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和经济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和经济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传统林业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现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本文由收集整理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氧气的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净化器,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其又可以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经济意义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
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
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3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 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3.3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篇2
关键词:平台车型;生态位;汽车平台;竞争合作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90-03
汽车平台战略是当前汽车公司产品开发中流行的开发战略,同一平台车型可以是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全球不同市场的产品,大量采用通用化的零部件和总成,制造成本和采购成本也大大降低。同时,一个平台上实现了技术突破,这个平台上搭载的所有产品都实现了技术突破,极大降低了开发费用。生态位是生态学的重要而抽象的概念,是一个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位置关系。借鉴生态学概念,可以把汽车平台看作是一个有生命周期的物种,与生物种群相似,平台与汽车制造系统和其他平台之间存在不同的功能位置关系,将生态位概念用于汽车平台,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同一汽车平台的不同车型的竞争合作机理,可以为汽车厂商实施平台战略提供新的视角。
1 汽车平台与同平台车型生态位
1.1 汽车平台概念
平台的概念比较笼统,并不是一个实体概念。20世纪80年代,汽车平台概念因世界上第一个轿车平台在德国大众诞生而产生。通过实施平台战略,大众集团整合产品系列,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主要汽车跨国公司开始实施平台战略,大大增强了跨国公司的竞争实力,进一步拉大了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差距。汽车平台的本质实际上是大量采用共同的零部件,采取相似的底盘、车身结构、行驶结构、相似的生产工艺。但是,平台并不等于底盘和悬架,更不等于生产线,同一生产线可能生产出不同平台的产品,一条生产线未必可以生产出同一平台的产品,相同平台的车型并不一定代表产品的同质化。以大众汽车为例,其三个主要生产平台,分别是PQ2X,PQ3X,PQ4X。PQ2代表A0级轿车,PQ3代表A级车,PQ4代表B级车,X代表第几代。如速腾是在PQ35平台上生产,表示A级轿车第5代产品。PQ35平台是大众集团以发动机横置的高尔夫五代为基础,能够拓展研发出各种车型的平台。“PQ35”中的P代表平台、Q代表发动机横置、3代表A级轿车,也就是紧凑型车,5是指第五代。目前在这个平台上的产品包括高尔夫五、六代,捷达五代(速腾)、途安、开迪、奥迪TT、A3、斯柯达欧雅(明锐)等车。PQ35的车辆技术和工艺特点包括:四轮独立悬挂(前麦弗逊后四连杆)、大长度激光无缝焊接、双面镀锌高强度钢板、Can-bus全车信息控制网络和全车多道涂装工艺等,但并非所有的PQ35平台研发出的车辆都具备上述技术。
平台概念主要体现在设计研发阶段,由于研发时采取了已存在的“模板”,不仅使车辆研发缩短了周期,而且共用零件大大减少了生产成本,并且使已经存在的优秀车型的技术优势拓展到其他更多的车型。平台的产生,不仅推进了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革命,对研发及产品的供应链和服务链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为实现世界范围的兼并重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从生态位的角度对汽车平台研究尚未涉及,类似自然生态系统,汽车平台也具备市场生命特征,有一定的平台生命周期,同平台车型具备该平台的种群特征,同平台汽车大量采用共同的零部件,采取相似的底盘、车身结构行驶结构、相似的生产工艺,形成具有相似平台特色的一系列车型。因此,本文从生态位的角度对汽车平台予以探讨。
1.2 同平台车型生态位的内涵
生态位是与生物所处环境直接相关的概念,它界定了生物在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的客观位置,各种生物因其各自独特生存方式而各自占据特有的生态小环境,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生态位安排实现物种的自然选择。生态位现象在汽车制造领域同样存在,如福特C1、CD3、EUCD平台,C1为紧凑级平台,这个平台是由马自达、福特、沃尔沃三方的设计人员联合研发。在马自达,它被称为BK平台,在沃尔沃,它则被称为P1平台。该平台旗下车型有福特福克斯第二代车型、福特C-MAX第一代车型、福特Kuga、马自达3第二代及第三代车型(日本市场称为Axela第二代及第三代车型)、马自达5第一及第二代车型(日本市场称为Premacy第二及第三代车型)、沃尔沃S40第二代车型、沃尔沃V50第二代车型、沃尔沃C30、沃尔沃C70第二代车型、沃尔沃V40。CD3为中级车平台,就像大众的PQ35平台与PQ46平台或者丰田的X系列平台与S系列平台之间的关系那样,CD3平台可以被视作一个加大号的C1平台,此平台下车型具备和C1平台下车型不少的通用部件。EUCD同为福特中级车平台,该平台在CD3平台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良,以适应各地区用户对车辆不同的需求——CD3平台的车型主要对应北美和亚太市场,而EUCD平台的车型则主要针对欧洲市场。如具备生命的物种种群一样,同一平台种群下的不同车型在市场环境中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存在、发展和演化,形成各自特色的生态位,参与市场的合作与竞争。类似生态学中生态位定义,可将同平台车型生态位界定为:在汽车研发生产中,以平台技术和资源为支撑,平台车型与车企其他平台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取平台生存、发展和竞争的能力和资源空间。与生物生态位不同的是,生物生态位是被动自然选择的结果,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而平台生态位则是主动选择和市场竞争的结果,经常发生变动。
同平台车型生态位确定之后,汽车制造商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开始进行内外造型、车身结构、悬架系统、制动系统和电气系统等具体设计工作。因为有平台概念的存在,所以这些零部件在设计的时候都会考虑兼容性,因此很多零部件被模块化。平台化和模块化的概念不仅仅是悬架是否共用,甚至车身结构的设计也是可以共用。同平台车型可以选择不同的外形、不同排量的发动机及不同的电子系统,也可以使用不同形式的悬架结构,同平台的车型也可能轴距、轮距和车身长度都不相同。
2 同平台车型生态位的维度
结合汽车平台的市场生命特征,以及对汽车平台生态位的界定,进一步对汽车平台生态位的维度进行分析。借鉴自然界生态位的维度划分,汽车平台生态位是一个多维的概念,由平台资源、平台功能和时空环境等变量决定。
2.1 资源维度
汽车平台是各种知识、技术、工艺的集合体,同平台车型拥有和控制不同的资源状况,及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和拓展资源的能力。如大众PQ35平台技术和工艺资源包括:四轮独立悬挂(前麦弗逊后四连杆)、大长度激光无缝焊接、双面镀锌高强度钢板、Can-bus全车信息控制网络和全车多道涂装工艺等。福特C1平台由福特,马自达和沃尔沃共同开发,属于福特的紧凑级车型平台,它取代了福特原有的C170平台(第一代福特福克斯)和马自达的BJ(国内的马自达323)平台,可以用于前驱和四驱的系统,在C1平台基础上,福特延伸开发出针对中级轿车的EUCD平台。利用紧凑型平台的资源优势扩展至中级轿车平台已经逐渐成为汽车制造商所采取的新平台化趋势,大众迈腾采用的PQ46派生自大众紧凑型平台PQ35。但是同平台车型不同程度拥有和控制该平台资源,形成不同的资源维度。
2.2 功能维度
功能维度是一个汽车平台在汽车生产系统中的功能位置关系,和平台的资源和目的相关,涵盖该平台的市场定位功能。如大众PQ35平台和福特C1平台同属A级车平台,大众PQ46、福特CD3、EUCD平台同属B级车平台。同一平台的不同车型在底盘、悬挂和车身工艺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特征。如福特C1平台的系列车型的E型多连杆后悬架,能有效控制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该功能特色成为福特C1平台的亮点。大众PQ35平台采用激光焊接技术及12年防腐双面镀锌钢板车身,成为使用该功能平台车型的重要卖点。同时,同平台的车型拥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如GOLF GTI和速腾,产自PQ35平台,前者定位于高性能两厢小车,后者定位于三厢家轿。由于不同的功能维度,所需平台资源也不尽相同,在操控性能和空间功能上形成自己的不同风格,可见,车型功能维度源于其资源维度并由资源的拥有状况和市场定位决定。
2.3 时空维度
汽车平台生态位时空维度体现在市场对该平台车型的不同时空需求上,以大众高尔夫为例,高尔夫是继甲壳虫之后,大众汽车最成功的产品。这款两厢小车已成为全球最佳两厢掀背车的代名词。2003年7月,大众集团将第四代高尔夫引入其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一汽-大众生产,但令人遗憾的是,驶到中国的高尔夫并不是在德国新推出的第五代高尔夫,而是采用的是生产宝来的PQ34平台,即将在欧洲停产的第四代产品。第四代高尔夫未能受到中国市场消费者的热捧,销售惨淡,直接导致第五代高尔夫放弃中国市场,德国大众认为两厢车在中国缺乏市场。由于时空生态位的错位,高尔夫未能抓住中国市场两厢车的发展机遇。第六代高尔夫再次由一汽大众引进国产,于2009年10月19日在长春上市。此时中国的两厢车市场已经比较成熟,福特福克斯、别克凯越HRV等车型已经热销。而此时基于PQ35平台的第六代高尔夫面临中巨大的市场挑战。由于采用平台战略,在平台资源和时空上大众做出调整,采用第六代高尔夫在设计时已经很好地解决了第五代产品生产工时过长的问题。再加上PQ35平台在众多国产车上使用,第六代高尔夫的零部件采购成本也会相对较低。2012年高尔夫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达到12.74万辆。
