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艺术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公共艺术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公共艺术设计

篇1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人性化;城市公共艺术环境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84-01

一、引言:关于城市公共艺术

(一)概念

城市公共艺术是指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它的公共方式的依赖并不是艺术的风格、样式、流派,而是一种集体或群体的空间精神。它也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之和谐、追求现实生活平衡的环境艺术。

沙里宁曾说过: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拥有一个怡人、和谐而美好的城市环境, 无疑是居住在都市中人们的强烈愿望。与传统的乡村生活相比,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及能源危机,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高竞争及过度理性化,越来越多地唤起人们对自然的依恋,和对自身价值的珍重。

(二)作用和意义

城市作为一个连续统一体需要营造出一定程度上的高质量和舒适感, 来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需求,而清晰的秩序感正是城市质量的标志。总体来说,它必须尽可能地使每个细部设计与城市整体、自然环境相协调,对同一城市的不同部分进行具体的设计, 使整个城市平易近人。

(三)服务对象

近些年的许多公共艺术设计,倾向于“个性化”,例如,设计师把设计作为自己的感情抒发。另一方面,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用地不断被掠夺和挪用,变成满足个别人利益的开发项目。“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公共艺术设计作为重要的公共资产,是所有城市居民共享的资源,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以城市公众作为服务对象才是关键。

二、城市公共艺术发展重点——“人性化”设计

大凡谈到场所, 绝对不能把它和人分开来说,舒尔兹曾给场所下了这样的定义:“场所是具像化人们生活状况的艺术品。”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是为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人而设计的,他们是具体化的、富有人性的个体。一个场所设计的价值和意义不只体现在其视觉品质中,而是在人、自然与设计场所之间一定要有某种适当的交流。

雕塑现象并不是一种孤立、单纯的现象,其中存在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它与主体—人的观察、介人环境的角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城市公共艺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众参与程度不高

虽然当今公众开始重视公共艺术,但是对公共空间的维护意识却比较缺乏。无论是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空间, 其维护不仅需要政府等部门的管理,还需要市民意识的呵护。这里的“参与”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指艺术家在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中忽视公众对艺术作品的参与。其二是指公共艺术创作过程缺乏公众的参与。除此之外,公共艺术作品还应该具有反思、前瞻和批判性,着眼于现实和未来,担当起“社会推动力”的角色,推动社会全面和谐进步。

(二)作品没有强调城市特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增强,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在同一化、同质化,环境感受也在趋同。城市景观也越来越相似:宽广平坦的大道、大面积的绿地系统、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高层建筑等等,许多城市都存在城市个性特征不鲜明的问题。

(三)没有定义标志性建筑和雕塑

一个城市标志性的建筑和雕塑不仅可以反映城市历史、 文化传承和城市特色,从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重要的是它可以形成城市人民的一种精神凝聚力,它所散发的强大魅力使每一个人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公共空间被商业利益蚕食

例如就城市中的商业步行街而言,它并不是一条纯粹意义上的步行街。作为商业繁华区最能体现人性关怀的公共空间,它正在饱受大型广告牌的侵占,人们的视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人们不断扩张自己的私人空间,把公共空间压缩到最低限度。公共空间属于公众,如何将公共空间还给公众是一个应引起社会各方面重视的问题。

四、结语

今天在我们得生活空间中,几乎处处充满了对公共艺术设计的需求,公共艺术能够引发空间环境向人们精神性的转化,它已经成为建筑、环境、艺术与人互动的节点。以此提升我们得城市环境质量,这将我们作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者追求的永恒主题这就要求城市公共空间必须从“人性化”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注重对人的行为和需求的研究,将人的活动、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融入设计中,创造富有特色、舒适、趣味、高品质的公共空间。

篇2

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起源于德国的包豪斯,包豪斯提倡实行手工艺传授的师徒制教学,包豪斯学校开设许多作坊,培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艺术设计人才。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即是现代高效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的法院。所以,现在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教学规律而开设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工作室教学团队,通过参与设计实践来进行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信息化技术改变成人的生活、交往方式,设计的定义、范围、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同时也提供了艺术设计教育工作的技术和实践平台。艺术设计工作室与信息化模式的融合必然为艺术设计教学带来有益的探索。

第一、艺术设计工作室中的教师可以进行网上的教学设计和线下专业课程的指导,达到教学知识点的全面覆盖。

艺术设计工作室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各种教育教学网络平台的建立为工作室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以实现线上线下教育持续进行的可能,线上教学是利用各种软件、平台对教学形式进行展现,包括微课、慕课等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慕课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学生到线上搜集、观看精品课程,提前预习、课后复习、根据自身程度选择课程等,这也是是学习艺术设计概念、理论和技能的初级阶段。

第二、有利于学习群组的建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擅长方向等,将学生组成不同的学习族群,并为各群拟定不同的研究专题和确定创作目标,在组群中,学生通过建立协作关系,持续线上互动交流,进行学习经验的分享和观点碰撞等,即使不是一个工作室的学生也有了互相交流新的可能,为下一步,工作室的人员流动提供了部分保障。

