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88-02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组织力量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集体座谈等形式,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了详细了解,对大学生就业方式和观念的变化进行了深入调研,力求为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更好地实现就业创业探寻路径。
一、调查和研究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现实性难题,涉及千家万户,如果解决不好,将对社会良性运转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是维护广大高校毕业生切身利益的必然之举,更是保障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现实要求。在当今的严峻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工作者如何及时掌握就业信息,把握市场需求的发展态势,引导广大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因此,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变化,对我们有的放矢地推动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地域与就业分析。从区域角度看,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多,吸引力相对较强,仍是毕业生争相涌入的热门城市。而中西部省区和中小城市尽管也有很大的人才缺口,但由于条件相对艰苦、发展前途受限等因素影响,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在初次择业时就定位于此类地区。因此,大量需要毕业生补给的地区,往往招不到所需人才,形成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就业怪圈。
2.人口与就业分析。总体看,1999年全国招收160万大学新生,大学入学率为48%。经过12年的扩招政策,2010年657万人考入大学,入学率上升为69.4%。到2014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727万人规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长,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亟需进一步转变(图1)。
实际看,虽然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原因,从2009年开始到今后一个时期,适龄高中毕业生人数逐步小幅下降。但依据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增加,加之前些年就业率不高造成的潜在就业人群累积影响,可预见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日益激烈。
3.学历与就业分析。从学历方面看,高学历毕业生似乎应该更具就业优势,但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高学历不一定等于高就业率。从毕业生实际就业率看,专科生由于工作期望务实,反而成为就业大战中的赢家。同样,普通高校的就业率不一定弱于传统强校。以我市唐山学院为例,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市属综合性院校,虽然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但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显示,学院2014届毕业生共计3809人,截至2014年9月,已就业人数3528人,总体就业率92%。其中,协议就业1851人,占48%;升学495人,占13%;其他形式就业1182人,占31%。这使得在高校生源逐年减少、很多院校为生源问题而苦寻对策的新形势下,确保了学院入学提档线和入学人数得以逐年同步提升。简言之,就业率就是唐山学院的“金字招牌”。
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背后,是一系列扎实工作和优异数据给予的有力支撑。多年来,唐山学院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实践培养、招聘安排等方面,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就业市场需求,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收到良好效果。2014年,学院各系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新增机械、电子、商贸等就业基地18家;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举办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服务校园行”专题讲座、组织SYB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就业创业培训及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从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92%认为该院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85%认为该院毕业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等职业素质优秀;83%认为该院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化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式。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既有条件为基础,确立发展方向,提供奋斗的方法和步骤。这可以把社会职业需求和个人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地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设计好成长之路。因此,将要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要扎实做足准备工作。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设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先有大目标,再完善小目标。其次,在做职业规划时,不能只给自己描绘美丽蓝图,一定要将现实客观因素考虑在内。例如,有些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一旦遇到风险,很多人无力承受失败和资金损失等后果。
2.保持就业渠道畅通,实现就业方式多元化。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般有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三支一扶等。其中,比较热门的大概有四种:一是选择报考公务员和选调生。成为国家公务人员,工作较为稳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二是选择报考“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服务西部”志愿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去,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大众。三是选择自主创业。到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等,或者在城市靠专业特长创建公司。四是选择参军入伍。既有不错的收入,还有锻炼成长的机会,选择退伍再就业又有政策倾斜。但是,报考公务员受专业、户籍、是否党员等多种因素限制,学校推荐岗位一般要求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这些只适用于少数人群。而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需求。
四、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依据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广大毕业生要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彻底摆脱落后的划分行业高低贵贱的陈旧观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先就业再择业,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创造一片天地。
1.就业群体定位的变化。过去,很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知识分子”,认为应从事比较体面的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逐渐趋于理性,认为大学毕业后也是普通劳动者,工作平台适合就行。当然,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大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不得不走向现实。
2.对薪水收入和福利等期望值的变化。调查数据显示,7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的底薪应在1000~3000元水平,22%的同学认为应在3000~5000元左右,6%的同学认为应在5000元以上,1%的认为在1000元以下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从整体看,价值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期望值过高和过低的7%的同学,并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从而较难找到合适工作。
3.面对竞争时的态度选择上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下,70%的人选择态度是努力改变,但还有30%的同学并没有调整好心态,回答将以听之任之的态度去面对,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4.面对竞争寻找因素主动提升自我的选择变化。在自我认知方面,能否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不足是成长进步的基础和前提。统计数据显示,在谈到欠缺因素时,38%的同学认为自己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有所欠缺;32%的同学反映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需要提高;16%的同学认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需要提升,还有14%的同学找出了很多个人因素,可见大部分同学能够看到不足,但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做出相应改进,不断克服缺点不足,提高综合能力。
篇2
【关键词】日益严峻;观念转变;就业;创新意识
一、转变就业观念
高校的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无论是学生还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都对学生的就业压力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以便日后面临就业问题能够更加顺利,也是学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这样的严峻环境下,针对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也极需要创新意识。
在以往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往往对学生灌输的是“就业”,学校对毕业生提供的信息大多是就业的,而对毕业生讲解的也多是面试的技巧,就业的技巧,指导学生找工作的多。但是却很少对学生谈及“创业”方面的观念,也鲜有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的能力的学校,很少对毕业生提供创业机会,至于培养挖掘学生创业精神与意识以达到学生进行创业的就更少了。面对如今的知识大爆炸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到处都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到处都充满着创业的契机,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加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对于就业观念的转变也是学校指导学生就业工作的硬性指标。
二、引导学生就业