3 同平台车型基于生态位的竞争合作关系
同平台的不同车型也符合生态位原理企,每个车型都应有自己的生态位,其生存与发展必须在某一时空上在顾客需求、技术和市场拓展方面与其他车型有所区别,才能避免过度竞争。如果同平台两种车型去争夺同一个市场,必要引起激烈竞争。这种现象称之为车型生态位重叠,这是企业所不愿意看到的。车型生态位重叠会导致制造商利润减少。车型生态位宽度是某一车型在该平台上所利用资源的数目,宽度越大,其所利用资源就不断扩大,企业利润空间就越大。
用集合的相关概念可表示同一平台下不同车型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集合Ai表示车型i的生态位,|Ai|表示生态位宽度,是车型i利用平台资源的多样化程度。B表示车型i与车型j生态位重叠的部分。若B=0,表示车型相互独立,既不存在竞争,也不存在合作。|B|=1表示个两车型间有共享,集合中的元素表示进行合作的资源。若|B|〉1,表示车型间存在着生态位的重叠,即存在竞争集合中元素越多,竞争越激烈。大众PQ35平台车型的基于生态位的竞争合作关系如图1所示。
大众旗下PQ35平台车型中,城市SUV、A级三厢家轿和两厢车不同车型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竞争和替代关系。速腾和途观之间有基于平台的资源共享但不存在直接竞争,此时|B|=1。而速腾和明锐都定位于三厢家轿,二者之间存在生态位重叠,|B|〉1,竞争就非常激烈。SUV车型途观和奥迪Q3,二者同为紧凑型SUV,共享PQ35平台的资源,各自生态位在紧凑城市多功能车市场有重叠部分,既有基于平台的资源共享又有基于各自定位的不同外观和内饰风格,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生态位。由于源于同一平台,相同的资源和相似的资源控制程度,不同车型之间生态位部分重叠现象是同平台车型中最典型的特征。如采取相同的地盘技术或变速箱与发动机组合,不同车型之间形成共享合作关系,大众在PQ35平台车型上使用DSG变速箱,这一先进技术使其不同车型如速腾、明锐之间形成基于生态位功能维度的重叠,导致相同市场定位的两款车型之间形成竞争关系。DSG双离合变速箱的召回事件又对其系列车型产生影响。因此,同平台车型的竞争合作关系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既关系到企业的平台战略的实施,又关系到具体车型的市场表现。从种群角度看,它们之间是基于平台的种内互利共生关系。平台上一个车型的成功会对平台形成积极反馈,通过平台生态位的传导机制,对基于平台的其他车型形成正的影响。不同车型在各自生态位上进行着市场竞争,但同时又基于平台形成内部资源共享与合作关系。
4 结语
本文对同平台车型生态位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其维度和同平台车型的竞争合作关系,指出同平台车型可视为同一种群,种群内不同车型通过基于平台的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平台车型在资源维度、功能维度和时空维度上既有基于平台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身生态位的不同市场特征。同平台不同车型之间既存在着市场的竞争关系,又有基于平台资源的共享互利关系,平台的成功对车型的成功起到促进作用,车型的成功促进平台的发展和演变。因此,本文从生态位的角度研究更有利于看清汽车制造商实施汽车平台战略的好处,为汽车平台战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铺垫。
参考文献
[1]阮平南,张敬文,刘宇.企业生态位原理与战略网络节点关系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4):157-160.
[2]刘晓燕,阮平南.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2):29-31.
篇3
[关键词] 向量自回归(VA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分析动态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近几年来政界和学界又提出-京津冀经济圈经济协作,为实现协作对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目前,对河北省区域经济研究主要有:孟祥云、孟祥红和程桂荣(2004)对河北经济增长动力进行了探讨,认为是冶金、煤炭等重工业的发展加快了河北经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还没有形成明显的经济推动效应;金浩、高素英、史建明和李延军(2004)则对河北经济发展的周期进行了一些探讨;刘勇,倪江涛(2006) 则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通过一定的产业优势分析指标,对河北区域经济的优势进行了分析。这里我们将采用与以前不同的研究思路,用计量的方法对1990年~2006年的经济发展进行脉冲和因果检验分析,以发现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
二、河北国民经济实证研究
1.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1990年~2006年河北省经济相关样本数据进行研究,样本数据主要来自于《河北2004年经济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实证研究的变量主要是每年的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GDP)、城乡居民储蓄额(SAVING)、固定资产投资额(INVEST)。利用对数变换不会对原有数据间的协整关系有很大影响,文章中将对数据进行对数变换,数据分析在EVIEWS5.0软件中进行。
2.实证分析
(1)数据的单整检验(ADF)
1986年,phlillps提出了“伪回归问题”,因此在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分析中,需要先检验各时间序列数据是否服从单位根过程。常用ADF法进行检验。各变量的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只有当变量取二阶差分时是平稳的,这说明lngdp、lnsaving、lninvest是二阶单整I(2)序列。
(2)数据的协整检验
假定一些经济指标被某种经济系统联系在一起,那么从长远看这些变量应该具有均衡关系,这是建立和检验模型的出发点。短期内,因季节影响或随机干扰,这些变量有可能偏离均值。如果这种偏离是暂时的,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将会回到均衡状态;如果这种偏离是持久的,就不能说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协整可被看作这种均衡关系性质的统计表示。
协整检验主要有:Johansen检验、ADF检验、DF检验、CRDW检验。这里主要利用Johansen检验方法。根据AIC和SC准则,将VAR模型中的自回归阶数定为2,进行协整检验。具体的检验结果如表2:
由上表结果说明,迹统计量3.389605
3.841466,这说明三个变量之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存在着长期稳定均衡关系的。长期协整方程为:LNGDP=0.3507420563*
LNINVEST+0.4974601816*LNSAVING+1.822754955。长期看,1990年以来,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投资和储蓄具有稳定的关系,此三者关系受上述协整方程的约束,从经济意义上看,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对投资的弹性是0.3507,而国内生产总值对储蓄的弹性是0.4974601816。由于是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故可以对其进行因果关系检验。
(3)因果关系检验
在经济研究中,常常遇到多个变量,如何判断各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Granger教授提出了因果关系检验。这里我们参考根据AIC和SC准则最大的原则,选择滞后期为2,得到相关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
从表3可知,P
(4)脉冲相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各变量间的脉冲响应分析。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脉冲分析的基础,根据VAR模型具有的动态性质,脉冲响应函数可以很好的识别一个变量的扰动是否影响其他变量,最终又反馈到变量自身来。本文采用Cholesky分解方法对VAR内生变量的残差进行正交化。脉冲响应图如图。
VAR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为:
LNGDPt=0.8669566066*LNGDPt-1-0.3638656681*LNGDPt-2 +
0.3487756852*LNINVESTt-1-0.6165828618*LNINVESTt-2+0.9697967033
*LNSAVINGt-1-0.2222720654*LNSAVINGt-2+0.06195071268
LNINVESTt=0.5660984183*LNGDPt-1+ 0.7093705793*LNGDPt-2 +
0.9308444857*LNINVESTt-1-0.7102981784*LNINVESTt-2+
0.2306270252*LNSAVINGt-1-0.5415702344*LNSAVINGt-2-
2.405082487
LNSAVINGt=0.3396121078*LNGDPt-1-0.5172048492*LNGDPt-2+ 0.2581752833*LNINVESTt-1-0.08931765302*LNINVESTt-2+
0.9728750699*LNSAVINGt-1-0.03458816069*LNSAVINGt-2+
0.8011976531
第一个小图是国内生产总值(LNGDP)对几个变量的脉冲
反应。国内生产总值对自身的反应先比较强烈,增加了约0.048,并在第四期达到最大,随后逐步减弱到接近0,持续时间较长;国内生产总值对来自固定资产投资则最初没有表示,第一期后逐步减少到第九期,随后逐步增加,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脉冲效应在一段时间后才会体现出来,而且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国民经济的效应还没有明显表示出来。
