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中介;大学生就业;服务
一、职业中介机构及作用
(一)职业中介机构定义
职业中介是指由个人或组织所举办,一方面为用人单位招聘员工,另一方面为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以及其他有关服务的组织。目前,职业中介机构大多数属于盈利性质的组织,但也存在部分由政府举办并具有公益性质的机构。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职业中介机构在连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以及服务人才流动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职业中介机构选择就业岗位。职业中介机构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职业中介机构直接和高校合作,将就业信息提供给学校由学校负责向用人单位推荐合适人选;中介机构受用人单位委托,根据要求用人单位进行员工的招聘;毕业生本人主动对接中介机构,获取就业信息。目前,中介机构主要采用牵线搭桥,以组织企业到高校集中招聘的形式为主。
(二)职业中介机构作用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职业中介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和解决企业招工难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提升就业者的就业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有些职业中介在提供就业信息等基本服务的同时,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功能,就业者缺什么补什么,这也为用人单位节省了用人成本,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欢迎,甚至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已经成为一些职业中介机构的主营业务。2.国家公益机构的有力补充。根据有关职能,各级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均举办了一些具有公益性质的职业中介机构,并且提供一系列有关就业创业的服务,在促进就业者成功就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数量庞大的服务对象、巨大的市场需求,公益类型的职业中介机构数量远远不够。近年来,国家对于职业中介行业进行了不断的规范和整顿,职业中介正凭借自己的数量及个性化服务优势,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一条重要的通道,对国家公益机构形成了有力补充。3.积极有效地实现成功就业。近年来,就业市场矛盾日益显现。一方面,高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加上历年来没有就业的往届生,同时包括农村和城镇的需就业群体,就业者规模庞大;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却出现用工难的问题。这其中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但也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政府研究解决。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稳定,是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解决好就业问题,需要国家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职业中介机构在实现成功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正日益彰显。
二、高校毕业生对于职业中介机构的认知
大学生对职业中介机构的认知,关乎职业中介机构有效发挥成功就业的积极作用。许多毕业生只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于专业前景以及就业的基本能力不甚了解,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准确的信息渠道。对于职业中介机构,大部分同学都只有模糊概念,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导致在与职业中介接触过程中,容易产生两种情况:拒绝与职业中介机构合作共享其信息资源,或者过于相信职业中介机构导致其受到不法中介侵害〔1〕。据了解,毕业生在就业时对于职业中介机构的认知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于职业中介机构持有怀疑的心理
虽然职业中介行业在不断的规范和完善过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不法中介的确存在。一些中介机构采用欺骗手段以获取利益最大化,而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维权的成本却比较高,因此,许多毕业生对职业中介望而却步。国家在提高劳动者法律意识的同时,应加大对不法中介机构的处罚力度,有效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二)专业化程度低
职业中介多属于盈利性机构,它们在就业信息时,通常会选择一些收益高的企业合作,从而误导劳动者的就业选择。许多职业中介只提供简单的就业信息,而在就业能力、专业化、个性化培训等方面涉足不多。另外,目前我国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服务的职业中介机构不多,专业化程度低。
三、职业中介机构在服务大学生就业中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制度,规范职业中介行业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高准入门槛,定期对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大监管力度,采用等级管理并定期向社会中介机构信息,提升职业中介的诚信度,既使劳动者在选择中介机构时有依据,也有利于促进职业中介行业的成熟发展。
(二)拓展职业中介机构的发展路径,走个性化、专业化道路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问题,说明了我国人才市场信息的不通畅。一方面,毕业生在就业时对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不了解,缺乏基本的就业技巧,对自身的就业定位拿不准,目标模糊,难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用人企业对于毕业生的综合情况了解不全面,常出现招进来的人留不住,人员流动性大,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职业中介机构可以和高校合作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首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中引入相关内容,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培养成功就业的必备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其次,按照企业需求,根据大学生所学专业在校期间先进行入职教育,采用顶岗实习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之获得毕业就能上岗的能力。这种模式在许多高校中已经开展,但是大多数都是高校和用人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模式,职业中介机构也可以在这方面下功夫,寻找新的发展路径〔2〕。最后,高校对职业中介机构引入的就业信息要严格把关,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强化执法保障
职业中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严格的执法监督作为保障。劳动者对职业中介的消极印象和执法不力有着必然的联系。有了完善的制度还必须要强有力的执行。结合实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应依法对职业中介机构进行劳动监察,坚决打击无证经营的中介机构,对行业从业人员入职资格进行定期核查,保护求职者的信息,规范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第二,工商检查对于部分职业中介没有依法登记注册,无证经营,虚报注册资本或者抽逃注册资本,虚假广告或者夸大宣传的,应该依照法律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严格物价监督。职业中介机构具有特殊性,其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具有无形性,商品价格的确定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物价部门应当严格依照价格法的规定,明确定价依据,规范服务价格。第四,加强社会监督。社会监督的前提是政府必须明确受理主体,通畅社会监督的渠道,让社会监督成为政府监管的有力补充。
(四)提升机构自身综合竞争力
职业中介机构作为人才流动体系的一部分,自身的综合实力决定了服务质量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对职业中介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职业中介机构在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选人用人环节必须要严格把关精益求精。一方面,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的用人条件,在选聘过程中注重应聘者综合素质,德才兼备。作为服务行业人员,有为劳动者服务的意愿和良好的品德尤为重要。第二,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在不断的更新,从业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在鼓励企业组织员工参加政府部门主办的专业培训的同时,行业协会也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组织相关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第三,职业中介机构要完善内部机制,不断改造创新企业运营模式,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加快企业的现代化进程,提升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军凯.求职行为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求职结果之间的中介关系研究[J].科学决策,2013(1):46-57
篇2
Abstract: The current era,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quality in China year rise, making it big on employment difficulty encountere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 includes many things, the causes of society, more i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hold their opinions, so deviation difficult employment, author will this topic to analyze it produces on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ir reasons for deviation and harm,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college students' reference.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题 就业观偏差 建议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Concerned deviation Suggest
作者简介:白新刚(1986―),男,山西太谷人,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
