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店管理专业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酒店管理专业培训

篇1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职业意识;养成教育

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心态不稳定等现象,这与高职教育忽视职业养成训练密切相关。

一、职业养成训练的内涵及作用

1.职业养成训练的内涵

“养成训练”不仅是指在课堂上接受教育,而且还指在生活中、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修养,即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动的行为。职业养成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并将良好的职业习惯融入其思想中,最终形成无意识的本能反应。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训练是指学校在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利用各种场合,长期坚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以便其今后在就业时一方面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合格员工。

2.职业养成训练的作用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等诸多方面。其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的涵养;而职业习惯、职业技能可以说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在的表象形式。

养成训练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二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养成训练体系的构建

职业养成训练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单靠一两门课或某几项实践环节可以造就的。它需要贯穿高职酒店管理学习的全过程,需要一个系统的职业养成训练体系进行培养。

通过“三段式交互成长型”的职业养成训练体系,即以酒店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学校“理论与实训教学”和基地“实践与熏陶”相结合,构建“学校一基地一学校”的人才培养路径。(见图1)

第一阶段是第1—3学期,主要以学校教师训导为主,家长和企业专业人士的训导为辅。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础职业理论的学习,同时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仿真的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礼仪习惯、团队意识以及责任心和爱心。通过到企业的参观和专业讲座,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爱岗敬业的理念。第二阶段是第4—5学期,主要以基地实习指导教师训导为主,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训导为辅。学生通过到基地的实习锻炼,在全真的职业环境下,在实习指导教师的训导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

第三阶段是第6学期,主要以学校教师训导为主,家长和企业专业人士的训导为辅。学生完成基地的实习回校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职业素养训练的方法和形式

1.职业氛围的营造和职业形象的塑造

职业素养的训练需要一定的职业氛围和塑造职业形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校后在上课时必须着酒店行业制服,同时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按照酒店行业的要求着制服,通过塑造职业形象感受职业氛围。

新生入学即接受职业礼仪的训练,并通过贯穿三年礼仪训导师的跟踪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营造微笑、友好、友善的学习环境,感受良好的职业氛围。通过职业礼仪的训练,培养学生化淡妆、盘发、站立、行走等符合酒店职业标准仪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酒店从业者的气质和修养。

2.建设仿真实训教学环境

建设酒店行业展览室,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现代酒店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配备电子资料,让学生点击资料系统就可查询当今最著名的酒店企业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在感受酒店工作氛围的同时,正确认识酒店行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通过紧密型合作基地的参与将专业实训室建设成仿真的实训基地,按照高星级酒店的要求建设标准客房、模拟中西餐厅、模拟前厅,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在较好的职业环境下开展职业规范、职业习惯的训练。

3.开展情境和任务驱动型的教学

专业教师在讲课时开展以情境教学为主的教学,使学生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养。

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打破了传统的个体和书面作业形式。积极开展团队作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同时积极拓展课外或户外作业形式,培养学生沟通交际的能力。超级秘书网

4.引导和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

按照当今高星级酒店管理模式,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酒店管理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独特管理模式。采取教室管理前厅化、宿舍管理客房化的“两化模式”营造职业氛围,提升学生生活品位。运用酒店的管理理念管理班级,开展班级活动和开展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5.建设隐性课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建立充分利用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和大型的节事活动等隐性课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

组织优秀实习生实习报告会、毕业生返校座谈、行业专家的讲座以及组织学生参观高星级酒店等方式开展职业素养的培养。

6.学校、企业、家长三方参与训导

篇2

1.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第一,酒店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不高,服务人员的教育经历多停留于初中、高中阶段,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局限性,服务人员的谈吐举止就相对随意,在接受酒店提供的专业培训时,学习态度也不够认真;第二,就大多数酒店负责培训的人员安排来说,培训人员大多都是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的老员工,并不是具有专业资格的培训人员,在对新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时,并不会像专业培训人员一样准备专门的课件、视频资料等,将更加规范、标准的服务流程清晰、充分的展示出来,只能结合自己有限的工作经验去进行口头解说,新员工听过之后印象也不够深刻,培训效果也不会很好,以上这些原因都导致了酒店管理行业服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2.专业服务人才缺乏

由于我国酒店管理行业的发展起点较低、发展速度迟缓等因素,导致我国酒店管理行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化水平相距甚远,这些都影响着社会各界对于酒店管理业的认知。例如,高中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由于长辈对于酒店管理业从业前景的担忧,就会对有报考酒店管理专业兴趣的考生进行阻挠,增加了酒店管理专业的招生难度。对酒店管理行业的偏见同时也影响着社会人才的择业方向,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酒店服务行业是辛苦劳累没前途的职业,选择此行业的热情普遍不高,也是造成酒店管理服务专业人才缺失的原因之一。另外,酒店行业管理机制的缺陷,对人才的激励制度不够完善,造成了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都造成了酒店管理行业专业服务人才的缺失、服务人才结构单一的现状。

3.管理模式急需完善

由于我国酒店管理行业大多都是较小规模发展的,具有连锁规模的酒店数量不多且规模有限,再加上不同地区的管理模式具有相当明显的差异,主流城市和小城市的酒店管理行业发展差距较大,酒店管理行业发展在多个方面的差异性,导致我国酒店管理行业落后国际水平很多的现实局面。想要在酒店管理行业建立完善的服务管理模式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模式,又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酒店管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要想摆脱这个行业发展的恶性循环,努力完善其管理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4.主体价值观缺乏,工作热情不高

就目前酒店管理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对员工主体地位的不够重视,不能充分调动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对于员工的努力和成绩给予的激励不够,导致服务人员主体价值观的缺失,对自己从事的服务工作没有足够的主人翁意识,大多只是做好份内的工作,对服务质量的提升没有太大的主动性。

