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2
一、大学生就业观调查实施
本调查选取湛江师范学院的900名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
本调查是在尊从简单随机抽样原则下进行的,于2009年10月到2009年11月在湛江师范学院各个教学班级发放湛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观调查问卷并进行回收。
在对湛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一共发放湛江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观调查问卷1000份,并成功回收了问卷900份,有效率90%。
二、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结果分析
对湛江师范学院大学毕业生发放回收的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统计调查的一些基本情况是:有效回收的调查问卷合计900个,从对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
男女生分别为 人和 人,比例为男:女=45%:55%。
(一)面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知
高校扩招后,我校生源人数增多,从2003年到2009年我校毕业生增长超过一倍,传统师范专业人数增长超过1.5倍,这个数据表明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同时受广东省人事制度变革的影响,进入机关单位、学校、事业单位必须经过笔试、面试等考试形式的筛选,就业准入的门槛提高了。从表1-1可以看出,对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只有8.7%的大学生是表现得“很有信心”;65.3%的大学生感到“较有信心”、“一般”,这反映了我校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此表示担忧和自信心不足。26%的大学生觉得“较没信心”和“没有信心”表明在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的师范院校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着很浓厚的包分配制度的痕迹,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这种就业观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缺乏竞争的意识,所以学生在遇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时感到有点茫然失措和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大学生择业观念
图1-1湛江师范学院大学生择业观念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的学生占 ,这表明我校学生还存在着传统的求稳定怕风险的就业观,这个就业观和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对人才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趋势是不相符的,是属于过时的缺乏现代意识的就业观。大部分的人选择的是 “先就业,后择业”,占54.3%,占到调查大学生的一半以上,这说明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理性地改变了原来想求稳的思想,树立了“先就业,再择业”的新观念。这种观念与我校开展的就业“两课”宣传的思想是相一致的,通过上课向学生灌输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上,先解决生存的问题,等具备了经验和能力时,在时机和条件来临时就可以发展自我,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占4.3%,这一比例和我校考取研究生的比例相符,我校2006届毕业生考上研究生90人,占学生总数的4.21%,但是这种观念正在受研究生扩招后就业难的就业形势的影响,2009届毕业生考上研究生为110人,只是占学生综述的2.98%。6.5%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由于这是个择业新观念,能够接受的学生还不多,可能和我校所处的地域有关,我校处于欠发达的粤西地区,经济发展不是很活跃,而我校大部分的生源都是来自粤西地区或粤北山区,不可避免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大学生的就业流向选择
我校生源90%来自广东,特别是近几年主要集中在粤西地区,所以 的学生都选择在广东省内找工作,其中优先选择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占47.8%。近几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珠三角地区的就业岗位趋向饱和,在这种就业形势下我校学生退而求其次,回生源地就业成了我校学生就业流向的另外一个大方向,选择在“粤西地区”就业占34.8%。但是在选择的粤西地区中,很多学生还是优先选择市区,对经济困难的县、乡选择不多而且选择后流动性也很大。对于我校学生还是要积极灌输去基层、去艰苦环境地区的观念,让学生的就业理想和祖国的需要相结合。
(四)大学生的就业行业选择
由于受到传统师范院校的教育环境影响,我校学生就业时倾向于选择“普教系统”,这个一方面表示我校师范教育的成功,另一方面表示我校学生职业选择的狭隘。近几年,我校生源男女生的比例严重失调,达到 ,女生在行业选择中一般会侧重稳定的教师行业,所以这个行业一直都受到学生的青睐。广东这几年的“考公务员”热潮一直没有减退,受到这个热潮的影响,一直都有比较多的学生选择。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对策
(一)树立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
我院学生受传统师范教育的观念影响,一直缺乏一种积极进取的竞争观念,从近年来学生竞聘的岗位选择来看受偏爱的还是教师岗位,就业行业的选择还是偏向于比较稳定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而能够接纳最多毕业生的企业岗位往往无人问津。但是目前教师行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岗位的饱和能够吸纳应届毕业生的能力越来越弱,企业崇尚的优胜劣汰原则让我院学生还不能适应,导致了我院出现了学生被动就业的现状。从这几年我院就业指导中心引进了很多优秀企业来我院招聘但是无人问津的情况来看,我院学生必须转变原有的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就业观念,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才能适应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高校大学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避免走进死胡同。大量的实践证明这种理念比一步到位更切实际,适应性更广。并且这种逐步到位的理念,有助于探索自身的职业兴趣和能力,提高自身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市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体现在。从一而终的工作社会很难再提供。所以,大学生应该学会适应时代潮流,在人才的流动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谋求发展。目前,人事制度在不断的改革完善,国家和高校也加大了就业指导的力度,国家和社会为给大学生的流动就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很多大学生树立了与此俱进的职业理念,主动放弃了追逐机关事业单位,而去民营或者三资企业去谋求发展,在职业生涯中不断的去发现和把握机会,充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刚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暂时落实不了工作单位的,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强求自己急于落实一个固定的就业单位。
篇2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自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共115万,而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达660万。2012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继续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总理也曾公开表示:最让他感到担忧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我走访调查了我省几所不同层次的大学的部分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了以下部分原因:第一,高校扩招的影响。毕业生多,而且每年都在呈上升趋势。2012年的大学毕业人数将达到惊人的680万,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第二,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主要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是主要的就业渠道,这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第三,高校专业设置错位,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很多专业设置不合理,而且在全国大环境下已成饱和状态。第四,大学生非理性的择业观加剧就业困难。很多大学生对就业现状缺乏清晰的认识,高不成、低不就,不肯吃苦,加之在大学期间努力不够,专业知识不过硬。第五,大学生没有做好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缺乏求职技巧。大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对自己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以及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都不是很清楚,而且应试者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第六,大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对策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开放性、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复苏的大好时机,政府、企业、学校要加强沟通与协作,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自身也要清醒认识形势,端正就业观,积极做好各方面准备。下面从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1.政府应对策略
首先,继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引进高新技术,加快产业升级,发展现代生产型的服务型行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切实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其次,做好制度性安排。第一,为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营造良好环境;第二,出台大学生创业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形成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第三,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第四,大力宣传并倡导高等教育普及化、就业市场化,在加快城乡统筹的同时,从政策上鼓励和吸引大学生服务基层。
2.企业应对策略
企业在调整用人计划的同时,要以长远的眼光,吸引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为企业今后发展建立人才库。如顺德美的公司在企业经营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下,还拿出165个岗位“虚位以待”,其中就有65个“储备干部”职位。这些人员先下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经过系统培训后,再提拔到相应的管理岗位,目的是为公司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管理干部,以防管理人才断层。由于待遇较好,也有晋升管理干部的机会,前来应聘的大学生络绎不绝,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可挑选人才。从企业角度讲,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挑出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样可以使其更快地融入企业。
3.学校应对策略
第一,进一步加强就业教育。举办系列关于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面试技巧的讲座,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其求职技能。第二,多渠道拓展就业市场。跟人才市场、民营企业加强沟通,通过这种方式拓宽就业市场。第三,跟踪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跟踪,了解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能力的优劣势,然后反馈给学院,使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更加贴近市场。第四,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第五,加强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贯穿大学生培养全程,借助举办校级创业项目设计大赛,允许学生在上学期间创业等措施,激发学生创业欲望,使以往只有少数人参与的大赛成为吸引更多拥有创业梦想的人的表演舞台。
