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公共艺术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雕塑公共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艺术是一种对于社会的真实反映,抽象艺术是从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自己本身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当今世界是一个鼓励多样性发展的时代,抽象艺术的发展正印证了这一事实。抽象艺术具有传统艺术没有的视觉冲击力,更加的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对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说,抽象艺术更加容易打开人们的思路,体会到在现今社会,时展的独特魅力,相比于传统艺术的不温不火,抽象艺术更加的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强自身表达的美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
一、城市公共艺术与抽象艺术的概念
1、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在二战后,在美国开始兴起的,艺术雕像从博物馆走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不仅包含着空间和场所的共享性,也包括着人们心里行的共同享有与协作,具有多种内涵。在这些理念和当今的环境下,公共艺术天然的具有一些现代化的特征,比如具有多元的表现形式、具有社会化的运营机制、符合城市的审美标准等。而城市的共公艺术作品首先具有开放性,具有普遍的共公精神和性质,面向非特定的人群[1]。城市公共艺术提案、审议、确定都应该尊重大众的愿望。其实施的空间应该包括城市空间、道路、广告路沿、树木等多种广阔的空间。城市雕塑就是人们在公共群体的社会结构中,在城市的公共环境中,以天然或者是人工加工的方式,制作出占有三维空间,并蕴含精神功能的制品。城市公共艺术中的雕塑不是简单的把艺术品放在公共空间之中,而是要与城市文化、环境、人文等向协调,使其具备社会属性与城市特征。
2、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也是在二战后兴起的,主要注重内在的、心理上的表现,以最简单的手法,表现出最深刻的思想。这一艺术理念希望表达一种精神的现实以及更高层次的现实,也就是主观表现上的无象性。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抽象艺术也包含着点、线、面、色彩、肌理等构成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整合与排序,就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感受。
二、抽象雕塑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1、室内公共艺术中抽象雕塑艺术的应用
当代内部空间抽象雕塑艺术主要体现在对公共空间的展示上,通过抽象雕塑对人们活动的空间进行装饰,营造一种舒适的氛围。比如大厅、廊道空间、餐饮空间等多种公共空间的展示。在室内空间抽象雕塑的营造中,主要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参与到室内空间的结构之中。也就是说,在室内公共空间的抽象艺术设计要与环境完美的结合,突出环境的特色。比如在某一书展中的抽象雕塑设计,无论是展台还是墙壁,都布置了白色的立方体,简单的线条、简单的形体,恰好构建出了纯白简介,安静沉稳的“心理真实”,人们马上就进入了书展的艺术氛围。再比如在thinkinghouse的设计中,作者运用多种的几何造型,独特、简介的抽象雕塑结构,与冷色的灯光和暖色的地板相搭配,创造出了独特活泼的艺术效果,切合主题[2]。
2、室外公共艺术中抽象雕塑艺术的应用
室外公共艺术中的抽象雕塑艺术要反应当代的时代面貌和精神,并与建筑、设施、环境等相融合,但是要突出的表达一种强烈的情绪。这就要求抽象雕塑作品要秉承时间与空间相联系的观念,把点、线、面、色彩、肌理相互联系,组成艺术家的思维和激情,着重展现视觉的流动性。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抽象雕塑要以基本的构成元素表达事物的内涵。总体来说,城市公共艺术中的首先艺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对自然客体的提炼、概括和展现,要抽取最具生命力和精神内涵的自然物象,形成对这一物象更高层此的认识和理解。比如作品永恒;另一种是以简单的结合形状作为纯形式的形体语言,以构建的方式创造空间造型。这一类型展现的是对人们理性的思考,情感方面的表达较弱,具有强大的张力和动感。
3、抽象雕像艺术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
当前随着人文精神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发展,两者的结合出现了以下几种特征。首先,体现人性化的特征,注重工具性和实用性,不再只是简单的纯艺术;其次,突出个性化,人们的雕刻师的主观感受和想法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不同的理念和想法使公共艺术中的抽象雕塑独具魅力;最后,抽象化程度不断的加深,提倡简约、简化却不平凡的设计理念。
三、结语
篇2
1建筑与雕塑的亲缘
1.1建筑与雕塑的历史渊源
目前,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范畴已经无可争议,然而建筑的公共艺术性很容易被忽视。从建筑与雕塑的历史渊源看,从古至今,它们就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像人和影子的关系一样,相互依附,相互影响。追溯历史不难发现,人类的建筑活动始终伴随着雕塑艺术的创作而发展。从古埃及开始,雕塑就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人民在石器时代就已经用庞大的雕刻艺术来装饰建筑物。建筑发展到古希腊时期,雕塑成为神庙建筑装饰的典范,大量雕塑依附在神殿之中,以帕台农神庙建筑为主要代表,它是雕塑艺术与建筑工艺的一次完美结合。到了欧洲中世纪时期,建筑和雕塑主要为宗教服务,如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它融合了雕刻、壁画、建筑艺术,繁复精美的雕刻装饰在建筑内外融为一体,让人分辨不出到底是建筑还是雕塑。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盛行,圣保罗大教堂便是古典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教堂内外的雕塑为了配合建筑的曲面形态,大都设计为富有动态曲线感的造型,与建筑完美的配合营造出一种华丽的上升感。
1.2建筑与雕塑的同一性
建筑与雕塑还具有很强的同一性关系,首先从内在角度上看,它们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都承载着人们的生活以及情感,它们最终都在公共空间中扮演着改善环境的作用,建筑与雕塑不仅是科学的、艺术的,而且还是人文的,人文精神与生命性是建筑和雕塑共同的精神内核。其次从外在角度上看,雕塑与建筑不同于其他公共艺术形式,它们都具有三维形态的空间特征,是以实体方式来营造公共空间,物质性和多维度空间是它们统一的基本要素。在用材上,雕塑和建筑有很大的相似性,如古希腊雕塑和建筑主要材料都为石材。古代中国的建筑材料大多为木料和泥砖,而中国传统雕塑的主要类型也是木雕和泥塑。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也日新月异,同时雕塑的材料也丰富了起来,大量玻璃、金属等综合材料都被用在雕塑上,建筑和雕塑在工艺和用材上都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最后再从创造者角度来看,雕塑家和建筑家一直以来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雕塑与绘画作为姊妹艺术,具有天然的密切关系,我们的建筑是雕塑和绘画与宏大体量的结合,拉斯金就曾说:“没有一位不是伟大的雕刻家和画家的人,能成为一位建筑师。因为他如果不是一位雕刻家和画家,他就只能是一位建造者③。”米开朗基罗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既是伟大的雕塑家和画家,同时还是世界第一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师。