二、应对酒店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要改善酒店管理行业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的现状,就服务人员招聘方面,加强对面试人员学历的把关工作,将酒店管理服务岗位上岗人员整体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加强员工专业服务意识方面,可以尝试通过安排专业培训师、加大员工培训课程设置密度、丰富培训课程内容等方式,提高培训课程开设的有效性。在工作氛围完善营造方面,善于发现服务人员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和宣传,注意发挥“榜样的力量”,对员工树立正面价值观,通过这种积极影响,提升酒店员工的综合素质。

2.加强人才的培养、提升服务品质

要想留住更多优质人才,就要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酒店行业的管理者要注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多和员工沟通交流,了解员工真实的工作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多给予员工情感关怀,强化员工对于工作岗位的感情和黏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酒店应该尽可能多地给予各方面支持,可在加大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人才的培养、提升服务品质。

3.管理体制创新制度完善和创新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酒店行业管理。完善的管理体制是酒店发展的“屋脊”,为其良性发展遮风挡雨,因此可以说,酒店管理行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一个完善管理体制的有力支撑。酒店管理行业中,要想使自身的服务品质更佳,就必须紧跟行业整体发展形势,对自身的管理体制进行及时的变革和创新,确保自身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只有在不断变化的实际中做好管理体制的变革、创新和完善,才能促进酒店管理行业的稳步快速发展,朝着国际化目标前进。

4.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

对酒店服务行业来说,服务人员工作热情不高的原因可能在于发展中找不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主人翁意识不够强,这就需要在奖惩制度制定方面,制定奖罚分明奖惩措施,对于在工作中有明显进步或者表现特别优秀的员工,及时给予口头上的表扬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在薪资架构制定方面,可以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薪资制度,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客人的服务态度、工作态度是否负责认真和客户投诉多少等等都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中去,与最终发放工资的多少有关,激励员工提升服务质量,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酒店;实习生;职业认同感

一、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习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首先,心理落差较大。在安排学生实习期间,学生可能会被安排到大城市的国际化星级酒店实习,期望值较高,他们认为通过实习可以增加自己的见闻,也能更好地学习国际化酒店的管理模式。但到了酒店真正进入实习阶段后,他们会发现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1]。酒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打扫客方,为客人提供餐饮等服务,而且还要承受来自于客人的各种刁难和不满,这使很多学生感觉到了期望和实际的落差,从而导致顶岗实习工作不能顺利完成。其次,根据酒店岗位的需求,酒店在对实习生进行分岗时,会根据实习生的外貌长相、性格、能力特长等条件,将实习生安排在酒店不同部门进行实践,很多学生因不能选择自己心仪的部门而感到沮丧,对实习工作失去兴趣和信心。

(二)酒店的问题。第一,酒店管理过于宽松。大多学校与酒店的合作协议过于简单,且只流于形式,很多酒店在学生上岗前没有给予专业性的培训,没有与实习生签订劳动保障协议。其次,实习单位缺乏诚信。为了追求利益,节约开支,占领市场,实习单位缺乏应有的诚信,在实习过程中把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实习生带着学习酒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期望在酒店实践,但大多酒店并没有专门针对实习生的培训管理制度,也没有具体的业务指导环节,对实习生的培养态度欠佳。

二、影响实习生职业认同感的因素

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发现,愿意将酒店服务作为理想职业并视为终身从事行业的毕业生极少,这说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认同感普遍偏低[2]。酒店在薪酬待遇,实习培训、实习过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学生对酒店的认同感,而且会影响实习生对酒店职业的选择。

(一)工作报酬。工作报酬不是单纯的薪酬、副理、奖金等外在物质报酬,还包括更多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报酬,如工作成就感、工作挑战性、个人兴趣等。据了解,实习生对酒店的薪酬制度不太满意,主要原因是实习生与酒店正式员工同工不同酬现象过于明显,大多酒店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不把实习生当作自己的正式员工对待[3]。酒店各岗位工作能力需求不同,实习生熟练岗位操作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再加之一般酒店实习时间都较为短暂,实习生轮岗会给酒店带来较大的不便。

(二)领导水平。酒店管理层能否给予员工及时的赞赏、帮助和指导,会严重影响实习生的职业认同感。实习生刚踏入社会,对酒店的工作充满好奇和惶恐,需要上级给予及时的赞赏和鼓励,而不是动辄进行惩罚和责骂。实习生作为酒店的新员工,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会影响到顾客对酒店的评价;同时,实习生作为酒店员工,他们是管理者管理和服务的对象,需要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享受应该有的权利,但大多酒店在实习生的责权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容易引发实习生的职业排斥感。

(三)酒店培训。实习生普遍期望酒店能够提供专业培训,但通过调查发现,一些酒店针对实习生进行的培训,类似于大锅饭,毫无针对性,不管实习生是何种学历,被分配到什么岗位,都集中到一起进行统一培训,且培训内容较为浅表、培训方式较为单一,因此期望从培训中得到提高的实习生就逐渐丧失了参加培训的兴趣。

三、提高实习生职业认同感的对策

(一)发放合理薪酬,实行学历津贴制。经济利益作为一种激励因素永远不可忽视,实习生实习期间承担着和正式员工同样的工作,如果没有报酬或报酬过低,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酒店应支付合理的薪酬。为了激发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酒店可根据实习生的学历高低和工作表现,适当给予工资和奖金方面的区别对待,避免待遇一刀切。

(二)重视内在报酬,使实习生感受酒店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结合实习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可将其安置到适宜的岗位,而不只是作为简单劳动力;在酒店能够接受的时间周期里,为实习生创造在不同部门轮岗的机会,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尽可能多的实践运用,让学生在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三)创造良好实习环境,关心和帮助实习生。首先,酒店应关心实习生的工作和生活,把情感和制度结合起来,在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同时,对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要增强实习生对服务工作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其次,酒店应该安排老员工给实习生帮助和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企业的关心;第三,实习生刚进入酒店时,心理和能力方面都比较弱,随着实习时间的增加,学生的承受能力也逐步提高,所以酒店为实习生安排工作时,应该循序渐进,慢慢增加。第四,加深员工和实习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尤其要关注老员工的排外心理和问题,帮助实习生适应酒店工作环境。

(四)安排适宜岗位,并进行培训。酒店应制定系统的实习项目计划,针对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实施差异化培训,避免形式主义,将操作性与管理性培训结合,既提高实习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又满足其职业发展要求。酒店在培训过程中,应将讲授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效果。

作者:陈丽荣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婷婷,吴素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研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4).