大学生在择业时经常眼高手低,对工作职位抱有太高的期望,很多学生只想在事业单位或者国企等大企业工作,对于小企业或者县镇企业直接无视,这就会浪费很多就业机会。这就需要教育学生对择业的观念进行转变,不一定小企业就干不了大事,所谓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况且只要是靠自己的双手光明正大劳动换来的,就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工作。要对学生灌输劳动就是就业的理念,增加就业机会,也更容易把握住就业机会。
高校应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并且现如今的农村创业机会众多,投资项目丰富,投资成本低廉,风险也较小,例如禽畜业水产业的养殖、瓜果菜蔬植被花卉的栽种,或者搞农产品的运输销售与加工,或者在农村兴办幼儿园等,将乡镇的教育水平提高,或者为社区提供社区服务,兴办小公司等等。这些都是创业的出路。
高校要对学生灌输机遇就是改变命运的基石,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如今的由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众多,要想发展起来就要抓住机遇才行。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不要光看公司规模,有的小型公司发展前景不可估量,一旦在此公司的工作岗位上坚持干下去,将来公司一旦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全程指导学生就业
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高校要避免只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当然重点指导对象应该是毕业生,不过也要对低年级进行就业指导,以便让他们提前做好毕业就业的心理准备,也会更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与生活,还应当避免对毕业生在毕业前夕进行突击性的就业指导,这样可能导致效果不佳,再者在指导的内容上要将教育与服务相结合进行指导。指导内容既要保证商业性更要保证教育性,既要指导学生择业更要教育学生敬业,既要替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而紧张,更要教育学生在社会工作中坚持原则坚守道德。不能够临时抱佛脚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要在学生进入高校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全程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为了方便对学生的教学实践,要完善时间实习的基地。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跟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过程,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将在工作中得到具体的体现,这样一来当学生进入用人单位之后不至于被说成是中看不中用的秀才。
毕业的实习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革,可以分多次地进行毕业实习,让学生从实习中获得职业技能,以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这样一来,学生在应聘前对应聘单位的需求会有一定的了解,应聘起来也不会那样的吃力。而且在实习过程中会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有更好的了解,利用最后在学校的时间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更有目的性,学习专业课时也会更加的感兴趣。
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当然这里的学生不仅仅限于应届毕业生,还应该包含高校的所有年级的学生,针对新生就对他们开展职业规划的讲座,针对毕业生就对他们开展就业形势择业观念方面的讲座。要以创新的理念在学生中开展讲座。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塑造要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以及正确的择业观。
四、结语
在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工作时,老师们应该做到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的方式会使学生在面对择业时更有调理更理性地选择工作,也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就业率。由于鄙人才疏学浅,有些建议无法做到科学严谨,仅作为参考交流使用,不足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NLP 大学生 软实力
根据谢萍的研究,我国教育领域2006年才开始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而且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含义的界定;二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重要性的论述;三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途径的探讨。其中,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途径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其一是在立足第一课堂,培养职业意识;其二是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人文熏陶;其三是适应企业需求,加强就业指导,重点加强职业道德观、诚信就业等教育。这些研究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大学生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来考虑的,而真正决定大学生是否能够自觉学习和养成就业软实力,还得从大学生能力发展的内部因素来寻求突破。根据我们对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的研究和应用,逐步发现应用NLP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是一种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学习动机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1. NLP理论概述
NLP是由美国李察·宾达拉(Richard Bandler)和尊·格灵达(John Grinder)最初发起创立的。NLP是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英文缩写,一般译为“神经语言程序学”。N(Neuro)指的是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思维过程。L(Linguistic)是指语言,这里泛指从任何感觉信号的输入到构成思维意识的过程。P(Programming)是程序,在这里泛指为产生某种意识或行为而要执行的一套具体指令。
NLP通过研究人的大脑思维与行为习惯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规律,进而应用这些规律来调节和改变人的思维和言行习惯。其主要思想是,认为人的思维及言行习惯就像电脑中的程序,可以通过更新软件而改变。更新的方法就是复制成功。
NLP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总结出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成功模式,提炼出一系列概念、理念和技巧(也叫“NLP假设”),用于检查、矫正和更新人们的不良思维模式和言行习惯。当人们思考或者处理事情时,按照这些假设来构建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即程序),并在实践中反复应用,就会发现思考和行为的效果会得到提升。
NLP假设来源于经验总结,是对成功模式的发掘与复制,所以,体系上具有开放性,所有经过实证发现有效的、成功的模式、理念、技巧都可以作为NLP假设,用于指导NLP实践。在一系列权威的NLP著作中一般提出12至16种这样的假设。比如 “地图不是实际的疆域,只有经由感官经验所塑造出来的世界,而没有绝对真实的世界”、“每个人都已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大脑与身体是同一个系统的两个部分”、“潜意识的心是仁慈的”、“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没有失败,只有反馈信息;没有错误,只有结果”、“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抗拒是对讲者不够灵活的说明”、“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重复旧的做法,只能得到旧的结果”、“凡事至少有三个解决方法”、“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最灵活的部分就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有选择就是有能力”等等。
2. 大学生就业软实力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 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后,得到广泛认可。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这里的软硬差别,近似于“可量化”与“不可量化”以及“有形”与“无形”之别。
自2006年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软硬问题。戴国强(2007)、梁妙荣(2010)等认为,大学生就业的“硬实力”是相对于具体专业岗位而言的,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它是显性的,是一种相对固定、静态的存在形式,比如学历、计算机与英语等级证书、各类职业资格认证、专业知识及技能等。而“软实力”则是一种吸引力、影响力,主要是指除了硬实力以外的个人素质,它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它是隐性的,是一种持续的作用力。“硬实力”要以“软实力”为基础和依托才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就业软实力虽然具有隐性特征,不易直接观察和测量,但可以通过日常言行来间接观察。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的可以通过软件测试、面谈、试用等等各种手段来检验大学生的就业硬实力和软实力。
3. 应用NLP提升就业软实力的原则与方法
很多媒体报道过,现在的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更加看重其软实力因素,因为,在实际用人过程中,他们发现很多专业能力(硬实力)很强的大学生,在与人沟通、吃苦耐劳、团队合作方面,甚至为人处事方面都差强人意,也就是软实力很差。NLP提供了从大学生自身寻找原因并进行提升的理论和办法。
NLP找到了人的大脑思维与人的言行举止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规律,并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念、模式和方法来“复制成功”。总体上,应用NLP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方法就是,应用NLP假设破解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强弱神经语言程序,包括“成功程序”和“失败程序”,然后用成功程序去覆盖或更新失败程序,让软实力弱的大学生获得成功程序,从而提升软实力。
具体操作层面,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一,必须理解和掌握成功的神经语言程序。NLP的精髓在于复制和模仿成功。因此,要想正确运用NLP,首先必须学习和理解成功的神经语言程序,也就是要掌握那些就业软实力强者的思维模式和言行举止模式,才能在NLP应用中进行学习、复制和在造。
第二,必须注意挖掘软实力不足的本质原因。NLP认为人的命运与其大脑神经活动存在直接关系,从大脑次感元到命运结果有如下的连锁反应式:次感元—表象—神经链—感受—观念—行为—习惯—性格—命运。因此,在诊断或自我诊断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差异的原因时,可以通过其行为、习惯、性格等因素进行观测,对照上述连锁反应式,进一步挖掘出这些差异到底来自那个层次,进而知道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有的大学生被认为团队合作精神不够,具体表现为不愿意与其他人沟通、不愿意与他人一起工作、不能够接受他人提出反对意见、不服从团队领导等等。凡此种种不良表现都不可能是偶然行为,NLP认为这些表现都是大学生错误观念、历史不良感受、不良神经链作用的结果。找到了原因和问题本质,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第三,必须着重改变和创建神经链。上述连锁反应式中,神经链是关键。NLP技术其实主要是改变和创建神经链的技术,既可以对一些与不良情绪和行为相关的神经链进行调整和改变,也可以创建一些新的神经链来引发良好情绪和行为。获得良好情绪和行为结果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具体描述自己想要的这个心情是什么样的,然后在潜意识中创建一个能够引发这个心情的神经链,不断的应用这个神经链就可以拥有所要的这个心情了。同样,可以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把能够达成希望结果的相关神经链和程序都建立起来,然后不断启动这些神经链和程序,就可以获得所设想的结果。比如有的大学生害怕面试,根本原因就是以往的失败经历在其大脑中形成了“害怕神经链”,在准备面试时,这种神经链在潜意识中就发挥作用,马上令其表现出害怕的情绪和行为特征。只要应用NLP方法,将大学生这种自我意识不到的神经链改变了,或者利用诸如“心锚”等技巧重新构建一种“勇敢神经链”,就可以快速而且稳定的消除害怕情绪和行为。