2公共空间中建筑与雕塑的交融
2.1建筑化的雕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建设改变了以往城市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宽广的马路、高耸的大楼、开阔的广场等,城市空间的维度被扩大,这时的小型户外雕塑已经不能满足大空间的视觉需要和人们的审美追求。在材料和技术的推动下,新型的雕塑开始诞生,与其说是雕塑,毋宁说它是建筑化雕塑。此类雕塑作品不胜枚举,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就是典型范例。女神像高46m,加上基座是93m,它的底座是美国移民史博物馆,另设有电影院,从底座到火炬顶端之间设有内部旋梯(图1)供游客使用,由于游客要攀登171级旋梯才能到达女神像的头顶,所以后来在女神像基座安装了电梯方便游客上下。顶部女神头冠上的25颗宝石其实是女神像的观景窗口(图2),从头顶位置开始再攀登60级旋梯便可进入女神像的最高点,图1自由女神像内部旋梯图2自由女神像观景窗口最高点的火炬边沿上还可容纳12个人。这些可供人进入的空间使得自由女神像具有一定的建筑感,因此,美国自由女神像不仅是一座大型景观雕塑,而且还是一座百米建筑。在现代公共空间中,这类作品使人与环境的亲和性得到了加深,作为城市的公共性标志物,雕塑和建筑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类似这种的大型建筑化雕塑的公共艺术形式还有很多,它们的雕塑特性使它们大都被归纳至公共艺术的范畴内。
2.2雕塑化的建筑
在现代主义建筑盛行时期,建筑以实用功能性为主,摒弃了大量装饰,提出少就是多的设计口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局限性,由于过分强调功能,忽视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导致了千城一面的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蔓延,到处都是高耸冰冷的混凝土方盒子,很难满足公共空间里对环境的审美需要,更与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失之交臂,所以人们很少把方盒子状的建筑纳入公共艺术里去。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抨击了国际主义风格和现代主义思想,他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国际主义风格压制了设计师的才能,而且形式单调无味,严重影响大众审美的需要。于是,他预示着后现代建筑的新时期即将到来,给后现代主义建筑拉开了帷幕[4]。随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出现,雕塑也发生着变化,在波普艺术和解构主义的影响下大量雕塑出现在公共空间里,这些雕塑作品无疑给公共艺术形式增加了新的亮点。与之对应的建筑也逐渐呈现出富有雕塑感和公共艺术性的特点,比如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结构和管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特殊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效果,这座建筑更像是城市中一个巨大的装置艺术品,它是具有现代公共艺术性的建筑。再如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被称为20世纪的建筑奇迹,盖里在设计时扔掉了诸多建筑理论和经验,他更像个雕塑家,运用雕塑语言,通过艺术的手法把雕塑和建筑结合起来,他把自己的建筑理念和对当代艺术的精神体味结合成一座巨型雕塑,这座建筑无疑是公共空间中经典的艺术品。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对雕塑化建筑的支持,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对雕塑化建筑的催生,雕塑化建筑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对雕塑化建筑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便是借用计算机技术来构建富有动态的前卫建筑,她在北京的建筑作品银河SOHO就是其代表作,被誉为首都第一印象建筑,它同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一样,以奇特富有流动感的雕塑造型成为公共空间中一座具有标识性的公共艺术性建筑。虽然现代建筑不像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那样与雕塑结合,但这不能说明这些当代先锋主义建筑不是雕塑化的建筑,我们要区别以往雕塑与建筑结合的形式,现代建筑与雕塑的结合方式不是通过以雕塑附加在建筑内外的形式来看,而是现代建筑通过对雕塑语言的提炼,用艺术的手法更象征性更全面性的与雕塑结合了,建筑不再是一座通过雕塑依附而存在的建筑物,而是一座独立的公共艺术化建筑。库哈斯设计的CCTV央视大楼(图3)便是很好的例子,央视大楼完全超乎人们对以往建筑的概念,它以雕塑语言来诠释建筑的形态,它是以一座巨大雕塑的身份矗立在城市的心脏。库哈斯设计的央视大楼形状让我们想到了雕塑家野口勇的环形雕塑作品(图4),它们十分相似,两件作品的重心设置极其一致,而简洁的环形形态也大同小异,这就很好的说明建筑和雕塑具有同一性,库哈斯用这种纯粹的雕塑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建筑如何用简洁的身姿与周围公共景观环境构成可以呼吸的关系,形成了让人过目不忘且精神振奋的公共艺术景观[5]。央视新大楼这座建筑与以往的建筑不同,它不仅与雕塑的表现形式一样,有着简洁和充满力量的外表,而且还和雕塑具有一样的隐喻功能。首先,它所代表的是社会公众心目中最信赖的媒体机构,所以它的建筑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是简洁、肯定、充满力量且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其次,央视新大楼的设计理念也映射了当下的中国,大胆、创新、不羁,它摆脱过去所带来不必要的包袱,对未来充满信心及憧憬,它就像一个迈着大步的巨人,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佳写照。从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来看,央视新大楼和雕塑同样具有公共艺术属性,它显然是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化建筑。图3CCTV央视大楼图4野口勇环形雕塑作品随着现代建筑与雕塑之间的有机结合,雕塑语言已然成为建筑构造中最直接有效的表达方式。正如英国学者彼得•柯林斯所说:“我们从过去40年中所目睹的变化,并非由于雕刻从建筑中消失的事实,而是由于建筑已经变成了抽象雕刻的一种形式的事实[6]。”如果说建筑化的雕塑是公共艺术的新形式,那么我认为雕塑化的建筑它就是公共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3结语
篇3
关键词:陶瓷雕塑;材料;公共环境
1 色彩的表现