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大学招生大概有六七百万人,在校生约两千一百多万人,毕业生有五百多万人。然而这样巨大的值得荣耀的大学生人群在就业上却面临着较大困难,同时在选择工作上呈现了更难的局面。社会上的人纷纷议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是因为目前大学生的人数过剩,企业单位收纳不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根据教育局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2008年的讲话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份量根本没有达到过剩的水平。所以说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还是他们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的偏差问题。
一、当前时期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透析
1.1目前社会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高级人才短缺[1,2]
目前社会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具有高学历、高职位的人才特别少。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速度更是与日俱增。每天差不多都有几百或者几千个行业在建立及发展,其实就业市场是比较广阔的。如果一个企业想要不断的发展,仅仅只靠基层员工和初级技术人员那是肯定不够的,因此,现在的社会企业对具有高学历人才迫切需求。可是面对这样一个如此强大的就业市场,大多数学生还是无法找到工作,原因是虽然大学生较多,但是真正具有较高水平及拥有较好技术的人才为数不多。因而出现了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是各企业缺人,另一方面是成千上万个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1.2大学生的理论与实际脱节
目前大学生的理论与实际不符和,很难顺利找到工作。目前已有不少例子证明,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仅仅是基础知识而已,并且目前的大学教育大多存在对理论的重视而对实践看的比较轻。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满怀信心的走出校园,却到处碰壁,这是因为他们学习的知识不够牢固,更为重要的还是高校的教育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所致。
1.3大学生对就业观念的偏差
我国大学生大多对就业观念存在不良倾向。在很多家长及学生心中都存在着一个相同观念,那就是高中要努力的学习,然后再考进一所好的学校,对以后的工作就有了保障了。好大学与好工作之间确确实实有着一定的联系,因为一所好的大学老师比较有才华、知识比较丰富,各个方面的教学水平及经验也相对较高,使得学生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可是这两者之间没有一定的联系。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特别是名牌的大学生,自以为有名牌大学的证书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但事实证明,名牌大学找不到工作的学生非常之多。不管是名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甚至一些没有名次的大学,都有好工作和差工作的学生出现,大学生是否能够就业成功,主要还是看自己有没有很好的能力水平以及有个良好的就业观。
二、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产生偏差的原因和后果
2.1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心理优势,对自己有过高期望[3]
名牌大学生把自己看的很高,较好的工作找不到,差一点的工作又不愿意做。虽然我国现在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可是真正能够进入大学的人却还是比较少的,所以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优势,还有就是对自己有很高期望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名牌大学里很是普遍。学习与就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特别是我国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学生们只要在考试前几天去图书馆温习几天就可以使成绩及格甚至是拿高分,这样的情况随处可见,所以说,在大学里拿高分和奖学金的学生,不可能都是具备文化内涵与学识水平的人。分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更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水平。可惜的是,大多数学生及家长都一致认为学历文凭可以说明一切,使其对自己产生了太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但是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各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全方面的,而对于那些刚刚踏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既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高薪高职离他们还很遥远[4]。一般愿意接纳他们的都是一些工资低、职位低的工作,那些名牌大学生对于这些职务却常常不屑一故,反而却在不停的抱怨没有好工作。
2.2大学生对找工作心灰意冷
大学生对找工作心灰意冷,竟然跑到廉价市场去争抢工作。每当大学生在即将毕业之际,各个廉价人才市场处处可见大学生的身影,众多的大学生互相争抢一个洗碗工的消息充斥着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想来很是让人捶胸顿足,这么多的人才,祖国的希望,现在却为了一个廉价的劳动力名额挣来抢去,这是为什么呢?很多人会认为是现在社会的劳动力供大于求。这个观点根本不正确,之所以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往往都是由于前面所说的两个原因所造成的后果。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许多原本可以找到合适自己工作的学生心灰意冷,认为能找到一份廉价的工作已经很不错了,对于廉价劳动市场来说,是需要人最多的地方,因此,许多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把目光都投向了这里。使廉价劳动力市场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状况。
2.3大学生十分惧怕独立,不敢自主创业[5]
国家和社会都提出了对于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制定了许多积极的解决办法,提供了很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也有部分大学生开始了自主创新的道路,但是有更多的大学生愿意继续在找工作的道路上徘徊,追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大学生惧怕独立,害怕担负后果的心理所造成的。自主创业就是自己当老板,在生意上难免会有风险的,可是现在的大学生都习惯了舒适的生活,向往着白领与金领的待遇和富裕的生活,所以往往不敢涉足于自主创业。
三、如何纠正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偏差的建议
3.1对高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对高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使学生的水平能够全方面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往往是难在众多大学生没有实在的水平与实力,理论的不成熟和与实际不符的书生气,大学教育倡导的是兼容并蓄,各抒己见,可是不能只是停留在课本与讲台上,要想把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教育困境给解决,就必须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对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作为学生全面素质考察的重要指标。我国目前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积极的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但是在很多活动上还是依赖于书本,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感觉到社会的竞争力及社会对能力的需要,要想落实改革学校制度,必须将其引入到企业的机制中来,让学生在学校中就意识到竞争的激烈,让他们对理论与实际产生自觉的相结合[6]。
3.2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积极看待求职问题
普通大学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胆小、不敢努力去争取心态,这就需要学校及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共同帮助与扶持,要让普通学生不要有压力,当以平常心对待,另外还需通过对自己有帮助的社会工作实践来对自身的实力进一步了解。学校应当多开设一些优秀员工来校讲座等各种的形式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并不是说大企业都是高不可及的,只要你具有较好的工作能力,学历与文凭都不太重要,学校应当利用学生普通化的心态,积极让学生参加高层次的一些实际的操作,以提高其工作经验,让学生更快的去适应社会,建立起对就业的信心,力争找到自己能够发挥实力的工作。
3.3激励学生自主创业[7]
现代大学生就业,大多时候都只是停留在到大公司或者大企业这个狭窄的层面上,其实在当前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大学生发挥的领域特别多,并且公司、企业最先都是由自己自主创业,然后才慢慢发展起来的,何必不辞辛苦为别人卖力,应该鼓足勇气为自己拼搏一次。要想大学生确确实实产生想创业,有勇气创业,还是需要从大学生害怕独立及害怕负担风险的心理问题着手解决。在这个问题上,一些新闻媒体应多报道正面信息及典型的成功人士,国家应该对自主创业更大力度放宽,加大帮助扶持的力度,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希望大学生们能有端正的思想以及态度,对自己要时刻充满信心,不但要看到创业的风险性,更要建立起努力奋斗的决心与意志,只有拼搏努力才能看到收获,只有拼搏的国家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时期下,大学生就业难不光包括工作的问题与能力问题了,还包括思想问题,只有让学生不要对就业观念产生偏差,大学生才能为社会与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过要把这一问题彻底改变过来,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大学生自己的努力,加强职业能力,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扩展对社会的视野,还有在思想问题上处理对就业观念的偏差,相信只要把思想问题给解决掉,我国的大学生在就业上出现的困难将面临巨大改善,从而使其在工作上有较好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纠正当前时期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偏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纠正当前时期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偏差,对于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纠正当前时期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偏差,能够使得大学生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3)纠正当前时期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偏差,确保了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4)纠正当前时期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偏差,能够使得当今的大学培养人才的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而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马鸿荣,丁晓源,吴蓉.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249