第三、有利于沟通交流、课后辅导。

单纯的工作室教学模式重在课堂交流,以现场教学为主,教师在课余时间对于学生学习动态不能实时了解和回应,通过线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创作动态。

第四、企业进驻更加方便。

很多学校设置的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采用将教室改造为工作室,与企业联合,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制造工作,一方面确保了工作室的项目来源,另一方面保障了学生实践设备和场地。在学生培养上是采取“双选制”,即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长开设工作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导师工作室。学生层次多是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呈阶梯式,以确保工作室在人员上的持续发展。与以前“学徒制工作”的模式相对比,信息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工作室虽然少了资金、大型实训设备的刚性需求,显得“创业”门槛是降低了,但是开设标准却在不断攀高。开展设计工作室在教学上其实也是教师的再创业,要求教师要具备市场调研、设计创意指导、产品开发等综合能力,现在的高校教师基本都是从学校门出来直接进入学校,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高校提倡双师型人才的原因。因此我们提倡与企业共同搭建设计工作室,形成“设计工作室+企业平台”的模式,由企业的工作团队来弥补我们师资力量的不足,并提供项目任务来开展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企业讲师可在线上与教师、学生随时进行沟通指导,协同指导教学,共同参与并指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既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多对一的新模式。

第五、教师可以将优秀作品上传至教育公共资源平台中进行展示,邀请其他院校学生、教师或企业通过网络进行点评、分享、学习,学生增加成就感,作品的到了更多的关注,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同时知识的分享与传播拓展了后续的学习交流面。

第六、信息化时代人们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和自由。但对于设计师来说却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技术更新迅速,商品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商家越发重视产品的包装设计、室内的环境设计、功能体验等等,因此,学生还需要了解和适应艺术多元化、学习新媒体艺术等等,不仅要考虑设计的美观性和实用性,更要对设计市场、消费心理、品牌定位有敏锐的洞察力,使设计具有不仅新颖,还要有自己的特色。闭门造车型的学习是不能够成为真正的设计师的。工作室的学习方向与网络连接,与信息化接轨后,可根据需求开设更多层次的工作室专业方向。

此外,信息技术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更加促进了师生间的相互学习。

对高校教师和管理者来说,不能再如过去般管理学生,他们需要主动去接纳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新生事物,关注时代的发展,采纳更加灵活、适应潮流的教学和管理策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以职称、资历为准绳,而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创作作品或产生的效益,韩愈曾说,师不必强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知识共享加速的今天,教师应不再是绝对的知识权威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或许开始模糊。

在互联网时代经济市场带来的冲击下,构建合适的教学模式、系统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运营艺术设计工作室,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变革的人才。信息化与艺术设计工作室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的经济资源和传播媒介,为设计实践的开展提供项目来源,也是对培养学生灵活就业能给力的一种有益探索。

本项目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支持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BCA160055

(作者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系)

篇3

关键词:环境;生态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常说和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更是为人类提供各种日常所需的主要手段和控制方法。在当前人们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成为制约人类发展,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在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条文中明确的将环境定位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更是对当前各个成分的总概括,其中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各种古代遗物和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城市乡村概念都输与环境体系中。在这些体系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当前城市体系和乡村体系,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因素和各种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总体。在环境概念中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各个概念和物质需求认识的不断加深,环境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心和重点逐步成为人们建设的前提基础,更是影响当前因素和自然保护的基础前提。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多次探究和研所,就当前社会环境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更是一项基本国策,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是将城市规划路线结合当前环境实际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篇4

第一,好的环境是人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农村环境艺术?农村环境艺术就是由村镇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开放性空间等物质实体构成的空间整体视觉形象,多指农村环境景观。农村环境艺术和城市环境艺术是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但是同一性质的问题。村镇和城市这两个词虽然不是一个意思,但都是人类生活聚居的场所,都是人工条件支配或控制了自然条件的一种环境。人们这种改造自己生存环境的活动,改造得好可以创造出优美的景观,改造得不好就会产生“视觉垃圾”。农村环境艺术与村镇规划有重要的区别,并不是做好了村镇规划就可以代替好的农村环境艺术,从而产生优美的村镇景观。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农村环境是四维的研究和解决建筑形式、色彩、质地等的美学问题。在这方面很多无可争议的实例,如:云南的丽江古城,之所以成为人们争相一睹的旅游热点,就是因为它完整保存着宋末元初纳西族民居建筑风貌,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群,依山傍水,参差错落,五花石街巷曲折幽深,四通八达,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巧夺天工的人的智慧于一体,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三万居民世居古城,创造和保留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独具魅力的“东方威尼斯”。又如,苏州水乡的周庄、浙江乌镇等都是因为景观特色才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的。

第二,好的农村环境景观是一个地区文明水平的直接体现。村镇景观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对城市产生着直接影响。因此,村镇景观在某种意义上是体现一个地区审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优美的环境也是良好人居环境的必要条件。以往,农村是由普通民居和一些公共建筑生成的村镇,就是为人的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其建筑形式首先受经济承载力的影响,其次考虑使用功能的需要,最后才考虑审美的需要。如今,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审美观念逐渐加强,但是由于审美能力和品位问题而花钱营造了“不如意”。特别应当说明的是,并不一定美的建筑就一定比不美的建筑费钱,粉墙黛瓦可能比瓷砖和琉璃瓦更便宜,但在一定的环境中给人的感觉可能更舒服些。

