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19 17:4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草业科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40-02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1964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最早成立的三个草学专业之一,1981年获得草学硕士学位授权,1998年获得草业科学博士学位授权,2000年设立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2年草业科学专业被批准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7草业科学被教育部列入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新疆农业大学在国家重点学科上零的突破。2008年5月草业科学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一级学位点。在2012年的草业科学全国学科评比中,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取得了并列第三的成绩。应该说,新疆农业大学的草业教育为新疆的草业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0年来为我区草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从1964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草业专业的毕业生投身于我国的草业事业,但从近5年毕业的草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虽然从客观因素看,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但不可否认的是,更多的因素还是来源于学生自己。从目前草业毕业的学生来看,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都选择了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草业人才的错位流失。从长远来看,就业率低会直接影响招生的规模,进一步限制专业的发展[1],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对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前草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就业难题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
一、就业中面临的问题
1.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以笔者所了解的草业2008级民族班为例,全班共40人,90%左右的学生都为专业调剂学生,来到大学后,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汉语言水平已能够满足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但对专业却不甚了解,直到大三才开始接触草业专业,而这其中许多学生,直到毕业依然认为只要带上草或农的专业都是没有前途的专业[2],因此在大学期间没有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更别提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毕业后即使有部分草业科学专业学生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单位,也会因为实习期间专业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相关工作。此外,学生在就读大学期间,并没有为将来的就业考取相关的执业认证,例如:草业的学生如果毕业时考取了牧草栽培工和草地培育工这两个职业资格认证,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增加就业机会。
2.缺乏实践锻炼和企业实习。应该说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实践锻炼的机会比较多,除了毕业实习参与试验外,在校期间还要参与为期20天的草业大实习,内容包括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草地培育学以及植物学。但这与一些企业要求的“工作经验”还是有所不同,因为从社会实际来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需要在工作岗位上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和锻炼,才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求职或实习过程中往往表现的不够自信,给人的印象是适应能力较慢,没有展示自己应有的实力。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学生就业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校园或社会招聘会,学校或教师推荐,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西部志愿计划或大学生村官,人才招聘网站,熟人介绍等等,但是学校或教师推荐一般是成绩突出者或学生干部,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受专业、是否党员等限定条件限制,西部志愿计划或大学生村官则是个人志趣,这些就业形式只适用于小部分特定人群,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校园或社会招聘会及人才招聘网站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学生综合素质亟待加强。草业科学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专业,由于草业生产的实践性强,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艰苦,因此,对于草业的学生来说,特别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和动手能力训练,这样才能“下得去,用的上”。但综合近几届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现在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草业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实用型”、“综合型”、“发展型”的创新性人才[3],但应该说,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这一培养目标,这就造成了许多毕业生毕业后到地方草原站或畜牧场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缺乏吃苦精神,同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忍受寂寞和辛苦[4],因此就不能及时的适应工作,大部分人要么选择辞职,要么选择转行。
二、就业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草业科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尤其偏重生产实践的应用性,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动手能力在社会人才需求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明白:求职要靠本领,不能靠“本本”。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下,草业人才也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突出表现在,草业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农业一线所需的专业型人才比较缺乏。而新疆恰恰就是属于这一地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强化实践环节。在现有实践教育的基础上,争取在校内建立草业科学实习基地[5],基地的管理由学生制订管理计划,教师给予修正和指导,将实习内容具体划分到每个实习学生身上,使学生得到草坪养护、草地培育、草地保护、牧草栽培、牧草育种等各方面的锻炼。
2.增强与相关企业或单位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在加强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依据草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资源,与牧草生产管理单位、饲草料加工企业及有关部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制,现已采用导师制度,对大一新入学的新生,基本保证每三个本科生配备一名草业专业教师,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和科研工作,此外与全疆各地州、县、市畜牧局及草原站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构筑了“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结合新疆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就业特点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高校企业合作制度。
3.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确定就业方向。通过对近5届草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分析,总体来说期望值有点过高,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实际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大学生的主观原因,这就需要学校、学院等学生主管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正确引导让大学生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使其顺利就业。
在这点上,我校从很早就设有专门的招生就业处,每年学生毕业前都会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学院也配套有专门的就业咨询部门,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力度还不够。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要开展基于职业生涯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让学生树立就业和社会需求为重要导向的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完善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实现社会角色的合理定位,从而为学生具备充分的就业力,选择理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基础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延伸到低年级,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多样化,要定期组织和开展学生心理和社会形势的辅导和培训,使就业工作真正贴近学生需求[6],使就业指导工作走上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使其功能与时展相适应
另外,由于新疆地区的特殊性,针对少数民族的就业指导和培训需要差异化,不能和汉族学生一并对待。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园林绿化等产业的迅速崛起,对草业科学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上毕业生人数连年居高不下,就业形势严峻等客观因素,都对草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说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这就需要草业专业的大学生转变观念,同时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够通过学习,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增强综合能力。另外根据地域特色,草业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适当增加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7],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本科教育质量,扎实专业知识,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朝霞,卢小良,解新明,等.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
[2]周旭丹.就业压力下农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4).
[3]赵祥,董宽虎.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多元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5).
[4]干友民,张新全.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情况与办学思考[J].草原与草坪,2003,(4).