第二个小图是固定资产投资对三个变量的脉冲效应图。固定资产投资对自身的效应在第一期表现得比较突出达0.041,随后逐步减少,到第四期已经为负,只有到第九期才出现正面效应,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对自身的效应比较猛烈但反应时间较短。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反应比较强烈,第一期增加达到0.045。随后增长直到第五期,基本处于正数的状态,所以可以认为国内生产总值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应逐步在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对储蓄的脉冲响应主要在4期~8期会影响较大,最初没有效应,后来逐步加强,到第八期时达到最大,随后减少,可以看出储蓄对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很强的作用,但是反应时间长些。
第三个小图是储蓄对三个变量的影响,储蓄对自身的脉冲效应是比较强烈而持久的,第一期脉冲响应在0.27左右,随后一直增加。储蓄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脉冲效用也是比较强烈和持久的,第一期为0.20,随后一直增长,第六期达到最大,然后做了一些回落。而储蓄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脉冲响应比较弱,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对储蓄的形成没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三、结论和政策启示
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些结论:
1.投资不是GDP的原因,GDP是投资的原因。这说明河北省经济增长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河北当地政府和企业一旦获得财政收入将拿出相当丰厚的比例来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而且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逐步加强,虽然表现不很显著。
2.储蓄和GDP互相没有原因关系。
3.储蓄是投资的原因,投资不是储蓄的原因。这说明目前河北的储蓄大量形成了投资,高储蓄率对固定资产投资起到良好的形成作用,但是储蓄对投资的效应表现得则较慢些。
4.河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是储蓄强有力的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作用,在未来的8到9期将起到较明显效果。国内生产总值最初对来自固定资产投资没有表示,第一期后逐步减少到第九期,随后逐步增加,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脉冲效应在一段时间后才会体现出来,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国民经济的效应也没有明显表示出来。
河北省的储蓄-投资转换机制虽存在一定时滞,但效率仍较高,但投资对经济发展效应则较弱。所以河北省政府可以考虑转变一直以来主要以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通过鼓励居民储蓄、加大消费、影响投资的方式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Mansfield.E.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New York:North. 1968
[3]Chula andWoodward.Splitting theFirmBetween the Entrepreneur and the Venture Capitalist with the Help of Stock Op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8(1),1993
[4]Baker,George ,Gibbons ,Robert and Murphy ,Kevin J. Relational contract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 ,117 (1) :39 81
[5]刘勇倪江涛:河北区域经济优势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5)
[6]World Bank:“China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Efficiency Case Study:The Automotive Sector” ReportNo.12134-CHA,December 31,1993
篇4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09-2
1 生态环境的含义
在阐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之前,首先了解一下生态环境的含义。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让我们的生活环境逐渐恶化,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因此,要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2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党和政府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列入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生态环境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废弃物进入环境,保证生态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保证自然物种的多样性,从而使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所以人类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只要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给我们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第二,防治生态环境污染。环境的污染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防治环境污染是世界性课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业污染,建设中的建筑污染,人们生活中的生活污染都不同程度地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危害。第三,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近些年,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环保方面我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保护环境形势依旧非常严峻,在发达国家积攒上百年的环境问题,在中国20年里就具有体现,因此,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工作之一。
3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
3.1 经济与生态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
自然界是世间万物的生存基础,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和谐发展理论提倡健康、适度发展,反对滥用科学技术,制止对无法弥补的自然生态破坏活动。经济要发展,生态环境也要保护,所以经济的发展不能建立在损害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要发展经济就需要走一条与自然资源和谐发展的正确道路,如果一味地索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受到自然的反作用力。所以要改变观念,转变思想,不要以牺牲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要时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保证经济发展、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为子孙后代造福。从人类自身发展角度来讲,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行动都要尊重自然规律,彻底转变以牺牲自然环境、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思想。不要总是停留在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建立和维护经济发展与自然相平衡的关系,这是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3.2 保护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环境的保护,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不能忽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也较低。经济发展至今,工业所需要的资源已经超过了自然资源所能提供的数量,自然环境的再生速度也难以追赶经济发展速度。如果继续索取,那么自然本身就会出现问题,不但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而且还危害到人类的利益和生存环境。在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经济结构开始发生转变,污染行业慢慢缩减或者直接被取缔、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用来修复和改善自然环境,同时,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环境质量状况逐步改善。
