中确是密不可分的。管理与支配工作需要沟通进行,将公司运转中各部分消费详细记录,加大审查力度,可避免出现账目错乱造成的经济损失。管理会计在分析账目过程中可将各部分支出与实际需求做出对比,工作组进行探讨分析,规划下一季度各方面资金投入比例。因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工作上互相沟通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工作模式衍生出的信息查阅系统客观证明了运转过程中的进步与存在的弊端。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使用的可行性

1.结合的基础与方法

两者在工作中存在一部分相同的内容,以公司市场收益情况的统计为依据,旧体制下的财务监管模式是由同一部门完成的,存在着很多漏洞,环节中容易出现疏忽造成的资料报表填写错误,在后续工作中缺少审核人员,纰漏很难被发现,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可解决此类问题。更全面的掌握资金情况,工作过程中两者借鉴彼此经,形成互补模式,理论上是切实可行的,但实际工作中会存在一些难度,需要管理人员积极探讨解决对策,为财务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2.结合的基础与理论

财会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即使会计学的研究课题。工作人员在从业生涯中需要不断的学习,市场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会计学进步,计算模式不断做出创新。统计中的依据是流动资金走向以及各项目运转需要的造价成本。所涉及到的参数具有变动性,不是固定的,对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难度。结合过渡阶段要对财务资料进行详细的查阅归类,建立内部网络平台,严格控制投资资金,确保每一笔支出收获预期回报。在统计管理内容上两者要做到,宏观方向一致,两者前期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可以互相补足理论知识的欠缺,为结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领导在总结季度生产销售情况过程中首要提到的就是财务支出与回报,上级工作中的需求对结合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3.结合的人才支持力量

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为顺应市场都相继雇佣专业财会人才,淘汰了传统体下中管理人员主抓财务工作的理念。各类培训机构与高校加大了在财会专业的投资建设,为学习培养提供了基础保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企业在财会人力资源中拥有更优化的选择。新时达更注重人才全面发展,通常某专业的学生为提高就业优势会兼修其余相关的专业,管理学则是首要选择,促使更多的去综合型人才产生。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过程中在技能培训中可节省大部分时间,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更快,为结合工作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三、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结合的有效措施

1.树立正确理念

外行人员对会计工作的认知还停留在财务统计阶段,认为从业内容只是简单的财务管理,因此将重点放在资金统计申报过程中,疏忽了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独立的管理会计部门设立的作用并不明显,且大部分内容与财务会计重复,在管理者的主观思想中,这种传统的认知要被剔除,正确引导企业对结构工作的认知态度。积极配合结合过程中组织的探讨学习会议,科学调动人才,使得会计从业者在工作中使用到所学的知识。应对体制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对策,不断优化现有的管理体系,以公司利益为出发点,提高财政人员工作效率,不影响精准度的前提下简化工作流程。

2.结合的方式为渐进式

企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时不可突然间全面执行新标准,否则会衍生出一系

列资料缺失与制度错乱的问题。在制定结合计划中,应采用阶段性过渡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加进财政与管理之间的配合,并在小范围内先进行结合实验,不断总结存在的弊端,方案成熟后可进行大规模的结合整改。这种渐进式结合方法在企业中可行性高,为工作转变提供了保障。

篇3

一、多元化企业集团资源配置特征分析

(一)人力资源配置方面

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可知,员工构成了企业的经营主体,并在劳动价值论逻辑下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但在区分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内涵之后可得,人力资源配置中仍需要关注“产出、投入”问题。在多元企业组织结构下,企业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要求来配置人力资源,其中需要考虑到量的匹配和质的适应。对于前者而言,主要通过技术系数来进行衡量;对于后者来说,则需要考虑到员工技能与特定岗位能力要求的契合程度。但都需要在全面预算管理下来推动,如对于前者进行人工成本控制,对于后者划拨岗位培训经费。

(二)物力资源配置方面

这里的物力资源主要指向多元企业的固定资产领域。在压缩产能水平、优化产能结构的要求下,多元企业必须要为自身的健康和持续发展问题负责。针对压缩产能水平问题,关键在于合理减低存量、低端的生产设备与设施,这里便存在着被淘汰固定资产的残值计算问题。在优化产能结构的要求驱动下,多元企业需要通过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重置活动来实现。由此,这里的全面预算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首先,无论是技改或是固定资产重置都依赖于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对多元企业统借统还工作形成了挑战。

(三)财力资源配置方面

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配置都与财力资源配置形成了密切的联系,财力资源配置则需要考察其的资本循环过程。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可知,企业资金在时间维度上先后处于采购、生产、销售等三个环节,且分别承担着货币职能、生产职能和商品职能。与此同时,又在空间维度同时存在于以上三个环节之中。因此,确定合理的资金比例结构,将能有效保障多元企业的资金安全。

二、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过程控制

(一)建立过程控制的价值判断

管理会计在多元企业中的职能应包含于内控活动之中,因此,管理会计在推广应用中也必须以促进企业内控为职责。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控制职能本身在于调节行动与目标之间的偏差,最终使得行动路径与目标相契合。这就意味着,实施过程控制的目的在于此,那么如何评价管理会计推广应用中的偏差问题呢?多元企业管理者需要建立过程控制的价值判断,具体而言,这一价值判断可以围绕着成本控制效果来建立。

(二)针对人力资源配置的控制

人力资源作为多元企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其具有能动性的特点。在过程控制的价值判断基础上,针对人力资源配置的过程控制在于控制人工成本,以及提升人工成本控制的绩效。与同行的理解不同,笔者认为,要实现人工成本控制这一目标,不仅需要从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特点来进行员工岗位配置,还需要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需求状况来动态进行技术系数的调整。在当前实体经济普遍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针对市场需求状况来进行动态调整的意义更为突出。为此,管理会计需要核算各事业部单元的“产出/投入”比值,并为员工的岗位配置提供财务参数。