[5]朱铁霞,高凯,张永亮.内蒙古民族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草业,2012,24(1).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辅导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党和国家政府、教育部门历来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弱势群体指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女性、专业不够热门、冷淡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关系着院校的就业率,关系着学校的声誉,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响应号召了党和国家、政府部门的政策方针。下面我将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辅导问题做进一步讨论。
一、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特殊重要的队伍。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观念,是国家重视大学生教育与就业问题,是国家扶持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常就业,对全体大学生公平公正参加就业的重要体现。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弱势大学生群体来说,无疑是对他们的鼓励,使他们深刻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心呵护,为他们树立了信心,更加有动力积极地参与工作,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使他们萌发出将来报效祖国社会的理想目标。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辅导,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使广大女大学生更加勇敢地适应工作岗位。对专业冷门、市场需求不是很大的弱势群体来说,对其给予就业辅导,使他们提高专业知识理论,能够全面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使其能够在冷淡的专业工作岗位中依然发挥聪明才智,依然有所发展空间,依然有所作为。总而言之,重视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公平、面向现代化教育发展,对改变就业形势的践行。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面临的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许多这类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下岗工人、偏远落后的农村家庭,由于工作地点较为遥远,工作需要的审批等手续需要回到家乡办理,极为不方便。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没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求职的道路上会遭受很多阻碍。也会面临户口落户的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住房、医疗保险等诸多问题。他们只身一人到遥远的城市打拼,难免会遭遇困难挫折,甚至会打消就业的念头。
2.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一些女大学生具有大多数女生胆怯怕事的心理和内向的性格特点。她们不愿意投入社会中,很少与人沟通交流,心理和性格决定了她们对社会的不了解,不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就业期间不能很快融入工作集体当中,适应工作岗位。有一些女学生受到歧视,一些工作岗位不录用女性。还有一些女大学生学习的是与女大性关系不大的专业,她们对于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她们需要从多方面选择就业渠道,有时会选择与专业毫无相关的工作岗位,重新开始。
3.专业冷淡、市场需求稀少的大学生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
一般专业冷淡、市场人才需求量稀少的工作是已经遭到淘汰,或者是发展前景不景气的行业。从最初大学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心理因素考虑,一般有很少的学生会选择学习这样的专业,这样的工作岗位一般工作待遇也不是十分理想,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就业以后还会面临裁减员工的风险,有些还是高危的工作,对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4.就业竞争激烈
现如今的大学生就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在各大人才招聘会上我们可以看到数以万计的大学生的身影,可以看到需要就业的人数如此之多。招聘单位对于大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能够符合要求的大学生微乎其微,而被淘汰的人成为剩余劳动力,并继续为就业奔波劳累。同类专业的招聘单位数量较少,很多大学生竞争一家企事业单位同一个岗位,优胜劣汰,使竞争更加激烈。
5.大学生弱势群体自身的发展问题
大学生弱势群体有时会遭到歧视,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自卑的心理导致他们认为,他们与其他学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使他们失去了动力,对生活工作没有积极性,在工作岗位上表现消极怠慢。一些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抓紧时间学习,没有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技能,不能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有些弱势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极大的挫折,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有些思想偏激,甚至采取违法违规的方式报复社会,断送了宝贵的青春和大好前程,为社会带来了不良风气,遭到了法律的制裁与道德舆论的谴责。
三、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措施途径
弱势群体学生大多数都有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高校应该建立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鼓励弱势群体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到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接受治疗,院校定期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做统计工作,统计学生对就业存在哪些心理困扰,并针对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集中给予解答和建议,定期对学生宣传心理教育知识,宣传国家就业方面的政策。使其排除心理困扰,更加有信心地正确面对就业问题。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加强督促辅导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求职择业能力,使其更好地面对就业竞争压力。
大学生弱势群体也是一种人才资源,他们同样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应建立新型的高校大学生教育与就业体系机制,因此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不容忽视。这就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与社会群众的共同努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弱势群体大学生还需要从自身出发,树立自信心,自力更生,刻苦钻研。
参考文献:
[1]周鑫.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J].电子制作,2013(18):229.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措施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首先先从大学生自身问题说起,现代大学生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盲目投简历,盲目找工作,自身定位不足,不知道自己投简历是为了什么。找个单位做跳板,跳槽次数频繁,同时也说明了对企业对工作缺乏责任感。缺乏踏实刻苦工作的精神。另一方面,政府也有一定的责任。《波士顿环球报》曾在《美国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一文中指出:中国的“整个教育都是为了记住一切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东西,而不是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应对就业后需要面对的各种实际问题”。相比而言,其他国家的大学,在培养人才和为人才服务方面比我们“务实得多”。在美国,学生一进大学门,学校就会对其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和接触职业市场。其后,还会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性格,兴趣,以便有针对性的去学习。最后,学校和企业的责任问题也是重中之重,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我国高校设置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是以学校需求为导向,什么专业好招生就设置什么专业。学校与企业需求脱节。在企业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片面要求工作经验而忽视了企业也有培养员工与锻炼员工的责任。一个真正的有能力的员工不是在招聘时要求有工作经验而获得的,而是由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一味的要求工作经验无疑是横在大学生面前的一道门槛。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①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流向 伴随我国沿海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以及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②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伴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而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的企业全部选择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
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就业观呢?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第三产业特别是那些发展迅速、就业需求旺盛产业的发展,扩大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并给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信贷保障。优化大学生的创业环境,为大学生传授相关创业知识,使大学生的利益得到保障,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刘继亮、陈 丽.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2).