二、新农村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环境艺术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警惕一些问题的产生。

第一,“形象工程”带来的“短视意识下的美化运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果不加以正确认识,则很可能被部分急于追求“政绩”的干部简单理解为“宽马路,大洋房”,而给五千年的中国农村大地的生态和乡土遗产景观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这样“改造”的后果,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还会使农村集体以及个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弱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等目标,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二,“发展经济”前提下的“国土安全格局的破坏”。人与土地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根基,这种和谐关系体现在健康安全的生态过程、秀美朴实的自然环境、人对土地的精神寄托和归属感。一方充满诗意和精神灵秀的土地是民间信仰和民族认同的基础。中国国土下述两个特点使维护和谐社会基础的任务艰巨异常:第一,本来脆弱的土地生态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巨量的人口,有限的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林地资源,几千年不断的开垦,使中国土地生态异常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情形往往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而城镇化对土地的侵占又将使这种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第二,五千年的土地充满了精神含义,是草根信仰的载体。古老的土地上,由于世代人的栖居、耕作,留存了丰富的乡土遗产景观,一条小溪、一座故园家山、一片圣林、一汪水池,都是一家、一族、一村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与他们的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然而,在过去城镇化和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认识问题的肤浅和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乡土生态和文化景观遭到破坏,脆弱的中国大地生态景观和不可或缺的乡土遗产景观历经磨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洋文化”肆虐及对历史遗留文化精华的否定,令人心痛。当今,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地,全球化已是人类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已无法把自己封闭起来,与世隔绝。那样,不仅不能发展,甚至不能生存。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大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代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纳入了世界范围的多元、多向文化交流之中,拒绝交流是不可能的。但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接触、文化冲突、文化移植、文化融合等问题,应引起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足够的重视。在这个全球化的大市场中,“文化国界”愈发显得重要,因此,建立在东西方文化对比、交流大环境下的新农村的乡村景观建设,相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应更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更加强调由文化的差异为地区所带来的价值和吸引力。这就需要在继承自身乡村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能够很好地整合同质文化和异质文化,并勇于文化创新。否则,在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繁茂之地,或许就只能看到历史文化的只毛片羽。

第三,政府主导下的“大包大揽”。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新农村环境建设同样也要求“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坚持村民自愿原则,各级政府只能引导和扶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决不能起包办和替代的作用。在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充分征求农民的意见,按照村民自主、自愿、自立、自我组织、自我觉悟、自我改造的过程进行,还应防止站在城市的角度去要求农村环境的艺术改造,避免出现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结果,要从新农民、新农村、新农业的角度去审视和制订,以农民得到实惠为根本出发点,并且作为评判标准。

第四,如何建设新农村,现在的理论探讨有待完善。首先,表现在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上,现在的常见提法建议加上“生态良好”一项,成为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其次,是基础设施,这牵涉到投资结构的问题,即投资的时空分布。区域内的农村聚居形态要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投资如果和符合规律的农村形态结合,则会比较合理。否则,如果是“撒胡椒面式”的投资,则投资的回报率低,且可能有负作用。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村子位于生态脆弱的山区,如果要修路,投资很高,还可能会破坏生态,如果是非常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可能把当地小村落的农民迁出比较合理。

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特色开展环境建设

新农村建设现在已拉开大幕,但新农村环境要建设成什么样,怎样建设,如何做好,这些问题都需要探索。吴仁宝领导的“华西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固然,“华西村”成绩斐然,但是否将“华西村”的环境建设大规模“克隆”就能建设成新农村?值得实事求是思考。要确定新农村的合理形态,首先要用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研究农村的环境建设。根据环境异质性原理,依次确定需要保护的耕地的范围,生态用地的范围及农村建设用地的范围,由此确定基础设施的走向。工业应适当集中于城镇体系结点上,建设生态工业园。如果全国大部分村庄学“华西村”模式,必然是一种分散发展工业的模式。这种模式会增加环境保护的难度,增加物流成本,降低土地使用效率。可以想象,污染向农村的扩散会恶化农村生态环境。“华西村”模式较适用于工厂分散治理具有良性经济价值的情况。理想的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特色开展环境建设。如:

(一)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农村环境

这是最重要的环境形态,不仅关系到村镇自身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进而影响到农村总体形象。在这些地区内的村镇其环境应该是作为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本身处在风景之中,所以环境设计要遵从风景名胜景观的需要,要融入风景,互相衬托,成为景观构成要素之一,而不要成为景观的冗余。在一个风景名胜区内不同地点的农村,其环境感觉是“平和质朴”还是“精彩入胜”,要根据环境总体需要来规划。总的看,风景名胜区内的村镇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基本作“平和质朴”设计方向来处理,以免喧宾夺主。但需要营造景观的地方,则应该“精彩入胜”、“画龙点睛”。