【2】郝士儒.大学生就业难的高等学校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17):123~124
【3】王薇.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科技紧急市场,2010,(5):10~111
【4】吴铎思.大学生就业难需从源头解[J].就业与保障,2010,(6):22
【5】张文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J].思想教育研究,2008,(1)
篇3
>> 网络对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偏好的现状分析与就业指导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的启示与研究 大学生就业途径及形式分析 大学生就业途径的对策研究 女性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缓解途径研究 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市场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因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刘 丹,崔 健. 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的构建与推广[J]. 华章,2012(9):118.
[3] 谢 刚. 电子商务专业就业渠道机器拓展分析[J]. 改革与开放,2009(7):57-59.
[4] 齐嘉琳,芦爱江. 大学生就业渠道研究[J]. 中国轻工教育,2007(4):92-94.
[5] 岳 燕. 搭建就业信息平台、畅通就业信息渠道[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4(2):62-64.
[6] 余 彬,潘 烈. 基于信息传播的视角分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81-82.
[7] 鲁凤宇.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压力源的研究[J]. 辽宁教育研究,2007(2):107-108.
[8] 薛玉霞. 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2013,4(2):111-112.
[9] 张 宇. 现代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2008(6):67-68.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金融支持;创业贷款
一、创业、就业大学生融资需求情况
第一,资金问题是大学生创业难的首要问题。在百名调查对象中,有创业意愿人数为41人,普通就业意愿人数为59人。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大学生选择普通就业而非自主创业,是因为对刚毕业的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说,创业面临多重难题。首先,没有启动资金,一些学生上大学就靠贷款或借债,没有钱去支持创业;其次,国家虽出台了一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贷款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大学毕业生缺乏经验,创业成功率低、风险高,倘若失败,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原本想通过上大学致富,却可能导致穷上加穷、债务缠身。从问卷调查结果看,认为大学生创业难的主要原因依次是缺资金(40%)、缺经验(33%)、缺人脉(20%)、缺创意(7%)。可见,资金问题是目前大学生创业难的首要问题。
第二,四成高校毕业生需要银行贷款支持。有创业意愿的41名学生中,在创业资金预期来源方面,银行借贷成为首选。有26名学生选择银行借贷(占63.4%),另有8人选择自筹(占19.5%),7人选择政府援助(17.1%)。在具有普通就业意愿的59名学生中,由于就业不需要太多先期投入,需要金融支持的人数相对较少。总体看,在百名被调查高校毕业生中,需要银行贷款的为41人。
第三,毕业生贷款需求体现独有特点。首先,在贷款额度上,由于大学生首次创业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多数学生选择中间档次(2-5万)的贷款额度,占比51.8%。其次,在贷款期限上,由于创业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多数学生选择1-3年,占比为60.7%。再次,在偿还方式上,为分散还款压力,多数学生选择分期还本付息,占比为73.2%。最后,在贷款优惠条件的选择上(可多选),要求政府贴息成为首选。选择政府贴息、免除担保和央行基准利率的学生占比分别为71.4%、42.9%和21.4%。大学生贷款需求额度如图1所示。大学生贷款需求期限如图2所示。
第四,多数高校毕业生不了解贷款的手续和条件。由于锦州市内金融机构多未开办大学生创业贷款业务,加之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在被问及“你是否了解贷款的手续和条件”这一问题时,选择不了解的学生占76.8%。
二、金融机构提供创业、就业贷款的问题与障碍
第一,全国性商业银行二级分行业务权限受限制。市内4家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开办某项业务均需得到上级行的批准。而目前,6家银行尚未收到上级行关于开办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贷款业务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大学生创业贷款违约风险较高。多数金融机构认为,大学生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有想干大事成就大业的雄心与激情。但他们接触社会实际较少,缺乏市场调查,眼光高,不务实。过分追求独树一帜,创业计划盲目性大,可操作性差,容易导致创业失败或创业计划流产,形成不良贷款。调查问卷显示,8家金融机构都将“违约风险大”作为提供创业就业贷款的最大障碍。
第三,创业贷款管理成本高、借款人资质难以认定。大学生创业贷款单比金额小,笔数多,创业大学生人员流动性较强,贷后管理难度较大。在贷款资质上,多数金融机构要求借款人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以有照经营为前提,成立了相应的经济实体作为创业经营的主体,经营项目有一定的自筹资金,项目可行且预期能够创造足够的现金流量用于偿还贷款。但创业大学生是否符合以上条件,在认定上较为困难。在8家被调查金融机构中,选择贷款管理成本高的有4家,占比为50%;选择借款人资质难以认定的有3家,占比为37.5%。
第四,部分学生无力提供抵押物作担保。由于大学生创业贷款违约风险较大,为提高资产安全性,银行多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应的抵押或质押物作担保。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无力提供担保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贷款的发放。在被调查大学生中,选择希望银行将免除担保作为贷款优惠条件的占比为42.9%。而锦州市8家金融机构中,仅有3家金融机构愿意简化手续、提高审批效率,两家金融机构愿意提供央行基准利率作为贷款优惠条件,却没有一家金融机构愿意将免除担保作为贷款优惠条件。
第五,将大学生列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对象范围也存在问题。首先,贷款额度相对较小。现有政策规定,小额担保贷款金额一般掌握在两万元左右,这一额度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的资金需求。其次,贷款利率规定不够灵活,不利于调动商业银行的贷款积极性。现有政策规定小额担保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水平确定,不上浮。而大学生创业贷款风险大、管理成本高,若禁止利率上浮,银行无法通过灵活确定贷款利率覆盖其风险溢价。在辖内8家被调查金融机构中,愿意以执行央行基准利率作为创业、就业贷款优惠条件的只有两家。再次,财政贴息范围及额度有限。从问卷调查看,政府贴息成为大学生对贷款优惠条件的首选,占71.4%。现有政策规定,对持《再就业优惠证》及《复员转业退役证》的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中央财政实行全额贴息。对持失业登记证的其他城镇失业人员,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给予50%的贴息。然而,一些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毕业后户籍即迁回本地,不符合城镇失业人员这一条件;一些毕业生需要政府贴息,但从事项目并非微利项目,也不符合贴息条件;另外,50%的贷款贴息额度对创业学生的帮助也十分有限。
三、加大金融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力度的建议
第一,鼓励全国性商业银行总行尽快下发《关于开办大学生创业、就业贷款的指导意见》。支持下级行积极开办此项业务,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及操作细则,结合地区及本行实际为大学生贷款提供优惠条件。
第二,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对拉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倍增效应,积极推动其逐步向商业可持续的个人创业贷款平稳过渡。进一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支持对象范围,扩大政策覆盖面,将贷款对象由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所有无业人员;针对学生的需求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允许贷款利率上下浮动,并确定一个合理的浮动范围,实现用利率溢价覆盖贷款风险,稳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创业、促就业的长效机制。
第三,进一步拓宽财政资金的使用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于大学生创业、就业贷款,微利项目增加的利息由中央财政全部负担;公共财政还可以通过补贴担保费用等方式为金融机构提供信贷风险补偿;通过财政资金成立公益性担保机构和担保中心,为青年创业提供担保,探索建立政府、银行、青年共同承担的风险防范机制;重点给予特定的金融机构更多的激励和必要的成本费用支持,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积极性。
第四,加强对创业、就业大学生金融知识的宣传。人民银行可联合团市委、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部门举办“金融支持青年创业就业推进会”活动,在全市银行机构选拔优秀青年专家组建金融讲师团,设立青年创业金融大讲堂,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融资和财务辅导。
篇5
