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养猪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养猪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业养猪技术

篇1

关键词:园林技术专业;职业素养;主题班会

中职学校旨在为行业培养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不仅具备娴熟的技能,而且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专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的培养既是学生自身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1]。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德育课和各门专业课程进行,但如果能通过主题班会进行进一步的系统化培养,可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一、依托主题班会提升职业素养的优越性

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体学生一起参与的,为解决班级或学生成长中存在的各种教育问题,围绕某个主题而实施的班级活动[2]。利用主题班会自身的独特优势,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3]。“德育课+专业课”培养职业素养的模式,其弊端在于德育课是统设课,每个专业的教学内容都一样,课程内容没有针对性;各专业课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只为自己课程服务,任课教师基本是用到什么讲什么,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是点状,对整体职业素养培养来说没有系统性;专业课的课时有限,上课花费大量时间做职业素养培养不现实;实操课时,学生一般都比较活跃,很难静下心来思考关于园林美、责任心、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问题。通过主题班会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优势在于:班主任对学生比较了解,更有针对性;通过具有鲜明主题的主题班会,能够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系列主题班会,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是丰满、丰富的,是印象深刻、系统的;按照学生成长历程,主题选择可以循序渐进,与时俱进,学生的思维也将更开阔;可以更好地辅助专业课教学,帮助专业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园林技术专业职业素养主题班会探究

(一)职业素养主题班会模块划分中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学制四年,其中最后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是课程实习和就业实习。按照课程进展,可以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根据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标准,可将主题班会划分为3个模块,每个模块分别进行5个、5个和3个主题班会,每个主题班会课时均为1,详见表1。

(二)职业素养主题班会的三个主题第一,初识园林。园林技术专业学生一年级刚迈入学校时,对学校和未来都比较迷茫,他们急需要了解学校特点以及这个专业能学到什么。为了解除学生疑虑,增加他们的职业信心,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两门专业课程是园林美术和园林植物,结合这两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和其要培养的职业素养,可以开展初识园林主题班会,具体内容详见表2,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的园林设计基础、园林庭园工程施工等课程打下基础。第二,追逐园林。学生在二年级时,对专业及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思想也成熟了一些。在这一阶段,学习的专业课更多了,例如园林制图、园林测量、园林植物环境等,接触的各项大赛也将会逐渐增多,此时推进追逐园林主题班会,具体内容见表3。第三,与园林为伴。学生进入三年级后,除了继续学习专业课外,还要面对课程实习和就业实习。在这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要尽量缩小学生和职业人心理上的差距,让学生具有尽快融入新环境的能力,从而能够顺利实习和就业。此时推进园林为伴主题班会,详见表4。

三、对职业素养主题班会实践的反思

(一)配合好德育课和专业课主题班会可以强化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不能替代德育课和专业课中相关的内容,德育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是无法替代和模拟的。主题班会只是减轻德育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压力,并使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加系统化。

(二)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职业素养主题班会不能流于形式,需要班主任做好充分的准备,整合各种各类教育资源,利用行业优势,尽量使主题班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环节清晰,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体验感。

篇2

关键词: 高职 建筑设计技术 人才培养 岗位 职业能力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63

近年来,我院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工程”,不仅针对已开设的23个高职专业展开教学改革,而且根据新疆建筑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积极拓宽专业面,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努力探索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使专业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8年9月至2009 年7月期间,学院土木工程系组织了申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工作。申报工作先对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新疆喀什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喀什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新疆伊犁州勘察设计院、伊宁市建设局、新疆广汇房屋地产开发公司、喀什吐满房屋地产开发公司等南北疆近十家企业进行了走访,主要针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做了广泛地调查研究,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了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申报工作历时一年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2009年8月该专业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通过,作为我院新专业将于2010年正式招生。本文将对调研成果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从而确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供同行参考。

1建筑行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

1.1行业背景

中国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一直作为拉动GDP的源头之一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传统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在顺序上进行了重新调整,国家财政政策由“稳建”转向“积极”;货币政策由“紧缩”转向“适度放宽”,实施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2008年以来实行了政府主导性投资计划4万亿,用以扩大内需和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而4万亿投资计划中直接与建设行业相关的项目占总投资的70%以上。由此可见,投资计划的实施不仅带动我国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将改善住房条件作为重点的民生工程,这使得建筑业快速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也相继出台了与国家投资计划相配套的有关政策和措施,重点围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的目标,拉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09年自治区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结合新疆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计划如下:

1.1.1改善民生全面落实经济适用住房项目。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出台了与房地产行业有关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新农村村庄整治项目、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牧民安居工程、抗震安居危房改造以及机关事业单位集资建房政策,喀什老城区抗震安居房改造投入6.6亿等大批建设项目将启动,全区中小学校舍全面改造工作等,都将对建设行业人员的就业提供极大机会。2009年自治区将以集中解决农村最困难群众的住房为重点,加大抗震安居工程实施力度。目前,全区35万户建房任务已落实到户。

1.1.2 机场建设方面。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明年将建成,同时新疆将加快阿克苏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开工吐鲁番机场、库车机场迁建、伊宁机场改扩建和博乐机场建设。

1.1.3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核心区规划建设工作,新疆投资四亿元支持阿勒泰地区北屯建市工作。北屯西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路网基础设施的全面动工建设,供水工程的建设等项目等。

1.1.3 2009.3月开始,内地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各地州、市、县工作的开展,建筑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内地19个省市每年,拿出财经输入的0.3~0.6,大约100亿)

1.2 自治区建筑企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工程施工一线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产生高就业率的行业。但是,建筑工程在前期则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建筑设计人才,来支撑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当前国内外建筑设计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型职业岗位的产生,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空间和机遇。自治区建筑企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分析如下:1.2.1 2001~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见表1、图1、图2。

2001~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统计表 表1

数据来源:2009统计年鉴

由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自2001年至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由594家增加到967家,增量为62.79%;从业人员数量由25.27万增加至37.02万,增量为46.5%;2009从业人员约为42.57万;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约为40万劳务大军。

967家建筑企业中房屋工程建筑企业345家,从业人员23.20万、土木工程建筑企业209家,从业人员8.79万人、建筑装饰业149家,从业人员4.444万人、其他建筑业90家从业人员0.6094万人。1.2.2 2006~2008年新疆有资质的建筑、规划、勘察及相关设计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见表2。

新疆建筑、规划、勘察设计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表 表2

数据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厅勘察设计处

1.2.3 建筑企业竣工房屋建筑面积

近三年建筑企业竣工房屋建筑面积统计表(单位:万平方米) 表3

2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自治区在册的建筑、规划、勘测及相关的设计院、所243家,其中还包含着500多个设计工作室实体,由于近年来建筑设计从业人员需求量及设计完成额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按每年每个实体需0.5至1名建筑、规划、环境景观设计人才计算,这就意味着每年有近250~500个就业岗位。同时自治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数个、房地产开发公司849个、房地产中介公司176家以及相关技术咨询服务等企业,也需要0.2至0.5名建筑设计技术人员,据初步估算每年需求量不少于150~400人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自治区建筑设计技术类人才需求量每年在400~900个就业岗位。而目前自治区建筑设计类的高等教育每年仅能提供150至200人主要是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和部分外省高校毕业生,现有毕业生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单一的高校本科和研究生,使得设计人才层次结构显得不尽合理,这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空间。

