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的实验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的实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的实验

篇1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各层次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从宏观的天体运动和微观的粒子运动,离开了对它们的观察和分析,将无从研究。物理实验可将自然现象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摒弃次要的因素,突出主要矛盾,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在两千多年以前阿基米德就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浮力变化的规律即阿基米德原理;1820年奥斯特关于电流磁场效应的著名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罗兰实验不仅表明运动的电荷对磁极有作用力,而且启示电流是由电荷运动形成的,从而使人们对电和磁有了新的认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是物理学前进的动力,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与物理实验密不可分。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动好学,对未知的领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利用好他们积极的方面,克服他们消极的方面。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上,教师要把物理教学内容和物理实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适当地多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是今后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而教材中课堂演示的实验不多,而学生分组实验更少。为此,我除了做好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以外,我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的演示实验,把一些演示实验改进为学生分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在设计和准备实验时,要遵循以下的原则:①目的性原则;②直观性原则,包括:物理过程的直观性;物理器材的直观性;实验器件的直观性;实验现象的直观性;③简便性原则;④启发性原则。

二、对初中物理实验的改进

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教材研究,我对“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关系”以及“串联电阻的等效电阻与各串联电阻的关系”的两个电学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进一步提高课堂效果。

(一)对“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关系”实验的改进

1.教材中对实验电路设计不够合理,原因有两点

①本实验是通过欧姆定律来研究欧姆定律。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欧姆定律,所以很难理解为什么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就能改变和保持AB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

②学生很难正确区别“一段电路”与“整个电路”两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本实验中,研究AB这段电路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及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的关系时,不容易将AB这段电路与整个电路中分离出来,更不会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见图1)。

2.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不利于学生探究式的学习

教材中“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属演示实验,教师做给学生看,把数据告诉学生,最后由数据分析得出欧姆定律,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把物理规律告诉学生的过程,不是学生探究规律的过程,只教给他们物理的知识,不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3.“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关系”实验的改进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该实验作了适当改进,避免了以上两个学生困惑的因素,改进的方法是:

①在研究电阻一定,电流和电压关系时,我采用的是可变电压的电源。把电源开关,电流表,定值电阻(10?赘)串联(见图2),把电源电压直接加到电阻的两端,调节可变电压的电源,使电压成倍增加,分别调到1V,2V,3V,同时读出电流表中相应的电流值。设计这样的实验电路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分析电路各个物理量的变化关系,便于学生观察和读数,便于学生分析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学生可以从简单的实验数据当中得到,当电阻不变时,电路两端的电压增加几倍,而电路中的电流也增加几倍。由数学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一:“电阻一定,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②研究电压一定,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电源的电压保持不变U=3V,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依次接入5Ω,10Ω,15Ω的电阻(见图3)。通过观察和记录电流表相应的示数,分析实验的数据,电路的电阻增加几倍,电路中的电流减少为几分之一,学生由数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二:“电压一定时,电路中的电流与电路的电阻成反比。”

附电路图如下:

本实验通过改变电路的设计方法,不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R两端的电压,也不需要用电压表测电压,使电路连接更简单。然后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实验目的明确,教学过程符合实验设计的直观性原则,教学过程简便,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同时使物理教学更富于生动,有趣,更能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双边过程。

(二)对“研究串联电阻的等效电阻与各电阻之间关系”实验的改进

为了研究串联电阻的等效电阻与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中学物理教材采用实验先测出两个串联电阻的等效电阻,再用一个与之相等的电阻替换这两个串联电阻,发现替换前后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不变,然后比较这个电阻与两个串联电阻的阻值的大小关系,从而得出“R=R1+R2”的结论。

1.实验中存在不合理的因素

此实验有两个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实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实验能力和科研素养;二是通过实验,观察和计算得到数据,为后面的理论推导提供感性材料,但实验中由于定值电阻的体积较小,学生观察不到两个电阻的连接方式,并且实验只进行一次,给学生提供的感性知识不足。学生认为实验结果是一种巧合,可信度差,不能激发他们寻找理论依据的欲望,直接影响实验后的推导及整个课堂教学效果。

2.实验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中,我用旋扭式的电阻箱代替两个串联的电阻阻值进行实验,取得较好的效果,改进后的优点。

①实验的可见度提高:由于两个定值电阻的体积较小,中远距离的学生看不清电路的连接,改用体积较大的电阻箱,面对学生竖放在讲台上,教室内的学生均能看清电路的连接。

②操作方便:用两个定值电阻进行实验与验证,必拆除两个串联的电阻,更换为另一个等效电阻,实验操作不方便,而用两个电阻箱进行实验时无须进行电路拆除,只需调整电阻箱的旋钮使其指示不同的位置即可。