4.大学生应对策略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第一,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大学生要树立自信心,勇敢地面对竞争,关键是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变就业压力为动力。第二,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第三,树立到基层、到农村去的观念。农村和基层能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为其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很多的条件和机会。第四,树立发挥专业所长,但也注重综合素质的观念。第五,转变“精英”意识,树立普通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大学生也是社会阶层的普通成员,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选择工作。
(2)做好求职前准备。毕业生求职前要做好四大准备:做好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树立自信调整心态;知己知彼收集信息;简历要“简”而有“力”。
(3)要把握时机,尤其珍惜校园专场招聘会的机会。
四、大学生就业创业展望
面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难这一社会问题,政府、企业和高校应多管齐下,从各方面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大学生也要看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降低求职要求、勇于自主创业、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解决自身就业创业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百题问答.2009.
[2]辜胜阻,肖鼎光,洪群联.完善中国创业政策体系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1).
[3]许明,肖强,韦鸿鹏.广西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专业能力;差异性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厘定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是从就业过程中逐步提炼出来的,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通常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学习各种知识,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自身的就业理想,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顺利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就业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在校学习或从部分社会实践中得到,它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等。一个大学生要想实现顺利就业,首先他的就业动机必须正确,其次,他应具备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差异性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包含人际交往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指满足岗位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差异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就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来看,具备基础能力是顺利实现就业的前提,只有基础能力足够,才可能顺利就业。专业能力是实现就业的关键,差异性能力是核心。只有具有了差异性能力才能从顺利就业最终走向自我创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在变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工厂都面临着倒闭破产,“隐量”“存量”待就业人口巨大,加之大学生毕业数量的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另外,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现象十分明显,导致大学生人生目标、价值取向、专业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就业难。据有关部门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上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专业能力不足。目前,由于很多大学在考量大学生时,采用的是学分制,导致很多大学生只注重学分积累,而忽略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自身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不够,而通常学校也不会及时正确引导学生,最终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能力不足。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作岗位对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而很多高校都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自身专业,这也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2.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能力其实是一种接受能力,它是其他能力形成的基础。大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去学,而不是仅停留在让学生学到了什么上面。若一个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很难快速熟知新岗位所需的知识与业务,造成上手慢的局面,而单位看重的则是员工每天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由此可见,学习能力不强将严重阻碍学生就业。
3.实践能力低。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包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大学只注重让在校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大学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很难满足岗位需求,还得从新学习,而很多企业又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培养这些大学生,这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此外,部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眼高手低”,这也会影响其实际就业。当然,创业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后期就业。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切实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要想把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必须从学校这个源头上着手。对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要逐步改革、不断完善。要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来设置专业,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当前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
2.努力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要引导学生逐步转变思想观念,让学生明白自己是最终就业的主体,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引导学生就业的内容要全面,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等多个方面,并且引导时要分层辅导,根据学生年级和学习层次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在分析引导时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以及发展意向等,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不仅要内容充实,而且要有个性。要经常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要切实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而且还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把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使更多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石铮.人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篇4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指导 调查报告
一、引言
我国高校从1999年起开始的扩招,如今已达十年之久。虽然到了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大幅超过当年预计的占适龄青年15%的目标 ,但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却给每年的就业形势带来严峻的挑战。
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15万,到了2010年6月这个数据已经超过630万。然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并没有随之一路上升,尤其是2007年甚至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就业率从2006年的77%下降到2007年的70%。再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0年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 ,涨幅并不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就业指导的工作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学校就业指导的发展中经历了安置就业的择业指导和生涯辅导两个阶段。1908年创建波士顿地方职业指导局之前,英美的少数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已开始尝试就业指导。20世纪20年代波士顿地方职业指导局并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开始了专业化的师资培养,推进了学校的就业指导运动。20世纪50年代之后,受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影响,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开始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学校的就业指导开始了专业化、规范化和课程化的发展。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要求高校建立并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机构。根据教育部要求,2008年起我国所有普通高校必须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 ,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就接受就业指导教育,规划职业生涯。