【关键词】英语毕业生 就业 建议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074-02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是,由于就业市场的培育大大滞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因此,我国的就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从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重。据统计,在1996~2006年这10年间,我国大学生数量增加了近十倍,但就业率反而降低了23.7个百分点,结果导致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到2006年已经突破百万大关。2007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比上年净增82万人,达到了495万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09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去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先后出台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历年来一直在各专业中较高,但是,随着整个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前较为吃香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是大学英语专业的招生量在许多大学日渐扩大,毕业生越来越多;二是许多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社会现实脱节;三是英语专业毕业生自身能力欠缺,尚不能做到“一专多能”。在目前我国英语专业人才还是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做好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议和对策
1.各级政府要切实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完善就业市场建设。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这些政策的相继实施,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大学毕业生中的一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也从中受益匪浅。但是,就针对英语专业毕业生来说,还应有更加具体的就业扶持政策。一是要努力完善就业市场建设和信息服务,积极为英语类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为依据,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宣传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鼓励毕业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各级人才服务机构要积极帮助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现状,及时各行各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信息,以正确的服务理念,先进的服务手段,统一的服务标准,规范的服务行为,为英语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和再就业信息服务;二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积极引进优秀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人才:各级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三是要积极鼓励支持英语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实告诉我们,基层是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大空间,它既涵盖县级以下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也包括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可以说,除了党政机关和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同样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发挥才干的舞台,有了“梧桐树”,不怕招不来“金凤凰”,只要我们的各级政府把这个舞台搭得好,就不愁没有人才。
2.高校要改变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在社会现实中,为什么有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识水平较差,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培养单位在培养方式上要与时俱进,紧跟人才需要步伐。据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作的调查,按照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所培养的学生,由于只具备单一的英语技能,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转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英语学习早已从单纯的语言交流走向多元化,对既熟悉国际商务又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都为高校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要大力提高教学水平,严把毕业生质量关,在教学质量的管理上,必须下真功夫,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品德优,而且学识好,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强。
三、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要练内功、强素质、变观念
1.要珍惜在校的宝贵学习机会,练内功,强素质,大力加强就业前的品性修行及知识贮备。
事实证明,对于纯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以往就业的优势已经在逐渐丧失,所以他们应该在扩大自己视野的基础上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以增强专业竞争力。近年来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已完全呈现了多元化态势,除了外交外贸、英语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到金融、通信、传媒、咨询、体育、物流等领域就业,就业领域的扩大无疑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但“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任何认为掌握了一门外语便可等机会上门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全民外语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都要求毕业生必须清醒地为高质量就业做好准备。毕业生除具备出色的专业素质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个人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现在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到外企就业,而外企公司除了对应聘人业务能力要求较高之外,还十分注重员工的操守,如诚实和责任感、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实干精神、工作效率以及创新能力等,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就应通过多种方式,相应地提高自己组织协调及口头表达、情绪稳定及人际沟通、个人气质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2.要利用各种时机,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好就业机会。
虽然现在大学生就业相对来说较难,但就业机会还是非常多的。除了各地的现场招聘会,打开网络一看,各种招聘信息铺天盖地。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机会,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主动大胆地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3.要转变就业观念,做到先就业后择业。
人不可能一辈子在一个工作岗位工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英语专业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英语专业优势能否继续发辉,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许多优秀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创业事迹告诉我们,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其实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好方式。
总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不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难题”,只要各级政府、高校和毕业生自己都能够切实转变观念,积极努力地做,一定会迎来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春天。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既是社会问题,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取向和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低下的综合反映。本文试图从高校学生社团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视角出发,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探讨高校学生社团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从而为高校社团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近几年,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的规模迅速扩大,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难在那里?本人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多年,对此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思考。应当说,大学生就业难既是社会问题,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取向和大学生自身竞争力低下的综合反映。在这众多的原因中,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它直接影响毕业生是否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制约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适应就业市场的综合能力,融合了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因素,在就业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1]。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硬伤,与之相联系,便是学生身上表现出的短板效应。在素质教育被反复提及的今天,应试教育和单纯的知识教育依然我行我素。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转化、外化能力一直是制约他们自身发展的瓶颈因素。面对就业市场,毕业生的无措、无助乃至无奈,说到底是竞争力的问题。
当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方面,既有高等教育和社会政府部门的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其中,大学生内在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素质不过硬。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本钱。综合素质是就业竞争力的基础,而能力则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当前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重共性轻特长、重实用轻人文的“五重五轻”现象,以至毕业时综合素质不高,就业效果不理想[2]。