(三)针对物力资源配置的控制

以技术改造和固定资产重置为代表的物力资源配置,仍需要与市场需求状况相结合,同时还应与多元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契合。但就技改和固定资产重置而言,仍需要围绕着成本控制来展开。从管理会计视角出发,这里的成本控制包括:(1)根据企业技术系数和发展战略,有计划的完成项目采购预算;(2)随着技改和固定资产重置活动的完成,促进物力资源实现配置上的高效性。由此可见,这些都构成了管理会计在推广应用中的过程控制内容。

(四)针对财力资源配置的控制

由于多元企业一般以事业部制为组织结构,那么每个事业部单元也就存在着相对独立的采购、生产、销售环节。在此物理特征下,多元企业的资金首先要根据各事业部单元的生产经营需求进行配置,然后,各事业部单元再将拨付的资金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分别放置在采购、生产、销售环节之中。

三、管理会计推广应用的绩效评价

(一)针对人力资源配置的绩效评价

多元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着较多难点问题需要突破,不仅涉及到实现员工与岗位之间量的匹配和质的融合,还需要考虑产能压缩和产能优化中的人员清退和在职培训问题。从全过程管理的要求来谈,管理会计在推广应用中需要对企业的技术系数进行测算,因此技术系数测算的准确性便构成了绩效评价的标准之一。再者,在全员参与下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成本控制目标,还需要管理会计对成本进行逆向分解来将职责落实到人头。

(二)针对物力资源配置的绩效评价

这里需要区别技术改造与固定资产重置两项活动的内容,前者主要在现有设备存量基础上进行局部优化,从而来提升该设备的生产效率。后者则需要通过整体引进来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生产之中。因此,管理会计在推广应用中针对前者,需要合理规划和使用技改基金,因此对企业积累基金的管理效果便成为了对管理会计的绩效评价标准。对于后者来说,则需要将固定资产采购预算管理和后期使用情况监管,纳入到对管理会计的绩效评价之中。

(三)针对财力资源配置的绩效评价

多元企业在资金的统借统还工作中,如何确保资金合理下放到各事业部单元之中,以及如何确保各事业部单元所借资金能按时还本付息,构成了管理会计绩效评价的关键问题。为此,管理会计在推广应用中就需要根据各事业部单元的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以及多元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确定合适的资金分配比例。另外,各个事业部单元中还需要利用管理会计来对资金的流向和流量进行控制,从而其中的控制效果便构成了管理会计应用时的绩效。

(四)整体视角下管理会计绩效评价

整体视角包括两个方面:(1)在组织资源范畴下,人力、物力、财力之间形成了相互关联的要素组合,从而管理会计在推广应用中需要从三者的关联效果上来进行绩效评价。(2)管理会计所承担的内控工作应纳入到多元企业内控中来进行绩效考察,即需要根据管理会计助力企业内控的程度来进行绩效评价。

四、展望

(一)促进企业内部经济的职能

在长期生产成本控制中需要考虑到企业内部不经济的问题,这一问题实则便是上文所说的“X-非效率”问题。企业内部不经济主要归因于机构臃肿而带来的人浮于事,因此管理会计在促进企业内部经济上,应发挥其测算最优技术系数的职能。通过统计分析出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之间的最优配比,其中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从价值层面来看,就是确定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间的比例结构。

(二)完善绩效考核工作的职能

绩效考核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但在信息不对称和管理者有限理性驱使下,又难以对每一位员工进行精准考核,从而时常出现激励冲突的现象。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管理会计则可以执行完善绩效考核工作的职能,具体的思路包括:增大项目负责人的考核权重,并以项目小组为绩效奖金拨付的单位,且着力关注项目小组在资金使用上的“产出/投入”比值。不难发现,管理会计在这里的作用便在于测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履行成本控制的职能。

五、小结

篇4

[关键词] 高职 会计专业 课程整合

我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历史将近百年,如今,会计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会计教育的新生力量,已蓬勃发展起来。如何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其他高等会计教育形成互补,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的。本文以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为研究对象,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整合进行了思考。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较多地因袭本科课程设置的传统,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高职会计教育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践性课时偏少。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架中,大多仍是以专业理论课程为主,实践性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学生走上工作岗后,不能马上上手,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2.专业课程名目较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教育涉及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广,课程内容划分也越来越细。受求全思想的影响,专业课程的开设数量越来越多。

3.课程内容安排存在缺陷。某些课程未能突出专业特点,如职业道德课程未能很好地结合会计专业进行深入地职业道德教育;某些课程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复。

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对原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综合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课程整合要考虑高职教育特色、地区特点和校情等具体问题。高职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适应岗位(群)就业为目标,加强岗位针对性,突出专业性和技能性。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实用性、适应性、创造性。因此,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重点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1.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教育部在2000年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因此,高职会计专业也应该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2.课程整合应注意与培养目标一致

由于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毕业生不仅需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需要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而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培养会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安排课程体系,加强技能训练,理论以够用为宜。

3.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内容对接

《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证即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加考试获得。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应大力推行“双证制”,在课程内容整合时,强调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内容对接,提高获证率。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整合的初步设计

1.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专业技能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会计又是一种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职业。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注意到了实践教学,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仍缺乏合理安排。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踏上工作岗位之后难以适应具体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整合时,应大力加强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树立全过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课内实践、专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加大实践课程比重,渗透实践课程于现有教学计划。

2.重视课程内容的整合

除了课程体系的构建之外,课程内容的整合也是课程整合的一项重点内容,通过在课程内涵上进一步研究开发,使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为专业能力服务。受学科体系设置课程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往往名目繁多,内容上出现一定的交叉重复,最典型的当属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这两门课程都介绍了资金时间价值、财务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等内容,在整合时,可考虑撤消管理会计课程设置,将以上内容安排在财务管理中讲授,而管理会计中关于成本习性分析,本量利分析等内容可融入成本会计课程中介绍。这样,既讲授了管理会计的知识,又提高了课时的利用效率。

高职会计专业税收类课程在内容上也是需要适当整合的。当前企业会计岗位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报税、纳税,税收与会计工作联系紧密。从企业及毕业生反馈回的信息来看,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是企业财会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税收类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而目前税法课偏重相关法律法规的介绍,税务会计课侧重会计处理,笔者认为可以对两方面内容进行整合,开设“企业纳税实务”课程,重点介绍税收法规、企业纳税申报的基本程序及涉税业务的会计核算等,以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

