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

篇1

"就业起步,我们共同努力"。

二、服务对象

登记求职和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其他各类毕业生。把灾区毕业生、家庭生活困难毕业生、享受助学贷款毕业生、单亲家庭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和登记失业一年以上的毕业生作为重点对象。

三、活动时间:

20xx年9月20日—20xx年10月15日。

四、工作目标

(一)登记求职和登记失业的毕业生得到免费就业服务。

(二)各类重点服务对象得到重点援助。

(三)登记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0%以上。

(四)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举办一次大型招聘会、召开一次高校毕业生座谈会、开展一次为就业困难对象的高校毕业生送岗位活动。

五、活动内容:

(一)办理失业登记,提供免费服务。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在综合场所开设专门窗口,对返回原籍的毕业生及时办理失业登记,确定一批灾区毕业生、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毕业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并根据毕业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岗位信息、职业指导、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服务.

(二)向每一位登记求职和登记失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政策宣传,帮助他们了解政府关于促进就业的政策、灾后重建的就业援助政策。

(三)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抓紧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空岗信息,广泛,在服务月活动期间举办免费的分行业、分层次的专场招聘洽谈活动,以多种形式促进毕业生实现就业。

(四)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了解和掌握就业困难和“零就业”家庭中的毕业生状况和就业需求,建立专门服务记录档案,确定专人负责,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并做好动态跟踪工作,为其尽早实现就业创造条件。

(五)对高校毕业生的失业、就业、培训、见习和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要建立分类基础台帐,如实反映服务月活动期间的工作开展情况。

(六)各县(市)区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应根据其意愿,组织其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或就业见习,并按规定享受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补贴。对希望参加创业培训的,要组织其参加SYB创业培训,并提供相关配套服务。对自主创业且需要小额担保贷款的高校毕业生,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商业银行,帮助其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其中从事微利项目的,要按规定落实好财政贴息;对毕业后两年内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要认真落实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的扶持政策。

(七)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对灵活就业或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积极为其提供档案托管、社会保险接续等劳动保障事务服务。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把专项活动作为灾后重建就业援助行动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机构和个人。

(二)加强部门协调。今年专项活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一部署,县(市)区劳动、人事部门要按照分工合作的原则,共同组织实施。劳动保障部门要主动加强和人事部门的沟通和工作协调,摸清人员底数,共同商定活动内容,统筹部署,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服务。

(三)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前,各级公共就业机构要搜集一批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安排好为毕业生提供服务的人员、场所和设施,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政策和服务规范培训。有

条件的地方要提前落实毕业生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和创业服务的各项准备工作。

篇2

摘 要 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文献资料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2008级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而从相关的研究中发现,大部分都是从整体上论述山东省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很少有人从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类毕业生的内部去研究就业问题等。在这种形势下,分析体育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特点,从以往研究的经验和基础,重新调查研究体育舞蹈毕业生的布局,对于有关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合理的做出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滨州学院 舞蹈学(体育方向) 就业 现状

近几年,高校招生的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而社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的岗位远远低于毕业生的数量,毕业生与社会之间的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将会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本文结合滨州学院实际情况,对2008级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学生就业的形势和就业特点进行分析。舞蹈学(体育方向)这个专业包括健美操专项和体育舞蹈专项,由于专项的区分,在就业去向方面也有一定的不同。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历年毕业生仅有2008级。因此,本课题以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舞蹈学(体育方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寻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这对提高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就业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分析

(一)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得知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不高。

(二)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择业标准仍然很高,仍然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选择发展空间大、工资待遇高、相对稳定的大城市工作,因而导致有些毕业生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

(三)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滨州学院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过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其他学科的学习,缺乏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英语、计算机等综合能力,致使他们无法胜任所应聘的岗位。

(四)学校的课程结构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课程结构与市场脱离,造成培养出的毕业生应用性不强,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

(五)学校缺乏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尚需进一步完善,有些毕业生感到就业信息匮乏,对就业形势与政策不是很了解。

二、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学生就业建议

(一)帮助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

学校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或邀请一些刚刚毕业已参加工作的师哥、师姐来校进行经验交流,帮助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合理的定位,客观而又理性地评价自己,帮助学生看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就业观念。

(二)增强竞争意识,努力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毕业生应理性的评价自己,了解社会职位需求,加强多方面知识能力的储备,不仅要加强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学习。

(三)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大学生做事果断,具有较强的挑战精神。所以,有条件、有能力的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创办体育舞蹈俱乐部以及健身俱乐部等,这样既可以为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为社会缓解就业压力。

(四)改革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知识结构

学校要适当调整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的课程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突出舞蹈学(体育方向)专业的特色。学校可以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协调好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及时搜集、整理,并通过学校的就业网站、就业信息宣传栏等就业信息。此外,学校可以鼓励教职工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任课教师可以为毕业生推荐工作,为毕业生就业搭建一个就业平台。

(六)健全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如帮助一年级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活,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设想,如大学毕业后是考研还是工作。大学二年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完善自我和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大学三年级学生应帮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确定自己所适合的职业。对于大学四年级学生应在求职面试环节给与必要的指导,并提供就业服务,以帮助毕业生更好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于刚,刘全红,石熹等.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辽宁经济.2013(2):15-21.