(二)广大平原地区的农村环境

这部分地区地貌平坦,没有起伏变化,给村镇环境艺术设计留出了广阔天地,相对于风景名胜区内的村镇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可以相对独立地考虑村镇景观。因此,每一个村镇都可以在体现区域总体风格统一,体现地区民居建筑语汇特点的前提下,体现个性变化。但都应该有符合人们视觉美感要求的聚散、疏密、错落、对比、曲直、主次等构图意识,有形式、密度、肌理的审美韵味。一个村落、一个小镇要有富于变化的天际线,有主景建筑或标志物,使村镇成为地景的,主景建筑成为村镇环境的。

(三)城市边缘地区的农村环境

紧邻城市周边的村镇应该作为城市设计的内容来考虑,因其所处位置直接影响城市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因借的关系,所以与风景名胜区内的村镇环境有相同的性质。但不同之处在于其景观形式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建设标准应该更高一些。形成园林化的村镇,把每个村镇都变成城市周边的大花园。同时,无论何种农村环境形态,都离不开园林绿化。实际上,植物提供的不规则的轮廓线、“软性”的质感恰恰是建筑表现出来的“规则”、“硬质”的对比、衬托和补充。在农村环境设计上,园林绿化提供了“任意”空间,宜疏则疏,宜密则密,宜掩则掩,宜露则露,只要需要,任意摆布,至美为上。所以,村镇环境建设要用足这个手段。

四、新农村建设中搞好环境艺术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益

搞好了新农村的环境艺术建设,会给农村及农民带来其本身以外更多的好处。环境建设搞好后,可以利用优质环境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多种形式,使农民得到很多方面的好处。

(一)农民得以休闲放松

到外地甚至外国旅游,固然不错,但那往往要花费较多的金钱和时间,而且人也常常跑得很累。选择到邻近的乡村休闲旅游,其实更能体现休闲的本质意义,更能让身心得以放松。

(二)农民增收明显

城市居民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驱车到离城市不远的乡村去体验农村恬静的生活,欣赏村庄的田园之美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时尚的休闲方式,这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活力。通过加强农村环境的艺术建设,可以大大改善农村环境,农民可以依靠优美的,并具有特色的农村环境来发展如农家乐形式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些村原来农民人均收入一年只有二、三千元,开展了“农家乐”项目后,人均收入增至五、六千元甚至万余元。当地农民在为游人提供优美环境、舒适服务的同时,也改善了自身的生活、居住条件。

(三)促进了农村面貌改观

有些原来“脏、乱、差”的村庄,通过新的艺术设计建设,通过整治变得干净、整洁、漂亮。而在一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育比较好的乡村,更是已经开始涌现出一批特色蔬菜种植户、特色畜禽养殖户等,带动了不少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

(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如果能很好的统筹规划农村环境建设布局,则不仅可推进一大批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可以使休闲旅游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新农村建设的新的支撑点。这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篇5

关键词:人居环境教育;历史文化名村;对策;文山村

1文山村概括

文山村是古琼州四大文化名村之一,建村于宋孝宗隆兴年间,距今有700多年,是海南历史上底蕴浓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村。人口近2000,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海口市龙华区西南部的新坡镇南部,紧邻东线高速和南渡江,距离海口市区约30km;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文山湖、火山岩石、湿地和热带动植物独具特色。

2文山村人居环境现状

通过对文山村村民人居环境现状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有:乡村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历史建筑景观风貌破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等问题。住宅情况———该村目前的农房均为村民自建,建设呈无序发展。访谈中有2位受访村民家庭在今后几年内有建房或者买房的打算,理想的建房方式为自建或者委托施工方代建。而村民对政府提供图集的态度也是积极的。大多数都会利用图纸。设施及公共事业———受访村民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地点主要就在本村。一般看病的地点还是在村卫生服务站或镇上。在调研中发现,受访村民心目中的特色场所主要体现在庙会、村口广场及节日活动。其中可以发现乡村公共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滞后的问题。乡村经济发展———根据调查发现,该乡村由于大多数年轻力壮的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为空穴老人以及留守儿童,该村本身具备的历史文化条件也未得到正确引导,导致乡村的经济未得到可持续发展。村庄环境———目前,对于村庄的环境,受访村民持有不同的态度,村民对于村庄环境整治整体认可程度不高。50%以上的调研对象认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有待改善。其中有人认为自己现在生活的环境很好,绿化好、空气好、建筑有特色、村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和谐自然。而部分村民认为村庄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水污染问题———村庄最主要的生活水来源于环绕村庄的水体,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向湖中,露天放养生猪和鹅,甚至临湖还建公共厕所,水质受到污染。周围湿地已有水葫芦(Eichhorniacrassipes)和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等外来植物的入侵,本地植物生境受到影响。总之,面对一些老旧建筑的墙体脱落,生活垃圾的随意处理,以及历史建筑的废弃,“历史名村”已经出现严重的环境困难,亟待改善。