由上可见,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存在着必然联系。两者的协调统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要以环境保护为条件。环境系统的生产力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价值增值的基础。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物质基础,换言之,没有自然资源作为基础,社会经济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只有环境基础源源不断的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能量,才能使经济的不断增长成为现实或者可能;二是保护生态环境亦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只要在适宜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下才能达到。不适宜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必然会带来水土流失、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现象的产生,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自然资源枯竭。同时,治理污染和保护良好的生存环境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所以需要经济发展作为其支撑。
当然,经济与环境也存在着矛盾的一面。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能够给经济提供的生产基础是有限的;只要是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上的污染,而治理污染需要一定的资源,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 我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政策,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已是新时期我国发展的标志。通过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在发展生产力。协调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绿色GDP、可持续的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改变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工业老路,转变这种思想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于我国来说,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要晚于发达国家,他们的有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例子可供我国借鉴。为了缓和自然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和经济增长模式。
很多国家都在尝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德国就是其中之一。德国的循环经济就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政策的演变以及生态资源的保护中;探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我国所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补充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不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提高西部人们的生活水平,增进民族团结,保护社会的和谐问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但是西部大开发也存在着现实问题。我国西部虽然开发较晚,但是环境的破坏程度却是很大,人类多年以来不断从西部汲取所需,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西部大开发首先要解决其生态脆弱问题,从而实现西部大开发的目标。
5 小结
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环境才能得以保护。人类的进步就要依靠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存在联系,这是二者之间的联系,让人类对这个课题有更深入的研究,最大限度的达到人类、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杨卫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特区经济,2007(1):275-276.
[2] 赵亚乔.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J].求是学刊,2007,4(30):57-61.
[3] 陆新元,熊跃辉,曹丽平.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J].环境保护,2005(4):63.
[4] 章庆民.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1).
[5] 刘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学术交流,2003(2):69-71.
篇5
关键词:林业环境 林业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涵义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二)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三)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二)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产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发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的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三)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1、林业的生态效益: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四、生态效益经济的意义
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最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收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现金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办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2、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3、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建国.森林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J].林业经济问题,2002,(03)
[2]袁嘉祖.21世纪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河北林果研究,2001,(03)
[3] 李笑华,李海东.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D].中国林业企业,2001年5月.
篇6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科学的总称。包含理论经济学、技巧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生态经济学是从生态学系统来看待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生态变化的经济因素。包含部门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地区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抵触运动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
生态学与经济学两个名词同源于希腊字母(Oikos)。分辨是指有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问题与管理。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跨生态学和经济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与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科。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特点。
在中国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至今只有20多年,在此期间,生态经济学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旨在整合生态与经济系统,供给新的思考方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许多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及时投入这一崭新的学科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中部分内容。在推动建立全民生态意识和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令人瞻目的成就。
篇7
关键词 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 牧童式经济 太空人式经济 对策与措施
