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素质教育;重要性

社会的进步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受到社会和家长的普遍关注,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做好孩子的管理工作,还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造力,为今后的素质教育打下基础。然而,有些幼儿教师对于儿童能力培养不够重视,认为学前教育的内容就是看管孩子,对于孩子的性格和需求没有充分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前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1.学前教育影响人的品格发展

社会化的人格品质在个人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学前时期是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起始阶段,在学前教育阶段所受到的教育以及周围环境,能够让儿童形成最初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而这个阶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对于个人一生的性格、行为和思想品格有着关键影响。在六岁之前,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强,教师和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六岁之后的儿童,大多数都有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性格特点。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人格发展还不够成熟,依然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经调查显示,许多成人以后触犯法律、犯下无法挽回错误的人,都与他们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学期教育和早期的生活环境有着紧密关联,家长的过分溺爱或者不闻不问、学校和教师的忽视,使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变形,最终犯下重大错误。因此,学前教育对于个人性格、思想观念和社会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没有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指引,在义务教育阶段也不能够良好适应学生生活,从而出现叛逆、厌学等状况,在长大成人以后也很容易出现性格扭曲、行为过激等情况,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从小重视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学前教育影响人的认知发展

学前时期是人的认知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奠定人一生认知能力的基础。多项研究显示,学前儿童的学习潜力较大,接收能力较强,是形成正确认知的重要时期。三岁以下是培训孩子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五岁之后的儿童学习能够较强,对于语言和数字有着较强的敏感度。而且,学前时期是培养儿童创造力和求知欲的重要阶段,在此时期养成的非智力品质通常对于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另外,学前阶段的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巨大的学习潜力,因此,家长和幼儿园要利用好关键阶段,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深入挖掘孩子的潜力,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将无限可能性变为现实,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加强学前教育,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

个性指的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品质和心理特点的结合,是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的总和。在一个的心理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个性就会逐渐形成。然而,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知识和技能的统一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在个性上的差异。不仅仅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大学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都存在这种现象,这不仅是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缺乏造成的,还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着紧密关系。机械式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严重阻碍学生的素质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学前教育时期是个人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加强与幼儿的交流和沟通,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然后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确定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孩子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另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家庭环境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出榜样,还要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避免过分宠溺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起是非观念,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学前教育时期是形成个人品格和价值观念的关键阶段,是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社会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幼儿园和教师要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转变教学观念,通过科学途径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琳琳.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0)

篇2

关键词:舞蹈教育儿童时期重要性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究竟在儿童时期起着什么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呢?

一、舞蹈训练在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生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再有,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舞蹈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1.个性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美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在鼓励幼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首先,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着眼于让幼儿学习用动作表现情景。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幼儿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幼儿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发展社会性

舞台舞蹈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幼儿表现出的社会给予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在开发幼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幼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四、舞蹈教育在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幼儿有着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甚至乍看起来不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充分协调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就会对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幼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七、舞蹈教育是提高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

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俄国著名编导家罗扎哈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编导无从下手,没有音乐,演员无法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决定舞蹈。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3-57.

篇3

关键词:舞蹈教育 儿童时期 重要性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它表述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的“素质教育”应体现在各学科教育中。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少儿素质全面发展的优势,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那么,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美育的中流砥柱,究竟在儿童时期起着什么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呢?

一、舞蹈训练在促进幼儿骨骼发育、提高孩子们的生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

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再有,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通常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而,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二、舞蹈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综合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1.个性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美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2.在鼓励幼儿自我表达、培养自信心方面的作用

首先,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着眼于让幼儿学习用动作表现情景。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孩子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3.确立目标、培养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的品质。结合舞蹈教育,我们应引导幼儿确立这样一个目标:争取参加演出活动。这样的目标对幼儿来说是直观的,为此,孩子们会迫切地要求进步,努力地学习舞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第一,我们要根据幼儿舞蹈水平和坚持性差异,为幼儿制定出更具体的目标。第二,密切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尤其是注意帮助能力较弱的孩子。最后,对幼儿的学习结果,要及时反馈。