陶瓷材料在色彩的表现上与其他材料不同,一般的材料是通过颜料(丙烯、油漆、烤漆)来改变自身颜色,这样一来,在颜料的包裹下材料自身特点被淹没,材料语言得不到体现。而陶瓷材料不同,它是通过釉料或色粉在高温烧造后来体现颜色的。它是不会被釉料或色粉所影响自身特点的。恰恰相反这正是陶瓷材料的独特之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如今釉料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大大拓宽了色彩的丰富性。每种颜色还可以分为亚光、无光、有光三种。这可以使创作者发挥无限的艺术想象,可以给欣赏者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融入在环境中的陶艺还可以借助光的技术和效果体现色彩,光与色浑然一体的弥漫在空间环境中,使得作品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空间,体现时代的气息。朱乐耕先生创作的《生命之光》就是通过光源在不同的角度精心定位,在作品上产生不同的阴影效果,打上不同的有色光,使作品充分的融入环境,营造出独特的环境空间氛围。日本的会田雄亮设计的《纪念碑广场》巧妙地运用光效,给环境增添了一分神奇的梦幻效果。这是小濑市富有盛名的大型陶艺作品。陶瓷的釉面可以根据需要达到光滑致密的程度。目前在国内已经成功的研制了一些新的反光陶瓷,这是具有高折射率的陶瓷复合体新型材料。它可以代替传统的玻璃、反光漆、金属等材料。运用于特殊的环境中。日本的清水六兵卫研制的闪光釉,在用于环境陶艺的作品中可以反射周围的环境颜色,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光线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还产生了一些特殊陶瓷材料,如发光陶瓷、透光陶瓷等等。这些陶瓷在颜色方面和性能方面上的变化,都将为户外陶瓷雕塑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此外户外雕塑中色彩的恒久程度尤为重要,陶瓷的釉料永久不会变色或褪色的特性,使得陶瓷艺术品在户外环境中能历久弥新,永久的保持光鲜亮丽的色彩。在这一方面恐怕没有任何一种材料能与之相比,在洪武年间建造的九龙壁,如果没有陶瓷这种材料,那么它鲜艳的颜色是无法保留到今天的,试想一下用其他材质去制作,无论是金属、木材、石料都会在经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下腐蚀、风化,那么我们今天也许无法看到这件气势磅礴,光彩艳丽的九龙壁了。
2 材质肌理的表现
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在关注雕塑形态塑造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雕塑表面肌理的特征,它在雕塑艺术中的审美价值不可低估,它有着其他表现手法难以达到的美学特质。
肌理一般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它分为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两类,前者是未经过处理材料本身存在的纹理如木纹、布纹、皮毛等。后者是经过人为处理过的纹理如塑痕、刻划、挤压、打磨、彩绘、笔触等。肌理在雕塑创作和展示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构成艺术品的外部特征,是艺术家观念、情感的有机成分。所以肌理一般是艺术家选择材料的重要的参考。肌理效果与肌理美是陶瓷材料最具表现力的艺术语言,是陶瓷雕塑不可缺少的艺术表现手法。肌理语言的发掘是各类艺术形式所注重研究的课题。就陶瓷艺术而言,肌理的探索与研究直接影响到陶瓷艺术语言的推进与特性的发扬。日本的陶瓷艺术家伊藤公象说:在这30年的创作的生涯中,我已经形成了一种“褶皱”的概念,即那种从物质材料中生成的“爱”。用切得薄薄软软的陶土形成的多软面体、利用陶土与纸的相互作用,活用土的收缩,得到复杂的起伏形状的连续的“褶曲”、挖取废土场的冻土烧成泥浆再涂在陶板等等的表面,冻成“烧冻土”等。那无数的曲面和曲线,以及随机的起伏的集合体所体现出的东西,我称之为“爱的褶皱”。它的作品《池中之浪》、《黏土的爱神》、《林间羊肠小道》充分的利用了陶瓷材质的泥性经过特殊手段呈现出褶皱的肌理美。朱乐耕为韩国麦粒音乐厅设计制作的《有阳光的的日子》,作品的肌理给人以美的享受。日本陶艺家会田雄亮,他的陶瓷雕塑作品特点是将陶艺与建筑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从真正意义走进人们的生活。他的作品前卫抽象,融入了日本的禅宗文化精神又结合了西方表现主义的理念,尤其注重陶瓷材质美感的展现,将泥性的肌理、釉色窑变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形成了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给予欣赏者带来精神上的震撼,同时体现了作品的真正意义和存在的价值。陶瓷材料表面肌理效果种类很多,特殊肌理如亚光、裂纹,褶皱,干裂,龟裂等。其中釉料在烧制中产生窑变所随机形成的变化莫测的肌理效果,构成了陶瓷艺术特殊魅力的组成部分,这是在雕塑中无法企及的肌理效果。这些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肌理效果在陶瓷雕塑中应用,不但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而且还增添了作品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参考文献:
[1] 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应立国.城市雕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黄焕义.环境陶艺设计与城市文化色彩[J].中国陶艺家,2007.
[4] 甄珍.环境陶艺的空间整体性[J].美术大观,2008,8(248):22.
[5] 阿诺德·豪译尔.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篇4
关键词:公共艺术、合肥市城市雕塑、地域文化性
一、公共艺术的地域文化性
公共艺术是一门动态系统的综合艺术,它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既具有时间性又具有多变性,它与周边相融合,以美化环境为宗旨。公共艺术就是面向大众,满足大众需求为目标,通过调研、构思、制作为公共社会服务来实现艺术的创造活动。本文研究的公共艺术范即指那些置于公共场所的由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和具有艺术风格的公共雕塑,因为它们具有美化环境、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表达文化气息的作用。
公共艺术作为现代城市中一种日趋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是展现城市风貌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公共建筑、公共景观以及一些城市雕塑等构筑物,一件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美学审美功能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展现出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与精神风貌。它的创作以及表现形式需根据外部世界相联系,融入周围的文化环境氛围,包括建筑、房屋、街道等,地域性公共艺术是指某一地域内公共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性特征。不仅是视觉传达还是精神的传递,地域性公共艺术本身就需具有展现所处地域特色的重要功能。从创作理念上来说公共艺术在创作时不能脱离外部世界,必须根植于自身的文化环境之中,建立在周围的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等条件之上。从政府作为来看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的诞生还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运作模式做保障。
二、城市雕塑的地域文化性的表达
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造型多样,内容丰富,以特定的形态向人们传达设计师的思想感情。它体现出这个城市环境的自然景观以及和周边建筑景观相互渗透,共同构成某一城市的地域特色。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应具有独立的审美观赏价值以及雕塑自身所表达的精神价值。成功的雕塑无论从创作的题材还是表达的意蕴,具有严谨的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而它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它作为一种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