3文山村人居环境教育的对策

(1)由于村庄内的人口逐年减少,村内出现的大量废弃建筑应该拆除,或者利用现有的建筑条件对其进行整修,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面貌,并使其与周围的植物环境相融合。在考察过程中通过调查发现,村落格局的保护:由道路、水系、住宅系统、公共活动场系统所构成的村落格局的保护方面仍存在着不够完善和规范的地方,在后期建设过程当中应着重注意。(2)对于公共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村庄的支持力度。如临湖的公共广场是村民交往最为频繁的空间,很多老人和小孩几乎天天都在该处休憩玩耍,却只能随意坐在旁边的石头上,出行到此处游玩的游客也只能站立在旁边,无法落座欣赏风景或是休息。因此,配套的坐凳等休憩设施和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必须完善起来,以确保当地人或游客的使用。(3)对于村庄面临的严重水污染:村庄的南面和西面边被大片湖泊包围,但是当地却将其荒废在一边,无人问津。经过分析建议可利用现有的水体打造公共互动空间,使水塘及其周边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公共交流空间。其中更有效的注意生态格局的保护。即田、地、水构成的生态系统保护。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紧挨水体的村庄用地与水域的关系。通过河道清淤、生态驳岸营建、湿地保护和渠、井利用,使生态梯度变得更加完善,使当地人工规划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4)重点保护当地特色植物。村庄内有大量抬头可见的百年榕树(Ficusmicrocarpa),但有相当一部分一直被忽视。鉴于此建议通过环境的改造,在对其进行保护的同时又能够加以利用并形成另一个户外公共空间。尽管这种方式可以对当地植物进行一定的保护,但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传统村落的生物多样性本身十分丰富。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也明显有些退化。因此,建议在过程中加强保护原生动植物栖息地,并可以适当引进外来适生植物,从而使得当地本土植物物种和多样性都有较好的保护和发展。(5)村庄建设中不仅是要处理好垃圾回收,污水纳管,露天改厕等要求,更要求村庄规划中的规划者应具有生态保护的意识,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时要保护自然的空间构架,要维护乡村式的基本风貌特征。自然形态是环境运动漫长岁月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乡村的发展与这种自然选择联系紧密。此外,每一个乡村其特定的地理、生态、资源条件及其空间组合也常会构成该地区特殊的人类建设背景,故乡村规划建设必须尊重这种选择和价值,顺应和维护这种状态。

4建议

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载体,我们要正确认识文山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关注乡村景观文化的体现,地域景观风貌的保护,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增添野趣和艺术感染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整治乡村的环境,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岚,刘大威.江苏乡村调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篇6

关键词:环境生态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郑东新区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

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讲稿),北京,1999

篇7

关键词:地域文化;小城镇;文化景观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特有名片,它的形成无不与其自然环境、地理区位条件、历史文化、等主观意识以及当前的经济结构特征等现实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小城镇文化景观的设计则需要通过充分认知当地的地域文化从而提炼出特色文化元素符号,并在设计中灵活运用。

盐城小城镇发展的可行性

盐城市位于江苏省北部,濒临东部沿海,是著名的东方湿地之都,拥有美丽的黄金海岸线。近几年随着沿海大开发战略的提出,盐城的社会经济也得到迅猛发展,为小城镇规划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盐城地处苏北与苏南、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差甚远,因此在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上都有待提高。

盐城小城镇发展的机遇:一是盐城属于红色革命老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生产总值较苏南地区差距大,可以通过基础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发展;二是盐城濒临东部沿海并占据较长的海岸线但是由于地质关系无法建造深海港口,而与苏南三角经济圈距离较远,难以接收到大城市的经济辐射,为小城镇带动城市建设提供条件;三是盐城本身城市偏小,无法与苏南那种小区域内便有一座中心城市作发展辐射中心带动区域发展相比拟,因此小城镇发展具有可行性。

盐城小城镇文化景观设计指导原则

盐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背景,在历史进程中盐城地域文化呈现三大特色,即因为盛产海盐而围绕海盐的制作过程提取文化元素为海盐文化,而作为曾经的革命老区,曾有“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的说法,故而因“红色文化”也享有盛名,因濒临黄海,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环境优美从而具有“绿色文化”特色。

1.以城镇的居民生活方式为设计出发点

小城镇文化景观的设计应该基于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既要保持城镇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区别于原有的城镇景观单一化,譬如对于串场河区域的城镇文化景观可以利用废弃的运河、晒盐场、船等作为设计元素,在设计中让人们对过去的回忆有所寄托,让后辈们对于前辈们辛苦劳作“因盐而生,因盐而兴”不畏艰辛、勇于开拓的精神有所了解。对于红色古迹比较多的城镇区域的文化景观设计时,需要加大对文化古迹的保护力度,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元素。对于绿色文化则是在水网纵横、湖荡相连的水乡充分体现。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设计湖海景观,使新的城镇文化景观四面环水,展现浓烈的水乡文化风貌。同时在城镇文化景观设计时还需要杜绝对城市景观形式的简单随意的效仿,否则这样的设计只会脱离城镇居民生活的节奏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同。