4.发展社会性

舞台舞蹈必须按既定的先后顺序出场、退场,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等待和轮流;换演出服装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请求等待和轮流。所以,将舞蹈中的潜在因素挖掘出来,对幼儿表现出的社会性行为给予充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分享等技能。

三、舞蹈教育在开发幼儿潜能、促进智力发展方面的作用

首先,舞蹈学习实质是右脑在做“体操”,右脑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次,舞蹈艺术为人提供丰富想象力的广阔天地并给予了孩子们的“知觉促动”。遵循这一原理舞蹈教学应克服单纯传授技巧,而应把舞蹈教学过程变为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此外,舞蹈教师的评价应突出培养创新性的要求,充分尊重幼儿个性表达和创造自由。

四、舞蹈教育在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幼儿有着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力,甚至乍看起来不合乎常理的情趣,都是儿童世界的“真理”。我们有机地结合这一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充分协调幼儿的心理最活跃的因素,由被动变主动地探索、创新。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理解力,就会对幼儿的想象及创造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舞蹈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集体观念与竞争精神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哓邦说:“艺术以它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感情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六、舞蹈艺术是美的教育,是使幼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巴拉诺夫等于1981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这样写道:“美育是培养完全理解和正确鉴赏艺术美与现实美的才能的一种教育。”

舞蹈作为起源于最早的艺术形式,自然屹立在美育教育前列的科学理念已成共识,与各种艺术元素和谐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水平,提高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教育着手,利用舞蹈的优先位置,使美育教育成为新力支柱。

七、舞蹈教育是提高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

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俄国著名编导家罗扎哈夫说:“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没有音乐,编导无从下手,没有音乐,演员无法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决定舞蹈。

综上所述,普及儿童舞蹈教育是培养他们对舞蹈美的感情、形体、动作的重要手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儿童热爱舞蹈,使其形体、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乃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担起舞蹈教育的担子,充分认识到舞蹈教育在儿童时期的重要性,应该把舞蹈引入课堂,努力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相信舞蹈的普及指日可待,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体现点滴谈.山东教育网.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3]浅谈舞蹈的教育手段.中国舞蹈网.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3-57.

篇4

关键词:校外;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美术教育;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57-01

校外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艺术教育又是校外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校外艺术教育工作者,深知校外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同于校内老师,每周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是我们也同样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对孩子同样本着一份负责的态度,坚守在教育的岗位上,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挖掘孩子的潜力。下面从我作为一名校外艺术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谈谈对校外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的认识。

一、校外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作用

校外教育是在各级校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领导和组织的,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的,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需求的素质教育活动,是通过传递人类文化,对人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把其转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并按一定社会要求造就社会成员,促使其社会化,进而又促进其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实践活动的行为,校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校外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它教育对象参与的自主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更能通过各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青少年优良品德的形成。例如:在舞蹈班学习中,通过对民族舞蹈的学习,青少年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服装和不同的乐器,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而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在声乐的教学中,通过革命歌曲和传统歌曲的教学,能使学生自然的接受爱国主义和历史情感的教育。在跆拳道班学习中,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懂得许多礼仪常识,并能学习到克己忍让,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吃苦的精神。

二、校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素质教育的迅猛崛起与应试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立。素质教育既是人类教育改革的自身需要,也是人们对21世纪人才的培养,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迫切愿望。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艺术教育的加强才能有效地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而校外艺术教育正担负起这一重任,做好校外艺术教育工作,和学校教育无缝连接,充分发挥校外素质教育的“阵地”作用,是校外艺术教育机构的终极目标。

三、校外艺术教育对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的影响

东方佳音文化艺术教育中心现在的发展方向是以美术、舞蹈、音乐为主以文化课为辅的办学理念,在其短短一个学期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学员数量急剧上升,而文化课学员的招生却相应较为缓慢,究其原因与人们对艺术教育认识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分不开的。作为一名东方佳音美术教育者,对美术教育给学生的影响体会很深。