3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定位

根据人才市场调查统计资料初步分析,建筑设计从业人员职业岗位结构类型包括以下四种:

(1)政府建筑设计管理职能部门占从业人员总数5%;(2)大型设计院中承担大型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的占从业人员15%;(3)中小型设计院中承担居住建筑及配套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的占从业人员60%;(4)由于信息技术更新使得建筑设计技术手段远程化,设计成果电子化,设计周期快节奏化,各设计院(所)越来越需要配备以掌握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手段的、具体操作应用技能方面的专门人才,即建筑师设计助手,将占从业人员20%。建筑设计技术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具体分析见图1。

图1 建筑设计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分析图

通过对图1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市场需求以承担居住建筑及配套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以及建筑师设计助手的从业人员为主,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4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4.1 建筑设计技术培养目标定位及职业岗位分析

根据建筑设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图,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对应于建筑师设计助手岗位,其执业范围和岗位能力见图2。

图2 建筑师设计助手执业范围及岗位能力示意图

通过以上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执业范围和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建筑设计一线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从事建筑施工图设计、建筑模型制作、居住区规划、建筑技术资料管理等工作,通过实际工作锻炼后,应具备建筑方案设计的能力,并经过适度拓展逐步达到二级建筑师的执业资格能力要求,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具体见图3。

4.2 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分析

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4.2.l 知识结构。(1)基础知识:具有必备的政治、法律、心理、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掌握专业必备的数学、外语等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操作、维护知识;掌握大学生必备的体育运动知识。(2)专业知识:具有典型职业岗位建筑设计助手、模型制作、规划、资料等实际工作岗位的基本知识;适度拓展并涵盖二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相关实践应用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新的应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4.2.2能力结构。(1)基础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具有信息搜集、判断与处理的能力;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与判断能力;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2)专业能力:具有建筑施工图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方案设计技术基本能力;建筑施工图绘制能力;审核建筑施工图能力;建筑设计效果图绘制能力;具有建筑设计资料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二级注册建筑师可持续发展执业通用能力 (居住小区总图规划及相关中小型民用建筑的工程设计能力、房产项目策划与经济可行性分析能力、建筑设计技术管理能力)等8大职业能力。

4.2.3 综合素质。(1)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具有优良的品格、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2)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准确、生动地运用口头和书面形式对所学专业在设计方案、技术规范等方面的表达;(3)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辨别与假定各种角色而使个人才能得到高度发展,学会适应在不同环境下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具备一定的综合管理素质;(4)设计创作与技术服务能力:能运用设计原理、规范,综合各方面知识进行专业性方案和技术设计以及后期的技术;(5)熟练运用各种技巧绘图能力:能够使用恰当表现手段(包括计算机)绘制各式、各阶段与专业相关的设计图纸;(6)研究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用市场调查和资料收集把握行业形势,通过分析、研究,正确指导项目策划、设计理念及运作管理的全过程;(7)评价与政策把握能力:学会对建筑、城镇规划、城市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并能够根据有关的政策标准控制行业有机的运作;

结束语:申报高职高专新专业时,首先要深入研究行业背景、企业现状,调查分析人才需求量;然后通过校企合作方式确定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才能准确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对人才规格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制定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自治区高等学校新增高职高专专业申请有关文件2009.3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8统计年鉴》2009年3月:248-254

篇3

关键词:建筑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建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其培养创新型人才最直接的途径,强调应用创新和艺术创新的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不断地变化和提高,建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建筑工程师,不仅要将艺术和创新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设计出符合人们对美学的需求和富有文化底蕴的生态家园。为了更适应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构建创新型的工程技术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保证。通过教学的各种手段和尝试,使学生基本上能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进入社会后能够很好地适应建筑艺术的人才市场需要,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工程技术不断更新的要求。

2..现阶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建筑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需要将创新和艺术结合的学科,同时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来补充理论知识的不足。教师一般在学校里长期进行理论研究和工作,对于实践的经验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对于一些新的施工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也不能很好的讲授给学生们,造成学生们在理论知识上与工程实际脱节。

2.1教材的编纂不适合创新思维的培养

现阶段的建筑艺术设计专业所用的专业课教材,最主要是介绍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专业知识。加上我国现阶段的应试教育制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是很不利的。另外,实际工程中所用的施工技术和现行的做法在文献中介绍很少,现场施工技术和新材料的用法介绍更少。

2.2学校的课堂授课方式不利于把握重点

学校课堂上对于建筑艺术设计的授课方式是均部授课,在现行的应试教学体制下,使学生对于课堂上的知识掌握不充分,也就不能熟练地应用。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方面,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到较多的专业知识是现阶段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2.3教学内容的脱节

作为本科阶段的教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开展要明确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设计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但现阶段的院校的教学和培养目标与实际工程实践脱离,使得学生往往是理论知识很充足,但实际操作能力不能满足实际的工程需要。为了教学课程的统一规划,大多数的院校取消了工程实践的课程,学生们在上学期间不能充分的接触的工程实践,也就不会很好的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中了。另外,教授的很多工程技术知识和工艺方法与实际工程已经有脱节了,学生对于实际工程中所用到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施工工艺就更难以理解和把握了。

3.技术教学体系的构建

3.1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建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师肩负着授业解惑的重任,往往自己的知识范围和能力大小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应该积极参加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范围。通过承接实际的工程设计与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建设,弥补学生课堂上实际工程经验的不足。

3.2考核方法多样化

通过多种考核方法增强学生实际工程的操作能力,可以运用实地考核,现场识别等考核方法检验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提高其实际操作的专业技能。增加学生们实际写生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手绘质量的基础上进行速度的训练,并对于一些在写实基础上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进行奖励。

3.3调整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注意保留传统的教学建筑艺术设计的特点,又结合现代工程的新要求,对于一些实际工程中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要及时掌握和讲解。对于授课内容要重点放在基础原理和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对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或者拓展部分要少讲。在每章节的授课内容中要重点突出实训部分的重要性。另外,根据各章的知识要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同学们提供专业的工程实际拓展,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

3.4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

在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增加的阶段,为了优化人才教学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是重要。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的设计原理,工程原理等,从而巩固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掌握。增加机房实际操作的课时,老师指导学生建筑效果图的设计,同时采用边教边学的方法,使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了满足培养实用型的人才需要,光靠理论教学学生们不能很好地掌握,要将理论授课的学时和上机实际操作的学时对半分,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的时间,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设计中的能力,巩固所学理论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根据建筑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要多利用实验场所和实验示范教学基地,为同学们争取更多的学习和参与实际工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现场实际操作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熟悉现实工程的施工管理和操作,培养学生积累工程项目素材的能力。学生们参加工程实际的实习,一方面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能有效的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所选的实习地点和实习内容要有提前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为了增加实际操作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参与,要定期举办艺术设计的比赛,让学生们在自己的实际动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实际工作中的职业竞争做足准备。

