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产生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染病产生的原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染病产生的原因

篇1

关键词:畜牧管理实践;猪传染病;研究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2-0013-02

养猪业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传统产业,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在养猪规模和养猪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猪传染病也在不断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畜牧业的长期发展。而随着社会进步,畜牧管理实践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将畜牧管理实践作用于防制猪传染病的过程,有很强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1 猪传染病的发展现状和流行原因

1.1 猪传染病的发展现状

(1)种类多,危害大。20世纪80年代前的猪传染病主要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猪支原体肺炎、仔猪大肠杆菌病、 猪伪狂犬病、 猪布鲁氏菌病、猪链球菌等; 80年代, 新发生的传染病有猪细小病毒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痢疾和猪衣原体病;90年代至今,新出现的传染病有猪传染性接触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圆环病毒Ⅱ型和猪增生性肠炎等。

(2)病原体发生遗传变异或血清型发生改变。由于受到养殖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养殖人员的卫生安全意识普遍不高,所以猪传染病的许多发病种类都发生了遗传变异或者出现血清型改变的情况,使原本就复杂的猪传染病更加难以诊断。如种猪长时间使用弱毒疫苗,就会逐渐改变流行病毒原有的生存环境和表现特征,致使流行病毒发生改变,甚至会变异出更加难以控制的病毒感染体[1]。

(3)多种养猪模式加剧疫病扩散。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养猪业已经成为人们致富的主要途径,不同种类的养猪模式并存,集约化、大规模的种猪养殖模式使疫病很容易扩散,大规模种猪场将所培育的种猪售卖给个体养殖户,又进一步扩大了传染病的传播范围。

(4)呼吸道疾病日益突出。猪呼吸道疾病目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成为猪传染病的主要发病种类,大多由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而引起。猪流感病毒、冠状病毒、肺炎支原体及副猪嗜血杆菌等病原混合感染较为常见,如果再继发猪链球菌、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等,则将暴发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另外,猪舍环境卫生差、通风不良、猪群混养、密度过大、饲料单一以及长期饲喂粉面状饲料等均可诱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1.2 猪传染病的流行原因

为了发展地区经济,个别省市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种猪引种,由于没有统一的引种厂商,所以在每一地区都存在着种类各异的猪品种,这对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及收入提高有重要作用,但是大数量、多批次的引种导致地区动物防疫检疫部门工作压力加大,把关效果降低。再加上基层兽医数量少,素质不高;基层兽医生活环境差,待遇低,所以真正扎根基层的兽医人员寥寥无几。此外,基层兽医的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难以承担相应的动物防疫及动物疾病防治工作。

2 畜牧管理对防控猪传染病的作用

(1)畜牧管理在防控断奶仔猪肠道疾病中的作用。在国内的一些养殖规模较大的地区,推行仔猪提前断奶,会对其生长发育带来许多影响,由于仔猪适应能力较差,断奶之后往往会引发肠道疾病,这时就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针对肠道疾病产生的原因,相关研究表明,大肠杆菌具有很强的致病作用,同时通过对比试验发现,大肠杆菌并不会对病猪造成绝对性影响,猪的生长环境、气候变化、采食行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治疗猪的肠道疾病时,除了运用药物进行治疗外,还需要在畜牧管理上下功夫,对猪的生存环境、饲料营养等进行改善,多措并举,才可有效防控仔猪大肠杆菌病[2]。

(2)畜牧管理在防控断奶仔猪系统衰竭综合征中的作用。实验表明在仔猪的淋巴组织中分布有许多按规律排列的环形病毒,并且该病毒在断奶后的发病仔猪与健康仔猪中都普遍存在。在生产条件下,设置相似的养殖环境和采食种类,携带有环形病毒的种猪几乎没有产生典型的系统衰竭疾病,这表明导致仔猪出现系统衰竭综合征的主要原因除了受到环形病毒的影响,还会受到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大部分传染病流行的原因与养殖场的畜牧管理有关。

因此,畜牧管理因素是猪传染病产生、流行、传播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保持猪的健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寻求猪传染病的解决方案时,除了考虑到病原体的作用外,还应该重视畜牧管理实践的作用和影响。

3 畜牧管理实践作用于猪传染病的策略

3.1 严把格检疫程序,把好疾病入口关

要想真正运用畜牧管理实践的理念减轻当前猪传染病的危害,最重要的就是从源头抓起,从起点控制好猪传染病的传播。各地动物防疫站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加强对种猪场以及散养户的监督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养殖人员的疫情防治意识和疾病控制手段。防疫站工作人员要制定完善系统的传染病检查制度,定期深入养殖场,强化猪传染病检疫工作,对检查出携带病毒的种猪,要严格禁止在市面上流通,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播。种猪养殖人员要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在购买种猪时要注意隔离观察和检疫,不养殖低价贩卖的问题种猪,对私自倒卖患传染病猪的养殖人员要积极举报。养猪场要做好安全卫生工作,定期进行疫苗注射,及时清理垃圾和粪便,保证养殖环境安全卫生,从源头控制好传染病的扩散和传播[3]。

3.2 重点做好母猪免疫工作

做好母猪免疫是防控猪传染病的关键一步。母猪的健康状况直接会影响到仔猪的发育状况,因此,要重点做好母猪的免疫工作。应根据当地母猪的养殖、生长状况,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养殖档案,做好详细的健康信息记录,制定有针对性的免疫计划,有效地防控各种疾病。

3.3 做好疫情监测监督

携带隐性传染病的问题种猪是疫情持续传播、发展的关键所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可抑制猪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所以,相关管理人员应对有潜在发病趋势的种猪养殖户进行重点监测,尤其是有疑似病例、有发病记录的问题种猪,更要加强监督,进行定期检查。一些有经常流产记录的母猪也要做为重点检测对象。此外,对于检测没有抗体的种猪要及时补免和加强免疫。

3.4 加强农村养殖环境治理

加强农村养殖环境治理,首先各地防疫站要建立健全农村养殖环境定期消毒制度,为种猪提供一个安全的生长环境,这是减少猪传染病流行的有效途径之一。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种猪养殖环境存在许多问题,如环境脏乱差、疫苗使用不规范、传染病传播渠道多而杂等,因此,要致力于帮助农村养猪户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可运用沼气池、粪便培育农作物等措施提高养猪户的资源再利用,建立起一个种猪、沼气、种植业相结合的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减少粪便带来的环境问题和传染病的传播。此外,还要加强养殖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猪传染病的防疫意识,对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做好消毒,养殖人员也要保持自身的安全卫生,在进入养殖区前做好消毒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 强.猪传染病的发病现状及特点[J].养殖技术顾问,2012(1):146.