校外美术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改变座位,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与学习,在一起讨论、评价而且不受学校教育那样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

四、提高认识、明确校外艺术教育的功能定位,促进校外艺术教育良好发展

校外艺术教育要以“活动”为主要载体而形成独特的教育模式。校外艺术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让校外艺术教育面向每个学生,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工作思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艺术天才,我们的任务不在于传授多少艺术技艺,而是着重培养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能对学生今后一生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稳定素质和能力。

五、注重品牌形象,抢占艺术教育制高点

品牌是生存发展之本,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要强化品牌意识,创造条件扶持特色科目和名教师,以良好品牌在市场中确定良好形象,以良好的品牌在家长中树立良好的信誉,以良好的品牌在孩子们中建立巨大吸引力,即以品牌为龙头,带动校外艺术教育发展,抢占全市艺术教育制高点。

总之,校外艺术教育其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已责无旁贷的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外艺术教育机构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教育的重要阵地,并越发受到社会的认可,家长和学生的欢迎。我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校外艺术教育工作会更加出色,定能将素质教育推向更高的阶段。

篇5

[关键词] 校外 校内 身体素质教育 意义

身体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前提,体现着现代综合素质教育的理想。当下,评价校内教育业绩仍然是以升学率、优秀率、学生合格率等硬性指标为尺度的,至于学生综合素质、身心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宗旨与意义,则悬而不论。基础教育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迅速,在某种的程度上,学生的身体健康比学习文化应该更为重要,它是一生生活与事业发展的基础。正常的、负责任的教育应该时刻意识到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性。身体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校外身体素质教育在某些方面有着校内身体素质教育不可替代作用和校内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青少年素质教育,校内、校外有别。

一、校外身体素质教育是能动的教育

校外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占有主导地位,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自身条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校外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使他们在创造的环境中学习、锻炼、不断地自我完善。校外身体素质锻炼项目有较多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同学进行长期的教学研究和了解,设计和整合出一套适合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教学体系并进行教学辅导。在为孩子们设立的各种体能锻炼的项目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通过鼓励、表扬或者建议给学生进行指导,而学生学习是自发、主动、有效地进行。校内教育则侧重文化课的学习,身体素质锻炼只能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个性表现的机会很少,因为体能锻炼学生没有更多的自主性。长此以往,也就渐渐对体能锻炼失去应有的兴趣。

二、校外身体素质教育是灵活的教育

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为孩子们创造配备了各种体能锻炼的项目,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素质的强弱、个人的兴趣爱好而自由选择锻炼项目。教师在教学中再采用灵活多变,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放松,如在乒乓球教学中用少部分的时间进行技术性指导,用大部分的时间根据学生水平高低,让学生组合进行练习,练习中再穿插些竞技对抗赛,使学生在比赛中感觉到在某方面还存在技巧上的不足,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在锻炼中学习掌握提高乒乓球技艺。与此同时,也充分体验体能锻炼的快乐,不会有畏难、畏惧心理。

三、校外身体素质教育是趣味的教育

校外教育活动场所不但能锻炼孩子们的体魄,还可以开发培养孩子们的特长和爱好,我们根据绝大部分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些兴趣性较强的运动项目,组建各种体育团队,如围棋队、游泳队、中国象棋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等。这些运动团队可打破常规制定训练计划,训练难度,团队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训练有素的团队还可参加市级、省级乃之全国比赛,以最大空间发挥孩子们的特长,为孩子们提供广阔施展才华的平台。而且随着身体素质锻炼,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印证了大科学家爱恩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就利于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教学质量也有了保障。