[2] 李滨娜.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J]. 华 章,2010(2).
[3] 张向前.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4).
[4] 吴克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江苏高教,2004(2).
[5] 从玉华.广西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全面刷新[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篇4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大学生就业 就业指导工作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有:社会减少用工需求,冲击毕业生就业市场;影响部分家庭收入,使得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进一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等。我们必须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工作手段、工作内容,完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解决个性化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等重点、难点问题,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2009年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影响
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尤其是2008年以来金融海啸的侵袭,让近几年本就趋紧的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有数据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2008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数量多。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
(二)就业空间相对紧张。
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2008年全国统计数据显示,30%的毕业生选择到中小企业就业。但在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这些企业招聘都不同程度有所缩减。从地区上看,过去就业较集中的东部地区,包括广东、浙江、江苏等地,今年职位提供数量同比减少10%至20%。受影响的行业,不仅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还连带影响到了电子、商务等行业。从往年看,校园招聘活动可反映大学生的求职与就业情况。2009年,一些企业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家乐福(中国)、立白集团等一些企业相继取消全国校园招聘活动。而来自一家求职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受国际金融风暴等因素影响,2008年10月该网站有效招聘职位数比9月减少了很多,金融业、房地产等行业招聘行情萎缩尤其明显。一方面是不断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裁员或削减用人指标消息不断,大学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危机”。另外,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也加入到再就业的行列,成为应届大学生强有力的竞争者。而且,一些毕业一两年的往届毕业生也成了应届毕业生的竞争对手。
(三)高校教育与市场脱节。
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具有滞后性和周期性,与社会的需求不够紧密,产生需求脱节,往往是社会急切需求的人才没有或数量很少,而学校培养的人才社会需求却不大。有些高校不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所设置专业,一些传统热门专业成为冷门专业,造成热门专业冷就业的局面。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另外,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进一步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随着时代进步,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的要求则是越来越高。
(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
部分毕业生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影响,在择业方面过分看重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工作舒适程度等。他们往往痴迷于到大中城市、事业单位和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工作,而不愿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定位脱离实际、薪酬要求过高、迷恋大型企业、追求热门职业是毕业生的择业主要误区,这是在社会、个人双方合力下形成的。
三、辅导员如何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党和国家也日益重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发生着新的变化,如何引导他们在大学时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和思想,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和责任,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和业务能力,才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
(一)应努力改变传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树立现代就业理念。
辅导员要努力把就业理念引导和求职技巧指导贯穿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目前,在部分高校中,辅导员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这无疑是切合实际的做法,增强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就业指导就其实质而言,仍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思想教育工作。按照我国的教育体制,学生辅导员应负重要责任,学生辅导员要向学生灌输竞争择业的意识,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及时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及所学专业,正确评价自己,从而树立积极而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辅导员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就业过程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他们正确掌握求职的技巧与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心态,正确定位,树立自信,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未来的社会竞争。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到毕业时才决定的,往往是大学生几年准备和努力的结果。所以,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让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开始关注就业。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进入社会,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辅导员要指导毕业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从众心理,引导学生建立理性的就业期望值。辅导员要向学生大力宣传国家有关部门最新就业政策和学校就业政策,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些政策,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就业、到民营企业就业,到农村基层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另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只有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才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从学生关注的信息入手,提高毕业生对求职辅导的参与程度。
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市场,掌握市场主动权。职业指导工作者要经常进入劳动力市场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收集、整理、提供岗位需求,要及时掌握就业政策动态,组织政策咨询和岗位咨询,为学生就业选择提供更大的空间。职业指导工作者要做好桥梁角色,抓好企、校友好交流工作。学校要根据专业设置和教学需要,请企业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授课,从而使企业加深对学校的了解;同时,学校也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进行文娱、体育、演讲等文化活动,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职业生涯辅导作为全新的就业指导理念和模式已被广泛运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应将正确的职业自我概念、促进大学生就业、发展潜能的“全人”辅导作为学生生涯辅导的模式。大学阶段是进行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教育和职业适应性、职业素养培养的最佳时期,大学生也非常期望能够得到科学的职业生涯辅导。辅导员具备帮助、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条件,应指导学生科学分析和认识自己的职业素质,充分考虑社会需要,科学设定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中心环节。
(四)辅导员应主动加强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合作与联系。
落实抓好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学生推荐工作既要热心,又要有责任心、有诚心,把符合要求的表现好的学生推荐给企业。学校还要做好学生的职业能力测评工作,根据不同的测评结果做好职业指导和辅导,要以整体辅导和个案辅导相结合,提高指导效果和毕业生就业成功率。
(五)引导学生关注学校就业网站,提高就业信息网站的指导性。
各大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及时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建立就业信息库,进行学生就业问题网上问答,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也可以利用有效完善的网络,扩大自身的影响,树立品牌机制,吸引企业、社会机构和校友的注意力;保持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畅通,扩大大学生就业的机会,变被动为主动;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调整职业指导的具体工作的开展;建设就业指导网络,加强大学生就业后的指导服务。
(六)辅导员还可以在大学期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经验。
四、结语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异常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一位毕业生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解决新形势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手段。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化工程,金融危机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学校除了有必要在校内开发相对独立的职业指导活动领域以外,还应当加强与社会、企业界、人事管理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各种职业门类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从现实出发,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收集、处理社会信息,提高职业信息的可靠性和针对性,使职业指导工作更趋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杨景龙.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
[2]徐凯.金融危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M].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12.