3.5应用现代教学方法,拓展课后教学

利用现代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制作艺术设计相关的视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的提高了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训练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将相关视频上传到学习网站,以供学生们远程学习,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不断地变化和提高,建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建筑工程师,不仅要将艺术和创新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设计出符合人们对美学的需求和富有文化底蕴的生态家园。创新型的建筑艺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管理者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为目的,通过教学的各种手段和尝试,使学生基本上能达到培养的目的,进入社会后能够很好地适应建筑艺术行业的人才市场需要,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工程技术不断更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雁;论新形势下我国建筑学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梁烨;浅论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4期

[3]魏新文;赵振山;美术教学中学生艺术创造力与创新思维发散的思考[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8年04期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职业能力;双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2-0145-02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建筑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也相对比较快速,因此,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主要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服务、管理、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的职业型人才。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以培养建筑生产所需的管理岗位和具备建筑施工技术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为基本目标。职业能力随着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性,在学生以后的整个职业生涯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1 职业能力的具体内涵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实质上就是指人们从事一种或者多种职业所必备的、并且能够在职业行为中显现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中主要包含人的表达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等。职业能力由综合能力、专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构成。所谓的综合能力是指社会普遍都重视培养的关键能力,主要包含了跨职业的个人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而专业能力则是指专项能力、专业技能、专门知识等与从事的职业紧密相关的一些基础性的能力,同时也是职业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一般职业能力主要包含环境的适应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承受力等。因为不管什么职业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职业责任要求,职业能力就是能够保证胜任某种职业的必备条件。

2 建筑生产企业对工作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建筑生产企业对工作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心理道德素质上。不同的企业在对待毕业生的学历程度上也体现出不同的态度,有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勤奋踏实,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心理道德素质也更优于其他学生,他们觉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一定要有准确的自我定位,更懂得吃苦耐劳。有些企业认为,在新时代人际交流沟通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现阶段,有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都缺乏这一方面的能力,学校应该针对这种现象进行培养。经调查分析,建筑工程企业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也有不同的要求。对施工人员要求具备绘图和识图的能力、项目工程管理的能力以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对质量员和安全员要求具有在生产一线施工现场的控制与质量检查的能力;资料员必须具备生产一线施工现场的收集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纳与管理的能力;工程的造价员必须具备生产一线施工现场建筑工程的计价、计量以及对工程资料进行分析的能力;除此之外,工程的监督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工程生产一线的监督管理能力。

3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相关措施

3.1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导作用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团结合作、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爱岗敬业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出大批应用型的专门人才以此来取得企业的支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并且解决在高职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仔细探讨各个实践环节中的考核要求和标准,加强对重点实践环节的管理和考核,从而使高职院校在高职教育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

3.2 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建设跨企业的实训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建筑行业的角度来说,很多中小型的企业很难独自建立职业教育的中心,因此,组织跨企业的实训中心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进行职业教育的方式。校外的实习中心将必须要有足够多的不同功能的实践基地,不仅要有顶岗的实训基地,而且还要有跟岗的实训基地;既要包含钢筋混凝土工程建设的实训基地,也要有砌体结构、钢结构等各种类型的实训基地。

3.3 建立校内的实训基地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充分了解这道工序的具体操作过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会对工艺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同时也能够强化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建设校内的实训基地势在必行。校内的实训基地就相当于缩小版的未来的职业岗位,在校内的实训基地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在实际的建筑工地施工中一些设备和器具,使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可以立体地在头脑中呈现出来,为毕业之后的顶岗实习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3.4 建立“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

可以引导学生实施实训操作的高职教师必然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经验,而且教师团队中应有些擅长实践,有些擅长理论。同时也要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加强“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的建设就应该增加高职院校教师中具备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所占的比例。在引进人才时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地从本地的一些知名企业中引入一批具有高操作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专业基础、具备基础的教师素质的专业人员来丰富教师团队。加强“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建设,在引进“双师素质”教师的同时,还应该把学校的专职教师“送出去”,强化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送出去、请进来”原则,加速建设教师团队。

3.5 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估体系

为了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解放思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合理科学的激励评估制度,通过实施合理的激励评估制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以及创造性思维活动。高职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科研竞赛奖励制度、大学生实践经费申请制度等,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既保持充足的动力又有一定的压力,从而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创造力,进而有效调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安排相应部门为大学生实施实践活动提供帮助以及保障实践场所、材料、经费等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4 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教学作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类型,加强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以及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高职院校的教育担负着培养管理、服务、建设、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职业人才的艰巨使命,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大力促进工学结合,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并且与相关企业进行合理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院校学生。

参考文献

篇5

高职建筑专业技能型人才课程结构教学质量六西格玛管理一、引言

一个国家或地区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岗位结构决定了人才的类型和结构。高职教育是培养经济社会不可缺少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高职教育的本质是职业能力教育,其核心内容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近些年,建筑业已逐步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这些在客观上对建筑施工以及管理技术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人才空缺与市场的极度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存在。这是由于学历较低的中职生和大量短期培训操作人员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都相应不足,难以胜任相应岗位,而学历较高的本科及以上建筑和工程人才,多以从事设计研究为重点。然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建筑行业中的一个分支专业,其特点是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专业。为此,要培养符合当前行业需求、顾客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落在了高职院校的肩上。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让顾客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改革开放,建筑业已成为我国目前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经济的发展,大批人员的涌入,城市与国际化接轨的需要等因素,使得高层建筑、地下建筑、智能建筑、大空间建筑、节能建筑、环保建筑等不断出现,这些都对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地急切。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建筑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在施工管理中拥有精深的技能和技术。为此,为顺应建筑行业发展,满足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培养高素质建筑工程技能型人才来填补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建筑工程领域技术发展,专业的分工精细化,人力资源的配置更趋于合理化,人才在结构上的需求也日益专业和细密化。然而,当前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是既可在生产服务等一线进行工作和管理的高层实用人才,也可以是高工或技师或高级技师类。他们可以将其技术和管理规范直接转化生产力运用于生产服务实践中,因其主要任务是现场实施,因此他们不需要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准。对此,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缺口,为了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结构设计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结构设计体系为前提,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外部顾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好有力保障。

1.高职课程结构设计的趋势

(1)课程结构设计越来越面向产业与行业

目前,高职教育课程结构的设计,均是经过实践研究证实为基础的,从行业、企业收集数据和材料进行研究开发。课程结构的设计上逐步打破学校和产业间的界限,根据行业的特点来设计课程结构,以增强职业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和灵活性。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课程结构的设计以专项能力的培养展开,以综合能力的形式作为目的,体现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2)以现代工作体系为基础,将其融入到课程结构中并进行设计

当代大学的课程设计,其知识内容和架构已均与工作体系相对应,即建构主义学习观。从工作体系的角度和程序步骤进行教学,更容易点燃学生内心对知识的学习热情和渴求,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文化知识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对高职教育与其它层次的职业教育也是有利的衔接。

2.高职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结构对整个职业教育课程论的作用,在于它影响和决定着学生职业教育阶段课程的学习顺序,可以看出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应当把课程结构的设计作为课程开发的重点项目进行研发。所以,高职课程结构设计定义为,是根据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和课程观,来确定高职课程的门类以及每门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方式的工作过程。

实践性和技术性强,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因此,我们高职院校课程的设计和分类上也应以建筑工程实际的工作内容和任务为基础和依据,以达到和实现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合实践实际和程序,学生职业能力更好地得到培养和提升,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这一功能。