一件城市雕塑作品的创作要进行实地的调研,明确它在城市环境中扮演的角色,考虑与环境的空间关系,雕塑自身的造型要素等是否与周围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像吻合,是否能够反映出这个城市特色、城市文明和城市的历史。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能够满足大众审美欲望,更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首先明确雕塑在环境空间中的作用,与周边的建筑、绿化、广场等公共空间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城市景观;其次城市雕塑需注重纪念、教育与传播,使它能跨越时间空间,突破国家和语言的障碍,传播某种思想、意志;再次,城市雕塑也不应是高高在上,让人被动的接受,而是注意与这一城市市民的参与与互动,起着梅花环境、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目的,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它的代表意义重大,既可以折射出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也可以彰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
三、合肥公共艺术的地域文化性表达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雕塑的一部分,它和群众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对城市风貌影响也是最大的,旨在公共环境空间中建立美化和装饰环境的雕塑。
合肥的城市雕塑起步较早,初步统计,目前合肥共有城市雕塑百余座,既有数座高达10米以上的大型雕塑,也有几十座体量不到3米以下的小型雕塑;合肥雕塑不仅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圆雕、浮雕和透雕等不同样式,同时合肥也拥有不同功能的雕塑类型,既有纪念性的雕塑,也有环境雕塑、公共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园林雕塑等多种类型。这些形态各异,内容丰富的各类雕塑大多都集中在市中心和长江中路、淮河路步行街及南淝河两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有:环城公园动物系列雕塑、九狮雕塑、步行街系列雕塑、和平广场系列雕塑、胜利广场“中国结”雕塑及逍遥津公园内张辽像等。这些雕塑作品不仅装点和美化了合肥的城市环境,提升了合肥城市形象,丰富了合肥的城市景观特色,也满足了合肥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让市民感受到合肥城市文化的气息和跳动的脉搏,也更能体现合肥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质。
政府新区天鹅湖畔边的几座雕塑坚持主题多样性与风格统一性的有机结合,让我们通过以下两组雕塑来简单认识这座城市。一是具有地标性的典型代表作品“鱼水情”,二是具有深厚生活气息的场景雕塑。
在天鹅湖东北角,一座高18米雄伟而巨大的“鱼水情”大型雕塑矗立在天鹅湖畔。整座雕塑以火红色调为主,采用不锈钢板焊接而成,体现合肥“双拥模范城”军民鱼水情深。此座雕塑在形式上采用了抽象塑形的方法,以“鱼”为基本设计元素,进行概括与提炼,高低造型的节奏感,曲线的韵律感,比例的协调感,点、线、面、体构成要素的对比,符合调和对比的形式美规律,增加整体视觉美感,都让整座雕塑灵动起来。红色的流线造型,利用自然光线的变化,调节出丰富层次的光影效果,清晰的明暗关系,将原本金属质感的雕塑又塑造出了红丝带般的飘逸感觉。鲜艳的红色与天鹅湖碧蓝的湖面相衬,高纯度色调的对比,让整体环境生机勃勃。穿插的圆孔等设计,既像是鱼的眼睛,又表达出军民互相渗透的情感,点与线的呼应,给作品添加了时尚的跳跃感。从整体形态上“鱼水情”雕塑作为新时代政务新区的代表性建筑,充分体现了合肥城市的时代感和现代感。
从内容上来说,此雕塑创意来源于“军民鱼水情”,充分体现了合肥作为“双拥模范城”的意义。鱼与水相互依存,军与民相互扶持,军民一心,共建新时代的大合肥。政务新区作为合肥政治的中心地带,在此环境下用这样的主题贴合,恰如其分。所以无论从形式、造型、色彩、结构,还是从周边的环境、地理位置、民众的欣赏水平、宣传的理念各因素,“鱼水情”雕塑作为合肥政府新区典型的代表性的雕塑,很好的展现了新合肥的新面貌。
我们再来欣赏在天鹅湖畔公园内非常具有生活文化气息的场景雕塑。整幅作品以自然色,具象的人物姿态为主。写实的表现形式,精湛的塑形技术,生动的人物形象,可爱的造型,生活化的场景与环境浑然一体,为公园增添了一抹生动气息。让市民可走上儿童巧渡独木桥的动态场景,让公共雕塑不再冰冷,与这个雕塑作品互动,使人们的活动与环境、雕塑成为一体,给雕塑注入新的生命和情感。
结束语
我们在创建城市雕塑时首先需保护化境,而不是破坏环境,是城市的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这是雕塑家必须考虑的后果;其次我们要尊重传统,在传统的基础添加这座城市这个时代的新创造以及对城市雕塑的个性化表达,对民族传统、城市特色和居民特色的把握。
一座成功的城市雕塑将会成为某个国家,某座城市或是某个时代文化的记忆点,它将成为传承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不可否认,目前的合肥的城市雕塑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构思或是布局规划都需要进行加强和管理,缺乏精品力作。在合肥这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中,我们呼唤新思想、新观念,运用新材料、新手法,采用新形式,新语言创造新雕塑,能够体现出合肥市的蓬勃发展以及大城市时代新风貌。
参考文献:
1、鲍诗度.城市公共艺术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 城市雕塑;公共艺术;艺术监督与管理
一 当代我国城市雕塑的意义与问题
1. 城市雕塑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所处的生活环境质量及精神需求高度重视,城市雕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部、建设部在2003年定义城市雕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道路、广场、绿地、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公共建筑物及其他活动场地建设的室外雕塑,属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当中的艺术形态。”在现代城市景观中,城市雕塑是最重要的艺术因素之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城市雕塑凝聚着城市的文化与历史,是一个城市精神的表现。城市雕塑作为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增进交流、扩大影响的艺术品,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环境中,成为城市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孟德斯鸠在《论趣味》一文曾讲到:“人们总想扩大自己的眼界,愿意看到尽可能多的空间,精神总是想逃避界限。日常生活中很难达到这个目的,只能借助于艺术的帮助。”城市雕塑艺术是以立体的形式放在空间环境中,人们便可以获得一个自由欣赏的空间。人们可以选择任何的角度和距离,去观赏这样的雕塑,这种变化的视觉为城市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城市雕塑在融合了地域和民族风情后,也融合了历史的某种关联,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想象。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所言:“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城市雕塑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的精神象征和标志,使人们对这个国家或城市文化、风情、历史及现实有着更为鲜明、深邃的认识。
2. 我国城市雕塑目前存在的问题
城市雕塑艺术是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的写照,是一个城市历史的缩影。由于行政手段往往在城市雕塑建设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城市雕塑建设显现出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盲目追求高大的形象工程,不考虑城市的历史与空间环境因素,造成了大量选址不当、品位不高、造型粗俗、盲目效仿西方的城市雕塑等现象。在这些雕塑作品中还存在过度模仿西方抽象雕塑,一味地采用抽象形式,造就了诸多的视觉垃圾和毫无艺术感染力和文化价值的雕塑。在这些巨大而华丽的装饰性雕塑,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民族语言的缺失。模仿、抄袭的雕塑代替了本土文化、当代精神的作品。