可见,就业指导工作在不同国家和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就业指导的对象、性质和所指的含义略有不同。本研究定义的就业指导工作指的是目前中国普通高等院校中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从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择业到规划学生发展的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相关的理论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例如美国波士顿大学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教授的特质-因素匹配理论,该理论在我国应用最多 ,又称人-职匹配理论,他指出选择职业是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特质)与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相互匹配的结果。另外还有霍兰德的职业个性理论、美国职业指导专家伊莱?金斯伯格(Eli Ginzberg)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美国埃德加・H.施恩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等。其中在我国应用最多的是帕森斯的特质-因素匹配理论,。
三、调查的过程
1.调查地点的选择。本研究是在Y大学(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一所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
2.调查样本的结构。根据研究的目的,考虑到实际调查的可行性,作者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在校内的学生,毕业班外出实习和找工作的学生暂时没有涉及到。
3.调查对象的抽取。从各院系随机抽取了五个本科班,两个研究生班,并由这几个班级的班干部随机抽取本班在校同学作为调查对象,由于选取调查对象时所依据的标准只有在校内这一项,如果忽略极端偏差情况的发生,可认为本方式接近于随机抽样。
4.问卷的编写。本调查研究所用问卷采用的是自填问卷,根据前期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参考,一共设置了28个问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搜集被测者的基本情况,还包括被测者的性格特点、自我认知状况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涉及到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始的时间、指导的内容、工作人员服务情况、产生的效果等方面。提问方式主要是不定项选择题,被测者只需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勾选答案,若有补充则在空白处填写。
5.发放问卷。调查问卷不记名,由被测者带回填写,写完后回收。调查时间是2011年6月下旬,实际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90份,其中580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7%。
6.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就业指导的需求。
如表2所示,目前大学生有超过百分九十的比例是需要专业就业指导服务的,并且有绝大部分学生(超过90%)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清晰,有少数学生甚至没有规划。因此在高校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或部门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学生们希望能够尽早开始接受就业的指导,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期望从大学一入学甚至高中起就开始接受指导。看来,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不仅很强烈而且很迫切。
2.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仅有6.9%的同学认为及时和10.3%的同学认为齐全;对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和专业素养的评价中大部分同学态度中立,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平时接触这些工作人员的机会很少,也没有渠道知道工作人的资质如何,因此很难做出过多的判断。
另外,在接受过就业指导的学生中,仅有3.4%的学生认为得到的帮助很大,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只得到了有限的帮助。没有接受过具体的就业指导的学生比例也是不容忽视的。
3.大学生择业的现状。这部分的内容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为多选题,因此只统计得票数,并将各个选项依据得票有多到少进行降序排列,得出表3。
根据表3可以得出,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信息的来源和就业技能、观念、知识的来源大都首选书刊、网络等大众媒体,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获取信息这个渠道却被排在了后面。
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困难,排名靠前的几项都是可以通过专业的就业指导来改善的,也正是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做到的重要工作内容。
4.对就业指导内容与方式的期望。这部分的内容在调查问卷中也设计成多选题,因此只统计得票数,并将各个选项依据得票有多到少进行降序排列。
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期望还是很大的,其中最大的希望还是提供就业信息,其次是应聘技巧。而且大学生对提供就业实践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也是十分强烈的。
关于指导方式,大学生对目前普遍开展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并不十分感兴趣,大家对方式的选择还是十分丰富的,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展开还需要更加灵活、生动和切实有效的方法和形式。
另外,问卷中还设计了开放式的问题,让被测者畅所欲言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被测者提出的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需求和社会需求把握不准确,没有起到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认为学校对这项工作的宣传也不到位,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够。
五、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迫切的需要,大学生对这项工作的期望也是较高的。高校如果能够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意义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切实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还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和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当然,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针对前文叙述的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仅供参考。
1.就业指导工作应尽早地展开。建议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着手开始基础的就业辅导,至少让同学们了解本专业就业的主要去向,介绍一些就业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让学生心中有数,提早做好准备。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就业指导队伍。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都只停留在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应聘技巧等表面的工作上,没有专业的高素质工作人员为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或者对就业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若能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系统开展这项工作,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光靠几个部门工作人员来展开,也不能停留在单一乏味的方式和手段上,可以借鉴前文提到的实战演练、互动沟通、经验分享、案例分析等学生感兴趣方法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达到的效果。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信息透明度。虽然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在切实地展开自己的工作,但是由于宣传的不到位,造成许多低年级的同学并不了解这项工作,也不了解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可以将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印成小手册,通过班委、或者以宿舍为单位,主动向大学生传播这类信息。
最后,由于本次调查的时间有限,样本只选取了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样本的代表性;调查问卷只是一个学期的数据;数据分析的手段也有限,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
[2]新华网教育频道:news.省略.edu,《2010年内地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630万创历史新高》,2010年06月10日。
[3]辽宁省就业网jyw.省略。
[4]新浪财经频道:省略,《高学历抢低学历饭碗须引起重视》,2010年09月14日。
[5]梁业胜,黄翠瑶:《国外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其发展趋势》,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4期。
[6]覃干超:《高师院校职业指导模式》,载《高教论坛》,2004年4月。
篇5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摘要]影响广东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四个方面。广东大学生创业既有优势和机遇,也存在劣势和威胁,其中,资金困难、缺乏实践经验等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应该在大学生创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国家宏观政策法规的框架下,积极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针对广东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措施,努力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创业环境;SWOT分析;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业是指高等学校就读的全日制大学生,其个人或者团体依法登记设立企业,以赢利为目的的从事有偿的商业活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自主创业逐渐成为大学生毕业时择业的一个重要选项。但总的来说,大学生创业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各级政府、高校、家庭和大学生应积极行动起来,争创大学生创业的新局面。
1 广东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根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广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1%,而在世界范围内是20%,全国平均水平是10%。笔者在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承担《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曾对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广东大学生创业有以下三个特点:
1.1创业认可度较高
调查显示,有高达74.2%的学生赞同在校创业,而不赞同的只有7.1%。赞同创业的学生中,42.4%认为“创业是更重要的一种学习”,18.9%认为“创业才能体验人生价值”,23.9%认为“创业是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好渠道”;不赞成在校创业的学生其原因主要集中在缺乏“创业学习”、“创业资金”和“创业能力”三个选项上。可见,大学生在思想上普遍接受并赞同大学生创业。
1.2创业行为的男女差异、地区差异和贫富差异较大
男女差异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中仅20.5%有创业愿望,而在男生中这一比例高达79.5%,男女比例接近4:1。
地区差异方面,在有创业意愿或正在进行创业活动的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占48.4%,小城市的占25.3%,中等城市的占13.7%,大城市的占3.6%。可见,来自农村和小城市的大学生对创业更有渴望和激情。
贫富差异方面,在有创业意愿或正在进行创业活动的学生中,贫困生占36%,富裕大学生只占8%,介于贫困和富裕之间的“夹心层”大学生占56%。贫困生创业愿望更为强烈,更迫切地希望通过创业来改变经济条件和命运。
1.3创业动机多样化