篇4

一、目前我国酒店行业的存在的问题

自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提高,各行业的发展都上升了一个新高度,尤其是酒店行业的发展,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于人们收入的增加,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近几年,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起来,旅游业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酒店行业的进步。而有一些星级酒店也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服务,这样就远超其他低星级的酒店对手,这样使我国各酒店的发展变得参次不齐。

(一)我国星级酒店数量少,酒店整体发展不协调

虽然近几年我国酒店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我国酒店行业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星级酒店数量少、酒店整体经营差、服务人员水平低等。以我国北部内蒙古地区酒店业的发展为例,内蒙古地域辽阔、土壤肥沃,近几年内蒙古的旅游业呈现上升趋势,来内蒙古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内蒙古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的火热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据调查,截止到2006年,内蒙古挂牌星级酒店共有246家,客房总数为24052间。在这246家酒店中五星级高档酒店只有6家,四星级酒店有11家,剩下的均为三星、二星级酒店,由此可看出,内蒙古高档五星级酒店的数量相对较少,酒店的整体发展不协调,酒店的发展结构以及接待措施都不完善,因此,造成酒店的经济效益不高,距离国家关于酒店方面的相关标准有一定的差距。

(二)我国酒店的经营管理手段落后,缺少现代化管理模式

我国酒店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缺少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过低,而酒店内部的服务人员由于服务意识差、综合素质差等,他们在工作之前很少到酒店进行专业培训,因此导致在工作过程中频繁出错,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酒店的形象,造成一些不良影响,阻碍了酒店的发展。由于酒店特殊的管理体制,使酒店工作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在人员管理上没有做到及时的调整。而酒店的管理者也非科班毕业,缺乏酒店管理经验以及相应的业务知识,管理者也没有做到对对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如今酒店也开始进行转型,从原来的经验型开始向现代知识型酒店进行转化,目前我国酒店急需一批高水准、专业技能强的高级管理人才。现阶段,我国酒店的管理手段也比较落伍,酒店正朝向现代化酒店管理改革,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的管理手段,开始应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现代化酒店管理可以为客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酒店的品牌形象,也为酒店自身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酒店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刻不容缓的。但是,我国酒店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数量仍然不多,没有真正认识到现代化管理模式对酒店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倘若一直不对自身改革,那么将造成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流失的原因

(一)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原因

1、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我国老龄化问题严重,青少年的数量也越来越少。而我国教育机构却逐年增加,这样造成学校多、学生少的局面。导致高校在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招生难度增加。同时,高校在招收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时,对学生的体重相貌等问题较为看重,按照高标准的选拔条件来进行挑选,只有通过酒店管理专业选拔条件的学生才能进行教育培训,这样就更加规范了酒店的选拔标准。但是也有一些学校为了加大招生人数,降低了标准,这样学生的质量就很难保证。

2、学校在安排学生进入酒店实习时,过于重视形式,学生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操作,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实习的真正内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很多高校在酒店管理专业方面的教育进行改革,提出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实习安排,在课上学习理论知识,课下进行实践操作,以此真正提高学生的酒店管理能力。但是,高校为学生创造的实习机会并未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学生没有理解实习的内涵,容易对自身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比如觉得自己就是为酒店提供廉价劳动力。在实习完成后,对酒店管理失去信心。

3、我国高校在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方面的师资队伍质量不高,缺少优秀的师资队伍,在课程安排上也比较随意,教学内容过于简单。一些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自身并非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对酒店管理的知识不足。虽然有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但是他们没有真正的到酒店工作或实践过,因此,对酒店管理的具体事务并不十分了解,缺乏工作经验。这样一来,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就无法有效的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教育学生。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随意,缺少科学性。

(二)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自身原因

1、酒店工作属于服务行业,社会对其存在一些偏见,导致大学生对自身从事酒店管理专业产生消极情绪,一些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容易失去到酒店工作的信心。我国传统社会普遍看不起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这种思想沿袭至今。服务业一直秉承“顾客即上帝”思想,但有些顾客的素质着实不高,在面对酒店服务人员时,内心存在较强的优越感,对酒店服务人员进行肆意辱骂,甚至大打出手。学生在校实习期间也会遇到这些情况,导致学生对自身学习的酒店管理专业失去信心,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不从事酒店管理工作。还有一些已经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发现有其他工作机会时,立马放弃酒店管理工作而选择其他行业工作。

2、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学校会布置学生进行社会实习,安排他们到各酒店工作。一般实习生到酒店实习时都是从基层做起,其工资待遇普遍较低。一些学生不能接受酒店基层工作期的资金待遇,在毕业后放弃从事酒店管理工作。但是通常来说,酒店比较重视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从基层一点点做起来的。基层工作虽然较为辛苦,但可以收获更多的工作经验,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以及管理水平。毕业生往往不能很好的适应酒店基层岗位工作,最终选择离开酒店管理的工作。

3、我国酒店在挑选管理人员时对于应聘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有一部分由于自身外在条件因素而导致酒店管理的人才流失。酒店属于服务行业,在挑选员工时,除了管理水平与能力之外,还要注意他们的相貌、身材、年龄、文化水平等条件是否符合酒店的标准,比如酒店前台接待人员,对相貌与身高的要求较高。此外,酒店服务人员的性格不能太内向,要善于表达。因此,受客观条件的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在酒店行业的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最终导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选择离开酒店工作。