国内城市雕塑的创作队伍而言,也是鱼龙混杂。常有一些人本不是雕塑专业出身,略知一些雕塑知识的皮毛,但是胆子大、关系硬、门路广,就到全国各地承揽雕塑业务。由此导致我国的城市雕塑面临良莠不齐的局面,我们也便很容易解释目前很多品味低下,与城市文化,周围环境不协调的雕塑产生。
为了城市雕塑的管理,我国也采取了诸多措施。2001年“雕塑家论坛期间”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授编发了《中国雕塑家公约》、《城市雕塑招投标暂行条例》、《城市雕塑工程预算暂行定额》 等文件讨论稿,并于1993年由建设部文化部联合颁发了《城市雕塑管理办法》。但是即使这样,这些条例的很多条款与实际操作还是有些差距,在总体上也只起到现实的指导作用。我国的城市雕塑仍然面临着管理与监督的不健全,导致了我国雕塑艺术市场秩序混乱,品质伪劣,严重缺乏艺术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我国目前除了少数几个大城市以外,绝大多数城市缺少专门的城市雕塑管理机构。如果我国能够建立行之有效的艺术监督管理机制,城市雕塑规划、建造、维护等过程也就会少走弯路,也会提高我国雕塑的总体水平。
二 城市雕塑项目的规划与艺术监督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兴起,我们今天的政府和全民比任何时候都关心城市公共环境的建设,城市雕塑建设也前所未有的得到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城市雕塑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大量粗制滥造,品味不高,缺乏人文精神的雕塑映入我们的眼目。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艺术规划和监督环节的缺失造成了今天雕塑乱想的根因。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监督体制。
我们必须建立由地方民俗专家、教授、政府、民间协会,公众代表组成的城市雕塑委员会。只有摆脱行政化领导拍案定夺的方法,建立一套由雕塑委员会组成的委员会决策、管理、监督的体制,才能保证城市雕塑决策的正确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据笔者了解,到目前为止,很多城市尚未建立管理城市雕塑的体制的常设机构,这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城市雕塑随意性大,城市雕塑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篇6
家具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聪慧的匠师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究和总结,到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成熟的雕刻技术。随着工业革命以后的机械化和批量化的生产要求,在家具生产中逐渐引进钻、刨、锯、镂洗机等机械设备,利用现代的工艺技术让传统工艺得到新鲜的血液。然而,在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家具企业中,家具雕刻装饰图案的生产,主要以手工雕刻为主,费工费时,生产效率低下,导致家具成本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弱,难以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图案雕刻工艺进行改进,使手工和机械雕刻能更好融合,从而达到提高家具图案雕刻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1雕刻的类型
木雕工艺在明清家具装饰中应用最为普遍和广泛。用木雕工艺装饰的家具,具有古朴典雅的风味。从木材质地来看,家具雕刻可分为硬质木雕和软质木雕,习惯上称硬质木雕为红木雕刻,软质木雕为白木雕刻。从表现形式来看,家具雕刻可以分为线雕(阳刻、阴刻)、阴阳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半浮半透雕以及圆雕等。另外,木雕工艺吸收了中国牙雕、竹雕、石雕等多种工艺的长处,融合成自己独特的技艺,在明清家具中展现了自己的独特的魅力。
1.1线雕
线雕分为阴刻线雕和阳刻线雕。其中阴刻线雕又称“素平”,雕成的花纹刀口端面呈现“V”字形,以线条优美,自然见长。是一种以刀,效果近似写意中国画的雕法,凹下去的线条与家具平滑的表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一种自然的美。常见在箱、柜、床及屏风等各类板面上雕刻.阳刻线雕,又称“平雕”、“平浮雕”,其凸出的雕刻平面与凹下去的底子都是平面的,加工比较容易。
1.2阴阳雕
这种雕刻手法是在家具表面随图案轮廓线铲出阴面和阳面,阴阳面的交界线便形明清家具雕刻装饰图案现代应用的研究成了图案,有的还在凸面中画施雕刻,使图案更加丰富。一般只在家具表面挖地铲平,仅起凸凹,省工省时。所雕图案线条舒展流畅,韵律感强,题材常以云纹、仿古玉纹、卷珠及一些变体兽面纹等雕刻装饰为主,意吉祥,具古朴美。
1.3浮雕
也称“凸雕”。所雕刻的图案或文字在阳面上,是一种以线为主,以面为辅,线面结合来表现图案结构的雕刻技法。它与阳刻不同,浮雕凸出的阳文要有逼真的神态,有一定层次,外轮廓线准确。根据层次深浅不同、物像凸起的程度不同,可分为浅浮雕和深浮雕(或称高浮雕)。浅浮雕一般雕刻深度为2到5毫米,画面很薄,构图精炼,少交叉重叠,层次较少,但通过严谨的刻线,图案还是呈现出立体感。5毫米以上的雕刻一般则为深浮雕(或称高浮雕),图案深浅对比悬殊,层次较多,立体感强。浮雕的装饰效果十分好,尤其是深浮雕,其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甚至可以表达复杂的情感,深受世人的喜欢。
1.4透雕
透雕是指无光地,完全透空后的浮雕手法。漏空为白,以虚间实,使花纹图案更加明丽醒目,是明清家具常见的雕刻形式。它介于圆雕与浮雕之间,空间感很强,一般是在木板上用钢丝锯条锣割出空洞,并施以平面雕刻的一种工艺技术,民间俗称“拉空花板”。透雕工艺一般要经过绘图、锣空、凿粗坯、修光、细饰等工序,因为它匀称、透空、视线不受阻碍,玲珑剔透,有强烈的空间感,极富装饰效果。在床、桌等家具上常用此雕刻技法。
1.5圆雕
也称“立体圆雕”,即立体雕刻。雕刻出来的是立体实物,观赏者可以从中看到物体的各个方面。如许多太师椅上的龙头、狮子头等。圆雕可以增强图案的装饰效果,提高被装饰物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圆雕的工艺比较复杂,造型常常要做三维处理,其基本操作程序为:切割外形、凿粗坯、细饰。2现代雕刻工艺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工艺形式来实现家具图案的雕刻装饰效果。如可以采用塑料成型工艺、实木压花工艺、激光雕刻工艺以及数控雕刻工艺等,学习和借鉴国外采用多种技术和工艺来实现图案的雕刻装饰艺术效果,从而进一步使家具雕刻装饰部件生产实现专业化、批量化生产。
2.1塑料成型装饰工艺
现在许多古典家具企业都采用塑料(树脂)为原料,用化学成型的工艺方法来生产家具的雕刻装饰件。这种工艺使雕刻装饰图案生产更便捷,而且可以高效率,低成本,且获得较好的装饰效果。目前,家具生产企业对塑料成型装饰工艺的运用已经比较广泛,许多家具的表面都运用这一工艺来进行装饰,但是由于各种技术的不成熟,使得该工艺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塑料成型的装饰图案与家具的木质材料之间的接合难题、以及变形问题成了众多该工艺进一步推广的原因之一。
2.2实木压花制作工艺
实木压花家具图案装饰,近似于雕刻的风格,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它是利用配套的定型模具,把经过其它设备加工制成的木制坯件放在模具中,在压花机中热压成形,冷却后再经加工组装而成的一种家具。它加工工艺比较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在实木压花过程中,热压温度、热压时间、木材含水率、压力等是其主要影响因子。
2.3激光雕刻工艺