综上所述,现将对高职课程结构设计类划分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划分,如图1、图2所示。

在课程结构设计上有了清晰的划分,就要进行合理的安排组织课程内容,本文就以专业能力课程内容组织进行介绍。实际上,传统上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仍以学科为本位思想,导致专业能力课程的内容组织不合理,理论知识过剩,所学的知识不能充分学以致用,而实践中所需知识有些课程并未涉及,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存在一定程度脱节,如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要编写投标的商务标、技术标、图纸会审、技术联系单、中间验收、竣工验收等,课程中极少设计甚至不提,使毕业生难以实现角色担任,从业面临困难。

职业定向性是高职课程教育的特点和目标,而其所教授的内容知识和技能是要满足学生就业需求,让学生将所学转化为实践技能应用于生产和服务中。因此,我们的高职教育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结构设计体系。而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灵活综合运用,就是实际工作能力的外在反映。这表明,我们的课程始终都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互相推动,相互辅助。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结构设计的改进

课程结构的设计是以制定具体的课程计划为目的,以更好的安排和实施教学。

专业课程计划与教学同步。课程结构、课程计划和教学三者是相运而生的,前者的转变后者也必然需相应的变化。因为课程计划中所组织安排好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是否能够完全的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和认知,直接有赖于教学这个中介。

四、基于六西格玛管理理论提高教学质量模型

在以建构“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结构设计体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指明了方向。对此,本文通过运用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对现有的教学流程进行过程界定(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和控制(Control)即简称DMAIC流程,并消除过程缺陷和无价值作业,从而为成功实施过程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为关键的一环。

六西格玛管理的DMAIC流程,是运用统计学的思想和定量化的手段,在事实和数据的驱动下,定义和发掘过程中的错误和缺陷,利用强大的质量管理分析工具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促使组织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整个过程的质量。随着研究的领域不断深入,该方法逐步拓展到教育领域。

1.六西格玛以过程流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过程流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包括输入、输出、过程实现的途径。运用六西格玛过程流来实现教学质量提高,其思路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具体分为若干个具体过程,针对每个过程,尤其是关系到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关键过程,识别过程的输入、设计出高效合理的产品实现途径,分析它们对输出的影响,并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以便对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改进和控制,以达到输出质量的提高。整个教学管理过程又由若干个具体过程所组成,且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如图3所示。

为使输出的质量达到课程结构设计预期的培养目标,符合行业人才的需求度,满足输出的人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当控制教学服务过程成为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重要环节。

2.基于DMAIC流程的六西格玛管理模型

该管理模型的最大特点,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服务过程所设计的以顾客为中心的六西格玛管理模型,如图4所示。

3.六西格玛提高教学质量的DMAIC流程应用

(1)界定阶段(Define):找准顾客需求

界定阶段是六西格玛DMAIC流程中的第一步,教学服务过程中应当明确过程输出的目标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顾客反馈系统或质量屋(QFD)从人才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教学环境与设备设施、实践环节设计与实施、教师授课质量、教学服务质量,学生就业质量等进行分析,把顾客的关键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演绎归纳,确保学校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能为学生所接受并满足行业或企业的需求,从而不断阐释教学过程改进的思路和观点。

(2)测量阶段(Measure):对教学服务的水平进行衡量

通过对现有过程进行测量,分析计算现有过程中的缺陷数,将现有的缺陷数与目标期望(培养目标)值进行比较,计算出现有的西格玛改进数,从而达到零缺陷目的。

(3)分析阶段(Analyze):运用分析工具查找问题症结

该阶段通过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明确主次影响因素,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下一步制定改进措施做好准备。

(4)改进阶段(Improve):针对问题制定对策措施

根据分析得出的结果,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制定出多个改进教学质量的备选方案,并从中选出最优,然后拟定行动计划实施,同时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加以控制和防范,保障改进方案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5)控制阶段(Control):进行经验总结并实现标准化

通过对教学质量改进经验的总结,并将其过程整理后标准化,然后加以检测,以实现不断改进的成果。其主要工作包括:首先,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要科学,且要与改进目标进行比较;其次,对教学质量改进过程中成败经验进行总结;再次,对实施过程中的改进方法、流程以及相应的细节等标准化的文件记录,作为以后参考总结的依据和标准;最后,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抽样检查,并运用控制图进行质量监控,以发现新的波动源并进行持续改进,以保持顾客对教学质量的持续满意,从而达到课程结构设计所预期的培养目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找到新的路径,提供新的培养思路。

五、结论

通过在构建课程结构设计体系基础上,引入六西格玛管理理论中的DMAIC流程,教学服务工作者体验到了过程教学改进方案的全过程,同时也认同了其价值所在,其目的使得教学服务过程不断循环优化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服务质量水平,为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下一步教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5,(8):70-74.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2.

[3]简祖平,李振陆.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课程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5,(21):ll-12.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自主性学习;学习习惯

当今社会很多大学生,对学习环境、教学设施的意义理解不够,认为只要把老师讲的知识掌握了就行了,所以他们在课堂以外,很少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来发展自己、提高自己,这是对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如何根据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总要求,如何针对学生个性、才情的差异性,构建适合时代要求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多样化的自主能力培养模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风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现在,国际社会提出了“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理念,学习不再限于有限的学校范围之内,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更加注重培养与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有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再加艺术类专业的底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个人能力的体现上都会有更明显的优势,更容易在走向社会后的本职工作中做的更好,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施教的前提,教师只是协助者和引导者,如何使学生学会利用社会、学校、网络等一切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条件进行自主学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应转变观念

学校领导、实验教师、班主任、学生及家长观念的转变。教师要通过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并在实验中不断转变自己接受新的观念。定期组织“教师论坛”,交流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对实验学生专门召开一次理论学习动员会,让他们了解该课题实施的目的和价值,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该实验,并组织有相关经验的学生发言。与班主任一起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家长是实施课题中的一个依赖对象,用公开信的形式,向家长介绍课题实施的意义,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让家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实验开展到一定阶段,组织向家长的专场汇报课,此阶段要对学生及家长作一次问卷调查,并收集反馈意见。自主性学习的开展,学生的活动将从教室转向教室以外的场所,学校的图书室、机房将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2、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管理: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基本自主决定自己的活动方式,有时要到同学家里或校外其它地方,为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暂定分4~6人一小组,由小组长负责真实记录组内活动,并及时向老师反映出现的问题。老师应关注学生在课题实施中的态度和表现,调动学生投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发生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组织协调工作,教育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培养民主集中、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学生自主性意识的唤醒