2.核心竞争力不明显。就业不仅是综合素质的展示,更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要想超越竞争对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意识,竞争优势不明显[3]。
3.人文精神缺失。当前,用人单位不仅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特长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非常注重求职者对其企业文化、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的契合。而个别大学毕业生不注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不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4]。
4.心理素质不强。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学生就业需求普遍存在高就心理。然而,在面对残酷而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时,自卑、羞怯、攀比、依赖等心理又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择业潜能的发挥,增加了择业的难度。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经成为大学生“双向选择”成败与否的关键。
二、高校学生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的大学生自发组建,以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需求为目的的群众性组织[5]。健康发展的高校社团在大学生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工作能力、职业精神、身心素质等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载体。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其创新意识
当前,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不少课程知识老化、陈旧,学科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教学方式也多是以教材、教室、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枯燥的模式,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知识覆盖面狭窄单一。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同龄大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在相互信赖和相对随意中主动接受和学习知识。这种学习过程比在课堂中单一的灌输知识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此外,高校学生社团的成员多来自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不同专业知识的融合、交叉使大学生受到多学科氛围的熏陶,扩大了知识面[6]。此外,有些优秀学生社团还开展了校内、校际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与合作中,大学生开阔了视野,进而迸发出创新思想与活力。
2.拓展教育空间,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
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特长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高校在做好“第一课堂”命题作文的同时,还要挖掘“第二课堂”,做好自选题作文。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并进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目前,随着学分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班级制的日渐淡化,学生社团在能力结构的优化方面逐渐显现出其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不仅因为社团是共同兴趣爱好者的集合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由于社团品种的多样性以及活动形式的灵活性,使得学生补齐能力短板的期望更有可能实现[7]。
3.促进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和良好人格的养成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敬业精神高居第一”。可见,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认真对待。当前高校主要通过一些有形的准则、规章制度等加强对学生的规范教育,然而这种缺乏体验的一味说教,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社团作为自发的非正式群体,在培养大学生道德品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存在相对优势。这是因为大学生社团其内部就如同一个小型社会,在平等、合作、自由的氛围里,社团的规范依赖于每个成员的自觉遵守和维护,在这个过程中,社团成员亲身体验了惯例、团队协作、传统、伦理、道德等职业精神规范的内容。从这方面讲,社团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正式组织无法替代的。
此外,通过民主理念的实际践行,社团成员一方面不断认同社团的其他成员,探索他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另一方面也能使其他成员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异,逐渐形成自我认识,而这种自我认识能促进自我人格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有利于避免大学生毕业后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缺乏自信、职业理想化、盲目从众等现象[8]。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建设,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更新管理机制,引导社团健康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群众性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体制。所以高校社团的管理机构给学生社团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一般不参与具体事务的管理,只在大方向上给予指导。当前,由于社团定位问题、学生社团的周期性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高校学生社团良莠不齐、发展不均的状况非常明显。有的社团因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社团活动一直处在较低层次的水平;有的社团骨干成员更换频繁,产生巨大波动;也有的社团因为组织不力导致生存困难等。要实现社团功能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其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功效,必然要加强管理,明晰社团的宗旨、发展方向,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对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必要的监督和引导。
2.加大扶持和指导力度,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
对学生社团进行必要的扶持和指导,是社团活动规模化、精品化的前提。高校社团因经费有限、缺乏指导等客观情况面临后劲不足、活动缺乏深度创新的境地,这些无不制约着高校社团的发展。为此要加大扶持力度,为社团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加大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力度,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物力、财力保障,并加强对社团经费使用的指导和管理;二是加强社团干部队伍的选拔和培训。社团干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团发展的好坏。高校要把社团干部队伍的选拔工作纳入到学生干部选拔的范畴,并积极开展对其培训工作,提高其社团组织管理水平;三是对社团进行分类指导。高校可以整合校内外资源,选配热爱学生工作、德才兼备的教师或者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社团的指导老师,对社团发展进行科学指导。
3.突出社团特色,打造精英品牌社团
全国高校社团的一个通病就是活动内容比较单调、苍白,活动的影响力不大,涉及面不广。学生社团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校园人文环境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为此,高校要依托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学生社团由以前单一的兴趣爱好集合体转变为融学术、科研、成长于一体的多元化团体,同时着力打造一批与学校发展相一致的精品社团来引领社团文化,感召和团结广大青年学生,这不仅对学生社团整体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也会极大丰富和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如制定精品社团建设量化指标,开展精品社团评选活动,对精品社团给予活动宣传、经费、场地等方面的帮扶,对于荣获精品社团称号的社团,为他们提供对内对外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快速成长,并逐步形成地区性品牌,从而达到形成品牌效应的目的。
4.科学设计实践活动,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看,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的“产品”,其质量不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需要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和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然而,当前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传授轻个性、重计划轻需求等为教育而教育的模式,往往难以培养出用人单位青睐的大学生[9]。学生社团活动因其主体的参与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的特点,是实现大学生知识理论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有效载体。为此,高校要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空间,加强社团活动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将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与延伸,通过科学设计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品味健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如开展一些如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大学生将知识消化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演练之中,逐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明春.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途径探析[j].社科纵横,2009(10).