第四,必须灵活选择的NLP假设做指导。NLP假设是方法,也是方法论。因为,每一条假设都可以演化为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也作为方法论告诉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什么标准、从什么角度去对待常见的一些问题。“凡事至少有三个解决方法”,这一假设告诉我们,就是在NLP实践过程中,应用NLP方法解决问题是,也要注意灵活性,不可一条道走到黑。当应用某个方法效果不好时,不要放弃,而是再次思考选择新的方法。“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这一假设,告诉我们不要只注重做事的道理,关键是要看最终能否实现目标。这是一种对传统教育理念和错误思维习惯的纠正,使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做事的实效上。又如“没有失败,只有反馈信息;没有错误,只有结果”,这个假设告诉我们,失败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是对我们过去言行的一种反馈罢了,说明过去的言行没有效果;失败了也不是一种错误,只不过说明过去的言行模式不符合目标要求,需要创新改正或革新。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具体到提升大学生软实力问题时,就要求大学生理解并养成正确看待失败与错误的理念,或者说要形成一种良好的对待失败与错误的神经语言程序,在遇到失败时,不会灰心丧气,而是冷静对待,理智分析,及时改进。因此,对于就业软实力较差的大学生,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其观念、心态或情绪。
第五,大学生自我学习和应用NLP最有效。NLP的目的在于复制成功,其核心就是怎么学习、复制、创造卓越的程序。“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这个假设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怎么培训大学生,如果他们自身没有从思想上接受并主动去改变不良神经链,其效果也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大学生提升就业软实力的根本方法是,首先向自己学习,总结与复制自己的成功经验。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往往要比从他人身上学习,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其次要清楚复制成功的程序,并不只是复制方法或模式,更重要的是复制方法或模式背后的信念、心态与精神。因为,复制方法或模式仅得其“形”,复制信念、精神,才能得其“神”。只有神形兼备,才能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真正有效提高自己的软实力。
注:本研究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1年)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1JY44。
参考文献:
[1]李忠莹.NLP简快心理疗法[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10-1
[2]谢萍.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建设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1,(03):202-203
[3]戴国强.论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77-80+55.
[4]梁妙荣.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的探讨[J].前沿,2010,(12):176-178.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就业 实施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意义
1.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择业观体现出大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构想和规划,它是影响大学生做出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为了帮助大学生及时顺利的就业,高校可以通过择业观教育向学生传导职业价值观,努力帮助他们处理好索取与奉献的关系;处理好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处理好个人成才与客观条件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衡量自己的能力,参照自己的志趣、特长,选择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充分地发挥并能为社会做出尽可能大的贡献的职业和工作岗位。
就业观是择业观的一种延伸,体现了人们对确定职业问题的根本看法。择业观和就业观是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他们懂得,只要个人努力的去工作,就一定会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1.2纠正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偏差
在21世纪这样的新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神速。这就意味着大众化教育时期的到来。对大学生而言,这一切就像是刚刚经历了改革的就业制度,又遭遇到大众化教育导致的就业困难的洗礼。必然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困惑和误解。同时,当前逐步加大的就业压力,思想的困惑必然导致一些思想和行为的产生偏差。而转化和调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两个功能,转化及时排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能够运用多种手段,帮助改造受教育者的思想。
1.3帮助大学生建立适应就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心理素质
当前社会,高水平的人才都具应该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会看到,凡是有长远打算的好的招聘单位,招聘时都会把对考核重点放在心理素质上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之一正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1.3.1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信心和进取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是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自信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坚定的态度,这种良好的态度能够赢得招聘单位的认可和欣赏。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应该从新生一进校开始,就要教育他们爱专业、爱系、爱校,帮助他们培养对学习兴趣和对将来就业的信心,这样学生就能自觉努力的学习,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就会不断提高。另外,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培养大学生应用哲学的方法正确认识自己,既不骄傲也不气馁,满怀信心的迎接挑战,定能战胜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不断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进取心。
1.3.2帮助大学生树立主动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主动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更是高校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市场经济下,大学生要想就业就必须得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可以通过指导大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分析自己对新环境不适应的表现,在同时看到自己的潜力的同时形成积极的主动适应观念,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说服、沟通、调节和疏导等,使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进一步增进,弄清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进而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四是可以培养大学生较强的自制力和顽强、坚韧、果断的精神以及遇事宽容的态度与豁达的胸怀,使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1.3.3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就是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但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时期,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在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关键是看你如何看待它,并运用正确的办法最终战胜挫折。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强的人往往是乐观开朗、独立性强、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有自信心的人,相反,如果一个人孤僻抑郁、自卑感重、意志薄弱、依赖性很强,他能承受的挫折力自然就低。思想政治教育能创造各种条件磨练和教育大学生的意志,通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并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
2.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
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涉及三个方面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对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怎么认识的问题,即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个方面是在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贯彻遵循的原则、原理、基本方法和思想理念。第三个方面是具体怎么做,它包括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方式和途径以及具体措施办法等。这三个方面问题可以涉及很多问题,可以而且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证和阐述。这里主要论述目前需要重点关注或者做得还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的几个问题。
2.1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自卑感 学业成就归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3.075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Inferiority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ttribution