[2] 张卉.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建议[J].科技视界.2012(19):142-144.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瓶颈 应对策略

随着激烈的社会竞争,我国大学生的就业也出现了瓶颈,对此国家、社会以及高校都在不断改善就业的措施。站在社会的角度上,政府要引导高效建立专业课设置,促使高校可以参照市场的需求,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培训;在高校的角度上,学校要加大对就业课教学的重视,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大学生的角度上,大学生自身要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质,还要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只有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三者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瓶颈的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瓶颈的具体因素

(一)缺少对自身的定位,就业观念落后。就当前我国就业形式来看,大学生还没有对就业展开全面系统的了解,缺少对当前就业形式的真正认识,与此同时也没有对自身的专业的背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系统的研究。另外,大学生也缺少对自身状况与竞争者的了解,由此形成了不符合实际的就业目标。另外有一些学生存在盲目从众的心理,没有自己的目标,没有为就业做好相应的准备,导致在就业的时候无法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

(二)不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与知识构建。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中,大学生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受到高校以往教育方式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较弱、知识面也比较窄。大学生也只是偏重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者只是重视某一个领域的知识,缺少对知识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探究,而这样简单的知识结构缺少一定的创新能力,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另外,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我国的高校已经在慢慢加大对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能力的重视度,可是,培养的能力与培养的速度仍然不能和社会的形式完美融合,大学生还是缺少应对就业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

(三)大学生对就业求职缺少自信心。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市场竞争与就业压力,高校大学生容易出现自卑、焦虑、无助、从众的就业心理,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的时候,对本人的就业方向与职业规划还抱有迷茫的心态,非常想要获得符合自身意愿的工作岗位,但是又怕被用人企业不录用,缺少主动竞争的自信心,上述状况都使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的负面情绪,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部分学生在碰到挫折之后,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有的严重到出现心理扭曲的状况,对自身未来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还有的大学生在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但是缺少主见,非常容易受社会观念的影响,与此同时对自身期望的职业没有制定合理的规划,缺少较强的专业能力,不具备市场竞争的能力,致使大学生出现盲目跟随、依赖多种社会关系的状况。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瓶颈的具体方式

面对大学生出现就业瓶颈的状况,笔者认为若想解决大学生就业瓶颈的问题,要从具体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分别是政府、学校、大学生个人。以政府科学指导、高校加强提升就业教学模式、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促使大学生就业瓶颈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一)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创建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就当前我国的就业发展来看,缺少严谨的市场宏观调控,对大学生的就业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该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市场引诱的状态下,转变成市场主导的形式。具体的方式是:社会的发展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政府应该把宏观劳动力的供求,当成经济与社会发展最应该发展的目标来看,运用有助于增大就业的措施,针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政府要对其进行政策支持,其次,政府还要创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提升对就业信息的采集。还要对社会需求展开系统的整合工作,其主要的价值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机率。

(二)高校要大力提升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中,学校可以创建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第一,高校要大力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健全并完善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创建就业培训机构,以此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瓶颈的状况。与此同时,可以把职业就业教育融入到高校的课堂教学与教师的教学规划中。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就业指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所以,高校教师还要创建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信息体系,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创造固定的场所,健全高校毕业生双选体系,以此扩大毕业生的就业机率,帮助毕业生可以在工作岗位中发挥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解决大学生就业瓶颈的状况,也要从大学生自身的方面入手。第一,毕业生要明确正确的方向,要结合当前社会环境与就业形式,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就业规划,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促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发挥到最大限度;第二,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出现瓶颈,与大学生缺少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直接的关系,与此同时也与对自身认识不够的影响。所以,大学毕业生若想更好的融入社会,找到适合的工作,就要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切勿眼高手低,在普通职位做起,慢慢提升自身的价值,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结语:综上所述,要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就要参照当前我国的发展状况与就业形式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只有社会、学校、毕业生自身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我国毕业生就业瓶颈得到有效的解决,使我国大学生在合适的岗位中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程鹏.当前大学生就业瓶颈与对策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5(21).

[2]谢坤.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价值观教育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王晋光.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1.

篇4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生 就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24-02

一、大学生进行就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尤其最为激烈的是每年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挤破脑袋去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国家特殊岗位考试等等,大学生就业形式显然十分严峻,就像万马涌上独木桥,有几个才是挤过独木桥的幸运者。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就业问题已经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存地位和人生价值,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想立住脚跟,就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对就业形势进行认真分析,对自己的专业择业标准进行准确定位,做好自己的岗前就业规划,来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就业所带来的沉重压力和残酷现实。下文,笔者就针对大学生如何进行就业规划这个论题,阐述和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我们国家是个人口大国,其劳动人口就占总人口的一大半,其中就业问题确实成为社会所担忧的现实问题。虽然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决策性建议和相关的政策,但是随着上世纪末全国普通高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招生的政策出台,很多青少年都能买进大学,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成就自己的美好理想。而且这个政策对国家进行社会建设储备了相当数量的专业人才和高端科技人才。然而,扑面而来的是各高校大学生的数量不断的增加,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据有关资料显示,从2002年开始,毕业的大学生已经“不包分配”了,大量的毕业生成为社会的“弃儿”,没有工作,没有施展才华的平台,大家精神颓唐,没有生活热情,失去了生存的勇气和力量。据不完全统计,2007-2009年,这三年期间,全国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多,但是大学生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再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和当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就要超过700万。可见,就业难已经成为不可轻视的社会问题和沉重负担。

特别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内部为了进行企业转型和重组,淘汰了不少技术落后、思想意识淡薄的工人,导致全社会下岗职工急速增加,社会所承载的就业问题确实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三、大学生制定就业规划的策略

(一)树立阳光灿烂的心态

当前就业形势是严峻而残酷的,有时1个岗位就有200甚至1000人苦苦竞争,可见竞争之激烈是难以想象的。大学生刚刚毕业没有充足的工作经验,也是锻炼的好时期,所以对一切都没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就业规划就要让学生认真分析就业形势,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面对今后的就业压力。