[2][6][8]全晓松.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5).
[3]关陟平,刘伟.高校社团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6).
[5]鹿存礼,陆新生.高校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及实现路径[j].学理论,2011(13).
篇7
关键词 职业精神;高职大学生;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71-02
Theory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pirit Cultivation based on Employment Oriented//GU Yuling, WANG Yang
Abstract Features articles based vocational colleges,from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course education, social practice, skills competition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 aspects elaborates the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pirit cultiv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professionalism; college student;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1 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精神现状
当代高等职业学校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关心国家的发展,愿意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追求自我成就和自我实现。当代大学生是社会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独立意识较强,但缺乏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更对职业精神的内涵和具体要求缺乏认识,具体有以下表现。
以个人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有强烈的自我意识,遇到问题考虑更多的是个人感受和利益;同时心理又非常脆弱,遇到困难不能勇敢面对,责任意识缺失。因此,有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无法适应和胜任岗位要求[1]。
眼高手低、急功近利 目前一些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上课很少动手动笔记录,课下用于实践时却无从着手,知识不能牢固掌握。在就业时,自恃“天之骄子”,不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变化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对就业方向和待遇报酬期望过高。最终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或者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拈轻怕重、牢骚满腹,频繁跳槽,这些都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
缺乏敬业精神 职业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敬业精神,而爱岗、敬业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重要体现。但目前很多企业认为当代高职大学生的敬业精神还是比较缺乏的,在工作中存在偷懒和畏难情绪,怕苦、怕累,不能从内心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总觉得工作是为老板做的。
2 培养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策略
为了应对当前社会的激烈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尝试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大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理论与实践工作。
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 思想决定行动,职业精神的养成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认可和重视,才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并有面对和解决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思想工作的教育。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进行入学教育,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大学生手册知识竞赛”“辩论赛”“党的基本知识讲座”“社团活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一系列塑造职业精神的活动。紧扣行业和专业进行深入的职业知识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使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深刻领悟践行职业精神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益处。
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职业纪律 学校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特别是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特殊,新生进校时分数和普通高校相比较低,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容易产生迷茫和自卑的情绪。因此,高职院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信心。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知识以外,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和职业信心。学校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的政策和相关信息,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让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职业生活,缩短衔接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精神对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自觉建立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另外邀请技能名师和企业人员为学生开设讲座,讲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行业要求,邀请优秀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职业经验和建议,帮助他们树立职业信心和建立职业情感[2]。
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职业责任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国情,服务社会与人民,与社会接轨,培养团结互助精神,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职业责任和职业精神。如部分学生奔赴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以“继承先辈遗志,点亮信仰之光”为主题的体验式学习寻梦之旅。选派学生远赴境内外进行交流学习已是学校坚持多年的文化品牌。学校每年还选派学子赴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学习+体验”式的课程,连续三年公派学生赴台湾东南科技大学进行深度交流学习,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多元文化,养成高效、严谨的职业精神,提高了职业技能。
以课外技能竞赛为引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校强调技能成就才干,高度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组织丰富多彩的技能节活动,以“灵动你我 创新未来”为主题,旨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激发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经过精心组织、认真策划、科学培训,使多名学子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如组织学生参加亚洲机器人运动竞技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优顾杯”全国高校模拟炒股大赛、“斯维尔杯”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能大赛、“汽车空调检测与维修”技能大赛等。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锻炼了自我、展现了自我,提高了实践技能操作水平,增添未来就业信心与知识储备;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激发了学习热情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强化了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3]。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精神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学校历来坚持与大、中、小型各类企业保持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共同搭建校企共育平台,为在校学生提供众多不同专业类别、不同层次的实习实训机会和就业机会。学校与多家企业如摩托罗拉(武汉)移动技术通信有限公司、联想集团、德国通快激光集团、意大利ELEN集团等全球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以校企合作之机为学生学习就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搭建起桥梁。
学校与虎都(中国)实业有限公司“联姻”共建“虎都服装学院”,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人才。校企双方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让企业全程参与“虎都服装学院”的建设、管理及教学环节,利用“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开展“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形成“校企融通、课岗对接”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与敦煌网网货中心共同创建“沙漠之鹰”跨境电商培训班,为学生提供培训工作,经过培训后双方共同组建外贸跨境创业团队,融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为一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自身职业理想[4]。
3 结语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职业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值得尊重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成败也取决于是否具备职业精神,是否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去从严要求自己。除了掌握精湛的技能,还要有更高的追求,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精神。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效果显著。毕业生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就业率稳步上升,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越来越高。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中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一些成效,今后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深度和广度上仍需继续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仍将继续努力,积极探索,为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开辟更多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陆媛.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55-157.