2.以完善城镇文化景观功能为设计要点

完善城镇文化景观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的设计在当下小城镇景观设计中没有从城镇居民的需求出发,而是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简单模仿,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居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都与城市居民不同,因为城镇居民的生产方式单一,主要以基础农业经济为主,所以对于娱乐设施的需求具有明显季节性的,夏忙秋收时无暇娱乐,而春冬时节则属于农闲期,需要有可以解决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城镇是对于传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地方,因此很多传统节日依然在邻里之间延续,所以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功能的需求,设置可以供人们民间庆典或乡村舞蹈等娱乐活动的场所。这些场所不应与城市广场攀比,不然会给人以陌生、乏味的感觉,无法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

传统的集市是小城镇特有的商业活动场所,三日一集、五日一会,都需要专门的商业街市。对于有地方特色的商品或商业形式都需要强化城镇文化景观的特色,设计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小城镇商业活动场所。

小城镇文化景观设计的意义

小城镇是周边乡村功能服务集散的中心区域,因此它的传统风貌和文化保存的相对比较完整,能最直接的体现地域性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地域特色。对于盐城小城镇文化景观设计是在提取盐城地域文化特色后进行的,“海盐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充分理解后设计可以充分展现当地的民俗风情,展示城镇的历史风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总之对于盐城地区的小城镇而言,小城镇文化景观的设计探索研究在当前沿海大开发战略提出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要捉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盐城小城镇发展的可行性条件,做好整体前期规划,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盐城市统计局.盐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

[3]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

[4] 庞艳.文化型小城镇景观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9

[5]文剑钢.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篇8

关键词:室内环境;人性化;以人为本

环境设计的根本目标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满足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确保人的安全和身心健康。所以人是环境设计的主体和服务目标,拥有创造和改变环境的能力,能够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人类意志的人工环境。但当人们逐渐发现人工塑造的环境还远远不是他们希望的理想生活空间时,有必要重新以人为中心,对“人――空间――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化、艺术化和最适化的设计协调,这就是室内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

由此可见,室内环境设计的关键在于满足人的精神功能和生理需求。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起一种人与环境融洽的和谐关系。室内环境设计是人对自然的认知,当今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审美意识相互结合,上升到对人文因素的关注,成为现代设计艺术思想和设计理念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在环境设计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设计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代室内环境氛围的营造,是满足人的精神功能和生理需求而设计的。设计是表现内在的艺术性和外在的装饰形式,从审美角度给人以精神享受,使人心境舒畅而得到健康的心理平衡。因此,如何调节人在心理上的压抑感,可通过室内环境的装饰来调整心态,始终保持最佳的心境和最好的精神状态,就成了室内设计基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首先,设计必需确保“自然――人――环境”三者之间情感交流的畅通。通过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及手法来传达人们内心的艺术理想和追求。同时,调节心理情绪的变化,让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感受舒心惬意。其次,应根据不同的室内环境及个人的喜好诉求,合理地利用空间的装饰效能。通过高度的概括和提炼,使艺术灵感与理性的构想有机地组合并巧妙应用,使室内环境以新的艺术形式呈现在舒适的氛围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室内环境设计要符合人对和谐氛围的追求,从较深层次去主导人们正常的审美心理和接受心理的活动,并将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还要充分利用装饰的特性,集传统艺术和时代气息为一体,表现出形式和精神内涵,做到以人为本,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室内生活环境。

二、设计要有艺术主题

室内环境设计要根据特定的室内环境来考虑具体的装饰,只有注重艺术性和主题性,才能创造出具有艺术品位和优美的环境。因此,室内环境设计要有一个与室内空间形态、物质形态相关联,独具特色和立意新颖的主题。这一主题首先应该突出独特风格和一定的文化内涵,然后运用各种手段将已确立的主题完美地表现出来,使众多的因素有机地结合并统一在这一主题中。

室内环境设计主题的内容非常广泛,既可以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去寻求不同的民族文化风格,还可从当地的风俗民情、文学艺术、时代风范等诸多方面追寻艺术灵感的体现,也可以利用艺术形式、美学手段找到独特的创意和特定的设计理念。与此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室内环境总体的设计思想。因为设计的主题,最终要与室内环境的整体气氛相融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既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又融合了现代艺术的新内涵,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环境设计的主题构思可以通过具有典型形象识别的装饰符号较为直观地展现出来,而这种形式独具的启发性,使人产生更深层次的联想,最终达到室内环境和人的协调统一。

三、设计要有个性特征

室内环境的氛围应该与室内环境的总体设计风格始终保持一致,同时又要与展现人的艺术个性保持一致,这是新时期给室内装饰设计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除了要求调整好装饰与室内空间的关系,把握室内整体设计的风格,对装饰品的纹样、色彩、质地等与功能的完美结合之外,还要对不同层次的人从年龄、性别、文化修养、兴趣赏识等诸多方面做全面的研究,更要体现主人内心的诉求与爱好,创造出以人的情感、自然科学、社会信息、审美情趣等因素综合在一起的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又能表现艺术个性的室内环境。