(二)制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就业。因此,教师就要指导大学生在这个时候做好就业规划,制定就业规划会让大学生有一定的发展方向,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再一步一步地实现。

(三)要树立一种乐于进取的精神意识

只懂得享受,而不懂得珍惜,或者根本不理解父辈们的辛勤劳动,再好的生活境况也会毁于一旦。所以,指导大学生进行就业规划,就要让学生通过电视新闻、学校就业指导、周围的学长那里获取信息,清楚认识当前就业形势,让学生自己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敢于面对失败,敢于顽强挑战,坚持不懈,初步培养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和顽强拼搏的毅力。

(四)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就业规划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时也没有相同性格、实力、能力的两个人。对于当前的大学生,充满了个性和时尚,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的期待和幻想,所以制定就业规划时,忽视了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做事能力,就业心态有时过高,有时过低,这些因素都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或者择业存在一定的影响。有的学生好高骛远,制定出来的规划就像“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一时半会儿实现不了,反而磋商了积极性。而有的学生制定的就业规划与实际情况相比,评估过低,反而激发不起学生积极进取的斗志和决心。所以,大学生制定就业规划时,一定不要盲目攀比,一时跟风,就业规划相当于我们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上的宏观目标,有了这个目标,奋斗也有了方向和动力。所以,大学生要切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自我兴趣爱好,然后进行比较和衡量,在思考成熟的基础上,再做出相应的规划和决心。这样的就业规划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起到很好的指导性作用。

综上所述,制定详细、切合大学生自我专业实际,能够成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作为学校或者老师,指导大学生做好毕业前的就业规划,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而且可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同时,也激发学生主动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如何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个就业规划,首先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当前就业趋势和相关的就业知识,认真分析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便促进大学生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和现实中沉重的压力,启示他们能够勇敢面对现实,乐观进取,积极努力的以实际为标准,顺利就业,在自己所处的岗位上,为社会、为他人发挥自己应有的力量。这也是真正制定就业规划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春霞.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2]邓建安.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应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J].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第S1期.

[3]陈晓庆.浅谈如何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J].魅力中国,2009年28期.

[4]丁歆,王华敏.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蒋传和,王琼,孙伟.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王自强.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篇5

【关键词】策略;分析;经管类大学生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他们的就业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社会政治稳定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大的全局性的问题,而现今,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众所周知的问题。对于以本科培养为主的高校而言,除少量毕业生继续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外,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走向社会谋求工作。近些年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很多,国内很多专家学者从国家经济的宏观发展状况、从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很多方面作出了大量的描述性实证分析。这些研究大多数从宏观角度出发,以理论论证为主,没有针对具体学科类别的毕业生作实质性的探究,并且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上的差异很大,所以针对具体学科就业现状的分析及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经济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及其能力提升的策略进行阐述。

1 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毕业生专业的方向和职业生涯取向来说,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为大中型企业的经济管理部门、银行、各种证券金融公司、物流公司、外贸公司等。由于近些年毕业生的数量剧增,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企业的选择权越来越大,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也是水涨船高,他们只给毕业生极短的适应期,甚至一些企业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财力去培养一个毕业生的“上手能力”,而是要求立刻上岗。为了适应企业越来越苛刻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接受系统的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理论学习外,必须学以致用,加强自身实践业务能力的培养。

2 弱化就业能力的原因分析

2.1大学生自身原因

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难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身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欠缺。主要表现在:1_专业能力不足。用人单位对能体现经管职业特征的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的要求很高,而经管类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严重;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2.实践能力低下。一些经管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对理论学习重视有余,却对专业实践学习不够重视,不愿意到企业进行实习或兼职,不愿花时间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结果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低下;3.人文素质不高。用人单位往往将企业文化与经管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视。而许多学生对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够重视,不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人文知识面偏窄、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经管岗位的需要和要求。

2.2高校培养模式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主要表现在:1.办学思路出现偏差。高校的办学方向更多地强调学科或科研发展规划,没有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升到办学战略高度。2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而是单纯地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或者是从自身经济效益考虑设置专业,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的脱节。经管类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及社会适应性。不重视实践环节,或在经管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3 提升就业能力的策略

3.1提高经管类学生的人文素质

用人单位在评价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时看重的指标依次是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沟通能力、道德与诚信、专业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等。因此,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关键。高校要重视人文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淡化专业界限,厚基础,宽口径,更好地实现智育与德育的统一、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做事与做人的统一。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是提升经管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节、经管学科竞赛、企业经营模拟、企业招聘模拟等形式开展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2加强职业教育、转变择业观念

对于经管类毕业生来说,首先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就业心态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思想教育;其次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邀请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省大学生职业规划专家、校招生就业处的工作人员对经管类毕业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毕业教育。另一方面,启动就业个性化服务,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除了日常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各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还可以专设就业咨询室,由专业人员为求职过程中毕业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调试。

3.3创新就业服务方式,大力开拓就业市场

首先要树立新思维,积极探寻就业指导模式。各高校应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程度的就业信息咨询师,面向各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咨询,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最新就业发展形势加以分析并因势利导。同时,在就业网络建设中,还应建立校友信息库。充分利用校友网络资源,特别是知名校友的力量和人脉资源,适时举办校友经验交流会和就业推荐会,大力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广开就业门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几率。

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认清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认真分析就业形势,不断研究和创新就业指导,对提高就业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心态;就业方向;就业选择