[2]王萍霞.市场经济伦理视域中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路径探析[J].兰州学刊,2010(3):155-157.
篇8
·国家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教育部2010年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出总体要求。教育部最近提出“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实现‘创业政策比较完善、创业教育基本普及、创业平台较为健全、创业氛围更为浓厚、创业成果更加丰富’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目标”要求。
·大学生创业状况的客观需要
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已经组织实施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为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开辟了新途径。但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比较低,原因主要有来自于投资资金、产品营销、各方面关系维护等方面的风险。
由于实物店铺创业的风险以及大学生创业园区覆盖面不广,高等院校建立网上创业中心成为比较好的选择。由于网络的高辐射性、高吸引性、高互动性、低风险性等特点,可以建立网上创业中心实现大学生创业的一条龙功能,从多方面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学院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建设单位。作为骨干高职院重点建设项目就是健全大学生创业中心。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是其中一项内容,从创业教育、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信息直至网上创业店铺,而且低成本、低风险、高辐射性、高吸引性、高互动性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学习、参与实践。
学院以工科为主,相对于工科专业而言,营销商贸类专业更需要提高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素质、创业实践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竞争力。几年来,学院致力于探索培养营销商贸类专业人才,开发和实践以职业为导向的营销商贸类专业课程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在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目前是江苏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专业获得省级课题资助6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建设、方案设计成果获得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等10多项省级及以上奖项,学生以创业为主题的毕业设计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30多个学生团队的营销创业作品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基于此,依托目前的优势,建立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实战、创业服务、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在满足实践教学、学生训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的建设目标、结构与主要内容
·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的建设目标
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的建设目标是研究开发并设计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网站,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的资源库,提供创业实践的网上平台,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知识、创业信息、创业案例等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服务。
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前期主要是面向学院师生开放,教师提供专业资料浏览及下载,学生通过访问获得创业知识、创业信息和专业技能,同时经过方案制定、审查、批准后,学生可以在创业中心设立店铺、信息、投放广告,开展营销创业活动。中后期将面向兄弟院校和社会开放,引进校外企业及商家,为他们提供广告宣传、信息咨询等服务。
·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应该覆盖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着力建设创业资源、创业指导、创业店铺、二手物品交易、特产交易、公共服务等6个平台。
1.创业资源平台
创业资源平台侧重于创业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创业知识——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新论、观点等。
创业案例——有关创业方面的案例。来自于社会的创业案例、身边学生的创业设计作品和竞赛获奖的创业类作品等。
政策法规——出自政府、有关部门的财务、税收、科技、资源、资格等各类与营销创业相关的政策,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与营销创业相关的法规等。
2.创业指导平台
创业指导平台侧重于创业全过程的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创业流程——大学生网上创业流程介绍和咨询。
创业方案——大学生网上创业方案撰写、指导及评审等。
创业管理——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管理制度体系。
3.创业店铺公司
提供特定的网页供大学生设立自己的店铺公司。可以经营学习用品、电器、电子产品、生活百货、时尚服饰类实物产品,或相关服务。
4.二手物品交易平台
建立公共的二手物品交易平台,提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体育用品、电子用品、考证类书籍等二手物品的交易。
5.特产交易平台
根据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别的特产,设定相应风格的版块,通过格子店的形式,信息、展示产品、洽谈交易等。
6.公共服务平台
提供广告、论坛活动等服务项目。
建设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的意义
·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统一
知识是他人经验的积累,可以传授。设立创业知识、创业案例、创业信息等平台供学生创业学习。能力是自身经验的积累,不可传授,创业能力不是叫出来的,是练出来的。因此设立平台供学生设立店铺,同时设立二手物品交易平台、采用格子店形式的特产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供大学生进行营销创业实践。突破目前高职院仅仅是创业教育中心或电子商务中心的局限性,真正体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结合。
·有利于形成营销创业资源共享中心
网上创业中心建成后,学生可进行网上市场调研、商品信息以及营销创业的实践训练,可以在中心完成相关的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任务,做、学、教可以在网站上实现统一。可以形成面向全院教师学生的营销创业知识普及、技能训练、信息服务、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商务洽谈、货物交易的平台。网站的交流性、开放性必然推进教学内容、教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营销商贸类专业“做、学、教”资源共享中心。
·有利于辐射工科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
学院以工科专业为主,目前许多专业还没有开设营销与创业类课程。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面向全院师生开放,辐射工科专业教师和学生,让他们学习和实践营销创业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借助中心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实践,也可以在中心平台上与专业教师和学生沟通,在目前工科院校创业类师资和实训条件欠缺的情况下,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可以有较大的空间。
·有利于提升服务兄弟单位、服务社会的能力
服务行业企业及社会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而这又是高职院校商贸类专业的薄落环节。借助于大学生网上创业中心为行业企业及社会服务,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学院和专业的知名度。还可以进一步为学院兄弟专业以及其他职业技术学院营销商贸类专业提供借鉴和服务。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0-0014-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如今,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加剧,一些大学生面临无法在人才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各大高校都开展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根据现阶段的人才市场形势来看,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陈旧,甚至有些高校对就业指导重视不足,指导方式枯燥单一,就业指导效果不佳。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就业指导过程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就业指导效果,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各高校必须充分重视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高校并没有对就业指导予以足够的重视,而且就业指导教师对就业方向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规划分析不足,导致就业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及作用比较肤浅,学生无法在就业指导中充分获取相关的知识内容及未来的就业形势资讯。因此,学生无法更好地m应社会形势,无法结合市场情况来调整自己。其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各高校采取的指导方式各不相同。有些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指导,这种指导方式只是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浅显讲解,并且这些知识的实际运用意义并不大,从而影响整体的就业指导效果。另外,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较为笼统,无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对整个人才市场的把握不足,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较为简单、较为模糊。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各个方面影响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规划。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学校应该重点结合现阶段大学生的情况,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有效制定就业指导方向和方案,从而达到良好的就业指导效果。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建议