篇2

关键词:公共卫生;传染病;现状;控制措施

公共卫生事业是属于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产生着紧密的联系,也是影响社会构建和谓社会的重要因素,政府通过对公共卫生事业进行管理从而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1]。公共卫生事业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社会重大疾病的防治,通过制定卫生政策、进行社会资源分配和监控,建立健全卫生服务和保障措施,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等内容[2]。社会上流行的传染病出现的主要常见原因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对人体进行感染后人体所出现的相关的传染性疾病,重要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立克次体、病毒、螺旋体和细菌等。任何一种传染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都需要经过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传染源这三个主要的要素,一旦这三个要素成立就很容易造成传染病在社会上的传染和流行,所以,必须要做好公共卫生传染病的防治工作[3]。

1 公共卫生传染病控制现状

1.1新发传染病患病人群增多 我国新发传染病的患病人群在逐渐增多,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和非典型肺炎在我国出现以来,患病人数就呈现几何级数的递增趋势。例如:自从1985年第1例的艾滋病患者在我国的土地上出现后,每年患病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而且逐渐展现出由易感人群到普通人群的蔓延的趋势。在2000年过去的十几年间,艾滋病感染人数的每年增长率为36.9%,然而到了2007年末,有的地区的感染人数的增长率以提高到71.7%,到了2012年11月20日,中国统计报告中的艾滋病例264302例,共死亡34864例。

1.2基层疾病防控力度弱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没有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基层传染病防控网,对疾病防控中心网的建立缺乏经费的投入,使得疾病控制的效果很弱[4]。根据相关资料的查阅发现,很多的基层医生,在关于疾病的治疗、防疫和对幼妇工作内容和时间都比较单一且不固定,加上基层的卫生院大多是属于个体经营,或者是从事乡村医生的薪酬又很低,对防疫工作没有放在心上,只有当疫情发生时,才会进行采取相关的措施。医生们缺乏相关的传染病的防疫知识,这些问题现状使得传染病的控制效果很差。

1.3社会影响因素增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经济的不断变化,出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以及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给传染病的传染和流行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举例说明:在黑龙江省的某些区域传播和流行开来的猪囊虫病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畜类产品检疫的失控,使得疾病现在牲畜之间传播开来,进而传播到人群中。传染病的蔓延和流行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相关部门对公共卫生事业缺乏安全和责任的意识,没有做好相关的监控和防疫工作,使得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面临更大的要求。

2 加强公共卫生传染病控制的对策

2.1加强疾病控制教育宣传工作 通过对社会公众进行公共卫生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教育和宣传是我国目前主要进行疾病防疫运用的主要措施,也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途径。由于目前针对一些新发的传染性疾病还没有确切的免疫疫苗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对疾病进行宣传和预防是较为迫切且必要的工作。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看来,对于急性的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的控制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操作模式,所以想要从控制传染源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必须要积极展开对社会公众的健康教育[5]。

针对公共卫生的教育方面,社会公众可分为普通群众以及医疗卫生工作者。针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包括:加强群众们整体文明的素质和健康意识,加强对他们进行疾病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定期在群众中展开常见的传染病知识的宣传,让他们对传染病发病的特点及症状深入了解,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预防意识,普及相关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和技能,展开疾病急救措施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充分利用公共事业卫生的服务机构进行宣传教育。例如:在基层的疾病宣传和教育方面,可以积极采用乡村广播、基层卫生宣传栏和咨讯点灯方面的设施,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向广大群众进行传染病防治的宣传和教育。针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积极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基本的专业的职业技能,在患病人员群众展开相关的教育和治疗工作时,要提高对自身健康的防护意识,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2.2加大科技卫生技术的应用 作为公共卫生的相关部门要积极利用先进的科技卫生技术对疾病的传播和蔓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运用现代科技技术把疾病的相关信息上传到网上。例如可以把疾病的发病特点和情况、疾病预防的主要方法、疾病控制情况、检测的方法和治疗措施等内容,实现信息共享,有效进行传染病的控制。

2.3强力控制传染源 通过控制传染源是达到控制传染病蔓延和流行的主要途径,所以公共卫生部门要积极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实时检查,争取在最早的时间发现患病人员,积极采取应对的解决措施,记录相关的发病情况,做好实时记录并上交报告[6]。针对出现传染病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报告、早治疗和隔离的应对措施,从而才能有效的对传染源进行控制。

3 总结

公共卫生传染病的控制不只是相关疾病防疫部门的责任,而是每一个社会人员共同的责任。疾病防疫部门要做好传染病控制的带头作用,引导每一个社会人员提高自身对传染病的预防意识,加强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作为社会中的个人,要主动学习传染病相关的知识,用自己的行动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当中,积极配合公共卫生部门的政策,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雨明.关于公共卫生传染病控制的探索[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20):212.

[2]谢艳英.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治问题分析与探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0):140.

[3]苏圣,苏汉良.探讨公共卫生监测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J].现代养生,2014,19(16):288.

[4]杜成林,吴艳琴,杨晓玲,等.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J].中国医院院长,2014,41(22):55.