③实验的可信度强:在用电阻箱连接电路后,只要改变电阻箱位置就可以进行任意两个电阻值串联等效电阻的验证,实验次数增多,打消了因为实验次数少而使学生误认为是巧合的疑虑,增强了实验的可信性。

篇2

关键词:视力障碍学生;开发实验资源;实践探索

一、物理体感实验的概念和研究背景

物理体感实验是一种不需要实验仪器就可以完成的物理实验。这种实验对实验环境、实验设备成本等的要求很低,所涉及的实验范围又很广泛,在各类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都有用武之地。可以给视障学生最直接生动的体感体验,对物理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人的教育对象是视力障碍者。视力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双眼视力损失或视野缩小,而难以从事一般人所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他活动的人。

本人以自己所任教的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启明部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一共15人,其中12人全盲,3人低视力。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研究和调查试验。本人对九年级15名视障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考试测验等,归纳出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对物理概念的掌握情况和动手实验探究等方面的能力的变化情况。

事实表明,通过对视障学生开展物理体感实验教学,视障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明显的提升,对物理现象和概念的理解有显著的改善,且解决生活中难题的能力有所提升。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有利于视障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现象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视障学生由于身体缺陷,无法对物理现象通过最直接的视觉进行观察。如在教授“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时,由于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视障学生不容易理解。此时可以设置一个体感实验让学生感受压强,归纳出影响压强的因素。实验中,让每一位视障学生伸出左手,右手拿一支铅笔用有橡皮的一端垂直压左手手心,左手手心感受右手施加不同力道时手心的疼痛程度;然后右手拿铅笔,用铅笔的橡皮端和笔尖端用相同的力按压左手手心。左手手心感受相同力道下的疼痛程度。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轻易得出压强的大小和压力以及受力面积有关。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也越大。

通过该物理体感实验创设的物理实验情境,能够使视障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资源,体验物理实验的现象和规律,增加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提高教学乐趣和质量。

2.物理体感实验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多感官配合

物理体感实验是要求参与的学生个体通过肤觉等感知物理因素对身体的刺激的教学活动,它与仅仅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开展的实验相比,能更有效地引起视障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刺激反应,得到更加真实直观的经验和经历,从而形成较完整的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如在学习弹性势能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的物理规律。本人给视障孩子每人分发一个橡皮筋让他们双手各捏住橡皮筋的两端。第一次双手拉开较短的距离,使橡皮筋的形变程度较小,放开一只手,使橡皮筋弹向另一只手,感受听声音的大小以及手被弹击的痛感。第二次双手拉开较长的距离,重复以上操作。体验橡皮筋两次不同形变对自己产生的效果。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物理体感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刺激和感性经验,引起学生的知觉和注意力的集中,更好地感受物理现象和原理,加强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3.物理体感实验有利于培养视障学生的积极乐观情感

物理体感实验让视障学生的身体全部或部分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在简单直观的实验中体会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对视障学生而言,初中八、九年级两年所学的物理知识具有非凡的实际意义。视障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大部分学生需要进入社会寻求谋生就业的道路。而初中所学的物理知识对他们以后的日常生活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他们亦能使用掌握的实验技能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难题,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开发与使用体感实验的经验和反思

1.由于物理感体实验的实验对象是视障学生,且本学校启明部九年级15名学生中有12名是全盲学生,3名是低视力学生。所以适合他们的实验资源较为短缺,需要量身打造。学生对于自己看不见的实验资源器材等的感知也存在不足,导致实验的开展遇到一定的阻力。

所以,教师需要善于利用适合学生且较为容易操作的实验器材。在利用学生本体为实验的对象以外,要多开发身边常见的资源,甚至废物利用。如教室里面的公物、盲道、文具、简单的小电器等。

2.由于物理感体实验的实验对象是视障学生,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无法有效借助视觉协助实验,就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人类的肤觉承受有一定的极限,而且不同部位的阈值也不一样。在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能超过学生肤觉的阈值。特别是在操作某些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时,教师要选好材料,并先于学生进行先行的尝试,确保不会伤害到视障孩子。如比较沙子和水的比热容大小时,注意沙子和水的温度,以免烫伤学生。在感受弹性形变与弹性势能的关系实验中,橡皮筋不应过分用力拉伸,以免断裂溅射到学生。

3.物理体感实验是人通过肤觉对某些物理刺激进行的定性非定量的感知活动,对视障学生而言,是一种感受客观世界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有益于促进他们的认知和动手操作的发展。但是物理是一门严谨精美数据化的学科,实验中的定性感知刺激还是远远不够全面和准确,体感实验不能代替常规的物理实验,它应该与常规实验相互配合使用。但是不可否认,体感实验对视障学生的帮助和意义是巨大的。