[3]韩薇薇.新形势下大学生灵活就业面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M].新西部,2008,(22).
[4]黄威,王幸,戴叶.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N].大学研究与评论,2008.12.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探析就业辅导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教育的产业化和各高校办学竞争进行大规模的专业扩招,不断激增的毕业生数量带来的求职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当前,产生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划等也面临新的挑战,同时高校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由此使得当前很多毕业生面临就业现实和心理的双重困境。因此,笔者从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视角和工作经验出发,探索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提出建议,对切实促进当代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堪忧
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具有多种心理表现。而大部分心理表现来源于内心对社会不成熟的认识,对自我能力和定位没有准确的判断和期待,以及应对就业难题时的过分依赖学校,家长等意识。例如: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导致其就业的情绪低落,而低落的情绪还是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造成影响,如此循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此同时,为避免大学生对工作出现抵触、不稳定的情绪,大多企业制定了工作章程,更是让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不能适应,受就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开始出现反常的心理表现,造成大学生人群结构中出现不良表现。目前部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在就业状态和就业心理呈现恶性循环的现象,因此更需要心理辅导的介入和正确观念的培养,尤其是学校和家庭的多方面共同的辅导关怀。
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困境探源
首先,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大学生产生焦虑心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生在平等享有深造机会的同时,面临着就业难的局面,随之产生焦虑心理。不断激增的毕业生数量加重就业市场负荷,使大学生感到焦虑。第二,就业现象的错位导致大学生产生困惑心理。从2007年2000名大学生竞聘搓澡到2010年大学生争当掏粪工,再到2013年研究生争当环卫工,大学生就业错位现象比比皆是,引发思考。更加使得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个人条件平凡的广大学生困惑自己的就业出路。在这种困扰阴影的笼罩下,出于这种不成熟的自我否定和质疑,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第三,当前社会功利化思潮影响下,就业理念的偏差导致大学生产生逃避和依赖心理。正确的就业理念是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偏差的就业理念使大学生用逃避的心态保护自己,以规避为迎接挑战而付出代价的风险。一方面,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使其产生逃避职业深层价值的心理。另一方面,“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消极的就业理念使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不去积极主动地寻找和争取就业岗位,反而以消极心态逃避就业竞争,或依赖并期望家庭成员利用各种力量为其提供现成的、优越的工作岗位。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建议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随之暴露。直面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良好的心态才能保证大学生顺利突破障碍,成功就业。因此应该积极寻求对策,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挑战,从而保证大学生就业进程的顺利进行。
其一,重视就业意识培养,增强大学生“抵抗力”。从大一开始培养正确的就业意识,帮助其树立科学的择业观,认清客观环境,端正自己的位置,合理调整期望值,以增强大学生因盲目定位导致就业困难而诱发的就业心理问题的“抵抗力”。
其二,帮助学生自我增值,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应注重教学质量的监控,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各类就业指导讲座,学习就业技巧及经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从广州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经验来看,其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以实训的方式促进就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训可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生从校园生活步入社会的过渡期。我院积极于业界相关设计企业开展协同合作,为学生的实训提供机会,一般取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学期为实训期。学生的过渡期非常重要,学院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促进实习工作,让学生体会实训的意义。
其三,适当引导学生合理宣泄,直面就业压力。并积极调整就业期望,适度妥协。对就业压力的合理解释、评价及信念是是缓解就业压力的关键因素。就业辅导中应让毕业生们认识到就业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中等强度的就业压力可调动身心力量积极面对就业。高校可通过讲座、班会、就业指导课等途径引导学生端正就业态度,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定位就业方向;在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量力而行,切忌好高骛远,先就业再择业,切不可追求一步到位。适度的宣泄可缓解就业压力,在宣泄就业压力时要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为原则,文明合理地宣泄情绪。
此外,还应培养学生面对就业时的独立意识。有效克服依赖心理,需培养其独立的意识,教师在进行学生独立意识培养时,可着重以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出发点,无论是走上社会开始就业,或者已处于就业状态,其在岗位上都要培养自身的独立意识。
篇6
摘 要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三支一扶”计划很好地发挥了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示范作用,有效缓解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但是,“三支一扶”计划在积极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本文就当前就业困境下的“三支一扶”计划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三支一扶 就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加之2008 年全球金融风暴的波及和影响还未消除,就使高校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国家也相应的为大学生出台了一些就业扶持政策。2006年2月,原国家人事部等8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三支一扶”计划),同时启动了《2006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方案》。所谓“三支一扶”计划,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其目的在于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工作时间一般为2到3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工作期满后,自主择业,择业期间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
一、“三支一扶”计划的现状
“三支一扶”计划一经推出便引发热烈反响,很好地发挥了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示范作用,有效缓解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三支一扶”计划经过几年来的实施,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乡村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扶贫大学生自身锻炼成长也创造了机会。但是,“三支一扶”计划在积极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既有来自地方各级政府层面的,也有来自大学生本人的。因此,理性分析当前就业困境下“三支一扶”计划的现状,并及时找出存在的弊端就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三支一扶”计划存在的问题
(一)扎根基层人数不多,创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从当前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状况来看,大学生在乡镇基层自谋职业的人数并不多,而真正扎根乡镇农村自主创业大学生的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对于“三支一扶”大学生来说,在多数基层乡镇自主创业条件尚不充分,“三支一扶”大学生在自主创业道路上仍旧面临无项目、少资金、没土地、缺扶持等问题,因此,以项目带动创业促进更多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辐射作用还没有实现。