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教育问题,而且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就个人而言,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前途和未来发展,也和大学生生活的稳定和所在学校的社会形象紧密相关。从大的方面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劳动力人才的安置等。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重大,影响深远。从当前我国的情况看,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存在着心态失衡、方向模糊等问题,这是亟需解决的。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和残酷的竞争,广大大学生必须摆正位置、调节心态,找准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一、大学生要调节好就业心态,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

以前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在就业和社会工作中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小。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剧以及高等院校数量的急剧增加,大学生的数量已经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态势,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捉摸。具体来说,随着大学生越来越多,社会对于优秀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却没有太大的增长,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同时,由于就业压力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的心态,对于自己的定位缺乏理性,往往陷入到恶性循环中。就社会意义而言,大学生毕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他们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因此,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实就是关注我们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当然,要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既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就大学生自身而言,首先要做到调试心态、树立自信、重整旗鼓、求真务实。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在校学习,大都积累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并且都有很高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当他们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选择时,却容易出现焦躁、迷茫甚至自卑的心理状态。因此,大学生必须首先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把就业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而不要给自己设定过大过高的目标,要轻装上阵、坦坦荡荡。其次,大学生要认识到就业的本质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展示和应用,并体现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信心,切不可急躁冒进、好高骛远,一定要脚踏实地,老老实实,要在选择的工作岗位努力奋斗,刻苦蓬勃,力争为所在的企业、单位做出贡献,同时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再次,大学生在就业时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要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有充分的评估和考量,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业不是儿戏,工作不是玩乐。大学生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能力高低,要清楚自己的喜好和追求,要努力把热情和能量都投入到选择的工作中,做到认真工作,踏实生活。必须要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要把心态放平,改正过去的性格缺点和毛病。要转变就业观念,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真正内涵,将自己的“一腔热血”都挥洒到自己喜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个人的进步和升华。

总之,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面临的就业问题,首先要从调节心态做起。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观念事关就业、择业甚至工作的成败,也事关大学生的个人前途和未来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广大大学生应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把良好的心态的塑造作为就业选择的前提,努力实现就业和工作的“成功”。

二、大学生应该找准就业方向,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

所谓的就业方向,其实就是指就业选择的行业、企业或单位。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实践技巧、课外活动、社会生活等,都在无形塑造大学生的就业品格和就业诉求。简言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既要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要干什么,同时也要明白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举例来说,大学生就业就好比是一次航海旅程,就业方向则是航船的指南针,当指南针能够指引正确的航向时,航船可以到达正确的目的地;而一旦指南针的指向出现偏差,那么航行的路线也必然出现错误,航船离目标也会越来越远。所以,当代大学生要把就业方向的掌握和选择作为就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务实的就业方向,同时要把握好已经选择的就业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进。

首先,大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和领域,并积极的为此奋斗、努力。就业方向的定位首先要考虑就业的行业、领域选择,要根据个人的专业情况、能力高低和其他因素综合衡量,全面评估,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行业。其次,大学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谨慎考虑企业、单位类型。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选择,无外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人企业或民营企业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几种类型。这几种工作单位各有利弊,也各有其吸引力所在,因此,如何选择与权衡,完全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需求和实际状况而定。但是选择的原则应该是“量力而为,实事求是,把握现在,谋划未来”,也就是说,选择的工作单位要符合大学生自身的现状和需求,同时要保证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再次,大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要贴合实际,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准备。在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中,有这样一句话:“梦想很性感,现实很骨感”。意思是,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往往都雄心勃勃、凌云壮志,希望将来能够干一番大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一旦他们踏入社会,就会发现现实很残酷、竞争很激烈,就会发觉自己的渺小和孱弱。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时候,务必要贴合实际、接近现实,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充分准备,要不怕跌跟头、碰钉子;要迎难而上、越挫越勇。唯有此,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和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综合而言,当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还处于徘徊、迷茫甚至失落的状态中,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和位置,没有将就业和人生联系起来。当大学生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充分的评估自己和务实的选择工作方向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走出了就业和工作的第一步。

三、 大学生应该满怀理想和信念,不断提升自己

就业是一个体验人生、锻炼自己的机会,应该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堂课”,帮助他们“脱胎换骨”,开启人生的又一个新旅程。所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对自己心态的把握和掌控,同时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领域,找到自己可以为之奋斗和拼搏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在就业的选择、执行的进程中,大学生应该满怀理想和斗志,同时坚持信念和意志,用就业来锤炼自己,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大学生应该认识到,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旅途,而就业不过是这段旅途中的一处小风景,应该用更为坚毅、勇敢和坦然的态度面对一切的挑战,不断的提升自己。要坚定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并将其体现在就业、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要把信念和理想作为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获得丰硕的人生成果,实现更大的人生和社会价值。

应该认识到,就业不是一次普通的选择工作的过程,而是大学毕业后人生方向和目标的重新界定,是对个人未来发展的主体描绘,也是对人生愿景的核心布局。要千方百计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优秀复合型应用人才。大学生要把就业当做又一次人生的“大考”,选择喜欢的工作,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寻找下一段梦开始的方向,为自己的未来奋力一搏!

参考文献:

[1]陶蕊娜,纪晓艳.浅议就业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4).