四、校外身体素质教育也是性情的教育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校外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教授学生文化知识,丰富学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文化底蕴。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考试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学校教育的“应试教育”问题在于,它主要是为应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从而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差,肯定不能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但是,有的人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创造性,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不能认为是好人才;道德修养好和本事大的人,身体不好也派不了大用场;还有一些人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但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很差,他不仅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反而很有可能对社会产生危害,这时他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与对社会的危害是成正比的。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学校教育应该把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政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等)与文化知识(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把教育孩子的重任推给了学校,只关心考试的成绩和排名,很少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关注在素质教育方面。

本人认为家庭教育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做到言行一致,做好表率。俗话说的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很有可能被孩子模仿。因此我建议家长既要对孩子进行教育,更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做孩子的“典范”。其次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按年龄段来分,家庭对孩子素质方面的教育最多发生在学龄前和小学,到孩子上了初中以后,由于学习的压力加大,父母一味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在素质方面的教育、思想方面的变化却无人问津。恰恰中学时期是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的时候,思想和心理上的变化波动非常大,是最需要家长来开导和引导他们的时候。

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变化。第三还应该形式多样,不能说教。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展开的教育形式是说教。往往说教得越多,效果不一定好,甚至适得其反。学生在学校里已经听到老师太多的说教,到了家还要听父母的说教,这样会拉开父母与孩子的距离,更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和抗拒。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把父母和孩子的地位平等化,不能凌驾于孩子之上,然后再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或活动让孩子很自然地乐意接受和感悟父母对自己提出的建议。比如:谈心、郊游、参加各种亲子活动等等。作为校外教育系统的工作者应该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

一、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补充和提升

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大多数是接受理论性的教育。作为校外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利用校外教育的特点把孩子对素质教育的理论性的认识提升到感性的认识上来。校外教育课大多数是艺术类课程,还有一些体育类和技能类的课程。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内容里的一首歌、一首乐曲和一个艺术作品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了解、感受,从而追求世间的真、善、美,引导他们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校外教育的一名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教孩子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去演唱少儿艺术歌曲,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感受歌曲旋律和节奏的变化,结合歌词把歌曲内在的感情尽量地表达出来,从而能够让孩子们悟出其中的人生真谛。

二、校外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面旗帜

现在的家庭教育受到学校教育很大的影响,父母和学校一起忙着怎样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升上去,让孩子们在学习的压力下喘不过气来,束缚了孩子们的素质教育提高,让孩子们失去了很多快乐。本人认为家庭教育应该学习校外教育的通常做法,少给孩子们一点压力或强迫,多给他们一点兴趣的调动或情绪的感染,应该想方设法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上,用各种方式的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家”的温暖,感受社会的关怀,领略祖国的美丽河山,释放孩子们的个性,让他们真正地快乐起来、放松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文化知识的学习效率。

三、结合社会活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实践

孩子们在少年宫学习一段时间后,才艺技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演出活动让他们展示自己,不仅在少年宫内部表演,而且还要融入社会到宫外去参加演出。例如声乐培训,我们可以把学员聚集起来排练表演唱《让世界充满爱》,并组织他们参加一些地震慈善捐款、贫困慈善捐款和疾病慈善捐款的义演。这样既给孩子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得到了锻炼,又给他们上了一堂非常好的社会道德教育课,增强他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了解,让他们充满爱心和责任感,从而使教学成果展示升华到更高层次。例如2010年,我宫(镇江市少年宫)组织书画类的小学员们进行了书画作品拍卖活动,并且将所有拍卖书画作品的所得全部捐给社会福利院。拍卖价格尽管参差不齐,而“小书画家们”都知道书画作品的价值远远不止拍卖价,但是“书画有价情无价”,每张书画作品里都藏着孩子们以及“买画者”们那一份份浓浓的爱心。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书画特长,同时用“献艺”方式来献出自己的爱心,而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社会的无限温暖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参考文献]

[1]王朝阳.浅谈校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功能[J].美与时代,2003(12).