一、生态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R.布朗认为:“生态经济是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是一种能够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前景的经济”。我国的许多学者认为生态经济是指人们按照自然生态规律,效法自然,获得主观能动性,把传统生产力的经济社会转移到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的轨道上来[1]。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由生态学和经济学交叉渗透形成,并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尼斯・鲍尔丁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论文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为生态经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生态经济学要求经济增长要与生物资源的持续力为依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总原则[2]。
二、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的生态学原理
1、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生态经济学主要是从生态学系统来看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生态经济系统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它既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
生态经济系统包含自然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生态经济系统也是一个具有反馈调节机制的动态平衡系统,自然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的反馈机制是一个正负的双向反馈,如果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就会加大;反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必然会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所以,如果要维持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实现协调发展,必须要靠它们相互之间的正负反馈调节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机制。而实现生态经济正常运转,必须要做到资源的可持续承载和环境的可持续承载,使生态经济系统保持一定弹性度,这是生态可持续承载的基础、制约、支持条件。
2、从牧童式经济到太空人式经济
资源的有限性与牧童式经济。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高度现代化的工业技术社会来说尤其如此。近代人类社会由于人口的猛增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更加尖锐化。
太空人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基于牧童式经济的特点,很多经济学家都确信,现存的经济体系是不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的,它所导致的人类与环境的矛盾最终将使整个生态系统趋于灭亡。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重建一个良性循环型的工业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类似鲍尔丁所描述的太空人式经济(spaceman economy),争取实现一个工厂排放的垃圾能成为另一个工厂的原材料,工业经济的物质和能量实现循环流动,其本质就在于工业的综合利废。
鲍尔丁认为,现在的牧童式经济将会被太空人式经济所取代,这种经济体系将能较好地同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对污染物的有限容量相协调,这种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把地球看成是一艘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这意味着这种经济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具有极为完善的物质循环性能。这种循环性能将保证废旧商品不会成为环境污染物,而是转化为再生产的原料。从理论上将,这种经济实施后,地球上就不会再有废物。太空人式经济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使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得到根本解决。
三、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的原则
1、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是经济的基础,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起主导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即良好的环境可以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经济系统提供更多的资源,可容纳经济系统产生的更多的废弃物,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人类应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伙伴关系”,牢固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发展观,即人类来自于自然,依赖于自然的思想。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作用于自然界,努力开发自然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确保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2、正确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人类的工农业生产过程依赖于一定的生态环境,客观上就要求生产过程中必须首先顾及生态效益,在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提高可以为工农业再生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也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增强了实力,同时也可促进生态效益的进一步提高,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进入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3、正确处理生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互为条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联动。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是生态效益的表现,社会效益又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标。因此,在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生态效益是基础,经济效益是桥梁,社会效益是目标。发展生产的最终目标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4]。
四、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的对策与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工业
从20世纪90年代起,生态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生态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具有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迅速扩展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城市是人类根据自身愿望,改造环境所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经济活动以工业为主体,人类在享受着城市发展给自己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工业时代产生的严重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是目前生态系统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使资源配置合理化,构建生态工业体系是实现可持续生态经济模式的一个重要问题。具体表现为新产业的创新,如发展有机食品工业,大力发展前景广阔的环保工业,广泛开展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工程,使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等。
2、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使得经济按照生态系统的模式,建立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从而建立起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5]。生态农业正是按照循环经济原理的原理建立起来的。其目标就是在促进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生态农业主要应用生态工程技术、优良的传统农作技术及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并辅以相应的配套技术,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不同层次进行设计和管理,提出分层多级利用资源的生态工艺系统。目前国内外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主要有:立体种植与立体种养技术、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如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秸杆综合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如沼气发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电磁能的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合的生态治理技术等[6]。