开始实施自主性课堂教学前期(两个月左右),教师使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创设教学情景,通过其声、光、画面及其可参与性,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激发其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的欲望。语文学科重点创设事物的音、形、色及情景等;数学学科重点创设直观、形象、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理化学科重点创设宏观的、空间的及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1.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初步开展自主学习:首先,教师介绍如何通过查阅文献、网络资料获取信息及一些注意事项,教会学生怎样检索文献,怎样上网,怎样做文摘卡。然后,教师自己先行上网,寻找与课本内容有关且内容健康的网站,将网址提供给学生,并在学生上网时巡回指导,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熟练计算机的操作,学校可提供场所。教师选择教材中的内容,提前一周布置自主性学习课题,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可在家里、学校、图书室等地方进行,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来源进行再指导。以语文、数学、理化科的内容为载体,在课堂上学生利用投影展示自己自主学习的成果,鼓励每位同学发表意见、参与讨论,教师做适当的点评,指导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进入网络教室,利用计算机技术和INT网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学生在会收集信息,并对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较明确后,要学会处理信息,即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能判断信息的真伪和价值所在,能根据占有的信息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这时只能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去尝试、体验和感悟,在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领会,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三、成立专业工作室,主动承接社会项目的制作,以点带面,逐步提高更多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学校里学的东西与所需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部分学生有点不在乎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为了使学生亲眼看到所学的知识能直接为社会所用,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们成立了工作室,并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奖励措施,激发学生大胆承接、设计与制作社会项目。以工作室名义,与社会专业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这样极大地鼓励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项目制作的这种行为既锻炼了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工作室现象极大地鼓舞与激发着其他同学对专业的热情。

当然,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呈波浪式的,因此我们不能看到学生一时的表象就放弃对他们的培养,要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冯石岗;李春华;关于加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篇7

关键词:双导师双主体;引导式;职业技能大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122-02

双导师制是一种目前在工程硕士的培养当中普遍采取的培养模式,但是在高职院校当中应用的相对还是较少。高职院校引入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实践,目前采取较多的方式是将企业导师作为校内教师的一种补充,完成各种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任务。在长期的使用当中,企业导师的使用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包括以下几点:

1) 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的缺失,部分企业导师因为缺少教学培训,虽然技能很强,但是无法以合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也缺少课堂的组织能力,导致课堂当中学生玩手机、玩游戏等情况较为严重。

2) 上课时间无法保障,企业导师由于在企业另有岗位,在本校上课仅仅是兼职活动,因为单位的各种正常工作安排时有发生,导致因公因私的调课率远高于校内教师。

3) 备课时间无法保障,部分企业导师由于工作繁忙,无法保障备课任务,导致上课时照本宣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根据企业导师的使用当中出现的问题,发现企业导师并不是很适合作为单独的教师使用,最好是搭配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互相配合。由校内导师负责知识、技能的传授指导,校外教师负责技能的方向性指导和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指导。

将学生根据职业定位和学习特点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搭配企业和学院双导师。在对内的教学组织当中实施双主体模式,教师作为教学引导的主体,负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开始学习。这样的一种培养模式,本研究暂时称之为:双导师、双主体培养模式。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2014级学生总人数57人,专任教师总人数5人,行业兼职教师2人,校内兼课教师3人。生师比接近10:1,学生数量不大,教师数量基本够用,能满足试点时的人力富裕要求。为了实践这一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综合考量下,选择在本院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当中进行试点应用。

1 调研学生的职业定位

信息安全专业人数较少,但是学生在报考本专业的时候,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首先在2014级信息安全专业当中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确认每个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学习方向。通过调研发现,发出调研报告57份,回收50份,其中学生的专业定位数据如表1所示。

2 对学生进行分组

根据表格1数据,同时考虑到本专业教师数量因素,第一期先从中选取参与方向人数最多,并且跟专业的关联度最高,与职业技能大赛结合最紧密的两个方向:渗透测试和网络安全管理方向:这两个方向分别针对了两个职业技能大赛,网络安全攻防大赛和计算C网络应用大赛,所对应的企业岗位分别是web渗透测试和网络安全工程师岗位。而根据历年的毕业生跟踪数据显示,这也是学生入门工资较高的两个职业岗位。

3 选取参与教师,聘任企业导师

导师的选择是项目进行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不仅仅要选择职业技能最为突出的教师参与,而且要克服经费不足问题,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奉献精神,尤其是在项目运行当中,有着严格的项目考核机制,如果考核不合格,将不予拨付经费,所以教师的选择尤其困难。

在具体的选拔过程当中,校内教师选择指导大赛经验较为丰富,指导过多次职业技能大赛的两位专业负责人作为校内指导教师,以专业负责人岗位津贴作为教师的项目启动经费。

企业导师的选择选取了与本校合作较多,有较多实验室和校园网建设合作的教师作为企业导师,并且聘任了两位往届优秀毕业生作为企业导师;因为对于部分长期合作的企业,本专业三年以来,累积输送了十人以上作为企业的实习生和员工,企业的合作培养参与度较高,企业领导也较为重视,批准了企业员工参与项目建设。而本专业往届学生参与指导时也较少考虑经费因素,比较有利于在经费较为紧缺的情况下开展项目。

4 确认双方职能,激励学生参与

在整个项目的运行当中,突出双导师指导下的双主体模式,跟以往单纯针对职业技能大赛的短时间培训不同,本项目运行特别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是整个项目的学习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引导的主体参与活动。

为了能更有效的激励学生的参与度,安排学生走访了海南省澄迈软件园,实地调研了其中的多家企业,同时邀请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了就业形式分析;在完成了第一期调研的基础上,邀请往届优秀学生分成创业组和技能组分别和项目组学生进行交流和座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方向。

企业导师的职业技能很强,但是工作繁忙,指导时间不可能很长,所以在整个项目的运行当中,主要提供方向性的指导,让学生明确职业工作当中需要哪些技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关键点;而具体的技能传授和学习引导由学校内部教师进行,校内教师作为学生和企业导师的桥梁,帮助企业导师将技能需求明晰化、项目化之后传达给学生;将学生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企业实践经验的需求明确化、提炼之后转达给企业导师。

学生是整个项目运行的重中之重,为了更加有力的提高学生的自身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实现自我学习的目标。在整个的项目运行当中,遵循建构主义的学习思路,将内容变问题,将讲授变研讨,将答案变行动;不再简单地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基础技能在课内教育当中已经基本实现),而是在已有知识技能基础上,以项目化推进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深化知识,在内部的交流合作当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实现新目标;

在具体的培养当中,网络安全管理方向的学生紧紧围绕H3C网络工程师的考核需求,以逐步参与校园网管理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职业代入感和责任感;web入侵渗透测试方向的学生紧紧围绕CTF大赛的模式,在逐步进行的过关竞赛当中积累技能和信心,寓教于乐。

5 考核管理机制

质量是检验一切的真理,学生的培养当中,是否真的切实学习到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是否真的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否真的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都需要一个考核认证机制,否则在项目的实施当中,就很容易流于形式,从而影响了项目的成效。

在首先确立了学生职业技能需求的基础上,整个目标管理机制分为过程性检验机制和终结性检验机制。

过程性检验机制包括在线资源记录(图1)、音频视频资料(图2)、在线交流记录(图3)、面对面指导记录;在整个过程中引入CRP平台的导师平台,由学生和教师双向确认辅导记录(图4),确保整个辅导过程可控、可靠、有效。

形成性检验机制只能保证项目的进行是可控可靠的,但是无法从根本上保障质量的落实,所以终结性考核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两个实践组的目标非常的明确:大赛和就业,所以在最后的考核当中就包含上述两个方面。

在运行了一个学期之后,目前本项目组成员在海南省各项技能大赛当中收获喜人,获得海南省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二等奖一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海南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软件开发大赛JAVA赛项高职组海南省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海南省第一届网络安全大赛,本组成员参与获得初赛排名第七,成功晋级决赛。

6 总结分析

双导师、双主体制培养模式的实施当中,还碰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目前本专业教师的数量还不足以满足全部学生的参与,生均培养成本较高,如果项目全面铺开,将带来更大的成本投入;企业导师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企业教师的工作较为繁忙,并不热衷于⒂牖疃,在项目运行中,企业导师只能满足最多不超过一周一次的活动参与,给学生的指导力度不足,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限制了学生的实践动手机会;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差,在以问题引导,项目引导的方式开展学习时,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还有所欠缺,目前主要通过微课、慕课、在线实训平台的方式进行弥补,但是效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在运行了一个学期之后,部分拔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项目的下一步试点中,准备进一步铺开其他项目之后,应该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给合作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实习生,给项目导师提供更高的经费支持,从而推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 邓艳,林军.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度实施优化方略――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

[2] 黄振中.“双导师制”在法律硕士教学与培养中的完善与推广[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2).