在调查问卷涉及动机的四个选项中,选“自我锻炼,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学生占46.9%,“因有经济需求创业”的占33.7%,“有兴趣去从事创业活动”的占15.3%。由此可见,在广东职院,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是多样化的,虽然创立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创业动机却不仅仅是谋求经济利益,而是把服务社会和提升自我价值结合起来。
2 广东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
创业的影响因素即创业环境,是指围绕创业者的创业和发展的变化,并足以影响或制约创业行为的全部内在和外在条件。
2.1社会因素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社会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社会和政府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环境,包括相关政策、法律、经济等,以及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各种创业机会;二是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舆论。
2.2学校因素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学校因素主要体现在创业教育方面。目前,广东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各高校在创业教育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2.2.1认识方面
如高校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或缺乏明确的定位和方向,片面强调就业教育,导致创业教育滞后。
2.2.2师资方面
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是由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承担,其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和创业经验,给学生授课时,基本是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应聘技巧等,无法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指导和教育。
2.2.3课程方面
如许多高校采取选修课的方式开展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
2.3家庭因素
家庭是否支持大学生创业,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能否顺利走上创业道路。家庭因素主要表现在父母的事业价值观对子女创业的影响。如果父母鼓励子女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大胆尝试创业,那么大学生对待创业的态度就会积极乐观;如果父母担心子女吃苦受累,或希望子女工作稳定,就会降低甚至消除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并对大学生创业行为起到阻碍作用。
2.4大学生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主要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这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最主要因素。创业素质包括创业心理、创业能力、个性品质等。创业心理主要指心理承受能力,创业能力主要包括与智商相关的各种能力,个性品质指个体具备的与情商相关的各种品质,主要包括冒险精神、团队合作精神、韧性、性格等。
3 广东大学生创业的SWOT分析
3.1广东大学生创业的优势(Strengths)
3.1.1大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素养
大学生具有现实或潜在的自主创业意愿,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理想,年轻富有活力,勇于拼搏,善于学习,这都是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1.2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头脑灵活,善于发现市场机会
大学生对事物有较强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较快地接受新生事物。这些优势使其更容易发现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和商机。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看中了大学生掌握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而愿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3.2广东大学生创业的劣势(Weaknesses)
3.2.1大学生缺乏从事商业活动的实际经验
大学生虽然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实际从事过商业活动,对市场规则理解不深,较难准确把握各个行业动态的市场信息,不能充分了解市场行情并进行理性的风险分析,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很难在短期内顺利完成从大学生到创业者、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转换。
3.2.2缺乏资金和风险承担能力
资金不足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据广州市劳动局就业中心的调查统计,有73.47%的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自主创业资金不足10万元;61.63%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启动资金是创业的最大障碍。没有资金,创业就无法启动。而大学生没有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因此也很难取得银行贷款,获得后续的资金支持。
3.3广东大学生创业的机会(Opportunities)
3.3.1创业的宏观环境逐渐改善
各级政府为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且越来越细化和贴近实际。虽然这些政策的成效还需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但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广东大学生自主创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3.3.2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经济发达,地理位置优越,硬件设施完善,商业气氛浓厚。多年来,广东的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进出口贸易等各项经济指标均处在全国前列,为广东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4广东大学生创业的威胁(Threats)
大学生创业的威胁主要来自普通创业者的竞争。普通创业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历层次较低的群体,为生计需要进行创业,如下岗工人、无业者等;另一类是已在职场工作数年,积累了一定经验、资金和人脉资源的创业者。前者和大学生一样,有政府、社会的扶持和政策方面的优惠待遇,与之相比,大学生创业者的优势非常有限;而后者具有较高的能力及原始积累,他们的创业,尤其是创业初期,往往比大学生更具竞争力。
4 广东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数据、资料和分析,本文针对广东大学生创业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4.1政府提高重视,加强宏观政策扶持和引导
4.1.1政府应重新认识大学生创业在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政府应改变大学生创业在经济发展中只是次要的辅助部分的传统观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调动社会力量改善创业环境,把大学生自主创业视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4.1.2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舆论氛围
大众传媒机构作为党和政府舆论宣传的喉舌,应配合国家政策,大力传播创业观念,培育创业文化,宣传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为其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4.1.3完善创业投资体系
我国创业投资机构包括五种类型:一是国有独资的创业投资机构,二是政府参股或控股的创业投资机构,三是民间资金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四是外资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五是某些大公司、企业集团下属的创业投资机构。政府应加强对各类创业投资机构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引导风险投资资金流向有商业价值、有发展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创业投资机构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4.1.4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政府除财政拨款外,还要积极探索建立相应的机构和贷款管理平台,负责收集整理大学生创业项目和扶持政策,并建立当地大学生创业贷款项目数据库和人才数据库。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宽担保平台和融资平台,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对于有较大商业价值和发展前景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在融资方面进一步放宽条件,例如给予贴息贷款、无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
4.2高校开展专业的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利的校园环境
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是实现创业教育目的的支撑,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2.1创业教育不能离开课堂这一传授知识和经验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可以实现知识、人员和时间“三集中”,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环节。课堂教学只要方式科学,就会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
4.2.2重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比如进行创业计划竞赛、模拟企业管理、创业沙龙或者讲座等,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体验,又便于检验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情况。
4.3家庭转变子女成才观念,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稳定的家庭支持
家长要转变传统的精英教育观念,树立多元化的成才观。子女找到稳定工作是一种成才途径,而自主创业也是一种成才途径。家庭要帮助大学生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鼓励青年人大胆创业,勇于创新,同时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4.4大学生创业者要培养过硬的创业素质
4.4.1创业思想准备
大学生创业者在思想上应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既要正确地自我评价,又要对社会有长远和理性的认识与判断,从而准确定位创业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4.4.2创业知识积累
大学生创业者在知识上应做好积累,早日树立创业目标、制定创业规划,并抓紧有限的在校学习和假期实践时间,为自己的规划储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最有经验、资源最丰富的行业和领域进行创业。
4.4.3创业失败的心理承受准备
健康的心理是整个创业过程顺利发展的推进剂。大学生创业者应明白创业道路的艰辛,做好创业失败的心理准备。要理性选择创业项目,要有冷静、理智、平和的心态,切忌狂热和冲动。
5 结 语
综上所述,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应在大学生创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国家宏观政策法规的框架下,积极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针对广东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措施,努力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从而为推动广东经济持续发展、扩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文安,陈红艳,曹晶晶等.官员称广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1% 缺少想法[N].新快报,2009-2-26.