篇7

关键词: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前言

《新课标》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师手段的多样性,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于东热情,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认为,《新课标》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教师利用多种手段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便学生能尽快融入社会之中,成为国家建设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突出素质教育,我认为要把握如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为突出素质教育打好基础

教师为人师表,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表率和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序上可以说,教师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新课标》的推广和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作为体育课,社会上普遍认为是副科,或有或无,对升学无影响,通过实践表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是否注重体育锻炼,是否有一个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运动习惯,对孩子今后的学习乃至大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要端正思想,提高对新课标的认识,把《新课标》的要求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另外,还要不断提高素质,使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可以拜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老教育家为师“一帮一”结对子,言传身教,以老专家的经验结合新教师的丰富学识,必将产生一整天完整的教学体系,还可以利用现代化媒体,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捕捉外阜先进实用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他山之后可以攻玉,只要与当地当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也是不错的一个提高途径。

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是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欢快愉悦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如何让学生感兴趣,是多少代体育教师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问题。在我看来,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一半是天生的,是自主的行为,另一半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是被动的行为,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让每个学生都知道体育课的重要性,让每个学生长大以后回忆起来都能觉得那时候的体育课对我今天有如此高的素质起到重要作用的…….在我的工作实践中,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有的来自农村,对体育课的认识很模糊,以为就是跑跑步、打打球,这时,教师就应该去讲解体育课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逐一辅导运动技能,逐渐培养出他们运动的火花。对来自城市的学生,起点就应该高一点,因为这时候他们一进具备了基础的运动技能,这时就应该多讲一些运动理论,使他们有深一层的认识。总之,需要教师仔细观察每名学生的特点,逐一发现他们运动的潜能,要一视同仁,绝不能放弃那些天生身体素质不好和不爱运动的孩子。在具体教学方法上,我出了必要的教学任务外,还注意和学生们谈心,告诉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强壮的身体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你在田径项目上有一定建树,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是会比那些只会工作的人更受领导欣赏的。另外,我利用挂图、现场演练、做游戏等方式,告诉孩子们,虽然只有很少的人能从事体育事业,但是养成一个爱运动的习惯,对身心发展是很重要的,是综合素质提高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

三、要与其它科目教师多沟通,形成体育与其它科目互动的良好局面

以前,体育看起来独立于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目之外的“独立王国”,其实不然,生活中处处有体育,体育中也包含着许多外学科知识,现在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思想中更易把数学、心理、营养等学课知识列为重要的辅助学科,可以说,没有深厚的文化理论积累,体育只能停留在跑跑步,打打球上,很难上水平,很难对学生的人格起到有益作用,因此,体育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涉猎面外,还要与其它科目的教师沟通。

一、是互相交流教学体会,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二是互相了解授课内容,让别的教师知道目前体育课正在教授计分知识,让自己知道目前学生已具备了什么样的文化知识水平,课程与课程之间寻找最强融合点,比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多讲一些历史上热爱体育的名人故事,增长孩子对历史课的兴趣,还可以讲在世界各地有什么特色的体育项目,增长孩子对地理的喜爱程度,相反,在德育课上,可以着重讲一些知名人士坚忍不拔的成长故事,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这些都能提高孩子对体育这个流汗科目的兴趣。另外,在报纸上,有一个某高校的神童少年,因为自理能力太差,身体不好而被迫退学的生动例子,这些都可以在语言课上讲给学生们听,然后让学生们写感想,谈体会,增长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

篇8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现代化教育体制。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紧迫任务。它一改过去那种人才教育,目的是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学生和家长都上学就是要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健全的人,提高人的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宗旨。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十来个年头了,但纵观全国尤其是农村的教育模式,仍然实行的是“应试教育”模式,甚至有些地方这种模式愈演愈烈,拼命的提高学生平均分、升学率,以此来衡量教师水平和学校优劣。素质教育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造假作秀,摆脱不了传统教育多少年来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影响。 从学校作起向社会延伸,而不是单靠学校一方行为而能作好的。