四、物理体感实验的操作和应用实例

物理体感实验在普校和特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任课教师也开始重视并应用它。目前我校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启明部八、九年级物理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老版本物理教材。因为该教材和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的盲文版物理教材配套。以下是本人课堂中部分体感实验的操作和应用实例:

实验一:第13页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让视障学生边说话边摸自己的喉结。此时能够感受到说话时喉结的震动。说明物体的震动能发声。

实验二:第19页音调和物体震动的频率有关。

取7个相同的玻璃杯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杯身,听声音的差异。视障学生能听到不同音调的声音。

实验三:第29页回声。

一名视障学生分别在操场和空房间内大声说话,另一名同学在相距5米处倾听。在空房间内听到的声音和原音不同。

实验四:声波能传递能量。

让视障学生拿着一张纸放在大功率的音响前,感受纸张的震动。视障学生能感受到纸张随着音响的发声而震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实验五:第61页凸透镜对光有会聚效果。

让视障学生双手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阳光照射的凸透镜的下面,感受手的温度。阳光照射的凸透镜后面的手感觉温度更高。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效果。

实验六:第29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请视障学生在自动扶梯外侧用手摸扶梯的扶手。感觉扶手在不断运动;请学生乘坐扶梯,用手摸扶梯扶手。感觉手和扶梯之间相对静止。说明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实验七:第60页体验摩擦力。

请视障学生将两本物理书一页页交叉互贴,双手抓住两本书的书脊对拉。感觉阻力很大,需要较大的拉力才能拉开,从而体会出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

物理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验学科,设置视障学生能够操作的体感实验,让他们感受物理的魅力,理解物理的内涵,培养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在实验准备的时候也要多考虑视障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多开发合适的实验器具,让体感实验真正地为视障学生服务,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伟,梁晓燕.物理体感实验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7(4).

[2]李婕.从物理体感实验中开发实验资源[J].物理通报,2011,11(2).

篇3

关键词:认识特点;科学教学;综合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87-01

1.了解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与能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直接联系。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对一些趣味性问题的设计。教材每章后面都有供学生课外阅读的"科学世界"。这些材料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能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1.1 了解初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均在发育阶段,学生开始能独立思考,并逐渐有自己的思想。这个时期学生看问题容易存在片面性,只能局部地去思考问题,遇到事物只考虑表面现象,忽视了其内在本质。这个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成绩分化,影响学生道德思想的转变。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是相当重要的,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端正初中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远大的、与社会实际意义相联系的,如争当社会先进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等;另一类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如想取得好成绩,考入好学校,有较浓学习兴趣等。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动机偏向于第二类,只有随着认识的深化,第一种学习动机才会逐渐发展起来。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较强,对事物都有强烈求知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的角色。

2.通过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物理探究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得出结论。这和传统的物理教学有所不同。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主,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新课程物理教学是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为主,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感悟获得直接经验,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把问题提出,引导学生自己独立的去探究问题,切不可图省事包办代替。教师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进行探究实验的引导与指导上,帮助学生按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其良好的探究事物的习惯。例如,探究活动"估测人的功率",本来是让学生讨论交流后,提出一种可行的办法,然后再亲身实践,测出自己功率。而有的教师由于担心课堂时间紧,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非常少,以至于一些同学没有弄明白就跟着其他同学一起跳台阶,而在测功率的过程中,由于课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当一部分学生提出没有手表计时,教师出于好心就帮着给他们计时,结果有部分同学只记得上课跳了台阶,却不知为什么跳台阶。看上去是热热闹闹的,全班同学都参与了探究活动,而实际上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师又不能放手让学生独立的去实践,探究活动只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明确指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通过练习来强化重点、掌握难点,如:我们学习了电压、电压表及其使用方法,以及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给学生总结出这几部分知识的要点,还可以指出电压,电压表及其使用方法,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是这一章的重点、难点,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思考、辨析等方式,总结出这些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使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的目的。

3.强化操作能力 促进思维构成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物理教学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对物理实验的重视程度。新教材的编写突出了实验操作,并注意少用专门仪器,选用日常用品和容易得到的物品来做实验。使各项实验都有条件完成,增加了学生动脑的机会。新教材还偏写了大量小实验,让学生课后完成,补充了学生实验开始不足。这些小实验设计简单,器材易得,构思巧妙,对学生参与和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以及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课外让学生做一些实践性的练习,如:在纸条上放光滑小石块验证实物体具有惯性,用密度知识测量教室内空气质量等,这些练习题注重联系实际,形式多变,难度适宜,有利于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老师,不但要学会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在教与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知识能力。

思维能力在物理学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物理学的思维方式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个飞跃的能动过程。在物理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认识能力,就要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在讲解惯性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从匀速直线行驶的车上坚直向上跳起来,会落在什么地方?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能力。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实验;探究实验;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重要教学方式的课程,实验教学是揭示物理现象的重要方法。实验教学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物理知识都离不开实验教学的证明,实验是论证物理理论的重要标准。