(三)酒店自身的原因

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速度飞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管理理念、保障制度、以及薪资福利等方面都存在漏洞。酒店的管理理念关系着酒店的发展前景,酒店要想更好的健康发展,必须采用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做指导。由于酒店的管理漏洞、惩罚机制、业绩评估等方面过于严苛,容易造成管理人才的流失。管理专业毕业生需要一个适应自身工作环境的适应期,酒店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关心照顾,疏导他们的情绪。有些酒店将利益高于一切,疏忽了对员工的关怀,甚至某些管理手段不合理,过于粗暴,这样会给员工的身体及心理都产生一定的压力,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对自己的工作慢慢失去兴趣,最终选择离职。我国有许多酒店对员工升职只看重其个人资历,并不重视工作能力。酒店让员工在工作中缺乏安全感,对自身工作也失去了使命感,再加上员工与酒店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最终导致管理专业人才的流失。

三、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流失的对策研究

(一)推行人性化管理方式,处理好员工之间的关系

酒店要想改善管理人才流失情况,要从根本做起,积极推进人性化管理方式,不仅要时刻注意酒店自身的盈利,还要加强关心员工的工作状态,把握员工的心理变化,了解他们对酒店给予的薪资是否满意,提出对酒店的看法及建议,积极采纳。员工是否满意酒店的管理方式,各员工之间的相处是否融洽,与酒店上级领导的关系是否和谐等,都是容易造成员工流失的重要因素。因此,酒店必须加强重视这些方面的内容。此外,酒店要对各资历的员工一视同仁,不能差别待遇,酒店管理者要对基础员工进行培训教育,真正拉近与员工间的关系。酒店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对各员工的需求大不相同。因此,要尽可能全面的考虑员工的不同需求。比如:有的员工想提高薪资;也有的员工想改善与其他员工之间的关系、或者想主动与管理者沟通等方面的需求。酒店针对员工的需求,做出相应的对策,尽量满足员工的需求。酒店推行人性化管理,极大的促进了酒店的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激励政策,完善员工薪资制度

员工最终选择离职大多是是因为薪资方面的问题,收入是影响员工去留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员工的生活水平,拥有一个满意的薪资是每个员工所期望的,这也是他们奋发工作的动力。对此,酒店应建立一个激励政策,对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业绩优秀良好的员工酒店应给予相应的奖励,比如:加薪、升职、国外进修等福利政策,通过这种手段来激发酒店员工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积极主动性。酒店根据每个员工对酒店的贡献率,来决定他们的薪资数额,适当拉开员工的收入,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励优秀员工,同时也鼓励其他员工积极努力工作。

(三)加强科学管理,提高酒店管理的整体效果

酒店的管理方面也是影响人才流失的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重视自身工作酒店的管理如何,若酒店没有一个很好地的管理制度,那么极其容易造成员工的流失。酒店要想控制人才流失现象,就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管理,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没有良好的工作条件,会使员工产生不满工作情绪,甚至会产生离职的意愿。因此,酒店必须加强科学管理,提高酒店管理的整体效果。首先,酒店应对各岗位就职人员提高标准,在选拔酒店经理时,必须挑选符合条件的人员来经营和管理酒店。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这样来规范酒店的管理制度,促进酒店的可持续性发作,避免由于管理方面而造成人才流失。

(四)完善用人制度,酒店积极创造发展机会

酒店的用人制度也是导致酒店人才流失的一个因素。因此,酒店应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从根本上减少人才的流失。过去传统的用人机制已不能适应如今的社会发展,对此,酒店必须摒弃传统的管理制度,采取员工轮岗制度。由于员工长期在一个岗位进行重复工作,就会慢慢对其产生厌烦的情绪。酒店轮岗制度可以适当对其进行调换,从而进一步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激发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热情,酒店应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这种管理手段也保证人才在酒店的正常流动,将各方面的人才可以进行充分利用,酒店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才的流失。

(五)重视员工的发展,酒店提供升职条件

从事酒店行业工作的人员年龄普遍不高,存在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酒店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经调查研究表明,在酒店工作的员工年龄35岁以下的员工,对自身的发展空间更为看重。假如酒店没有为人才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那么会让员工对自身的工作单位感到失望,最终选择离职寻求更好的发展。因此,酒店要重视员工的发展,积极为其提供升职条件;此外,还应帮助员工制定职业规划,根据酒店未来的发展状况,来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总而言之,酒店要肯定员工的工作价值,增强其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六)打造酒店企业文化特色,提高员工的归属感

酒店要建立自身的企业文化特色,打造酒店企业品牌形象。拥有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留住员工。员工都希望自身工作的单位在同属行业中拥有一个稳定的地位,这会让员工对酒店产生极其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酒店要关心员工的成长,对员工的一些需求要尽量满足。酒店自身的文化特色,会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的优秀管理人才,促进酒店的可持续发展。酒店必须坚持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特色,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一个好的酒店文化可以增强酒店的能聚力,使员工积极投入到各项工作任务中。

(七)定期组织员工培训教育,增强酒店内部的交流

酒店要定期组织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活动,这样可以有效帮助酒店留住管理人才。酒店首先加强员工思想上的培训,帮助其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灌输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此外,员工通过培训教育,使自身的职业素质得到提高,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从而推动酒店的健康发展。酒店通过培训活动,也为自身带来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组织培训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管理能力,还加强了酒店的内部交流,促进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应注意的是,培训活动不能枯燥乏味,酒店应采取多种形式将培训活动变得生动有趣,由此以激发员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此外,酒店通过组织培训活动,增强酒店的软实力,也可以让员工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减少管理人才的流失。