篇3

关键词: 护士 传染科 工作压力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1-0123-0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着重研究疾病和医疗环境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在护理过程中,着重于病人的身心整体护理;然而却忽视了社会、医疗环境诸因素对护士自身的心理影响,很少有人对这方面进行研究;本人从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研究发现传染病房护士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担出了解除传染病房护士心理压力的方法。

1 传染病房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1.1社会家庭因素

由于社会对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不够,人们对传染病防治知识和传播链不甚了解,总以为进了传染病房或传染病医院易感上传染病,因此,对频繁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护士也有几分畏惧。我院有位刚分配到肝炎病房的护士,在一次朋友聚会时,竟没有人敢请她跳舞;还有一位传染病房的护士假期回家给家人盛饭时竟遭到拒绝,原因是怕传染。护士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给护士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并直接影响到她们的工作质量。

1.2护理过程中的情绪反应

1.2.1 死亡和垂死的传染病人刺激产生的心理压力,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患者处于垂死状态和和死亡现象的刺激对护士的心理影响最大,这给护理人员直接造成了心理压力。同时,急性传染病的抢救要抓住重点如:乙脑要把三关:高热、惊厥、呼吸衰竭。这不仅要求护士有坚实的传染病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技术操作本领,如乙脑多发于1~10岁儿童,这要求护士有娴熟的穿刺技术,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应急能力,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病儿生命,长期以往,使护士产生一种紧张感,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是否适应工作需要,认为自身工作中小小的失误或差错会造成患者的死亡,这更加重了心理压力。

1.2.2 护理患者产生的同情心,护士的责任是减少患者的疼痛苦,促使患者康复,延长生命,在患者病情无法救治时,尽可在宁静、安祥中逝去。有些传染病人被送到传染病房后,家人怕传染,不探望,甚至因得到了传染病而搞得家庭不和;有些病人因承受不了经济负担而不得不终止治疗,以致使病人对生活失望、无限痛苦和忧伤,这会唤起护士的无限同情、怜昔,而他们却又无能为力,在护士职责与避免患者受痛苦之间寻找心理平衡,易产生心理紧张和疾苦。当对患者的过度同情使基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时,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而增加心理压力。

1.3 领导的重视程度

医院领导对传染病房的重视程度对护士产生心理压力也有影响。如院领导对传染病房重视不够,隔离消毒措施不完善,传染病房护士外派学习少,有门路的护士就调离传染病房等均能使传染病房护士的心理压力增加。由此可见,传染病房护士承受着高度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紧张,这种情况会导致护士悲观、不满、灰心、无能为力等一系列心理紊乱综合症。这些不良心理反应的产生心然使护士情绪低落、工作能力降低,并形成恶性循环。

2 解除传染病房护士心理压力的方法

2.1 全社会的关心 广泛宣传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使全社会和每个家庭都来关心和爱护传染病房的护士,使她们感到传染病房护士并不低人一等,她们更需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更应到人们的尊重,从而树立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

2.2 领导的重视 各级对传染病护士的生活,工作给予关心帮助,完善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定期体检,相对稳定传染病房护士队伍,使她们在工作中有一种安全感,这无形中就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3 正面教育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消毒隔离技术,学习专业知识,了解科学动态,同时学习心理学,每个护士都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认识到病危患者的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和必然过程,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2.4 定期召开讨论会 让护士畅所欲言,倾吐心中不快,交流护理经验,使她们在轻松,、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吐出心中不悦和疾苦,而使心理状态得以改变,心理压力得以减轻。

总之,人们在越来越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影响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社会、医疗环境等对护理人员心理的影响,尤其是对传染病房护士的心理影响,这样才能稳定传染病房护士的护理队伍,延长护士的职业生命,提高护理质量。

3 讨论

3.1 传染科护士工作压力水平较高 护理工作压力对护士、医院、患者及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对护士产生的压力也不同。传染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的主要工作压力。另外也与护士的护龄、工作经验、岗位、是否正式在编等相关,与学历、职称等相关不明显。本调查发现,传染科护士工作总压力平均水平大,属于重度压力,高于国内文献的调查结果[1]。

3.2 传染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 患者护理方面问题、传染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为主要压力源,其中担心工作中出差错及职业暴露问题、工资及福利待遇低、晋升及深造机会太少、经常倒班、护理工作未被患者及社会承认为该科护士主要压力源。近年来职业暴露及职业风险性增加,非典及禽流感等特殊疾病加重了职业风险。国内对特殊职业的保护尚未完善,医疗制度及相关职业保险的缺乏等,加剧了传染科护士的职业风险性。护士在工作中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本调查发现,职业风险高的病房或特殊传染病流行期,传染科护士的压力急剧增大,因此健全相关职业保护制度,创建宽松的工作环境缓解因职业工作的特殊性而带来的压力。目前传染科主要为慢性患者,治疗效果与患者期望值的差距及反复发作的特点,不易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所以护士工作难以有成就感,且其自身价值得不到充分肯定,会形成压力,产生自卑心理[2]。

3.3 不同岗位、编制、护龄的护士压力不同 本调查显示,从事临床岗位的护士、临时护士、5年以下护士的工作压力高于其他组,说明传染科护士工作压力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临床护士的工作压力高于行政班护士,主要体现在经常倒班、福利待遇低等方面。长期不规律的生活易造成护士身心疲惫,工作的高风险性时刻面临各种意外的发生及患者、家属及社会的不理解。日复一日的工作会使护士失去精力和理想,表现为躯体、情绪和行为的异常[3]。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多关心临床护士,采用各种方法减轻压力。本调查发现,传染科护士的压力与是否正式在编有关,临时护士压力较在编护士大,表明临时护士更缺乏安全感。作为护士工作中的群体,其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更大的压力。该工作的高风险与临时护士的低待遇形成较大的反差,临时护士的晋升、培训均较在编护士少,产生巨大压力。因此,管理者更应多方面关心、体贴临时护士,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其强大的心理支持。本研究发现护理工作时间不同压力的程度也不同。护龄5年以下的护士工作压力最大。主要体现在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护理专业方面的问题及时间分配及工作量的问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期望与年轻护士缺乏工作经验形成压力,年轻护士特别是刚毕业的护士专业技术水平和社会经验不足,对意外事件预见能力不足,突出的是担心护理操作会引起患者疼痛和职业风险高等方面。社会对传染病的歧视往往会带到与此息息相关的工作人员身上,对与之相关的人员均避而远之,而年轻护士缺乏相关的应对经验。工作多年的护士有较多的社会经验,家庭及社会关系较稳定,且体力充沛,因此工作压力较轻。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护士产生疲惫感,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因此,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传染科护士的工作压力,设法控制压力源,对特别传染病流行期、特别病房工作的护士进行有效的保护,采取有针对性心理措施,减轻其压力。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篇4