此外,涉及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整合的还有经济法类、信息类课程的授课内容。经济法类课程的授课内容要充分考虑与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内容相对接;而计算机及网络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使会计活动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与实际情况,确定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内容。

3.积极探索会计岗位模块化教学模式

高职会计专业在日常的理论课程教学中往往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理论教学占用时间段较长。如我院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理论教学时间持续两个学期,实践教学一般在理论课结束后集中两周完成,教学实施的结果仍偏重于理论教学。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理论学习的抽象性和被动性给学生带来的疲倦感,在课程整合时,我们积极探索会计岗位模块化教学模式,按实践工作岗位设置财产物资会计岗位实务、职工薪酬会计岗位实务、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岗位实务、总账报表会计岗位实务等教学模块,教学中模拟岗位核算实务,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课堂讲授与操作训练同步。

四、促进课程整合的几个重要因素

1.进一步完善实训环境

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会计专业的上岗实习一直以来就是实践教学的瓶颈,模拟成了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高职会计专业应进一步完善实训环境,努力实现账证与企业零距离,积极营造现代化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环境,更好地实现实践课程整合的目标。

2.开发校本教材,积极配合课程整合

由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固化,相关教材的内容也比较固定,而课程整合是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改革,有些课程整合后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这就要求根据整合后课程的特点,努力开发校本教材,满足课程整合的需要。

3.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保证课程整合的质量

整合后的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复杂,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宽泛,并突出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在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课本知识,教学环节也是传统的回顾旧课、引入新内容、开始新课、小结、布置作业等传统模式,整合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精讲多练,致力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此外,还要鼓励并规定高职院校会计教师每年都要有一定的时间参加会计实务工作或进行社会调查,并将其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确保教师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提高,保证课程整合的质量。

4.注重毕业生跟踪调查,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不断完善课程整合

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岗位技能的需求有自己的切身体会,而且他们也比较熟悉学校的课程设置,容易发现缺陷和问题,所以认真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对反馈回的信息科学地展开分析,将有效地促进课程整合。同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还应诚邀各行业会计专家、骨干及注册会计师等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让他们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并不断完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何红丽: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成人教育,2004年第3期

[2]毕 劲:独立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初探.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6期

[3]陈 旭 毛华阳等: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专业教学中相关课程的改革.财会月刊(综合),2006年第5期

篇5

1会计档案归集管理的内容

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具体包括:

(1)会计凭证。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原始凭证粘贴时要平整、统一,对于超过凭证尺寸的原始单据等应折叠对齐,做到整齐、牢固、美观,不掉页、不压字、不串页,便于翻阅。

(2)会计账簿。它包括总分类账、各类明细分类帐、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辅助登记备查簿等。不同的账簿要分类别整理归档,组成保管单位。

(3)会计报表。分月度、季度、年度会计报表。每类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成本费用表以及其他附表等。

(4)其他会计核算资料。它是指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紧密相关的数据资料。如各种经济合同、数据统计资料、财产清查汇总资料、核定资金定额的数据资料等。

2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会计档案资料整理不完整。在会计工作中,多数单位往往只是通过各种途径注重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专业资料的归档管理,却不重视会计文件材料的汇集、整理和归档等,并抱着一切从便、敷衍了事的态度,这也就造成了会计档案的不完整性。例如山东路桥的部分施工项目部在项目完工后,总是急于归整会计凭证、账簿等专业资料,等到项目审计时,才发现一些关键的劳务协议、经济合同等文件资料缺失,从而导致原始证据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评价。

(2)会计档案基础工作不规范。在会计档案立卷方面,常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会计档案封面内容填写不全,装订不整齐,部分分类、排列不规范,目录不细甚至无目录等;会计凭证装订后没有封粘,或者已封粘但在封粘处没有会计人员签章;会计专业资料、会计文件资料混乱放置以及会计报表各月份分散存放等问题。在会计档案的保管方面,没有成立综合档案室,而只是由出纳人员兼管,这也违背了行业法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指出:“各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会计机构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未设立档案机构的,应当在会计机构内部指定专人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管会计档案”。此外,会计档案移交时没有移交清单,未按照永久、定期两类分别保管;销毁档案也不及时,造成会计档案累积过多、混堆混放、查找困难;而且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很多操作上的漏洞,致使整理出的会计档案达不到规范化标准,偏离科学管本文由收集整理理的严格要求,从而影响了档案整体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下。目前,很多单位都未设立专业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即便部分设立的单位中会计档案人员也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使得整体业务素质低下:无原则、无制度、无规定,甚至违法乱纪;伪造、篡改、变换记录凭证;建假账、建外账等现象。这些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核算工作的不规范,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进而影响了单位宏观经济决策的制定。

(4)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制度设立这方面,很多单位并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会计档案立卷、归档、保管等制度,对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整理标准,移交等问题没有作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

(5)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导致会计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相脱节。例如山东路桥的部分施工项目部,只强调了会计业务工作,忽视了会计档案管理,并没有把会计档案规范化管理纳入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中,也没有配备专人管理会计档案。大多数兼管档案的会计人员,不熟悉会计档案的基本操作规程,更不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对财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和标准不清楚。

3加强会计档案管理的措施总结

3.1强化会计档案管理意识,做到思想上重视强化档案意识,培养牢固的档案观念,即促进档案意识的形成与增强它的反作用。会计档案资料内容广泛,具有专业性、广泛性、严密性的特点。档案的原始性、凭证作用和参考价值,决定了其作为一种专门档案,不能视同一般档案,应按照专门档案进行专业化管理。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严肃贯彻。