[3] 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数据[J]. 现代教育管理, 2012(1).

篇8

关键词:人文精神 数学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154-03

教育界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任务,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综合性课题。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1 人文精神的涵义与意义

诚实守信作为会计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作为数学课程培养人文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对培养合格的“会计人”应发挥重要作用。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和价值意向。它围绕着“人应当怎样生活”这个问题,强调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求善求美,理性感性兼顾。数学人文精神,就是具有数学特质的人文精神。数学人文精神使学生从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去感受规则、责任心、创新、诚信、严谨等精神,从而逐渐培养成自觉自立自强的品行、善于思维、善于创新、追求人生价值及对美与善的崇高追求、敢于正视失败的心理品质。

2 实验班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实验班选定我校经贸系115会计专业,一共四个五年制高职会计班,在编班时按报到顺序随机组合,将2、3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人数相等均为90人,他们在学习成绩、班风、学风等没有明显差别,都是同一数学教师任教。

2.1 数学史料渗透人文精神

丰富的数学史料,具有焕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价值。在数学发展史上,中国对数学科学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国数学家们的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公元3世纪到公元6世纪左右,我国在数学领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杨辉三角”、“勾股定理”等……,这些材料能够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数学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这一代有责任继承和发扬民族的光荣传统。特别结合数学课程,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我国数学家的动人故事,可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我国当代数学家或中国血统的数学家们在数学的一些领域也属于先进的行列,前者如古代的刘徽,为我国古代数学赢得了十项世界冠军。后者如当代的陈景润,他在数学上的研究,尤其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在世界上居于最前列的。

2.2 概念教学渗透人文精神

数学活动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数学思维首先是辩证思维,其特点在于认识概念和关系的变动性、两重性、矛盾性、同心性、相互联系及相互制约性,数学材料里充满着辩证法,数学思维活动的规律集中而凝炼地反映了辩证的规律,实践证明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等观点的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辩证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同时让学生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培养辩证思维与创新意识的人文素质。

如在讲授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时,首先就可以确定:要利用它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的认识。事实上,离心率e由零逐渐接近于1时,曲线是椭圆且由接近圆逐渐变得扁平,这是一个量变过程,当e=1时,就发生了质变,它不再是椭圆,而是抛物线,当e>1时,曲线再次发生质变,变成了双曲线,接着又是一个量变过程,随着e趋向于无穷大时,曲线再次发生质变,成为两条相交直线。这说明离心率e在数量上的变化引起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的质变。

2.3 利用主题教学法渗透人文精神

我校倡导采用主题教学法,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的授转变为协助者,引导者地位,更好的渗透数学的人文精神。

2.3.1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发展的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平等交流,体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活跃课堂氛围,如许多环节让学生讲解题路径、多暴露解题思维过程、能解答同学间提出的问题。如在讲解极值与最值时,让学生总结并发现极值和最值的方法与步骤,极值与最值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重视学生认识事物的情感,探索精神及创新思维。

2.3.2 数学更重视教学过程

许多概念、定理的阐述需要通过归纳演义师生共同来完成,教师要重视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后所获得的思想、经验、方法会自然地被移植到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利于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在《导数的几何意义》课上,我通过媒体演示割线变切线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得出导数学的几何意义,一名学生马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如何知道了函数的导数,它的用处可就大了,可以求得在高中时不能解决的求切线方程问题;另一个学生说:导数在物理中也有应用,把几何意义应用到物理中,不就有许多意义吗,例如加速度等。这样知识就得到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的民主和追求知识的氛围越加浓厚。

2.3.3 重视学生数学思维产生过程

教师应重视数学思维的产生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思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人文精神。

如:在新课“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等式两边同乘公比q,采用“错位相减”的处理方式?经过分析得出应分为两种情况:(1)当q=1时,;(2)当q≠1时,,,

,…,

选定作为突破口,观察联想到

,可知

则,

退一步,。

由猜想要证明,只要证明。

分析等号左边所具有形式:是两项之差,这个差从哪里来?顺理成章的得出“错位相减”的方法,通过呈现公式推导也就是思维产生的过程,不仅让使学生触摸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推理和逻辑论证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

2.3.4 解题方法的探索,体现人文精神

解数学题的过程是培养思维的核心,因此,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体会“方法”是如何“想到的”,一种方式方法受阻后又是如何变换为另一种思维方式上,思维的培养、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形成依赖于通过“问题解决”去完成(见图1)。

例如:若抛物线上存在关于直线y+x=0对称的两个不同点A、B,求a的取值范围。

常用教法是教师进行解题分析,板书解题过程,此做法使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状态,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易养成懒惰的思维,形成思维定势,漠视思维潜能。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完成解题,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教师处于帮助和引导者地位,数学的人文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下得以培植。

启发学生思考:(1)设抛物线上两点是关于直线l对称,则有哪些条件可利用(抛物线上A,B,ABl;AB的中点既在AB上又在l上)?(2)如何求a的范围(解不等式)?(3)依据什么条件建立含有a的不等式?

经过理清思路,学生明白了解题的思维路径,接下来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了。

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方案:将AB的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系,得到x的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其充要条件是判别式>0,从而得到关于a的不等式。

鼓励学生尝试求解,教师处于引领者地位,不时的提醒学生要注意哪些事项。经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探索路径,凝注并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使思维过程和创新意识得到全面展示,突出培养探索创新意识是数学人文精神生要体现。

2.3.5 研究性学习充满人文精神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各个方面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让学生走出课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很好的个性化学习形式,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设想,选择恰当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去阅读一些数学人文方面的书籍和数学发展史方面的科普读物,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方法和思想,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研究数学的,感受光辉灿烂的数学文化,这是很好的培育数学人文精神的途径。数学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也是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培养。

3 数学人文精神实验研究及数据对比

数学的人文精神相当丰富,经过近一年的实验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通过观察和在线网络问卷调查(问卷星),数据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3.1 数学的规则形成自律