关键词:牛羊;传染病死亡;病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28-1

在牛羊养殖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传染病的发生,因为传染病的出现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找到病因的,所以,也就无从治愈。同时,传染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如果不寻找到病因,选用相应的应对措施,那么,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我们要对以往的牛羊传染病病例进行分析,找到常出现的病因并相应的总结出一些常见的现象。

1 牛类常见的传染病病因

牛类常见的传染病病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犊牛大肠杆菌,另一种则是犊牛副伤寒,这两种疾病都是发生在犊牛身上,因为犊牛的抵抗力相对较低,是各种细菌及传染源附着的优良选择。

1.1 大肠杆菌病

这种病主要是发生在出生以后10天以内的小牛身上,尤其是在大群圈养的小牛群中,这种大肠杆菌病最容易得,其主要就是针对小牛,所以,日龄越大的小牛,其患大肠杆菌病的几率就越小。同时,这种疾病的发生是有一定地域性和季节性的,通常情况下,在放牧季节是很少发生的。引起这种病变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母牛,因为小牛的生活所需营养都是从母牛的母乳里来的,如果在喂养母牛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蛋白质或者维生素,就会导致小牛营养不良,而同时,如果小牛所生活的圈舍过于潮湿寒冷,也会引发小牛患大肠杆菌疾病。一般情况下,患这种病的小牛会表现出体热、萎靡、躺卧等现象,大肠杆菌病对小牛的影响非常大,一般情况下患病一天之内就会死亡,有时尚未发现明显的病变就已经死亡了。对于这种病的防御药物主要有氯霉素、新霉素等,如果存在脱水现象的病症,可以选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治疗。

1.2 副伤寒

这是一种在我国普遍会产生的病例,是一种高致命性传染性疾病,所以,对养殖户所造成的损失也是非常高的,因此,对这种类型的传染性病因我们要深入分析。

副伤寒在发病时,如果是急性型的,患病的小牛会表现出精神萎靡,体温升高到41℃左右,食欲严重下降。随后就会出现严重的腹泻现象,腹泻的主要排出物是一种黄色液体,并伴有恶臭。在病发过程中,还会出现咳嗽等现象。根据统计,这种传染性病例所造成的小牛死亡率在50%左右,没有死亡的小牛会从急性型转为慢性型,转到慢性型之后,小牛的精神状态会有所好转,但是,还是会导致各种炎症问题的出现,比如肺炎、关节炎等,而大约持续两周之后就会好转。

对这种病例的治疗要采取隔离治疗法,因为其传染性强,死亡率高,若不进行隔离,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计的。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痢特灵、氯霉素、土霉素等,在用药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营养元素的补充,以提高小牛自身的抵抗力。

2 羊类常见的传染病病因

羊类常见的传染病相对较多,所以,病因也相对较多,而本文主要选择几种常见的,危害性较大的传染性疾病的病因进行分析。

2.1 大肠杆菌病

这种病例在羊类中也多发生在羔羊身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病征主要有败血症、腹泻等,是一种急性的传染病。这种疾病的发生没有季节的限制,在一年任何时间内都有可能发生在羔羊身上,但是其是一种地方流行性的传染病。通常情况下,这种病症主要发生在2~6周大小的羔羊身上,患病之后的羔羊体温会升高到42℃左右,呼吸和脉搏都变弱,神经系统和视力会发生障碍,如果发病之后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会在12小时之前死去。一般的治疗方法是注射预防性菌苗。

2.2 羊痘

羊痘的病毒来源于一种痘病毒,是一种会对抵抗力低下的羊造成严重伤害的病毒,其会造成母羊流产并失去生产能力,会造成病羊过早死亡,通常危害较重的病毒的绵羊痘。这种病毒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在发痘之前,羊的体温会大幅度提高,食欲几乎废绝,出现流鼻涕、精神不振等症状,有很少一部分的羊患上此病之后会出现表皮的病变,在表皮会出现痘疹。

对于这种病变的防治方法就是要对羊的圈舍进行处理,要保持干净清洁,在异常季节要做好圈舍的保暖工作,避免出现潮湿现象,如果该地区是绵羊痘的多发地,则需要定期对羊进行疫苗注射,以防治病变的严重发生。

3 结束语

对于牛羊养殖户而言,传染病所造成的牛羊死亡在每年都占有很大的比例,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相对较多,所以,为了提高传染病的防治效果,减少牛羊患传染病的死亡率,本文对引发牛羊传染病死亡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还望能够切实减少牛羊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张克山,尚佑军,逯忠新,刘湘涛.羊传染病防控技术[J].农村养殖技术,2011(02).

[2] 石慧,郑明学,王仲兵,古少鹏,韩克光.近年来牛主要细菌性传染病及其流行特点[J].动物医学进展,2009(01).