3.2规范会计档案立卷及保管。《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指出:“各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会计机构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在具体操作时,注重抓好会计档案的立卷、移交、存放、清点、检查、调阅与销毁等详细工作。在会计档案立卷时,根据会计凭证类、会计帐簿类、会计报表类和其它类四类档案进行分级编号管理。装订时使用会计凭证装订封皮,封粘装订线,并在封粘处加盖会计人员印章。封皮表面的有关内容逐项填写齐全。装订完毕按月份的先后顺序放入会计档案(凭证)盒中,并认真逐项填写档案盒面上的内容。年度终了封账,属于活页账簿的,将空白账页取出,已设置会计科目但无业务发生的账页则应保留。然后按账页编号顺序填写“目录”及“账簿使用登记表”,与账簿一并装订。装订后要将装订线封粘,由会计人员在封粘处加盖印章。年度终了必须将会计报表逐页编制序号,分别填写“会计档案卷内目录”和“会计备考表”。在保管方面,已建立综合档案室的单位,财会部门应按综合档案室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将会计档案移交综合档案室保管。未建立综合档案室的单位,会计档案暂由财会部门妥善保管,但要由专人负责。对已离任的会计人员,其会计档案应交本单位综合档案室或财会部门保管,不得自行存放。对已终止会计核算业务的单位或部门,其会计档案应交上级档案室保管。凡未移交的单位或个人,应立即办理移交手续。

3.3加强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如前所述,会计档案是经济业务原始反映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做为档案整理的第一责任人,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的操作水平间接影响一个单位的经营业绩、管理水平、会计基础质量。所以,按照现代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档案法》第九条规定:“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备专业知识”。因此,应从源头上做好会计档案的整理规范工作,组织专业培训,全面提高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使会计档案人员不仅具备精湛的档案管理学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并能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对自身的知识进行充电及更新,进而更好的投身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切实提高会计档案的归档质量,使会计档案的管理和监督职能更加有效、更加科学。

3.4建立会计档案管理体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积极组织引导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烧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妥当保管、有序寄存、便利查阅,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会计管理工作本身充满复杂性和挑战性,这就决定了它运行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事业单位的发展。

4.小结

篇6

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学、信息学、管理学、会计学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将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至会计日常工作中是会计电算化的实质。其可以代替或帮助人工记账、算账、报账,将需要人脑进行的部分工作通过计算机可以快速代替。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企业中的普及程度较为广泛。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技术起步较晚,导致其发展速度及发展程度较为缓慢。但经过多数专业人员及相关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努力,我国会计电算化已经跻身于有组织、有规划的推广及发展行列中。由于我国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其对会计信息的整合要求逐步变高,会计电算化可以有效提升员工对会计信息的整理效率。因此,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已逐步渗透于我国的各个领域。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一)不同于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

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是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手工核算。手工输入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共同协作。但会计电算化可以通过对会计凭证的信息的读取,系统会自动生成相关信息。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记账、汇总、转账、结账、出报等步骤,使会计信息获得快速准确的处理。对于编制会计报表这类较为复杂的数据处理,其可以通过移动平均法对数据进行快速运算。会计电算化会依据固定的程序,多次重复的抽取数据,使复杂繁琐的会计核算工作更加简单化。企业原先的数据处理方式对人手有较高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会可以将大量数据在短时间内通过特定的程序进行运算。这极大的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并且可以提升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二)较低的信息成本和多变的财会结构

会计信息的有效性,才能符合并满足决策方的需求。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时效性是构成会计信息的质量属性。会计电算化可以提升会计信息处理数据的能力,从而降低范围信息成本,进而使企业获得更加优厚的利益。由于会计电算化的精准性,会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大大提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决策方的要求。会计人员需要具备坚固的专业知识并且要对计算机知识有熟练的掌握。会计电算化要求工作人员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多变的财会结构需要这种高素质人才进行掌控,因此,企业应对会计专业较好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信息展开处理的综合型人才,从而强化企业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改善会计数据修改制度及控制制度

传统的会计数据修改是人工条件将记录错误的数据进行划线更正。显然,原先的会计数据修改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化需求。修改权限、修改标志等方法是较为常见的会计数据修改方法。计算机电算化系统可以对错误的会计数据进行反结账、反过账等相关内容的修改。对于手工内部控制制度,会对会计数据进行部分保留、部分修改,而保留的这部分会由计算机对其进行更正。会计数据修改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及时调取,计算机可以通过特定的程序在数据库内,对其进行提取。如果更正数据较多的话,可以对其进行系统控制,使满足条件的数据得到处理,这样可以保证数据更正的准确性,并且可以使大量数据在短时间内获得处理。

(四)会计本质和会计报表的重新定位

人们对会计功能的认知会使会计在社会中应用的本质得到定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会计始终被定为于一种服务型工具。会计工作被公认为是一项服务性工作。其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这是由于信息技术落后所导致的。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较为广泛。因此,会计在社会中的本质也重新被确定。会计与信息化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手工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导致会计报表仅仅局限于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及有关说明。会计电算化实现后,从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都实现了电算化的过程,进而使会计报告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专业性较强的会计报表可以为客户提供详尽的数据,使其分析数据更加全面。

(五)会计信息分析逐步被重视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较强的时代。会计信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效益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会计电算化可以将社会活动的详细信息进行记录并分析。人们在工作过程中,不需要大量的、不断涌现的垃圾信息,他们需要较为系统并且条理清楚的信息模块。会计信息的分析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通过计算机将其进行系统的整理,可以分析出较为条理的信息模块。由于在信息化较强的时代,需要大量的信息促进企业信息文化的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及时、可靠的信息,因此,信息分析技术的发展已被逐步提上日程。会计信息分析主要包括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归纳、分析等步骤。计算机对于会计信息的整理需要设定特殊的程序,对其进行梳理,从而归纳出符合要求的会计数据。会计信息的科学分析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原始资源,强化企业整体实力,从而促使企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篇7

【关键词】 人力资源会计; 缓慢; 新思路

一、引言

人力资源会计起源已久,美国密歇根大学赫曼森1964年就提出了“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概念,到今天已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更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创造了契机,并初步在企业实践中结出硕果。然而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还比较缓慢,现在仍处于全面的理论研究阶段,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好的贯彻和落实。人力资源会计还仅是作为管理会计的一部分,从一个次要的层面提供相关管理信息。为什么人力资源会计会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发展困境,未来应该如何发展,这正是文章要探讨的问题。