那么困扰农村素质教育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教育自身。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一些理念理解不深不透,导致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作秀之嫌,花拳绣腿;农村的大多数教师远离都市,新的教育观念接触晚,更新慢,再加上周边众多的农民群体的同化作用,使教师自身思想滞后。更有许许多多的教师为了职称、为了工资而流连忘返于各种各样的“短、平、快”的进修,并没真正学到什么,甚至在进修和继续教育考试中弄虚作假。再者教育行政领导在制定对教师的考评方面仍按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进行,束缚了教师们的发展,一味为了追求升学率而拼命要成绩,大搞题海战术,扼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家庭因素。传统的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一心只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子女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否则就是“没出息”,导致孩子们压力过大,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认为读书只要不上大学,不分工作就是无用,才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另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对学生学习不重视,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给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说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就是从这一点来说,待到接受素质教育的孩子们作了家长的时候,再进行素质教育就会很轻松了。

在农村实行素质教育就应该认真克服上述困难,对症下药,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切实加强对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理念的培训,尽快摆脱传统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大力推行新课改,培训不能走过场走形式,要真杀实砍,真正使教师更新认识。教育要创新,教师必须进取;要造就人才,教师自己必须要有才。对全体教师进行敬业精神教育,让教师对教育事业真正热爱,而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无奈的一种谋生方式,采取新的激励政策,让真干活的人能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力提高一些有特长教师的待遇,留住人才,因为这些人在素质教育中能起中流砥柱的作用。让广大教师和家长懂得素质教育并不影响升学率,而是促进升学率的提高。

2、学校要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们接受再教育,让他们接受新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理念,向家长宣传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对家长进行积极向上的励志教育,让他们的心态影响学生。教育家长应经常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沟通,并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加强家教理论的学习,要知道家长的责任不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那就大错了,家长平时应多学习多读书、看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育的盲目性,乃至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3、学生教育方面,多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之外的教育,诸如习惯教育、道德教育、自信心教育、感恩教育、中国传统礼仪与基本国学文化教育,增强他们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的教育等等,使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质真正提高。现在人们物质条件好了,人们的智力水平相对过去要高了很多,就现在初中教材内容而言,如果学生潜心自学定会无师自通的,何况还有老师的指点,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的“潜心”,这应成为当今教师最重要的任务。

篇9

一、小学素质教育中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体育课程能促进小学生身体素质培养。

小学阶段的孩子身体正处于一个生长力极其旺盛的阶段,在这一时期,良好的外界刺激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提倡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孩子健康身体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体育教学,让孩子承受比较良好的外界刺激,在外界的刺激因素下对学生体内的生长因子加以刺激,从而促进孩子的身体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孩子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能够让身体变得更加的强壮,能够抵御来自各方面疾病的侵袭,为孩子的身体形成一个良好的防护伞。

2、体育课程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

体育是一项用作用其广泛的活动,在孩子阶段对其进行体育教学,除了能够让学生拥有强壮而健康的身体之外,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育教师的合理教导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培养孩子的良好心理素质。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长跑让孩子们在其中能够适应自己的感觉,教导他们坚持就是胜利,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学生们共同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孩子之间的纯洁情感。

3.体育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多种体育活动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并通过体育活动中的竞技来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落寞,通过增强他们在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自然地让学生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从而培养孩子们的独立、创造和自信心及拼搏的精神,为未来的生活培养良好的情感意识。

二、 将体育课融入小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体育教学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为全面培养小学生的素质,提升孩子在未来生活中的竞争力,下面就将体育教学具体应用于小学的素质教学做以下几点建议。

1.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内容。

小学素质教育十分重要,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相关的教学人员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特点,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孩子素质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安排学生进行适度距离的长跑,既不会让孩子承受不住,又让孩子在长跑的过程中体会到体育课程的乐趣。另外,小学生的身体还处于生长时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超强度的训练,避免身体受到伤害,使孩子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趣。