四、结语

篇5

针对目前我国酒店厨房安全教育工作的优缺厨房点,以提高我国酒店厨房安全教育工作水平为最终目标,以下相关的措施是经过实践经验所得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厨房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仅仅制定了详细且有效的厨房安全教育计划是成效不大的,提高我国酒店厨房安全教育工作水平的重点就是提高厨房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提高工作人员对于安全隐患的意识和重视,才能够令相关的措施切实可行。酒店管理者和厨房负责人员,需要进行详细且深入的沟通,了解厨房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以提高厨房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为目标,通过举办相关的讲座、员工之间的互动、专业培训等相关的活动和课程,让全体厨房工作人员能够重视厨房安全工作。

(二)烹饪设备及燃料设备安全措施

目前我国不少酒店厨房都存在着燃气安全问题,例如,我国某省对城区餐饮业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不管是小型的餐饮店,又或者是大型的宾馆和酒店,不少厨房的燃气安全问题都十分严重,例如燃气设备没有安装减压阀、液化气软管并没有选择真正安全的专用管,甚至还出现了液化气瓶胡乱放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厨房管理人员对于燃料设备的管理工作并不重视,酒店管理者、厨房管理人员并没有定期对燃料设备进行详细的检查,厨师缺乏一定的燃气安全意识,燃料设备的使用者和管理者缺乏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而在烹饪设备的管理方面,高压锅、蒸汽锅、冷冻机、烤箱等多种烹饪设备,不同的设备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管理方法,一旦使用者没有正确使用烹饪设备,将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酒店管理者和厨房负责必须要针对不同职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考核,可以指定相关的奖罚制度,根据厨房员工的考核成绩给予相关的奖励或惩罚,培养员工的职业责任感,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三)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的质量好坏

除了与酒店的餐饮服务质量挂钩之外,还和食用者的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关联,甚至还会影响到食用者的性命安全。当食品质量得不到切实保障的时候,食用者不仅在进行就餐的时候得不到愉悦的服务,一旦食品出现霉变等问题,还会令食用者出现食物中毒等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厨房管理人员必须要安排专业人员专职专责每天检查食品的质量,采购的质量、供应商的信誉、储存方式的选择、处理和烹饪方式的操作,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考虑和选择,更重要的是,对于当天的食品,必须要进行留样,一旦有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也能够查明原因。

(四)自然灾害预防知识

有很多厨房工作者都意想不到,自然环境的灾害问题是会间接或者直接影响到厨房安全问题的。当有严重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龙卷风等问题,厨房工作人员在逃离现场的时候,应该随手关闭燃气设备以及电器总开关,才能够离开厨房。一旦工作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逃离现场,可以躲到牢固的桌边、操作台边等地方,并用湿毛巾、衣物捂住口鼻,以防吸入灰尘。而当出现雷雨天气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关好厨房的门窗,避免雨水滴入到厨房内部用电设备中,从而引起用电隐患。而厨房负责任应该定期检查厨房的用电设备的安全性,才能够确保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没有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二、结言

篇6

[摘 要]目前国内已有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借助国外有影响力的教育协会,展开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怎样设置专业培训方案、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等。研究旨在就这些问题做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海外实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5-0083-02

当前,国内多数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失业率很高。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他们是大学生,但获得的不是本科学历,在就业与二次择业时有许多困惑。为了进一步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加强对其职业教育实习的教育与管理,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各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考验。

1 酒店行业需求国际化人才的现状与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势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进程中,高职毕业生需要接触越来越多的国际事务,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11 酒店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现状

酒店企业有其独特的工作性质,尤其是国际酒店企业,员工每天都要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这就要求他们对异国文化、风俗习惯、价值标准、思维方式有充分的了解。此外,要具备很强的跨文化对话、沟通交流、交往的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要走在世界酒店的前沿,不断追踪世界酒店业的发展潮流,充分把握国际酒店惯例和世界酒店业发展规律。

如今,国际知名品牌酒店企业和国内一些高端酒店缺少的不仅是某一岗位的专门人才,更多的是需要集专业理论知识、外语能力、管理技能于一身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酒店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就是能够运用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独立主持一个国际品牌酒店的一个部门的经营管理,甚至在毕业几年后能够独立经营管理国际化酒店企业。从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各国的酒店企业人才需求结构来看,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

12 民办高职院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特点来看,存在很多问题: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酒店企业需求不适应,即使酒店好的招聘机制和用人环境,也不能根本解决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问题。因此,要培养出胜任品牌酒店企业工作的人才,以解决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问题。所以,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更加明确: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的、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能胜任酒店企业中基层管理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仅体现了其职业教育的特色,而且密切了民办高职院校与国际酒店企业之间的关系。

2 民办高职院校培养酒店专业国际化人才面临的问题

海外实习基地让学生们得以在大学时代及毕业后有机会进入国际酒店及相关企业,与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实习生及员工一起工作,不但能够开阔学生们的视野,英语运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将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待改进的环节。

21 缺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及培养标准

民办高职院校不能盲目地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首先必须了解学校自身的特点及酒店管理专业的差异性,同时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对国内一些大城市来说,已逐步形成国际化城市的战略和外向型的经济形态,对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形成了市场需求。在了解本地区的酒店业人才需要的特点基础之上,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应的课程体系,这不仅影响着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等问题,更加关系到酒店管理专业乃至学校的发展。民办高职院校应明确: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能够从事国际酒店企业的某个部门的基层工作,又能适应从业后的岗位迁移甚至是几年后的部门领导工作,这就需要毕业生除了具备酒店行业知识、服务技巧、服务意识、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素质外,还必须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国际礼仪规范。一些高职院校虽已开始国际化,但对国际化人才素质的标准仍不明朗。