LIU Minmi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inferiority, the attribu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218 college students in a normal college by using the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ttribution scale. Results: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inferiority complex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ttribution (p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 of inferiority; attributio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0 引言
学业成就归因方式是指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业成功或失败倾向于归结为某个方面的风格。国外自60年代以来,大多从归因的角度来研究学习动机,理论性较强。美国心理学家罗推尔是最早对归因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心理控制点理论,外控性的人倾向于将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环境,如运气、机遇、命运等,内控型的人倾向于将行为结果归因于努力、能力等内部因素。
国内的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我国学者刘永芳结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如果学生把考试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原因,而把失败结果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原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即使在失败的情况下也能够继续努力坚持学习;相反,则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动机。
自卑一般指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和其他原因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近十年来,我国对自卑感的研究不是很多。本文拟从学业成就归因方式与自卑感的相关这个角度,除了从大学生的性别、年级等方面进行研究外,还从职务、生源地、是否独生这些变量进行探讨,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卑感与学业成就归因方式的关系,为心理学领域提供新的视角。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某师范学院不同院系进行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发放问卷230份,收回问卷223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回218份,有效率为94.78%。其中男生87人,女生131人;大一42人,大二47人,大三71人,大四58人;一般学生为169人,学生干部为49人;生源地为农村的为156人,生源地为城镇的为62人;独生子女为60人,非独生子女为158人。
1.2 研究工具
1.2.1 大学生自卑心理诊断量表
《大学生自卑心理诊断量表》是宋专茂编制的。共15道题目。每道题目有三个选项,题目分正向计分和反向计分两种方法,根据总分的高低来判断被试自卑的程度。得分在15-29之间的为第一类型,即环境变化造成自卑;得分在30-44之间为第二类型,即动机与期望过高引起自卑;得分在45-60之间为三类型,即过早断定不行造成自卑;得分在61-75之间为第四类型,即性格怯懦造成自卑。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1.2.2 学业成就归因量表
《学业成就归因量表》是Lefcourt、ware等人编制的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中的。本研究采用的是杨中芳编制的版本。MMCS由两部分组成,分别针对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两个不同方面的归因,其中24道是关于学业成就,是本研究采用的题目。量表分为四个部分:努力、能力、情境、运气,每个维度包含6个题目。每题采用五级记分法,“非常不同意”计为1分,“非常同意”计为5分。本研究使用的量表求得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14,该量表适合于大学生使用。
1.3 统计分析
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大学生自卑得分及归因方式各维度的比较
由表1可知,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情境、运气的归因维度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
2.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自卑得分及归因方式各维度的比较
由表2可知,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能力这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P
2.3 大学生是否独生在自卑得分及归因方式各维度的比较
由表3可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能力、运气这两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P
2.4 大学生是否是学生干部在自卑得分及归因方式各维度的比较
由表4可知,大学生是否是学生干部在归因方式各维度以及自卑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就说明无论是普通学生还是学生干部,他们的自卑感以及学业成就归因方式并没有显著的差别。
2.5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自卑得分及归因方式各维度的比较
由表5和表6可知,在努力这个维度上,大二和大四、大三和大四的差异显著。大二学生的努力得分显著高于大四的努力分数,且大三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四的。这说明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更倾向于用努力来解释自己的学业成就。在能力这个维度上,大一和大三、大一和大四有显著差异,即大一学生的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大三的能力得分。这也呈现出低年级的学生(大一)比高年级的学生(大三和大四)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学习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情境这一维度上,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三有显著差异,即大一学生的情境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的情境得分,大一学生的情境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学生的情境得分。在运气这一维度上,大一和大三有显著差异,即大一学生的运气得分显著高于大三的运气得分。在自卑得分上各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自卑感与年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6 大学生自卑感与归因方式各维度的相关
表7 大学生自卑感与归因方式各维度的相关
由表7可知,自卑得分与能力维度存在极显著的相关(P
3 分析讨论
3.1 大学生自卑感与学业成就归因方式的能力、情境维度存在正相关
大学生自卑感与内控的能力维度和外控的情境维度上有显著相关。这表明若大学生把学业失败归因于能力,把学业成功归因于情境,久而久之,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大学生自卑感越强,越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或认为所处情境超出了自己的控制。从本研究来看,无论男女,无论年级,在大学这一阶段,自主学习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主旋律,因此如何看待学业成败以及对其进行正确的归因是至关重要的。
3.2 大学生的自卑感程度在生源地、是否独生之间差异显著,而与性别、是否学生干部无显著差异
在生源地上,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自卑得分显著低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这个结果与贾远娥的研究结果相同。其原因可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在各方面都不如来自大城市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自卑感。贾远娥采用的自编的经过信、效度检验的《大学生自卑心理问卷》,并且研究对象是广西3所高校的大学生,选取的被试数目也与本研究的不相同,但基本结论是相同的。这说明这一现象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具有普遍适用性。
独生子女的自卑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的,这可能是因为非独生子女受到来自家庭的关注不如独生子女多,如果完不成对自己设定的目标就会丧失信心,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容易产生自卑感。
3.3 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方式除了在是否学生干部上无显著差异外,在其他人口学变量上均差异显著
在情境和运气的维度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差异显著。具体来说,在努力这个维度上,大二和大四、大三和大四的差异显著,这说明大二和大三学生更倾向于用努力来解释自己的学业成就。在能力这个维度上,大一和大三、大一和大四有显著差异,这也呈现出低年级的学生(大一)比高年级的学生(大三和大四)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在情境这一维度上,大一和大二、大一和大三有显著差异,在运气这一维度上,大一和大三有显著差异,即大一学生的运气得分显著高于大三的,这一研究结果与张晓宏的又不一致。他认为在具体因素上,只有情境因素有显著的年级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对象不一致,他的研究对象是浙江的两个学校的大专生,而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某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差别。非独生子女更倾向于把学业成就归因为运气,这一点与张晓宏的研究不一致(是否独生子女几乎不影响归因方式),他对此的解释是学业的成功与失败主要与学校教育有关,与家庭因素相关不是很大,无论子女多少,他们的学业成就主要受教师、同伴、学校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但在本研究中我们可以认为非独生子女因为自卑感水平高于独生子女的,因而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这种外部因素,而不是能力这种内部因素,所以在这里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还是起一定作用的。
4 结论
大学生自卑感与学业成就归因方式有显著相关,自卑感是影响学业成就归因方式的一个重要变量。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77.
[2] 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76-80.
[3] 刘梅.对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的分析及其教育启示[J].教研教改,2009(12):16-17.
[4] 王瑾.师范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方式与元认知能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0):746-747.
[5] 宋书文.心理学词典[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100.
[6] 贾远娥.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基于虚构自我和真实自我差异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18-19.
[7] 宋专茂.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99-201.
[8] 汪向东.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2):85-287.