篇5

水灾过后首防传染病

水退后一周最易爆发传染病,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肠道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和虫媒类传染病的发病风险会增加。肠道传染病比较常见的包括痢疾、感染性腹泻等;接触类传染病比较常见的是红眼病;虫媒类传染病较常见也比较危险的是乙型脑炎。对于传染病的防控,首要任务是尽快清除各种垃圾、腐败食物及人们丢弃的霉变物品,消除蚊虫孳生地。对于城市受灾环境,要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以降低蚊虫密度。其次是教育居民和救援人员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第三是防范接触性传染病,教育民众勤洗手,不要与人共用脸盆、毛巾等个人生活用具。

呼吸道感染不容忽视

呼吸道感染在灾后很常见,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流感等。灾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受灾群众身体疲劳,抵抗力下降,加之淋雨和频繁下水,容易受寒。另外,居住环境较差,救灾安置住所人员拥挤,空气不新鲜,也容易造成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首先,不要过度劳累,救灾时要注意防雨,不要长时间淋雨或在雨水中浸泡;夜间注意保暖。其次,应多宣传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勤洗手;保持室内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夏季天气较热,人出汗多,体内水分丢失快,要保证有充足的饮用水。

水灾后注意饮食饮水卫生

1.水源卫生

水灾后,污水、粪便、垃圾遍地,造成环境污染;排水道堵塞,污水横流,容易污染水源;蚊蝇密度很快增大,再加上人和动物尸体腐烂,大量的病菌繁殖;受灾群众流动性增加,人口密集,卫生条件差,常导致消化道传染病流行。肠道感染往往是灾后发生率最高的疾病。

水灾时水源易受污染,污染的水源正是传染病流行的途径,所以要注意饮水安全。首先要注意不喝生水,饮用水一定要煮沸后才能饮用。如果家中的储水设备(如水池)已遭污染,一定要在彻底的清洁消毒后才能使用,也可以购买矿泉水来饮用和烹调。此外,灾区要加强水源保护、水质监测、消毒处理等工作。

2.食品卫生

不要食用受灾水源浸泡后霉烂变质的粮食,对于自贮的已经霉变的粮食,可用清水或泥浆水漂浮法去除霉变粮食,然后反复用水搓洗,或者用5%石灰水浸泡霉变粮食24小时,取出晒干后再食用;加工前蔬菜水果要用非污染水源充分浸泡清洗,不食用被水淹死或死因不明、来源不明的家禽家畜、鱼类、贝类等食品,不食用被水浸泡的来源不明的直接入口食品。新鲜的食品遭到水淹,为确保安全,最好丢弃,不要食用。家中若有一些罐头、利乐包等食品,要注意是否有破损、锈蚀、膨罐等现象,若有这些现象,必须将其丢弃,不要食用。有一些细菌或霉菌所产生的毒素并不会因为加热而失效,虽然加热已经将细菌杀死,但所分泌的毒素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所以任何被怀疑已经被污染或有腐败现象的食物还是以丢弃为宜。

3.个人及厨房卫生

要切实执行处理食物前、饭前和便后洗手的原则。勤洗手,是杜绝传染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所有的餐具要在煮沸消毒后存放在安全卫生的位置,或用干净的箱子或塑料袋包好存放。在处理食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刀、砧板、容器、锅、盘的清洁与卫生,必要时可以用沸水冲洗后使用。在夏天,热食要尽早吃完,食物不宜在室温下过夜或存放太久,以免细菌繁殖而产生毒素,此时即使再加热处理也会引起食物中毒。尽量不要在外面进食,在遇水淹后,因不确定外面的食物是否安全卫生,还是自行烹调为宜。若是必须在外进食,要选择有信誉的餐厅,同时只点熟食,不要吃凉拌菜、沙拉、生鱼片等易受污染的食物。

篇6

关键词:猪瘟;传染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猪的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主要由病猪呼吸道传播。病原体随着病猪咳嗽、打喷嚏的飞沫以及呼气排出体外。健康猪吸进这些病原体后引起传染,很多病原体都是随着猪的吃食、饮水和拱土等进入体内。另外,当进行生猪买卖时、运输过程中、对尸体处理不恰当、猪肉的卫生方面检验不合格、动物等都能够间接的作为猪瘟的感染媒介,会直接的造成猪瘟的发生。之后再通过胎盘传染给小猪仔,在整个过程中对防治方面也会有棘手的问题。

生猪的主要传染病种类有:猪瘟、口蹄疫、猪丹毒、猪肺疫、子猪大肠杆菌病等。本文对最常见的猪瘟传染病症状进行阐述。

1 猪瘟的流行特点及症状

1.1猪瘟 顾名思义就是由1种高度传染的病毒引起的,任何时间、任何年龄和任何品种的猪群都会被感染,一旦感染药物治疗是无效的。

1.2在急性病 猪身上一般会出现高温现象、没有精神、卧在地上酣睡、身体怕冷、全身无力、走路不稳、厌食、爱饮冷水,之后产生腹泻、排便恶臭等。到感染病症后期时,全身皮肤出现血斑点。病程最长持续1个月以上,最后会衰竭而死。

2 猪瘟的防治

2.1 加强免疫

在常发地区或受威胁地区,种母猪在配种前或配种后免疫1次;子猪于20~25日龄首免,50~60日龄二免。在控制区,种母猪于配种前或配种后免疫1次;种公猪于春、秋两季各免疫1次;子猪断奶后免疫1次。

2.2 提高对于饲料和环境卫生的管理

首先是对饲料的科学管理,以此来提升猪群本身的机体免疫力,要健全养猪场的各项环境卫生制度。另外还要建立好相关的防疫制度,必须严格的按照各项规定进行饲养,要定期的对猪群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检查。

2.3 加强检疫

检疫是预防猪瘟非常关键的1个环节,是指对猪进行各种能够被传染病菌的检查。这样就可以提前发现疾病,并及时的做出应急措施,避免疫病的传播。因此,检疫最终的目标是监督兽医的工作和及时的防止传染病菌的转移。

2.4 要对猪场进行定期消毒

猪瘟传染病在1a四季中均可发生,但是冬、春两季是高发期,所以建议在这两个阶段定期的进行严格的消毒,达到彻底消灭病菌的作用。可以清圈后利用1%烧好的碱水进行喷洒彻底消毒,还可以利用30% 的草木灰液进行消毒。