实验是全面贯彻物理新课改理念,有效提高初中生物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新时期赋予了实验教学全新的作用。下面是我自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探究,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做好演示实验,调动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积极性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第一构成要素,在整个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演示实验可以在课堂上再现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从中能够有效获得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进而营造有助于学习物理的氛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知识时,我给学生做了碘升华、凝华的演示实验。我说:“同学们,我带来了一把神奇的小锤子。”我边说边拿出准备好的小锤子形状的玻璃器皿给学生加以展示,学生观察到器皿内壁有紫色小颗粒,我说:“这是碘的固态颗粒。”接着,我把“小锤子”在酒精灯上方一晃,不一会“小锤子”中充满了紫色的碘蒸气,学生都瞪大眼睛看,有的女生惊喜地说:“好漂亮呀!”这时我找准时机,讲解什么叫升华。我把玻璃器皿放在窗台上,窗户开一条小缝,让冷空气吹进来,不一会碘蒸气又变回到固态的碘,这就是碘的凝华现象。

又如,在学习透镜这一章节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一种被称为“七仙女”的魔幻玻璃酒杯,空杯时杯底什么奇特的地方也没有,装满酒后,杯底却立即呈现出活灵活现的仙女图像。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此时我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杯中酒好比凹透镜,杯底图像此时正位于一倍焦距内,于是成正立放大的图像。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吸引兴趣与积极性,这样能够水到渠成地引出所要学习的知识。

二、注重探究实验,促进初中生学习方法的改进

以前物理教学中,教师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学生要完全听教师的指挥,教师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师生地位是不对等的。新时期,我们要当好课堂教学的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使他们能够主动去观察、体验、探究、创新,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物理实验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这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技能,有时还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与配合。

例如,学习透镜这一章节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探究“猫眼”的光学原理。“猫眼”大多数安装在单元楼的门上,当有人敲门时,里面的人就可以通过“猫眼”看到门外的情况,可以得知来人的身份。“猫眼”的原理是什么呢?我指导学生拆了一个“猫眼”观察它的结构,由两个透镜组成,外面的是一个凹透镜,里面的是凸透镜。学生通过画图和讨论得出从里面向外看,凹透镜的焦距很短,它把门外的影像缩成了很小的正立虚象,这个影像正好落在一倍焦点以内,成放大的影像,这个影像恰好落在我们眼的视距离附近,于是门外的情况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了。从外面通过“猫眼”却看不到室内的情况,原来屋内的影像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本应形成倒立的实像,但是在还没有成像之前却落到凹透镜上了,最后形成距凹透镜非常近的正立虚像。人眼在凹透镜处观察,此时影像远远小于我们眼的近点,所以,无法把室内影像看清楚。如果我们眼不在凹透镜处观察,由于通光孔非常小,进入我们眼的光线远远多于屋内光线,我们眼还是无法把屋内影像看清楚。

又如,我讲完电压之后,给学生讲到了水果电池,桔子、桃子、李子等不仅非常好吃还可以拿来制作电池。这样调动了学生对水果导电性能的探究,猜想水果导电性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会了实验中如何对比分析,使学生收获很大。

学生亲手做实验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还能够让他们经历探究的锻炼,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自信心。

三、开发课外实验和小制作,提高初中生的潜力

即让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完成一些小实验和小制作。让学生自己使用身边的东西进行探究与实验,这样可以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物理的真实性,感受到物理与学习、生活的关系。同时,由于这些东西本身的作用并不是用来做物理实验的,因此,这种应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课外实验和小制作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能够调动学生实验或组织制作的乐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组织小实验与制作,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实验资源,养成学生节约的好习惯,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高效学习,这样更能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物理在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篇5

一、实验探究导入新课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材十分重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安排了很多实验。教师讲课时如果能够利用学生的小实验来导人新课,效果也很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来导人新课,其好处不但表现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明确探求的目的与方向。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技能。通过演示小实验来导人新课的好处.不仅仅反映在演示实验本身的生动、形象上,它容易把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对物理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一开始就获得了感性材料,为理解和掌握好教材内容奠定了基础。例如,我们每个人都熟悉鸡蛋,它的质量约50克,体积不足50立方厘米;其密度略大于水。它不但营养丰富,而且与物理有很多联系。以熟悉的鸡蛋为例做一些演示实验导人新课一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垫上一层沙子。先点燃一团酒精棉投入瓶内,接着把一只去壳鸡蛋的小头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缓缓“吞”入瓶肚中。分析:酒精棉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被排出。当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瓶内气体由于温度下降,压强变小,低于瓶外的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有一定弹性的鸡蛋被压人瓶内。