篇6
关键词:地方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弱势;政府责任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行“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后,贫困大学生也随之失去在政府行政权力保障下的全面就业,在就业市场上与其他大学生展开公平就业竞争。而地方院校贫困大学生既没有名校的名片来打开用人单位的大门。又往往因为贫困而背负太多的家庭厚望,急于改变现状,常常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呈现出的弱势地位,使他们职业获得难度加大,就业时间延长,教育投资回报降低,加剧贫困家庭经济的恶化。因此,贫困生就业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对高等教育投资的信心,关系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社会问题。政府发挥公共权力的作用,帮助和扶持贫困大学生就业,保证贫困大学生享受充分就业的机会,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当前地方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弱势状况分析
(一)就业能力上的弱势
就业能力是一种以学习能力为基础,通过教育培养获得的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地方院校贫困大学生多来自边远、偏僻地区和城镇低保家庭、单亲家庭。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和家庭经济能力的限制,很难像家庭经济好的学生那样,自幼就参加音乐、美术、舞蹈、外语等培训,一些农村学校甚至就没有很好地开设这些课程,导致贫困家庭学生人文素养整体欠佳,视野不开阔,缺少特长,表现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不强,举手投足较为拘谨,面对用人单位的考察无特长展示,显得不自如、不大方,随机应对的能力较差,难以让用人单位了解和赏识。还有一些贫困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不热衷于班级工作和校内各种活动,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无法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面试时缺乏推销自己的能力,失去了很多就业的机会。同时,很多贫困生在校期间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在社会上兼职,耗去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业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应减少,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专业能力的不突出也加剧了贫困生在就业中的弱势。
(二)就业信息上的弱势
地方院校大多处在地方,远离中心、发达城市,同区域高校少,难以举办影响大的招聘会来吸引用人单位集中选聘毕业生。同时,高校扩招加剧了地方高校与重点高校的差距,导致不少地方院校办学经费短缺,学校走出去为学生搜集就业信息的难度大,为贫困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少,信息渠道不畅,而贫困生也因为经济上的窘困而不容易参加在大城市举办的招聘会和异地应聘,得到的就业信息受到极大限制。
(三)社会资源上的弱势
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接受教育以及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在任何国家都普遍存在,我国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虽然强调公平、公开和公正,但在社会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健全的今天,各种社会资源对毕业生的就业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贫困生主要来自边远农村和城镇下层,经济窘困,生活圈子狭窄,缺少可依靠的社会关系,在社会资源的占有量和质量上都相对贫乏,依靠家庭背景支持就业的可能性小,几乎没有社会资本可利用。北京大学“高教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的调查显示,不同阶层子女受教育后的结果不平等,行政管理人员子女的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女高14%。在目前许多城市就业竞争中“聘人唯熟”“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贫困生就业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四)就业期望上的弱势
贫困作为一种生存状态,已经给贫困大学生以深深的印记,地方院校贫困大学生背负摆脱现状的压力和寻求回报的愿望更加强烈。因为这些家庭往往是节衣缩食、负债累累供子女上学,家长把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们毕业以后在城市找到高薪、稳定的工作。很多贫困大学生也深知家庭经济状况,渴望工作后对家庭有所回报,而目前存在的城市与乡村和基层在基础设施、发展空间和收入等方面的差距,使很多贫困生不愿意到小城镇和基层就业,而自身就业上的弱势地位又难以在城市谋求好的就业岗位,从而失去很多的就业机会,造成“就业难”。
(五)就业成本上的弱势
近几年,毕业生求职成本不断攀升,在就业过程中,从制作简历、形象包装、通信费用、往返路费、住宿费以及参加各种求职技巧讲座,取得名目繁多的资格证考试等费用,动辄上千元,对于富裕家庭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对于贫困家庭却大大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特别是异地参加一些大型招聘会,更让贫困大学生不堪重负。
(六)学校影响力和专业设置上的弱势
地方高校大多数属于一般院校和民办高校,缺少名牌、重点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不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加上地方院校受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学科建设滞后,专业设置陈旧,学科结构不合理,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竞争力不强,导致不少当地的用人单位也“舍近求远”,钟情于重点大学或“211”工程大学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名牌、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偏好剥夺了地方院校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权利,作为地方院校的贫困生更是处于弱势。
二、政府统筹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贫困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万个贫困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工作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和谐、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本质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消除贫困生就业难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改变贫困生就业弱势地位,把贫困家庭学生失业率限制在自然失业率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贫困家庭学生充分就业,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政府应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把促进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
政府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应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提高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认识,把经济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调整为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并重的发展战略,在目前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特殊背景下,甚至可以牺牲一些经济增长的速度。努力扩大就业,将贫困大学生就业纳入当地社会就业考核体系,建立目标考核制。政府各级主管部门要把工作重心从以前的就业管理转变到就业服务上来,树立“就业优先”的观念;要加强人事、劳动和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尽快取消各项限制性政策。
为贫困大学生到基层、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民营企业、非正规就业扫除户籍、人事档案、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障碍,解决他们今后工作流动、户口迁移、子女人学、养老保险受益等方面的问题,为人才自由流动和贫困大学生自主择业创造宽松、公平的社会环境。
(二)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创造就业岗位
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是政府促进贫困生充分就业、援助就业弱势群体的根本出路。以当前达州市为例,地方经济发展仍然不够,传统工业企业如纺织、机电、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企业相继在20世纪90年代末倒闭。以钢铁、煤电、天然气开发加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群发展势头较好,这些产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必将新增大量就业岗位,吸纳各类劳动力就业。政府应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规范行政行为,为产业集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建设环境。此外,地方院校所处的地级城市,大多数是本区域的商贸集散地,第三产业发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吸纳大量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新就业人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看,在工业发展水平很低时,都出现过第三产业发展超前的情况,这是因为金融、保险、服务行业是第三产业的支柱,这些行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要求得到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满足这些要求必须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才能胜任,这些行业的性质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也易于接受,工作安心和稳定,可有效地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还可通过财政、税收、金融贷款等手段和优惠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对聘用贫困大学生就业达到一定数额的中小企业给予倾斜政策和纳税优惠,以激励他们扶持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
(三)实施就业激励,对到艰苦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的贫困生给予合理补偿
多年的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解决大学生从事艰苦职业的效果欠佳,需要政府通过有效的政策激励,来促进劳动力供求均衡,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落后地区、危险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并对他们的收益差进行制度化的合理补偿。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从传统的政策安置转向政策激励的进程中,通过制度化的激励,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应该在激励的具体化、补偿水平的确定以及大学生未来发展上给予更多的考虑,消除行业和城乡二元分割状态。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西部、基层就业的回报与大学生人力资本投入不成比例,为了解决山区、落后地区的人才需求,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政府应拨出专款,对到这些地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收益进行合理补偿。如对到山区、贫困地区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在工资定级、职称评定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在安家补贴、住房补贴、岗位津贴等方面给予补助,特别是对达到一定工作年限的贫困生,在助学贷款方面给予减免,在招考公务员时优先录用,吸引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参加“西部计划一三支一扶”,不仅可以解决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不愿意到山区和艰苦行业就业的问题,还可以缓解山区和贫困地区因劳力转移带来优质人才尤其是村干部和科技人员稀缺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和储备人才。