22 海外实习基地合作的不稳定性

海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帮助民办高校学生获得国际企业实习经历、丰富其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活动、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同时可以促进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及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的开发。但民办高校与海外国际化品牌酒店企业的合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与影响,如异国酒店企业当地政府的政策、酒店企业本身的合作意愿、酒店企业接受实习生数量不固定、学生家长是否同意等。诸多因素可能造成海外实习基地的不连续性,所以目前很多院校无法大规模地操作海外实习项目。

23 专业课程体系不成熟

民办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在引进国外课程、实施课程计划及课程改革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优势,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较大的可操作性,但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不便,尤其是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成熟。课程体系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科学首先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培养方案与知识结构才能培养出高等国际化人才。目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自成规范,存在很多不足,许多专业培养计划还是在摸索阶段,没有统一、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教学标准。要培养出合格的国际化人才,民办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一定是要具备完善、科学的知识结构。

篇7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要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工学结合”就是把工作和学习结合的教育模式。而主体是学生,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校外则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身份参加和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在校内则以受教育者身份,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这种教育模式最主要是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校教育对于社会需求的适应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把实训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基本技能实习阶段、工学结合顶岗阶段、毕业综合实习阶段。通过“工学交替”和“双向参与”原则,来确定人才培养的方案。

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相当合理,但其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一)校企双方的合作仅流于表面,双方的利益无法一致。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应该遵循互惠互利原则,讲求合作效益。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酒店经营的淡旺季和实习时间安排之间不对接;学生反映在酒店实习所从事的岗位太单一,能接受的专业培训少。而顶岗实习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饭店运营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管理实践结合运用的能力,也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关键环节。

(二)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太合理,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不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但能教学,更会能操作;不但要求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也有酒店管理经验。但现实却是,有大部分教师虽然掌握了系统的学科知识,但缺乏实战经验,难免会在教学中显得力不从心。

(三)“工”和“学”的关系理不清,学生的职业素质还有待加强。如今,酒店管理绝对是朝阳行业,众多资讯与理论层出不穷。有些高职院校一味照搬别的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不根据酒店业发展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以及学校的教学资源水平去综合考量。据学生反映,部分教材内容老化,课堂教学知识与实践内容存在脱节现象,根本没办法适应酒店的岗位需要,而且书本知识的针对性也不强。而酒店也反映来实习的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技能水平等方面无法达到酒店的要求。

三、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创新

传统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依靠教师传授,理论讲授多,实践训练严重不足,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没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一定要根据高职业教育特点,紧紧围绕着酒店管理专业的“2+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一)制定合理的实习方案

学校应早开始合理安排实习,分散地安排到每一个学年。尽可能地在旅游酒店经营的旺季进行安排,让学生获得更加多锻炼。以为满足联系优秀企业的需要,在假期应适当延长实习时间,教务部门应给予支持以及灵活安排后阶段教学。和学校旁边的旅游酒店达成协议,先对学生实施培训,再根据企业高峰时段和小旺季的需要,适当地安排他们进行短期实习。合理地安排毕业的综合实习的时间,根据细化专业进行分工。在实习过程中确保学生在一线和二线岗位都能得到锻炼,做好学生的轮岗工作。考虑学生的毕业分配时间和考虑旅游企业的旺季来确定实习时间。这样既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方便学生就业,有利于与实习基地顺利合作。一月份左右(接近春节)是酒店人才需求的高峰期,但很多毕业综合实习开始时间都是在二三月份,此时却是学生准备期末复习的重要时期。所以往往是企业看中了学生,而学生又没法到岗。当企业不需要人时,学生却有时间了。因此,毕业实习规划应反映酒店人才市场需要,适当调整时间。

(二)加强专业的实习指导

指导教师的认识和态度对实习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参与专业实习。教师是校企同时介入“工学结合”模式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学生实习由学生处或者就业处等行政部门代管是不合理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应熟悉实习单位组织机构、内外环境、经营管理理念等,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是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配备有专业的辅导员的酒店顶岗实习中,学生面对复杂真实的服务工作,不同于学校的人际关系,因此引发了很多问题。比如,实习生因没法排解不适应酒店工作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既不和学校或实习的酒店进行及时有效沟通,有些学生甚至擅自做主,提前就结束了实习,因此造成了实习酒店和学校的关系紧张及学校管理工作上的混乱。因此,学生应在实习期间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较强的管理能力,在工作较多的思路。学生的毕业实习指导工作和实习管理需要专业辅导员的参与。这对于学生实习中相应工作的开展,协调学生和酒店的关系有很大益处。

(三)加强实习的过程管理

学生去酒店进行顶岗实习,他们会遇到很多无法预知的问题,产生很多想法,只有科学管理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教育、才能顺利保证实习任务的完成。思想教育的管理对学生实习指导应该贯穿于完整的学习过程。“认识实习”主要是想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企业,充分利用酒店文化、理念、管理和企业的经营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进入校后经过短暂学习就可以开展。请酒店的管理者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详细介绍行业的特点与发展空间以及人才的素质要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企业和社会欢迎的人。学校和酒店一起按教学和实践的双重标准对实习生进行阶段实习和毕业实习考核。编撰实习指导书,制定考核评分标准,制定实习成绩考核方案。考核的达标者可得到提薪或轮岗的奖励,而完成了全部的实习任务的由酒店和学校一起签发的“实习合格证书”。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 酒店管理; 专业建设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我国的旅游酒店业表现出强有力的发展趋势。据《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旅游约36亿人次,增长10%;全年旅游总收入约为3.25万亿元,增长11%……在未来35年,我国将从大到强、从快到好,实现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再到初步富裕型旅游强国的新跨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必然带动酒店业的飞速发展,也必然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规格、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高职院校应如何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以培养市场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酒店管理专业建设进行探讨。

一、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必须同酒店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了解酒店行业岗位需求,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共同进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