2.5 要截断传染源

对于感染的病猪要进行严密的隔离或扑杀。也可以将疫点进行阶段式的封闭,阻止病猪与健康猪的接触,阻止饲养人员与其他动物、用具之间的接触,以免间接的传染给健康猪。

3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给猪接种抗原(疫苗、类毒素)或免疫血清,激发猪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是使易感猪转化为不易感猪的1种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使猪群产生对某一传染病的自动免疫作用称预防接种。实施定期的预防接种,通常使用疫苗、菌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剂作抗原激发免疫。根据所用生物制剂品种的不同,常采用皮下、皮内、肌肉注射,皮肤刺(划)、喷雾、口服、饮水等不同的接种方法,接种不同的剂量。此外,需要注意已染猪瘟的病猪在患病期间不能注射猪瘟疫苗。因为当健康猪感染后本身的抗病机能会慢慢降低,会逐渐产生抗体,免疫能力也在慢慢的提高,假如这时注射防疫病苗,实际上是雪上加霜,会增加病情使病猪尽快死亡,从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4 结语

目前,养殖业的现状是规模化和散养户并存,这就导致对预防工作方面存在漏洞,再加上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最终导致猪瘟会不断的发生。由于生猪的流动性非常大,促进感染病原体的因素就有很多,在1a中随时可以发病。因此,在今后的养殖中建议养殖户与相关的工作部门把对猪瘟的防疫工作作为主要的任务来抓,及时的进行观察,注意平时的预防工作。只要按照上述的观点进行养殖,才可以减少生猪患病的几率,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力平.高平生猪养殖标准化唱响农业循环经济新主题[J].大众标准化,2010(2):54-57.

[2] 田兆龙.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实现提档升级[J].中国牧业通讯,2010(2):23-24.

[3] 谭美英,武深树.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5,26(4):53-54.

篇7

疫苗,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对抗传染病最有效的武器。接种疫苗,可以先期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对某些导致传染病的细菌或病毒等病原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一旦这些病原体袭来,"整装待发"的免疫系统便可马上"披挂上阵",识别这些"入侵"之敌,并积极动员起来,最终杀灭它们,从而有效地抵御传染病的侵袭。另外,科学、系统地在人群中开展免疫接种,还将提高整个人群的免疫力,犹如筑起一道屏障,能够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阻断其流行。

统计数字显示,全球每年有近 300 万人的生命因疫苗而获救。通过科学接种疫苗,一个又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甚至生命的传染病,如天花、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有了健康的免疫系统和接种疫苗所产生的群体保护效应,人们便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再凶悍的病菌和病毒也只能束手无策,这也正是"非典"肆虐时,全球科学家积极研制疫苗的原因。目前在发达国家,公众主动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已非常普遍,但在我国,人们更多地将疫苗与孩子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孩子才需要接种疫苗。事实上,对所有人群而言,接种疫苗都是事半功倍的举措。

生活在科技和信息发达的21世纪,我们该如何充分利用疫苗这一预防医学的利器呢?总的来说,疫苗接种应有的放矢。对于孩子,我国已实行了计划免疫制度,但这只是最基本的健康保障,除了确保孩子按计划接种计划免疫接种卡上的疫苗外,父母还应当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医务人员咨询,为孩子补充接种计划免疫外的疫苗,如水痘疫苗、流感疫苗等,给孩子更多的保护。老年人由于年岁已高,身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一旦患病,预后往往较差,因此也应给予特别的关心和保护。尤其是在秋冬季节来临前,给步入老年的父母接种流感疫苗,可以保护他们在"多事季节"免受流感病毒的侵袭。另外,成年人自己也切不可大意,应主动接种甲肝、乙肝、流感等疫苗。特别是经常出差的成年人,感染传染病的可能性增加,更有接种疫苗的必要。这样不仅保护了作为家庭支柱的自己,也可以避免自己患病后传染给家中体质相对较弱的孩子和老人,可谓一举多得。

对于疫苗,你还有什么可顾虑呢?要知道,作为主要给健康人接种以预防疾病的制剂,疫苗的审批极其严格,在安全性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应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制备的优质疫苗,其纯度更高,副作用更小。如果因为种种其实被我们主观夸大了的顾虑而不接种疫苗,无异于因噎废食,将使我们无保护地暴露于传染病的威胁中。另外,切不可存在侥幸心理。要知道,随着人口的流动,传染病流行的风险始终存在,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仍然是接种疫苗。给自己和家人接种疫苗,等于给自己和亲人打造了一道牢固的防线。

篇8

【摘要】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加强沟通交流,根据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优质服务,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传染病人 心理护理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制度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包括患病的人和健康的人)。护理的目的是满足人的生命全过程――生、老、病、死的护理需要,护理的任务主要是维护人的心身健康,预防疾病、参与诊治、照护病人以及指导康复等。为此,护理活动中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深入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状况,以娴熟的技术为病人解除机体的病痛,只有使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两者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提高护理工作的效果。虽然合理治疗对传染病至关重要,但心理护理对传染病患者来说更是不可缺少的。

1 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修养

传染科的患者来自社会的不同层面,他们的年龄、性别、职业、教育水平、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习惯、能力各异,在心理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做好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但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娴熟精湛的护理技术、敏锐的观察力、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力、丰富而有预见性的想象力等,还要充分了解患者,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细致地给患者做好解释,满足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耐心、爱心、诚心以及热心,让传染科患者能够体会到护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2 了解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2.1 恐惧心理的特征及护理

2.1.1 恐惧心理的特征: 病人被确诊为患传染性疾病后,不仅自己要蒙受疾病折磨之苦,更痛苦的是自己成了对周围人造成威胁的传染源。恐惧心理特别明显,因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传染病是一种可怕的疾病,病情重、治疗难度大,患者常表现为恐惧、自卑、心神不宁、怨天尤人,有时还迁怒于人和事,易激动,爱发脾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饮食与睡眠,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

2.1.2 恐惧心理的护理: 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经常来院探视病人,帮助他们正确认知疾病和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及情绪变化,及时给予调整。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和理解,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传染病并不可怕,讲清楚隔离的意义,适应隔离后的生活,明白只有积极配合治疗,疾病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缩短康复的时间。传染病具有病程长,易传染.易反复,不易治愈的特点,产生悲观、猜疑甚至想放弃治疗等心理活动,给患者造成痛苦的原因很多而且复杂。用较严谨的语言对患者加以正确的引导,耐心讲解传染病的特点及发病过程。