2.针对学生性格进行分层次教学。

小学生虽然还处在一个心智发展的阶段,但是他们却具有不同的性格,他们在体育课堂中将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除了将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考虑在内外,还要将学生的个性特征考虑在其中,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孩子们在体育教学中的兴趣。通过对孩子们在某一项体育运动的的具体表现进行排行,筛选在体育活动中表现较强烈和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分层,让不同的学生均能够在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中发挥作用,全面培养素质。

篇10

1.“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观影响。几千年来,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国传承—代又一代。我国自设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来,读书、考试、做官就三位一体地发挥作用,“学而优则仕”一直是历代莘莘学子读书追求的目标。在中国人眼里,读书一直是高贵、品行与地位的象征。“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观念根深蒂固。这种经过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一种深厚的历史惯性,表现为中国家庭历来对子女教育非常重视,重视、鼓励、帮助子女通过教育走上仕途,以博取功名。尽管现代教育的意义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现实社会。正是在这种报偿利益的驱动下,天下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期望孩子通过读书光宗耀祖。为此,家长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财力都花在了孩子的学习上面,他们为孩子购买各种学习资料、请各科家教、报各种补习班,以培养孩子的“考试能力”。不少学生家长更是不惜一掷千金,千方百计花钱让孩子上名校。殊不知,正是在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高标准、严要求”之下,却又给自己的孩子套上了沉重枷锁。由于每天学习时间过长,全国有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睡眠不足,不少孩子患上了神经衰弱、脊柱弯曲、近视眼等疾病,还有不少孩子患上了各种心理疾病。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中有5.2%的孩子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2.“学历至上”的用人观影响。制约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另一个障碍就是“学历至上”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再加上国有企业改革等多方面原因存在,使得我国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长期以来,我国在用人机制上坚持“学历至上”论,即以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标准。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是高学历者才会有好的就业机会。同时,在就业体制上,劳动力就业市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也很不够。“上大学是高贵,上职高是低人一等”。一个高职学校毕业生的工作机会和工作条件往往比不上一个受过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这些观念和体制都在无形地驱使着整个社会片面追求“考高分、进名校”。近年来,在人才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种“高消费”倾向,即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时以“就高不就低”心态来选择毕业生,这种盲目攀高的学历风还有越刮越烈的趋势。一些用人单位竞相打出“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等旗号。近年来,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持续升温,该考试也一直主要面向本科学历人群进行招录。片面追求学历的用人观,扭曲了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良性格局,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并成为“应试教育”的驱动力。

3.“优胜劣汰”考试选拔观的影响。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对教育活动进行考察始终不应脱离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不够发达,使得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整体水平偏低,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在我国,升学压力将长期存在,而只要有升学竞争存在,就需要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拔。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特别强调教育的社会选拔功能,注重以分数来选拔人。我国在基础教育甚至在学前教育阶段就非常重视选拔“人才”,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进幼儿园都需进行考试的使人哭笑不得的现象,而为了上好的初、高中,学生必须得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小升初、中考),只有考分高的学生才能升入到好的学校。于是,学校通过考试把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选,集中精力加以重点培养,而其他多数学生则成了教育的弃儿,失去发展的机会与前进的信心。再拿高等教育来说,由于我国是穷国办教育,资金短缺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在不断增加,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人都上大学显然是不现实的,就算是能上大学,而宝塔中的重点大学又为数甚少,真正能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数量毕竟有限。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风气显著“降温”,相反,由于就业压力的加剧,高考竞争愈演愈烈。如此艰巨残酷的任务,决定了学生在步入幼儿园这个基础教育大门的那天起,就一直处于被淘汰的危险心态之中,就必须承受巨大的压力,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4.“分数至上”教育评价观的影响。长期以来,在“分数至上”教育评价观的影响下,不少地方政府在对学校进行评估时,一直将升学指标等作为评定各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依据,并逐年增加对学校的“期望值”。政府对升学率好的学校进行大肆表彰,对升学率差的学校则重重惩罚,甚至对其校长进行调离、撤职。这样,对升学的引导已经变成了政府的行为。社会舆论评价学校更是以“升学率高低论英雄”,升学率高就说明该校教育质量好。升学率高的学校备受家长青睐,升学率低的学校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不仅招不到好生源,而且该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也似乎低人一等。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实际上也还是围绕分数、升学率等指标展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以分数高低定优劣。于是,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绝大多数中国孩子身上都被贴上了尖子生、中等生、差生的标签。