木材激光雕刻是用高功率密度的激光作用在木制品表面上,通过计算机直接CAD系统及专用软件,控制激光按CAD提供的木制品花样的要求进行扫描,当激光作用在木制品的任意表面时,其表层木材立即汽化,显露出带黑色的花样。目前,激光能有效地雕刻木材、胶合板和刨花板,它在加工过程中没有锯削,可在任意方向上雕刻出任意图形,没有工具磨损和噪音。另外,激光雕刻精细,加工的边缘没有撕切和绒毛,这些是机械雕刻工艺所不能比拟的。但激光雕刻有比较深的炭化痕迹,尤其是切边呈黑色,影响图案美观。
2.4数控雕刻工艺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和数控(CNC)加工技术的发展,运用数控雕刻来生产家具雕刻装饰图案已经开始盛行。这也将改变目前中国家具企业在图案雕刻工艺上长期依赖手工作业的局面,实现图案数字化,制作方式精良化、敏捷化和即时化。
篇7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城市雕塑 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
一、公共艺术的相关阐释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是市民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公共艺术既包括暂时性的艺术作品,也包括永久性的艺术作品,诸如雕塑、音乐、戏剧、壁画、建筑、媒体艺术等所有面向公共领域的媒介皆包括在内。
(二)公共艺术的主要特点
公共艺术的特点有很多。例如:公共性,参与性,互动性,过程性,多样性,问题性,观念性,地域性,强制性,通俗性,综合性。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公众的参与性。公共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公共性。互动性:公共艺术从字面上就有“平民化”倾向,也提示了作品需要被广泛关注的社会效应,以及公民参与的含义。
二、公共艺术中的城市雕塑
(一)城市雕塑的概念
城市雕塑,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作品,也称之为“公共雕塑”或“环境雕塑”。城市雕塑不仅有艺术性的点缀作用,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品位和精神风貌,成为城市建筑和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从实体趋向于空间,由此改变了自身与环境和人的关系,使公众真正融入一种轻松愉悦的空间环境中,对缓解人在快节奏生活下的紧张、疲惫与寂寞感有极大的帮助。
举个简单的例子,建于1887~1889年间的埃菲尔铁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公共艺术。埃菲尔铁塔是为纪念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而建。从这个方面看,它从一开始就刻意要成为世界性的公共艺术。然而,起初建造时,埃菲尔铁塔却遭到了来自巴黎市民和当时杰出的法国艺术家、作家的批评,有些人认为它像一块眼疤,不适合放在巴黎建筑的背景里。尽管当初有这样的非议,但如今埃菲尔铁塔却被全世界视为人类的创造力和科技成就的象征,而且也是巴黎人民的骄傲。截至2015年,埃菲尔铁塔已经接待了数10亿游客。至今它还是世界上游客最多、接受度最高的公共艺术。
(二)城市雕塑在中国
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从改革开放的初期,便受到了国外的影响。很多雕塑家、建筑家通过出国考察的方式学习西方的城市雕塑和建筑。1980年9月,以刘开渠为团长的赴法国、意大利考察团归国后,赴全国各大城市为市级干部和雕塑家讲学,向市民们宣传普及城市雕塑,提高人们对城市雕塑、对美化城市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专家们的宣传与普及,我国的城市雕塑得到了有力地发展,一股对城市雕塑热在全国悄然兴起。1981年《美术》第七期出版了雕塑专刊,发起了城市雕塑的讨论:提出“雕塑艺术应该为美化城市服务”的口号,对雕塑过去存在的问题、雕塑和建筑的关系、雕塑和环境的关系、雕塑和人的关系、雕塑的题材、形式、风格、作品、室外雕塑的资金及作品来源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到了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转型中,中国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的发展使得原有的城市公共空间得到扩展。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和重点城市在经济化和商业化的影响下,对公共空间的装饰呈现出较以往平民化和福利化的趋势,这个时候的公共艺术对市民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态度。这种状况首先是从雕塑公园的出现开始的。如:北京市怀柔县委、县政府和八道河乡政府共同筹建的“怀柔山林雕塑公园”,1996年由青岛市委、市政府与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联合筹办兴建的青岛名人雕塑园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到2003年,中国具有各类公园达10万多个。桂林2010年建成的雕塑公园是当今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最具特色的国际雕塑公园桂林愚自乐园。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雕塑得到了高度的繁荣和发展,城市雕塑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中得以重视,出现的优秀作品数不胜数。尽管目前关于城市雕塑的系统体制还不是很健全和完善,但近年来在经济的推动下,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城市雕塑,至少在客观上,它促进了与其相关学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形象,同时也促进了景观和城市规划设计师队伍的形成。
三、公共艺术的思考
(一)我国公共艺术现存的问题
公共艺术,推而广之,就是广大公众共同的艺术。国家民众的艺术。因此,和艺术博物馆、艺术展览馆中对公众开放展出的艺术一样,公共艺术属于国家文化艺术制度的一个部分。在我国,虽然城市现代化的进程有力地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公共艺术仍然却存着许多问题:第一,华而不实。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门面建设,表面上富丽堂皇,实则毫无内涵和美感可言,导致了大量劣质、低级的公共艺术充满市井,在经济和公共空间上都形成巨大的浪费。第二,公共艺术体制的缺乏以及公共艺术权力的滥用。公共艺术不是从公众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代表权力的政府的决策者的角度出发,从而使得公众艺术脱离公众沦为个人专权或局部利益集团权力的符号象征。第三,公共艺术缺乏相关的资金来源、使用等立法保障和监督机制。谁有钱谁就来设置公共艺术的现象屡见不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公共艺术在社会发展、艺术制度、观念思想、艺术技艺、公众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不过我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制度的健全,艺术观念思想的完善,艺术技术水平的提高,公众素质的提高,这些问题都将逐步得到改善和解决。
(二)结语
公共艺术在我国发挥着创造美好环境、塑造市民性格,丰富市民精神的重要作用。在我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当代公共艺术应该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现实和公众市民的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合理地借鉴西方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经验,并总结自身当代公共艺术中的典型案例,从而促进我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艾永生.试论城市雕塑与环境的和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7(3).