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针对本校物理实验器材的配备条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某些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某些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来。这样一来,即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初三物理“熔化和凝固”这一节的教学中.将晶体熔化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一套实验仪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同老师一起做这个实验,最后得出晶体熔化的规律。这样一改,效果大不相同,由看老师做实验为自己动手做实验,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加了教学效果。又如,在光学“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中,教材安排的是由老师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平面镜成像规律。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可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归纳,最后自己总结出平面镜成像规律:①像距等于物距;②像物等大;③像物连线垂直于镜面。这样教学,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为后面的光学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小实验在创新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我们的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让学生们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准备一些小实验。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各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例如:小小文具盒.实验百宝箱

1 声学实验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a 用嘴吹钢笔笔套边缘内侧,会听到清脆的声音,这声音是由于空气的振动产生的;b 将直尺压紧在桌子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伸出桌外的一端,使直尺振动,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直尺的振动。

(2)固体可以传声:将铅笔(圆珠笔、钢笔)一端紧靠耳朵。一端用手指轻敲发声,体验一下与笔不紧靠耳朵时发声的区别,可知固体(笔杆)可以传声,且传声能力比气体强。

2 力学实验

(1)演示惯性:a 取一张纸条放在文具盒(橡皮)下方,迅速抽去纸条而文具盒(橡皮)不动,说明物体具有惯性;b 取一只铅笔(圆珠笔、圆珠笔芯)放在桌面上,用力弹击,笔可以继续向前运动,说明物体具有惯性。

(2)演示力的作用效果:a 用力弯折直尺、圆珠笔芯,直尺、圆珠笔芯发生了形状的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b 圆珠笔笔尖被压伸出时弹簧被压缩.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c 取一橡皮,将橡皮扔出,橡皮将由静止运动起来;用手推平放在桌上的圆珠笔.圆珠笔由静到动,都可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电学实验

(1)演示摩擦起电:用直尺、圆珠笔外壳与头皮、衣服摩擦之后可以吸引小纸屑,演示摩擦起电。

(2)演示物体的导电性,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将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组成的一个简单电路。将铅笔木质部分、铅笔芯、直尺、橡皮、三角板、圆规等逐一串联入电路中,看灯泡是否发光。灯泡发光,说明接人的是导体;灯泡不发光,说明接人的是绝缘体。从而可演示物体的导电性能的好坏、区分导体与绝缘体。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能力;意义;途径

一、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培养的意义

物理,是初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构建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的联系,形成初步的自然科学思维有重要意义。物理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生活之中处处都有物理的影子,而物理也只有结合生活才能变得更加有色彩。同时,物理也是一门基于实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实验在物理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物理实验能力主要包括对实验的理解,对实验器材的运用,通过实验手段验证物理定理、定义观点的能力,另外还有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探究的能力等,这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种综合能力[1]。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刚刚接触正规的物理教育,刚刚接触实验操作部分内容。而且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都比较强,对于物理中的很多现象都非常感兴趣。因此,利用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物理实验的“神奇”之处来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使他们形成初步的科学素养,这对于进一步推进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物理、学习物理、运用物理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结合物理实验特点,调动学生内在激情

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能力,这与学生是否愿意去学习这门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喜欢某位教师,进一步就会喜欢这位教师的课程,并可形成较高的学习效率。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初中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水平还较低,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普遍好奇心很强,但是推理能力比较差。因此,巧妙地利用物理实验中的一些“神奇”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热爱物理实验,有参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调动他们内在的激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至关重要。比如,在学气压强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们展示一个实验――“蜡烛抽水机”。即:在左边的玻璃杯内放少量的水和一只燃烧的蜡烛。杯口上涂一些凡士林,再用一张穿有橡皮管的硬纸片盖上。把橡皮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水杯的水中。不一会右边水杯里的水让蜡烛抽过来了[2]。这样的实验,让好奇心强的初中生感到非常诧异,迅速地就融入了课堂,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比开篇直入的讲解理论知识要强很多,这为以后的打基础起到非常好的牵引作用。

三、充分运用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内涵认识

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完整的实验技能。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很好的运用演示实验,很多学生实验课结束了,还没有看清做的是什么,或者是教师自己设计的演示实验有问题,导致学生不能直观的观看,影响了教学效果。实际上,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包括背景色、学生座位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细节都要注意,这样才能设计出一堂比较有效的物理演示实验课堂。比如,在演示光的直线传播实验中,在光的传播路径上喷上烟雾,这样可以使光路清晰可见;再比如在演示焦耳定律时,装置中的煤油也可染成红色,温度计用玻璃管来代替,当通电时,电阻丝产生热量,煤油受热膨胀,效果也比不染色的煤油要更加明显[3]。另外,教师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如果可以将实验的一些细节借助多媒体中的画中画在各个视角上同时展现出来,再结合实际操作,这样的操作效果要远比单纯地进行实验演示更为有效。