(二)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大部分的“三支一扶”大学生都希望通过2到3年的“三支一扶”工作后能够在服务单位顺利“转正”。但是,当前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再加之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对于新进人员的有限的吸纳能力,不可能让这些“三支一扶”大学生都顺利的“转正”,这就造成了很多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不能积极认真的工作,而是整日对2或3年后的就业问题忧虑重重。另外,书本知识与农村实践存在着一定的脱节,“三支一扶”大学生很难很快的进入自己的职位角色。
(三)舆论环境尚未形成,就业市场困难重重
随着“三支一扶”计划项目的深入开展,被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所熟悉,报考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扩大到全社会的范围来看,“三支一扶”计划项目并不被就业市场所熟悉,很多的企事业单位并不了解“三支一扶”计划,招聘中对在农村奉献青春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并不被用人单位格外青睐,由于促进“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的积极舆论环境尚未形成,导致“三支一扶”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市场上困难重重。与此同时,部分“三支一扶”大学生更因为所学专业知识更新问题,不如应届大学生就业容易,另外,不同类别大学生就业情况苦乐不均,支教大学生就业情况总体较好,支医、支农大学生在本行业就业相对困难。
(四)政策执行流程笼统,服务水平还需提高
目前国家、省、市已经陆续出台了促进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总体效果很好。但从工作实践来看,首先,一些政策还过于笼统,部分承办单位职责不清,执行性不强,承办单位也没有相应公开办事流程。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对于享受的优惠政策不清楚要去哪里办,或者应该怎么办的情况。其次,在落实优惠政策的服务中有关单位对服务期满“三支一扶”大学生所需提交材料标准不一,同时部分承办政策单位也没有及时做好工作人员培训,出现了工作人员既不清楚“三支一扶”的优惠政策,也不熟悉落实政策的办理流程的情况,并且,部分工作人员官本位意识严重,服务态度不佳。最后,部分承办政策的职能单位和各地区“三支一扶”办公室之间在落实相关政策及工作配合中,还没有建立起完善、顺畅的沟通机制。
三、“三支一扶”计划的对策研究
“三支一扶”计划既是一项战略工程,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仅靠政策引导远远不够,还应该从大学生自身、政府及服务机构和高校三方面进行努力。
(一)高校大学生方面
1.走出就业观念“误区”,转变就业观念
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着毕业生到基层和农村就业。一些毕业生和学生家长对到农村就业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到农村就业,对岗位的选择视野会比较狭窄。大部分人仍存在“终生一次就业”、“学而优则仕”、“唯城市论”、“唯专业论”、“唯薪酬论”等陈旧观念,缺乏参与竞争、参与市场和扎根农村的意识。因此,面临严峻就业压力的大学生要尽快走出就业观念误区,转变就业观念。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乡村干部和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现实,“三支一扶”计划无疑是一项双赢的伟大创举。基层和农村是当代青年人重要的成才之路,作为一种新的就业理念应该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接受和选择。
2.树立全新学习理念
要树立主动学习理念,即使离开大学校园,也不会放弃对知识的索求。同时,要树立全面学习理念。学习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学好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和实务。学习不仅是掌握课堂知识、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基层同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并且要在实践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协作。通过全面而主动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以后的就业积蓄能量。
3.扎根基层的理念
作为大学生,应该有扎根于基层的理念,那么对于“三支一扶”大学生来说,就要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始终对工作充满激情、对农村和农民群众充满感情;要勇于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要立足岗位,甘于奉献,努力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要勇于接受实践的锻炼和考验,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和行动都能真正做到一心为民,以更大的热情为农民办实事、谋利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尊重和支持。只有更多扎根于基层的大学生的存在,才能更好的带动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政府、服务机构方面
1.加强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的领导。首先,要组织召开好“三支一扶”扶贫大学生分配派遣会,向扶贫大学生介绍本部门业务职能、县情、乡情、本地资源优势,使“三支一扶”扶贫大学生熟悉县情、乡土人情,进入工作角色。其次是组织召开好“三支一扶”扶贫大学生座谈会,交流工作经验,谈心得体会,起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最后,要组织召开好“三支一扶”扶贫大学生联谊会,联谊会的开展不仅能增进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相关部门和服务单位人员之间的沟通、了解,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扶贫大学生紧张的心理压力和不必要的顾虑。
2.强化对“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培养。第一,要落实帮带责任。首先,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在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中选择1到2名工作能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干部作为导师配备给扶贫大学生。其次,对帮带人和被帮带人建立“帮、传、带”考核机制,制定严格的帮带制度、用制度保障帮带工作出成效。第二,掌握帮带方法。在思想方面,要求被帮带人定期和不定期汇报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在具体操作上,帮带人逐步放权、放手、放心,通过逐步放手让扶贫大学生独立完成工作,并且采用一系列的激励方法,对做的好的要表扬,对出现的错误应及时进行批评指正。第三,落实培训责任。对于到任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应针对乡镇村的工作和业务主管部门业务范围为扶贫大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以弥补扶贫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的情况。同时要丰富培训内容,加强扶贫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农村政策法规知识的培训。通过系统的培训,让扶贫大学生学会处理农村复杂社会问题,学会和农民打交道,增强为农民服务的本领。
3.完善激励保障政策,建立竞争择优机制。在充分发挥人才智能作用上,要引导和保护扶贫大学生干事创业的激情,给他们压担子、分任务,让他们有事干,帮助他们干成事,鼓励和支持他们做创新创业的带头人,真正感受到农村是施展抱负、增长才干的广阔舞台。既要完善激励保障政策,又要建立竞争择优机制,使扶贫大学生队伍充满生机活力,源源不断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输送来自工农一线的后备人才。
4.努力营造“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的积极舆论氛围。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通过召开巡回报告会等形式邀请各面向基层就业项目的标兵或典型人物献身说法,使“三支一扶”计划项目被就业市场所熟悉,使“三支一扶”计划被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所了解,以此来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那么,“三支一扶”大学生在就业时就存在一定的优势,不必面临重重的困难。
(三)高校方面
在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时,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促成、引导、帮助、激励、和动”五大引领作用,才能形成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局面。就业指导的创始人弗兰克•帕森斯曾在1909年出版的《选择职业》一书中提出:高校的大学生通过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能够很客观的评价自己,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择业,不盲目地选择高薪和大城市就业,大学生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下基层社区锻炼。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改革及奖励措施,激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关于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奖励办法》,设立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专项经费,授予“赴基层就业毕业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对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专项奖励。