四、设计要崇尚自然

社会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人类开始深刻反思自己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给地球环境带来的危害。如今,环境意识的觉醒,保护环境、回归自然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近几年,室内环境设计风格的主流开始从过去装饰繁杂,追求奢华的风格转向简约、怀旧、回归自然的风格。因此,室内环境设计也应该追随时展的趋势,通过艺术设计和处理,营造一个对人类身心健康有益,符合人们追求时尚心理的室内环境。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在“回归自然”上创造室内环境,设计出自然肌理效果,运用具象的抽象的设计手法来使人们联想自然、亲近自然。

目前,绿色环保和表现自然的主题已成了室内设计的潮流。在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各种公共场所中,以各种方法表现着自己对自然的推崇和热爱。许多自然界中的景物,成了室内环境设计的主要素材。如热带雨林的植物、野生动物皮毛的花纹、海底世界缤纷的鱼类、石壁自然的肌理等等,这些都是装饰设计取之不竭的素材。人们呼唤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从大自然中找回生存价值和希望,使自然、和谐、安宁与人类共存的心声通过室内装饰的形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篇9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篇10

关键词:室内设计;设计风格;设计原则

随着时代的变迁,室内设计的风格和原则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个设计希望得到认可,就必须给人留以深刻印象,有深刻的印象就必须首先考虑到适用性,室内的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审美要求来设计,这考验的是一个设计师的水平。

一、室内设计的含义

室内设计是一个家居的整体风格和装饰,在这个既定的空间内,人们利用相关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对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做了调整和改造的设计,从而创造出了一个人为的环境,既可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而且对于满足工作中的需求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室内设计与室内装修是两个过程,两者中在对整个房间实行改造时,一个实现在前,一个实现在后,但都是针对房屋改造的必要存在。可以说,室内装修是室内设计的完美再创造。室内设计遵循的宗旨就是能将现实和理论完美的结合起来,根据房子具体大小和结构等,确定室内设计的风格和类型。室内装修是在室内设计之后才产生的,对于很多人来说,不了解这两者的具体区分,所以将设计与装修混为一谈。

二、室内设计的原则

1、遵循功能性与经济性相适应的原则

对于一个需要进行室内设计的房屋来说,他们最基本要想到这个设计你是适不适合他们,而是在设计完成后的适用性是怎么样的。在当今这个忙碌而又充满压力的时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因为在忙碌的工作之后,他们需要有一个心灵栖息的地方,家就是他们的依靠,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可以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感与放松感,他们的心情也会是非常的愉悦,这样在工作中他们才能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去做事情,这就会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相反,如果对于一个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人来说,居住环境更是要无可挑剔。如果这方面让他们感觉到了压力的话,他们会心情烦躁,这是非常影响他们工作的。因此,设计师们在对房间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是不是适合不同类型的人,满足现代涉及的需要,要注重人性化的发展,考虑他们的居住需求。如果不是年轻人的话,卫生间的设计应该是与众不同的,因为他们的行动不便,对于地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非常害怕滑到,因为他们的身体素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下降。如果是年轻人的话,那么对室内有菱角的东西就要注意了,因为他们的玩心很重,经常会磕磕碰碰。因此,室内设计要考虑到建筑物的低矮,尽量设计成圆形的没有菱角的。在这些适用性之下,最重要的就是要以经济性为目的,也就是说我们设计一处家居,最先考虑的就是价格,因为需要设计一处价格实惠,质量又好的房子确实少之又少,而且不同类型和群体,他们的物质基础也是不一样的,这必须根据他们自身的经济实力来装修一个房子。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成本的控制决定了你之前下的决定。这一理论的关键被公共大众所接受,这些都是比较人性化的一方面。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经济基础可以是第一个原则性问题,同样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2、室内设计的整体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原则

室内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设计,具有整体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原则。整体则是建筑本身,整体的效应要大于独立的艺术设计。现在,很多的设计师都是通过自己的想法来设计整个房子的,他们只是将自己的意愿和风格注入了房子中,这就破坏了整体性,这时建筑空间的完整度和建筑本身的使用度这个天平就会倾斜。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当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在建筑空间上面来说,人们更注重艺术层面的要求。所以,对于设计师来说,他们要把握好整个房间的布局,把握好整体性,从而确定房间的适用性和舒适感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只有最大程度的将艺术和人们的审美相结合,装饰出一种新的室内设计,达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目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想要更好的设计出作品,就要将他们自己的独特思维和环境空间的状况相结合。

3、最低限度的改变转换为创新

室内中很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有创新,创新意味着是一种新的效果的出现,创新就代表着有一定的破坏性。作为一门艺术,室内设计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拥有创新型的人才来拉动商品的品牌。如果每次室内装修都要大作改动,对于房屋结构和成本控制也都是不利的,而创新又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创新,它的创新主要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怎样以四两拨千斤的改动来换来最佳的效果才是值得提倡的,也是考验优秀室内设计师水平的一项标注。