四、营造物理参与实验的氛围,牵引出学生激情

学习一种知识或者技能,一方面需要有学习的条件和基础,另一方面还需要有适于这种学习开展的环境以及科学的奖惩机制,学习物理实验也不例外。新课改提出,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理念。所以说,教师需要通过不断转变传统僵化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吸引到物理实验操作中来,让学生自发的形成参与、探究物理实验的意识。比如“物理实验操作技能打擂台”、“物理实验操作知识竞赛”、“家庭物理实验创新发明比赛”等一系列的有趣活动。上课多设疑多讨论,牵引激发他们好胜的激情,尤其是一些简便易行的家庭小实验,比如使用生活中的物品代替物理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物理中的知识使生活中的能源利用率提高,利用物理实验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等。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意识和激情,教师还应该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给那些乐于参与实验、勤于动手,以及有创新、有想法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表彰和鼓励,让学生产生更热烈的激情[4]。通过塑造这样的环境,每个学生都会把参与物理实验、提高物理实验技能看成是一种“荣誉”,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

五、加强课堂细节关注,规范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

初中物理的实验指导和教材中,都设计了很多实验,这些实验都是比较经典的,包括实验内容、操作方法、实验步骤等都非常适合初中生的特点。但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这些实验的过程和设计,而真正在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教师则关注比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多,教师管不过来,另一方面是一些教师的责任心也不够强,疏忽了对实验课堂的管理和指导。实际上,课堂上学生操作的很多细节,都直接关系到学生实验素质的培养和实验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及时地给予指导。比如,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仪器进行预备性调节,要根据实验要求密切各实验仪器之间的联系;实验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注意操作安全,注意数据的记录整理,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实验后,如何进行正确的观察习惯和正确的仪器保养维护习惯,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制作实验报告[5]。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一些细节动作进行关注,比如学生再进行实验过程中,是聚精会神,还是小动作不断;脸上是有会意的微笑,还是眼神迷茫,这些都能反映学生对实验课程的感觉,教师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教师还要更多的鼓励和表扬学生,这对初中生很重要,只要不断的鼓励,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树立自信心,积极地参与物理实验环节中来。

总之,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思路的完善与改进,需要教师不断地对物理学科的内涵进行凝练,对物理实验的意义进行总结,而且还要不断地学习新的实验方法和理念。同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为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提高他们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EB/OL].

[2]用趣味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EB/OL].

[3]刘宏英.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及其可视性提高[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46).

[4]蒋学亮.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J].新课程(下),2012(3).

篇7

【关键词】物理课堂;演示;实验

一、做好物体课堂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性认识

每一个演示实验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服务的,并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什么时候要提出什么问题,启发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演示时要注意些什么等等,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概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得出结论,形成概念或导出规律。

例如在《大气压》这一节内容中,我们可以安排几个实验,阐明问题。每做一个实验,都要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步步深入,最后引导出规律性的东西。

(1)首先让学生观察《水杯――厚纸片》的演示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大气存在压强,并作为引导性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2)接着我们可以增加《漏斗――橡皮薄膜》的演示实验:将漏斗口用橡皮薄膜扎好,然后用抽气或针管将漏斗内空气抽去,可以看到,像皮薄膜向里凹,改变像皮薄膜所对的方面,像皮薄膜的凹像不变,这个实验表明各个方向都存在着大气压强。

(3)进而做《马德堡半球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大气向任何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压强是很大的――让两个空心的马德堡半球官倒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里的空气,为了生动形象,可以叫两个小同学用力往两边拉,结果半球拉不开,教师把管子上的开关打开,听见嘶嘶声,表明空气又进入球内,小同学很容易就把两个半球拉开。教师要抓住时机指出:抽出空气后的马德堡半球,两个同学都拉不开,空间要用多大劲才能拉开呢?这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迫切需要理解这个问题。

(4)教师再因势利导进行第四个演示实验――托里拆利实验,目的是测出大气压的数值,并阐明大气压为什么可以用水银柱高来表示。这四个演示实验一环扣一环地把教学内容逐步引深,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因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很自然地紧紧跟随教师的演示实验而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这样的演示实验还可以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注意力集中,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长期不忘。此外,教师的演示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往往起着示范作用。

二、物理课堂演示实验,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边做演示实验边分析、边推理,同时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手动脑。这样做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教师在教学上变灌为导,学生在学习上从视听变为自己动手,实践探究,动脑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去获得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而课堂教学得以生动、活泼的进行教学,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演示实验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形式和途径