[2]张涛,熊小芸.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汪歙萍,熊丙奇.大学生创业[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姚毓春.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J].经济纵横,2007(8).
[5]胡敏,陈立俊.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11).
[6]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1).
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 大学生 就业力 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05-02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当前,国际和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较大,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就毕业生自身而言,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就业力不强,难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对地方高校而言,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如何使毕业生实现充分、有效的就业成为地方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要切实解决地方高校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1 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就业力(employability),就业能力的简称,即能够很好地获得工作、胜任工作并在工作中晋升的能力。这一概念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学者首先提出,主要指个人受雇佣的潜能。不同时期,就业力的含义和研究视角也各不相同,至今仍没有形成关于就业力概念的统一定义。国际劳动组织(ILO)将就业力定义为:个人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和保持体面劳动、在企业内部或各种职务晋升以及应对技术与劳动力市场条件变化的可随身携带的能力和资格。一些发达国家对就业力的研究相当重视,而且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加拿大政府于1992年出版了《就业力素描:加拿大就业人口的必备能力》报告,其中将就业力分为:学术能力、个人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三大方面,并细分为许多项目。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将就业力分为5个类别、16项技能:基本胜任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个人属性,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能力体系。(2)就业力是一种胜任力,包括专业能力和一般能力。(3)就业力不仅包括寻找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维持就业岗位以及在必要时重新选择和获取新的工作岗位的能力。(4)就业力是一种可能性,具备了一系列相关的就业特性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就业,能否就业还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形势、国际环境、社会因素等。
2 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攀升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企业的关注,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最受现代企业的重视。对就业市场的多项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部分地方高校大学生恰恰缺失了这几种能力。
择业观与社会需求错位。由于部分地方高校尚未建立起一整套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的科学体系,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些大学毕业生没有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训练,不能正确分析就业形势、社会就业需求、自身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不能正确确立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愿意从基层、吃苦岗位做起,导致他们的择业观与社会的实际需求错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自主学习能力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是指个体获得、保持并继续一份职业的能力,是个体求职与发展的前提。然而,很大比例的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态度,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储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缺乏学习的欲望与动力,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欠缺,这些跟地方高校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不管公务员招聘还是普通企业招聘都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或者把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录用的必备条件,而许多地方高校由于经费紧张和教育理念的落后,不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实际的调查结果来看,许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低下,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期才能投入实际工作。
专业能力欠缺。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对专业和行业知识的掌握能力。长期以来,地方高校的教育固守学科本位,对人才的培养忽视社会需求,培养目标的制定既不关注社会职业变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不关注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不少毕业生平时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忽视了自身专业技能训练,导致专业技能比较欠缺,与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综合素质不高。综合素质包括诚信品质、团队精神、职业道德、事业心和责任心以及与人的沟通能力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并不具有很多教育优势,尤其在生源和毕业生的质量方面,片面强调专业学习、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很大才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许多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特别在团队精神方面比较欠缺,就业力结构畸形发展。现代企业不仅要求大学生专业技能过硬,还应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3 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
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根本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提升就业力。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涉及到四个行为主体,即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自身,本为主要从高校这个层面,探讨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
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高等教育的改革要全面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从提升毕业生就业力的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优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认真研究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结构,增加复合型、实践性课程比重,使教育资源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配置,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这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根本。
完善就业力培养组织体系。制度健全和组织完善是落实工作、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开展就业力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建立全程化的就业培养组织体系,帮助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绝大部分地方高校就业力培养组织不健全,要积极健全地方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组织体系,即在分管校领导的直接负责下,组建学校就业能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开展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工作。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大学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对大学生的就业力的提升及顺利就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理想,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分析,逐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结构。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要从提高“就业率”转变到提高“就业力”上来,通过专业课程、专业测评、专业辅导等专业手段,开展团体辅导和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良好的就业心态,掌握就业技巧,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教育,鼓励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就业力。大学生能否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最终决定于自身的就业力。地方高校只有加强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切实提高学生自身就业力。就业主体意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对自我的身心状态与环境中人、事、物变化的自主综合的觉察与认识,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创造意识,是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地方高校要努力培养学生就业的主体参与意识、主体认识意识、主体探索意识,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自身的就业力。
参考文献
[1] 陈根.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73-75.
[2] 阮美飞.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1):59-62.