二、对人力资源会计实践困难根本原因分析

在目前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中,已经有很多学者系统分析了人力资源会计在理论及实践中发展缓慢的原因。朱丹在《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现状揭示》一文中就明确指出,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渐趋沉寂的原因,包括基础理论的不完善,核算准则不统一;操作存在难度;会计确认问题;过分拘泥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技术性讨论;缺乏对传统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理论基础性的科学审视;传统产业影响等。这些具体原因的归纳基本上涵盖了人力资源会计在研究及实践中的实际困难。除了这些从会计研究角度出发的原因外,本文分析后认为还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传统会计模式下核算对象与人力资源的本质冲突,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会计实践的脱节。

(一)传统会计模式对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制约与限制

1.传统会计与人力资源会计涉及时间范围的不统一

传统会计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适用的时间范围主要是过去的时间,所涉及的经济事项也是已经存在的。而人力资本涉及的是一种潜在价值,需要通过未来的不确定性事项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而且人力资本的价值不能够单独存在,必须通过将来的产出价值体现出来,是一种共生价值。仅就这一时间上的差别,如果要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中进行核算,难度不言而喻。

2.人力资本的价值具有不确定性

一种普遍的认识是人力资本可以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进行核算,但是该项无形资产该如何计量?就人力资产的现有研究来看,尤其是在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式之下,现在比较多的做法是未来人力资源产生的现金流的折现,这种做法超越了传统会计的时间界限。这种潜在价值的计量是被传统会计所严格控制的,本身确定的技术难度至今也未解决;此外现金流的确定也是很困难的,因为人力资源的价值是与企业产出价值相伴而生的,如何将人力资源产生的现金流剥离出来,也是很大的挑战。另一种思路就是沿用传统会计的模式,按取得成本进行计量,但是这种取得成本明显是低估人力资本价值的,个人投入与企业投入如何区别处理,人力资源为企业能够利用的程度确定,都是随之而来的问题。

传统会计明确是对已经发生的业务进行事后反映,而且也明确要求对各项要素的价值要能够可靠计量,而在基础性的问题上,人力资源会计与其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人力资源会计构建的“人力资产+物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等式成立受到很大的影响,其后的相关性研究也就显得基础欠缺。

(二)人力资源会计实践基础的严重不足对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制约

会计作为一种通用商业语言,主要作用是为经济活动服务。虽然会计信息可以作为管理者预测和决策的依据,但是以事实为依据的要求还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不深入直接会影响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及应用。这是一个互动发展的过程,单独讨论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和构建并不是上策。目前虽然我国的企业管理中也开始关注人力资源的价值,但是毕竟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在管理方法上还比较粗浅,并不深入。对于人力资源的态度也还不科学,单是会计中“应付职工薪酬”的处理就体现了深刻的人力资源费用成本化观念。目前也有员工持股计划,但从数量上看还是少数,这种能够体现劳动者权益的实践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其存在的前提,如果在管理中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关于人力资源更进一步的信息,会计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关注和投入自然会放缓。

三、对人力资源会计未来发展的几点看法

从以上的原因分析中不难总结出,人力资源会计要有所发展,不能单方面进行,必须要与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相关学科共同进步和发展,人力资源会计发展不能脱离这些基本情况单独发展。所以下面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出一个系统发展的整体思路。

(一)人力资源会计实践基础的构建

主要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一些构建设想。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有更实质性的发展,需要努力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员工持股等方式提高员工地位,完善职工价值考核与计量,使得员工能以个人价值参股,由企业发展的参与者变为企业的共同所有者;二是改变传统职工绩效考核及薪酬制度,建立以职工权益为基础,与企业净利润等企业业绩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及薪酬制度。

(二)人力资源会计实践的发展步骤规划建议

在人力资源管理转型构建的同时,人力资源会计应予以配合,作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在现有的费用成本化处理方式之下,细化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例如,参照西方最初的实践,可以细分为招募和录用费用、正式的职前教育和就业后的培训费用、非正式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费用、实践费用、发展费用五个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在费用细分记录与核算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利用这些细分数据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和考核,并随时调整工作进程。这个阶段主要是在会计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进行深入合作,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制定以职工权益,人力资产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以及职工薪酬计划。已有的员工持股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例证,为新的管理转变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在员工持股目前的推广和普及都面临重大困难的情况之下,可以通过虚拟持股等手段,先在绩效考核以及薪酬制度这两个重要方面实现人力资源的“资产观”管理。而会计既可以在不违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标准的情况下,提供相关各方的信息需求,又可以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做好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向人力资源会计彻底实施的过渡阶段。在此期间,与人力资源相关的重要信息可以在报表附注中进行适当披露,如果条件成熟,可以在现行主要的会计报表之外进行单独列示和反应。

最后,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成功的基础上,即有成功的职工权益、人力资产确定体系和以此为基础的薪酬制度,人力资源会计就可以进入全面的实施阶段,纳入主要财务报表进行正式全面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职工权益和人力资产的价值确定目前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这两项重要的价值确定不应以单纯的数学或会计方法进行计量,而应该放之于实践中,在实际的企业、市场、职工、政府等多方博弈过程中,产生实际的“公允价值”。简单的说,这种价值不是计算和研究的结果,而是像任何价值的确定过程一样,由实践确定。我们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制定相应的制度,为人力资源资产化,员工以人力资产出资成为企业所有者做好相应的辅助工作。

四、小结

文章从根本上分析了人力资源会计实践放缓的原因,发现更多的是实践原因,而不是具体的研究工作出现了偏差。要解决这些难题,人力资源会计必须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学科共同发展。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个比较粗线条的发展进度构想,希望能从一个新的角度,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朱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现状揭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6):86-90.