有人认为,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可以代替演示实验。我认为这种“代替”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固然某些生活经验可以用来难某些物理规律,但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这些经验,特别是学生并不是有意识地观察和体会所感到的物理现象。因此,课堂演示实验有必要使学生重新观察这些物理现象,再和生活经验加以印证,收到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例如:在惯性问题上,虽然初中学生多数具有站在汽车上,当车开动或加速时,人会向后倒;当车减速或突然停车时,人会向前倾倒,但这些体会和经验都不是自觉的和有意识的。因此在教学中仍然要演示放在硬纸板上的钢球,当硬纸板突然被弹出时,钢球保持静止现象的实验;还要演示直立在小车上的木块,当小车突然开动时,木块要向后倒,小车突然停止时,木块就要向前倒的实验。这样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共同的、生动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联系站在汽车上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物体惯性的体会就更加深刻了。认识到那是一切物体普遍存在的物理性质,而不是人体所特有的。这样不仅容易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牢固地掌握物理概念和原理,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得了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培养了学生一些基本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应避免“讲实验”。因为有的教师认为:“没有实验照样可以教好物理”,“做好一个实验不如讲好一个实验”。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有些物理知识,光凭教师嘴巴讲,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的经历,他们在思想上就很难接受。

如: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金属丝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通过他们的电流相等吗?这个问题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相当一部分同学会感到困惑,教师只要用电流表进行测量,稍加演示,学生们立刻就会明白,同时还有一种“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2)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应当在实验前向学生布置预习实验,否则学生不知道实验目的、观察对象,更谈不上如何去思考问题。学生就会把观察实验变成了集体“看把戏”。

(3)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避免操作不严谨,不规范,随心所欲。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在课堂实验教学中,由于教师主要站在讲台上做演示,教室空间又那么大,学生又那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选择演示仪器时,要注意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更不要只顾自己操作方便将实验装置朝向自己,或者长时间站在实验装置与学生之间,挡住学生观察视线。

(4)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还要避免教师忙于操作,不注意引导学生思维,最后学生看到了现象,记住了结论,但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这将严重影响学生今后在学习物理上的发展。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是物理课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让学生学到许多物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会”,而更重要的使学生“会学”。

参考文献:

[1]戴永广.一个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J].物理教师,1998(04)

[2]易其顺.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设计[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3]章君明.做好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技术性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2)

[4]李世旺.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0(04)

[5]马庆甲.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学生做”的尝试[J].教学与管理,1999(08)

[6]张格鹤.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要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

[7]其木格,林海河,郭继成.物理演示实验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兼论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的统筹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8]席彩萍.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化解教学难点[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S1)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30-01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仅靠死记硬背、片面地理解课本知识,缺乏通过实验的方法获取对知识更直观、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那是根本不能真正把物理学好的。另外,素质教育的目标方针也要求我们要克服以往应试教育中出现的"高分低能"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及动手操作探究的能力。实验在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得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反复品味到深刻的物理原理,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生天生好动,凡事希望探索,对实验有操作的欲望。教学中的实验,特别是学生实验可以满足学生这一方面的需要。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操作者,实验的成功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物理、探索科技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加强演示实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做实验;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实验的新颖性,尽可能通过实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最直观的方法,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例如:在学气压强时,"纸片托水"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接受大气压强的知识。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一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往往不是智力因素低,而是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其次教师不仅要做好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搬到讲台上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也可以"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观察、测量仅仅得到现象和数据,它必须经过分析、综合,即把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并指出各部分的有关层次和相互关系;或把一些有关的部分、要素按一定的要求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在分析、综合基础上,对现象归纳出特征,再抽象、概括出适用范围更广的结论,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环节,我们正是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如欧姆定律的建立过程,是先根据数据分析得出:①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②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然后再概括出欧姆定律。

4.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

以往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是常用的一种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方式。但是很多实验由于不是学生亲手操作,学生很难看得清楚,容易失去对学习物理的兴趣,思维方式的培养受到影响,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严重影响学生实验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果学生可以做的演示实验完全让给学生来做,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使演示试验获得更好的效果,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我的具体做法是: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前布置给学生,同时把提前印制好的实验报告发给学生,每次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过程。例如:演示"液体压强特点"实验时先让学生上台来演示,演示完以后师生讨论并总结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规律。接着提出问题:液体样强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根据前面的演示现象让学生猜想,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提出如何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问题,当学生理解研究方法以后利用压强计来演示验证自己的猜想,一定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演示。教师在场随时指导。如在保持液体密度、深度不变下,改变方向,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保持液体密度不变,改变橡皮膜深度,再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保持深度不变,换不同液体,再观察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差;在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再思考中探索,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5.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篇9