篇7
本文探讨了对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进行甄别的标准与方法,并据此分析了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指出当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业难;缺少社会关系的学生就业质量低;有生理、心理缺陷的学生就业受阻;低学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弱。因此,希望社会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甄别;现状
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使得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已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给家庭、高校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如得不到切实解决,将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负面的导向,甚至会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对经济弱势群体的帮扶政策,将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手段甄别出在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大军中哪些是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他们正处于何种状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一、研究工作概述
1、研究对象
课题组选取了省内不同层次的四所高校中800名2012届大学毕业生和90家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
2、研究手段
我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研究。为了了解用人单位择才标准,课题组成员走访了省内3家企业和 1处人才交流中心,并在征求4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调查问卷。随后又召开课题组研讨会,对问卷内容征求课题组成员修改意见后敲定。为了方便数据统计,问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调查用人单位的问题涉及:所属行业,单位性质,招聘条件,择才标准等 15 个问题。调查学生的问题包括:学生自然情况、家庭经济状况、择业方向、薪资要求等16 道题目。
3、调查方法
利用沈阳某大学高校就业双选会的机会进行调查,有90家用人单位接受调查,发放问卷 90份,回收有效问卷 81份。对学生的调查,由课题组部分成员带领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的10名志愿者面向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大学、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求职学生,分发8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761 份。此举保证了调研对象的真实性,能有效提升调研成果的参考价值。
二、对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甄别
统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有效回收的问卷中有621位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自主就业的过程中存在困难,自己属于就业弱势群体,占全部受访者的81.6%,面对着如此高比例的“就业弱势群体”,课题组成员考虑到是否真的存在这么高比例的就业弱势群体值得探讨。大学生就业目标与现实选择之间存在较大落差。50%以上的毕业生在就业目标的选择上存在攀比心理,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大医院工作,要求薪水中等,工作轻松,发展空间大,不愿到偏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发展。因此,要想将有限的“资源”利用到最紧迫需要的对象身上,必须先弄清究竟哪部分人是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
1、弱势群体的界定
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环境各领域中许多方面均处于劣势的人群共同体。“弱势群体”一词,在200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正式使用了。之后,社会上一般将“弱势群体”的范围定义为“农村贫困人口和城镇失业、下岗职工”等特定人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社会弱势群体。伴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收入差距不断加剧,国民“弱势心理”蔓延,农民工、大学生、小商贩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甚至在国企、外企有着固定收入的“白领”、“金领”们也这样认为。
2、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概念
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在高校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广义上讲,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是指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由于自身及所处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处于竞争的不利境地,而导致不能及时就业或无法就业的大学生群体。狭义上讲,指在进行择业和求职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被用人单位认可或易于遭受就业挫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群体。
3、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甄别
“弱势”本身是个比较意义上的词,有强才有弱。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应该是符合特定条件的某一群体的总和。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女生相对于男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相对于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专科生、本科生相对于研究生,生理、心理有缺陷的毕业生相对于健全、健康的毕业生,缺少社会关系的学生与社会人脉广的学生相比较均处于弱势,但并不是说女生、困难学生、低学历学生、生理和心理有缺陷的学生、缺少社会关系的每一类学生都属于就业弱势群体。这样界定会扩大这一群体的范围,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属于某一类型的毕业生如不能很快就业,就被认为或自认属于就业弱势群体,这会影响国家扶助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本文认为在就业竞争中符合三项及三项以上弱势类型标准的毕业生求职者是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也是甄别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标准。如女性大专毕业生,相貌平平、出身贫寒者。在国家财力有限、无法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予以扶持的阶段,这一标准的提出可以为国家扶助政策落到实处提供参考。
三、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
这样的家庭因为收入来源有限,多年来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占家庭年均收入1/2以上,很难为子女在求职过程中提供充足的资金。面对转瞬即逝的就业机遇和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这类毕业生不得不因为“囊中羞涩”而与机会擦肩而过。
2、缺少社会关系的学生就业质量低
对大部分来自农村或城镇普通家庭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家庭背景、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使得他们在就业时心理压力比社会人脉广泛的学生要大,对用人单位的选择要求不高。
3、有生理、心理缺陷的学生就业受阻
虽然智力上差别不大,但用人单位纷纷表示不会接收存在着生理缺陷或身体疾病的学生。有的公司会在招聘要求一栏中明确提出“身体健康、没有残疾”。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能力;模式;应用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因此,历届政府一直对大学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让大学生好就业,就好业,一直是衡量社会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准。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正式开始了高校扩招的政策,从那时起,我国高校的规模快速“膨胀”,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显得更加重要[1]。而越是在这种就业竞争压力大的背景下,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越发显得重要。具体来说,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这一概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概括。在内容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现状,并探讨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高校扩招后,从有利的一方面来看,高校扩招使得人才数量大为增加,有效满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2]。从整体来看,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达到697万,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任务十分繁重;(2)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不少学生都愿意去大城市,去沿海城市,基层单位不再考虑范围之内。还有一部分学生一定要去机关或者事业单位,或者去外企、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也不再考虑范围之内;(3)实践能力不足,“眼高手低”现象十分明显。不少学生基本功十分缺乏,英语计算机不过关,心理抗逆能力不足。
2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应用分析
2.1 完善培养思路,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各个要素之中,实践能力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指标。没有实践能力,只有空洞洞的理论,这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肯定是有欠缺,再就业过程中必然也会受到明显的限制。而且,现在社会中需要更多的人才类型还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但是我们在以往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中,的确是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扩招以后,学生数量逐渐增多,很多学校都放松了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因此,在新时期,我们需要不断平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经成为新时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在这里,各高校一方面要加大校内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校外企业构建“校-企联盟”,有针对性的扩展学生实习实践的空间,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3]。
2.2 树立就业观念,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就业能力,不仅仅是临毕业之前,快餐式的给学生讲讲就业有什么注意事项,怎么填写各种表格,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些就业信息,这就算帮学生树立了就业观念了。实际上,就业观念是一种系统培养形成的理念,这需要大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培养,包括课程体系的完善,比如: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等;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比如目前教育部、一直在坚持组织的“挑战杯-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大赛”,以及各个学校分别各自组织的各种创新活动、创新比赛、创意设计大赛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对学生就业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因此,各高校需要不断的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从大一入学到毕业,建立系统的培养观念,根据实际情况,分年级,分专业的构建有针对性的就业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就业能力稳步提高,增强器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2.3 加强心理引导,形成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念
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一步到位的想法,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企业是就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只是打工,因此,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去就业,更谈不上到边远地区工作。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就业心理问题,不能正确面对就业。这一方面需要教师积极的进行思想引导,比如如何引导学生扎根边疆,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让学生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服务社会为宗旨去定位就业[4];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找一些已经毕业工作的学生,现身说法的为学生讲解如何正确对待就业。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走进企业中去调查,调查员工们都是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正确面对就业,让学生更为真切的感受形成切合实际而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就业观念有多么重要,进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3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在未来几年之中,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还会出现小幅增长,并最终稳定在一个较大的规模上。由于毕业生数量大,而且每年又都有往年沉积下来的毕业生,这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更是带来了不小的苦难[5]。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从国家层面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加强对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双管齐下,为推进新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国办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
[2] 杨 敏. 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建议[J]. 新校园,2011(6).