3、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消费是指既满足人的生存需求,又满足环境资源保护需求的一种消费方式。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和生态环境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崇尚生态文明,绿色消费成为时尚。绿色消费提倡重复使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提高废物的资源转化率绿色消费的增长,带动了绿色贸易,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 ,将市场定位于绿色市场,制定绿色营销战略,应用生态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绿色市场,树立绿色企业的形象[7]。消费者也逐渐习惯了用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念去思考问题、亲近自然、提高生活质量,比如无公害绿色蔬菜果品以其高品质、高价位逐渐博得了人们的青睐;商品华丽的外包装已不再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因素,许多高档产品甚至推出了零包装理念和措施;高科技纯天然的产品如天然彩棉已成为人们消费的首选。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命科学系
参考文献:
[1] 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林白新等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13~14.
[2] 李建龙.城市生态绿化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58~359.
[3] 尚玉昌.生态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27~329.
[4] 林育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05~206.
[5] 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中国环保产业,2001(7):6~7.
篇8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问题
一、前言
土地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和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紧密联系,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所以要极为关注。
二、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经济问题
1.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但是相对土地资源来说资源较为匮乏,在当下,我国部分地区过于关注经济发展,进而把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忽略,造成土地资源被浪费,影响了我国粮食总生产值,严重抑制国家经济增长。我国人员 数量较多 ,是人口大国,土地资源不能可持续利用。造成人民群众和土地矛盾日渐增大。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我国经济体质变革工作势在必行,进而经济的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成为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建立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目标,是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开采利用基础。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降低人民群众和土地矛盾的有效方法。
2.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建设
土地资源充足与否是一个国家安全稳定运作的保障。从当下形势来看 ,我国土地资源 较为缺失,在很多土地开垦中,因为退化严重 、破坏严重,对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带来消极影响,伴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脚步不断深入,对于土地资源需求将不断增加,进而土地资源和人类矛盾也将日益激烈。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土地资源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定要联系在 一起。这样不仅可以增加经济发展速度 ,也减缓土地资源压力,减少了土地资源和人民群众矛盾,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对于土地的严重缺失,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发展。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和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紧密联系,是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面对这一发展形势,要改变土地恶意开采 、过于在乎个人利益 、忽视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错误行为。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保证人与自然、经济三者整合发展,促进社会有效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有效发展
1.充分发挥经济作用,促进经济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土地可持续发展是土地有效利用活动中重要战略。当下,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增加、人力和土地资源矛盾日益激烈,对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制约。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首先要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 ,贯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加土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联系。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媒体对这一理念进行宣传,增加全民对经济和土地可持续发展意识,达到在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基础上,保证经济稳定高速发展的目标。
2.构建新的计划理念,把经济增加到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中
相对城市来说,其土地资源具有不可以再生性,进而在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开垦中,要全民贯彻土地资源合理运用理念,减少土地资源不必要浪费,增加其实际利用价值。在对土地资源进行计划构建活动时,改变传统单一管理体系,增加发展战略多样性和全面性,增强土地资源利用价值,保证资源利用效果最大化。其次,对于土地的构建要针对不同区域,进行科学设计和构建。设计和构建合理化城市布局,优化不同功能区域,促进经济增长。把经济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经济的发展,推动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增加法律规范性,增强土地可持续利用监管力度,促进经济发展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规范,是国家土地资源合理运用基础,是降低人与土地资源发展矛盾的关键,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目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不同机构具有紧密联系,关系着不同机构发展和经济利益,甚至和资源经济具有极大关系。进而,在土地资源利用中,会伴有企业和个人恶意开垦,只关注自身经济发展和财务收益,忽略了国家和人民利益。面对这一形势,增加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法律性具有重要意义。增加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合理运用规范性,利用法律方式来管束人们不法行为,建立经济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确立经济和土地可持续发展评判体系,保证资源合理化利用,促进经济的增长,保证生态和谐。
四、结论
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具有紧密联系性,因此,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同时要兼顾土地合理利用。在对土地进行可持续利用时,也要兼顾经济发展目标。整合二者共同发展,实现可持续经济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志刚,黄贤金. 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01,03:33-38.