2.2 被隔离时自卑、惧怕、孤独心理的特征及护理

2.2.1 被隔离时自卑、惧怕、孤独心理的特征:传染病患者进入隔离区时大部分都有自卑、惧怕与孤独感,自己在心理和行为上与周围的人划清界限,出现消沉、不语、厌食现象,同时又会担心自己被家属和社会遗弃,产生惧怕情绪。这种情绪会加重躯体病症,而躯体病症又会加重情绪反应,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他们希望得到关心和爱护,被社会接纳尊重。

2.2.2 被隔离时自卑、惧怕、孤独心理的护理: 医生护士应当了解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情绪变化,并给予理解和同情。应针对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讲清患了传染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而且要讲清暂时隔离的意义,并耐心指导他们如何适应这暂时被隔离的生活。

2.3 焦虑、抑郁心理的特征及护理

2.3.1 焦虑、抑郁心理的特征:传染病患者治疗期间往往因病情不能迅速好转而焦虑、烦躁,也常因病情反复而苦恼、抑郁。因为治病心切,有些患者急切地收集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格外关注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还有一部分患者缺乏传染病的保健知识,或因其他原因,擅自停药,造成病情反复发作。这期间的患者表现为抑郁、伤感、情绪低落、言语少,对医护人员的言行非常敏感,情绪非常不稳定等特点。

2.3.2 焦虑、抑郁心理的护理:护士应根据病人焦虑产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同情的立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病人了解诊疗程序,让病人知道将作哪些检查、治疗及其必要性、可靠性、安全性;尊重病人的操作动机,在许可的范围内可让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当病人满足操作的需要,觉得自己并不是完全依靠别人时,常可减轻焦虑。

3 分年龄段对患者进行差异化护理

由于不同年龄的传染病患者心理负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护理人员需要针对年龄、性格以及生活条件等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由于儿童患者病情急、变化快,加上又不善于表达,所以在护理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细心观察细微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在护理工作中对患儿我们要以母爱之心,对他们态度要热情和蔼,多赞扬、鼓励,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中青年是社会及单位的中坚力量,又是家庭的顶梁柱,面对传染病疾病的巨大挫折,他们会出现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甚至导致理智失控,产生自杀念头,发生难以想象的后果,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鼓励、支持,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面对人生和现实。老年患者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的心理,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还有的出现绝望厌世心理,表现为抑郁少言、暴躁、怒气冲冲,护理人员要给予深切的理解,以深切的理解与真诚的善心去感化患者,加强沟通交流,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树森 心理护理 现代护理学66―81

[2] 郑 义等 60例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中华医学创新2009(30)61

篇9

【关键词】传染病学;临床教学;管理;医患关系

Considerationongoingoutof“clinicaleducationforinfectiousdiseases”hardship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sthepresentconditionofclinicaleducationproblemsandcausesforinfectiousdiseases,andalsoresearcheshowtopracticeclinicalteachingandstudyingineducationalhospitalandlooksforeffectivepathwaytogooutoftheclinicaleducationproblem.

【Keywords】infectiousdiseases;clinicalteachingandstudying;management;relationshipsbetweendoctorandpatient

临床医学的教学是每一名医学生成为合格医生的重要的必经之路。社会的需求,人们的期盼,无不成为每一名医学生的动力。虽然经过不断努力,传染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程度有所下降,但新的传染病如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结核病等仍然时刻威胁人类健康。医学生掌握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基础。但近年来,传染病学临床教学却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就目前的教学困境及成因做一分析,并探讨解决困境的对策。

1传染病临床教学的困境与成因

当今社会文化、经济、医学迅猛发展,人们需要医术精湛、知识渊博的医生能为其解除病痛。临床教学的任务明显增加,相比较其他学科,传染病的临床教学却面临诸多困境。(1)病种单一,住院患者减少,门诊及住院以肝炎患者为主。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卫生知识普及,预防接种全面覆盖,医疗技术水平提高,药物尤其抗生素化学药物的种类丰富,传染病的总体发病水平明显下降,疾病谱较以前发生很大变化。过去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感染性腹泻、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逐渐减少;有些病如黑热病、疟疾等更为少见。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水痘、猩红热等也较少见。目前主要传染病为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结核病的感染水平有上升趋势。但随着我国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的普及率提高,临床用血的严格管理,戊型肝炎疫苗研制成功,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在逐渐下降。另外,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的研制及应用使更多的乙肝患者不需住院,只要门诊定期就医即可。此外,“非典”后,出于防控传染病的目的,国家要求各县以上医院必须有传染科和地区必须建传染病院的对策也方便了患者,分流了病人,也是大的教学医院的传染科门诊量和住院人数下降、病种单一的原因之一。所以有的传染科医生甚至工作5年都没有接诊过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患者,医学生接诊其他病种更少,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无法体会,非常不利于临床教学。(2)学生实践机会少。由于招生数量的扩大,每年有大专、专升本及本科五、七年制的见习和实习;而临床教学安排的相对固定,传染病发病明显的季节性又使很多学生错过认识疾病的机会,见到的病种少而单一。加之一些医患纠纷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使有一部分患者对医院医学生的见实习很不配合,甚至强烈排斥。如果患者被两个见实习学生具体实践之后,第三个人上手则是很难的了。更令人瞠目的是个别患者对见实习学生的观摩学习,动辄以侵犯隐私权为由将医院告上法庭,由此导致了许多纠缠不清的医患纠纷,带教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接诊、处置病人,致使临床实践中很多手段都受到了限制,医学生遭遇到临床技术学习的困境。(3)学生对传染病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因为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缺乏认识,害怕到传染科见实习,即使在科里见实习也不敢带听诊器、笔、笔记本,不敢接触患者。为数不少的实习生迫于毕业分配的压力而把实习的时间用于准备考研究生,甚至不惜托人说情要求不进科实习;甚至违反劳动纪律干脆不上班。(4)老师带教的意识、作用降低。由于大量招聘住院医生,其本身的教学观念薄弱,临床经验不足,有的甚至缺乏正规培训。大学附属医院的高年资医生又要忙于科研、基金、论文,本身放松了临床的重视,即使查房也不能很好的示范查体、问病史以及结合患者实际讲解临床思维、处置,而往往高谈阔论分子、基因,学生如坠云里,不利于实习生临床技能、思维的培养。