[2] 林保尧.公共艺术的文化观[M].艺术家出版社,1997.
[3] 永辉,鸿年.公共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5] 应立国.城市雕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公共环境雕塑 社会价值 艺术价值 人文价值
公共环境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它文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它既可以歌颂业绩,纪念历史人物,宣扬民族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又可以装饰环境,美化和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对群众进行美和思想教育;它不仅可以用艺术的感情鼓舞群众,而且能以美的形象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好的公共环境雕塑往往成为一代文化、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标记。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留下不易磨灭的足迹,成为历史的见证,有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巨大的社会功能,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公共环境雕塑是以表现生活为根本的,也就是时间—空间的序列变化引带出一种氛围、一种意境或者是一种气势的序列变化,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从而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公共环境雕塑如同音乐一样,它超出了环境美化的功能,直接表现出有预定指向的目的性和思想主题。
如果我们利用价值论研究公共环境雕塑的审美问题、艺术问题,就可以摆脱单纯地从认识论研究审美观所带来的许多缺陷和积弊。这样不仅避免了那些普遍存在的对公共环境雕塑的泛意识、泛认识的印象,同时也能自觉地引导人们去探索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价值,为公共环境雕塑的发展开创一个光辉的前景。但是,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在公共环境雕塑的价值论中属于较高层次,而且比较难以把握。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构思是公共环境雕塑创作的核心,它要求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仅有好的雕塑技巧并不一定能产生好的作品。创作构思包括了作者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从定题选点与分析原始资料直接组织造型构思,要求作者不单纯作形式上的处理,重要的是总体结构的安排。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构思还应体现在它的生动性上,应该赋予雕塑所用的石头或金属以生命,这在构思时应首先考虑。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价值表现在要处理好真实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为了讲求真实就被动地无选择地抄录自然,个别现象的外表抄录即使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也不能说它们是艺术。雕塑家的任务应是在许多个别的现象中,抽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特征,加以形象地概括,才能产生主题明确的艺术品。在创造中不应把直接形象作为追求的第一位,而应把握产生这一形象的原因,即为什么产生这一姿态、这一情绪、这一愿望。
公共环境雕塑的大影像和外轮廓构成了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另一个侧面,对那些矗立在山顶、海边、广阔的平原或河岸的雕塑来说,以解决雕塑的外轮廓和影像作为创造的重要环节尤为必要。因为这些雕塑,近观机会少,远看机会多,人们不容易接近。如果雕塑安置在城市建筑群里的中心广场,雕塑四周的环境是建筑物,那么就要认真考虑雕塑的外轮廓影像与四周建筑物外轮廓线的关系问题,应当力求使周围的建筑群形象与雕塑形象形成有机整体。
公共环境雕塑应服从于创造意境的要求,要有助于扩大空间,要有助于丰富欣赏者的美好感受,令欣赏者从有限的空间看到无限的空间。由于公共环境雕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于扩大空间、构成意境,使欣赏者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因而它就可以使欣赏者对整个宇宙、历史及人生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公共环境雕塑同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具有人文的价值,这不仅取决于公共环境雕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且因为它倾注了雕塑家的认识与感情,内涵丰厚隽永,表现完美动人,兼具社会与人文的双重价值,因而具有永久魅力。
公共环境雕塑,虽然有各种材料,但却是奇妙的,富有人性的,它起着使人同自然进行交流的某种媒介作用。仅此,雕塑比起公共环境空间中的其它建筑物,便与人更贴近。
参考文献:
①郑觐、潘绍棠编著:《世界雕塑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郑州,1989。
篇9
关键词 公共雕塑;色彩;运用
色彩在环境中具有强烈的识别性,在公共雕塑中,往往材质色彩的识别性比雕塑的形体的识别更引人注目。公共环境的色彩主要由公共雕塑、建筑、道路、广场、人群、草木等多方面的色彩组合而成,其中公共雕塑作为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色彩更显示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在公共雕塑的创作中,应根据环境的需要,以及人们对于色彩的主观审美感受,使公共雕塑与周围的环境呈现出一种适当的和谐和对立,在对立中取得统一,在和谐中突出个性。
一、材质的自然色彩
材质本身具有的色彩感对雕塑的表现力具有较大的影响。比如在古代雕塑多采用天然材质,比如玉、石材、木材等。材质本身的色彩具有其独有的色彩和质地美,这种材质的自然的本色美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审美,对于塑造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烘托作用。
天然材质的色泽美具有其特有的视觉感和审美,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这样形容大理石:“因为它纯白无色,光泽温润,特别是它的颗粒组织和温和的反光,比起白粘土似的死气沉沉的白膏岩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大理石的质地细腻,在造型中能很好地表现形体表面的微妙起伏和变化;青铜的感觉就不同,适合运用于感情奔放的题材,特别是氧化过后,其色泽给人厚重、斑驳和沉静的历史沧桑感。许多雕塑艺术家擅长用材料的自然色彩,比如亨利摩尔就经常使用大理石和铜为材质进行艺术创作。材料的本色是一种最原始的艺术形态,它具有原始的生命力和张力。材质的天然本色在现代公共雕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公共雕塑材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材质的人为色彩
随着雕塑艺术家观念的转变,追求新方式和新手段成为一个趋势。艺术家不再拘泥于传统材质色彩,发掘和运用更多的现代手法追求材质色彩的更多特殊效果,或者把各种颜料于雕塑材质表面进行材质色彩的改变。多元化的创作手段与观念,极大地丰富了公共雕塑的色彩空间。公共雕塑中色彩的美是一种和谐,一个成功的公共雕塑不是盲目地搁置色彩,而是协调与环境、人的心理、地域特征相结合,运用色彩美的关系,无论是纪念性雕塑,园林中的小品雕塑,还是标志性雕塑,都要因地因人制宜。因为公共雕塑是环境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服务和服从于整体,在统一的周围环境中发挥自己的风格和个性价值,使公共雕塑在环境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材质的色彩与雕塑主题