(四)建立和完善统一规范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按组织主体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校主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承担了大部分毕业生就业的任务,具有针对性强、签约率高的特点,成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第二类是教育部门主办的区域性或行业性的就业市场,是对第一类市场的有力补充;第三类是人事、劳动部门举办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这类市场虽然以在职人员为主,但也招收部分大学毕业生,这类市场影响较大,管理规范,需求较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重要补充。但这样的市场格局不仅信息分割,而且还存在封锁,使毕业生疲于奔命地“跑场”,也难以得到准确信息。亟待政府出面建立一个信息共享、资源贯通的就业市场。
政府应利用公权加大对就业信息平台的打造和财力投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系统,加强信息调控。目前全国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已构建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定期向社会公开供求信息,通过快捷的服务信息化水平,打破就业信息地区分割和行业隔离的现象,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效率。地方政府还应充分依托和大力开发互联网资源,督促职能部门牵头建立与全国性相结合的区域性网上就业信息集散平台,开辟贫困生网络就业信息专门通道,把各地、各单位的需求信息与国家和高校的毕业生信息在网上实现高效的对接,形成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相互连通,资源共享,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网上就业指导、网上招聘、网上签约等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生就业成本,提高网上签约率和就业成功率。同时,政府要加快制定高校毕业生人才市场相关政策法规,明晰市场主体中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三者之间的权、责、利,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组织的审批制度,完善举办毕业生双选会的审批制度,明确举办毕业生招聘会的条件和审批程序,提高毕业生招聘会的实际效果,强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从法律的层面上制止乱招、滥聘、乱收费、就业歧视和毕业生随意违约等的行为。
(五)设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基金和失业保障基金,鼓励贫困大学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篇7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连创新高,庞大的高学历就业人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随之产生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周期波动相关外,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择业偏好与劳动市场需求的错位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如果就业观念不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难有根本的改善。基于此,我们希望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大学生择业偏好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缓解大学生择业与现实需求的矛盾,帮助大学生毕业后正确地在市场定位提供客观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对大学生择业的研究大多从需求、供给与供给匹配方面来进行理论架构。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会调节三者之间平衡。国外研究大学生择业偏好更侧重在劳动力的供给方面做研究。
瑞士实施供给导向的劳动力市场政策,非常重视发展教育,确立终身教育体制,可以达到使劳动力的择业偏好得以修正,顺应市场需求;在美国,高校的教学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培养学生适应市场需求能力,使自己的偏好也能顺应市场的改变而改变,提高就业率。
(二)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即“就业蓝皮书”)中调查的数据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有9.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1.1%准备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
1、偏好热门职业。热门专业人才供应量供大于需求量造成专业结构性失业。因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被列为高失业高风险型专业,也就是红牌专业。
2、偏好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学生喜欢“孔雀东南飞”,独独钟情于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3、薪酬期望值过高。此前有过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4、偏好稳定的工作。近年来,公务员考试成为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职的首选,成为一名公务员,虽然收入不高,但安全稳定。
三、特色与创新点
现有研究着重于大学生择业偏好的现状描述,较少关注其影响因素。本项目则基于抽样调查分析方法,对大学生择业偏好的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本项目采用统计学和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在校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大学择业偏好及其个人和家庭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及回归分析研究影响。
四、研究方法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分析岷县当归的现状时,需要引用当归近几年的产量和销量等各项指标的数据,这时就要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语言描述和总结,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如统计学知识对其进行深层次地计算和研究。
(二)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在分析岷县当归产业的发展对策时,既要注重整个产业链即宏观方面的整合,又要加入企业管理即微观层面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走访岷县中药材龙头加工企业,能获得大量贴近现实的一手资料,在查阅相关中药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把理论和现实联系起来,使研究结果更具可靠性和真实性。
(四)现状分析与超前谋划相结合。通过对岷县当归产业链发展现状的分析,找出当归产业链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并提出岷县当归产业链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议。
五、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所提出的建议
(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需要转变。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国家、政府、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作高等院校长期工作来抓,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三)各学校要在大学生就业期间,加强就业方面的指导、宣传。设置社会需要的专业学科,是大学生在就读期间学到一技之长,为就业奠定基础。
(四)制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计划,扩大就业岗位,营造适合大学生发展的环境,真正实践把扩大就业作为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
(五)用人单位要适当改变用人的原则。在用人上,用人单位要改变过多的歧视,应该更多的看中学生的能力,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机会锻炼自己,来验证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要以其缺少什么而拒之门外。
参考文献:
[1]刘怡.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比较研究 [D].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2]曲岩,刘继云. 统计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张宏军 . 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偏好及其解释——一个基于LMS理论的分析框架[J].学术探索,2009(2)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现状与问题 对策建议
随着高等教育对象扩大化的到来,社会上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成为政府及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随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与建设的栋梁之才,也是国家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也是实现各种宏伟世纪目标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的设计与改革、发展与创新。做好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能够将我国各专业大学生进行合理就业配置。也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也将给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再次接受教育的过程,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对当下就业的指导,也将对大学生以后的事业发展提供长远的指导。
二、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1、 指导工作中的内容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只局限于求职技巧、面试技巧的传授,再有就是联系用人单位、向其推荐学生,从而完成就业率指标。而对就业形势只做简单介绍与分析,对当前政府制定的就业政策及相关规定的只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与诠释。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对全局的考虑和总体的工作安排,在职业的判断及职业规划方面、职业道德等方面着力则较小,这很难适应目前就业形势的要求。并不能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
2、 指导工作的时间选择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都安排在大学毕业的前期,因此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的比较急躁,指导的内容、方式也较简略,对大学生的实际就业困难的解决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远的、历时较长的工作,不是“临时抱佛脚”能解决掉的,这需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培养、职业价值观的建立、职业形势分析等全局工作的安排、统筹。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始时间应该是整个大学生活的开始,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未来就业起到引导、督促作用。并有充足的时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3、指导工作的方式选择问题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进行一般选择的方式是讲座、授课等课程方式。这样的方式只能简略的概述,缺乏新颖、方式枯燥,并不能引起忙于就业的大学生的注意,这样就不太容易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必要的指导。