篇8

[关键词]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与企业相比具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为提高公立医院管理水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障公立医院正常履行职责。固定资产作为公立医院运行的基础,是医院资产中最为核心的一项。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对于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还不够,固定资产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固定资产管理既涉及会计知识,又涉及财务管理、管理学等知识,管理人员自身能力参差不齐,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水平。现阶段,公立医院改革必须重视固定资产管理,要从内部管理的角度出发,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资产管理长期缺乏监督和控制。因此,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是保障公立医院正常运转的需要,更是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实现公立医院持续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研究和财务管理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有助于我国固定资产管理理论进一步提升。

二、我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公立医院基本建立了资产管理部门或管理机构,固定资产管理有了管理部门,形成了固定资产管理基本格局,但是从实践来看缺乏考核和激励机制,相关责任落实不到位,有关职能科室于一些共同管理的资产缺乏有效沟通,制度落实执行不到位,仅仅是挂在墙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存在重视采购,管理松散的问题,往往是忽视了固定资产的有效搭配和集中使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院资源的浪费。资产清点、盘存制度不健全,部分公立医院根本不进行资产的盘点和清查,按照管理相关规定,医院固定资产每年必须清点一次。部分公立医院只是账上有资产,实际资产有多少,根本不清楚,固定资产借用、挪用等问题较为突出,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二)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不科学

新的会计制度实施以后,对于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会计准则之前,固定资产一般不计提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不显示任何的折旧,只是反映资产的原始价值,部分固定资产已经处于报废阶段,只要不报废就在账上,造成了固定资产数值过大,实际资产不符,账实不符较为严重。在新会计制度实施之后,国家财政部门要求要对应提未提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然而大部分公立医院仍对原有资产未进行折旧计提。在固定资产发生损耗或因为技术创新部分资产陈旧或者其他原因发生减值的要计提减值准备,并且计入当期损益,会计核算要本着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但是部分公立医院由于工作繁杂,并为计提减值准备,不能充分估计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或因素,没有保持必要的谨慎性原则,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

(三)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混乱、维护不及时

在公立医院中,由于对资产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只是注重医疗水平,忽视了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对固定资产多头无序管理,财务科管理会计核算和入账,资产管理科管理资产的日常维护和入库,各科室负责固定资产的使用,各科室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无专人负责,责任不明确,部分公立医院并没有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和固定资产台账。固定资产的入库、保管和使用缺乏明确的责任人,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管。部分固定资产长期闲置,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四)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较为滞后

我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长期以来受到各种体制、思路、机制、技术和客观环境的限制和影响,使得我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创新总是停滞不前,在信息化管理领域总是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解决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国公立医院信息化水平很难提升。信息化建设硬件不足,我国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总体开展较晚,使得技术设备常常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各种快捷、高效、低成本的业务管理方式无法展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建设在我国公立医院的发展。

(五)固定资产采购程序不够规范

虽然我国公立医院统一实行了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和阳光采购,但是一些医院在采购程序和方式上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一些医院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违纪违法的问题频发。固定资产采购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有市场监督和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内部监督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能形成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

三、公立医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一是出台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从国家层面严格固定资产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和管理目标,从规章制度层面加强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二是加强制度执行,严格奖惩。建立固定Y产管理三级责任中心,资产管理部门、责任部门和使用部门责任层层落实,实行责任到人机制,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第一责任人,加强考核和约束,让制度落实到行动中。三是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建立固定资产管理长效机制。从根本问题入手,加强调查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根源,从领导层到普通员工增强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加强对固定资产的集中管理。

(二)落实新制度,加强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要加强对会计人员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管理水平。新的会计制度实施以后,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成立固定资产清查小组,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开展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对于以前已经入账的固定资产要限期计提折旧,落实好新医院会计制度。要通过清查盘点,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固定资产科目的管理,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信息的真实性和实效性,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和维护

对固定资产根据入账价值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明确各项资产管理的责任人,责任落实到人,考核到人,奖惩到人。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建立定期排查维护制度,将资产维护管理落实到日常管理中,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水平,为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加强资产更新力度,创新融资方式,利用“PPP”等模式着力更新一批固定资产,提高医疗水平和改善人民群众高的就医环境。

(四)加强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建设

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与财务管理系统、医院管理系统相融合,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置专门的机房,与医院管理系统相衔接,及时采购和报废相关资产,简化审批手续。与财务系统相衔接,做到账实相符,提高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加强对资产的评估,及时分析固定资产是否需要更新,是否进行报废,能给医院带来哪些经济利益和运营风险,通过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决策。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效益评价评估机制,对于使用效率低,影响医疗改革,阻碍医院发展的一些资产要及时处置,一些亟需资产要及时采购。

(五)规范固定资产采购程序和流程

制定固定资产采购审批程序和报废清理程序,完善资产入账流程,从制度设计和流程设计上避免出现漏洞,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发现采购过程中的风险点,将风险降低到最低。改善现有的采购流程和采购管理组织,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政府采购程序和流程,真正实现公开、公平、公正。探索实施集中采购,组团采购,降低资产采购成本。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监督,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机制,着力解决内部控制和监督力度不够的问题。要加强预算管理和控制,对于超预算或者没有预算的采购项目要一律暂停。

小结

在新医改和新医院会计准则实施的大背景下,本文针对公立医院改革中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认为我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二是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不科学;三是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混乱、维护不及时;四是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较为滞后;五是固定资产采购程序不够规范。对于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参 考 文 献]

[1]韦杰.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扩张与长期债务融资分析[D].山东大学,2015-05-28

[2]朱俊利.负债融资对公立医院固定资产过度投资影响实证研究――以B地区公立医院为例[J].中国医院管理,2015(7)

[3]姜琳.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及改进举措[J].中国卫生经济,2015(9)

[4]杨蓉蓉,曾咏青,邓杜敬,朱玉莲.内部控制机制在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3)

[5]]雒敏,王志琳.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投资行为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

篇9

[关键词]双语教学;会计;教学目标;教学效果

一、双语教学的涵义及目标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双语教育的发展。

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tion)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美国国会于1968年通过了关于双语教育的法案。该法案实施的目的是使不同母语的孩子具有与美国孩子入学时所要求达到的相当的学业水准,帮助这些孩子掌握英语,帮助他们掌握挑战所有科目未知领域的能力。该法案最初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是说西班牙语的中美洲国家(尤其是墨西哥)的移民及其后裔。