公共雕塑的色彩应与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相契合。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作为具有精神价值取向的公共雕塑艺术,其色彩总要传递出其特定的信息,《罗丹论艺术》曾指出:“色彩的总体要表明一种意义,没有这种意义则一无美处。”这就需要雕塑艺术家了解不同的色彩所具有的精神价值和它们不同的象征意义,所以在艺术创作中要注意雕塑材质的色彩象征意义应与雕塑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相一致。通常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同时红色也代表着危险和流血,又是革命的颜色,绿色给人一种平静和平的感觉,蓝色给人的感觉是冷静、理智和平和,让人联想到波澜壮阔的大海和一望无垠的宇宙,黄色让人联想到收获的季节,丰硕的成果,是一种代表着富足和快乐。例如日本新宿街头公共雕塑《LOVE》,造型以字母的堆叠为主,颜色采用红、蓝、绿这三种颜色,LOVE的意思是理想、爱和希望。作者藉由蓝色代表理想,红色代表着爱,绿色代表希望。雕塑的文字的意义与色彩的象征意义相和谐,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图1)。
四、材质的色彩与民族区域文化特征
色彩是雕塑艺术家所能运用的强有力的表现工具,它在视觉中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是公共雕塑设计中重要的视觉传达要素。各个地域的人都对于色彩具有自己独特的信仰,因为各个民族和区域有不同的传统色彩文化,在公共雕塑设计中要体现传统民族文化。色彩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它不但能给人心灵的触动,而且能有效地表达人们的情感。
《苏州干将路中国结》,使用中国结的造型,中国结是中国民间的一种寓意着吉祥的手工艺品,作为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用它表达和衷共济的精神,体现着我国人民追求真、善、美的愿望,加上中国传统最喜爱的大红色,传达出一种祥和、幸福和美好的气氛(图2)。
五、材质的色彩与观众的心理
公共雕塑的材质色彩应该照顾到观众的心理感受,由于色彩常常能对人们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人喜欢用色彩去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有时候甚至是信仰。日本雕塑艺术家野口勇创作的作品《红立方体》,在周围巨大而灰暗的建筑群中,放置了一个红色的立方体,红色给人带来了热情和兴奋,中和了由周围阴暗冷漠的环境给人带来的心理压抑的感觉(图3)。
总之,对于雕塑艺术家而言,要充分发挥材质的色彩语言,使其与雕塑的造型和主题意义相融合,使公共雕塑彰显出强大的表现力,创造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黄耀志,赵潇潇,黄建彬.城市雕塑系统规划[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城市雕塑;地域;公共性;美学价;当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J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98-01
城市雕塑作为一座城市的地标,其历史价值,审美倾向,人文素养都应体现当代城市的风貌,城市的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城市的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雕塑。然而,城市雕塑作为烘托城市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地标正在逐渐丧失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
一、城市雕塑应该注重原创性,凸显其美学价值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开始由过去被动地附属于城市的建筑变为主动地在城市空间寻求自己的文化表达。”然而近些年来的城市雕塑设计中的挪用,组合拼凑的现象日益明显。不注重艺术创作的原创性,忽略其美学价值成为了城市雕塑向着良性发展的一大障碍。从西方国家雕塑发展面貌来看,城市雕塑的发展有其特有的艺术史发展背景,这样的背景为城市雕塑审美提供了理论支撑。国内的城市雕塑发展理论准备尚且不足,而东西方审美差异以及传统雕塑风格差异巨大,使得当代的城市雕塑在一边效仿西方一边又要吸收本国优秀的营养同时丧失了自身的审美独立性。
二、城市雕塑建设不能与当代艺术发展脱节
城市雕塑的发展应该与整个艺术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而当今的城市雕塑,似乎已经与当代艺术的发展脱节。前卫性和批判性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而当代城市雕塑建设并未遵循艺术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许多城市雕塑设计师,甚至并不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把城市雕塑视作工厂化地生产,而丧失了艺术创作本身具备的创新和批判等精神。这势必会导致城市雕塑与当代艺术发展的脱节。
(一)西方国家城市雕塑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20世纪以来,雕塑更多的考虑到了与自然环境,以及公众之间的联系。莫尔的雕塑,巧妙地运用雕塑的副空间将雕塑与自然结合,雕塑中的漏洞,很好的成为了自然景观的载体。使得雕塑的观看方式较过去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出现的金属焊接雕塑,从雕塑的使用材质方面更加紧跟了时代的步伐,工业化的雕塑艺术作品也同时体现着这个时代自工业革命以来不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时代气息。自极少主义以来,艺术家门提出了雕塑的“场域”概念,这又一次将雕塑与公共环境联系起来,凸显雕塑在其三围空间中的公共性。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一件城市雕塑,同时也具备了该时代应有的特征,与当代艺术的观念联系紧密。后现代主义中所涉及到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对雕塑以及其现场意义的阐释做了理论性的铺垫。
(二)城市雕塑中公众概念的缺乏
雕塑作为一个三维空间中的艺术表现形式,除了其本身具备的物性之外,其特点还在于,他与公共空间建立的联系,这是区别于平面绘画的根本体现。公共艺术在中国不仅仅只是一个名词的借用,也不是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的同义词,公共艺术应该有它自身的规定性。公共艺术的概念在西方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它在当代中国的出现和使用不是偶然的,它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公共事物中所呈现的开放性和民主化的进程在公共空间的反映。
(三)城市雕塑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应体现其当代性
城市雕塑,在体现城市历史精神、文化风貌、人文素养的同时,还应具备时代感。当代的城市雕塑,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理应体现其当代性。而当今国内的城市雕塑,从形式上来看,不管是历史写实风格,还是抽象的装饰风格,其内在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一个看图说话的层面。没有深入的雕塑本体语言探讨,也无对雕塑观念的思考,城市雕塑等同于装饰,缺乏观念性和当代性。因此,如何构建中国城市雕塑当代特征?笔者认为,城市雕塑,也应当体现当今艺术发展的风貌,媒介的多样化,观念的深刻性,表现方式的多样性,这是当代艺术的特点同时也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风貌,具备着时代的气息。
三、结语
城市雕塑创作在兼具本土化和时代感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其背后身后的人文传承,审美功效和教育意义,凸显期美学价值。同时城市雕塑也应当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体现其当代性和观念性。不管重创作理念和观看方式上都应有所创新和突破。雕塑家们也应当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与当代艺术的关系。创作出有别于过去陈旧套路式城市雕塑的,更加符和时代特征的当代城市雕塑。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雕塑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