篇9
关键词:电力经济学 发展 前景
电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它与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息息相关,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电力经济学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电力资源作为很重要的能源,为了满足人们的供求需要,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电力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使得我国电力经济学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要根据电力工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能够意识到我国电力经济学学科的落后现状,同时能够看到这一学科的发展前景,加大力度落实电力经济学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一、研究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电力和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也有所提高,因此,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在随着人们认识的改变而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两方面来说。
1、从宇宙观角度来说
(1)微观角度
从微观角度来说,电力经济学以电力规划方向为主,主要研究电力生产和供求环节以及电力建设方面出现的一些经济问题。
(2)中观角度
从中观角度来看,电力经济学不仅包括微观角度的观点,还研究电力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出现的一些经济问题。
(3)宏观角度
从宏观角度着手,电力经济学不仅包括了微观角度以及中观角度的所有观点,还研究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一些关系问题。
(4)宇宙观角度
从整个宇宙观来讲,电力经济学不仅研究前面提到的微观、中观、宏观角度的一些问题,还研究全球电力产业中碰到的一些经济问题。
2、从传统和现代角度来说
(1)传统观点
电力经济学是研究电力生产中电力与经济的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合理的运用资源促进电力经济的发展。
(2)现代观点
电力经济学是以电力、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用于处理和研究这些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既需要相对的科技支持,有需要稳定的管理体系来维系。如下图1所示,表述了现代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图1 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如今,电力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现今的科技方法,化解实际研究对象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使得电力与经济共同发展。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包含微观、中观、宏观到宇宙观的发展,还包括从传统到现代的延伸。发展电力经济学科促使了电力科学的进步,同时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二、研究内容
电力经济学是以电力、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发展为前提的,用于处理电力和经济的关系使其稳步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电力和经济的关系,根据他们的发展规律找到最优的发展条件。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电力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电力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这三方面。
三、研究方法
电力经济学不但含有电力学科的特点,而且还与经济学科相关。总的来说,电力经济学可以分成整体和局部两个层次,前者研究的是电力产业与其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关系问题,后者研究的是电力部门自身的经济问题。
四、与其他学科关系
从电力经济学的自身特点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可以看出,电力经济学跟好多学科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些联系不仅和电力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有关,还和其学科体系有联系。
1、和经济学的关系
从根本上来说,电力经济学是电力和经济学相融合而衍生的一种经济学学科,它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作为靠垄断企业,电力工业发展电力经济学能够保护能源环境,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具有很好的前景。
2、与热力学的关系
电力作为一种很重要的能源,其与电能的转换是一种物理化学的过程,需要遵循热力学的原理和相关定律。
3、与决策科学的关系。
电力经济学与电力决策相互影响,电力经济学是决策的基础,而电力决策又能对电力经济学进行指导作用。发展电力经济学具有良好的前景,是对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
4、与管理科学的关系。
管理科学是以人为主体的一项学科,主要负责一些社会活动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它的有些理论能够指导电力经济学的发展。
通过这些其他学科和电力经济学的相互融合,使得电力经济学的理论更为丰富,其方法更加科学和完善,其发展的前景也就更大。
五、总结
电力经济学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对于保护环境和发展国民经济方面也有着很好前景。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电力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使得我国电力经济学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楚风;新时期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N];光明日报;2002年
[2]缪峰;会计准则的信息经济学分析与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篇10
[关键词]: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体系
Abstract:Withtheconcernabout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questions,ecologicaleconomyhascomeintopeople’svision.Ecologicaleconomyismankind’sintrospectionoftherelationofeconomicgrowthandecologicalenvironment,ecologicaleconomythinksthatalleconomicactivitiesandalllivingbeingshaverelationsofrelyingontotheearthecosystem,subsystemexistenceandeconomicdevelopmentofhumansocietydependonthebalanceofthebigsystemoftheecology.Ecologicaleconom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linktoeachotherclosely,ecologicaleconomyistheimportantwayofrealiz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Establishmentandimplementationoftheeconomicstrategyoftheecology,willdependonthesetting-upofthecorrespondingeconomicpolicysystemmainly,thispolicysystemshouldincludeindustrialpolicy,regionalpolicy,investmentandfinancialpolicy,etc.mainly.