篇7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近三年的调查发现,普遍就业率并不理想。2016年我国高校新增毕业待就业人数756万人。而调查发现,我国的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依然很多,但对于高校新增毕业学生并没有过多需求,很多企业宁愿付出更多资金聘请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也不愿意低薪聘请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那么从根本上分析,一方面,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具备实际工作的经验,往往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来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对很多大学生培养了很长时间,能够胜任具体工作需要时,又很难留住此人在企业中长期发展。这两方面因素,导致了很多企业并不希望聘请刚毕业的学生。而从大学生角度调查分析,《2016年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显示,62.5%的以就业本科大学生对自身的薪酬待遇并不满意。而这些因素也导致了学生并不会考虑在企业中长期发展。这是就业机会与期望不能得到统一发展的结果,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现状。

二、高校社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予以高度重视

对众多高校指导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中发现,我国高校目前并不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普遍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都是在大三下学期,在大学生即将进入企业实践的时候,通过临时充电,为学生做部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这样的方式过于片面,不能让学生在短暂的课程学习中,马上树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方向上的内在联系。这是我国高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的失误,也是在社会实践工作中的偏差。纵观就业率较高的学校,都是在入学之初便开始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而且职业生涯的课程内容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都是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问题。

2、没有与用人单位建立有效沟通的机制

许多高校在就业问题上,没有提前向企业咨询具体需要人才的方向,从而导致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并不能?c企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导致了很大学生在企业实践工作中,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往往是企业在岗位中不断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不仅耽误了学生发展,也影响了企业快速发展的目标。这是高校未与企业做好沟通的原因。

3、就业指导发展方向过于片面,没有利用更多的发展空间

我国高校目前还是处于向企业推荐学生的阶段,或者将学生推向社会后让其自己寻找工作机会。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发展,更加不利于高校就业率的提高。在这样的过程中,高校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就业环境可以有很多方式,即便是让学生灵活就业也要做好正确引导。而且多数高校也没能利用好高速发展的网络平台,为学生引导更多的就业渠道与发展空间。这不仅是高校的失误,也是社会实践工作的狭隘。

三、社会实践如何指导大学生就业

1、注重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

在高校中广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旨在为辅助大学生认识就业形势,分析自身优势,找准就业方向,实现终身职业发展的能力培养。那么高校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从重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开始。以下我们对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进行分析。

首先,对学生进行MBTI职业性格测试。分析学生的性格确定适合就业的方向,是否时候该职业的发展。通过霍兰德SDS的职业兴趣测试判断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在本专业中适合技术研究或者更适合行政管理。当能够确定学生在职业上的选择,以及发展方向后,便可以这对学生的特点指导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

然后,通过测试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就业方向,以及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该方向的学习和实践。对于适合从事技术方面的学生,可以指导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如何进行专业进修,以及资质评定。而对于适合该专业上行政管理方向的学生,应当培养其在本专业之外进行更多的辅助专业学习,如人力资源、企业管理、行政自动化等一系列专业的课程。从而区分学生的发展方向,令其发展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最后,根据不同学生的职业规划,对其进行不同社会实践工作的安排。如适合市场营销方面的学生,可以引入到企业的销售部门进行实习。而适合行政工作的学生,可以引入到企业的人力部门考察学习具体工作内容。那么适合技术发展方向的学生,也可以推荐到企业的生产部门进行实践学习。通过学生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方向上进行研究探索,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实际工作人才。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商议发展,也有利于企业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指导和规划。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不仅要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教学安排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也要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定期进行跟踪指导。解答学生在社会实践工作中的困惑,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以及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其中普遍需要教师指导的方向,包括学生人际交往上的沟通能力。让学生平衡好心态,服从企业的管理制度,学习企业的文化发展,学会和领导沟通,虚心向前辈请教。从而适应企业,适应工作岗位,应用社会实践工作。

2、重视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

高校培养专业人才,为其能够在毕业之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那么为了让学生毕业之后顺利参加工作,就要从企业的方向考虑问题。企业需要员工,是需要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这就需要高校毕业的学生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也需要高校与企业直接建立良好的沟通。通过增加交流,了解企业需要人才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

为了与企业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一方面,专业教师要走入企业中,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到高校中来,考察高校专业教师对学生指导教育中的不足。而为了更好的促进双方合作,以及建立长期合作的方式和方法。应当在企业中建立实训基地,定期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也可以聘请企业内的优秀员工,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不定期的访谈或者指导。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与双方合作,建立长期共赢的互动模式,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绿色通道。

而企业方面也应当注重与高校的长期合作关系,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领抢夺人才的优势。通过开展深度合作,不断促进双方合作的成果。通过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培养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为企业创新提供向前发展的驱动力。接收高校实践的优秀学生,为企业注入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从而不断提供企业员工工作状态的积极性,保障企业良性运转。而促?M双方合作,不仅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政府部门也应当大力扶持,通过优化相关法律,为双方合作建立高效机制。那么双方成果的合作,将成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方式。

3、利用网络资源创新就业渠道

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模式。而高校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内容也可以依靠不断扩大的网络资源。根据我国倡导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概念和意义,针对时展的需求和探索。为高校学生创立网络资源上的创新就业渠道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指导高校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的发展空间,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机遇,而且要特别重视创新创业类的实践活动。网络资源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已经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调查有一部分专业知识过硬的学生,通过在校期间专业技能的完善,可以通过自身创新意识的发挥,创造颇为专业的项目,利用网络平台的覆盖面得到很好的发展空间。例如,一些利于生活需要的小发明,通过申请国家专利的认可,在网络中发起众筹,从而获得了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广泛的认可。为灵活就业打开了新的形势。而且调查中发现,很多电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已经通过专业教师的指导,在一些网络平台中销售部分商品,而且多数学生取得不俗的成绩。这些方式都是高校应当利用和推广的重要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强大作用,完善社会实践工作。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我包装和自我推荐,与社会资源开展高效的互动。现代企业在开展企业招聘的时候,更多会选择通过网络平台的推广进行招聘工作。在一些大型的就业网站,如51job和前程无忧等,都有很多大型企业的招聘信息。高校的指导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寻找适合自身的工作机会。不仅要从专业方向上不断充实自身的就业能力,而且要从高校学习之初就在课余时间寻找相关专业的兼职活动。从而树立大学生自主实习的意识,以及不断丰富实践内容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在这样的过程中,高校的指导教师应当明确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角色,帮助学生认识网络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也要规避网络中一些负面的信息。从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方向上,纠正学生容易受到不良网络因素的影响。从而建立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的正确思维,以及合法模式。