1.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星级酒店有着特殊的氛围和环境,学校很难在校园中进行百分百真实的模拟,而且有很多相应的设施设备也不可能完全达到高星级酒店的标准。因此,最好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将学生投入到酒店真实的环境中,以员工的身份从事相应的工作岗位,担任酒店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同时在酒店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从而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达到做学合一,这就是工学交替。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时可以考虑酒店行业季节性的特点,采用长短结合的方式,灵活地实施教学管理,安排各学期的教学时间。如旅游淡季时可安排学生进行短期的酒店参观、技能实训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和体验酒店企业各岗位工作流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与职业素养;旅游旺季时安排顶岗实习,可长达6个月以上,通常可安排在第三学期或第五学期,使学生作为职业人完全投入到酒店的工作环境中,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专业技能。这样,使实践时间和学习时间相互融合,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训相互衔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人才培养规格最大限度地符合酒店企业的岗位需求。

2.构建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应仅仅由专业教师进行,而应由专业教师和酒店企业的技术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组成专业课程开发设计小组,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结合酒店企业的职业标准,通过详细深入地研讨论证,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公共基础课及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主要有英语、商务办公技术、应用写作、形体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等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电脑操作等能力,使之具备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素养。二是专业必修课程部分,主要有酒店管理概论、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礼仪、酒店服务心理学、经济法、酒店财务管理等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酒店营销能力和管理的实战能力。三是专业拓展课程部分,主要有食品营养与卫生、中外民俗、酒水与调酒、宴会设计与运作、酒店企业文化、茶艺等课程。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良好的专业建设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师资团队。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理论水平,还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但是,实际上目前高职院校的许多教师是走出大学校园后,直接登上高职院校的讲台,并没有从事过酒店的相关工作,不具备酒店管理专业必须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而且由于较重的教学任务、职称评审对科研课题的要求,以及学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缺乏激励等原因,大多数教师对到酒店企业第一线进行锻炼和提高缺乏积极性。这就导致了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的现状。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1.要为专业教师多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高职院校要与酒店企业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多创造到酒店企业第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和专业培训的机会。同时,对双师型教师建立激励机制,把教师工资、奖金、福利等分配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提高教师挂职锻炼的积极性,引导教师自觉自愿地投入到酒店企业,了解酒店行业的发展动态和酒店的经营管理运作,获悉酒店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积累教学第一手资料,从而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2.要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高职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聘请酒店专业技术能手与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既熟悉酒店情况和行业状况,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为了保证兼职教师的稳定性和实际教学效果,应该建立兼职教师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待遇。

三、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满足企业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熟悉酒店行业环境,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酒店管理专业应建设校内拟景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拟景实训室。酒店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分为单项技能实训(如前厅服务与管理实训、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训、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训、形体训练、酒水服务实训和茶艺实训等)、综合技能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等类型。这几种实训类型必须环环相扣、互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校内有必要通过模拟现实情景组建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配套的实训室,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需求。在建设实训室时,最好按照星级酒店标准配备,使实训室既能满足高职教学需要,又能为酒店员工提供培训和职业鉴定。

2.校外实训基地。酒店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在酒店实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现代酒店的经营理念,直观地了解酒店经营及管理活动,掌握服务和管理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选择一些知名的星级酒店进行深度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长期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在顶岗实习之前与酒店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训教学大纲、顶岗实习的内容和考核标准等;在实习过程中,由校外指导教师按照所制定的方案指导学生在相应的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和学习,并要求学生定期向学校反馈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由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专业教师评价实习效果。这样,确保学生的在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科学有序的进行。

四、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酒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越来也大,在质量规格上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康,宋建.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指导手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杨新宇.酒店管理专业开发与建设研究——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的经验与启示,陕西教育•高教,2012年1-2期.

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 教学实践 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124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其教育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其学制一般为三年,前两年在校学习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第三年则让学生去企业参加工作和岗位实习。因此高职教育能否与企业有效对接,关键在于所培养的学生能否直接上岗操作,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加强和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校企合作,指的是高职教育为满足企业需要而进行的实践办学的一种方式,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其理论与实践能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到企业能够快速上岗,甚至能直接上岗。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学生与企业磨合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工学结合、双向参与、互通有无,最终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力。

高职教育的酒店管理专业以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学基础,联合校外星级酒店,通过深化合作的方式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以此来保证所培养学生的质量。

一、目前星级酒店发展现状及特点

通过改革开放多年的积累,国内的酒店业除了数量的增长之外,也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涌现出像开元、锦江、华住、海航、汉庭等一批优秀的本土酒店品牌。但在光鲜的表面背后也出现了人口红利减少、用工成本增加、社会认识不高等诸多不利因素。近几年酒店在成本控制、服务质量、培训机制、企业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着很多问题,急需得到解决。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酒店的从业人员一般是人力资源部门面向社会大众招聘的,其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良莠不齐,不能满足高星级酒店的技能要求。星级酒店从原来百里挑一的人才选择方式,逐渐演变到如今见人就要的局面,确实也印证了目前酒店业人才发展的困境。而对于酒店来说,能够精通酒店管理的专业人才非常的缺乏,星级酒店各个部门、岗位中受过酒店专业培训的人才越来越少,面临供应不足甚至断层的局面。很多酒店专业人员甚至把酒店当作自己职业生涯中临时的选择!