数学的结论是在公理和定义的约束下形成的逻辑结果,每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必须遵守数学规则。例如,用四边形的地砖能铺成密封的地面,这是由于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又如,要洗干净一件衣服若需漂洗三次水,则当三次水一样多时洗得最干净,这是因为由于它遵循了一个数学原理:一个正数被分成同样大小的三个数时,其积最大。一些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数学模型的建立。这种对规则的尊重迁移到任何事物上,使人们形成一种对社会公德、秩序、法律等内在自我约束力,“没有规则,不成方圆”便是数学规则影响人们行为规范的最好诠释。通过观察发现实验班多数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风较正;主动经常打扫卫生,无法在脏乱的环境中生活;反感考试作弊;主动关掉长流水、长明灯等。与非实验班的学生相比,已有较为明显的进步。下面是问卷调查得出其中两项的数据(见图2)。

由数据清楚的看到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学生的规则意识以及社会公德的差别,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也是培养国家合格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

3.2 数学的严谨培养责任

学习数学常常需要对问题进行反复推敲,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耐心、毅力与对事业的执著精神,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文化精神能使人养成周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作为未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培养责任感十分重要。通过实验发现:实验班多数学生认为责任感非常重要,经常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支持国家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政策,有强烈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等。比如对于现在一些大学生在追求高消费,脸不红心不跳的向家长要钱,对此现象实验班有94%的学生认为不太应该了,作为成年人,就应该尽量独立生活,不能过于依赖父母,而非实验班只有79%的学生有此想法。

3.3 数学论证可见诚信

数学早在古希腊欧几里得时代,就有了公理体系,研究就有法可依了。如“对顶角相等”、“平行公理”等,公理本身是人们对有关现象进行大量考察、探索,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基础上建立的。学生学习数学首先是建立在对公理深信不疑的基础上,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品质很重要,平面几何教学中的推理论证是他们理性地认识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在他们的心灵里刻上“真理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哲学道理,这种求真务实的学风会影响和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中,对建立诚信社会起到促进作用,它使人类生活在有秩序、讲文明、求信誉的社会环境中。

通过网络调查诚信发现实验班平均得分84分,而非实验班平均分只有76分,下面是两者得分分布情况(见图3)。

整体来看实验班学生的诚信度要比非实验班要高,实验是有效果的。下面是其中两项的情况(如图4)。

3.4 数学美感充满和谐

数学美除了问题中所提及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等,还应该通过教学过程中展示的数学美,使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和欣赏能提高到文化的高度。

如当气温在23℃时,人们会感到舒服,是由于23∶37≈0.618,可见黄金分割在生活中是那么的和谐,二次三项式ax2+bx+

c,当值为0时变为一元二次方程;当出现变量y=ax2+bx+c时变为二次函数。在ax2+bx+c=0中若Δ>0时,有两根,二次三项式可分解因式为a(x-)(x-),二次函数y=ax2+bx+c与x轴两交点横坐标为。可见事物是和谐的联系着,这样的美感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丰富想象、愉悦情调的目的。

就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而言,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工具,其他学科由于数学的参与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这种完美结合体现了现实世界和谐统一,同时学生也能将和谐美迁移到其它事物中去。通过在线网上调查,高职学生对本校的校园和谐程度认识如图5。

实验班多数学生能正确看待学校评优、评先、奖学金、助学金等,对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的工作理解并给予支持,能向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学习,并能找出差距,能理解学校制度,并自觉维护,与同学、教师、领导友好相处等,与非实验班学生已有较明显差别。下面是校园和谐调查中典型的两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对校园和谐的认可程度有较大的差别,实验班学生和同辈与管理者能够友好相处,在他们身上数学的和谐美已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

3.5 数学探索体会自强

解数学题是意志的教育,当学生在了解那些对他们来说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学会了败而不馁,学会了赞赏微小的进展,学会了等待灵感的到来,学会了当灵感到来后的全力以赴。动机、信念等非智力因素起关键作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自信心;可以攻玉的适度焦虑;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意志力。如果在学校里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对重要的地方成功了,这些成功的经历能够培养他们对事业的契而不舍的追求。通过对学生在线网络调查发现,实验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强自立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它是在社会与个人双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能主动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减轻家庭负担,奖学金和助学金对他们学习上的帮助非常大,关能找出影响自强自立的各种因素。而非实验班与之相比已有了较大的差距。

下面是调查中的两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已有了显著的差别,解数学题的意志教育在学生自强自立中已有所体现(如图6)。

3.6 数学的发展探求合作

数学的基础性决定了它应用的广泛性,既体现了数学的多元复合性也体现了数学的合作性。数学新课程强调数学探究、合作性,也是数学发展在高职阶段的具体体现,同时,民主性也是数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如教师在课堂上的适度表演、学生在座位上回答问题、让学生主动上台讲解题目等数学交流都体现了合作与民主精神,这种数学思想会对学生日常生活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较强,如多数学生参加社团组织,目的明确,目标可以达到,合作的意愿强,意识到人多力量大,多人合作能够使创意和每个人的优势都得到发挥,更好地完成工作,团队凝聚力是团队的核心等。在调查中发现非实验班与之相比已有一定的差距。

下面是调查中的两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已有了显著的差别,数学学习的合作性的思想已在学生各种活动中得到迁移(如图7)。

数学人文精神还包括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勇敢的面对挫折和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情感等。体现数学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促进人全面素质积极发展的教育,使关注学生心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教育,教师应以独特的个性来发展和施展自己的才华,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数学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单尊,喻平.对我国数学教育学的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1(4).

[2] 董华,桑宁霞.科学── 人文教育及其实现途径[J].教育研究,2005(12).

[3] 李红婷.课改新视野:数学史走进新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7(9).

篇9

1肥东县养猪业存在的问题

1.1养猪成本与养猪效益非正比增加的矛盾

从2009年养猪效益看,虽然养猪效益较往年有所提高,每头生猪出栏纯收入(除劳动力)达300~400元,在纯收入提高的背后却是养猪成本迅速上涨:一是仔猪、饲料成本的增加。仔猪价格不断攀升,猪饲料价格不断上涨;每出栏1头生猪,饲料成本增加40~50元,仔猪成本增加200~250元。二是劳动力、水电费用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较大,外出打工者增多,在家养猪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从事生猪养殖既脏又累,还要承担疫病和市场风险,导致散养的农户减少。加之水电、运输、劳动力等饲养成本居高不下,使得生猪养殖效益的增长空间受到压缩,在“养猪一头不如打工一周”的效益比较下,不少青壮年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从事养殖业。

1.2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的矛盾

与其他产业相比,养猪业属“三高一低”产业,即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目前,生猪养殖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长期生产看,生猪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养殖户经不起市场低潮冲击;传统的生猪养殖缺乏组织动作,组织化程序低,无法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养殖合力,难以预测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只能被动应付,使养殖者失去养殖的积极性。

1.3疫病形势严峻与防控难度大的矛盾

传统分散饲养中公共卫生防疫建设存在部分空档,加上动物防疫可追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一些常规疫病在一些规模饲养户和防疫空白村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一些规模养殖户和新进猪群中发生,疾病多数引起全县猪大批死亡,对养猪业的危害性极大。同时多数养猪户对猪的防疫保健意识不强,重饲养轻防疫、重治疗轻保健,没有按要求和需要建立免疫程序,对新的病种没有足够重视,不采取免疫措施,一旦发病损失较大,将影响养殖户增养补栏的积极性。