篇8

【关键词】大学教学 就业指导 意义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教学中的就业指导课程如何指导学生就业,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面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的构建、专业学科的发展等问题,高校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多种模式教学、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师资力量,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教学的水平。

一 开展大学就业指导教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市场开放搞活,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分配形式,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相关资料表明,我国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630万,预计明年的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60万。针对这种现状,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开设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为大学生的毕业、就业、创业等提供全面的、有效的、高质量的指导服务。

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学生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供需矛盾突出,总体就业率不高。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减员增效的措施使得大学生就业渠道变窄;事业部门的精简分流更使得大学生就业通常选择的就业方向的进入机会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将随着高校扩招逐年增加。据统计,2002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为145万人,2003年猛增至212万人,2004年、2005年分别为260万人和320万人。如果按初次就业率70万推算,今年将约有6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明后两年将分别约为80万和100万。而民营企业和西部地区等一些急需人才的地方却又很少有毕业生问津。这些使各高校不得不认识到搞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的教育应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必要的变革。高校的发展变化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加大了竞争的环境。毕业生作为高校的成果体现,成果的输出情况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状况清晰的展现了高校教学的水平和管理措施,同时可以提升高校的知名度,促进生源质和量的提高,直接关系着高校以后的建设状态和发展方向。面对社会的需求,学生的迫切期望,进行有效的毕业生指导工作,可以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做好指引,为高校未来的创建发展打好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毕业状况是自主择业和自谋创业共举。对于社会中对人才的需求信息需要有较好的沟通渠道。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研体制,可以建立起沟通学生和企业、部门双向的桥梁。可以向大学毕业生提高广泛、准确的招聘信息,也可以向企业部门等介绍毕业生的学习成果、专业知识、兴趣特长等信息等状况,方便企业、部门等用人单位选用适合的人才。

还可以针对企业、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对专业的需求状况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汇总、分析,面对出现的问题和潜在的发展需求对高校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时做出调整,以便培养适用型的人才。高校毕业生的指导工作体系可以避免高校的教学内容、培养方向与现实的人才的需求方向脱节,提高毕业生的发展前景。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大量的人才动力,高校就是社会的人才库。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是尽量合理地调配人才资源,避免人才的浪费。有一部分毕业生盲目地向往我国经济建设发达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区自身的人才量和原有的、现有的人才数量已经是供大于求,同时对人才的要求和面对的压力日益明显,对毕业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可以适时的进行疏导,引导学生到更适合的发展较缓的地区工作,发展自己的事业,鼓励毕业生自己创业,自谋发展。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思想观、避免人才资源的流失,加强合理的调配。

二 全面发展,提高大学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要充分发挥作用,必然要建立业务能力强、有责任感的专业化的指导队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转变以前坐以待毙的思想观念,加强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观念,在其位谋其政,全面考虑毕业生的就业心情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方向,为双方提供搭建沟通的桥梁,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序地开展。作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地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为学生服务的积极性,提高与企业等单位的对接、沟通能力,提高对信息的分析、整理、分类的能力,从多方面增强知识层面和业务水平,不断为毕业生提供实效性强的招聘信息。

针对大学毕业生开展不定期的就业类的讲座,让学生了解相关劳动部门的各项制度,分析目前的就业情况,国家新近出台的优惠政策等,增加学生就业的意识。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还没有考虑就业的方向,面对职场的就业状态思想薄弱,没有未来的规划,甚至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阅历经验很少,对于求职中的技巧知道得少之又少,有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对于就业持盲目的乐观态度,对未来的期望值不切实际,还有的大学生对前途的发展存有恐慌,心里的压力过大束缚了思想。面对毕业生出现的这些问题,就业指导部门应适时的开展就业指导培训,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思想观念,而且就业指导培训应该贯穿在整个的大学学习中,逐渐培养学生地就业思想。同时就业指导体系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推动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的发展。

建设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平台,增强沟通信息的通畅性。目前毕业生对求职的信息了解得不及时、不全面,信息分散、缺乏、失真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当务之急是尽早创建高校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增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的沟通。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心理辅导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5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可以说,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一项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事业。目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趋复杂,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脆弱。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若能持续并及时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突出问题,高水平开展就业心理指导,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谓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拥有更多就业、择业机会的同时,大学生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因此,部分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虽从总体上看,多数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就业心理素质相对稳定,也存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就业认知有偏差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评价、工作岗位、就业环境等判断不清晰,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从而影响就业选择,产生多种就业心理问题。第一,就业期望较高。部分毕业生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的“三高”工作,就业期望和自我评价较高,有时就业取向脱离现实,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1],给其就业带来障碍,造成信心受挫。这一点较多地体现在一些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身上。第二,自我认识过低。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反馈,长期形成较低的自我认知,自我感觉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求职中,犹豫、退缩、信心不足,特别是遇到多次求职挫折后,呈现出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这一点在贫困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三,就业心态消极。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等、靠、要”心理,个别学生甚至持有“就业靠的是关系,不是能力”的错误认识,缺乏就业主动性或参与就业竞争的心理准备,而是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这一点较多地体现在大城市学生中。