4、遵循环保型的原则

遵循环保型原则,在设计过程中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比如在室内的桌子上摆放一盆绿色植物,这样不仅能够作为观景,又可以用来净化空气。尽量的吸收装修时残留的有毒气息。在装修用料上,尽量使用环保型的颜料,射阳可以减少刺激性气体等对人体的伤害。采用这种理念来对室内进行,无论从环境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人带来一种愉悦的状态,让人工作在一个非常舒服的工作环境中,人也会保持着最放松的状态。

5、遵循审美艺术的原则

室内的环境对人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因此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房屋可以使户主心情愉悦。近年来,人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压力越来越大了,提升下室内的设计效果是相当必要的。在这一原则下,人们对艺术的欣赏还是会渐渐回暖。

三、室内常见的设计风格

1、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

现代简约的风格当中,比较注重简洁大方,注重新材料和新手法的使用,并且将艺术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给予人们一定的舒适感。这种简单经典的风格比较注重表面装饰材料的运用和处理,其中包含的有肌理效果、色彩效果和心理效果等方面。简约的设计风格,任何形式与材料都会在审美上具有简洁性和美观性,相比其它设计风格价钱也相对合理,因此性价比是非常高的,受广大年轻人和工薪阶层的喜爱。

2、现代田园的设计风格

相比于高楼大厦,相对安静的田园风格更受大众欢迎,这让我们工作压力非常大的今天有一个相对解脱的地方来缓解。让压力大的人一回到家里就会感觉到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我们会感到轻松、放松、舒服。自然田园风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注重自然。在理论上,注重和倡导“回归自然”和崇拜自然美的,只有将自然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在当下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生活节奏超快中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个平衡,达到一个平衡点,在自然田园风里面,能感受到悠然自得的一种生活情趣。即使这样,在这个风格、这种设计原则里,粗犷是一定会有的,因为这样才会更接近自然,同样也更自然化了。这种风格大部分才的材料是砖、陶、木、石、竹等等。自然田园风在织物的质地上主要还是选取纯棉和麻这些天然制品,最好是越自然越能体现这个房间的设计风格。为了配合乡村风格,因为天然这一特点他们往往会在墙上挂一幅毛的针织物件,可能是乡村的风景这些。田园风格的家居同样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绿化成一个小型的绿色空间,比如家居的陈设摆放,都会对绿色进行重点的装饰或是仅在边边角角进行装饰,比如房间的窗帘布置情况,或者在房间内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创造出一种自然、高雅和淳朴的氛围就非常符合。这时,最佳的状态就是约几个好友,在这种风格的房间里,对月品茗,这又是另外一种世界。这种世外桃源的设计风格非常符合我们目前这种生活节奏快、压力过大的的白领人群,因为这些人经常会去寻找解压的方法。

3、时尚混搭设计风格

时尚混搭的设计与上述风格有相通之处,但是家居的形态、色彩和质感都是有所差别的。消费者对之前房子的设计风格已经比较满意,所以不舍得花费时间精力换掉,但要改变原有的房屋状态就要增加一些新鲜的事物。但是,这种混搭的风格和现代简约的风格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效果,只有注意好把握住分寸,才能体现到反差美和艺术的所在之处。

4、中式古典设计风格

古典中式风格的室内比较偏大气磅礴势的结构,大多以中国古代的装修风格装饰,比如是以木质结构为主,雕栏窗花,中国讲究匀称,字词基础上中式风格显得成熟稳重,这种风格完全符合复古生活的追求的人们,在表达上,一般偏向含蓄、端庄的精神境界。一般选择这种风格的人都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务必的热爱和喜欢。

5、欧式风格设计

欧式风格有非常多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时期,欧洲风格从古到今可以分为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欧洲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等等,虽然种类繁多,但大部分都是细致华丽的,同一个设计区域可能有相同的设计理念。不过这些风格被设计都非常的高雅和尊贵,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来装饰成欧式设计风格,往往这种设计都是高端人士的选择。在进行欧式装修的时候,注意与古典中式风格有相似之处,就要求讲究对称,这个对称是端庄大气的标志;其次是注重细节,比如明显欧式风格的壁炉、拱形门窗等这些符号式建筑,要注重细节的装饰。

6、日式风格设计

日式设计风格又称“和式风格”,以典雅的色调为主。日式的设计风格都是比较简洁的。简单是其中的核心,家居的陈列摆设都是以茶几为中心的,墙面大多是使用木质的结构作方格几何体的形状和细方格木推拉门窗相呼应。整个空间都散发着朴素的氛围,一般日式风格的设计都是非常简单的,就是因为不需要复杂的装饰,才能更切合实际的一点。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室内设计的要求也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层面上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室内设计应当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要尊重客户的需求,还需要符合现代设计的各种理念,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艳飞.试论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常见设计风格[J].现代装饰(理论),2016,01:32.

[2]魏玉峰.室内装修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常见设计风格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04:22.

[3]刘文峰.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常见设计风格分析[J].艺术品鉴,2016,07:60-61.

[4]祝婷,祝勇.试论室内装潢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常见设计风格[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1:252.

[5]刘杰成.室内空间设计中人性化、智能化、生态化的交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6]张鹏.电视演播室内界面造型美感与声学设计技术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

[7]熊红丽.论新中式风格与现代室内设计[D].湖北美术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