二、校企合作对于学校的意义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员,而高职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求学期间就能接触到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各种岗位和相应的工作。学生通过实践获取工作经验,接受酒店服务管理理念,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实现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具备了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和职业能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可让学校管理人员、教师融入酒店服务产业链中,更加深入地了解酒店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和改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学校所培养的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人员,能系统地掌握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各项专业知识与技能,他们加入星级酒店,能有效地改善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紧缺的状况。实施校企合作,对星级酒店控制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竞争力,有极大的帮助。优秀的毕业生能提升学校和酒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三、校企合作对于企业的现实意义

1.为酒店储备专业人才

目前酒店行业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不高,通过校企合作可为酒店完成人才的储备工作。

2.提高酒店竞争力和员工稳定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前酒店业百里挑一选择人才的场面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员工挑选企业,这进一步加大了人员的流动性和离职率。通过校企合作将受过较好专业训练的人员输送到企业,给企业输入新鲜血液,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员工的积极性和竞争力,保持和提升酒店员工的整体质量。

3.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工和培养成本

其实很多企业和酒店都把校企合作作为一个首选的降低人工成本的渠道和方法,这也成了酒店行业公开的“秘密”。我们来算一笔账:一般从社会招聘一名员工,基本工资(以临海为例)不低于2000元,实习生一般在1000~1800元之间;除此以外,酒店还要为合同工交纳比例不低的社会保险。所以,这也是在条件相近的前提下,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实习生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酒店专业的学生有良好的基础能够很快上岗,也进一步为酒店节约了人员培训的成本和上岗时间。

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现状

一方面酒店专业人才缺乏,另一方面专业人才就业积极性不高、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是目前酒店专业人才的从业现状。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发展脱节,或者说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没有能达到双方都满意的效果。很多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一年内,其流失率就超过50%,而且流失之后从事本专业的非常少。而对于酒店来说,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培养了相关专业人员,一方面,无法满足其自身实际工作所需,另一方面,无法有效地留住酒店专业人员。

五、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和对策

出于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盈利目标,双方应当以学生为基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找准学校相关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形成系统、严密的合作模式。

1.传统“订单”培养模式

学校在招生前与酒店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录用时与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挂钩,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结合。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等;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立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2.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确定招生目标之后,相关专业教师走访用人单位和相关岗位,和企业负责人、部门岗位负责人进行交谈,举行现场专家座谈,发放毕业生问卷调查表等,收集整理企业岗位需求的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汇编。邀请学校专业老师、酒店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等进行商讨与评定,依据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并定期开展企业与酒店的交流与合作,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3.定岗培养与轮岗学习相结合

客房、餐饮、前厅等主要岗位的学生,可以轮岗位学习,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让所培养的学生有全面的酒店基础知识,能有一志多能、一人多岗的工作能力。

4.职业规划设定

酒店要和学校紧密配合,严格按照人才培训方案执行。酒店人力资源部连同学校一起定期开展员工座谈会、岗位工作情况调查、定期专业指导培训、轮岗学习等,让员工有充分的被重视感和荣誉感,对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和问题及时指正和疏导。

5.按校企合作及行业发展要求,系统设置课程(建议)

酒店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以实践能力强、理论清晰为指导性原则,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为基础。酒店一般划分为餐饮、前厅、客房、工程、康体、安保、人事、财务等部门,而学校酒店教学一般以餐饮、客房和前厅三大版块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生产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与酒店对接的实习项目,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同时,每学期学校应组织酒店技能大赛,将本学期所学的知识与技术放到竞赛中去。学校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与技术。

6.实施酒店第三方评价体系

篇10

(一)实现基地服务社会的功能

实践教育基地所有教学资源根据“服务教学、过程共管、资源共享、协作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在保证基地所承担教学任务的需要外,面向所有专业开放,并向兄弟院校及社会各界提供相应的参观访问、进修学习、技术支持等服务,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并将实践基地资源的社会效益尽可能最大化。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功能,资源及成果应面向所有专业展示,并向兄弟院校及社会各界提供服务,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

(二)展示实践基地建设成果

实践教育基地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在基地及学校老师指导下开展调研活动,教学成果可通过该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展示,为省内其他高校提供实践案例。酒店管理专业应用性强,注重对学生管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除已有校外实习基地外,还建立了校园主题咖啡厅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并围绕实践环节开展企业讲座、社团活动、校内服务等,并通过微信互动平台展示专业文化。

(三)提供人才供需渠道与资源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应用,各种资源平台也呈现数字化、网络化和分散化的特点,因此有效地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资源,扩大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构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服务高校教育教学,特别是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建设与宣传,将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资源共享平台向其他高校开放,主动实践基地有关信息,根据接纳能力接收其他高校的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学习。协助其他高校建立毕业生电子档案,在资源管理平台,促进省内高校毕业生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就业率。

二、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缺乏合理的共建共享

一般平台为满足评估要求,大量校内新闻,学生实事,教师风采等,而忽略了资源的专业性。没有任何专业内容,没有任何专业培训视频,事实上也就是缺乏统一的组织规划,信息手段趋于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信息资源种类有待丰富,检索功能还需进一步的完善。

(二)网站维护与信息更新不及时

网站在传递专业信息、服务师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因网站维护不当和信息更新不及时,常出现信息陈旧、缺乏互动、服务不强等缺点。在网站的建设中,如何将网站的管理嵌入到日常管理流程中,实现专业信息和服务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的无缝对接,是每一个专业网站都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实践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策略

(一)平台运行应由师生团队进行维护

通过该平台的建设,能有效提高师生对资源的查找、获取和使用的效率。在建设过程中以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为核心,以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等教学设计人员为主导,其他人员分工协作,有效地保证酒店管理专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全体参与人员都要以积极和慎重的态度投入这项工作,尽心、尽责、尽力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二)丰富平台资源,拓宽信息途径

学院进一步完善对学生实习的指导措施,尤其加强与实践基地的深度合作及过程指导,充分利用基地资源,让学生走进现场,在基地的多重轮岗中真抓实干,在实践中检验和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专业教师在酒店参与顶岗实践和指导,使自身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使科研成果面向行业与酒店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为基地的经营管理实践服务。在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经验交流的迫切性增强,信息更新与成果展示是资源共享平台的首要任务,将为学生、为企业、为高校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三)结合行业资源,多方参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