(二)情绪调节能力弱

有些大学生在面对严竣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心理压力较大,心态不够平和,从而产生一些不良就业情绪和问题,影响其顺利就业。第一,焦虑心理。这是毕业生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情绪心理。毕业前,很多大学生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失业、签约与违约、工作与升学等矛盾,常常难以取舍,表现出过度焦虑[1],精神上紧张烦躁、心神不宁,特别是在择业遭受挫折后,焦虑心理更加严重。而这种焦虑心理如不能及时化解和调适,则会给学生求职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第二,抑郁心理。这是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择业竞争的加剧,使得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增强,所遭受的挫折也增多,一些毕业生在就业中受到挫折,便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自我封闭、沮丧压抑等不良状态,有的甚至会放弃努力,自暴自弃。第三,偏执情绪。有的毕业生把其他同学找到待遇好、工资高的工作岗位认为其“走后门,有关系”,不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情愿失业也不就业,偏执地去追求所谓的“就业公平”;有的毕业生不根据自身条件、工作岗位要求等情况,及时调整就业目标,宁可待业也不就业,偏执地追求较高工资标准;有的毕业生无视其所学专业性质以及社会需求情况,坚持岗位偏离专业就不就业,偏执地追求“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些不良心理现象,必然减少他们的就业机会。

(三)从众攀比心理作祟

受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择业局限在某些工作岗位,与同学攀比就业岗位,陈旧的就业观念尚未转变,错失了很多就业良机。其中,一些毕业生从众心理严重,缺乏个人主见,受家长和同学就业情况“绑架”,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职业、“高大上”岗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不能冷静认识自我现状,只希望能比别人“高出半头”,却往往事与愿违,极易遭受就业挫折。

二、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受严竣就业形势、高校就业工作、家庭环境氛围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特点,主要可从三方面进行归因分析。

(一)认知教育不完善

系统的职业认知教育缺乏,这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毕业生实践经验较少,社会阅历不深,在专业的、必要的就业认知教育缺乏的情况下,很难对自身产生较为完整的认知评价。深究其原因,一是辅导员针对毕业生开展职业认知教育较少,开展职业倾向、气质类型、个性倾向等测试极少,这样,造成毕业生面对择业矛盾,显得无所适从,心理负担加重,不能明晰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二是辅导员缺少职业认知教育理论,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无法切实有效引导毕业生清晰地认识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在认知态度上的稳定和成熟。三是高校尚未把职业认知教育列入学生的培养体系。专业教育之外,使毕业生无法准确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二)心理辅导不系统

高校虽然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不过受师资及财力限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工作开展得还不够系统。第一,高校开展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较少,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内容不多,关注少数毕业生或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多,缺乏完整的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尚未充分认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极端重要性,未让更多的学生建立起足够的就业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第二,高校就业心理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够,多偏重于理论传授,缺少求职的健康心理和挫折实践训练,没有开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教育。当学生遇到择业挫折时,仍不知如何去有效缓解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第三,尚未构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学生—家长”三角支持系统,辅导员教育与学生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辅导员教育与学生家长就业观念存在分歧,学生择业与家长教育存在不和谐的一面,三者在就业问题上需进一步达成共识。

(三)就业指导不到位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已建立,并已配备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不过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多,无法针对所有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使得就业工作相对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工作“缺位”。第一,高校部分辅导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和认识欠缺,更谈不上开展相关教育和指导,加之依旧存在“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主要针对毕业生”的观念,未切实将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纳入低年级学生教育中。这样,造成毕业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能力不强,临近毕业依旧找不准求职方向[2],错失就业机遇。第二,高校就业指导尚未将体验式或训练式的教学方式广泛地应用于课堂。目前,主要就业指导形式仍以课程讲授为主,缺乏师生的互动。偶尔安排就业指导讲座,也多是讲解就业理论,缺少对毕业生所学专业的就业实践分析和针对性指导。第三,高校就业指导内容多是三方协议签订、就业信息、招聘会组织等,缺少系统性的、连贯性的就业指导内容,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观念引导、就业心理疏导、就业政策解读、就业现象分析等方面缺少,针对性强的指导措施不多。当学生面对陌生复杂的就业环境时,往往“心中无数”,不良情绪无法及时调节。

三、实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对策

面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复杂性,高校辅导员应积极调整思路,转变观念,改进就业心理教育的实践与管理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

(一)加强学生认知教育

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自我认知和评价,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素质的基础环节。正确的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主动调节情绪。第一,要实现学生自我认识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将自我认知教育贯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并辅以职业兴趣测试、气质测试等,使毕业生较早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准确地认识自我。同时,引导毕业生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和个性特征,客观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指导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科学理性地进行择业决策,自觉提高自我心理调适水平。第二,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指导学生择业在考虑工作收入、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因素的同时,更应考虑职业对自我发展的影响,职业对实现自我价值的作用。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根据职业发展方向,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第三,要培养学生积极就业的心态,通过就业形势研判、就业政策解读、就业挫折应对、就业困惑解答等辅导,使毕业生全面了解择业环境,树立竞争意识,确立就业自信,提高抗挫折的能力,端正并不断调整择业心态,摒弃懒惰心理,克服焦虑心理,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主动择业。