关于双语教育的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英国教育家Derek Rowntree认为“双语教育是培养学生以同等的能力运用两种语言的教育,每种语言讲授的课程约占一半”。《朗曼语言学词典》认为“双语教育指学校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主课”。世界双语教育专家M・F・麦凯指出“双语教育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双语教育是完整的一个教育系统。这个系统中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美国,双语主要是指能熟练使用英语和西班牙语;在加拿大。主要指能熟练使用英语和法语;在新加坡和我国香港、澳门地区。主要指能熟练使用英语和汉语;在中国内地。双语原来主要指能够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等。

双语教育有多种模式可选择。如:过渡双语教育(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双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第二语言(多数人口语言)。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融入主流社会所必需的交际和思维工具,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同化于语言多数民族;保持双语教育(Main-tenance Language Bilingual Eduction),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浸没式双语教育(ImmersionProgram)。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完全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语言进行教学。如果将语言环境比作游泳池,将学生掌握第二语言的行为比作学习游泳,那么这种教育是将不会水的儿童扔进游泳池里,他们在水中扑腾两下,很快学会游泳。加拿大的浸没双语教育计划给欧洲、美国以及世界的双语教育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当前所称谓的“双语教学”是指高等院校的部分专业课同时采用两种语言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际交往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他们通英语,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在专业领域能与国际接轨。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双语教学。文件同时指出,在进行双语教学时,“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MMTO所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要先行一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价方案中规定。达到优秀标准的学校,双语教学的课程要占到8%以上。

双语教学的要求是:在课堂上能较熟练运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进行学科的教学,师生能真实地融入两种语境,真正运用双语开展学科学习、交流与思考,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进行跨文化的国际理解与交流,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双语教学的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定:一是专业知识目标。英语原版的专业教材在编写思想、体系结构、内容及其取舍、习题配置等多个方面,与我们的教材有着差异。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另一种角度来学习、思考所学课程,从而加强理解。二是语言目标。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汉语的辅助下,以英语为媒介学习专业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本专业的术语、语句。独特的语言结构与表达法。能听懂该学科的英语授课,读懂该学科的英语教学资料,能用英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流。三是文化目标。双语教学绝不仅仅是指“用外语上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的交流和互动,更强调的是“双文化”。双语教学的文化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用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进行思维。能在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语言环境的需要进行切换,使他们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从而在学科领域、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任何一门语言、政治体系、行为规范都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上。人们的思维也因文化的不同有差异,如西方文化典型的思维方式是线型的――因果关系的思维。也就是原因导致结果,中国人的思维则是环行的。文化差异可以导致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章节、内容的选取不同,文化差异也能体现在语言上。由于我国目前教学双方面的实际情况,第三个目标较难达到。

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与其他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如上所述。但会计专业由于其应用性。还需加强动手操作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

二、改进我国会计双语教学效果应注意的的问题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务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会计的高等教育中,双语教学也是一个现实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经济形势来看,加入WTO后。国际资本不断涌入,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这都造成了对双语会计人才的需求。经济全球化、资本的国际流动、全球一次又一次的并购活动提供了广泛的会计服务市场。形成了会计职业和执业的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出现、频繁的国际经济贸易活动需要大量的会计从业人员。近几年来,国外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时有发生。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原因之一是缺乏懂得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商务惯例的人才。

在这个背景下,会计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很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如近几年的注会考试中出现了专业英语的测试。该成绩作为选定储备人才的一个依据。

目前许多高校已开展了会计的双语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国际联合办学,如ACCA班,CGA班,中澳班等。具有推广和普及意义的是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它适用于各类高校的会计教育。当前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

传统的英语教育重视书面,忽略听说;培养了应试能力,

忽视了交际能力;强调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没有意识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英语不应该只是词汇、语法、TOFEL、GRE之类的考试,它应该是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目前的会计双语教学大多数也只是试图达到前两个目标――专业知识目标和语言目标。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英语的运用能力,但对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识问题注意不够。

(二)师资背景及知识结构

美国唐人街对华裔孩子的双语教学中,老师是会说中英文的中国移民。他们在国内就对某一领域有深入的了解,在美国工作若干年后能对双语运用自如,对东西文化、东西思维的不同深有体会,教学效果相对就较好。

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师资多数人暂时还不是熟练的双语使用者。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以及英语教学中侧重点的不同,哑巴英语的情况仍然存在。许多教师能够读懂原版专业书籍,但无法自如进行口头表达,不能随意用英语即时发挥。另外,许多非外语专业老师文化意识不强,也不具备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

就目前来看,可为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提供国内、国外的培训,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也可以作为从事双语教学的人选。

(三)学生运用外语的实际能力

学生的外语水平也是决定双语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及考试制度的影响,学生普遍是为了考试、升学而学习外语,没有使外语成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同时,由于生活环境、文化、制度的差异,学生缺乏相应的外语思维能力。不过。近几年。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情况已有所改变。双语教学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四)教材选择

目前。各高校选取一部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如《中级会计》、《国际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高级会计》、《审计》等课程,并且选用了相应的原版教材,但也有的使用自编的相关专业外语教材。双语教学的教材最好选择原版教材。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其内容与体系和国际惯例保持一致。语言与国外实际生活一致。从专业知识目标上来看,学生可以了解本学科体系国际上的动态;从语言目标上来看,这些教材原汁原味。且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语言特色。刚开始,学生的学习目的可能是掌握一定的专业术语、词汇量,但最终的目的是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英语能力,同时培养了文化意识、英语思维。

(五)教学方式

教师应注重分层次教学。根据教学实际,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由易到难的教学方式。从讲授专业术语、定义、小结。到部分用英语授课、辅以中文解释,逐步过渡到学生能分别用中文和英语来思考解答问题。