参考文献:
[1]杨娇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培养.吉林广播大学学报.2009(1).
篇7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寒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二、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农村、城市)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
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来自两地的大学生都教青睐国营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两地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信息产业仍是大学生最青睐的职业部门
从数据统计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最青睐与信息产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教育业、制造业、政府部门、科研部、房地产和服务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最青睐信息产业,依次是教育业、科研部、政府部门、房地产、制造业、服务行业和金融保险业。
三、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四、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
从数据统计来看,在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人来看,平均就业率为49%以下的占29%,50%-69%的占28%。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饿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五、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现场招聘会、上网和亲友介绍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也有少数人选择报刊和上门推荐。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在就业途径还是比较侧重于现场招聘,不过网络招聘也已经成为近来部分学生求职的途径之一。
六、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了道德品质修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相对与前三种能力,竞争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应变能力大家认为较弱。
从这个调查的结果我们也不难联系现实情况分析出由于缺乏实际的实践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业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
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
篇8
【 关键词 】大学班主任 就业指导 理论系统要点 梳理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市场竞争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在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中占据上风,并且谋求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因此,大学班主任要掌握良好的就业理论系统要点,对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有全面的把握,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指导。
一、大学班主任对就业理论系统要点内容进行梳理的必要性
之所以需要大学班主任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是因为班主任具备更强的专业知识,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经验,同时还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充分的了解,能够为学生提供就业帮助。但是,由于我国的就业形势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对于每年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大学班主任结合以往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同时把握当今的就业形势,对就业理论系统要点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出大学生需要重点把握的理论知识,并且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具备充分的就业意识,在面对就业时不至于茫然无措,为自身谋求一份理想的工作。
二、大学班主任进行就业理论系统要点教学的内容
2.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大学生能够克服巨大的就业压力的首要前提,这不仅是对大学班主任就业指导的要求,同时也是需要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由于缺乏社会锻炼,经验不足,在面临就业时,必然会产生茫然和畏惧的情绪。因此,大学班主任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大学生能够准确的为自己定位,全面的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确立就业的方向与目标,避免出现大学生毕业之后“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这就需要大学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当中,对个体大学生在个性、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有全面的把握,在进行就业指导当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制定就业目标,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并融入到社会当中。
2.2 注重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教育
多数大学生都存在“自视甚高”的现象,这种现象尤其表现在成绩较好的学生当中,他们在学校中成绩优异,梦想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待遇较好的工作,这也是他们在择业时无法面对失败打击的原因之一。甚至很多大学生在多次失败之后,会产生失望、焦躁和自卑的心理,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大学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放松心态,在不断的摸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另外,大学班主任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自我调解和控制能力的教育,使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勇于承担,不怕苦、不怕累,不断对自己进行鼓舞。在面对成功时,也不能过分自喜,要始终保持谦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
2.3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面试指导
面试是大学生就业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整个就业过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因此,大学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面试指导,帮助学生打好面试的基础。
首先,在面试之前,要辅导学生准备好面试所需要的一切资料,包括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简历等等,尤其是简历一定要慎重填写,包括想要应聘的职位、理想的薪资待遇、自身的技能等优势所在,这是大学生就业面试中的第一个筹码。
其次,班主任还要对面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通过对以往大学生面试的情况进行总结,包括着装要大方得体、行为举止要有礼貌、言谈要有素养等等。
再次,班主任还要帮助学生提炼出面试人员经常会提出的问题,例如对薪资的具体要求、自身具备的技能和达到的水平等等。在回答问题时思路要明确、表达要顺畅,面带微笑完成面试,为面试人员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是大学生面试中最有难度的环节,但是也很容易被大学生忽视。因此,班主任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面试的指导。
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已经呈现出越来越严峻的局势,如何能够在社会中迅速找到自身的定位就需要大学班主任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理论系统要点内容做进一步的梳理,为大学生讲授更加全面的就业指导,使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再成为人生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 陀向雄.就业之路,成功迈开——班主任开展就业指导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1):89-92.