1.4生猪良种体系建设与现代化要求的矛盾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肥东县母猪饲养量总体较少,大多数养殖户母猪饲养水平低下,农户自繁自养能力不强。从外省调入的仔猪抗病能力较弱、疫病风险较高、损失较大,导致仔猪购买成本增加。由于资金投入少,品种改良规模小、范围窄,加之生猪生产以农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使良种良养普及率低。

1.5投入不足与畜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养猪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圈舍、良种、饲料、防疫等都需要一定的投资。据预算,一个千头猪场仅固定资产投入就需要60多万元,同时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上市约6~8个月内需花费1100~1200元,资金周转周期长,需要流动资金大。由于规模养殖土地大部分为租来的闲置土地,养殖场不能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导致很多规模养殖户多年来处在低水平运行状态。而养猪除省级有一定项目投资外,县乡级对养猪业建设项目的配套投入较少,信贷投入、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入也不足。另外,加工龙头和市场建设滞后,除围绕县城供应的定点屠宰厂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制约着养猪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生猪业,要社会资金及金融资金进入,需要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养殖户贷款政策性贴息等方面加大投资。

2肥东县养猪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肥东县养猪业的调研,认识到肥东县养猪业资源较丰富,市场容量较大,技术较成熟,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重新审视养猪业的现状、外部条件和发展前景,不得不认识到:养猪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应确立发展生猪产业、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的科学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工业理念和产业化思路来谋划、推进生猪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提质增效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养猪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推进养猪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县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1切实加强对生猪生产的组织领导

把生猪生产纳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立足肥东县实情,统一思想,上下一致,齐抓共管,针对肥东县的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对畜牧业内部结构进行比较客观的调整。按照“以农养猪、养猪促农”的要求,稳定千家万户养殖,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采取个人、集体、国家有机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养猪业,选择养猪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发展养猪小区、家庭规模养殖场等适度规模养殖,开展仔猪繁育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

2.2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将猪的品种改良作为提高养猪生产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从行政到业务给予高度重视,按照《畜牧法》及畜种区域规划,加大对引进和出售种猪的管理,实行良种鉴定、登记制度,坚决取缔劣杂公猪,加快瘦肉型猪改良推广步伐,促使猪种品质优化。按照养猪生产“三化”繁育体系的要求,加大新品系的培育和优良猪种引进;鼓励农户饲养二元生产母猪,大力推广猪的人工授精和三元杂交优质肉猪生产技术;建立稳定的区域性母猪饲养基地,提高高繁优良母猪比例,增加仔猪来源。

2.3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

饲养方式落后是养猪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不高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加快发展养猪业,必须大力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将现代化养殖作为今后生猪养殖的关键措施来抓,将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于养猪,突出良种应用,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科学饲养流程与生态养殖、沼气池建设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在今后工作中因势利导,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加快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和扶持大户规模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在一些条件成熟,生产有一定规模和实行标准化养猪的地区,开展无公害、有机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便于统一优良品种和科学饲养防病技术。

2.4加强养猪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畜牧业现代化需要养殖户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在今后工作中结合生产实际,以人为本,下大力气开展不同层次的科学养猪技术培训。全面认真实施千家万户科技入户工程,做好畜牧科技普及型培训工作。针对规模养猪户(场),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技术难点,建立健全长效培训机制,实行注册登记长期跟踪培训,深化培训内容,从普及型培训转向专业型培训。同时鼓励饲料兽药厂家和经销商结合产品推广开展科学养猪技术培训。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能力。要加大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密切关注国内外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推广人工授精、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全面提高养猪业的科技含量。

2.5加强防疫保健,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

针对现阶段猪病十分复杂的现状,切实加强生猪防疫保健: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免疫、检疫和疫病监测,突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防控,落实强制免疫,强化内防外堵,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二是积极引导和指导养猪大户强化猪的防疫保健意识,把防治疫病资金用在防疫保健上,并制定切合本场本户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做到计划免疫,对一些新的病种有免疫防治。三是畜牧部门要根据养猪生产实际,强化疫病的监测工作,对近年来疫病监测中发现的新病种及时制定防控方案,开展早期预防免疫。四是将发展暖棚养猪与沼气池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强化对粪水及其他污物的再利用,防止粪水污染环境。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一批利用养殖场粪污生产沼气和有机肥项目。

2.6切实增加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发挥养殖户、加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政策性贴息补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对优质种源生产场应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农村认真落实母猪补贴和保险,对种公猪引进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以保障生猪生产的基础。二是建立生猪产业扶持和稳定发展基金,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规模养殖给予政策性扶持补助,稳定肉猪市场供应。三是加大科技推广,重点解决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如优良杂交组合筛选、提高母猪生产力、重大疫病监测防治等,帮助养猪者提高生产能力,节约生产成本,节支增效。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有关生猪产业扶持政策,搞好项目筛选、养殖小区的验收完善和省级龙头企业的上报工作,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扶持。争取县财政资金支持,扶持生猪产业发展。

篇10

1、从规模上看现在,一般农户饲养20—50头为养殖大户。工厂化养殖每人饲养1500—20__头,人均创利几十万,相距甚远,而我县最好长青猪每人饲养700头,这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差距有多么大。

2、从技术手段上看

采取的技术手段单一、陈旧。舍的建造不科学,不能很好的解决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问题;饲粮配比不准确,这些就促使不能满足猪的不同生长发育的需要,进而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优良性能,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3、从产品销售上看

由于缺乏广告意识,使本地产品不能占领外地市场。从国内、外养猪业发展过程来看,当养猪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截取发展历程中的某一阶段,集中各方面的力量,突击发展形成产品优势,并充分利用各种广告媒体,使产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象我县的弯柳街葡萄产业、四川的饲料工业、马三家的种猪系列。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手段呢?

1、转变观念,认清形势

首先,解决人民的认识问题。养猪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它已从农户的补偿经济发展为农村的主导经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民以食为天,随着人民的膳食结构的调整,动物蛋白食品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如果每人日平均消耗0.05斤猪肉,全国日消耗3500万公斤猪肉,因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其次,养猪业作为主导经济,我们如何发展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呢?

养猪业的利润情况主要受市场需求和饲料成本两大因素影响。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当供大于求时(意为我们生产的猪肉过多,超过人民的购买力),使单位畜产品的价格下降;如果供小于求(意为我们生产的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单位畜产品的价格就会上升,我们的利润就会很可观;当粮食价格上升时,大多数农户转而去出售粮食,不在扩大再生产,甚至缩小再生产,使饲养量下降,进而形成供小于求;当粮食价格下降时,人们转而扩大再生产,饲养量就会上升,因而在市场上供大于求,这样,单位畜产品价格就会上升或下降。

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就应利用各种渠道向农户宣传,使他们正确判断市场供求关系,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要了解发达省份的经验和思路,使农户心中始终充满进取精神,发展养猪业有强大的精神动。

2、营造商海大航船,形成产业化、专业化模式

小农户式的养猪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就会完全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形成具有一定专业化的养猪场,并伴随着经验和资金的积累,养猪业就分化成若干“实体”:饲料工业、养殖工业、制药工业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化的大集团。它可以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扩大再就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它要求我们很好地解决资金和知识两方面问题,我们应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来扩大再生产,并采取各种方法组织专业户学习,使之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并学习相应的市场学、管理学、广告学等知识,保证扩大再生产为有效投入,并形成良性循环。

3、扩大销路,加快产品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