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及指导过程,均存在着一些问题,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效果。
(1)高校要更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就业指导,不仅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比较大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提高就业指导效果,首先要更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各高校应该开展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首先,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对人才市场有非常深刻的把握和了解,对市场所需的人才类别及人才品质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才市场的状况及需求,了解行业信息,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及就业动向的把握程度。其次,大学生本身也必须重视就业指导课程。
(2)高校要推动就业指导多元化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就业方面大学生的选择越来越具有多样化特点。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完善就业指导方向,推动就业指导多元化发展,从而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首先应该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对当下的热门就业方向进行分析,在就业和创业等多个选择中给予中肯的建议,说明就业形势及各种就业方向的优势和劣势,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就业规划。
(3)高校应完善就业信息网。就业指导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就业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全面分析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情况,从而对学生起到实际的指导效果。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后期,教师可以结合现阶段多个招聘网站的信息进行分析,引领学生了解和掌控就业方向,对就业信息进行辨认,引导学生更多地去了解和接触这些招聘资讯。完善就业信息网,可以使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有更大的平台,使学生可选择的范围更加宽泛。同时,就业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对应项的就业分析,对每个专业的优势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掌握和了解就业方向,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规划进行判断和选择。
(4)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办事能力等进行相应的培养,并引导学生自发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形势,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三、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难,是现阶段高校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之一。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还需要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就业指导,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规划。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鼓励学生从自身情况入手,更好、更有效地对市场形势进行判断,鼓励学生了解市场就业动向,获取更多的就业资讯,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位置,从而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90后;职业选择;
一、引言
自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激增,虽然提高了国民素质,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显,不可否认,高等教育的扩招和社会供求关系的结构性失衡等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从内因来说,更为突出的是传统的择业观念和行为对大学生择业的干扰。
90后大学生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面临着更多的选择,也更加迷茫,在政府鼓励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更需要一个有效的指导。基于此,本课题以上海地区的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影响其择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有关建议。
二、调查及数据分析
(一)调查方法及过程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将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进行调查内容设计,问卷为主,访谈为辅。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13份,访谈5次,获得了较为可靠的数据。
(二)数据分析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可获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分析结论。
1. 影响90后大学生择业的主观因素分析
就业心态。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随着年级的增加,该比例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大城市学生乐观心态的比例为43.24%,而农村大学生则为16.67%,可见由于机遇、能力、人脉等因素,农村学生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
择业观念。66%的大学生就业观念为先就业后择业,且男女同学的选择基本无差异。同时随着年级的增加,该比例越来越大。不就业继续深造(考研及出国)也是一种择业观念,从大一到大四,创业与深造的人数比例逐年递减,选择顺应社会发展先就业的人数增加。
就业主要目的。为了满足生计需求与实现自身价值,是当代大学生选择就业的主要目的,且所占比例与年级、性别、专业影响并不大,基本为当代大学生的通性。
增加自己就业筹码的途径。社会实践被各个专业的学生公认为是最重要的筹码,特别是男生,80%的男生认同此观点,而62%左右的女生则认为,学历、掌握外语、考证和社会实践同样重要。由此可见,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对于个人能力的重视程度已远超过对于文凭,其观念有逐渐趋于理性的趋势。
对工作环境的期望。整体来看,当代大学生选择挖掘自我潜质型工作的人数较多,选择舒适安逸、普通稳定、有挑战性的人数无太大差异。但在男女群体中,这三项所占比例却完全不同,大部分男生喜欢有挑战性工作环境,普通稳定次之,最后为舒适安逸,而女生却恰恰相反;同时,随着年级的增加,喜欢富有挑战性工作的人数呈下降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普通稳定的工作环境。
工作类型。46%的大学生选择管理型,其次为技术型、教育培训型、服务型及营销型,其中男女生选择差异较大的是教育培训型,男生中,该项比例最低,但女生中却位居第二。
就业地点的选择。45.5%的当代大学生选择在一线发达城市就业,34.5%的当代大学生选择回家想发展,13%的当代大学生决定留在学校所在地,7%的大学生选择去海外工作或深造。
对就业单位的期望。大部分学生注重的是薪酬待遇和个人上升空间,其次为企业文化、企业规模、培训机会、领导者风格。男生最在意的是个人上升空间,女生则是薪酬待遇。
由此看来,大多数90后大学生在择业时注重从实际情况出发,既不一味地追求物质收入,也不孤傲地只追求个人的精神满足。
2.影响90后大学生择业的客观因素分析
在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客观因素中,父母家人的想法与建议对大学生影响最大,在其心里占主导地位,其次是行业需求、国家政策、朋友、社会舆论、老师或学校的建议。
三、建议
根据马斯洛先生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往往是建立在安全需求等物质基础上的,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时尽量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一方面这是对社会对家庭的负责,另一方面这也有助于培养我们良好的生活态度。
根据以上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本文对90后大学生择业给予以下建议:
(一)提高大学生个人综合能力:
随着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各类招聘会越来越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趋于多元。用人单位通常会挑选最能胜任本岗位的,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的人,同时对个人品德、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故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二)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
针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调研建议,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健康成才导航和法律导航等。
(三)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应重视培养及尊重子女的独立意识,放手让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及理想去择业,增加对其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减少对其行动上的制约及捆绑,切忌将个人理想强加于子女。
四、总结
本次调研以上海市90后大学生为对象,通过对其择业的主客观因素分析,给予了包括提高大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和重视家庭环境影响等相关建议,希望能够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一些有益的参考。同时政府及社会也要积极推进大学生择业的相关工作。当然,本调研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样本数量不够多、数据分析不够深入等,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许小石.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化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4年:40-52
[2]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39(6):87-95
[3]李景华.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110-111
[4]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