篇9
【关键词】就业心理心理冲突职业规划心理调适与改善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就业他们需要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很多大学生都出现了沮丧、焦虑、消极等待、盲从等心理反应,就业难问题所带来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而又需重点关注的话题。笔者希望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内在原因的考察,寻求可以改善和调适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
何谓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是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重要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被动或主动的进行着"人的社会化",被社会所塑造;同时这种塑造与他们本身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有时会出现冲突,面对这种冲突,大学生的心理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在面对择业、就业时,当内心想法与外在因素发生矛盾时,他们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进而表现出各种心理不良反应。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是正处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大学生,在面临择业、就业,面对社会现实,当大学生内在想法与外在实际发生冲突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现象,包括认知心理、情绪心理以及社会心理方面的各种不良反应。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及其内在原因
大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总会面对各种可能的选择目标,他们时常会出现各方面的心理冲突,在冲突中困惑、抉择、沮丧、焦虑甚至怯懦,然而这种种心理冲突却带给他们更多的历练和不断地成长。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辅导员,除了要细心观察到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反应,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他们之所以存在如此心理反应的内在原因。大学生面临就业时所表现出来的困惑、沮丧、焦虑、怯懦,都源于一点--心理冲突,因为社会现实与内心想法之间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矛盾心理,而这种矛盾心理表现出来的就是各种情感、情绪上的异常反应。
何谓心理冲突?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抵触或对抗的动机时产生的一种矛盾的认知、情感等心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每一种可选择的目标都包含着正向与负向力之间的趋近--回避冲突,个体在做出选择之前会对所有的有效选择做出比较,然而具有最大合成趋向的力则最具有被选择的可能性。具体到在现实生活,在就业选择上大学生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心理冲突:
2.1自主与被动的冲突与应对
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同一种状况:学习、生活被父母家人所安排,从小到大每走一步的目标也都由父母给设定。读上高中以考大学为目标,但却从没想过考上大学要做什么;考上大学以出国为目标,出国之后要做什么却也从未考虑。然而,到了就业才忽然意识到我应该去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的理想职业又是什么?面对这种内心世界由被动生活向主动生活的转变,大学生应如何应对?
应对方案: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自己解决。一个有理想的大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的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要在了解自己想要做什么,并且自我规划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地去实现目标,真正独立、自主的去生活。
2.2生存与兴趣的冲突与应对
很多学生会问同一个问题:面对生存和兴趣,是选择收入不高而是兴趣所在的工作还是选择收入较好但却无聊的工作呢?在生存与兴趣之间挣扎该如何选择?
(1)谋生为生存之本。如果你的工作不是你的兴趣所在,那么你就先找到一份不很讨厌但可以维系你生活的工作,然后用工作收入作为你兴趣的投资,或许这是一种更加务实的选择。
(2)等待兴趣的变化和积累。一个人的兴趣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环境的变化会有所改变。或许工作几年后的兴趣正是几年前的非兴趣工作。即使依然执著于自己的兴趣,你可以注重平时工作中与兴趣相关的经验积累,等时机成熟,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3)把工作变成兴趣。一句俗语:干一行爱一行。大学生要培养工作是幸福的这样一种意识,当对自己、对工作有了百分之百的信心,就会发现此时自己已悄悄爱上这份工作,同时这份工作也离不开自己。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与改善
3.1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意识教育
何谓"职业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身的评价以及对自身与职业之间关系的认识。这一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要有正确、客观的自我认知。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能力水平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对于大学生而言对自我做出评估为的是确定自己具备哪些潜力、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面对"潜在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要不断追问自己: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目前我拥有什么?思考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我可以心甘情愿的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是什么?但从目前的状态讲,我拥有达到这一目标的哪些能力,为了这一目标我还应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其次,是对职业匹配性的评价,即大学生对自己与某些职业适合与否、匹配与否的认知。在对自我进行理性分析后,针对想从事的职业进行"人职匹配",将"我想做什么"和"我适合做什么"与职业要求和职业环境进行匹配与评价,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理想职业自我与现实职业自我之间的协调统一。
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自我意识的教育是实现充分就业的第一步,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来说,是实现职涯发展的最重要一步。因此,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意识,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做好自我意识教育,使职业生涯指导从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开始就走进大学生的头脑中,将培养职业自我意识教育作为学生设计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课。
3.2促进大学生的自我"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从呱呱落地的婴儿就开始了他落生于这个世界的"人的社会化"。之所以大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就业心理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尚未做好走入社会的准备,这里包括心理层面、能力层面等各个方面。对于社会赋予自身行为、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的标准还模糊不清,这就导致了大学生面对就业出现自卑或自大心理、挫折或失败心理。因此,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他们能否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主动适应社会,加速自我的"社会化"进程。
"人的社会化"是人被影响、被规定、被期待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对于个体的人而言,这样一个不断被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社会生活的过程。因此,对于大学生,首先,要有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在校期间主动寻找机会了解社会、体验社会;其次,要明确社会赋予目标岗位(你所感兴趣或者说将来想从事的岗位)的要求,这一目标岗位将扮演怎样的社会角色;第三,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寻找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平衡点,在现实社会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
3.3提高规划和就业能力
3.3.1提高生涯规划的能力
生涯规划的能力被视为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提高生涯规划的能力可以让你看到未来,对未来更具远见和洞察力;可以让你更加清楚地认识你自己,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从而促进就业能力的发挥。
(1)培养认识独特自我的能力。认识独特的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建立一个切合实际的自我概念才能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里所说的认识自我并非只是自我感觉、自我体验的主观评价,或者说仅仅是一种感性认识,而是在主观认识的基础上,借助于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心理测试量表,对自身的职业能力倾向、气质类型、人格特征、职业适应性等进行科学的分析,以便对自我做出恰当的定位,对自身适合的职业有清楚的认识,从而为自己的职业道路提供理性的选择依据。