4、从事指导工作的人员问题
大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都是学校的政工人员在兼职,他们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技能、技巧、方法,他们能做的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将大家都知道的政策与规则、就业现状转述给大学生。再有各个高校也缺少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因此从事指导工作的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这将直接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1、国际经验的借鉴
在国外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取其适应我国现状的进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改革的方向。美国很早就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并且创业教育在美国很多高校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比如苹果、戴尔等许多知名企业都是美国创业教育的硕果。法国许多高校采取与用人单位合作,定向招生、定向培养,以便于大学生在一毕业就能适应该单位的工作,学以致用。
国外成功的经验与理论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再结合我国现有的就业现状和特点,寻找出更适合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
2、进行分类就业指导
1)就业大学生群体分别指导。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我们应该明确在这个群体中也分有几种不同的类别。比如,平常学习成绩、各方面能力都表现比较优秀的群体,针对这群人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的是择业心理的引导,使之真正意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建立一个正确的就业心态。还有一些平时表现平平,综合素质一般的学生,针对这一群体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目的是全面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也要经常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便增强他们对困难挑战的勇气。
2)创业学生群体指导。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是想毕业后自己创业,对于创业有着很大的热情,作为学校则应该针对自主创业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与辅助,也应该积极努力的为大学生搭建自主创业的平台。从而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同时鼓励更多的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3)考研群体的指导。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强,就业难的问题加重,很多大学生选择继续充实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纷纷去考取研究生。这些学生的自律性都较强,学校应该尽量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措施,比如热门专业的强化班、考研培训班,以便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技巧。也可以建立考研信息查询中心,收集全国各高校的考研信息,以便于学生的查找。
四、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无容置疑是社会民生的一件大事,这将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因此,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并且能够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与引导,使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够让大学生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 王学梅.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 淮海工学院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22).-128-130
[2]徐蕾. 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J]. 高校辅导员学刊.就业与创业.2012年2月 .-40-43
篇9
【关键词】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微信平台
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改革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将微信公众平台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互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满足大学生对各类就业信息的需求,发挥网络的交互性优势,搭建大学生与学校、用人单位之间高效沟通的桥梁,于此同时还可以实现一对一进行就业指导。
1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化问题分析
信息化是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着只停留在形式和表面问题,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1 就业指导现状堪忧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仅限于开个会,邀请企业或者用人单位作个报告,介绍一下就业形式,宣传一下就业政策,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老师只是说一说,学生也只是听一听”的状况,没有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到需要怎样去就业,怎样步入社会,失去了就业指导的导向作用。其实,随着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失业持续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瞬息万变,使传统的就业指导难以满足宏观势态发展的要求。
1.2 就业指导信息化的方式上创新不足
由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关注点和需求不同,这就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需要根据指导对象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但是,现在的学校普通存在着就业指导没有差异化,没有阶段、没有特点,都是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统一发信息,信息化宣传方式上缺乏对服务对象细致的切合,没有针对性。网络化的信息时代里,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就应紧贴时代的变化,充分应用多功能的电子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及时更新最新的就业信息以及最贴近市场变化及时传播给毕业生。
1.3 就业指导信息的网络化与合理应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人们对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一种误解,产生这种误解与就业指导单纯追求毕业生“就业率”的功利化目标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受制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手段和载体。例如,就业指导信息的信息化上,各所高校没有统一的规划、经费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研究、运行。其实,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就业指导信息的及时地获取和针对性的。但尤为需要注意的是,就业指导的信息网络化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信息良莠不齐、有效性不足等问题,也可能会误导大学生甚至有大学生被欺诈的可能。另一方面,在就业指导信息的针对性上,缺乏对就业指导信息进行科学分类与整理,没能为大学生准确、有效地各类信息,这样使得学生所获得的招聘信息有限,缺乏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关于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微信平台设想
2.1 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微信平台必要性
大学生处在一个知识更新快、信息量交流迅速的文化氛围中,所受传统束缚较少,容易形成新的观念和看法,他们的创造力,接受新事物能力增强。网络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并影响着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加工的方式以及信息传播的范围,这些影响又将会对他们的学习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网络化的信息时代里,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就应紧贴时代的变化,充分应用多功能大学生就业指导微信平台可通过网络更新最新的就业信息以及最贴近市场变化及时传播给求毕业生以及企业。
2.2 建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微信平台价值
将微信平台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领域,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价值:第一,通过微信网络平台建立发挥整合资源,将企业优秀的资源运用到就业指导工作中,通过在平台建立就业虚拟市场,学生都能通过平台了解最新就业指导动态,阅读相关的就业指导文章,观看网上就业指导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全社会、多功能的服务窗口,扩大大学生人就业途径。第二,利用网络方便快捷、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等特点,满足大学生就业对各类信息的需求,发挥微信网络的交互性优势,为大学生与学校、用人单位之间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推送即时信息,同时有效收取师生、用人单位的反馈和意见,迅速解答疑问,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与咨询等。第三,微信平台还可以极大地贴近就业指导服务对象的生活内容,实现个性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使微信平台成为大学生身边的就业指导专家。
2.3 大学生就业指导微信互动平台频道规划
在频道规划上包括有就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就业指导、就业形式与政策等内容,首先,就业生涯规划可以设置规划案例、规划指导、在线咨询等;第二,创业指导可以规划有创业故事、创业项目、在线咨询等;第三,就业指导――行业解读、就业信息、岗前实习,岗位解读、面试故事等;第四,就业形式与政策,及时帮助大家了解国家就业形势,把握未来,第五,导师在线,集合优秀校内外优秀就业指导专家,帮助大家解决就业问题等。
3 大学生就业指导微信平台实现方式
就业指导方法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就业情况。因此,想在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环境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效能,我们可以用微信平台来创新就业指导的新方法和技术策略,具体可从如下方式实现:
3.1 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就业指导微信平台信息化程度