[3] “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 模式如何落地(一)―访辽宁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局局长、研究员 刘铸[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16).
[4] 冯丽莎. 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的路径探讨[J]. 中国人才,2011(7).
[5] 文东茅. 2005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6,(1).
姓名:马登值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意向结构 现状 实证研究
当下,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持有十分鼓励的态度。这是因为大学生是创业人群中最具潜力的群体。当下,许多大学生也都参与到了创业活动中来。在此环境下,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结构进行分析很有必要。只有通过强化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规律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在大学教育提升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创业意向结构分析
(一)创业希求性
创业希求性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创业成就感、创新性以及物质性的衡量。创业希求性实际上指的就是潜在的创业者对于创业这个事物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是否具备创业的愿望和动机。该维度实际上是建立在社会规范下创业者的认知以及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成就感是指通过创业获得的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许多大学会说呢过也都是通过创业证明自己的价值,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以获得成就感。物质性是指创业给人带来何种形式的物质,譬如金钱。创新性则是针对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的新鲜、刺激的事物而获得的感受。许多大学生对于一成不变的学习生活感到十分厌倦,希望通过创业的方式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
(二)创业可行性
创业可行性则更加重视大学生经验、能力、个性以及资源维度的衡量。创业可行性主要关注的是在进行创业的准备阶段对于本次创业活动能否成功的判断,这种判断是两面的,并不一定非要是积极的判断。从可行性中我们可以看出创业者的自信程度。其中的能力维度主要关注的是创业者对于自身的个人能力的判断,一些创业者可能会觉得自身能力有限,缺少创业应有的素质。另一些创业者则认为自己的能力正好与创业相适应。个性维度是创业者结合自身的性质对于自己是否创业的评价。通常来说,情绪倾向于不稳定的,容易激动的人并不容易创业成功,相反,情绪稳定,具有较强容忍度的更容易在创业中获得成功。经验维度则是从创业、生活的经验出发,分析其对于创业意向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家长就具有创业的经验,因此更容易影响学生萌生创业的想法。而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也很容易想到在大学阶段通过创业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资源为度则是从人脉、物质两个方面对创业者掌握的资源进行评估。
(三)创业行为倾向
行为倾向则是针对创业者是否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创业做准备,包括确定创业目标、筹集创业资金、心理准备等。许多大学生会在创业之前阅读相关的书籍、请教老师和家长等。
二、大学生创业意向现状
(一)当下大学生创业意向处于中等水平
对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当下持有较高创业意向的学生和较低创业意向的学生数量相当,但是在希求性维度上,高创业意向者的创业希求性较高,因此可以看出当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意向处在中上水平。大部分学生对于创业持有积极的态度,小部分学生因为受到我国创业环境的影响表示担忧。大学生创业意向水平的高低,不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大学生提升其创业意向。
表1 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问卷
(二)大学生创业意向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数据显示非独生子女的创业意向水平要远远低于独生子女的创业意向水平。这一点集中体现在行为倾向以及可行性这两个维度上,从中不难看出,相比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自信水平更高。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是否有从商的经验也会对学生的创业意向水平造成影响。总的来说,这种影响呈现出正相关的迹象,也就是说,家庭成员中有经商经历的大学生会具有更高的创业意向水平。最后,具有一定创业经验的学生相比于完全没有创业经验的学生,拥有更高的创业意向水平。
(三)大学生创业意向会受到教育背景的影响
教育背景对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大学生所处的学校、年级、专业以及受创业教育程度上。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意向与受创业教育程度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接受过良好创业教育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创业。另外,处在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创业意向。综合来看,大四学生具有最强的创业意向,这种创业意向水平随着年级的降低而逐渐降低。从专业角度来看,文学、历史、哲学以及教育学的学生都具有较高的创业意向水平,而工学、法学等学科的创业意向相对较低。
三、小结
大学生是否创业与创业意向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要想从根本上鼓励大学生创业就应当对其创业意向结构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创业行为倾向、创业希求性以及创业可行性三个维度结构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水平进行分析,并根据调查的数据结果总结出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现状,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志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和评价――基于已就业毕业生的调查[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01).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专业课 自主学习
【基金项目】2014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JG14207)。
【Abstract】Autonomous learning is a learning method for students to learn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and it influences the students' learning resul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utonomous learning for students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from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content, learning method, learning plan and effective use of learning time. Based on the data,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and sugges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autonomous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60-02
一、研究背景
自主学习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等方面都能够主动地做出选择、调节或控制。大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增加智慧的黄金时期,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社会中,对知识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大学的专业课呈现难度深、趣味性偏低等特点,对于现在较为缺乏独立性和自控能力的多数大学生而言,专业课的学习相对吃力,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在逐渐下降,大学生专业课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计划性、学习时间的有效利用以及影响专业课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等方面进行问卷设计,以某地方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所选取的样本文、理科兼顾,在年级变量上包含大一至大四,共发放220份问卷,回收19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89份,有效率为85.9%。在所发放的问卷中向男生发放 110份,回收 93 份,回收率 84.5% ,女生发放110份,回收96份,回收率 87.2% ,在有效样本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 47.4%%和50.7%。所有数据将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等方法的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课自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活动,并维持学习活动,最终影响学习结果。[2]在专业课自主学习动机的调查中显示(见表1),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动机不一,想成为此专业的专家、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父母要求我这样选、为了找到好工作、其他分别所占的平均比例为:32.29%、24.62%、27.16%、59.10%、29.29%。其中为了找到好工作是大学生专业课自主学习的主要动机,所占比例高达59.10%,在性别上,男生比女生在此动机上更为强烈,分别为66.38%、57.32%。年级变量上,大一至大四在逐渐减弱,但仍是所有动机中的主要动机,分别为63.75%、56.11%、58.12%、53.07%。根据此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在当今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是影响大学生自主发展的主要原因。