二、转变观念,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氛围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它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实现“三步走”战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观念是实践的先导,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更新观念。

1.转变人才观。国以人立,业以人兴。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人才是关键,国民素质是基础。分数不能全面反映人的素质,分数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早期的分数高低很难决定一个人一生中学业乃至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查阅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后发现,“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顶尖人才”。而当初在学校里成绩平平甚至被老师认为是差生的人,在社会上可能会更有所作为。要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必须转变以学历为本位的人才观与用人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以能力为核心的公平竞争用人观。人才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既有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又有初级人才。同时,人才的培养途径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树立科学人才观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将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无可比拟的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基础工程。

2.转变教育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府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导者。实施素质教育特别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近年来,不少地方领导对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还习惯于以升学率作为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的主要指标。这无疑助长了“应试教育”的倾向,使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遇到层层阻碍,难以在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得到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需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要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把推进素质教育情况纳入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政绩考评的内容,并配套相应的奖罚政策和制度,确保政府在决策和执行上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同时,各级教育部门不得再以考试成绩、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不得对学校下达升学指标。

3.转变成才观。要实施素质教育,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子女受到很好的教育,这无可非议。但家长需认识到,接受大学教育诚然是子女成才的重要条件,但绝不是唯一条件。未能在高校接受教育,同样可以通过工作、实践、自学成为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有用人才,同样可以展示自己的价值。家长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支持者,应努力配合学校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应结合子女的兴趣、爱好,理性、科学地教育子女,不能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盲目地给子女施压。要把舔犊情深、望子成龙与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统一起来。

4.转变教育评价观。在“分数至上”教育评价观的影响下,教学沦为了考试的附庸,学校、教师、学生如泰山压顶,都在为分数疲于奔命。“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育人”,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目标直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正是在这种狭隘教育评价观的影响下,分数价值高于人的价值,升学目标取代了人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育人的宗旨就这样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于是,一个个无限丰富、充满多种发展可能性的生命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就被抑制甚至被扼杀掉了。如此一来,完全扭曲了教育的功能,背离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在强调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且将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构成威胁。因此,必须转变“分数至上”的教育评价观。

三、深化改革,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环境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是一场涉及社会用人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招生考试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性改革。

1.改革社会用人制度。改革社会用人制度,发挥其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在用人机制上,政府要改革过度追求高学历的社会用人制度,要从“学历至上论”转为“能力中心论”,要制定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就业政策,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政治保障。政府可规定不同岗位相应的人才规格,高中毕业生能胜任的岗位,不需招大专毕业生,大专毕业生能胜任的岗位不需招研究生。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在招聘、用人、待遇等各方面都应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公平公正地将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建立以素质和实际能力为准则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就业、用人机制,真正从根本上摒弃仅仅以学历、资质和以分数取人的偏向。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此,必须调整教育结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除了要大力发展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外,还要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电大、自考等)。同时,还需沟通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联接渠道,使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与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3.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素质教育要真正落实,科学评价是关键。只有做到科学评价办学质量,只有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价制度,才能引导和促使学校教育回归素质教育的正常轨道。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打破以考分多少来评定学生好坏的评价标准,改变将分数作为招生录取唯一标准的做法,要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行相应改革。要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制定正确的中、高考指导思想和命题原则,试题应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完善招生录取办法,要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4.推进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是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对中小学来说,新课程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