关键词:开放式;兴趣;模式;管理

一、实施初中物理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优势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初中生来说,物理教学质量、效率与学生兴趣爱好存在密切联系,为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需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其对物理实验探究的学习主动性能,资源参与带实验学习中.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基础上,与初中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相结合,通过交由学生主动权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相比枯燥繁琐理论文字,直观生动物理开放式实验教学更容易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2.丰富教学模式

与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比较,初中物理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质量与兴趣提高,初中物理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促使教师充分意识到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重要性.为此,应用该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丰富多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转变为主动学习态度,全身心投入物理实验学习中.对时间层面而言,“半开放式”教学管理模式能够将物理实验教学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以丰富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3.增加自主学习机会

初中物理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增加,课程教学和试验教学的支持、辅助存在一定联系.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提高教学质量具重要作用.受传统教育影响及学校基础试验设备条件制约,学生缺乏实践操作机会,教师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导致试验教学较难真正实施.然而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更多的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机会,予以充分自主学习操作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积极将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应用到物理试验课堂中,调动学习自主探究能力与主动性.

二、实施初中物理开放式实验教学策略

1.创新试验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属于我国课程开发又一重要形式,其主要目的为更好了解适应具体社区与学校环境、培养特长、突出特色,从而促进社会与学生个体健康发展.我校从学校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开发必须课程试验教材,其内容主要是加强对试验知识补充与细化,还开发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材,例如操作与制作航模、风筝等技巧.生活与课程类的教材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利于提高课程灵活性、综合性及基础性,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

2.改革管理系统

开放性是初中物理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予以学生足够学习的自主性,使得学生可自主参与到试验操作中,对提高物理试验教学质量具重要作用,同时导致学校对管理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例如,学生开展实验操作时间分散,实验室进出人员处在不确定情况,加之部分难度较高的实验流程与操作复杂,且一些实验具一定危险因素.为此,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较好的应用物理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辅助进行实验教学,解决上述基础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善管理系,例如通过引进高科技先进计算机技术的管理系统以提高实验加血安全性,对初中生实施有效管理,确保初中物理开放式教学模式顺利开展.

3.内容开放

在传统物理实验教学中,多数学生跟随老师讲解按部就班参与到实验中,此类基础性训练是物理实验教学所需的,但由于多数学生感性与理性认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对实验内容需求存在差异,要求着学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任务式”教学内容转换成“开放式”,例如自选实验中包括科技竞赛、创新实验训练、课外实验项目等类型;必选实验中包括章节升级设计、演示、课内实验项目、基础训练操作等类型;物理实验教学课程经创建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分散各类型实验项目到不同章节、不同学期及不同年级来完成.

4.空间与时间开放

篇10

关键词:课外实验;初中物理教学;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96

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研究物理学的主要手段。要学好物理必须重视实验。这一点,我们师生都已经认识到。但演示实验学生只能观察,学生实验又较少,所以课外实验就尤为重要。

课外小实验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要求,给学生布置的,让学生单独或几个同学组成一组,找仪器材料,设计并独立或合作完成的一些小实验。课外小实验随时随地可以完成,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瓶瓶罐罐当仪器”,不受实验设备的限制;实验过程简单,操作方便,实验成功率高,效果直观明显。课外小实验可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笔者认为,课外小实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人类有强烈的认知好奇心”,学生对于物理课题特殊的认识倾向,就是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课外实验活动中,可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物理学科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用一个较大的凸透镜对着太阳光,在透镜后面的亮点处,放一片纸,纸可被烧焦。看到这个实验结果,学生们很惊奇,对相关的知识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又如,在学习了物态变化的知识后,做人工制霜小实验,对霜的形成有了清楚的认识:霜不是天上下的,而是空气中水蒸汽遇冷凝华而成的。这些有趣的实验,把学生引入物理知识的海洋。“物理难学”这一畏难情绪便会明显淡化。

二、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课外物理实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演示。例如,把两本书书页交错相互插入,然后试图把它们拉开,发现要分开它们是不容易的。对摩擦力的认识变得非常形象直观可以很轻松地理解这一概念。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或某些思维障碍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引导、启发,再现作用的课外小实验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解决物理问题。

三、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如实验在玻璃杯中注入多半杯水把生鸡蛋放入水中可观察到鸡蛋沉入了水底。在玻璃杯中加入食盐搅拌均匀发现鸡蛋慢慢上浮最后浮到了水面上。又如,把一根不太硬的的薄木条置于桌上,让它部分伸出桌面边缘,在木条的桌面部分盖上一张纸,然后用手猛击木条伸出部分。这时可见木条被击断。

观察到了现象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分析思考现象后面的物理知识。这样,通过课外观察实验,既理论联系了实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外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过程,对他们来说都是创新活动。课外实验本身就要求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陈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课外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动手,会遇到平时想象不到的操作问题,不断尝试练习,由不熟练、做不好到动作灵活、实验效果良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