篇10

意大利的高等教育中沿用的是欧洲学分转化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意大利的高等教育分为四个阶段:本科(3年获得学士学位B.Sc)硕士研究生《2年获得硕士学位,M . Sc)专业硕士(Specializing Master, 1年无学位),博士研究生(3年,获得博士学位Ph.D)。为期3年的本科阶段主要有基础课、专业课以及职业训练在3年级学生要去企业实习。在取得学士学位后学生可以直接工作或申请攻读硕士研究生。硕士学制两年.在专业领域受到严格的训练。专业硕士课程可在取得学士或硕士学位之后申请一年的课程在专业的范围内提供了职业技能实践。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可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通过3年的时间在专业领域获得高水平的研究能力。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以米兰理工学院为例,设计学院下独立设置了家具设计专业。与家具设计平行的相关专业还有设计与工程,家具与织物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在制造方面第二工程学院设有管理、经济和工业工程专业工程公共管理专业第三工程学院有材料工程专业。

家具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有如下课程:概念设计、毕业论文、材料和技术、用于设计的材料和技术、公开讲座、项目交流、专业实践((RAP )、记号学(Semiology ) ,系统生产发展。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有如下课程学位考试、设计工作营、绘图与表现、最终系统设计工作室、产业发展、综合工作室课程整合、设计发展、材料设计、用于材料的设计、机械项目基础、机械技术与工艺系统、材料的选择与利用方法、项目发展、倒模、记号学、技术制图、工业设计理论与历史.虚拟模型。

在博士学历中.没有具体的家具专业。与家具相关的专业有:工业设计和多媒体交流.室内设计管理、经济和工业工程,制造系统与工艺.材料工程.虚拟模型与现实产品等。

2德国

德国的孩子在16岁开始接受大学阶段教育。大学程度的学校有几种:传统的大学.提供广泛的教育学制六年半技术大学.提供专业领域的训练包括艺术和音乐学院,学制四年半。

德国的大学不仅提供教育和训练.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纯粹的、追求应用研究的地方。德国大学的院系按照以下大类划分:医学.科学.工程.艺术与人文学科,法律,理论,经济与社会科学,农业与林业。与家具业相关的集中在工程、艺术与林业中。

在硕士教育阶段德国没有专门的家具专业。家具设计包含在工业设计与工程中与家具制造相关的有木材科学、木材工程与木材经济、木材工程、工业工程、产品发展与制造、制造工程、制造管理/自动化工程、制造工艺系统、国际制造管理等专业。

3芬兰

芬兰的高等教育分为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和理工学院(Polytechnic )两个平行的体系。理工学院通常是地区性的,强调就业导向:综合性大学则忠实于科学研究。芬兰的大学提供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很多领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还提供博士候选人学位(Licentiate)。芬兰的学分系统类同于欧洲EC下S学分系统。大学生可以跨学校选修相近的课程。

芬兰的硕士学位培养的目标.是发展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寻和应用能力。芬兰的博士研究生.通常有两个阶段的学位:博士候选人和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需要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熟悉本学科的研究内容及科学理论。

做为一个林业大国芬兰在林产品相应技术的研究上走在世界前列。如赫尔辛基科技大学(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其林产品技术系是芬兰唯一一个在包括各项林产品领域都提供大学阶段教学和研究的系科。其中的木材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木制品包括锯材、胶合板、LVL、门、窗、胶合梁和其他木制品。

在经济、工程和管理方面.拉普兰塔科技大学(Lappeenrant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在芬兰处于领先地位.学校工业工程与管理系每年有将近100个硕士毕业生4-5个博士毕业生。该系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将技术和商业管理结合起来.这个愿景是通过完成从林业、木材、金属及其他行业角度看来是重要的和核心的课题来实现的。该系的研究领域包括:技术管理、科技型企业管理和知识管理;管理会计物流国际操作和过渡经济;产业营销。

在设计方面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Helsinki)的设计学院下设有“室内建筑与家具设计“专业。学院的培养学生在产品设计方面有专业的设计能力.或作为产业、商业、文化机构及媒体的设计师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设计管理(企业或研究)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训练的目标是要具备在多学科交流下工作的能力即交流和与他人互动的技巧与个人专长同等重要。

4美国

美国有些大学有着悠久的林业和木工方面的学科传统如密西西比州立大学(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卡罗莱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等。

普渡大学的家具制造与设计方面的研究是在林业和自然资源学系下面。其研究生科目包括木材加工与工艺木材结构、识别与特性木材加工特性.家具与橱柜设计与制造高级木材加工工艺.用于CNC制造的家具设计木制品部件。其中如家具与橱柜设计与制造课主要是教授家具结构、家具性能测试、基于电脑的应用与方案.课程的特点是有关于紧固件、家具联接件和家具的实验室测评。

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家具研究所(Institute of Furni-ture Manufacturing and Management)成立于2001年其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质量保证与设计产品设计家具制造机械研究营销、管理与分销。该所是学校整合了商业与工业系、林业资源系、工程系、建筑系的优势资源联合森林和野外生物研究中心共同组建的。该所延续了大学多年以来在木制品研究、技术服务和再教育方面的经验通过对设计、生产、营销、以及高品质产品的分销等方面的研究为国内外的家具制造企业提供新术、方法等方面的支持并培养了未来的行业管理和领军人才。2003年成立的富兰克林中心是目前美国最大的家具制造培训中心。

在家具设计的教学上如罗得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设有家具设计系教授技能、理论和相关内容提供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设计教育。学校认为家具设计的变化随着文化而变新的材料和工艺改变了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们拓宽了平台。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可以探索概念的范围、生理的需要和美学的观点。学校设有木工工作室、金工工作室、机械工作室、软体家具实验室、喷漆房、木材标本室、计算机工作站。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课程主要通过家具及相关物品的制作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设计哲学。最主要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材料、工艺的水平来保证设计概念的实现.主要是要掌握高级木工技术。

5小结

从以上家具产业和教育业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尤其是对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来看.他们重视的是专业领域的研究和跨学科团队合作的能力。而不是我们国家大多数人对“一专多能”的理解.即“一门专业.多种技能”。在社会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级.现实问题日益复杂的今天.单靠个人的能力很难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而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化.各领域都有专家在研究。所以.对一个高级人才来说.他/她要掌握的是与其他专家一起团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又能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