表1 大学生专业课自主学习的动机
(二)专业课自主学习内容
大学生在专业课自主学习的内容方面,表2的调查结果表明,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参考书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所占比例为44.97%,其次是学习自己感兴趣并对以后就业有帮助的内容,所占比例为31.7,而研读与专业有关书籍的学生只占14.81%,还有8.47%的大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基本不学习专业课。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目前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有时甚至是是否能应聘一份工作的敲门砖,在这种求职的大环境下,学生在选择专业课自主学习内容时便发生了偏离,侧重于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以至于忽略了对专业课知识的深入探究。除此之外,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也是影响其学习内容的原因之一。
表2 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专业课自主学习方法
对于怎样进行专业课的自主学习方面,调查结果(见表3)显示,基本不看专业课书籍选择考试前突击的学生高达40.21%,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日常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也有23.28%的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只看上课用的教材,这就使得我们专业知识的学习出现狭隘性与局限性。造成这种结果与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不无关系,大学专业课的考试形式多以教材内容、笔试为主,再加上高校盛行的考前专业课老师“划重点”的做法,在这种考试制度下,学生考试前一两个星期以突击的方式便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并且屡试不爽,长此以往,学生即会轻视专业课的学习,更谈不上课下的自主学习。
表3 专业课学习的主要方法
(四)专业课自主学习的计划性
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地遏制和减少我们学习中广泛存在的茫然性、被动性、无序性、以及懒散与放任性,使我们更科学更合理的分配使用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而根据调查结果的显示(见表4),每天都有明确自主学习内容和进度的学生只占 13.98%,而每次做到课前预习并在课后进行复习的学生仅仅有9.46%,这个数据表明大多数在校学生规划学习的能力相对薄弱。此外还有 49.96%的学生不了解自己在各个科目的薄弱环节,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缺乏对自身学习特点的了解。
表4 大学生专业课自主学习的计划性
(五)专业课自主学习时间及利用率
专业课自主学习时间的多少和学习时间的利用是影响专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表5.1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每天专业课自主学习时间大于三小时在性别上男生是8.16%,女生是3.95%,其中男生略高于女生。在年级上,大一是8.18%,大二是1.67%,大三为4.74%,大四为23.18%,在四个年级中大二的学习时间所占比例最低,大一高于大二和大三但低于大四。在学科类别上,文科是4.29%,理科为5.06%,综合为8.71%,也存在着差异。在专业课学习时间的利用上,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2),认为自己专业课自主学习时间利用率很高的学生只占8.03%,而认为自己专业课学习时间利用率一般的学生却高达54.24%,更有33.38%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专业课学习时间的利用率不高。通过表5.1和表5.2可以看出,目前在校的多数大学生分配于专业课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除此之外对于时间的利用率也偏低。
表5.1 专业课自主学习时间
表5.2 专业课学习时间利用
(六)影响专业课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
抛开自身因素,在影响专业课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中(可多选),调查结果表明(见表6),认为学校风气是影响专业课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的学生占72.67%,这说明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氛围对学生专业课自主学习的作用不可忽视。认为开设的课程及授课方式和任课教师有关的分别占73.01%和67.72%,这说明任课教师对大学生专业课的自主学习同样会产生重大影响。
表6影响专业课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
四、思考与建议
(一)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专业课自主学习习惯
1.端正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指导着学习结果,“动机的产生来源于需要,大学生首先应该明确自己到底需要获得什么?是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是仅仅为了获得一纸文凭,在不同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必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应。”因此,大学生要端正自己的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目标。在了解了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之后,应进行专业学习规划,明确自己的追求,从而进一步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2.选择学习内容。大学里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专业课内容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需要学生在课下丰富学习内容。而在众多的学习内容中要学会选择,在选择中首先要掌握应知应会的内容,大学的学习是分特定的专业的,因此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首先要多了解和研究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开拓自己的学科视野,掌握基本的专业方法和技能,构建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除此之外,完善自我也是大学阶段应做的事情,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了解和学习通识知识。
3.掌握学习策略。有人说大学生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时间,其实不然,如果不能很好的安排利用自己的时间,再多的时间也是无意义的。因此在专业课自主学习过程中,分析学习任务和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并努力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专业知识复杂难懂,不同的知识要适当的选取不同的学习策略,比如在学习陈述性知识时,选择使用复述策略,而程序性知识则选择精细加工策略或组织策略等。另外,时间的分配也尤其重要,专业课不同于选修课,趣味性相对较低且任务较重,这就需要大学生将每天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投入到专业课的研究和探索中,努力做好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二)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予以学生指导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占据主导,学生一般都是跟随老师的思维步骤,新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置上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主动思考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同时建立多种方式的专业课自主学习支持平台,为学生专业课自主学习搭建“舞台”。在专业课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一方面,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提供指导。
2.增加专业课自主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对学生专业课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及时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在专业课自主学习过程中少走“弯道”,提高专业课学习的信心。”这种指导更多的是提出问题、指明方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非是向学生阐述大量的理论。通过增加专业课自主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专业课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专业课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未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学校:努力提升校园文化,改善学习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开展专业课自主学习,这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校园文化首先要建设校园环境,美好的校园、干净整洁的校区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理想之地,另外,学校的硬件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保证有足够的网络自习室和网络的畅通等,这样便于学生开展专业课的自主学习,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开阔学生的专业课眼界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4-47.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56-259.
[3]亓丽媛.大学生自主学习调查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43.
[4]王建西,黄守钢,王扬.提高工科大学生专业课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J].教育与职业,2011(2):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