(2)提高确定发展目标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当中的很多学生直到毕业对于"自己想做什么"还处于不知方向的迷茫状态。为了避免大学生就业时的无规划、无目标的状态,对一入校的低年级学生就要开始培养他们确定发展目标的能力,对他们进行职业锚教育,在低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培养"寻找自己职业锚"的意识,为自己的职业规划设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将来的合理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2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面对就业时心理上的、知识上的以及人格上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表征。
调整心态,增强职业竞争能力。人的职业发展和心理发展有着微妙的联系,不同的心态会影响不同职业道路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在确定就业生涯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品质,提高自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加强自控力,协调和控制心情,达到一种内外冲突的动态平衡,以避免一些因就业受挫而引发的心理失衡问题。
拓宽视野,构建多领域知识框架。复合型人才是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要不断拓宽认知视野、延伸学习方向、扩充知识体系,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重视社会实践经历,为适应现代社会就业而不断塑造自己、磨炼自己、发展自己。
完善人格,提高职业道德能力。一个职业人格健全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客观评价环境与自我的能力,独立自主、适应环境的能力,控制自我,达到情绪、心态平和的能力,积极适应社会、承担责任的能力,人际关系和谐、主动交往的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实践创新的能力,积极应对挫折、充满自信的能力等良好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晓刚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一版.
[2]郑航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三版.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申继亮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4]《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5]李鸿雁,沈建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新西部》,2009年第18期.
篇10
关键词:团学工作;就业能力
1高校团学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容
1.1高校团学工作的内容:
高校团学工作是高校教育与管理的一支核心力量,其中组织结构包含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志愿者协会)。高校进行各种团学活动,其中包含专业技能比赛、兴趣爱好培养等。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都起到重要的影响。
1.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容: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将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情况。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基本工作能力,第二个是专业技能,第三个是求职技能。我个人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以就业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应该包含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培养心理因素、基本的工作能力和求职能力等。
2高校团学工作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2.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随着当今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大都数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着改变,各种价值观如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也影响着我们大学生,以至于有学生对自己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动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积极向上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价值观、人生观和择业观。通过活动的参与,可以让我们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2.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由于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和学生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不同,大学生中存在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各种情况,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挫折、自卑、攀比等不同的心理要素。高校团学工作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接触社会的机会。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另外,大学生要规划好自己职业规划,适当时可以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
2.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在高中阶段中,学生以学习和考取大学为目标,对社会的接触比较少,在步入大学生活后,面对新的环境,往往会出现适应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的现象,然而校园活动能促使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另外,我们还应该通过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践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今后可以积极改正,使自己的能力有所上升。
2.4沟通合作能力:
高校团学活动具有团体性,俗话说:“团结就是胜利”。每次活动的开展都是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过程,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进步,共同完成任务。这可以提高大学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间的关系,培养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2.5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在社会中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团学工作基本是由学生自主策划开展的活动,活动采纳了大家的想法,突破了课堂的禁锢,消去了专业的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不少提升。而且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实际动手的能力。
3有效开展团学工作,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3.1增加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团学活动:
为了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中就业的能力,团学工作内容也有了变化,除开展校园的活动外,相应结合就业开展活动,例如职业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一些职业礼仪的比拼和针对就业的讲座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企业的内涵、就业的形势政策,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身相应职业规划路线,通过活动,提高自身的就业素质。
3.2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逐渐的发生了变化,多元化、模糊化的现象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我身为团学工作者,应该进行相关的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当然活动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正面临就业的学生,综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总之,高校团学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高校团学的主要组织,团学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总结语
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我们面对着残酷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希望在校大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争取学好专业知识,我们要做到“未雨绸缪”,使自己的能力进一步上升。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和专业规划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在能力和心理上要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唐甜甜,姚文锋.团学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2010(8).
[2]田小平,张治国.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优化对策[J].就业指导,2012(20).
- 上一篇: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 下一篇:儿童启蒙英语教育