Keyword:Ecologicaleconomy,Sustainabledevelopment,Economicpolicysystem
近些年来,环境与资源问题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关注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经济与地球自然系统冲突的迹象,正变得越来越明显,在我们的身边,充斥了森林缩小,土壤侵蚀,沙漠扩大,气温升高,破坏性风暴增多,冰川融化,物种消失的新闻报道,这些趋势,标志着经济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从人类生产活动的技术特性和生态环境本身的承载能力来说,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生产的要素和条件,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符合人类生活需要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短缺,拥有这样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追求幸福的目标之一,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从生活的角度看它是目标,从生产的角度看,它已经变成生产要素和条件,生态环境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又是生产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
伴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生态经济也受到人们更多的重视。生态经济从最广泛的视角看待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它重视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理解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生态经济所关心的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系列最紧迫的问题,如可持续性、酸雨、全球变暖、物种灭绝和财富的分配等。生态经济的视角由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形成。通常,生态学研究只处理自然系统本身的问题,很少涉及人文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经济学则关注如何有效的配置资源,如何把目标变成政策,对资源本身的有限性及增长的极限则较少关注。生态经济则透过经济学和生态学的交叉视角,从新的视点看待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
生态经济是人类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生态经济认为人类社会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一切经济活动和所有生物都对地球生态系统有着依赖关系,人类社会子系统的存在依赖于生态大系统的平衡和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经济强调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的关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生态供给与经济需求的矛盾等,以此来探索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的发展方式。具体来说,生态经济包含以下内容,(一)人类对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这三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中都应包括相应的经济需要和生态需要;(二)要科学合理地组织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再生产;(三)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实现生态经济平衡;(四)实现高效的生产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的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五)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总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手段,使资源配置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目标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连,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种维度相互联系成的系统整体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当代的经济增长不能破坏后人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群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其它国家(或其它地区、其他人)的利益。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生态经济理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判断出发,维持不变或增加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存量是发展的重要维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后代人持续发展的能力。生态经济提供了这样的视角,它强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存,经济需求与生态供给的协调,以及经济发展的生态制约。生态经济强调要通过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这些需求既包括目前人们对各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的需要,又包括人们对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的生态需要;既包括当代人的需求满足,又要顾及后代人持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既包括一个区域、一群人的需求满足,又要包括其他区域、其他群体的需要和发展。生态经济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涉及微观的生态技术层面和宏观的经济政策层面。微观的生态技术层面是指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包括资源的生态创新、产品的生态创新和工艺的生态创新,其核心思想就是如何将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减少到最小,如何最有效的节约资源。实现微观层面的生态经济目标,有赖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这种创新主要由资源稀缺性、资源比较优势和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诱发出来。通过市场为企业及时的提供信号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市场的调节机制将企业的利润目标与生态经济的创新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信号的质量取决于市场的完善程度,所以发挥市场信号的作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诱导生态经济创新的重要基础。宏观的经济政策层面就是建立一种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政策体系,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其实质是生态学思想向经济政策全面整体意义上的渗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政策层面的组织过程主要取决于政府的行为——经济政策。生态经济战略的确立与实施,将主要依赖于相应的经济政策体系的建立。
政府的经济政策体系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实质是要通过对经济行为的激励与约束和对经济活动的有效组织来实现生态经济的目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目标的统一。一个有效的发展生态经济的政策体系涉及到产业组织、区域发展、投资体制等重要方面。与此对应,政府的生态经济政策体系主要应包括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与金融政策等等。
产业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其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发展或限制产业的目标以及保障实现这些目标的各项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政策的产生基于人们对价格机制缺陷的认识,即价格在一些经济领域是“失灵”的。单纯的价格机制并不能保证对一些意义重大的非市场资源(如环境、公用设施)的配置。这就决定了政府需要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应的产业政策对市场失灵的领域加以干预。具体来说,实现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政策包括确定和有意识地调节不同产业的消长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核心是将各个产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确定产业发展优先顺序的重要参考,鼓励资源节约型和对环境无害或有益的产业的发展,同时限制能耗高、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取消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和保护,将环保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等。产业组织政策则是要鼓励企业通过有效组织和规模的限制实现规模经营,以节约的方式利用资源,限制一些达不到规模要求,资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的发展。
区域政策。生态经济与区域发展政策密切相连,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模式造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因此,将生产力布局与区域人口、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政策在生态经济政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区域政策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确定合理的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产业政策,在对一个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正确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该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向。如在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鼓励有关林草产业的发展;在缺水的西北部地区,则限制耗水量大的产业发展而鼓励耗水少的产业发展;在旅游资源丰富、生态保持较好的地区,则鼓励旅游经济的发展。二是区域协作发展政策,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落后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及工业污染等进行综合治理,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投资与金融政策。生态经济需要政府制定适当的投资与金融政策,优化投资结构,保证生态环境投资与经济建设投资协调发展。对于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环境资源保护的重大领域或项目,应首先得到资金的支持。对于有着大量的公共效益,市场机制调节失灵的公益性项目,如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治理工程,政府应成为投资的主体。而随着市场经济中政府投资范围的日趋缩小,利率政策和信贷的优先发放序列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也变得更为突出。商业化银行对效益的重视降低了其对环境效益的关注。适当的金融政策就变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率杠杆的使用和信贷的优先发放使资金倾斜到有益于资源持续、环境保护的项目上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性银行和建立国家环保基金等来集聚更多的资金,支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抉择——中国南方地区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综合分析及对策研究》,吴人坚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2]《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王干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3]《区域可持续发展》,王黎明,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 上一篇: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
- 下一篇:建筑专业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