(二)构建心理辅导机制

高校辅导员在推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作用显著,应积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学生活动、心理辅导等形式,探索建立起系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第一,辅导员要确立“大心理教育观”,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授,辅助其他活动载体,延伸心理教育内容,拓宽心理教育途径,讲解就业心理困境案例,探索并建立从大一新生到大四毕业生科学衔接和有效沟通的心理教育机制,引导学生敢于自我面对,善于自我调适,正确对待心理压力。第二,辅导员要组织开展求职心理技能训练,特别是“体验式培训”,以小组讨论、情景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3],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并熟练运用理性情绪法、自我静思法、自我转化法、适度宣泄法及松弛练习法等情绪调节方法[4],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理性客观地进行归因分析,正确地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消除不良情绪。第三,辅导员要探索与家庭、学生建立“辅导员—学生—家长”三角支持系统,构建辅导员与家长联系制度,使家长的价值观、择业观与时迁移逐步与社会、学校、学生实现同步;探索构建辅导员与学生网络互动平台,实现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个性化,加强辅导的针对性。通过这三者的结合,最终形成目标一致的就业心理教育合力。

(三)丰富就业指导内容

伴随着高校就业工作不断向全方位、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辅导员作为学生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和就业实际,将就业指导工作内容逐渐丰富,以适应大学生求职择业需求。第一,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学习、领会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并以此来指导他们的就业选择,以便让他们比较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同时,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实时调整就业目标[5]。第二,培养学生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通过学生活动、暑期实践、模拟职场、素质拓展等项目的开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接触就业市场,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实践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环境适应能力和素质等。第三,拓宽就业教育和服务形式,积极帮助学生通过媒体、网络收集各类人才供求和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召开专场招聘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积极开展诸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求职择业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积极落实好未就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或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难题[6]。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显示出巨大的优势。高校应加强辅导员就业辅导技能培训,并积极支持和鼓励辅导员探索和实施开展就业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新措施和新手段,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拥有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戮力同心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徐敏华,.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93-94.

[2]童玲.高校班主任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策略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35):3279-3281.

[3]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6-128.

[4]姚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10):158-159.

[5]韩嫣.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36):106-107.

篇10

关键词:学生干部;就业;方法

一、调查基本情况及分析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就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3年的毕业生人数650万。作为大学里一群特殊的群体――学生干部,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初步调查显示,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值得肯定,但也存在较重的功利思想。

1.学生干部就业利弊共存

(1)能力和经验突出。在调查中,笔者发现55%的就业单位认为学生干部比同类毕业生更具有优势,他们有较好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思。而学生干部在就业过程中表现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很快就适应了新的职场生活。最好的企业需要的人才都是那些既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又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自学和自修,并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学生干部在此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势。

(2)就业意识有不足。但也有近四成的调查者认为学生干部存在较重的功利思想且忽视自我管理和自我表率。这些现象都在学生干部就业中给他们的表现减分。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在学会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首先,要做事,先做人大学生包括学生干部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这些都需要学生干部在就业时引起重视。

二、学校课程促就业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48%的企业家认为学校开设的礼仪培训使毕业生在职场上有良好的外在表现,毕竟社会和学校还是有所差距,刚从象牙塔出来的学生往往不是很了解各方面的礼仪,倘若在学业期间,学校开设此类课程,能有效的帮助他们了解各种礼仪知识,使他们懂得何种场合应该有何种行为,怎么样能更好地与人沟通,避免以后在社会上碰壁,并且有助于同学们快速的融入职场这个新的环境。有47%的被调查人事部主管认为学校安排的各类专业方向讲座是有必要的。大学由于其专业细化的特殊性,有些专业看似相像,实则区别很大,学校安排的各类专业方向的讲座,能有效给各个专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择业的方向,使他们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到自己所读的专业,明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并且能够在学业期间对自己的职业做好规划,向预期目标不断奋斗,最终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同时,有42%的人认为学校可开设办公软件课程。让毕业生在步入职场时,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三、学生干部就业方向一边倒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干部更倾向于在政府机关、金融、证券、保险业、商贸业行业就职。他们选择的往往是薪酬较高,福利待遇较好,目前发展的较好的行业。诚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而学生干部一般自我定位较高,认为自身在工作的开展中学到了很多经验,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较他人而言更具优势,能更好的胜任一份工作,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而被问及在职业选择中,最看重什么因素时,59%的学生干部选择薪酬标准。这也使得薪酬标准成为他们在选择工作时考虑的最多成分。除此之外,单位前景和工作环境也有近五成的人选择。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干部在就业选择时存在一边倒的趋向。

四、意见与对策

1.保持归零心态,从基层做起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一个人的心态永远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身为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更应该具备归零和学习的心态。无论在大学期间取得如何优秀的成绩,做过什么职务,大学毕业只不过代表你曾经接受过高等教育,那些辉煌的成绩都属于过去。在调查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生干部存在较严重的功利思想,这更值得同学们反思,当学生干部与功利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也就违背了学生会作为一种平台提供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机会的初衷。学生干部并非是一种荣誉,它只是对于这群特殊群体的一个代称。所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基层做起,深入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才有助于学生干部就业。

2.学以致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积累大学生的工作经验,让大学生直接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要求,从而自觉调整期望值来符合社会需求。平日里大学生在学校,课堂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只有投身到实践相中去,才能真正做到为实践服务,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社会实践经验不仅能有效弥补用人单位所认为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不足,还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也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与积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五、总结

学生干部是在班级,学院或者学校担任一定职务,定期完成一定任务的特殊学生群体。他们具有较好协调沟通表达能力,通常能成为一个群体,组织的带领者。正因为如此,他们自身却定位不准确,往往高估自己。在就业难的浪潮中,他们面临着自身能力较好但功力思想严重,定位不正确的矛盾。以此看来,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为自身,企业,社会带来最佳效益,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首先应该具有归零的心态,即正确的认识自己,摆平自身的位置,放低自己的心态,从基层做起。其次,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再次,通过各项活动增加自身的经验,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结合,更好的迎接就业的浪潮,做未来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