篇10

在门诊设立预检分诊处,重点排查体温超过38℃以上的患者;近期外出(到过疫区)的人;小儿集居在幼儿园(有传染病发生);或与传染患者有过接触的人。这样可以减少院内感染机会,防止院内传染病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1 小儿常见传染病

小儿常见传染病有: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小儿结核病等。

2 小儿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2.1 由其特异性病原体所致

2.2 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2.3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周期性,按其强度可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传染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也属于流行病学特征

2.4 免疫性:患者在传染病痊愈后大多数可获得对该病病原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

3 小儿传染病好发季节及临床表现

3.1 手足口病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好发在夏秋季、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重患儿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

其临床特征:①起病急,发热;②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不敢吃东西,流涎;③手掌、脚掌、臀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或斑、丘疹。膝盖偶可累及。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

3.2 水痘:水痘好发于冬春季节,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其临床特征为皮肤和黏膜相继出现并同时存在丘疹、疱疹和结痂等各类皮疹。表现为低热、不适、厌食、流涕、咳嗽等。常在当日或次日出现皮疹。其特点为:①分批出现的红色斑疹、斑丘疹、疱疹,迅速发展为清亮、椭圆形小水疱,周围伴有红晕,疱液先透明而后混浊,且疱疹出现脐凹现象易破溃,常伴瘙痒,2~3 d开始干枯结痂;②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多四肢少,系水痘皮疹的又一特征;③黏膜疱疹可出现在口腔、咽、眼结膜、生殖器等处,易破溃形成溃疡,疼痛明显。

3.3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经口鼻进入人体,一年四季均可散发,多见于冬春两季。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肌痛、厌食等。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弥漫、局部不红,边缘不清,轻度压痛,咀嚼食物时疼痛加重。

3.4 流行性乙型脑炎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经蚊传播,夏秋季流行。其临床特征为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临床表现为:①潜伏期4~21 d,一般为14 d;② 前驱期:一般1~3 d,起病多急骤,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患儿有嗜睡及轻度颈项强直;③极期:此期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a.高热:40℃以上,热程长,病情重。b.意识障碍:程度不等,有嗜睡、谵妄、昏迷或定向力障碍等。常持续一周左右,重者可达四周。c.惊厥或抽搐:可有局部小抽搐、肢体阵挛性抽搐、全身抽搐或强直痉挛,均伴有意识障碍。d.呼吸衰竭:多发生在重症病例。e.颅内高压:颅内高压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血压升高和脉搏变慢,脑膜刺激征阳性。婴幼儿常伴有前囟隆起。

3.5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骤,临床以突发高热、反复惊厥、昏迷,迅速发生休克和呼吸衰竭为特征。死亡率较高。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为痢疾杆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高峰。其临床表现。

3.5.1 休克型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早期为循环障碍,患儿面色苍白,肢体厥冷,脉细数,呼吸增快,血压正常或偏低,少尿或无尿;后期可伴心、肺、肾等多系统功能障碍。

3.5.2 脑型 以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脑疝和呼吸衰竭为主,患儿有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心率相对缓慢,肌张力增高,反复惊厥及昏迷。

3.5.3 混合型 同时出现以上两型的征象。

3.6 小儿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脏器,但以肺结核最常见,严重病例可引起血行播散而发生粟粒型结核或结核性脑炎,后者是小儿结核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小儿结核病多由结核病传染而来。有30%~50%的患儿有与成人开放性肺结核患者的亲密接触史。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还可以通过消化道,经皮肤或胎盘传染者较少。

3.6.1 原发型肺结核临床表现 原发型肺结核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仅在X线检查时被发现。一般起病缓慢,可有低热、盗汗、食欲不佳、疲劳等结核中毒症状。婴幼儿及症状较重者,突起高热39℃~40℃,但一般情况尚好,与发热不相称,持续2~3周后转为低热,并有:①结核中毒症状;②压迫症状如百日咳的痉挛性咳嗽、喘鸣、肺不张、声嘶等;③咳嗽过敏表现,如疱疹性结膜炎、结节性红斑等。

3.6.2 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 典型结脑起病较缓慢,临床上大致可分为3期:早期(前驱期)约1~2周。早期症状为性情的改变,精神呆滞,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易疲倦或烦躁不安、低热、厌食、盗汗、消瘦、便秘及不明原因的呕吐,年长可诉轻微头痛。中期(脑膜刺激期)约1~2周。由于颅内压逐步增高,患儿出现持续性头痛、喷射性呕吐,感觉过敏,体温升高,两眼凝视,意识逐渐模糊,以后进入昏睡状态,可有惊厥发作。患儿脑膜刺激征明显(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阳性),婴幼儿则表现为前囟隆起、骨缝裂开。此期可出现脑神经障碍,最常见为面神经瘫痪,其次为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部分患儿出现脑炎体征。晚期(昏迷期)约1~3周。上述症状逐渐加重,由意识朦胧、半昏迷继而昏迷。痉挛性或强直性惊厥频繁发作。患儿极度消瘦,呈舟状腹。常出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终因颅内压急剧增高导致脑疝死亡。

依据上述小儿传染病好发季节、临床表现及特征进行分诊,并将患儿护送至传染科或隔离病室,进一步诊断治疗。避免患儿长时间在门诊逗留,传染他人。

4 分诊处(台)的消毒隔离措施

4.1 门诊应设有预检分诊处,接待疑似传染患者,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就诊区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分诊台应备有:体温计、一次性舌压板、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帽子、口罩、消毒洗手液、洗手桶、医用废物桶等。

4.2 室内空气消毒 0.5%过氧乙酸喷雾,8 ml/m3作用60 min后,开门窗充分通风换气。

4.3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患者后均应认真洗手、消毒双手。

4.4 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等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晾干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