就业指导微信平台可利用和整合学校、社会和企业的资源,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在校企岗前实践培训、自助指导等方面多层次强化就业指导信息化程度。首先,在师资队伍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邀请、兼职、聘任等多种形式吸引校外优秀的就业指导专家与学校中具有多年就业指导工作经验的老师相互搭档,组建大学生微信平台指导团队,及时帮助高校毕业生在处理就业信息中遇到的问题。其实,在岗前实践培训方面,校企合作是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最为成熟的模式,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一些理工类专业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提供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在微信平台规划里,可联接社会资源和结合市场要求,及时向学生推送岗前实践机会,这样来既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进行就业化前移,另一方面,经过高校筛选的实习信息,通过平台送到学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以此来提升就业指导信息化服务水平,以及就业指导与学校、学生和市场粘合度,同时,学校可以以打造就业指导微信平台塑造品牌,加强师生、企业的忠诚。
3.2 利用微信平台增强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和方式
高校在运用微信作为就业指导新工具时,在指导内容上,可以通过微信公平订阅号进行除了就业相关政策、就业趋势预测、社会就业状况、就业道德等宏观上的指导外,还需加强对某类就业的知识、性质、特点、发展前途、意义及经济收入、工作环境、晋升机会、就业难易程度、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等微观上的指导,甚至要能够实现就每一个人的就业兴趣测定与调查、个性心理品质与就业适应程度来进行个性化的生涯规划与咨询辅导。技巧指导包括面试面谈要领和技巧,求职函的撰写和回复,个人表格及有关资料的填写、整理与使用,仪容、礼貌、服饰、应对,就业后的心理调适等。在方式创新上,由于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关注点和需求不同,这就要求运用微信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内容根据对象的特点进行合理地选择和设计。与之相适应,其在微信网络上的载体和方式也会互有差异。就业指导以单向的信息传递为主,客观地反映现实状况即可,因此要求的是微信信息及其分析准确、及时、有效。与课堂面授、面对面咨询相比,大学生微信就业指导的信息化可以提供各类授课软件的下载和在线学习,能够满足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就业知识的需要,解决了目前就业指导课程与现行教学体系在授课时间、专业教师、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冲突,通过多媒体演示、网上招聘面试等方式也可以简化学习与求职过程,既省时又省力。
3.3 发挥就业信息在微信平台网络化与合理应用
在网络化方面,微信平台网络传递不仅丰富了就业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眼下大学生就业所需信息不足及渠道不畅的缺陷,也减少了人为的“信息壁垒”,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了就业成本。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新理念的指导下,就业信息实际上指的是与个人就业生活有关的知识或资料,既包括反映整个就业市场的社会就业状况方面情况的资料,也包括反映特定就业的性质、任务、要求、待遇以及升迁机会等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具体情况,同时还包括与就业资格有关的教育与培训方面的信息等等。
合理运用方面,首先,微信平台将网络上的大量信息进行科学分类与整理,为大学生准确、有效地利用各类信息提供便利。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网络集中向社会,建立常态化、实时性的就业信息服务收集,这样可提高信息利用效度和安全性。总而言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微信平台应用是指导理念与技术革新的有机融合,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新形势下向前推进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要在微信平台上把握不同类型就业指导信息的作用和特点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选择和应用所需就业指导信息的能力;要根据微信平台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的载体和方式;要利用微信平台网络的交互性从技术层面和整体上探索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可能路径。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就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就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就业研究课题组.决战大学生就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化
在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必定会向信息化路径发展。我国现有的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信息的网站模块还不够齐全,指导还不够具体,无法结合当代社会的具体人才培养的条件,这几方面跟国外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大学生就业需求的急剧增加但是相应的企业招聘信息却无法对口传输。
一、各大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
现如今,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其一在于社会的竞争力增加,大学文凭不再是强有力的竞争力。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就业信息无法准确传达,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和职业规划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各大高校只有找出传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问题,才能够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毕业生的就业率。存在的问题:1.信息结构不够专业和完善人性化近年来,大部分高校都纷纷建立起了本校的就业信息网站,但是较多的都是局限于和传递简单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没有针对学生进行分类挑选,也没有在线咨询和职业性格测评等具有专业性深入的指导。信息结构也相对单一,不够完善。信息结构的不够专业和人性化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了困难和误导,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就业指导老师能力不够指导方式落后我国高校普遍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不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力量分配不均,缺乏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进而导致学生的重视不够,从而不能准确的体会到就业指导课程得重要性。教师的指导方式落后,不断重复书上的固有内容,没有结合现实的社会进步。从学生方面来说,没有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未来的就业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从学校发展来说,也降低了素质教育水平,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人才。
二、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路径是在这个大潮流之下的生产物。大学生就业指导起源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在各个等领域都有着完善的基础理论和时间运用,关注的视角逐渐从职业转向人本身的发展、从强调指导转向强调互动交流、从一味关注就业信息到关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转变。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且缺乏研究,学校也不够重视,导致大多数人认为就业指导就是毕业前的指导,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即可,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用人要求的脱节。随着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发展的普及,这将快速衔接起大学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的多样化和高要求个体发展注定要摆脱老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寻求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背景的崭新的载体和工具。显而易见,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正是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最好工具。计算机网络用他快捷和信息量大交流快的特点,创造了人才招聘全新的运作模式,现在网上求职和招聘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的重要方式。
三、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的现实条件
1.就业指导的信息化和应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网络化,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就业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传递信息的传递方式,弥补了当下大学生就业所需信息不够全面的缺陷,也打破了人为的“信息壁垒”,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了就业成本。加强信息的准确度,区分度和广度。不仅注重于课本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高校在利用信息化路径的基础上,将一些先进的就业指导信息应用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使学生更加直接准确的获得信息,运用信息。
2.增加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职业规划主要分为职业指导职业指导、信息指导、咨询指导、技巧指导这四个大方面。目前国内的大部分高校都只关注了信息指导这一部分,忽视职业指导,咨询指导和技巧指导这三个方面。职业指导应该包括对国家现有的就业相关政策的理解,社会职业状况职业道德,更要实现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个人职业性格测试与调查。而技巧指导也要包括面试的技巧,撰写简历的整理要领,就业后的心理转变和自我调适。而咨询指导应该有固定专业老师在网站上回答各类学生在面试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帮助他们进行求职,快速适应社会职场的生活节奏,消除负面的情绪。增强学生与师生个性化的交流,而不是仅仅针对大方面,从个人的小方面进行解疑答惑,提供个性化指导。在学生需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从整体技术层面推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用人单位可以在网站上直接与学生对话,提供他们的用人需求和用人要求,完成一对一用人单位与学生的直接对接。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缩短了时间。
总结
总的来说,信息化是在21世纪发展下的必然产物,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信息化也是必然趋势。但是如何实现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信息化是指导理念与技术革新的有机融合,也只有通过就业信息指导工作的信息化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大学生应届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素质。在职业规划的基础上,利用网络的特性来提高就业指导信息化的路径。在挑选整理不同的就业信息基础上,最大化提高学生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余蓝.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现代教育技术2010.1(18):140-142
[2]李芹燕.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策略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2(33):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